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考旅游

2024-06-26

自然科考旅游(精选四篇)

自然科考旅游 篇1

向海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根据中国科学院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文本, 向海保护区旅游资源可分为六类15处旅游单体。其中水域风光类3处, 生物景观类4处, 遗址遗迹类2处, 建筑与设施类3处, 旅游商品类2种, 人文活动类1处[2]。

按中国植物区系划分, 该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蒙古草原地区——东北平原亚地区。植物有5门89科237属537种。类型多样的植被, 为向海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提供隐蔽和食物等基本条件, 是向海湿地生态的基础, 构成向海古朴原始的自然景观资源。沼泽以芦苇为主, 间有藻类、香

丹顶鹤、白鹤、白头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灰鹤, 白枕鹤、蓑羽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尤其是在繁殖季节, 对环境条件要求更为严格。向海湿地是这几种鹤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 因此向海保护区也把这些鹤类, 尤其是丹顶鹤作为最重要的保护对象。

人文资源的开发是旅游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和内蒙古的交界地带, 为蒙汉杂居区, 至今仍遗留下许多蒙古族民俗风情, 如“手扒肉”、“河水炖鲜鱼”及“马头琴歌舞”等, 别具特色。敬献哈达和鼻烟壶是蒙民的传统礼节。每年的6月举办向海郁洋淀“蒙古族民俗文化节”, 主要开展叨羊、赛马比赛, 举行文艺演出、举办篝火晚会等活动;7月举办向海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主要开展赛马、射箭、摔跤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体育竞技活动。洁白的哈达、草绿的毡房、狂野的奔马和名誉海内外的东北二人转、朴素的东北民风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孕育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市场。

向海自然保护区是作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而建立的。其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湿地这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保护湿地环境是向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 维护向海湿地的水源主要是南部霍林河, 西部额穆泰河, 北部洮儿河引水工程。霍林河、额穆泰河都属季节性河流, 流入本区由于无明显河床, 在丰水期大水漫流而过, 形成大面积湿地;进入枯水期, 水位急剧下降, 甚至有些区域无水, 导致生态严重失调, 给野生动物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 解决湿地水源, 实施引水工程是当务之急。向海水库是向海自然保护区最大的水资源储备库, 它的最大水面可达7100hm2。近年来洮儿河水量大大减少, 已满足不了储水需要, 霍林河虽是季节河, 但丰水期量大, 因而引霍林河水入向海水库, 可缓解水势, 增加水库水量。这样既能减少灾害, 又可随时调节向海湿地水量, 给野生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抑制湿地的退化, 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从而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冬梅, 张凤岭, 任炳患.向海自然保护区区系害虫区系的初步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7, 24 (2) :85-90.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 篇2

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纷纷加入旅游开发的行列。目前,全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划之中。而保护区中出现的“旅游热”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景区内人工痕迹过多等等。面对这种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发生的矛盾,自然保护区该何去何从?本文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入手,针对保护区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并倡导生态旅游的开发。笔者希冀本文能对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的协调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旅游开发 反思

自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至2009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757处。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但与这热潮相对应的是却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遭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规律受到人类干涉等与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违背的后果。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调查表明:全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甚至出现旅游资源退化1。既然如此,还要不要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保护区发展建设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应提倡生态旅游的开发

1、开展旅游项目可以有效解决保护区资金紧张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区内保护功能的发挥。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代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按照国外的经验,保护区费用应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保护区的开发、保护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基金。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 而资料显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40%位于西部地区。截止1997年,在我国592个贫困县中,183个县共拥有国家、省、市、县等各级保护区228个。发达国家在自然保护区上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而我国却仅为52.7美元,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3,几乎是最低的。2002年的夏天,许智宏、阳含熙、李文华等22位两院院士给中央写信,呼吁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2但我们必须清楚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资金需求,因而只能在现有的格局下努力改善。因此,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靠保护区自身积极寻求发展资金,走以区养区的道路。

2、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带动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保证保护区保护功能的实现。

