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课堂

2024-05-29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精选十篇)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 篇1

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应该按照学生认知的特点, 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 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师演示引导阶段;第二阶段为学生自主体会应用阶段。

1. 教师演示引导阶段。

在生物课堂渗透学习策略的教学中, 特别是在教学的初期, 教师的演示和引导作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学生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听, 不去积极地主动思考, 是教师授课的“附和者”。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 也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因此, 在生物学学习策略教学的初期, 教师对于训练的学习策略应多多给予指导和引导。并且对于有些策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演示对这些策略的应用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由外在引导向内在化和自动化的过程发展。只要教师长期这样有意识的演示自己的策略运用过程, 并且引导学生运用, 那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 学生也会逐渐的掌握和运用该策略, 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学习策略。

2. 学生自主体会应用阶段。

对于学习实践而言, 学生是唯一的主体。其知识经验的内化吸收是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自主体会和应用, 才能更好的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才能从本质上把握这些知识。同样, 对于学习策略的掌握也只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将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而实现运用的自动化。学习策略渗透教学一段时间后, 学生已经逐渐掌握或者是学会了应用学习策略。因此, 在后期阶段,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地应用一些学习策略。当然, 在这个时期, 教师必要的引导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随着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学习方法的逐渐内化, 教师的指导频率应逐渐减少, 以促进学生独立地练习和运用这些学习策略。只有在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相互促进作用下, 学生才能将学习策略内化, 实现对自己学习的调节与控制, 才能获得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策略的经验, 并将这些策略有效地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

二、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学习策略同时具有内隐性与外显性。因此对其的教学在遵循传统教学原则合理成分的基础上, 还应该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的含义就是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成为主体, 而且也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要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教师的教就是将应该传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掌握知识, 但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习策略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遵循这一原则是符合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 也是符合社会对未来人才要求的。其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 而学习是教学的中心, 教是为了促进学习。学生是学习的唯一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 一切工作和努力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 教师只有明确这一点, 遵照这一观点, 才能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成为策略型学习者。

2. 示范性原则。

示范性原则的含义就是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 教师要重视自身对学习策略的应用和演示过程, 并且指导学生思维, 从而更好地发挥“楷模”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 的倡导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基础, 是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 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以及行为后果 (得到奖励或惩罚) 而进行间接的学习。在间接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就会以“楷模者”的行为表现为标准来评价自己、改正和调整自己。因此, 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暴露”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对于处理某些材料的学习策略, 分析如何选择解题方法、分析解题思路等, 将“内隐”的学习规则和方法转化为“外显”的具有操作性的知识, 结合实际对于关键步骤予以强调, 引起学生自我规范的意识, 从而使学生逐渐受到老师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

3. 学习化原则。

学习化原则就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 其基本含义就是教学过程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 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事实上, 学习化原则的本质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也就是学习策略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 我们应摒弃“学生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这两种极端观点, 综合两种观点的合理成分, 确立“学习中心论”的教学观, 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习中心论”就是学习化原则的理论基础。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贯彻学习化原则, 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所需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4.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就是指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 要尽可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与学生个体的原有知识背景、个性特点等相匹配, 选择适合学习者掌握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个体用来调节和监控学习活动的方法、技巧, 那么, 学习者个体所具有的认知风格必然会影响到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感受和掌握。在实际的学习策略教学活动中, 应该遵循差异性原则, 尽量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选择与学生个体特点相匹配的学习策略, 从而有助于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策略。教学实践结果也表明, 学习策略的教学对于女生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对于男生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考虑到男女生的性别差异, 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差异, 尊重学生, 促进学生的成长。

摘要:学习策略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结合生物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对学习策略教学进行了探讨。此外, 学习策略教学应该遵循主体性原则、示范性原则、学习化原则和差异性原则。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教学目标。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教学手段能够多样化,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使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出新时期的中学生。

