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024-05-25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精选十篇)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1

河北省昌黎县把农业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升级的重要措施来抓, 一大批农业项目在全县启动实施, 自2004年以来, 全县已开工农业项目达到150个, 完成投资4.9亿元, 农业项目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 立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在推进农业项目建设中, 县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季调度、月督导的办法, 严格项目建设责任制, 跟踪督导, 加强服务。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业务优势, 积极参与农业项目建设, 采取跑步前进的方式, 立项目、争资金, 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 并对各乡镇实施的农业项目从项目包装、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等方面给予指导, 促成了更多农业项目早实施、早竣工、早见效。自2004年以来, 全县已开工农业项目150个, 完成投资4.9亿元, 其中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94个, 完成投资3亿元, 已开工投资1000万以上农业项目18个, 完成投资1.6亿元。

一批投资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项目纷纷上马, 进一步扩张了昌黎县产业规模, 成为农民增收的好帮手。全县在原有26家葡萄酿酒的基础上, 又有朗格斯、华夏、海峪长城、千株庄园等12家葡萄酿酒企业实施了新建、扩建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 将使昌黎县在国内、国际干红酒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04年全县干红酒总产量达到5.2万t, 占国内干红酒市场的30%, 整个产业实现利税2.46亿元, 提供财政税收9400万元, 农民从中获得纯利7000万元。

扶贫开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篇2

——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县扶贫和移民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切实抓好六大重点民生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力提速。荣获全省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县,全市2001—2010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移民扶贫保住房

高度关注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对居住在地质灾害区和深山区的群众有计划地实施移民搬迁,并坚持人的生存权大于发展权的原则,优先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同时加强移民整体搬迁,健全完善移民进度督查机制,坚持重点督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实行工作进度“半月一报”。全年共完成移民搬迁515户2382人,其中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199户948人,深山区搬迁276户1250人,提前搬迁40户184人,超计划582人,超额完成移民搬迁任务。大力推进移民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把3个移民安置点列为新农村建设点,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共打造省级移民安置示范点1个,市级移民安置示范点6个。认真抓好水库移民工作,发放直补资金48.6万元,实施水库移民项目26个,下拨项目资金113.1万元。

整村扶贫强基础

认真编制全县“十二五”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规划,初步规划实施扶贫项目1489个,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60

万元。全面推行资金浮动制,对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即后十五名的贫困村扣减1-2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奖励前十五名的贫困村。全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80万,在108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76个。通过修改建桥梁公路,改善学校、医疗室条件,发展主导产业,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面貌。

智力扶贫提素质

训前加强宣传,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宣传“雨露计划”培训政策和典型致富案例,提高贫困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训中加强监管,审批培训计划,抽查培训课程,确保培训扎实有效。训后抓转移输出,实行转移就业承诺制,定向输出劳动力,切实提高就业率。全年共发放培训补助资金69.4万元,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5批次1359人,其中 “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236名,转移就业率达95%,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我县今年还被列为全国“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县,全省仅有四个县入选,我县是吉安市唯一入选的县。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841名贫困群众参加了一年以上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其中“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156人,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685人。

产业扶贫促增收

结合全县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一村一品”产业。要求各贫困村安排20%左右的扶贫资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重点扶持金桔、茶叶、油茶、药材、畜禽养殖等传统优

势产业,带动了各村产业的发展,贫困户因此年人均增收280元。积极推进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5万元,组建扶贫互助社41个,发展社员2800多人,吸纳社员股金140万元,共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了一条缓解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的新路子,增强了贫困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带动互助社成员年人均增收320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互助社管理,先后两次培训互助社管理人员202人次,帮助建立互助资金管理系统,提升了互助社管理水平。

社会扶贫促发展

组织协调全县定点扶贫工作,争取省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信达资金管理公司南昌办事处、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省地税局、江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和建行江西省分行等6个省直单位到县帮扶,帮扶单位之多位列全省之最。安排108个县直单位定点帮扶108个贫困村,全年各级各单位共为贫困村筹集扶贫资金490.05余万元,争取扶持资金365.2万元,干部职工捐款、捐物10.2万元;全县2355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移民户)结成“1+1”、“1+2”帮扶对子,帮扶资金119.65万元,极大地推动了贫困村的发展步伐。

连片扶贫增后劲

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会议召开,明确将罗霄山区等11个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十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我县作为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成功列入。

扩权强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3

如何实行扩权强县改革

一是简政。就是减少行政管理审批层级,在经济社会事业方面实行省对县(市)管理体制。一方面减少了市级层次,由省直接对县,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实行市县同权,市县分治,提高了县级政府自主决策能力。采取“一个加强、三个重大”的办法理顺市县关系。即市级继续加强对县(市)的宏观领导,在跨县域重大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环境建设和保护及跨县域的重大项目、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负有组织协调的责任。

二是放权。我们坚持能放都放的原则,凡是能下放的权利,都放给县(市);凡是关于利益调整的政策措施,都要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取消;二是下放;三是授权;四是委托。2005年共放权876项。其中,下放和改变管理方式的412项;委托、授权和分级管理的356项;取消和暂停的108项。这些权利,占省直部门涉县管理权限的60%以上。

三是让利。为调动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在财政预算、决算、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方面,由省级财政直接对县级财政,各项财政工作直接部署到县。建立省对县财政分配激励机制,实行激励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县财政的支持力度,将增值税省留成的15%全部放给县(市)。在预算安排上,逐年加大对县级财政补助力度,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连续支持五年。两年来,省对县(市)政策性让利40多亿元。省直48个部门分别出台了支持县域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县市发展“供氧”。

四是激励。政治上鼓励。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列入省委管理,用更宽的视野、在更大的范围选拔干部,选派优秀人才到县(市)主要领导岗位。打破常规,提高县(市)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快、变化大的县委书记、提拔担任副厅级职务,留任县委书记岗位工作。保持县市班子相对稳定,主要领导原则上干满一届,届中不做调整。物质上奖励。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分解17项指标,设立争创强县奖和升级晋位奖及单项奖等五个奖项,2006年兑现奖金1600万元。制度上约束。对连续两年不能完成责任目标和工作没有起色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给予调离或降职使用。

扩权强县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扩权强县改革,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其成效是:

一是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扩权改革,激发了县(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县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2005年开始,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81亿元,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8.5亿元,增长26.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9亿元,增长55.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41.13元,增长11.6%。

二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扩权改革,减少了行政管理层次和环节,为县域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县市迅速掀起了大招商、招大商的热潮,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相继引来壳牌、中信、华能、中粮等一批国内外大企业,上了农产品加工、矿产、能源、建材等一批大项目。其中,仅亿元以上项目就达500多个,改写了县市缺少大项目的历史。

