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2024-06-22

小学数学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0篇)

篇1:小学数学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新课标科教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那么作为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按照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 插图 运用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的小学生整天忙着做作业,什么“课后练习”、“单元测试”、“升学练习”,手头上一大堆资料,但是学习成绩就是不提高,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吃透教材的基本原理,遗漏了教材中的插图在学习上帮助。对于现代的教科书而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者来说,理应更多地引导小学生要从插图入手。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小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利用教学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力的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例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特性、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2利用教学插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基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有效教学的内核,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教学难点解决了,重点也就理解掌握了。所以课堂上巧妙利用插图的直观形象性,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从而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以至完全内化,从而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往往会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例如:在教学中“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我先后展示三幅小猴子吃桃子的插图。第一幅图是小猴子拿着两个桃子,第二幅图是小猴子吃掉一个,还剩一个桃子,第三幅图是小猴子把桃子吃完了。通过盘子中桃子由两个桃子变成一个,最后一个也没有,小猴子吃桃子的过程生动地展示了0的意义。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插图,引起了学生对0的兴趣,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既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创设了良好的情绪铺垫。

3利用几何图形插图,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先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然后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素养。利用几何图形插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对几何图形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稳固、清晰的空间观念。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

4利用课本插图,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课本中的情境插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课本中有许多插图,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例如:“教师节”让初入学的学生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数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再如:教材结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要转两圈,有早晨8时,也有晚上8时,还通过小朋友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此外还有开学图、小朋友做好事等插图,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我们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插图具有显著的、多方面的教学辅助作用,作为教师,要学会恰当运用这些插图搞好教学。当然,教材中的插图也并非适合所有地区、所有年龄段的学生,插图教学也不能代替其它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合理安排,充分了解插图的功能,将插图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2:小学数学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内容、社会、生活、插图、教学、作用

课本插图是小学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这几年课本不断更新,使课本插图也变得更加丰富,色彩鲜艳且内容广泛,这不仅丰富了课本的内容,还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的气息。下面以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为例,谈谈课本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逐步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求知欲强,容易被课本中色彩绚丽,生动有趣的图片所吸引,顿时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充分挖掘插图中让学生感兴趣的因素,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一年级(上)第2、3页“数的认识”的主题图中,将学校生活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特别是第2页插图中黑板上醒目的“欢迎新同学”几个大字,让小朋友们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并为成为小学生感觉到骄傲和自豪。课本中还有

许多生动有趣的练习题插图,例如“放风筝”、“开火车”、“小动物回家”等插图,充分调动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好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的概念、定律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数学知识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常常运用一些教学用具、学习用具以及教学挂图、动画课件等来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本里的插图,正是教师常用的教学媒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在图中获取相关信息,能提出问题和利用图中的信息将问题解决。如一年级(上)第2、3页“数的认识”的主题图中,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通过数天上小鸟的只数,路边小树的棵数以及国旗上五角星的个数等去理解和认知数。又如五年级(上)第一页“小数乘法”的主题图所展示街道的一角,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学生可以根据插图中人物对白,提出相关问题,并质疑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教师因势利导,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学好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部分练习题插图中还提示出了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例如插图中包装箱上数量的提示,动物园门口票价牌上票价提示等等,这些图中的信息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之中,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社会生活的一角。学生可以通过插图,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难看出,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都是符合小学生各阶段的认知特点来编排的,因为这些插图都贴近生活。例如学校生活的场景、商场购物的场景、公园游玩的场景以及街道、汽车站、游乐场的场景,都是学生所经历过的社会生活场景,使学生具有亲切感,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觉到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学。此外,还可以用购物发票图、外汇兑换图等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四、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德育首当其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随时随地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编者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让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其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教师应抓住课本中的插图这块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课本里用得最多的学校生活场景图中,用国旗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用操场上学生的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安全及卫生的教育;用整洁干净的校园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环保的教育;用师生间、同学间彼此打招呼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礼仪教育等等。此外,插图中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南京长江大桥图,司机叔叔节油图,农民伯伯种田图,排除买票图等插

图,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有机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数学课和德育课有机地整合起来。

