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交易平台

2024-05-24

内部交易平台(精选十篇)

内部交易平台 篇1

(一) 集团公司不公平交易类型

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交易特殊的动机, 直接造成不公平关联交易的产生。从子公司角度出发, 与集团公司实行不公平的关联交易最主要有如下两种类型:一是“抽取利益型”的关联交易, 也就是集团公司对控股地位加以利用, 经过关联交易对子公司利润进行直接转移或者占用子公司的资源。二是“输入利益型”的关联交易, 也就是为了在子公司业绩欠佳之时将配股资格保住, 又或者为了取得上市的资格, 通过与子公司展开资产托管、资产重组、承包经营、关联购销等行为, 通过集团公司来对子公司的经营利润加以转移, 在短时间内, 将子公司经营的业绩进行人为提升。其中, 有一点值得关注, 由于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在筹资渠道、经营状况等方面有明显差距, 使得“输入利益型”的关联交易只能沦为手段, 而“抽取利益型”的关联交易才是真正的目的。集团公司的不公平交易会对广大的债权人、中小股东以及上市子公司本身造成一定损害。

(二) 集团公司不公平交易危害

1. 对子公司利益产生损害。

一方面, 由于上市子公司对集团公司过于依赖, 对子公司自身健康的发展不利。另一方面, 上市子公司为集团公司所提供的资金、贷款和担保金额远远超过集团公司为子公司所提供的资金、贷款和担保金额, 从而使上市子公司财务风险得到了极大增加。

2. 对子公司小股东利益造成损害。

关联交易的不公平性最主要危害便是对子公司中的小股东利益造成损害。大股东可通过表决形式, 对子公司关联交易进行安排, 如此一来, 便使得子公司在包装上市之后, 集团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把小股东募集而来的资金进行套现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 最大的受害者便是中小投资者。

3. 对子公司债权人利益造成损害。

当关联交易不存在之时, 公司经营规模与资产大体相符, 同时容易被债权人了解, 所以, 此时的债权是有保障的。但在子公司和集团公司进行关联交易之后, 子公司便沦为了集团公司的利益工具, 如此一来, 子公司经济地位必然会受到侵害和影响, 同时偿付能力也会相应降低。

二、使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交易得以规范的相应对策

(一) 使《公司法》对子公司的利益保护得以完善

虽然集团公司凭借自身的控股地位对子公司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但修订之后的《公司法》仍旧未对母子公司关系的规范方式作任何明确规定, 尤其是在关联交易上的规范力度不够。现如今, 在这方面实行的规范主要是由深圳、上海这两个证券交易所以及中国证监会规章和相应公告等来加以规范, 但这些规章不但法律效力远远不如《公司法》, 并且在内容上也很不完整。所以, 在对《公司法》加以修订之时, 一定要就此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并将范围予以不断扩展。

(二) 使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得以完善

《公司法》不过是集团公司侵犯子公司利益外部的环境, 其根源还在于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规范, 在子公司内部, 其内部治理结构有如虚设, 无法对股东行为起到监督和制约的功效, 致使股东滥用权力。所以, 不仅要使《公司法》在保护子公司利益方面的力度增大, 同时还需建立一套健全的法人治理机构。

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高级人员“同构化”, 成为集团公司侵犯子公司利益最为根本的。所以, 对子公司的董事会加以重构, 是一项对子公司利益进行保护最为有效的举措。在产生董事的方式上, 作为董事应当包含子公司利益相关者代表, 然后董事会成员投票来决定董事长。坚决避免集团公司委派子公司董事的状况发生, 同时董事不能再关联企业或集团公司任职。除此之外, 还需建立一项独立的董事制度。代表控股股东和小股东对交易行为进行监督是独立董事非常重要的一项责任, 另外, 独立董事还需要对关联交易公平性发表自身的意见, 在必要情况下, 可以聘请独立财务顾问、专业评估师进行咨询。

(三) 使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制度得以完善

对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交易加以规范, 使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制度得以完善, 是上市公司权益得到保护最为直接的途径。由于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关联交易的相关规定太过笼统, 进而对企业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产生了影响。要想使集团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得到完善, 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1. 使关联交易的独立报告披露制度得以建立。

因为关联方彼此之间关系特殊, 并且集团公司内部的关联非常复杂, 再加上在披露关联交易时总是含糊其辞, 使得中小投资者在对关联交易是否由于与上市公司进行评价之时, 很难从中得出准确客观的结论, 它的最终结果便是, 当上市公司继续股东就关联交易公平性和合理性进行投票之时, 他们欠缺表决所需信息基础。由此便知, 单单靠上市子公司来进行关联交易的披露还不能满足披露信息全部的要求, 还需对独立报告的披露制度加以借助, 从中立的角度发表评价, 同时对该评价加以披露, 从而帮助投资者对此项交易在上市公司中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2. 在披露定价政策上加以规范。

通过关联交易, 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利润产生了侵害, 最终需通过不符规范的定价政策来实现。但由于现行的会计准则并未明确相关的定价政策, 如此一来, 便使得集团公司更容易对子公司利润进行侵占。为使扭曲定价得以避免, 需要子公司将相关关联交易的定价基本要素在财务报告里进行详细披露, 包括毛利润、净利润、与公平市价差异、对财务报表影响、选择此方法理由、成本、市价、价格制定方式等信息, 同时提供有关关联交易公平与否的声明。作为子公司还需在会计报表里将关联交易的计算价格、中介机构评估价值或市场公允价格加以披露, 进而使会计信息可信度和可比性得以增强, 从而实现对中小投资者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保护。

3. 使违规行为处罚的力度得以加大。

对子公司故意隐瞒不报, 又或者据不披露关联交易信息的状况, 需制定详细的惩罚细则, 并加大相应处罚力度;除此之外, 对子公司相关的违规行为, 不但要对子公司加以处罚, 同时还要对相关负责人和公司董事会加以惩处, 如此才能使子公司管理层在肆意违规上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进而使证券市场秩序得以维护, 最终达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利益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公开竞价、市场竞争方式与关联交易有所不同, 它的价格也会有双方协定来加以确定。因此, 所引发出来的关联交易便极易变成集团公司与上市子公司之间避税、转嫁风险、调节利润、牟取私利的一种手段, 所以, 对集团企业加强内部关联交易规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摘要:集团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 除了与国外企业一样具备一般动机之外, 我国集团公司也具备自己特殊的动机, 此种动机便直接催生了不公平关联交易。在我国, 上市子公司和集团公司之间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可以划分成抽取利益型和输入利益型。关联交易的不公平对债权人、中小股东、公司自身的利益造成了一定损害, 因此就需要对集团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加以规范。文中就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关联的动机进行了大致分析, 并就其类型与危害作了大致论述, 并就此提出了对集团内部关联交易加以规范的对策。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关联交易

参考文献

[1]杜阿兰.企业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研究--基于对中小股东的保护[D].长安大学, 2009.

[2]孙帅.论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及监管[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9 (4) :108-110.

[3]陈彦冰.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内部控制的研究--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实例研究[D].广西大学, 2009.

[4]高新华.整体上市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 2010.

XX金融交易平台内部控制管理办法 篇2

——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终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xx金融信息服务公司(以下简称“xx金融”或“平台”)业务经营管理活动安全、有效、稳健运行,切实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结合xx金融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xx金融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为实现经营目标、防范风险,对内部机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经营活动及业务行为进行规范、牵制和控制的方法、措施、程序的总称。

第二章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结构和要求

第三条

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是:在xx金融建立一个运作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监控制度化的内控体系。具体如下:

(一)保证法律法规、金融规章的贯彻落实;

(二)保证xx金融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预防各类违法、违规及违章行为,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四)保证会计记录、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保证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四条

xx金融要按照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要求,制定明确的经营方针,完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相统一的经营原则。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内控制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并贯穿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

(二)完整性原则。

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规范程序和监督制约;监督制约应渗透到所有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

(三)及时性原则。

各项业务经营活动必须在发生时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并遵循效率性原则,外简内繁,按照“内控优先”的原则,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四)审慎性原则。

各项业务经营活动必须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保证资金、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五)有效性原则。

内控制度应根据国家政策、法律及xx金融经营管理的需要适时修改完善,并保证得到全面落实执行,不得有任何空间、时限及人员的例外。

(六)独立性原则。

直接操作人员和控制人员应相对独立,适当分离;内控制度的检查、评价部门必须独立于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部门。

第五条

内部控制系统的结构

xx金融内部控制纵向结构由决策控制、执行控制、监督控制组成。横向结构由组织结构控制、计划财务控制、资金营运控制、会计管理控制等组成。纵横结构相互交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对xx金融经营活动具有全面控制功能的综合网络体系。

第六条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xx金融要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及业务特点,按照本规定的有关要求,建立明确、具体、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

在各项业务经营中,坚持“授权有限,相互制约,事后复核”原则,切实加强对管理人员和一般从业人员的约束和监督。各项业务的开展要制定相应的岗位工作手册和业务指导书,明确操作规则、程序和各项具体要求,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岗位和人员都必须严格照章操作业务,不允许违反程序或省略程序操作。

(二)必须建立三道控制防线:

1.自控防线。各业务部门应根据防范本部门所辖业务范围内各类经营风险的需要,组织开展管辖业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和控制,并对控制效果承担控制责任。

2.互控防线。应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机制,建立业务文件在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之间传递的工作程序,明确签字责任。

3.监控防线。应建立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机构、部门及岗位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的监控防线。内部监督部门必须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加强业务监督,并及时将检查、评价结果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

(三)xx金融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对以下业务及人员实行恰当的责任分离制度。

1.部门责任分离。

(1)资金计划业务的管理和其会计的核算,资金调拨、授权和账户调剂;