三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明显提高。扩权改革,壮大了县市经济实力,增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仅过去两年,就从省级财力中拿出100多亿元支持县市,平均每县每年1个多亿。加上县市本身收入的增加,县域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明显增强。县(市)在涉农专项配套上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促进了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弥补了很多历史欠帐,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四是发展的积极性明显高涨。扩权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省很快呈现出强县跨越、弱县提速、中游县奋力赶超的生动局面。各县市积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开发当地优势资源,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先后涌现出农业产业化、建材、特产、养殖、旅游等一批有名的特色产业强县。更为可喜的是,各县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积极建设工业集中区,集中发展项目,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促进了以工业为主导的整体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去年,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10亿元,增长26.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0%以上。

如何继续深化扩权强县改革

扩权强县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探索。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完善这项重大改革。

一是进一步下放权利。总的原则是,只要有利于县(市)加快发展,该放就放、能放尽放,切实做到真放权、放实权,真正把实质性、关键性和涉及到具体利益的权限放给县(市)。

二是提高县(市)管理水平。权利放下去之后,帮助县(市)把权力用好、用活、用足。县(市)管理实行政务大厅集中审批、联合办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引导县(市)把能放的权限,还要放给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经营主体,真正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强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理顺市、县关系。引导地级市把主要职责确定在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和督查落实,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保护、突发事件处理等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上。发挥好市带县作用,公共设施、公共财政、公共事业继续向县(市)延伸和倾斜,建立完善县(市)向省市报告的工作制度。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4

2015年1月, 永修县第十三届十次会议召开, 主动承接经济发展新常态, 制定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工业与旅游业结合、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结合的远景规划, 对永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将起到深刻的影响。

一、永修农旅融合意义

1.综合发展, 促进“三个基地”建设

永修2011年县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 (即以有机硅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制造基地, 以绿色食品为主打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以云居山、柘林湖、鄱阳湖湿地为主依托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和以宜居宜业为主品牌的昌九走廊城市副中心) 工作目标。四年过去了, 永修“三个基地”目标建设初具规模, 特别是以星火有机硅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基地更是成效显著, 2013年, 永修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 其中, 有机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36.17亿, 2014年永修有机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48亿元, 在九江市“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活动中, 永修开放型经济排名第一, 工业发展排名第二。由以上不难看出, 永修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强攻工业基础上借助有机硅产生而起飞的, “三个基地”唯“有机硅特色工业基地”独大。但是, 工业企业在为永修经济插上“翅膀”的同时也留下了隐患, 工业园区整体环境污染问题、部分企业废水、废气偷排偷放与当地居民的磨擦纠纷问题、经济下滑导致星火有机硅生产亏损问题, 特别是今年6月份, 蓝星星火化工厂一个重要的生产车间因“环评”没过关而被关停更是给永修当地政府敲响了警钟:“一条腿的凳子是站不稳的”, [1]永修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发展, 一定要走综合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有机硅产业、山水人文资源和生态农业优势, 均衡发展、鼎足发展, 回到“三个基地”建设的初衷。

2.延伸农业产业链, 促使农业从“副业”回归主业地位

永修境内总面积2035平方公里 (合305.2万亩) 。其中, 宜农耕地61.6万亩, 宜林山地89.1万亩, 草地荒洲22.5万亩, 水面67.1万亩, 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但是, 近十多年来,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农村劳动力锐减, 加上种田收入过低, 农民失去了种田积极性, 白槎、江上、柘林、三溪桥等地农民, 不同程度存在着“把农业当副业、外出打工赚钱当主业”行为, 部分家庭就只种几亩口粮田, 其余任其长草, 抛荒严重。农旅融合, 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目前, 永修正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大力推进宏康现代农业示范园、亨泰农业观光园、庐山西海农林生态科技园等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扶持壮大庄稼人、建滔果业、青墅大闸蟹、你我他蔬菜、燕山青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县内柑桔、水蜜桃、早熟梨、草莓、鳜鱼、蔬菜等六大农业产业基地优势,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休闲项目和特色鲜明的乡村游和农家乐, 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三角、滩溪、马口、立新等乡镇农业田园化工程基本完成, 全县粮食作物面积达57万亩, 年总产5.2亿斤, 农业产业发展势头稳健。

3.以旅游业为催化剂,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 中国将走向和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也是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期。由于旅游产业所呈现的绿色、生态、文明、少污染等特点, 成为各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首选目标。永修既有大自然赏赐的山、湖、草洲、沙滩、花、鸟、鱼、树、竹等自然风景又有老祖遗留下的名刹、古塔、老街、会馆、商埠等历史人文景观, 资源价值高、交通条件好, 如果我们仍然守着风光旖旎的绿水青山不加以开发利用, 无疑守着“金山”讨饭吃!永修优势是生态, 特色也是生态, 《永修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立“鹤舞鄱湖, 永修人生”旅游形象定位, 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举措表明, 在永修未来经济发展中, 旅游业将作为催化剂、粘合剂, 带动关联产业健康发展, 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经济优势,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既适合永修实际, 又符合江西省委“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精神, 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存在的问题

1.景点分散,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 云居山、柘林湖、吴城是永修旅游景点的主要聚集地, 它们分别位于永修县城的偏南、偏北、偏东三个方向, 动听点说是构成永修旅游观光“金三角”, 实则是旅游线路迂回, 游客疲于奔波, 一天跑三个地方时间紧迫, 逗留二天时间又富足有余, 没东西可看。特别是东边的吴城镇, 几近永修的边沿, 古色古韵的豆吱巷、麻石街三二步走完、吉安会馆破败, 空无一物, 望湖塔荒凉、冷清, 如果不是冬天专程来鄱湖看鸟, 一般游客都仅于止步, 根本留不住客。并且, 旅游产品单一, 基本上是都是:“餐饮+垂钓 (看花) +观光”模式, 没有特色, 缺乏创意。

2.资金匮乏, 规划项目难落实

位于鄱阳湖西岸, 赣江、修河交汇处的永修吴城镇, 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 集珍贵水禽候鸟观赏与历史文化景观、国际重要湿地为一体, 是永修最具开发潜力的文化生态旅游区。永修政府一直致力发掘古镇文化元素, 希望修复古镇当年漕船云集、商贾风云的繁华景象。项目立意好、定位高, 是永修实现由单一观光旅游向综合功能型旅游转变最具潜力所在, 但是, 由于资金短缺, 这个项目的招商一直在与客商恰谈中, “赣文化体验和休闲观光集镇”规划现在只能停留在图纸上。