一、营造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身心愉悦的进行学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所以,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平台。是教学的思想保障,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式都显得苍白无力。做为教师,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转变权威家长式的教学态度,进行人性化教学,将情感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爱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言谈举止要有亲和力,用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喜欢和老师交流思想,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自然会爱戴和尊敬老师。教师要注重个性差异,提倡尊重、理解、沟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团结协作,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条件,鼓励探索创新,重视能力培养。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讲课形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缺乏互动,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改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把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三者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他们自主的建构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探究深入。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感情,指导学生积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比如,在阅读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朗读,默读,快速阅读,详读等。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及自身修养。通过订阅报刊杂志,欣赏名家名作等,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知识的丰富性最大程度展现出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3

一、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原了语文的本来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于漪先生在《我和语文教学》中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因此,要谨防由于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将语文教死、或者由于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将语文“架空”“虚化”的倾向。重视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地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能轻视对文本的解读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渠道,它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最近几年,语文文本的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滥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用得好,有助于语文课教学,一是激发兴趣,二是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却走入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必定先进,并且无所不能,多多益善。其实,教师如果过分依赖使用多媒体,终会导致学生感知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力的退化。多媒体应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唱主角的应是课本。

2.过分重视对话,轻视文本研习。现在有一种倾向,由于强调“对话”,在许多语文课上,教师往往拎出一两个与文本内容“若即若离”的问题,然后“荡开去”,频繁地展开所谓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但是,过多的小组讨论耽搁了学生研读课本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做练习代替学语文。受十多年语文考试模式的影响,教师忽视“文本解读”,普遍存在着以做练习代替学语文的状况。实质是抛开文本价值,扔掉了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

三、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起向导的作用。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说:“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意义做随意理解和解释。”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其中一点,应是不让课堂活动脱离了文本规定性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语文形式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等于对文本可以任意解释。“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也应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是奥赛罗或者其他什么人,文本不应当成为一种可以随意扭曲的东西。

四、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五、对“学生主体”谈得多,但不要缺乏实际操作

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讨 篇4

一、教师开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教学行为能够不断在反思中改进, 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 教师的反思能力反映着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 并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发展将大受限制。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教学要求, 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学科特点, 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理论的反思。有的教师认为, 教学要靠经验, 没有“纸上谈兵”的理论同样能教好学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先决条件, 只有对理论有深入理解才能科学运用于课堂实践中。教学是一门艺术, 光靠经验是不够的, 必须要用现代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才能提高教学敏感, 提高教学水平。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很多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把握不到位, 没有真正把握实质, 导致课堂教学换汤不换药。所以, 只有多学习教学理论, 增加自己的理性认知, 才能“高屋建瓴”地审视教学, 我们要不断反思, 勇于放弃, 从零开始。不管我们有多么丰富的经验, 不管我们的教学取得了多大的成就, 一旦发现不能和教育大潮流吻合, 我们就要深刻的反思, 勇敢地弃旧从新。这是教育者应当自觉担负的责任, 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 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偏差。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伴随教学整个过程。比如, (1) 教学前反思。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 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兴趣等学生方面因素。 (2) 教学中反思是技术调控教学进程, 及时捕捉学习的信息, 做出教学调整。 (3) 教学后反思。一节课下来, 教师要对教学做总结, 对教学得失做细致的剖析。反思教学是否有不到位的地方, 反思运用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等。教师可以在课后写教学反思日记, 积累教学经验。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和教师讲解, 学生在单一地听教师讲, 学习起来枯燥乏味, 这种教学方式单调, 不足以将语文丰富的内容表达给学生。现代化的多种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是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

教师借助电脑, 把书本知识变成动画、图片、视频等在配上音乐、声音等效果, 达成了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多种组合, 让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生动、逼真, 学生感到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 而是鲜活的, 对学习充满兴趣,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以往的教学课堂板书就占了多半时间, 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节奏。学生课堂要花费大量时间记笔记, 思考的时间少, 课堂学习效率低, 很多内容当堂不能理解。如果教师用多媒体制作板书, 就节省了板书时间, 增加了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学生有了探究思考的机会, 做到当堂消化理解, 提高了学习效率。

