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旅游景区

2024-06-04

自然旅游景区(精选十篇)

自然旅游景区 篇1

1 理论基础

早期的行为研究大多着重于关注态度、个性、或者过去行为等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其中,态度被视为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要素而得到广泛应用。Fishbein和Ajzen 1975年首次对信念、态度、意图和行为这四个在以往研究中经常被相互偷换的概念做出了区分,并在期望- 价值理论( Expectancy- value theory) 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理性行为理论(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用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1]。随后,理性行为理论(TRA)被广泛用于医疗、健康、运动休闲、消费行为等领域。然而其行为合乎理性的假设使其使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初,Ajzen、Timko 和White 从自我控制( self - monitoring) 程度出发对态度- 行为之间关系的强弱进行了尝试性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控制低者不但态度- 行为相关程度高,而且意图- 行为相关程度也高,因此他们指出“控制”是解释和预测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计划行为理论的概念由此逐渐形成。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是对理性行动理论的拓展,其试图能够对所有行为都给出相应的解释和预测,而不仅仅是那些在人们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2]。计划行为理论和理性行动理论都认为意图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其他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意图间接产生影响的,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计划行为理论在意图的影响因素中引入了“行为控制感知”变量,并认为当感知行为控制达到可以准确反映实际行为控制的程度时,就能够同意图一起被用来预测行为。

本文所研究的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特指游客的有意违章行为,因此,可以把游客的违章行为也看成是一种包含行为意图的有计划行为,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各种行为有较好的解释和预见能力,并且已经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因此,本文以TPB理论为基础,同时借鉴该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成果来构建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的理论模型。

2 游客违章行为发生所涉及变量及可能的相互关系

2.1 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B)

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是指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区因有意或行为失控而违反了国家或地方有关法规条例及自然旅游景区有关管理规定,对自然旅游景区设施、资源与环境造成损害的行为。本文把游客违章行为主要界定为一种有意违章行为,也就是说,游客明明知道发生这些行为是不当的,但依然纵容这些行为发生,分析其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游客采取违章行为能给他带来种种收益,当然,这种收益既包括物质收益也包括心理上的收益,正是在这些收益追求的驱使下,游客才会发生这种不当的违章行为。如为了省时省力有些游客会翻越栏杆或穿越草地,为了满足其占有欲望,有些游客会采摘花果或采掘一些珍稀植物,为了发泄情绪,有些游客会故意破坏一些公共设施等等。依据TPB理论,游客违章行为(B)主要由游客违章行为意向(BI)决定。

2.2 游客违章行为意向(BI)

TPB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指个人想要从事某项行为的倾向程度,本文所指的游客违章行为意向是指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区想要采取违章行为的倾向程度。游客违章行为意向是一个心理变量,它反映了游客在违章前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它是游客违章行为的最好预见,与游客违章行为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依据TPB理论,游客违章行为意向(BI)本身又主要受到游客对违章行为的态度(AT)、违章行为的主观规范(SN)及违章行为控制认知(CP)等3个心理变量的影响。

2.3 游客违章行为态度(AT)

游客违章行为态度是指游客对违章行为所持的积极或消极评价的程度,它对游客违章行为意向的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这个观点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并且在各种类型行为研究中都得到了检验,具体到自然旅游景区,游客对违章行为的态度也会影响到游客的违章行为意向。如果某些游客认为违章行为无伤大雅,是不拘小节的表现,那么他们在自然旅游景区发生违章行为的可能性就很大;而那些对违章行为深恶痛绝的游客自己在自然旅游景区发生违章行为的可能性应该较小。

2.4 游客违章行为的主观规范(SN)

游客违章行为的主观规范是指游客在采取违章行为之前根据经验判断该行为发生时可能引致的外界压力。人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当行为人在做出某一行为决策之前,如果感受到的外界压力太大时,他就有可能改变这种行为倾向。不同的外在群体给行为人带来的压力并不完全一样,Brown(1999)的研究将主观规范归类为两类群体,一个是外在参考群体(External Referents),另一个是可信赖群体(Credible Referents)[3]。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所面对的外在参考群体指的是其他在自然旅游景区游览的陌生游客,可信赖群体指的是游览的同伴,包括家人,朋友、公司同事、同学等。某个游客在发生违章行为之前,如果过去的社会经验告诉他其它游客(包括外在参考群体和可信赖群体)对其违章会不以为然时,那么他产生违章行为意向的概率将可能很大;如过去的社会经验告诉他其它游客可能会对其违章行为强烈不满时,他就有可能放弃违章行为意向。当然,游客究竟是在意参考群体的态度还是重视可信赖群体的态度,可能因人而异。有些游客认为由于参考群体中都是陌生人,而可信赖群体都是熟人,出于维护社会地位或受尊重的需要,他们可能更加重视可信赖群体对其违章行为的看法;而另外还有一些游客可能认为可信赖群体会对其违章行为更加宽容,他们反而更为在意参考群体的意见。但是不管怎么说,游客违章行为主观规范应该会对游客的违章行为意向产生影响。

2.5 游客违章行为控制认知(CP)

Ajzen认为个体行为意图不仅受态度和主观规范影响,还受到个体对该行为的意志力控制(volitional control)影响,意志力控制是某种行为在意志力的控制下执行的程度,许多行为可以由完全的意志力控制。由于意志力控制的重要性,Ajzen提出了行为控制认知这一概念,它代表了个体对可控制行为的执行程度,并且决定于能力、机会和资源三个因素。个体认为自己具有执行该行为的能力愈强,拥有的机会和相关的资源愈多时,对行为控制认知就愈强。而缺乏能力、机会和资源去执行某种行为,或者过去执行某种行为的经验让其感到执行该行为是非常困难时,则个体就不可能有很强的行为意图去执行该行为。此外,Ajzen还认为行为控制认知反映了个体过去从事类似行为经验和预期的障碍[5]。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意向同样可能受到游客违章行为控制认知的影响,游客对违章行为的执行能力越强,他就越有可能产生违章行为意向。游客违章行为控制认知主要由违章行为经验、违章行为机会与违章行为能力等3个因素决定。游客如果在本景区或其他景区采取过类似的违章行为而没有受到任何的劝阻或处罚,无疑会加大该游客对违章行为控制的认知;自然旅游景区难以看见各种反违章行为的警示,也见不到任何自然旅游景区执法人员或对违章行为的监控仪器,该环境会使游客所感知的违章机会大大增加,从而也会增加游客对违章行为的控制认知;此外,如游客认为自己拥有以下能力:采取违章行为时能确保不会被执法人员发现或者即使被发现也能够免于执法人员处罚时,游客对违章行为的控制认知也会大大增强。

2.6 自然旅游景区他人的违章行为(OB)

他人违章行为程度可能既会影响游客的违章行为意向,也会直接影响游客的违章行为。某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区游览,当看见众多其他游客发生了违章行为后,本无意违章的他可能会产生违章行为的冲动或直接采取效仿别人违章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4]。如果周围没有游客违章或者只有极少数游客违章,这里由于信息不对称,游客对自然旅游景区有关管理规定及管制强度缺乏足够的信息,他可能并不敢冒险采取违章行为,相反,如果他看见周围其他游客纷纷发生违章行为后,他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与周围游客一样的违章行为,由于法不责众,这种从众行为变成了游客规避管制风险的一个理性选择。

2.7 自然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水平(EM)

自然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水平也可能既会影响游客的违章行为意向,也会直接影响游客的违章行为。犯罪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破窗效应”,说的是如果一幢楼的窗户玻璃被打破而又得不到及时修理时,别人就会受到暗示而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自然旅游景区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破窗效应”。如果自然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及时清理游客随意抛弃的垃圾、没有及时清除游客在树木、岩石或建筑设施上的刻画痕迹、没有及时修复被游客损坏的公共设施时,前面游客大量违章行为的痕迹将会给后面游客采取同样的违章行为提供某种激励或暗示,从而造成更多违章行为的发生;相反,如果自然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水平较高,整个自然旅游景区整洁干净,各种设施完好又充足,基本上看不见前面游客的违章痕迹,提醒游客保护环境的环境解说设施随处可见,在这种环境下,后面的游客往往能较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采取守章行为。可见,自然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水平决定了自然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进而影响到游客的违章行为意向和违章行为。

2.8 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SD)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满意程度与游客违章行为之间可能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游客满意度既会对游客违章行为意向产生一定影响,也可能会直接影响游客的违章行为。如果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区的游览过程中,对自然旅游景区的景观和服务质量非常满意,那么他们可能更愿意配合环境解说系统中的要求,自觉采取守章行为;如果游客对自然旅游景区的景观和服务质量不太满意,感觉自己付出的成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些游客有可能会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发生宣泄情绪的报复行为,自然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和公共设施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这些报复行为都是典型的违章行为。可见,游客满意度与游客违章行为意向及违章行为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

2.9 游客的环境态度(EA)