3.基础设施落后, 管理不规范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永修县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部分景点存在规模小、接待能力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娱乐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并且, 自然风景有很强的季节性, 永修旅游景点基本上是“淡季闲死, 旺季撑死”, 特别是吴城镇表现的更为明显, 闲时一天也不见一个游人, 看鸟高峰时纷至沓来几千甚至万多人, 停车、过渡、吃饭、上厕所都成问题, 并且由于管理不规范, 某些商贩哄抬物价, 造成不良影响。再则, 乡村旅游业立足点就是的美化农村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永修自2008年开始就发展乡村休闲游, 至今为止, 全县“农家乐”100多家, 年均收入10多万元, 每逢丰收时节, 靠近105国道边的柑桔、葡萄、草莓、杨梅采摘基地人满为患, 比市场价高出30%还供不应求, 而偏远山区无人引导, 农副产品再便宜也无人问津, 旅游让一部分农户富裕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农村贫富悬殊的差距。因此, 现在当务之急是如何凸现旅游业在“三产”中的粘合作用, 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为永修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对策

1.整合资源, 形成统一的旅游市场

在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基础上, 成立“永修旅游公司”, 开通“永修旅游网站”, 组织专人小组对永修境内已开发和未开发的旅游景点情况作一个全面摸底调查, 对各旅游景区、景点、农家乐、渔家乐、果家乐等一切旅游相关地的规模、容量、消费标准、活动信息等逐一登记上网, 由“旅游公司”牵头统一管理, 市场化运作, 资源共享。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 制定出适合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 以及“驴行”、自驾游等旅游线路图、说明书, 供游客行前参考、选择, 化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的旅游状态为集团作战, 形成统一、开放、透明、有序的永修旅游市场, 互联互动互惠, 一举摆脱旅游业“赔钱赚吆喝”的尴尬局面。

2.筑巢引凤, 加大对吴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吴城镇是一块极具潜力的旅游开发宝地, 《永修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吴城整体开发作为永修旅游业突破瓶颈、走出困境的重头戏。笔者以为, 吴城整体开发时机并未成熟, 首先, 从地理位置来说, 它处于永修的“死胡同”, 有进路无退路;其二, 有血吸虫。在血吸虫没有完全被消灭前, 水上乐园、沙滩草洲娱乐项目就是建好了也鲜有游客敢冒险玩, 这应该是多年来这个项目招商引资一直搁浅的主要原因。对商家而言, 投资项目没有盈利就没有吸引力, 所以, 与其花大量的精力与客商周旋不如彻底消灭血吸虫、搞好吴城基础设施建设, 恢复吴城镇古街风貌, 修缮吉安会馆、建停车场、加油站、公厕, 以及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渔家乐、沙家堡饭庄、农舍……量政府财力而行, 一年年积淀, 提升吴城整体价值, 待血吸虫消灭, 特别是如果都昌到永修的跨湖大桥能够建成, 客商会不请自来。

3.出台环保方案, 提高工业园区准入门槛

永修山水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充足。据林业部门勘察, 永修至今保存完好的百年以上古树有2001棵, 其中千年以上的7棵, 500年以上一级古树有91棵,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 既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也是旅游业发展之本!从这个角度出发, 永修未来旅游业发展不仅要做到总体规划一盘棋, 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一个整体规划, 对各景区景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环境监测, 同时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提高居民旅游产业意识。同时, 对工业园区项目招商的准入予以审核、把关, 按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列出鼓励引进的行业和禁入的行业, 对生产能力落后、高污染、高消耗、产出效益低的工业投资项目一律禁止入园, 加大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对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合理化建议, 对环评不达标企业签订搬迁协议、清理出园区, 开放“有机硅特色工业基地”作为永修特色旅游观光内容的一部分, 促使工业企业提高环保意识, 改善生产环境, 与永修人民一起共享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1]邹绍辉.在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体 (扩大) 会议上的讲话.2015-1-16.

高技能人才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篇5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地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强力剂。近年来,作为县级市的山东省昌邑市始终坚持把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来抓,紧紧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昌邑高技能人才异军突起。目前,全市技能劳动者达10万余人,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近15000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15%,涌现出一大批技术熟练、技能精湛、业绩突出的优秀技能人才。这些高技能人才用自己的材质谱写了现代制造业的新篇章,推动了昌邑经济跨越发展。

有了强大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昌邑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效益逐年提高。高技能人才纷纷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当中,极大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2009年,全市科技企业取得科研技术成果30余项,转化率达到60%。2004年以来,全市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奖等重大科技奖励52项。

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把技能人才开发摆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工人的核心骨干,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过去,由于择业观念、成长环境和需求增加等原因,昌邑市的一些企业曾经出现过技能人才大量短缺的现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为此,昌邑市委、市政府拔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一系列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组合拳”随之展开。

近几年,该市先后制定出台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见,以及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等10多个专门文件。为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了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推进技能人才开发。从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对镇街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市直部门工作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各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依据,有效地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抓技能人才开发的意识。

全市各级部门不断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近五年,全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总投入达4亿元,为技能人才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2005年,昌邑市建立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制度,并指导督促各大企业建立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制度;政府出资实施“金蓝领”等各类技能项目培训,先后为企业免费培养急需的青年技师、高级技师近百名。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技能人才评价规范化。在昌邑,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评价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有效凭证。目前,昌邑市新职业鉴定发证达4万余人,还率先在全市开展了专项能力鉴定工作,制定了以农业、餐饮服务业为主的共34个专项职业鉴定名称及标准,为全市开展专项鉴定工作提供了经验。

为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快速成长起来,昌邑市组织全市100多名技师以上技能人才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利用自身技能和经验优势,带动培养了大批一线技术骨干。全省技术能手、昌邑华裕丝绸织造有限公司的纺纱工徐艳玲,利用自身技能优势,带动培养了一大批新的技术能手,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了活力。

有为者有位 有为者光荣——营造尊崇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如果说科学和知识是生产力,那么技术和技能就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金牌工人”、“蓝领专家”、“首席技师”的涌现,饱含着市委、市政府对普通工人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的期待,也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昌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开始局部突破,全市经济实力、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呈现出蓄势发力、赶超跨越的良好态势。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才在起作用。

着眼形成尊重、崇尚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昌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待遇,积极推荐优秀技能人才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劳动模范评选等。近五年,先后有10余人被评为全国和省级劳模以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各级评选的优秀技能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定期休假和健康查体,真正让技能人才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待遇、生活上受关心。

昌邑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提高服务意识,满腔热情地为技能人才成长发展当好“后勤部长”,抓好各项人才政策落实,加强教育、医疗、居住等硬件设施建设,解决好他们在学习培训、社会保障、家属落户、子女就学、文化需求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使他们能够在昌邑安心创业、放手发展、无后顾之忧。

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对引进的高技能人才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同等对待。该市每年组织首席技师代表外出学习考察、健康体检,年底统一组织走访慰问,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引导企业充分认识技能人才对企业的价值和贡献,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等方面,实行向技术岗位和一线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给予经费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参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评聘和待遇,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评聘和待遇,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

深耕“三农”助推县域经济腾飞 篇6

理顺发展思路 坚持错位竞争

该行通过多次市场调查、对比分析,认识到其比较优势在于:能够为农户、社区居民、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更普惠的金融服务。同时,农户、社区居民、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且竞争不充分,是典型的“蓝海市场”。为此,该行遵循“发挥比较优势,坚持错位竞争”的原则,制定了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愿景:让辖内农户、居民和小微企业获得更便捷、更普惠的金融服务。