总的来说,西师版数学课本的插图,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打破了学科界限,有效的实现了课程整合,它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和挖掘课本插图中蕴涵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篇3:小学数学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 从特殊到一般逐步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 他们的求知欲强, 容易被课本中色彩绚丽、生动有趣的图片所吸引, 顿时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 充分挖掘插图中让学生感兴趣的因素, 降低学习难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一年级 (上) 第2、3页“数的认识”的主题图中, 将学校生活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特别是第2页插图中黑板上醒目的“欢迎新同学”几个大字, 让小朋友们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 并为成为小学生感觉到骄傲和自豪。课本中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练习题插图, 例如“放风筝”“开火车”“小动物回家”等插图, 充分调动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学好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数学的概念、定律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的数学知识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 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 教师常常运用一些教学用具、学习用具以及教学挂图、动画课件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里的插图, 正是教师常用的教学媒介, 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在图中获取相关信息, 能提出问题并利用图中的信息将问题解决。如一年级 (上) 第2、3页“数的认识”的主题图中, 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 通过数天上小鸟的只数, 路边小树的棵数以及国旗上五角星的个数等去理解和认识数。又如五年级 (上) 第一页“小数乘法”的主题图所展示的街道一角, 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 学生可以根据插图中的人物对白, 提出相关问题, 并质疑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 教师因势利导,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生学好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 部分练习题插图中还提示了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 例如插图中包装箱上数量的提示, 动物园门口票价牌上票价提示等等, 这些图中的信息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之中, 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 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可以通过插图,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 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难看出, 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都是从符合小学生各阶段的认知特点来编排的, 因为这些插图都贴近生活。例如学校生活的场景、商场购物的场景、公园游玩的场景以及街道、汽车站、游乐场的场景, 都是学生所经历过的社会生活场景, 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 感觉到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学。此外, 还可以用购物发票图、外汇兑换图等让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四、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 德育首当其冲, 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师要随时随地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编者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让数学课本中的插图, 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 更重要的就是其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教师应抓住课本中的插图这块德育阵地,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课本里用得最多的学校生活场景图中, 用国旗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用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安全及卫生的教育;用整洁干净的校园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环保的教育;用师生间、同学间彼此打招呼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礼仪教育等等。此外, 插图中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南京长江大桥图、司机叔叔节油图、农民伯伯种田图、排除买票图等插图, 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 有机联系,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让数学课和德育课有机地整合起来。

篇4:小学英语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本插图;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38-02

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的课本中有丰富的插图。这些插图是精心设计的,是教材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有一定用意的。科学有效地运用插图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觉得插图可有可无,很少使用,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插图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插图创设情景

运用情境进行语言训练,是外语教学常用的手段,运用插图创设语言情境是一种最简洁直观的方法。它通过直观的情景图,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境中,提供生动的语言环境,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6A Unit 5 On the farm B部分的单词cook, collect, milk, pick, water, taster, pull up时,教师可出示B部分农场的插图,然后向学生介绍:This is a beautiful farm. 并问What can we do on this farm? 通过插图把学生引到了农场,并在情景对话中引出新单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插图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的A部分语篇较长,新词新句较多,学生通过文字阅读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篇插图引导学生学习新词,新句,扫清阅读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如6A Unit 1 A部分语篇中单词must, stay away from, cage, make noise, different things都是新词。教学时,教师可先出示插图(1),问学生What is the little boy doing?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Can I touch it? 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插图和体态语引出单词question, stay away from, must,然后出示插图(2)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在谈论中引出cage, should’t make noise, 并问学生图中两个标志是否一样引出different things,通过谈论插图,学习文中的新词,为学生顺利阅读铺平道路,同时对文章的内容也会有概括的了解。

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地运用插图,使之成为阅读课文的引子,理解课文的道具,分析课文的线索,学懂课文的路标。

(三)运用插图进行语言训练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因此,英语课要加强语言训练。运用插图进行语言训练更直观,更具真实性,更能让学生把握重点,明白如何说,说什么。如《牛津小学英语》B、C部分一般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型,且配有插图。教师可先出示其中一幅插图,示范与学生共同展开情景对话,在学生明白如何说后,可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看图进行角色对话,再请几组学生分角色交流。这样的交流更有情景性,学生说得更有语感。另外,在学习语篇后,为了训练学生自我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帮助学生利用插图来记忆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四)运用插图训练听力

指导学生在听力前通过对插图的观察猜测所听短文的大概内容,抓住文中的主要信息。特别是一些非原文式理解性的听力习题,如果没有图的帮助,学生很难捕捉有用信息。如6A Unit 3 D 部分Listen and write,可以在做听力时,先出示插图(3)让学生观察,并结合习题:

