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性课堂

2024-06-10

构建有效性课堂(精选十篇)

构建有效性课堂 篇1

1. 有效预设课堂教学, 建构“自主、智慧”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1 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 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规范的目标设计, 应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 (学生) , 由于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所以, 它的行为对象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 (可测的、可评价) ;行为条件 (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表现程度 (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 。

1.2 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教学材料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材料的选取或开发利用应是学生所熟悉的、能理解的。教学材料的处理应是符合教师个性与水平的。教学材料的处理应是科学的。

1.3 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的选择。

教学行为的选择应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行为的选择应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应与教材内容是相协调的。对教学方案设计的管理, 应提倡个性化、层次化。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就必须作规范要求, 但对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来说, 则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 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对教学方案的管理只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 所以, 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 甚至是多形式、多模式的。

2.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实践“自主、智慧”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采用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 体现学生主体性, 面向全体, 尊重差异, 注重学生亲身体验, 在体验中感知, 在感知中生成。重视学生潜能开发, 挖掘智力潜力, 提高学生理解事物、感知问题、记忆知识的综合能力。悦纳和包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 分析错误原因, 科学而理性地给予认真指导, 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在启发性、激励性、赏识性、反思性评价中树立学生自信, 张扬个性,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成长。使学生“问题”、文本“问题”、教师“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和谐、安全、放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率和质量。

2.1 有效讲授。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授, 但是“讲亦有道”。一是讲授必须是必要的, 这是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说的, “当讲则讲”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 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讲授来完成的就不必害怕讲, 但不当讲时就不必讲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二是讲授必须是清晰的, 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的;三是讲授必须是适时的, 孔子所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即是此意。

2.2 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 把握空间上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首先, 有效的提问要激起学生的学习, 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第二, 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把握好记忆型、理解型和应用型问题在提问中的比例, 过难与过易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三, 有效的提问要注意对象的层次化, 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 均有收获。

2.3 有效倾听。

首先要求教师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 把课堂的“中心工作”从关注教案转移到关注“学况”上来, 把课堂教学使用教案教转到使用教学案与学生共学上来;第二要善于发现, 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回答、作业之中的问题, 与学生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从问题的探讨中与学生共成长。

2.4 有效反馈。

有效的教学依托有效的反馈。首先, 反馈宜适时, 适时的反馈有利于学业的提高;同时, 反馈宜“积极”, 所谓积极的反馈是指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反馈, 而不是通过反馈挫伤学生。

2.5 有效活动。

有效教学应该追求有效活动。有效活动是指向目标的活动, 而不是盲动, 如果通过活动没有实现教学目标, 就是无效活动;有效活动的根本是一种智力活动, 热闹的形式下如果离开了紧张的智力活动, 那样的活动形式是无效的;有效活动的表现是一种生成, 在讨论、合作、动手等活动中共享生成课堂的精彩, 共享与学生的同成长。

2.6 有效管理。

有效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管理需要辩证法的支持, 管得太死与放得太散的课堂都不是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 既要让学生放开去想、去做、去活动, 又要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标、活动有收益。

2.7 有效处理作业。

有效处理作业是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业是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师对作业的科学、合理的布置也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非常重要的方面。范成琪的《关于作业的思考》 (发表于《人民教育》) 提出作业的布置要科学合理, 教师批改作业要有选择性, 同时研究表明: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 要布置预习作业, 作业批改要及时, 对于错误的作业要求学生尽快加以订正,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尽量避免全班集体订正, 而应对学生个别错误加以个别辅导。

同时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 有效评价课堂教学, 反哺“自主、智慧”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 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 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行动、策略和方法,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评价。通过适应性评价, 缩小学生差异, 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学反思有多种形式, 如:回忆课堂、录音、录像、日记、同伴互助、专家诊断、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 教师可以个性化地进行。

有效教学的反思实质上就是关于“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是如何实施教学的有效的?”“为什么我的教学效益不高?”“我怎样做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重点尝试以切磋课艺为核心的教学反思, 以问题研究为起点, 开展持续的、合作的、以改进实践为目的的研究,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 教师专业成长, 保障“自主、智慧”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书育人的业绩如何, 除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外, 还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人文知识, 还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关系学等教育科学知识, 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因此, “严谨治学, 探求创新, ”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应具备的业务素质。教师育人的水平从专业上讲可以有四个不同层次:技术、技能、技巧、技艺。博览古今中外典籍, 使自己成为饱学之士;勤练教书育人技艺, 使自己成为专业高才;深研教育教学规律, 使自己成为教育行家。这样的奋斗目标, 应该成为我们每一名教师终身追求的职业理想。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篇2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是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目标一旦确立,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我们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

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作为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作为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

三、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

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

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编排座位,每个孩子被安排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努力去理解黑板、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这使得学习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相互存在竞争的活动。

如果我们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四、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五、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六)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

构建有效性课堂的思考 篇3

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感悟有效教学构建有效课堂 篇4

我认为学生一节课能理解消化的知识量应该是这节课的最佳容量, 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学生能完全融入的课堂应该是最有效的课堂。有效教学, 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那么作为教师应为构建有效课堂准备些什么呢?

