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馆员建设

2024-07-01

学科馆员建设(精选十篇)

学科馆员建设 篇1

关键词:学科馆员,重点学科,作用

学科建设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础,重点学科建设是学校立足培育特色学科,进一步巩固优势学科的学科品牌建设工作。图书馆是为科研提供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重点学科建设重要的资源保障部门,而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完成重点学科建设资源保障的中坚力量,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任务。

1 学科馆员是重点学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1.1 学科馆员可以节省科研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

任何科研课题项目都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资源搜索查阅工作,而这一工作往往需要占用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面对浩瀚的资源,大多数的科研人员由于缺少专业检索知识与技能,会在图书馆资源利用中产生无从下手,甚至事倍功半的问题,他们希望能在查阅资源文献过程中节省时间和精力,以腾出更多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科馆员既具有较高的文献检索技能,又具备某些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学科科研情况也有了解,具有在专业上收集、利用信息的优势,帮助科研人员节省时间,多出成果。因此,重点学科建设与学科馆员的关系十分密切,科研人员希望长期与学科馆员保持密切联系,为他们提供信息增值服务,随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人,学科馆员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已成为重点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2 学科馆员可直接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知识流程

重点学科建设是由一系列学术知识的创造、存储、传播和应用的循环活动,这一知识流程是从属于高度个人化和隐秘性的主观地、经验地学习范围的隐性知识向具有可记载性与可查阅性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学科馆员对重点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教授头脑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等隐性知识经过提炼总结出来,进行知识集成。同时,通过建立的重点学科跨学科课题项目组,促进本学科内部知识流动,促进隐性知识向外部的显性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科馆员可以把分散的重点学科的显性知识整合成新的显性知识,使研究成果其更有序化,更便利于查找、为重点学科用户所共享,学科馆员在此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

2 学科馆员应担负的主要任务

学科馆员制度是针对重点学科建设开展的具有专业化、深层次、全方位和多途径的学科文献信息服务特点的新型服务模式,是具有高、精、深的高层次信息服务的一种创新知识服务,应担负以下主要任务。

①根据重点学科在课题查新、科学研究和课题立项申请等的不同阶段需求,学科馆员通过专题式、跟进式和参与式等服务方式,建立起重点学科与图书馆之间有效的需求与保障机制。学科馆员把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特点及在服务科研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图书馆相关领导,及时为课题项目组织资源,不断完善重点学科信息导航体系。②根据重点学科建设中的科研进程和发展趋势,时刻关注掌握这一学科相关信息,把出现的学科新观点、新动向和潜在研究价值通过信息动态、摘编等文献形式揭示给需要的学科用户。③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的研究任务、内容、方法,结合学科组成人员情况,研究他们的文献信息需求,确定图书馆文献信息建设的方向和信息服务具体项目。④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用户的信息素养培育、馆藏资源的咨询、相关学科文献资源的导航、有关数据库的检索、建议指导等。

3 发挥学科馆员在重点学科建设中作用的路径选择

3.1 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做重点学科信息发布与学科知识研究者

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学科馆员具有学科背景,可以进行学科管理政策、学科信息组织方法以及学术知识交流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分析、评价有关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编写索引、文摘、数据库评价报告等,提供相关学科的信息咨询服务,及时跟进学科研究的发展方向,建立学科专题网站发布研究成果,并担当信息发布者的作用。学科馆员一般因为具有特定学科知识背景,可能成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一员,直接参与重点学科研究,在重点学科研究中不断创新学科知识,成为学科知识的研究者,推动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3.2 做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管理者和学科知识集成者

重点学科建设往往是一个需要多人参与的长期系统工程,在重点学科的建设中,需要进行学科信息资源的管理与集成。在学科信息管理和知识集成中,学科馆员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熟悉掌握学科资源的优势,对馆藏学科纸质文献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的管理,负责这些信息的采集、组织、信息服务、访问权限管理与保存等工作。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主题分类、过滤、分析、评价,学科馆员通过对重点学科课题知识和学术交流过程信息的管理,完成深层次的信息揭示与管理。同时,利用学科馆员与参与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广泛接触与交流,对学科建设中各位专家学者在学科研究与交流中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汇集管理,包括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信息、网络学术论坛的相关信息、各专家学者与学科馆员之间交流信息等。完成学科信息资源管理和学科知识集成。

3.3 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提供学科信息导航与信息服务

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信息服务外,信息导航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面对繁杂的信息,学科研究者会有大海捞针,无处下手的感觉。学科馆员将分散的、庞杂的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组织开发,利用专业搜索技术与引擎对重点学科相关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搜集、下载、分类、标引学科相关的信息内容,通过学科知识智能获取、知识筛选和智能整合分类等手段,建立起高质量的索引数据库,向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研究者推荐,利用交互式、个性化的导航库,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有效信息。还通过跟踪学术动态、代表性论著、学术前沿等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学科新动向、新观点及其潜在价值,深层内涵揭示给用户,为学科建设供高层次信息服务。

3.4 在知识的应用中进行学科信息的咨询与学科网上交流组织

学科馆员建设 篇2

从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我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从学科馆员工作模式、职责及学科馆员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入手,对我馆学科馆员机制的建设进行研究.