1. My birthday is ____ for my party.

2. I would like ___________ for my party.

3. I would like to have a cake with lots of ________.

4. I would like some _____as a birthday present.

5. I would like a _____ one and a _____ one.

6. Mum will _______ one for Ron, too.

让学生讨论猜测可能会谈及的话题,再让学生听录音,这样学生基本都能听懂并抓住横线上所要填的内容。

(五)运用插图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受教学内容的影响而受到思维定势的限制,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1.运用插图,丰富学生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插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旧知,使旧知与新知产生联系,丰富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5A Unit 1 中How many … are there in/on the ….There are …句型时,教师可出示F部分的图4让学生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只局限于本课的重点单词toilet, garden, table tennis room, sports hall, reading room, swing, slide,同时复习了旧知bike, car, bus, boy, girl及相关类别的知识,如交通工具、人、建筑等。

2.运用插图,拓展思维深度。教材是范本,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要用教材教,利用现有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学得灵活、有效。如5A unit 3 At a Music lesson C部分句型是I can …,What can you do?I can ….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这个句型是不够的。学生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会谈到第三人称,这时可利用B部分的插图进行重组制成幻灯片,与学生谈论What can she/he/they do? She/He/they can …并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拓展本课新知。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运用插图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与现代技术进行整合

现代技术的发展给英语课堂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插图的运用应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如把插图扫描到计算机后,利用Flash技术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设置,使人动起来。这样便可增加场景和人物角色的真实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中常用的Guessing game,教师可把插图做到PPT中,用自选图形遮去大半部分,并设置动画效果,然后让学生猜是什么。由于有动画效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二)关注其他教科书的插图

现在市场上教科书较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人教版,上海版,苏教版,浙江版等,这些教材虽有着不同的特点,但都有丰富的插图。教师要关注其它教材的插图,通过对比,发现不同教材间插图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利用不同版本的教材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

(三)要灵活有效运用插图

应该说,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有相应的教学插图,但并不等于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使用这些插图。笔者认为只要有更适合学生的、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插图,我们就可以“另用它图”。再说每位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为了教学的情景、教学的整体性、有效性,往往需对插图进行重组整合使用。如《牛津小学英语》B部分的单词都有插图,但如果都利用这些插图引出新单词,就会使学生觉得单调,死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本单元中A, C,D,E等部分的插图教学新单词,或利用其它教材、其它单元的插图等进行教学,使单词教学更具情境性,更适合学生学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篇5:小学数学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福清市沙埔初级中学

杨秀宝

【摘要】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够很好的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还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等等,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历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课本插图、导入新课、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同时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代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物、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只是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他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运用历史插图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课本插图种类

一般情况下,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历史文物图,包括文物本身、复原模型;第二类为历史人物图,照片、画像;第三类为史事情节图,包括照片、名家画作、民间漫画、想象图;第四类为历史地图。在教材中,这四类插图的史料价值、助学价值各不相同。历史文物图史料价值较高,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物与人物产生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学价值;史事情节图因掺杂了后人的创作,史料价值次之,但助学价值较高,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历史人物图与历史地图也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插图选好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插图选不好,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材对历史问题的叙述,限于篇幅,很多是提纲式的,有相当大的展开余地,甚至是展开的必要,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资料做文章。通过恰当地利用插图、资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以图为话题,进入新课

一节课的成败,与是否有个好的导入有密切的关系,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可以适量的使用图片进行导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当中来。这样就能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时候。利用课文插图“被焚烧后的圆明园残迹”通过这幅插图让学生预先感受这次战争中中华文明备受摧残。以此来引发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中国又受到了那些侵害?除了英法,还有那些国家也趁火打劫?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先辈是怎么样的进行抗争?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导入让学生进入了新课的氛围中。并且在讲解图片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怀。

2、以图为突破,解决重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辅助作用。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华夏之祖》中,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在课文图片中通过展示黄帝在建筑、交通、文字等多方面的贡献。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了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中,张骞出使西域无疑是其中的重点。通过课文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直观的感受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丝绸之路的地貌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张骞通西域的艰巨性。

