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4-05-04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共11篇)

篇1: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可视化的运用在国外已经比较成功,研究内容涉及思维可视化的内涵、结构和特征、评析标准等诸多方面。我校目前处于引进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对思维可视化的专题研究还不多闻,本文将从思维可视化的内涵,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绘图的策略、应用的注意问题几方面做初步研究。

一、思维可视化的定义

思维可视化是用来组织和表象知识的工具,它一般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再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可视化能够构造清楚的知识网,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发散思维可视化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设计的工具

思维可视化的运用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与帮助,通过思维可视化老师能够更清楚地呈现知识的结构,更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突出教学重、难点,将教学中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简明扼要地表明概念的逻辑性,呈现概念的主体地位以及相关性,以便学生发现概念间的区别与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

(二)创造思维可视化的工具

思维可视化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创造的过程,学生拥有较为宽泛的想象力,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出符合条件的思维可视化。在思维可视化的创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很多的思考,在头脑中会萌发各种新颖的想法,而且在构建成自己的思维可视化之后与他同学的作品比较时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知识整理的工具

新课程标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知,使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毫无关联,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把它们关联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与方法”。贯入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让学生从散乱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思想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价值学习。

(四)教学反思的工具

思维可视化有利于师生对教学活动成果进行反思。学生通过创作思维可视化可以发觉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不足。如,所学重点概念掌握的是否牢固,知识的理解是否透彻等,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学习的自我导向性,因而使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认知水平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在师生共同创造与修正思维可视化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对掌握的不足之处,反思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发现教学环节的薄弱之处,为教学的改进提供了更有利依据,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可见思维可视化的绘制能使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创作思维可视化的方法

怎样让学生掌握思维可视化的创作策略呢?我认为,让学生掌握思维可视化这个学习方法,要有“识图—制图—用图”三个阶段。

(一)识图——了解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对部分小学生来说有些陌生。大量实践表明,要让学生认识思维可视化,了解思维可视化的作用,能够看懂思维可视化,因而产生学习创作思维可视化的乐趣。比如,在复习整、小数的概念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作了以整、小数知识思维可视化为要点,采用心形链接实现交互,让学生依据思维可视化自主复习。

(二)制图——逐步形成概念图

制图,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难度也比较大。创作一个完整且合理的思维可视化,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制图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各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级关系。

指导学生创作思维可视化的步骤: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概念。②让学生将概念写于心形纸上。③引导学生理解各概念间的联系确定各纸片摆放的位置。④将步骤3搬移到纸上。⑤用喜欢的符号连接各概念。⑥逐一理解线段两端概念间的关系并用适当的语义词注于。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理解思维可视化,进一步完善思维可视化并做评析。

(三)用图——灵活运用概念图

经调查研究,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可视化的学生,知识的时间保持比用死记硬背学习的学生时间要长,而且知识面也比用死记硬背来学习的学生广,且更很好解决实际问题。1.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促进知识归纳与整理

思维可视化,就是将零散的知识点按其内在的关系联合在一起的,绘制思维可视化,就是将这种内在的关系用思维可视化的形式更清楚的表现出来。学生对知识促进有效的归纳整理,使知识结构更清楚。2.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促进知识表达和合作学习

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可视化促进分析,说一说思维可视化中各个概念的含义及各概念间的联系,以增深对概念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创作的思维可视化。3.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进行评析和自我评析

在学生创作的思维可视化中,老师可以更好把握学生的对概念的了解水平。在利用思维可视化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同学创作的思维可视化促进评析,帮助同学发觉问题,从而发现自己对概念理解不透彻之处,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点。

在 “识图—制图—用图”过程中,学生积极乐于参与,分享成功经验,与同学们交流,在比较中矫正思维可视化偏差,不断完善认知结构点,提升数学素质,创作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

四、运用思维可视化要注意的事项

(一)“严谨”不等于“束缚”

制图严谨,就是创作时,方法上要满足思维可视化的结构特性,内容上要精确、简单。因为概念之间都有关系,所以一定要精选出连接的概念及认真考虑连接词.严谨性是数学的最大特性,力求用词精准与精练。

(二)“自主”不等于“放任”

自主,就是学生依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经过独立思考建立的思维可视化。因为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对思维可视化的了解、创作也截然不相同。思维可视化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然学生自主运用思维可视化并不等于老师放任自流,使学生自己绝对性独立地随意完成,老师要积极的指导并且要对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作业予以评析,指导学生构建更好的思维可视化。

五、结束语

思维可视化作为课堂教学的策略,并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法,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策略,有利于学生的有价值地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学。

因此,小学老师在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维可视化教学的优势,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让思维可视化技术成为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工具。

篇2: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胡德海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中心小学校)

摘 要: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教学是建立在儿童日常生活基础之上的学科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认知形成的基础阶段。随着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也将关注点由知识教学转变到思维模式的培养上,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围绕思维可视化的具体应用,探究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发展运用。