作 者:张峥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哈尔滨,150040 刊 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AGRICULTURE 年,卷(期): 22(7) 分类号:G25 关键词:学科馆员   工作职责   工作模式   东北林业大学  

浅谈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 篇3

[关键词]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

1.引言

随着各行各业图书馆的逐渐建立,目前对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员高素质的学科能力能给相应的图书使用者带来不同凡响的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相应服务水平状态。如何使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能力得以提高,是目前探讨的重点。

2.图书馆员学科服务存在问题

目前来看,图书使用者对现阶段的部分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能力不太满意,主要表现在部分图书馆员自身的服务知识理念落后,新的信息技术未转化成相应的信息产品,新的服务项目暂未开展等方面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图书馆员学科的服务能力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1)单一的服务方式及内容

现阶段,仍有许多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图书检索、图书借阅等形式。除了这些传统服务方式以外的新的服务方式基本上未普及,如专家讲座、专家咨询、专家解答等新的服务方式。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上,仍旧采用纸质图书或文献为主,以原文数字课件或资料为辅,为图书使用者提供加工转换并分析后的知识内容基本上很少,远远达不到社会进步的需求。

(2)匮乏高素质人才队伍

图书馆员学科服务是一个综合的服务,单一专业人员基本上不能满足现在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要求。因此,急需要培养和引入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既拥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又拥有相应的工具技能,同时还具备其服务理念,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3)陈旧的服务意识

传统的图书馆依然以藏书量以及电子数据库为着重点,更加强调图书馆藏书量以及电子数据库配套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管理和后期的运行维护。其服务意识仍然以传统的“你来我借”为主。

3.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相关策略

针对上述探讨出的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建设好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相关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素质学科服务队伍,二是创新型服务能力,三是信息化服务能力,其详细探讨如下:

3.1 高素质学科服务队伍要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素质学科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学科服务人才队伍进行了分析:第一方面是图书馆员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其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对专业的某个方向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同时对专业目前的进展情况有着相应的掌握。第二方面是图书馆员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图书馆相关业务方面的掌握,而且还要对其掌握各种文献资料的检索技巧,同时还应当具备相应的使用数据库或工具的方法。第三方面是具备一定基础的外语水平能力,不仅包括专业外语术语识别能力,而且具有翻译外文能力,同时最好具有口译或交流能力。

3.2 创新型服务能力

要想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创新型服务能力也是发展良好的图书馆员学科服务不可缺少一部分。创新型服务不仅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服务理念,同时还要引进新的服务观念,既能做到为图书使用者提供表层的服务,同时也能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深层的服务。

(1)打破传统的服务理念。随着现代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员的学科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其打破传统的服务理念。从传统的“以来我借”、“以藏书量为主”服务理念向现代化的“以使用者为主”“服务第一”服务理念转变。图书馆员应当借助各种信息手段主动的加入图书使用者的信息网,而不是静坐等图书使用者上门推送。使用这种新的服务理念较好的重庆市开县图书馆,利用相关新服务工具,如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沟通软件即微信,通过微信对开县图书馆内的资讯、读书相关活动以及系列新书推介等信息分门别类的提供用户,同时针对用户的不同需要,对其的信息进行了必要性的处理,同时也配设有专门的新信息咨询台。这种服务理念不仅使知识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同时也使使用者得到了更多的知识增值服务。

(2)引起新的服务观念。图书馆员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知识营销理念,把知识与用户相结合,深层次的开发使用者的需求,使图书馆与使用者达到共同进步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

3.3 信息化服务能力

信息化服务能力是处于信息化社会中的图书馆员不可忽略的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主要是指获得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员获得信息的能力能体现出其服务能力的优劣,获得信息的能力越强,其提供给使用者的服务能力越优秀。图书馆员的获得信息的能力是通过对相应的图书、电子资源或文献资源进行相应的分类、检索等加工后,形成对应的知识产品,既包括查新报告、行业报告、专业报告、文献进展报告等,同时也包含支持使用者所需的其它的资源以及科研立项等。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都逐渐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员具有良好的学科服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给使用者提供了优质、高效、全面的服务,同时还能使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具有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今芳.个性化知识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员素质与能力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 (2):109-111.

