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聘风险

2024-05-31

企业招聘风险(精选十篇)

企业招聘风险 篇1

1 企业招聘风险的概念和种类

1.1 企业招聘风险的概念。

企业招聘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招聘工作不当,使企业招不到合格员工或招到不合格员工,从而影响企业经营,使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1]。

企业如果招不到合格员工,那么就会出现岗位无人的现象,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同样企业如果招到不合格的员工,岗位上虽然有人了,但是不合格的员工同样不能使岗位效率充分发挥出来,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一些失误或离职,这些都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1.2 企业招聘风险的种类

1.2.1 招聘成本的损失风险。

招聘成本是“指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包括招聘费用、选拔费用、录用员工的家庭安置费用、工作安置费用和其他费用”。[2]招聘职位越高,招聘成本越大。招聘成本的损失风险是指由于无法招聘到合格员工或是招聘到不合格的员工,企业就不能从他们为企业工作而产生的效益中回收招聘成本,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

1.2.2 人才测评风险。

人才测评风险是指没有运用科学的测评程序和技术进行测评,从而导致无法对人才的能力、素质做出真实有效的判断的风险。招聘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种科学测评技术来对应聘者进行各种测试,进而根据测评结果选拔人才的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并不使用这些科学方法,而是通过面试,依靠招聘人员的经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选拔,这样选拔出的人才的合格率可想而知是不高的,由此产生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1.2.3 法律、文化风险。

法律、文化风险是指招聘工作与当地法律、文化相冲突而产生的风险。企业处于社会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中法律和文化的约束,企业的招聘工作如果与法律和文化相抵触,不仅招聘工作可能被强制终止,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危机。

2 企业招聘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企业招聘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件存在于企业日常经营中的,而是由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决定的,而且它也不是一个在特定时间发生的个体事件,它贯穿于企业整个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因此招聘就要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活动的影响,而其有效性也是建立在企业其他相关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的,例如,工作分析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导致招聘要求的准确与否。可以说,企业招聘风险产生的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自身内部的问题导致的,找出了这些问题,许多风险也就可以被有效控制甚至避免了。

2.1 社会原因。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各样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企业招聘工作具体就是与社会中的人打交通,就单个企业而言,社会对企业的影响要大于企业对社会的影响,而社会对企业招聘工作的影响主要是来自文化、法律和社会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

2.1.1 文化因素。

在犹太社会里,犹太教教规定周日为礼拜日,要求不能做任何工作,连乞丐都要休息,但是有的企业如旅游企业又非得在周末经营,由此产生的冲突对招聘而言就是一个风险。企业如果招聘的是犹太教徒,那么你就不得不让他周末放假,并另外安排非犹太教员工工作,所以企业在招聘时就应考虑到这一文化因素,尽量招非犹太教徒。如果那家旅游企业招聘时未注意,招聘到犹太教徒,那么风险就产生了,周末你不得不放人,避免与文化发生冲突,毕竟以文化名义而发动的攻击不是一个企业所能承受的。这就是一例典型社会文化影响招聘的例子。由于招聘工作是直接与人打交道,与文化的接触是十分直接的。如果不小心发生了文化冲突,影响是相当大的,损失也是无法挽救的。例如某跨国企业在印度开设工厂,招聘了许多当地人,这些当地员工在操作时发现加工材料中竟含有牛油,而牛是印度人眼中不可亵渎的圣物,结果员工围攻管理人员,印度社会更是严加谴责,最后该企业不得不在一片讨伐声中关厂撤资,前期投入也全部泡汤了。

2.1.2 法律因素。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于企业招聘都有着不同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不了解这些要求而进行招聘所带来的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可能会遭受来自法律和行规方面的强制性惩罚,所以企业必须在通晓相关法律的情况下制定招聘计划、策略和方法。例如在法国,严峻而充满社会福利色彩的法律使企业几乎很难解雇一个员工,这就使得企业在招聘时不愿招聘没有经验的年青人,因为如果招聘以后发现其不适合企业,却又无法将其解雇就会给企业造成负担。这例典型的法律影响招聘的事件说明法律行规对企业招聘的强大影响,因为违反这些法律行规的后果很平重,风险巨大,企业为了有效控制招聘带来的风险,唯有熟知它们并根据其要求制定招聘计划、策略等。

2.2 企业经营环境方面的原因

2.2.1 人才市场方面的影响。

企业经营环境对招聘风险的影响主要就是来自人才市场这一关键因素,人才市场是招聘的主战场,市场行情变化程度是导致招聘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如果人才市场比较成熟,市场行情比较稳定,人才供求相等甚至供大于求,那么对企业而言就有足够的选择的余地去挑选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并且在薪酬福利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从另一方面讲,有一个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存在,即使企业出现员工突然离职的情况也能及时从市场中招聘人员顶替,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相反地,如果市场行情不稳定,人才供不应求,企业就没有很好的选择机会去挑选人才,而只能被动地被人才选,并且在与应聘者的对话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同样地,如果出现员工突然离职的情况,企业就不能很快地从市场中招聘到合适的人员来替代,这样就会给企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熟与否的人才市场对于一个企业能否主动控制招聘风险以及能否有效及时地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是相当重要的。例如某网络游戏制作公司在聘请一名效果美术师时,由于该类人才十分抢手,公司为与他尽快签约,在合同上作出了相当大的让步,甚至合同里没有包括违约赔偿的事项。结果该美术师在工作两个月后离职,不仅使得游戏后期制作无法进行,而且公司还不能提出索赔,最终是导致公司推迟游戏上市时间,损失可谓是相当惨重。

2.2.2 行业自律的影响。

招聘风险的产生往往与企业间的竞争有关,如果该行业的自律情况比较好,企业间有一定默契,懂得良性竞争才是企业生存之道的话,企业就不太会遭遇到竞争对手“挖墙脚”这种恶意竞争手段,那么企业由于竞争而发生招聘风险的概率也就会比较小。但若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比较混乱,尚未建立一个良好竞争秩序,则有可能遭受到竞争对手的恶意人才竞争,也就是“挖墙脚”,对自己的员工进行诱惑,使其跳槽给企业造成损失。这种恶意竞争手段引发的招聘风险的危害是相当大的,例如由于WTO的关系,中国内地市场对许多外资银行开放,这也就直接引爆了银行间人才争夺大战。有一家新开业的外资银行分行,某日当外籍经理来上班时,发现办公室空无一人,而自己的办公桌上却有一堆辞职信,原来是自己的员工集体跳槽到另一家银行了,最后该分行不得不启动紧急应急方案才好歹维持了这天的营业,但要做的善后工作却还有很多,而银行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2.3 应聘者自身的原因

2.3.1 应聘者道德方面的缺失。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1],加上许多下岗人员和失业人员,整个人才市场呈现出一个供大于求的状况,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应聘者为了能得到一份工作,往往“扬长避短”只谈自身长处,忽略短处,甚至“弄虚作假”,欺骗招聘人员。“信息不对称”使得招聘人员对应聘者的认识远没有应聘者对应聘公司的多,这就导致了应聘者按岗位要求来“装扮”自己,伪装成招聘者需要的人以达到获得工作的目的。这种有目的的欺骗可视作由于应聘者道德上的缺失导致的。这种缺失很有可能使应聘者通过欺骗获得他不能胜任的岗位,从而产生风险。更严重的是这种道德危机可能在被聘者面对利益时爆发,在利益引诱下做出对企业不利的事,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可以说,“道德缺失”就是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以爆炸给企业造成损失。例如沈阳昊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师徐家栋禁不住利益诱惑,在窃取本公司一项新产品的核心技术后,携带资料图纸逃窜到湖南一电气企业,为该企业设计制造同类产品,给昊诚电气造成1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这方面的原因也是招聘风险产生原因中最难事先发现但危害又最大的原因了。

2.3.2 应聘者对社会就业状况认识的误区。

许多应聘者往往根据社会就业的整体状况盲目地将行业和职位划分为热门和冷门,对热门行业和职位就趋之若骛,对冷门行业和职位就不屑一顾。这样对企业来说,热门行业和职位多了许多根本不符合要求的应聘者,增加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冷门行业和职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使得招聘无效率。因为应聘者没有认真分析社会就业状况,只是大概地了解了什么是热门、什么是冷门,却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招聘职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没有明白“好中有坏、坏中有好”的道理,这就造成了许多应聘者找不到工作、许多企业招不到人的局面。

