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过程

2024-06-23

讨论过程(精选十篇)

讨论过程 篇1

课堂上的合作讨论教学要走出以上两大误区, 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讨论式教学的结构与流程

成功的讨论式课堂教学,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和问题三大要素, 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经典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案例,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课堂结构主要由师生同步参与的“泛谈式讨论———探索式讨论———交锋式讨论”三个部分组成。所谓“泛谈式讨论”, 就是组内学生之间的讨论, 即学生在个人预习和初步质疑的基础上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 形成共识, 然后再选派代表提出问题, 并由教师整理、归纳出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索性讨论”。在“探索式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发动学生就共同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展开全班性的探索和研讨, 使需要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与思考的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 进而自然进入“交锋式讨论”。“交锋式讨论”是课堂讨论的高潮,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甚至是争锋相对的意见, 并在生生、师生间展开激烈的辩论, 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交锋式讨论”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必须贯彻这样的教学思想:不能只看重结论, 而是要更看重学生讨论的过程和思维发展的过程, 以及正确的思路和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为此,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正面引导辩论中出现偏激倾向的学生, 使之养成既能发表独立见解又能容纳别人不同意见的好习惯, 进而形成自信和谦虚并存的优秀品质。当然, 在“交锋式讨论”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以理服人, 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或对学生讨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归纳或小结。

总之, “泛谈式讨论——探索式讨论———交锋式讨论”的课堂结构, 既有利于尊重有差异的个体, 又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 让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真正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意见, 积极和同伴交流”的要求。

二.课堂讨论过程的调控

讨论式教学能否取得实效, 同教师的组织方式和引导参与是否有效是分不开的。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时, 教师不应该是清闲的, 而应该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为此, 教师该做的不是等待和观望, 而应该是观察和介入各个小组, 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一是要调控学生的情绪。这是因为, 讨论过程中学生极易出现情绪问题, 如学生有时会出现讨论过分激烈或过分沉闷等问题, 进而降低讨论质量。这时, 教师就要寻求有效的调控方法, 引导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参与状态。

二是要调控讨论进程。这是因为, 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分散, 而干扰因素又相对较多, 学生的注意力和讨论的话题很容易发生转移, 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提要求或巡视检查等形式, 保证讨论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是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炼出典型范例。为此,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并提炼出典型范例, 以便在小结讨论情况时能以典型范例“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要适时介入课堂讨论。这是因为, 讨论是一种需要“启动”和“推动”的互动行为, 教师不仅要介入讨论过程, 发挥导师的作用, 还要作为讨论的发起者, 促成讨论顺利推进。比如, 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讨论, 或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时, 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提出明确的要求, 以确保讨论能有效地进行, 而不是流于形式;学生不清楚讨论的任务时, 教师要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制止;学生的讨论受阻时,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及时的点拨, 引导学生思考, 打开学生的思路, 使讨论顺利进行并不断深入;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思维碰撞出火花时, 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寻找, 并给予及时的肯定。

总之, 在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调控行为应是友好的和有建设性的, 即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又不能对学生的情绪和疑问袖手旁观, 而是要适时参与, 合理调控, 以保证讨论式教学能取得圆满成功。

教学过程设计小组讨论记录表. 篇2

讨论主题: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形式:小组讨论

讨论时间: 2012.11.26 地点:网络

出席成员:曹亚娟 郭海军 曹潇

目标:

通过讨论,能够简单表述、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法有哪些;

阐述自己在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设计时的想法。

议题:

教学过程的作用有哪些?

为什么要设计教学情境、教学任务?

你设计的教学情境、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

讨论实录:(自己参与的讨论和主要意见)

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中重要成果,教育技术参与教育过程,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因此,我认为学习教育技术对我们来说,特别是

对去学校教书的人很有意义。

2、首先 要把好问题教学的设置关 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 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 要有明确的目的。把问题设在教学的关键处 思考的转折点 探究的规律上。要问到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热点”上 唯其如此 方能引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备课中要占主导地位。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主动探索知识 为课堂提供基础 为教师的备课提供准备材料。教师要深钻细研教材 同

时还要重视学法指导。根据文本特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 形成具有针对文本特点的思维方法。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 决不意味着搞“放羊式”教学 而是要求教师自己备课中感受学情的疑点 及学生自主探索中出现的疑问 重点加以筛选归类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案、学案 应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不断加以修正。课堂教学问题的筛选 要充分利用合作讨论的形式。要从小组讨论中个人的“我怎么看”通过互动讨论变为“我们怎么看”统一组员的认识 为教师备课解题提供基础材料。新课堂教学设计再不能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不分析学情 依照教参式教案 面面俱到 做永不放心的讲解。总之 在新课堂教学中 问题教学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 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新理念 构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观 扎实培养学生 创新意志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评价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知识之母。教学经验表明,观察能力强的学生,通常能迅速、准确和完整的感知事物,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且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因而在学习上,表现出知识积累的丰富。而观察力弱的学生,往往对事物的感知迟缓,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长远的观点看,观察能力的强弱将关系到学生毕业后从事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水平。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化学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由于多种因素,过去的中专、中师升学,受目前升学压力的影响,特别是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以分数论,以学校升入重点中学的指标论成败的压力,使我们较多的化学老师在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和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在升学考试中难以考查的实验操作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却时有忽视。于是,在黑板上“做”实验,在老师的嘴巴里“看”现象,单纯地让学生背实验操作,背化学现象的情况,可以说屡见不鲜。这样势必影响学生观察能力的增强而削弱其学习后劲,不利于他们今后学业的进一步提高。