(2)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管理和贷款业务会计核算。

(3)会计核算和现金出纳。

(4)固定资产及内部财产的登记、保管、领发与账务核算。

(5)现金、有价证券的保管与核算。

(6)各项资金(含信贷、财务)及财产损失的确认与核销。

(7)其他有必要实行责任分离的部门。

2.岗位责任分离。

(1)各项业务的授权审批与具体经办。

(2)资信调查、风险评估与贷款审批发放。

(3)市场开拓与业务处理。

(4)负责账务处理的人员与负责资金划转(含审批)人员。

(5)其他有必要实行责任分离的岗位。

(四)要严格按照以下要求建立健金信息资料。

1.完整性: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料管理制度,按部门分类积累、整理和管理全面完整的信息资料。

2.真实性:各类信息资料应真实准确。

3.保密性: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对信息资料实行严格的密级管理,对重要的信息资料必须双重以上备份。

4.安全性:务必保证各类信息资料在采集、加工、处理、网络传输、输出过程中的安全、准确和完整;重要信息资料必须妥善存放在有保密设施和安全措施的库房内,防毁防盗。对信息资料的存取、复制、更正、调阅、使用,必须实施严格的操作、授权及责任制度,保证信息资料安全。

(五)对各重要部位和岗位建立实施完备有效的应急应变计划。

1.对意外灾害及人为原因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或故障,制订严格的、可操作的、责任落实的、公开的应急预案。加强灾害性事故防范和应对演练,确保资金和人员安全,并建立实体保护的保险制度。

2.对重要及关键岗位人员必须具备适当的人员备份。

(六)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

建立各项业务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对违规违章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堵塞漏洞,有效防止内部侵吞、挪用和外部盗窃、诈骗。凡违反规章制度的,必须做出严肃处理,包括:批评教育、经济处罚、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各经营部门负责人应牢固树立内控风险意识,对管辖部门及分管业务的内部控制状况负责,对由于内控不严所形成的风险损失承担责任。

第三章组织结构内部控制

第七条

组织决策控制。

(一)制衡系统。

建立完备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并按照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内部机构及部门。

(二)决策程序。

制定明确、成文的决策程序,全部经营管理决策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并保留可核实的记录。切实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防止个人独断专行、超越或违反决策程序。

(三)关系协调。

1.纵向协调:保证指标指令自上而下地完整执行和经营责任自下而上逐级负责,在系统内部形成有效的命令链和报告链。

2.横向协调:建立健全标准的协调程序,明确各部门的协调职能、义务及协调方法和措施,并建立健全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制度,及时消除各种不协调因素。

第八条人事制度控制。

(一)岗位职责。

按照目标管理要求,制定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工作标准;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并赋予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建立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对重点岗位、重点业务、重点凭证及财物要加强监控和管理。任何一项业务,必须有两人以上签字或授权。

(二)调配任用。

1.录用调配:严格执行国家及xx金融有关录用调配工作的政策及规定,制定明确的人员招聘录用条件,充分体现“公开、公平、竞争’’原则。坚持近亲回避制度,重要管理岗位和重要业务岗位轮换制度。

2.选拔任用:制定明确的用人标准,坚持任职资格审查。建立严格的组织程序。明确领导管理权限,严禁任何越权行为。

(三)培训开发。

应制定职工教育与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入职教育、岗前培训、各类专业培训和定期离岗培训制度。坚持每年对从业人员进一定期限的离岗业务培训和内控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法纪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员工熟悉岗位工作要求,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考核机制。

建立并完善员工考评制度,促进员工积极进取。

第九条

领导职权控制。

(一)权力监督。

加强对领导权力的监督制约,增加权力透明度。在不涉及失泄密的条件下,公开办事规则。公开的内容应包括办事职责、纪律、程序、时限及结果等。

(二)任期责任。

在领导的任期内,按照xx金融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和检查,对任期中演变为不符合任职资格和条件的人员,必须及时调整。

第四章计划财务内部控制

第十条

计划目标控制。

(一)目标设计。

计划目标应根据xx金融统一的经营思想及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计划目标应具有预见性、先进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二)运作程序。

充分调查研究,预测发展趋势,评价、选定方案,拟定经营计划,编制报告。

(三)组织执行。

按部门有机分解目标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度,对目标实行系统监测。

(四)目标调整。

计划目标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时应及时进行调整,目标调整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以xx金融政策规定为依据,纠正偏差,使计划目标切实可行。

第十一条财务核算管理控制。

(一)组织决策。

应成立财务审查委员会,作为财务开支审查机构,负责审议、分析、监督全xx金融重要财务事项,决议事项应保留系统、完整的书面记录。

(二)管理及授权。

1.必须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进行财务核算,依法建账,严禁搞“两本账”或弄虚作假。

2.财务管理尤其是对各项支出的管理必须实行严格的授权控制和管理,根据制定合理的财务审批权限,对大额支出必须严格实行授权控制。未经批准超限额审批及越权审批的,要追究签批人的责任。

3.财务指标的分配、所有财务资金的上划、筹集与使用等,必须归财务审查委员会和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其他任何部门开口子、下指标的,财务部门均有权拒绝执行;财务账户必须统一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

4.财务管理要坚持xx金融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xx金融委托人等个体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不得存在账户或资金流混同、交叉等情况。

(三)各项收入应及时、足额、完整入账。

严防跑、冒、滴、漏,任何部门及个人都不得少计、少收、转移甚至截留任何收入。

(四)成本费用。

1.加强对各项成本支出的管理。严禁乱划、乱挤、乱冲、乱摊、乱支及虚列支出,各项准备金应按规定提取、使用。

2.制定并严格遵循费用支出控制办法,加强对费用支出的监督,增加透明度,禁止任何部门及个人滥用职权乱用多支。各项费用支出不得以拨代支。

(五)损益核算。

确保损益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所有应计、应提、应列、应摊、应并的各项财务收支必须按制度规定进行,严防损益失实,严禁隐瞒或编造损益,严禁截留利润。

(六)分析预测。

建立健全财务分析制度,完善财务考核和激励机制;依据管理会计理论,建立成本、利润责任中心,强化成本控制,推行部门成本核算,建立预决算分析模型,加强对xx金融及各项业务的本、量、利分析。

第五章资金营运内部控制

第十二条

计划管理控制。

要按照xx金融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按月编制资金营运计划,做好资金头寸预测工作,加强资金头寸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监测。

第十三条

资金调度控制。

资金的调出调入应严格按照授权范围进行审批,并及时划拨资金,登记相应台账。对大额资金调拨,资金汇出管理部门必须做好跟踪监测工作,确保汇出资金及时汇达指定行、指定单位和个人,以减少在途损失;对当天未入账的在途资金,应查明原因,并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采取补救措施。

第六章

借贷业务内部控制

第十四条

组织控制。

贷款审批部门负责贷款的审查,包括贷款企业和个人的资信评估。严格依照审批流程和政策进行贷款审批。

第十五条

政策控制。

(一)贷款投向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经济、金融政策和xx金融总体发展战略及行业监管制度规定。

(二)必须按照xx金融的有关规定,坚持贷款基本条件,坚持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

履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规定,具体可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

(三)严禁xx金融股东、法人、实际控制人在xx金融进行融资,或变相为xx金融股东、法人、实际控制人进行融资。

(四)严禁xx金融的关联公司在xx金融以各种名义进行融资。

(五)xx金融所发布标的必须为真实、有效融资项目,向出借人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严禁发布虚构、夸大融资项目,严禁向出借人做出收益承诺、保本保息,xx金融不得以歧义性语言或其他欺骗性手段等进行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等,不得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损害他人商业信誉,不得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

(六)xx金融所发布的标的仅限于小额分散贷款业务,严禁向借款用途为投资股票、场外配资、合约、结构化产品及其他衍生品等高风险的融资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融资项目不得涉足房地产配资、校园学生贷款,不得参与高风险证券市场融资。

第十六条

贷款程序控制。

(一)责任分离。

建立健全审贷分离责任制度,严禁由单人或单个部门单独完成贷款全过程。任何人不得超越职权或违反程序发放贷款。

(二)操作程序。

应针对贷款业务调查、评估、审查、审批、签约、发放、检查、监测、收回、不良贷款催收等各环节制定明确具体的操作规程。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制度,不得违反物理场所管理要求,不得暴力、非法手段催收。

(三)分级审批。

应根据信贷政策、贷款种类、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抵(质)押物、保证人及贷款风险度等情况,在授权审批权限内确定是否贷款。

(四)借款审批操作流程。

1.客户经理收集资料完毕提交当地客服,客服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人法网、裁判文书网等三方信息核查实名认证后提交当地风控;

2.当地风控根据客户资质及实地情况,撰写报告,连同客户完整资料上传系统,提报总部审批;不符合授信要求的,做否决处理;

3.提报总部后,初审进行基础资料录入、反欺诈信息复核、撰写审批报告并出具审批建议,终审出具审批意见(含签约条件要求)。

第十七条

安全保障控制。

(一)各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负责。

(二)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合法有效的担保制度,不良贷款的监管、清收制度,业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加强信贷风险考核指标体系以及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建立并完善信贷管理台账,对信贷风险和借款企业经营风险进行监测,对每笔贷款明确责任人员,落实清收责任。

(四)业务操作系统对贷款的分析、考核、检查必须保留完整的记录。

(五)发放贷款应使用xx金融统一的借款合同文本,特殊情况需要修改的,必须经过法律事务部门审查。

(六)参与贷款发放的全流程人员应对客户信息尽到保密义务,严禁未经同意将客户信息用于所提供服务之外目的。

第七章

宣传策略内部控制

第十八条

宣传保障控制。

(一)在开展营销和宣传活动时,不得通过捏造、散布虚伪事实等手段进行宣传,不得刻意误导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的性质产生重大误解。