一、要充分备课

我们知道,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 也是杂乱无章的, 必然也是低效的。要追求有效的课堂, 就必须充分利用好这45分钟的每一秒。因此, 充分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备课呢?我认为:充分备课应在两个“吃透”, 两个“研究”下功夫。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和学生。

“吃透”教材的关键是弄清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 也就是要从教材的整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进一步分析, 弄清新的教学内容是在哪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是以后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 这样才能抓住重点和关键, 明确每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例:在分析“分式乘法 (三) ”时, 先从分式乘除法的一节教学要求看, 再看分式的乘方的具体要求, 应抓住教学要求中重点是“掌握”和“会”, 这里的“掌握”和“会”是教学要求的第三层次, 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学会一些问题, 由此就能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

“吃透”学生, 就是掌握全班学生的共性, 同时又要摸准每个学生的个性。例:所教班级, 一个班学生成绩较均衡, 另一班两极分化较重, 这样在上课时要认清这种情况, 对每节课做到如下三点: (一) 哪些学生对讲过的内容能掌握, 哪些学生不能掌握。 (二) 哪些知识会成为哪些学生的难点, 他们能不能自己去发现这些难点, 并通过启发加以解决。 (三) 在完成统一教学计划后, 哪些学生可能还没有“吃饱”, 需要“加码”, 以进一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了又能面向全体学生, 又能因材施教, 我注意了练习时间设计, 每节课不低于15分钟, 在设计习题时, 做到既有针对性, 又注意层次性, 也就是围绕教学重点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同时注意习题的多样性, 以防学生出现记忆的“高原现象”。

两个“研究”就是“研究”教法和学法。“研究”是“吃透”的自然结果, “教无定法”, “教是为了不教”。就教材而言知识内容是决定教法和学法的重要因素。从学生来说, 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 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 知识掌握情况完全不一样, 所以选择教法不一定是哪一个特定方法好, 有时一节课往往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例:我在讲分式的乘方时, 利用了归纳探索法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同时向学生渗透归纳共性和质疑解难的学法指导。所以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应因人因材来恰当地选择, 才能使45分钟的效率得以提高。所以充分备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起点。

二、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解决关键

构建有效课堂, 就必须在有限的45分钟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若想做到这一点, 教学过程就要突出重点, 解决关键。例:平方根一节, 要交待的内容较多, 定义的来源、性质、符号表示等一系列知识, 如果面面俱到地复习有关平方的知识, 就势必浪费时间。为了突出教学重点, 我通过让学生做填空题的形式, 使他们得知平方与平方根的互逆关系, 得出定义, 又通过进一步启发, 得出平方根的三条性质。可见, 要提高课堂效率, 必须把握重点, 抓住关键, 处理好知识之间的过渡衔接。所以, 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解决关键是实现有效课堂的最佳途径。

三、要及时反馈

聚焦细节 构建有效课堂 篇5

构建有效课堂

吴兴区八里店小学

陈永祥

【内容摘要】

“教学细节”乃教学中的细小环节,细枝末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细节决定成败,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只有充分聚焦于课堂中的每一个微末和关键之处,才能真正凸显文本的亮点和特色,也才能真正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 细节 教学细节 有效 语文课堂

“细”——微末之处,“节”——关键之处。所谓“细节”,就是一个整体中极为细小的组成部分或一个系统中平时极易被人们忽略的环节和链接。“教学细节”乃教学中的细小环节,细枝末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可以是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也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对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反应。“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老子说:“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现代也有人曾说:“现代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铸就完美,细节决定成败。”作为教师只有关注细节,才能育人有效,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只有充分聚焦于课堂中的每一个微末和关键之处,才能真正凸显文本的亮点和特色,也才能真正构建有效性的语文课堂。

一、找准教学细节的落脚点。

从本质内涵上说,教学细节有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和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之分。基于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是师生对文本某个“文心”的深度开发,鉴赏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鲜明的课堂节奏,情感氛围,以及让学生饶有兴致的品味语言等等;基于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她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错误时的包容等等。从发生主体上说,教学细节又可分为由教师做出的教学、由教师与学生之间当场所形成的一种连续反应和互动行为的教学细节、由学生主客观反应的教学细节三类。

据此,我以为,以下几类教学细节是我们关注的落脚点:一是文本潜在的教学细节,如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二是文本对话的教学细节,包括教师对文本“内核”的独特建构和智慧生成,对语言范式的敏感把握,学生对文本词句的独到感受和理解,以及教学进程中师生对文本的深度开发、深层探究等;三是教学互动的教学细节,如师生、生生互动产生的生成信息,师生深层对话中出现的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构思等;四是课堂情境的教学细节,如教学节奏和意境的波动和转换,教学资源的再生与组合,学生课堂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体验状态,学习轻松度、融洽度、谐调度等;五是特别行为的教学细节,如学生的课堂异常反应,突发或偶发事件、学生个性情绪或情感的爆发等。

