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语境教学管窥

2024-07-03

中学语文语境教学管窥(精选五篇)

中学语文语境教学管窥 篇1

一、学会朗读诗歌, 提出问题

会朗读课文, 方能感受文字的巧妙和作者的情感。例如, 学习《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一诗歌时, 有的学生在朗读展示时, 对第二节诗“我的歌啊,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是这样处理的:一是强调了两个语气词“啊”和“吧”;二是将重音放在“歌”“飞”, “年轻人的”等词上;三是语速稍慢;四是语调高低起伏。透过学生的朗读展示, 不难看出, 学生的朗读不只是朗读, 朗读中融入了自己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我引导学生说, 朗读一篇文章, 你就像看待自己的文章一样去看待它, 效果截然不同, 如果出自你的笔下, 效果尤其不同, 学生们体会之后, 纷纷称妙。

二、仔细研究历史名篇, 揣摩其手法

贾岛的推敲非常有名, 可见古人锻字炼词特别下工夫, 也正因为这样, 一些千古不朽的名句才得以流传。一篇优秀的诗词, 寥寥数语, 融入了作者的万千心绪。赏析诗词, 我告诉学生们, 要劈文入情, 体会作者的炼字之妙, 因而能够加强对古代诗词的理解。

1.我们与友人惜别, 或者安慰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 总是忘不了引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如春风送暖, 让冰雪消融;像一线曙光, 照亮孤独者的心灵。

2.我们学习不能死读书, 要学会灵活自如, 要有灵气要有所悟才能有所得。要有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 要做到融会贯通, 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每当这个时候, 《观书有感》中的名句就进入我们的脑海:“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我们郊外纵目, 一望千里, 日落西山, 使我们不免想起《使至塞上》描绘奇特美丽风光的不朽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人生像河水, 你流走了, 别人又流过来;人生像走路, 前人踏过, 我们又跟着走。思古想今, 纵观文学史, 才人辈出, 新旧更替, 我们感慨万千。《论诗》中“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名句就会脱口而出。

5.每当谈起人生, 谈到做人的价值, 我们就会想起《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6.每当时光流逝, 转眼又是一年, 有的人韶华渐逝, 感慨唏嘘, 后悔不已。我们就以苏轼《浣溪沙》中的名句相赠:“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7.至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曹操的“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又激励了多少热血青年, 启示了多少文人墨客。

三、要求学生博闻强记, 学习修身兼而有之

通过背诵, 让学生掌握了大量美妙的词句, 学会了作文, 也学会了做人, 堪为一举两得。

例如, 教给学生幸福的:

教育的艺术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幸福的含义就是让身心安宁地生活。

激发学生努力的:

不是因为机会才给你才华,

而是因为才华才给你机会。

激发学生立志的:

有心艰难能成事,

无志顺境不成材。

引领学生善良的:

情之最可宝贵者, 无如真诚;

爱之极被称扬者, 莫过无私。

教给学生快乐的:

忧愁出门天地窄,

快乐进家菜根香。

关于好读书和做人的: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 而是为了提出不同的见解, 感悟非凡的思想;

做人的目的不是为了活好, 而是为了找到更佳的归宿, 发现伟大的永恒。

教育学生高瞻远瞩的:

小鸟无存折, 甚而不知下顿饭在哪里, 却总悠悠于枝头喁喁歌唱;

人类积财货, 乃至置下数套房来增值, 但仍苦苦在尘世碌碌奔忙。

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 甚至倒背如流, 效果奇佳。

中学语文语境教学管窥 篇2

现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对生命教育给予了很大程度的关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我们更应本着“以人为本,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宗旨,关注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据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公布,我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0000,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为28.7万人。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占相应人群的19%,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是第一原因。”(《新华文摘》2007.24P30)生命诚可贵,面对这样的数字,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文以载道,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笔者以为,它一方面要传授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语文教学大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因此语文教学也肩负着生命教育的重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