(二)禁止假借公益组织、公益活动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

(三)禁止通过缺乏有效依据的乱评比、乱排序等方式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禁止以欺骗方式引诱用户点击广告内容。

(五)禁止在官方网站等渠道以“理财”名义进行宣传的行为。

(六)禁止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业务宣传或推介融资项目的行为。

(七)禁止在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如线下网点、楼宇、地铁)开展资金端、资产端产品宣传等行为。

第八章

附则

本管理办法由xx金融网贷交易平台风险管理中心、市场运营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共同制定并负责解释。

xx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8日

END

布局内部交易 实现集团管控 篇3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科斯(Ronald H.Coase)认为:“企业的引入基本上是由于市场运行成本的存在。”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由此产生。我国目前的集团企业基本是以产权和产品为双重纽带,也就是说在这种架构下,核心企业具有对成员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权,因此从内部交易方式角度可以视作为一个整体。但是,内部交易之于集团的意义却并非单纯的实现交易成本上的节约,而且是强化集团管控体系,放大集团范围经济效应,通过系统调配集团价值链体系,最终实现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内部交易的形式

内部交易在企业经营中表现为多种形式,但最为常见的通常有以下几种。

产品购销。这是各类交易中占首位的方式。尤其是集团产业链中各成员企业的产品形成上下游关系的,从原材料采购、委托加工、产品销售到提供后勤服务等都有相关的内部交易行为。

技术研发。这也是众多集团内部交易的重要形式,包括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成果的转移、孵化、产业应用。

资产重组。发生在公司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时的资产转让。

租赁关系。发生在厂房、设备、土地使用、商标及特许权的租赁。

资金使用。包括母子公司之间和子公司之间资金借贷往来和担保、公用受益的项目建设、研究开发、市场开拓、后勤服务、社会职能等所需费用的分摊等。

众多的内部交易可以说为集团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益处。比如通过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的做法,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通过集团控制程序来配置资源,帮助成员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集团整体经济效益。另外,集团还可以通过内部交易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利用内部转移定价达到合理避税等目的。

内部交易问题多多

不同的集团企业在现实的内部交易里,往往会因为管控体系的缺乏而呈现随意性,从某种意义上演化成为完完全全的利益输送,并且这种输送还建立在对输送方的利益损害基础之上,导致多种问题。

资金侵占问题。资金对任何产业单元的影响极大,很多多元控股集团为保证某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往往谈不上资金的协调,很多集团是直接无偿划拨资产。这样虽然被输送方因此得利,但输送方因此叫苦连连。笔者遇到过某国企SBU的老总,他说自己这个板块并不是做不大,是没法做大。因为它们板块不是主业,只要账上一有富余资金就被总部划拨过去补充房地产板块了,所以他没法做。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些集团企业旗下有上市公司的,为了某种目的(比如为保壳而粉饰上市公司业绩),在集团拿不出多余资金的情况下,通过旗下其他产业板块的委托研发或其他相关形式,或者高明一点通过搭桥公司间接为上市公司输送资金。这些方式归结到一点,就是通过侵占其他板块的资金而达到关联输送的目的。

协调剩余问题。集团为保证利益最大化,对不同业务单元通过内部交易实施总体调节,下一盘棋。正常情况下,输送方的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格(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相关企业为达到合理避税而进行利润调节以规避税差)。但是,在集团年终考核兑现绩效时,输送方的利益考核往往成为集团纠结的焦点。这里面牵涉很多内容,比如内部资金定价、产品内部与市场价差,不同项目周期利益输送等各方面。说白了,集团总体效益增值了,但如何有效协调剩余,蛋糕怎么切,往往成为集团总部最为头疼的问题。笔者遇到的南京某大型省属国企,就遇到此类问题,在年终为了协调剩余而吵得不可开交,虽然最后通过行政权威强行摊派,相关子公司也接受所谓的协调结果,但经营积极性大受影响。

不同股权结构子公司的内部交易问题。如果都是全资子公司,这一问题还好处理,但往往集团企业里存在着全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对控股企业,由于涉及其他股东方对成员企业的投资收益(利润分配),还要对价格损益进行调整,由价格受益方对价格受损方进行补偿。这种补偿要通过股东会,与成员企业其他股东方进行协商,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方具有可操作性,以维护其他股东方的权益。参股企业则更为复杂,无论是费用和价格同时受益,还是仅仅价格受益,都必须进行利益调整,但一般如何调节与补偿,不同股东方往往意见不一,难以达成共识。

内部结算价格的问题。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的内部交易,都避免不了一个核心环节,那就是内部结算价格。这方面其实很多集团下了很多功夫,理论界也做了不少探讨,比如一般采用的八种定价方法:历史类比定价法、横向类比定价法、计划成本定价法、计划成本加成定价法、目标成本定价法、内部转移定价法、协商定价法、倒逼成本定价法。在笔者的经验中,采取协商定价法的最多。协商实际操作中也就是控股总部的周旋与协调,可是这种协调定价如果前期的信息不对称,即使价格达成了一致,往往在年终业绩考核时会造成后期的协调剩余问题。很多国企在这方面很难把账算清楚,基本上采取的做法是今年少给来年再补,但怎么补,补多少,少补部分是否要再折算利差,折算多少等等,同样成为一笔糊涂账,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以党性或者组织的名义进行心理疏导来解决问题。一句话,经营的是企业,解决的是政治。因此,如何合理地“政企分开”,完全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确定内部结算价格,成为集团内部交易的一大难题。

布局内部交易链体系

集团要发挥价值创造,实现总体价值最大化,内部交易不可避免。笔者认为,要解决多种内部交易难题,控股集团的内部交易必须以集团大战略的发展目标与要求为导向、以提升内部协同与共享为核心、以统一规划分层设计为理念、以切实可行的管控体系为基础、以合法合规为原则,合理搭建内部交易链平台,并在管控体系的基础上配以交易链管理办法,由此形成相对公平合理的内部交易体系。

控股集团的内部交易链体系,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设计与布局。

控股集团层面。控股总部必须发挥战略导向,进一步统筹资源,比如相关的资产重组与交易、对相关种子产业与目标产业的战略扶持,具体到相关的收购兼并、新产业的研发投入协同等方方面面。这一块必须由控股总部进行横向协调,也就是大家经常说到的控股总部的横向战略,结合产业组合与投资组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交易价值的最大化。这方面做得成功的是华润集团。其在对相关产业的整合比如零售产业上,通过内资公司华润股份整合内地的零售企业,简化收购程序,然后在时机成熟时再装入香港上市的华润创业。其地产、医药、啤酒、电力等相关产业的收购整合都如出一辙。

不同产业子集团层面。这一块主要以产品交易为主,通过相关的利润调节实现战略互动,尤其是对相关多元化的产业集团,效益非常明显。比如巴斯夫的Verbund模式,在不同公司和业务单位通过内部交易的形式组成有机联合体,通过密切配合互为上下游原料提供者,共享公用设施和服务,从而达到运输距离最短、污染最小、效益最佳。按照 Verbund的理念,巴斯夫在路德维希港将350套互相关联的化工生产装置集中在同一区域,一家工厂的产品、副产品可以用作其他工厂的原料,一家工厂释放的热量也可提供给相邻的工厂,充分体现了巴斯夫的企业哲学:追求生产、能源、废物流通、物流以及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实现经济、环境效益的双重最优。据悉,Verbund 每年可使巴斯夫在路德维希港的基地创造5亿欧元的经济效益。

产业子集团内部层面。这一块主要是通过内部定价、利润转移或相关的税收筹划得以实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很多控股集团来说,尤其是一些规模巨大的集团,这一块的问题相对最多。而对规模一般的控股集团来说,相关问题基本呈现在不同子集团层面。民营企业往往会通过大股东的一纸号令在形式上进行化解,但对国企控股集团往往难以实现。因此,在内部交易价格上,一般交易价格应该低于市场价格,对子集团有积极意义的允许亏损,内部交易价格可以高于实际价格。但在协调剩余时,必须结合集团的管控体系,尤其是相关的业绩考核体系综合考虑,总体上可以通过方案设计实现大体的公平公正。对有海外子公司的转移定价,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财税政策,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内部交易定价机制的动态设计进行积极的财、税务筹划。

总之,控股集团内部交易链的打造,必须从控股总部层面进行设计与管理,以市场原则为基准,既实现良好的资源整合,又要防止培育温室怪胎。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打造“金鱼缸效应”,确保内部交易的可见可控,同时借助管控体系一方面完善内部交易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另一方面在以市场参照的内部价格分析上,在业绩考核上还原不同业务单元的真实经营情况。这样,整体内部交易链才能真正实现,才能真正打造价值创造型总部,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浅析集团内部存货交易抵销 篇4

例:A公司于2008年年初购买了B公司80%的普通股股份, 形成控制关系。当年10月A公司将成本为8 000元的商品销售给B公司, 不含增值税的售价为10 000元。B公司购进这批商品当年未对集团外销售, 形成年末存货。

2008年的合并工作底稿相关部分内容见表1。

单位:元

抵销分录 (1) :如表1所示。A公司个别报表上确认了营业收入10 000元、营业成本8 000元, 但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 这批商品并未实现对外销售, 因而不应确认收入与成本, 应予以抵销。同时B公司存货是按10 000元计价的, 其中包括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2 000元也应抵销。

