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见解

2024-06-08

教学见解(精选十篇)

教学见解 篇1

一、了解学生, 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 是学习的原动力。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就得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 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 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 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七年级某课中, 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15种图案的作品, 有的同学就特别要求画动物, 有的要求画植物。我没有犹豫, 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我很强硬地拒绝他们, 硬要他们统一作业, 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 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 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一节课下来, 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 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 但我很高兴, 因为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受生活,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 没有深入的观察, 是画不出好画来的。美术教育应该让学生深入生活, 亲自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要把绘画题材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如, 我在布置泥工制作作业时, 把学生带到乡办的陶瓷厂看工人是怎么做泥丕的。然后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泥土捏一个自己最拿手的手工作品。要是平时, 学生不一定会仔细观察。在经过老师的指导之后, 同学们便会从颜色、形状、用途等方面认真观察, 于是一个个充满生机的作品就产生了。如果我采取传统的方法, 让同学们坐在教室里照葫芦画瓢, 效果将会截然不同。

三、尊重个性, 放飞思想, 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 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强调艺术活动中的主观意向及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 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是主体, 要充分尊重学生, 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淡化“像与不像”的评价标准, 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 创造出一幅幅活泼健康、意想不到的好作品。如用农村常见的芒花杆做一幅表达新农村景象的作品, 几十幅作品就会表现出几十幅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 其中有些特点, 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 显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 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促使其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四、多种形式, 设置愉悦教学情境

1. 创设“比优”情境。

具体作法是:每节课都设两个课堂优秀作业奖, 一个最佳进步奖 (奖品是一支铅笔, 一小块宣纸, 或一块橡皮等) 。上课前几分钟, 展示学生习作, 发奖。奖品不多, 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每节课的优秀作业也随时展示, 共同评论, 找出优缺点。

2. 创设“错误”情境。

在讲解新知识前, 允许学生“犯错误”, 走一些弯路, 别一下子就猜透教师的意图。如在讲中国画云水画法时, 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小纸片, 先让他们尝试画出水的样子来, 收上作业来展示后, 学生一致得出结论来———水纹太乱, 不好表现, 这时我再拿出范作, 演示画法, 寻找学生画错的原因并加以点评, 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我的观点, 效果事半功倍。

3.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其直观、生动的方式, 能使学生体会到作品的艺术美、形体的真实美和感情的真挚美。其真实自然、让人身临其境的效果很适合创设课堂情境。

初中作文教学的见解 篇2

初中作文教学的见解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墨守陈规.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这里我仅就多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 者:宋秀平作者单位:滦县杨柳庄学区中心校,河北滦县,0637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34关键词: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见解 篇3

近二十年的农村小学教学生涯,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深有感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但当今的农村小学生,特别是我们这地处偏远的壮族的农村小学的学生作文普遍缺乏兴趣,畏难情绪严重,写出来的作文思路狭窄,内容单一,语病较多。每天面对这样的农村小学作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发现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

一、学校忽视学生作文训练

从课程设置看,低年级教材内容中虽有说话内容的安排,但学校没有单独设说话课,即使有的学校设置了说话课,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说话练习普遍重视不够,平时课堂教学中,又不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的教材中一个单元结束后才安排了少量说话练习,教师也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更不能很好的利用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使学生失去了很好的语言思维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从训练量看,小学阶段要从三年级才开始设作文课,每周只有两节课,这两节课节要完成“导、练、誊、评”四项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加之失去低年级说话的基础,使得作文教学舉步维艰。

二、学生阅读面窄,得不到素材的积累

阅读可使学生接收到大量的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积累素材,丰富词汇,提高作文水平。但许多农村小学,到目前为止班级还无图书角,学校无图书室,即使有,图书数目也较少,品种也较单一,加之农村小学人员编制紧张,无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又影响了仅有的一部分图书的正常利用。另外,大部分教师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还人为地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导致学生仅靠一本语文书进行学习。阅读面极窄,阅读量甚少,以致语汇贫乏,下笔自然觉得无话可说,困难重重。

