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2023-02-03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 书面成绩很好, 但动手能力差, 创新精神明显不足, 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 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 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 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 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 可发展的人,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 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教师在备课上要创新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因素, 教师教育教学的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 没有创新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 教师所备的课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一是备课时要以教材内容为根本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即教学目的要创新;二是设计时可不循旧规, 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即教学过程要创新;三是教学方法要创新, 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处理所获取的信息, 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增加创新意识, 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 方法不固定单一, 思维不封闭僵死;四是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五是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而不是作为知识的灌输者, 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六是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1. 为学生设置新奇、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 以产生学生的创新行为。

在课堂上, 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讲错了也不要紧, 教师对讲对一部分或者是讲对点滴的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加以鼓励或表扬, 要从学生思维的角度考虑问题, 别轻易下“错了”的结论。这, 样学生就会敢想敢说, 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如, 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 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梯形转化为长方形, 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 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 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2. 激励学生参与, 引导学生发现, 化难为易,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 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应尽可能地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指导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发现新问题、如何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 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 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 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 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 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 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 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 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上一篇: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下一篇:水电厂扩建工程的投资控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