2.4 企业自身的原因。

在所有导致招聘风险产生的原因中,企业自身的原因在控制和降低风险是最有用的,因为只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是企业可以自主控制的,可以通过改变而取得明显改善的,像社会制度和经营环境等方面的原因都不是企业可以左右的,所以说分析企业自身的原因是最具实际意义的。

2.4.1 缺乏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指“全面收集某一职务的有关信息,对该工作从6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内容、责任者、工作岗位、工作时间、怎样操作,以及为何要这样做等,然后再将该职务的任务要求进行书面描述、整理成文的过程”。如果由于信息收集不完全,分析过程不规范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工作分析不全面甚至无效,那么得出的职务描述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岗位的要求,根据这样的职务说明书进行的招聘所聘到的人员也必然不适合岗位要求,这就可能需要重新招聘或培训,导致招聘风险的产生。某中型制造企业在对一新引进的流水线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时,由于操作人员和专业分析人员的疏忽,未注意到该流水线最后一个工种操作必须是常用右手的人才能完成,结果在以工作分析为根据进行的招聘中招聘到大约十分之一的左撇子,而由于该工种位于流水线末位,导致企业在培训末期才发现这一问题,这样不仅要解雇那十分之一的左撇子,还要重新招聘培训,同时由于人员不够,也影响新流水线的使用,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2.4.2 企业对招聘风险重视不够。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整体就业状况呈现出的是一个供大于求的景象,而正是由于这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的存在,企业面对的应聘者相当多,许多企业管理者就认为不可能招不到人,因而对招聘风险不够重视。同时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招聘风险远没有财务风险、技术风险来得重要,这一方面是由于过去的经营管理注重的多是“物”,而现在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却是“人”;还有一方面原因是招聘风险带来的危害不像其他风险那么直接强烈。而且现在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还停留在原来的那种简单的人事工作层次上,没有充分理解和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能,也没有将人力资源工作提到一个战略高度上来。这所有的一切导致了管理层对招聘风险的不了解、不注重,而这才是最危险的。沿海一制造工厂,一次招聘了50名操作工,在培训上岗后,都已熟练操作机器了,一日,老板早上到厂里发现只剩十余名工人了,一调查才发现是另一家厂出比他高一百元的工资将那三十余名工人“挖”走了,结果造成工厂被迫退掉定单,并加班加点,仍损失惨重。从此例可以看出,若该老板平日注重招聘风险,多注意工人的动向,多与工人交流沟通,是可以在事发之前通过协商解决这一问题的,也不会搞到无人开工的局面。正是由于许多企业不注重招聘风险和人力资源工作,才使得招聘风险的危害越来越大,并变得普遍,员工的跳槽和离职变得十分频繁。

3 企业招聘风险的规避建议

通过对企业招聘风险产生的社会、经营环境、应聘者以及企业自身这四方面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在规避招聘风险时,对于来自社会和经营环境方面的问题,能做的就是尽力去了解和熟悉相关信息,然后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和经营环境的要求。对应聘者则是通过运用科学的测评方法排除虚假信息,对其作出一个真实有效的判定来规避风险。关于企业自身的原因,企业则可对症下药,改进和完善相关制度,主动出击去解决相关问题。

3.1完善和加强工作分析。完善和加强工作分析首先就是要对企业已有的工作分析进行检查,看是否与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相同,在这个过程中要听取基层工作人员的建议,因为他们才是最了解工作的人。如果发现工作分析与实际不符,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和专业人员就要找出问题所在,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规范的流程来尽量全面细致的对相关工作进行有效分析。最后还应该定期对工作岗位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工作分析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

3.2加强企业内部招聘。招聘风险大多是由于员工离职、跳槽造成的,而离职、跳槽的大部分员工都是在企业工作时间较短的外聘员工,因此防范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从内部招聘。由于企业和内部人员之间的信息相对比较对称,企业对候选人的素质、态度和心理特征方面都比较熟悉,也就不会存在重新考虑的问题。同时内部员工对企业的文化和业务都比较熟悉,工作起来更易上手,招聘成本的回收也更快。更重要的是内部招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对企业的认同感。

3.3建立轮岗制度。惠普公司内部有一个轮岗制度,即员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若对公司其他工作感兴趣,可以申请轮岗,在工作不太忙的一段时间里到另一个岗位学习工作。建立轮岗制度的好处是可以鼓励员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为企业培养“多能人”。更重要的是在防范风险方面,一旦某个岗位缺人,企业就可以轻易从公司内部找到以前轮过岗,对该工作熟悉的员工顶替,保证正常经营,轮岗制度可以使员工人力资本增值,同时可使员工可以做多个工作,在企业缺人时及时替补,这样就可最大限度降低员工离职带来的损失,有效地规避风险。

结束语: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变的越来越白热化,招聘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同时随之而来的招聘风险也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回避的。为了有效地规避招聘风险企业就不得不弄清招聘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招聘风险。当然只有当企业真正重视招聘风险,愿意做出相应的改进,招聘风险才会被有效的控制起来,企业也才能更加安全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焕荣,刘得格.企业的招聘风险分析和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18):84-87.

[2]王爱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09-129.

[3]宋本江,胡跃福.人才招聘,另请高明还是自己培养[J].中国人才,2003(8).

[4]胡立君.人才市场招聘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2):53-57.

[5]李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北京人才市场报,1999(8):22.

企业招聘风险 篇2

日期:2010-3-18 16:13:30 来源:本站原创 撰稿:佚名 浏览:45 文章挑错 我要投稿近年以来,我国大公司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航油亏损、长虹被拖欠巨额货款、中国人寿被海外起诉、海信商标被抢注、中国银行系列案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因遭遇法律风险而经历了严重问题。由此看来,企业的竞争力包含有抗大风险的能力,核心就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

一、大公司的法律风险现状

近年以来,我国大公司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航油亏损、长虹被拖欠巨额货款、中国人寿被海外起诉、海信商标被抢注、中国银行系列案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因遭遇法律风险而经历了严重问题。由此看来,企业的竞争力包含有抗大风险的能力,核心就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根据英国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Lovells International Law Firm)提供的《中国企业100强法律风险报告》,其研究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评分活动的主要结果如下:大部分中国100强企业的分值都集中在33分到51分这个范围内,平均值为42分。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评分最高的5家企业如下:

1.联想(Lenovo)97

2.TCL 93

3.海尔(Haier)81

4.中海油(CNOOC)71

5.中粮集团(COFCO)68

好像是“树大招风”,企业规模越大并没有像航空母舰一样抗风险能力也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中外对比,中国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及相关行动上的平均花费仅占总收入的0.02%,相对应折合成法律风险评分仅为2分,而实际的法律风险评分的中间值为42分。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二、大公司较大法律风险的主要体现

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可能主要集中在如何避免个人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的负面风险方面。作为公司,根据有关调查报告,较大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行业、组织形式、重大决策、重大财务、重要诉讼、知识产权、企业改制和上市方面。

1、行业:例如高科技企业,涉及许多涉外知识产权风险;而海外投资,重大法律风险基本上都是法律文件;许多老国企,可能面临环境污染集体诉讼、重大安全事故的法律风险。

2、组织形式:新《公司法》、《证券法》颁布后,上市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和董事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可能有被摘牌的风险,所有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公司产生毁灭性的消极影响。中航油的失控,就是组织形式缺陷的例子。

3、重大决策与重要采购和销售行为:重大决策忽略海外当地国家的法律环境,又如外国供货商破产、外国供货商违反或终止合同、因货物不符合规定而导致延迟、额外费用等。同样,在中国境外市场销售产品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外国司法管辖区的法律风险,比如:呆帐、主要客户破产、潜在的反倾销措施、反垄断诉讼、产品责任诉讼、与经销商的争议等。

4、重大财务行为:例如偷漏税和隐瞒收入、虚报利润、账外资金循环等。

5、知识产权:每个企业的战略不同,但核心生产力几乎都和知识产权密不可分,比如有关公司发展战略和客户资料、核心生产技术、品牌战略、网站宣传等等。已经发生的有我国大型企业在美国遭遇的“337条款诉讼”、维生素C的反垄断诉讼、跨国公司在外国对中国企业提出的知识产权诉讼等。