抵销分录 (2) :从表1可见。A公司形成利润2 000元, 导致承担所得税费用500元 (2 000×25%) 。但从集团角度出发此损益并未实现, 故不应承担所得税费用, 相关所得税应视为预交所得税, 予以递延, 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并冲销相应的所得税费用。

二、后一会计期间全部对集团外销售

假设前例B公司所购商品于2009年全部对集团外销售, 售价为13 000元。

2009年的合并工作底稿相关部分内容见表2。

抵销分录 (1) :A公司于2008年确认了2 000元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 使集团2009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多计2 000元。由于B公司2008年年末存货多计2 000元, 导致B公司2009年的营业成本多计2 000元, 均应抵销。

抵销分录 (2) :其实质是将2008年已确认的500元所得税费用转为2009年承担的所得税费用。集团2009年实现收入为13 000元, 成本为8 000元, 利润为5 000元 (13 000-8 000) , 故2009年应承担所得税费用1 250元 (5 000×25%) 。

单位:元

在表2中可以看到, 只有B公司就本公司获利部分确认了750元 (3 000×25%) 所得税费用。其余500元所得税费用应针对A公司获利部分确认。但A公司个别报表上已于2008年提前确认此笔所得税费用, 并减少了2009年年初未分配利润500元。在合并报表中要消除此影响, 即在增加2009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的同时增加本期所得税费用。

此外, 2009年末已不存在递延所得税问题,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只是反映在合并报表中, 并未计入个别报表, 故本年不用冲销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后一会计期间全部未对集团外销售

假设前例B公司所购商品在2009年未对集团外销售, 继续形成年末存货。

2009年的合并工作底稿相关部分内容见表3。

单位:元

抵销分录 (1) :抵销年初未分配利润多计2 000元, 其原理与表2抵销分录 (1) 同。B公司2008年年末存货多计2 000元, 因未销售导致2009年的存货多计2 000元, 应抵销。

抵销分录 (2) :与表1中抵销分录 (2) 类似, 只因现讨论2009年的合并报表, 故抵销A公司2008年已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只能反映在增加2009年年初未分配利润上。

我们看到, 由于2009年还未对集团外销售, 最终的合并金额与表1相同。

四、后一会计期间部分对集团外销售

假设前例B公司所购商品在2009年销售70%, 售价为9 100元。

2009年的合并工作底稿相关部分内容见表4。

抵销分录 (1) :参照表2、表3中抵销分录 (1) 。其中售出部分占70%, 未售出部分占30%。

抵销分录 (2) :针对已出售的70%部分, 参照表2中抵销分录 (2) 。集团2009年实现收入为9 100元, 成本为5 600元 (8 000×70%) , 利润为3 500元 (9 100-5 600) , 故应承担所得税费用875元 (3 500×25%) 。从表4可见, 只有B公司就本公司获利部分确认了525元 (2 100×25%) 所得税费用。剩余350元所得税费用应针对A公司获利部分确认, 即将2008年所得税费用中的350元 (500×70%) 转为2009年所得税费用。

抵销分录 (3) :针对未出售的30%部分, 参照表3中抵销分录 (2) 。抵销金额为150元 (500×30%) 。○

木材交易中心内部管理办法 篇5

第一条 为了加强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木材交易行为,促进木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中心及所属各经营部(以下简称经营部)全体员工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中心的规章制度及决定。

第三条 中心为独立法人实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中心设立下属分支机构隶属中心管理。

第四条 中心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作为企业法人全权管理中心各项工作。经营部实行经理负责制,经营部经理对中心总经理负责。

第五条 任何组织或个人严禁利用不正当手段侵占或损坏中心及经营部公共财产。

第六条 中心及所属经营部或个人不得损害中心及经营部的形象和声誉。

第七条 中心及所属经营部或个人严禁为小集体、个人利益而损害中心利益或中心发展。

第八条 通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管理、经营水平,不断完善中心的经营、管理体系,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不断壮大中心实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第九条 鼓励员工刻苦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为员工提供学习、深造的条件和机会,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水平,造就一支思想和业务过硬的员工队伍。

第十条 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发扬集体合作和集体创造精神。

第十一条 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鼓励员工就中心事务及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十二条 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考勤、考核制度和工资与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

第十三条 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努力降低消耗,增加收入,提高效益。

第十四条 严格劳动纪律,对违反中心各项制度的行为,要予以追究。

第二章财务管理

第十五条 财务管理应在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以提高经济效益,壮大企业经济实力为宗旨。

第十六条 财务管理工作要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在企业经营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积累。

第十七条 中心及下属各经营部的财务工作,都必须执行本制度。

第十八条 中心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务人员,各经营部设置兼职报账制出纳。

第十九条 中心实行分片经营,集中建账,部门核算,集中纳税,报账制管理。各经营部不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设置报账制出纳员。

第二十条 会计协助总经理管理好整个中心的财务会计工作,对全中心的财务会计工作负责。

会计的主要职责如下:

主持编制并签署中心的财务计划、信贷计划和会计报表等,落实完成计划的措施,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做好各项会计基础工作,考核生产经营成果,对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

审查中心基建、投资、贸易等发展项目及重要经济合同,对可行性报告提出评估意见;

负责中心及各经营部的资金融通调拨决策工作,经总经理签署后执行;

监督中心及各经营部的财务管理和活动;

监督中心及各经营部人员执行国家财经政策、法令、制度和遵守财经纪律。

第二十一条 财会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如实反映和严格监督各项经济活动。

中心本部出纳和各经营部报账制出纳应建好现金日记账,记账、算账、报账必须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各经营部出纳每月30日按期到中心报账并将收支结算清楚,及时上交收入,不得挪用和滞留。

中心和各经营部均使用统一的财务单证(含费用报销单、差旅费报销单、木材野账单、木材收购小票、销售发票等),各类“编号单证”由经营部报账制出纳按月到中心领销。

第二十二条 财会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必须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对于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事项,必须拒绝付款、拒绝报销或拒绝执行。

第二十三条 财会人员调动和移交。

财会人员调动工作或因故离职,必须与接替人员办理交接手续,没有办清交接手续的,不得离职,亦不得中断会计工作。

移交交接包括移交人经管的会计凭证、报表、帐目、款项、公章、实物及未了事项等。

移交交接必须监交。财会人员的交接,由上级主管部门派员和本单位领导共同监交。

第二十四条 中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等法律法规关于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凭证和

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实行严格的两条线分别入账。

第五十一条 本部商品运杂费、保管费、包装费、手续费等,必须注明商品批次及购销发票号码,经总经理批准后才能报销。

第五十二条 单位对中、长期投资要选好投资项目,节约投资费用,缩短投资回收期,提高投资效益。单位财务必须对投资的可行性报告提出评估意见,并加强对投入产出资金的管理。

第五十三条 经营部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原则上自行解决。严禁私自贷款和集资。经营部如资金周转困难需向中心临时借调的,应先报计划由总经理审批。本中心内的相互借款均按期参照银行贷款计收本息。

第五十四条 严禁经营部为外单位或个人担保贷款。

第五十五条 严格资金使用审批手续。会计人员对一切审批手续不完备的资金使用事项,都有权且必须拒绝办理。否则按违章论处并对该资金的损失负连带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 中心及经营部依法向国家缴纳税金,不准偷税漏税。

第五十七条 经营部应上交中心的收入,必须在当月底前交清。对不按时全额上交的单位,中心按银行同期贷款利息最高利息率加30%计收利息,并追究相关经办人员责任。

第五十八条 各经营部必须加强对各类编号单证的管理,报账制出纳专人负责各类编号单证的登记、领用、清理、核对工作。严禁为外单位或个人代开编号单证,违者处有价单证开具金额的15%以上的罚款,无价单证扣发1-2个月的工资,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会计凭证必须内容真实、手续完备、数字准确、不得涂改、挖补,如事后发现差错,也必须由经办人负责划双红线并盖章进行更正。

第六十条 会计档案必须按月装订成册,妥善保管,不得丢失,至少保存15年。

采用电子计算机记帐的,机器储存和输出的会计记录视同会计帐簿,应专人负责妥善保管,至少15年。

内部交易平台 篇6

关键词:内部财务管理;医院;综合效益

当前,在医院的发展当中已经离不开内部财务的管理,财务的管理已经是整个医院管理的体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医院内部财务管理的优劣将直接的影响到医院整体的收益。所以,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的平台,以此来保障医院的整体的收益。以下,主要的针对医院当前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的措施,促进医疗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医院内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过度的重视其经济效益

当下,许多的企业都过分的追求其经济的效益,医院也不例外,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医院内部财务的控制工作的进行。当前还有不少数医疗机构没有设置相关的内部财务审计机构,也没有相关的内部审计员工,有部分医疗结构虽然设置了内部财务的审计机构,但是,其内部审计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制度还不够健全、在配置上也缺乏科学性等。从其控制的角度来说,其控制的步骤越详细,控制的对策越明确,其所达到的控制效果将会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等付出也就越高。所以,医院应当注意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准确的控制其收益成效,采取相应的控制的措施,使其内部的财务管理的职能能够发挥出最大程度的效果。

2.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的素质不高

现今,大多数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的素质都不是很高,知识的储存量也不够,另外,其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是比较匮乏的,管理的理念相对也比较的落后,并且在管理上也缺乏创新意识,其业务的素养也比较低,这样就使其在管理的效率上比较低,这样也就制约了医院内部财务管理的有效的发展。要想使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得到有效的发展,其关键还是在于管理人才。但是,现今医院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很难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其中高级的管理人才严重的缺乏,这样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财务的精确的管理。

