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弊问题

2024-05-28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弊问题(精选8篇)

篇1: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弊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摘要: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旅游者逐年增加,许多自然保护区都先后开发了生态旅游。但随着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游客迅速增多,自然保护区出现了一系列因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生态风险。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现状出发,系统地分析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各种生态影响,并针对目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对策,并探讨了相应的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生态风险;对策

自然保护区名称源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称之为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我国把自然保护区定义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的目的在于:

1、为人类保留自然“本底”;

2、为各类珍稀濒危物种提供避难所;

3、为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和场所;

4、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供基地;

5、为人们的游乐、休息提供场所;

6、保护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作为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到2001 年底,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551 个,国家级171 个,面积达1145 ×108 hm2 ,占国土面积的14144 %左右。林业系统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达909 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55 处,总面积1103 ×108 hm2 ,占国土面积的10163 %。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我国70 %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 %的野生动物和60 %的高等植物,也保护着约210 ×107 hm2 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约112 ×107 hm2 的各种典型湿地。

目前,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大致可分两类: 一是开发生物资源,二是旅游开发。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以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特点, 理所当然成为旅游者的选择目标。另一方面就自然保护区而言, 发展旅游业既可以为自然保护区筹集资金(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拨款,经费极其有限), 又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保障。这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业的必然性。据调查,截至1997年底,全国已有80%的自然保护区正式开办生态旅游,且10% 的保护区年接待游客量在10万人次以上。与此同时,在自然保护区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也随之产生。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1)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由于我国尚缺乏国家级的保护区生态旅游战略规划和保护区旅游开发规划的约束,许多保护区管理机构直接或间接参与生态旅游经营,无法理顺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经营之间的关系,造成目前不少保护区重经营轻保护的现象,是造成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此外,保护区管理者缺少开办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保护区旅游开发普遍缺乏社区参与模式,保护区整体管理难度大,管理效率低下。一些地方在未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即在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超越了自然保护区的承受能力,对保护区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尤其目前保护区经费短缺、管理力度不大、管理部门重叠、条块分割严重、保护区面积偏小、管理机构不健全、宣传教育方式落后等是保护区面临的突出问题。

(2)偏重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或视为普通的景区旅游,对吃、住、行、游、购、娱 传统旅游的6大要素要求较高,要求在旅游途中能够获得都市中的享受,气不喘、汗不出、泥不沾、雨不淋、日不晒就能观赏到世界顶级的美妙风光。为了满足这种物质享乐型旅游的需求,有的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热衷于在生态旅游景区内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增开车辆等,为游客提供交通便利,并大兴土木,修建宾馆、商店、饭店、桑拿、舞厅等服务设施,使生态旅游区成为“山沟里的都市”。这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更导致了生态旅游区景点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使一些自然美景和自然资源遭受到损毁。

具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的黄山上,现有常住人口六千多人。西海景区海拔2100米处,有宾馆和招待所21处,床位近万张。为了满足供水需求,就地拦截山泉溪流修筑水库;北海景区的万松林,大部分已被酒店、商店、职工公寓和宿舍所取代而成为百松林;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及职工的生活区就建在桃花溪上,从党政军、文教卫生、工商税务、邮政通讯、交通金融、学校医院到电视台、水电站、变电所、垃圾处理厂等等一应俱全,俨然成为一座小城市。据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大都存在这一现象。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为了满足旅游需求,都以经济收益为中心,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和兴建桑拿、舞厅之类一应俱全的星级宾馆、饭店,导致景区“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极大地破坏了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风光。

(3)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旅游者大量涌入到保护区,造成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对保护区的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大多数来保护区的旅游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其旅游动机是回归自然和享受自然,属于基本层次的旅游者,他们普遍缺乏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其行为极易造成对保护区原始风貌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1998 年的1 份调查资料显示: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44 %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 %的出现水污染,11 %的有噪声污染,3 %的有空气污染,22 %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 11 %的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4)当地居民矛盾尖锐:我国自然保护区区内和周边人口众多。当地居民长年在此生活,拥有土地使用权、承包权等权属,从事着放牧、捕鱼、农作、养殖等维持生计的生产生活。旅游开发使得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合理的分配到相关利益者,而实际受益方并没有返还足够的经费来维持保护区良好的自然环境,恢复其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环境保护对策:

(1)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努力开发和推广绿色旅游产品。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身就是以资源保护为前提和核心的。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资源的开发应该在调查基础上应用现代技术进行可行性论证,制订开发总体规则,以保证开发后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对珍贵的自然、人类遗产进行保护,减少旅游资源的自然损失,延长其生命周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资源与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增加旅游者享受乐趣和给当地带来效益的同时,把旅游开发对所在地区的消极影响维持在最小限度内。

(2)加强科学研究。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开发的影响等进行系统研究,为和谐平衡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3)保持并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般来说旅游资源都凝结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的生命线,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也将成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4)政策引导,加强管理,综合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需要政策支持、引导和适度的管理力度,以规范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保护。适当的政策和旅游宣传教育,可以使社会形成开发保护的共识,使旅游从业人员成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先锋,使旅游者成为文明的资源保护者。

