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2024-06-21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精选十篇)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篇1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践性问题的学习活动。他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 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形成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 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 更具有时代特征。从培养目的看, 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学生, 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 它把“探究性”、“创造性”, “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 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 而非与个性破裂的存在, 所以, 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上看, 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 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从学习理念上, 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方式、方法, 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的最大贡献在于, 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 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解放出来, 并在师生关系、对知识的理解、教育价值观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实现了从观念到行为的革命性的变化。

2 开展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是高职院校的需要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缺乏, 有关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还相对落后,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无论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 还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 都很难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改变这种状况, 开展研究性、实践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2. 1 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任务。目前各学校对贯彻素质教育显然都非常重视, 而且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措施, 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已经根深蒂固, 致使各种新的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总被干扰和扭曲。所以, 要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必须用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为突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或学习, 从而使教学实践的终端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助燃机。

2. 2 开展研究性、实践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丰富学习体验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 研究性学习就是保持或发展人们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 使它不会因后天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这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同时,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 相对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 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 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2. 3 开展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 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同时, 通过小组学习, 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 养成合作和共享的个性品质。

2. 4 研究性、实践性学习可以增进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探究实践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 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因此, 知识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仅如此, 由于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各类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居于辅导地位, 因而可以增进学生的独立 思考能力。同时,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 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 获取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 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3 开展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3. 1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其教学内容具有教强的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以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方式重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并且实践研究课题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一定的知识技能, 又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使学生尽早形成专业意识和使其所学知识具有实用性。从激发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获得发展的动力。

3. 2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早的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 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联系或探索自己未来的创业方向。势必受到学生的欢迎, 促进学院发展。

3. 3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易于得到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高职学生教学内容更接近生产实际,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开展课题的选择, 可以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稍加培训就可以很快上岗, 给企业创造一定价值。从而易于得到企事业的支持。学校即可利用其企事业单位的资源, 加强教学, 培养新型人才, 促进自身发展。

摘要:长期以来沿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看, 高职院校开展研究实践能力培养, 可以获得更大的动力和具有更大的优势。

谈高职体育教学方法 篇2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断得到国人的重视,现在的中国再不是曾经那个被人嘲笑的“东亚病夫”,但是我们的体育也存在着不足。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方法;体育素质

根据《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目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全面发展体能素质,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可见其中的指导思想正在扭转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弊端:教学内容死板,片面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教学缺乏人文精神,学生欠缺对体育的观赏能力。下面我将着重探讨如何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探究式教学结合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高职体育发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教师教学思维僵硬,应付式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创造性精神。其次,教学模式死板,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体育发展的动作技能标准,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体验。从而造成学生逐渐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体育课堂气氛沉闷。再次,体育评价方式单一,由于我们采取的是大班教学方式,教师很可能根据个人喜好来打分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

第二,多种评论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评论方式忽略了公平性,会极大的打击学生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评论中可以将学生也引进来参与“自我评论、教师评论和他人评论”三方评论相结合的方式来打分,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成绩的公平性,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与教师的师生情感。同时教师不可只看成绩,还应该综合评论,除成绩外,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个人素质纳入到整体评价中来。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观念

首先,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现在教学形式多彩多样,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体育运动的,但是我们有部分学生因为教学中的某些原因可能不喜欢体育。现在我们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立体给学生分解每个动作,解决教师个人演示时由于视线和方位原因给教学带来的难题。例如,教师在向学生展示长拳的教学时,可以自己亲身展示加多媒体展示的方法结合,将难的动作通过视频展示出来。解决学生在练习中的困惑和难题。

其次,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激情,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运动观念和运动方式。现在我们的许多学生有这种健康的意识观念,但就是缺乏一个正确的锻炼方式,很多学生在锻炼中要么就是运动过量,要么就是运动过少,从而造成的结果就是锻炼没什么作用或者运动过度伤身。所以我们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过度锻炼的案列,促使学生吸取教训。

最后,可以向学生展示正确的运动方式,学生的脑海里有了科学的运动观念,长久下去就容易产生良好的运动习惯。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多个维度向我们的学生展示正确的运动观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对体育教?W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多媒体教学也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习惯,优化教师的教学课件。但是那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不可过于依赖它。

三、吸收西方高职体育教学方法精髓,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首先,西方的教学模式层次分明,他们把体育教学分为初级体育教学,中级体育教学和高级体育教学,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认知的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材施教的传授体育竞技技能,形成一个合理、科学,完善的教学系统。而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教育发展也不均衡,同时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机制,使大多数学校往往占用体育教学时间来学语数外,学生一学期下来总的体育课时少得可怜,学生的体育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我们的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全部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来判定学生成绩是否合格。这样的评分方式是极其不科学的,造成的结果就是近年网上所出现的某些学校教学考评中出现学生猝死的现象。大多数人只去嘲笑学生体质差,却不反思我们的教学体系的缺陷。所以当前我国所需要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保证学生每学期的体育教学时间相对充足,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最后,体育应该纳入到学生升学体系中来,提高体育在整个成绩中的分数占比,还有便是体育教学应该具备人文精神,因人而异,我们有的学生确实身体羸弱,无法跟上体育教学进程,我们的老师需要因材施教,适当放宽要求,给他一些难度适合他身体承受能力的标准,让我们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进来。体育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坚持给学生教学,而不是放弃对学生的教学。长期良好的教学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并形成一种习惯。