3.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大多数的医疗结构内部财务制度的控制上都不是很完善,在执行上也不是很到位,其主要的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其在审批的制度上不符合专业的标准,在投资上面也比较的随意;第二,在其医院的内部财务控制上缺乏一整全面的控制制度,其在财务管理上的工作还没有到达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标准;第三,在医院管理的内部,还没有形成医疗器械、药品、药品的审批以及材料付费的制度,这样就会比较容易的出现一些经济违纪的不良现象,对于医院方面的长期发展很不利;第四,在财务管理的每项任务完成之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对于其结果给予评估和审验,在管理制度管理的质量上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二、强化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增强医院的整体收益

1.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队伍的建立,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的素质

当前,管理人员的素质的高低将直接的影响着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劣,所以,要想增强医院内部财务的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建立一支合格的财务管理的团队,医院应该注重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增起其学习的力度,在进行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命时,应该采取择优录用的方式,让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财务管理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发挥其专业的技能又给其在财务管理当中提供一个舞台。另外,对于在业务、知识技术方面达不到标准的员工,应该有针对的开展一些专业性的讲座和培训工作,让其全面的了解最新的财务知识以及管理的策略。此外还要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的工作,提高其法律的意识,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守法的作用,全方面的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以及业务素质,使其综合的素质得以提升。其次,还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体制机制的建设,发挥出其优势,医院财务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其牵扯着整个财务部门的运转,怎样有效的完成制定的财务管理任务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所以,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给予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一定的激励,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合理的控制和管理成本

在医院的内部管理过程中,经常会进行成本的审核以及成本的结算的工作,这样就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数据上的参考,医院在进行细化成本的结算工作时,还应该完成好成本的控制和管理的任务。在成本管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科学管理的理念,通常来说,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上主要的对于以及几类成本会进行系统的管理:首先是器材、材料成本的管理,这是医院从事医疗工作的硬件设施,其在医院的总资产当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医院应该要最大程度上减少成本的开支,要统计好所需要的用品的数量,使其采购、预定以及存货的储存等各项的成本保持最低。此外,还要加强各个科室的管理工作,科室在领取相应的器材时应该和其收人相符合,还要对一些大量使用的医疗用品进行对比,寻找出最适合的价格以便采购。其次是医疗的技术部门和病房所要消耗的水费、电费以及其供暖费用等,这项开支涉及到的人员数量较多,其内容也比较的繁杂,在成本的控制上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应当尽最大的可能进行精确的结算。

3.健全医院内部的控制制度

在医院的内部推行相应的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实现医院的平稳的运转,是提高医院整体效益的有机的保障,就目前来说,还是需要鉴定的支持和完善该项制度的建立。医院应当对于资金的使用和其保管方面建立其专门的机构,进行相应的审批的工作,医院的高层应当给予各个部门人员更多的监督的权利,完善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制约的体系建立,保障资金可以在多方面的监督上达到合理的运用。在进行筹资时,应当明确其所需的规模,运用科学的筹资的方式进行筹资工作,对于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防范工作,降低资金的成本的消耗,保障其筹集到的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此外,还要加强资金的运算控制能力,在预算运行的工程当中,应该按照相应的规定来执行,做到有规定可以依靠,并且按照规章制度对违规的现象给予相应的处罚,避免超出预算开支的情况发生,防止其预算失去控制的效果,还需要强调财务人员责任制,明确责任,对于出现失误进行追责,明确各科室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人。还用当加大投资监管的力度,有效的预防其投资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减少在投资的过程中的损耗。如果其超出了本身的权限,应有上级给予审批。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医院资金违规使用的现象,减少了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漏洞,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

4.合理的拓展资金的渠道

医院为了满足自身未来发展的需求,通常情况下会使用融资这一项经济活动,一般来说融资有两种方式: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的融资主要是侧重于将医院自身的积累变换成为投入的历程;而外部融资则主要是医院吸取另外的经济实体的资金,并且实现自身投资。从目前医院在资金管理上的现状来看,相应的医院融资体系的确立,在很大的程度上会降低医院经营所需的成本,并且还可以提升医院内部的管理的效率。随着医疗服务的逐步的提升,医院在其融资的渠道上,也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使其可以更好的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使其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促进医院的全面的发展。

三、总结

医院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强化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最大程度的降低医院运行的各个方面的成本,统筹医院资金的管理,努力抓好医院的各项工作的进行,做好财务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提升医院的综合效益,促进医疗行业的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 渊: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综合效益[J].财经界(学术版).2013(01):31-38.

内部商品交易合并抵销难点研究 篇7

一、存货跌价准备的合并处理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存货期末采取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进行计价。从个别企业来说,如果内部购入的存货期末发生了减值,企业就会对其按照购入成本(即销售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但从企业集团角度看,该存货的成本未必高于其可变现净值,从而可能就不需要提取存货跌价准备,或者即使要计提但计提的金额也远低于个别企业提取的金额。因此,就需要编制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分录。

对于内部存货初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期间,由于只需要对比分析个别企业计提的与从企业集团角度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按其差额编制合并抵销分录,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对于发生减值的后续期间连续编制抵销分录,既需要考虑上期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本期期初的影响,又要对比分析本期个别企业计提的与从企业集团角度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最终确定本期应抵销(或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这就比较复杂了。所以存货跌价准备合并处理的难点在于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抵销分录的编制。

(一)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存货跌价准备抵销分录的两种思路

1. 常规思路,其处理是循序渐进式的。

(1)具体处理步骤为:首先,将上期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借记“存货”项目,贷记“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

其次,对于本期销售上期存货多转出的存货跌价准备予以抵销,借记“营业成本”项目,贷记“存货”项目。这是由于个别企业本期销售期初存货在结转销售成本时需同时转出对其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其账务处理是:借记“营业成本”、“存货跌价准备”项目,贷记“库存商品”项目,而从企业集团角度看这部分存货可能没有发生减值损失,并不需要转出存货跌价准备,从而需要编制抵销分录,借记“营业成本”项目,贷记“存货”项目。

最后,对于本期个别企业对内部购进存货补提或冲销的存货跌价准备予以抵销,借记“存货”项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项目。

这时分两种情况进行相应处理:1当本期内部购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时,从企业集团角度看该存货未发生减值,应将个别企业本期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全部抵销。2当本期内部购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时,从企业集团角度看该存货也发生了减值,但其应确认的跌价准备仅是可变现净值低于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的差额,应以未实现销售损益为限抵销存货跌价准备,同时要扣除期末存货中由期初转入的跌价准备抵销数(实际上就是上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故实际抵销数为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减去期末存货中由期初转入的抵销数。

(2)方法评价。常规的处理思路易于理解,但操作起来步骤多,特别是最后一笔抵销分录的编制有一定难度,容易出现分析不清、计算错误等情形。

2.便捷思路的处理是完全切除存货跌价准备本期抵销数与上期抵销数的关联关系,通过直接分析从个别公司角度与从企业集团角度看存货跌价准备期末余额的差额,对期末存货跌价准备予以合并抵销处理。

(1)具体抵销过程是:首先,将上期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假定上期存货本期全部销售出去了,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随之转出,借记“营业成本”项目,贷记“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

再对比分析本期期末个别企业确认的与从企业集团角度应确认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将其差额予以抵销,借记“存货”项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与“营业成本”(属于期末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中上期计提的部分)项目。

这时分两种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当本期内部购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时,从企业集团角度看该存货未发生减值,应将个别企业期末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全部抵销;当本期内部购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时,应以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金额抵销存货跌价准备。

(2)方法评价。便捷思路操作起来简便,抵销步骤少,不易出错,但理解起来有难度。

(二)举例说明

例1:甲公司系A公司的母公司,持有A公司60%的股权。甲公司20×1年向A公司销售商品取得销售收入1 000万元,该产品销售成本为700万元。

A公司在20×1 年未将该批内部购进商品对外售出,期末存货账面余额为1 000万元,可变现净值为800万元,A公司计提了20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并因此确认了5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0×2 年甲公司又向A公司销售一批货物,取得销售收入800 万元,该产品销售成本为560 万元。A公司20×2年将上年内部购入的商品对外出售了的50%,本年内部购入的存货未实现对外销售,期末存货的账面余额为1 30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260 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65 万元。甲公司和A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25%。

(1)20×1年,未考虑所得税会计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内部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以及期末存货中含有的未实现销售损益予以抵销。借:营业收入1 000;贷:营业成本700,存货300。

其次,抵销A公司对内部购入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00;贷:资产减值损失200。

(2)20×2年,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未考虑所得税会计的抵销处理。

常规思路的合并抵销处理如下:①将期初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损益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借:期初未分配利润300;贷:营业成本300。2将上期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00;贷:期初未分配利润200。3将本期销售期初存货转出的存货跌价准备予以抵销。借:营业成本100;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00。4将本期内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利润予以抵销。借:营业收入800;贷:营业成本560,存货240。5将本期A公司对内部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予以抵销。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60(260-100);贷:资产减值损失160。

下面是便捷思路的合并抵销处理,仅列示与存货跌价准备有关的分录:1将上期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借:营业成本200;贷:期初未分配利润200。2将本期A公司内部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予以抵销。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60;贷:资产减值损失260。

例2:承例1,假设20×2 年A公司内部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400万元。

常规思路的合并抵销处理如下:由于该存货抵减未实现销售损益后账面价值为910万元(700×50%+560),可变现净值为900万元(1 000×50%+800-400),因此应以该存货的未实现销售利润(390万元)为限进行抵销,但需减去期末存货中由期初转入的抵销数100万元,即对其差额290 万元进行抵销。前面的会计分录同上,最后一笔抵销分录应改为: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290;贷:资产减值损失290。

便捷思路的合并抵销处理如下:1将上期抵销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借:营业成本200;贷:期初未分配利润200。2将本期A公司内部存货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予以抵销。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390;贷:资产减值损失290,营业成本100。

