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健康

2024-05-28

师生健康(精选十篇)

师生健康 篇1

一、师生人际关系的功能

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 包含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间的交往。

(1)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体育教学活动总是在实施交往这一特定背景下进行的, 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体育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

(2) 师生人际关系影响双方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又直接决定体育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努力地参与课堂活动。

(3) 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确立, 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满足情感需要。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 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各种因素影响着学校内外环境。师生关系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 师生的不同审美观和道德。有些教师凭个人的审美观和好恶观对待学生, 对喜爱的学生厚爱三分, 对反感的学生嗤之以鼻,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

(3) 教师的个性特点。一个成功的教师在工作中应把握好角色的转换, 既是严父, 又是慈母;既是师长, 又是朋友。只有这样, 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

(4) 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态度,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个性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 以民主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 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 公平施教, 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 就必须把一碗水端平, 把自己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不歧视差生。我们在课堂上给成绩好的学生一句“不错, 了不起”时, 不要忘了适时给学习后进生投去关爱的目光, 一句“有进步, 继续努力”可能会让他们振奋不已,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放下架子,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教师要放下架子, 不要顾及自己所谓的颜面。当然和学生交朋友并不是要教师简单地与学生混在一起, 也不是无原则地认同学生那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做法。和学生交朋友是为了更有效地加工和塑造学生, 当问题出现时才能变被动应付为主动解决。因此, 教师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倾听学生的心声, 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成为他们的知心人。

(3) 加强师德修养, 为学生树立榜样。如果学生犯了错误, 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有了错也应该向学生公开致歉, 并及时改正。因此, 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师德行为,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生才会在榜样的带动下, 认真地学习, 真诚地对待老师和同学,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是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育人环境的基础。实践证明, 宽松、愉快的育人氛围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 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 培养创造精神。

(5) 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过程, 而且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是“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学交往中的沟通主要是需要对话来实现的, 教学对话应该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 通过交流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真正建立良好的现代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和依靠每一位学生。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还教学一个本真的师生关系。这个观点就是“你———我”的关系, 在“你与我”的关系中, 师生彼此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 在相互的交往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教师要体会到学生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 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独特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

师生关系是相互的, 实现了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双方都可以得到工作和学习的快乐。相反如果师生关系对立, 那么师生彼此心理失衡, 长久心理的失衡必然导致身心的不健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从而必然影响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幼苗凭借“沃土”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成为国家的栋梁, 对于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欣慰, 从而能够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摘要:教育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由于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的主体, 因而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 新型的师生关系错综复杂, 产生师生教与学的疲惫, 种种的不和谐因素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建立健康互动的师生关系, 从而培养和谐的师生情感, 做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 以达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师生,关系,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霞.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成功教育, 2010 (6) .

师生健康中国健康心得通用 篇2

于学军指出,过去几年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新成就,特别是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医药卫生体系在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于学军认为,健康中国建设中有几个重要问题要关注:第一,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在这次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与不足。下一步,要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完善疾控机构职能的设置,加强国家级的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筑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这次抗击新冠疫情进程中,公立医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力争通过5年努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科技创新。科学技术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强大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科技工作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要求,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立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推动我国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第四,促进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冠疫情让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幅提高,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健康需求持续增长。健康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五大战略任务之一,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多、带动效应强,跨界融合度高。将深化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以及食品的融合,培育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徐景和指出,《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到2030年跨入世界制药强国行列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跨越的历史机遇期。他表示,国家药监局自组建以来,在药品监管和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法规制度建设、监管体系建设、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国际交流合作中,取得了新进展与新成效。

同时,徐景和认为,中国与制药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应当总结国际药品监管的工作规律,立足国家的历史定位,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努力:第一,要构建显著的制度优势。制度是生产力的“第四要素”,也是绿色的持续的永久的发展资源。下一步将更加鼓励和支持药品产业创新的制度体系,为药品产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生态。第二,要培育包括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在内的优秀的产业群体。第三,要提升卓越的创新能力。国家药监局将继续按照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方式、制度战略的创新,助力推进药品产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第四,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努力为药品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第五,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积极参与全球药品监管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国际药品监管和人类健康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力量。