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旅游开发是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必然趋势。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问题,正确处理好发展中开发与保护的主次关系。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开发与保护应并重的。保护不是暂时的,而是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中,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应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促进其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在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面发挥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科研、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作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基地和我国生态旅游的景点网络,可以促进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应当积极选择的最好发展策略。

篇2: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弊问题

2“世界遗产概论”课程结课论文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景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

题与对策、内容摘要:2013年10月2日,九寨沟景区由于人太多,发生滞留事件。部分游客可能因没有赶上公交车,导致交通线路瘫痪,拥堵数公里长,事件造成整个运营车辆无法循环运转、大量游客无法正常乘车。由于候车或步行时间较长,部分游客心生怨气,不听劝阻,翻越栈道,走在公路上,导致整个客运系统几乎瘫痪。本篇论文将联系九寨沟拥堵至旅客滞留事件,分析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并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九寨沟旅客滞留事件概述

10月2号有游客在网上发帖反映九寨沟景区有数千游客滞留,现场情况混乱,游客情绪激

动。据目击者称,当时九寨沟景区上下山通道已经陷入瘫痪,许多游客滞留于景区内公交车站点,其中有老人,最小的孩子仅9个月。驰名中外的四川九寨沟景区发生大规模游客滞留事件,上下山通道陷入瘫痪,甚至出现游客“攻陷”售票处的传闻。长假期间,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旅游景区的九寨沟,为何变成“上不去、下不来”的“死胡同”?游客、景区应如何“理性”对待长假旅游高峰?

为维护旅游秩序、保障游客权益的旅游法10月1日刚实施,次日就发生了此类典型事件。虽然游客已经得到安全疏散,九寨沟管理局也就滞留事件公开道歉,但事件折射出长期困扰我国旅游业的深层问题。

2我国旅游业特点

中国大部分旅游景点的淡旺季十分明显,旺季往往集中在十几天甚至几天里,淡季长达几个月。国庆长假成为游客最为集中的选择,瞬时几乎所有景区都超出其饱和量,造成人多车多,景区拥堵的局面。一些游客以自我为中心,不守秩序,违反规定,因堵生急,因急生事,成为造成景点拥堵、游客滞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游客应更加“理性”地选择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在游览过程中更加“理性”地对待交通不便、人多拥挤等实际困难,别一有不顺就让自己成为拦车、堵路、打人的不讲理“游霸”。

近年来许多拥有丰富出行经验的旅游达人,普遍选择了错峰低价出游,利用节后出游的高性价比优势,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旅游服务,尤其是一些预算有限的年轻人,更倾向于以此降低出游成本。3九寨沟用毒事件引发的思考

从景区的混乱程度来看,相信很多人很直观地就能得出“游客数量严重超出景区负荷”的结论来,而耐人寻味的是,有媒体记者致电九寨沟景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称当日景区游客量并未超过四川省旅游局公布的景区最大承载量4.1万人次,随后,九寨沟官网就游客滞留事件发布致歉信,称“由于少数游客在正常候车时间内,急于赶车,不听从管理人员指挥,强行拦车”,最终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客运系统几乎瘫痪”。

游客和媒体质疑九寨沟景区管理不当,九寨沟官方却认为是“少数乘客”素质不高、不听从管理,才导致了问题发生。那么,到底谁该为九寨沟旅客滞留事件负责?我觉得两方面原因都有,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景区管理上。既然游客数量并未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4.1万人次,景区秩序应该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为何还会出现混乱?如果游客数量超过了景区负荷,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混乱局面?同时,事实摆在眼前,让我们不得不产生疑问:所谓的4.1万人次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是如何测算出来的,真的科学合理吗?景区真的具备接待4.1万人的能力吗?

至于“有少数游客强行拦车”,我相信是真实存在的。可是,这些游客为何强行拦车?肯定是观光车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所有游客的需要。相关负责人也承认,“景区内的游览车候车时间相对较长”。如果景区管理得当,观光车的数量和运送效率跟游客需求成正比,谁还

强行拦车?在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出现游客扎堆的现象,并非今年才有,几乎每年都会见诸报端;也不止一个景区出现过人满为患、难以负荷的问题。为何时至今日,某些景区仍然在犯同样的错误?我估计,这里边除了责任心不足、管理不到位之外,还有一个“利”字作祟。限制了游客数量,等于是拒绝了送上门来的收入;而增加人手、完善服务设施,则是需要投入的。于是乎,用尽量少的成本和投入来获取尽量多的收入,就成了一些景区心照不宣的惯例。当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被打破时,各种问题就发生了。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管理上出了问题。

4我国世界遗产景区出现问题的原因

4.1管理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当前我国自然遗产类景区游客管理重视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若只将眼光放在游客文明水平身上是片面的。相关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缺乏社会公德和文明修养、中西方文化和习俗的差异、管理不到位、我国旅游市场尚不成熟等原因。我认为经济利益至上是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高游客管理水平更有赖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讲科学的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有赖于“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在实际的规划和建设中。