然而现实教学中,迫于中考、高考的压力,不少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只“教书”不“育人”,只关注中考语文科考了多少分、高考语文科考了多少分,关注的是均分、排名„„忽视对教材中根据大纲、课程标准编写的有关生命、人生这类课文题材的挖掘,或者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教学,不能结合实际进行拓展。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胡总书记、温总理一再强调,救人第一,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教育学生多是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忘我劳作„„很少教育他们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很少让他们去思考生命意味着什么,每个人的生命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由于对生命思考的不够深刻,进而导致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恍惚,对生命的态度不够严肃,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现象时有发生。前不久,我区境内,也有两名中学生跳楼自杀,其中之一就这样结束了年青的生命。遗憾!遗憾中,我们应该更加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必要。

二、中学语文教材从哪些方面关注了生命教育

(一)生命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对“生命”的解释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通过新陈代谢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生命不仅有自然的、生理上的生命,更有社会的、精神方面的内涵。所以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人教版初中八下,如相同,以下将省去“人教版初中”的字样)强调的不是生理上的生命,而是接触外界,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生命。莎莉文老师的伟大也在于重塑了海伦·凯勒精神层面上的生命。生命是什么?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种群的延续,是关爱他人的生命。沈石溪《斑羚飞渡》(七下)中,“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生命之桥,“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老斑羚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人类同样具有这种精神,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最后的长春藤叶》(苏教版高中必修二)中,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了琼珊即将熄灭的生命火化。生命是什么?冰心在《谈生命》(九下)中说,用心爱心专心 1

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冰心用比喻的方式写出了生命的力量、价值、过程与意义,生命是鲜活的。杏林子在《生命 生命》里说:“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生命是心脏的跳动,这是生理上的、物质的,是一切一切的开始。没有它,行不通;糟蹋它,不可取。生命是宝贵的,请珍惜生命。

(二)热爱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轻视生命意义的人枉称为人。司马迁《报任安书》(苏教版必修

五)中,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毅然选择生,没有生,没有对生命的热爱,还会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热爱生命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九下)描写的是一出“残酷的求生悲剧”。饥饿、体力极度虚弱、恶劣的天气、野兽的威胁、伤病,这些都不能使这个淘金者倒下,“逼着他向前走的,是生命,因为它不愿意死。”生命坚韧、顽强,只要你爱它,它就能创造奇迹。《生命 生命》(七上)中杏林子说:“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同样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七上)也通过屡遭践踏的“蜜蜂”,写出了生命的顽强,写出了“我”对生命的敬畏。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九下)描写了深谷里的树种,在幽暗和岑寂中,一点点发芽生长,生长成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它们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乐观豪迈,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周国平《人生寓言》(七上)里,落难王子面对厄运,他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只要活着,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收录了这样几篇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长春藤叶》《呱„„呱„„》《鸟啼》,它们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有对美好生活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有战胜心灵创伤获得生的欲望的感激,也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以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生命是宝贵的,热爱生命,才能创造奇迹。

(三)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里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支柱之一,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会生存需要生活自理能力、安全防范意识、明辨是非能力等等。中学语文教材中,如:笛福的《荒岛余生》(七下)写了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中寻找生存,寻求希望的经历。许多事情需要鲁滨孙自己去想,去做,去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困难。蒲松龄的《狼》(七下)中,屠夫如何与奸诈而又贪婪的狼斗智斗勇。《勾践灭吴》中,勾践为了生存,为了复国,卧薪尝胆,刻苦自励,自强不息。《我有一个梦想》(人教版高中第一册)中,马丁·路德金为了黑人能够“平等”“自由”地生存,到处奔走演讲。萧乾的《吆喝》(八下),商贩们为了生存也在到处奔波叫卖„„要生存就要去奔波,去奋斗,去斗争,去追求。当然,生活的许多技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其他常识课的普及教育。南京最近一次高楼住宅失火,逃亡能力最强的是学生,用心爱心专心

2他们得益于学校的常识教育。

(四)生命的责任

人不是孤立的,人是社会的人。我们为什么要活着?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苏教版必修五)冯友兰《横渠四句》(苏教版必修五)中引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余光中在《假如我有九条生命》中更清楚地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除了养活自己、让自己活着外,还要为父母活,为朋友活。《我与地坛》(人教版、苏教版都选了该文)中,史铁生不仅写出了生命的可爱,而且写出了“我”的生死与母亲息息相关,母亲怕“我”想不开,默默地暗暗地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我”的生命也是母亲的一部分。生命不仅是我们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爱因斯坦说:“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三、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一)积极开展人生教育、理想教育