徐景和提出,下一步国家药监局将坚持科学化、法治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精心编制好“十四五”药品发展规划,认真落实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全面提升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努力为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艾伯乐指出,对于政府来说,提供负担得起的新型创新药物将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在这一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将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将帮助政府疏解公共健康体系中的压力,有助于减少病人直接负担的成本、提升医疗质量。

张剑秋提出,健康产业作为健康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迎来了三大发展机遇:一是伴随国民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健康产业将迎来市场的新机遇;二是随着新发展格局逐渐的落地和形成,健康产业将迎来产业合作的新机遇;三是,随着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健康产业将会迎来数字化的新机遇。他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三大新的机遇,健康产业还是要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创新来抓市场、强产业、兴技术,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卫博科表示,武田制药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开发高度创新的产品,为全球患者提供突破性治疗。同时,武田中国的发展计划与“健康中国”建设十分契合。武田制药希望抓住这个重要的机会,与各方一道满足中国罕见病患者的医疗需求,为这些患者提供同等机会的资金援助和创新治疗。卫博科认为,展望未来,通过与中国本土优秀企业及机构展开合作,武田制药将迎来真正的机遇,在生物制药和医疗技术领域共同构建一个世界级的创新生态系统。

如何有效促进师生健康快乐成长 篇3

培训学习让我再一次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拓展了问题思考的角度,丰富了思想,增长了见识,这是我人生中又一次高效的历练,必将对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觉得:校长就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师,带动学生,激励、唤醒教师专业成长、智慧成长,让每一位教师享受职业幸福人生;教育、引领先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幸福快乐。那么如何才能高效促进师生健康快乐成长呢?

一、以学促教,打造一支善学乐学的教师团队

我校提出了“提升八大素养,健康快乐成长”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想方设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并为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每周一下午定期举行“师源”讲堂培训。为师之源在于“爱”。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也要有对事业、对孩子投入爱,而且要能够时时自省,处处修身,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学校开设的“师源”讲堂,内容丰富,形式不拘,既有专家讲座引领,又有教师分享交流;既有专题讲座,又有实践演练。我们鼓励教师们积极撰写培训心得与感悟,达成“边学边教、以学促教”的目标。二是每周三定期举行师艺培训,邀请专业教师传授葫芦丝演奏技艺技巧,培养全能型或多才多艺型教师。三是积极开展教师社团活动。为让全校教工时刻拥有健康之身、愉悦之心,更好地用身心和情感去做教育,本学期,学校组建了十几个教工社团,大力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们都被社团组织的“幸福与快乐”、“活力与热情”引燃,整个校园洋溢出其乐融融、健康向上的浓郁氛围。如今,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教师文化正逐步形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越来越浓了。

二、注重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八大素养

立足课堂,全面落实新课标、新理念。一方面我校正全面推广普及“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孩子们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学会倾听交流,敢于大胆质疑,有效保障高效课堂。另一方面教师们认真学习研究,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研修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以丰富、活泼的教学形式向40分钟要质量。此外,还大力开辟第二课堂,广泛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把葫芦丝、三棋等引进课堂。学校开设了近40个兴趣班,已经能够确保让每个孩子都能参加一项兴趣活动。本学期,学校举办了艺术节、读书月和科技节活动,鼓励和引领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以书为友,启迪智慧,大胆创新实践。大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全力为孩子搭建才艺展示的平台,引领师生积极健康、快乐向上发展,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孩子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三、整合课程,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加拿大教学的四大基石是:提供授课、提供指导、发展关系、开发能力。在这四大基石中,我对“提供授课”感触最深,授课最重要的就是“整合课程”的过程。现实中,有的教师授课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唯教材至上,这其实远远不够。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同时又能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根本要求。这就促使教育工作者务必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开放性、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应该提倡并激励教师善于科学整合教材,要把课堂延伸到校外或社会,积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社会实践。其实,教材中不少知识必须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去进行调查、测量、参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光和影子的关系、面积与体积的计算等。

四、突出合作,培养合格世界公民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加拿大的课堂教学也非常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综观时下有些学校进行的合作学习,或多或少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弊端。“小组合作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等方面都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其实效性。