使命:为农户、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更普惠”的服务,为员工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为社会承担更多责任。

核心价值观:诚信、便捷、创新、共赢。

市场定位: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大力拓展城郊、城区市场。

战略目标:成为辖内最具竞争力的零售银行,成为四川农信系统的领先银行。

科技引领发展 服务渠道拓宽

宜宾翠屏农商银行现有营业网点43个,覆盖了翠屏区所有乡镇及主要街道;布放自助银行设备70余台,助农取款EPOS机430余台,POS机400余台;开通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并于近期正式运行了微信银行,紧跟时代步伐,为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扶微助小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2012年,宜宾翠屏农商银行引进了德国IPC公司的微贷技术和哈尔滨银行的小贷技术,推出了时效性强、审批速度快的小微企业贷款新产品,为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行成立了条线化的“小微企业金融管理部”,并配备优秀的管理人才,打造专业化的营销队伍,全力推广小微贷款技术。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为主导,重点服务商圈、产业链、协会、工业园区,以微型企业服务中心为主导,重点服务居民消费、个体工商户、小企业主的城区、城郊金融服务网络,较好地满足了各个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今年上半年,该行组织实施2次银企对接会,完成签约12户,金额1240万元;建立了由15名客户经理组成的“访街入市”宣传团队,走访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50户,达成融资意向金额2250万元;累计发放小微贷款5.59亿元,小微贷款余额18.66亿元,占贷款总余额的36.04%。在“重信用、轻抵押”模式下,切实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题。

创新产品 服务“三农”

作为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宜宾翠屏农商银行持续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并不断创新产品,满足新形势下农业主体的资金需求。该行在做好传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的同时,完成了三款创新农贷产品的开发,并于6月12日成功发放首笔“家庭农场贷款”。截至6月末,该行“三农”贷款余额47.8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2.4%,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小微宣传 金融知识进万家

在地方银监部门的指导下,该行扎实开展小微金融服务宣传月、金融知识进万家等宣传活动。普及金融知识的同时,还提升该行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利用营业网点宣传。该行利用遍布城区和乡镇的营业网点优势,利用LED显示屏、X展架及宣传资料,编织了覆盖全区的宣传网络。

——定点宣传。该行选择了人流量大的商圈、广场、场镇等地进行定点宣传,扩大宣传面。

——走街串巷、深入市场。该行将客户经理组织成金融知识宣传小分队,在调查、走访客户的同时,上门宣传金融知识,让客户足不出户即可了解相关信息。

以市场为导向 产品创新提速

今年上半年,在总行领导下,该行相关部门紧紧把握市场需求,开拓进取,锐意创新,陆续创新推出多款金融产品:2月,推出“动产质押”信贷产品; 4月发放首笔“教师养老保险缴费贷款”,为辖内原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全额缴纳养老保险金提供信贷支持,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执行,银行民生类贷款又添新品种;4月,制定了“生态旅游农家乐经营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会贷款”“家庭农场贷款”三款支持新型农业的信贷产品管理办法,并于6月12日,发放了首笔“家庭农场贷款”。

三款支农新产品与传统农贷产品相比优势明显:一是额度大,大幅放宽了对贷款额度的上限,强有力满足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利率优,在利率定价上,统一按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上浮30%计息,大幅降低融资成本;三是方式活,匹配了特色化的担保方式、还款方式,如农产品动产质押、长经济周期作物宽限期还款等。6月底,银行成功签发了首张1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

服务民生 践行社会责任

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该行一直坚持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2008年至今,长期承担全区助学贷款发放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投放助学贷款1179万元,余额834万元,累计帮助2022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2012年,为响应各级政府和妇联的号召,该行开始投放妇女创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投放妇女创业贷、青年创业贷款共计9438万元,余额985万元,帮助1622名创业者踏上致富路。

该行长期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满足了辖内农户生产、生活、医疗等资金需求。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7

一、山区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民营经济经历了复苏起步、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的阶段,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最富有活力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营经济是指除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 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指除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企业经济组织。因此本文所指的民营经济是指狭义的概念, 其中包括民间所有私人企业的一种经济活动。而民营企业是指民间私人投资、经营、享受投资收益、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

宁化县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弱小到逐步壮大的过程。目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中占有相当的份额, 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 数量增长快, 占比较大。

宁化县私营企业是在1980年以后重新发展起来的。据统计资料表明, 1985年, 私营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011年, 私营工业总产值47.08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2.34%。同年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79%, 比全社会工业增加值高出4.09个百分点, 比国有企业高出3.25个百分点。2012年, 宁化县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总户数7 388户、注册资金40.27亿元、从业人员22 762人, 同比分别增长15.4%、34.28%、11.67%。

2. 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民营经济的新增就业量占全社会新增就业比重继续上升。宁化县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4 555人增至2012年的22 762人, 年均增长33.3%, 民营经济仍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3. 在投资、纳税等方面作用凸显。

民营经济在投资、纳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格局已大多替代政府为主投资模式, 民营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宁化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26亿, 2011年为28.4亿, 年均增长54.99%, 其中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6.07%。民营经济企业纳税总量快速增长, 成为地方财力增加的重要力量。2004年宁化县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为3 151.2万元, 占全社会税收收入比为42.28%。2011年为1.5127亿元, 占比为68.76%。

二、山区县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起点低、规模小, 发展潜力受缚。

民营企业在我县经济发展起主力军作用, 但普遍存在起点低、规模小现象。从产业结构来看, 缺乏发展后劲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从2000—2011年统计资料来看, 主要集中在餐饮业、零售业、制造业、采矿业、建材业、物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几年虽在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民营企业中占有一定比例, 但从总体看这部分企业在全县企业总量中所占比例偏小, 很难发展成规模以上经济。从投资领域来看, 民营经济投资的生产型项目主要集中在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的传统加工型企业, 项目整体规模、水平、档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 发展潜力也不大。

2. 融资难、用工难, 发展后劲不足。

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据调查, 宁化县大部分民营企业是靠自我积累进行再投资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主要以民间高利率借款途径取得, 近年来受国家货币调控政策及企业自身条件不符国有银行放贷等因素影响, 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2011年全县民营企业累计获得贷款9.13亿元, 远不能满足实际所需资金。用工方面, 大部分年轻、有技术的工人往厦门、泉州等沿海一带打工, 企业用功紧张。据统计2011年, 规模以上企业用工缺缺口大, 有些企业开工不足1/3。