篇3: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分析

思维可视化技术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学者提出将教学关注点逐步由传统的知识教学转移到思维培养方面,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提升。具体来讲,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主要的思考方式和路径采用图示技术,生成相应的技术软件,将一系列信息通过传播、呈现等形式展示,其中,图示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导图的设计、教学模型图的建立、概念流程图等形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自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提升,激发学生运用合理的思考方式对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标的实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育教学发展中得到了逐步运用。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该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意义

1.使教师更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情感价值、学习态度、学生能力、基础知识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的目标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影响深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是,小学阶段作为最基础的教学阶段,其社会知识内容较多,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易造成对主要知识点的遗漏。采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能建立完整的教材目标体系。如,在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主要围绕保护地球环境展开,每个单元也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地球生活,教师在此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整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从整体教学手段、思维方法等方面着手展开教学。

2.思维可视化可为学生提供更开放的学习方法

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本身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开放性,其教学方法也不固定,教师利用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融合进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种因素,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更为轻松。从课程的预习、课堂学习及后期的复习等过程,均采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知识由浅入深地了解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促进其更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可视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虽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并在发展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小学教学活动。

1.对思维可视化技术认识不够,应用范围较小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知识点的教育,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新的教学方法的推行,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并通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虽然采用了思维可视化教学,但是具体操作不能根据教学发展的实际,只是单纯地从网上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并未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三)思维可视化技术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的时期,社会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是素质教学的主要体现,在实际发展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安排,制订科学的可视化教学示意图,并结合小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其联想和记忆能力,从而减少对知识理解的难度。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课程教学的影响下,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新的教育发展环境下,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情感处理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摘要: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教学是建立在儿童日常生活基础之上的学科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认知形成的基础阶段。随着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也将关注点由知识教学转变到思维模式的培养上,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围绕思维可视化的具体应用,探究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发展运用。

篇4: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技术;小学品德;社会科学

小学品德课程和社会教学是根据儿童的社会生活设置的,其目的是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了解更多社会发展信息,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实际执行中,小学品德和社会课堂常会出现冷淡无趣的状况,因此,必须转变教育发展的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其在可视化思维技术的应用中,通过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分析

思维可视化技术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学者提出将教学关注点逐步由传统的知识教学转移到思维培养方面,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提升。具体来讲,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主要的思考方式和路径采用图示技术,生成相应的技术软件,将一系列信息通过传播、呈现等形式展示,其中,图示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导图的设计、教学模型图的建立、概念流程图等形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自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提升,激发学生运用合理的思考方式对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标的实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育教学发展中得到了逐步运用。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该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意义

1.使教师更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情感价值、学习态度、学生能力、基础知识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的目标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影响深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是,小学阶段作为最基础的教学阶段,其社会知识内容较多,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易造成对主要知识点的遗漏。采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能建立完整的教材目标体系。如,在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主要围绕保护地球环境展开,每个单元也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地球生活,教师在此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整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从整体教学手段、思维方法等方面着手展开教学。

2.思维可视化可为学生提供更开放的学习方法

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本身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开放性,其教学方法也不固定,教师利用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融合进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种因素,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更为轻松。从课程的预习、课堂学习及后期的复习等过程,均采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知识由浅入深地了解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促进其更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可视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虽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并在发展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小学教学活动。

1.对思维可视化技术认识不够,应用范围较小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知识点的教育,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新的教学方法的推行,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并通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虽然采用了思维可视化教学,但是具体操作不能根据教学发展的实际,只是单纯地从网上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并未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三)思维可视化技术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的时期,社会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是素质教学的主要体现,在实际发展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安排,制订科学的可视化教学示意图,并结合小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其联想和记忆能力,从而减少对知识理解的难度。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课程教学的影响下,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新的教育发展环境下,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情感处理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惠芳.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09):117-120.

[2]万秀英.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成才之路,2014(15):10.

[3]徐凌.小学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篇5: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黄志坚 江苏省江阴长泾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叙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记忆的工具,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脉络,节省备课时间提高效率,通过教师发散性的思考,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改善学习效率。关键词:思维导图、生物学、课堂教学 1.课题的提出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结构是网络式的,要求知识元素的呈现和表达应该是非线性的。与传统教学作比,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思维导图的引入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超文本阅读能力和知识网络的快速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编码和信息提取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思维导图的认识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于1970年提出的,是一种发散性思考并能增强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能力的可视化的学习工具。它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协同运作,以树形分支延伸出去,形成一种树状思维。由于模拟了人脑的工作方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开启人类大脑的潜能。

思维导图都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图表、颜色遵循着与人类大脑处理事务的思考模式相吻合的规则,利用导图把长串枯燥的信息变化成容易记忆,高度组织性的图画,让学习者更有效的把信息储存进大脑或是迅速提取。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有效的并具有个性色彩的做笔记的方法,用文字将个人的思维完全展现出来。