自我评价:

1.我对本次讨论活动的态度(10分)2.我对本次讨论目标的达成度(10分)3.我对本次讨论活动的参与度(10分)4.我对本小组在讨论活动中的表现(10分)5.我对本次讨论的任务完成情况(10分)

讨论过程 篇3

一、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堂中,教师创设有效问题的情境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能够成为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或学生应用数学发现问题的载体。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于挑战性,并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时,教师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类似形状的物体,并在课堂中展示出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抽象出来,通过讨论,明确这些物体的特征。真实的物体,抽象的图形,一下吸引了学生,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情境应凸显数学的学科特点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逐渐对那些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有很强的数学味的情境产生兴趣。在这些情境中,学生从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认知经验出发,经过思考,得到数学结论,并将其纳入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中去。而有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不断为学生建构适合的数学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富于数学味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使学生进入到原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中去,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数学情境。紧接着,再让学生猜测: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有什么特征呢?此时适时的让学生讨论,部分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可能会认为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也有部分学生持不同的意见。学生在讨论却不能得到明确的答案后,急于知道正确的思路,此时教师可出示一列数,10、20、13、16、19、23、26、29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吗?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自己的思路不同,从而产生新的疑问:究竟怎样的数才能被3整除?在这一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欲,被逐步的调动了起来。

三、情境应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

创设情境,既可以营造课堂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间的桥梁,还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有效情境的创设应与课堂教学相适应,对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优化作用,不同的数学课堂,应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在中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通过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卡通图画、卡片、故事,把枯燥的数字,抽象的概念,转变成直观形象、富于童趣的教材,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画面等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喜羊羊这一学生都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喜羊羊听说小朋友们认识了很多数字,它也想学习这些知识,大家愿意搅一搅它吗?我们一起带着它到数字王国去参观一下吧?”因为喜羊羊这一情境得加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而数学王国的进入,孩子们对数学的亲切感也自然产生了,同时拉近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课本内容的距离。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故事情景,就必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

2.创设活动情境。数学教学离不开具体的数学活动,因为任何知识的取得,从别人口中听来的,远远没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发现的理解深刻,也更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性质。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给予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操作的时间、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讲解、观察等难以突破的问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而不是简单的“听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需要操作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会数学原理,掌握数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让学生运用事先准备的梯形纸片,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方法,相互合作,在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会梯形面积公式取得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使用了平移,互补等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在这些图形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推导出的公式,远远比教师的讲解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有关文理分科讨论的过程反思 篇4

一、目前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观点

1. 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意见

(1) 文理分科导致人文情怀缺失, 降低了民族整体素质。这是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广州日报》上撰文指出的现行教育三大“病”之一。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注意, 很多反对文理分科的人士纷纷撰文表示认同, 甚至由于提出者本人身份的特殊性, 这一观点本身随即被部分拥护者引为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依据。另外, 持相似观点者还认为, 我国的教育方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不应该“重智轻德”、“重智轻体”、“重知识轻能力”, 也不应该因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偏失。

(2) 文理分科是对学生的一种“强权”。这种“强权”体现在人为地强迫学生在某一时期必须作出或文或理的选择, 它剥夺了学生接受文理公平教育的权利, 尤其是对于文理科目成绩相当的学生来说, 对其自身发展不利, 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这种“强权”的后果是, 带给了高中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 滋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因为当初选科的非自主性, 会导致他们在以后高考失利、兴趣不符、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出现后, 把“失败”归咎于高中不得不分解的“强权”。

(3) 文理分科机制下的教学充满“功利性”。当今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功利主义的。人们之所以主张“文理分科”, 是因为分科以后, 可以少花部分时间和精力于非选择科目上, 可以集中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于所选择的科目上, 这样最终就能够通过高考。至于考生的知识结构如何, 有无偏废的学科, 则另当别论。

(4) 大多数国家未实施文理分科。在讨论中不少人列举了其他国家高中教育的基本情况, 发现除了俄罗斯、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文理分科外, 大部分国家都不实行文理分科, 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2. 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意见

(1)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是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意见, 也是学生和家长对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疑虑。比如2002年, 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 初衷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弊端, 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课程合为一门综合科目, 满分300分, 每科各占50分。为此, 学生需同时学好九门课, 为每门课分配合理时间, 学习内容涵盖约30本教科书。对于偏科学生而言, 为应付高考, 被迫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上投入更多精力, 造成巨大压力。这套改革方案仅实施一年, 即因学生负担太重而取消。