4.2景区游客管理在时空上缺乏连续性

在旅游旺季,游客大量涌入,对目的地的资源与环境形成潜在威胁,旅游目的地被迫实施游客管理。在黄金周期间,大部分旅游景区与旅游城市都会暂时实施游客管理。控制手段主要是提高门票价格。在空间上,由于游客的活动范围集中在少数的主要线路上,造成主流上客流强度偏大,甚至容量超载,游客活动空间狭小且过于集中,例如黄山旅游目前绝大部分集中于“温泉 天都峰 玉屏楼 西海 北海”这条游览线上,而这条游览线只占黄山总游览线长度的32%,68%的游览线尚“藏在深闺人未知”,处于冷温状态,客流分布未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均匀分布,而且景区对冷线上的游客几乎不采取人任何游客管理措施。

4.3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未得到有效引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出国旅游呈迅猛增长的态势,我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受到了包括国际社会公众舆论的批评,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对此,政府给予高度重视,颁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其目的是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引导我国公民全面提升自身的旅游文明素质。在国内自然遗产类景区,由于旅游者不文明行为造成地质地貌环境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旅游者随意践踏植被,随地扔垃圾或者大小便,随地吐痰。

4.4景区基层管理人员游客管理水平不高

在自然遗产景区,专业性的游客管理人才缺乏,加之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媒体经常有这样的报道,在国内的许多景区,游客随意在文物古迹上拍照嬉戏,或者在景区乱扔垃圾,景区工作人员却对这类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很少上前劝导制止。此外大部分景区服务工作人员学历水平普遍偏低,自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游客的监督能力有限,加上培训方面的不足,自

身都难以做好的管理者和约束游客行为。

4.5景区服务设施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自然遗产景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所造成的。停车场的位置、休憩方式的选择、牌示系统的引导都与游客的拥挤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密切相关,不合理的功能分区会提高游客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垃圾桶的数量、分布、开口不合理,卫生间数量不足,缺少让人休息的设施等,这些客观原因都会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增加。

5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景区旅游开发问题的具体对策

5.1加强景区环境保护力度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因其良好的自然保护手段和严格的游客管理方法成为世界遗产景区成功的典范。在我国有很多景区积极申请世界遗产的头衔,但这样做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跋扈稀有的文化或自然价值,而是想借助于这个耀眼的光环吸引游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尽管许多大方争锋以法规或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将宾馆等破坏景区环境和谐的建筑拆除或迁出遗产区,禁止在景区内大兴土木,期中采取大规模行动的就有九寨沟。但是仍然有一些自然遗产景区背道而驰。

6结尾

篇3: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弊问题

关键词:旅游企业,内部管理,经营体系,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逐渐重视起休闲娱乐的方式, 因此旅游业在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 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企业也由最初的几家发展为数量庞大的行业群体, 从目前来看, 我国共有大大小小的旅游企业约4万家, 而旅游代理机构也有将近5000家, 可以说我国旅游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于生活的享受度提升, 逐渐对旅游开始进行关注, 让旅游企业在近几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部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滞后, 使得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相悖, 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管理者转变经营理念, 调整相应的目标模式,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来经营管理旅游企业, 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1 我国旅行企业经营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业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 已经初具规模, 并且在自身的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我国市场机制的多重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的行业特征:从我国旅游行业的类别与结构上来看, 大型旅游企业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从我国旅游行业的规模结构来看, 小型的旅游企业占据着大多数;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 我国旅游企业在我国各地分布较为合理与平均。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于旅游的热衷让整个旅游市场扩展, 加上交通工具的便捷, 让人们的旅游灵活性增加, 人们有着更多的时间实现旅游的可能。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能够支配的收入增加, 因此我国旅游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然而虽然近几年我国旅游行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但是行业利润却在逐年下降, 可以说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尽管我国对于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有着明确的条文规定,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合理性, 但是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却存在着恶意竞争等弊端出现, 并且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2 现阶段我国旅行企业经营弊端分析

我国的旅游企业经营发展了十几年, 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 并且在自身的行业中也颁布了一些条例与制度, 例如《旅游企业管理条例》, 《导游服务人员管理条例》等, 在这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下, 使得我国旅游产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业经营模式, 可以说是政府对于企业有着较大的扶持力度。然而即使我国政府对于旅游企业有着较大的扶持, 但是由于旅游行业本身是一项多元化的产业, 因此在多种运作模式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由于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盲目性, 使得企业面临着一些经营困境与弊端。

2.1 经营格局制约着旅游企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旅游行业的竞争激烈, 使得我国旅游行业的经营格局开始转变, 一些大型的企业依靠旅游产品进行开发, 并且依靠旅游服务质量、人才等方面的因素占据着优势位置, 由于这些大型旅游企业的垄断, 使得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出现了经营危机, 一些大型的企业为了能够争夺客源, 甚至依靠胁迫、联合垄断等手段进行市场竞争, 这让我国旅游企业发展出现了经营困难的现状。

2.2 内部管理环节薄弱, 管理人才队伍匮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人才是竞争的核心, 而旅游企业同样需要有着优秀的人才作为发展的动力。然而我国近几年的旅游行业中虽然不断扩大规模, 但是在人才储备上却明显不足, 在我国旅游行业中, 高素质的人才缺乏是旅游企业的普遍问题。虽然在发展中, 人们已经逐渐关注到旅游管理专业, 但是由于旅游行业的人员饱和现状与管理人员的人才运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一些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短时间走上岗位。在另一方面, 我国旅游企业的内部管理中, 利益分配格局不合理, 使得企业的账目不清或者出现恶意竞争, 这些都会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3 对我国旅行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应对措施