三、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经验的体会。学生不懂观察生活,又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人和事,学生作文只能围绕着《优秀作文选》照样画瓢,选材立意,结构安排,举词造句都“严格模仿。”学生作文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四、小学生的作文训练缺乏系统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训练,往往各个年级“各自为政”。首先,由于农村小学低年级说话训练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使中高年级的“写”成了空中楼阁,导致训练上的不衔接,缺乏系统性。例如,三、四、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进行写景的作文:三、四年级要求写一处景物,抓住特点顺序写;五年级要求写景按顺序写出特点和人物的活动;六年级要求写一处景物,抓住静态和动态的特点。同一写景的作文在不同年级,要求是绝对不同的。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同年级的学生,训练同一内容的作文,却不能体现出“循序渐进”,使得作文教学处于一种随意、盲目的无顺序状态。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认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低年级抓起,使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进行作文方面的训练

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由说到写循序渐进的原则。“说”是“写”的基础,只有“会说”才能“会写”。小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而且特别强调“这方面的能力要从一年级起开始培养”。所以本人认为应该打破从三年级开始作文的惯例,必须从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加强低年级的说话练习。首先,学校要在课程表上安排说话课,每周至少两节。其次,将说话练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再次,多渠道进行说话训练,在指导说话训练时,要选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实际,不能过高。

2、引导学生多方面积累写作素材

让学生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记日记,不但可为习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在引导学生积极感知生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随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要指导学生写日记,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当天发生的一件完整而有意义的事情;叙说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恩恩怨怨;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心声,心中怎样想,笔下便怎样写,要写真情实感。教师对其流露出的不正确想法,要疏通引导,既教作文,又教做人,从而实现“无话可说”到“左右逢源”的飞跃。

3、充分利用教科文中的“范文”

充分发挥范文的引路作用,实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授课时让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的,又是怎样揭示主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从而帮助学生领悟写法,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素描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4

一、强化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的培养

在素描教学中强化学生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的培养,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画面整体效果的控制能力, 增强全局观念, 并深刻地、真实地表现对象的空间结构及体积关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经常遇到几种不良的现象。

一是学生死抠局部, 造成局部之间相对孤立, 无法很好地衔接, 常常是某一局部已经画得非常突出和完整, 而其他部位还是空白, 导致画面极不完整。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整体意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辅助线组织或检查画面:中轴线横量纵向的左右比例关系, 水平线推测画面横向的透视变化, 垂直线、斜线可比较对象各部位的上、下、左、右关系等, 逐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在表现对象某个局部时, 所花时间不宜太长, 应逐步转移到其他部位, 做到同步进行, 使画面完整统一。

二是学生画好物象的大致轮廓后立即上调子, 机械、被动地抄袭对象, 从不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关系, 哪里深点, 哪里浅点, 只是用平涂的调子加以表现, 把立体的对象平面化。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结构知识。在提高学生结构意识方面, 我要求学生面对物象应积极主动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对象的结构关系, 整体色调变化, 理解形成表象的内外在成因, 做到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建立起结构概念和整体的空间认知能力, 从而使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去观察分析、怎样去表现。

三是只注重线条的勾勒而忽视块面结构的表现, 大部分学生把结构线画得又黑又深, 象是个钢丝编制的, 而色调颜色深浅分不出来, 画出的画面缺乏立体效果。这是学生缺乏对整体色调变化的认识。对此, 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静物, 仔细分析结构线与结构面的关系, 线只是面的边界, 线的颜色与面的颜色是一个整体, 要把线与面融为一体来表现它的颜色变化。

四是透视变化不理解, 对整体结构的透视变化处理不好或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 对此建议教师在每次讲课时都要反复提示透视变化, 要提醒学生我们画的是自己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而不是物体的实际结构图, 指导学生深刻理解物体的透视关系, 分析要表现对象的远近、大小, 以准确的画出静物的整体透视关系。

二、注重多元化学习方法的指导

素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 学生往往在难度面前屈服, 缺乏学习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 要想让学生学好素描,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多看, 告诉学生不能光顾低头画画, 要反复观察比较, 把画面放在静物旁边退后看, 发现错误及时修改。要多看古今中外优秀作品, 多看他人的习作, 好的差的习作都能给自己以启发。也要多看自己的习作, 换个环境看, 画完后挂在墙上反复看, 变换角度看, 这样可以避免错觉, 容易发现毛病。在多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提高绘画水平。

二是多想, 是指多动脑子, 善于思考, 善于找规律, 多给自己提问题, 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提高表现能力。

三是多问, 巴尔扎克说过:“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 多问容易通窍。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是前人求学之道, 我们要发扬光大。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才能取得进步。