二、把持捕捉教学细节的策略

教学细节的捕捉常常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是,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一大特点,缘此,我们可采取“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的总体思路,从课前和课中两方面着手去捕捉教学细节。

(一)预先打造。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

1.挖掘,显现“隐点”的潜在信息。

文本教材中,隐藏着许多潜在的信息,教师要有意识挖掘与利用。在听了王琦敏老师执教的《江姐》一课,王老师在上江姐接到上级安排她去奉县与丈夫彭永梧联系时,让学生发挥想象:“一年多没见面了,江姐见到丈夫后会说些什么?”有学生说:“江姐会和丈夫说说一年来的相思情”、“江姐会和丈夫说说孩子的有趣事”、“江姐与丈夫憧憬着解放胜利后的幸福生活”„„王老师紧接着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真是一次()地见面。“幸福、高兴、快乐、激动人心地见面„„“学生畅所欲言,个个脸上憧憬着幸福愉快的神情。“是呀,为了党的工作,江姐一年多没与丈夫联系,她多想与丈夫说说心里话,江姐此去奉县与丈夫彭永梧见面真如我们所料吗?同学们,我们读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见面?当学生读到“江姐看到木笼里装着被害同志的头颅,边上写着匪首彭永梧几个字时,我想此时学生和江姐的心是一样地为之一颤,心都揪紧了,一个学生原本以为幸福而美满的希望活生生地被支离破碎了,学生流着泪走进文本,走进了江姐的内心世界,这是一次多么残酷的见面呀!

2.延伸,扩大“拓点”的知识容量。要让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质感画面,必须丰富语言文字的内心视像,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语言形象。捕捉“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地回击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师此时再补充课外知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为清朝政府节余28万两银子,并让学生折合成人民币,学生一算,喜出望外,自豪神情不言而喻。最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各种人,有清政府要员,曾经看不起我们的帝国主义者,还有老百姓,目睹京张铁路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之窗与创造思维再次被敲响与打开,精彩纷呈地语句,听来令人感动,从而真正实现了“文以载道”的境界。

3.巧用,发挥“盲点”的应有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知识面非常广。而老师和学生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也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熟悉,教参中又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的一个“盲点”。这些知识我们又很难从其他途径来获得,此时,运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詹天佑》一课,有一个课外拓展题:画出京张铁路的路线示意图;再如《向往奥运》一课中要求介绍一些奥运明星的资料(其中还包括一些国外的奥运明星)等等,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很难掌握这些资料,而教参中又没有相关知识的介绍,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盲点”。如何来扫除它呢?此时,网络就取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网络中输入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又快又全面地了解到有关的知识。把这些资料做成多媒体,教学时,既克服了课文知识的“盲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课堂上得有声有色,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4.体悟,感受“情点”的思想流动。

文本教材中有些地方饱含深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些“情点”加以体悟,批文入情在《月光曲》一文中,当盲姑娘问:“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我抓住这一内涵丰富的句子,设计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没有回答的各种可能原因。学生通过各自的经验,回答了七种可能合理的原因:(1)贝多芬承认了;(2)贝多芬十分客气;(3)贝多芬在想《月光曲》这首曲谱,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4)贝多芬急于要弹出《月光曲》,所以没有回答;(5)贝多芬怕其他人知道,带来麻烦;(6)贝多芬遇到了真正的崇拜者,他很激动,忘了回答;(7)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学生通过思考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中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开拓了新意。

5.争辩,提升“异点”的思维品质。

引发“异点”争论,让创新火花迸发。事不论不清,理不辩不明。争论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学生对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产生了意见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利大于弊”,感到“曹操很笨”,也有个别同学认为这种分析太片面,曹操并不笨,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少;(3)铁索连船还可以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全班的同学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一场唇枪舌剑,不但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二)现场捕捉。

现场生成的教学细节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也许隐藏在奇思妙想、胡思乱想中,也许存在于顺水推舟、逆水行舟中,也许出现于锦上添花、画蛇添足中„„但只要其中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教师就要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方法如:

1.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

教学中,富于智慧的老师,常常能运用高超的教学调控艺术,善于捕捉课堂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在师生、文本对话中作深度延伸,进而促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某校教学研讨活动中,有教师在执教《葡萄沟》一课时,在品读重点句:“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小凉朋。”指名请学生读时,一位叫小明学生由于疏忽把句中的“茂密”读成“茂盛”,把“四周”读成“四面”,话音刚落,其他同学小手林立争着给他提建议。这位小明同学“唰”一下脸红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此时,这位教师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地场面而束手无策,或草草带过。而是沉着先对提意见同学的专注听讲加以肯定,马上话锋一转:“同学们,我们得感谢小明通过误读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同学先是一愣,但马上又举起了小手争着抢答,“老师我知道!”“老师我知道!”“老师我知道他告诉我们‘茂密’与‘茂盛’,‘四周’与‘四面’是对近义词。”而后教师引导学生鼓掌表示感谢。此时原本低垂着头的小明脸上洋溢出了笑容。接着,老师又请小明把这个句子正确地朗读一遍。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生成可贵的教学资源,同时又使课堂闪烁出人文关怀之光。我们不得不为他的教学艺术所折服。