6、重大诉讼:逐渐增多的公益诉讼、群体性诉讼、小股东起诉、劳动争议纠纷包围缠绕公司发展;潜在的刑事诉讼,如反商业贿赂、重大安全事故、决策失误追究制日益出现;新闻曝光、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越来越迫使公司必须依法经营和管理,行政家长式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7、企业改制和上市:涉及违法买卖国有资产

据2006年4月26日《法制日报》报道,五类中央企业纠纷明显增多。三年来央企报送国资委调处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中涉外、金融债权债务、劳资、知识产权,以及涉及企业改制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案件明显增加。统计显示,三年来,国资委共收到重大法律纠纷案件221件,涉及央企110多家,直接涉案标的额达269亿元,间接涉案金额超过500亿元。其中,2004年国资委共受理央企重大法律纠纷案件81件,直接涉案金额114亿元,2005年是75件,直接涉案金额70多亿元,无论是涉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呈下降趋势。但具体而言,涉外案件、金融债权债务诉讼、企业劳资纠纷、企业知识产权纠纷,以及涉及企业改制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案件明显增加,急需企业高度重视。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有的企业经营者对法律决策中的法律风险疏于防范,有的甚至为一己私利放任风险,滥用决策权,造成资产损失或者形成大量潜在资产风险,有的法律审核把关不严,还有的资产管理链条长。

继去年发布《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国资委正研究制定重大资产损失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管理办法,今后没有经过法律审核造成损失的,可能要追究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大公司法律风险防范失策的典型案例

1、中国人寿在美国被投资者集体诉讼案

2003年12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同时在纽约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达到34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股票上市。但是,成功上市的喜悦还未散去,2004年1月30日,中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公布了2003的审计报告。该审计报告披露,中国人寿的前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存在重大违规行为,涉嫌各类违规资金约54亿元人民币。2004年3月16日,由美国投资者聘请的代理律师事务所Milberg Weiss宣布,其拟代理投资者对中国人寿提起集体诉讼,称中国人寿及其部分高级管理人员违反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在中国人寿募股期间没有披露不利事实。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人寿集团已经向中国政府缴纳了税金和罚金总计约6749万元人民币。中国人寿案件集中反映了国内企业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同时,必须尊重并遵守市场规则和当地监管规定,否则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2、华为——思科知识产权诉讼案

2003年思科系统有限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庭正式对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软件和专利侵权提起诉讼,思科提出了巨额的赔偿要求。这是一场全方位考验两家公司资源与能力的战斗,在媒体、客户、合作伙伴、政府资源、技术实力、法律武器组成的数个链条上,战斗全面开始。思科与华为的诉讼案最终以和解告终。在本案中,虽然华为可能没有向思科进行赔偿,但是现在退出整个美国市场对于刚刚开始国际化布局的华为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

3、长虹——APEX贸易纠纷案件评述

四川长虹集团(下称长虹)与美国具有华人背景的APEX Digital(下称APEX)的“贸易欺诈案”曝光后,1月7日,长虹发布公告称,目前账面上仍有46750万美元欠款未能收回。长虹第三季季报显示,公司净资产为132.15亿元人民币,这4.6亿美元相当于净资产的近30%。尽管2003年底,长虹总部就专门派出高层去美国与APEX和季龙粉就应收账款问题进行交涉,但在未果的情况下2004年初长虹却又发了3000多万美元的货给APEX。其后长虹又多次邀请APEX董事局主席季龙粉面谈解决但都被季以种种理由推掉。2004年12月14日,长虹被迫在洛杉矶高等法院起诉APEX。从法律角度来看,销售合同最关键的法律风险就是付款。作为销售方可以根据交易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控制对方不付款的法律风险,如签署信用证、保留货物所有权、寄售、价款担保、保证、现金担保、货物自主回收权、中止履行、强制履行、有效的争议解决手段等等。针对销售活动所在国或地区的不同,中国企业应当与熟悉当地法律规定和实际做法的法律顾问紧密配合,在合同中做出相应规定,将法律风险防范于未然。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对于企业与合同相关的法律风险防范和管理来说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大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

1、中远的经验

中远集团经营着600余艘现代化商船,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其麾下有600多家分支机构,经营网络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远集团总资产已近1400亿元。在中远集团跨越式的发展中风险控制机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集团高层的经营委员会每年都要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风险控制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其中,法律风险首当其冲。公司制定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合同管理办法》,实行合同分级管理;在预防纠纷上,中远集团要求各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严把合同审查关。集团法律部门搞了一个法律信息披露制度,跟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关注的一些特别的法律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法律指导;适时公布一些大的案件,以便各企业借鉴,避免纠纷。

2、中国铝业公司的经验

“中国铝业”股票目前在纽约证券市场同行业股票中股价最高,被投资者誉为“世界铝业第一股”。要想抵御国际风险,必须实现与国际公司的法律对接。中铝公司形成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通过不断加强法律事务工作为公司经营决策服务,切实降低和消除经营风险;制定了中铝《合同管理办法》、《法律纠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公司内部合同签订审核程序和法律纠纷报告、处理及监控程序等内部控制流程。公司自成立以来未发生过重大诉讼。

五、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律师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加强大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建立和完善公司法律总顾问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对策。总法律顾问作为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总设计师和协调人,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

1、和公司有关部门一起确定和评估公司法律风险的具体范围和事项;

2、起草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管理文件;

3、建立执行防范和化解的职能人员和做法;

4、进行有效培训,使部门和员工理解并实施上述制度;

5、建立评估和审查考评制度。

自从2002年7月国家颁布《关于在国家重点企业开展企业法律总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又在2004年、2005年先后发布《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来推动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

据《法制日报》报道,去年39户央企法律顾问挽回或避免损失500多亿。截至2006年3月底,53户大型企业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达29户,占54.7%,设立法律事务机构的有44户,目前167家央企中有120家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去年国资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律顾问保障作用凸显。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39户央企中,法律事务机构累计出具法律意见书3.9万件,审查合同120多万份,合同总标的额达4.7万亿元,为企业挽回或避免损失547亿元。

虽然三年来不少企业将法律顾问的审核作为经营决策前的必经环节,目前央企的二级子企业中也有近200家实行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但与国资委2004年提出三年53户大型央企全部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目标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比较分析 篇3

【关键词】 现代企业 财务风险 税务风险 比较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概述

1、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活动是企业进行日常管理经营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引起企业的重点关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活动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风险就越大。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日常管理经营运作的各个环节当中,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财务风险的存在会增加企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增加企业预期收益与财务收益发生偏离的概率,降低企业偿债能力与经营能力,阻碍企业日常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

2、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参照我国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文件,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税务的违法行为,没有依法纳税,违背税法的相关内容而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声誉损害以及财务损失的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利用好政府有关政策的税收优惠,或者没有进行有效的合理避税而增加了企业的税务负担,就有可能加大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不利于企业的持久、健康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特征比较分析

1、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特征一致性

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都属于企业经营风险的范畴当中,二者拥有风险具备的一般属性,即为不确定性,它是风险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一致性。在企业日常经营运作与依法纳税的过程当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但风险所发生的空间、时间以及形式等都是偶然的,是无法预料的,这就体现出风险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都是无法计算的,企业不能仅仅依赖一些数量上的差异对二者的风险做出测定与判断。在具体实践的过程当中,想要对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价,还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专业判断与估计,这也是影响企业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财务风险和税务风险的一致性还表现在二者获得收益的相对性。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是为了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我们知道,想要获得收益,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就是说企业往往要承担起财务与税务方面的相关风险。根据风险收益均衡理论,高收益水平往往是与企业的高风险相对应的,企业想要获取到较高的经济收益,必然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这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做出权衡,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要尽可能地找到企业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点。

2、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特征差异性

通常情况下,财务风险是在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中客观存在的,是企业不可避免的一项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比较而言,税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由企业的管理经营者进行主观判断的,其主观性较强,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与税务风险的主观性即为二者最明显的特征差异。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的资金运动日渐频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下,必然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由于社会经济的背景、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等众多因素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形成。