游客的环境态度是指游客对环境保护工作所抱的支持或反对、喜欢或不喜欢的看法。由于绝大多数违章行为都会伤害自然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因此,游客的环境态度可能会影响到游客的违章行为态度。游客的环境态度越正面,即越倾向于保护环境,他对造成环境破坏的违章行为应该越反对,如游客环境态度越反面,结果则刚好相反。可见,一个游客的环境态度会影响到他的违章行为态度。

2.10 游客人口学特征

游客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收入等等。国内外有各种研究结果证明游客人口学特征与游客环境行为有一定的关联性,游客违章行为是游客的一种反环境行为,游客违章行为意向及游客违章行为可能与游客人口学特征也有一定的关联。

3 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发生机制理论模型的构建

利用前面所分析的各变量可能有的相互关系,可以构建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发生机制的理论模型,见图1。如图1所示,模型反映了自然旅游景

区游客违章行为相关10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其中实线表示两个变量存在较为确定的关系(TPB理论中确定的关系或其他相似研究证实过的关系),虚线仅表示两个变量可能存在关系,箭头表示变量作用的方向。

4 结语

本文主要以计划行为(TPB)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发生机制的理论模型。在该理论模型中,着重描述了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发生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10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当然,模型对10个变量及其关系的假设仅仅是理论分析和逻辑推导的结果,还有待于实证研究的验证。也就是说,本文所构建的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发生机制模型仅仅是一个理论模型,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发生机制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窦军生.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在家庭企业传承研究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2007,26(2):39-42.

[2]HANKI NS M,FRENCH D,HORNE R.Statistical guidelines for studies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Psychology and Health,2000,15:151-161.

[3]TERENCE J.Brown.Antecedents of culturally significant tourist behavio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3):676-700.

曲阜自然旅游资源 篇2

旅游学院2008级七班

徐成文 200841100155

曲阜市自然旅游资源

曲阜简介

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鲁中南的一块宝地。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依泰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北最大纵距3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公里,总面积896平方公里。境内百余座山头绵亘在东、北、南三面边境线上,群山内侧散布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阜丘,中西部为大片的肥田沃土。山丘与平原之比为3:7,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最高点是北部的凤凰山,海拔548米,最低点在西南部的程庄,海拔47米,城区中心海拔60米。

主要自然旅游资源:尼山、石门山、大沂河、九龙山、九仙山

一、尼山

尼山,在曲阜市东南30公里处。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为避圣讳易名尼山。据说是孔子的出生地。尼山孔子庙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后来毁于兵火之中。

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衍圣公孔恩晦再度修建祠庙,并建观川亭和尼山书院。明成祖永乐15年(公元1417年)建成现在的规模,共有殿堂房屋69间。尼山孔子庙共分五院。东侧门外,即尼山书院学堂,是仿北京国子监建造的。尼山书院东麓山脚下有一溪流,名叫智源溪。

过溪向南有一天然石洞,名叫坤灵洞,传为孔子出生处。孔子庙东南的沂河畔,建有观川亭,相传孔子在此观看到滔滔河水不断流失,因而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建亭纪念。在尼山孔子庙周围漫步,林野丘峰,风景秀丽,可逐一观看五老峰、白云洞、智源溪等“尼山八景”。尼山的主要风景:

1、尼山水库(圣水湖)孔尼山水库位于曲阜市尼山乡泗河支流小沂河上游,主坝为均质坝,坝长1805米,最大坝高22.2米,坝顶宽10米,坝顶高程130.59米,防浪墙顶高程131.59米。

尼山水库施工时,受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坝基清基不彻底,砂砾石层厚达30米,基岩岩溶发育、隐患严重,被列为全国43座大型病险水库之一。

尼山水库清澈见底,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库的养殖开发,引进了太湖大眼银鱼和名贵的罗非鱼品种,发展网箱养鱼,养殖的鱼虾肥壮肉嫩,在此可开发垂钓.划船等旅游项目。

2、尼山林场

尼山林场为省级森林公园,尼山处处苍翠,登上观川亭,遥望南天,可见山峦重叠,飞红滴翠,碧波荡漾;仰望北方,山峰巍峨,松柏苍翠,蔚为壮观。尼山林场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游客爬山,避暑,静养。

3、观川亭夫子洞

观川亭位于尼山孔庙东南角,下方就是夫子洞,东面正对以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命名的颜母山,相传是孔子观五川汇流之处。《论语·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尼山整体开发计划

拟以圣尼山、圣水湖、尼山林场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文物和风景资源,建设成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住宿、餐饮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石门山

石门山位于曲阜城东北25公里处,原名龙门山,因山有二峰对峙,状如石门,故名。右侧的胜涵峰为全山主峰,海拔406米,有水雪洞、蟠龙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门月霁为胜景。山上有孔子学《易》处,子路宿于石门处,李白、杜甫燕集处等遗址。主要景点

1、胜涵峰

右侧的胜涵峰为全山主峰,海拔406米,有水雪洞、蟠龙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门月霁为胜景。山上有孔子学《易》处,子路宿于石门处,李白、杜甫结伴游齐鲁时于此宴别。石门寺在胜涵峰山腰之阴,是曲阜惟一的一座寺院。宋、元时为全真观,明景泰七年(1056年)归僧家所有,改称五泉寺,后依山名改为石门寺。全寺一佛殿为主体建筑,前后建有二层楼阁数座,西面建有配房数十间,均为上世纪初建筑,今寺已废,遗址尚存。

2、石门书院

石门山附近,距市区15公里处有石门书院,为曲阜旧时四大书院之一。旧为佛、道、儒三教之堂,乾隆四十年(1775年)迁佛、老之像于庙东北隅,在原址建大殿,独奉至圣先师像,春秋志祭。景区内山峰峻峭,洞壑深幽,林木葱茏,风光秀丽,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3、石门寺

石门寺在胜涵峰山腰之阴,是曲阜唯一的一座寺院。宋、元时为全真观,明景泰七年(1056年)归僧家所有,改称五泉寺,后依山名改为石门寺。全寺一佛殿为主体建筑,前后建有二层楼阁数座,西面建有配房数十间,均为民国时建筑,今寺已废,遗址尚存。石门寺西北里许处为孔尚任隐居处,遗迹尚存。

三、大沂河

曲阜市第二大的河流,非发源于临沂市的沂河。古称沂水,曾名庆源河、泗沂河,为别于临沂地区的沂河,亦称小沂河,现称大沂河。发源于邹县城前镇凤凰山北麓,全长58公里。从孔子湖上游的曲、邹交界处入境,至曲、兖交界的金口坝入泗河。境内长39公里,河床。主要风景 沂水春风

沂水:水名,即现在曲阜城南的沂河。尼丘即尼山,为孔子诞生地。“沂水春风”喻指孔学的教益,师长的薰陶。《论语·选进》篇中,讲孔子与弟子在一起谈论个人的志向,他很赞成曾子的父亲,他的老学生曾皙(音西)的观点。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有了古沂水,才有了“浴乎沂”的记载,才有 “沂水春风”的流传。愿沂水长流,春风永存。

曲阜市启动实施了大沂河公园河道景观治理工程,该景观工程作为曲阜今年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构筑形成沂河公园、景观、名树、花草、绿化带与周边生态环境相映成趣,提升城市景观面貌、改善城区环境质量,与会展中心、新大成桥形成整体效果,成为“东方圣城”又一道亮丽风景线。四、九仙山

九仙山位于曲阜城北18.5公里处,传说是古代九个仙女趁王母娘娘大宴群仙醉后偷偷下凡,迷恋人间美景化为九个仙峰常立人间而得名。此山海拔460米,山体峻拔,古木参天,植被丰富,古迹众多,既是一循古崇圣的游览圣地,又是居家旅游的天然氧吧。

九仙山古称甄山,文物古迹始建于康熙八年,有石台阶938级,大小庙宇32间,山厅“碧霞元君祠”悬如天禅、攀云插汉、地势绝陡,碑刻几十年。据山上碑文记载称此庙用人工数以亿计,实属“空中楼阁”。山下“红门宫”是供奉九仙老奶奶的庙,红墙壁瓦、高庙门、方影壁,是我国传统古建的杰作,每年三月三庙会前来自发供奉的人数达几万人,自康熙八年由孔子后代世袭衍圣公孔毓圻创始以来一直长盛不衰。

依“红门宫”沿溪身上而建,有仙人桥、蜇龙井、黑龙潭、观音庙、吴帝庙、华佗庙、王母行宫、孔子登临处、颜子洞、孟母携子石、吴起营寨、呼家兵城、黑风口、三天门、中天门、安邱王墓群、楼斗寺宏华等著名文物古迹。这些古迹又有着众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如“石盘遇仙”“九仙狐仙”“九女堂”“九仙女下凡”等。

九仙山前后大山怪石磷峋、形态各异、形象逼真、有凤凰山、孔子石、神鱼石、牛腿石、香炉石、棋盘石等。

山在曲阜东北30公里处。主峰海拔460米,面积2.45平方公里,风景秀丽,沟深壑秀,夏季气候凉爽宜人,秋季花果飘香,是观景纳凉避暑,体验民间生活的佳地。现已恢复旧时山顶庙宇。这里曾是春秋末齐鲁长勺之战故址。山上有孔子石,酷似孔子行教像。五、九龙山