师生互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篇4

一、师生互动的特征

第一, 教育性特征。在幼儿园, 教师充分地和学生进行互动, 可以让学生以轻松的方式去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 并且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吸收所学到的知识点。第二, 交互性和连续性。互动体现的效果就是互相影响, 互相产生作用, 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时候,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行为来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学生的行为也会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行为, 他们这种交互影响会一直持续下去。第三, 网络性。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己的学生就会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 所以它具有很大的网络性。第四, 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组织化就是学生接受教师的互动, 它是有一定目的和行为规范的, 这就是组织化。而非正式化就是这种学生和老师的互动, 它的形式是非常灵活的, 没有固定的模式。第五, 非一一对应性。师生互动和亲子互动还是非常不同的, 亲子之间的互动它是一对一的互动, 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则是一对多的互动, 因为一个教师会有多个学生受其影响。

二、幼儿园师生用游戏互动的特点

第一, 师生在幼儿园中运用游戏来互动具有很强的情景特点。通过不同的游戏, 他们把学生融入某一个情景之中, 让学生可以更高效地学习。第二, 互动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和全方位。因为游戏的不同, 所教育的效果就会非常不同, 所以它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方位。

总之, 幼儿园的教育对于我国整个的教育体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园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 所以搞好幼儿园教育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中, 师生互动依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仍需我们去不断的探索分析。

参考文献

[1]李丽荣.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现状研究[J].东方教育, 2014 (11) :215.

[2]刘彬.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现状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 2013 (09) :232.

师生健康中国健康学生心得启发 篇5

未来五年,国家将协同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全民医保等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在河北、河南、山西、辽宁、安徽、福建、云南、新疆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8个省区,试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位于辽宁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在筹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他们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建立学术交流通道和远程会诊平台。

这位患者胸部和腹部交界处的膈肌长了肿瘤并侵蚀到肝和肺,手术风险高,原本打算到北京治疗。最近,在北京专家的指导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为她成功地做了这台高难度手术。

“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在“十三五”77.3岁的基础上再提高1岁,达到78.3岁。

为实现再提高1岁的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强化慢性病预防。这是四川省苍溪县农村“健康明白人”培训大课堂,炒菜油盐放多少,高血压、糖尿病怎么防,接受培训的村民将把这些疾病防治知识向其他村民传播。83岁的寇含义拿到培训合格证,一回到家就给老伴儿讲起了健康饮食。

健康的师生关系应有两种状态 篇6

在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上,有教师主张“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好兄弟、好姐妹、好朋友”;有的认为要有威严,“严师出高徒”;也有人认为应该二者兼而有之,“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笔者认为,健康的师生关系,应该包含“亲”和“敬”两种状态。

师生之间要“亲”。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这样学生才会自愿读书求知。”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班主任,愿意和班主任亲近,自然就会喜欢学校,热爱校园生活,德育工作就会容易开展;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班主任,无论是品德教育还是学科教学,都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实现师生关系的“亲”,一是要求班主任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爱自己的学生,即使面对最让你感到生气、难管的学生,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帮助他、爱护他、关心他,这样才能感化他、激发他、引领他、改变他。二是要时刻注意自己教育学生的方式和场合。很多时候,让学生不能接受的不是教师所说的内容,而是教师说话的方式和场合。教师在公众场合批评学生的时候,把声音放低一点,口气适当委婉,不要使他难堪,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学生能感受到班主任的善意,是愿意和班主任亲近的。三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一个业务水平一般的老师,很难被学生看得起,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你的好感和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四是多了解学生的世界,知道在他们中间流行什么,他们喜欢什么,这样在学习之外,师生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有利于拉近彼此距离。

师生之间要“敬”。一方面,是师对生的“敬”。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首先要有“敬”的心态。日常言谈举止文明,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流露的是教师的涵养,营造的是文明气氛。反之,则是对学生群体的“不敬”。

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被人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人的生存和成长要从自尊的源泉中汲取力量。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可损害或践踏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人格和尊严,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来看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如果能够接纳不同个性的学生,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就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二是班主任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上,要时时处处注意自身的良好形象,要做到彬彬有礼,不可粗俗、情绪化,即使生气也要尽量做到不大发雷霆,这不仅体现了自身良好的涵养,展现了教师可亲可敬的一面,而且也为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

另一方面,是生对师的“敬”。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是必不可少的,这体现了对教师劳动价值的社会认可和最起码的尊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要求。有人认为学生和教师就是简单的服务和付费的关系,不存在谁尊敬谁的问题,这是把师生关系简单化、商品化的认识,这和把师生关系发展成“哥们儿义气”的行为一样,都没有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这样不仅不利于建立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学生学会尊敬老师,是教育之义。