2.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

语文教学中常常通过拓展迁移,使教学更丰满,学生形成的知识链更完备与牢固。在教学《只见儿童多处行》引导学生理解了字里行间处处透出冰心老人对儿童的那种殷切关爱之情后,我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赏读冰心老人的诗作《纸船》《雨后》及其它资料,在拓展迁移中让学生学会去鉴赏体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继而让学生课后到生活中、到网上等,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的去收集整合各方面有关爱的事例、材料,再自行组织合作学习、交流感受,在互动生成、迁移深化中进一步的巩固学法、形成学力。

3、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

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即性的、瞬时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获得评价的客观依据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生在朗读时需要教师用心倾听,才能听过朗读中的错误进行及时地纠正,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唯有用心倾听,才有发言权,也能进行应时应地的评价。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有位学生在朗读“大兴安岭的‘岭’,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老师用自己敏锐的耳朵听到了这一错误,心中窃喜,就抓住了这一错误,让学生理解“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的区别,从而区分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大兴安岭的温柔与谦虚,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无比喜爱。小小一个词语,引出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这正是教师倾听所创造的效果。

4.在语言实践中捕捉细节。

语文教学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处隐含着文本与学生的生长点。教师要有以双慧眼,及时地去捕捉与挖掘。在我校的一次校本教研课上,胡老师上《蒙蒙细雨》,在品读了“母女对话”一段后,胡老师结合母女谈话讨论的内容,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对语切入点,提炼形成了一个辩论话题:“妈妈,跑一趟路到底值不值得?”让学生各站在“妈妈及女儿”两个角色立场,形成辨论双方的辨题:女儿——觉得妈妈没有必要跑一趟冤枉路;妈妈——觉得应该回家拿衣服。潜隐的两种观点被有效地激活了,引发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对话”牢牢生长于学生的内心,并展示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这种辨论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多维度”、“多层次”,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然后接下来的辩论也形成了本堂课的高潮,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

“妈妈你患有肾炎,因为淋了雨而病倒了,同学们也不会安心呀!” “我是一个老师,如果因为我演出不能顺利进行,那我也不会安心呀!” “妈妈,你如果能向同学解释一下,他们也能理解的。” “忘记了,能算理由吗?”

„„

随后教师作出小结,提升了辩论的意义:是的,辩论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同学们的辩论,更加凸显了“女儿对妈妈的关心与体贴,老师对工作的的负责对学生的负责”,“蒙蒙春雨”的深刻蕴含就在辩论中得到了更完满的诠释。

5.在质疑释疑中捕捉细节。

我们的课堂是个充满问题的课堂,如何捕捉到有价值问题来引领学生导促思。我在教学《阳光》,在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后,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我趁机抓住这个问题,组织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有的学生说:“阳光是金色的,所以说阳光像金子。”有的学生说:“阳光很宝贵,金子也很宝贵。所以说阳光像金子。”我又追问:“那为什么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有学生说:“金子有钱可以买得到,阳光有钱都买不到。所以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教室里一片寂静,无人发言。我适时点拨:“你能不能联系课文,联系平时的感受,说说阳光为什么比金子更宝贵。”学生打思维,各抒己见。“有了阳光,田里的禾苗长得更绿了。”“阳光照在小树上,小树就更高了。照在鲜花上,鲜花更漂亮了。”“阳光照射在河面上,小河就闪闪发光像长长的锦锻,很美丽。”“所有动物、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所以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无疑,这种引导是基于学生认知的需要,学生乐于接受的引导,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是符合情境要求的引导,而不是东拉西扯,无中生有。但我以为,方法虽可例举一些,但最重要的恰恰不是方法,而是教师的敏感心和直觉力,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再好的机会也与你无缘。

三、发挥教学细节的作用。

课堂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元素都处于相互转换之中,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就造成教学细节有效源头的“大口径”。一是来自对文本的费心考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抓住了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开发,也就等于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因此,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文化细节”,涵咏 “文心”,把握“文脉”,捕捉“文眼”,艺术地进行文本的二度开发和智慧生成;二是来自对学生的用心倾听。如果老师在课上一直惦记的是这个环节的时间把握,是教案的下一句串联词,是下一个环节的内容,是学生的发言是否符合自己的预设,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倾听和观察学生,那将可能遗憾地与精彩“擦肩而过”;三是来自对目标的慧心把握。判断一个教学细节是否精彩,不仅在于它的观赏性,更在于它的有效性,缺乏教学实效的教学细节,无论多么精彩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教学目标清晰,才能正确定位教学细节,避免教学陷于枝节而不能自拔。四是来自于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催生精彩、创造精彩的“前奏”,也是可预约精采的有力保证。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