四是多练, 即多画, 平时勤画速写、慢写、默写、想象画等。铁杵磨成针, 功到自然成, 要想获得过硬的造型本领, 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教师要想办法把枯燥的练习兴趣化,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勤于苦练, 在大量的练习中求得进步。

五是多记, 就是要培养形象记忆的习惯和能力。既要长期持久地积累形象, 又要坚持随时随地地默记形象。只有日积月累地下功夫, 才能达到招之既来、下笔生辉的自由境地。

三、强调教师示范的针对性

素描训练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 教师必须及时给学生示范画法, 学生学起来更形象直观。此外, 巡回检查和个别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现象, 对共性问题可以在黑板上演示解决, 个别问题要个别指导。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每一次的训练目标要明确, 在他们作画的过程当中, 老师也不能给他们修改示范过多, 改多了学生将难于把握自己画面最明显的不足, 处于麻痹状态。当学生自己反复修改多次, 仍未见起色, 在他们最失意、内心十分渴望明确画面前进的方向时, 老师及时地立竿见影地帮助修改其不足, 将会使学生铭记在心, 牢固地掌握。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有时可连续完整地示范全过程, 让学生看清完整的作画过程。有时遇到画面整体问题, 只需侧重从大处调整整体关系, 不必面面俱到示范更多局部。有时遇到画面局部问题, 只需稍加调整即可, 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采取针对性的示范, 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会感到吃得饱, 效果好, 共同提高。

四、做到耐心与爱心的兼备

素描训练的每一环节力求进步都是艰难的, 而且感到乏味和单调。它是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恒心的苦练阶段, 不少学生望而生畏, 教师应该对他们充满爱心, 引导突破各个难关,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可喜之处, 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用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 从心理上多予以关怀、沟通, 要耐心指导、帮助其修改画面, 讲清修改意见, 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力求更大的进步。

支教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见解 篇5

仙踪前黄小学---周晓季

转眼间,实习过半。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中的精致的小学---仙踪前黄小学我学到了很多,这里让我成长,让我自立,让我懂得什么是责任,让我看到什么叫敬业。

初来乍到的我,很不适应,没有任何认识的同学或是老师在一起,只有我自己分到了这个学校。在这儿任何事情都要自己打理、研究,没有人跟我讨论。刚来的时候还不能很快地把身份转变过来,第一堂课甚至紧张的有些磕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学生们的熟悉,对老师的了解,对教学任务的熟悉,渐渐适应了老师这个身份。当然,做任何事没有一帆风顺的,在教学上曾经遇到过很多的问题,比如最基本的整队,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在这却很复杂。当我下达口令:面向我成二列横队的时候,同学们竟然站成了两路纵队。经过讲解,同学们明白了横队和纵队的区别,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多次的练习,以后的课程同学们就懂得如何站队了。其次就是上课的纪律问题,我在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的第一堂课上都强调,上课时老师说话的时候下面要安静,老师允许讨论的时候同学们才可以说话,还有上课时不许搞小动作等等,但是课上还会有一小部分同学在那说话或是搞小动作,当然我会批评他们,但是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就拿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六、七岁的孩子,对他们的批评会很伤他们的自信心,但即使批评了也只是管一时之用,所以,就想办法让他们没有时间说笑。每堂课的开始,我都会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广播操《七彩阳光》,如果大家学得快做得好咱们就做游戏。小孩子都喜欢做游戏,这样,他们为了尽快的做游戏就会学得很认真。即使还有个别的不遵守纪律的,就说:如果有同学不认真咱们也不能做游戏,这样其他同学就会批评他,起到舆论的作用,那些同学自己也就自然地收敛了。还有就是高一点的年级,在做一些动作的时候会很不认真,动作很不到位,就比如说我所教的广播操《七彩阳光》,应该是刚劲有力的,但是一些男同学做出来就和没有骨头一样,考虑到高年级的同学自尊心很强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们会很伤自尊,还可能起到负面的效果,就会和他们调侃的说:有些男同学的动作去跳大秧歌一定是很好看的。这个时候眼睛看着那个不认真的同学,一阵嬉笑之后他们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是有些女同学动作真的是和跳舞一样,没有力度,当然,他呢没有过专业的训练,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那么苛刻,就说:咱们男同学做的时候一定要钢筋有力,但是女同学做出来要以柔克刚,这样一说,女同学就会主动地认真做动作,已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男女同学互相竞争。又是一阵嬉笑过后女同学做的时候就会有所改善。