知识经济时代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探讨 篇4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 而图书馆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场所, 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 给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也给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对图书馆员也有了不同以往的要求。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正是高校图书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一项新举措, 是满足高等教育专业需求的必由之路,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对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打造高校图书馆服务品牌,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被称为“跟踪服务”。“学科馆员”是指了解乃至精通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知识并为该学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 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随后, 在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部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推行了这种模式, 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在我国,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的试行和确立, 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它首先在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图书馆内开始施行, 以清华大学1998年和北京大学2001年4月成立的学科馆员小组为代表, 目前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四十余所重点高校图书馆陆续施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尽管各高校对学科馆员的称谓不尽相同, 职责范围亦各有侧重, 但具体做法大体相似, 即针对不同院系, 安排具有对口专业学历背景的馆员担任学科馆员。每位学科馆员对口联系一个学院或几个系所, 并与相应的图书情报教授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流信息, 主要针对教师及研究生群体开展工作。同时, 制定相应的学科馆员考核管理办法, 同时接受图书馆和对口院系的监督考核。

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传统参考咨询服务向深层次学科专业化服务发展的需要。图书馆传统的参考馆员主要是凭借对馆藏资源及其布局十分清楚的优势, 为到馆的读者提供获取文献信息方面的帮助。对于当今社会各种载体文献骤增、网络信息资源庞杂浩繁、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对文献提供高层次的研究型信息咨询已成为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由于高校学科覆盖面宽, 专业涉及众多, 无论多高水平的参考馆员也不可能为所有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的咨询服务。因此,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就架起了图书馆与院系沟通的桥梁, 学科馆员通过直接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 使图书馆能够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有效地为教学科研提供选题、收集情报、情报追踪、定题等深层次的服务, 并为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保障, 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变辅助性服务为综合性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及特定服务对象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不同在于服务对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内各学科专业人员和准专业人员, 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有其特点:一是学科专业性较强, 二是同本学科相关专业的交叉性较强。各学科的专业人员来图书馆希望能方便快捷准确地找到所需文献信息, 而一些准专业人员在浩翰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时, 也希望得到专业性的指导。基于这种需求,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也就成为必然, 即组织一批既熟悉本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 具有较强的文献信息检索、组织能力, 又熟悉各学科教学科研情况, 懂得某学科专业知识的图书馆员分别承担起专门为某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的工作。

稳定图书馆队伍以及馆员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据了解, 各大学图书馆引进的人才中, 图书馆学、情报学或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人员较少, 其他学科、专业的人员却很多。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会给他们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 能使他们努力学习有关文献信息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 能促使他们加强自己所学专业的深造和研究;再有, 可在工作中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 既稳定了队伍, 又提高了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从而达到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目的。

三、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 确定担任学科馆员的资格条件。图书馆要深入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方向以及各院系资料室的文献构成、文献来源、文献数量、文献的重复情况等。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 确定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人选。其资格条件应当是:有较高的学历背景, 最好是既有图书情报学专业背景, 又有对口院系的学科背景;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 掌握二、三次文献的编撰方法;具备较好的外语水平, 特别是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此外, 学科馆员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良好的服务精神、合作精神与开拓创新精神。

(2) 明确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学科馆员可从属于图书馆信息咨询部, 也可专门设立“馆藏发展与学科服务部”。其工作职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熟悉与掌握自己所服务学科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源, 为本学科专业师生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主动联系本专业的读者群, 向他们介绍本学科领域的文献资源情况, 了解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建议。负责为对口院系读者和用户进行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检索知识的培训, 指导他们掌握运用各种检索工具查找和利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内容的意见与要求。协助对口院系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 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进行定期服务、跟踪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定期编写更新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 包括书目指南、专题信息资料及学科的发展变化等信息。负责收集、鉴别和整理对口院系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 并在图书馆主页上为所服务学科建立学科网络导航。

(3) 落实有效的培养措施。近几年来, 进入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的素质, 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图书馆内实际上已经拥有一批既具有学科专业知识, 又熟悉图书馆业务的工作人员, 经过资格论证和培训学习, 他们可以成为学科馆员。对于那些虽然尚不具备学科馆员资格, 但精通某一学科知识, 或掌握丰富的图书情报知识和技能的“准学科馆员”, 要有选择地加以培养, 让他们参加学科知识、图书情报知识或信息技术等薄弱项目的培训, 逐步培养成合格的学科馆员。培训方式可以在职培训或脱产进修, 或其他灵活多样的形式。图书馆领导要鼓励工作人员报考其他专业进行深造, 并采取协议、合同等必要的形式, 让他们在完成学业后, 重新回到图书馆, 直至走上学科馆员的重要岗位, 为图书馆作出新的贡献。