另一方面,税务风险的主观性较强,这主要也是由税务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决定的。第一,税务风险起源于税法的立法层面。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相关税务法规还不尽成熟,还处于不断地修改与修订的过程当中,纳税人往往难以对其进行准确、及时的掌握与了解。第二,税务风险还源自税务行政方面的风险。对于我国的税务管理工作而言,税法解释权最终归税务机关,税务机关拥有的权力较大,这种不尽对等的纳税关系也会加大纳税人的纳税风险。同时,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对某一涉税业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税收业务在有关业务中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态度,各税务机构对税务制度的了解大多不同,这都导致了税务征纳双方难以得到“沟通认同”,从而导致了税务风险的产生,并且由相关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风险产生的大小。

三、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成因比较分析

1、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成因一致性

无论是企业的财务风险还是税务风险,都是由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而成的。在外部因素方面,财务风险受到社会政治、外部经济、历史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税务风险则受到外部法律环境、税务环境、会计财务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在内部因素方面,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是由财务、税务人员专业能力、工作经历、教育背景、工作态度、风险识别能力与意识等众多方面共同作用与影响的。财务部门与税务部门是这两种风险产生最为关键的两个部门,其相关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对风险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当中,“以人为本”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企业在进行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过程当中,必须有效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期企业员工能够尽可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能够促进财务、税务人员专业技能、道德水平、法规法律意识、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能够充分发挥出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健全与完善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

此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对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拥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能够将制度规定的内容切实执行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实践当中,那么就能有效地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企业可以采用科学、先进的现代化网络技术,健全与完善一套便于控制、操作性强、适应企业具体实践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存在的全部经营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做好风险的监督与控制工作,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在最大程度上将企业风险降至最低,从而保障企业的正常、有序发展。

2、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成因差异性

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成因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二者风险形式的不同。对于财务风险而言,其主要表现在投资、融资、资金的偿还与回收、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环节,如果在上述环节当中出现问题,例如筹资规模、筹资方式、以及资金使用不当等,都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可能性。另一方面,税务风险则主要表现在纳税以及税务筹划等环节,企业如果不能对税收政策进行较好的解读,不熟悉相关的优惠政策,就很有可能增加企业的税负,降低企业的经济收益,从而加大企业的税务风险。

四、完善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1、完善与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一直是现代企业老生常谈的问题,它在企业的日常运作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完善与健全企业财务制度之前,必须先要理顺企业内部的所有业务流程,对企业经营活动以及业务流程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细致、仔细的分析,识别业务风险,并且制定一系列合理、科学、有效的对策与措施来防范这些风险。企业应该健全与完善出一套适用自身实际运作状况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制度实施的规范性与严肃性,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出制度的作用与价值。同时,还应该配套制定出内部控制的奖惩机制,促使内部控制切实执行到企业的实际当中,防止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一纸空文,流于形式。合理的奖惩机制能够促进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2、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

在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还应该健全好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包含的内容较为全面,具体要涉及到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基本程序、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权力与职责等。风险管理工作是企业进行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防范的最为基础的内容,一套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减少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它也是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促进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不断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保障企业投资决策机制的切实可行

据有关数据统计,在众多的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当中,由于企业投资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最高的。所以,健全与完善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提升企业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减少决策风险对企业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该保障投资程序的规范性,认真做好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工作,利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与方法,对各类数据实现定量计算,运用科学有效的决策模型展开企业决策,不断减少企业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萌: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

[2] 章映红:企业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税务风险及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2(4).

浅析钢铁企业风险及其风险防范 篇4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最好地诠释了人们对风险的意识。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可能而其结果不确定。企业风险主要来源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对企业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和成本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负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负债经营增加风险,但如果经营收益足以补偿财务费用,也能带来收益。

二、行业处于盈亏边缘,经营风险加大

自2014年以来,国内钢材价格一路下跌。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2014年年初的99.14点下跌至2015年6月末的66.69点,钢铁企业普遍营业收入减少或收入增幅下降。2015年铁矿石价格反弹,新环保法和新钢铁行业标准又迫使企业增加环保投入,职工薪酬水平上涨,毛利下降,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合计降幅远远小于营业收入的降幅,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2015年6月末34家上市钢铁企业半年报显示,18家上市钢铁企业盈利,1 6家亏损,亏损面47.06%,即使盈利的18家企业中,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有1 1家企业为负增长,剩余企业的净利润基本上微增长。大部分上市钢企营业收入已连续3年呈现负增长趋势,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成为抵抗亏损的重要来源,而营业外收入是一项不可持续的收入,如果剔除营业外收入,亏损面将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整个钢铁行业基本处于盈亏边缘,经营风险加剧。

三、企业负债多,偿债能力弱,财务风险突出

企业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主要为一年期以内银行借款和因赊购原材料、燃料等应付给供货商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长期负债主要为一年期以上银行借款和企业发行的一年期以上的应付债券。

上市钢企中流动负债的前三名分别是河北钢铁、宝钢股份和包钢股份,金额分别是1130亿元,865亿元和761亿元,长期负债的前三名分别是攀钢钒钛、宝钢股份和包钢股份,金额分别是247亿元,225亿元和145亿元。如此大的负债规模给企业和银行都增加了风险,银行已经严控钢铁企业的贷款规模,许多钢铁企业面临银行限贷问题,少数企业已出现停产现象,陷入经营困境。为防止资金链断裂,企业不得不从各种渠道借款,承受较高的利息率,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虽然2014年11月份以来,央行两次降息,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但目前其效果还未体现出来。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可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比率越高,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制造业较合理的流动比率标准为2,速动比率标准为1。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反映企业综合偿债能力,保守的资产负债率应在50%左右,债务保障程度较大,一般不应该超过70%,若大于1,表明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会有倒闭的危险。

2014年6月末,32家上市钢铁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6.28%,其中,有10家资产负债率高于75%,只有8家资产负债率低于50%。平均流动比率为0.76。2015年6月末,34家上市钢铁企业中有15家资产负债率超过70%,6家超过80%。八一钢铁已高达96.16%,接近资不抵债的状况。即使业绩较好的龙头企业宝钢股份同期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也分别为0.9、0.6、47%,而首钢股份分别为0.25、0.09、61%,离标准值相差甚远。由此可见,钢铁企业偿债能力普遍较弱,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差,个别企业的财务风险巨大。

四、企业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企业战略管理水平不强,应对风险能力差

钢材价格持续下跌,营业收入大幅下降只是表象,深层原因则是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对钢铁行业产生的深层影响,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增长动力不足,钢材需求持续下降,而钢铁企业对此没有警觉,缺乏风险防控系统,仍然盲目扩大生产,试图通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销售价格来站稳市场,结果造成恶性竞争,价格不断下降,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失衡,经营风险凸显。由此可见,我国钢铁企业战略管理水平不强,没有提前意识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没能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更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抗风险的能力偏弱。

2、企业资本结构、债务结构不合理

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投资人投入资本越小,长期负债越大,债务保障程度越低,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反之,财务风险也就越小。负债率高也说明企业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有限,过于依靠银行贷款。高负债意味着高资金成本,只有高于资金成本的盈利和充沛的现金流才能支撑,而目前钢铁企业正处于盈亏边缘,现金流不畅,偿债压力大,潜藏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负债多,形成了以流动负债为主的债务结构,如龙头企业宝钢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结构比为3.85,而河北钢铁则高达8.37。企业面临巨大的短期偿债压力,这种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措施

1、顺应新时期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努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钢铁企业要尽快适应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变缓、结构优化调整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目标。响应“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战略政策,走出国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发展电商,创新销售模式,提升营销能力;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更要关注下游行业重点用户需求走向和产品升级趋势,及时优化本企业品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实现有效益的生产,扩大产品销售,增加营业收入,提高盈利能力,否则,将被市场淘汰。

2、合理布局企业资产,调整债务结构,提高资金运营水平

企业不仅要重注资产规模,更应关注资产质量和资产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加盈利的能力。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盘活现有资金存量,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避免资金沉淀。只有经营用固定资产才能为企业创造盈利。非经营用固定资产不仅不能为企业创造财富,反而由于计提折旧费用和日常维护费用支出降低利润。为应对当前财务风险,企业可以置换部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以获取货币资金或减轻应付款项,缓解资金紧张,增强短期偿债能力,提升融资能力。企业的流动资产体现了其营运能力,经营用固定资产则体现了其生产能力,两者必须相互配合,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稳定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要拓展融资渠道,如发行企业债券、票据融资、网络融资、海外融资等,避免单纯依赖银行融资,通过发行股票,引进战略投资人等增加所有者权益投入,增加资金来源,降低负债率,增强偿债能力,防范财务风险,避免资金链断裂。

3、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

钢铁企业必须转型发展,由单纯的钢铁业务向适度的多元化转型,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分散经营风险。宝钢正从钢铁主业逐渐向资源开发业、钢材延伸加工业、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服务业、煤化工业拓展。美国钢铁公司、德国曼内斯曼公司等国外钢铁行业的代表企业,无一不是从单一钢铁产品经营转向多元化发展的。

在移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变革中,国家经济增长趋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拉开序幕,钢铁企业要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合理配置资产,强化内部管理,扩展融资渠道,改善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负债结构,防范风险,更好地生存和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商情报网.钢铁行业34家上市公司2015半年报财务数据一览.