发挥细节优势重在要把细节做“大”,赋予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和功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或突破知识之限,由单纯的“知识教学”提升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或走出文本局限,引导学生在辨别与批判中张扬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使细节成为牵扯学生心灵的琴弦,憾动着学生的灵魂;或及时捕捉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实现言语与意义的交融,与精神的和谐共生;或把教学目标直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手段和策略很多,试举几种:

1.开掘意蕴,使细节更深刻。

语文教学不可把文学意蕴视为某种抽象、简单的概念,用知性化的概念来代替文学意蕴的发掘,而应该从作家的个体情感、所处的时代精神及其共性审美意识,去对意蕴作深层次的品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一段中用了两个“清清楚楚”,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细节,开拓文章意蕴:思考:(1)当时小周晔清清楚楚什么?(2)此刻伯父的脸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3)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的现在,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就这样,教师牢牢扣住“清清楚楚”这一细节,运用品一品,写一写,说一说的方法,透过字面意义领悟到语言内涵,不但避免了教师的说教,挖掘出了课文意蕴,更使这一细节深刻化,形象化,呈现出五彩光芒。

2.语意伸缩,让细节更鲜活。

要让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质感画面,必须丰富语言文字的内心视像,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语言形象。教学《二泉映月》“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把这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坎坷),接着围绕“坎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阿炳生活坎坷的语句,再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在丰富的想象中进一步使“坎坷”这一抽象的词语形象化、生活化,从中体会阿炳命运的艰辛和多舛,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声音表现“坎坷”。这样,从一个长句子“读”出一个词语,又把一个词语“读”成丰富的意象,就在这样不断地语意膨胀和收缩中,一个历尽艰辛却不向命运屈服的艺人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也使教学细节永驻人心。

3.解构建构,让细节更丰厚。

但凡语言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厚度,如果浅尝辄止,只会导致理解表面跑,感悟走过场。一个老师教《穷人》紧紧抓住“温暖而舒服”做文章,使之形成一组梯度鲜明、层层推进的训练群,引导学生在其间走了几个回合:一是通过读,否定了“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进行了第一次认知建构。二是再次进入文本,在老师引导下,肯定“温暖而舒适”的准确性,完成了解构以后的第二次建构。三是从“温暖而舒适”体会到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这一发现在学生的心中又成了固化并滋生“温暖而舒适”这一语言之树的新根须。四是安排小练笔,使学生的精神活动和语言因素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已经实现了同构。就在这样不断地出入文本,不断地解构和建构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提升,语言在丰富,语感在完善。

教学过程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理念、智慧。决定课堂效率和质量。杨再隋先生说:“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关注细节,要从“有效”细节研究入手,精心设计细节,慧心发现细节,真心体验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构建起有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教育报刊社

2、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3、《崔峦教师谈课改》

4、《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实践研究的新范》版社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篇6

促进生成的能力

有效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对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讲,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角色,转变新观念,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对数学教学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所谓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着教学过程中而产生的,能推动教学进行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例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在师生共同交往中发生的情境、问题等,如意见的分歧、思维的碰撞、感情的交融等。这些都具有非预期性、再生性、内源性、现时性等特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要促进教学资源生成有如下几种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主动交流 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不断产生思维困惑,使其在思维压力下,产生寻求答案的强烈欲望,自觉主动向小组其他成员寻求合作与交流。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题,解决数学题 如教学《比的应用》时,笔者先出示这样一道题:“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480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6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学生异口同声说:“平均分。”接着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李明与黄华合办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5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还能平均分吗?”学生们纷纷说:“不能平均分了”“对,谁出资多,谁分得利润就多”“平均分,不合理”。笔者顺势引出:“有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的应用》。”在引入这节课时,笔者没有像以前的做法,只去出示一些填空等考查旧知识,再讲解新知;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旧有知识出发,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并向他们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了学习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在教师设疑激疑下点燃求知欲望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主动学习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设疑、激疑,让学生在设置问题的情境中,被一次次的“为什么”启开心扉,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样,可以促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

慧眼捕捉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或聚或散,或深或浅,或正或偏,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然而这些生成性资源并不都是有效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力、调控力。要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让看似平常的资源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准备生成资源 要提高教学机智,及时应对课堂变化,前提是吃透教材,细致设计预案。

捕捉细节和意外事件,转变生成资源。能否将课堂意外事件转化成生成资源,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机智水平。适时把课堂细节和突发事件与讲课内容联系与转化,增加课堂趣味性生动性,突破学生吸收知识的固化模式,记忆在意外中学到的知识反而更加深刻。在教《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本想这节课很简单,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排,什么列,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就行。没想到练习时笔者让位置是(3,4)的学生站起来,一下子站起来两个。说明笔者对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讲解不到位;何不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

师(顺势问学生):他们两个的位置是不是都能用(3,4)表示呢?