世界上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保护区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当地居民的拥护和支持,否则,自然保护往往只能是句空话。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都位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设立保护区、林场等形式的保护机制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无形中加大了这些地区同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经济差距的压力和外界资源需求的激增,使地方居民在致富热情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合法或不合法手段利用和消耗现有资源,不能考虑生态保护的长远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贫穷,而非贫穷者,才是自然保护区的敌人。3 因此,帮助当地居民脱贫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而发展旅游业却可以充分发挥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为保护区自身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是以保护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正是散发旅游魅力的核心。旅游开发不但可以给保护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保护区所在的当地提供了可观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为保护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应该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濒危、珍稀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不应因“保护”而剥夺了人们欣赏独特自然景观的权利。人们欣赏到大自然的神来之笔的机会越多,才能越自觉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保护区适当地开展旅游活动更可以通过自然界本身的魅力产生直观的宣传、教育作用,使人们更加热爱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

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本身也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开展何种形式的旅游?人们已经注意到旅游已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无烟产业”,游客的大量涌入、任意丢弃产生的垃圾、排放的废气等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保护区的资源又尤其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至少具有一定范围内的独特性和相当程度的珍稀性,是属于保护性资源而不是开发性资源,因此,这种利用必须置于“保护第一”的原则下,这在保护区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保护区要提倡的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根据1992年第一届旅游与环境世界大会的定义,是促进保护的旅行。为了避免传统旅游所带来的负效应,生态旅游是一种低投入,计划性强的旅游活动,对于游客的性质,游客量以及活动路线和安排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应根据本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做出能充分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计划,严格控制生态容量和经济容量,避免旅游区超负荷运载;不以人为的方式去破坏景区的自然风貌,不能在景区盲目地建盖与环境和地方文化不协调的设施。就资源的利用而言,要采用新型的、无公害的能源和资源,以及能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就旅游商品而言,其使用过程要尽量节约原料和能源。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扮演当地生态环境的欣赏者和保护者这双重角色,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消费者。

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在保证人们享受大自然,游览观光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态系统不受破坏。而且,生态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也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5—1/4。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投入从另一角度也相当于增加了保护区的收益。4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四川九寨沟景区为避免因游客过多而对景物的破坏,实行游客限量,规定最大接待量为每天1.2万人等,但总体看来在旅游得开发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们要做的努力也还有很多。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保护,在一些地区,保护区内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极其严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发展旅游业,竟违反河道管理规定,在二道白河上游河段拦河修建综合旅游馆,迫使河流改道、造成水质污染,导致水土流失。这种违反规划,盲目兴建的旅游设施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于其它保护区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

1、多头管理,导致权责不清。

据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李忠介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草原、海洋、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等9 大类型,前5种属林业部门主管,数量最多,达1538处,国家级的164处,后4种类型中,草原归属农业部,海洋属于国家海洋局,而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的行政管理权则属于地矿部门。四大行政管理部门之外,又由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综合协调,往往导致权力交叉、责任不清。

保护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业务指导与实际管理权的分离。目前,自然保护区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是业务由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区的人员组成、工资待遇、经费开支等,全由地方政府承担,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中央行政主管部门,只对保护区进行业务指导。这种管理体制往往导致了当地方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保护向开发妥协的结果。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被青海省视作发展旅游的两张王牌之一后,在处理旅游与保护的关系上,省里明显有旅游第一、保护第二的倾向。不仅将自然保护区的人力、财力主要投入到旅游开发中,还建设了敞开式的观景台,游客可直至正在孵化产卵的鸟近前10m左右的地方。

2、对保护区的开发经营权缺少限制和监督,致使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普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具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的黄山上,现有常住人口六千多人。西海景区海拔2100米处,有宾馆和招待所21处,床位近万张。为了满足供水需求,就地拦截山泉溪流修筑水库;北海景区的万松林,大部分已被酒店、商店、职工公寓和宿舍所取代而成为百松林;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及职工的生活区就建在桃花溪上,从党政军、文教卫生、工商税务、邮政通讯、交通金融、学校医院到电视台、水电站、变电所、垃圾处理厂等等一应俱全,俨然成为一座小城市。据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大都存在这一现象。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为了满足旅游需求,都以经济收益为中心,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和兴建桑拿、舞厅之类一应俱全的星级宾馆、饭店,导致景区“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极大地破坏了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风光。

