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旅游

2024-06-21

自然资源旅游(精选十篇)

自然资源旅游 篇1

1 遵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遵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革命的摇篮, 中国革命转折之圣地, 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其中以遵义会议会址为遵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 扩散到周边有:红军山革命烈士陵园、毛泽东故居以及四渡赤水纪念馆和娄山关战斗遗址等资源分布。可见, 遵义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与此同时, 遵义地处西南山区,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潮湿, 雨量丰富;并且因其属于第二、第三阶梯的交界处, 使其地势崎岖, 由于地壳运动产生了丰富奇特的卡斯特地貌。虽然这种地形和气候严重影响了遵义其他经济行业的发展, 但却为遵义提供了许多宝贵自然旅游资源, 如:赤水的丹霞地貌、四洞沟瀑布、十丈洞瀑布、竹海以及桫椤保护区;习水的国家森林公园。

由此可见, 遵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质量高、极具代表性。遵义的红色文化因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受到世界所关注, 而遵义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也得天独厚, 受到游客喜爱。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遵义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的发展有许多不足之处, 严重阻碍遵义旅游经济的发展。

1.1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

(1) 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由于遵义的红色文化旅游多为橱窗展示、静态观光, 以图片、文物、文字为主, 缺乏娱乐性、体验性, 对景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乡土资源整合开发不足。就目前而言, 遵义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形式单一, 没有充分把其中的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出来, 显得流于形式不够深刻。例如:在游览红军山烈士陵园时, 游客只有跟着游览线路看一遍, 拍个照;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时, 游客只能跟着讲解员浏览会议室和各个房间进行陈列物的参观, 整个过程流于形式, 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2) 资源分散, 不利于集中连片开发

遵义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 但是不成系统。主要有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一系列红色遗址类景区、娄山关战役遗址景区、还有四渡赤水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它们之间地理位置比较分散, 都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连片发展。除了遵义会址与红军烈士墓距离比较近, 能连在一起发展外, 因景点到景点的距离较远, 且交通不便, 致使遵义会址与娄山关、四渡赤水纪念馆等景点之间处于孤立的发展状态。

(3) 旅游交通不便, 服务水平低

遵义红色文化旅游发展, 一直都受到地方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制约。目前, 遵义的交通通达性有待提高, 旅游交通不便利。娄山关距离遵义市区仅仅38公里, 由于通条件比较差, 从遵义市区到娄山关大约需要2个小时的车程。目前全国的旅游人才缺口是为200万, 同样, 遵义也缺乏具有专业素质和从业经验的旅游专业人才, 遵义的旅游人才缺口则更为严峻, 使得遵义的服务质量提高十分困难。

1.2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诸多问题

(1) 缺乏宣传, 知名度不高

遵义对外交流和沟通因地域环境的影响受到限制, 使得处于遵义地区习水、赤水相对偏远一带的生自然旅游景区知名度很低, 不被外界知晓。很多游客看完遵义会议等红色旅游景区之后, 就匆忙离开。遵义自然旅游资源本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桫椤原始森林、竹海、习水的国家森林公园等植物类自然景观, 还有四洞沟、十丈洞、丹霞地貌等地质类景观。神奇充满吸引力。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到位, 使得如此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被埋没, 比起与其差不多的张家界、九寨沟等风景名胜区游客量相差很多。

(2) 基础设施较差, 可进入性低

西南地区地势崎岖, 起伏大, 地形比较复杂,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平原地区比较困难, 耗资大, 耗时长。还有铁路、机场的修建也比较困难。因此, 遵义发展旅游业, 相对其它地区, 其基础设施较差。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旅游景区, 其可进入性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遵义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道路、铁路、飞机场等基础设施差, 其可进入性自然就低。

2 遵义红色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的探讨

2.1 打造成体系的综合性旅游线路

遵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遵义市老城区:有位于遵义丁字口的毛主席住居、位于遵义市红花岗的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凤凰路的红军烈士陵园, 除外在离遵义市区30多公里的桐梓县, 还有娄山关战役遗址, 习水县有四渡赤水遗址。这些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比较分散, 没有连成一片各成景区。在同一方向上, 有习水的国家森林公园、赤水的竹海、四洞沟、十丈洞、丹霞地貌等景点, 可以将这些景点连成一个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综合旅游线路, 大大丰富了游客的游览内容, 延长了游览路线。

2.2 以红色扬自然, 以自然促红色

遵义红色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是“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很多爱国主义教育游都不远千里来到遵义进行。红色文化游, 成为遵义旅游的一块招牌、一面旗帜。虽然如此, 红色文化旅游存在着很多问题:呆板、枯燥、内容单一, 无法让游客通过观光游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多层次的满足。另一方面, 遵义拥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 对游客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但碍于交通设施不够完善, 加上宣传力度不够, 这些自然旅游资源被埋没和忽略, 知名度一直不高。许多游客参观完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就匆匆离开。完全错失了遵义自然旅游景区的巨大观赏价值。为此, 笔者认为, 必须把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结合起来, 以红色扬自然, 通过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吸引游客来到遵义, 进行观光, 在其过程中大力宣传自然旅游资源;以自然促红色, 把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融入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中, 通过红色宣传自然, 通过自然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

2.3 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遵义在全国尚属欠发达地区, 经济并不是很发达,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遵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红色旅游景区及自然旅游景区的资金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 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 改善投资环境, 广泛吸引海内外投资商, 加快遵义旅游业的发展, 以旅游促进景区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 引进和培养相关旅游人才

在旅游资源上, 遵义拥有丰厚的条件, 但受经济水平低, 教育水平落后, 人口素质和环境等问题的影响, 遵义本土旅游专业的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 除了信息闭塞, 教学和实习条件也有待改善, 因此, 遵义需要出台相关政策, 加大力度培养人才, 加大资金引进人才。如:在遵义地方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 并给予大量支持, 鼓励其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开设地方旅游学校, 针对遵义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专门导游的培养;引进外省甚至国外知名旅游专家来遵义做旅游发展战略指导;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其它地区或景区的优秀人才来遵义工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遵义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和自然旅游两种资源, 但是孤立开发的方式显然不能提高游客的游览兴趣, 也无法对两种资源进行优势互补, 发扬其长、避其所短。只有将遵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 打造成体系的综合旅游路线, 以红色扬自然, 以自然促红色, 并加大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引进和培养相关旅游人才, 才能使遵义的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

摘要:遵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储备都十分丰富完善, 但是开发现状却不够完善。其中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存在着产品形式单一、资源分散、交通不便等问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宣传力度小、基础设施差、可进入性差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文章提出了将红色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的方式, 令其二者优势互补, 使遵义旅游业得到更好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自然旅游资源,结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虎, 吴国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河南省确山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5) :7-9.

曲阜自然旅游资源 篇2

旅游学院2008级七班

徐成文 200841100155

曲阜市自然旅游资源

曲阜简介

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鲁中南的一块宝地。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依泰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北最大纵距3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公里,总面积896平方公里。境内百余座山头绵亘在东、北、南三面边境线上,群山内侧散布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阜丘,中西部为大片的肥田沃土。山丘与平原之比为3:7,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最高点是北部的凤凰山,海拔548米,最低点在西南部的程庄,海拔47米,城区中心海拔60米。

主要自然旅游资源:尼山、石门山、大沂河、九龙山、九仙山

一、尼山

尼山,在曲阜市东南30公里处。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为避圣讳易名尼山。据说是孔子的出生地。尼山孔子庙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后来毁于兵火之中。

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衍圣公孔恩晦再度修建祠庙,并建观川亭和尼山书院。明成祖永乐15年(公元1417年)建成现在的规模,共有殿堂房屋69间。尼山孔子庙共分五院。东侧门外,即尼山书院学堂,是仿北京国子监建造的。尼山书院东麓山脚下有一溪流,名叫智源溪。

过溪向南有一天然石洞,名叫坤灵洞,传为孔子出生处。孔子庙东南的沂河畔,建有观川亭,相传孔子在此观看到滔滔河水不断流失,因而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建亭纪念。在尼山孔子庙周围漫步,林野丘峰,风景秀丽,可逐一观看五老峰、白云洞、智源溪等“尼山八景”。尼山的主要风景:

1、尼山水库(圣水湖)孔尼山水库位于曲阜市尼山乡泗河支流小沂河上游,主坝为均质坝,坝长1805米,最大坝高22.2米,坝顶宽10米,坝顶高程130.59米,防浪墙顶高程131.59米。

尼山水库施工时,受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坝基清基不彻底,砂砾石层厚达30米,基岩岩溶发育、隐患严重,被列为全国43座大型病险水库之一。

尼山水库清澈见底,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库的养殖开发,引进了太湖大眼银鱼和名贵的罗非鱼品种,发展网箱养鱼,养殖的鱼虾肥壮肉嫩,在此可开发垂钓.划船等旅游项目。

2、尼山林场

尼山林场为省级森林公园,尼山处处苍翠,登上观川亭,遥望南天,可见山峦重叠,飞红滴翠,碧波荡漾;仰望北方,山峰巍峨,松柏苍翠,蔚为壮观。尼山林场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游客爬山,避暑,静养。

3、观川亭夫子洞

观川亭位于尼山孔庙东南角,下方就是夫子洞,东面正对以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命名的颜母山,相传是孔子观五川汇流之处。《论语·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尼山整体开发计划

拟以圣尼山、圣水湖、尼山林场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文物和风景资源,建设成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住宿、餐饮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石门山

石门山位于曲阜城东北25公里处,原名龙门山,因山有二峰对峙,状如石门,故名。右侧的胜涵峰为全山主峰,海拔406米,有水雪洞、蟠龙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门月霁为胜景。山上有孔子学《易》处,子路宿于石门处,李白、杜甫燕集处等遗址。主要景点

1、胜涵峰

右侧的胜涵峰为全山主峰,海拔406米,有水雪洞、蟠龙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门月霁为胜景。山上有孔子学《易》处,子路宿于石门处,李白、杜甫结伴游齐鲁时于此宴别。石门寺在胜涵峰山腰之阴,是曲阜惟一的一座寺院。宋、元时为全真观,明景泰七年(1056年)归僧家所有,改称五泉寺,后依山名改为石门寺。全寺一佛殿为主体建筑,前后建有二层楼阁数座,西面建有配房数十间,均为上世纪初建筑,今寺已废,遗址尚存。