企业招聘应该防范法律风险 篇5

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却忽视了招聘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风险——法律风险,从而为企业的正常运营埋下了隐患。那么,在企业的招聘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法律风险,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风险一:招聘广告岗位职责不详

现象

通过发布招聘广告来招揽人才,是企业最常用的一种方式。目前,从对各大招聘网站的分析来看,大多数企业都在招聘广告中对招聘岗位写明了具体要求,但是仍有不少企业只做了简单的叙述。新员工入职后开始试用期以后,就进入一段企业与员工相互考察的时期。在此期间,企业如果发现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是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但是《劳动合同法》对此进行了限制:企业需有证据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否则就需承担无故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此时,举证责任完全在企业一方。

对策

如果企业在招聘广告中对岗位职责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未来举证的难度。企业应当将招聘广告进行存档备案,并保留刊登的原件。而没有在招聘广告中写明岗位职责的企业,可以制作一份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在劳动者签字确认后予以存档,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可以作为证据提交。

风险二:不能保证劳动者的知情权

一般情况下,通过面试这个环节,企业对应聘者是否符合工作岗位要求,基本上可以做出一个判断。但作为用人方,企业也应注意对求职者履行相应责任,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招聘风险。

现象

一些企业在招聘及面试员工过程中,没有如实告知与劳动者所要从事的工作相关的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而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权利,在《劳动合同法》第八条对企业的告知义务提 1

出了明确规定。而且,在企业未履行告知义务的情形下,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员工不但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而且还可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

对策

企业可以把这些告知内容以书面形式提供给求职者,并要求其签字确认。除了《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的内容外,企业还可将主要规章制度加入告知事项中,以免在发生劳动者违纪时,因未能举证向劳动者如实说明规章制度内容,而陷入尴尬境地。

此外,“录用通知”也是企业在招聘的最后环节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

“录用通知”在实务中也有企业称之为“聘用通知”、“聘用意向书”、“录取通知”、“聘用要约”等。录用通知书实际上是用人单位向决定录用的员工单方发出的愿意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一种意思表示。如果在录用通知中将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交代得很详细的话,根据合同法的基本原理,这份录用通知书就构成一项要约。如果应聘者对此项要约做出了承诺,则在双方之间则达成了一份合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撤销录用通知或者不给劳动者办理入职手续,则构成违约,需承担违约责任。因此,建议在发出的录用通知书中,尽量避免将劳动合同内容写入其中,可以将意思表达为录用洽谈通知书,从而规避此项风险。有以下几点问题值得企业予以关注。

“录用通知”暗藏的风险

通过一系列面试等程序,企业招聘到了满意的人才,从决定发出录用通知书起,就要防范一系列的风险。

1、录用通知与体检的顺序。我们的建议是先让劳动者参加入职体检,在体检合格以后再发出录用通知书。这样,一方面,因为在录用通知发出后,如果企业因员工体检不合格而拒绝录用的话,则很容易被视为就业歧视,引起诉讼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企业的解聘成本,如果发出录用通知之后再让员工体检,体检中如果发现劳动者患有某种疾病,则可能会在用工期间产生病假、医疗期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加大企业解聘的成本。

2、录用通知书失效。实践中曾发生这样的情况:企业在发出录用通知书后,劳动者当时没有答复或者答复后没有及时入职,而在几个月后,拿着录用通知书前往企业报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已经找到了替代者并且其已在岗位上工作了数月。这种情况企业如何应对呢?我们建议,企业在录用通知书上加上一条:在接到录用通知后多少日内未能

答复或者前往单位报到的,录用通知自动失效。

3、录用通知书与劳动合同。在实务中,大多数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以后,对之前发出的录用通知书不做任何处理。这就存在法律上的风险:如果录用通知书和劳动合同规定的条款发生冲突,到底以哪一项为准?因为这两份文件都是企业所提供,实务中,如果做出有利于劳动者的解释,企业可能遭遇败诉。因此,有必要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录用通知书失效,或者应约定在两者发生冲突时,优先适用劳动合同条款。

不要轻视入职审查

实践中,很多单位不注重入职审查,加上《劳动合同法》对双重劳动关系的间接承认,轻视入职审查将对用人单位用工带来很大风险:

——如果没有进行入职审查,劳动者以欺诈手段入职的,可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应当按照《民法通则》所确立的实际损失原则,承担赔偿责任,赔偿因其过错而对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因未进行入职审查,而招用了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无论该用人单位是否知道其招用的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存在此类行为,且因该行为对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就应当对其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为防范以上风险,建议企业在劳动者入职时要求其提供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必要时向原单位求证是否与其解除了劳动关系。同时,企业也应要求劳动者承诺未承担竞业禁止义务。通过以上手段将此项风险予以化解。

应为每位员工建档案

在新员工入职后,企业应为每位员工建立员工档案,记录员工在应聘及入职后的个人基本情况及考核、奖惩、职位、薪资变动情况,以下资料应纳入企业人事档案范围内:

1、应聘简历及面试评价表;

2、身份证、学历证书、户口本复印件;

3、背景调查记录;

4、入职登记表;

5、体检表;

6、员工转正工作总结、考核表;

7、劳动合同;

8、岗位变动记录;

9、薪资调整记录;

10、奖惩记录;

11、保险缴纳记录;

12、与公司签订的其它合同、协议;

13、其它有必要纳入档案的资料;

14、辞职申请。

以上文件中,由员工自己提交的,必须要求员工在上面签字。在实务中发生过这样的案例,有企业因员工提交虚假学历证明而将其解聘,员工提起劳动仲裁时,企业兴冲冲地将员工提供的虚假学位证书的复印件作为证据提交,然而在质证时员工拒绝承认学位证书和简历是由他提供给用人单位的,从而导致单位败诉。对此类情形,企业须做好充分准备,以免落到人财两空的境地。与此同时,企业在要求员工填写入职登记表时,可以加上一条:员工保证向单位提供的信息均为本人真实信息,在上述信息发生变化时,及时与人力资源部联系变更,否则,因此而引发的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从而避免因信息登记不全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员工花名册的建立则是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对于违反此条的企业,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将予以处罚。

管控企业声誉风险 篇6

良好的声誉使得企业行为容易得到社会认可,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源、机会和支持,进而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相反,不好的声誉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企业声誉本身无法用收益数量来准确衡量,这使得对企业声誉风险大小的评估与度量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做好企业声誉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对企业声誉有充分的了解。

企业声誉具有关系属性,即企业声誉与特定的组织群体及特定的事情有着紧密联系。一个企业有许多利益相关群体,包括投资者、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等。这些群体分别与企业有特定的关系,对企业行为有着特定的期望。特定的群体会从特定的角度认知企业行为,从而具有不同的企业声誉认知。例如,如果企业的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对于顾客群体它在产品价格上具有良好声誉。然而,产品价格过低会导致利润空间变小,这可能会影响供应商、投资者以及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和认知,进而影响相对于这些群体的企业声誉。企业到底更关注哪些利益群体,依托于企业现阶段的战略和目标。

企业声誉的形成与企业自身表现出的差异性(即不同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特征)密切相关。利益相关群体会刻意寻找一个能有效区别目标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特征,并以此特征为基础构建他们对这家企业声誉的认知。例如,金融企业通常被看作是具有“风险厌恶并小心谨慎”特征的一类企业,这些特征使得利益相关群体对这些企业放心,愿意委托它们管理自身的资产。如果一家金融企业的行为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那么不管是高于还是低于市场平均期望,这些差异性都将作为利益相关群体构建这家企业声誉的主要依据。