3. 自身问题突出, 竞争优势受限。

山区县民营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制约其发展。有的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有的缺少企业义化, 以家族管理为主, 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运作;有的以制假售假、欺骗顾客来谋取暴利, 无视可持续发展。宁化县民营企业虽然从2000年的4 385家, 发展到2011年的6 402家, 年均增幅比较大, 但至2011年为止产值超亿元的民营企业仅为5家, 主要分布在采矿业、特色食品加工业、轻纺服装业, 而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还很少, 仍处于粗放型状态。2011年, 第三产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4%, 主要是商品流通业、服务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增长。这些档次低、品位低、规模小的行业缺乏高新产品, 没有自主品牌, 更缺少国家级、省级大公司大集团, 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4. 政策落实不力, 发展环境受损。

近年来, 宁化县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政策, 尤其是2005年以来, 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但由于传统观念和部门利益驱动, 少数部门缺乏大局观念, 在执行政策中仍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缓作为现象, 不少好政策难落到实处。少数执法部门检查多, 服务少, 摊派多、赞助多, 为企业协调纠纷少, 办事互相推诿多;少数审批部门层层设卡, 在落实政府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上大打折扣, 严重阻碍民营经济发展。

三、加快发展山区县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的繁荣是县域经济实行跨越发展的主要保障, 是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山区县只有在政策上有新突破, 环境上有新改善, 才能使民营经济有更好发展。

1. 推进市场化运作, 加快企业规模建设。

山区县民营企业规模小但产权清楚, 适合于市场化运作。政府要充分利用区域有利条件, 以强化招商引资为突破, 围绕现有资源、人文特色, 精心策划招商方案, 通过市场化运作、产业链招商等方式, 持续深化“无缝”对接, 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外企的合作, 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带动民营企业上规模;要以鼓励新一轮创业为契机, 以新增项目带动就业, 带动发展, 充分释放社会各界的创业能量;要以发展商会经济为重点, 支持回乡投资兴业, 提升民营经济的实力与水平;要以鼓励民营经济股份制改造为突破, 实施优化组合、强强联手, 引导民营经济集聚集中集约发展, 大幅度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2. 放宽市场准入, 改善优化发展环境。

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渠道, 加强民间投资政策引导,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允许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在项目审批上, 积极探索实行报备制。在改善发展环境上, 要及时组建一支以工商联为主由民营企业家组成的经济督办小组, 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执行主体, 定期对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办检查, 及时反馈和处理, 消除阻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

3. 创新金融载体, 拓展融资空间。

一是优化民间融资环境, 打造融资担保、信用评价等平台, 加大信贷投入, 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规模, 对县域内金融机构规定新吸收的存款, 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比例不低于60%。尤其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的特色产业、特色农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建立健全信贷激励机制, 设立专项资金, 奖励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三是积极推动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对后备民营企业, 其所属土地、房产因评估增值所需补缴的企业所得税地方财力实得部分, 应全额补助给企业。四是继续争取其他商业银行到山区县开设分行, 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的申报审批, 建立县域民营企业发展专门银行, 为县域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 积极引导, 提升现代管理水平。

传统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缺乏企业管理意识, 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忽视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 如要想进一步发展, 必须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一是组织民营企业家到知名高校、县域培训基地培训, 不断提高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拓宽他们的视野, 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民营企业家。二是大力提倡实行标准化生产, 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 积极开展各类质量体系认证活动, 引导民企通过ISO9000—2000质量体系认证, 提升产品质量, 打造自身品牌。三是注重培育企业文化。邀请有关专家对民营企业的软实力作出优劣评估, 从中发掘和筛选一批知名民企, 并进行提炼、加工和提升, 使之成为县域民营企业发展的标榜。

摘要:民营经济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阶段, 民营经济发展既有机遇, 也存在较多问题。因此, 正确认识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对于山区县来说, 应采取积极措施, 推进市场化运作, 加快企业规模建设, 放宽市场准入, 改善优化发展环境, 创新金融载体, 拓展融资空间, 强化现代管理, 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关键词:民营经济,县域经济,民营企业,现代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国荣, 彭松建.民营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1.

[2]宁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宁化年鉴[K].2012-11.

[3]宁化县工商联.宁化县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统计数据[Z].2012-12.

[4]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中小企业需协调解决问题责任分解的通知[Z].2011-11-28.

[5]宁化县工商联.宁化县历年非公经济发展情况[Z].2012-12.

[6]三明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小组.三明市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文件汇编[Z].2006-01.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8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

我国县域经济是以各地方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乡镇、农村围绕各县城,具有地方特色和天然资源共享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资源进行配置,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地方经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个庞大的系统之中,经济、资源、环境都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大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改变,都会引起其他系统发生变化,并对整个大系统的状态产生影响[1]。长期以来,由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意识,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要求,人们只考虑经济增长而忽视其他相关系统的健康发展,使县域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不协调的关系,导致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引进人才之路举步维艰、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缺乏创造力和创新力等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2015年9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树立和落实的正确理念到要坚持的“六个方面”,全面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细化搭建制度框架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3],从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探索环境保护的新路子,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深呼吸小城”是联合评价机构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五高一低”指数表现优胜、公众口碑良好、专家评价许分居先的小城中评价遴选而出,同时整体被主持评价机构列为“美丽中国国土气候旅居名片”。该项活动的启动,掀开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机构践行国家生态建设战略方针的新篇章,福建省将乐县正是顺应国家发展趋势,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举,多年来,将乐县政府着力从保护自然资源、培育历史人文、发展执政理念等方面入手,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难题,突破县域经济发展困境,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实践

(一)注重保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将乐县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下辖6镇7乡和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35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人口17.87万。有福银高速、向莆铁路过境。将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山清水秀,并且资源丰富。县内现有8种植被型、1 1个群系纲、67个群系。有维管类植物195科725属1982种。有林地面积29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3%,林木蓄积量2132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44万亩,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中国毛竹之乡、紫薇之乡。城区公园、绿地13个,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94.55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15.92平方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100%,地表水水质全年检测达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检测达标率100%。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玉华洞,国家自然保护区龙栖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阶山四块国家级旅游品牌,是海峡西岸大武夷旅游区的核心景区。梅花井作为全省首批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入选首批闽台乡村旅游实践基地。

尊重自然,享用自然,这是将乐的传统,可谓渊源悠久。理学大家杨时曾立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守其世业”的家规,传承至今;清代光绪年间,将乐县蛟湖村民觉得“山场有养,能生树木”,于是自发设立护林碑,监督村民“存忠厚之实”,爱林护林……如何在发展中持续,在持续中发展,把先祖留下的好山好水好家园一代代传下去?2015年4月18日,将乐县委蒋先东书记在参加第十一次全国实验区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讲话朴实有力,掷地有声:我们是后发展地区,我们现在没有雾霾,但我们在发展中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充分认知深呼吸的宝贵,回应民众关切,顺应历史潮流,坚决把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贯彻到位。近年来,将乐县每年都把生态保护工作列为全县重点推进的工程,与经济工作、项目工作同跟踪、同调度、同推进。县里着力建立完善制度,以县委全委会决议的形式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固化下来。县里建立工业转型基金、人才科技基金、文化产业基金、重大水利项目基金、农业保险基金,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让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各有章可循、有人理事、有钱做事,推动将乐在可持续发展中凸显生态资源优势,先后涌现出全国规模最大的林木单细胞育苗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标准紫薇产业园、福建金森杂交鹅掌揪细胞工程种苗繁育中心等一大批科技品牌、绿色品牌和民生品牌。