生1:对。

生2:不对,(3,4)只表示一个位置。

生3:(3,4),(4,3)它们的“排数”不一样,“列数”也不一样。所以是两个不同的位置。

生4:也就是说用数对确定位置,要数清列数和排数;还要注意顺序,先列数后排数。

用数对确定位置究竟应该注意什么?这一个就事论事、据实而定的数学问题,只靠教师的讲解是缺乏说服力的。因此,利用这一突发事件,启发学生凭借自己刚学的知识对“位置”的合理确定进行了各抒己见的现场争辩,并最终生成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究竟应该注意什么”的数学共识。

此外,利用课堂进展因势利导,扩增生成资源;调节课堂教学偏差,调控生成资源。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或插曲,及时转化调控成教学资源,消除偏差,对教学艺术更是一种升华。

巧妙利用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阐述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endprint

利用生成资源要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在倡导的“和谐教育”中指出:孩子需要充分表现自己才会出类超群,孩子缺乏“自我表达”就会失去自我认可的信心,从而影响了个体的全面发展。由于利用生成资源开展的教学,很少受到教材、教学大纲等因素的限制,可利用的教学手段、方法更多,所以在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如:多让学生到讲台上“露露脸”;大胆说出心中的错误答案和解题过程。又如:笔者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把较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编为一组,进行合作教学,由好带差,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甜蜜,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得自信、好学。

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永远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有着学习的需求和欲望。生成资源往往是课本内容的衍生和拓展,教学更具有开放性,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和个性特点,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学习。教学中笔者把课堂交给学生,构建了宽松的讨论平台,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地展示自我,寻找成功。

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仍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生成资源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理解水平,以他们能够达到的水平为目标,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在课堂组织中,教师要及时调整好课堂气氛。当上课提问学生答错时,要多鼓励,不要羞辱,不能让学生失去再次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比较概括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归到符合学习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它是一面镜子,可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针对交流中生成的这些错误,教师可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分类应用题时的一个小片段。

师:一瓶饮料,小枫第一次喝了kg,第二次喝了余下的,这时瓶内还余0.2kg,这瓶饮料原来有多少千克?

(在解答过程中)

生1:0.2÷(1-)+

生2:0.2÷(1-) ÷(1-)

生3:(0.2+)÷(1-)

生4:0.2÷(1--)

笔者并没有直接对学生的做法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合作交流,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处理能事半功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掌握了解题方法,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拓展延伸的能力

“学习即成为(becoming),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正像《新课标》中所说那样:“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旨在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做实验前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高分别有什么关系?②如果把圆锥体装满沙或水倒入圆柱倒满了吗?此时圆柱的沙或水的高是多少?那么倒几次才能将圆柱倒满?③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探索、讨论、交流、总结。学生经过亲身试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即v=sh。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等底等体积时,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生成空间观念。这种安排,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地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思想等。以上这些作用,正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

教学过程中是开放的,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要敏锐捕捉,充分利用有机地放大,适当地提升,努力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尽可能让课堂少留下一些缺陷和遗憾,这样的课堂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篇7

一、尊重学生, 因材施教

有人说:“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 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 可能会扼杀一个人才。”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应该在课堂上生活得愉快和谐, 才智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 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人格上的平等,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自信心。构建有效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尊重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材施教是关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 “蹲下身体和学生对话。”尽可能做到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不歧视、不挖苦、不打击,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语文的自信心。采取适当降低难度, 先只要求他们完成大纲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坚强的自信心, 然后在逐步提高要求, 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尤其对那些综合素质差的学生, 对他们更是少批评, 多鼓励, 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氛围。

二、提高教师魅力, 完善自我

一个真正有魅力的教师他的课堂是不会沉闷的, 而这种魅力从何而来, 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

1、语文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 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

天才型的语文教师很少, 人的性格也各有差异。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四平八稳、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老学究怎么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力求克服自己性格中与本学科教学不适宜的地方, 尽量使自己的性格开朗、外向, 以求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 更好地表情达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2、语文教师应完善个人品德、拥有渊博的知识以及多方面的才能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很难想象一位品德低下、个人修养极差的教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学生在对其人格否定的前提下, 怎能接受其心口不一的说教。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让学生在对你人格的认可中, 认可和接受你的教育。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其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如果你在课堂上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 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手拈来, 那么你的语文课怎能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怎能不活力四溢;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的普通话, 能写一手高韵深情、清秀隽永的粉笔字, 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听”你的语文课, 自动会不“抄”你的课堂笔记;如果你在讲《渔歌子》时能顺手画一幅“春江垂钓图”, 在讲《红楼梦》中张口背一段黛玉的诗, 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受到艺术的熏陶, 课堂气氛怎能不活。且不说语文教师具备以上的素质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单从学生对教师的崇敬这一点来说, 已具有相当大的教育魅力。

