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

2024-06-07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精选十篇)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 篇1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兴趣

人格是一个人成才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一股强大的内驱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其一生。对于中学生来说,人格尚未形成,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什么是创造性学习,要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创造性的学习情境,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并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其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不要像以前那样,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就开始讲个不停,一边讲一边还指挥学生“把这句话记下来”,这样只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育的任务是要让学生养成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习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解放学生,让他们从被动地吸收转变为主动地学习。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其巧妙设问质疑

传统而陈旧的教育体制让学生失去了自由,没有了主动性,更无兴趣可谈,一天到晚只是听从语文教师的指挥,把这个记下来,把那个背过,为分数而学,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挫伤了其创造积极性。自从进行新课改以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他们把死气沉沉的课教“活”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简单地把问题抛出去,而是促使学生巧妙设疑、释疑,从而悟到真知。这种敢于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非常值得肯定。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哪怕这疑问是不成熟的,但是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敢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让其去做拓展,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提出一些与教师所讲授观点不同甚至是相反的问题,进而培养其分析和辩论能力。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

三、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发散性思维,即不遵循常规,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另一种就是聚合性思维,就是从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应该从变通性、独创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入手,养成多方面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 中学语文的试题讲解也应该主张一题多解。

我们要突破原有的一题一解的旧模式,也要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填字组词、一空多练等,通过运用这个模式,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灵活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模式,要求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思考,随意发挥,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去思考问题得出问题的答案,最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得出最佳的解答。这样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打破常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维,打破常规思维模式,进行变异思维。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常规的思维模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这些常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束缚,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新立异。比如在命题作文的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反面进行思考,自主发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说法引导学生对立思考,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反弹琵琶,只要有理有据、合理论证,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断鼓励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和反向立意,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求异的思维习惯,其创新意识也会不断增强,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巧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聚合思维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聚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学生在思考和构思语文题相关的信息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凝练和重组,以求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能够得到最佳答案的收敛性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进行发散性思维方式,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思考,但在对问题解答的时候,要进行聚合思维,对自己思考的结论进行判断、推理、总结和概括,最终找出对问题解答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凝练和重组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聚合思维,巧妙设置一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推理和总结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写作训练时,针对写作命题,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和判断,甄选其中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再通过抽象、推理和总结把这些信息提炼出来,形成写作的最佳思路和主要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抽象和总结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四、提倡学生参加实践,促成学生创造性能力

实践出真知。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因为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创造性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创造性学习与实践活动,并让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书面成果,总结经验,以加快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比如,当讲到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时,笔者就推荐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并细心地记下所见所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然后再集中到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探究,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无定法,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能够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促使其巧妙设疑,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提倡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一定可以促成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当代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 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社会各界对于创新教育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已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探索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 分别从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促使其巧妙设问质疑、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提倡学生参加实践等四大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2

摘要:阅读是人的一种自由的又充满着智慧的享受,人们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感受生活,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不能靠满堂灌,满堂讲来实现。学生要学会阅读方法,成为阅读的直接者,教师则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平等对话关。本文就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生活、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喜欢语文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语文学习中的关键、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通过各方面的阅读,了解到古今中外悠久的文化历史,感受生活。然而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仍旧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学生不能很好地从课堂中获得阅读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大多是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亦或者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片面的只专注于课本上的阅读篇目进行讲解,学生即使学到一些方法也得不到很好的实践。因此在新课标下,中学的语文阅读课堂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优化,以达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一、实现教学角色的互换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整堂课就是老师在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是否理解、是否学会运用不能知晓,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老师也觉得自己讲课很辛苦却又得不到回馈。因此,首先要转变课堂中学生和老师的相处方式,学生和老师形成平等的关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要让学生在实际教学当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问题、头脑思考问题、知识去解决问题。