人生教育、理想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责任教育。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她)必定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有了理想,人生就会充实而不空虚,生命就会灿烂而生机勃勃。居里夫人说:“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选了这样几篇课文,《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孔孟》,这些课文都是谈理想、谈人生的,课文中有很多人生哲理句子,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好好的挖掘、拓展、延伸。如:“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工作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也是劳碌而辛苦的。歌德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象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这是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人生就是不停地奋斗,安逸和快乐不是生活目的的本身。人教版初中九上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傅雷家书两则》也是人生、理想教育的好素材。

(二)加强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理想和现实也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正确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看待生命,需要我们经受挫折的磨练。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就认为自己无能,悲观、消极、厌世,这样的人怎会获得成功,这样的人生有什么乐趣。生不如死,做出蠢事也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教育他们乐观向上。中学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如《送东阳马生序》(八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论厄运》《直面苦难》(苏教版必修五)„„教这些课文时,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对学生加强人生的挫折教育。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

用心爱心专心

3牧语)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树立信心,迎接成功。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关系,都可能给学生产生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导致自杀或他杀行为,马家爵案件,充分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立精神、自救互救技能

现在独身子女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围着一个孩子转,生活中,很多初中生不会做饭,高中生不会洗衣服,许许多多的孩子不干一点家务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少学生看着父母下班后,忙这忙那,自己却坐在那看电视、看报纸,不肯帮忙,不会帮忙。认为父母为他(她)劳作,理应如此,理所当然。你想,在家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给他(她)让座,到了公交车上,怎么可能让他(她)给别人让座,他(她)坐着的时候,连爷爷奶奶都得站着,何况你又不是他(她)的爷爷奶奶,或者他(她)在内心深处把你和他(她)的爷爷奶奶一视同仁,你不也得站着,有错吗?(有点说远了,回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上来。)曾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个研究生出国不到一年就死了。原来,他自幼受奶奶宠爱,一点家务活也不做。上大学时臭袜子、臭鞋子、臭衣服一包一包捎回家让奶奶洗。父母因他学习成绩好,也不责备他。结果出国后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又无人照料,不合群,就这样孤独地死了。我们说,学生适当地做一些家务活,对培养他(她)的自理能力是有好处的。自立是建立在生活有自理能力基础上的,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洪战辉,可敬的就是他的自理能力、自立精神。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同时学回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也是其重要内容。在独身子女较多的今天,学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就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救互救的技能,锻炼他们生活的处理能力,让他们懂得办法总比困难多,生活处处有阳光。

总之,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文明进步,更加彰显出生命的可贵。让我们一起关爱生命,珍重生命,推动生命的健康发展。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之管窥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改;中学;管窥

一、语文老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思想品德高尚,言行举止才堪为学生的表率。正如孔子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身教重于言教,立身是立言的根本。语文教师只有以正确的思想来熏陶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健康的行为来影响学生,才能让学生信服。因此,在日常行为方面要做到:工作热情投入,全力以赴;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处理问题机智果断,把握原则,讲求艺术;在课堂上,计划周密、言简意赅、引人入胜,又能戛然而止,令人回味;在教育学生时,要关爱学生,用爱心来善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本学科专业知识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生活和文化的体验,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这一理念,而且应该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能涵伦理、道德、思想、情感于一体,熔载道、载史、载情、载评议于一炉。语文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肩负传承民族文化重任的语文教师,首先应具备丰富的本学科专业知识。

三、要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一要“渊博”,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即对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都要涉猎;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知识“血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以先进的思想激励自己,以先进的文化浸润心灵。这样,在教学时才能顺手拈来,得心应手,流畅自然,并准确恰当;三要有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首先应该是个性化的。因为个性鲜明的见解,体现着教师独特的人文素养,它应当是睿智思考的结果,这结果是透辟的,是新颖的。这种个性化的特色,应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材料个性化的感悟、对教学素材个性化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多元反应个性化的处置方法。其次是鲜明的。个性化是教学者的特质,鲜明则是这种特质的呈现。它将使教师的教学烙上个性印记,深刻、明白而隽永。有了个性化和鲜明的教学特点,就可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在对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将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传授语文知识、分析课文中心思想的过程是对学生施以德育影响最佳的时机。通过动人的讲述,以文中艺术形象的高尚情操去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情感。作为教师,只有通过自身良好的形象去影响和启发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任务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看来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决定了师德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去影响学生,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五、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

