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2023-05-28

第一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方式的探究

吴亚娜

学习诗文要从诵读开始。汉语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独体单音,很容易形成比较鲜明的节奏和对仗,具有音乐美。陈炳铮在《简谈吟诵》中曾这样定义吟诵:“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用于古诗词或古文(主要是韵文)的音乐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可称吟唱。”①吟诵就是根据平声长仄声短,平声轻仄声重的行腔方式,依据诗文的内容,配上一定的曲调把诗句吟唱出来,给人以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从而更加生动地阐释古诗文之美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探究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吟诵是汉诗文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古代传授经典文化的主要途径。 《尚书·舜典》曾记载: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②

这是描述上古时期制乐的情况,其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四句话实为上古汉语诗歌形式的经典概括。“诗言志”指诗歌是用来表达心意的,而“永”字,孔颖达疏为“谓声长续之”③即把声音拉长的一种歌唱。“声依永、律和声”指音乐配合拉长的声音,并调和音律(宫商角徵羽),形成和谐的节奏与韵律感,达到神人相和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代的私塾以吟诵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四书五经,由此熟吟成诵,让少年在幼年记忆最佳的时期积淀了大量的经典知识,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厚积薄发。从屈原的“行吟泽畔”到左思的拥鼻行吟;从李白的“吟诗作赋北窗里”到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从白居易的“终日歌吟如狂叟”到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从可以和乐而歌的乐府民歌到唐声诗,从宴乐辞令到元曲套曲,从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到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曲律以及诵吟歌唱的表现形式是分不开的。吟诵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创作诗文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他们成之于胸,吟咏在口,赋于笔端,才形成了流芳千古的佳作。

因此学习吟诵有助于学生通过音韵节奏与声调来感知古诗文的独特魅力,进而以意逆志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与审美韵味,走进古诗文的情境中,提高课堂效率。

(二)吟诵有助于还原古诗文语境,引导学生深层感悟,传承文明。

吟诵是古诗文美读的一种方式,是声情并茂地展示文字之美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④这则故事看似在“讽刺”诗歌写作缺乏诗意,实则也证明了诵读的艺术价值。

汉字是具有音节与声调的古老而又神奇的文字,吟诵作为汉文字传播的声音载体,承载了中华思维与中华精神,因而有助于还原古诗文的语境,引领学生深层感悟汉语文字的魅力。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

在授课中,为更好的让学生走进词境,我为学生播放了《声声慢》凄美哀婉的古琴吟诵调,营造了悲凉萧瑟的气氛,随后又指出此词中的入声字有“觅”“息”“敌”“黑”“滴”“得”,这些入声字要读得短、促、重,学生了解了入声字,才知道此词押仄声韵,尤其是入声字的短促沉重,更好地诉说了词人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的孤愁无助、凄凉萧条的处境,从而寄托了词人深沉的家国之思,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此词从吟诵入手,为学生打开了李清照幽深细腻的情感世界。学生再通过知人论世,因声求气等方法就品味出词境,品味出词人内心的苍凉。

(三)吟诵有助于正确的理解诗歌。

汉字是单音字,却有平、上、去、入“四声”。而且随着时间的演变,加之中国地域的辽阔,人口的众多,各地演变出不同的方言,出现更多的声部。如属于中古音的广东话有九种音,更好地演绎了语言的本原面貌。因此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正确的区分平仄以及入声字,并注重押韵与平仄,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诗歌。 比如《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用的是“尤”韵,“尤”韵主要是用来抒发忧愁离恨的。李白属于天才型的诗人,他写诗经常吟咏在胸,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地抒发情感,而在此诗中,有两句换了入声韵: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很多人朗诵到此处时,都是豪迈畅快的,殊不知,这恰恰是词诗情感压抑,转折的地方。“骨”“发”“月”都是入声字,偏在第三句用了一个平声字结尾,还是“飞”字,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白此时想到的是什么呢?不是自己的碌碌无为与古代名士的才气与功业吗?这也流露出看似气宇轩昂的李白内心的激愤与失落,从而让文章情感跌宕,增强了文气。诗人最后情感终归于无奈,要“明朝散发弄扁舟”重新回到“尤”韵,抒发内心功业未竟的英雄之叹。通过这样的阐释,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变化,洞悉了李白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悲喜怒狂。