计算机网络提供了教学大量的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情况, 从网上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练习测试等, 弥补书本有限的教学资源, 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找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开阔了视野, 拓宽了知识的广度。

多媒体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刺激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将书面的抽象内容形象化, 化静态为动态, 化难为易。对语言讲解难以传达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弱化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深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使用计算机, 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地位, 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权威, 不能再用师道尊严的态度面对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弃严厉的呵责、批评, 站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 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启发者, 而不是一味的说教。这样师生才能和谐相处, 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 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民族的课堂教学气氛, 学生在这种磁场下, 会积极投入, 提高学习的兴趣, 因为对教师没有畏惧感, 而原意和教师接近、沟通。正所谓, “亲其师而信其到”。教师要谨记学生是有感情,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他有自己的意志, 我们不能强迫他接受我们的观点看法, 只能接近他, 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用心交心, 用爱换爱。

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学。我们提倡赏识教育, 对学生要多鼓励, 少批评, 让学生有学习自信心, 成功的体验。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证明, 学生有了自信心, 学习成绩就好。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相信是强大的力量。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教师, 我们要给学生鼓励的眼神, 耐心的教导, 委婉的说教, 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在进步中感受学习的收获, 成功的喜悦

四、进行差异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差异,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 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 实行分层, 差异化推进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不同, 学习进度也不一样, 从而产生教学与效果的差异。因此, 教师教学要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进行个别化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进行的辅导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学条件和个性特点为依据, 教师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独立钻研, 帮助学生由不会学转变到会学。这就调动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能力, 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篇5

生:山

生:水

生:雪……

师:那么老舍先生喜欢济南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仔细品位一下老舍先生的优美的语言文字,并找出他究竟喜欢济南的什么?

学生自己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优美句子

二、精彩之二

师:为什么作者能把他喜爱的济南写得如此之美?

生:因为他很喜欢济南,有着诚挚的热爱之情。

生:因为他把济南的特点写得很清楚

师:很好,大家分析得都很对。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还要学老舍先生的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事物。

师:请大家找出自己门前屋后的景物,利用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

分析: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赵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读,并且利用多种方式读,还不断地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读的方法,也体悟了文中的感情。赵小丽老师还安排了听读测试环节,旨在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加深理解文章,二是锻炼提炼信息的能力。接着回读课文,巩固字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教学过程中她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自由朗读整体感知,重点朗读品味赏析,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小结: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赵小丽老师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篇6

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课堂结构条理清晰,教学语言优美生动,使学生充分掌握语文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有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语文课堂的组织教学艺术

课堂想要有序顺利的进行,其中组织教学是一个关键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关注每个学生,运用不同的组织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

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交流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师生之间通过表情进行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在建立情感联系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饱满的情深状态,表情大方自然,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积极健康的情绪,带动学生积极思维。其次,在课前尽量设计一些能刺激学生兴趣的活动或者话语,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更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能起到消除疲劳心理,振奋人心,打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作用。

采取各种手段,正确引导学生。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清楚学习目的,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活动,主动将学习内容与目标联系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效果都起着作用。而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中途突然停顿讲课的方式,使学生感到意外,达到吸引注意力的目的。除此之外,暗示法可以很好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应不刻意的给学生灌输自信,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致,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也可以以一个动作或者眼神暗示学生,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还能很好的调动积极性。

二、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与教学效果直接挂钩,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头语言的运用。口头语言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语言,其绘声绘色的语言形式不仅能使学生感受鲜明,在受到教育和启迪的同时欣赏美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但其运用必须要合理,教学中必须做到语音正确清晰、还要保证鲜明生动、可以富含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于语言的传达和沟通必须要合理适当,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判定,良好的行为必须做出赞许和肯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热情的进行学习活动。