四、体验式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培育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演示一套完整的动作,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加以练习,学生在不懂的地方老师加以指导纠正,然后再让学生练习,不断修正学生的动作,使学生形成“让我学”到“我想学”心态的转变。另外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加入一定的实际因素,让学生学的知识不仅只用于考试,而且在他们未来出来工作时依旧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帮助。

五、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转变教学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逐步变得多样化,在传统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着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僵硬等特点。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往往因为一个老师的整体教学素质高低而变化。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有着教学理念先进,教师教学模式多样,知识节点精炼简短,教学内容富有层次性,突出重难点的优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创新;质量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028-2

一、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要求

1、突出实践性。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更强调实践性。一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积极地进行参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二是紧密结合就业或创业,营造职场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2、体现先进性。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学生参与程度、教学质量控制等方面体现创新。一是在教學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性。二是在思想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我学会了变为我会学了。三是在教学手段上注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加强教学效果的直观性。

3、强调多样性。高职教育涉及多个专业,每个专业在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评体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要求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对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

4、倡导借鉴性。国外一些地区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我们身处的文化传统不同,但就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仍值得我们借鉴。

二、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相关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体系得不到重视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在专业建设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颁布了指导性的专业目录,规划和编写了相应的系列图书,在教材上实现内容体系的模块化和综合化。但是,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很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院校没有统一的行动。特别是各家院校,为了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把主要精力和财力全部投入到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口号没有行动。导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自己摸索教学方法,尝试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但不能带动全校的教学改革,更谈不上更大范围的教学改革,所以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体系得不到重视,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2)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已有多年,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是目前高职教育方法分类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一方面,教学方法分类不科学。大多数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学形态和知识形态的呈现,忽视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规模性和参与程度等。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虽然我们也在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但由于国家体制不同、教育模式不同等原因,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到我国高职教育方法体系之中。

(3)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已经研究了很多年,期间也参照了不少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但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与西方现代高职教育还相差甚远,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对西方现代高职教育理解不统一、不深刻,在同一问题上达不成一致。甚至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混为一谈。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系统的归类整理和分析研究,忽视了教学方法的互补性和多样性。

2、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受到许多限制

(1)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

由于我国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主角,学生只是配合老师讲课。教师偶尔采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模式,但大多也就是让学生进行一些分组讨论或是进行一些课堂提问,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状态,有的干脆是应负老师。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把学生作为中心和重心,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但目前的教学模式不改变,旧的教学方法也就不能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施。

(2)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受到课程和教材体制的制约

高职教育课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版,大多都是在讲课时删减部分章节,或者删减部分不容易掌握的内容。各家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另外,教学内容及教材与教学方法是统一的,许多高职院校使用本科或专科院校的教材,而不使用高职专用教材,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也是使用大学的教学方法,而没有使用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3)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受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都是由普通中专升格或多个学校合并而成的,教育模式中有许多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中有许多普通教育的模式,仍然采取班级授课制,教学中以课堂为主体,无法实现现代高职教育现场教学、能力分组等教学组织形式。

(4)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受到师资素质的制约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缺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许多教师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不够系统、完整,教师资格证书也是自学后考取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由于专业课教师授课任务重,教师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也没有时间和机会亲临企业一线实践,理论知识得不到实践的证明;而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不能长期到学校指导教师教学,学校的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5)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受到考试制度的制约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升学也成了毕业生选择的一条途径。但是,现有的考试模式,主要考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占多半部分,对于专业技能测试几乎不涉及。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升学率,只能针对考试开设课程,并且理论知识占大比重。如果把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知识教育改变为高职教育下的能力培养,将会降低学校的升学率,从而影响学校的生存。所以,高职院校也不敢彻底的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只能是在局部环节进行试验,逐步转变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三、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

1、完善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

在全国组建一支稳定的、有经验的研究队伍,对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依据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实践,及时完善研究内容,及时巩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新成果。另外,在研究中要吸取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精髓,结合国际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符合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需要的教学理论体系。

2、教育部门加大监控和统筹

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对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统筹安排。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指导学校尽快的把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一同列入改革的范畴,对试点改革院校要有政策倾斜,切实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

3、完善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科学分类体系

对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考虑高职教育类型的特殊性。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去操作、去实践,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二是考虑高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强,兴趣比较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所以应该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来适应他们。

4、改变原有的升学考试制度

现有的升学制度仅仅是一个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要求。在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实行宽进严出,这样一来,教师培养的重点就不是理论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通用的、规范的社会化考试,来代替现有的校内考试。