3.1 需要建立更加开放的旅游市场体系

政府需要扶持旅游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自己的跨区域的企业分支, 进而实现全国性的流动人力资源, 并且给予一些连锁旅游企业的特许经营与连锁经营的宽松政策环境, 并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旅游企业进行援助。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可以推进区域的旅游市场对外开放, 实现旅游分工体系的调整与变革。

3.2 建立相关的旅游企业质量认证体系制度

可以说在当前的市场中, 旅游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 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在当前旅游行业中, 打破旅游市场格局的因素有许多, 例如旅游企业的经营发展, 制造的旅游产品质量能否保证, 内部服务员工队伍的素质以及企业的一些外部条件等都会决定着旅游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但是在这些多种因素中, 可以说旅游产品的质量能够起到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个旅游企业只有好的旅游产品才能够保证自身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在我国旅游企业这个群体中, 必须要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旅游企业质量认证制度, 它的构建与完善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旅游行业能否实现科学化、合理化的经营管理, 并且在构建质量认证体系中可以保证旅游产品质量, 确保旅行者的切身利益, 避免旅行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的盲目性。旅游企业的质量认证体系制度的构建能够为消费者在旅游服务质量上给予较高的服务保证, 同时可以让消费者对于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给予高度的评价, 因此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双方的利益, 既是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高度认可, 也是对旅游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强有力的保障。

3.3 加强旅游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化

对于旅游企业发展, 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科学化管理, 对内部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旅游业务技能的培养, 使员工树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服务意识, 进而实现旅游企业的内部科学化管理。旅游企业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观念, 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 并且结合我国旅游企业自身情况, 实现管理经营的创新。

3.3.1 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逐渐将计算机应用到生活与工作中, 旅游企业对它们的依赖也逐渐突显出来, 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都与计算机相挂钩。多数旅游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账目的核对与处理以及邮件的收发, 并且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 加上当前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 使得网络的传递范围拓宽, 让我国旅游企业将企业日常管理与互联网络相融合。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企业科学化经营起步较晚, 因此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必须要汲取西方先进国家旅游企业的银行演, 并且充分利用我国使用互联网络的基数大的网民, 将原有的经验式经营转向符合现代化趋势的科学化经营, 进而使得我国旅游企业能够实现经营上的飞跃。

3.3.2 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由于旅游企业属于人才密集型服务产业, 因此在旅游企业中, 人才队伍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 由于一些外资旅游企业在我国占据着一定位置, 使得我国自身的旅游企业无论在市场竞争力还是人才的选拔上都很难占据优势。这就使得我国旅游企业必须要加大力度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 从而保证有足够的人才能够面对当前激励的市场竞争。虽然近几年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对旅游行业加大力度进行专业开设, 培养出了大量的旅游人才, 但是在我国旅游行业规模与发展上来说, 旧的人员已经达到饱和的状态, 使得新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得到重用, 这就需要旅游企业以自身改革为主, 并且与高职院校相联系, 对自身人才进行岗前培训或者在职培训, 这样可以增强企业人员的素质, 并且有着充分的专业知识迎接着市场竞争。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使得一些外资旅游企业进入了我国, 与我国本土的旅游企业瓜分市场, 并且高薪挖走了一些人才, 我国旅游企业在人才留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得人才流失。我国旅游企业必须要改革当前的人员管理制度, 杜绝人才流失问题, 才能使企业自身有着良好的发展。

4 结语

旅游业是当前我国新兴的第三产业, 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好与坏都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但我国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体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影响到未来发展, 向着更有利于竞争和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调整已成为我国旅游企业改革经营管理体系的必经之路。旅游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的经验管理观念, 通过创新手段, 构建有效地经营管理, 进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根良, 陈小云.高职《旅游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09) .

[2]沈梅.高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3) .

[3]薛群慧, 谭蔚沁, 金艳凤.论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旅游研究, 2011 (01) .

[4]陈丹.高职《旅游心理学》教学初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7 (04) .

[5]李锦兰.论茂名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J].现代情报, 2010 (02) .

[6]舒兆兰.浅析信息化条件下常德旅游业发展方式[J].中国信息界, 2010 (Z1) .

[7]谌永生, 王乃昂, 范娟娟, 张春慧, 贾艳琴.敦煌市居民旅游感知及态度研究[J].人文地理, 2005 (02) .

[8]保继刚, 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 2004 (03) .

[9]吴信值.网络时代下国内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09) .