身体语言的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所有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合理的利用起教师的身体语言,以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首先,教师教学中表情一定要得当,尽量以微笑来面对学生,遇到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表情一定要和教学内容相呼应。声音和语言都要富含感情,该亢奋的时候就要亢奋,该忧伤的时候就应该忧伤,用声音来表达感情,使得学生如身临其境,为教学增添艺术魅力。

书面语言的运用。语文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肯定是书面语言,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抓住课本上的内容,针对关键的书面语言,要进行组织、归纳和板书,通过直观通俗的方式,让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有效的掌握知识。

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艺术。课堂教学设计关系着课堂质量的好坏,是语文教学的命脉。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行结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在研究课表、文本等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选择课本中精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集中讲解精要,对其他内容不要太面面俱到。

教学过程要有序进行。课堂虽然不提倡压力学习,但也不能随意性太强,应有一定的紧张感,让学生自己形成求学意识。语文课堂的每一个步骤都要按照教学目标落实措施,在收放自如中培养起目标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提升时间观念,以达到紧张且有序的课堂教学。

强调学生是课堂的观念。任何一门课程学习,学生都是这门课的主体,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课堂的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培养自身能力,教师只是课堂上的知识传递者和引导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课堂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做到教学全过程围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语文教学活动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语文为学生的生活和自身后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自身的各项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自身的各项能力培养,落实教学目标,保障教学质量。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适当的组织教学艺术,合理的语言艺术等为深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提供有力的措施。

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谈 篇7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决定的作用。首先, 给学生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 并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 多一点师生的多边活动, 变独脚戏为群英会, 变单调为丰富, 变枯燥为愉悦;其次, 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 让学生有发现、思考、想象的余地, 进而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健康发展;再次, 教师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鼓励学生怀疑、挑战师长的意见, 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 从不同角度、相反的方向、超常规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提问,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2. 加强有效的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整体教学效率和最终教学效果, 并且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首先, 课堂交流要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梯度性。注意点是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 有步骤地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梯度发展, 从简单到复杂。其次, 课堂叫答时教师要注意善于留等候时, 不能因为课时的紧张而不留给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时间。之所以留下等候是因为这段时间构成了学生思考的宽松气氛。再次, 提问要顾及每位学生, 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3. 创造一个有感悟的课堂

教师要不断的引领学生感悟、体验、真正领悟文本的深刻含义, 那就要为他们创设一种感悟的课堂。读课文把握内容, 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例如《生命生命》描写的是作者的三次对生命的感悟, 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生命、希望生命有所意义的情感呢?通过交流生命如何体现价值, 而后通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生命的奇迹故事。这样, 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 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4.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能够为语文课堂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育资源, 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 为我们语文课堂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把以往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变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 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的多元化情境, 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为一线教师, 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 既要从实际出发, 尊重教学规律, 更新教学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又要严格遵循教学规律,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 这样才能创设教学佳境, 丰富语文课堂。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灵魂, 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整体教学效率和最终教学效果, 并且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是每个老师的永恒追求。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 篇8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字词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部印发的最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对7-9年级阶段的学生识字与写字要求有四点:1.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 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4.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由此可见,新《课标》不仅在识字量上做了规定,还从书写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字词不但是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忽视字词教学,久而久之,会极大妨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现状

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初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独立识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并且具有相应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学较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对文本的局部即字、词、句的认知逐渐发展到对篇、章的感悟,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字词教学,在初中教学中逐渐被边缘化,主要表现在:

(一)忽视生字词的读与写

初中教材每一课的课后都设有“读一读,写一写”,里面归纳了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这些字词难度较小学阶段有所增加,除了字形复杂外,字词的释义也有很多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不认识的生字词会简单注音,或者让学生读几遍之外,其余的几乎不讲,更不会花时间让学生认真识记。同时,教师为了追求课程教学进度,也不愿意花时间去检测学生识记情况。这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层面上的字词教学,致使学生无法识记每一个生字词,甚至大多数生字词都不会写,进而影响词语的积累及运用。