二、吟诵的教学方法初探

(一)开设吟诵课,教授学生吟诵的基本规律。

吟诵是一门很系统的学问,从平仄格律到声调的变化,再到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涉及到汉字的语音学,语义学。而这些学问又比较抽象,远离现代生活,因此如何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自发的学习就变得极为重要。笔者为学生分期开设了吟诵课。 在第一堂吟诵课中,我从月光入手,让学生由月光想起《静夜思》,让学生探讨诗人是在何处欣赏月光的,让学生认识到《静夜思》中的“床”是胡床,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一味从现代的视角出发,会误读古诗。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我再趁机把吟诵抛出来,告诉学生,其实读错就会理解错。以《登鹳雀楼》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首先让一位声音宏亮的男生朗诵,他激情慷慨的朗诵出了英雄的豪迈之情。同学们都在为他鼓掌之际,我指出了他的错误之处,首先我告诉同学们此诗中有很多的入声字,如“白”“日”“入”“目”等。然后系统地讲解入声字的由来和读法。入声字最初是独立的,后来由于音调的变化,就被派到平声(一声、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中了,所以才造成很多字古今的读音不同。入声字有短滞凝涩的感觉,多用来抒发内心的愁绪与悲切之情。学生们心领神会之后。我又向他们介绍了此诗押“尤”韵,多抒发忧伤之情。顺势又介绍了“平水韵”的由来以及分类,让学生对各个韵部有大体的了解。为形象的讲述不同韵部之间的差别,我又用赞叹时的“啊”音与哭泣时的“呜”音,告诉他们汉字随着发音时,嘴巴开口时的由大到小,其表达的情感也是由兴奋到失落的。随后我再介绍“尤”韵由iou三个元音构成,口型由闭而开再闭,发音比较绵长,自然给人一种忧思绵远的情感。我再让学生认真的观察其中的韵字有“秋、游、留、羞、揪、楼、流、悠、求、囚、忧、愁”等,这些字多表达愁情悲绪。

讲授完入声字和韵部以后,我再示范性的读诗,读到入声字的时候,注意音短促涩重,读到“流”、“楼”两个韵部的时候,我将两个字回旋在口,读出了绵远惆怅之感。随后我又向他们讲述了古人登楼伤怀、登楼必赋的情感,并列举了《登楼赋》的一些实例,向同学强调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了解了中华传统的文化,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国民的心理与传统思想。在本节课临近尾声之际,我让同学们全体起立,教授他们《诗经·木瓜》的吟诵调,并教授他们古人的抱拳行礼的姿势,告诉他们《木瓜》之中蕴含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深意,顺势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与情感目标。 在第二节吟诵课中,我教学生们吟诵《声律启蒙》,从而让他们鲜明地体会到平仄的特点,并顺势讲授平仄的知识,我先后找来张祜的《何满子》、李端的《听筝》、王涯的《闺人赠远》和西鄙人的《歌舒歌》让学生们在纸上标注出平仄,并进一步告诉他们什么是“平起式”、什么是“仄起式”,什么是“入韵”,什么是“不入韵”,什么是“粘”,什么是“对”从而在四首诗歌之中将最抽象的诗歌格律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在本课的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诗歌的格律之美,我又让学生标注杜甫《登高》的格律,并帮助他们标注出入声字,和他们一起吟诵出杜甫诗歌之中的情感的起伏,让学生形象感受到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在接下来的吟诵课之中,我又向同学们讲授了词的知识,并向他们介绍了乐谱以及词谱的相关知识,告诉他们词是可以依声而歌的。在第四节吟诵课中,我又向同学们介绍了吟诵的调子,以及如何创制吟诵调,告诉他们吟诵的调子是要依韵行腔,依义行调的,并告诉他们腔音的发音位置与发音方法,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通过系统的吟诵课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热情。

(二)让吟诵成为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经过系统的吟诵学习之后,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吟诵的基本方法,也了解了汉字内在的语音魅力,并修正了学生读书的方法。自此以后,吟诵就成为我的古诗词课堂中走进诗歌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国殇》为例,这首屈原的名篇,夹杂了大量的楚地方言,晦涩难懂。如何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诗歌的魅力,化腐朽为神奇呢?我通过吟诵解决了问题。