一位国家特级教师曾要求自己的学生,过春节要给老师打个电话拜年,毕业去外地的学生回家乡时应该看望一下老师,否则是要受批评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见仁见智,但尊师教育的努力方向仍然值得赞赏。尊敬教师是感恩教育具体表现之一,也为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品德打下基础。

总之,就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而言,“亲”和“敬”是健康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两种状态,有“亲”无“敬”,流于轻浮,有“敬”无“亲”,缺少情感,只有二者兼有,才是健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班级建设和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师生健康 篇7

一、亲近学生,架起师生 和谐的桥梁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精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 学生是被动者。教师只有从自身出发、亲近学生,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才能有效地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1. 亲近学生,微笑是润滑剂

微笑是一种国际语言,不用翻译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它是一种温馨、亲切的表情,能有效地缩短双方的距离, 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气氛。它能产生一种力量, 使强者变得温柔,使困难变得容易,所以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大多是教师疏远学生的结果,过于看重师道尊严,板着面孔给学生留下威严的印象,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犹如隔着一道鸿沟。而微笑是师生之间信任的桥梁,是鼓励,是赞许,是宽容。就如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教授詹姆士对人微笑的注解: “面带微笑的人, 通常对处理事务,教导学生或销售行为,都显得更有效率,也更能培育快乐的孩子。笑容比皱眉头所传达的讯息要多得多。”

2. 融入学生,良师成益友

古人云: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在做“良师”时,别忘了做他们的益友,融入学生,与学生同玩同乐, 打成一片,课间或文体活动时间可以跟学生一起做游戏,踢毽子,打球,等等。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逐渐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才会贴近。良师成益友,更有助于教育。

3. 真诚沟通,促感情内化

教师要善于通过言传身教,真诚沟通,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地融为一体,并且倾注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去,指导他们在做事中开智明理,体会爱、领略爱,让孩子们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敬。这是一种如同父母对子女的关怀爱抚那样的爱,它会赢得学生的感情,帮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就自己遇到的问题向老师求助和倾诉。魏书生曾说: “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时候,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沟通就是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二、尊重学生,建立师生 之间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尚显稚嫩的心灵,教师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想法,以及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1. 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虽说学生在某些方面 ( 知识含量、经验等) 和教师相比尚有差距,但其人格是完整的。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才是真正的尊重。“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年少无知的学生, 犯错是他们成长的一个过程。但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有些教师会不顾时间、场合,运用讽刺、挖苦的言语责备批评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损, 产生逆反心理,向教育意图相反的方向发展,甚至出现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报复等恶性事件。

2. 尊重学生的个性,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人。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我则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他们变苦为巧做; 对性情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我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才艺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乐趣。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3. 尊重学生的情感,善待学生的错误

古人有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待学生的错误是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表现。善待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懂得善待的人,才懂得人生,懂得快乐。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潜意识里都有做好人的愿望,要借鉴陶行知“四块糖”的育人艺术,学会宽容善待,给予理解。因为,一种良言能化解一种危机,一场矛盾,而一番恶语能激发一种矛盾,毁灭一个人才。

三、创造机会,激发学生 积极学习情感

教师要重视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允许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尊重他们的自我,鼓励他们自信。如: 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展示自我”的主题班会,展示的内容可以自定,唱歌、跳舞、书画、制作等都行。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并赞赏学生,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这样的平台,可以让教师看到学生的多才多艺,并为后续的培养和佳绩的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任教的班级相声《我惯着你》在校“红五月”中获得了 第一名的好成绩,主持人大赛获得了第二名……辛勤的付出,换来了硕果累累的成绩。以后我经常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社团活动中去,打羽毛球、跳舞、弹吉他,等等,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自信之花在他们的脸上尽情绽放。

传承校园饮食文化促进师生身心健康 篇8

关键词:校园,饮食文化,身心健康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 饮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饮食工作属于服务性保障工作, 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在校师生, 工作方式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管理与服务活动。而学校饮食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学生, 决定了今后学校饮食文化建设必须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相结合, 体现内涵发展的高品位, 服务内容的高质量。