(2) 高考制度不变, 取消文理分科缺少制度保障。有论者认为, 只要高考仍有文理之分, 只要高考不是所有学科的考分都能平等地计入录取总分, 那么, 不管文理分不分科, 不管高考是3+1、3+2、3+X, 不管哪个部门怎么规定, 到了学生那里、学校那里, 也一定会分科。相反, 如果高考开考所有学科并平等地将各科分数计入高考总分, 那么, 谁让文理分科也不管用, 学生和学校也会自己取消。真要解决文理分科问题, 应该去讨论高考制度。还有论者特别指出, 改革考试制度, 特别是改革高考制度, 这是当前中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环节。

(3) 文理分科是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准备期, 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有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高中生认为, 到了高中这个年龄阶段, 应该是大学前的准备阶段, 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 为大学的专业学习做好过渡。还有的论者认为, 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长, 在学习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 提早分科,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特长和个性, 这样学生学得更有乐趣, 老师也教得更愉快。

二、文理分科讨论的过程反思

通过对比, 我们发现, 讨论双方都有自己言之凿凿的依据, 比如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认为, 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而文理分科与这一趋势是相违背的;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则认为, 在高考制度不改变的情况下贸然取消文理分科只会加重学生负担,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 争论双方也都有不好辩说的地方, 比如, 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在被问到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取消文理分科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发展是否不利时, 难以拿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在被问及目前文理科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时, 也是难以应答。基于这种现象, 我们需要理性地对这场文理分科的讨论过程进行反思。

1. 意见持有者身份有异导致看问题角度不同

在有关文理分科的讨论过程中, 我们发现, 意见持有者的身份不同他们对于文理分科的看法也有异, 高中生、学生家长、中学教师等群体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声音较为集中, 而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呼声则多来自远离高中教学第一线的人士, 比如大学教师、政府行政人员等等, 这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使其看问题的角度也存在差异。

文理分科与否对于高中生、学生家长、中学教师等群体来说影响是直接的, 教育政策风向标的变动牵引着他们的命运走向, 所以, 对于他们来说, 考虑问题时更加注重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表达观点时也更加谨慎, 比如, 他们所提出的学生负担、高考制度等都是现实中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也是探讨文理分科必须正视的问题, 他们认为,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空谈文理分科是对目前在读高中生的不负责任。反观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由专家、从政人员等人员组成的群体, 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条件较为优越, 加上自身理论知识比较丰富, 在讨论时主要侧重于教育理应是怎么样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 当然这种理想并不是幻想, 在条件成熟时它们会变成现实, 有很多论者之所以这么坚持取消文理分科正是因为他们认为条件已经具备。因此, 在这里, 取消文理分科的条件是否具备成为讨论双方的争论焦点之一。

2. 关注面过于狭窄致使讨论难以深入

截至目前, 在文理分科大讨论中, 持不同意见的双方争执不下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如何看待高考制度和文理分科与否的关系? (2) 文理分科与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存在因果联系? (3) 怎样处理文理分科与否与学生学习减负的关系?可以看出, 这些焦点都是集中在教育领域之内的, 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之所以很少涉及教育领域之外的因素, 是因为大家习惯在教育领域内讨论教育问题, 按这种思路来讨论文理分科, 即便表面上看来众说纷纭, 那也只能称得上热闹, 而不能称其为深刻。

因此, 在审视文理分科与否时我们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比如, 当前父母的文化修养水平是否能够达到承担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后移交给家庭教育的那部分责任, 即在学校之外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其发展特长;当前社会福利制度是否能够打消家长降低孩子求学功利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生计问题;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后是否会使低收入家庭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的劣势凸显从而引发社会问题等等。我们知道,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教育与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或彼此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所以, 绕开了社会因素单纯在教育范围内讨论文理分科与否只会得出片面化的观点, 最终会影响到相关教育政策的效用。

3. 轻视实践论证使得教育政策遽然变动

通观近几年的高中文理分科大讨论, 我们发现, 论者在意见提出之前很少作充分的调查取证, 大家经常引用的一些数据大多是几家门户网站作的网上调查, 这部分调查数据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受众的不可指定性而造成可信度偏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相关决定之前也很少进行试点实验, 实施策略缺乏柔性, 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刚性标准, 致使相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因引发种种矛盾而流产, 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不少中学生发出“能不能不要让我们当小白鼠?能不能想周全了再改革?”的疑问。

文理是否分科不是儿戏, 它关乎千万个家庭的未来, 所以, 研究者在提出自己的意见前必须深入被研究群体中去, 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系统全面深入地对其观点进行分析, 教育行政部门在总结研究者的意见决定实施相关政策前, 也需要组织建立一些试点实验区进行观察, 得出该政策在各个地区、各层次社会群体中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当然, 要完成高质量的调研和实验, 需要国家和社会资助机构在资金、人员、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我们应该看到,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开始从金融危机的谷底走出, 国库储备日益丰盈, 各类社会保障措施的陆续出台, 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将会享受到更多的福利, 这会极大地减轻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这些因素看似与文理分科无关, 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 在以后的讨论过程中, 关注文理分科的人士需要广开思路, 摆脱只是从教育因素看待文理分科问题的单一思维和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 共同推动讨论向深层次发展, 并经过不断的总结为教育决策的制定提供合理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晋堂.科学发展呼唤科学人才观——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说起.人民教育, 2009 (6) .