九龙山位于山东曲阜城南9公里处,崖壁上东西并列5个南向古墓,为西汉时鲁王陵墓。第一位鲁王是汉景帝的儿子刘馀,于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改封曲阜,其后子孙安王刘光、孝王刘庆忌、顷王刘劲、文王刘睃相继袭封,直到建国二年(10年)封地被王莽废除。陵墓均为依山凿洞,除东起第一座外,其余四座都于1970年被发掘。陵墓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其中西起第三座最有代表性,墓纵深全长72.1米,最宽处24.3米,最高处18.4米,前为墓道,长37.5米,宽4.6—4.8米,最高处18.4米,由人工自山表下凿山石而成,葬后以土回填。墓道北端向北凿石为洞,依次为墓门、甬道、前室、前室四耳室、后室、石龛。墓门宽2.2米,高2.5米,深4.5米,以十九块长方形石块堵塞。甬道长17米,北端东西有耳室,左右各二室。前室东西8米,南北6.3米,高4.2米,后室置棺椁,长宽各6.5米,高4.6米,北壁凿刻石龛。为排掉山体渗水,墓底凿有水道自后室排向东车马室的自然山缝。整墓凿石2900多立方米。

自然旅游景区 篇3

柬埔寨的塔布茏寺介绍

柬埔寨的塔布茏寺意为皇家寺庙,公元1181年,高棉国王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登上王位,大兴土木以及公共工程,塔布茏寺就是他为纪念其家庭而兴建的最早的寺庙之一。寺庙整体采用巴戎寺(Bayon)建筑风格,由大型的石头堆砌而成的佛教寺庙,是吴哥古迹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塔布茏寺这个古老的建筑被一种当地人称作“蛇树”的卡波克树(Kapok)粗大的树根茎干盘结缠绕,粗壮得发亮的树根树茎伸到屋顶,缠上梁柱,探入石缝,裹起回廊,攀上门窗,它们无所不在,几乎与庙宇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卡波克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寺庙,同时也支撑了寺庙,到了今日无法将它们分开,形成自然天工与人为建筑相交融的奇特现象,塔布茏寺周围的巨树生长力极强,日子久了,巨树的藤蔓就长到了塔布茏寺的石块中,慢慢地撕裂了围墙,盘踞了房顶,变成了寺庙的一部分。现在看到的塔布茏寺已经完全是一个树和庙的共同体,形成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充满了神秘色彩。

柬埔寨塔布茏建筑与自然交融的形式分析

塔布茏寺的树根爬满了寺院里里外外,形成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交融,其交融的形式主要有三种:顶部嵌入、墙体嵌入、门窗嵌入。

1. 顶部嵌入

如图1一颗耸立的大树孤独地嵌入在塔布茏寺建筑群的房顶中间,渲染、烘托出塔布茏寺的冷落、凄清之气氛。

2. 墙体嵌入

如图2粗大的树根茎干盘结缠绕嵌入了塔布茏寺周围围墙,衬托出佛塔一副历尽沧桑的神情。

3. 门窗嵌入

如图3盘根错节的巨树探入了石缝,嵌入了塔布茏寺门,使建筑与大树交融在一起,形成于自然与人文建筑完美结合的奇特景观。

中国旅游景区建筑与自然的交融的研究

建筑与自然的交融已成为现今研究景区建筑形式的重要课题,主要是想表达一种回归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情结,也是未来旅游景区建筑发展一个重要方向。

建筑怎样与自然融合,有的建筑师甚至给出了有点极端的说法,认为在建筑周围种树,树越高大建筑越能适宜于周围环境,当自然高出建筑3倍以上,这就是一个十分和谐的景观了;这样的观点虽然绝对,但也说明大多建筑师都愿意将自然与建筑相结合,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表现形式之一。建筑相对于自然来说是静止的、人为的,在旅游景区中建筑与环境存在着不可统一的本质不同,而借助有生命的自然这个媒介,能削弱这些不同,同时对建筑和自然共同构景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柬埔寨塔布茏建筑与自然交融的形式分析,我们可以利用顶部嵌入、墙体嵌入、门窗嵌入这三种形式于中国的旅游景区建筑设计中,使自然与建筑交融,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 “顶部嵌入”在中国旅游景区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目前中国在房顶嵌入花草树木还处于发展阶段,技术方面还有待于提升,管理机制有待加强。房顶嵌入花树木能较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健康危机和经济危机。

房顶相当于一个人工沙漠,夏天太阳直射时,屋顶温度可超过60摄氏度,一般的动物植物都无法生存,某些耐旱植物生存时,由于缺水,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暂时停止,并不能达到人类所期望的结果。

把房顶建成人工湿地,其耗水量可达到同等面积的水面的2倍,森林的4倍,草地的8倍。耗水量越大,其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越大,降温、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和能力越大。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采用“人工湿地”对房顶嵌入花草树木,相当于将沙漠直接变成湿地,其生态贡献将是最大的。

房顶嵌入花草树木方式可以分为:草坪式、组合式、花园式

草坪式:采用抗逆性强的草本植被平铺栽植于屋顶绿化结构层上,重量轻,适用范围广,养护投入少。此型可用于那些屋顶承重差,面积小的住房。

组合式:允许使用少部分低矮灌木和更多种类的植被,能够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但是需要定期养护和浇灌。此类型介于二者之间,与拓展型相比,在维护、费用和重量上都有增加。

花园式:可以使用更多的造景形式,包括景观小品、建筑和水体,在植被种类上也进一步丰富,允许栽种较为高大的乔木类,需定期浇灌和施肥,要考虑周全。

总之,将花草树木嵌入在中国旅游景区建筑房顶上能够提高景区的绿化覆盖,使绿意盎然的花草树木融入建筑空间,创造空中奇观。

2. “墙体嵌入”在中国旅游景区建筑中的运用

将花草树木嵌入在中国旅游景区建筑的墙体中能够美化环境,回归大自然;节能环保,使得建筑物室内冬暖夏凉;营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等等。将花草树木嵌入墙体中可以采用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

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就是将花草树木嵌入建筑墙体山时,无需在墙面加设骨架,是通过工厂工业化生产:将平面浇灌系统、墙体种植袋复合在一层1.5mm厚高强度防水膜上,形成一个墙面种植平面系统,在现场直接将该系统固定在墙面上,并且固定点采用特殊的防水紧固件处理,防水膜除了承担整个墙面系统的重量外还同时对被覆盖的墙面起到防水的作用,植物可以在苗圃预制,也可以现场种植。其优点是对地面或山崖植物均可以选用,集自动浇灌,防水、超薄(小于10cm)、长寿命、易施工于一身;缺点是价格相对较高1。

总之,将花草树木嵌入墙体中,能使混凝土的墙面上呈现花园,能使建筑物变成天然的空调,能使我们的旅游景区的建筑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3.“门窗嵌入”在中国旅游景区建筑中的运用

中国旅游景区建筑的门、窗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之为建筑的“眼睛”,尤其大门是进出之处,位置显露,因此,将自然嵌入大门最容易引人注目,从而赋予游客最直观感受的第一印象。将自然嵌入建筑的大门将其融为一体,能改善了大门周围的小气候环境,冬挡风、夏送荫,提高了大门建筑的实用性;体现旅游景区不同风景格调;凸显主题特色,呼应内涵意境。

将自然嵌入建筑的大门的方法:

(1)根据大门建筑的轮廓,设计出不同的绿化造型。如果大门建筑曲折多变,绿化造型则应简洁明了,如果大门建筑平直单一,绿化造型则应错落有致。

(2)充分利用各种绿化设施,如花台、花架、花坛、树池等,从而取得大门建筑与花草树木的均衡、协调、统一。

总之,将自然嵌入建筑的门窗,最主要的任务是凸显主题特色,提炼景区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将传统与现代、外来与地域、乡土与时代进行结合,传达景区的主题意境。因此,在景区建筑大门的设计中,应以大门衬托景区主题,起到造势的作用,通过大门风格点出该景区的主题内容,给人以与该景区“构思”相呼应的印象。

结语

自然“嵌入"建筑或者建筑“嵌入”自然,其目的是将建筑与自然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连接、融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环境。嵌入策略要求设计师首先要寻求契合点、介入,经过一系列设计操作最终使建筑与自然产生共生、形成“嵌合体”状态。建筑因自然而苍劲、自然因建筑而妩媚,二者共同构成了富有诗意而互为衬映的独特景观,使置身其中的使用者能切身体验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院)

