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批评运用

2024-06-05

数学教学中批评运用(精选十篇)

数学教学中批评运用 篇1

下面针对批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和体会,以与各位同事商榷。

一、批评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1. 加强素质底蕴,体现身正示范的带头作用

数学本身需要教师拥有身正示范的标准,要求学生书写步骤,教师首先要板书齐全。很难想象一个书写潦草、板书不全的教师能培养出书写正规、步骤齐全的学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基础就是教师提高自身的板演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此基础上批评才更有说服力。

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积累素材,有意识地加强自身辩证思维的训练。通过学生对案例分析和学习,让自己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做一个全面分析与整理,从根本上寻找学生思维上的判断失误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批评教育,从而使教育效果最优化。

2. 强化自身业务,懂得尊重学生

数学教学的内容,解题不是唯一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以一个规范的步骤来要求学生刷卡式答题,不能发现学生思路不一样就直接给予否定的批评,而要在认真倾听学生的解题全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给予完善的解答,在间接的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力,这比教师直接的批评指正效果要好得多。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又体现了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运用,也给学生创造了一题多解的综合性平台,达到智力的共享。

3. 寻找根源,增加批评的力度

这里的根源,是指学生犯错的源头,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光有批评是不够的,不切实际的课后辅导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引起学生的反感。我们需要在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错误,借助辅导加以科学的引导和指正,将学生“心求通而未知”的思维打开,从而使学生从错误迈入正确,体现出思维的跨越性、流畅性。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当前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施以批评和教育,展示教学中批评艺术的魅力。

4. 主动引导,彰显批评的艺术

在教育批评过程中,学生接受思维和教师的批评思维应该是相通的,只有教师的批评思维,而没有学生的跟进思维,批评就没有任何价值。学生一味接受,而没有批判思维,接受批评就是被动的,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思维的错误,也就没有提高。在批评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注意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性的归一。我们要允许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思维进行解析,在相互的思维撞击中,抓住学生的遗漏,及时引导,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辩证思维有机统一,进而达到批评的最佳效果。

二、运用批评时应注意的事项

1. 必须懂得把握学生思维上的冲突,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过于偏离准确内容时,教师要及时以科学合理的解释加以批评和指正,帮助学生改正自己存在的错误。

2. 提前预知问题,将错误倾向扼杀在萌芽中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做题中的错误观点,通过学当“小老师”来帮助学生查找解题过程中的错误,进而通过预设结论,帮助学生改正预知中的错误,当学生预设的内容与教科书不符,但显得很有道理时,教师不能予以否定,而是要做出肯定的表示并视其创造性程度加以鼓励和表扬。

批评教学法对于中小学各科教学来说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科学合理地运用批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引导学生迈向健康向上的成长之路。

善意批评在差生转化中的运用 篇2

周弘先生的常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三字经中有“太好了,你真棒”,他赏赐给女儿周婷婷的永远是大拇指(正如周弘先生所说的他的大拇指肌肉因此而特别发达)。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认为“大拇指”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并不能替代善意的批评。

男生小A,1米83的身高,特喜欢篮球(被同学们美名为“迈克・乔丹”),性格开朗,喜欢说笑,人缘很好。但就是不爱学习,上学期期末成绩倒数第一,并且喜欢上网,双休日经常是在网吧中度过。

对于这样的学生,除了要竖起“大拇指”之外,也应该敢于批评,善于批评。只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以下笔者就批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对小A的运用作简要举例。

一、 寓批评于说理之中。

寓批评于说理之中,它的特点在于不是重于说明“什么是错”,而是重于说明“怎样才对”,通过“对”来批评“错”。

开学初的`第二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在做课间操时,我突然发现小A的头发呈现出一小撮的棕红色。我想可能是寒假时小A染过发,经过多次吹洗之后,现已有所褪色,但在阳光照耀下仍能看得出来。怎么办?大声喝斥?听之任之?当众批评?我想都不可以。课间操结束后,我单独叫住小A,说:“小A,你寒假期间染过发,对吗?作为青少年学生是禁止染发。并且染发对青少年的头发有害,也很不雅观。你知道吗?”小A说:“老师,我知道这样不对。去年放假时,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强拉着我跟他一起去染发,现在颜色已经褪去好多了,过段时间就会看不出来的。老师,我以后再也不会去染发了。”

二、寓批评于激将之中。

数学教学中批评运用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激励;批评;运用

中国分类号:G623.31

激励是一种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激励应用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批评则是与激励完全相反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使用激励和批评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则重点探讨小学英语课堂中激励与批评的应用。

一、小学英语课堂中激励和批评应用现状

激励和批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一些几方面的问题:教师的语言比较空洞,具体而言就是所采用的言语比较单一,一些小学生在课堂中有很好的表现,在活动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教师会给予表扬,这些表演的词语往往就是“very good”,用语过于单一。考虑到时间以及学生单词量的限制,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语句就是“great”、“excellent”等,有时学生还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就草草结束,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教师的激励仅仅留在了表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鼓励虽然非常多,但是没有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鼓励,因此在教学中激励成为了一种形式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以及激发性,学生不能通过激励的语句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学效果浮于表面。

