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下中学语文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审美体验,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益,加强语文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与落实。在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导向下,教学中应体现课标新意图和新理念,为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更应该设计、精选和重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课堂教学下中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教学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1:

“生本教育”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主导,紧密围绕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对提高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有重要意义,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本文从生本教育的内涵出发,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本教育;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它主张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为主的教学形式,紧密围绕学生组织教学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本文将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就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探讨。

1

“以生为本”革新教育思想

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革新,打破“师本教育”的束缚,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这种由教师讲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法,并不是围绕学生,以学生为根本,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明确学生是所有教育活动发起的核心,考虑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是“一刀切”“填鸭式”的教育。只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建立“生本教育”理念,才能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实践。

2

“以生为本”组织教学内容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根本无法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根本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组织和补充,摆脱课本教学内容的束缚,制订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开发,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即便是针对本班学生特点组织的教学内容,也还存在很大的普遍性,还可以进一步根据部分甚至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只设定一个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写作内容。只有在教学内容上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

3

“以生为本”选择教学方法

“以生为本”的根本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获取、掌握知识和技能。虽然“生本教育”理念已经发展了较长一段时间,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学中还在使用一些极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便是目前常用的一些“生本教育”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还有传统教育的痕迹,依然是“要学生学”而不是“学生要学”。“生本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引导,教师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让不同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获得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知识。例如,在情境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利用故事、谜语等吸引全体学生注意力,在推进的过程中,利用引导来让学生大胆思考,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向,最后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要做的只是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保持正确的思考方向。

4

“以生为本”运用教学情感

在传统教学中,对情感教学存在一定的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未得到充分的运用,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容易丧失。情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不同的学生在情感体验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利用情感教育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与行为。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利用电影、图片、音乐、伴乐朗诵等来制造特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另一方面还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让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如对于成绩优异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感,即便是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也应当给予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情感特点有着充分的了解,通過学生的面部表情、日常行为、语言、性格等来分析学生的情感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语言、行动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参考文献:

[1]李树英生本花开别样红——浅谈生本理念在初三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论丛,2013(12).

[2]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J]人民教育,2013(20).

作者:陈素芹

课堂教学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2:

生本导向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维度审美策略

摘 要: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审美体验,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益,加强语文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与落实。在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导向下,教学中应体现课标新意图和新理念,为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更应该设计、精选和重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本文在生本视野背景下,以多维度审美实验教学为基础,从语文审美体验、特征和实施策略等维度进行研究,以期构建这种体验式和探究式结合的中学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生本;多维度;审美体验;中学语文课堂

为了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中学语文课堂,从教学内容出发,教师必须深入地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潜在内涵,致力于从基础的文本知识出发,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学的本体是学生,在课堂中教师应以生为本,构建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内在审美体验,致力于从多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体验系统。先就以下几点,加以阐述:

1.建构语文审美体验的基本框架

所谓体验教育,就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学习更多文本中所蕴含的基本道理,进而将这些文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个人习惯,这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过程。

学生亲历其境,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双向交流与沟通的成效就显而易见。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学生构建语文审美體验的基本框架。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时,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单元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建构了语言、形象、情感这三个维度的鉴赏角度。语言上,从动词、形容词、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文本的审美鉴赏;形象上,从古体诗的意象、近体诗的物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审美体验;情感上,围绕“青春的价值”这一主题,从古今中外四个角度,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人对“青春”的不同理解与认识。学生在比较完整的审美体验框架中,容易把语文知识形成体系,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在语文的审美体验教学环节中,教师也不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为了实现深刻的语文审美体验,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调节其情绪的自控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完整的审美框架,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适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方式。

2.把握语文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文学内涵,感悟人生道理,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语文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将体验课堂看作是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生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增强语文多维度的审美体验。

(1)以生为本

课堂教学上,老师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唤醒他们的兴趣和志向。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沦陷到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究其原因往往就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体,只顾讲解,不顾学生的内心体验。所以为了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上存在的弊端,教师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去主动的学习知识,感悟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会自我监控和学习管理,探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坚守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不随意增加学生负担,同时鼓励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笔者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有意设置“《红楼梦》人物关系探究。”;“品味《红楼梦》日常生活描写。”;“欣赏《红楼梦》的诗词。”;“设想《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命运。”;“体会《红楼梦》主题。”等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任务,以有共同爱好的同学形成小组,自主探究,在阅读沙龙交流中收到了良好效果。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师也应明白只有学生自己能够对相关的文本内容产生人生感悟和具体的情感体验时,他们才能主动参与学习。当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所提升时,他们才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体。

除此之外,教师在以审美体验为主的语文课堂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文本知识链的形成,来源于学生对生活情境的感知和体现,在个性化的主体基础上去解读多种多样的文本,才能增强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想象和感悟作用。尤其是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许多问题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联想,从深层次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得到审美体验的升级。