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也总结了一点小的经验。比如给二、三年级上课的时候,都是两个班一起上,人数很多,效果就不是很理想。心想自己教就不如很多人教,于是,在每一次的练习过程中我都会注意那些动作比较规范的同学,然后把他们挑选出来,每列一个小老师,甚至两个,我在队伍之中穿插,随时给予指导或是观察效果。教同学的小老师积极性会很高,而且同学与同学之间交流又没有代沟,既减轻了我的压力,又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可以说,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而且同学们也在快乐中学到了东西,不至于很死板。

在教学中,我感觉多用一点好的教学方法和很好的抓住每个年龄段同学的心理特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也就简单很多,省力很多。与其花费所有的时间在备课上,不如腾出一部分时间多花点心思在教学的方法上,让同学们学一点就能会一点,而不是说每一堂课都是反复地练,一来可以让课堂气氛很活跃,二来可以让同学们轻松地学到所教的东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见解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48-02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母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语言、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无穷的妙用。

二、读中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学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拔,引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它是构成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程标准提出的“感悟、积累、运用”,除了读之外,还在着大量的其他学习活动,例如说、听、写、思考、游戏等。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这样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字、词、句等的训练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以读为本”才能真正焕发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活力,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积累、感悟“语”与“文”,在多层次中品读中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进而能在相应的生活图景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三、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语文阅读不应是生活中随意的漫无目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应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浅尝辄止地阅读,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审美的体验和发现美的旅程!由此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通过引导给予学生浓墨重彩的强化多读、细读,体会它的妙处,欣赏价值极高的地方。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感情是要靠读者去品味。根据要求中将“正确、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不难发现,读者只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感情,也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初读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耐心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顺畅。教师可利用范读、指读等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得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朗朗上口,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几点初中美术素描教学的见解 篇7

兴趣是学习美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独有的魅力,来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素描课是美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它穿插于每一堂美术课的当中,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写生实践来提高他们自身的美术功底。但是素描的专业性比较强,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的枯燥乏味,因此,美术教师有必要先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素描的知识。

(1)通过名作引导,让学生认识素描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素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观察世界。好的素描作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让学生欣赏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来促进学生对素描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鲁本斯作品的性感和华丽,拉裴尔作品的优雅和抒情,达芬奇作品的缜密和细致等,这些个性鲜明特点显著的艺术家的美术作品,都充分地体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充分地展现出了素描艺术独一无二的魅力以及他们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坚实的美术功底。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大师们的作品鼓励学生去欣赏,或者去临摹诸如达芬奇等大师的素描作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美术的审美能力。

(2)灵活运用教学手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高楼万丈平地起”,也就是说基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素描学习中,如果没有兴趣做基础,学生学习起来也会索然无味,为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素描知识的时候更积极主动,这就需要美术教师灵活地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石膏几何体的结构“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去触摸、去感觉,让他们在视觉和感觉上同时得到刺激,这样既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唤醒他们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比较顺利地走入美术的殿堂。

二、素描的学习要本着“由浅入深和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和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来进行素描训练

素描的观察既要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去看对象,又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法,边讲解边示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原则,有步骤地让学生进行整体的、立体的以及空间的训练。

(1)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引导和锻炼中学生正确地观察物象的形体,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有效地去理解形体,同时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掌握物体的结构,打准大概的轮廓,校正正确的比例,掌握物象的动态以及刻划细部,准确地将它们描绘下来。在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还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阅读,比如文学、 美学以及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所具备的主张和独有的特点。 这样能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他们的眼界,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遵循着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素描能力。例如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猫、汽车、风筝、宠物狗和不同物种的花朵以及不同季节的特点等,让学生从它们的表象入手,进行细致的观察,同时让学生在临摹的时候多从比例和透视上多下功夫,从素描物象的结构入手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把观察的意念深植于自己的脑海中,做这些工作的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训练学生能够用立体的思维去看待和理解物象,提高自己的素描功底。

三、寻找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素描技能

素描教学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也就是说要达到素描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让学生掌握好素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不同技能水平的提升。在素描的过程中,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素描功底也是大有裨益的。

(1)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素描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要做到眼、手、脑三者协调并用,同时还要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既轮廓的准确性和整体性。素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绘画轮廓的准确主要是为了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目的。造型的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美术教师在素描中要求轮廓准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打好素描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最终的目的也是为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服务的。