1 校园饮食文化内涵

校园饮食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 在长期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为全校师生所认同、遵循并具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后勤精神、道德规范、人生态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等要素的总和, 具体包括饮食物质文化、饮食精神文化和饮食制度文化等。

饮食物质文化是指能够反映饮食建设形象和特色的外在文化表现形式, 是推进校园饮食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 包括餐厅的地理环境、内部设施和人文景观等。

饮食精神文化是指饮食管理和服务的理念文化, 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向心力和凝聚力, 体现了饮食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经营理念中的学校精神, 是饮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饮食制度文化是指为满足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需要, 围绕饮食管理、服务各方面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岗位职责、工作要求等。

2 校园饮食文化作用

优秀的饮食文化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饮食服务队伍, 能构建一套适合并保障学校稳定运行的饮食服务行政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能培育严谨工作作风, 营造和谐工作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了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教育基地, 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安全稳定、健康有序、文明向上的学校育人环境。物质文化作为学校的硬件设施、人文景观, 因其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而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学校饮食物质文化建设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 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 有助于推进学校校园大环境的建设。任何学校有其独特的精神氛围与文化环境, 也构成了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精神氛围中,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自觉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所以,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精神文化建设不容忽视。为此, 学校应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饮食文化, 并将其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中;竭力打造能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 并以完备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的科学制度保证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因此,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制度文化建设的位置就凸显出来。学校饮食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 有利于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团队精神的形成, 有利于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态度的形成, 从而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

如举办“校园饮食文化节”, 开展以“参与沟通美食健康”为主题的健康饮食文化系列活动, 增进学生与学校饮食服务团队的相互理解, 增强学生对健康饮食文化的认识, 进一步体现学校后勤服务团队的良好形象, 使学校的饮食文化得到升华。

3 校园饮食文化建设

校园饮食文化建设可简括为因地制宜, 精心规划, 创建个性化的校园饮食物质文化;注重内涵, 突出职业, 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饮食精神文化;立足校情, 以人为本, 完善科学化校园饮食制度文化;完善校园饮食文化体系, 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校园饮食文化建设要突破传统观念, 综合自身特色, 善于运用新思维、新方法, 积极创新, 以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1) 在校园饮食文化建设过程中引进必要的企业文化元素, 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 让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完善与升华提供动力和养分。工学研结合作为构建校园饮食文化的有效途径, 既将企业文化固化于校园饮食文化建设中, 又将学术科研文化凝结于校园文化内涵中, 体现了职业学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 (2) 把饮食物质文化建设与学生的职业化结合起来,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打造饮食精神文化。

4 校园饮食文化特色

为满足广大师生饮食多样化需求, 完善各种硬件设施, 优化后勤管理, 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我校强调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食物搭配及饮食卫生习惯, 体现了全体师生追求健康生活和美食主义思想。相信通过校园饮食文化建设, 师生都能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真正做到吃出健康、吃出营养、吃出美丽。

学校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在于建设目标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相统一, 也就是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良好的饮食文化是学生直接参与并有体验意义的生活“家园”, 学生的思想修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生活实践中得到提升, 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因此, 学校饮食文化建设应强化服务意识, 优化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水平, 真正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保驾护航, 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

5 校园饮食文化发展方向

积极向上的校园饮食文化对教师工作、生活和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校园饮食文化作为整个社会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地位和作用决定着饮食文化的发展方向。营造和谐的校园饮食文化氛围, 代表先进的饮食文化发展方向是学校饮食服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饮食文化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求知识、好运动的特殊年龄段, 他们对饮食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科学化特点。

(1) 合理膳食。饮食服务是一项系统性的科学, 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生理差异及不同季节, 都有不同的饮食营养搭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校饮食服务工作者不但要提供营养丰富的饭菜, 还要做好饮食营养宣传教育工作, 让师生科学饮食。

(2) 倡导节俭。学校是一个庞大的集体就餐群体, 任何浪费都是对劳动人民的不尊重, 要教育师生爱惜粮食,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良好生活习惯。