(4) 加强人才引进工作。高校图书馆难以引进人才, 经济收入低的因素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 长期以来各界认为图书馆只不过是个服务机构, 而忽略了它还是一个具有研究性质的学术性机构。因此, 加强图书馆的学术研究是今后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出路, 这也是吸引人才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尽管图书馆引进人才较为困难,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字化、多媒体信息正逐步取代印刷型信息, 图书馆对信息领域的研究将不断加强, 这正是图书馆引进人才的有利因素。

(5) 提高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待遇。对于学科馆员应给予相对较为特殊的待遇, 如弹性工作制、低职高薪等, 使图书馆既能吸引人才, 又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使其人才队伍不断稳定壮大。在相对较高的待遇下, 再加上图书馆的工作的缓冲性、知识性、趣味性、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舒适的环境, 当然会有一批优秀的学者投入到学科馆员的队伍当中。

(6)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 主要根据学科馆员编制学科信息导航资料的情况 (包括网络导航与学科网页的建立与维护) 、自建学科学术资料的数量、为学科研究主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的数量、举办学术讲座的次数及效果、培训的人次与内容、参与课题咨询与研究的情况、对口学科用户的反馈意见、发表与对口服务学科有关的科研论文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特别要注重学科馆员参考咨询、对用户教学科研的影响和帮助等方面业务能力的评价。要建立奖惩制度, 对于业绩突出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不能胜任的人员, 让他从学科馆员的岗位上退下来, 重新评聘。通过考核评价和奖惩, 增强学科馆员的竞争意识和敬业精神, 促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 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7) 树立学科馆员终生学习的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 学科馆员面对的是庞大的传统文献资源、数字化资源及网上信息的选择和获取, 学科信息的无限性和专业知识、工作技能的有限性的矛盾构成学科馆员挑战自我的永恒课题, 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 所有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 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本文在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概括的基础上, 从分析学科馆员制度产生入手, 提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探讨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知识经济,学科馆员,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学军.基于知识服务的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 2005.

[2]徐志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刍议[J].图书馆, 2008, (1) :32-35.

[3]王迎红.论学科馆员的设置及其培养[J].图书馆, 2006, (1) :74-76.

医院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探讨 篇5

医院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探讨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医院图书馆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和服务制度.探讨了学科馆员制度对医院图书馆人才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以及应该开展的服务工作,论述了学科馆员在医院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 者:段学芳 DUAN Xue-fang 作者单位:天津市儿童医院图书馆,天津,300074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19(7)分类号:G258.5关键词:学科馆员 医院图书馆 馆员素质

图书馆学科馆员与教师互动 篇6

沟通是基础

没有沟通,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中出现的矛盾,有些就是因为缺乏沟通造成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在工作中学科馆员与教师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矛盾的首要方法就是及时沟通,通过坦诚的交流来解释事情的原委,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增进双方的了解。

通过沟通,不但使教师了解并支持学科馆员的工作,也使学科馆员了解教师的需求。沟通可以增加了解,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科馆员成为教师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桥梁。学科馆员与教师沟通的途径很多,如书信、面谈、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博客等,因人而异,根据自己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沟通的具体方式。通过长时间的交往,学科馆员与教师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为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理解是交往的一把钥匙

有了理解,才能有宽容,做到换位思考,正确面对交往中的挫折与困惑。学科馆员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个人性格、学校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一些误解,给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如果教师对图书馆工作或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了误解,学科馆员应该平心静气地去面对,不能因为教师有过激的言行而针锋相对,要理解他们在找不到急需资源时的心情。

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的中枢,应该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及时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源。学科馆员有时会遇到不配合工作的教师,如他们拒绝给图书馆提供一些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不愿意帮助学科馆员解答学术问题、对图书馆的工作一概否定等等。遇到这些情况,学科馆员首先要宽容,同时也要想方设法使教师理解自己工作中的困难,谅解工作中的失误。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程序,就可以减少很多误解。一旦教师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程序,很多矛盾就不会发生,学科馆员的工作也就可以顺利开展。因此,了解对方的工作,理解对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学科馆员和教师来说很重要。

合作是交流的深化

学科馆员不应该仅满足于积极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还要创造条件,使双方能够参与对方的工作,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合作是双向的。