自然旅游景区 篇4

1理论基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加里·S·贝克尔博士是较早对犯罪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5]当某人从事违法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 此人就会从事违法活动, 由此, 一些人成为“罪犯”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而在于他们的利益同成本之间的差异。因此, 犯罪行为只是一般选择理论的拓展, 对于这种行为的说明并不需要诉诸社会交往的差异、道德的颓废等特殊的范畴。由于犯罪行为会使其他社会成员受到损害, 因此必须取缔或限制犯罪行为, 政府应该根据一系列相关收益和成本的比较来选择一个法律执行的最优值。由于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与普通的犯罪行为有许多共性, 贝克尔的理论对于认识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及制定相应的管制策略有重要启示, 它有助于人们从经济学视角去重新认识游客的违章行为, 使人们从道德层面的争论中解脱出来, 该理论也有助于自然旅游景区制定更加微观化的违章行为管制对策。鉴于此, 本文将以贝克尔的经济理论为基础, 运用经济学中的一般选择理论, 来构建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的管制模型。

2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管制模型的构建

2.1游客违章的社会损害

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区发生违章行为存在外部性, 私人成本较小, 但是还会给自然旅游景区环境、设施和其他游客旅游体验带来损害, 各种成本加总起来构成了游客违章所带来的社会损害。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带来的社会损害的大小与游客违章活动水平成正比, 可用以下函数式来表示:

Hi=Hi (Oi) 且undefined

其中Hi表示第i种违章活动造成的社会损害, Oi表示第i种违章活动水平 (违章数量) 。随着违章活动水平的上升, 该违章活动造成的社会损害也会上升, 因此Hi′为正值。

游客在违章过程中可以得到各种收益, 这种收益包括物质上的收益 (如采摘植物花叶果、狩猎或捕捞等行为实现了对某些物品的占有) 和精神上的收益 (如随意刻画等行为带来的精神快感) , 违章的社会收益就等于游客的私人收益, 其一般会随着自身违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即:

Gi=G (Oi) , 且undefined

游客违章产生的社会净损害 (或净成本) 即为社会总损害与社会总收益的差额, 即

D (O) =H (O) -G (O) (3)

其中H (O) 为各种违章活动加总起来的总损害, G (O) 为各种违章活动加总起来的总收益。由于自然旅游景区有一个环境容量的概念, 而游客也有一个心理容量的概念, 较小规模的违章水平往往容易被自然旅游景区环境及其他游客接受, 随着这种违章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公园环境和游客心理将会越来越不堪重负, 因此, 一般来说, 违章的边际损害会逐渐递增, 即H'' (O) >0。又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 游客违章的边际收益往往会递减, 即G'' (O) <0, 因此:

D''=H''-G''>0 (4)

由 (4) 式可知, D′一定是递增的, 它刚开始会小于0, 后来随着违章数量的上升, 它会逐渐大于0, 即

D′ (O) >0, 对所有O>Oα, 若D′ (Oα) ≥0 (5)

2.2游客违章的管制成本

游客违章的管制成本包括游客违章的抓获成本以及其后的定罪成本。由于游客违章一旦被抓获, 执法者只要根据相关规定确定违章的性质, 对游客违章后的定罪成本较低, 因此这里所指的游客违章管制成本着重指自然旅游景区为了发现游客的违章行为在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支出, 即违章的抓获成本。自然旅游景区为了抓获游客的违章行为并对其定罪, 需要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 并且需要给执法者配备必要的装备, 需要在一些场所安装监视设备以获得游客违章的证据, 需要给违章举报者奖励以激励游客举报他人的违章行为, 自然旅游景区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便构成了游客违章的管制成本。

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管制成本函数如下:

C=C (A, O) (6)

其中:C为违章的管制成本;A代表自然旅游景区对游客违章行为管制的威慑强度, 又有公式A=pf, 其中p为游客违章被抓获并被惩罚的概率 (被处罚的违章数量占全部违章数量的比例) , 即监督力度, f表示惩罚的力度;O为游客违章数量。

游客违章管制成本取决于能够抓获违章游客的数量, 而能够抓获违章游客的数量又与违章数量和自然旅游景区对游客违章行为管制的威慑强度正相关, 因此可以推导出:

undefined>0, undefined

也就是说, 随着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数量及管制的威慑程度增加, 游客违章的管制成本也会相应上升。

2.3游客违章行为函数

游客违章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但是从经济学的选择理论来看, 只有那些会改变游客违章预期收益或预期成本的因素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游客从事某种具体违章行为能够得到的预期收益往往由游客内在的心理因素决定, 而预期成本却与自然旅游景区对违章的管制息息相关。游客采取违章行为的预期成本主要受到自然旅游景区违章管制的威慑程度的影响, 威慑程度又由违章被发现并被惩罚的可能性及惩罚力度两个变量组成, 监督力度或惩罚力度上升, 相当于游客违章需要支付的较高价格的可能性上升, 或者是需要支付的价格本身会上升, 它们都会降低游客违章的预期效用, 从而减少游客违章的数量。综合起来看, 游客违章行为函数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O=O (A, ψ) (8)

这里O表示特定时期的违章数量;A代表自然旅游景区对游客违章行为管制的威慑强度, 其中A=pf, A主要通过改变游客的预期效用从而对游客的违章行为产生威慑作用的;ψ表示其他影响游客违章数量的因素, 如违章意愿, 逃避惩罚的机会等。

根据前面的分析, 以下式子也会成立:

undefined

(9) 式的含义是随着自然旅游景区违章管制威慑程度的增加, 违章数量会下降。由于A=pf, 因此, 不管是监督力度p增加还是惩罚力度f上升, 游客的违章数量都会下降。至于游客违章行为究竟是对监督力度反应更为敏感, 还是对惩罚力度反应更敏感, 这可能因人而异。贝克尔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研究时认为, 风险爱好者对监督力度p的变动更为敏感, 当监督力度p增加而惩罚力度f同比例下降时, 犯罪数量会下降;风险回避者则刚好相反, 他们对惩罚力度f的变化更为敏感, 当监督力度p增加而惩罚力度f同比例下降时, 犯罪数量会上升;而风险中立者对两者的敏感系数相同, 当监督力度p增加而惩罚力度f同比例下降时, 由于犯罪带来的预期效用不变, 因此犯罪数量也不变。由于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与一般的犯罪或违法行为有许多相同的规律, 行为人的心理也较为接近, 可以推断对于自然旅游景区游客的违章行为以上结论同样适用, 即风险爱好者游客对监督力度p的变动更为敏感, 而风险回避者游客对惩罚力度f的变化更为敏感, 风险中立者游客对两者变动的敏感性没有差异。总的来看, 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既有风险爱好者, 也有风险回避者, 本文假设作为一个整体的游客对监督力度p的变动和对惩罚力度的变化敏感程度大体相当, 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 才能用A来替代p和f两个变量。

2.4惩罚的社会成本

当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区违章被发现后, 惩罚措施主要有罚款、滞留教育、公布违章者信息等。各种类型的惩罚首先都会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下降, 游客可能会游兴全无, 这是所有惩罚带来的共同成本;其次, 罚款会使违章游客付出金钱上的成本, 滞留教育会使游客付出时间上的成本, 公布违章者信息会造成违章者尊严或信誉的损失。总之, 不管游客违章后会受到哪种惩罚, 违章者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私人成本。但是违章游客的私人成本并不完全等同于惩罚带来的社会成本, 需要具体分析。如果惩罚方式为罚款, 违章者付出了与罚款金额大致相等的私人成本, 但是由于违章者的损失由自然旅游景区所得, 只是一种转移支付, 因此,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如果不考虑罚款的征收成本及游客被罚款后旅游体验质量的损失, 罚款这种惩罚方式的社会成本约等于0。如果惩罚方式为滞留教育, 被惩罚后的糟糕心情, 被执法者强制滞留这段时间的机会成本都是游客为之付出的私人成本, 但这仅仅是社会成本的一部分, 违章游客被强制滞留时, 他的同伴可能只好陪伴他一起滞留, 如果违章游客是旅游团队的一员, 整个旅游团的行程可能被迫调整, 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这些都是惩罚带来的社会成本。如果惩罚方式是公布游客信息, 惩罚社会成本也会略大于私人成本, 如社会成本中还包括自然旅游景区公布这些信息的费用等。事实上, 前面的分析都有一个隐含的假设, 即游客会自觉的接受自然旅游景区执法者的处罚, 而现实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如果考虑到违章游客不愿接受处罚从而产生的争吵甚至肢体冲突的话, 惩罚的社会成本还要大得多。

不同的惩罚方式给他人带来的损害是不一样的, 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公式来计算各种惩罚方式的社会成本, 公式如下:

f′≡bf (10)

这里的f’指的是社会成本;f表示惩罚力度, 实质上便是惩罚的私人成本;b表示从私人成本f到社会成本f’的转换系数, 不同惩罚方式会使b的取值变化很大, 如果是罚款, b值约等于0, 如果是滞留教育, b值会大于1, 如果是公布违章游客信息, b值会略大于1。

这里的f’指游客某次违章的惩罚社会成本, 要得到自然旅游景区在某个时期所有违章的惩罚社会成本, 还需要乘与在这个时期发生并被惩罚的违章数量, 即:

S=bfpO=bAO (11)