[2]张亚群, 刘毳.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为时尚早.考试研究, 2009 (4) .

[3]张景.“文理分科”的源头在哪里-天津教育, 2009 (4) .

[4]龙四古.高中文理分科与高考制度改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5]闻翟.众议“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教育文汇, 2009 (4) .

讨论过程 篇5

随机过程的预测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

设随机过程X(t)的相关函数为RX()E[X(t)X(t)]0.8||/T,若已知X(t)某一样本函数在tT、t2T的值x(T)、x(2T),预测x(3T)的值,采用最优线性预测,即:

ˆ(3T)ax(T)bx(2T)x最优准则为:minE{[X(3T)aX(T)bX(2T)]2}

a,bˆ(3T)。假设x(T)0.8、x(2T)0.5,求x讨论:若X(t)为正态随机过程,X1X(T)、X2X(2T)、X3X(3T)ˆ(3T)、minE{[X(3T)aX(T)bX(2T)]2}与条服从3维联合正态分布,则xa,b件概率密度分布函数fX3|X2X1(x3|x2,x1)的均值参数及方差参数的关系。

解:

g(a,b)minE{[X(3T)aX(T)bX(2T)]2}a,bminE{X2(3T)a2X2(T)b2X2(2T)a,b 2aX(3T)X(T)2bX(3T)X(2T)2abX(T)X(2T)}min{E[X2(3T)]a2E[X2(T)]b2E[X2(2T)]a,b

2aE[X(3T)X(T)]2bE[X(3T)X(2T)]2abE[X(T)X(2T)]}min{RX(0)a2RX(0)b2RX(0)2aRX(2T)2bRX(T)2abRX(T)}a,ba,bmin{1a2b21.28a1.6b1.6ab}联立方程g(a,b)g(a,b)0、0,求得:a0、b0.8。abˆ(3T)bx(2T)0.80.50.4 xminE{[X(3T)aX(T)bX(2T)]2}a,b

1020.821.2801.60.81.600.80.36RX()0,说明X(t)是零均值的。随机矢量[X1 X2 X3]T的协方差矩阵为 K3E{[X1 X2 X3]T[X1 X2 X3]}E[X1X1]E[X2X1]E[X3X1]0.8110.80.640.8E[X1X3]RX(0)RX(T)RX(2T)R(T) E[X2X2]E[X2X3]R(0)R(T)XXXE[X3X2]E[X3X3]RX(0)RX(2T)RX(T)0.640.81E[X1X2]X1、X2、X3的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为

x111exp[x x x]Kx1233212322|K3|x31fX3X2X1(x3,x2,x1)

1222[0.36x0.5904x0.36x1123exp20.1296320.36 0.576xx0.576xx]1223K2E{[X1 X2]T[X1 X2]}E[X1X1]E[X1X2]RX(0)RX(T)10.8

R(T)R(0)0.81E[XX]E[XX]2122XXX1、X2的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为 fX2X1(x2,x1)11x11exp[x x]K12212x222|K2|21

122exp[xx1.6xx1212220.3620.6条件概率密度函数

fX3|X2X1(x3|x2,x1)fX3X2X1(x3,x2,x1)fX2X1(x3,x2,x1)11exp(x30.8x2)2

20.620.36X1x1、X2x2已知情况下,X3的条件均值为0.8x2,概率密度函数在条ˆ30.8x2为最大似然估计,正态分布情况下,线件均值处取得最大值,因此,xˆ3的变化方差为0.36,即为最优线性性最优估计与最大似然估计等价,X3围绕x估计的精度minE{[X(3T)aX(T)bX(2T)]2}。

讨论过程 篇6

史炜指出,“目前IPTV运营成功的地区,如上海和哈尔滨,其用户数总共加起来不到20万。这个数字只占有线电视用户的0.5%,而就是这0.5%,还是赶鸭子上架赶上去的。”“现在中国消费者并不是不喜欢IPTV,但是因为目前IPTV还只是技术驱动,只有设备商每天在做概念、做品牌、做故事,然后运营商再去瞎捣鼓一番,消费者并没有了解什么是IPTV。在推广IPTV时,反而有很多消费者告广电部门的状,说自己得到的服务并没有特别提升,却要多交钱。”因此,在推广IPTV时,入户是一大难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将消费者吸引过来。