首先,学科馆员要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学科馆员通过各种途径向教师推荐、介绍本馆、本学科的文献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他们的教学、科研提供资料,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第二,邀请教师参与图书馆组织的学术活动或科研项目,如请他们协助学科馆员对新生进行图书馆入学教育、有偿撰写文献导读短文等。第三,请他们给予学科专业指导。学科馆员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学术问题,请教师给予帮助,以便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其次,教师邀请学科馆员参与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要做到这一点虽然比较难,但可以实现。学科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使教师切实感到学科馆员工作对他们的教学、科研有帮助,逐渐认识到学科馆员能够为他们提供、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认可学科馆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这样,学科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科馆员和教师一旦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参与到对方的工作、科研当中,学科馆员工作就能不断创新,质量逐步提高,业绩也就令人瞩目。

实现学术资源共享

学科馆员为教师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有价值的学术资源,能够促进他们的教学、科研。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时,也会反馈一些学术信息,促进学科馆员对以前获得的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出读者更为需要的精粹信息。在学术信息交流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会逐渐形成学科专业知识库,如果双方能够找到合适的信息储存与交流的平台,学术资源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共享中不断积累、更新。

网络环境下,学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模式很多。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创建适合实际工作的共享模式。这种资源共享的范围可大可小,共享的程度也可以有不同级别。可以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和某个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也可以是学科馆员与全体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是某些学术资源的部分共享,也可以是全部共享,视具体情况而定。

图书馆学科馆员人才队伍的建设研究 篇7

1 造就高层次、高素质的骨干学科馆员人才队伍

骨干学科馆员人才是新时期图书馆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 图书馆建设应当有新的服务理念、新的服务方式和新的服务技术, 图书馆人应懂得图书馆学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精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掌握现代传媒技术。在此基础上, 还要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也就是高层次、高素质的骨干队伍。这样的骨干人才应该是图书馆建设的领军人物, 可以带领大家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有人说:“没有行动的远见只能是一种梦想, 没有远见的行动只能是一种苦役, 远见和行动才是世界的希望。”对于骨干人才, 应该扶持、资助他们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 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同时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 深化职称评审改革,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多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落实国家荣誉制度, 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 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图书馆工作者。

2 加强普通学科馆员人才队伍建设

普通学科馆员人才队伍是图书馆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学科馆员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同时壮大图书馆志愿者队伍。

3 逐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梯队建设是指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 合理地挖掘、培养后备人才队伍, 建立人才梯队, 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提供图书馆人力资源支持。人才梯队建设的本质是建立一套动态的、例行化运作的人才考察、选拔、培养、淘汰、使用的机制。通过人才梯队建设可以确保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善于自我激励的优秀人才接任未来的重要岗位。可以有效地调整未来的人才需要以及现有的资源。可以为馆员订立更高的目标, 把他们留住以确保重要岗位都有称职的人可以接替。同时设定事业发展道路, 有助于吸引、留住更好的人才, 改进图书馆内部程序, 优化图书馆的服务。

完整的人才梯队建设管理体系包括人才储备、人才筛选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和人才发展激励机制等五个部分。从人才梯队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着手, 提出人才梯队建设的最佳方法, 即基于能力素质的人才梯队建设。探讨如何有效制定人才需求计划, 如何建立目标职位能力素质模型, 如何确定接班人、构建接班人培养计划, 以及人才经营基地平台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需求预测, 制定人才需求计划。第二, 掌握多种有效的馆员能力素质评估方法, 建立人才库。第三, 学习设计馆员个人发展模式, 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制定馆员培养与发展计划。

4 结语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 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学科馆员人才队伍。

摘要:为了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建设的需求, 建设一支优秀的学科馆员人才队伍的任务迫在眉睫, 本研究详细阐述了新时期图书馆学科馆员人才队伍的建设措施, 希望对图书学科馆员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馆员,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苏银.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发展模式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 2011, 12 (2) :58-60.

[2]周博, 王松云.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 2011, 27 (2) :148-151.

学科馆员建设 篇8

本文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以“学科馆员”并且包含“队伍建设”为关键词,对2015 年11 月30 日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到学术论文195 篇,其中硕士毕业论文3 篇,国内学术会议论文5 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 篇,其余均是发表于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从检索结果发现,我国关于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研究论文最早出现在2001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在2005 年以前,该领域研究论文数量仍然偏少,在2005 年后,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有明显的增加,这代表学者们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2005-2015年这10 年间,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没有出现大规模萎缩,因此,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2 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研究的纵向分析

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研究随着学科服务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在学科服务发展的萌芽期(2001 年以前),虽有学者对馆员队伍建设进行探讨,但从学科服务或学科馆员角度出发的研究论文并未发现。笔者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分析,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研究大体分为3 个阶段。

2.1 萌芽期(2004 年以前)