(2)表现训练。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绘画,对于物象的色彩感觉只能通过黑白灰色调的明度变化来进行表现出来。因此,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素描训练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对物象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新发现来激发他们表现的愿望。让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的过程中,不能让他们的素描功底只停留在临摹的层面上,必须要展示出艺术性的特点。此外,学生所画的内容也不要总是物象的一部分,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力。素描的表现对于学生掌握线条、黑白灰、概括以及画面的构成和组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技术要求, 这也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刻苦钻研和深刻的反省,通过表现训练来加强自己的素描功底,不断地促进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艺术修养。

实践证明,初中生如果明确了学习素描的目的,通过素描的基础训练还能够让自己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描绘方法以及思维方法。此外,作为美术教师也要在教学素描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让老套的素描课堂教学赋予新的活力和魅力。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浅薄的见解,素描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中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师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去积累、总结和反思,这也是为我们更好地进入美妙的美术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俄国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说过:“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素描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和设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描教学的范围也比较的广泛,它要求构图完整,表现手法与内容也要和谐统一;因此,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必须进行科学施教,才能有效地促进素描教学效率的提高。

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问艺术”之见解 篇8

一、提问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做到问有所思

在教学中, 提问应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展开.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是只靠教师的讲就能突破的, 很多问题的理解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领悟,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握好知识点, 领会知识的妙处, 进而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并以此展开灵活设问, 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函数的概念”一课时, 可围绕重点和难点, 设计这样一问:“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个对应,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生活中的函数, 结合定义指出是怎样的一个对应.”这样一来, 学生就有自己生活中的函数, 比如“骑车上学, 路程关于时间的函数”, 某一时刻对应一个路程的数量, 这就构成一个函数;同时对函数的定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继而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问要给予学生学习的方向性, 做到问有所指

教师对所提问题目标必须明确, 不能含糊, 务必使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知晓该问题正确的思考方向.同时对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必须有恰当掌握, 所提问题太深太难, 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望而却步;所提问题太易太浅, 则整个课堂都会被简单繁琐的问答所充塞, 学生用不着动脑筋, 随声附和, 无法触及思维.因此,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施以不同的教法, 精心设置问题, 促进学生思维.如在传授知识时, 可从新旧知识联系点上进行提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也可激发学生的思维, 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 可谓一石二鸟.如教“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 我们可以给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 及一元二次不等式, 要求学生求出方程的解, 并作出函数的图象, 结合它们的关系想办法得到不等式的解集.这样学生既复习了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函数, 又能够理解不等式的解法的理论基础;既学习了新的知识, 又加强了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 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三、提问要打破定势, 做到新颖灵活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与复杂性, 这无形中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方式要做到形式多样, 新颖灵活, 力戒单一和简单地重复.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这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能够灵活多样地变换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层次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教“函数的单调性”一课时, 让学生先了解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概念, 当学生迷茫在概念中繁杂的数量关系时, 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 静下心来, 想象自己站在阶梯的平台上.接着提问, 怎么知道自己是在向上走还是在向下走呢?其实只要向前走一步, 当两个脚一前一后, 一高一低就知道了.这个一前一后, 一高一低与我们定义中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想想并结合函数的定义很快就明白其中的奥妙, 定义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提问要有层次性, 做到层层深入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探求的过程, 一个逐渐由已知步入未知的过程, 高中数学的教学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有逐层递进的过程,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建立数学体系, 设计提问的引入, 学生自然对问题清晰明了, 有一定感性和理性的理解;再根据我们新知识的要求设计需要辅助理解的问题, 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后才真正地将提问涉及新知识的内容, 这样既体现了问题的探求过程, 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迁移的理解与把握.

五、提问要及时反馈, 做到双边互动

教与学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更是体现教师与学生平等人格尊严的过程, 答后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在答后评语中, 教师应多正面鼓励, 保护学生思考和答问的积极性.批评、指责、讥讽这些消极的方式只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热情, 甚至会对学生的独立人格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 要把激励原则贯穿到答后评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允许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强调学生理解的一致性, 不要强调标准答案的唯一性.发现学生思维的悖谬, 不能简单地否定, 而应正面引导, “不怕胡说, 只怕不说”.多想办法找出其闪光点, 变换角度, 帮助他们修正错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不是望梅止渴太遥远, 也不是海市蜃楼太虚幻, 而是近在咫尺的真切, 是艰难求索后的愉悦, 是苦尽甘来的丰收.