5、各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严把教师入口关。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因为他们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如果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必须统一培训其相关技能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时间原则上在一年以上,并且培训结束要经过统一的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或职业资格考评委员会合作,把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派到企业一线锻炼,或者担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评审员,从而迅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学院要积极聘请一些企业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在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6、加强高职教材建设

每个高职院校都应该选派一些骨干教师参与高职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实际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整个教材要符合高职教育的需求,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7、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

改变原有的班级授课模式,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解,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和实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授课,这样更容易直观的发现实际工作中哪些方面容易出問题,哪些方面更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3)

[2]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3)

[3]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4(7)

[4]秦虹等.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4)

高职教育方法思考 篇4

1 从实践入手启发学生学好理论

刚步入高校的新生, 绝大多数是经历了小学和初高中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迫于升学的压力, 不得不去学好参加考试的课程, 升入高职学院后, 本身的怠惰情绪, 再加上对新专业的认识不够, 学习起来动力不足, 或全凭兴趣决定认真学习与否, 甚至容易形成在学校混日子的不良状态。

现代高职教育要求打破传统的先单纯书本, 最后实习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求我们和现代企业、工业结合, 校企联手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为达到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 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我认为新生入校的第一项课程应该是实习课。当然, 并非是要学生去动手实践, 而是让他们走进实地, 到相关企业单位上一堂直观的职业教育课。如船舶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等均可去渤海船舶重工公司参观。通过参观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本专业相关对应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素质要求, 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端正学习态度, 使自己产生对专业理论学习或相关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紧迫感,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学生了解企业中英语和计算机的运用, 会让他认识到, 要胜任现代企业的工作需要掌握那些知识技能, 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就意识到学好专业和相关工具的必要性。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各职业各有的长处, 也能进一步认识到只要完善自己, 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成为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2 学好专业理论指导实战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精髓, 明确指出理论源于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升华总结;同时理论能回到实践, 指导实践。革命前辈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革命实际想结合, 形成了新的理论思想, 这种理论和中国不同时期实际相结合, 指导中国不断进步, 直至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又指导各项改革突飞猛进, 使我们从贫困落后到今天昂首世界。

各项专业理论也是如此, 它来源于各项职业生产劳动的实践, 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然而在当今的高职教育改革中, 因强调学生应重视实践, 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似乎有了“动手能力”理论已是多余的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从书本到书本固然是不好, 然而单纯实践, 丢掉了理论就等于丢掉祖传的法宝。

理论是前人实践经验的升华总结, 经验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磨练总结出来的。我们学习理论是借鉴前人的经验走捷径, 有捷径不走, 要一个毫无专业理论知识的高中生急于“动手”, 就等于拿着原始的石器工具去创造人类文明一样, 一切从头做起, 从头探索经验, 同用已有的正确理论指导实践相比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最简单的理解, 我们现在有了制造原子弹的理论, 高技能的技术人员根据这个理论就可以制造出来, 但如果不应用现有的理论, 要重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是要多少辈人经历数十年甚至百年在能实现的事情。理论—人类通过实践而升华积累的宝贵财富, 我们是万万不能丢掉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象是在黑夜中行路, 走的慢, 会走偏, 甚至摔倒, 所以学好理论就等于即抓住了现在, 又了解了过去, 同时也指导着未来。把理论教给学生, 让它成为学生实践路上的明灯。

3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比例适当

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技术人员为目标, 让学生毕业后即能投入到实际的生产工作中, 因此不能按照普通的高校的模式教学。我们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不能光有形式上的理论和实践, 但却脱节不联系, 或是比例不合理, 很多理论后实践草草了事, 这样都失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首先要对所有的教学科目进行统筹, 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合理化, 怎么安排学科的内容和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 更适合企业的要求, 更能适应将来的人才市场的竞争。拿舱室设计来说, 学习《船舶概论》的同时, 安排去船厂认识实习, 让学生看到实际的船再回顾学过的理论知识, 通过理解, 记忆一定更牢固。基本的了解后, 可以学习《船舶结构》从细节部分逐步掌握造船的知识。接下来可以学习船舶CAD辅助设计软件, 进行船舶结构图的绘制, 通过动手来巩固理论知识。

其次是要理论和实践同步。以往有的科目是先把理论统统学完, 最后安排一次实习, 这使学生已经对理论淡忘, 实践起来很盲目, 甚至迷迷糊糊、不了了之,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应学习一些理论安排一些实践, 这样二者教学相长, 相辅相成, 不仅能让学生发现并解决自身学习理论过程中的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扎实记忆与深刻理解,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理论与实践的同步也是很必要的。

另外, 除了各科目顺序安排和科目理论、实践的先后安排外, 理论和实践的比重也是非常重要的。应根据各学科内容的不同来确定理论与实践的比重, 做到灵活教学, 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意义。如《船舶概论》的理论安排要多一些, 因为它的目的是对船舶的整体了解, 实践相对少些, 实践的目的是直观的看到船, 把自己眼前看到的与课堂所学相联系。不必花更多的时间。但《船舶结构》就不同了, 除了必要的理论外, 应加大实践的比重, 包括实地去船厂参观、对结构图的绘制, 还有模型制作, 相信实践下来所总结经验对学生的益处, 远远超过单纯对理论填鸭接受的作用。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要做到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 培养出合格的生产、服务、管理的实用人才就必须从完善自身的教育模式抓起, 把我们的职业教育和实际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不断的总结创新, 才能跟上社会和企业发展对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步伐, 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我们高职教育对社会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要:现代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显现, 这也对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高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是关键所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但实践也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 如何协调两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个问题。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初探 篇5

高职教育的理念和思路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体制的健全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将直接影响的学校的教学质量,课程开发应遵守职业分析,目标分解、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评整四个环节.