3、以图为杠杆,培养能力

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教材也为此提供了许多便利。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材基本上都配有专门的图片,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巧用地图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我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可见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历史,要求记忆的地理概念、地名非常多,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能恰当运用地图,使其形象化,就会克服这一障碍。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课文中的“红军长征示意图”的解读对这一课就尤为重要,红军行进过程中经过的省份和重要战役等在图中重点标示,学生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和课外知识对红军的长征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对红军的行进路线按图记忆,避免了丢三落四。八年级上册的第14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中展示的“《西北文化日报》的报道”对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还有“日军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图片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历史信息。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八)2007年版本

篇6:小学数学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学语文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课本剧因文设计,精心安排,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辅助于课本剧表演,把那些故事性强,情节动人,教育意义深刻的文本,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表演,会更好的帮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更好的实现语文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达到提高和升华的效果,从而充分体现语文知识的人文性教育,文以载道。在课本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地摸索、总结,有颇多收获与感悟。

一、在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这是一种让学生趣味无穷的艺术表演形式,学生喜欢看,喜欢演,对表演课本剧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喜欢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在完成了对课堂语文知识的学习之后,进而转入在课外延伸、拓展。通过教师精心指导、编排,挖掘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在贯之以“演”,特别是把课本中的小说、剧本、童话、寓言、神话等编写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会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在教《寻隐者不遇》古诗时,我先解释清楚个别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然后我就导演了一个课本剧。我扮演诗人,叫一位学生扮演童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去寻找深山里的朋友,与童子相遇,我以诗人的口吻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你师父干什么去了?”“他在哪儿采药了?”“你能找到他吗?”以便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意。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演变成了一个情节完整,口语化很强的故事了,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灵活易懂,情趣怏然。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在《滥竽充数》一文中,有以下几个句子,中多次出现了语气词呀、呢、吗,在讲读课文时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示范以上句子的不同语气。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解表演一遍。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的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四、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讲读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在文中有一段描写了的过程,有几个动词

用的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的乐趣,我鼓励学生表演了这个片段,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很投入、逼真,连平时不爱说话的李成海也不逊色,好像真的在的气氛中体会这个动词。在小学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段比比皆是:如一文中的动作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有些课文没有把事情的结果直白的告诉大家,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在一文中,这些情节是文中没有的,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之,课本剧可以一个或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课本剧表演正在逐步推广和应用中,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习作与表演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让语文教师能熟练的驾驭课堂教学,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是课本剧表演让语文课堂教学如此美丽,魅力无穷。

浅谈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

文教学中的运用

南长甸小学

篇7: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巧用课本插图

摘 要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插图,形象鲜明、图文并茂,既传递着丰富的课文信息,又是学习的重要辅助材料。只要深入挖掘课本插图的功能价值,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本插图;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113-02

前言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材中编绘了大量的课本插图,这些插图不但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趣味盎然,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而且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传递着课文内容丰富的信息,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要善于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可发挥重大作用,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小学英语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可见课本插图作用重大。

有利于开展兴趣教学 课本插图颜色鲜明、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开展情境教学 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真实意义和用法。课本插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信息,弥补了课文中文字描述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开展情境教学,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理解,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课本插图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连环式的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大概,为阅读理解铺平道路。

发展学生的听力能力 小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听力是一个难点。教学时可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边看边听,捕捉听力信息,猜测听力内容,拓展听力思维,发展听力能力。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插图进行新课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往往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难以集中注意力。针对这个现实,上课伊始,可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然后引出学习内容。如PEP5 Unit 3 A“Let’s try & Let’s talk”一课,话题是食物,语言教学目标是学习和掌握“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 I’d like...”等句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观看课本插图,说说“What food do you see in the canteen”,以此来复习学过的食物单词和饮料,同时引出本课的新词。这样便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集中在谈论食物上,便于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课本插图一般与阅读内容紧密联系,有些甚至展示了文本的脉络,教学时可挖掘插图背后的隐性信息,通过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My Home”单元,内容是描述房间物品摆放位置,在教学课文的主体部分时,可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把文本设计成4个部分:1)listen

and tick,让学生看插图,听短文,思考“What’s in the

room”;2)read and match,让学生对照插图,自主阅读课文,并划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和词组;3)look and answer,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回答“Where are my keys”;4)read

and judge,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画的基础上,通过听录音判断正误。通过反复读图,不但完成词图匹配和句图匹配,解决了难点句型,而且对课文理解也逐渐清晰和深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想象力。