基于Protel软件教学的新见解 篇9

关键词:Protel软件,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其中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的飞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新世纪席卷全球科技的竞争,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教学资源有限的环境下, 如何充分发挥有限的资源,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以protel 2004软件教学为例, 阐述了如何充分运用protel类综合性软件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一) protel软件在电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Protel软件是澳大利亚Protel公司推出的应用于Windows操作系统下功能强大的电路辅助设计软件, 是最为流行的电路设计EDA软件。利用Protel软件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上轻松完成从对电路的构思到电路原理图的搭接, 从仿真调试到元器件参数的确定, 一直到生成所需要的印制电路板图, 并产生制版文件和材料清单。Protel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和强大的功能, 得到了众多电气电子行业专业人士的青睐。因此, 各高校大多开设了这门课程, 为希望从事电子线路设计相关行业的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然而Protel软件在各大高校的使用大部分都是因其可以绘制电原理图和制作印制电路板, 其潜在的仿真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仿真不仅是电子产品进行前期工作调试一种必要手段, 而且在电气电子专业的教学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电类专业知识相对比较抽象, 尤其是数字电子和高频电子, 其整个工作过程难以用一般的动画模拟。而仿真是建立在电路模型的基础上用计算机模拟电路的过程, 可以形象的演示动态电路的工作过程。所以电类专业的学生, 要想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至少掌握一种相关专业的仿真软件是非常有必要的。Protel内嵌了功能强大的数字和模拟以及模拟数字混合信号仿真, 用户可以分析电路各方面的性能。如电路的交直流特性、瞬态分析/傅里叶分析、温度漂移等特性。Protel仿真功能在从电路分析到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甚至高频电子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电路课程中都得到了应用, 可见在电类专业教学中, 巧妙的利用仿真软件可以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 目前Protel的仿真功能并未在各大高校的课堂上得到充分利用, 主要原因是protel课程教学本身及相关课程教学过程存在不足。

(二)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protel教学自身存在的缺陷。

(1) protel软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且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所以一般高校都是在大学三年级单独开设该课程。学习protel软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学过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利用Protel这个软件平台, 绘制出原理图和PCB图, 并对相应的电路进行仿真验证, 最终制作出电子产品。而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只讲解该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并未将该课程和相关的专业课程有效地联系起来。学生只知道该软件有仿真和绘制PCB板的功能, 但究竟如何将其仿真灵活应用到实际电路中等不甚了解。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对该软件在专业中具体应用的认识不够, 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 protel软件是一个全英文版的专业软件, 许多学生对英语本身就有畏惧, 又加上是专业设计软件, 所以初学者刚接触软件都有一种恐惧感, 感觉一定很难学。而且, 该软件界面虽然友好, 但各个操作界面相差较大且相互联系, 这也让初学者觉得内容多、难度大。目前部分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的固有顺序给学生上课, 使得知识点的讲解与练习都是单个单个进行的, 学生经常对单个知识点会操作, 却不能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独立完成一个实例操作。课程在各高校都是以考查课的形式开设的, 与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相比, 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以至于有相当部分学生, 学完等于忘完, 根本没有将软件应用到专业技术中, 甚至有些学生毕业设计中绘制电路图的绘制用Visio等一些基础性的绘图软件, 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情形。

2. 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电类专业的相关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 且许多概念都非常抽象, 不好理解。但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还停留在存理论上, 只配有少量的基础性实验来验证相关基础理论,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例如一些电路形状相似而性能却完全不同, 学生只能就题论题的向老师请教, 不能自己通过实验等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设计及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有些老师也会向学生介绍用仿真软件来验证, 但不同课程的老师所用软件各不相同, 而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一一对这些软件进行探讨。