2、石门书院

石门山附近,距市区15公里处有石门书院,为曲阜旧时四大书院之一。旧为佛、道、儒三教之堂,乾隆四十年(1775年)迁佛、老之像于庙东北隅,在原址建大殿,独奉至圣先师像,春秋志祭。景区内山峰峻峭,洞壑深幽,林木葱茏,风光秀丽,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3、石门寺

石门寺在胜涵峰山腰之阴,是曲阜唯一的一座寺院。宋、元时为全真观,明景泰七年(1056年)归僧家所有,改称五泉寺,后依山名改为石门寺。全寺一佛殿为主体建筑,前后建有二层楼阁数座,西面建有配房数十间,均为民国时建筑,今寺已废,遗址尚存。石门寺西北里许处为孔尚任隐居处,遗迹尚存。

三、大沂河

曲阜市第二大的河流,非发源于临沂市的沂河。古称沂水,曾名庆源河、泗沂河,为别于临沂地区的沂河,亦称小沂河,现称大沂河。发源于邹县城前镇凤凰山北麓,全长58公里。从孔子湖上游的曲、邹交界处入境,至曲、兖交界的金口坝入泗河。境内长39公里,河床。主要风景 沂水春风

沂水:水名,即现在曲阜城南的沂河。尼丘即尼山,为孔子诞生地。“沂水春风”喻指孔学的教益,师长的薰陶。《论语·选进》篇中,讲孔子与弟子在一起谈论个人的志向,他很赞成曾子的父亲,他的老学生曾皙(音西)的观点。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有了古沂水,才有了“浴乎沂”的记载,才有 “沂水春风”的流传。愿沂水长流,春风永存。

曲阜市启动实施了大沂河公园河道景观治理工程,该景观工程作为曲阜今年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构筑形成沂河公园、景观、名树、花草、绿化带与周边生态环境相映成趣,提升城市景观面貌、改善城区环境质量,与会展中心、新大成桥形成整体效果,成为“东方圣城”又一道亮丽风景线。四、九仙山

九仙山位于曲阜城北18.5公里处,传说是古代九个仙女趁王母娘娘大宴群仙醉后偷偷下凡,迷恋人间美景化为九个仙峰常立人间而得名。此山海拔460米,山体峻拔,古木参天,植被丰富,古迹众多,既是一循古崇圣的游览圣地,又是居家旅游的天然氧吧。

九仙山古称甄山,文物古迹始建于康熙八年,有石台阶938级,大小庙宇32间,山厅“碧霞元君祠”悬如天禅、攀云插汉、地势绝陡,碑刻几十年。据山上碑文记载称此庙用人工数以亿计,实属“空中楼阁”。山下“红门宫”是供奉九仙老奶奶的庙,红墙壁瓦、高庙门、方影壁,是我国传统古建的杰作,每年三月三庙会前来自发供奉的人数达几万人,自康熙八年由孔子后代世袭衍圣公孔毓圻创始以来一直长盛不衰。

依“红门宫”沿溪身上而建,有仙人桥、蜇龙井、黑龙潭、观音庙、吴帝庙、华佗庙、王母行宫、孔子登临处、颜子洞、孟母携子石、吴起营寨、呼家兵城、黑风口、三天门、中天门、安邱王墓群、楼斗寺宏华等著名文物古迹。这些古迹又有着众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如“石盘遇仙”“九仙狐仙”“九女堂”“九仙女下凡”等。

九仙山前后大山怪石磷峋、形态各异、形象逼真、有凤凰山、孔子石、神鱼石、牛腿石、香炉石、棋盘石等。

山在曲阜东北30公里处。主峰海拔460米,面积2.45平方公里,风景秀丽,沟深壑秀,夏季气候凉爽宜人,秋季花果飘香,是观景纳凉避暑,体验民间生活的佳地。现已恢复旧时山顶庙宇。这里曾是春秋末齐鲁长勺之战故址。山上有孔子石,酷似孔子行教像。五、九龙山

九龙山位于山东曲阜城南9公里处,崖壁上东西并列5个南向古墓,为西汉时鲁王陵墓。第一位鲁王是汉景帝的儿子刘馀,于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改封曲阜,其后子孙安王刘光、孝王刘庆忌、顷王刘劲、文王刘睃相继袭封,直到建国二年(10年)封地被王莽废除。陵墓均为依山凿洞,除东起第一座外,其余四座都于1970年被发掘。陵墓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其中西起第三座最有代表性,墓纵深全长72.1米,最宽处24.3米,最高处18.4米,前为墓道,长37.5米,宽4.6—4.8米,最高处18.4米,由人工自山表下凿山石而成,葬后以土回填。墓道北端向北凿石为洞,依次为墓门、甬道、前室、前室四耳室、后室、石龛。墓门宽2.2米,高2.5米,深4.5米,以十九块长方形石块堵塞。甬道长17米,北端东西有耳室,左右各二室。前室东西8米,南北6.3米,高4.2米,后室置棺椁,长宽各6.5米,高4.6米,北壁凿刻石龛。为排掉山体渗水,墓底凿有水道自后室排向东车马室的自然山缝。整墓凿石2900多立方米。

自然资源旅游 篇3

范双全: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中红色旅游日益受到青睐。红色旅游方兴未艾,逐步向构建产业化格局迈进。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及相关资源极其丰富。2005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家单位联合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名录》。在全国有红色景点数千处,其中湘赣闽、陕甘宁等红色旅游区12个,北京—遵化—乐亭—天津、张家界—桑植—永顺—吉首—铜仁线等30条精品线路和天安门广场、平津战役纪念馆、井冈山等123个经典景区。

几年来,中央和各省市县加大对红色景区、景点的投入,各红色景点的设施、环境极大改善,旅游人数逐年大幅上升。可喜的是,国外游客明显不断递增。

记者:红色旅游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华红旅国际投资集团有何构想?

范双全:红色资源不仅仅是物质资源,还有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不仅各地要对本地资源进行整合,还要推进所有红色景区的资源整合。最近,我们两次组织全国的相关企业家和投资者到湖南张家界、江西井冈山进行红色旅游资源考察,大家对开发红色资源投资红色旅游有极大兴趣。

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将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我们还将对其他十个红色旅游区进行考察,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最终,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红色旅游必须确立主题,突出特色。我们要把红色旅游做为系统工程来实施,建设精品工程、配套工程、保護工程、宣传工程、产业工程。形成从全国到省和地级市的红色旅游发展的大网络和大格局。

在景区的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转变观念,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

谈到可持续发展。一要对遗迹、文物等革命史迹按照旅游发展规律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和旅游景点、线路和景区的重组;二要以井冈山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为核心,对在精神内涵上与之具有共性的革命精神进行归类、提炼和升华。三要把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整合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抓好红色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形成红绿(生态旅游)结合、红黄(文物文化旅游)结合、红俗(民俗旅游)、红蓝(海滨旅游)结合,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实现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整合旅游要素资源。把旅游景点、旅游购物、旅行社及所有旅游要素整合起来,把红色旅游产业链做宽、做长、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

要实行区域大联合。要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把全国看成一个大系统,每个革命根据地所在区域为分支。统筹兼顾不同层级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区域内、区域间必须加强营销上的联合、宣传上的合作、旅游营销人员培训上的交流、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实现集聚效应。

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努力实现极大的政治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文化效益。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色。要共护共享红色旅游主题品牌。严格控制相同题材和内容的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防止以红色旅游的名义从事损害红色旅游形象的活动,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记者:红色旅游景区大多在老、少、边、穷地区,如何吸引游客吸引投资者?

范双全:是的。我国红色旅游产品过于单一且雷同,层次低,底子薄弱。特别是革命历史景点,模仿和抄袭盛行,缺乏特色,品牌意识淡漠,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对红色旅游项目设计重视程度不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加上经营理念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等诸多因素,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所以,高度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迫在眉睫。第一,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体现在旅游产品上,旅游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旅游产品开发合理与否密切相关。第二,稳中有增的客源是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载体。随着外资旅行社的进入,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谁能抢占市场的核心部分,关键在于旅游产品能否迎合游客的需要,能否打动游客的心。第三,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出现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迎合这种趋势的变化,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靠特色与内涵树立品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因此,对于目前的市场状况,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设计出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改变目前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市场状态,以迎合旅游者的多种需求,赢得游客、赢得市场,进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整体享受性。

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怎样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现代旅游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从挖掘内涵到展陈方式和表现手段,都进行一番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运用高科技手段,变单一的平面展示为平面、立体、动态、表演等各种形式相结合,使游客身临其境,见物、见人、见精神,提高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比如,井冈山推出的“当一天红军”的旅游系列活动,参观者穿红军军服、住红军屋、吃红军饭、唱红军歌、模仿红军练兵等。

运用网络营销策略,提高营运力度。电子商务的无边界性将打破现有旅游市场划分的壁垒,旅游客源市场将面临重组和再瓜分,最有实力的旅游电子商务供应将拥有最广泛的客源市场。现在大部分景区都采取此种营销策略,红色景区可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或联合几家景区合作建立共享网站,开发潜在客源。网站可以通过在线猜谜、红色旅游知识竞赛、专题活动题目有奖征集或有机地组合声音与图像等,使旅游产品更加有趣、真实、生动,吸引更多的浏览者。

记者:根据您刚才提到的旅游产业投资以外,中华红旅国际投资集团还介入了其他哪些相关产业?