作 者:靳全胜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710089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建设   方法  

浅析高职教育情景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篇6

情景教学效果评价的涵义

1情景教学的含义。在多种教学方法中,情景教学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原则的,在特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学辅助手段、材料而获得的。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故现代教学中,对情景教学的理解更为广泛,总的来说它是指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分析、判断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实践、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效果评价的含义。评价教学效果实质是对教学活动所实现的教学目标的程度的衡量,因此衡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目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等级判定。

情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是否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如何知道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有可靠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它的最终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

我国目前对情景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1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普遍运用。在对情景教学的研究中发现,很多教学方法中都渗透着情景教学的运用,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是对其课程的考核依然沿用着传统的单一的纸笔测验及标准化考试,而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由于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脱离,因而考核的结果是学生“知晓”什么,而不是学生“能做”什么,所测量的许多内容是被肢解的知识片断,难以评价学生的创造力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②由于评价对教学的导向功能,纸笔测验和标准化测验可能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负面影响,为追求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必然会引导教师坚持以传播应试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可能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2缺乏对情景教学的有效评价方法。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针对采用情景教学的课程来说不能发挥作为评价体系应有的导向、调控、鉴定、激励、促进等积极效应,同时各学科、专业不同,教学目标不同,评价体系不应“一刀切”,应根据教育水准要求、学科、专业性质区分,针对不同领域建构适用的有效的评价方法。

情景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对情境教学效果的评价,涉及到对构成情境教学过程各要素的作用的分析和评价,从而能够得出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这些要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既包括这些因素本身对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也包括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根据高职类课程情境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为达到对情境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的目的,笔者认为以下四种方法较为全面的囊括评价的各种要素,并能根据各学科、各教学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别具体设计及组合应用,达到评价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运用课堂观察法来进行评价。课堂观察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教学评价方法是对教师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即评价者在教学中以第三人的身份观察教学,会有不同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点与观察点,从而体现客观性。

2运用问卷评价法来进行评价。问卷评价法是一种采用过程性评价、是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评价的方法,即评价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这种评价方法是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体现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满意度。

3运用表现性评价法来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法采用定性评价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的方法,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组织、沟通、应变能力等,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真实或模拟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情境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组织、协作、表达、分析、创造等综合能力的,有效地评价将促使学生发挥能动性,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成功。

4运用教学录像进行评价。录像评价是一种真实、有效的反映情境教学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是对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综合进行评价的方法,体现真实性并具有保存价值。

运用教学录像就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情境教学过程作以记录,利于教学后期的分析、总结与评价,同时采用录像法更能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展现。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7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考生源的不断减少, 高职高专录取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低, 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 面对这样的学生, 高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及时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讲学方法, 确立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上适当提问,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其学习兴趣, 鼓励其根据自己的设想去动手实践,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通过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与实际调查, 下面就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谈谈个人肤浅的思考。

1 扬长教学法

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 但实际录取分数较低, 近年来,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为二百分左右, 进入高职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高考失利, 与重点学校失之交臂, 因此对于学业和未来发展普遍存在消极情绪, 甚至有自卑心理。高职教师应该重建他们的信心, 充分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和发挥他们的特长, 使他们的自主性, 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 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所以平时不管在理论教学中, 还是实践教学中, 应该增加与他们互动的次数, 而且对他们应当多表扬和鼓励, 少批评, 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 课堂和车间为一体, 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 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为一体, 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理论结合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法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能充分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学生不至于感觉到枯燥无味和理论知识的深奥难懂。比如在《汽车传动系统检测与维修》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 可以利用精美多媒体课件PPT、移动黑板、视频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讲解, 使讲课内容既不晦涩难懂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讲完相关章节后, 要及时带学生进行试训操作, 并在操作中通过老师提问、小组内部讨论和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思考。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好多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形式, 特别是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课程, 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 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育教学法是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分层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四个方面的分层, 同时在分层教学上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选订不同的教材、配备不同的教师、实行不同的成绩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比如在《发动机检测与修复》实训课程中, 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汽车专业知识程度将学生分成几组, 分别给学生分配难度不等的发动机检测项目, 既可以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 增强了学习信心和兴趣, 进入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又可以使学生能很好的跟上教学进度, 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 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 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 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积极的意义:首先, 讨论式教学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以及对事务的处理能力, 使得师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 从而共同创新、共同提高;其次, 高职教育比较注重实践, 在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去不断的探索, 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 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维系师生之间的默契关系, 教师在主导课堂进度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问和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便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倾听者, 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进一步优化课堂内容, 改进讲授方式。比如在《汽车及配件营销》这门课中就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法, 通过假定一些营销案列, 让学生运用汽车营销相关知识进行讨论思考, 积极发言, 各抒己见, 这样就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会更加灵活, 独立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5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现场, 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从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新观点,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中, 最好带领学生去维修店或4S店, 现场去分析汽车故障原因, 提出解决故障的办法, 最终成功的解决故障, 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 而且印象深刻。