企业声誉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认知,它的形成不完全基于客观事实或现实,是利益相关群体对企业行为的体验、知识和看法的综合体现。尽管企业能够采取措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向人们传授更多的相关知识,但是却不一定能够有效地改变他们对企业行为的看法。为了更好的管理声誉,企业不仅需要做到真正的“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企业的“与众不同”。

没有哪家企业会主动破坏自身的声誉,声誉遭到破坏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结果。企业也许没有做任何事情,但是它的声誉却有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如果一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这家企业在价格方面具有一定的良好声誉。但是,随着同行业其他企业也相应降低价格,甚至降低的幅度比这家企业还大,那么依据差异性原则,这家企业在价格方面的声誉将受到不利影响。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一个时期令企业声名鹊起的因素在另一个时期也许会使得企业被动落后。为了有效管理企业声誉风险,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行为(或来自外部市场上的行为)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应该尽可能深入地分析和预测那些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减少意想不到的惊奇。

基于战略和文化之上的企业行为通常具有一致性和方向性,因此具有一定的可预期性,这是企业声誉构建的基础。为了维持和改善声誉,企业应该努力在利益群体中形成对自身行为的可预期性,同时保证“说到做到”。如果企业之前采取措施对外形成既定预期,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没有做到,那么会严重损坏企业的声誉。其他同行业竞争对手以及社会媒体会刻意批评企业的“不诚实行为”,放大行为结果的不利影响。也许危机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声誉毁坏的影响,但是代价肯定也是昂贵的。

石油企业经营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 篇7

一、经营风险的内涵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风险可能给投资人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也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而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可能发生或遇到的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件。

经营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可测性、相对性、随机性等特征。企业的经营风险是由于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很多,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市场销售的稳定性、产品成本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调整价格的能力、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等。

二、石油企业经营风险的表现

(一)油气资源短缺风险

2007年全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1.968亿吨。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我国的石油进口量每年递增,近几年的原油进口增幅更为明显。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我们必须面对不可否认的油气资源在不断减少,油气资源短缺风险将随之增大的现实。

(二)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风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不确定性。政治风险产生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既有利益受损也有获益的可能。但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的政治风险通常是与东道国政府或第三方如民族主义或恐怖主义的博弈。相对于政治力量的集中和强硬,跨国公司代表的市场力量具有分散和软性的特点[1]。因此,跨国公司总是处于劣势的状态[2]。作为经营石油这样的极其重要的商品的石油跨国公司,其政治风险往往会突破传统的政治风险的东道国政府与跨国公司双方博弈的边界,扩大到多边矛盾的对峙中。

(三)价格波动风险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重要的战略物质。20世纪70年代至今,石油价格的波动幅度愈加频繁、幅度愈来愈大。全球油气产品市场受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国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已经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的波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进而影响石油公司的收入,所以油价是影响中国石油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时至今日,石油价格已经是在100美元上下波动,价格上涨的压力十分严峻。如何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已成为石油企业经营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难题。

(四)人力资源风险

随着国际化进程,国际、国内石油企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个别单位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已呈青黄不接之势,甚至出现了断层现象。由于经营管理不完善或制度上存在某种缺陷,从而存在着导致石油企业利益受损的可能性,是石油企业存在的客观的经营风险。

三、风险管理措施

(一)加强风险评估

面对石油企业经营面对环境复杂性的严峻挑战,中国石油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风险评估,分析判定有关风险的必备要件和发生几率,据此以筛选相应防范措施。以政治风险为例,客观的风险评估首先是从宏观方面对东道国政府目前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以确定风险程度。评估的重点是有关导致商务环境突然出现变化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即政府对外国公司的政策;以往的政府类型、党派结构和各政派的政治势力及其政治观念;政策的历史走向和政策形成的公共选择程序;有可能取代现执政者而代之的政治势力;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建立在宏观评价之上的微观政治风险分析也相当重要,即评估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判定政治不稳定性与实际投资项目或企业的关联度,突出强调目标企业的政治敏感度,测算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微观政治风险。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系统的有效性,以便跨国石油企业的决策系统及时做出准确无误的反应。

面对各种风险,我们往往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无法有效地收集、处理潜藏着风险的信息。今天的石油企业经营正处于一个全球一体化的相对依存状态,竞争更加激烈、风险被放大。更需要石油企业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而迅速的反应。这就需要建立风险管理相关的信息库和专家库,制订相应应对管理对策,为风险评估及时有效应用于指导管理提供便捷。

(二)充分发挥石油衍生产品的功能

衍生产品因其独特的优势非常适合石油价格风险的管理而被引入石油市场,使世界石油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世界石油衍生品市场,包括: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石油衍生产品市场围绕着两个互补的轴线发展:大公司石油价格风险的套期保值和石油行业的金融性操作。石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石油市场的国际化以及石油市场形式的多样性,使得石油衍生品的价格风险管理具有其它实物资产价格风险管理难以比拟的优势,实际情况表明石油行业成功地运用衍生品管理了价格风险[3]。

(三)注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关键是要有这方面的人才。目前,中国石油企业还缺乏风险管理方面的团队。而国外大石油公司均有对公司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管理的专业团队。随着我国油气价格机制的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监管机构管理的强化、竞争的加剧,中国石油公司也应加快培养和引进能够熟练使用避险、保值工具,对各类风险有管理能力的人才,以便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此外,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要搞好经营风险防范,必须抓住人的因素,只(下转86页)(上接8页)有抓住人的因素,才抓住了事件的本质。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组织机构及职能设计、人员甄选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劳动工资管理、教育培训等多个有机联系的环节。因而,石油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不应放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同时紧紧抓住用人、选人、进人这几个重要环节,有重点地推进石油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工作。

四、结论

风险管理是中国石油企业经营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油气供应的重要措施之一,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防范是可取的。

摘要:油气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造就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些在中国举足轻重的跨国公司和诸多相关石油企业,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层出不穷,石油企业经营面临诸多风险,实行风险管理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石油企业,经营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贵洪,蒋晓燕.跨国公司面对的政治风险[J].国际观察,2002,(3):50.

[2]童生成金华郑馨.中国石油安全态势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J].经济体制改革,2005,(2):31-34.

企业招聘风险 篇8

关键词:应收帐款,信用政策,账龄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 不得不采取赊销政策, 造成应收账款持续上升。应收账款是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 争取市场竞争主动性所采取的强有力的措施。但是, 在我国信用体系和法制建设尚不完善的背景下, 应收账款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某水泥生产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规模, 盲目采取赊销政策, 造成应收账款数额居高不下, 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不良债权风险极大, 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 企业如何管理好、运用好应收账款政策, 对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应收账款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1、占用流动资金, 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产品生产需要流动资金, 产品销售出去收不回货款, 就会占用大量流动资金, 造成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短缺, 轻者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后果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因此破产。

2、垫付流转税。

流转税是以销售额为计算依据的, 企业实现销售时以现金交纳。应收账款带来的销售收入尚未收到现金, 企业以现款形式缴纳相应流转税。当期货款一旦收不回就形成应收款, 只能用自己资金为客户垫付流转税金, 占用企业流动资金。

3、形成坏账损失可能性大。

应收账款年限越长, 形成坏账损失可能性就越长, 部分欠款单位经营不善破产倒闭, 应收款就变成了坏账损失。

二、目前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客户信用的调查和管理。

忽视对客户信用的调查和管理, 没有建立客户信用管理制度, 对客户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有多大, 客户的偿债能力如何, 缺乏必要的科学分析和评估, 因此不能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监管不到位。

个别企业销售制度不完善, 或者执行不到位, 缺少内部监督控制, 内部审批制度存在管理漏洞, 销售人员权限没有明确限制, 销售人员可以对外签订销售合同;部分业务员以大客户优惠价签订合同开具发票, 转手倒卖给别人赚取差价;销售人员收到现款后兑换成银行承兑作为货款上交;业务员用一家货款冲抵其他公司欠款, 导致大量债权不真实, 应收款账实不符, 与客户无法对账。