自然资源旅游 篇4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 东濒南海, 西临北部湾, 南有琼州海峡, 是粤西乃至全国重要的港口城市, 海滨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湛江地处雷州半岛, 历史悠久, 文化璀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汇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 互相碰撞、融合, 不断充实、更新, 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即湛江红土文化, 作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的区域文化, 红土文化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本文试图在充分挖掘湛江独特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分析二者发展的现状, 探讨二者相结合发展的举措, 提高二者的开放利用程度, 发挥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湛江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2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湛江作为海滨城市和粤西中心城市, 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资源, 经过长期的发展, 已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海滨旅游资源有:硇洲岛硇洲灯塔、东海岛中国第一长滩、角尾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天成台度假区、吉兆湾国际海洋度假区、特呈渔岛度假村、湛江海湾观光游船线、白海豚保护区、南屏岛、南三岛南三听涛、十里军港景观带、那晏海石滩、北部湾广州湾界洲滩角、罗斗沙岛、白沙湾滨海浴场度假区、赤豆寮岛、九龙山国家红树林湿地公园等, 尽显海滨港城特色;具有代表性的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则有: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雷州人龙舞等“雷字号”风物以及吴川三绝 (飘色、泥塑、花轿) 、安铺八音、遂溪文车醒狮、廉江舞鹰雄等, 凸现红土文化特有风采。

由此可见,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质量高、极具代表性和独特性, 历来受到各界的关注。近些年来, 湛江依托于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红土文化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相关旅游业,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湛江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并未被充分开发利用, 发展不协调、不完善问题突出, 尤其是与国内其它海滨城市旅游业发展相比, 差距明显, 尚未形成品牌特色和品牌效应, 严重阻碍了湛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对社会经济的推动和城市的整体发展作用极其有限。

2.1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1 缺乏整体规划

湛江在发展海滨旅游的过程中, 思想观念不够重视, 发展理念不够先进, 政府缺乏整体的发展布局和有效的统一规划, 各级旅游管理相关部门缺乏良好的协调和合作, 缺乏对旅游业的科学引导, 导致各地区间盲目竞争, 一哄而上, 重复建设, 景点雷同, 特色暗淡, 缺乏深层次的开放, 造成资源的浪费、效益的低下甚至生态环境的破坏。

2.1.2 缺乏准确定位

准确定位是海滨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准确定位主要包括自身发展特色定位和客源市场定位。湛江的海滨旅游资源虽然丰富, 但是并不具有垄断性, 必须深入挖掘湛江与国内外同类海滨城市发展海滨旅游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特色产品才能吸引国内外游客, 显然, 湛江在发展海滨旅游中对此的认识严重不足。另外, 湛江从一开始发展海滨旅游时还存在客源市场定位模糊的问题, 没有仔细地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 导致在开放经营中缺乏整体的规划, 在宣传中缺乏针对性的营销。

2.1.3 缺乏科学管理

科学的管理是旅游业有序发展关键之一。湛江的海滨旅游虽然发展时间较长, 但是仍然存在管理权限过于分散、政企不分、多头管理等问题, 缺乏完备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导致不良竞争的发生、利益冲突的出现,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甚至个别地方的旅游管理局面混乱失序, 严重损害城市形象, 降低旅游发展效益。

2.2 湛江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市场推广

湛江因远离珠三角等发达城市, 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 知名度本身不高。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出现过自身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坚定的情况, 对自身富含的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的重大价值认识不足, 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 并没有针对性地对红土文化积极对外宣传和主动向旅游市场推广, 即使有宣传促销活动也缺乏整体的营销方案, 宣传效果并不尽人意, 导致国内外游客对湛江的红土文化并不了解, 更不熟悉。

2.2.2 缺乏整合发展

湛江的红土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丰富, 形式多样, 各具特色, 分布广泛, 但是却处于比较封闭的、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 没有形成体系化、产业化的发展, 整合发展程度较低, 缺乏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团体的有效引导与合作, 形成全方面、多层次的推广。

2.2.3 缺乏配套设施

由于湛江的红土文化多集中分布于各县、乡镇、农村, 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旅游发展中涉及的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一体化配套设施普遍缺乏, 就是有也是比较简陋, 难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而且, 湛江地处粤西, 对外交通也是欠发达, 尤其是高铁仍未建成开通, 机场航线少, 可替代性交通工具较少, 极大地限制了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2.2.4 缺乏专业人才

受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狭隘的利益观念以及传统的宗法思想的影响, 湛江红土文化中许多技艺往往局限于在当地特定的人群中传承, 尤其是当地年轻的男性一代。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 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与祖辈、父辈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许多年轻人对红土文化失去兴趣, 而且年轻人大多数都长期远走他乡, 谋求更好的发展, 迫于生存和生活压力, 一般都无心或有心无力兼顾红土文化的传承, 导致红土文化中许多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缺乏专业的人才继承、传播和发扬红土文化。

3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效益

海滨旅游资源, 是以海滨自然风光为基础, 以历史文化遗址为象征共同构成, 是海洋空间的人文利用形式, 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湛江的海滨旅游资源是湛江旅游的重要特色所在, 在湛江的旅游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湛江红土文化既是雷州文化, 其是中原文化在广泛吸收融合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具有雷州半岛特色的“天南重地”区域文化, 是湛江人文的精髓所在, 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雷州文化与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 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针对湛江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都相对不足, 二者的发展都存在一些问题的情况, 把作为湛江旅游发展的重要特色和湛江人文的精髓相结合发展, 发挥“1+1大于2”的效能, 令其二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1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经济效益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首先, 海滨特色和红土文化相结合, 可以进一步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 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 满足不同旅游爱好的游客的需求, 增加景区客流量, 从而增加旅游收入, 提高经济效益。其次, 海滨特色和红土文化相结合, 可以丰富旅游产品, 打造更多的旅游特色线路, 创造更多的旅游消费, 扩大旅游市场, 从而增加旅游收入, 提高经济效益。再者, 海滨特色和红土文化相结合, 可以提供更多的整合资源, 带动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吸引社会投资, 拉动地方消费,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后, 海滨特色和红土文化相结合, 可以创造和衍生相关的产业链, 增加旅游产业值, 有力带动湛江县、乡镇和农村的发展, 提高当地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3.2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社会效益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第一, 海滨特色和红土文化结合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红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传承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利于丰富文化产品, 打造湛江文化特色品牌, 提升湛江城市形象, 丰富湛江文化内涵, 提高城市知名度, 极大地推动湛江的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第二, 借助海滨特色, 弘扬红土文化, 不仅可以促使红土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 从而有利于红土文化推陈出新, 融合创新, 而且可以增强湛江人民对红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从而继承红土文化精神, 开创幸福生活, 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第三, 借助红土文化, 发展海滨旅游, 可以丰富海滨港口城市的文化内涵, 彰显湛江与其它海滨港口城市的与众不同, 增强湛江作为海滨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气息。第四, 海滨特色和红土文化结合发展旅游, 可以更好地吸引相关的专家、学者前来研究湛江的红土文化, 从而促进红土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和红土文化的学术研究, 提高红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各类会议在湛江召开, 更多的社会团体组织、公司企业落户湛江, 从而有助于湛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4 湛江海滨旅游资源与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措施

4.1 培养和引进旅游“双能”人才

当代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依靠专业人才的推动, 以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和多种游客的需求。湛江在推动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过程中, 要求具备既熟悉海滨旅游资源知识和管理服务又熟悉湛江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知识和管理服务的“双能”人才, 包括导游和相关的管理者与服务者。因此, 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这方面的“双能”人才。

一是出台相关政策, 给予政策上的重视与支持, 尤其是对于红土文化的政策支持。二是增加资金投入, 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特别是在红土文化的传承及其旅游开发中, 加大对红土文化的传承者、发展配套设施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三是借助高校人才培养平台, 培养此类“双能”人才。如在湛江地方高校中鼓励与支持其开设针对湛江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相关选修课程, 设立相关研究机构, 举办相关研讨会、主题讲座、主题活动等;开设和借助地方旅游学校, 针对湛江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专门的导游的培养。四是加强对相关旅游部门和景区管理服务人员的培养, 提高其业务能力的同时增强其综合素质。五是引进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来湛江做旅游发展战略指导, 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其它地区或景区的优秀人才来湛江从事旅游发展工作。

4.2 明确定位, 加强有效宣传推广

湛江实行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 必须一方面明确旅游发展中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 即旅游发展的品牌项目。另一方面明确旅游发展的客源市场。只有这二者定位清晰明确, 才能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加强旅游的宣传推广。

旅游发展的品牌项目的科学定位, 首先需要对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进行综合考量, 分别找出二者的优缺点。其次, 结合湛江各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 湛江自身的发展定位、发展理念、发展目标等, 找到其与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契合点和相关联系。再者, 分析国内外, 尤其是广东省、中国西南部、东部沿海、环北部湾等区域的海滨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特点, 并与湛江的海滨旅游资源特点, 结合湛江红土文化旅游资源, 找到湛江与之对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

旅游发展的客源市场的科学定位, 第一, 整理统计海滨旅游和红土文化旅游目前的主要客源市场, 分析其拥有这些客源市场的优势, 存在的劣势, 巩固和扩大的机遇以及可能缩减或失去挑战等因素, 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完善。第二, 分析海滨旅游和红土文化旅游的潜在客源市场, 以便目的性更强地进行重点宣传推广。在分析过程中, 需要结合湛江的交通布局情况、湛江外来人口情况、湛江籍人士在外地的居住发展情况、客源市场地的情况、湛江对外交往密切的地区情况等。第三, 利用湛江便利的区位优势, 大胆把环北部湾、东南亚等区域定位为客源市场。因为湛江与这些地区不仅地理位置上相邻, 而且历史文化上也颇具渊源。

4.3 以海滨扬红土, 以红土促海滨

湛江的海滨旅游资源虽然丰富, 湛江的红土文化旅游资源虽然独具一格, 源远流长, 但是二者的发展现状却面临一系列困境, 无法让游客在观光游览中得到多层次的满足。为此, 需要采取以海滨扬红土, 以红土促海滨的结合发展模式, 把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起来, 既发挥海滨旅游资源优势, 又发挥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 从而既能满足游客娱乐游玩的需求, 又能满足游客精神文化的需求。以海滨扬红土, 就是通过海滨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吸引游客来到湛江, 进行观光, 在其过程中大力宣传湛江的红土文化旅游资源;以红土促海滨, 就是把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历史悠久、富有神秘感的红土文化融入到海滨旅游线路中, 通过红土文化宣传海滨旅游, 通过海滨旅游带动红土文化推广。