(二)注重培育独具风格的历史人文。

将乐置县于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因城西有山形如巨钟,雅称古镛。是福建省最早建置的七个古县之一,因“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东越王乐野宫在是”,故撷取“将乐”二字得名。擂茶、龙池砚、西山纸,均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渤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宋著名理学家、闽学鼻祖杨时是将乐英才俊杰的代表人物。他载道东南,尊师重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清乾隆三十一年版《将乐县志·山川》卷中对封山、翠廉山有这样的记载:“(封山)在县北龙池都,群峰环拱,为一邑之镇,土色常赤,见则有火患,昔人常种松,使之苍翠,故以封山。”

“翠廉山”即象山,宋杨时致仕归建阁其下,寻圮,里人辄凿石为利。明成化间尚太监经县谓此山乃邑之狮象,不宜露骨,命所官督军种树……崇正间,萧梦湖余化淳复令山僧植物成荫……”

清代光绪年间,将乐南口乡蛟湖村村民觉得“山场有养”,自发设立护林碑,上云:“后山龙尾为一乡之保障,故不得焚山砍伐……”,监督村民爱林护林。黄潭镇元埕村后山龙脉处,至今还竖立着一块清代护林碑。在当时官方没有护林机构和林业法规的情况下,各地的乡规民约和淳朴的乡风民俗对干保护森林起了主导的作用。

近年来,将乐县政府多措并举,下大气力引人才、抓三产、促民生,保护将乐这方青山绿水好空气,培育当地独具风格的历史人文环境:一是全力做好“人才”大文章,先后引进18名博士、22名硕士在将乐县创新创业,15名院士、60多名博士、硕士非常驻开展项目合作;另有曹海平、韦森、周中祥、邓承军、陈应忠等多名博士分别入选国家第七批“千人计划”、省“外专千人计划”及国家第十批“千人计划”,并在用人、管理、奖励、宣传等多方面主动作为,全县爱才、重才、育才、用才氛围浓厚;二是抓三产成为“重头戏”,加快建设全省最大规模的宋代风格建筑群“大宋古镇”,加快推进蛟龙古镇、光明乡际下生态谷、宝台山花海、大源乡肖坊村明清建筑群等新一批养生、文化、健康项目,等等;三是做实民生这项最大的生态工作,“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最实惠的“深呼吸”。将乐县着力做实民生做优人文生态环境,每年投入民生事业的资金都占县财政支出70%以上。这两年,县里先后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完善体育馆、学校、医院、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建设,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教育方面,中小学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创新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被全省全国推广,新华社、中国日报等众多媒体多次专访报道将乐经验。社会保障方面,县里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保障政策的同时,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以及直接让弱势困难群众受益的十多种民生公益保险,成为福建省的创新亮点。四是铁腕拒绝扼杀“深呼吸”的工业项目类“生态杀手”入侵,在项目引进中,无论是一产、二产还是三产,将乐县都坚持“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符合产业布局的项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先后引进了滤波器、散热器、便携式矿井地质探测仪、达到食物级的植物性纳米原料洗涤产品,一个个全国或全球首创技术的高科技产品,从将乐集结,漂洋过海走向世界,让这片古老土地户展新姿。

(三)注重发展生态文明的执政理念。

绿色文明深深地根植于历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根植于民众之中,“关心生态,呵护自然”的理念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让将乐人更加自觉地保护先祖留下的好山好水。

可是,作为“深呼吸”百佳榜首县,明天的将乐该如何担当,又该如何先行?对此,将乐县委蒋先东书记思路十分明晰:人文之美也好,自然之美也好,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守护好这方青山绿水好空气。具体来说,我们要努力在“产业优、生态美”上下功夫,进一步在路径选择上突出深呼吸,努力把将乐建设成全国“深呼吸”示范区和避霾休闲胜地;进一步在产业发展上突出深呼吸,大力发展融合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一体的绿色富民产业;进一步在城乡建设上突出深呼吸,将自然条件、人文地理、名胜古迹、城市设施等多种资源进行串联、整合,把全县2246平方公里的县域当成一个深呼吸主题大公园来经营打造。

在此,再次借用理学大师杨时赞美将乐的《春日》诗句来阐明将乐呵护“深呼吸”的做法,那就是“拟为幽轩作锦屏”,通过路径选择、产业发展、做美城乡等,为将乐的生态建设立好“锦屏”,撑好“保护伞”。

福建是全国4个自贸区中的重要一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将乐县位于福建省连接内陆省份的关键节点,面对新常态,将乐县坚定地把良好生态作为最核心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资源,力加大招商力度。蒋先东说,我们提深呼吸最佳县份,是山区发展县,我们的优势也在于这片“山”,只要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态绿色的大项目、好项目、税性项目,我们双手欢迎,真情引进,倾情帮扶落地生根。

为此,将乐县专门制定了《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全力夯实打造优质“深呼吸”示范区的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加强土地矿产、森林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促进自然资源利用转型可持续。要积极打造舒适避霾首选之地。深入开展城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四绿工程”、金溪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巩固在81%以上,森林蓄积量达2160万立方米以上,禁止开发区域面积保持在1.7万公顷,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

与此同时,进一步打造怡居宜业养生休闲胜地,逐步形成山、水、城相融合的旅游格局。目前,将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46%,绿地率达39.97%,城镇化水平达54.6%,城区现有绿道5.4公里,年内计划再建设10.9公里。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将乐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但长期以来,没能充分发挥环境优势,具体表现在:

问题之一:宣传推广面过于局限。近年来,将乐县举行了庆五一“畅游金溪水同享深呼吸”横渡金溪河游泳、“迎青运庆五四”自行车深呼吸骑行、深呼吸小城主题形象宣传口号征集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但这些活动仅限于本县辖区内,全国“深呼吸小城”榜首县的名片效应没有得到大范围的辐射和延伸。

解决思路:树立“享受深呼吸、追求深呼吸、呵护深呼吸”的理念。把举办首届中国深呼吸小城旅游文化节当成落实省、市“三比一看”和“敢担当、解难题、立新业”工作部署的重要载体,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力争办成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一次旅游促销盛会。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积极利用“深呼吸”这一平台,和广大群众一起把这个平台维护好、发展好。扩大宣传,带动全民参与,利用微信、微博、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重点在汽车站、动车站、主题公园、大型超市等公共场所传递信息,让“享受深呼吸、追求深呼吸、呵护深呼吸”的理念,深入人心。