利用插图复述课文 复述是理解的深入,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实现新旧知识的重构,发展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想象力。课本插图为学生进行复述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支架,有效地降低了复述的难度。根据插图的这一优势,教学完毕后可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鼓励他们在插图的提示下,边看边描述课文内容,并进行评?r和分析,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如PEP6

“Recycle Canada”一课,有些句子比较长,而且难以理解,学生复述时就可借助插图,围绕What season、What weather、What activity复述课文,把课文的意思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利用插图练习写作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可利用插图的特点,首先把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起来,以消除学生的畏惧感,调动写作热情;再让学生仔细观看图片,说一说在画面里看到什么、人物在干什么等;最后适当点拨,让学生把所说的零散的话语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如PEP5 Unit2 Write是Zoom Zip关于季节内容的谈话,课文中的4幅图展示了他们在四季所做的活动。教学时可把全班分为4组,每组负责介绍一个季节,最后把各组介绍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个小故事。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虽然课本插图是课文情节的展示,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但在利用时除了发挥这一作用以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静态的插图进行大胆想象,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创造,使新旧知识进行重构,形成新的知识框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如可让学生认真观察静态的插图,通过启发和引导,用英语编创与插图有关的对话或讲述插图故事。

注重把插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将插图化静为动 在教学中,如果把课本插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有利于使静态的插图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场景和人物角色的真实性,因而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利用效果大大增强。

注意对插图进行适当补充 教材中提供的图片,由于篇幅限制,不能完整地反映文本的内容,因此,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地对插图进行相应补充,以更好地整合语言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如在教学“Meet my family”

时,可首先让学生观看课本插图,然后围绕主题设计“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John’s family”和“What are

their jobs”等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得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5 people.”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因对插图中的人物身份不明确,感到有些困难。此时可启发学生尝试给插图中相应的人物添加文字称呼,如father、mother、uncle、aunt和John

等。这样经过补充,学生再用英语进行描述时就容易多了,最终在图片的帮助下,逐步完善了描述。合理地为插图补充文字,使课本插图的意义更加完整,也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信息进行更为恰当的表达,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注重插图的灵活选用 课本插图虽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选用。一方面,节节使用、堂堂必用,会造成学生视觉上的疲劳,分散对课文本身的注意力,逐渐失去新鲜感,进而产生厌烦,失去兴趣;另一方面,长期使用会占用其他教具的使用时间,影响其他教具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恰当合理地选用现有课本插图,在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时应用,在有利于课文语篇教学时应用,在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时应用,使课本插图适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结语

篇8:小学数学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加强和改进插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多种素质。近年来,我经常运用课本“插图”进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那么,课堂上如何巧用课本插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不同插图,作用各异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插图很多,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从形式上看,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插图可分为地图、统计图、景观图、概念图、联系图、示意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

1. 地图。

七年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因此插图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地图。地图可分为两类:

(1)一类确定某事物的位置和范围,阐明其分布特征。对这类地图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与教材相关的某事物的分布知识,然后再把它们准确地落实到分布图上;其次要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该事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2)一类表示某事物的形态,如大小、高低、形状等。这类地图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图例、单位等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分析该事物的变化规律、极值大小,并找出原因。

2. 统计图。

统计图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图例、纵坐标、横坐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某种事物的规律,并进一步找出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统计图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统计图和综合图等。

3. 景观图。

景观图多用于反映各种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这类图在课本中所占比例较大,且多以照片的形式表现,可以直观地反映事物的突出特征。

4. 概念图。

这类图主要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某些地理概念。这类图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相应概念的关键点或要素,在图中加以识别、理解,并搞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概念描述、比较分析来理解概念,并在读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5. 联系图。

联系图多用于表示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各种现象之间的规律性,使复杂的现象简明化,有助于教师口头讲授,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在分析这类插图时,要引导学生在不断找出各种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探求其逻辑联系,逐渐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示意图。

示意图是为了说明内容较复杂的事物的原理或具体的轮廓而绘成的图,如第八册中的“三身六部示意图”和“种姓制度示意图”等。因为是“示其大意”的图,示意图通常非常简略,抽象反映其本质的图,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好地分析问题。

7. 史料图。

史料图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不少珍贵的史料图片和生动翔实的文字解说,直接反映史实,为学生提供了解真实历史的机会。

8. 漫画。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也有不少的漫画,它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如第七册中“表妹身边的规则”,用漫画的形式告诉学生“什么是规则”。

二、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以图导课,激发兴趣。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的学习,能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插图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言,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如在讲七年级下册“走进社会”中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漫画“表妹身边的规则”,然后提问:“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该漫画因其简单易懂而幽默谐趣,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制定规则呢?”