二、小学英语课堂中激励与批评的合理应用

1、合理选择时机。在教学中需要正确选择批评和激励的时机。小学生的一切都处在发展中,本身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英语的学习中,刚开始的学习兴趣非常浓烈,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需要学习和记忆的东西逐渐增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消失。教师若是在这个时候一味的批评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这些情绪充分表现在学生的脸上,在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进行适当的批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在教学中,激励和批评并不是仅仅依靠语言来完成,也可以通过采取一些任务来完成,为学生分配一些具有难度的任务,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

2、有针对性激励。在教学中需要注意激励的针对性表达。当前的教学提倡采用层次理论,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来才使用更加合适的激励方式,找到更加符合学生发展心理的教学方法,深刻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使激励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在小学生的发展中,每个学生的个性、智力以及体力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若是采用相同的鼓励方式,会导致鼓励的效果大大减退。比如说一些学生比较聪明,能够很快的完成任务,教师频繁的鼓励容易使学生习以为常,导致激励失去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就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比较慢,教师若是采用同种批评标准来评价,这类学生很难以得到激励的语句。

3、重视语言表达。在教师的批评中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多激励少批评”的原则,但是适当的批评是教学必要的教学措施,教师在采用批评教学中,需要注意不能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尤其是学习不太好的学生,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做到动之以情,避免挖苦语句的使用,在教学中更是不能采用错一罚百的教学方法,以免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在批评中需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自愿接受教师的批评,达到批评的目的。如在教学中,一个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举手发言,在回答中学生比较紧张,因此教师面带微笑采用“I believe you can do it”来进行鼓励,提高教学效果。在激励和批评需要注意采用更加真诚的语言采用更加丰富的情感进行表现。需要注意的是采取激励也可以采用一些非语言的表达形式,如手势、動作以及面部表情等,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学习气氛。在学习中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You are very professional”等,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

4、注重各项评语。教师在评语的写作中需要注意批评和激励的合理使用,要求能够及时的鼓励学生,使学生学习充满动力,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犯的错误需要及时的纠正,适时的批评教育能够很好的起到有效的监督效果。在评语中需要注意突出重点内容。在激励教学的应用中需要指出学生表现好滴地方。如在学生朗诵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分为好几个小组扮演角色,在评语中需要采取合适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表现好的地方,促进学生得到更大的进入。如“You can coopcrate well”、“You acted vividly”、“I like your performance”等。在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突出时、积极思考问题时注意不同激励语言的使用。

在教学中,教师是总的设计人员,在教学后教师又是一个评价人员,教师不仅要求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还要要求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每个学生都需要给予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犹豫不决,可以采用“Dont be shy ,I think you can do it well.”来评价,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采用“You are very confident”来进行评价,而不是单纯的采用批评的语句。教师在评语中需要采取委婉的语气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激励和批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巧妙应用。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激励的话语以及手势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的动力,恰当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本研究中激励和批评的应用还比较浅显,更多的研究还需要人们努力去解决。

参考文献:

[1]齐财芬.小学英语课堂的激励与实效[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9):83-84.

[2]赵丽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的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2):8-9.

数学教学中批评运用 篇4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表扬语言

1. 谨慎选择表扬对象

表扬的学生, 要选择有典型的学生, 有积极影响力的学生, 让被表扬的学生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正确的表扬, 选择表扬的对象能为他人提供效法的标准和依据。

2. 表扬要把握好度

培根说:“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 就反会招来轻蔑和嫉妒。”表扬应该准确, 讲究分寸, 不能夸大其词, 言过其实。脱离实际, 浮于形式的表扬有作秀的成分, 难以在学生中形成激励作用。容易使被表扬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那些信口开河、随心所欲的表扬, 有时不但起不到鼓舞激励作用, 反而会降低体育教师的威信。

3. 表扬要把握好时机

表扬还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当课堂上产生值得表扬的先进事,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对于提高学生练习信心很有帮助。表扬时机选择不好或错过了表扬的最佳时机, 也就不会取得理想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应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 并做出及时而适度地表扬, 往往会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动力。

二、批评语言的艺术运用

表扬是对学生的肯定, 是为其他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 然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并不可能尽善尽美, 因此,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批评语言, 掌握批评艺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批评的对象要选择好

现在的学生因为成长环境不同, 个性鲜明, 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自尊心, 不同个性的学生往往对教师批评的反应有着明显区别。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去发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课堂中的批评应该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他们的批评, 既要耐心说服, 还必须坚持原则, 严格要求, 要突出课堂纪律的权威性, 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生中各种性格都有, 不能千篇一律, 否则会出现令人想不到的尴尬局面。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合适的时机, 合适的地点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既要做到一视同仁, 又要区别对待。

2. 批评的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一般来说批评比表扬更复杂, 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优秀的体育教师在批评教育时往往体现出一种艺术性。这种艺术性源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对学生关心作为基础的, 蕴含着教育机智等许多经验技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学生要注意语言技巧, 必须尊重学生人格, 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语言要中肯, 摆事实、讲道理, 不能以势压人, 侮辱学生人格, 运用幽默的语言活跃批评的气氛, 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