从2001 年开始,有学者陆续开始研究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这一课题,但论文产出相对较少。2001-2004 年这4 年内,仅有7 篇论文提及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问题。张良图,张智慧(2003)指出了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的新贵,学科馆员制度代表了馆员建设的方向。这一时期,学者们都纷纷肯定了学科馆员的重要性和提出加强学科馆员的队伍建设,岳景艳(2003)、李晓媚(2004)分别从创新教育服务、开展信息服务2 方面论述了设立学科馆员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学者们都纷纷肯定了学科馆员的重要性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学科馆员的培养措施[1]。

2.2 发展期(2005-2008 年)

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在学科服务的实践基础上,开始对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反思,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介绍在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张志莲(2007)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的困难,并提出了以“图书馆专业馆员+学生馆员”为模式的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思路。邵敏(2008) 介绍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及学科服务的工作进展,对于完善学科馆员的队伍化建设进行研究与探讨,并对学科馆员工作给图书馆带来的变化进行总结[2]。这些研究对学科馆员队伍建设进行了经验总结,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3 成熟期(2009-2015 年)

这一时期年度发文量最多,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也不断扩散,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使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展。在成熟期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方面的文章,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理论渐成体系、团队建设模式日渐丰富、实践研究案例增多并与其他理论相融合。

3 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研究的横向分析

3.1 学科馆员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学科馆员的选、用、育、留是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重点,故所获取的文献中,大部分都探讨了学科馆员的选拔、聘用、培训和激励,只是学者们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素质要求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研究的萌芽期和发展期前期,张永彬(2003)分析了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及素质要求,提出培养高素质学科馆员队伍的措施。党春(2005)、肖晓明(2005)、李晓红(2006)均从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出发,提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建立适应学科馆员制度实施要求的学科馆员队伍。袁红卫(2007)从人员素质、管理体系、培训进修3 方面对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查,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在学科馆员的选用育留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到了成熟期,学者们开始将学科馆员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作为一个体系进行研究,李灿元(2011)构建出学科馆员胜任力模型,为学科馆员的选拔、培训开发以及考核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李金芳,钟文娟,熊丽(2013)从人力资源战略角度出发,提出战略性规划学科馆员队伍、建立学习型组织、动态化管理队伍成员的数量和质量。李丹,宋晓英(2014)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要不断完善学科馆员的聘任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以及激励机制。

3.2 学科服务团队的建设模式

完善的组织架构保障是开展学科服务的前提条件,学科服务团队的组建形式也直接决定了学科服务开展的质量和成效。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学科服务方面取得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邵敏(2008)系统地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如何构建“为教学科研提供全程配套服务”的学科服务架构。潘芳莲(2008)在介绍如何进行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时提到学科馆员队伍的管理模式,即集中式、分散式和挂靠式。付佳佳,黄敏(2011)总结了适合开展学科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机构模式以及团队建设模式,提出在学科服务工作中健全图书馆机构机制、优化学科服务团队建设模式。

3.3 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2 方面,一方面是对国外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先进经验的介绍及国内外情况的比较,高新陵(2011)、王晶,吴晓慧,代俊秋(2011) 通过对中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改进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是基于本馆的应用实践提出了对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思考,各类图书馆都结合自身馆情与用户需求在学科团队建设实践中进行总结,提供了宝贵经验。

3.4 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学者们致力于将更多的理论应用于学科队伍建设当中,其中不乏视角新颖的。杨小丽(2012)运用帕累托法则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孙玉琴(2013)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提出构建和谐的学科馆员团队。焦雪(2015)介绍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中的混搭现象,并指出了混搭模式对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这些理论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打开了新思路,使得研究内容更多丰富。

摘要:随着学科服务的开展不断深入,学科服务的研究日益增多,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也随之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文章试从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出发,明晰其发展脉络,以便国内图书馆更好地开展学科服务。

关键词: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李晓媚.开展信息服务应设学科馆员[J].现代情报,2004(2):107-108.

[2]邵敏.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架构与学科馆员队伍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8(2):11-14.

[3]袁红卫.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1):96-98,142.

[4]李丹,宋晓英.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1):70-73.

[5]付佳佳,黄敏.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团队建设模式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1(12):45-47.