在讲授此篇之时,我首先知人论世,讲述屈原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屈原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以及“国殇”的含义,为诗歌内容的展开,奠定了浓郁的情感基调。随后,我又点出了此诗中的入声字,让同学们读的时候要读出短促涩重的味道,并进一步强调,此诗非常具有楚地特色,运用了方言“兮”字,吟诵的时候要延长半拍。随后我让同学们,依照平长仄短,平高仄低的规律,加入凝重的情感,齐读一遍,再让一位同学用吟诵的方式范读一遍。通过两遍的诵读,同学们已经基本上把握了节奏与情感。此时我再趁热打铁,吟唱了我以《水墨丹青凤凰城》为基本调子而改编的吟诵调。由于这首曲子为同学们所熟知,所以学生很快就可以根据平仄以及音韵的变化,重新调整调式,学会了吟诵调。此时,一首原本晦涩难懂的古诗就已经能熟记了。在吟唱调子之后,我又循环播放《水墨丹青凤凰城》这首曲子,让学生们在想象与联想中,分组自行梳理文意,划分层次,并谈论自己的读后心得。最后我再适机对其艺术特色加以点拨,深化文章爱国主题,让同学们重吟调子再次体会作者对为国牺牲的壮士寄予的痛彻心扉的深情。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就能熟练的背诵课文,也达到了情感目标。我相信以后每次同学们听到《水墨丹青凤凰城》时,都会想起屈原,想起《国殇》的吟诵调,他们会将爱国的情感亲切地吟唱在心中,流传下去。在讲授《滕王阁序》《菩萨蛮》《长相思》等名篇之时,我也运用吟诵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音韵,揣摩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将吟诵教学作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能让学生更快的感知情感,走进文境,事半功倍。

(三)定期开展吟诵比赛,鼓励学生自创吟诵调。

在实践吟诵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对吟诵也开始心领神会。他们年轻气盛,充满无尽的求知欲。当我看到一个女同学,在纸上用歌谱记忆自己的吟诵调时,心中一阵感动。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三分钟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古诗吟诵调,并且开展了一次吟诵比赛,鼓励每一位学生寻找一首古诗词,自己依韵行腔自编吟诵调子。同学们一开始的时候都有点拘谨,不好意思展示。为打破僵局,我就抛砖引玉,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巴蜀地区竹枝词,并顺便介绍了花间派词人孙光宪的《竹枝》: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竹枝词最早是巴渝地区的民歌,后演变为唐教坊的曲名,这首诗歌保存了巴渝地区民歌的原貌,“竹枝”“女儿”这两个衬词是唱竹枝时众人相和之声。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诗文与音乐之间的渊源流变,我依韵行腔自创吟诵调,并让班里的女生吟唱,让男生和“竹枝”“女儿”。经过两遍的练习,班级中传出悦耳动听的唱和之声,也打开了僵局。于是同学们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吟诵调: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展示了《江南》的舞蹈加吟诵;有的同学也展示了柳永《雨霖铃》的自创吟诵调;有的同学还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古诗的吟诵调: 白衣 马灵

梨花满树撑红伞,满腹卿相留江南。 青瓷如花笑白衣,郁郁谱写花柳间。 抛了乱卷醉逍遥,掷了前程醉中仙。 醉卧柔乡梦难忘,良辰好景亦云烟。

马灵同学吟唱完以后,全班的叫好声此起彼伏。虽然此词还有格律方面的错误,有的平仄在行腔时也没有完全收放到位,但小诗意境不俗。于是在同学们的热情高涨之际,我对有勇气展示自己的同学大加赞赏,并适时点出他们在行腔、平仄、入声字等方面的不当之处,鼓励他们去发现汉诗文的绘画美、音韵美与建筑美。最后全班同学齐声吟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结束课程。

通过吟诵的学习,同学们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更能实现情境教学,让同学们走进作品情境之中,感悟作者的悲欢情感,品味沧桑百态的人生。而不断的吟诵,琅琅上口的吟诵调,更易于学生记忆,很多长篇诗歌如《长恨歌》《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都能熟练记忆。当然吟诵学习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打造了高效多元的古诗文课堂,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并且让他们更轻松地掌握古诗文写作的平仄以及音韵规律,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夯实了他们的古文基础。 注释

①陈炳铮:《简谈吟诵》,《中学语文》,1985年第3期。 ②③[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9

3、95页。 ④[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中华书局,1983年第369页。 ⑤《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第二篇: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