其中S表示自然旅游景区在某个时期所有违章的惩罚社会成本, 其它字母含义与前面相同。

2.5游客违章行为的管制模型

根据前面所提出的社会损失最小化的管制目标, 模型首先要得到社会损失函数, 把 (3) 式、 (6) 式和 (11) 式相加就得到某个时期自然旅游景区违章造成的社会总损失的函数, 如下所示:

L=D (O) +C (A, O) +bAO (12)

在这个模型中违章所造成的社会总损失被分解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D (O) 为违章造成的社会净损害, 即由违章造成的直接社会损害减去违章游客的收益;第二部分C (A, O) 是自然旅游景区为了预防或遏制游客违章的管制成本, 即自然旅游景区在管制人员、设备和经费上的支出;第三部分bAO为对违章行为进行惩罚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在这个模型中, 只有A是决策变量, 为了取得最优值需要对A求导并令其导数等于0, 即:

undefined

(13) 式两边同除以OA并移项整理后可得到以下式子: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

(14) 等式的左边表示由A减少导致违章数量O增加的边际成本, 等式右边可看成是违章数量增加的边际收益, (14) 等式成立, 说明违章带来的社会损失达到最小化, 对应的违章数量O和管制威慑度A都实现了最优值。

如图1, 横轴表示一定时期自然旅游景区游客的违章数量, 纵轴表示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 MRA表示由A减少导致违章数量O增加的边际收益曲线, MCA表示由A减少导致违章数量O增加的边际成本曲线, 两条曲线交于均衡点E, 均衡点所对应的违章数量O*为最优的违章数量, 根据A与O的函数关系式 (6) , 可以求出对应的最优违章管制威慑度A*。

3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管制模型的应用

3.1对游客违章监督力度和惩罚力度的选择

通过游客违章管制模型确定了一个最优的管制威慑度A*后, 可以再根据A=pf这个公式来确定适宜的p和f。由A=pf这个式子可知, 一个A*可以对应无数多个p和f的组合, 自然旅游景区应该选择哪个组合, 需要根据各自然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决定。由于此时游客违章数量已经确定, 那么由违章带来的社会净损害D也已经确定, 又由于监督力度p和惩罚力度f的变化会引起违章管制成本和惩罚成本的变动, 因此自然旅游景区应主要根据违章管制成本与惩罚社会成本之和最小化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p和f组合。具体来看, 要使监督力度p变大, 自然旅游景区需要增加巡逻人员或增设监控设备, 因此相应的管制成本就会上升, 即undefined>0, 另外惩罚力度f的上升基本上不会带来额外的管制成本, 可假设undefined。此外, 再来看这两个变量与惩罚社会成本的关系, 监督力度p上升, 被抓获并被定罪的违章游客数量将会上升, 惩罚社会成本也要相应增加, 即undefined>0;惩罚力度f的上升会增加执法的时间和难度, 相应的惩罚社会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即undefined>0, 当然, 由于目前自然旅游景区对违章游客的主要惩罚方式为罚款, 而罚款的惩罚社会成本约等于0, 因此无论是对于p还是f来说, 它们的边际惩罚社会成本都不大。为了简单起见, 先作以下假设:

第一, 游客违章监督力度p的边际成本undefined, 并且不管p如何变化, MCp始终保持不变, 为一常数。

第二, 自然旅游景区对游客违章的惩罚力度f的边际成本undefined, 并且不管f如何变化, MCf始终保持不变, 为一常数。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 通过图2可以求出最优的p和f值。

如图2所示, 横轴代表p, 纵轴代表f, A为等威慑度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 所有的p和f组合所对应的威慑度A均等于A*。L1、L2、L3分别为3条等成本线, L3所代表的管制成本与惩罚成本之和最大, 与等威慑度曲线A*有两个交点, L2其次, 与等威慑度曲线A*相切, L1所代表的管制成本与惩罚成本之和最小, 与等威慑度曲线A*没有交点, 这3条等成本线的斜率都等于undefined。依据厂商选择理论相似的原理, L2即为既定威慑度A*下管制成本与惩罚成本之和最小化的成本, 切点E为均衡点, 这个均衡点所对应的p*为监督力度的最优值, 均衡点所对应的f*为惩罚力度的最优值。

3.2模型的政策含义

从图1所示的模型可知, 由于成本太高, 自然旅游景区不可能完全杜绝游客的违章行为。自然旅游景区应根据社会总损失最小化的原则, 确定一个可以容忍的游客违章数量O*, 在此基础上再来确定一个最优的管制威慑度A*。又根据图2所示的模型, 又可进一步确定监督力度的最优值p*和惩罚力度的最优值f*。

4结语

本文以贝克尔的经济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管制的经济学模型, 利用该模型, 可以对自然旅游景区科学有效的游客违章行为管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健华, 余建辉.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管理的必要性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8, 8 (9) :94-96.

[2]张健华, 余建辉.自然旅游景区游客违章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10, 10 (2) :54-56.

[3]李萌, 何春萍.游客不文明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1) :26-28.

[4]张国栋, 李祝舜.旅游者自主性非生态行为的心理学分析与治理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8 (2) :182-185.

自然保护区如何搞生态旅游 篇5

从我國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蓬勃发展确实为国民旅游提供了许多美好的去处,大大提高了生态旅游的质量。同样,生态旅游的发展又为自然保护区事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许多自然保护区如果不是为了开展生态旅游,森林早就被砍伐,湿地也早就被开垦。可见,开发旅游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事业,二者的关系非常微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旅游者越来越向往与大自然亲近。自然保护区资源品位高,面对国民的旅游需求就首当其冲,不管相关保护部门与组织愿意与否,形势就是如此发展。

如果管理得好,自然保护区的活力就明显增强并成为促进保护和发展的最好结合点。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本是一个完全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型科研单位,但他们通过开展大熊猫参观、照相、认养等旅游活动,自主吸收社会各方资金,改善了基地的运营条件。

自然保护区通过适当发展旅游反哺生态环境保护,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如何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旅游”这种负责任的旅游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秘方。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专门负责开展生态旅游的部门,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第二,严格划定生态旅游区域,确定旅游景点及线路,系统规划其解说内容,通过不同媒介广泛传播。第三,建立一整套生态系统管理服务设施,包括与环境协调的基建、监测系统、后勤服务中心、生产发展指导中心、教育解说服务中心等。第四,帮助周边社区居民开展休闲农业,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居民服务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教育培训。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自然保护区应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正确发展生态旅游,发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真正成为区域生态保护的基本单元和生态经济范本。

“十二五”是湿地生态旅游大发展的好时机,笔者呼吁国家相关单位和地方政府都能找准自己的短板,下功夫把生态旅游的事办好。

试论山水自然与旅游文化 篇6

山水自然与文人创作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瞑》) 这是一幅明丽的山水图画, 又是一首深情的自然赞歌。千百年来, 文人墨客与青山绿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陶醉于山水而流连忘返, 名山大川中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他们吟咏着大自然的美妙景色, 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诗章。

早在战国后期, 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就在作品中出现了跋山涉水的脚步:“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止息。” (《离骚》)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旦余济乎江湘。” (《涉江》) “望北山而流涕兮, 临流水而太息。” (《抽思》) 楚地的山川景物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必不可少的影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言:“若乃山林皋壤, 实文思之奥府……, 然则屈原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说明山林水边实在是启发文思的宝库, 那么屈原所以能够深切地领会国风和楚地民歌的情态, 也还是靠江山的帮助吧?

曹操, 这位“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的建安文学领袖人物, 曾南征北战, 到过许多山川, 他的《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诗人以大自然作为观照对象, 在自然之景中寓含壮阔的胸怀, 豪迈的气概, 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精神境界。

诗中“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几句, 一水一山, 山水相映, 刚柔相济。似一幅古朴的水墨画, 既显示出山岛巍然屹立的雄姿, 又象征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刚强的性格。“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两句则显示出大海的无穷威力, 它是大海的力量也是大海的性格, 更是诗人性格的体现。大海的宁静是英雄的沉思, 大海的激荡是英雄的呐喊。所以, 本诗又是一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咏志诗, 对后代山水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真正改变山水在诗中地位的是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南朝诗人谢灵运, 他在《游名山志》中肯定道:“山水, 性分之所适”, “岂以名利之场, 贤于清旷之域耶?”说明山水是人们的本性所愉悦的场所, 显示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无限向往。

谢灵运出身高贵的世族地主家庭, 却仕途失意, 心怀不满, 故肆意遨游, 探奇访胜, 常领着几百僮仆浩浩荡荡、砍木开路, 纵情山水, 并写下大量山水诗以排遣愤恨之情。在他一百余首诗作中, 有一半以上是对山水的描写, 从而奠定了山水诗写实的基础。他的诗以山水为审美对象, 语言富丽, 笔法精致, 如, “春晚绿野秀, 岩高白云屯。” (《入彭蠡湖口》) 以山野之间绿白两种色调, 构成一幅素净、柔和的暮春景象。“白云抱幽石, 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写清水涟漪, 竹影掩映, 山石幽静, 白云缭绕, 把读者引入明净的境界。又如, “林壑敛瞑色, 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等等, 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从而改变了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同时, 以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洗刷了东晋玄言的怪诞, 从而扭转了玄言诗风。因此,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谢灵运被公认为是山水诗和旅游文学的鼻祖。