3. 批评要符合事实

与表扬一样, 批评也要符合事实。符合事实的批评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 被批评的学生就会不服气, 就会感到委屈、冤枉, 并对老师产生“主观、武断”等看法。教师在批评时, 一定要先把事情弄清, 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

运用表扬和批评几点体会 篇5

在这里我把表扬和批评比作一细一粗的两块磨石——砥和砺。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扬和批评都是需要的,因为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主要靠外力的强化。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弱,情绪波动幅度大,在成长中出现违心过失和错误是难免的,没有缺点的学生是不存有的。为此,我们老师不能以使用表扬“砥”为满足,还应善于操作批评“砺”。事实上,只要我们老师恰当地使用表扬和批评,就能对学生够产生积极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

一、以褒代贬

多数学生喜欢听表扬而不喜欢听批评。如果老师改变一味批评的做法,巧妙地以赞扬其进步代替批评其不足,效果会更好。

二、间接提醒 有些老师在劝告学生时也注意表扬,但习惯在“但是”后面来个明显转折,结果劝告 不但没有奏效,反而使前面的表扬被学生认为是虚情假意。如果老师以间接批评代替直接批评,委婉地表示对学生的要求,比如“你最近学习进步很快,如果能进一步抓好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两个环节,相信你······”学生会乐于接受。

三、分散注意 在学生有了错误而又固执己见时,老师开门见山的劝告往往会碰钉子。这时可先把学生注意力从敏感问题上引开。这既可避免陷入僵局,又可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劝告。

四、巧下台阶 当学生缺点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时,不留情的批评会伤其自尊心。此时老师应 把握语言分寸,在帮其下台阶时同时作出暗示。

五、参照对比 对学生的缺点,老师可不作正面批评,而是找好的榜样实行对比鼓励,促其自我理解、自我对照、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

六、以退为进

浅析唯物辩证法在批评学生中的运用 篇6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受教育的学生犯错在所难免。学生有了缺点或错误,老师及时地予以批评指出,这也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可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心悦诚服,很快地能知错就改,而有的学生却把老师的批评当作“耳边风”,甚至在老师批评时和老师“干”起来。作为老师,如何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使批评收到满意效果?结合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批评学生要合理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都会有它的原因和结果。学生不论是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缺点和错误,都能从家庭因素、个人心理、性格特点、社会因素和他人影响等方面找到原因。要调查了解学生犯错原因,做到心中有底,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见风就是雨。开展批评必须对各种对象认真分析,通过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语气批评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是要看错误性质的轻重。对性质较严重的错误,就应该进行相对严厉的批评,如一剂良药,使之醒悟;对性质较轻的错误,批评就不宜过重,尽量采取适度的语气和口吻,刮刮“温柔风”,提醒其改正。二是要区分批评对象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点,心理素质、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如果批评的对象是性格开朗,心理承受强的男生,就可以施以“暴风骤雨”般的强刺激式批评,使之认识到错误。如果是性格内向、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的女生,批评的时候就要适度地温和一些,起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无论男女都有性格内向和外向、心理刚与柔之分,不能绝对化,而应灵活掌握。三是要看错误的新与旧。对新发生的错误采取热处理,对过去的错误采取冷处理,尽量避免旧事重提,防止因揭“伤疤”引起反感,影响批评的效果。对新近发生的错误批评要重一些,使其加深印象,受到震动,促其尽快改正。要避免因批评不当导致学生破罐破摔,甚至引导严重后果。柳州一名初三女生因违反学校规定在教室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下载游戏,教师李某发现后,生气地拔下数据线及PSP游戏机摔在地上,并要求其在教室写检讨书,随后同学和老师相继离开教室。不料,该生随即跳楼身亡。

二、要全面看待学生,切忌挖苦讽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害”。学生犯了错误,理应诚恳接受老师的批评,但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原则,要尊重学生人格,千万不要使用讽刺、挖苦、侮辱、歧视的语言,例如:“你真愚蠢”、“你无可救药”、“你是朽木不可雕啊”等等。尤其是对后进学生,更要少下结论性评语,防止挫伤人的上进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才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最终解决问题。任何一个学生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即使是差生,同样有他的闪光点。一位教育家曾说:“爱优生的老师是人,而爱差生的老师则是神。”如果老师在批评学生时,既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又方式得当,言辞诚恳,那么,他们在接受老师批评时,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对自己所犯错误追悔莫及。如果老师批评学生时,不尊重其人格,挖苦讽刺,那么,学生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使老师难以收场。学生张某,长相不够好,偏偏爱好文艺活动,班里学生排练汇演节目,他在那里热情地跑龙套。班主任问他在干什么,他说在学演戏,可班主任揪着他的耳朵说:“你长不如冬瓜,短不如葫芦,还学演戏?”张某觉得人格受了莫大的侮辱。他冲着班主任说:“我是不好看,可比你走路姿势好看。”原来老师右腿有轻微残疾,弄得班主任满脸通红,不是滋味。