(二)作业讲评时,不太注重对错别字的纠正

字词积累不牢固,学生作业中出现错别字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在作业讲评时,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对答案的分析,做题方法、技巧的指导或作文的谋篇布局及写法上,而对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则视而不见,并未注意纠正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错别字。

三、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字词的识读放到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书独立识字、读准字音、解释生僻的字词等。学生则可利用早读时间朗读这些字词,读准字音。在课堂上,教师只需利用少量时间,通过抽查的方式以检测学生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读音与释义,以便完成基础知识积累这一教学目标。

(二)注重书写,加深记忆

在字词记忆过程中,读写结合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读,可以加深记忆字词的音,而通过写则可掌握字词的形。教师可以通过写字课,教会学生正确、规范书写所学的生字词,减少写错别字的几率。另外,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完一课或一单元后组织一次课堂听写,以便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从而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记忆。

(三)巧用方法助识记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字词比较多,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快速地记住所学字词的字音、字形,理解同一个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当在教学中遇到多音字时,教师可以通过造句子、设置语境达到识记的目的。如在朱自清《背影》里有一个多音字“丧”:他奔丧(sāng)回来,垂头丧(sàng)气,神情很沮丧(sàng)。对于学生易混淆的形似字,则可通过编口诀或从造字法的角度,让学生快速区分。如编口诀:点(戍)shù、横(戌)xū、空(戊)wù;“己”不出头,“已”出头。又如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有“但余钟磬音”一句,其中“磬”字学生很容易写成“罄”,教师可从造字法的角度解释词语的同时,帮助学生识记词语:“磬”是用玉、石制成的古代一种打击乐器,所以是“石”字底,但凡与音乐有关的都是“磬”。而“罄”底部是“缶”,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这个字本义为器中空,引申为尽、用尽,可组词“告罄”“罄竹难书”。而有些字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联系语境,根据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具体语意。例如《苏州园林》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其中“寂寞”一词单从字面理解,可解释为“冷清孤单、清静”。但结合文段具体语境,整个句子要表达的是由于不同的花与树相间,使苏州园林一年四季都绿意盎然,不显得单调。因此这里的“寂寞”实际指“单一,没有生气”。

(四)批改作业时注重字词纠正

字词教学除了在课堂中需要重视外,在课后作业练习尤其是写作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积累的字词灵活运用在文章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勾画出来,并督促学生及时纠正。还可让学生把每次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用错题记载本记录下来,归纳整理,加深记忆。

总之,初中字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字词教学。只有让字词教学回归中学语文课堂,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字词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革新,字词教学已经逐渐淡出中学课堂。许多中学教师在课堂上不重视字词教学甚至不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笔者提出中学教师应运用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注重书写加深记忆、巧用方法助识记、批改作业时注重字词纠错等策略以加强字词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环境优化 篇9

一、中学语文课堂环境的教育价值

首先, 良好的课堂环境对语文学习的认知与情绪有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堂中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激起学生轻松愉快的心情, 好的认知与情绪能产生超强的记忆力, 激活创造力。其次, 课堂环境能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与行为, 如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紧张的师生关系就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 课堂环境对语文学习的效率也有着深刻影响, 研究表明,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环境的教育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二、优化中学语文课堂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一) 教育性原则

对学生而言受教育是最根本的属性, 而教室作为课堂开展的重要场所, 也应具有教育功能。但语文课堂较其他的课堂相比较看似简单, 却又意义重大。因此, 要使教室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是语文教育的场所, 教室中所设置的每一个主题都应有语文教育的意义。让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无意识中就受到语文教育的熏陶,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人性化原则