(三) 改进的措施

1. 提高学生对全英文版Protel实践操作能力。

protel软件作为一个全英文版的专业软件, 首先应该消除学生对该软件的恐惧, 并提高学生对该软件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探索。Protel虽是一个全英文版软件, 但其操作界面和像word一样常用办公软件相似, 尤其是Protel 2004版本, 另外其中好多操作如复制、粘贴等也和这些软件相同, 所以在课堂讲解时, 可以把Protel和常用软件操作进行对比, 从而让学生对该软件产生亲切感。针对Protel中各个操作界面相差较大, 且每个下拉菜单都有很多命令, 均为英文专业词汇, 学生在查找命令时总是很盲目, 在讲解该软件时是以归类的方式进行讲解收到很好的效果。以 (下转第157页) (上接第203页) Protel-2004为例, 如“File”下拉菜单包含的是文件的打开、关闭、新建等功能, “Edit”下拉菜单包含的是对象的移动、复制、对起排列等一系列针对工作窗口中对象编辑的操作, “View”下拉菜单包含的是工作窗口的放大和缩小、不同比例显示以及各种工具栏、工作面板的显示隐藏等控制当前工作窗口显示状态的命令等。这样, 初学者就不会出现如把“Library”工作面板关闭以后不知道去哪找到从而无法查找元器件和绘制图的情形。该软件里类似的操作很多, 如原理图中图形元素属性设置也是很重要, 但不同的图形元素其属性对话框中的内容也各不一样, 这也是很多初学者比较头疼的问题。各图形元素属性对话框中除了元器件其他的都是上半部分是关于图形元素的外观和位置的设置, 下半部分是关于图形元素的电气特性设置, 将类似的操作归纳进行讲解, 学生在学习软件时, 就不会觉得知识琐碎繁杂, 无章可循。

2. Protel与专业课程结合。

提高学生兴趣的另外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将软件和相关的专业课程联系起来, 老师应该不时地强调课程的实际应用意义和各科的联系。虽然学生都知道该软件可以仿真和制作PCB图, 但还是感觉和当前所学的专业课联系不大, 所以教师应该在第一次课, 选取一些基本的电路, 如把protel在电路分析、模电、数电甚至高频中的仿真例子演示给学生看, 并把相应的电路制作成简单的PCB版来实现其简单的功能, 由易到难, 让学生切实感觉该软件的实用性及功能的强大, 并且可以为当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服务, 从而激发其探索的好奇心。

3. protel和各门专业课有机结合, 相互协调, 是提高protel软件和各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例如若protel课程和数电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 教授protel课程的老师可以和数电老师结合 (若为同一个老师更好) , 将protel作为数电课程的辅助教学软件。如近期数电课中学生学习了几个新元器件或一个新的逻辑电路, 那么相应的protel上机实验课, 老师给学生的任务是绘制刚学过的元件或电路, 还可以对相应的电路功能进行仿真, 验证其正确性。学生不仅练习了protel软件的相关操作, 而且也对刚学习的新知识进行了温习和巩固, 还能对电路的参数结构随意进行修改和调试, 观察其功能变化并探索其原因。并且数电作为电类的基础专业课, 学生一般对其都非常重视, 所以更乐于绘制其电路图, 从而也减弱了protel作为考查课学生不重视的弊端, 尤其是在最后的数电课程设计中, protel软件更能派上大的用场,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他专业课老师也应该将protel这类仿真软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引入到课堂, 并且尽量使用学生计划内的软件 (最好能够统一) , 这样学生便有兴趣也有精力利用业余时间去探索相应的仿真软件为该课程服务, 从而最终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由以上几点措施可以看出, 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protel功能的掌握, 为其专业课学习、毕业设计及就业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protel软件仿真基本电路, 加深对抽象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江思敏, 陈明.Protel电路设计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刘云, 刘传菊.浅谈Protel99在电路理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7:35-37.

[3]高立新.用protel实现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仿真[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3:125-126.

浅谈教学过程模式的几点见解 篇10

一.教学过程是艺术和科学的统一体

教学过程是一门艺术, 成效取决学生是否接受,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各种教学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积极开发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师生共同演奏好一部充满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乐章。如果每次授课过程都千篇一律, 就很调动课堂气氛, 让学生爱学、好学、肯学。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 为什么很多学生上课时无精打采、心不在焉, 而同时课桌里手机里音乐却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显而易见, 丰富精彩的音乐更有号召力, 假如手机里每个音乐的曲调都雷同不变, 那么肯定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教学过程就是艺术, 如果每一次授课过程都是一次新的开始, 像音乐一样变幻多端、风格炯异, 教学就会受到学生欢迎, 成效肯定就能大大提高。由此可见, 教学艺术的准确、完整、精彩的表现是通过艺术的教学过程来反映和体现。