新课标反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阅读,而阅读的最初感觉只有学生自己去阅读了才能够感知,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每个学生的看待事物的角度、经历、知识储备和不同,面对同一文本,初次接触的体验也会有不同。从文本解读来说,每个学生都可能会产生创造性独到的见解;从课堂气氛来讲,每个见解都有可能引起课堂的波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体――学生,教者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初感。在尊重的前提下,恰当引导,使学生最终形成完善的文本感悟,在不断地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对文本感悟能力,最终提高鉴赏的水平。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要求统一课内外阅读,不局限于课本中出现的文章。学生要学会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都要做好自主学习。在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阅读,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后要通过阅读教材外的数目来巩固老师所讲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会知识。

首先,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们在课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在课堂上减少冗长而琐碎的文本分析,以传授方法和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

其次,让学生去寻找与所学内容类似的课外阅读篇目,学会自己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学习写摘记、筛选信息等。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学会小组交流,尽可能地复述和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将在课外阅读的书目带到课堂当中与同学进行分享,或者进行一定的小组演示,自己作为一个施教者来向同学传授自己的方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情境教学

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1.激发情感。只有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对于每个学生对文章所做出的合理的理解和认识都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

2.融入情境。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入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情景式的教学可以将与阅读相关的音乐和表演或者其它艺术形式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学会阅读,更学会去欣赏美的艺术。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

(二)多媒体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单单局限于黑板板书。多媒体手段的引入,可以使声音图像和教材中的文字相结合,全方位解读文本,变抽象文字为可以感知的声音和图像,直观形象的激起学生的感官感受,使学生更快进入阅读情境,体验文本情感。

多媒体可以更多地让学生欣赏与所学文本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加便利的使用网络资源。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教学使用,一方面给课堂带来了属于课外的声音和画面;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五官的直接感触,让学生更清晰明白的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堂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但靠老师或者只有学生自主没有老师的指引都不能有效地完成学习。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作为教师应当调动一些有利的设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知识,在课外可以加以巩固,真正的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积极探究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1.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要想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才能更丰富、灵活和多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毛泽东的诗词《卜算子·咏梅》时,首先向同学们展示在百花凋零的季节梅花傲雪独放的画面,然后放出配有乐曲的课文朗诵“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白丈冰,犹有花枝俏”。此时,画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优美的配乐诗朗诵在耳边回荡。

2.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哲学家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说明学习必须有质疑探疑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应抛弃传统的只强调接受和模仿,忽视创造的做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不只限定在固定的答案范围内解答问题,而应是树立起挑战和竞争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动机,鼓励他们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敢于说出和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和老师不同的想法。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题多解”“一空多填”,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一句话,让学生学会质疑,能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然而,从敢于质疑到善于质疑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教师要欣赏学生想疑敢疑的精神,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

二、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

1.轉变教育观念是根本。今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实施,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然而,事实证明,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个别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并没能摆脱升学率的指挥棒。对教师的评价都没有离开那可怜的分数,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也仅仅是分数,改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只是一句空话。当然实施素质教育不只是增加一些技能课,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各种技能。而课堂教学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阵地。语文是小学的主干课程,很多学校都安排语文教师为班主任,负责全班的日常组织工作。承担班主任工作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比如:班级活动、日记、周记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素质教育。语文课程也是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不仅在于课时的比重,更在于语文的学科性质。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一篇篇的课文,不是简单地学习字、词、句以及字词句的组合,而是学习语言、学习工具、学习社会、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掌握交际工具的同时,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懂得生活。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背负着历史的重托和社会的期望。然而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很多教师忙于应试,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应付考试中,对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则置之不顾。长此以往,在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很多教师的视野脱离生活,知识未能及时更新,有不少的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这种状况是不对的。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面向生活,而且极富思想和情感性,所以语文教师要多接触生活,去领悟生活的真谛,并由此以心换心,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波动,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当然要搞好语文教学单有生活是不够的,要不断地学习文学艺术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宽广的生活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另外,作为语文老师,不能把眼光只盯在语文学科经验当中,要开阔视野,了解现代科技的新发展,适应现在教育改革的潮流,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 篇4

一、初中语文教学问题

目前,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提出了新课程标准理论,并且树立了创新教学理念,但是,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缺乏创新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但是,由于目前多数初中学校对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不重视,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就可以,没有必要研究创新教学理论,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只能听从教师的指挥,无法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并且,教师不能引进先进技术执行教学工作,一味地使用传统涂鸦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初中语文课堂产生厌烦心理,对其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