4.4 打造独特的综合性旅游线路

由于缺乏整体的设计和规划, 如今湛江的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低, 旅游线路过于分散, 各自发展, 效益低下, 形成不了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 为此, 在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 有效整合二者的旅游资源, 打造独特的、成体系的综合性旅游线路, 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为目标, 把湛江的旅游业推上新台阶。如目前正在打造并已初步成型的东海岛———海洋大学———湖光岩———金鹿园———南亚热带植物园旅游线路, 特呈岛———海滨公园———观海长廊———渔港公园———十里军港旅游线路等等。但是这些旅游线路目前只彰显出海滨旅游特色, 而没有结合红土文化旅游特色, 所以内容单一, 形式单调, 缺乏地方文化特点, 导致吸引力不大, 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差距较大。在接下来的发展中, 因挖掘这些旅游线路所蕴含的红土文化旅游资源, 并把其与海滨旅游资源相结合, 打造地方人文气息更加浓厚的综合性旅游线路, 以此为示范项目, 在实验一段时间后,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改进不足, 因地制宜地推广到其它旅游线路。

5 结语

综上所述, 湛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 但是孤立开放的方式显然存在许多问题且不能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 也无法对两种资源进行优势互补, 发扬其长, 弥补其短, 只有二者结合发展, 发挥各自特色, 打造成体系的综合旅游线路, 才能更好地推动湛江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指出了近年来, 湛江的旅游业借助于湛江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但是目前湛江的海滨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仍然较低, 发展不完善。其中, 海滨旅游资源存在资源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准确定位、缺乏科学管理等问题;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缺乏市场推广、缺乏整合发展、缺乏配套设施、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 这导致品牌效应差、产业效益低, 部分红土文化更是面临失传的危险。针对这些问题, 在明确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提出了将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的方式, 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整合多种资源, 实现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互补, 互为促进, 建设独具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旅游线路, 打造湛江旅游品牌, 彰显湛江城市特色。

关键词:海滨旅游资源,红土文化,结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璇华.湛江滨海旅游的发展对策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1 (5) :63~65.

[2]周菁.关于遵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的探讨[J].大众科技, 2013 (6) :313~314.

第三章 广东自然旅游资源 篇5

旅游的功能:具有形态美(雄、险、幽、旷、奇),可开展观赏性旅游活动、具有科学文化属性,可开展求知、科学考察旅游、具有一定的空间载体特征,可开展休闲、游乐、体育活动。

“广东四大名山”:丹霞山、西樵山、罗浮山、鼎湖山。

广东韶关的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由红色砂岩、砾岩构成,以“锦石”、“锦岩”、“锦江”为代表,清初高僧澹归和尚曾在此建寺修行。(巴寨海拔626米/平头寨584米/扁寨516米)

海岸地貌分为基岩海岸、沙岸(最适宜开展“三S”工程)和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海岸)。

广东具有代表性的岩溶地貌旅游胜地:阳春凌霄岩、乐昌古佛岩、英德宝晶宫、肇庆七星岩、云浮蟠龙洞、怀集燕岩等。

“南国第一洞府”:阳江阳春(罗阳峰林)的凌霄岩,是广东省颁布的首批风景名胜区之一,分为正岩、东岩、西岩三大洞,以“吉星高照”、“一线天”、“水中印月”、“滴水明珠”等四大天然奇景引人注目。景区还有400多米的岩底河,可以坐船游览。

乐昌的古佛岩(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岩溶地貌,大型的岩溶洞穴,分为上下重叠三层)有“古佛洞天”摩崖题壁和观音像,“三宫四殿”,“半边明月”、大型石脑和三亿年前的海底珊瑚化石。

“岭南第一洞”:英德宝晶宫,是广东省首批风景名胜区之一,有“洞中洞,楼上楼,河上河”(地质、考古价值)的特色。八大景色:宝晶宫溶洞、碧落洞、狮子山、英石园、奇石书画馆、摩崖石刻诗廊、水上高尔夫。“众景能兼有,南方可独尊”。

七星岩:又名星湖。由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由东向西依次是:阆风、玉屏、石室(文化宝库,山秀洞奇)、天柱、蟾蜍、仙掌、阿坡。

花岗岩是一种酸性岩浆侵入岩,它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结晶矿物组成,广东的主要代表有惠州罗浮山、潮阳的莲花峰、汕头的垂虹洞、龙泉洞和珠海的濂泉洞。

“岭南第一山”、“神仙洞府”:惠州罗浮山(东樵山,罗山和浮山合成)是我国的道教名山,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福地,奇峰怪石、飞瀑名泉(三大名泉是“长生井”“卓锡泉”“酿泉”)、洞天奇景是其三大特色。

“天下第一花岗岩奇洞”(1989年,北大陈传康考察鸡冠山):汕头垂虹洞(连环洞)

潮阳莲花峰(广东省第一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莲峰海色”奇观著称,有渔家女的“望夫石”、“忠贤祠”、“观海楼”、“崇文亭”、“万人冢”、“文公石雕像”等景点。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温泉、矿泉、海水、湖泊等均具有疗养功能。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陕西临潼就已经开发了骊山温泉。

泉水旅游资源 “岭南第一泉”:从化温泉,泉眼12处,最高温度71℃,最低温度36℃。

“仙泉世界”:广东著名的露天温泉中山仙沐园温泉,温泉品种多达十多种,出水温度 可达93℃,是全省温度是高的温泉,有滋阳补肾、壮气补血、健美之功效。

珠海御温泉深度为150米,出口水温70度,属于高温氯化物——偏硅酸型医疗矿泉水。舒筋活络、强身健体、滑肤养颜、安神定神、抗衰老等。

珠海海泉湾温泉源自大海深处,泉井自喷高度达11米,中国温泉泰斗陈炎冰曾亲笔题词“南海第一泉”。纤体、美肤、活血、保健等功效。

恩平市是中国第一个温泉之乡,也是国家级地质地热公园之一,其三大品牌温泉为金山温泉(“天下第二温泉”)、帝都温泉(山水文化温泉)、锦江温泉(温泉冲浪、温泉漂流)。

江门新会古兜温泉,是集山、泉、湖、海于一体的旅游资源,有中外特色温泉区,以一地同时拥有海水温泉和淡水温泉等两种温泉水为特色。

海洋旅游资源

阳江市海陵岛是广东第四大岛,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拥有风光旖旎的海滨旅游资源。美国纽约海岸规划局长饶基仁称“海陵岛拥有世界无污染的最美丽的沙滩,堪与任何第一流国际海滨旅游区相媲美,堪称‘世界之钻’”;美国夏威夷市长山诚也赞美:“十里银滩是上帝的杰作”。这样大面积的优质海滩竟然能把海岛的东部、南部和西南海岸连成长长的一线,总面积达到20多平方公里,占全岛面积的1/5,如此大面积的具有综合性开发价值的海滨景区,不仅国内罕见,在世界著名滨海城市中也是少有的。

汕头南澳岛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岛上最迷人之处是青澳湾,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海湾似新月,海面如平湖。

惠东县的巽寮湾由八个海湾组成,以石奇美、水奇清、沙奇白著称,被誉为“绿色翡翠”和“天赐白金堤”。巽寮湾是粤东数百公里海岸线中海水最洁净的海湾之一,海滩上软细洁白的海沙含硅量高达99%。

瀑布旅游资源

广东的瀑布大多是由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断层而形成的构造瀑布,比较著名的有:德庆盘龙峡瀑布群(广东最大的瀑布群)、增城白水寨瀑布、罗浮山大坑白石漓瀑布、从化温泉三瀑(百丈飞涛瀑、飞虹瀑、香粉瀑),鼎湖山飞水瀑、水帘洞天,丹霞山马尾瀑。

河流

广东比较著名的观光游憩河段有:

西江小三峡{羚羊(羚峡归帆,端州十景之一)、大鼎(镇水大鼎,大鼎峡名景之一)、三榕(榕峡钓台,榕峡盛景之一),景色秀丽、古迹甚多)}北江中下游三峡(飞来、香炉、大庙)、小北江三峡即湟川三峡(龙泉、楞伽、羊跳)等。

清远黄腾峡漂流:“小九寨”,最具吸引力、最刺激、最好玩漂流之一,水质、风景、空气一流。黄腾峡漂流特点:①河道落差多、漂程长、够刺激、动感强;②峡谷烟雨弥漫,彩虹常见,具神秘感;③漂流途中可观看壮丽瀑布,奇石险峰。

中山市民众岭南水乡,河网交织、直达横门水道出海口,盛产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三十多种水果,拥有珠江三角洲现存最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良生态环境,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被称为大沙田。

连州地下河,是华南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洞穴,地下河洞内上下共分三层。

温泉之乡恩平的歇马举人村,位于“江之湖,河之泊”的锦江河畔,两岸“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是名副其实的“水乡画廊”。

湖泊

肇庆星湖包括七星岩、鼎湖山两大景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整个湖面被划分为五个湖: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洞口有唐李邕所书的《端州石室记》碑刻。石室洞内摩崖石刻林立270余处,有“千年诗廊”之称。

惠州西湖以“五湖”、“六桥”、“八景”闻名,被赞为“山川秀邃,五湖环城,浮洲四起,景色宜人”。其中西湖景区素有“苎萝西子”之称。

湛江湖光岩是全国著名的火山口游览区,也是国家级地质公园,有“湖光镜月”之美誉。山岩,是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湖,是火山口湖。湖水清澈,明净如镜,雨落连月而不溢,天旱不涸,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火山湖口。“四山围一湖,湖水明如镜,山边有岩洞,岩与湖光映”。

生物旅游资源

生物旅游资源功能:观赏;美化、净化环境;保健和疗养;造园;精神美学(岁寒三友:松竹梅;红豆:思慕;四君子:梅兰竹菊)。广东北部南岭地区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部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南部为热带常绿季雨林。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银杉。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松、福建柏、海南粗榧、篦子三尖杉、白豆杉、观光木、囊瓣木等24种。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41种。