【中文摘要】我国新树立起的教学理念开始特别强调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精神,即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而其中美育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教的回归,诗歌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诗教传统,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和想象力的人,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知道除了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还要学会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诗歌教学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及其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查阅大量有关古典诗歌审美艺术特征的书籍文献,结合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典诗歌篇章的实际情况,首先探讨中学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地位和作用,其次分析当前中学语文古典诗歌课堂教学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中国古典诗歌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艺术特征来探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施行审美教学,示范教学案例,具体阐述如何教才能发挥诗歌的陶冶功能等。

【英文摘要】Our new set of ideas began to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don’t stress on the subjec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a cultural tastes, and beauty appreci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ies, and scientific quality cultural spirit. for this chinese discipline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human aesthetic to develop an important value. therefo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oetry, poems to the return of young people to grow up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poem is not to teach Training of the poet, but to improve the taste of the beauty of the kinds of seeds to their heart, this is a modern man must have quality. and because we have two thousand years of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o teaching is a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the important But now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lassical poems of the teaching known enough, the teacher’s teachings and students to study law is obsolete, did not fully realize that poet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o this is to explore the poetry of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ies of the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from a teacher’s perspective, access to the classical poetry of art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the current books to teach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selected e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tex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light about the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analysi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lassro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on with the problem.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music, and to artistic beauty and emotion and beauty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classical poetry to teach how to be aesthetic education, instruction in the case on how to teach to refine the function of poetry, etc.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典诗歌审美教学 教学案例

【英文关键词】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esthetic teaching Emotion teaching cases 【目录】中学语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探究4-57-8Abstract

5引言7-10

摘要

一、问题的引出8-10

第一章 中学古

二、当前诗歌教学面临的问题典诗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10-1310-1

1一、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地位

第二章 中二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作用11-1

313-16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者13-1

4一、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受教

二、当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施教者14-16

一、诗意朗读,聆听诗歌的第三章 论诗教的审美教学16-29音乐美16-1818-2

2二、鉴赏品评,把握诗歌中的意境美

四、参

三、倾听心声,发掘诗歌中的情感美22-25

结论29-30

注释30-31教学案例展示25-29

考文献31-32致谢32

第三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探究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如何取得有效的阅读体验,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最佳切入点选取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独立阅读兴趣和增强解读文本能力。文章从情美、景美和智美三方面着手,探究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切入点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选择从什么地方、什么角度开始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如何使“第一次对话”更有成效,这就涉及到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一个成功的切入点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更是调动学生们读、疑、析、议的激情。

实际教学中切入方法很多,选择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以下切入方法。

一、从情美切入

人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美好感情,爱国情、父子情、母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等等。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本反映出这些人们之间的美好感情,如《我的老师》的师生情,《傅雷家书》的父子情,《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朋友情,《最后一课》的爱国情,《鹊桥仙·纤云弄巧》的爱情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文本体现的情感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解读全文。

例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就可以选取父子情切入,先让同学回忆一下父爱,接着看作家朱自清,了解他为什么曾经面对父亲的背影潸然泪下,同他一同注视父亲的背影,体会那浓浓的父子深情。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以母子之间真挚的感情入手,不追求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而是直接关注与母子情感、情节的变化,从而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引起学生们情感的共鸣。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自1912年被介绍到中国后,长期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因其“爱国主义”的符号,超越了不同的年代。在阅读文本时可以从主人公小佛朗士上课前后情感变化切入,进一步展现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时主人公小佛朗士的态度和心理变化,最终深刻的了解“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涵义,懂得“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深刻的把“爱国主义”思想从口头转化到内心。

二、从景美切入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反映自然界事物和景物变现出的没。如塞北的辽阔、 三峡的壮丽、黄河的澎湃、滇池的开阔等。《春》、《海滨仲夏夜》、《秋的怀念》、《济南的冬天》,在文本中体验一年四季的美景。《荷塘月色》表现的“月色荷塘”的朦胧美,《苏州园林》体现的古典园林温婉美,《石拱桥》一文中描绘石拱桥的历史之美。此外中国古典美学主张在情感表达上通过一定的景物、形象来表达。古代诗人通常把感情镶嵌到自然景色中,正如辛弃疾所说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如《一剪梅》所表现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清美,《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的悠闲之趣,《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思乡之情„„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的景切入阅读教学中。