又如在学习七年期上册“世界大家庭”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彩图“不同的人种”,让学生先观察然后站起来向同学解释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表特征差别。不少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这样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自然地导入新课“上述三大人种的体表特征的差别”及对下面知识“人种的分布”的学习。

2. 以图提问,巧设探究。

许多历史与社会知识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课堂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

如浙江省历史与社会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曾开过一节公开课《读图学史》,让学生通过阅读五组图片、设置探究性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再关注细节。如看了《清明上河图》后,问学生:“我们要从哪个角度去研究它?我关注店铺与酒楼,这是为什么?招牌,现在叫广告牌,从中可看出什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看,由此又产生许多疑问,直至最后解决所有的疑问。通过一层层的比较、提问、推理、想象,把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也激发学生思考。

课本插图是课文的再现和补充,利用图片提问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如七年级第四单元的“傍水而居”中有三幅图“太湖流域”、“水乡景观”、“水乡城镇化”,都是围绕水乡城镇的形成、特色与发展而设置的。三幅图都紧紧扣住“孕育”的主题。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太湖流域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与密集的水网有什么关系?说说水乡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水的关系?充分利用这三幅图,可启发学生从城市产生、人们的生活和城镇发展几个方面体会水与水乡城镇的血脉关系,更好地理解“孕育”的涵义。通过此种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 以图释文,通俗易懂。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相当一部分教材插图还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了文字说明。课本插图和正文、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相得益彰,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强课本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以八年级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为例,教材用多幅图片“印度的佛塔”、“日本的佛寺”、“中国的佛寺”、“天主教堂”和“清真寺”等展示了不同宗教的建筑风格外观各不相同,从而说明了文化的多样性。对课本插图的分析,也就是对地理文字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插图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社会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4. 适时读图,释疑解惑。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因此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原理性、规律性较强的内容,有时利用课本插图可以在教学中起到释疑解难、帮助理解与记忆的作用。

如讲到七年级“大洲和大洋”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于理解和接受。想到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插图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插图,于是我把课本中“七大洲和四大洋”一图用幻灯片放大,再叫学生看图叙述“全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南的有哪些?位于赤道北的有哪些?”,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令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理解和记忆深刻。

5. 引导欣赏,陶冶情操。

课本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有人物图、文物图、复原图、遗址古迹图、艺术珍品图等。这些图片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图文并茂,烘托出浓厚的审美气氛,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让学生乐于学习。如第八册中的“古希腊航海浮雕”可以让学生体验古希腊的文明与先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第七册中的“追求真善美”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面调子阴郁,情景恐怖,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教育学生要热爱和平。

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美好河山和人文景观,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工农业生产情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树立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如第七册中的“自然环境”一课,有白雪皑皑的“北美洲的落基山脉”、辽阔的“中国的东北平原”和牛羊成群的“东非高原”。这些插图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对大自然的保护。

三、教师运用插图的注意点

1. 熟悉插图内容,正确把握插图的内涵。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及教学活动的设计的需要,对插图中的每一个细节、情景进行琢磨、研究,正确把握插图的内涵,寻求教学的切入点。有的插图用来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有的插图用来显示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的插图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插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有的插图是用来引出讨论的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根据每一幅插图的功效,即考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用这幅图片来做什么,然后与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2. 选讲插图,精心设题。

插图这么多,有的插图可以一笔带过,让学生欣赏一下即可。而有的插图,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师根据相应教学活动的需要,对可用的插图进行精心的筛选,选择出典型的、信息含量大的、有利于展开的图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这些插图要尽量用生动、精练、直观的语言对其进行细腻描绘,提问或讨论,将学生带入相关的知识环境中,强烈吸引其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追寻知识。

如第七册中的“中国的疆域”这一插展示图后,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学生分析:(1)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南端、西端和北端分别在哪儿?(2)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哪个纬度带?(3)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地球上的五带中的哪个带?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还可以提问:“看看中国大约跨越多少经度?根据经度相差15度,时间即相差1小时计算,中国最东端和最西端的时间大约相差几个小时?”等等。