史炜在会上发表了独到的见解:IPTV的进展与建设部有关,我们应该把建设部的相关专家请到会议上来。“因为IPTV现在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便是光纤入户问题,现在建设部也已经看到了这一块大肥肉,电信、网通可以联合建设部,然后大家一起‘分赃’,而不是各自为政。”

史炜说,“目前设备商在不断提供更新的设备,而运营商却有自己的小九九,在考虑3G牌照发放以后,究竟是做IPTV合算还是做手机电视或者家庭宽带合算。运营商的选择很多,可确定的却很少。”史炜指出,IPTV在技术上已经没有特别大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服务端问题,即真正实现IPTV时,消费者能够获得多少服务的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的IPTV还仅仅只是实验室的展示,而不是家庭里的信息服务。”

关于IPTV的发展,史炜提出了四点看法:

一、很多技术都被时间淹没了,如无线接入技术,如果真正想要发展IPTV,必须加快步伐。3G牌照如在今年底发放,完全商用需要1年时间,留给IPTV的时间只剩一年半。中国电信要想使IPTV成为不亏损的业务,边界收益点是180万用户,到明年底完成这一目标显然很难,加上中国网通,如果还是达不到目标,其它技术将会替代IPTV。

二、讨论IPTV要考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对称结合,现在设备商和运营商仍然只看到其中一点。

三、要借鉴其它增值业务的发展,尤其要注意可替代IPTV的业务。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过程的思考 篇7

目前,高效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流,其主要环节如下:第一,课前认真研究课标及教材和教辅资料,了解学情,编制科学合理化的导学案,及时发放给学生,让他们课前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操作时,教师根据学案反馈信息,组织课堂讨论,针对导学案上的问题,学生分别进行展示、点评,教师及时总结、跟踪检测,使学生形成知识与方法的积累;第三,课后学生再次整理完善导学案,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对学案进行二次批阅,掌握学生学习程度,以便调整后续教学.我们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是,笔者从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环节的把握出现偏差,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一、对合作探究的理解

新课程在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时候,特别强调合作交流学习,但是很多教师因为没有把握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真正要义和精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追求形式的多,而实际效果差.对于究竟怎样的问题需要合作,怎样合作,在思想方面没有明确的认识.首先,合作探究的问题是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是一些适合于课堂探讨的问题;其次,合作要有分工,使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的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一名学生做不同的事情.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几个步骤是相辅相成的,自主学习是基础,小组讨论是组织方式,合作探究是核心,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合作探究环节讨论内容的质与量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课堂小组讨论时间一般为10分钟,有时发现学生早早讨论结束,解决了学案中的问题,没有新问题的滋生;有时又发现,10分钟时间到了,学生仍争议不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合作探究环节讨论内容的数量不适宜或讨论问题难度的设置出现偏差.

第一,导学案是基于课程标准、教材而定的为学生方便自主学习而定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对学习内容有些可以独立解决,有些就出现学习困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对学生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加以组织,致使有些讨论问题过难,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切入点,导致讨论效果甚微.第二,合作探究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其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小组合作讨论内容的量不合适,课堂上就出现种种缺憾.比如讨论内容过多时,讨论结束时间到了,学生问题仍没有讨论完,仍在喋喋不休地争论,学生在点评环节就会出现思维的滞后,他仍在思考未讨论完的问题;当课堂安排讨论任务过少时,讨论时间就会出现浪费现象.

关于合作探究问题的设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来源:首先是学生导学案呈现出来的问题.讨论的内容既可以是导学案中学生做错的地方,也可以是有着丰富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将同学中的优秀解法与错解对比展示,然后组织讨论,引起他们思维上的冲突,通过争辩形成正确方法.其次是学生的学习困惑.每一节课,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困惑进行搜集整理,课前交与老师,以便教师参考,选择讨论问题.最后是教师集体研究,充分预设出来的问题.这种问题学生往往不易察觉,是思维的盲区,教师可设置相应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三、合作探究环节讨论教师的指令

有了适宜的讨论问题,在组织讨论时,教师不是简单的宣布讨论开始,而是根据需要,发出明确的指令.这种指令含有:(1)讨论目标.即通过讨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方法(2)讨论问题及提示.讨论的问题有时是学生普遍解决不了的,教师要给予提示,指出问题解决的依据或方向(提示题干中的关键词,提示需要用到的数学方法等).(3)讨论时间及要求.根据每节课具体内容的不同,设置问题的不同,调整讨论时间,并且及时通知学生.

四、合作探究环节教师的参与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要始终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为依据,以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宗旨,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完成导学案第一次批阅时,集体讨论,交流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做好教学预设,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坚决不参与,经过引导能完成的绝对不包办,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出讨论问题、讨论目标、组内合作层次与内容,安排学生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激情和参与度.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过程,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障碍,答疑解惑,为后面的学习准备第一手资料.

总之,教学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加强研究,不断实践,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使高效课堂不断完善.

摘要: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已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心,有了一份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我们还应在讨论探究环节加以思考.本文仅从认识方面讨论问题质与量的设置,讨论教师应发布的指令和教师的参与时机.