山水自然就像慈母般关爱、呵护着人类, 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宝藏, 更是文人们离不开的创作源泉和歌咏对象, 李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李白一生漫游天下, 与山水为伴, 与日月为伍, 对江南美景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仅来到长江之中的天门山、名闻天下的庐山, 留下传诵千古的《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又到达山清水秀的贵池、青阳和径县, 写下“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秋浦歌》其十四) “天河挂绿水, 秀出九芙蓉。” (《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而且七次到安徽宣城, 写有《独坐敬亭山》这样的短章精品:“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这首五绝写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的内心感受, 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似乎是他的精神知己, 他在挫折失意之时投身到山的怀抱之中, 即使相坐无言也能得到心灵的慰藉。

因此, 李白不仅是山水自然的赞美者, 而且是旅游文学的大力实践和创作者, 他进一步将山水个性化和理想化, 将山水诗的创作推向了另一种境界。而李白的偶像却是谢朓, 李白的宣州游历路线遵循着谢朓的足迹。谢朓发展了山水诗, 并将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 诗风清新流丽, 玄言诗的影响已被消除殆尽, 其山水诗在诗歌艺术中独树一帜。

山水自然与人文精神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韵依依。”这两句《知音》歌词中的“高山流水”既是比喻知己的成语, 又是根据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编写的琴曲。相传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时楚国人, 伯牙鼓琴时志在高山, 子期听之, 曰:“巍巍乎若泰山。”一会儿伯牙又志在流水, 子期曰:“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后, 伯牙毁掉琴弦, 终身不再鼓琴。从此, 一曲“高山流水”奏千古绝唱, 成为中华文化里可歌可泣的一页, 由此升华了友情的崇高与宝贵。

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发出了“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的人生感言, 并形成了后世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比德”说。即精神品质不同的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各不相同, 智者勤于思索, 与水的川流不息具有相似性;仁者宽厚包容, 重土不迁, 与山的厚实稳重具有相似性。正如朱熹的解释:“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 有似于水, 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 有似于山, 故乐山。”可见, 审美主体已经与山水相通相知了。

因此, 在中国文化的范畴内, 山水自然已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 而是有着精神品格的载体, 是体现文人们个性才情的生命体系, 是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的骨骼和精魂。中国文人的山水诗, 都是作者游览名山大川与自然山水神交情合的结果。

在中国士大夫的观念中, 山水和仕途官场是对立的, 山水作为避世的场所, 很早就被士大夫们向往着、描写着。作为汉代抒情小赋发端的《归田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田园生活图景。到了魏晋, 由于社会动乱, 政治险恶, 隐逸之风盛行, 士大夫们以隐逸为清高, 以山水为乐土。他们往往将自己理想的生活与山水之美结合起来, 在诗文中出现了大量对山水自然的描写。陶渊明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或命巾车, 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可以说, 这就是作者的一种旅游方式和旅游感悟。而他的田园诗更是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与热爱显示出大自然的宁静、纯真与自由之美, 以此反衬出官场的纷乱、污浊与险恶之象。其中为后人极力称颂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四句。则在一俯一仰之间显示出诗人高洁的情操, 自然的心境。此处的“南山”不只是一座实体的山, 而已升华为崇高的标志, “飞鸟”则是自由的象征, 是诗人理想人生的化身。

这种物我合一,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无我之境, 既体现出审美主体的理想情怀, 又是山水自然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深化, 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正如宋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所言:“夫穷天下之物, 无不得其乐者, 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 籍丰草, 听山溜之潺湲, 饮石泉之滴沥, 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 不一动其心, 或有欲于心, 顾力不可得而止者, 乃能退而获乐于斯。”欧阳修认为, 获得山林之乐, 需要观照主体彻底摆脱世俗物欲的束缚, 才能进入的审美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进一步创造为一种空明的境界。

王维早年因热衷功名而步入仕途, 但获罪被贬后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 曾先后隐居终南山、嵩山等地, 经营辋川别业。晚年受禅宗影响极大, 常焚香独坐, 以禅诵为事,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就是他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诗。

与坐禅的体验相连, 王维多喜欢描写独坐时的感悟, 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二为一, 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 形成一种空境之美。著名的《终南山》就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的代表作, 诗中描写了终南山的逶迤、高峻, 透露出一种静谧之美, “白云回望合, 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诗人将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 使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自甘寂寞的情怀。又如《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两句, 可谓思与境偕, 神会于物, 那淡泊、闲适的云彩, 正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旅游胜地与精美诗文

自古以来, 旅游与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山水因作品而成为旅游胜地, 作品因山水而传诵千古。许多自然山水和人文遗存都因有了文人墨客的吟咏而名扬天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和对五岳之首泰山的崇拜, 自此, 泰山成为先秦以来七十二君主封禅大典之所, 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和膜拜的名山而出现在文人们的游记之作中。大诗人李白有《游泰山》一诗, 杜甫在《望岳》中写下“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名句, 描绘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及产生的登临愿望。全诗意境开阔, 格调高昂,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诗人的雄心气概。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 并刻石为碑, 立在山麓, 吸引着无数的登山者。

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虽是一篇不足五百字的短文, 但作者在记叙游览泰山的过程中, 既介绍了泰山的地理环境, 更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壮观场面, 成为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而登临泰山更成为广大读者的健身之举和旅游乐事了。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此句出自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七言古诗《漫游黄山仙境》, 它引领着八方宾客不辞辛苦, 千里迢迢奔赴黄山。因为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 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 观止矣!”并写出前后两篇《游黄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 (后) 主要是叙写作者攀登天都峰和莲花峰的经历, 对这两座黄山最大的山峰美景作了细致的描绘。其中赞美道:“左天都, 右莲花, 背倚玉屏风, 两峰秀色, 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 众壑纵横, 真黄山绝胜处!”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

此后, 唐代诗人中歌咏黄山最多的僧人岛云以《登天都峰》为题作诗, 表达了他攀登这一奇峰绝顶的艰辛和快乐, 此诗题在黄山绝壁之上被后世广泛传诵。清代诗人袁牧的《游黄山记》、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的《黄山三天》等都从不同侧面体现并充实了黄山的神奇秀美, 使黄山更加名闻天下, 游客不断。

除了泰山和黄山, 其他大好河山也吸引着广大作家去探胜寻幽, 创作出精美的诗篇, 为后世旅游者开辟了新的境地。庐山的名闻天下就是与作家作品分不开的。早在东晋, 居住于庐山东林寺近四十年的名僧慧远, 就对庐山胜景和僧侣生活作了形象地描绘, 他的《游庐山》是现存最早题咏庐山的诗。据统计, 自东晋以来, 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竟有4000余首。李白五次游历庐山, 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 他的《望庐山瀑布》及苏轼的《题西林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大大提高了庐山的知名度。可见, 庐山的自然, 是诗化的自然。

山环水绕, 山水相依。江海湖泊也因作品的描写成为旅游的美景, 枚乘的《广陵观涛》因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江涛的形、神、气、境使广陵成为著名的观涛胜地;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因描绘了长江三峡一年四季的风光之美使人们心驰神往;南朝吴均的《与宋元思书》, 描绘了富春江“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的秀丽景色, 令人心旷神怡;现代作家周瘦鹃的《绿水青山两相映带的富春江》更以其新颖别致的标题和丰富的景致独树一帜, 吸引着游客的脚步。富春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是与这些旷世佳作的影响力分不开的。

大文豪苏轼有两篇关于赤壁的赋文, 即《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 前者抒写作者秋夜泛舟长江的情景:“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后者描绘了江水冬天的景致:“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勾勒了两幅截然有别的江山图景, 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 令无数的读者心旷神怡, 慕名前往。实际上, 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而是湖北黄州的赤鼻矶。然而, 这一地点却被清乾隆皇帝正式改名为“东坡赤壁”, 苏轼赋作的影响力便不言而喻了。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篇7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 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当前, 生态旅游迎合了游客近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出游动机, 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 因而发展非常迅速。

自然保护区内的生境与资源, 均保持着自然界的原生状态, 是自然风光和生物多样性的精华所在, 有着优越的旅游开发资源和极高的旅游吸引力, 是开展高科技含量旅游的理想场所。虽然自然保护区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然特区, 一经划定将实施特殊的保护与管理措施。但是, 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在确保自然保护区主要功能的前提下, 在试验区内, 有条件地适度开展生态旅游是政策所允许的。一方面可适应社会发展, 满足人们对自然旅游的需要, 促进山区经济繁荣。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项目, 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做起, 在被批准的保护区建设总体建设框架内, 进行生态旅游的专项建设。