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不能一棍子打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可静止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可因学生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缺点或不足而否定他(她)的全部,否定其将来。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适时的点拨、激励,学生也会随着老师的期望的方向发展。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训斥,而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让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使学生尽快的改正缺点。同时,批评还必须注意场合,营造情景氛围,尽量顾及情面,不伤人自尊。批评的范围要适度,该公开批评的不要个别谈话,该小范围批评的不要在大会上批评,慎用请家长帮助批评的方式。学生黄某,人很聪明,头脑灵活且活动能力强,但在校期间,不爱学习,而且较为调皮,班主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但效果甚微。对他说“你这样玩世不恭,将来如果有出息,我将我的名字倒着写!”高考结束,这位学生名落孙山。高中毕业若干年后,这位学生当上了一家私营企业老总,坐着小车来拜访班主任。面对当年的调皮学生,如今的大老板,班主任老师不知说什么,好不尴尬。

数学教学中批评运用 篇7

“边际递减效应”又称“收益递减规律”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 由赫尔曼·戈森在《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人类行为的规范》中首次提出, “是指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 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 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1]。通俗地说, 就是当消费者消费或拥有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 之后再增加的该物品的效用会越来越低, 其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也越来越少。也就是说, 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 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低。日常生活中常说的“饥香饱臭”也是这个道理。“边际递减效应”提示我们:我们对物品价值的认识不单是来源于物品本身, 更是依赖于该物品能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程度。同一物品或同等物品在不同的条件下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和效用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人们在思考一个物品带给我们的满意感时, 考虑的不是总量, 而是增量。

心理学家也用实验巧妙地证实了这一点。心理物理学中的韦伯—费希纳定律就涉及到这个问题。1834年韦伯对人们能够感觉出来的最小变化 (即最小可觉差) 进行了测量, 实验中, 他让被试判断所给的小棒是否和10毫米的标准小棒相同, 结果发现人们的判断规律, 不是与刺激强度直接关联, 而是与刺激变化的增量密切相关。[2]例如, 人们如何才能察觉出房间里的烛光亮了一些?这依赖于之前房间中的蜡烛数量、之前房间里的明亮程度。人们在安静的环境中能听到针掉的声音, 但是在嘈杂的环境中, 却甚至可能连火车开过的声音都听不到。

经济学中关于水和钻石的经典论述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人一生当中是更需要水还是钻石?毋庸置疑, 水是生命之源, 作为生活的必需品, 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但是, 由于水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随着其出现的次数的增多, 我们便对它的价值逐渐熟视无睹, 结果水的效用递减。而钻石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得到, 对我们来说, 即便是获得一枚小得可怜的钻石也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 并且这种惊喜是日常生活中得到一杯水的惊喜无法比拟的。

可见, 如果某项工作随着投入的增大, 效果却在递减, 这就是出现了“边际递减效应”。在教育教学中, 批评与表扬使用不当也可能出现“边际递减效应”现象, 我们应有意识地加以预防和改正。

二、由“边际递减效应”反思现有的批评表扬模式及其效果

众所周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用心表扬优等生, 而毫不吝啬地一次又一次痛心批评后进生。但是, 诲人不倦的教师们是否意识到了这样的良苦用心是否能够达到所预想的结果?表扬优等生, 批评后进生, 让优等生更好, 让后进生进步, 这样做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 当我们看到了“边际递减效应”时, 我们还会这样理直气壮地坚持以往泛泛的表扬与批评吗?

或许小白鼠跑迷津的实验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吃优质麦芽糖的小白鼠因为得到了更好的奖励 (完成任务可以得到吃优质麦芽糖的奖励) , 会比完成任务奖励其吃劣质葵花籽的小白鼠跑得快。时间一长, 随着奖励的效果递减, 它们都比刚开始时跑得慢了。可是情况一调换, 突然吃上麦芽糖的小白鼠 (之前只奖励其吃葵花籽) 毫无悬念地跑得更快了;而降级为奖励葵花籽的小白鼠 (之前奖励其吃麦芽糖) 却跑得更慢了。有了以前的表扬作铺垫, 只有当给学生的奖励升值时, 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经常变换刺激、寻找新的闪光点, 才是保鲜的重要手段, 如果只是死守以往所谓的管用的招数, 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由于惯有的定势, 几乎每位教师都会表扬优等生, 批评后进生。长此以往, 优等生就变成了精神上的富翁, 而后进生则沦落为精神上的乞丐。试想, 在这样的现存情况下, 教师再继续表扬优等生, 对这些学生来说, 只不过是九牛之一毛, 微不足道。而对后进生来说, 之前已经有了无数次的批评与否定, 不差你这一次, 你想怎样批评就怎样批评吧, 我无所谓。这样的话, 无论是你的表扬还是批评, 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几乎为零。“边际递减效应”告诉我们, 如果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 就必须使表扬或批评“增值”, 但是, 对“富翁”与“乞丐”来说, 想要增值实属不易!如果教师涛声依旧, 一如既往地让表扬满天飞、让批评肆意蔓延, 那么教师只能让自己的煞费苦心付诸东流。