3、考核制度不合理, 约束机制不健全。

目前, 大部分企业都实行销售人员工资与销售业绩挂钩的做法, 在业绩考核当中, 企业只注重销售额和销售量, 未考虑实际回款率, 片面追求账面上的高利润额。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 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 采取赊销手段强销商品, 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对于这部分应收账款, 企业既未要求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 又未明确规定监督账款回收的部门, 从而造成高销售额、低经济效益的局面。

4、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

具体表现以下几点: (1) 企业忽视应收账款管理, 没有建立定期对账制度, 无法确定债权真实性。个别销售人员收回货款不及时上交, 存在银行赚取存款利息;更有个别人员收到货款后据为己有, 多年之后双方对账才发现, 由于业务员已辞职, 追缴比较困难。 (2) 应收账款催收工作不力。一些企业甚至连催收部门都没有明确, 没有落实到个人, 使得应收账款被拖欠时期超长, 收回可能性减小。 (3) 对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没有引起不够重视。对于逾期货款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一旦超过诉讼时效, 形成坏账可能性和风险越大。

三、应收账款管理应对措施

如何有效地对应收账款进行风险控制, 制定防范措施, 是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从五个方面加强应收账款风险控制,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1、建立客户信誉档案, 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信用管理部门要对客户的信用资质进行评估, 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信用政策, 防范坏账于未然。按照客户的经营状况、经济性质、经营规模、信誉情况等资料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按照信用状况分等级管理, 对于不同信用等级单位, 采取不同信用政策, 制定出不同的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 尽量为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为减少企业坏账损失创造条件。信用部门定期评估授信客户信用状况, 对客户资料实行动态管理, 及时更新, 最终从根本上实现对应收账款的全面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加强赊销管理, 确定合理信用政策。

加强赊销业务管理, 在选择客户时, 应当充分考虑客户的信誉、财务状况等有关情况, 降低坏账风险。要规定赊销管理限额, 对符合赊销条件的客户, 应经审批人审批后方可办理赊销业务。超出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的赊销业务, 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对于不同信用等级单位, 采取不同赊销政策, 明确客户信用期和信用额度, 防范销售风险。销售人员销售权限必须受到严格监控, 业务员没有权利对外签订合同。

3、建立定期对账制度。

财务要形成定期的对账制度, 每月或季度必须同客户核对一次账目, 做到债权明确, 账实相符, 账账相符, 对账单要由客户单位盖章确认。对于核对出的未达账项, 要及时查明原因。大部分应收款坏账的形成是由于供应商与客户之间账目混乱造成的, 保持周期性的对账制度, 则可大大减少此类风险, 尽早发现客户恶意赖账的意图, 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4、加强应收账款账龄分析管理。

企业应当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款催收制度。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定期对应收账款的回收、账龄等情况进行分析, 及时发现逾期应收款, 编制账龄分析表转交销售部门, 分析逾期债权的坏账风险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以便确定坏账处理及当前赊销策略。

5、健全考核制度, 制定清欠奖惩政策。

基于风险矩阵的企业采购风险评估 篇9

企业采购是指以生产消费为目的的原料、辅助材料、工具、备件和设备等物资的购买活动。采购的基本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取符合企业需要的原料和设备,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并减少与采购相关的成本。

然而,由于采购涉及企业内部的多种活动,同时采购过程也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这就使采购面临许多风险。如果缺乏对采购风险的预测和管理,将使采购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导致企业生产中断、采购成本增加,进而导致企业丧失市场机会。因此,加强采购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很多企业主要依靠相关人员的经验及供应商的信誉来评估采购风险,缺乏完整的采购风险管理体系和方法。本文介绍了项目管理中经常使用的风险矩阵评估法,将其引入到采购风险评估中,为企业评估采购风险提供一种结构性风险评估工具。

1 企业物资采购风险识别

从企业采购风险来源角度划分,常见的采购风险可分为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两大类[1]。

1.1 内因型风险

内因型风险是指由采购主体自身因素和采购管理内部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内因型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存量风险、验收风险和责任风险。

(1)计划风险。首先,为制定采购计划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存在偏离实际情况的可能性。其次,采购主管的计划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当或可能不太科学。

(2)库存风险。首先,采购量不能及时满足生产的需要,发生生产中断,造成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其次,采购物资过多,造成积压,导致大量资金沉淀于库存中,使企业失去了资金的机会利润。

(3)验收风险。①在数量上缺斤少两,这是由于验收人员责任心不强或计量器具不准确;②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用于加工制造过程中,则会引发产品质量风险;③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不合规定要求。

(4)责任风险。在制订计划、选择供应商、洽谈价格、合同签订、验收入库等环节中,存在许多责任风险。尤其应当指出的是,不少责任风险是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管理水平不高引发的,但也确有不少风险是由于采购人员假公济私、收受回扣、谋取私利而引起的,这是值的特别防范的重点风险。

1.2 外因型风险

外因型风险源于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商和采购主体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外因型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意外风险。物资采购过程中,由自然灾害如暴风暴雨、洪水等和意外事故如火灾等因素造成的风险就是意外风险。例如,2008年春节期间南方爆发雪灾,严重的交通瘫痪使许多电厂面临断煤的风险,使许多企业面临紧缺原材料的风险。

(2)价格风险。物资采购中价格风险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供应商操纵投标环境,在投标前串通一气,抬高价格,使采购者蒙受损失;二是当采购者认为价格合理情况下,批量采购,但不久该种物资可能出现跌价而引起采购风险。

(3)合同欺诈风险。主要包括: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他人订立合同,以仿造、假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接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款、预付款、担保财产后逃之夭夭等情况。

(4)质量风险。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加工产品的性能达不到质量标准,从而给采购方的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并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乃至人身安全等方面损害的可能性。

(5)技术进步风险。物资采购中存在的技术进步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某种原材料因技术进步而发生变换,导致原有原材料因质量不合要求而弃之不用;二是采购物品由于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使原有已采购物品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被淘汰,造成因技术进步而招致的风险损失。

2 风险矩阵方法介绍

1995年4月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Electronic Systems Center)首次采用风险矩阵法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自1996年以来,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大量的项目都采用风险矩阵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风险矩阵法在项目风险评估中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2]:

首先,根据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风险矩阵法将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并对各个等级进行了解释性说明(见表1)。

其次,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划为5个等级,并对这5个等级进行了解释性说明(见表2)。

再其次,在表1和表2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风险影响等级和风险概率的二维坐标系,从而得到各个风险的级别(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表中只是给出了三个直观的风险等级(高、中、低),然而同一等级的风险的重要性程度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因此风险管理者无法从众多的高风险结中分离出最为关键的风险。

最后,在表3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将投票理论应用到风险矩阵中,引入Borda排序法来确定哪种风险最为关键。Borda排序法的原理是由每个投票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各候选人排序,然后计算各个候选人的得分总数,得到最高分的候选人为胜者。本文中的候选人指代的是待排序风险,得分最高者也就是最为关键的风险。事实上,Borda排序法不仅可以用于高风险结,还可以用于中、低风险结,方法如下:

设N为某一风险结中所含风险总个数,设i为某个特定风险,k表示某一准则。表3的风险矩阵只有两个准则:用k=1表示风险影响I,k=2表示风险概率PO。如果rik表示风险i在准则k下的风险等级,则风险i的Borda序值可由下式给出[3]:

风险等级就由这些Borda值给出。某个风险的Borda值表示它所处风险结中比它更为关键的风险个数。如果被评估的风险结为高风险结,那么Borda值为0的就是影响项目成功最为关键的风险。

3 风险矩阵应用举例

采购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因此利用风险矩阵来对其风险进行评估是合适的。下面以某电力建设企业采购一批机械设备为例,来说明风险矩阵在采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此时,公司的采购人员必须对这次采购中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进而对采购风险进行评估和排序,找到这次采购中的关键风险,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关键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该企业根据历史记录以及行业、产品的特点,发现在采购中主要面临以下7种风险及其对采购成功的影响,并对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了如下的预测(见表4第二列、第三列和第四列)[4]:

在确定了风险事件、风险影响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后,根据风险等级对照表(见表3),可以确定出各个风险所处的风险结(见表4中的第五列)。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风险2、风险3和风险6处于高风险结,风险1和风险4处于中风险结,风险5和风险7处于低风险结。

在确定了风险结之后,企业可以组织外部专家和内部相关专业人员利用Borda排序法根据一定的准则对高风险结中的3个风险进行评估排序,确定各个风险的重要性顺序即各个风险的Borda序值,进而确定这次采购中的关键风险。从第六列的Borda序值可以看到,风险6的Borda序值为0,表示比风险6更为重要的风险个数为0,也即是风险6——合同欺诈是这次采购的关键风险,其次是备件积压和缺斤短两。对于中、低风险结的评估排序原理一样,表4中第六列(Borda序值)就是对所有采购风险评估排序的结果。如果有两种风险具有相同的序数值,如上表中风险1和风险4,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历史纪录、专家经验再次判断哪一种风险更为重要。

摘要:采购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是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文章以企业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为研究对象,以采购风险评价的一般分析为基础,将风险矩阵引人到企业采购的风险评估中,对企业采购进行风险评估,为企业采购提供一种结构性风险评估方法,并以某电力建设企业采购为例对风险矩阵的应用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企业采购,风险矩阵,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金锡万.企业采购存量风险的控制策略[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34-36.