2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

旅游在促进和带动经济繁荣的同时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生态后果。人们从深刻的教训中, 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生态旅游是当代旅游业向高层次, 道德化发展的产物;生态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着生态旅游活动而出现的概念, 它是吸引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 又是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施和生态旅游业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此共识的基础上,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 (客体) 以自然景观为主, 辅以地方民族文化。旅游者 (主体) 是以大自然为基地, 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 以自然生态理念为指导, 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观赏内容的自然旅游。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具有教育功能的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其内容极为丰富, 带给旅游者以保健性, 高雅性, 知识性等全新的享受。在融进大自然的同时, 了解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从而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注重当地社区的参与。这不仅是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上推行社区共管, 促进社区发展的主要内容, 更是生态旅游带动社区经济发展,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 维护文化多样性, 使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都能有较深的“天人合一”的感受。

3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原则

3.1 保护第一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中多数属不可再生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是生态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和依据。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依法制定予以特殊保护的地域, 有着重要的生态和科学意义。因此, 维护其原生态是生态旅游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态旅游必须严格控制旅游活动的强度, 旅游设施和游人数量限定在其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 以维护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3.2 参与性原则

参与式发展思想, 就是要在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中搞清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 充分研究生态旅游诸多利益相关群体的需求, 尤其要关注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人并不是一个被动和消极的客体, 而是发展过程的主体, 只有人的发展在项目中强化, 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因此, 在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中, 坚持参与原则, 包括社区的参、旅游管理者的参与、游客的参与、当地群众的参等。

3.3 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业属于生态经济产业的第四产业, 在开发生态旅游时应遵循生态经济产业的原理。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 才能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是生态旅游内涵的核心, 也是建设原则的总概括。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强调保护与开展的结合, 是一种既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原生态发展旅游业, 又要求通过旅游活动维护和促进自然发展的双赢性的、特殊的新型旅游方式。因此, 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出发点和归宿。

3.4 和谐性与特色突出原则

在生态旅游建设中, 应坚持和谐性与特色突出的原则,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开发与保护的和谐, 现在与未来的和谐。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必须坚持只能在试验区内开展, 不得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 着重处理好自然环境、旅游者、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 寻求最佳结合, 并根据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 建设出能展示其特色的景区。

4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基本原理

4.1 生态伦理学原理

自然保护区是在依托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中体现其作用和价值, 那么生态旅游建设也必须以尊重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利为先导。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一样, 都是大自然中相互依存系统中的有机构成要素, 生态伦理学的观点, 正是强调人类必须承认和尊重大自然的权利, 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因此, 用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指导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总体建设的思路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应该是建设的总出发点。

4.2 生态经济学原理

生态旅游业是一种经济行为, 经营的主要目是经济效益, 但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实施生态化管理, 探究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点, 以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用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指导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总体建设的思路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应该是建设的总出发点。

4.3 景观生态学原理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总体建设, 就是挖掘和保护自然景观特色, 协调利用自然景观格局, 在进行景观生态分析, 建立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确保生态安全的基础上, 为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 利用景观多样性, 开发旅游空间多样性而提出的宏观方案。

4.4 系统工程学原理

系统工程方法就是将全部对象和全部活动, 都放在一个整体系统中来认识和处理, 用最优化的原则来确定其应处的合理地位和应完成的合理职能达到时空一体化。

4.5 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可持续发展包含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要求保持人类生活生产发展与自然界的横向平衡性和纵向永续性, 又要求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再生产能力的保护与发展, 以及人类生活的生态质量。旅游业的开发, 必然会对自然界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 建设的任务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最小的并可恢复的生态损失, 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 以保护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样性, 达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 对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分析探讨

5.1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建设内容

生态旅游景观区只能在保护区的试验区内开展, 应在实验区内选择有特色、有代表性的适当地域, 选定旅游主题, 建设成生态旅游景观区, 在景观区内建设旅游内容, 如资源评价、开发规模、景点设置、基础设施、容量计算、市场测定、效益分析等。

5.2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开发与区域参与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也必然将得到迅速发展,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业方兴未艾。当地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成功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生态旅游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积极探讨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开发与当地社区的关系, 以及社区参与的形式, 使生态旅游在当地持续健康地发展, 建设中应提出可行措施。

5.3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地方旅游关系

自然保护区一般地处林区深处, 市场局限性较大, 旅游业开展规模往往不能自成体系。在进行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时, 不能忽视其外部环境, 在维护自主经营和突出特色的前提下, 应尽量融入地方旅游业系统, 成为地方旅游建设的重要组成, 与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建设的目标与步伐相一致, 相辅相成才有可能得到相应发展。

5.4 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

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揭示和了解生物多样性在旅游业开发中的价值, 以及生境、物种、结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对资源与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包括有地理环境评价、生物物种评价、生物群落评价、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评价等等。从而为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后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促使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与资源的保护。

摘要:本文扼要地概述了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 论述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原则和基本原理, 对生态旅游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邹统纤,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解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行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与发展。目前,我国开始积极倡导绿色、生态的旅游形式,而自然保护区作为有代表性的绿色、生态系统,逐渐成为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之一。近几年,我国有很多自然保护区都在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业,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却因各种破坏与污染而呈现很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的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开发与管理,并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比较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有很多自然保护区都在积极的进行开发,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却忽略了保护二字,造成资源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分工不明确

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指导与管理相分离。很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一般都是业务指导由上级部门进行管理,行政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这种相分离的管理制度一旦在利益与保护中产生矛盾,那么对自然景区的保护就会输给对自然景区的开发,久而久之,就会向旅游第一、保护第二的方向倾向。

(二)自然保护区开发经营的监管力度不够

有很多开发商以及经营部门为了增加旅游客流量,满足旅游需求,开始在自然保护区内修建各种桥梁以及缆车、宾馆、饭店等等,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了很多商业化与城市化信息,严重破坏了自然保护区内的景色与风光。

(三)自然保护区的开发执法监管不严格

针对自然保护区内的人为环境破坏,我国有关部门在执法中的监管力度还不够严格。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有关条例中有明确规定,自然保护区有许多核心区域是禁止游客进入的,但是有很多自然保护区将这些核心区域规划为旅游区域,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内动物与植物的健康成长。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中也有明确规定,“因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其他特别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及外围保护地带修筑有关建设项目时,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按照有关法规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但是自然保护区在实际开发中与法律法规相违背时,有关部门却呈现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局面。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

(一)自然生态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

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对象所生活的地方。依照法律的规定划分出特定的面积来对这些保护群种进行管理,具体划分可以分为森林、荒漠、水域等等。因为自然生态类型的保护对象都是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时涉及到的因素就比较多,因此在开发之前要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这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要以“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模式进行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把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服务性设施区分开,避免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开发部门还要重点做好生态规划与生态服务的科学管理工作。

(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

野生动植物类型的保护区主要是给稀少的野生动植物规划出一定面积进行保护与管理。为了加强管理,可以划分为动物类型保护区与植物类型保护区。由于野生动植物具有一定的迁徙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采用分区旅游的模式进行开发。

分区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在旅游过程中给动植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同时也可以保证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果根据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分区,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态旅游。如果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范围进行分区,则需要严格将核心区域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域,不允许进行任何与旅游有关的活动,如果游客要进行观测,则可以借助望远镜等设备进行观赏,但前提条件是要在不影响动植物的生活下才能进行。另外,为了让旅游人员可以充分感受到自然环境的氛围,可以开放极小的保护区域,或者仅对科普旅游者予以开放,从而真正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

(三)自然遗迹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模式

自然遗迹保护区主要是针对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等保护对象划分出来的一定特殊区域。这种自然保护区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的,并且构造相对复杂,具有自然性与多样性。自然遗迹保护区由于在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所以它的研究价值也比较高。因此,自然遗迹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要更加谨慎,以严格保护自然遗迹为其旅游的开发模式。

严格保护就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保护自然遗迹的完整性,自然遗迹的生长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如果在开发过程中不认真对待,则会破坏自然遗迹的本来风貌,从而使自然遗迹消失。因此在这种严格保护的开发模式中,要尽量不开发或者少开发。在进行旅游开发前,要对自然遗迹保护区进行合理规划,再对旅游开发进行科学规划,将两者的规划充分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生态旅游开发的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浅析云南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篇9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 省会昆明。云南, 称为“彩云之南”, 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也被称为“乌蒙山”。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面积4.11%, 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八。总人口4596万 (2010年) , 占全国人口3.35%, 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 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有8个地级市:昆明市, 玉溪市, 曲靖市, 保山市, 昭通市, 丽江市, 普洱市, 临沧市。8个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迪庆藏族自治州。

1 地理特征

1.1 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特点表现为: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年温差小, 日温差大, 降水充沛, 干湿分明, 分布不均。

1.2 地貌特征

地形极为复杂, 整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 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 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 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 高原, 丘陵占10%, 坝子湖泊不到6%。

2 自然环境

2.1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素有“植物王国”, “动物王国”, “有色金属王国”, “药材之乡“的美誉。植物: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 不仅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植物种类, 而且还有许多古老、衍生、特有的以及从国外引种的植物。在全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 云南就有1.8万种, 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还多。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宜人的气候、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 构成一幅美丽而动人的画卷。