6 实训教学法

高职教育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 要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 使学生经受专业相关岗位的专门训练,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岗位能力, 使学生达到对口企业要求的职业水平, 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运用到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比如《汽车维护》, 在上这门课时, 就以汽车4S店实际的维护项目为依托, 在实训过程给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增强动手能力, 使他们提前适应对口岗位的要求, 从而在以后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和创新, 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收入、高社会认可度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高职教师需确立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文章探讨了扬长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分层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实训教学法等比较适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教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拂闻.浅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 2004 (20) .

[2]孙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刍议[J].学术探索, 2012 (3) .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5]曹卫平, 周斌英.高职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9 (6) :104-105.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 篇8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阶段

(一) 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套用时期 (1980~2002)

这一阶段分为三个小阶段: (1) 1980~1993年, 是高职教育的起步与规范化探索阶段, 办学体制和专业设置调整取得突破; (2) 1994~1998年, 是多种类型高职院校兴起的阶段, 关注的是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地位问题; (3) 1999~2002年, 是规模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 高职教育关注的是办学规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伴随上述三个阶段的主线发展, 高职教育总体上普遍缺乏办学经验, 高职特色并不明显, 在其发展过程中, 教学方法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校和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 在二者之中, 前者占主导地位。在理论研究方面, 很少有人关注教学方法的问题, 在中国期刊网的文献检索中, 这一阶段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文献仅有82篇, 且在1980~1996的17年间, 文献资料为空白, 直到1999年启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后, 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才逐步走进研究者的视野。2000年1月,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且重点在于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批判, 批判的重点主要有三:一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成了教师“一言堂”的代名词;二是过于重视注入式教学方法 (或曰“填鸭式”或“灌输式”) ;三是应试教学法。强调要转变观念,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一言堂”转变为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强调高职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 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郑心灵提出:“在教学方法上, 要废除传统的教学方式, 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案例式或现场教学等等, 做到课堂与社会、教材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1) 陈涌指出:“就教学方法而言, 往往偏重于传授, 也就是‘教’, 而忽视‘练’。具体地说, 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是被动、盲目地学习枯燥的理论, 被动性强而实践性、主动性差。” (2) 这些关于教学方法的初步探讨对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中, 在这一阶段, 我国也开展了一些中外技术合作项目, 但在这些项目中, 中方更多关注的是课程开发层面的交流与借鉴, 如“双元制”、CBE和MES等课程开发模式被引进, 这些方法的引进明显提高了我国职教课程开发工作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3) 但对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触动很小。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虽然涉及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法、互动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讨论法、情境式、探究式、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问题教学、主题讨论教学和角色变换 (教师、学生角色互换) 、个人汇报、双人对话、集体讨论、实景模拟训练以及课外调研、网上讨论、模拟公司、仿真教学等, 但在总体上是以讲授为主, 强调系统地传授知识, 并在很大程度上将讲授异化为“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也因为受到教师学科式教学思维方式限制而异化为实践形式上的“讲授式”、“填鸭式”。

(二) 西方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引进时期 (2003~2005)

这一阶段, 高职教育虽然在整体上仍然处于规模建设阶段, 在教学改革方面关注的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专业目录调整, 但官方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 切实地在这方面开展了国际交流活动, 并以政策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这一为期3年的项目选送了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国际商务、旅游管理与服务6个专业的900名职教骨干教师作为职教师资高级访问学者赴德国培训。在德国的现代企业和拥有先进教学理念及丰富经验的培训机构中进行, 以凸显专业内容的现代性, 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情境教学, 接受职教专业教学法的训练。随着这一项目的启动, 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逐渐传入国内, 尤其是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体系逐渐被理论工作者和外出学习者介绍到国内。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体验式教学法 (顶岗实习法) 、问题驱动法、现场教学法、仿真式教学法、项目递进驱动教学法、环境陶冶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模拟公司、模块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逐渐被一线教师知晓。

2004年, 教育部公布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是一个新世纪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一揽子教学改革方案。该方案将“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学习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知识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明确提出了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 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教与学的方法, 指导方案特别强调项目教学法的推广和应用。至此, 行动导向教学法正式成为教育部官方提倡和推崇的教学方法, 从而引起人们对此的高度关注, 为高职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理论界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关注和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政治导向。