3、语文教师还应具有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和育人的才能

只有人的观念的现代化, 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授学生以“渔”, 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因而, 教师应具有更多的育人才能, 了解新的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精心选择教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 结合学生的知识, 能力基础, 采用适当的方式, 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学生想学, 甚至主动去学。

1、巧置悬念, 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 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 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小说教学《失街亭》时, 预习之后, 设置悬念, 假如街亭未失, 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产生争论, 街亭已失, 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 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 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 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 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 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在执教《我有一个梦想》, 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 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 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 今天我对你们说, 在此时此刻, 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 我仍然有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 我们将能一起工作, 一起祈祷, 一起斗争, 一起坐牢, 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 终有一天, 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 学生情绪激昂, 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 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四、引入生活实际, 活化语文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 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 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 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 引导学生反复咀嚼, 仔细玩味, 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 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篇8

关键词:有效课堂,目标,教案,情境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课程创造者与开发者。“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发展的核心,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现现代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恰当的教学目标

恰当的教学目标是现在教学的有力依据,是上课的主题和归宿,也是课程的灵魂,决定着教学的功效。因此,制定出正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为了提高备课水平,很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至少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并写好备课记录。在备课过程中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听课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知识、能力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佳目标。

二、写好实用教案,储备知识

定好目标,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非常重要,这就必须写好实用教案。为了在课堂上能自如地掌握学生和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写好详细的教案。教师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终身学习的信念,真正使自己成为新型教师。教师的行为是无字之书,是隐形教科书。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学艺术,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凡的教学能力和严谨的教学态度来感召和凝聚学生,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教师要把课堂教学过程,本着平等民主、合作互动的教学环境,真正使学生理解并体会。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所以建立平等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氛围在轻松、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愉快的进行,才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有效的学习情境,应该是指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的。它在教学中就如同强心剂,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感受身心愉悦、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充满了乐趣。生动的的问题情境的创建,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情趣,而不死板,使学生从问题中找出新的内容,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投入。调动学生发现并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自己思维方式,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的列子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结合,增强学习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四、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

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主线,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必然会发生很多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要变成“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要变成“自由活动”,“师说生听”要变成“自主探索”。在这样的环境下,对我们的教师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失去作用,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对课堂活动的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不是少部分人参与,而是人人都参入其中,全员参与,有效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有力保证。

五、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

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作业练习,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作业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出具有多样性的,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任务。改变过去书面单一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作业中成为主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批改作业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还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开展。

六、课后的有效反思

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要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必须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才能吸取经验教训。课堂的空间是开放的,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例如,让学生读读报纸,分小组写学术论文,去商场学说明文,在假期进行知识归纳,举办向教师节献礼的诗文朗诵会等等。只要学生爱做、能做、做有所获,我觉得都是有意义的课堂作业。

构建有效性课堂 篇9

一、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它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 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又强调学生的和谐化、协调化发展。然而, 即使是这样,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国的中学音乐教学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入影响

从我国的历史因素来看, 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封建教学历史和传统教学思想, 正源于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就使得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被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他们常常按自己的意志进行课堂教学, 使学生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在音乐课堂上, 教师仅仅把上课当成一种教学任务, 一味地进行音乐知识灌输, 教学生唱教科书里的歌曲, 学会了就过关了, 却忽视对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及赏析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 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好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 而现在的学生对音乐学习普遍缺乏兴趣。造成学生对音乐课堂缺乏兴趣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 仅仅是教学生唱一些民歌老歌, 这样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时, 学生自然会容易在音乐课堂上走神、分心, 集中不了注意力, 久而久之, 学生对音乐课堂也就没有兴趣了。另一种是因为学生主观上对音乐课堂缺乏兴趣。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才是第一要务, 没有必要去学习这些杂七杂八的音乐美术等等, 也根本不需要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所以, 也就对音乐课堂没有积极性了。

(三) 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较差

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较差也是目前中学音乐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 许多学校进行音乐课堂教学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下达的素质教育命令。开展音乐教学时, 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 就让语文或者数学教师暂代音乐教师。这种暂代的音乐教师不仅不能够准确地教授音乐知识给学生, 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音乐歌唱示范, 还会使学生的整体音乐节奏、音乐感悟能力降低。而且由于他们缺乏对音乐专业的赏析能力, 更无从下手去指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从而不仅没能够使音乐丰富学生的心灵, 还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二、提升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要想实现中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就需要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构建一套实效性较高的教学策略, 就需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创建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深化教学革新, 走素质教学之路