3、保护区的开发需要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但目前更为关键的问题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对于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内的人为破坏,地方政府及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相关法律对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的保护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在经济利益优先的情况下,都被公然违反。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的观景台就设立在其核心区内,而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本应严禁游客进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竟也成了旅游的特区。近10年内鸟岛上的鸟种群数量下降70%的理由的也就不足为奇了。2003年破土动工的天门山索道工程部分也位于被当地旅游部门称作“空中原始花园”的天门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而且这种滥建滥造的现象大量存在于各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因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其他特别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及外围保护地带修筑有关建设项目时,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并按照有关法规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试问,这些人工设施建设之前是否真正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明明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工程项目又是如何能一路过关斩将?地方政府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对此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三、协调好开发与保护之间关系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加强规划与管理。

多头领导、条块分割,不能形成统一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是长期以来阻碍自然保护区开发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的重要原因。为此,自然保护区应建立起统一的纵向分级管理体制。以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管理,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区)级林业厅(局)管理,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县级林业局管理。国家局仅管理总体规划、一级保护对象、核心区的审批;省级主管部门负责二级保护对象、缓冲区的审批;县级主管部门负责省级保护对象、实验区的审批,并且各自有一定范围的林地审批权。同时由省级主管部门监督实施总体规划,直接管理包括规划、审核、计划、投资、评价、人事、考核、培训等内容。

在开发时,应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与布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教育、资源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等关系。规划一经审批,要分、分项目“按部就班”地实施,一项一项地落实,年年积累,循序渐进,而不能敷衍了事,监督部门也应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权责分明才能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落到实处。

2、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分离出来,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既然要对保护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某种程度上讲就要将保护的主体推向市场,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那么,其经营运作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由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又不同于市场上一般的资源。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与管理。这样,就要求将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剥离出来,将经营权交给有经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如黄山旅游股份公司成立后,其保护费投入由原来一年的200万飙升至上市之后2500万。而保护区管理机构由于专注于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也强化了管理职责,加大了保护力度。原先管理机构同时拥有开发和保护两项职权,在开发过程中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当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本该以保护为第一天职却因考虑到眼前利益而舍弃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出让景区经营权并不一定造成资源破坏,而真正的破坏往往是规划不周、认识不足、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我国目前对景区经营权的转让问题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通常的做法是企业与景区所在地方主管部门签订开发经营协议,其他利益主体并未参与协议的商定,这样一来,很容易引发生态资源利益受损或寻租行为。因此,首先要根据各保护区的不同情况,确定哪些可以转让。在转让时,应让各方利益主体都参与进来,对经营者的资质要科学审核,合同中也应对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应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比如规定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景区保护;合同期满后,景区保护水平必须不低于一定的指标;经营期间,应严格遵守景区总体规划,应根据环境承载力来合理确定客流量;在项目增设过程中,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且必须经过国家有关方面及专家的严格论证等。

3、建立起相关的政策引导机制。

在保护区的投资开发上,政府的投资应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及民间资本不愿意介入的公益性领域,而经营性投资则可以由民间资本来实现。民间资本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可以通过利益机制的引导,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充分发挥其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方面。从一些用景区资源上市的公司经营报告中可以发现,获得经营权的公司要上交营业税和所得税,而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又必须尽早赢利以回报股东们,因此公司不得不把资金投向最能并且最快赢利的领域,主要是宾馆、游乐场等。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又要求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的痕迹。对此,相关部门应当赋予开发经营主体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拉动和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如银行贷款、减免税费、技术辅导等。

而在控制污染方面,则可以通过环境经济政策迫使企业减少污染以及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就是对涉及到的饮食、娱乐、服务企业征收排污费。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保护区内废物的循环利用,最大地减少废物产生,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对于废物回收再利用者也应给予政策优惠或资金奖励。据经合组织(OECD,1996)统计,OECD国家押金—退款制度主要应用于饮料包装方面,返还率介于40%-100%,平均返还率近80%。5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区基本还没有推广押金制,可见其发展空间还很大。

结束语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我国珍稀、濒危动植物及独特的自然风貌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前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给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应该肯定的说,旅游资源要开发,但如何开发以及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保护区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性,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尤其注重保护,必须走生态旅游的路线。由于我国目前保护区的旅游产业无论从开发上还是运作上都远远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标准,因此,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配套机制,建立起完善适用的法规体系就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1、全华,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5

2、刘代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6

试论山水自然与旅游文化 篇3

山水自然与文人创作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瞑》) 这是一幅明丽的山水图画, 又是一首深情的自然赞歌。千百年来, 文人墨客与青山绿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陶醉于山水而流连忘返, 名山大川中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他们吟咏着大自然的美妙景色, 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诗章。

早在战国后期, 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就在作品中出现了跋山涉水的脚步:“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止息。” (《离骚》)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旦余济乎江湘。” (《涉江》) “望北山而流涕兮, 临流水而太息。” (《抽思》) 楚地的山川景物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必不可少的影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言:“若乃山林皋壤, 实文思之奥府……, 然则屈原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 抑亦江山之助乎?”说明山林水边实在是启发文思的宝库, 那么屈原所以能够深切地领会国风和楚地民歌的情态, 也还是靠江山的帮助吧?