[2]Paul R,Garvey P R,Lansdowne Z F.Risk matrix:An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assessing,and ranking program risks[J].Air Force Journal of Logistics,1998(20):16-19.

[3]Lansdowne Z F,Woodward B S.Applying the Borda method[J].Air Force Journal of Logistics,1996(20):27-29.

风险投资与风险企业的博弈分析 篇10

1 风险投资的特点

1.1 高风险、高回报

风险投资具有很高的风险和回报率, 根据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成功、部分成功和失败的比例基本保持在2:6:2, 尽管成功了比较高, 但是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企业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非常低, 这就决定了风险投资的回报率基本在30%左右。成功的项目不仅可以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 还能够给投资者带来高额的回报。

1.2 组合投资

对于风险投资企业来说, 进行风险投资的时候都是以组合的方式进行投资, 不会把所有的资金压在一个风险项目上, 这样就可以避免投资失败带来的巨大损失, 又可以让企业把投资风险降低。

1.3 权益投资

对于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非常广泛, 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企业或者政府部门, 这些所有人在享受风险投资多带来利润的同时, 还要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中来, 这样就可以避免风险投资失败引起投资方的猜疑, 又可以减少投资风险。

1.4 长期投资

通常情况下, 风险投资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这个周期有长有短, 对于一些新企业主要是在企业的前期投入, 不仅仅是启动资金还需要一些日常开销资金, 这比费用转化为产品所带来的收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因此投资具有一定的长期性。

1.5 专业投资

风险投资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是专业人士来进行, 必须是经过相应训练的专业人士来操作, 风险投资的作用体现在转化科技成果为生产力, 促进一下高科技行业的发展, 为企业提供一种有效的融资工具。

2 风险投资的博弈分析

在风险投资运作体系中, 风险企业了解自身所拥有的技术产品和团队, 为争取风险资本的进入, 其往往会隐瞒技术应用性、产品替代能力和市场预期等对投资者不利的有关信息。而风险投资公司为选择到更好的风险项目, 也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融资能力、经营业绩等, 双方间易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故风险投资家在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 会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同时要结合企业的业绩及企业的努力程度和市场前景来进行判断, 进而确定投资与否, 奖励与否, 风险企业主要采取努力与否。下面通过图1说明双方的博弈过程。

2.1 博弈模型构造

风险投资家 (VC) 和风险企业家 (EN) 是博弈行为的决策主体, (努力, 不努力) 是可供EN选择的所有集合, 而 (奖励, 不奖励) 是可供VC选择的所有行动的集合。我们假设在EN付出努力的情况下, 企业的收益为R, 否则为R'。VC的努力成本为C, VC对EN的奖励为π, 并且π>C。同时还有R'

2.2 博弈模型分析

对这个博弈模型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EN这个方面, 努力的结果不及不努力;对于VC来说, 不进行相应的奖励比奖励更占据战略优势。这对于理性人来说, 该策略的表述具有唯一的纳什均衡解 (不努力, 不奖励) 。均衡结果是EN付出0努力, VC得到R'收益。在该均衡下, 参与人的任何一方都没有积极性改变自己的选择。一旦双方就该均衡达成一个协议, 则在任何情况下, 这个结果就会自动产生。模型中还要强调的是, 双方是理性的, R和R'是在不同努力程度下EN的收益, 而不是VC所获得的直接受益。通过上面的模型我们可以看出EN的收益与VC所获得的收益具有一定的正比例关系。企业受益最大化, 自然就会有风险投资最大化。

2.3 博弈分析小结

风险投资的博弈过程主要反映了团体理性与个人理性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 根据帕累托最优的结果博弈双方都有可能取得比以前更大的收益。但是在个人理性的驱使下, 双方都会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 自动地选择最为稳妥的方案。风险企业家最终选择不努力, 风险投资家最终选择不奖励, 以避免由于对方不遵守协定而使得自身的利益受损, 帕累托改进无法实现。

虽然上文对风险投资的过程以简化的形式, 从博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但是实际上在风险投资的现实操作中, VC与EN之间的决策过程是更为复杂的多阶段动态博弈。但是我国企业的风险投资比较注重长期投资合作, 真正投入到出其风险的资金并不多, 对后期的收购和上市环节比较多, 风险投资的短期行为比较明显。而在短期内, 我国也缺乏强有力的信用市场与监督惩罚机制, 即使VC与EN就该均衡达成同盟也难以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结局。所以解决双方博弈决策最根本的措施在于要构建起有效的契约约束机制, 以实现双赢局面。

3 博弈分析对我国风险投资实践的启示

3.1 对风险企业家的策略建议

3.1.1 定位企业竞争优势

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家接触的纽带就是商业计划书, 它是企业的信息载体。这就需要企业撰写具有非常强竞争力的商业计划书, 对企业的商机客观评价, 对技术前景缜密分析, 对管理团队细致规则, 吸引风投注意力。

3.1.2 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良好的治理结构安排能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降低交易成本。可通过安排期权和股权的办法构筑针对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机制, 促使管理层尽职尽责;也可通过股权安排, 确立投资机构在企业董事会的地位, 参与管理决策, 保证资本对技术管理的终极雇佣权利。

3.1.3 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价值取向和经营文化是全体员工所遵循的行为规范, 直接关系到风险企业对风险投资方的诚信度。一个有着积极向上健康文化的企业能够更好地把企业展现给公众, 获得公众的认可, 进而赢得投资方的认可。

3.2 对风险投资家的策略建议

3.2.1 强化项目评估与决策机制

挑选高质量的项目对保证投资成功非常重要。从对项目的筛选、调查, 一直到企业的后期的追加投资, 都是对项目量化性的评估。对于风险家来说, 他应该和金融界、科技界进行良好的合作, 把即懂金融又懂管理的人才汇聚到一起, 建立一个完善的动态项目评估体系, 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3.2.2 恰用投资工具和投资方式

实践中证实附有期权性质的金融交易工具可确保投资收益变现、对企业适度控制和对投资者的保护, 在风险投资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采取分阶段投资方式, 在风险投资与风险企业长期博弈的过程中, 对不尽职、无前景的企业构造可置信威胁, 增大了企业逆向选择成本。

3.2.3 完善风险投资输出与退出机制

风险公司应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特别在管理和金融法律领域的优势发挥出来。风险投的本性就是让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迅速的增长。因此, 应增强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唇齿相依的关系, 活跃多层次资本市场, 开拓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是风险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博弈。为保障双方合作的可信性, 可以建立一个第三方具有权威的认证机构, 为风险投资进行信用评级, 对企业和企业家建立一个诚信档案, 为双方相互选择提供历史信息, 增加道德风险成本。总之, 只有风险投资参与双方都从长期合作目标出发, 秉承合理原则, 考虑伙伴双方的利益, 采取灵活的投融资策略, 才能真正的实现利益对接, 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屠峥嵘.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博弈分析[J].财经科学, 2005.

[3]胡炜.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家的分段投资决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4]王一军, 林嵩.风险投资的风险结构及分担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 2009 (05) .

[5]郭占明.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04.

上一篇:摄食-吞咽障碍下一篇:人文之花飘香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