例如《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全诗上阕先写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描绘了“独立寒秋”、“湘江秋景”两幅画卷,展现了如火的枫林,飞翔的雄鹰,自由自在的游鱼,热闹的千帆竞发。不同于以往的秋景图,它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于伟大的静穆中律动着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下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峥嵘岁月”和“浪遏飞舟”两幅图画都给人崇高壮美之感,仿佛看到一幅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以景切入以,可以看出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全景图。从欣赏壮美秋景图中体会到诗人昂扬的革命情怀,看到作者奋发前行的信念。

三、从智美切入

在教材中有很多体现我们悠久历史、聪明才智的文章,阅读这些文章让我们 敬仰、敬佩。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主人公的聪明才智切入,使得学生们在了解主人公智慧美的同时,感受美的熏陶,体会学习的乐趣。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时,孟子同梁惠王的劝说便是“智”的体现,可以从劝谏入手,使的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孟子的劝谏艺术,欣赏孟子的思辨能力,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烛之武退秦师》可以从烛之武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切入。面对秦国,烛之武退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最终说服秦国退兵。接着可以阅读课文了解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分为那几部。本文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进一步启发同学明白烛之武的劝说特色,就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讨论,学习其中的艺术手法供我们借鉴。《群英会蒋干中计》便是“智”的体验。周瑜的“反间计”使得蒋干、曹操二人中计,不可谓不精彩。可以从周瑜的智慧入手,令同学们体会周瑜机敏、完备、连环相扣的特点,被周瑜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寻找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最佳切入点,使同学们被人物心灵智美所净化,被山水之美所陶冶,被智慧智美所倾倒。鼓励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对文本的体验,唤起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激起学生对美的热爱和美的追求。这样才能在阅读中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展现出文本自己的活力和生命,揭示其崭新的潜在涵义,才能引导学生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从而深深爱上语文课。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探究

摘要:文章指出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比较显著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喜爱,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就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作粗浅的探究,以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参考。

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作为这个平台的主导者,语文教师如何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学生展现出语文教师应有的综合素质?我想,我们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大环境下,提高信息素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和传统的信息基础。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的专

业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如熟悉办公软件(word, ppt等)的使用,能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基本原理,熟练地排除计算机常见故障,这样才能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排除一些常见的“拦路虎”,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展。

2、多媒体教学素养。现代教学,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媒体设施,如录音机,幻灯机,数码相机,视频展示台等硬件的使用,同时要结合所需要的软件进行教学。如计算机软件的PPT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课件,如果要制作出更加美观的图片和动画,教师不妨可以学习photoshop,flash,3ds max等软件,以更好地提高多媒体素养。

3、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获取网上海量知识,了解我们的课外时事、社会百态,洞察缤纷世界。要想把信息技术合理地整合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除了具备了一定信息知识和素养之外,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效率

大家都知道,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进行学习的基本工具。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很

好予以把握,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要想上好一节课,一定要先备好一节课。传统的备课方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材料,用笔把备课资料写入准备好的“教案本”里面,然后再结合“一张嘴 粉笔 黑板”的模式进行授课。这样的备课形式既花费时间又没有任何的特色,效率和效益都特别低。

因此,语文教师要认真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这样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学会使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扩充教学知识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备课效率。

三、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用“一张嘴 粉笔 黑板”这些简单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平台中,教师只用自身的语言和体态模拟简易的教学情境,而不能使用信息技术中提供的多媒体等设备创设丰富多彩,集声音、视频、动画、图形和图像于一身的教学情境,这样显然就非常单调,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气氛。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采用直观形象、活泼逼真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视觉、听觉等角度给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预先选择一个车站,在条件允

许情况下,可以用摄像机摄录一段在车站里送别的情境,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先观看这段录像,让学生进入情境,然后教师下载一些关于朱自清的父亲的图片,激发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与父亲离别的感情,最后可以让一些学生自述与家人分别的亲身经历,如父亲或母亲送自己远行上学等情境,完全与课文中朱自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亲人的关爱,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 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理解“整合”本身的含义,所谓整合(integration)在英语中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不能盲目随机整合,把整合变成随意的、简单的结合。为了适应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师要明确整合的概念,理解整合的真正意义,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让教师自己首先融入到信息技术中去。

第五篇: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2

第 1 页 共 2 页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

我国是诗词的王国,自古以来就有唐诗宋词之美称,他们以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多少国人借助这些古典诗词获得了情感寄托。古代的诗词具有想象丰富、奇特隽永的意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教材。那么,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想象,进而深入感受古诗词在诗中的内蕴,发展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呢?我认为通过运用想象进行古诗词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从抓住关键词,激发想象;巧配音乐,展开想象;品味鉴赏,深入想象;活用情景,拓宽想象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旨在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关键词:诗词