三、巧妙运用“边际递减效应”, 有效开展批评与表扬

(一) 适当批评优等生, 促其锦上添花

对于优等生, 由于经常受到表扬和肯定, 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我认可, 有着比较高的自信心, 这样的学生本来就容易骄傲自满, 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不加以阻拦, 反而推波助澜继续给其成就感, 这样会更容易把学生推向自负的边缘。诚然, 这样的学生有许多优点, 但是, 人无完人, 他们身上一定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此时, 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将其优点无限制地夸大, 以至于掩盖其身上的缺点, 让其优点一直发光, 缺点一直“逍遥自在”地生存滋长, 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缺点, 及时地给予批评指正。对于优等生来说, 批评是比较新鲜的, 也正是由于新鲜, 所以效果才会明显, 因为此时的边际效用非常大。此时的批评不但会起到批评本身所应有的作用, 而且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只有指出优等生身上的缺点, 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 (毕竟当局者迷, 学生自己往往不易发现自身的缺点) 时, 他们才有可能改正。这样, 学生就能在不断地发现缺点、改正缺点中完善自己, 在不断地表扬与批评中形成健全的人格。许多小时候是优等生的人, 长大后回忆往事时, 最感激的人往往是在学校中批评过他们的老师, 而不是那些整天表扬他们的老师,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印证了这一观点。

(二) 善于表扬后进生, 为其雪中送炭

同样, 对于后进生, 由于经常受到批评和否定, 他们无形中会不自觉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这样的学生往往容易自卑和自闭。如果此时教师不及时给予有效的帮助, 反而雪上加霜, 在原有的伤口上继续撒盐, 继续批评这些学生, 那么这些学生可能会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虽然不能说教师是促成他们“误入歧途”的“凶手”, 但至少可以说教师没有在关键的时候伸出本该伸出的那难能可贵的援手拉他们一把。诚然, 后进生是有许多缺点, 但教师不应该牢牢盯住他们的缺点不放。其实每个人都不是一无是处的, 只要你善于发掘用心留意, 一定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 也要牢牢攥住, 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 给其自信, 助其成长。更何况此时的表扬含有绝对不可低估的分量, 对一个整天被批评得一无是处的人来说, 此时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表扬都无疑是雪中送炭, 其功效往往令人难以预料。因为此时的边际效用最大。这些学生会在表扬中发现自己的优点, 在别人给予肯定的同时不断地建立自信, 在有了一定的自我认可后, 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此时, 再批评他的缺点, 他会重视, 更会改正以求更好。同样, 许多小时候是后进生的成功人士, 他们最感激的人往往就是那些在他们极度自卑的时候, 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的老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许纯祯, 吴宇晖, 张东辉.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9.

表扬与批评在小学生教育中的运用 篇8

把这个故事运用到教学生活中, 含义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犹如北风, 冷且无情, 具有浓烈的火药味, 好像越是骂得凶便越有分量, 实际上这样的批评, 其效果只会是雪上加霜, 使人“越裹越紧”。许多事实证明:疾风暴雨式的批评往往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抗情绪, 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或者是表扬艺术则能启发学生的觉悟, 使学生主动承认错误。

表扬与批评是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表扬和批评可以说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门艺术。在应试教育时代, 普遍现象是批评多于表扬。现在, 在这个“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素质教育时代, 教师们要常常把“多表扬, 少批评”运用到教学中。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新的学生观的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多地表扬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过少地批评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尽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但由于认识能力较低, 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缺乏自我评价的能力, 他们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 经常以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和认识自己的依据,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说明表扬与批评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表明, 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 比起得不到表扬的孩子, 他们更乐意接受生活的挑战, 也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努力目标, 应对困难时更具信心。但表扬如同美酒, 虽然香醇却不能贪杯。那么在教育学生时如何正确地运用好“表扬”这把双刃剑, 让学生在鼓励和支持下扬帆快进呢?

一、走出表扬误区, 实施有效的表扬

在美国父母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8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孩子很好地完成一项任务时, 应该称赞、表扬孩子聪明。因为这样的表扬会使孩子感到自己聪明, 而这种聪明又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从而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学习。即便是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 他们也会充满信心地面对, 加倍努力克服困难、应对挫折。

适度的赏识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廉价的表扬”、“泛化的表扬”不仅不会起到激励作用,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模糊的自我认知, 从而淡化表扬的激励功能。因此, 教师在表扬的时候, 要走出以往表扬的误区, 明白如何运用及在什么情景下运用。正确实施表扬, 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 夸具体不夸全部。“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样的表扬对教师来说是轻车熟路, 但是经常接受这种表扬的学生, 会不自觉地将这个标签贴到自己的身上, 久而久之, 形成好胜好强、追求完美的人格倾向:总要争“第一”, 不允许自己有失败, 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 不允许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听不得别人受表扬, 结果耐挫能力非常低, 社会适应能力差。

第二, 夸努力不夸聪明。“你真聪明”!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 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的, 一方面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 另一方面面对挑战会回避, 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第三, 夸事实不夸人格。“好学生”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 如果学生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 对他就反而是一种压力。如果教师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 学生也就会有压力。

总而言之, 教师在表扬学生的时候, 要尽可能避免个人取向和结果取向的表扬, 即不要经常夸奖学生“你真聪明”、“你是好学生”等, 而要采取过程取向的表扬方式, 如当学生出色完成任务的时候, 可以说:“你做得非常好, 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