但在这一阶段, 外来教学方法多是限于引进话语层面的介绍与讨论, 更多停留在教育观念、理念层面的介绍与倡导上, 对于教学方法的应用更多局限于方法操作程序的介绍, 而对于方法使用的背景、环境、条件及其对象缺乏整体观照;在实践中的实施探索也仅限于形式的套用, 广大一线教师对此关注的是引进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作用, 以及这些方法在我国现阶段使用的局限性与可能性, 而对这些方法之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则较少关注。另外, 高职教育在这一阶段仍属于实质上的规模扩张阶段, 其质量问题并未引起实质上的高度关注, 教学方法改革对政府而言也仅停留在倡导阶段, 在实际层面, 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仍处在初步了解、认识阶段, 属于“拿来”的初期阶段。

(三) 结合我国国情自我创新阶段 (2006至今)

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虽然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点, 但在2006年之前更多的是停留于文件上的几段文字, 直到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的颁发, 才真正标志着高职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中心, 重点抓教学质量, 预示着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一方面, 政府层面大力倡导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实验, 另一方面, 广大一线教师逐渐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在积极探索本土教学方法、学习国外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开始了国外方法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1) 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献迅速增多, 2006~2009年间, 关于教学方法研究的文献数量分别为194、265、359和486, 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现有教学方法的批判以及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推崇、实践与探索上; (2) 在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方法达一百五十多种, 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学方法都是在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良、优化总结出来的。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

就目前而言,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从简单借用“他山之石”到凸显高职教育教学特色转变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初始阶段, 以引进和借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为主,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学习方面, 主要是简单的形式套用, 具有强烈的“拿来主义”色彩。随着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和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逐步转向探索具有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凸显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

从“学科导向”向“多元导向”转变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化, 但在指导思方面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合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作用;在教学方法的功能方面, 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同时, 依然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方法结构方面, 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宜性。

主动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多元化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初期, 受高职教育发展条件、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限制,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一度被冷落于高职教育发展之外, 仅有少数几个理论工作者时而呼吁一下。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及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丰富, 出现了多元主体共同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局面, 不仅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的努力, 更包括政府层面的主动推动、一线教师对于教学方法重要性的觉醒及学校领导的重视。

教学方法改革仍存在概念化弊端虽然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出现了令人兴奋的良好趋势,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在一线教学实践中, 教学方法的变革并未出现大面积的实质性突破, 出现了教学方法改革概念化的尴尬局面。所谓概念化是指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被广大一线教师所认识、了解, 却很少有人真正地理解新的教学方法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 真正地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更少有人积极主动地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仅局限于一些文本的应用, 尤其是在一些申报材料文本中的应用, “精品课程中的教学方法都是写给别人看的”这一业界的公开秘密形象地揭示了这种局面的尴尬之处。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经历了从简单借用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到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再到结合我国国情自我创新的艰难历程。在此期间,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也呈现出从简单借用“他山之石”到凸显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转变, 从单一的“学科导向”向“多元导向”的转变, 从不被关注到多元化主体主动推动的转变的特点, 其研究视野不断拓展, 实践日益丰富, 但同时也呈现出教学方法改革概念化的尴尬。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历史

参考文献

[1]王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秉德, 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4]余祖光.职教改革前沿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高职数学教育方法探讨 篇9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育,专业需求,应用能力,数学建模

大学数学教育亟待改革, 高职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从教学目标取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使高职数学教学适应高职培养目标, 即为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而教。也就是说作为高职的数学教学, 要积极主动的为学生的实际应用及所学的专业服务。因此,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这种服务意识, 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以专业应用为背景设计问题, 强化和渗透实践应用

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难懂的、难学的, 这是大多数学生及成人对数学的印象。其实不然。实际上, 数学是现实的、生动活泼的、有趣的且具有人情味的。只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而已。传统的教育忽视了它的实际背景, 抹杀了它的生动本质。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加强高等数学与日常生活特别是与相关专业课的联系, 以专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能, 提高学生的现实数学意识和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比如:经管专业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时应多联系、应用具有经济背景的问题, 对经济现象进行数学分析;电子专业的学生应多联系电流方面的问题等等。如[1]某公司一次性投入2000万元投资一个项目, 并于一年后建成投产, 开始取得经济效益, 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投产5年就能收回全部的投资。但若将资金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 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假设银行的年利率r=0.05, 并设x+1年后可以收回投资, 则由高等数学中相关公式可知, 该项目投产x年产出的总效益为:

它在x+1年之前 (即开始投资时) 的价值为:

A-1=Axe-r (x+1) =8000 (e0.05x-1) e-0.05 (x+1) =8000e-0.05 (1-e-0.05x) (万元)

因此, 当A-1=2000万元时, 表明恰好收回投资, 即

解此方称, 得, 即公司收回全部投资的时间约为7.098年。

我们选择紧贴社会实际的典型问题, 进行深入分析, 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实际的问题中去, 使学生养成自觉的把高等数学作为工具来应用的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以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高等数学教学的背景, 能自然和谐的与专业零距离接触, 让学生处在一个有实质内涵的专业教学氛围中, 无时无刻不受到专业思想的熏陶, 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健康发展。这种形式的教学, 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又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加切合实际地为专业课服务。