教学过程也是一门科学, 教师和学生是相关的, 在教学目标上是协调一致的。不同与戏曲、电影、小说等等, 教师可以东南西北、海阔天空地自由发挥, 授课必须围绕着教学工作核心开展。要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制定严谨的教学计划, 执行严肃的教学作风, 履行严格的教学工作, 以最少时间和精力, 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此而言, 这就是科学的一面。无论单一强调教学过程的艺术的一面, 还是单一强调教学过程科学的一面, 都是有失偏重的。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是矛盾的,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熟悉教材, 充分备课, 认真研究学生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准备各种教学环节, 尝试多向的、立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方法, 使两者能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艺术和科学的统一体。

二.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为社会人

学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具有社会人的角色[1], 他们的生活不仅仅是学习, 还有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学生本身不断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作为最高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 为他们的发展和更好地完成社会角色提供帮助。教学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 学生的心理、动机、能力和行为都是可以塑造、影响和改变的, 学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员, 社会的环境、文化、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生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里, 每个学生都烙上了社会的印痕, 对新事物感到新疑而又无知时, 最能诱发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产生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和倾向。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务实”, 这一现实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社会需求, 使教学适应变化中的社会人, 才能做到教有所成, 学校和学生各得其所。

学生作为社会人, 有其合理的要求, 不尊重他们的社会需求, 他们当然会对教学过程规范责难不止。既然学校和学生在教学目标是协调一致的, 那么教学中可以开展非零和协作, 使教学在实施管理和接受管理的双方之间达成共识, 教会学生怎样完成本身的职能和义务, 传授他们作为社会人所需的技能。在教学课堂上, 授课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过程, 调动学生自身的动力系统, 塑造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围绕教学核心自由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 使他们把学习过程当作是满足内在社会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 从而爱学、好学、肯学。教学管理就要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有精神上的社会满足, 才能在学习中成长, 教学过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三、教学管理工作规范不等同于“教学过程模式规范”

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范, 能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如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教学工作计划表, 教学进度表等, 能对教学各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课程、实施手段、形式方法及相互关系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控, 达到优化并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完善的体制引导了教师用先进的, 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在教学中学以致用,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个体,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班级。同样的教学过程, 在不同班级授课后得到的结果不会一致, 不同专业的班级对同一门课的兴趣差异就很大。教书育人要因材施教, 把握不同班级学习的主导思想, 灵活地选用恰当的、差异的教学过程, 有的放矢地展开授课, 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实践证明, 教学过程若能达到情知交融, 在这种高涨的情绪下, 学生就能积极好学, 全力以赴, 克服困难, 力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时间, 教师每次都把教学过程模式强制固化了 (如教学难点、重点等帮先学生找出来) , 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由此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积极思考, 努力探索。事实上, 许多大师 (如华罗庚、季羡林等) 的教学过程模式就没有“规范”过, 教学一直深受好评。发达国家的教学过程也是如此。

四、教学过程模式需要创新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中引入创新机制, 走创新素质之路, 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高度协调的发展。若是时时强调“教学过程模式规范”, 那么实际上并没有重视教学创新。教学创新应从观念、内容、手段、考核四方面入手, 根据学校学生身心的特点, 改变过去以往的教学模式, 对教材、教法手段、教学过程等等一系列进行革新[2],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实际授课前, 教师应把课程与学生接受状态、行为加以结合, 无需定规的教学过程, 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为主线, 调动学生的多感知通道,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3], 才能使学生主体健康、全面发展,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是讲道理的, 就看教师怎样讲了, 学校教师应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 常年不变的教学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学生的疲劳轰炸, 学生怎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学生厌学情绪不加以改变, 教师又如何在学生欢迎、信服、理解上引导学生去学习。实际教学中, 固定的教学过程模式为学生指明每次授课的关键节点, 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型学习的水平上, 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则往往不知所措, 学生一直不能形成较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这与我们素质教育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无论何种教学过程模式, 学生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 每一个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 都应结合实际, 竭力探索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本文从教学过程的实践探索入手, 简要论述了教学过程是艺术和科学的统一体, 阐述了学生作为社会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被尊重, 分析了教学管理工作规范不等同于“教学过程模式规范”, 陈述了教学过程模式需要创新。

关键词:教学过程,艺术,科学,社会人,规范,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荣胜主编《企业管理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郭启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上一篇:录音录像系统下一篇:压疮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