篇4:我国城市化及其利弊问题

想要更好的分析我国城市化及其利弊问题,我们首先就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區扩展的过程。城市化既包括城乡地域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出现了一批最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沿铁路等交通要道。如:上海、广州、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等。这些城市作为西方殖民者像中国对外扩张的第一站,它们代表着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启。

我国城市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一五计划时期。由于党和政府的大量努力,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平稳的发展态势。许多农村人口被吸收进城市的矿区,有力的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二阶段,由于我国经济的些许复苏,导致我党和政府盲目乐观,大跃进的开展以及过分强调工业化,以至于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上升。从1958年的10721万人迅速上升到1960年的13073万人。城市化水平也从16.3%上升到将近20%。第三阶段,由于这一阶段发展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国民经济遭到很大程度上的破坏,城市失业人口相对增加,所以我国城市化总体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城市化水平由1966年的13.4%下降到1978年的12.5%。第四阶段,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由此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纵观1949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些显著特征。第一:我国城市化是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包括城市的设置标准和行政建制,城市人口迁移和增长以及城市化发展速度。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第二: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第三: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意味着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现行户籍制度与城市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挂钩,它仍在强化市民与农民的身份差别。第四: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市化。第五: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徙,富裕劳动力不从事农业,转换于工业或服务业。

然而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其优势和弊端也是同时存在的。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大部分人口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城市化有利于促进多余的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更好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带动农林产业结构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质量,让我国农民感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好处。第三,就教育方面而言,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总数多于城镇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农村与城镇的联系,甚至是使农村直接转变为城镇,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了保障。第四,城市化进程是以城市作为中心,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的发展,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加城乡交流,进而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率。第五,从医疗方面来看,城市化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切实的医疗保障。第六,就农村建设而言,城市化使交通更加的便利,可以使农产品走出去,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也可以吃到放心的蔬菜。第七,居住条件的改善,减少农村各种疾病的病发率,各种休闲公园体育器材的建设,也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娱乐场所,体育锻炼增强体魄。

在城市化进程中确实存在许多有利的方面,然而城市化的弊端也需要我们的关注。第一,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环境的承载能力超出负荷,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纵观这几年我国华北地区环境可知,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我们应该重视的。第二,岗位有限,待业人口较多,就业困难加大,造成失业人数上升。第三,大量农业人口转型,造成粮食产量下降,农业用地荒废,造成土地资源量费。第四,城市面积有限,过多的人口涌入,造成住房相对紧张。第五,城市化使农村交通便利,但造成城市交通拥堵,不利通行,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总结:城市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一种动态演变过程。城市化进程利弊共存,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所以我们要正视城市化进程及其利弊问题。

篇5: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型逐渐丰富。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在内的20项以上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

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用人均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计算,水平是很低的。所以,在保护区的建设上面,仍然要继续努力。

1.2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

虽然我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但是近年来,发展了一批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等类型的保护区,让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6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都依靠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并且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最纯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区类型完善。

1.3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遍于全国

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按其保护价值和重要程度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又分为省(市、自治区)级、地(市)级和县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国务院批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目前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有些省份保护区数已超过50个,如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在面积上,好几个省份的都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如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区),其中新疆自治区的保护区面积更是超过了10万平方公里。现在无论是在沿海和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植被区域,还是在高原、荒漠和草原区域都建立起了若干自然保护区。全国自然保护区网已初步形成。

2、存在的问题

2.1行政立法不完善

虽然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为自然保护区的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基础薄弱、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原因,使得自然保护区在发展过程中其立法与现实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如1994年10月9日颁布,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等活动”,也就是说在自然保护区内凡涉及到采伐树木的建设项目,如开路、架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无法开展,从而制约了自然保护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2.2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是业务由省(区)级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市级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责不清、权利不明的弊病。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划定后,担子几乎全落到了地方政府头上。

2.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3.1基本建设投资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四条“⋯⋯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计划与经费问题,但是没有明确由哪一级政府解决。2.3.2事业管理经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通过分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省和国家批准后拨款并实施。而维持自然保护区正常运转的管理费用,如工资和福利待遇、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维护与运转、差旅、交流、宣传等各种经费支出,则主要靠地方政府投入,其结果往往是朝不保夕,捉襟见肘。

2.4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

2.4.1 管理干部调动频繁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

都有“届满选举”,自然保护区主要领导按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都随“届满选举”而换岗,使得保护区业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有力保证,很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2.4.2松散型的管理体系

多数自然保护区无计划,年终无总结,就连财务报表也是套用国有林场的,上级对下级无指令,下级对上级也不用汇报,干好干差一个样,全凭良心干活。保护区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互不了解,更不用谈取长补短。这种“松散型”的管理很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质量升级。

2.5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自然保护区经济来源不稳、地域偏僻、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地位不高,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面临的工作难度大而缺乏信心,科技人员因科研经费紧缺而无法开展工作,基层工作人员因工作条件差、待遇低而缺乏工作积极性。有能力的人大多设法离开保护区,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管护手段和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据报道,44.2%的保护区无专门的管理机构,34.6%的保护区无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中科技人员仅占22.3%,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这种状况使得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滞后。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1.我国生物多样性损失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

[4]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分析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2.2 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2.2.1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草原的退化。

2.2.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

[5]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2.2.3 环境污染 2.2.3.1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2.2.3.2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

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2.2.3.3 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2.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 ~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2.3 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

四.面对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的实施对策

1.保护对策

1.1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1.2 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 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 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1.3 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1.4 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2.管理对策