篮球运动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讨论 篇8

1. 篮球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学者开始将控制论应用于体育的教学、训练中,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众多的体育项目的应用中, 控制论在田径项目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在篮球运动训练中的运用相对较少, 对于篮球运动训练项目中控制模型的建立主要是从教学的角度及专项训练的角度来进行建立, 这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模式上来看, 运用数学的方法对专项训练及比赛模式等内容进行统计学的研究;另一类是从专项训练的角度出发, 对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进行训练, 控制论可以反映为对篮球训练中的人系统进行各方面的控制, 下面就将从专项训练的角度对篮球运动训练的各个训练过程进行优化控制的研究。

2. 篮球运动训练的各个训练过程进行优化控制的对策

2.1 篮球运动智能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

篮球比赛发展到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运动员的智能要求越来越高, 智能训练已经成为现代篮球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智能训练是指对运动员的文化科学知识、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训练, 以此来发展运动员的智力, 使运动运的能力得到提高, 智能是关于智力与能力的统称, 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力是人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的事物, 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要进行运动员的智能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让运动员加强有关的体育知识的学习, 熟悉篮球运动的基本理论, 对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熟练的掌握; (2) 让运动员对较高水平的比赛及训练进行观察, 使运动员在观察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不足, 并能够通过观察学习到更好的动作技能及技术; (3) 积极组织运动员进行战术配合及技术动作的讨论; (4) 对训练中出现的错误的战术及动作教练要予以及时的指正。

2.2 篮球运动心理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

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 在比赛场上,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于比赛的影响很大, 在赛场上的紧张气氛中, 运动员的心理很容易产生不稳定, 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 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优化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进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时, 教练员首先要注重心理知识的传播, 让运动员清楚心理的不稳定因素对比赛的不利影响, 使运动学会以稳定的心态来排除各种外界的因素对比赛的干扰;其次要能够诱发运动员的训练兴趣, 培养运动员的无意注意的能力, 然后使运动员能够成功完成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互换;在训练的过程中, 教练员可以提前告知运动员后期的训练计划安排, 使其对整个的训练周期、任务及训练目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以便在训练开始前就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使训练的效率得到提高。

2.3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

在篮球运动的训练整个过程中, 对技术、战术的训练已经日趋完善, 而目前篮球运动训练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体能的训练, 这也是篮球竞技场上最为突出的问题, 在比赛场上想要获得突出的成绩, 这与运动员的自身的体能素质是密不可分的, 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是指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及手段对运动员的身体进行训练, 从而达到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增强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目的, 体能训练是篮球球运动训练中的最基本的内容, 它的主要训练内容为灵敏性素质训练、柔韧性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力量素质训练, 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按照体能训练的原理来进行训练, 在实际的操作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训练, 注意负荷的控制度。

2.4 篮球运动战术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

在篮球运动的战术训练中, 教练员需要依据现代篮球战术的发展方向以及本队的实际情况、本队的战术指导思想确定出合理的战术训练方案及目标, 然多通过三级组分练习以及其他的一些具体的训练手段将战术运用于受控对象的身上, 篮球的战术训练是篮球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篮球比赛中, 篮球战术是发挥集体力量及个人作用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体的实力及个人特长的发挥, 掌握比赛的主动性, 争取比赛的胜利。

2.5 篮球运动技术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

篮球的技术训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实践及系统过程, 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控制论、系统论等多种基本理论做指导, 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篮球训练的主要控制要素主要有两部分组成:进攻要素及防守要素, 各个控制要素在训练中的作用及地位是各不相同的, 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激烈的身体对抗以及制约与反制约, 这一基本规律要求篮球的技术训练必须遵守从严、从难、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 从实战出发, 加强作风的培养; (2) 基本的技术训练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 (3) 在比赛中常用的、实用的技术要进行反复的训练; (4) 基本的技术训练要能够与对抗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3 小结

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体育运动, 比赛中的竞争十分激烈, 篮球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以增强竞争力, 这就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 结合各部分的特点, 进行合理的训练过程优化, 以提高训练效率。

摘要:目前的篮球运动训练主张对训练的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的控制, 对于不同时刻的训练应该有不同的训练侧重点, 为了提高篮球训练的训练效率, 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从优化控制的角度出发, 对篮球训练的心理、体能、战术、技术等方面的训练的优化控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篮球运动,训练,优化控制,探讨

参考文献

[1]白晋湘.篮球运动训练过程的系统控制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

讨论过程 篇9

表达, 是指运用口头或文字准确清楚地表达意思的能力, 并且“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中学生地理表达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加以整理运用来准确、清楚、逻辑严密地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表达, 阐述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地理表达能力的考查主要是看学生的表述是否具有正确性、逻辑性、条理性与流畅性。”地理课堂上表达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的掌握, 可以说, 能否顺利、清楚、准确地将所学知识、所思问题在课堂上表达出来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该部分知识和能力的最有效的标准。在新课改中, 课堂上小组探究、讨论学习成为非常有效的模式。课堂表达能力的高低成为了新课改推进的重要一环。