广东常见的植物:扶桑:(朱槿、大红花),四季开花,以春秋最盛。

夹竹桃:常绿灌木,原产伊朗、印度,茎、叶有毒。

木棉:(红棉、攀枝花)落叶乔木。为广州市市花。

凤凰树:(金凤树、火树):常绿乔木,原产自新加坡,明末引入广东,是

厦门市市树,每年开花三至四次,叶子椭圆。

白兰:也作茶叶或提炼香油。

榕树:常绿乔木,有气根,分为大叶榕、小叶榕(有可分为白皮榕、葛皮

榕)两种

羊蹄甲:又叫“弯叶树”;红花紫荆。

茉莉花:初夏开花

米兰:米仔兰;原产地为我国南方

鸡蛋花:夹竹桃科小乔木,晾干后可以作药用,用沸水泡而饮之,可治消

化不良和湿热下痢,又有清凉润肺的功效。

华南植物园是中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中华之最”),是“羊城新八景”(1986年,广州市评)之一。

广州云台花园(位于白云山三台岭)是我国最大的园林式花园,被称为“花城明珠”。是西式风格的、观赏性极强的新式花园。

南沙百万葵园是全国唯一的以向日葵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同时名列两项世界第一:规模最大;葵花常年开发。

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是广东省最大的农、林、果自然生态景区。

珠海农科奇观,是融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景观和传统农业种植的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观赏性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广东省重点生态旅游景点。白鹇是广东省的省鸟。

我国三大动物园:广州动物园(位于广州市先烈中路)、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熊猴,云豹,华南虎等22种(粤北的华南虎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仅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穿山甲,白鹇(广东省省鸟)等95种

香江野生动物园:我国目前唯一由民营企业投资管理的大型野生动物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乘车游览区:非洲原野区、猛兽区、亚洲原野区。

森林旅游资源

森林是自然界中物质最丰富、功能最完备、层次结构最错综复杂、生产力最大的陆地主题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物库、能源库、基因库、碳储库和蓄水库。森林旅游资源以森林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为主体。它主要包括森林自然景观(林景、山景、水景、气象气候景观、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珍稀动植物)、森林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植物精气、空气负离子、空气微生物、旅游舒适期和土壤)、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地方文化、艺术传统)三大类。

森林旅游资源的功能:审美(基本)、休闲娱乐、疗养保健、美化环境。

广东省的森林旅游资源种类主要包括:森林公园(为主)、生态公园、风景林场、森林浴场等

广东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从化的流溪河森林公园、南海的西樵山森林公园、乳源的南岭森林公园、龙门的南昆山森林公园、河源的新丰江森林公园、南澳的南澳海岛森林公园等。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首批国家级十大森林公园之一,总面积8813公顷,园内第一高峰是:鸡枕山(海拔1146.7米)。

西樵山(位于广东南海,死火山)有“珠江文明的灯塔”的美誉和“南粤理学名山”的雅号。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的佳话,将西樵与东樵(罗浮山)列为南粤名山的代表。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物种宝库”)位于南岭山脉的核心地带,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中心,这里大片的原始森林保存着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第一峰”,石韭岭(海拔1888米)是广东第二峰。“通天箩”岩洞里面长着一片令人惊奇的“地下森林”。四大景区:瀑布长廊景区;原始森林(“小黄山”)景区;广东第一高峰石抗崆景区;亲水谷景区-----“岭南四绝”。

南昆山国家林木公园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国避暑天堂”、“南粤大氧吧”、“古代桃源今代存”(动物的天府,植物的宝库,奇峰异景多,且是纯天然的,没人工痕迹)的称号。

瀛洲生态公园,广州市的“南肺”,生产各种岭南水果,其中一石硖龙眼、红果杨桃、鸡心黄皮等最声名。

恩平市国营河排林场,江门地区最大的林业基地。土壤以在页岩、花岗岩上发育而成的赤红壤为主,呈酸性反应,肥力中等。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反思 篇6

自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至2002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757处。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但与这热潮相对应的是却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遭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规律受到人类干涉等与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违背的后果。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调查表明:全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甚至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既然如此,还要不要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保护区发展建设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应提倡生态旅游的开发

1、开展旅游项目可以有效解决保护区资金紧张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区内保护功能的发挥。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代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按照国外的经验,保护区费用应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保护区的开发、保护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基金。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而资料显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40%位于西部地区。截止1997年,在我国592个贫困县中,183个县共拥有国家、省、市、县等各级保护区228个。发达国家在自然保护区上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而我国却仅为52.7美元,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3,几乎是最低的。2002年的夏天,许智宏、阳含熙、李文华等22位两院院士给中央写信,呼吁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但我们必须清楚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资金需求,因而只能在现有的格局下努力改善。因此,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靠保护区自身积极寻求发展资金,走以区养区的道路。

2、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带动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保证保护区保护功能的实现。

世界上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保护区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当地居民的拥护和支持,否则,自然保护往往只能是句空话。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都位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设立保护区、林场等形式的保护机制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无形中加大了这些地区同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经济差距的压力和外界资源需求的激增,使地方居民在致富热情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合法或不合法手段利用和消耗现有资源,不能考虑生态保护的长远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贫穷,而非贫穷者,才是自然保护区的敌人。因此,帮助当地居民脱贫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而发展旅游业却可以充分发挥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为保护区自身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是以保护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正是散发旅游魅力的核心。旅游开发不但可以给保护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保护区所在的当地提供了可观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为保护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应该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濒危、珍稀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不应因“保护”而剥夺了人们欣赏独特自然景观的权利。人们欣赏到大自然的神来之笔的机会越多,才能越自觉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保护区适当地开展旅游活动更可以通过自然界本身的魅力产生直观的宣传、教育作用,使人们更加热爱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

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本身也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开展何种形式的旅游?人们已经注意到旅游已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无烟产业”,游客的大量涌入、任意丢弃产生的垃圾、排放的废气等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保护区的资源又尤其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至少具有一定范围内的独特性和相当程度的珍稀性,是属于保护性资源而不是开发性资源,因此,这种利用必须置于“保护第一”的原则下,这在保护区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保护区要提倡的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根据1992年第一届旅游与环境世界大会的定义,是促进保护的旅行。为了避免传统旅游所带来的负效应,生态旅游是—种低投入,计划性强的旅游活动,对于游客的性质,游客量以及活动路线和安排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应根据本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做出能充分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计划,严格控制生态容量和经济容量,避免旅游区超负荷运载;不以人为的方式去破坏景区的自然风貌,不能在景区盲目地建盖与环境和地方文化不协调的设施。就资源的利用而言,要采用新型的、无公害的能源和资源,以及能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就旅游商品而言,其使用过程要尽量节约原料和能源。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扮演当地生态环境的欣赏者和保护者这双重角色,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消费者。

nlc202309040540

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在保证人们享受大自然,游览观光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态系统不受破坏。而且,生态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也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5 1/4。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投入从另一角度也相当于增加了保护区的收益。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四川九寨沟景区为避免因游客过多而对景物的破坏,实行游客限量,规定最大接待量为每天1-2万人等,但总体看来在旅游得开发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们要做的努力也还有很多。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保护,在一些地区,保护区内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极其严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发展旅游业,竟违反河道管理规定,在二道白河上游河段拦河修建综合旅游馆,迫使河流改道、造成水质污染,导致水土流失。这种违反规划,盲目兴建的旅游设施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于其它保护区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

1、多头管理,导致权责不清。

据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李忠介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草原、海洋、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等9大类型,前5种属林业部门主管,数量最多,达1538处,国家级的164处,后4种类型中,草原归属农业部,海洋属于国家海洋局,而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的行政管理权则属于地矿部门。四大行政管理部门之外,又由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综合协调,往往导致权力交叉、责任不清。

保护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业务指导与实际管理权的分离。目前,自然保护区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是业务由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区的人员组成、工资待遇、经费开支等,全由地方政府承担,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中央行政主管部门,只对保护区进行业务指导。这种管理体制往往导致了当地方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保护向开发妥协的结果。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被青海省视作发展旅游的两张王牌之一后,在处理旅游与保护的关系上,省里明显有旅游第一、保护第二的倾向。不仅将自然保护区的人力、财力主要投入到旅游开发中,还建设了敞开式的观景台,游客可直至正在孵化产卵的鸟近前10m左右的地方。

2、对保护区的开发经营权缺少限制和监督,致使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普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具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的黄山上,现有常住人口六千多人。西海景区海拔2100米处,有宾馆和招待所21处,床位近万张。为了满足供水需求,就地拦截山泉溪流修筑水库;北海景区的万松林,大部分已被酒店、商店、职工公寓和宿舍所取代而成为百松林;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及职工的生活区就建在桃花溪上,从党政军、文教卫生、工商税务、邮政通讯、交通金融、学校医院到电视台、水电站、变电所、垃圾处理厂等等一应俱全,俨然成为一座小城市。据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大都存在这一现象。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为了满足旅游需求,都以经济收益为中心,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和兴建桑拿、舞厅之类一应俱全的星级宾馆、饭店,导致景区“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极大地破坏了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风光。

3、保护区的开发需要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但目前更为关键的问题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对于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内的人为破坏,地方政府及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相关法律对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的保护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在经济利益优先的情况下,都被公然违反。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的观景台就设立在其核心区内,而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本应严禁游客进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竟也成了旅游的特区。近10年内鸟岛上的鸟种群数量下降70%的理由的也就不足为奇了。2003年破土动工的天门山索道工程部分也位于被当地旅游部门称作“空中原始花园”的天门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而且这种滥建滥造的现象大量存在于各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因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其他特别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及外围保护地带修筑有关建设项目时,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并按照有关法规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试问,这些人工设施建设之前是否真正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明明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工程项目又是如何能一路过关斩将?地方政府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对此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三、协调好开发与保护之间关系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加强规划与管理。