在计算机专业班讲授数学课时, 根据专业特点适当插入相关内容。在“导数的应用”一章学习中, 引导学生用导数的有关知识研究函数图像的有关特征, 借助电子表格软件Excel或数学系统软件Mathematica等画函数图像, 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 课堂教学坚持“必须、够用”原则, 适当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现行各高职院校使用的高等数学教材, 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强, 很少从专业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水平去考虑选编教材内容、确定教材深度和广度, 致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造成学生学习无兴趣和动力。作为专业背景下的高等数学教学, 要从三个角度主动考虑专业的需要:一是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 熟悉它们并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改造和优化。二是让原本零碎的夹杂在专业课中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 归顺到高等数学教学的体系中, 形成模块, 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链和认知结构。三是强调概念的生成过程,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从源头上拓宽或加深数学意识和文化。当然不是包罗万象地去介绍其相关知识的完整内容, 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结合专业的需要, 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 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 把数与形结合起来研究, 可以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或将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性质问题, 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无穷级数概念, 让学生仔细体会“有限——无限——有限”的辩证关系、极限的思想和方法;定积分概念, 它从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出发, 应用“化曲为方, 以直代曲”、“积小成大”、“近似到精确”等数学思想, 轻而易举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得以解决, 顺利而自然地引出定积分的概念。微积分思想在计算机、数控、模具、汽车、医学和经济管理等专业都有广泛应用, 这种专业背景为高等数学服务于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避免满堂灌、纸上谈兵, 避免只强调数学概念的严谨、公式记忆和应用、解题技巧以及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等。要突出概念的生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突出数学解决问题的创新特点、抽象过程等。教学目的不只是知识性目的, 还要体现数学文化。适当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教学模式, 采用启发诱导、动手实践等活动性教学法。力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使高等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实践、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增加数学试验内容和数学软件的应用, 根据内容特点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既增加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又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4 渗透和强化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利用并创造数学概念和公式解决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也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所以说, 数学就是数学建模过程的方法积淀。数学教学服务于专业和实践的一个最现实途径就是把数学建模思想与方法贯穿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近年来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的实践, 使长期困扰数学理论脱离专业实际的问题有了解决的方法, 从而启发我们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整个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去, 使学生正确把握数学与现实世界, 特别是本专业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是高职数学服务专业的另一个有效而重要的途径。

例如在讲授微分方程的过程中, 虚拟一个凶杀案侦破工作。某年某日清晨01时在某住宅内发现一具受害者尸体, 01时35分测得此时死者的体温是30.8℃, 一小时后再次测得这具尸体的体温为29.0℃, 还测得当时的室温为28.0℃。要侦破这起凶杀案, 首先要确定受害者的死亡时间。应用数学和物理知识不难得出满足条件的微分方程[2]:

用Mathematica求方程T (t0) =30.8的数值解, 结果为:4082.46

所以, t0=4082

对结果的解释:当01时35分测量受害者尸体时, 受害者已经死亡大约4082秒, 即为4082秒÷60分≈68分。这里应用牛顿冷却定律和微积分思想方法很快计算出了受害者死亡时间是案发当晚12时27分。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兴趣, 也为高等数学服务于专业找到了理想的切入点。

高职院校从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角度出发, 改革高等数学教学, 任重道远, 是值得我们长期探讨的一个教改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信封.应用数学与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

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

随着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的不断重视, 高职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质日益重要。为了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宗旨, 以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 许多高职高专外语专业都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一方面使学生熟悉英美文化, 可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文学可以在塑造人格与精神、抵御物质主义侵蚀、防止人的异化和物化、丰富人的心灵世界等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英美文学, 学生可以在阅读文学中积累词汇和语法点的各种用法和适合的语言环境等相关知识, 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本文以高职英美文学教学的特点分析为依据, 联系英美文学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高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性过大。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 高职教育的理念还未被广大学生和家长认可, 事实上,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 课程及理念完全不同于本科教育;但是很多人认为考不上本科就只能上高职, 认为高职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更低层次。作为新兴的学校,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而一味降低入学标准, 导致生源质量偏低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中毕业生高考分数不佳就是因为英语学不好, 导致很多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 词汇量小, 口语听力能力差, 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其次表现为缺少合适的高职高专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材。目前的英美文学教材基本上都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 虽然教材版本很多, 但都不是针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而编写的:有的教材选取的篇章过难, 有的词汇过于专业化, 有的句子结构、语法结构过于复杂, 有的文学流派介绍和文学理论太过高深。高职高专的学生无论在英语基础、知识面和学习能力上都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只是盲目模仿, 必然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更无法使其领略到英美文学中蕴含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 改革高职高专英美文学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和挑选。