(二)学生创新能力低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不重视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还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对一些词语或是句子死记硬背,没有意识到学生理解效果的重要性。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经常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背诵较好的词语、句子或是段落,学生的作文作品中,出现较多抄袭或是仿写的地方,导致学生难以提升自身语文创新能力,无法有效提升综合素质。

(三)教学工具落后

目前,多数学校初中由于经济或观念因素,没有引进先进的教学工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应用黑板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无法快速理解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文中抽象知识,如文言文等,学生理解能力的降低,与教学工具的滞后性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教师初中学校不能意识到此类问题的重要性,将会对其造成很多严重影响。

二、中学语文教学创新必要性

在初中学生发展过程中,语文学习是较为重要的,主要因为初中学生正处于初步发展中,刚刚从小学升入中学,还没有养成一定的教学习惯,如果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是较为必要的,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引进先进教学技术之后,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设置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系统,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三、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创新方式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设置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初中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之下,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对各类教学模式的过程要素加以简化,然后组合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教师在树立创新教学意识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如引导自学教学模式,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训练系统,要求学生自主搜索语文知识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要求学生将自身搜索的知识展现给其他同学,这样,不仅可以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二)引进先进教学设备

初中学校要想更好地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就要利用先进教学设备辅助创新工作,目前,国家教育教学部门已经开始加快初中教学创新进度,逐渐的创新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工具等,已经为语文教学的创新奠定基础。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引进,可以有效增加语文教学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片、视频等功能为学生讲解难懂的知识,使教学可以灵活多样,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进步。

(三)要求教师教学素质的创新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初中学校必须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更新。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教学意识,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学生素质发展需求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其次,建设专业性较强的教师人才队伍,并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聘请的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重视其创新能力,保证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再次,中学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创新能力,形成较为良好的创新发展规律,深刻的认知创新工作。最后,阶段性的对教师进行创新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利用创新技能为学生执行教育教学工作,从多个角度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先进的创新理念,树立创新思想,勤奋进取,敢于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尊重,有效评价每一位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初中教师还要重视知识获取途径的创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学知识进行搜索,灵活的处理信息,使学生得到有效的素质培养。

(四)重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学语文教师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其个性得以展现,根据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研究,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个性心理发展空间,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首先,引发创新动机。就是出自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创新,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宣传一些社会上真实的创新成功案例,例如:学生的作文创新案例、阅读创新案例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创新,还能有效的发挥创新动机的优势。

其次,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从古至今,国内外的教育专家都倡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兴趣,并且,要保证创新兴趣的持续性,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先进学习工具搜索知识,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或是表达方式处理语文知识,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目的。

再次,形成新的学习习惯。中学教师要想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就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创新思维的养成,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很难提升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独特的学习风格,例如: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创新故事,然后在班级中将故事讲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还能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结语

中学语文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使其可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语文专业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亚峰.论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J].青年时代,2015(20).

[2]王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之法[J].中文信息,2014(12).

[3]张岚.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J].卷宗,2013(7).

[4]高改云.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

[5]李桂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J].东方青年·教师,2012(6).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探究 篇5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如何取得有效的阅读体验,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最佳切入点选取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独立阅读兴趣和增强解读文本能力。文章从情美、景美和智美三方面着手,探究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切入点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选择从什么地方、什么角度开始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如何使“第一次对话”更有成效,这就涉及到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一个成功的切入点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更是调动学生们读、疑、析、议的激情。

实际教学中切入方法很多,选择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以下切入方法。

一、从情美切入

人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美好感情,爱国情、父子情、母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等等。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本反映出这些人们之间的美好感情,如《我的老师》的师生情,《傅雷家书》的父子情,《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朋友情,《最后一课》的爱国情,《鹊桥仙·纤云弄巧》的爱情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文本体现的情感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解读全文。