在表扬一个同学时, 要注意在充分肯定成绩时, 让受表扬的人知道取得成绩固然是不错的, 但还应该向新的目标前进。做了班上的先进人物, 还有学校乃至更大范围的更先进人物。要走的道路还很长, 要争取更大的进步, 要努力为他人、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表扬就要有表扬的样子, 要给予热情的鼓励, 在班上真正树立“这一个”的形象, 使舆论有力, 正气抬头, 切忌轻描淡写, 不痛不痒。表扬对事不对人, 只要是真实正确的就表扬, 不管受表扬者原来的情况如何。

因此, 班主任在实施表扬时应注意学生身心和个性发展特点, 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有分寸地进行表扬, 在实施批评时, 应注重有节有度, 力求批评恰如其分, 从而使表扬与批评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走出批评误区, 巧用批评艺术

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在他的养成教育系统著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指出:批评是一种负强化法, 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讲究方式、方法, 否则批评只能是“老师出了气, 学生不服气”, 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班主任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 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 就要同他们的心理相融、情感相同, 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 掌握批评的艺术。

批评, 对于教师来说, 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式, 但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会运用它。古人虽有“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 但在教育实践中, 怎样体现批评的艺术, 从而使忠言不逆耳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蒙竭力倡导用“肯定的评定”方式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如果经常使用“否定的评定”, 就会逐渐使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价自己, 如“我品质不好”、“我不聪明, 什么都做不好”, 随之他们的态度行为就可能向这种否定的自我感觉支配下的行为方式趋近。倘若我们只用斥责、数落、埋怨、说教、压服等批评方式, 即使改变了学生的行为, 学生也会把这“改变”归因于被说服, 他们不会归因于自己主动那样做的, 没有真正调动内部动力而产生的新行为是难以持久的。那么, 怎样批评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呢?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 尽可能避免采用个人取向和结果趋向的批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 老师批评学生往往希望立竿见影, 要求学生立即承认错误, 写检查, 做保证, 以为学生全都认可了就可以改正了。其实不然, 学生对错误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有的快, 有的慢。老师应允许学生逐渐加深认识, 允许学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 对于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更不能操之过急。

落实到艺术批评, 关键就在一个“理”字和一个“情”字。俗话说得好, 有理不在声高。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在理在情的批评, 声不必高, 只要点到要穴, 虽仅只言片语, 却如丽日和风, 令人心悦, 令人诚服。心诚理直, 宽容便是力量, 如水, 无坚不摧。水顺势而流, 随器而变, 虽无形但具百态。批评如水, 那是一种理想境界。成人教育大师卡耐基教导学生:要使别人接受, 必先使人说“是”。一连串的“是”之后, 就会有欢喜的“心肯”。

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 关注和爱护学生的心灵, 提倡一种无伤害的“绿色批评”, 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又能客观地评价他们, 营造有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小学数学教育, 辽宁教育杂志社, 2000, 4.

[2]王志超.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山东教育, 山东教育社, 2004, 10.

[3]范双玲.让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小学数学教育, 辽宁教育杂志社, 2003, 11.

[4]韩秋菊.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小学数学教育, 辽宁教育杂志社, 2003, 11.

数学教学中批评运用 篇9

关键词:李贺,形式主义批评,陌生化

唐代诗人李贺, 因其诗作“想象奇特, 构思精巧, 语言精辟”, 极富独创性, 而被后人称为“诗鬼”。在创作过程中, 诗人极力“求奇”, “求新”, 可谓殚精竭虑。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兴起于二十世纪初, 其侧重点在于文学作品本身, 核心是“文学性”, 即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性质, 是文学与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 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 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 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 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王先霈, 胡亚敏, 2005) 。所以, 这一理论与李贺的创作风格有不少相近之处。

因此, 本文尝试运用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中的“陌生化”理论分析“诗鬼”李贺作品中的“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以期更好地理解“陌生化”理论, 同时更好地领会“诗鬼”李贺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

1“陌生化”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在其《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明确提出:“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 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 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 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 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 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方珊, 1989) 。

赵宪章 (1996) 指出:“‘陌生化’概念的提出, 不仅使从语言特点上把文学与非文学区别来以揭示‘文学性’, 有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持;而且, 还将文学语言‘向心’的也即指向自身而非指向外在现实的特征, 转而与人的艺术感受性连接了起来。”而朱刚 (2006) 也表示:“……什氏在描述文学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时, 就跨出了语言文学的范畴, 而把它放在了‘感知’的层面上。这样, 以陌生化为代表的‘文学性’就不止于文学作品, ……因为一切艺术形式都是通过感知产生审美效果的。”

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不同, 诗歌的“陌生化”自然是通过语言形式来实现的, 立足于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差异, 日尔蒙斯基认为“这其中包括诗中诗人所使用的种种修饰的语言、修辞技巧和语词组合技巧, 这些独具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提供了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体验, 也使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视觉形象上了, 延长了读者对于事物的感受的过程, 更新了读者的陈旧经验。这正是陌生化的诗歌语言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受” (邱运华, 2005) 。该说法具体细微地分析了诗歌语言是如何偏离日常语言而产生“陌生化”审美效果的。