曹操, 这位“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的建安文学领袖人物, 曾南征北战, 到过许多山川, 他的《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诗人以大自然作为观照对象, 在自然之景中寓含壮阔的胸怀, 豪迈的气概, 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精神境界。

诗中“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几句, 一水一山, 山水相映, 刚柔相济。似一幅古朴的水墨画, 既显示出山岛巍然屹立的雄姿, 又象征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刚强的性格。“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两句则显示出大海的无穷威力, 它是大海的力量也是大海的性格, 更是诗人性格的体现。大海的宁静是英雄的沉思, 大海的激荡是英雄的呐喊。所以, 本诗又是一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咏志诗, 对后代山水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真正改变山水在诗中地位的是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南朝诗人谢灵运, 他在《游名山志》中肯定道:“山水, 性分之所适”, “岂以名利之场, 贤于清旷之域耶?”说明山水是人们的本性所愉悦的场所, 显示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无限向往。

谢灵运出身高贵的世族地主家庭, 却仕途失意, 心怀不满, 故肆意遨游, 探奇访胜, 常领着几百僮仆浩浩荡荡、砍木开路, 纵情山水, 并写下大量山水诗以排遣愤恨之情。在他一百余首诗作中, 有一半以上是对山水的描写, 从而奠定了山水诗写实的基础。他的诗以山水为审美对象, 语言富丽, 笔法精致, 如, “春晚绿野秀, 岩高白云屯。” (《入彭蠡湖口》) 以山野之间绿白两种色调, 构成一幅素净、柔和的暮春景象。“白云抱幽石, 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写清水涟漪, 竹影掩映, 山石幽静, 白云缭绕, 把读者引入明净的境界。又如, “林壑敛瞑色, 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等等, 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从而改变了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同时, 以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洗刷了东晋玄言的怪诞, 从而扭转了玄言诗风。因此,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谢灵运被公认为是山水诗和旅游文学的鼻祖。

山水自然就像慈母般关爱、呵护着人类, 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宝藏, 更是文人们离不开的创作源泉和歌咏对象, 李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李白一生漫游天下, 与山水为伴, 与日月为伍, 对江南美景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仅来到长江之中的天门山、名闻天下的庐山, 留下传诵千古的《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又到达山清水秀的贵池、青阳和径县, 写下“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秋浦歌》其十四) “天河挂绿水, 秀出九芙蓉。” (《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而且七次到安徽宣城, 写有《独坐敬亭山》这样的短章精品:“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这首五绝写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的内心感受, 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似乎是他的精神知己, 他在挫折失意之时投身到山的怀抱之中, 即使相坐无言也能得到心灵的慰藉。

因此, 李白不仅是山水自然的赞美者, 而且是旅游文学的大力实践和创作者, 他进一步将山水个性化和理想化, 将山水诗的创作推向了另一种境界。而李白的偶像却是谢朓, 李白的宣州游历路线遵循着谢朓的足迹。谢朓发展了山水诗, 并将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 诗风清新流丽, 玄言诗的影响已被消除殆尽, 其山水诗在诗歌艺术中独树一帜。

山水自然与人文精神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韵依依。”这两句《知音》歌词中的“高山流水”既是比喻知己的成语, 又是根据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编写的琴曲。相传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时楚国人, 伯牙鼓琴时志在高山, 子期听之, 曰:“巍巍乎若泰山。”一会儿伯牙又志在流水, 子期曰:“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后, 伯牙毁掉琴弦, 终身不再鼓琴。从此, 一曲“高山流水”奏千古绝唱, 成为中华文化里可歌可泣的一页, 由此升华了友情的崇高与宝贵。