科学发展观视角的高校师生健康管理 篇9

一、师生健康管理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诉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高等院校中教职员工和学生是人本的具体表现。师生的发展关系着高校的发展, 师生发展的前提是健康, 失去健康的保障就失去了发展的基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 最根本的是要珍惜人的生命, 保障人的健康。对人来说, 生命是其存在、发展的根本, 人只有健康地活着, 才能固守主体地位, 发挥能动作用, 要求利益权利, 体现价值尊严, 实现全面发展;失去健康, 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高校想要发展, 首先要树立“健康为上”的理念, 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 要把广大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 强化健康意识, 维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 国人医疗费用急剧上涨, 个人、集体和政府已不堪重负, 因健康问题而消耗的资源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2003年, 我国消耗的卫生资源达6180亿元, 因伤残、疾病过早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800亿元, 两者合计约14000亿元人民币。健康问题和健康消耗逐渐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沉重负担。以教师、学生群体为对象的高校健康管理, 利用个性化的评价, 通过健康维护、健康教育、健康干预等手段, 可以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的发生, 降低学生、家长、教职工及学校对医疗费用的支出, 在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当今世界经济、科技、人才的竞争中, 最重要的是人才竞争,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要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有高素质人才, 而高水平的健康素质,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建立科学的高校师生健康管理模式, 保障师生的健康水平, 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诉求。

二、师生健康管理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具有决定性意义, 而人的健康则是发展的前提。健康资源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 也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二十多年的经济腾飞消耗和透支了大量的健康资源, 在同等经济水平的国家中, 我国的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相当小, 现有的健康资源并不能有力支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 在健康方面国民并没有享受到经济腾飞的成就, 而是做出了牺牲。

高校科学发展的首要需求在于管理师生健康, 保障健康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 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 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可见, 科学发展观的基点在于发展, 高校发展的基点在于师生的健康。只有以健康保障为基础才能为高校科学发展注入燃料, 才能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需求在于科学管理师生健康。作为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职能的高等院校, 在着力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同时, 必须重视自身的发展;只有加快自身建设, 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健康, 恰恰是关乎这两项发展的重要前提, 是客观需求之所在。如果离开健康和对健康的科学管理谈发展, 发展便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轻则贻误发展、淡化发展, 重则异化科学发展, 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因此, 师生健康管理既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 也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师生健康管理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 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结合高校实际, 要想科学管理师生健康就需要统筹兼顾。高校发展的科学性, 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去发展, 统筹各方面资源, 确保质与量相统一, 速度与效益相统一。

师生健康管理是推动高校发展的根本要求, 这里的师是指教职员工, 高校是一个小社会, 教职员工岗位类别繁多, 人员情况各异;这里的生是指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研修生、留学生等, 层次众多, 类别不同。可见, 对师生的健康管理确实需要统筹兼顾, 既要覆盖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 又要避免简单地按年龄段、职称高低、工种等划分管理。每一位教职员工及学生都是关乎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协调管理可提高其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公平的原则。还需统筹各种校内外资源, 协调健康管理方式、协调管理层面、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保证健康管理政策与实施效果相一致, 健康管理资源与对象相一致, 健康管理与推动学校发展相一致。

师生健康管理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如: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等。医科院校除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外, 在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健康风险及公共卫生干预方面有着扎实的研究基础, 为健康管理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证据;管理科学和行为医学的发展也为高校健康管理的起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这些资源必须全面统筹。因此, 只有统筹兼顾, 才能真正做到高校师生健康管理方法更科学, 内容更丰富, 技术更先进, 干预成果更明显。

四、师生健康管理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长远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 于1987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不足,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 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其科学发展的长远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广大师生的健康水平。健康管理的效果正在于维护和维持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恰恰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吻合。通过一定时期的科学管理, 让师生在掌握大量健康相关知识的同时, 由被动管理转变为自觉管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健康防范意识, 健康状况有所保障, 在个体受益的同时也为高校长远发展蓄积了无形资本。