在中学的教育中, 学生能够得到智、德、体全面的发展, 我们应当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 充分利用好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规律, 摆脱传统教育的局限, 将抽象的事情形象化, 将繁琐的事情简单化,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研究表明语文教学环境能够刺激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等, 使学生快速融入这种和谐的气氛中, 大幅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三) 情感性原则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交流永远是最基本的。在今天语文课堂教学中, 融洽的课堂环境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语文老师在课堂释教的过程中与学生的情感活动在一起, 师生之间才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老师再给予学生关爱, 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还能通过学生对课堂独有的态度, 对教师讲课内容的肯定,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独有的默契, 能够促进语文老师教学顺利地开展。

三、优化中学语文课堂环境的方法

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发现, 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成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语文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如图1所示。本文认为优化中学课堂教学环境主要从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出发。

(一) 心理环境

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主要是在师生中通过情感对教与学的过程中施加影响。首先应当在师生之间营造优良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 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技艺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最后, 充分利用好师生之间营造出来的氛围。

(二) 物理环境

首先, 优化教室的自然环境, 教室中的设施应当整齐、清洁、井然有序, 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音响设备等;其次, 优化教室内的教学设施;最后, 优化师生的教室活动空间, 班级规模应当合理, 以每班30—40人为宜, 学生的课桌椅排列合理化, 以对称、圆桌、U字式为宜。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 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也得到了提升, 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那么开展相应的课堂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中学语文课堂教育环境的优化, 逐步转变传统教育的教学观念, 打破老师“以教为主”的意识, 让师生在平等、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一起学习、一起奋进。

摘要:在应试教育学习形式下, 在老师、家长、社会乃至学生自身的多重压力下, 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也同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课程一样变得机械化, 充满了目的性。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 它有着自己的教学特点及教学环境。为此, 本文通过论述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环境的教育价值, 探讨优化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提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环境的方法, 对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进行深刻的探索和研究。

中学语文理想课堂六度 篇10

这个案例的启示:

我们的老师教了许多年的书,却不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究竟如何,是否受学生欢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满意的课堂,才是理想课堂。

朱永新老师对理想课堂提出了“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 (亲和度、整合度);学生层面 (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的层面 (自由度、拓展度)。下面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理想课堂六个度”的看法。

一、参与度

理想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的基本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朱老主张一般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

二、亲和度

亲和度指的是教师从情感因素与非情感因素入手,与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传其道。理想的课堂,师生之间应该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情不通则理不得”,良好的合作是课堂成功的基础。

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提升课堂亲和力。 (一) 从“真诚笑容”中散发亲和力。 (二) 从“亲切目光”中表现亲和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注意把目光投向学生,用眼神与孩子接触、交流。 (三) 从“教学语言”中渗透亲和力。 (四) 从“专业素养”中折射亲和力。

三、自由度

自由度是师生互动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教师能用激情点燃学生,同时也被学生的激情、热情、浓烈的参与欲望感染,使课堂民主、和睦、融洽、自由,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课堂要努力做到开放式教学,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及教学管理都要开放,让学生有较大的学习选择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

四、整合度

整合度就是教师要对文本及学生、教学手段纯熟驾驭的程度。也就是说应该把一堂好课的评价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链条中来分析,断章取义,难以看出一堂课在整个的教学体系中的作用特点。要想体现课堂教学的整合度,备课时,教师要深入地研读教材,解读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学习形式和方式。

五、练习度

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学生练习和实验,是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一堂好课必须体现出适当的练习度。练习度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有效的、有机的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进入知识海洋并自由畅游的深浅度。

六、拓展度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堂拓展应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着文本而设计的,在课前、课中、或课后组织开展的,能增加学生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教学活动。它的内涵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可以是课前的拓展,可以是课中的拓展,也可以是课后的拓展;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包括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方法的拓展和情感方面的拓展。

上一篇:志愿服务视角下一篇:建筑智能化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