二、内部商品交易相关所得税的合并处理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需要对企业集团内部交易进行合并抵销处理,由此可能导致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存在暂时性差异,应当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

(一)内部交易形成存货的所得税问题处理思路

2014 年2 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 号——合并财务报表(修订)》第三十条第五款明确提出:“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所得税会计本身就是一大会计难题,其与财务会计的另一大难题合并财务报表联系在一起,似乎是难上加难。但经过仔细分析后,只要掌握方法与技巧,内部商品交易所得税的合并处理并不难。

对于个别公司来说,内部交易形成的存货,其计税基础为购入成本,其账面价值为购入成本与存货跌价准备的差额,这就会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未发生存货减值损失时,无差异,处理起来较容易,属于特殊情况),差异额为存货跌价准备,并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从企业集团角度来看,内部交易形成的存货,其计税基础与个别公司一致,仍然为购入成本,其账面价值需要分两种情况分析:1当本期内部购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时,其账面价值为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从而形成金额等于未实现销售损益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对比个别公司,编制合并抵销分录时只需要补提抵减存货跌价准备后的未实现销售损益乘以适用税率计算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当本期内部购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或等于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时,其账面价值与个别公司确认的账面价值相同,从而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及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也与个别公司相同,此时不需要对个别公司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调整。

分析结果见下表所示:

内部交易发生当期相关所得税的合并处理有两种思路。思路一,首先将个别企业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予以抵销,然后从企业集团角度根据内部未实现销售利润(即从企业集团角度看存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思路二,直接根据抵减存货跌价准备后的未实现销售利润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这是直接从企业集团角度与个别企业角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差额考虑的。思路一更易于理解,思路二更便于操作。

(二)举例说明

例3:承例1,当可变现净值高于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时,内部商品交易相关所得税的合并抵销如下:

(1)20×1 年内部交易发生当期相关所得税的合并抵销处理。

思路一:1抵销A公司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所得税费用50;贷:递延所得税资产50(200×25%)。2从合并财务报表角度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借:递延所得税资产75(300×25%);贷:所得税费用75。

思路二:直接根据抵减存货跌价准备后的未实现销售利润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补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5[(300-200)×25%];贷:所得税费用25。

(2)20×2年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相关所得税的合并抵销处理。

思路一:1将上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5;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5。2抵销A公司期末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所得税费用65;贷:递延所得税资产65。3确认从合并财务报表角度应补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递延所得税资产72.5(390×25%-25);贷:所得税费用72.5。

思路二:1将上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假定上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全部转回,期末再做调整处理)。借:所得税费用25;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5。2确认从合并财务报表角度应补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2.5(390×25%-65);贷:所得税费用32.5。

例4:承例2,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后的取得成本时,内部商品交易相关所得税的合并抵销如下:

20×1 年内部交易发生当期相关所得税的合并处理,同上。

内部交易平台 篇8

一、正常交易原则的适用方法

各国税法通常规定的正常交易原则适用方法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利润法和其他合理方法。

(一)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各国税务机关在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时, 将跨国企业集团成员间受控交易价格与可比非受控交易价格进行比较。若受控交易价格与非受控交易价格相同, 则该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定价符合正常交易原则。

可比非受控交易可为内部可比交易, 即跨国企业集团成员与独立交易方之间在相似情形下展开的相似有形资产或劳务交易;若缺乏内部可比交易, 则为外部可比交易, 即两独立交易方之间在相似情形下展开的相似有形资产或劳务交易。

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时, 需对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进行可比性分析。二者可比性分析的主要方面是交易标的物是否具有可比性, 即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中所提供标的物 (如产品、劳务等) 的性质是否相同或类似。此外, 还需考虑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合同条款、市场情况等因素是否具有可比性。

只有通过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 认定二者之间不存在可实质性影响交易价格的差异因素, 或者经过合理精确的调整, 可消除实质性影响交易价格的差异因素, 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才具有可比性。

在各国实践中, 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确定正常交易价格面临下述困难:首先,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通常较适用于产品交易。劳务和无形资产的性质决定其难以找到可比标的物。其次, 许多非受控交易的资料往往难以通过公开途径获取, 税务机关有时需要获得竞争企业的资料来进行可比性分析, 而税务机关获得的这些可比交易资料又往往不向受调查的企业集团成员披露, 因而该企业常常难以就税务机关认定的内部交易价格不符合正常交易原则提出异议。

尽管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将面临诸多困难, 1995年经合组织转让定价指南也承认在有些情形下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不现实, 甚至不可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于2001年对转让定价所作的全球调查表明, 各国税务机关和跨国企业集团多倾向适用传统的内部交易定价方法, 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利润法。这一实践与经合组织转让定价指南和许多国家立法规定是相适应的。各国税务当局倾向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基于以下考虑:首先, 适用非受控价格法通过比较受控交易价格和非受控交易价格来确定内部交易价格是否符合正常交易原则, 因而是适用正常交易原则的最直接方法。其次, 适用这一方法将比适用其他方法更多考虑受稽查交易的具体情况, 特别考察交易标的物和交易主体情况。而正常交易原则即着重考察跨国企业集团所从事的内部交易本身情况, 因而确定正常交易价格的最优方法即为着重考察内部交易本身的方法。最后, 这一方法同时考虑到交易双方的情况。这是因为依照该方法确定的正常交易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适用该方法假定交易双方愿意进行谈判, 而可比非受控交易价格即为谈判结果。

(二) 再销售价格法

由于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确定正常交易价格可能面临诸多困难。通常情况下, 税务机关无法依照该方法确定正常交易价格, 而选择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利润法等方法来确定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正常交易价格。其中, 适用再销售价格法时关注作为交易一方的销售公司情况并运用功能分析确定正常交易价格。而成本加利润法关注作为交易一方的制造公司情况并运用功能分析确定正常交易价格。

再销售价格法在企业集团成员从关联企业购买产品后转售给一独立企业时得到适用。适用再销售价格法确定的正常交易价格为企业集团成员向非受控交易方转售产品的实际价格减去从可比非受控交易可获得的适当毛利润。再销售者的毛利润包括销售成本、其他经营成本与适当净利润。

由此可见, 适用再销售价格法实际上是通过将受控交易的转售毛利润与非受控交易的转售毛利润作比较来确定受控交易的正当性。转售毛利润应为履行相似功能的可比销售公司在从该出售产品的企业集团成员购买该产品后将获取的转售利润。适用该方法的假定前提是履行相似功能的销售公司之间的竞争使得其在转售产品中获得的转售毛利润接近。若存在大量履行相似功能的销售商, 则以各非关联销售公司的平均转售毛利润来权衡销售公司在正常交易中可获得的转售毛利润。

适用再销售价格法时, 产品的可比性分析不如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时重要, 而功能分析在适用再销售价格法时比较重要。税务机关进行功能分析时应参照履行相似销售功能、具有相似贸易水平的销售公司, 包括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中再销售公司所履行的功能、承担的风险及其所拥有的资产, 二者之间不得存在可实质性影响交易价格的差异。

适用再销售价格法可能会存在以下困难:首先, 找到可比非受控交易通常较困难, 特别是跨国企业集团内部无形资产交易往往很难找到可比标的物。其次, 各公司为计算毛利润而计入的成本项目往往不同, 这将影响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转售毛利润的准确计算。

再销售价格法仅能确保作为企业集团成员的再销售公司获得从事相似转售交易的相似销售公司可获得的正常利润, 但无法确定制造公司的利润是否与可比制造公司的利润相当, 因而调整仅着重于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交易买方。在适用再销售价格法时, 税务机关在确定买方应获得的正常转售利润之后, 往往将超额利润全部归由制造公司获得, 因而往往高估制造公司与销售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价格。

(三) 成本加利润法

适用成本加利润法时, 税务机关从制造公司角度考察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是否为正常交易, 也即关注作为交易一方的制造公司情况并运用功能分析确定正常交易价格。

成本加利润法即以公认会计准则确定的制造公司的生产成本加上适当利润为正常交易价格的方法。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中制造公司的适当毛利润取决于非受控交易中可比制造公司从相似交易中获得的毛利润。毛利润是制造公司生产功能价值的体现, 包括利用资产获得的经营利润和其所承担的风险。适用成本加利润法时, 税务机关首先应比较受控企业与可比非受控企业开展可比交易所获取的毛利润。可比非受控企业即为履行相似职能、承担相似风险且拥有相似资产 (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的独立企业。成本加利润法较易适用, 因而常被各国税务机关加以适用。

成本加利润法存在以下缺陷:首先, 运用成本加利润法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关联公司内部交易价格中所包含成本的合理性。但在缺乏充分资料的情况下, 税务当局很难对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中所包含成本的合理性作出正确判断, 成本加利润法也就无法得到适用。其次, 成本加利润法假定受控交易中制造公司应赚取在竞争市场从事正常交易的制造公司开展相似交易时所获得的利润, 仅关注作为交易一方的制造公司所从事的交易是否为正常交易。在适用成本加利润法时, 税务机关在确定制造公司应获得的正常转售利润之后, 往往将超额利润全部归由关联企业获得, 因而往往低估制造公司与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价格。

(四) 其他合理方法确定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价格的其他合理方法主要包括可比利润法、利润分割法等方法。

其中, 可比利润法比较受控交易与可比非受控交易当事人获得的利润。利润分割法依据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各方对交易所作贡献的比例将各方当事人从交易中获得的利润总额分配给交易各方。为确定内部交易各方当事人所作的贡献, 需对交易各方进行功能分析, 也即分析其所履行的职能、承担的风险以及使用的资产。适用利润分割法时, 内部交易各方利润分配比例应参照在相似情形下履行相似功能的可比交易各方的利润分配比例。该方法的假设前提是履行相似职能、承担相似风险的独立企业将从相似交易中获得相似利润。