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体系。作为构成之一的语文知识教学,应贯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考虑陈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识的权重,把它们合理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而且还要认识到语文知识教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途径和工具。而提高语文素养的实质,在于倡导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把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结语

语文课堂的高效,来自语文教师的睿智机敏、博学与慈爱。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因他丰富的学识、灵动的智慧、激情与活力使老师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社会敬仰的好教师。语文教师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承载起教育事业明天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蒋秀玲.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素[J].中国校外教育,2009(8):203-203.

[2]侯琼.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研究[J].科学资讯,2009(20):102-102.

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4

一、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属于一种外显性语境, 指话语内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上文和下文构成的语言性的语境。上下文语境对话语意义的影响十分重要, 也很直接。这种影响是话语之间互相联系的客观反映。人们的理解往往有意识地利用上下文语境的联系, 去准确把握话语意义, 这种“有意识”, 是人们的语境策略之一。上下文语境是最接近我们以往经验的, 也是语文老师最常使用的语境知识。如《孔乙己》一课“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其理解语境不在本段内, 而在第一段中“靠柜外站着”喝酒的, “多是短衣帮指劳动人民”、“只有穿长衫的, 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要酒要菜, 慢慢地坐喝。”这是人物出场前的铺垫, 理解时必须关注到。这样把上文联系起来, 孔乙己的“这一个”独特的形象才活脱脱地突现在我们的眼前。又如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理解, 也必须考虑上下文语境。有人认为“排”是“炫耀”, 其实理解为“自尊、规矩、抗议”也许更合文意。从上文分析可见, 孔乙己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 社会地位底下, 在酒店里, 所有的人都可以瞧不起他, 讥笑他, 他哪有什么资格“炫耀”, 而孔乙己作为读书人, 是很顾及面子的, 从他那从不换洗的长衫到他的行为都说明了这一点。因为自尊, 他容不得别人说他不规矩, 如果有人揭他的伤疤, 他就“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因为自尊, 他在酒店里, “品行比别人都好, 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 暂时记在粉板上, 但不出一月, 定然还清”。所以, 当旁人讥笑他“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时, 他无法回答, 只能以“排”的行为语言, 做无声的抗议:我是个规矩的读书人, 你们别诬赖好人。

二、文体语境

文体语境也是一种外显性语境。一个文本总会有不同的目的、任务, 处于不同的时间、地点、场景之中, 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些语用的外部因素要求文本使用的语言能适应不同的情况, 自觉接受文体的制约。或言之, 这种对语言形态的制约就是所谓的文体。文体本身便是一个综合的语境场。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消息报道, 属于应用语体, 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如实地报道显示世界中发生的事件, 语言的功能是交际性的, 人们的阅读和理解都比较容易。又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 语言形象生动, 富有文采, 课文出现多处引用, 反映了课文浓厚的文化色彩, 这是该文的精华所在, 也是文艺性说明文与一般说明文不同之处。抓好了这一点, 后面设计的课堂练习“用自己的话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 力求说得生动、形象”才有可能落到实处。科技语体课文《眼睛与仿生学》, 主要介绍科技知识。它的特点是精密、科学, 有不少专门的术语。例如:

太阳光本来是自然光, 它的震动均匀地分布在各个方向上。但是当它穿过大气层时, 由于受到大气分子和尘埃颗粒等的散射, 它的振动就只分布在某个方向上, 或者在某个方向上的振动占了优势。

这段话中就有自然光、振动、分布、大气层、分子、尘埃、颗粒、散射、偏振等科技术语, 他们直接同科技领域相关。一般说来, 对科技课文的理解, 比较重要的是科技领域本身的研究内容和深度以及读者对该领域的熟悉程度。