二、学生课堂讨论展示过程中表达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其归因分析

对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不足, 笔者在所教班级中作了一个详尽的记载, 同时综合了之前各位老师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分析, 认为学生表达能力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种现象:

1. 闭口不言。

笔者所在的普通的县城中学, 不少学生在小学、初中课堂上比较强调背诵记忆, 或者只是回答“是或者不是”, 很少进行课堂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讨论, 这一类学生在进入高中课堂上之后也认真听讲, 也认真作笔记, 但参与小组讨论或回答老师问题时要么直接选择沉默, 要么停留在开头的几个字上, 不管老师如何启发和引导, 他就是不能开口表达出任何有意义的信息。所以, 这类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到课堂上来, 学习的效果则可想而知了。

2. 语序、逻辑混乱。

这一代的中学生是伴随着漫画、动画而成长起来的, 漫画、动画中形象的表达、跳跃的思维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因而其课堂表达时形象有余而理性不足、前后常出现不连贯。同时, 高一时由于政治学科中还没有学习哲学、逻辑学, 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 所以表达出来的东西缺乏逻辑性。表达过程前后语序混乱、前后叙述无因果、逻辑关系且多次重复:这一类学生语言习惯很差, 讲话没有任何顺序, 完全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虽然他们很积极发言也很认真发言, 但前后之间有无因果联系, 思维跳跃, 经常作出无因却有果、此因生彼果、有因没有果的回答, 口头表达中总是不自然的重复, 听众总是不知其所云。

3. 不能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有机结合。

在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时, 如果仅仅是口头表达, 没有一些必要的文字书写和图表展示等书面表达方式, 容易导致表达不清:听众甚至可能发言者本人明白了后面的内容却忘记了前面的内容, 在不断的重复或者绕圈之中, 让听众和发言者自己绕糊涂, 不明白到底在讲了什么, 也不能得出正确、清晰的结论。

4. 科学性和地理性不足。

地理课堂的表达, 应当使用科学性、地理性的语言 (包括文字和图表) 。有很多同学在课堂上能讲、所讲内容也条理清楚, 但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却呈现出科学性和地理性的不足, 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成为了无效表达。

地理表达离不开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如果学生缺乏这些基础知识, 那无异于“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自然不可能进行规范正确的表达[1]。同时, 地理还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 还需要其它学科甚至是社会生活常识加以支撑。地理问题的分析, 要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 其中仅仅只是某一部分没有真正的掌握, 也也难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运用。例如,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 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7-8题。

为了社会和谐发展, 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

在对该题的分析中, 不少同学站起来侃侃而谈, 洋洋洒洒一大段, 然而却连四类职业人员的基本特征, 所从事的工作都不清楚, 尤其是C和D两类人员, 往往被误认为建筑工人, 因而觉得大量需要。所以, 长篇大论的表达却总是不能切中要害, 不能发现少年儿童数量的增加产生的对中小幼老师的需求。

三、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培养措施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表达不畅的现象, 笔者试着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1.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课堂表达习惯的培养。

应当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变繁为简。如大气这一部分知识纷繁复杂, 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些关键性、原则性的东西归纳成一些简单的等式:上升空气=低压=降水;下降空气=高压=晴朗, 并让学生记牢, 这对学生分析天气的形成并表达出来有很大的帮助。老师的示范、鼓励、引导也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老师课堂评言的感染能力、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否及时有效、引导是否得当对学生的课堂表达影响甚大。老师在课堂上富有感染力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拯救一个灵魂, 同样一个错误评价足可以摧毁学生的信心。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的积极、及时、全面评价可以鼓舞学生信心, 激发学生兴趣, 保护学生自尊, 锻炼表达能力。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2. 拓展学习范围。

课堂拓展可利用网络、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来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笔者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人口的迁移时, 让学生马上拿出手机在网络上搜索, 找到了很多与人口迁移相关的案例, 如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而举国搬迁到新西兰, 然后让学生再进行一步搜索图瓦卢和新西兰的基本地理情况。有了这个过程, 学生再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就不会无话可谈了, 更不会无理可讲了。在每个假期, 我还会结合所内容让学生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观察、思索, 并根据情况写出一定的考察报告。在学习“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时, 结合学生归宿假期间指导学生对荣昌古昌生态农业园的位置、条件、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发展方向进行了实地考察, 让后在课堂讨论展示时, 学生心中就有了丰富的内容, 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有条理、有层次, 课堂讨论效果良好非常好。