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发出了“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的人生感言, 并形成了后世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比德”说。即精神品质不同的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各不相同, 智者勤于思索, 与水的川流不息具有相似性;仁者宽厚包容, 重土不迁, 与山的厚实稳重具有相似性。正如朱熹的解释:“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 有似于水, 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 有似于山, 故乐山。”可见, 审美主体已经与山水相通相知了。

因此, 在中国文化的范畴内, 山水自然已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 而是有着精神品格的载体, 是体现文人们个性才情的生命体系, 是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的骨骼和精魂。中国文人的山水诗, 都是作者游览名山大川与自然山水神交情合的结果。

在中国士大夫的观念中, 山水和仕途官场是对立的, 山水作为避世的场所, 很早就被士大夫们向往着、描写着。作为汉代抒情小赋发端的《归田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田园生活图景。到了魏晋, 由于社会动乱, 政治险恶, 隐逸之风盛行, 士大夫们以隐逸为清高, 以山水为乐土。他们往往将自己理想的生活与山水之美结合起来, 在诗文中出现了大量对山水自然的描写。陶渊明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或命巾车, 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可以说, 这就是作者的一种旅游方式和旅游感悟。而他的田园诗更是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与热爱显示出大自然的宁静、纯真与自由之美, 以此反衬出官场的纷乱、污浊与险恶之象。其中为后人极力称颂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四句。则在一俯一仰之间显示出诗人高洁的情操, 自然的心境。此处的“南山”不只是一座实体的山, 而已升华为崇高的标志, “飞鸟”则是自由的象征, 是诗人理想人生的化身。

这种物我合一,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无我之境, 既体现出审美主体的理想情怀, 又是山水自然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深化, 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正如宋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所言:“夫穷天下之物, 无不得其乐者, 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 籍丰草, 听山溜之潺湲, 饮石泉之滴沥, 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 不一动其心, 或有欲于心, 顾力不可得而止者, 乃能退而获乐于斯。”欧阳修认为, 获得山林之乐, 需要观照主体彻底摆脱世俗物欲的束缚, 才能进入的审美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进一步创造为一种空明的境界。

王维早年因热衷功名而步入仕途, 但获罪被贬后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 曾先后隐居终南山、嵩山等地, 经营辋川别业。晚年受禅宗影响极大, 常焚香独坐, 以禅诵为事,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就是他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诗。

与坐禅的体验相连, 王维多喜欢描写独坐时的感悟, 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二为一, 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 形成一种空境之美。著名的《终南山》就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的代表作, 诗中描写了终南山的逶迤、高峻, 透露出一种静谧之美, “白云回望合, 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诗人将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 使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自甘寂寞的情怀。又如《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两句, 可谓思与境偕, 神会于物, 那淡泊、闲适的云彩, 正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旅游胜地与精美诗文

自古以来, 旅游与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山水因作品而成为旅游胜地, 作品因山水而传诵千古。许多自然山水和人文遗存都因有了文人墨客的吟咏而名扬天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和对五岳之首泰山的崇拜, 自此, 泰山成为先秦以来七十二君主封禅大典之所, 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和膜拜的名山而出现在文人们的游记之作中。大诗人李白有《游泰山》一诗, 杜甫在《望岳》中写下“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名句, 描绘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及产生的登临愿望。全诗意境开阔, 格调高昂,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诗人的雄心气概。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 并刻石为碑, 立在山麓, 吸引着无数的登山者。

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虽是一篇不足五百字的短文, 但作者在记叙游览泰山的过程中, 既介绍了泰山的地理环境, 更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壮观场面, 成为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而登临泰山更成为广大读者的健身之举和旅游乐事了。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此句出自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七言古诗《漫游黄山仙境》, 它引领着八方宾客不辞辛苦, 千里迢迢奔赴黄山。因为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 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 观止矣!”并写出前后两篇《游黄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 (后) 主要是叙写作者攀登天都峰和莲花峰的经历, 对这两座黄山最大的山峰美景作了细致的描绘。其中赞美道:“左天都, 右莲花, 背倚玉屏风, 两峰秀色, 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 众壑纵横, 真黄山绝胜处!”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

此后, 唐代诗人中歌咏黄山最多的僧人岛云以《登天都峰》为题作诗, 表达了他攀登这一奇峰绝顶的艰辛和快乐, 此诗题在黄山绝壁之上被后世广泛传诵。清代诗人袁牧的《游黄山记》、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的《黄山三天》等都从不同侧面体现并充实了黄山的神奇秀美, 使黄山更加名闻天下, 游客不断。