下面, 我们看一下唐代诗人“诗鬼”李贺诗歌作品 (陈允吉, 吴海勇, 2004) 中“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2“诗鬼”李贺诗作中“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本文从李贺众多诗歌作品中挑选了三首作品:《马诗 (五) 》, 《巫山高》和《感讽五首 (三) 》, 它们虽风格各异, 但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陌生化”的技巧, 在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的同时, 也显示了诗人熔铸词采的能力。

马诗 (五)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该诗是李贺《马诗》中的第五首, 诗的前两句写景, 大漠即广袤的沙漠, 燕山即燕然山, 两者可视为对“边塞”的陌生化。而“沙如雪”, “月似钩”更是运用比喻手法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 增加了读者的审美难度, 进而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副“边塞月夜图”:在月光的映衬下, 广袤的沙漠如同皑皑白雪, 燕然山上的那轮明月犹如一把银钩兵刃。

在描绘了这幅美轮美奂的“边塞月夜图”之后, 诗人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何当”即“何时, 什么时候”, “金络脑”是指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指代战马, 可视为对“马”的陌生化。“踏”即“跑”, 与“快走”合在一起可视为“骑马飞奔”的陌生化。“清秋”即清朗的秋天。诗的后两句抒情:何时我能骑上配有金饰笼头的骏马, 在清朗的秋日驰骋沙场, 为国建功?

该诗借景抒情, 以马自喻, 通过比喻, 借代等手法使诗歌语言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不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能力, 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巫山高

碧丛丛, 高插天, 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 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 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 椒花坠红湿云间。

此诗本是一首七言诗, 但诗人在第一句中竟用了两个“三字短语”:“碧丛丛”, “高插天”, 这本身就是一种陌生化方法:诗人不拘泥于诗歌传统习惯, 另辟蹊径, 做了创新性的尝试。更重要的是“碧丛丛”形容巫山绿意盎然, “高插天”极言巫山之高, 两者从“色”与“形”两方面把巫山的壮丽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且“丛丛”运用叠字, 加强语气, 突出了巫山峰峦众多。紧接着诗人写道:大江翻澜神曳烟。若前句是从静态方面对巫山进行描绘, 那么此句便是从动态方面对写长江之水。“大江翻澜”道出了长江水流湍急, 声势浩大的景象, 而“神曳烟”则加入了诗人的想象:在这壮美的巫山之间, 湍急的江水之上, 好似有位神女曳船于缕缕水烟之间。

鉴于诗人想象的翅膀已经展开, 接下来诗人畅想于神话之间, 不能自已:“楚魂寻梦”, “瑶姬”以及“蟾桂”皆可视为对“神话”的陌生化, “飔然”是对“凉风”的陌生化, “苔钱”则是对“苔藓”的陌生化。神话故事里的男欢女爱随风而去, 剩下的是散在岩石上的斑斑苔藓。巫山女神瑶姬已经离去千年, 就连供奉她的祠堂虽高耸近月也寒冷凄凉, 无人问津。而今丁香、筇竹依旧生长, 两岸猿声依然可闻, 带着露水的红色椒花径自坠落。总之, 后六句在结构上前后两句一虚一实, 虚实结合, 分别形成对比, 表达了诗人感叹往事一去不复返的悲凉伤感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中的“红”字, 诗人一反常规, 用原本表示温暖喜庆的词搭配以“坠”“湿”二字, 道尽了诗人内心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感讽五首 (三)

南山何其悲, 鬼雨洒空草。

长安夜半秋, 风前几人老。

低迷黄昏径, 袅袅青栎道。

月午树无影, 一山唯白晓。

漆炬迎新人, 幽圹萤扰扰。

如果说《马诗 (五) 》和《巫山高》不足以道出李贺“诗鬼”称号的话, 那么此诗应该可以佐证这一称号了。这是一首有关鬼坟的五言诗, 纵观全诗, 诗人的“鬼才”在陌生化技巧的运用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首想象奇特, 构思精巧的诗作。第一句“南山何其悲”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南山, 即终南山。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低沉悲凉。更重要的是, 此处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南山”拟化为人, 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鬼雨”实为诗人独创, 是“弥漫着死亡气息之雨”的陌生化。“鬼雨”飘洒在空旷的草野, 使人顿时毛骨悚然。“长安夜半秋”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 一个“秋”字更是使人感觉阴冷凄凉, 进而引出“风前几人老”, “风”当然是萧瑟的秋风, 而“老”则是对“死”的陌生化处理。

接着诗人想象着这些初丧者在黄昏之时顺着昏暗迷离的小径, 通过秋风摇曳着的栎树道来到墓地。其中“袅袅”是“风摇动树木”的陌生化表达。此时恰逢“月午”, 即月到中天, 月光直射。我们常用“正午”, “日午”来表示日到中天, 正午时分, 而诗人却别具匠心, 创造性地采用“月午”的说法, 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因月光垂直照下, 所以才有“树无影”的奇观。而此时的南山也被月光照耀得“唯白晓”:只有一片凄白, 如同破晓。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奇幻景象, 使人越发感到阴森恐怖, 当然这也是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力为读者带来了陌生化的效果。最后两句中, “漆炬”和“萤”均为“磷火”的陌生化表达, “新人”是“初死者”的陌生化说法, “幽圹”指“幽暗的坟墓”。一个“迎”字把磷火拟化为人, 纷扰飞舞于幽暗的坟墓之间, 好像在欢迎初死之人的到来, 给人以身临“奇”境的感觉, 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3 结论