2.2 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云南的水资源有产量大, 人均水平高的特点, 人均拥有量是全国平均的四倍。有六大水系和六大湖泊。地跨六大水系:长江水系, 珠江水系, 元江 (红河) 水系, 澜沧江 (湄公河) 水系, 怒江 (萨尔温江) , 伊洛瓦底江水。六大湖泊:滇池, 洱海, 抚仙湖, 异龙湖, 程海, 泸沽湖。蕴藏有巨大的水能资源, 由于地貌特征河流落差很大, 所以保证了我省的电力事业。在充分利用环保发电的同时我省还参加了“西电东送”过程。丰富的水资源环境为我省的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做下了坚实基础。

2.3 对于云南水资源环境浅谈我的看法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解决需水增长较快, 供水日益加剧的矛盾;杜绝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加强公众水资源统一管理薄弱的意识。我省现在面临着:水体污染日益加重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供水基础建设设施滞后。所以应加强流域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配置基本思路与政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对策措施, 即增强水危机的忧患意识;保护水资源, 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水资源的价值及加强水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4 有着丰富的动植物

有着热带, 亚热带, 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物种。如:云南松, 橡胶树, 望天树, 跳舞草, 丽江云杉, 三七, 马尾松等。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有脊椎动物1737种, 脊椎动物中, 兽类有300种, 鸟类有793种, 爬行类143种, 两栖类102种, 淡水鱼类366种, 昆虫1万多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50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5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特色物种有: (抚仙湖的) 抗浪鱼, 滇金丝猴, 绿孔雀, 小熊猫, 蟒, 亚洲象等。

2.5 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省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特别是在当今不可再生资源匮乏的时代云南拥有着:黑色金属矿产, 建材非金属矿产及彩石矿产, 能源矿产, 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 冶金辅助原料矿产, 化工非金属矿产, 稀有及稀土矿产, 特种非金属矿产九大矿产资源。

3 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3.1谈到云南的旅游, 人们最向往去的就是大理, 丽江, 西双版纳州。丽江的古城可以让你流连忘返, 丽江古城已经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在这里, 我想全面的介绍一下云南的风景名胜。云南因为特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云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就有十二个:泸西阿庐古洞, 路南石林, 瑞丽江-大盈江, 滇池, 九乡, 大理, 玉龙雪山, 三江并流, 丘北普者黑, 腾冲地热火山, 建水, 西双版纳。

3.2由于云南有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所以每天早晚温差大 (12~15℃) , 请注意备装, 防止感冒, 外出时多注意喝水补水。云南海拔比较高, 所以刚到云南是有感应反应, 有缺氧的感觉, 在观光时步伐可以放缓一些。

3.3个人观点: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是云南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部分, 能让云南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确保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充分体现人文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符合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 发展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不仅能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还能缓解云南的就业压力,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完善云南的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体现社会文明, 人与环境的和谐。

4 区域名族文化与旅游开发

4.1 区域名族文化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 有着25个名族, 形成了特有的名族特色。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 占总人口的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 占总人口的33.37%。少数名族中彝族人数最多, 其次是哈尼族, 白族, 傣族, 壮族, 苗族, 回族……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6个:彝、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信仰宗教者共有403万人, 其中90%以上是少数民族。主要为佛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道教。语言以汉语为主, 同时也包含: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彝文、佤文、哈尼文、苗文。文化活动有:三月街, 族火把节, 族泼水节等。其中, 大理:“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 《蝴蝶之梦》大型歌舞, 双版纳:傣族风情园傣族歌舞和泼水节活动、《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歌舞, 香格里拉:歌舞表演《梦幻香格里拉》, 《藏民家访》。

4.2 区域旅游开发

99年成功承办昆明世博会, 使云南省的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二十一世纪, 云南努力建设旅游强省, 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围绕以昆明、大理、丽江为中心, 辐射全省旅游。加强对石林丽江古城, 苍山洱海, 三江并流, 香格里拉, 玉龙雪山, 西双版纳, 腾冲地热火山开发与利用。加强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旅游航线。充分利用云南现有的优势自然资源, 发展区域旅游业, 早日实现旅游强省。

摘要:扎根于云南的我, 早已经深深爱上养育我的这片故土。曾以“彩色云南”响彻于世, 但我却喜欢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乌蒙山”。为什么我会更喜欢“乌蒙山”这个名字呢?因为乌蒙山就是指整个云贵高原, 更能体现云南的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云南虽然地处中国西南边陲, 却以丰富的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优势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 丰富的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造就了云南民族特色,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25个大家庭。我深爱家乡云南, 在此浅析一下我家乡云南的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我的家乡。

关键词:乌蒙山,云南,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案例 (中国西部发展研究) .作者:吕昭河.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http://baike.baidu.com/view/7242.htm.

[3]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4]云南省水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保护浅析.中国水利学会, 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景观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6]陈永森, 赫维人.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浅析云南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篇10

关键词:乌蒙山云南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0 引言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称为“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也被称为“乌蒙山”。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八。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有8个地级市: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8个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

1 地理特征

1.1 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特点表现为: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1.2 地貌特征

地形极为复杂,整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坝子湖泊不到6%。

2 自然环境

2.1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的美誉。植物: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不仅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植物种类,而且还有许多古老、衍生、特有的以及从国外引种的植物。在全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有1.8万种,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还多。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构成一幅美丽而动人的画卷。

2.2 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云南的水资源有产量大,人均水平高的特点,人均拥有量是全国平均的四倍。有六大水系和六大湖泊。地跨六大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元江(红河)水系,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怒江(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水。六大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程海,泸沽湖。蕴藏有巨大的水能资源,由于地貌特征河流落差很大,所以保证了我省的电力事业。在充分利用环保发电的同时我省还参加了“西电东送”过程。丰富的水资源环境为我省的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做下了坚实基础。

2.3 对于云南水资源环境浅谈我的看法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解决需水增长较快,供水日益加剧的矛盾;杜绝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加强公众水资源统一管理薄弱的意识。我省现在面临着:水体污染日益加重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供水基础建设设施滞后。所以应加强流域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配置基本思路与政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对策措施,即增强水危机的忧患意识;保护水资源,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水资源的价值及加强水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4 有着丰富的动植物

有着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物种。如:云南松,橡胶树,望天树,跳舞草,丽江云杉,三七,马尾松等。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有脊椎动物1737种,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鸟类有793种,爬行类143种,两栖类102种,淡水鱼类366种,昆虫1万多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50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特色物种有:(抚仙湖的)抗浪鱼,滇金丝猴,绿孔雀,小熊猫,蟒,亚洲象等。

2.5 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省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在当今不可再生资源匮乏的时代云南拥有着:黑色金属矿产,建材非金属矿产及彩石矿产,能源矿产,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化工非金属矿产,稀有及稀土矿产,特种非金属矿产九大矿产资源。

3 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3.1 谈到云南的旅游,人们最向往去的就是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州。丽江的古城可以让你流连忘返,丽江古城已经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在这里,我想全面的介绍一下云南的风景名胜。云南因为特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云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就有十二个:泸西阿庐古洞,路南石林,瑞丽江-大盈江,滇池,九乡,大理,玉龙雪山,三江并流,丘北普者黑,腾冲地热火山,建水,西双版纳。

3.2 由于云南有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所以每天早晚温差大(12~15℃),请注意备装,防止感冒,外出时多注意喝水补水。云南海拔比较高,所以刚到云南是有感应反应,有缺氧的感觉,在观光时步伐可以放缓一些。

3.3 个人观点: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是云南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部分,能让云南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充分体现人文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符合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发展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不仅能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能缓解云南的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云南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体现社会文明,人与环境的和谐。

4 区域名族文化与旅游开发

4.1 区域名族文化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有着25个名族,形成了特有的名族特色。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占总人口的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少数名族中彝族人数最多,其次是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6个:彝、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信仰宗教者共有403万人,其中90%以上是少数民族。主要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语言以汉语为主,同时也包含: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彝文、佤文、哈尼文、苗文。文化活动有:三月街,族火把节,族泼水节等。其中,大理:“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蝴蝶之梦》大型歌舞,双版纳:傣族风情园傣族歌舞和泼水节活动、《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歌舞,香格里拉:歌舞表演《梦幻香格里拉》,《藏民家访》。

4.2 区域旅游开发

99年成功承办昆明世博会,使云南省的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二十一世纪,云南努力建设旅游强省,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围绕以昆明、大理、丽江为中心,辐射全省旅游。加强对石林丽江古城,苍山洱海,三江并流,香格里拉,玉龙雪山,西双版纳,腾冲地热火山开发与利用。加强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旅游航线。充分利用云南现有的优势自然资源,发展区域旅游业,早日实现旅游强省。

参考文献:

[1]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案例(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作者:吕昭河.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http://baike.baidu.com/view/7242.htm.

[3]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4]云南省水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保护浅析.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景观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陈永森,赫维人.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7]王文光,薛群慧,田婉婷.云南民族与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技术溢出渠道下一篇:搭建高校德育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