例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就可以选取父子情切入,先让同学回忆一下父爱,接着看作家朱自清,了解他为什么曾经面对父亲的背影潸然泪下,同他一同注视父亲的背影,体会那浓浓的父子深情。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以母子之间真挚的感情入手,不追求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而是直接关注与母子情感、情节的变化,从而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引起学生们情感的共鸣。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自1912年被介绍到中国后,长期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因其“爱国主义”的符号,超越了不同的年代。在阅读文本时可以从主人公小佛朗士上课前后情感变化切入,进一步展现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时主人公小佛朗士的态度和心理变化,最终深刻的了解“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涵义,懂得“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深刻的把“爱国主义”思想从口头转化到内心。

二、从景美切入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反映自然界事物和景物变现出的没。如塞北的辽阔、三峡的壮丽、黄河的澎湃、滇池的开阔等。《春》、《海滨仲夏夜》、《秋的怀念》、《济南的冬天》,在文本中体验一年四季的美景。《荷塘月色》表现的“月色荷塘”的朦胧美,《苏州园林》体现的古典园林温婉美,《石拱桥》一文中描绘石拱桥的历史之美。此外中国古典美学主张在情感表达上通过一定的景物、形象来表达。古代诗人通常把感情镶嵌到自然景色中,正如辛弃疾所说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如《一剪梅》所表现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清美,《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的悠闲之趣,《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思乡之情„„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的景切入阅读教学中。

例如《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全诗上阕先写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描绘了“独立寒秋”、“湘江秋景”两幅画卷,展现了如火的枫林,飞翔的雄鹰,自由自在的游鱼,热闹的千帆竞发。不同于以往的秋景图,它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于伟大的静穆中律动着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下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峥嵘岁月”和“浪遏飞舟”两幅图画都给人崇高壮美之感,仿佛看到一幅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以景切入以,可以看出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全景图。从欣赏壮美秋景图中体会到诗人昂扬的革命情怀,看到作者奋发前行的信念。

三、从智美切入

在教材中有很多体现我们悠久历史、聪明才智的文章,阅读这些文章让我们 敬仰、敬佩。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主人公的聪明才智切入,使得学生们在了解主人公智慧美的同时,感受美的熏陶,体会学习的乐趣。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时,孟子同梁惠王的劝说便是“智”的体现,可以从劝谏入手,使的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孟子的劝谏艺术,欣赏孟子的思辨能力,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烛之武退秦师》可以从烛之武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切入。面对秦国,烛之武退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最终说服秦国退兵。接着可以阅读课文了解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分为那几部。本文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进一步启发同学明白烛之武的劝说特色,就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讨论,学习其中的艺术手法供我们借鉴。《群英会蒋干中计》便是“智”的体验。周瑜的“反间计”使得蒋干、曹操二人中计,不可谓不精彩。可以从周瑜的智慧入手,令同学们体会周瑜机敏、完备、连环相扣的特点,被周瑜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师生关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地对人才的培养重视起来,很多学校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各学校的教学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后对教育事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课程教学当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互联网为信息纽带,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扩展知识层面,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没有创新性,很多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应对考试和升学为目的进行各个阶段的教育,而这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期下去,会有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还是有很多的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程度还不够深刻,无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也欠缺创新,很多的教师还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一直都是处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知识,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和枯燥,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创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课堂当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打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增加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岳阳楼记》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岳阳楼的图片,在学习之前先了解历史背景,从中感受祖国的壮美景色,感受生活带来的美好,利用大屏幕还可以集中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传统课堂语文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也就不喜欢老师,师生之间有了距离感,学生难以提起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中学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争做学生成长领路人,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关系。尊重理解、包容信任、鼓励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加深对语文的印象,并深刻体会到学习的其乐无穷。由此,快乐的情绪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敏捷性,使其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促进智力的发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情绪,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而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有效建设师生关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世间万物各不相同,正是因为不相同所以才组成了现在这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世界。教学也是一样,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育变得灵活生动,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展现出不同的个性思维,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付长增,李随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3):115.

[2]李瑛.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3(2):61-62.