教学

想象

一.抓住关键词,激发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在古诗词学习中,如果没有抓住关键词来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分析,则有可能会误解作者的本意,甚至歪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杜甫《春望》教学中,抓住“望”,由“望”再到“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一系列的意象,勾画出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通过反复咏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联想到战乱时叛军焚烧宫室留下的残破、草木丛生,皇城已失去了往日的锦绣豪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令人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又有凄凉婉转,离别之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脑海里再次涌出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之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构成了一种感情凝重、情景凄凉、沉郁顿挫、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情景,抒发了诗人在国破家亡的痛心疾首之情。这样抓住重点文字教学,学生既领会了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又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常常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使他们从深层次体会到作品情景交融之境界,提高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解题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想象力也增强了。

二.巧配音乐,展开想象。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其中的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俊美的音乐容易赋予人们美妙的想象空间,进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欣赏境界。古诗词教学,可以通过在文中巧配音乐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独特的音乐情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解读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日常教学中,根据古诗词内容,巧用录音机、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配乐置景。如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歌曲——《水调歌头》,要求学生听完后能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音乐播完后以后,同学们都能选准角度,尽情倾吐。指出这首词为那些不能够在中秋团圆的人寻求了安慰,释放了情感。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用想象和联想开拓了诗词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自许的旷远境界,把词人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特别是词的结尾更是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中,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而进入到词中所描述的美丽境界,深刻领会到词人豁达的心胸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修辞等方面系统诱导,再配上巧妙的,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再结合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展开想象翅膀,进行深层次地理解

20 × 20 = 400

第 2 页 共 2 页

文章思想感情。高效课堂友善用脑的理念就是用音乐带领学生走入作品的情景,或以音乐作背景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三.品味鉴赏,深入想象。

“诗歌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词绝非是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无论是惆怅迷茫,还是恬适安闲;无论是激越慷慨,还是悲怆伤怀,都是诗人心迹的真实披露,而这些情感的流泻,都有其特定的缘由。

由于诗歌艺术性强,经常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比兴、烘托、想象、象征、比喻、对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景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意象,以充分表达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正如李商隐的《无题》,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诗中的独特韵味,特别是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诗人运用双关谐音,比喻更是既新奇又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因为不能团聚,自己万分痛苦,无尽无休,仿佛烛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含蓄曲折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品位鉴

赏诗词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在诵读过程中,看看诗词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用得生动、形象,尤其要注意动词和形容词。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闲”字,乍看是表现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实际是与前文“家家雨”、“处处蛙”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主人久等客人不至,枯坐无聊,内心有急、有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字中流露了出来。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意,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做到魅力四射。正如苏轼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四.活用情景,拓宽想象。

拓宽想象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自由想象。有人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新课标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让学生去拥有一片畅想的天空。在教李白《行路难》时,我抓住这首诗具有意境开拓的特点。特别是诗人面对逆境,不甘自弃,悲而不伤,积极入世。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象上,瞬息变幻的场景中。诗人展开他幻想的翅膀,自由地翱翔,一会儿飞到坚冰塞川的黄河,一会儿飞到大雪弥漫的太行,一会儿飞到碧溪垂钓,一会儿又乘轻舟经过太阳旁边,一会儿又回到四顾茫茫的现实,一会儿却又乘长风破浪,高挂云帆远渡在沧海之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拓展了想象,都能理解诗人那从现实到幻境,从上古到未来,从咫尺之间到天涯海角,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广阔无际、壮丽多变的宇宙中恣意飞腾。因此,活用情景,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画面和内容结合起来,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复制到自己的心坎上,从而使学生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学生能领会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有效激发。

总而言之,想象能力的培养要课内教学引导,课外延伸扩展,双管齐下。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是多彩的,只要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会创编出更多更新奇的梦幻世界。老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做到,多激励,多启发,让他们焕发出热爱语文的神采,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中,使学生在阅读、想象、联想和技巧方面多下苦功,激发学生的兴趣,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深入,引领学生陶冶性情,提升人文修养。

20 × 20 = 400

上一篇:中心小学元旦活动方案下一篇:中小学生演讲比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