多头领导、条块分割,不能形成统一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是长期以来阻碍自然保护区开发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的重要原因。为此,自然保护区应建立起统一的纵向分级管理体制。以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管理,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区)级林业厅(局)管理,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县级林业局管理。国家局仅管理总体规划、一级保护对象、核心区的审批;省级主管部门负责二级保护对象、缓冲区的审批;县级主管部门负责省级保护对象、实验区的审批,并且各自有一定范围的林地审批权。同时由省级主管部门监督实施总体规划,直接管理包括规划、审核、计划、投资、评价、人事、考核、培训等内容。在开发时,应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规划与布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教育、资源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等关系。规划一经审批,要分年度、分项目“按部就班”地实施,一项一项地落实,年年积累,循序渐进,而不能敷衍了事,监督部门也应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权责分明才能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落到实处。

2、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分离出来,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nlc202309040540

既然要对保护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某种程度上讲就要将保护的主体推向市场,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那么,其经营运作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由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又不同于市场上—般的资源。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与管理。这样,就要求将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剥离出来,将经营权交给有经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如黄山旅游股份公司成立后,其保护费投入由原来一年的200万飙升至上市之后2500万。而保护区管理机构由于专注于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也强化了管理职责,加大了保护力度。原先管理机构同时拥有开发和保护两项职权,在开发过程中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当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本该以保护为第一天职却因考虑到眼前利益而舍弃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出让景区经营权并不一定造成资源破坏,而真正的破坏往往是规划不周、认识不足、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我国目前对景区经营权的转让问题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通常的做法是企业与景区所在地方主管部门签订开发经营协议,其他利益主体并未参与协议的商定,这样一来,很容易引发生态资源利益受损或寻租行为。因此,首先要根据各保护区的不同情况,确定哪些可以转让。在转让时,应让各方利益主体都参与进来,对经营者的资质要科学审核,合同中也应对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应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比如规定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景区保护;合同期满后,景区保护水平必须不低于一定的指标;经营期间,应严格遵守景区总体规划,应根据环境承载力来合理确定客流量;在项目增设过程中,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且必须经过国家有关方面及专家的严格论证等。

3、建立起相关的政策引导机制。

在保护区的投资开发上,政府的投资应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及民间资本不愿意介入的公益性领域,而经营性投资则可以由民间资本来实现。民间资本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可以通过利益机制的引导,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充分发挥其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方面。从一些用景区资源上市的公司经营报告中可以发现,获得经营权的公司要上交营业税和所得税,而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又必须尽早赢利以回报股东们,因此公司不得不把资金投向最能并且最快赢利的领域,主要是宾馆、游乐场等。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又要求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的痕迹。对此,相关部门应当赋予开发经营主体—定的优惠政策来拉动和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如银行贷款、减免税费、技术辅导等。

而在控制污染方面,则可以通过环境经济政策迫使企业减少污染以及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就是对涉及到的饮食、娱乐、服务企业征收排污费。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保护区内废物的循环利用,最大地减少废物产生,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对于废物回收再利用者也应给予政策优惠或资金奖励。据经合组织(OECD,1996)统计,OECD国家押金退款制度主要应用于饮料包装方面,返还率介于40%-100%,平均返还率近80%。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区基本还没有推广押金制,可见其发展空间还很大。

四、结束语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我国珍稀、濒危动植物及独特的自然风貌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前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给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应该肯定的说,旅游资源要开发,但如何开发以及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保护区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性,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尤其注重保护,必须走生态旅游的路线。由于我国目前保护区的旅游产业无论从开发上还是运作上都远远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标准,因此,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配套机制,建立起完善适用的法规体系就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自然资源旅游 篇7

地热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热能, 地球本身像一个大锅炉, 深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在地质因素的控制下, 这些热能会以热蒸汽、热水、干热岩等形式向地壳的某些部位, 一般是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聚集, 如果达到可开发利用的条件, 便成为具有开发意义的地热资源。地热旅游资源是可供旅游开发的存在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

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差别, 地热能可分为高温型 (>l50℃) 、中温型 (90℃~150℃) 和低温型 (<90℃) 三大类, 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由地球浅处的低温型地热水天然出露地表所形成的温泉旅游资源。咸阳市素有“温泉城”之称, 温泉资源丰富, 本文即以咸阳市为例, 针对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进行探究。

二咸阳市温泉旅游资源概况

1. 总量及空间分布

咸阳地热水资源丰富, 地热田位于市境南部陇海、西铜铁路两侧的渭河各级阶地地带, 地跨渭城、秦都、兴平、武功、杨陵、三原六个区县, 东西长近100km、南北平均宽8km, 总面积约800km2, 其中含矿层位主要为第三纪的高陵群、蓝田—霸河组、张家坡组和第三纪的砂岩层。

咸阳的温泉资源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地热水天然出露地表形成的温泉, (据资料显示, 沿塬边, 即渭河北岸隐伏活动断裂带分布有兴平马嵬坡、咸阳马跑泉、大泉、小泉、魏家泉等自然露头温泉10余处, 水温18℃~26℃) ;另一部分是在地热田打凿地热井得到广义上的温泉 (截止目前, 咸阳已凿成地热井共24眼, 井深800m~3500m, 水温60℃~120℃, 单井平均涌水量为140m3/h) 。这两部分构成咸阳丰富的温泉资源 (详见表1) 。

2. 资源特质

咸阳的温泉资源价值极高, 具备资源规模大、丰度高、热源充足、热水品质优良等特色, 富含氡、硫、锂、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已达到优质医疗热矿水的标准, 广泛应用于理疗、洗浴、采暖、游泳等方面。尤为珍贵的是, 热矿水中锶、碘、溴、氟、锂、氡、偏硅酸、偏硼酸、偏砷酸等有益组份极为丰富, 各井均有5~7项指标达到医疗热矿水浓度标准, 其中4~5项达到命名矿水浓度标准, 其达标组份种类之多、含量之丰为国内同类地热田或天然温泉所少见。

三咸阳温泉旅游资源的评价

由于对温泉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的标准和权重不好把握, 所以在这里运用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定性评价。六字指“美、古、名、特、奇、用”六字, 是对资源本身所做的评价;七标准指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进行评价, 采用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客源市场等七项标准。

1. 对咸阳温泉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

第一, 美:温泉的美包括水声、水色、水味、水影和水态。水声——温泉涌出细流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水色——由于含矿物质用洁净度不同, 经光线照射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水味——矿泉水清冽甘甜, 爽人可口;水影——岸上的景物倒映在温泉水中产生美感;水态——温泉水是动态的, 充满活力, 令人欢快。

第二, 古:咸阳的温泉资源有上千年的历史, 早在唐朝, 在杨贵妃缢死的马嵬坡即有温泉涌出。

第三, 名:咸阳因优质的温泉资源, 被评为“中国温泉之乡”, 是中国九个温泉乡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第四, 特:温泉只分布于我国几个地质断裂带上, 其存在不具有普遍性, 是特殊的旅游资源。

第五, 奇:与各种人文和普通自然资源相比, 温泉资源给人以新奇之感。

第六, 用:咸阳温泉水中含有很多对身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有的矿温泉已达到医用热水和矿泉水标准, 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2. 对咸阳温泉旅游资源所处环境的评价

第一, 季节性:咸阳属于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 四季明显, 冬冷夏热, 雨热同季。每年4月到11月是旅游旺季, 12月到次年3月是旅游淡季。

第二, 环境污染状况:咸阳注重对地热资源的利用, 因此对煤、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利用大大减少, 环境污染少, 环境质量高, 被评为我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 目前正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第三, 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咸阳旅游资源丰富, 资源密度大, 一般在温泉旅游地周围均有旅游景区, 联系性强, 且他们之间的共存性大于竞争性。

第四, 可进入性:咸阳航空、铁路和公路发达, 交通便捷, 可进入性好。

第五, 基础结构:咸阳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 设施完备, 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合理, 基础结构良好, 游客容量大。

第六, 社会经济环境:随着西咸一体化的深入和西咸国家级新区的建设, 咸阳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安居乐业, 社会稳定, 有利于温泉旅游的开展。

第七, 客源市场广阔:咸阳市总人口500多万, 是咸阳温泉旅游地的一级客源市场。咸阳紧邻最具历史的古都和省会城市西安市, 西安市有740多万人口, 流动人口数量也相当庞大, 是咸阳的潜在客源市场;咸阳北与甘肃相连, 东与渭南、铜川市毗邻, 西与宝鸡市接壤, 以上构成了丰富的二级客源市场群。此外, 西安市每年接待大量的入境和国内旅游者, 由此组成了咸阳温泉地的三级客源市场。广阔的客源市场为咸阳开发温泉旅游提供了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 咸阳温泉旅游资源质量高、价值大, 且所处环境优良, 若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定会取得良好的效益。

四咸阳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研究

温泉旅游的开发利用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创新。根据温泉旅游在开发主题和主导功能上呈现的差异性, 可将温泉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为休疗保健式、观光娱乐式、主题度假式和综合开发式。结合咸阳温泉旅游资源及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咸阳温泉地域着重开发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旅游产品。

1. 温泉疗养类旅游产品

咸阳的矿温泉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有益组份, 具极好的保健作用。此外, 温泉的浮力、压力和水温具有治病疗养的独特价值。利用温泉的医疗保健功能, 咸阳可开发疗养保健类旅游产品。这方面可以参照华山御温泉的经验。

2. 主题度假类旅游产品

开发此类产品的首要因素是选好产品的主题, 一要充分调研, 分析市场, 了解市场需求;二要结合咸阳的历史文化等资源特色, 做到巧妙结合借用其他资源;三要围绕主题, 营造舒适的氛围。这主要通过建筑物的造型、室内装潢装饰、工作人员的着装和服务风格、歌舞剧的表演等来实现。

咸阳有一个开发此类产品的成功案例, 即海泉湾温泉度假村, 其以地中海风情、西班牙建筑风格展现精炼古典的欧式庄重与典雅, 营造了世界温泉文化的华彩氛围, 让游客领略不同文化背后的温泉沐浴风情。海泉湾度假村注重温泉文化的挖掘和塑造, 斥巨资打造了大型音乐舞蹈诗画——《丽影泉情》, 节目在设计中融合了亚洲风貌和古典的欧洲风情, 且充分展现了咸阳的历史文化。从秦皇汉武的战马赳赳, 到奥斯曼舞娘的舞步轻扬, 雄壮且唯美, 整个剧目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给观众以神奇感和吸引力。