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 唯有创新才能赋予其作品以长久的生命力, 诗歌创作尤其是这样。而创新, 创造的过程正是陌生化的过程。“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 通过各种修辞性, 修饰性语言组合与技巧的运用, 延长读者感受作品的时间, 增加读者审美体验的难度, 使读者眼前一亮, 心向往之。

唐代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词练语, 颇为讲究, 而且十分注重想象力的作用, 加上各种修饰性语言, 修辞性技巧的运用, 其诗歌作品处处闪耀着“陌生化”的光芒。通过对《马诗 (五) 》, 《巫山高》和《感讽五首 (三) 》的分析发现, 李贺十分善于使其诗歌作品“陌生化”, 而其“诗鬼”“鬼才”的称号也实至名归, 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陈允吉, 吴海勇.李贺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2]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M].方珊,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9.

[3]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先霈, 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表扬与批评的运用技巧 篇10

在课堂教学中, 表扬往往起推动学习的作用。 批评相对表扬而言少一些, 大多数学生喜欢表扬。 但是,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 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所以, 应该把奖惩结合起来运用, 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 在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 则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表扬与批评作为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 要善于运用, 在多年的小学教育中笔者感悟颇深, 就新课改形式下的表扬与批评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善于了解学生, 对症下药

课标中强调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 小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心理变化各有特征, 孩子是花朵, 含苞待放, 教师是花匠, 剪枝修叶。 教师要了解一个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基本状况。 如对经常受教师和同学表扬的学生, 要抓准时机, 适时地指出他的缺点, 让他知道人无完人的道理, 知道自己的不足, 有助于外在的动机及时转换为内在的动机。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很有自信心、 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学生王某, 平时教师常常表扬她, 久而久之, 她自己也觉得是班上最能干的学生。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阅读各自的作文, 当这位学生读完她的作文时, 有位学生对她说:“也没多好啊。 ”她就立刻把作文纸揉成一团, 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 从这一偏激的行为看来, 一再的夸奖, 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 更容易滋生现在的独生子女自以为是的不良心态。

林肯曾经说过:“关键的一句话, 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在我的工作中, 我也体会到呵斥不会让人进步, 反而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而对缺点较多、学习较弱的学生, 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就要及时肯定, 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肯定他们的进步, 让他们感受进步的喜悦, 进一步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 促其发展, 促使自尊自爱的需要产生。

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 时常有部分后进学生, 由于过去长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冷落已经对奖惩产生了冷漠的态度。 这时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 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教师, 同学之间一旦有了友谊的桥梁, 他们之间就无话不说。 在学生群体中, 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教师过于直率, 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过严肃而不能接受的情况下, 让学生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我班有个学生叫周文杰, 他对学习不感兴趣, 造成他的学习成绩较差, 也不能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对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不予理睬, 可谓“承认错误, 坚决不改。 ”为了不影响整个班级体, 为了提高他的成绩, 除了在思想教育上“润物细无声”, 感化他, 在互帮互助上做到持之以恒。我特意安排了一个责任心强, 学习成绩较好, 又乐于助人的女同学跟他坐, 发挥同桌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和帮助他。 在这位同学的帮助下和他自己的努力下, 他各方面都渐渐有了进步, 学习上更努力了, 也更遵守纪律了, 成绩有了进步。 因此, 表扬与批评, 都起不到外在动机作用的时候, 必要时就需要 “动之以情”, 或从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直接的兴趣入手, 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 让其在快乐中学习、生活。 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快乐。

三、尊重学生,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夏丏尊先生说的好:“教育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 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每个学生都希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得到教师的关怀和鼓励, 获得进步的动力。 有一次上课的过程中, 有一个男生走了神, 在做小动作, 我发现后立即有了气, 疾步走了过去, 一气之下就想处理, 但走到跟前后我的火气又逐渐压下了。 我注视着他, 没有说什么, 开始他还没有站起来, 昂着头。 但在我的注视下逐渐地低下了头, 慢慢地站起来, 等待我的处理。 我摸摸他的头让他坐下, 说到:“课后到办公室来一趟, 这会儿认真听课。 ”等下了课, 他找到了我, 直接对我说:“老师, 您原谅我吧, 我错了, 我保证以后决不再犯。 ”我笑着对他说:“很好, 既然你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并做了保证, 老师就相信你一次。 ”自那以后, 他真的没有再犯。 当时我如果在课堂上直接处理他, 看当时的情形, 很可能会造成学生恨我, 处理效果将会很差。 所以只有尊重学生教师才能做到恰如其分的表扬与批评;只有尊重教师, 学生才能重视教师的表扬与批评。 否则, 就会使批评与表扬无法达到其应有的作用。

四、教师要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就是个性化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 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这不仅激励学习欠佳的学生, 对学习优异的学生也能适时地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 帮助他们改进与提高。 让他们在进步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感, 获得全面发展。 无论对学困生还是优秀的学生, 如果评价不公正, 不实事求是, 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肛肠手术下一篇:恢复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