2.1完善法律条款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直接目标是把对人类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资源完整地保护起来,避免人类的直接利用,这就限制了人类的一些眼前利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与现实冲突非常明显,特别是在社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与严格的法律保护之间,如《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等活动”,严重制约了社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可以在实验区,乃至缓冲区内的人工林经营方面适当放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投入问题,但没有明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哪一级政府安排。2.2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应明确规定增加对保护区方面的投资,特别是增加在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人员工资、运行费用、科研等方面的投资,并确保保护区有足够的财力按照现行土地和移民安置法规的要求落实对受影响社区居民的补偿。《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四条、第二十三条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计划与经费问题,但是没有明确由哪一级政府解决。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级管理体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由中央财政支付,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经费由相应的地方财政支付。现在,保护区虽然可以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但是来自国家、地方政府的资金非常有限,不可能满足保护区对经费的各种需要。因此需要考虑多种手段偿付保护区内的环境服务。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水权交易、碳交易来增加保护区的财政资源。私有企业对中国的保护事业所做的贡献虽然逐步上升,但是仍然有限。另外,国家应制定野生动物致人伤亡及毁坏农作物和其他设施的补偿政策,并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以使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因野生动物而受到损害的群众得到相应的补偿。2.3严格执行规划

《总体规划》是每个自然保护区落实有关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的具体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并且要结合保护区和社区的实际。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方针,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必须合理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个功能区,把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和旅游等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与布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教育、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等关系,致力于保护区和社区经济的同步发展。国家及相应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对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进行认真审核,并严格监督执行。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区始建初期的基本建设方案,属于近、中期建设规划,从保护区的建设目标和发展的角度考虑,保护区应该经过多方面论证,制订出体现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使保护区的事业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2.4提高整体素质

自然保护区多数是由过去的国有林场转变而来,管理和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除管理之外,以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业务工作为主,这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如何提高保护区职工的整体素质,是自然保护区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应使保护区的所有职工都接受在职培训,使他们获得有效完成任务以及取得事业上的进步所必需的能力。二是鼓励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使不同的保护区之间可以交流学习,同时鼓励科研等项目的相互合作。三是建立竞争机制,使工作出色的职工得到奖励,使有能力的职工得到晋升。

2.5发展社区经济

篇6: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弊问题

①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标对旅游地的舒适程度和适宜旅游期进行分析评价[9~11];

②对冬季旅游气候的研究[12];

③旅游气候区划分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对旅游气候资源的特点定量研究主要是舒适度和旅游适宜期等方面。

各位学者采用的评价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使用比较多的是温湿指数[13,4]、人体舒适度指数[15~17]和风效指数[18,19];

②考虑旅游活动的相关性采用适合不同旅游时间的不同舒适度指标如各月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平均着衣指数[20]。

2.2空气质量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空气质量是决定旅游适宜性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空气质量旅游适宜性的评价主要从空气负离子效应、空气粉尘含量和空气细菌含量等因子考虑。

2.2.1空气负离子的研究

空气中的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21]。空气负离子与人的体感舒适程度密切相关,是衡量旅游地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始于1978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两个负离子的研究发展高潮[22]。我国关于空气负离子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人为干扰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空气负离子的分布规律[23,24]。

目前,对不同区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监测总结得出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是在爆布、海滨、河谷附近[25~28]。日变化规律一天中,空气负离子浓度有两个波峰值07~09时和22~24时[29]。年变化规律一年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夏、秋季高于冬、春季;且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9]。还有研究人员发现空气负离子浓度在近地层一般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室外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高于室内[30]。乔灌草复层结构负离子浓度最高,草单层结构浓度最低[26]。

2.2.2空气粉尘浓度的研究

粉尘浓度过大会对大气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危害,所以空气粉尘含量是评价一个旅游地空气质量旅游适宜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得出乔、灌、草构成合理的绿化结构具有较好的滞尘效益[31,32],祝宁也得出此结论[33]。不同树种之间的滞尘能力存在着差别[34,35],滞尘能力差异很大主要是因为不同植物滞尘能力的差异与叶片的表面特性(皱纹、粗糙、绒毛、油脂等)及其湿润性有密切关系,滞尘量的多少与树冠总叶面积、枝干分枝角度、树冠形状等有关[36]。

2.2.3空气细菌含量的.研究

旅游地空气含菌量不仅是衡量旅游地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旅游地空气旅游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植物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37]。植物种类不同,对环境微生物的作用效果也不同[38~40],不同的植物群落对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影响作用也不同[41,42]。

2.3生物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评价主要从多样性程度、植物景观季相美感度、植物珍稀度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区域分为高度适宜开展旅游活动的区、生物环境中度适宜区和勉强旅游适宜区。造成部分景点适宜性降弱的原因可能是旅游过度开发[43]、游客量的增多[44]、旅游活动等[45]。

2.4水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国内学者对旅游地水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主要选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指标进行衡量[45,46]。

近年来,在评价方法上人们常用综合污染指数[47]、内梅罗指数[47]、模糊综合评价法[48]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49]、灰色聚类法[50]等方法来进行水环境的综合评价。

2.5声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旅游地的环境噪声主要是由服务业、娱乐、交通设施和人员流动所引起的。丰富的植被条件,具有良好的隔音减噪效应,可以有效地衰减噪音,形成安静的休闲空间[51,52]。我国对植物降噪效果的研究开始于。一些研究者测量了不同类型的林带的降噪效果[53,54],上海市率先进行了降噪绿地的研究和营造,对植物的减噪机理、降噪绿地的特征[55]进行研究。