学科馆员建设 篇9

1 学科馆员与学科馆员岗位

学科馆员是具有某一或几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 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能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1]。学科馆员应当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掌握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和技术, 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外语水平,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学科馆员岗位是指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要, 结合图书馆的职能, 设专人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 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互沟通, 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一种图书馆服务措施。

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岗位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读者需求的新变化, “学科馆员”可以根据对口院系学科设置和科研的需求, 为图书馆采购图书期刊资料提出合理的建议, 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更为合理, 使新的文献信息及时得到宣传、利用。使图书馆的服务更主动、更直接、更积极, 让读者获得更满意的服务。

2 设立学科馆员岗位的必要性

2.1 信息时代需要学科馆员的网络导航。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也在飞速的产生和增长, 面对这些海量的信息, 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变得愈加困难, 同时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倾向系统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图书馆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为读者提供价专业性的信息和技术。

2.2 读者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要。

当今教育是注重向综合性、创新性、发展性的方向发展, 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呈现个性化, 所以文献信息服务也应体现个性化。图书馆读者服务应从以文献为单元深入到以信息为单元, 从面上的服务深入到点上的服务, 这就需要图书馆要在不断激增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用户之间架起一座中介桥梁, 学科馆员作为桥梁, 可从中创造和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2]。

2.3 学科馆员岗位是应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而设立的。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建设良好的学科建设不仅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也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标志。图书馆要为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在于能否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正是主动积极与对口院系科研课题组相关人员联系, 为科研课题提供情报调研服务等方面的情报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 学科馆员正是应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而设立的[3]。

3 学科馆员岗位职责

3.1 熟悉所负责学科的馆藏资源分布情况, 积极推动学科藏书建设。

认真研究各类数字资源使用方法, 掌握数据库平台新功能。编撰资源使用指南, 并向对口院系宣传发放。

3.2 通过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学科导航网页, 广泛收集免费学术资源, 介绍使用方法;

搭建学科馆员网上在线咨询服务平台, 直接接受师生的网上咨询, 解答读者遇到的问题, 共同探讨和交流有关的议题, 为师生传送最新信息。

3.3 定期或不定期向对口院系的用户提供搜集、筛选、整理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图书馆新引进的文献资源。

深入院系调查收集意见, 撰写数据库利用与需求研究报告, 为师生方便快捷的利用这些资源提供帮助。

3.4 积极开展读者教育工作, 有针对性的开办讲座、培训指导、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印发读者服务指南手册等。

例如为学生及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 使其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术;为教师介绍特种文献的检索和利用, 特别是外国的特种文献, 如专利、标准、科技报告等等。

4 设立学科馆员岗位的措施

4.1 图书馆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结合图书馆

的实际情况, 选派具有专业知识、熟悉馆藏的业务人员为相关院系的学科馆员。

4.2 通过召开读者座谈会、校园宣传、走访约谈、校园网页等方

式公布学科馆员名单、工作职责、联系方式等, 尽快让院系的师生熟悉学科馆员, 了解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及服务方式。

4.3 加强学科馆员的培养。

选派一些有专业特长、综合素质较好的馆员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的中短期脱产进修, 提高收集和处理文献信息的能力。让团队成员和管理人员在实践和学习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建立一支合格过硬的学科馆员队伍。

4.4 建立学科馆员的管理机制。

明确学科馆员岗位的工作任务, 制定发展目标, 实行合理的奖惩措施, 同时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引入竞争机制, 择优聘用学科馆员, 使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平稳、持续的开展下去。

5 学科馆员岗位的发展方向

学科馆员岗位是在信息时代社会里, 图书馆为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而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服务措施。目前在图书馆界, 学科馆员发展方向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 导致了学科馆员服务方式的变革, 并把“学科信息作者与发布者”等功能看作是数字图书馆发展后促成的学科馆员职能的转变[4], 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学科深入研究, 能使学科馆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所以提出了“学科专家”的观点, 这个观点也可以看作是图书馆具有主动性的进行深化服务的变革。

学科馆员岗位的发展受人员素质、校情馆情、经费等多种条件制约。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还处于为对口院系的用户提供搜集、筛选、整理所需文献资源。为师生方便快捷服务的阶段。其实, 学科馆员经过学习和学术服务活动的锻炼, 将成为学科型或学者型馆员。

学科馆员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学科文献专家”, 而不能笼统地称之为“学科专家”。因为“大型课题的文献综述、评价并给出科研咨询意见及建议”和“课题的长期文献跟踪”, 无不是围绕学科文献进行工作, 这些正是学科馆员的职责, 可见, 学科馆员有取代专业研究人员的意味。因此, “学科文献专家”更符合学科馆员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信息社会, 高职院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岗位的必要性、学科馆员岗位职责及设置方法和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学科馆员,高职院图书馆,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262665.htm

[2]李丽.浅谈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J].科技信息, 2009, (24) :690.