问题之二:深呼吸体验不够贴身。将乐还未需营造出了一个与“深呼吸”小城相匹配的特殊小气候环境,充分体现负氧离子含量、PM2.5数量等主要空气指标优势,让游客身处其中,全方位体验深呼吸。满足人们对“深呼吸、慢生活、大健康”的需求。

解决思路:打造“深呼吸”小城示范区、争创国家生态县。

以宜居宜业为指引,将自然条件、人文地理、名胜古迹、城市设施等多种资源进行串联、整合,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景观点面改造提升,把整座县城当成一座“深呼吸”主题公园来打造,努力把将乐建设成为中国深呼吸小城的典范。借助三明市林博会、5.19厦门海峡旅游节、海峡擂茶文化节、9.27国际旅游节等交流推广平台,设定专门展区,传递城市名片,扩大将乐深呼吸小城百佳榜首县的影响力。打造清新小屋深呼吸体验馆,让游客品擂茶、听南词、赏景观、呼吸最清新的空气,直观感受将乐的清新生态、清新文化。

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县的目标,以生态县创建工作为载体,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以生态县创建工作为驱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是生态县创建工作为抓手,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创建国家生态县,在“深呼吸”小城的招牌上再镶金边。

问题之三: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据该县旅游局数据统计,2014年度将乐县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不少游客仅在将乐停留半天,游完玉华洞后就前往其他县市的景区。本县玉华洞、天阶山、龙栖山等诸多特色景点,没有形成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带动一产、刺激消费的旅游产业链,“游人”却不“留人”。

解决思路:发展以文化、养生、休闲为目的将乐特色旅游业。

1.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要求,加快万安、高唐、南口等中心集镇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配套管网和雨污分流系统,大力实施“四绿工程”、金溪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促使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将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成将乐新的工作品牌。

2.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以“深呼吸、慢生活”为主题,以养生和文化旅游为重点,推进杨时文化园、玉华洞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南口蛟龙古镇农耕文化园、光明龙池谷生态度假园等旅游项目建设。丰富生态旅游市场,形成品牌连锁化、服务综合化、发展一体化的高端产品,由观光游览型向安养休闲型转变。

3.做好“四区一廊”大文章。按5A景区标准,做精做强做大玉华洞天阶山景区,发挥玉华洞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杨时文化为主题,打造以历史展示和文化体验为核心功能,兼具娱乐、购物、餐饮、教育、休憩功能的文化旅游区。依托高唐常口、常源、回头山等青山碧水景点,打造集水上运动、休闲养生、农耕体验和宗教旅游为一体的,千亩长缘旅游区。以南口蛟湖白石洞为中心,构建以将乐革命老区红色元素为依托,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线的革命教育、红色体验、红色文化的旅游区。利用南口至高唐集镇滨河山水地形地貌特质,构筑山、水、城相融合的金溪百里画廊,打造“四季有彩,冬季有绿”的特色景观带。通过“四区一廊”的构建,使将乐成为一个养生休闲的旅游胜地。

面对新常态,将乐县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长远规划、把生态优势作为最核心的优势、把生态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向生态挖潜力、向生态要效益。“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把这方山水保护好,利用好“深呼吸”这块牌子,一代代传下去,让子孙后代尽享“深呼吸”。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眼下,全县上下劲往一处使,呵护“深呼吸”环境的热情高涨。向绿色要利益,全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繁荣和谐幸福将乐,成为共识。当地干部群众正积极为美丽“将乐梦”的实现,迈步向前。

摘要:目前,县域经济普遍存在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引进人才之路举步维艰、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缺乏创造力和创新力等诸多困境。中国“深呼吸小城”活动顺应国家发展趋势,掀开了各级政府及部门、机构践行国家生态建设战略方针的新篇章,福建省将乐县的有益尝试及具体实践值得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深呼吸,县域经济,将乐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中国深呼吸小城.

[2]张忠平.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战略中的重点问题[N].安徽经济报,2000年.

[3]杨建国.重新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N].安徽日报,2000年.

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篇9

一、长汀县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目前, 长汀县电子商务发展已步入健康快速增长期, 其产业发展基础和做法现状主要有:

2015年3月, 长汀县与阿里巴巴签署农村电商项目合作协议, 成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在福建省的第二个试点县, 2015年6月被列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并于7月获评全国农村淘宝最具潜力示范县[]。目前, 全县共有24个村级服务点, 其中4个村进入全国10强。全县有电子商务企业314家。2015年第一季度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约1.83亿元;5月份营业额达148万元, 单量8500单, 客单价174元/单, 营业额和客单价均排名全国第一。2015年6月, 针对杨梅丰产、大范围滞销的问题, 借助“互联网+”发力, 快速制定销售应急方案, 在全县52个村淘服务站设立杨梅代销点, 通过微信营销、淘宝、O2O等营销模式, 应对“卖果难”。据统计, 活动仅两天时间, 帮助销售杨梅近3.75万斤, 为今后解决农产品销售难探索出一条新路。

1、领导重视, 推动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 把电子商务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建立电子商务工作联动协作工作机制, 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 电商中心牵头抓总, 有关乡镇、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各司其职、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并向社会作出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主体责任承诺, 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编制推进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 确定2015年为“电商发展年”, 开展“电子商务进万村”等系列活动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2、政策扶持, 引领发展。制定出台《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电子商务企业快速规范发展二十条实施意见, 从办公环境、产业建设、税收优惠、数据统计、人才培育、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实现电商企业“零成本”办公、鼓励电商进农村、强化人才保障、加大财税金融扶持等政策。

3、打造平台, 带动发展。加强与阿里巴巴合作, 推进邮政公司惠民优选项目电商平台、供销社农村电商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 壮大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主体,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重点加强与阿里巴巴合作、组建电商协会、打造供销社系统农产品信息网站、打造邮政“邮掌柜”信息网点和建立农村配送和物流快递网络。

4、加大宣传, 提升发展。通过政府公众号推广、电视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协会和民间电商企业传播等方式, 大力营造发展电子商务新兴产业的良好环境, 引导全县上下形成共识。营造电子商务企业抱团发展、集团突击的深厚氛围, 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二、长汀县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长汀县电子商务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基础较弱, 流通企业、生产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参与度不高, 应用范围不广, 主要表现在:

1、规模较小。传统企业对于推动互联网的应用积极性不高, 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创新和创业动力不足, 企业在创新上缺乏后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还没真正形成。企业对电子商务在未来发展中的战略意义普遍认识不足, 导致从事网上采购和销售企业比例很小, 虽然有部分企业应用电子商务, 但规模都较小, 发展缓慢。