中学语文网络检索教学探究 篇7

使用计算机在网络上学习语文知识, 主要是在网络上浏览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语文知识。要浏览教师指定的语文知识, 首先要检索到相关的网页, 其次, 才是看网页上的内容。只要找到了需要的网页, 看网页的内容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在网络上检索将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是网上学习的关键。下面主要探究怎样在网络上检索中学语文知识的问题。

首先, 要对检索的内容进行归类。其一, 网页的内容是分门别类放置的。譬如, 2345网 (网址http://www.2345.com) 按照网站的用途, 把网站分为使用查询网站、生活网站、娱乐网站和其他网站四个大类;按照网站的性质, 把网站分为游戏专题、常用软件、好站轮番三个大类;按照网站所涉及的行业, 把网站分为新闻、军事、财经、购物、商城、银行、旅游, ……。其二、检索网站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分类管理的。譬如, 百度网站 (http://www.hao123.com) , 把人世间的事情分为新闻、网页、贴吧、知道、百科、MP3、视频、图片、……。大型的、知名度比较高的搜索引擎网站搜狗、搜搜、谷歌、新浪等都是这样管理网页内容的。

要在网络上检索语文知识, 就必须按照网站或者网页的编排原则行事。比如说, 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 欲使用百度观看电影《三国演义》“三顾茅庐”这一集。就必须先单击“视频”二字, 然后再输入“三顾茅庐”进行检索。

再之, 人的大脑是按类别, 分级别存放概念的。譬如说认识一个三角形, 一看到它, 就会把它归为三角形这个大类里。然后, 再判断它是三角形里的哪一个小类, 是等边三角形, 还是直角三角形, 还是等腰三角形。从大脑里调用概念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首先考虑要调用的对象属于哪一个大类, 再考虑它属于这个大类里的哪一个小类, 再考虑属于某个小类里的小类, ……, 逐渐缩小查找的范围, 直至找到需要的东西。对要检索的中学语文知识进行归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然后, 要选择合适的网站。网络上功能相同的网站不止一个, 内容相似的网站也并不唯一。比如说, 专一为客户端提供搜索服务的网站, 就有数百家, 其中名气比较大的有百度、谷歌、搜狗、搜搜。专一提供音乐欣赏的网站不计其数, 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有酷我音乐盒、千千音乐、歌曲TOP500、九天音乐。

网站生存的根本是特色。有了特色, 就有了被服务的人群, 有人气, 网站才有生命。同类的网站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下来, 就说明它有自己特色, 即有与众不同的长处, 而且是其他网站所不能够替代的。否则, 它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就音乐网站而言, 百度MP3、酷狗、歌曲TOP500是在线音乐, 不但音乐的库存量极大, 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最新的音乐作品。音悦台高清MV、优酷音乐、土豆音乐是音乐视频网站, 既可以听到音乐, 还能够看到动画或者电影。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 想听歌手刘炳义唱这首诗, 或者想听语言大师们朗诵这首诗, 可以到百度MP3网站下载相关的音乐。如果不但想听音乐, 而且还想看到形象的话, 那就可以到土豆音乐网站下载该方面的视频。

中学生在网络上学习, 经常是查一些字词的解释, 看与课文相关的视频, 听与课文相关的音乐, 或者听与课文相关的朗读, 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或者与课文相关的文字资料。查找现代名词的解释, 可以到有道网站、百度的百科网站;查找古代名词解释, 可以到中学语文类网站;看电影可以到搜狐高清晰网站, 看教学视频可以到土豆网;听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可以到九天音乐网站;听与课文相关的朗读可以到K21网站;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可以到搜狗的图片网站。

最后是浏览网页。只要找到了需要的网站, 浏览网页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或者单击相关的按钮, 或者输入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或者按照网站的提示操作, 就可以找到需要的内容。例如,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下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里“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的绥靖区”这样一句话。对“绥靖区”不理解, 想在网上查找它的含义。可以打开百度的主页, 单击“百科”, 输入“绥靖区”, 单击百度一下, 就可以看到绥靖区的解释。