音乐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 使人们的神经得到放松, 有益于健康。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 净化人的灵魂, 使人的神经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所以, 为了更好地彰显音乐的作用, 就需要深化教学革新,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同时,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的心灵的工具, 教育的艺术, 首先包括说的艺术、同人交流的艺术。”因此, 为了实现中学音乐教学的素质之路, 不仅需要在强调学生为教学主体地位时, 还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让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心灵的渴望, 从而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进行音乐甘露的润泽, 使中学音乐教育走上素质教学之路。

(二) 提升课堂趣味,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提升音乐教学课堂趣味, 就需要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有效性方式。所以,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 教师就可以进行多样的、多元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如教师可以设一些互动环节, 比如歌词接龙, 你唱我猜等等,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一些音乐基础知识时, 构建有趣的音乐教学课堂, 更要多给学生讲一些音乐家的故事, 若是让学生感受到那些大音乐家对音乐的痴迷, 他们自己会去好奇地问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能这么爱音乐, 拿音乐当做生命, 从而他们便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感知音乐。而且,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进行音乐赏析、歌曲品味, 从而使音乐课堂能够在多姿多彩的基础上, 更好地融入学生生活。

(三) 提升音乐教师素质, 营造音乐互动环境

教师是开展音乐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音乐赏析, 就需要使学生的心灵纯净, 使学生丰富大脑思维, 开拓自己的想象力。所以,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的作用, 首先就需要引进一批良好的、专业性强的音乐教师, 使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的音乐知识传授和音乐乐趣领悟。另外, 还可以在提升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性与引导性, 开展一些音乐互动活动。

总之, 开展中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方式, 也是我国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因此,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真、善、美的气息, 为了能够更好地将音乐融入学生的生活, 就需要不断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方式, 创造更生动的音乐教学模式, 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课堂建设。

摘要:中学音乐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 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丰富我国教育内容的重要方式。因此, 为了促进我国中学音乐教学, 通过对中学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就需要转变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 立足现状, 构建有效课堂。本文中笔者就对构建我国中学音乐有效性课堂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

政治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究 篇10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所谓课前准备要充分,实际上是指教师课外的“功夫”。首先,“会”备课。在当下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实际上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备课”相当于工程“设计图纸”,图纸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总体来说备课要把握三个要点:目标清晰、内容适度、教法恰当。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熟悉政治教材。教师只有先吃透政治教材,才能对授课内容进行思路编排,去研究每个章节的切入点和授课方式。教师自己逻辑线先清晰了,内容块状化系统了,才能在讲课时做到深入浅出和重难点分明。也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安排政治内容,合理组织练习,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多留心当下的热点时事和学生们感兴趣的政治话题,看能否结合教材内容用学生们喜欢、习惯的方式去讲。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有幽默、开朗、乐观、公平等。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对其相关课程也会表现得更为关注和用心。即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影响学生,达到让学生对相关课程感兴趣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课内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对学生给予关怀。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就会表现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课堂把控要得法

很多教师的课备得很好,但因为对课堂管理不到位,往往不能提高政治课堂有效性。艺术地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首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要从学生的情况和不同知识点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层次分明地授课,分清哪些学生能自己看懂理解,哪些需要教师深入讲解;多用开放式教学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探讨来深入理解知识点,也通过学生的总结了解他们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同时,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教师要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灵活地对授课内容或者是顺序进行调整。其次,要控制好时间。课堂效率是“有效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在授课节奏上要做好预先安排,教师的语言也是提升课堂效率的突破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习惯于喋喋不休的教师一般教学效率都不会高,几乎没有哪个学生喜欢拖堂的教师。因此,教师要学会组织语言,做到简练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最后,善用教学设备。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生动,已成为很多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不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辅助教师传达政治课程内容。传统的讲述式不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完全集中注意力也是不现实的。而有了多媒体的辅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画同行的教学环境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政治知识。对于政治课堂来说,教师善用多媒体设备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监测要到位

政治课堂有效与否,其评价标准不是教师教的内容是否完善、态度是否认真,而是学生是否通过教师的授课,熟练地掌握了知识。所谓熟练掌握,不是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即可,而是真正内化、消化书本上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指导实践,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教师在课后的监测一定要到位。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找到问题,查缺补漏,以免问题积累到后期需要用更多的时间“补课”,也避免其影响后面课程衔接。对于课后的检验,不少教师仍然习惯“题海战术”。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效果,但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极其不利的,不仅浪费学生时间,而且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后监测,习题必不可少,但课后练习贵在精。习题要“留”,不仅留得要“精”,而且要“妙”。例如,根据当下的时事热点、时政新闻,让学生用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评论;或搭配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点的缺漏之处。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牢固了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是一种能力的挑战和锻炼。因为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能学会学习以及适应社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政治课程的内容设置,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拟从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把控得法、课后监测到位三个方面,对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探讨,以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获得“有效学习”。

关键词:有效教学,初中,政治,课堂把控,备课

参考文献

[1]王慧.浅谈实施EEPO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学教学参考,2013(32).

上一篇:双磷酸盐下一篇:基于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