3结论

篇7: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的利弊

今天的生活,暂且不提那些贫困地区,且说眼下,我们衣食无忧。身着着流行世界的时尚服饰,食吃着美味且保存长久的食物,住着高耸而明净的摩天大楼;且再不用跋山涉水,乘坐着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火车、公共汽车甚至飞上蓝天,我们可以周游世界!不知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们,看到今天的火车汽车,看到今天的飞机火箭,看到从前封闭保守的世界已经因为通讯而渐渐成为了地球村,他们会作何感想?是惊讶、困惑还是感叹这一切的伟大„

这一切的一切,可以言简意赅的归因于两个字:科技。

科技,即科学技术。从前,邓小平这位站在时代最前端的伟人最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现在,几乎人人都在身体力行着这一具有实践意义的真理。

随着改革开放,随着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全民思想觉悟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经历了曾经的落后和屈辱,每一个中国儿女开始努力跟随世界的脚步,努力奔跑,紧跟时代。在亲眼目睹了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给国家甚至给整个时代带来的巨大改变时,中华儿女也开始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转变。科教兴国的口号被广泛认同并被实现着、完善着、成功着。于是中国开始崛起,开始以奔跑的速度紧追世界。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粮食问题,还同时为世界人民造福;自主研发的重型武器不仅彰显和保卫了我们中国的安全和尊严,也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科技的发展使得世界人民乐于交流,开始成为真正的兄弟姐妹,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和友好.如果没有了科学技术,今天的我们,也许还在为温饱而发愁,也许还在为长途跋涉而苦恼;没有了科学技术,今天的我们,也许还是那么狭隘和渺小,信息无法传播的世界,我们还会犹如井底之蛙,也许会因为不能及时联系而失去或错过很多;没有了科学技术的世界,也许还会因为一种小小的疾病而丧生,来不及看到今天能够看到的蓝天,和那梦中的天外世界。科学技术让我们进步,让我们发展,让我们相互联系,让我们更加认识和了解这个我们存在和生活了几千几万年的世界!

科学技术让我们的眼睛变得客观了起来,客观的眼光观察到的使我们的心慢慢相信了客观的存在,相信规律,相信真理,勇于发现和探索新事物,新发展和新的客观存在。

科学技术的出现、存在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几千年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是无数勤劳勇敢、善良聪明的劳动人民通过无数次实践活动形成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个词语,就是“哲学”。它是形成科学技术的众多因素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马克思说过,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认识世界;而方法论是人们怎样行动和实践,是改造世界。

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大量的规律,再利用这些客观规律,作用于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之上,科学技术应运而生。而哲学和科学技术一样,都是通过无数的实践活动形成的。哲学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实际,使人类更加能动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产生科学技术,丰富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哲学存在于客观存在的世界中,同时也存在于人脑,存在并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指导人类实践活动。

篇8: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弊问题

1 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自2008年1月1日起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是:新年, 放假1天 (1月1日) ;春节, 放假3天 (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清明节, 放假1天 (农历清明当日) ;劳动节, 放假1天 (5月1日) ;端午节, 放假1天 (农历端午当日) ;中秋节, 放假1天 (农历中秋当日) ;国庆节, 放假3天 (10月1日、2日、3日) 。同时,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根据国务院决定也对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和建军节作出相应的修订。另外, 少数民族节日, 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 按照习惯自行规定。整体来看, 我国假日中最长的是“十一”和春节的3天时间, 由于可以挪用两个周六周日, 使得其时间长达一周, 又因为该周的旅游和消费有井喷之时, 又被国人成为“黄金周”。目前, 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春节和“十一”黄金周。

纵观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历程, 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产生的。1999年9月,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国家决定增加劳动者的休息时间, 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7天, 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 由此假日经济迅猛发展。然而, 由于“黄金周”发展势头过猛, 旅游人数激增, 给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直到2008年国务院取了消五一长假, 但法定节假日总数增加一天, 使得清明、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新增为国家的法定假日, 打散了长假, 增加了小假日。这也使得我国假日经济从自发无序到有序管理, 再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以“十一”黄金周为例, 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汇总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54亿人次, 旅游收入1166亿元, 旅游者人均花费459元;在旅游者中, 过夜旅游者为5908万人次, 一日游游客为1.95亿人次, 在旅游收入中, 民航客运56.0亿元, 铁路客运25.2亿元, 39个重点旅游城市473亿元, 其他旅游城市和景区612亿元;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39个重点旅游城市, 接待游客9215万人次, 其中过夜游1980万人次, 一日游7235万人次;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19个旅游景区, 接待2236万人次, 门票收入11.3亿元;39个重点旅游城市监测的172家商业企业销售收入115.5亿元, 监测的169家餐饮企业营业收入4.44亿元。而2010年我国旅游产业收入为1.57万亿, “十一”黄金周就占了7.4%。由此, 假日经济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 假日经济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2.1 唤醒全体国民的旅游意识

自1999年9月国家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7天以来, 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地的景象可谓是热闹非凡, 人们的旅游意识得到空前高涨, 这是因为旅游管理部门认为, 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赚钱机会。广大百姓认为, 这是极为难得的一次旅游休闲假期, 虽然因为在刚刚实行“黄金周”的几年里, 全国大部分景点人满为患, 游客抱怨之声不绝于耳, 但是由此引发的国民旅游热情却非常令人振奋。很多人正是看到黄金周期间的旅游市场如此火爆, 才想到自己也要游上一回, 感受一下旅游的魅力。全体国民的旅游意识, 也正是因为假日经济中“黄金周”的过度火热, 才得到了彻底的唤醒。