除了泰山和黄山, 其他大好河山也吸引着广大作家去探胜寻幽, 创作出精美的诗篇, 为后世旅游者开辟了新的境地。庐山的名闻天下就是与作家作品分不开的。早在东晋, 居住于庐山东林寺近四十年的名僧慧远, 就对庐山胜景和僧侣生活作了形象地描绘, 他的《游庐山》是现存最早题咏庐山的诗。据统计, 自东晋以来, 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竟有4000余首。李白五次游历庐山, 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 他的《望庐山瀑布》及苏轼的《题西林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大大提高了庐山的知名度。可见, 庐山的自然, 是诗化的自然。

山环水绕, 山水相依。江海湖泊也因作品的描写成为旅游的美景, 枚乘的《广陵观涛》因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江涛的形、神、气、境使广陵成为著名的观涛胜地;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因描绘了长江三峡一年四季的风光之美使人们心驰神往;南朝吴均的《与宋元思书》, 描绘了富春江“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的秀丽景色, 令人心旷神怡;现代作家周瘦鹃的《绿水青山两相映带的富春江》更以其新颖别致的标题和丰富的景致独树一帜, 吸引着游客的脚步。富春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是与这些旷世佳作的影响力分不开的。

大文豪苏轼有两篇关于赤壁的赋文, 即《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 前者抒写作者秋夜泛舟长江的情景:“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后者描绘了江水冬天的景致:“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勾勒了两幅截然有别的江山图景, 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 令无数的读者心旷神怡, 慕名前往。实际上, 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而是湖北黄州的赤鼻矶。然而, 这一地点却被清乾隆皇帝正式改名为“东坡赤壁”, 苏轼赋作的影响力便不言而喻了。

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 篇4

一、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

开展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以让旅游者在与自然接触中,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增加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传统旅游区在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压力,从而使生态旅游与自然环境保护相统一,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向海自然保护区概况及社会经济状况

(一)保护区概况

本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吉林省通榆县西北部,122°05′-122°35′E,44°50′-45°19′N之间。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凤干燥,夏季炎热少雨,秋季多凤干燥,冬季酷寒。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多样,主要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是珍惜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我国从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在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建立向海自然保护区,1986 年,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92 我国年加入“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向海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3 年5 月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批准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9 年,列为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005 年,被评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向海凭借着极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重要的科研价值,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绝佳场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海岸滩涂、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以及水库、稻田等人工湿地。向海湿地是长期季节性河流洪泛产生的河源湿地,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361km2,超过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动物主要以鸟类和鹤类为主,植物类有亚洲稀少的书中之一—蒙古黄榆,素有“东有长白、西有向海”的美誉。

(二)社会经济状况

向海自然保护区包括两个村: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和四井子镇。保护区范围内有人口15000人,其中,蒙古族占30%左右。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渔、牧业。向海1994年开始开发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景区已有一定规模,前来旅游的人不断增加,当地居民也投入到旅游建设中。当地居民不仅投资兴办蒙古民族风情村,而且自营旅馆,同时经营当地特色餐饮。生态旅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也促进了当地特产的销售,主要是地产的绿色农副产品,如向海鸭蛋、向海小米等。但从总体来说,游客规模还较小,旅游接待企业数量少,接待能力有限。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旅游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三、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及评价

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自然、原始,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整体上看,旅游资源数量较多,类型多样,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自然资源类型多样

向海处于吉林省半干旱草原地带,海拔在156—192米之间,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保护区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鸟类为特色,有包括丹顶鹤在内的多种重点保护鸟类。保护区有得天独厚的水域条件,沿着霍林河的河道两岸,形成了大面的沼泽区域,生长着芦苇、草甸。蒙古黄榆凭借顽强的生命力生长在沙丘上,千姿百态。形成了沙丘榆林、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的美景。

(二)科考价值极高

向海自然保护区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鸟类资源和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无数的专家和学者前来进行科学考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和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等单位,曾先后在这里举办过水禽调查和湿地管理培训班;国内的鸟类学者和鸟类爱好者,每年也都来此开展科学研究,观看各种水禽和欣赏湿地风光。向海,不仅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也是我国科研教学基地之一。