要评判性地看待网络上的内容。网上的内容不一定正确, 也不一定准确。大型的、知名的网站, 内容差错的比较少一些, 有些小型网站, 管理者顾不上认真审查要上传的内容, 或者由于网站管理者的知识水平有限看不出网上内容存在的问题, 或者由于网站管理者的认识问题, 致使网上的东西不准确或者不正确。事物的可信度与时间有一定关系, 新的事物会否定旧的事物, 网络上有些内容在某个时段是正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被后来的实践所否定, 但它却仍旧滞留在网上。有些内容是由软件自动生成或者自动更新的, 由于软件的限制, 使得自动生成和更新的内容与现实不一致。比如, 搜狗输入法有在线更新的功能, 及时统计人们的使用方法, 把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作为输入法的首选。当大多数使用者的输入习惯偏离规范输入的情况下, 计算机宁可把错误的当正确的, 也不会承认正确的。譬如多数人认为帧的读音是zheng, 那么搜狗输入法就会把zheng作为帧的正确读音。其实这是错误的。

所以, 网上浏览要以一个知名的、大型的、专业网站为主, 兼看其他一些网站, 比较各个网站上的答案, 从中筛选出一个比较可信的结果。

摘要:利用网络学习中学语文知识, 主要是网上检索中学语文知识。在网上检索中学语文知识, 一般要先对要检索的内容进行归类, 然后根据网站的特点和功能确定要进入的网站;最后开始浏览网站的内容。因为网页上的内容未必正确, 所以, 要批判性地审视网页上的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篇8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机械化

在我国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学模式机械化,严格遵循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按照教师的课前设计来进行,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来进行。在这种僵化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发挥和创新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部分教师即使有新的想法,也没有条件能够实行。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大量的练习和机械记忆来巩固,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极差。

(二)形式化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形式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过多,而且与实际教学严重脱离。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是语文教师展示教学成果、晋升高一级职称、评选优秀资格的重要手段,倾注了语文教师的大量精力。甚至很多教师都要在正式讲课之前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排练”,这就背离了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的初衷。在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上,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频繁的景象很少出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严重与教学实际不符。

二、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教师发挥更多的教学方法创造空间,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逐渐推行,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与发挥空间,教师扮演的角色由知识讲授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学生要通过独立探索与思考去学习语文知识。

(二)教学理念现代化

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切。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能够流传到现在,必然有其精髓之处。对于传统教育模式,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发扬净化,摒其糟粕”的态度,将传统教育理念当中的优秀部分留下来,通过另一种形式加以利用;将传统教育理念中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抛弃。比如说我国传统教学强调“举一反三”,这一点就非常适用于现代语文教学。教师在讲解某一知识点的时候,不要局限于知识点本身,需要适当进行教学延伸,联系一些相关联的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借鉴国外教学经验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行各业都受到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一些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的新理论、新技术也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教育界来说,我国应当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研究是否能够运用到我国教育当中、以何种方式运用到我国教育当中。情景教学法就是国外教学经验在我国进行实践应用的典型代表。教师通过设置课文当中描述的情景,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容易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成果。

(四)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语文知识功底和教学素养,还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掌握并且灵活运用多种新型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引导能力,明白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带领学生运用他们自身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语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重要学科,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随着我国对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深刻,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我国教育界开始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借鉴国外的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提高我国中学语文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蒋楠.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2]黄俞.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现象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3(9).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 篇9

一、提高教学艺术, 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孔子曰:“亲其师, 信其道。”意在只有学生亲近了教师, 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诲。强调了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感染力量。数学教师无论从教学意识到教学方式上, 都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态度要自然亲切, 授课语言要幽默与简练, 板书要一目了然与工整简洁。努力提高教学艺术, 让学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并且要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遵循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营造创新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的重要源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注重学生差异, 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以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时, 学校准备组织七年级学生包车去春游, 如果每个车坐45个学生, 还有15个学生没座位;如果每个车坐50个学生, 最后一辆车还剩若干个座位空着, 你知道七年级有多少名学生, 包多少辆车吗?面对这个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

三、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思维创新能力

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求, 丰富的想象力能使人的思维具有创造性,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不仅能加深对关键句的理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少先队员在山坡上种松树和柏树, 一共栽120棵, 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多少棵?根据关键句“松树是柏树4倍”展开思考, 因此有的学生联想到松树和柏树的棵树比是4∶1, 用按比例分配解, 有的联想到松树棵数与总棵数的比4∶5, 用比例知识来解;有的联想到柏树是1倍, 松树是4倍, 已知“一共栽了120棵”, 有的用“和倍”方法解, 有的把松树棵数看作单位“1”, 那么柏树是松树的1/4。有的用分数解……只要学生能抓住关键句, 沿着不同方面去拓展, 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定能解决问题。