高校师生健康管理要求管理对象全面、管理内容详尽、评估结果可靠、管理效果长久。因此,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管理理念尤为重要。持续的健康管理理念可分为纵向管理理念和横向管理理念。纵向可持续健康管理理念, 是指对教职工来校工作后或对大学生从新生入学至大学毕业, 甚至迈向社会后的健康进行全面管理, 达到推动人才持续发展的目的。横向可持续健康管理理念是指通过扩大管理面、加强管理力度、丰富管理内容等手段, 增进健康管理的实效, 给每一位师生提供更多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 更多自我管理的机会, 更多实践的经验, 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曾提出“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 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健康长寿的条件中遗传占15%, 社会因素占10%, 气候条件占7%, 60%的成分取决于自己, 而医疗条件只占8%”的观点。现在美国医疗的重点是维护健康、管理健康, 对疾病的治疗已经落到从属的地位。在我国人口健康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科技远景中也提出, 要以预防和控制重大慢性病为核心, 将抗击疾病的重心前移, 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干预为主转变, 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 促进健康和防止疾病的结合。因此, 我们需要把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健康上来, 把精力从治疗转移到预防、预测上来。通过高校健康管理, 让广大师生由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 由个人自发管理转变为组织规划管理, 由静态粗放型逐步转向动态集约型管理。这种科学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以保障师生的健康, 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医疗、服务、学习中去, 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增加科研产出、保证服务效率、提高学习成绩的间接管理效果, 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师生健康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大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开始在全国实施 (以下简称《课程标椎》) , 《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 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新的, 蕴涵着素质教育的理念, 它在教学目标、内容、考核与评价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创新与突破, 其中涉及到师生关系的定位。本文试图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背景下, 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入手, 重新审视当前体育课程教学中师生关系方面的一些提法, 以求在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 能够有效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使新课程健康而深入地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的内涵把握

1.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的指导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 培养学生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与技能, 增进健康的体质, 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品质, 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体育教学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社会和人生的信念。所以,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而不是具有绝对的意义。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更是学生内在精神的改变,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 必将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由学校延伸到社会, 从现在走向未来……这正是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

2.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文化重建的角度, 具体阐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 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追求学生的智力与人格发展, 同时注重个体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 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就是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联系起来。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地基础。”在胡塞尔看来, 以直观体验的世界, 是有人参与其中, 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寻求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 就是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传统教学中, 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 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 无法产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因此, 新课程提出:恢复个人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身份。

三、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实施改革,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1. 正确地处理好“纵向”和“横向”的师生关系

由于教学的双边关系,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的。“横向的师生关系”会加大教学秩序管理的难度, 如果处理不当, 还容易导致教学效率下降, 甚至出现教学的放任自流。绝不能把教师“授业” (教授) 与“解惑” (教育〉的地位, 肓目地降低为指导、帮助、关心、服务、参与、提供、策划、启发, 甚至是“助手”的地位。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决策者, 这些作用决定了教师在“纵向的师生关系”中处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但是, 要谨防教师把课堂变成满堂灌。

教师在教学中要热心地指导和启发学生,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指导学生制定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学习和锻炼计划, 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使横向和纵向关系有效地结合起来。

2. 转变教师角色, 提高主体学习效果

新课标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更新, 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转变教师角色, 提高主体学习效果, 变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 当教学内容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时候, 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新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身心健康为基点, 以活动为主线, 以能力为目标的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在体育教学中, 应该了解学生具有强烈的求动、求知、求乐和自我表现的欲望,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爱好, 创造良好的心境, 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 形成快乐、兴趣、进步的良性循环。

在新课改体育教学中, 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原则, 教会学生善于搜集、整理资料, 并能有效地表达出来, 也是自学的必备能力。在上实践课时, 能自学的就先让学生自学, 如健美操简单动作, 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解和录像, 模仿自学。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示范、讲解, 进行整合练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 注重学生的整体性及个体性

新课改人本理念的最大特点, 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在体育教学中受益, 获得满意和成功。因此, 在新课改体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强弱的不同、年龄性别和运动能力高低及动作技术掌握的快慢程度, 按照因人而异、强弱兼顾, 分层次进行教学的要求, 做到保证全体学生健康素质都得到提高。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制定共同目标和个人的目标。教学目的的确立既要突出学生的整体发展, 又要照顾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4. 学生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形式的转变, 是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 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 既提高了被评者的主体地位, 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 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 这将有助于教师在评价过程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 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 并给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自主性和选择性。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国教育报, 2005-5-28 (3)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 年级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振涛, 单清华, 刘新刚, 刘伟.论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角色的嬗变.体育与科学, 2007 (28) .

[4]刘曼航, 孙庆祝, 付玉坤.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体育科学, 2006 (26) .

[5]毛振明, 赖天德, 陆颖.论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关系.中国学校体育, 2007 (2) .

上一篇:Excel工具下一篇:后交联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