[3]肖言凤, 谭松涛.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的必要性[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学科馆员建设 篇10

所谓“学科馆员”是指现代大学图书馆内, 既具有某个学科的专业学历或专业知识与技能, 又具有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通常被誉为学科文献专家。学科馆员制度是现代图书馆先进办馆理念和全新服务模式的重要体现, 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学科馆员最早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内, 目前国内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图书馆逐步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行, 对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 促进院系的学科建设和均衡发展, 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2 学科馆员制度的服务宗旨、内容及方式

2.1 服务宗旨

为教学科研提供主动的、个性化的学科信息服务, 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提供鉴购依据。

2.2 服务内容

(1) 日常的参考咨询服务, 面向所有读者提供一般性参考咨询服务。 (2) 主动与院 (所) 沟通, 为各分院的老师学生提供信息资源检索等培训服务。 (3) 主动联系分院的教师和学生群体, 了解她们的信息需求, 为图书馆采购资源提供方案。 (4) 个性化的学科服务, 本服务主要针对教师及研究生的科研课题提供文献信息咨询、信息检索服务。

2.3 服务方式

搭建学科服务平台, 实现实时咨询、异步咨询、信息推送、定题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

3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规划

贵州财经大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 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多科性财经类大学。学校现有48个本科专业 (方向) , 涵盖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管理学、理学、工学五大学科门类, 拥有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 9个省级示范专业;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有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校级重点学科、8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 并有6个省级科研机构或研究基地。

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现在, 制定了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基础规划。

3.1 以学校的重点学科为试点开展学科服务

重点学科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创造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科研经费相对较多, 把图书馆学科服务和重点学科建设绑在一起更容易得到学校的支持和扶助。再者, 从重点学科的信息需求分析, 重点学科带头人以及科研人员大都有自己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 同时需要图书馆能提供深层次的学科信息服务, 缩短他们获取文献信息的时间, 提高科研效率。

能作为学科服务试点的部门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 学科院系愿意与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合作; (2) 学科带头人需要并且愿意接受学科馆员服务; (3) 能接受学科馆员旁听本院系的重点、核心专业课程; (4) 学科院系和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相对比较完备; (5) 图书馆具有相应学科背景学历的馆员。

3.2 学科馆员的配置方式

按照学校的一级学科来配置学科馆员。学科馆员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相对应的一级学科, 负责该学科的所有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内容, 既包括馆藏的纸质资源部分和所有电子资源数据库部分。

3.3 学科馆员的服务层次

学科馆员对分院和研究部门承担涉及该学科信息资源的咨询培训工作。具体分为几个层次: (1) 针对新生做好资源推荐工作和相对应的数据库培训工作。 (2) 针对毕业生做好数据库培训、论文资料查找工作。 (3) 针对教师做好信息资源的推荐和专业数据库信息咨询工作。 (4) 针对科研课题做好信息资源的服务工作。

3.4 学科馆员的服务方式

以嵌入式教学科研服务为主要服务方式。既主动针对所负责的相对应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科信息服务。

要求学科馆员要主动的联系所负责学科的各分院, 根据学科馆员4个不同服务层次, 主动为老师和学生安排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推荐培训工作, 主动推送信息服务内容, 及时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

3.5 学科馆员馆内职责

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提供鉴购依据。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包括纸质资源的体系建设和数字资源的体系建设。学科馆员每年要为所分管的学科像采编部提供书目清单。每年要评价数字资源, 对所涉及的数据库, 提出评价、鉴购方案。

4 学科馆员团队的组建标准

(1) 学科馆员原则上是经过学历教育的双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持单证学历的硕士研究生, 若工作业绩强、学科专业对口、能力突出的, 可在破格遴选范围内。

(2) 学科馆员需具备较强的外语水平。

5 加强宣传力度, 推进学科服务

5.1 加强宣传力度, 深化认识

校内, 图书馆应主动向院系宣传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使用户了解学科服务的内容和他们的受益之处。馆内积极倡导, 对学科服务有深层次的认识。

5.2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1) 在人才引进上, 可引进与院系重点学科专业相关的双学位毕业生、研究生。 (2) 根据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3) 可聘请院系的带头人参与到学科服务团队中, 对学科服务进行专家指导。

5.3 建立考评激励机制

学科馆员要有业绩考核, 通过考核给与相应的奖励, 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考核办法: (1) 所分管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内容熟悉程度和文献查找的熟练程度。 (2) 开展培训的次数。 (3) 分院学生读者的满意程度。

考评激励机制是学科服务制度建立、保持活力与健康发展的关键。图书馆应结合岗位职责, 建立一个由学科馆员实际工作业绩和用户评价相结合的考评体系。根据工作成绩, 给予一定的奖励, 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晓霞.学术不对称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构[J].图书馆, 2015 (1) :109-111.

[2]郭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科, 2015 (5) :25-27.

[3]黄维莉.从馆员到学科馆员——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探讨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7) :30-31.

上一篇:地面施工质量的控制下一篇:心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