高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而非本科教育所培养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但是高职英美文学教学却依然沿袭着本科院校教育的模式, 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只是接受。“传统的‘四段论的程序化教学方法’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 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由于在课堂上没有什么兴趣, 课后阅读也就不太积极。致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意识, 文学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受学生英美文学基础弱、英美文学史及作家作品教学内容繁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教师不得已使用输入教学模式, 向学生灌输大量文学知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被动地接受, 表现出依赖性和惰性, 接受优美文学作品熏陶的享受过程转变成为死记硬背的折磨过程。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习效果不好, 产生不了兴趣, 掩埋了经典文学作品带给人类的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净化。

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科学教学的前提

根据当前教学对象的状况,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对文学更是觉得太过于高深莫测、抽象晦涩。由于词汇量小、英语语法差, 面对文学课的教学材料, 一些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通过工具书的帮助勉强能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大部分学生通过查字典查出生词的意思, 但对文学理论、经典作品选读无法做出全面的理解。因此高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得当的教学选材

选取难易适中的教材能消除学生认为文学的学习是一个困难晦涩、曲高和寡、脱离现实而毫无乐趣的恐惧, 也能让学生初步体验阅读原著的乐趣, 逐步感受到英语语言的美感。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语言基础薄弱的特点, 如果刚接触文学这门课就让他们阅读和研究小说或散文, 肯定会削弱他们的兴趣和信心, 因为经典名著小说和散文要求对历史背景、作家流派等联系把握, 而高职学生缺乏这些知识和能力。那么, 如果从较经典、较精练的选段开始学习, 教师一点一点地引导着学生读作品, 进而培养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 产生适当的成就感, 再慢慢过渡到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

2. 以文学史纲为主

考虑到学生、教材及文学课内容繁杂等因素, 笔者认为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 教师要以文学史纲为主, 而以文本阅读为辅。在课时受限的情况下, 在两个学期七十多个课时里, 如果老师既要完成英国、美国的史纲教学, 又要讲解最重要的几十个作家、几百个著名文本, 会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进行, 重点不突出, 学生对于众多内容更是满头雾水一知半解。而以文学史纲为主的课堂教学能突出重点集中讲授文学史, 让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主线清楚明了。

以文学史为主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并不意味着撇开文学文本, 只不过它在课堂教学安排中处于次要地位。由于课时及课堂时间的限制, 任课教师不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大量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上, 否则会成为变相的精读和语法课。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以史纲为主不仅能解决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 还能以宏观的、高屋建瓴的姿态把握整个英美文学作品, 全方位地深入解读重点作品, 使学生不再停留在肤浅的一知半解的层次上。经过教师在课堂上对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读, 学生会更加容易地全面理解作品, 这样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课外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三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 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 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很多高职院校的英美文学课堂都存在这种现象:学生一接触文学课就很容易认为学习该门课程难度大, 而且不够实用, 因而缺乏兴趣, 进而造成恶性循环。甚至学生没能从教师那里得到简而易的引导, 因此觉得困难重重, 难以逾越, 最终灰心丧气, 更加无法专心向学。如果教师不去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喜欢度和接受度, 只是一味地自我一堂言, 就无法真正实现该课程的文化素质的培养的教学目标。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课堂上, 应当鼓励以教师教授为辅, 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1. 以教师为主导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想办法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多安排教学互动环节,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认识能力。“好的教师应学会鼓励并具有鼓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积极有效地介入, 向学生介绍作品背景,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原作提升语言水平, 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接着通过教师的课堂点评使学生能以一种更深入的眼光理解和欣赏作品, 最终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把课堂从教师的单一枯燥讲解变成老师和学生互动探讨, 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的思考, 使他们在文学教学中自己走进作品, 爱上这门课程,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 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以课前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整理答案, 鼓励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思考, 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针对学生的理解, 教师依照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文学底蕴, 以更精确、更深层次的讲解来深化学生的理解, 帮助他们从汲取各个文学评论家精髓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先进行快速整体阅读, 再进行语词方面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并掌握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与策略。最后, 对于学生活动的完成, 教师要进行点评, 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 使学生对先前的查阅资料有更系统的归纳和理解。“互动式的英美文学课堂是一种开放式的教与学的互动,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的指导与帮助。而开放式的课堂形式以及学生所提的问题又促使教师进行更充分的课前准备并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量, 以此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全程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给予指导,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否认, 但更要重视学生的作用,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给他们参与讨论和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在以前的文学史课上, 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 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但是, 现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 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怎样让学生自己欣赏和分析作品上。

老师可以把有些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任务, 分配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做准备,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查找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以幻灯片、精美卡片、自我陈述等方式做讲解。如在讲授某个作家时, 老师可以先做一般引导, 再把该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思想等话题分配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老师可在课堂上点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无疑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 同时, 由于学生轮流授课, 他们的教学风格和个性设计不同, 更容易激发听课学生的兴趣。

总之, 本文针对高职教学对象差异性过大、教材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提出突出文学史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课堂教学等改革构想, 期待为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抛砖引玉。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切实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引导到文学作品中去, 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得到提高, 最终能较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2002 (1) :15~17

上一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下一篇:油田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