3. 康体娱乐休闲类旅游产品

对此类产品的开发可围绕会议会展和生态农业旅游进行, 具体内容如下:

(1) 会议会展+温泉养生类旅游产品。在商务会议会展中加入旅游元素作为对员工的奖励, 已成为当今潮流。因此, 可以在温泉旅游地大力建设酒店和会议会展设施, 形成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的会议会展中心, 积极承接各种会议会展项目, 如区域性的论坛“西洽会”、“杨高会”等。

(2) 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以地热营造温室, 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项目, 可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温泉生态采摘和现代农业体验旅游产品等。

4. 温泉节庆旅游产品

咸阳是历史文化名城, 有几千年的建城历史, 更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国的都城, 历史文化积淀雄厚, 因此可以文化为依托举行温泉旅游节庆活动, 如举办唐温泉文化节, 在节日中把泡温泉与欣赏唐歌舞、品味唐文化结合起来, 举办与温泉有关的书画、诗词展览等。

此外, 咸阳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可把温泉旅游产品与温泉地周边的知名景点联系起来, 开发组合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摘要: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地热能, 其富集到一定程度即形成地热资源, 可被旅游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称地热旅游资源。本文以其中的温泉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 以温泉城——咸阳为例, 调研了咸阳温泉资源的总量、空间分布和资源特质, 采用“六字七标准”对其进行了评价, 并通过研究其可开发的温泉旅游产品, 对其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地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咸阳

参考文献

[1]朱跃东.温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之新宠[N].中国旅游报, 2005.2.16

[2]王华、吴立瀚.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

[3]袁敏.重庆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6)

[4]杨海红、高鹏.关于温泉旅游的几点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 2006 (3)

向海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浅析 篇8

向海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根据中国科学院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文本, 向海保护区旅游资源可分为六类15处旅游单体。其中水域风光类3处, 生物景观类4处, 遗址遗迹类2处, 建筑与设施类3处, 旅游商品类2种, 人文活动类1处[2]。

按中国植物区系划分, 该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蒙古草原地区——东北平原亚地区。植物有5门89科237属537种。类型多样的植被, 为向海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提供隐蔽和食物等基本条件, 是向海湿地生态的基础, 构成向海古朴原始的自然景观资源。沼泽以芦苇为主, 间有藻类、香

丹顶鹤、白鹤、白头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灰鹤, 白枕鹤、蓑羽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尤其是在繁殖季节, 对环境条件要求更为严格。向海湿地是这几种鹤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 因此向海保护区也把这些鹤类, 尤其是丹顶鹤作为最重要的保护对象。

人文资源的开发是旅游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和内蒙古的交界地带, 为蒙汉杂居区, 至今仍遗留下许多蒙古族民俗风情, 如“手扒肉”、“河水炖鲜鱼”及“马头琴歌舞”等, 别具特色。敬献哈达和鼻烟壶是蒙民的传统礼节。每年的6月举办向海郁洋淀“蒙古族民俗文化节”, 主要开展叨羊、赛马比赛, 举行文艺演出、举办篝火晚会等活动;7月举办向海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主要开展赛马、射箭、摔跤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体育竞技活动。洁白的哈达、草绿的毡房、狂野的奔马和名誉海内外的东北二人转、朴素的东北民风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孕育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市场。

向海自然保护区是作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而建立的。其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湿地这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保护湿地环境是向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 维护向海湿地的水源主要是南部霍林河, 西部额穆泰河, 北部洮儿河引水工程。霍林河、额穆泰河都属季节性河流, 流入本区由于无明显河床, 在丰水期大水漫流而过, 形成大面积湿地;进入枯水期, 水位急剧下降, 甚至有些区域无水, 导致生态严重失调, 给野生动物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 解决湿地水源, 实施引水工程是当务之急。向海水库是向海自然保护区最大的水资源储备库, 它的最大水面可达7100hm2。近年来洮儿河水量大大减少, 已满足不了储水需要, 霍林河虽是季节河, 但丰水期量大, 因而引霍林河水入向海水库, 可缓解水势, 增加水库水量。这样既能减少灾害, 又可随时调节向海湿地水量, 给野生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抑制湿地的退化, 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从而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冬梅, 张凤岭, 任炳患.向海自然保护区区系害虫区系的初步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7, 24 (2) :85-90.

自然资源旅游 篇9

一、晋、陕、蒙三省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1. 山西省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山西悠久的历史, 给我们留下众多的古代建筑——宫观寺院、历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画、古城关隘、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传世珍宝及风情民俗、风味名食、烹饪技艺等文化遗产。

寺庙宫观:山西现存古代建筑, 其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据统计, 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为106处, 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的五台南禅寺大殿、五代的镇国寺万佛殿、宋代的晋祠圣母殿、辽金的大同华严寺建筑群、元代的永乐宫、北魏始建而重建于明代的悬空寺等, 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筑群, 作为净土宗道场的玄中寺, 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平遥双林寺, 全国武庙之首的解州关帝庙等, 都是明清时期的艺术杰作。此外, 盂县藏山庙、介休后土庙、绵山回銮寺、万荣飞云楼、秋风楼, 灵空山圣寿寺, 临汾尧庙等, 均各有千秋, 闪烁着历史和艺术的光华。历代古塔:省内历代古塔多达280多座, 其中以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五台山白塔、代县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永济普救寺莺莺塔最为著名。石窟造像:据考察, 山西境内规模较大的石窟有北朝时期19处, 隋唐时期21处, 宋代2处, 元代2处, 明代5处, 加上云冈石窟, 天龙山石窟共51处。以全国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云冈石窟为最, 太原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长治羊头山石窟、平定开河寺石窟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城垣关隘:山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内外长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阳泉等八个地、市境内, 约计3500公里。有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娘子关、偏关等重要关隘。山西古城垣较为完整的有平遥城和娘子关城, 平遥城除城墙外, 城内鼓楼、城隍庙、街坊、店铺、民居都保持着明、清形制与风貌。古代壁画:山西古建筑众多且大部分属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而这些寺观, 又几乎全有壁画。据统计, 山西寺观壁画, 现仍有27000多平方米。其中唐代壁画32平方米, 五代壁画20多平方米, 辽代壁画15平方米, 宋代壁画86平方米, 金代壁画440多平方米, 元代壁画1430多平方米, 明代壁画2300多平方米, 清代壁画2910多平方米。在这些壁画中, 以芮城境内的永乐宫元代壁画称最, 在各殿内墙面和拱眼壁上, 满绘壁画, 总面积以单面计算, 达100多平方米。古代彩塑:山西现有古代彩塑近13000尊。其中唐代82尊, 最有名的有五台山南禅寺彩塑, 佛光寺彩塑;晋城古青莲寺彩塑等;五代时期11尊, 最有名的是平遥镇国寺彩塑;宋、辽、金时期394尊, 最有名的是大同华严寺辽塑、太原晋祠、长子法兴寺、晋城二仙观宋塑、朔县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386尊, 最有名的是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明代5878尊, 最有名的是平遥双林寺彩塑和隰县小西天彩塑;清代彩塑, 山西有6000余尊。古文化遗址:山西发掘出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多处。属于旧、新石器时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遗址及合河遗址、襄汾丁村遗址、沁水下川遗址等, 夏代以后的重要古遗址和墓葬有太原罗城春秋墓、侯马晋国古都遗址、朔州汉墓群、高平长平之战遗址、晋阳古城遗址等。文物、考古部门从这些古遗址古墓葬中发掘出大量钱币、陶器、石器、木器等珍贵文物, 并不断有新的发现。革命历史纪念地:近、现代的革命斗争给山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故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乡县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武乡王家峪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型关战役旧址、五台县松岩口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刘胡兰烈士纪念馆等, 其它还有黄崖洞保卫战故址、左权将军牺牲纪念地、抗日华侨女英雄李林纪念馆、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毛泽东等老一辈等人的家居住地等, 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记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史绩。

2. 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在长达1180多年的历史中, 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四个王朝在此建都, 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迹, 被誉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陕西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胜地。

作为中国文物古迹荟萃之地, 陕西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 文物景观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之首。古长安城的遗迹、“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石质图书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气象万千的大小72座帝陵……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和博大悠远的华夏文明, 使每一个到过陕西的人都不自觉地从内心深处产生怀古之幽思。

今日的陕西, 拥有着中国唯一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相继建立的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阎良飞机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一大批现代化高科技园区为陕西旅游业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注入了新的活力。

“延安精神革命圣地”作为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 以其鲜明的主题, 便利的交通, 完美的接待服务设施, 与人文景观和自然美景相映生辉, 成为陕西旅游的新亮点。

陕西已发展成为海内外旅游者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古老的丝绸之路之起点, 著名的古帝王之都, 正充满生机与活力, 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

3.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是我国的北部边疆。东西相隔2400多公里, 南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 居全国第3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 跨越三北 (东北、华北、西北) , 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国境线长4221公里。

内蒙古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 富饶美丽。大兴安岭的莽林风光, 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赛马、摔跤、射箭被视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 蜚声中外。传统的那达慕常常把中外游客带进浓烈的兴趣之中。名胜古迹如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 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 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园, 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 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 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 星罗棋布。

二、晋、陕、蒙三省旅游产品开发情况

1. 山西省旅游产品开发情况。

山西近几年开发了晋北的佛教文化、晋中的大院文化 (晋商文化) 、晋南的黄河根祖文化等极具代表性的以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产品, 丰富了山西旅游产品的结构, 提升了山西旅游业的品味, 扩大了山西旅游业的经营空间, 推动了山西旅游业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其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有: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 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文物旅游产品, 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大院文化旅游产品, 以黄崖洞风景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产品等。

2. 陕西省旅游产品开发情况。

陕西省拥有以华山为代表的自然旅游产品, 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旅游产品, 以“黄帝陵·清明节公祭”为代表的根祖文化旅游产品, 以“红色圣地——延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产品, 以现代科技为载体融入大唐盛世灿烂文明的文化创意主题园——“大唐芙蓉园”等。