可比利润法操作较容易, 但由于影响净利润形成的因素较多, 仅仅通过利润比较来判断交易是否公平, 在理论上不甚合理, 遭到许多批评。

在适用利润分割法时, 不仅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而且往往难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履行相似功能的非受控交易各方的利润分配比例, 有的国家税务机关将交易利润总额在内部交易各方之间进行分配的主观性较强, 甚至在内部交易各方之间任意分配利润, 以将利润留在本国跨国企业集团成员, 从而增加本国的税收。

依据1995年经合组织转让定价指南, 可比非受控交易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利润法是确定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符合正常交易原则时首先应适用的方法, 因为适用上述方法得到的交易价格最接近正常交易价格。

二、正常交易原则在跨国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中的适用

笔者对正常交易原则在企业集团各类型内部交易中的适用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 正常交易原则在内部有形资产交易中的适用

有形资产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产成品以及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转让, 是跨国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中最经常、最大宗的交易。

在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确定跨国企业集团内部有形资产交易的正常价格时, 需考虑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标的物、合同条款、市场情况是否具有可比性。具体而言, 在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标的物时, 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货物应尽可能具有相同性质, 或者虽然产品质量、数量、包装等存在某些差异, 但只要能通过适当调整消除差异, 货物也具有可比性。在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合同条款时, 需考虑包括销售量, 品质担保、价款是否包括运费、保险费和广告费, 卖方是否向买方提供附属劳务或者进行附属无形资产交易等因素。在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市场情况时, 需考虑经济和社会结构、市场地理位置、市场层次、市场供求关系、替代产品的可获得性等因素。

在适用再销售价格法确定有形资产内部交易价格时, 需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的转售利润。转售利润通常与转售该产品的企业履行的功能和承担的风险有关。因此, 适用再销售价格法时, 税务机关应比较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中再销售公司所履行的功能、承担的风险等, 包括再销售公司开展的商业活动, 如产品包装、广告宣传、推销、贮存、运输和售后服务等, 以及在这些商业活动中承担的经济风险等因素。

当跨国企业集团成员之间出售半成品、签订长期供需合同, 或者当子公司执行分包任务时, 可适用成本加利润法确定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价格。

如果无法适用上述方法时, 可以采用其他合理的方法来确定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正常交易价格。

上述几种方法中,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应比其他方法得到优先适用。但若转售利润、生产成本等证明资料比公开市场价格更易确定时, 就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内部交易价格。

(二) 正常交易原则在企业集团内部贷款中的适用

跨国企业集团内部贷款既可减轻整个企业集团的税收负担, 又能及时满足资金短缺的集团成员的需要, 在跨国企业集团内部金融交易中占有相当比重。

根据正常交易原则, 在确定企业集团内部贷款与独立企业之间贷款是否为相似贷款时, 需考虑贷款数额、货币、利率、到期日、外汇风险等因素。譬如, 在相似情形下独立企业之间借贷会收取利息, 企业集团内部贷款的借款方就应支付利息。然而, 集团成员成立初期需要母公司的财务支持, 母公司可能向其提供无息贷款, 母公司也可能为救助处于财务困境的集团成员而放弃贷款利息。因此, 在适用正常交易原则确定企业集团内部贷款的正当性时, 是否应考虑企业集团内部贷款的特殊性, 需作进一步研究。

在确定应支付利息后, 还需确定利息率。企业集团内部贷款利息率应是在相似情形下独立企业之间借贷应支付的利息率。因此, 当企业集团内部贷款利息率严重偏离市场利率时, 税务机关应当根据金融市场中相似贷款的利率来确定利息率。

(三) 正常交易原则在企业集团内部劳务中的适用

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劳务交易包括财务管理、法律咨询、技术咨询、员工培训等。

在确定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劳务是否是正常交易时, 可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即将企业集团成员之间收取的劳务费与独立企业之间收取的劳务费相比较。若缺乏可比外部劳务交易, 可采用成本加利润法。在适用成本加利润法时, 劳务费应反映与劳务有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由于税务机关往往很难对劳务费所包含间接成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判断, 成本加利润法通常适用于企业集团内部开展的市场调研、广告宣传等较易确定成本的简单劳务交易。如果在正常交易中独立企业对其所提供劳务不仅收取成本费, 还包括利润, 可依据成本加利润法确定企业集团内部劳务的正常交易价格。此外, 还可采用其他合理方法来确定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劳务的正当性。

参考文献

[1]冯秀娟:《跨国转让无形资产正常交易价格的确定》, 《涉外税务》2004年第3期。

[2]李敏等:《一起转让定价避税案的启示》, 《涉外税务》2009年第9期。

[3]王丽华:《OECD常设机构利润归属新方法及对中国的借鉴》, 《法治论丛》2009年第4期。

[4]刘伟:《跨国公司在华转让定价税收规制的最优路径选择》,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尹淑平:《我国转让定价税务管理中的可比性分析评析》, 《财政研究》2009年第5期。

[6]刘伟:《跨国公司在华转让定价税收规制的局限性分析》,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第3期。

[7]C.E.McLure, Jr., U.S.Federal Use of Formula Apportionment to Tax Income From Intangib’le, s75Tax Notes109, 7April1997.

[8]R.T.Clair, et al., Is the OEC’Ds View of Global Trading Consistent With the Arm’s Length Standard:A U.S.Perspective, 24Tax Management Transfer Pricing Report, 26March1997, No.5.

[9]V.Amerkhail, Pricing Methodology:Ar’ms Length or Formulary Apportionment?Sometimes the Best Choice is Both, 8Transfer Pricing Rep. (BNA) , June2, 1999.

[10]J.M.Weiner, Using the Experience in the U.S.States to Evaluate Issues in Implementing Formula Apportionment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U.S.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OTA Paper83, April1999.

内部人交易收益:国外研究综述 篇9

关于内部人 (Insider) 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论述, 大部分实务界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都是通过列举的方式来描述内部人的涵义和范围。而内部人交易 (InsiderTrading) 是指上市公司内部人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或者卖出本公司股票的行为。

在国外相关研究当中, Seyhun (1986) ;Carlton和Fischel (1983) 等认为内部人主要包括公司的董事、持有公司较大比例股票的大股东和高管等有条件、有机会提前获取公司内部信息的人员, 这些内部人买卖本公司股票的行为即为内部人交易。在现实中, 内部人其实也包括董事、大股东和高管的配偶、直系亲属、家庭信托人等, 因为这些人非常容易在与内部人的日常生活接触当中有意或者无意得知上市公司的内部信息。

内部人交易与各国严令禁止的内幕交易不同, 其主体范围小于内幕交易的主体范围, 其交易动机范围大于内幕交易的动机范围。因此, 大部分国家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并没有禁止内部人交易行为, 而是在一定的交易时间和交易方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内部人买卖本公司股票。

二、内部人交易收益的相关文献

(一) 内部人交易收益情况

在国外的文献中,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内部人在股票市场上买卖本公司股票获取了较高的超额收益。Jaffe (1974) 在研究了美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情况后发现, 在内部人密集交易时间后的8个月, 上市公司内部人获得了扣除交易成本后百分之五的超额收益。Seyhun (1986) ;Rozeff和Zaman (1988) ;Gregory et al. (1994) 等很多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证券市场上内部人交易基本上都获得了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Finnerty (1976) ;Ferreira和Brooks (2000) 在区分了内部人买入情况和卖出情况后发现, 无论上市公司内部人买入还是卖出, 内部人都获得了超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地区) 资本市场当中, 上市公司的内部人买卖本公司股票也都获得了超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 例如挪威 (Eckbo和Smith, 1998) ;英国 (Gregory et al., 1994;Pope et al., 1990) ;东南亚 (Huang和Trezevant, 2003) ;拉美 (Cruces和Kaw amura, 2005) ;德国 (Dymke和Walter, 2006) ;香港 (Jaggi et.al.2007;Cheuk et., al., 2012) ;西班牙 (Del Biro etal., 2008) 。这些研究得到了内部人获得超额收益的结论, 但是究竟为什么各个国家上市公司的内部人交易普遍获得超额收益, 仍然是存在争议的领域。

在内部人交易获益背景和操作方式方面, Abumustafa et.al. (2011) 对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内部人交易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内部人买入或者卖出在短期都是获利的, 然而在长期来看内部人并没有获得收益, 这说明内部人交易也与经济大背景有关。在交易的操作上, Mcinish (2011) 的研究还表明, 为了免于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 内部人交易往往选择在交易量比较大的时候进行以躲避关注。即便如此, 内部人买卖股票还是会引起市场的关注, 而且买入引起的关注更大。

(二) 内部人交易获利原因

国外对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获利原因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看法, 不少文献认为内部人交易的获利能力来自于内部人所拥有的关于公司的内部信息优势。Finnerty (1976) 认为内部人之所以获得了超出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是因为内部人利用公司未公开的内部信息进行交易, 而这一行为实际上违反了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相关规定。Myers和Majluf (1984) 认为, 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层拥有一般投资者无法比拟的信息优势, 内部人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形成与一般投资者不一样的关于公司的价值判断, 这种不对称的信息优势就是内部人获取超额收益的来源。他们认为, 上市公司内部人提前获取的内部信息包括利空消息和利多消息两类, 内部人在这两类消息发布前提前进行股票买卖操作获取收益或者规避损失。Eyssell (1990) 实证分析后认为, 越是那些拥有更多内部信息的内部人, 比如更高层级的公司内部人, 相较于一般层级的内部人获取的收益更高, 而且也有着更高的交易频率。Aboody et al. (2005) 通过研究发现, 一个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 公司的内部人买卖本公司的股票获取的超额收益越高。这个结论也在侧面上支持了内部人通过其拥有的更多的内部信息交易股票获取超额收益。