四、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自信是成功的阶梯”。

心理学认为:自信是一种自我激

励的精神力量, 能够激发潜意识, 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美国马尔腾所说:“你的成就大小, 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求异创新

发散思维是指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对原始提供的信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 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基本方式。例:一种药水是按1∶100配制的, 现有药粉26千克, 要配制这样的药水需要水多少千克?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解题时要突破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模式化, 开拓思路, 寻求可能的多种解题方法, 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开发智力。通过学生的思考练习, 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用一般的解法是26÷1/101, 有的用整数解法是26×100, 有的用分数解法是1÷1/100, 有的用比例解法是26/X=1/100, 这样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还能培养求异创新能力, 只要长期加以训练,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六、反馈质疑解难, 培养创新潜在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 创设恰当的情境,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 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 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学”, 例如, 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先拿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模型,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与之相同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确定平行四边行的定义。提出问题:满足哪些条件的四边形可以判定为平行四边形?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探索, 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交流探索结果, 教师引导小组之间注意吸取别人的“成果”;师生共评:学生不仅找出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三种教材上注明的方法, 还发现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判别方法。学生对照教材, 对自己的探索欣喜不已。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 既需要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为前提条件, 又需要创设创新教学情境, 激发自信心、想象能力, 促进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 在学习中创新、在合作中创新、在交流中创新, 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达和民族进步的动力源泉和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但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学生终身教育发展的主渠道。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践, 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自信心、发散思维、质疑解难等几方面, 对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学教育,数学教学,创新能力,探究

参考文献

[1]赵希双, 王秀菊, 韩新路.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群体思维的激发[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 (06) .

[2]李建强.创设数学实验培养创新能力[J].职教论坛, 2004, (05) .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探究 篇10

1 回归人文科学,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 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 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 步步为营, 滴水不漏;学生作文, 什么起承转合, 不偏不倚, 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 要紧扣教材观点和高考考点, 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 只有复制的功能, 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 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 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情感, 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 (荣格语) 的被动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根本, 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 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1.1 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 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 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 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 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求知的欲望, 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1.2 注重质疑交流,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 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 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 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

2 由“应试”向“应世”转移, 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 稍具分析能力, 多看几本课外书, 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 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七十。于是, 学生学业还未结束, 对语文的新鲜之感、喜悦之情荡然无存了, 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况且, 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为“应试”作准备, 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 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口若悬河, 眉飞色舞, 学生顶多欣赏教师的口才听听课, 实际上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获取的东西并不多;无论你怎么用屈子的放逐离骚幽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杜子美的笔底波澜、李太白的青天揽月……或爱斯梅拉达和卡西摩多的美与善、铁的人物血的斗争的牛虻、呼唤人性复活的列夫·托尔斯泰等等来熏陶, 但这在一部分学生的眼里, 毕竟有时间和空间差距, 离现实太遥远了。究其原因, 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了现代人, 长此以往, 不会“应世”, 反而恶性循环。

3 着眼“终身教育”, 改革读写教学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立足于人的一生, 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当今时代, 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投身社会, 能否立身行事,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的读写能力 (不能排除听、说能力) , 因而, 这对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 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 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内容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 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 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再有, 习惯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 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

4 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 实现创新性语文

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到来, 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 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 因而, 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当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 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地延伸和扩展, 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 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从事语文教学10余年, 在以前的教学中, 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 即使口若悬河, 讲得眉飞色舞, 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 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 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 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上新旧知识结合, 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 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教得轻松。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粉笔, 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 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 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 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 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 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 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 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 语文教育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 抓住学科特点, 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 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 提高现代人健全素质的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关键词:人文科学,课堂与生活,终身教育,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Z].

[2]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3]俞国良.创造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上一篇:人文社会关怀下一篇:图书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