3. 丰富课外知识,适当补充图片。

历史与社会这一科目的知识本来就包罗万象,插图也是丰富多彩。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涉猎更广泛的课外知识,把这些插图所包含的知识更全面地、更精确地介绍给学生。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也敢于发问。比如七年级“干旱的宝地”中有一幅插图“沙漠都市”,是“迪拜帆船酒店”的图片。教师提前获知相关的知识,就能坦然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这是什么建筑啊?”“老师,迪拜在哪里啊?”“老师,不是说是沙漠都市啊,这个建筑怎么在水上啊?”等等。

必要的时候,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可以补充展示一些课本插图之外的图片。比如在讲八年级第二单元时,对其中的插图“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玉人”,教师除了适当介绍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妇好是殷商武丁王之妻,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女将军;玉人是妇好墓玉器中最为珍贵的部分等,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人的伟大、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之外,也可以补充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如在浙江博物馆拍来的照片,比图上的插图更真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更好地了解“文明的起源”。

总之,只要课堂上充分、合理地利用课本插图,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分析、讨论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插图是历史与社会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不同的插图、不同的作用说起,结合课堂实际中对插图的运用:以图导课,激发兴趣;以图提问,巧设探究;以图释文,通俗易懂等提出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课本插图,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周建娥.图里乾坤大——例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考试周刊,2012.3.

篇9:浅谈课本插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体会;插图;知识;能力

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课本插图明显增多,这都是根据教材的需要而设计的,可见课本插图在地理教学中是很重要的。课本中的插图较以前,在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除一些针对性强的图像之外,还有相对应的表格。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内容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插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地体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课本插图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分为分布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地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巧用课本插图,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呢?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图文结合,以文释图

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与文字相辅相成,对课本插图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地理知识的一种再现。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掌握文字知识,培养读图、识图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好这“第二语言”,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分析插图时,教师指导学生先要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再去看图,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识图。如讲八年级“黄河的治理”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图”,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黄河,然后结合课本插图 “黄河水系图”思考:(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插图形象、直观,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很快就得出了答案。通过“黄河水系图”插图,不但很轻松地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然后,再结合课本插图,让学生看图中的四幅图片,对黄河进行评价,学生议论纷纷,利用插图从利和弊两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进行了评价,而且还说出了具体的原因,课堂气氛很活跃。这节虽然安排了很多教学内容,但由于比较恰当地运用了插图,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以图提问,通俗易懂

地图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和规范的符号系统,因而它是一种地理语言,这种语言内容广泛、主题明显,针对性强。将地图作为教学材料进行有效提问,所起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布鲁纳所倡导的那样,能“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和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其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可学到科学的认知方法。”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去尝试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适时读图,化解疑难

教师在处理教学重点、难点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易度应该如何把握?这是一个难题。这时利用课本插图可以在教学中起到化解疑难,帮助理解与记忆的作用。如讲“长江”一节时,我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三峡略图”两幅插图,并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各流域段的特征以及葛洲坝、长江三峡的位置等知识,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再如讲世界区域地理“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这一内容时,如果教师只凭空口说教,是很难讲解清楚并让学生理解的,这时插图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对地理知识,较易接受和掌握。

四、以图引文,激趣导入

倒如,在讲“印度”一节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印度的自然风情、民间舞蹈,并结合课本插图“泰姬陵”图片提问,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通过阅读课本彩图“世界上三个主要人种”,让学生观察了解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的体表特征差别,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在课前学生阅读彩图的基础上,教师也能比较容易讲授上述三大人种的体表特征的差别及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五、引导分析,训练思维

在课本中有许多景观图,它们是表示各种自然、人文或经济景观的图片。它们能把远处的、不易见到的地理景象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来加深人们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就能使学生理解文字表达的地理概念、分布规律及地理原理等系统地理知识,还从图中读出隐形知识,开发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世界地理》第十八章第二节“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看见“鸸鹋、鸭嘴兽、袋鼠景观图”,学生就会确定是澳大利亚特有珍奇动物,同时联想到澳大利亚古老动物的存在与其大陆气候、地质变迁的历史过程有关,学生的联想思维就活跃起来。这样文图结合,知识就会融会贯通。

总之,在新课程地理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课本插图,图文结合,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裘腋成主编,《地理学科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

3.褚亚平、曹琦、周靖馨,《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刘芳总主编、段玉山编著,《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初中版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责编 张景贤】

篇10: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

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出实物图、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四、通过几何图形的提前渗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插图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上一篇:校园安全维稳制度下一篇:人力资源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