3. 进行思维训练。

在课堂任务相对轻松时, 笔者常常在所教班级中进行一些简单的思维训练, 培养其逻辑思维的能力, 如这样一道题:“话说, 有一个人死了, 他的灵魂升上了天堂。在去往天堂的路上, 他遇到了一个Y型岔路。路口站着两个天使。这两条路只有一条通向天堂, 另一条则通往地狱。已知, 这两个天使中, 一个是好天使, 永远只说真话, 另一个是坏天使, 只会说假话。而且, 这两位天使只会回答“是”或者“不是”, 不会说别的话。但是他不知道哪个是好天使, 哪个是坏天使。他必须找到去天堂的路, 而唯一的指路人就是两个天使。他可以问两个天使一个问题来判定哪条路是通往天堂的”。这道思考题很有意思, 学生很感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这道题来培养学生做好笔记、理清思路的习惯。

关于合成氨过程中化学平衡的讨论 篇10

关键词:合成氨,化学平衡,讨论分析

在现实合成氨生产中, 气体压力仍沿用“大气压”, 所以为了联系实际生产, 在下面的讨论中也沿用arm表示气压, 但须知道:1arm=101.323kPa。

由氢和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典型的可逆反应: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在25℃时的热力学数据如下:

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在25℃时, 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p如下:

反应的 和 都是不小的负值, 表明这个反应自发进行的趋势是很大的, 这也可以从298K时平衡常数看出来。

这个反应在298K时有一个很大的Kp值, 表明在热力学上是能够自发进行的。但是这个反应在动力学上是不利的, 反应要求较高的活化能, 在常温下反应速率太小, 以至实际上得不到有用数量的NH3。即使有700℃反应的速率也仍然很小, 平衡点难于达到, 以致这个反应基本上不能实际应用。在另一方面, 虽然升高温度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 使体系能较快地达到平衡, 但是由于反应是放热的, 升高温度有利于氨的分解, 达到平衡时氨的实际浓度很小。假定将体系的温度由298K升高到500K, 并设定不随温度变化, 计算在500K时的Kp值, 便可以看出在热力学上升高温度合成氨实际上是不利的:

由此可见, 温度升高, 平衡常数迅速变小, 这对生产极为不利。由以上的事实看来, 这个反应在工业上似乎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了。

但是事实上并不使我们失望, 因为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采用催化剂, 它能使可逆反应在适宜的温度下加速地到达平衡点。例如使用铂、锇或钌催化剂, 在400℃时反应就能较快地达到平衡。这时在平衡混合物中氨的浓度也比较高。近代又出现许多廉价的催化剂, 在其中含有Al2O3和K2O的催化剂显示有效的催化作用。

由于在合成氨的反应中, 4个体积 (N2+H2) 的原料气产生了2个体积 (NH3) 的产物, 对这个体系施加高压, 便可以在已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将平衡点移向生成更大浓度的氨的方向。这一点可以从平衡数表示式看出。设施加再这个平衡体系的总压力位P各组分气体在平衡混合物中的摩尔分数分别X (N2) 、X (H2) 和X (NH3) , 平衡常数表示式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

以上计算表明, 对上述体系 (在500K时) 将总压力从100atm增大到500atm, 平衡混合物中的氨摩尔分数从0.66增加到0.85, 增大外加压力有利于提高氨的产率。

根据实际研究, 如果压力超过2000atm时, 不必用催化剂, 反应就能顺利进行, 而在850℃和4500atm时, NH3的直接产率能达到91%。但是由于设备上的限制, 氨在高压下能渗透过钢制的容器壁, 尽管能耐高压的特种钒合金钢, 也不能承受如此大压力。因此在工业上也只能采取有限的高压。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450℃时氨的产率同总压力的关系:

在实际生产中, 总要把温度和压力条件统一起来, 选择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相同催化剂、不同温度和不同压力条件下, 在达到平衡的混合物中氨的浓度的变化。

在目前一般合成氨工业, 反应是在温度400~500℃, 使用铁催化剂和在500~700atm下进行的。这个条件下反应很快达到平衡, 并给出相当高的氨产率。

上面讨论的平衡原理也可应用于这个反应体系的逆过程, 即利用氨气的摧化分解来取得氢气和氮气, 在电子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合成氨工业的产品之一是液氨, 就是在冷却下加压将氨气液化。这个液化过程等于一个精制过程, 其他气体不像氨那样容易液化, 所以得到的液氨比较纯净。液氨气化得到氨气。氨气通过加热到600~700℃的铁催化剂, 氨气立即在常压下迅速分解:

这时的条件是高温 (600-700℃) 和低压 (即1atm) , 因而在得到的平衡混合物中, 分解产物 (N2+H2) 占绝对优势, 因为平衡点大大偏近与基本上完全分解的一方。如果将这个混合气体经稀硫酸洗涤, 除去浓度不大的未分解的氨, 然后通过干燥剂除去水分, 可以得到不含其他杂质的氢、氮混合气。如果这个混合气通过一支一端封闭的薄壁钯管 (在高温下) , 氢气可以穿过钯管而氮气不能, 这样可以得到基本上完全纯净的氢气, 供给电子工业电子仪器元件的烧氢用。在一般要求不十分严格的情况下, 也常直接使用氢、氮混合气而不必加以分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民诉法解释下一篇:工程档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