但是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公司内部人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并非来自他们所拥有的公司未公布的信息。Elliott et.al. (1984) 对内部人交易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检验, 他们发现内部人交易在股价敏感的特定事件信息发布时期与其他普通时期的差别并不明显, 样本中内部人交易的方向并非与获利的交易策略一致。他们认为只有一小部分内部人交易使用了随后将要公布的内部信息。Rozeff和Zaman (1988) 认为以前研究所表明的内部人交易获取超额收益, 是由于没有控制公司规模和市盈率的影响因素, 他们控制了公司规模和市盈率之后的研究表明, 内部人交易所获取的超额收益明显下降, 如果再将市场交易成本考虑进去, 结果公司内部人交易的获利能力下降更多。Givoly和Palmon (1985) 认为应当将内部人交易所依据的消息分为好消息和坏消息两类, 他们发现内部人交易所获取的超额收益与交易后继续披露的相关信息没有联系, 内部人交易的超额收益其实与市场得知内部人交易信息后的跟风行为有关, 他们认为内部人交易获取的收益并非是他们利用了内部消息, 而是由于他们交易后市场上的投资者跟随, 导致了内部人获得超额收益。Sivakumar和Wamire (1994) 认为公司内部人拥有最佳的买卖本公司股票的时机, 但是这种把握时机的能力并非来自于其拥有的公司即将公布的信息, 公司内部人交易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内部人拥有更多的其他信息来获取超额收益。Park, Jang和Loeb (1995) 对公司盈余发布前和盈余发布后内部人交易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他们发现公司内部人往往尽量避免内幕交易的嫌疑而不愿意将公司即将公开的信息当作自己买卖本公司股票的依据。Coff和Lee (2003) 研究了134000个内部人交易样本后发现, 内部人交易事件对公司的股票价格能发生反应。那些具有更好的成长能力以及正在加强公司研发能力的内部人交易样本中, 内部人买入公司股票产生的正向的股票价格更高。这说明内部人买卖公司股票过程中不只是依靠未公布的内部信息, 内部人也会考虑公司的其他因素, 比如公司的成长能力和研发能力等。

三、总结

在各个国家的股票市场,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等内部人员买入或者卖出本公司股票的现象都不少见, 不少学者针对内部人股票交易行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对内部人交易收益的国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 大部分文献发现在美国、英国、香港等世界各地股票市场上, 内部人交易获得了超额收益。而关于内部人交易获利原因方面, 一些研究认为内部人交易的获利能力来自于内部人所拥有的关于公司的内部信息优势;而另外一些研究认为公司内部人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并非来自他们所拥有的公司未公布的信息, 这些争论有待我们进一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本文从内部人及内部人交易的概念入手, 对内部人交易收益的国外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 对内部人交易获得超额收益、内部人交易获利原因方面的国外研究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内部人,内部人交易,收益

参考文献

[1]Naser, I., Abumustafa, Salah, A., Nusair.Insider Trading during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11.21 (5) :301-307.

集团企业内部关联交易问题思考 篇10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对关联方交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常见的关联交易有: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租赁、代理、许可协议。关联交易本身是中性的, 正常的关联方交易应该具备公开、透明、公正、诚信的特点, 且正常的关联交易对企业集团的发展是有利的, 有利于整合经济资源、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也正是由于其中立性, 关联方交易成为了“财务丑闻”的代名词, 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中, 不良的关联交易现象非常严重。目前在我国, 不良的关联方交易常常被用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谋取私人利益, 控股股东通过资产出售、转移定价、现金盘剥等方不法手段侵占子公司的经济资源。另一个是上市或规避退市风险, 通过商品交易、资产置换、资金支持的方式粉饰公司的财务状况, 以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这种不良关联交易违背了市场的诚信原则, 打击了人们对市场的信息, 侵犯了相关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

2 我国关联方交易的监管的不足之处

2.1 法律规制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都对关联方交易的特征和价值判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从法律建设层面来讲, 是一种进步。但是就法律的完善程度来讲, 目前的立法情况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同的法律之间缺乏的统一的规范。对于关联方和交易公允性的认定, 《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分别有不同的解释。 (2) 立法的表述多以原则性为主。 (3) 责任立法体系较弱。目前, 有关法律已经明确惩治违规关联方交易的态度, 也圈限有关责任人, 但是对于责任的划分、惩罚分量缺乏明确的规定, 有关部门在惩罚有关责任人时只能自己拿捏。

2.2 政府监管存在的不足

(1) 政府监管的效率差。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很多的违规的关联交易往往都是由媒体曝光, 然后政府介入调查取证。政府的监管总是滞后, 这一点应该值得有关部门的反思。并且某些监管部门出于保护公司的目的而不作为, 监管很不到位。

(2) 强制性披露信息不全面具体。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 对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规定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至少披露交易金额、未结算项目、担保情况、定价政策。但是要想深入地理解关联方交易, 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另外, 有些企业在披露有关信息时尽可能少披露, 这给外部监管带来很大的问题。

(3) 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差。对于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 有关部门规定其年度财务报表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审计准则也将关联方交易列为重大风险领域, 要求注册会计师重点关注。结果是,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执行得并不严格, 甚至有些成为了问题企业的帮凶, 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和审计报告的公正性很是值得怀疑。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事务所收入的多少取决于被审计企业, 在被审计企业的干预下, 会计事务所不得不自损其独立性。

2.3 法人治理规制存在的不足

从以往发生的违规关联方交易案件来看, 案件的主谋往往是公司的控股股东, 这个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过于集中, 公司的经营往往由大股东一手操控, 小股东势单力薄, 往往采取“搭便车”的态度, 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方面是目前我国缺乏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制度, 导致了公司内部出现“董事会不懂事, 监事会不监事”的局面, 大股东一手操控董事会, 干预管理层的任命, 把持公司经营权。虽然我国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了诸如累计投票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制度, 但是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 以独立董事为例, 目前的独立董事的局面是“对外很独立, 对内很懂事”, 为中小股东伸张正义的权力只是个摆设,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独立董事的利益格局问题。另一方面是目前的法律环境不利于中小股东, 缺乏对中小股东法律诉讼的保护。现行的法律条款缺少追究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大股东责任的具体条款, 中小股东发现自身利益被侵犯后不知道如何维权。由此可见现行的法律满足不了中小股东的诉讼请求, 使得大股东更加肆无忌惮。

3 加强和完善关联方交易监管的措施

3.1 加强和完善法律建设

当事人在安排关联方交易的时候, 总是试图伪装交易形式, 规避法律制裁, 因此, 加强有关的法律建设刻不容缓。针对当事人伪装交易形式, 有关法律在对关联方和交易的认定时, 应尽量将有关概念的内涵进行外延, 对关联方的认定应尽可能包含所有的利益相关主体。另外, 要非常注重不同法律规范的统一性, 诸如《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的法律层级不高, 再加上法律解释不同, 这给关联方交易的认定带来阻碍。此外, 有关法律的解释条款应尽量具体化, 避免原则化, 尽量有助于执法者的判断。最后要加强责任立法, 违法成本过低本身也会助长违规关联方交易发生的可能性, 这比违规关联方交易本身的危害更大。美国的证券市场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示, 美国对于上市公司违规交易规定了非常严厉的处罚, 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市场上违规交易案件的大幅度减少。因此, 未来的立法应非常注重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具体判定。

3.2 加强政府监管

(1) 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未来, 有关部门应创新监管机制, 提高搜集有关信息的速度, 丰富监管手段, 进行动态监管, 尽量将监管的时点向前推移。并且, 要严厉打击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现象, 如果有关部门不做为的话, 应连同追究其行政责任。

(2) 强制信息的披露应具体全面。未来, 会计准则的修订应注重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 交易的具体内容、交易金额所占全年交易总额的份额、交易的价格和市场价格的比较等都应列入强制披露的内容, 一方面有助于有关监管部门获取全面的信息, 另一方面有利于媒体监督。

(3) 加强对有关中介的独立性的考核。有关中介在为监管部门审查的时候, 如果不能保证独立性, 那么所反馈的信息的价值较低。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为例, 要保证独立性, 就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有关企业可以设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基金, 由有关机构进行管理, 这样就能剪短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直接利益联系。同时, 加大处罚力度, 如果会计师事务帮助被审计单位隐匿关联方交易的事实, 应接受严厉处罚。

3.3 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首先, 作为中小股东, 不能随便采取“搭便车”的态度, 时间长了, 大股东就会养成霸道的习惯。因此, 中小股东应强化自己的股东意识, 不要随便浪费自己手中的投票权, 对大股东安排的违规关联交易要积极说不。其次, 应完善有关法人治理制度, 从制度层面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力。一方面, 要多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 另一方面要优化目前已有的制度。事实证明监事会制度非常符合我国国情, 未来, 搞活监事会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对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问题, 应优化独立董事的薪酬机制, 使得独立董事真正能够成为中小股东的代言人。最后, 要完善中小股东的诉讼机制, 对此, 我国可以引入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 一旦发生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话, 中小股东可以积极反击。

4 结语

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中, 违规关联方交易的现象非常猖獗, 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打击这种经济现象刻不容缓。对于关联方交易的监管, 应从法律规制、政府监管、法人治理3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制定有关措施, 多管齐下, 维护相关人的利益, 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钱熙文.关于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关联交易探讨[J].时代金融, 2013 (17) .

上一篇:女人的力量下一篇:北极极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