2、资金不足。由于互联网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有线宽带网络速度、移动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冷链仓储中心等硬件投入需要大量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电商生态缺乏可持续的财政投入, 省、市专项资金规模较少, 资金问题成为困扰老区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3、农产品上行困难。农产品生产规模较为分散, 深加工水平不高, 优势产品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如河田鸡、长汀豆腐干、三洲杨梅、汀州酒娘、涂坊槟榔芋等。农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 农产品服务配套业不够完善, 与农产品电商发展相配套的服务支撑体系发展刚刚起步, 专业化水平不高, 没有精细化分工, 服务质量不高且收费标准不低。

4、人才匮乏。人才紧缺是制约长汀县电商发展的重要瓶颈。农村空心化现象仍然存在, 长汀县大量优秀电商人才流向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发达地区。本地电商运营、软件设计、美工摄影、仓储物流、方案策划等方面人才紧缺。

5、物流快递行业成本较高。长汀县是山区县, 区别于相对成熟的城市物流,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配送路径较长, 需求规模较小。农村物流发展面临商品种类稀少, 派生出的物流需求和供给量较小,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物流成本较高, 不易形成规模经济, 信息资源匮乏, 内外信息交换水平不高等问题, 涉及到农村村级商业网点的配送难度较大。

三、长汀县发展电子商务措施建议

针对长汀县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现存的问题, 建议:

1、加快长汀电子商务核心园区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对长汀县产业集聚、市场培育、企业成长到形成区域辐射与示范效应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2、全力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结合覆盖全县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 线上线下相结合, 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生态链, 实现村民“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生活不出村、金融不出村、创业不出村”, 享受与城镇一样的、无差异化的电子商务服务。紧紧围绕长汀的农林产品特色, 如红菇、汀菇、笋干、竹荪、小黄姜、灵芝、长汀淮山、山茶油、龙门红茶、金线莲、红豆杉、玉扣纸等多种特色农产品。在特定区域打造针对特定产品品类的电子商务转向服务中心, 帮助长汀农林产品打通网络销售通道, 构建具有长汀特色的网络品牌优势。

3、加快农产品上行速度。积极探索农产品上行经验, 加速特色中国长汀馆的筹建。按照“一乡一品”的思路, 充分挖掘、整合各乡镇特色农产品资源, 引入阿里巴巴“满天星计划”, 探索在线销售模式, 尽早实现长汀特色农产品的上行。

4、打造红色旅游资源平台。长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中国革命圣地、优美的生态家园。长汀县应紧紧围绕创建优秀旅游县的目标, 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打造旅游精品景点, 优化旅游服务环境, 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全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特色长汀旅游文化, 利用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设计精品旅游线路, 实现长汀名城之旅、客家之旅、红色之旅、生态之旅的愿景, 从而让电子商务从根本上推动商旅互动。

5、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一个以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和电子商务培训网络学习平台为依托, 包括电子商务专才培训、高级研修班、大讲堂、专题沙龙、论坛、大赛等各种形式在内的电商人才培训体系;鼓励企业组织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参加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适当奖励。

6、加强物流服务配套。整合现有工业、商业、仓储和运输等物流信息资源, 推进物联网等先进物流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大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业。完善乡镇物流配送体系, 支持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县的配送网络, 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难题。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仓储、配送等物流设施, 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融合发展, 建立高效通畅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

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根据2015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 围绕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这一目标, 加强政府引导, 坚持市场驱动,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以应用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为动力, 以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为重点, 以拓宽县域农特产品网络销售渠道为发展方向, 以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为载体, 以商务电子化和“两化融合”为抓手, 实现长汀县电子商务产业资源的集聚和协同发展, 促进电子商务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摘要:长汀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态势, 积极顺应信息化新常态和互联网经济发展大势, 抢抓中央和省、市全力扶持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 做活“互联网+”这篇文章, 把电子商务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 促进县域电子商务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县域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4月

[2]陈越.抢占县域电子商务市场“蓝海”[J].浙江经济, 2014, 20:40-41.

[3]牛丽丽电子商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J].辽宁经济, 2005, 3:45-50.

[4]江鹏余帆.闽西日报:长汀县主动“触电”打造辐射闽粤赣电商集聚区[N].http://fj.people.com.cn/n/2015/0914/c234955-26372855.html

[5]胡美东彭娟.政商聚首福建省县域电子商务峰会福建农村电商迈入“新纪元”[EB/OL].[2015-05-12].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5-05/12/content_20690026.htm

[6]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

[7]http://scjss.mofcom.gov.cn/article/cx/201507/20150701044344.shtml.2015-07-14

[8]闽西日报:长汀获评全国农村淘宝最具潜力示范县.http://www.mxrb.cn/xspd/content/2015-07/12/content_1426385.htm.2015-07-12

以工业强县助推县域经济腾飞 篇10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基础条件。而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持续增长,又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四川省几乎县县建有工业集中区,县县拥有支柱产业,县县出台扶持工业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工业经济名符其实地成为了县域经济的主体。同时,实践也一再证明,农村、农业、农产品需要工业中小企业发展转化,小城镇、城镇化建设需要工业中小企业产业支撑,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业中小企业是重要载体。据统计,全省中小企业上缴税金占税收总额的50%,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60%,70%以上的专利、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为全社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数量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已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四川正深入推进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强省步伐,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展望新的一年,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继续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工业尤其是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是落实多点多极战略、构建全省竞相发展新格局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的必然选择;是实施创新驱动,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的有力支撑;是推进“工业强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抓手;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各级各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当地企业发展履职尽责搞好服务。尤其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大胆解放思想,主动打破国企和民企的人为划界,破除各类制约、影响、阻碍企业发展的“弹簧门”“玻璃门”,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宽松的舆论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

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主体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部门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上,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一定要切实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突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把政府的职能回归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把应该由市场承担的功能交还给市场,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

三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优化法制环境,清理、废止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依法保护中小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优化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并进一步减少、合并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审批内容、标准和程序的公开化、规范化,为中小企业设立、生产经营等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优化金融环境,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发展并推广重点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建立银企对接和银政合作机制,积极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治理“三乱”,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针对工业用电、用气等趋紧形势,做好生产要素保障预案,进一步完善好生产要素协调机制,提高应对经济运行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需要。要把中小企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必要的空间。要用好工业园区的存量土地,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在工业园区规划建造一批标准厂房,通过厂房低价租赁及财政补贴,减免各种税费,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发展。

五是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施创新驱动。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仍较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优秀品牌。因此,应进一步加快转型成长步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进产品、技术升级。同时,要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从培育小微企业成长升规入手,培育一大批“成长型、小巨人”进入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扶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为切入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大企业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示范性中小企业中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特色优势鲜明、促进就业的项目。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中小企业生产“专精特新”产品,限制落后产品、产能,对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安全生产条件差的中小企业坚决实施淘汰、关闭。实施中小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

总之,大力发展工业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工作的主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快工业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成长,工业强县就一定能够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腾飞,并最终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上一篇:疫情报告系统下一篇:凝汽式汽轮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