3.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品开发情况。

内蒙古最近几年来开发了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文物旅游产品, 以骑马、放牧为主要参与活动的展现内蒙古马背文化的旅游产品, 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主题的融合了酒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旅游产品, 以昭君墓为代表的展示图腾文化和民族团结的文物旅游产品等。

三、晋、陕、蒙三省旅游产品可以进行整合的可行性

近几个世纪, 晋、蒙两地通过山西商人走西口、边塞战争等重大事件形成了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相融合的特有的地域文化;可以从晋商文化、黄河文化、边塞战争文化、红色旅游、边塞民俗文化、边塞民风文化等几个角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晋、陕、蒙三省都有丰富的文物资源、相同的抗战经历、渊源相同又有所差异的民俗 (民风) 文化、都有享受过“上山下乡”知青支援的边远山区、三省居民都是黄河水哺育的黄河儿女, 我们可以从文物旅游、红色旅游、民俗 (民风) 文化、知青文化、黄河文化等几个角度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合作与开发, 形成地跨三省 (区) 的大旅游园区。如黄河旅游园区:黄河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在黄河沿岸有许多可供旅游开发的项目, 如:黄河湿地、地热温泉、黄河物流、黄河漂流等, 但这些旅游资源不是处于粗浅开发、就是处于闲置状态, 资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晋、陕、蒙三省都处在黄河的中游, 有关黄河的旅游资源相对丰富, 这一区域内黄河水或平缓如镜、或奔腾咆哮, 或清澈、或混浊;通过旅游资源整合不但可以将这些资源加以很好地利用, 还可以形成一个行政相对独立的“黄河旅游园区”。三省现已开发的黄河旅游资源有:壶口瀑布、洽川风景名胜区、碛口古镇旅游区、内蒙古黄河北岸双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蒙古黄河北岸五原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等。

另外, 三省中还有很多体量、丰度很小的旅游资源, 不具备单独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 处于荒废、闲置的状态之下, 这就要求打破行政地域区划, 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先决条件, 形成跨区域范围的旅游资源整合, 共同开发、打造旅游产品的新格局。

四、晋、陕、蒙三省文化旅游产品跨区域整合的意义

1. 资源互补。

对晋、陕、蒙三地旅游产品开发情况进行整理, 找出三地之间相似的旅游产品, 对这些相似的旅游产品进行细致的分析, 然后通过内在的“魂”对其进行整合, 打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旅游产品线路, 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资源互补的格局。对处在三省交汇处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 从而避免因行政区划而形成的产品分割, 导致的产品开发不全面。

2. 经验共享。

对于三省无论是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方面, 还是在文化产品的开发、经营、管理方面都各有所长, 都可以相互借鉴。如山西省在以《立秋》为代表的创意经济、以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开发两个方面就走在了陕、蒙两地的前列;陕西省在以“大唐芙蓉园”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在文化产业化之路探索两个方面走在了晋、蒙两地的前列;内蒙古自治区在以“草原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方面走在了晋、陕两地的前列。三省之间可以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进行先进经验的交流, 分享各自先进的、超前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经验, 实现经验的共享。

3. 全新的旅游设计理念。

对三省现有文化产品、旅游产品进行整合, 进而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切实能拉动三省经济发展的, 保持三省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的, 能促进三省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产业, 最终实现以“晋、陕、蒙三省文化旅游产业圈”为代表的“晋、陕、蒙三省经济圈”。

4. 创立主题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通过对晋、陕、蒙三省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打造优势旅游产品、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营造跨地域旅游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设计融合三省文化旅游特质的主题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5. 推进晋、陕、蒙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

晋、陕、蒙三省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对于提升三省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 促进三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对于推进以若干主题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要素的“晋、陕、蒙大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思路与创意也对我国跨地域旅游资源开发有借鉴意义。

营造跨地域旅游新格局——通过整合所形成的内涵丰富、资源完整的大旅游产品将会延伸到三个省区, 使游客的游览线路跨越三个省区。游客为了保证游览内容的完整、全面, 就会选择将这三个省区的所有游览项目都游览的旅游线路, 最终形成跨地域旅游的新格局。

打造优势旅游产品——通过资源整合, 可以将文化内涵相似的旅游产品单元进行“强”“强”合作、以“强”带“弱”、“弱”“弱”变强等旅游开发模式, 进而形成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旅游产品。

开发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文化内涵相近似而整合在一起的文化旅游产品单元, 可以将三省内的精品旅游产品单元联合到一起, 为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创造了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自然资源旅游 篇10

物流的首次问世是在二战期间,那时为了保障军需的及时供应而设定了物流这个环节。随着全球经济以及文明程度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地区性中小企业都离不开物流,这是因为物流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业务的开拓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物流在企业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不断升高,物流的实用价值也在不断的攀升。鉴于越来越多的行业利用物流价值取得了巨大的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旅游行业也在积极的把行业特点与物流价值有机的结合,以寻求更大的行业效益。

一、旅游物流的概念及内涵

面对新兴的旅游物流产业,虽然人们看待的角度与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从总体上讲,旅游物流目的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和旅游过程更加顺利的进行而设置的物流活动。把旅游物流分解来看,该物流活动主要包含游客在途中的转乘、游客需求的供应、景区运输以及景区人员的管理等,物流活动广泛的包含了最为基础的交通运输环节、物资供应环节、景区服务环节、酒店住宿环节等等,是一项系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用一种理论的思想或知识很难完全的解读旅游物流,只有科学的将旅游行业、市场营销以及物流管理的知识充分融合,才能真正深入的了解旅游物流这一新兴产业。

二、发展旅游物流的动因分析

1. 旅游物流业所涉及的经济总量规模巨大

很多学者认为,旅游物流是一个非常细微的概念,由于业务零碎、分散,可以获得的利益是非常小的,笔者认为,如果单纯从旅游这一项活动来说,产业利润确实不乐观,但是综合的把旅游行李托运物流、游客出行物流以及游客购买商品物流等方面综合的考虑,旅游物流的产出却是相当可观的。本文选取了国家统计局对于2005年我国旅游行业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05年整年因旅游而办理出入境手续的人数突破1.1亿,此项旅游业务的净收入高达320亿美元;05年整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12亿,此项旅游业务的净收入高达5600亿人民币。而根据某互联网站的另一项统计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过程中的购物消费都是为整个旅游行业做出最大贡献的环节,这其中最为代表的要属美国、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等国家。

2. 旅游物流能有效整合旅游交通运输作业的单一性、零散性

第一,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常常被游客所诟病的环节非交通莫属,旅行社在旅程结束后得到最多的也是关于交通方面整改的批评和意见,这与旅行社以及个人独自处理旅行过程的各种物流环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物流环节的脱节与分割直接导致了交通方面运行的不顺畅。第二,在旅游行业中,旅游交通只是作为一种客运以及运输工具被使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它在整体旅游物流产业链中的作用,即时少数的旅游交通已经融合到了物流产业链中,但是由于资源利用不合理、物流管理不系统等原因,造成旅游交通的成本不必要的增加。所以,有机的融合航空航天、铁道、船运以及汽车等运输行业,并使它以整体、健康的姿态向专业的方向发展,是旅游物流资源整合的当务之急。第三,旅游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旅游物流企业的支撑,为了改变旅游物流零碎、分散的现状,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旅游物流企业是非常必要的。

3. 实施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必须依靠供应链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其支撑

上文中提到过,旅游物流是一项综合性的理论指导思想,需要旅游行业、市场营销以及物流管理等多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可以深入了解它的产业特点。正是基于旅游物流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它在降低产业成本、改善游客满意度、提高旅游整体质量、建立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旅游物流的供应链涉及的行业包含旅行社、旅行景区、旅行运输、住宿酒店、餐饮小吃、纪念品生产以及销售商等等,所以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合理的协调各个行业的关系,是旅游物流能否达到资源整合目的的关键。从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出,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何种投诉,归根究底的原因还是供应链各个环节没有真正有机的融合,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不能平衡各个利益方的供求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的平衡对于旅游物流的发展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三、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指导旅游业是促进旅游业健康、高效发展的关键

1. 通过实施旅游物流信息化来提升旅游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系统的帮助,例如航空航天信息系统、地图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交易信息系统等等,利用这些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交通路线查找、景点分布识别、旅游路线设定等功能,为旅游者在旅行的过程中提供各种来自信息服务的便利以及保障。在旅游质量的管理方面,电子商务系统可以自动受理各种投诉以及第一时间公布投诉处理结果,大大缩短了投诉处理时间,从一个侧面也可以提升旅游的整体服务质量;在旅游交通的管理方面,由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旅客所处的位置以及状态都可以被全面的掌握,交通运输设施以及旅客的安全可以获得保障;旅游物流的信息化系统除了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为游客提供便利之外,在旅行开始之前的各种预订工作中,也可以根据不同旅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便捷服务。

2. 通过现代物流服务理念强化旅游服务质量

在现代社会,各种直接与人打交道的行业除了要求行业本身的功能可以得到实现之外,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样是重中之重。物流作为现代旅游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着柔性而展开人性化的服务,并针对旅客年龄结构、文化背景、个人特点、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服务项目,以满足旅游者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心理易变性等特点。由于旅游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评估值,所以柔性理念的出现对企业风险的减小、服务质量提高有着明显的改善。

3. 通过大力发展第三方旅游物流来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今,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的旅游行业都面临着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核心竞争力、降低旅游物流的基础成本是每个旅游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降低旅游物流的问题上,物流业务合理的转托给其它物流公司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方旅游物流的出现不仅可以更好的实现旅游企业的功能,对于分担旅游企业的内部压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我国政府大力号召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化,以实现旅游行业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各国政府的持续关注,近些年来旅游物流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并在旅游行业中实现了旅游物流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以及运行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在旅行社、旅行景区、旅行运输、住宿酒店、餐饮小吃以及纪念品生产销售等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我国旅游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变得更加广阔。

上一篇:数据记录器下一篇:亚健康/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