2.2 开创旅游发展的巨大商机

根据国际旅游经济发展经验, 当一个国家人均年收入达到500~800美元, 就会进入旅游消费的急剧扩张期。1999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 已经进入该区间, 有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甚至已达1000美元, 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旅游消费的急剧扩张期。以2004年“五一”和“十一”长假为例, 假日经济使得我国旅游产业中的民航收入分别为16亿元和18.5亿元人民币, 铁路客运收入也达到11.4亿和11.5亿元人民币。又如2005年的春节期间, 7天短信发送量历史性突破100亿条, 北京市年夜饭有110万以上的市民外出聚餐, 当天北京市饭店的营业额更是高达8000万元左右。可以说, 假日经济进一步拉动了一系列相关的居民消费活动, 带动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2.3 完善旅游经济的制度建设

假日经济因为其自身的短暂性、集中性和爆发性, 如几天内超出平时几十倍甚至百倍的人集中在某地进行旅游和消费, 这种超常规的旅游消费模式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旅游经济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契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黄金周刚开始施行的时候出现诸多的问题, 就是因为整个旅游市场对此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也是旅游产业管理部门没有完全认识到人们如此强烈的旅游欲望所导致的结果。2008年, 五一黄金周的取消, 清明、端午和中秋节假日的增加, 这就说明我国的旅游产业制度在逐渐地完善, 人们的旅游消费意识和活动正在得到越来越科学合理地引导和疏散, 使我国整体的旅游产业市场有更好的发展。

3 假日经济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3.1 滞需效应加剧区域不平衡

滞需效应是指由于人们预期到假日时, 如“五一”和“十一”期间, 各大旅游景点特色活动较多, 各大商店和卖场也会推出各种优惠打折活动, 导致旅游消费行为集中在各个假日, 造成了假日疯玩疯购而平日过于萧条的极度不平衡现象。这种滞需效应不仅给游客、消费者和厂商带来极大的不便利, 还给社会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 使得旅游消费缺乏连续性, 不利于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另外, 由于我国长期施行的城乡二元体制, 本身就使居消费地域存在不平衡性, 再加上假日旅游消费地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旅游型城市, 也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2 旅游景区短期承载游客过多

我国刚开始施行黄金周的几年里, 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物质准备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没有做好足够心理准备的广大消费者一拥而上, 造成了公园、景点和名胜古迹“人满为患”, 名山、秀水和风景名胜“怨声载道”, 交通、住宿和旅行社“异常爆满”, 不仅使得旅游景区不堪重负, 也使得交通通信部门焦头烂额, 更使得餐饮住宿企业异常紧张。近年来, 虽然情况有所好转, 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如2010年“十一”期间, 故宫单日接待量超过12万人, 达到最大接待量的2倍;上海世博会七天每天接待游客近800万, 网友戏称“肉搏会”。面对此情此景, 为了感叹“十一”的苦楚, 更是有人赋诗一首:“话说十一黄金周, 景点到处是人流。本想清闲看山水, 不想节日凑人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由于假日经济中的供求失衡导致旅游服务质量下降, 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给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

3.3 交通通讯行业临时压力巨大

假日经济使得交通通讯行业临时压力巨大, 每到“十一”长假, 汽车站、火车站和飞机侯客厅, 都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 这些都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如2010年“十一”期间, 单就10月1日一天, 全国铁路就发送了571.6万人次的旅客, 创历史纪录以来最高水平, 500万的客流量对于我国铁路运输来说已是绝对的高峰状态, 至今还没有哪一年的春运最高峰超过这个数字。另外, 十一期间北京居庸关长城景区区内三个停车场都已饱和, 京藏高速公路拥堵不堪, 其主路赫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假日期间, 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淹没在景点的人潮汹涌之中, 也许就已经被堵在了景区的路上。如果缺少应有的交通配套措施和应急解决预案, 许多纷至沓来、慕名而至的游客, 却被景区周边交通是堵于门外, 就势必会打击了国民的旅游热情和信心, 从而导致旅游市场的非良性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假日经济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加快唤醒了整体国民的旅游意识、开创了旅游经济的巨大商机和完善了旅游经济的制度建设, 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直接挑战, 滞需效应并加剧区域不平衡、旅游景区短期承载游客过多和交通通讯行业临时压力巨大的问题。权衡利弊, 深入分析, 假日经济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来看应该是利大于弊。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 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对于假日经济, 我们一定要扬长避短, 政府和市场要对其积极地加以引导和规划, 使其能更好地促进和带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 假日经济已成为社会大众议论的热点问题。2008年, 新假日制度的实施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旨在说明假日经济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引出了人们对假日经济的更多思考。何为假日经济, 其发展现状如何, 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利弊有哪些, 是否应该继续坚持发展等。本文试图分析这些问题, 并找出答案, 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假日经济,旅游产业,利弊

参考文献

[1]吴立平.对“假日经济”的理论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王起静.旅游产业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苏阳.“假日经济”的经济分析[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 , 2010.

上一篇:第二阶段工作计划下一篇:吉他音乐节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