(三)生态环境敏感,旅游季节性强

由于向海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处在过度地带,近年来湿地面积逐渐缩小,土地盐碱化加重,敏感的生态环境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地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凤干燥,不适合出行,旅游旺季集中在的5—10月份,主要集中在夏季,旅游季节性十分明显,明显的季节性造成淡、旺季游客数量的反差,不利于保护区内人员的管理。

四、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顾名思义,主要目标是“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合理地对其规划,让其更好的发展,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旅游需求。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1983年开展生态旅游,保护区内的主要景点有:敖包山遗址、长龙观鸟站、向海博物馆、黄榆观赏区、白沙滩浴场、向海庙遗址、兴隆渔场遗址等。但是,但是许多景点只供观赏,并没有实际的体验活动,有些景点并未随着旅游的发展而更新,不嫩完全适应如今的旅游发展,在向海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初期,来旅游的游客主要是为了科学考察,人数较少,到2000年,游客数量增多,创历史新高。随后,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经营管理的不得当,游客数量逐年下降,因此,亟待进一步研究规划和开发建设。

(一)旅游营销策划

1、目标市场定位

向海游客主要以省内游客为主,根据区位理论以及向海能提供的主要旅游产品,一级目标市场应在附近500公里范围内。在向海旅游调查中,在双休日和黄金周期间,单位组织的集体旅游和会议旅游居多,占了总游客量的55%以上。因此,扩展这部分市场,是营销目标的首选。此外,学生市场潜力巨大,校园内旅游热日益升温,他们求知欲强,热爱运动,热爱自然,常结伴出行。

2、营销策略

首先,与兄弟旅游景区及服务商合作。省内的景区如长影世纪城、净月潭、长白山,周边的景区如阿尔山。通过协商推行无障碍旅游活动,留住外省客源,提高知名度。与服务商合作,如酒店、旅行社等。景区可与省内及周边地区旅行社合作,互换游客,增加客源。

其次,多渠道进行宣传营销。通过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宣传营销。可制作专题宣传短片在地方电视频道及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各种旅游产品上使用宣传图片及景区Logo,如:导游图、扇子、太阳帽、矿泉水等;参加国内外各种交易会及博览会,进行旅游推介,提高景区知名度。

最后,加强区域合作。向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西北部与科尔沁、阿尔山临近,向海自然保护区主要是湿地景观,科尔沁以草原风光为主,而阿尔山以温泉闻名。三地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在功能上个各异。若能充分利用三个旅游地在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产生集群效应,则可以促进三地共同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提高知名度。

3、景区规划

以黄榆观赏区为例,黄榆是亚洲稀少书中之一,而向海数量之多,实属少见。黄榆富含负离子,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叶子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以将年龄较长的古黄榆围栏保护,标明树龄,根据其独特的造型,冠以每名,供游客观赏,避暑疗养。此外,每年夏季,组织中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开展科普教育,采集标本。

(二)基础设施规划

1、停车场规划

停车场的车辆停放应遵循一定的规律,;跟团对旅游的群体,在景区大多会有时间限制,会在规定的时间集合,所以旅游车多数停留时间较短,而自由行的大众散客大多时间自由,在景区内停留时间可长可短。因此旅游客车、私家车可划分不同区域,方便车辆进出。夏季向海炎热少雨又是旅游高峰时节,停车场地面空旷,可以在停车场周围栽种灌木,这样既起到了美观的作用,又可以防止车辆在夏季暴晒,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通讯设施规划

向海自然保护区内电子通讯设备信号较差,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建设移动电话接受站,方便景区内管理。同时,建议景区全网覆盖,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增添乐趣。

3、景区标识规划

景区标识牌分为指示性标识牌、解说性标识牌、规定性标识牌和宣传性标识牌。指示性标识牌主要用于致命位置和道路,提示尤为景点位置;解说性标识牌主要是对某一景点或者某一种动、植物或建筑的介绍;规定性标识牌主要起警示作用,规范游客行为,如“禁止触摸”等;宣传性标识牌主要用于普及知识,像环保类、生态类的知识。向海自然保护区应该根据各景区自身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标识牌。在动物类景区和植物类景区的标识牌应在颜色、形状、图案的设计上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上一篇:隧道开挖下一篇:中职校学生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