(2)包容开放

中学语文课程的审美体验是引导学生探寻生活感悟的有效途径,能够指导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自身发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思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单元设计时,就有意选择了古典的《劝学》、《师说》,现代的《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外国的《读书:目的和前提》。这既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又能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了解思辨性阅读的独特魅力,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学生成长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体验中认识自我,感悟人生。

(3)注重过程

语文课程的体验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所以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环节,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感悟。笔者在教学记叙文的“细节描写”时,经常会引导学生回忆一些学过的课文中的经典细节描写片段,并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课文片段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逐渐掌握了细节描写的具体含义和特点,进而笔者只需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片段作文练习,就能够有效增强课堂审美体验的效果。

3.实施多维度审美体验的教育方式

(1)本真的生活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这种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身边的问题情境,让语文的学习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常常会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把学生的分数当做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长期的应试教育也导致学生逐渐呈现悲观消极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更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规律出发,探究真正符合学生个体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中获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笔者在中学语文的写作教学环节中,经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尽可能的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都积累成写作素材,只有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学生才能积累出深刻的写作素材,做到抒真情、说真话。在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也能够逐渐培养起全面的思维方式,从而在今后的为人处事中,能够具备更加独特的思维和谨慎的态度。

(2)形象的审美体验

教师在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内化和感悟就是一个直接具体的审美形象体验,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文本内容而感知到文本的内在形象,而这个形象也会受到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的影响,最终呈现出一种根植于文本的高级直觉形象。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歌散文时,可以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对文本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和词汇进行深入品味,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审美解读就能真正获得具体的审美体验。笔者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一篇文章时,为了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审美形象体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文章出现的几幅鲜明特征的水墨图画,以“图”为课堂的主要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优美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真正感知到散文的独特魅力。

(3)深沉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有效情感體验方式,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审美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运用音乐的审美特征创建音乐体验式审美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强化课堂的趣味性。在讲解语文课本内容的过程中,适当的融入音乐的体验方式,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鉴赏诗词的课堂上用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音乐作为课堂背景,让学生对具体的诗词进行朗读,从而在特别的学习环境下深入体会诗词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感受文本所渗透的情感与意境。笔者在教学《肖邦故园》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良好的深刻内化的效果,提前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音乐,随后在后半部分的文本描绘中加入肖邦名曲的背景音乐进行鉴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构建生本视野下多维度审美体验的意义

多维度的审美体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与文本内容的共鸣,引导学生从深层次角度出发去感悟和体会文本的相关内容,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角度出发领略文本内涵,从而逐渐得到文本鉴赏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够促使学生达成妙悟的心灵境界。文学文本的学习历程,是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修行的过程。学生要理解深刻的文学文本内涵,就必须加强课堂的审美体验氛围,长期受到文学内涵的熏陶,学生自然而然也能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达到妙悟的心灵境界。

总之,艺术在于欣赏和审美,多维度审美体验教学的构建促进语文课堂艺术化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审美体验的心灵机制,充分的运用审美体验教育方式,让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渗透及润化,从而达到提升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2]刘宇.生本视野下的多维度审美体验——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品质提升途径[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09):21

作者:肖成章

课堂教学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3: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与评价探究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以深度语言创设情景,激励学生;以兴趣、体验为基本内容,评价为手段,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更新理念;教学方式;网络情景;兴趣;体验与评价]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改革,“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目的,这也是广大教师形成的一个共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本人就教学中几点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互连网背景下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显得有为重要。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过程教学和情景教学。摒弃以前的知识教学,被动式学习;让学生在体会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这也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全面更新教学理念。

(一)创新认识上的几点误区

①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②学生不切合实际的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③在课堂上让学生任意发挥,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创新发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对个人来说,用自己从未用过的方法解决问题,便是种创新;第二个,对别人来说尝试用别人从来没有用过的方法也是一种創新。教师应当通过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把身边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问题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语文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也就是摒弃传统教育的填鸭式教育。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大增强,也能够培养学生集体的创新能力。

(三)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味的教学氛围。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敏捷性和严密性,能够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二、利用互联网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习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互连网时代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充满想象力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出提出要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知道的,但还是现在没有能够解决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让学生成功的体验成为培养创新能力推进剂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能够不断激发创新的兴趣。

(三)好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创新的持久动力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偏重速技能和熟练,忽略了能力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的确学习语文的确是件枯燥而又辛苦的一件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讲学生喜欢听的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语文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语文家的故事,像语文理论所经历的沧桑,语文家成长的事迹,语文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语文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语文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其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创新提供精神支持。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作者简介

关萍(1978.01—),女,邢台市南宫市北胡办事处小关庄,汉族,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教学方向:语文。

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互联网+思维下的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801288。

作者:关萍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论文下一篇:等价交换下保险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