三、作者语境

作者语境包括作者写作时的主客观环境因素。主观环境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倾向、性格爱好、文化修养、社会阅历等内在因素, 客观环境即作品写作时的社会环境, 包括写作的时间、地点、民间习俗、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 这是解读作品时不能不考虑的因素。如曾有人认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气势排山倒海, 但终有封建帝王的“霸气”, 这是忽略了作者写作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误读。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长征结束才四个月, 那时正是红军最艰难困顿的岁月。红军由第五次围剿前的万人锐减到不足万人。当时, 毛泽东身在陕北清涧县离黄河还有半天路程的小山村哀家沟, 面对寒天大雪, 正准备率部渡河东征抗日。在蒋介石眼里, 红军此乃不过是偏安一隅的“毛朱残部”。这种境况下的毛泽东何来“霸气”我们不妨把这种所谓“霸气”看作一种“豪气”。词的下阕与历代帝王相比, 并非将作者个人与之相比, 而是以红军为代表的先进革命势力与之相比。这是一支历史上最先进的、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最富生命力的队伍。作者相信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所以作者敢说历代帝王“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这里讲的“文采”、“风骚”, 并不实指“文学才华”, 而当做“文治的成绩”解。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语用学理论的研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针对性, 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对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有效地指导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管窥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教材;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这一基本要求,诚然,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拓宽语文教学内涵,实现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明确的课程资源观,运用科学的手段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意识淡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形不乏少见,对于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欠缺,少有的课程资源开发行为更多表现在肤浅层面,致使诸多优秀课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二,缺乏系统性。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积淀成就了其丰富性特征,与其相关的课程资源从特征判断既有诸如教材、教辅资料等各种非生命课程资源,又有诸如教师、学生、家长等生命课程资源。长期以来,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不时表现出一定的狭隘性,往往只关注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注意开拓与利用更为广泛的课外资源,诸如,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料、学校校报资源、学校广播台站资源、社区乡土资源等,同时,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经验主义色彩浓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始终处于较低层次。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讨论

1.学生资源的开发

语文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因此,开发学生资源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兴趣培养。兴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助力剂,它既可以使学生面临学习困难时表现出坚强和睿智,也可以使学生为实现理想而锐意进取。事实上,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不体现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自主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实践学习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符合自己学习方式的学习策略,改变被动学习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抛弃自我中心论,打破教师讲授、学生记录;教师划定范围、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弊端,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把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实效作为教学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初中学生天性好想、爱琢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征,挖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组织学生活动,诸如合作探讨;课堂辩论、演讲比赛等方式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和舞台,活跃学生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教师资源的开发

教师是学科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要素,开发教师资源是学科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语文教学中,教师资源的开发应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现实生活中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教师要善于倾听他们的建议和要求,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将学生牢牢掌控在教师所圈定的范围之中。其次,娴熟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了多个层面,以教师现代教学手段驾驭能力为例,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语文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给学生呈现着丰富的认知材料,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更为便捷的交流目的,因此,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味沿袭,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扩大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再有,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师应该坚持科研促教的思想,重视教学反思,要勇于打破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有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杜绝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要摈弃狭隘的讲准、求透的教学思想,启发与鼓励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大胆质疑等方式参与教学过程。最后,务实的课程开发意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往往被定位为知识的代言人、教学任务的完成者,事实上,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承载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被动地接受和利用现成课程资源,而是积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3.教材资源的开发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最重要的非生命资源。语文教材是专家学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实践编撰而成的,其重要性、科学性毋庸置疑。但是,语文教材中所囊括的优秀篇章并非纯粹的语文学科知识,仅对学生语文学习起引领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诠释文本内容,提高教材使用效率。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体现着一定的稳定性,但这也容易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既有教材的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服务语文教学;另外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特别对教材中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的内容要大胆删减,对于需要补充更新的信息要潜移默化地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加、减有别的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思想。诚然,语文教材的编写还体现了普遍适用性,这意味着教材建设无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语文教学实际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编撰,因此,教师还要在充分利用好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作为教材资源的必要补充,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例如,校本教材要囊括学生喜爱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读后回味无穷。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缺少良好课程资源的支撑,语文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成果,同时,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还应该体现严密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下一篇:激光加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