思维导图式笔记,与传统的线性记录方法完全不同,以中心主题为中心向周围发散的直观形象的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发展,思维导图理论日渐成熟,受到许多国家的教育机构和工作者的追捧,新加坡等国已经把思维导图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用“画”的方式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具有让思维可视化、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等优点,被誉为 21 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3.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践

3.1导图绘画课堂教学板书,构建核心知识体系

传统的教学板书,通常呈现的方式为线性关系,各知识点间缺乏逻辑联系,教师展示思维也比较零散,没有整体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性把控薄弱。

导图式教学板书就是使用思维导图,利用发散思维和联想,把零散的知识点都列在图上,在头脑中以全景图形式全面整合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创设情境,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教学设计逻辑结构清晰明了,更加系统、科学,能够有效整合各知识点很好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板书

思维导图式板书

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式板书有效促进师生间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与专注度。在良好互动中共同构建课堂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思维引导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2导图设置探究路径,实现思维逻辑的可视化

教学就是学生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和深加工,信息加工的有效性,准确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运用导图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承接关系,对学生提高综合探究能力,探究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借助图示更为明确的构建合理化的知识框架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

例:选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导图式探究性问题。

透过导图,能够清晰把握知识脉络,构建过程学生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不断强化所学知识的意义。运用思维导图,设置探究要渐进式呈现材料信息,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概念秩序,采用归纳式教学顺序,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思维导图为勾手,实现思维逻辑的可视化,组织学生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在共同体组织中完成探究,展示合作成果。教师以案例为线索,在实例问题解决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点的能力。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记忆模式,让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爬坡状态,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体验和成功的乐趣,激起主动学习的欲望。3.3思维导图在复习课、试卷解题分析中的运用 教学复习课阶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章节内容复习时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系统归纳,把知识编织成网,整体上掌握和运用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例:选用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内容运用思维导图示例如下:

思维导图能够在习题解题分析中有效地推动思维的深化,捕捉试题的有效信息,排除题目的干扰因素,从而为更为准确的推向考核的知识,更好地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解析:依据题目主题,列出思维导图如下:

通过构设的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分析并罗列出核心考点知识材料背后所包含的知识原理,从而根据答题要求做出具体化的回答。此外,把做题的方法策略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加以陈示,也有利于清晰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步骤要求,更好的掌握解题的方法策略,解题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回顾知识,促进知识网络构建,拓展解题思路,变枯燥的解题过程变得灵活,轻松,有趣。

4.教师思维导图引导教学后的思考

4.1有利于备课组集体思考,完成教学设计

在备课活动中,每个教师补充发言时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整理,集体备课活动效果往往不理想,而且容易跑题,按照思维导图的方法逐一解决整理,可以做到集思广益,智慧共享。例:

4.2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合作与对话

在思维导图引导教学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案例分析,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教学情境中,各自对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先通过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学生探究的动手和学习能力,后进行合作协商,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和拓展。寻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实施合作化学习既能互相启迪完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并引发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4.3改善师生信息加工,提升思维发散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应该借助思维导图对其课堂设计、学习进行辅助并养成习惯,这样长久坚持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问题,这样才会有长足的进步,也会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思维的发散,促进思维的灵敏、快捷,增强学习乐趣和成功感。参考文献:

篇6: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传凤

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孩子的创新、个性化的培养。中国教育最受诟病的是什么?是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与个性。如何能够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保持孩子们的创新和个性?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这个问题。在十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方法、策略、观念充斥着教育世界,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怎样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学会学习?下面就思维导图这一革命性的思维工具,与大家交流一下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又称脑图(Mind Map),是英国教育兼心理学家Tony Buzan(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整个图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

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近年来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成长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教师能尽早地掌握这样一门高效的心智开发工具,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思考和记忆培养上更胜一筹,实实在在地赢在起跑线上。

二、“思维导图的四个基本的特征: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到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正是基于思维导图具有以上四个特点,我们在使用思维导图时,“思维导图能够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知识信息进行描绘。”从而使思维方式由枯燥的、单一的、局限的,变成了彩色的、多维的和发散性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集散思维的具有知识可视化功能的工具,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放射性。思维导图的结构像一个大树,中间是主干,然后向四周围一级一级地不断发散;它又像大脑的神经元组织所构成的网络分布图,往往要么从一个关键词,要么从一个中心词开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思维的逐级发散,慢慢扩展开来,并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向四周逐级延伸的脉络图形,整体呈现放射性。

(2)个性化。之所以说思维导图是个性化的,原因在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具有很浓的个人色彩,思维的发散是个人思维的发散,个体脑海中编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将个人的思维、意识、认知以色彩、图形、文字或者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独一无二的,是具有个性的不具有统一模式的、形式较为活泼的,更好地体现创作者自身思想的。

(3)多元化。谈及思维导图的多元化,不得不突出强调其特点,它是由颜色不一的图形、文字、符号、线条等不同的方式根据创作者的思维意图进行的自由组合,从而将思维的逐级延伸与深入更为深刻地表现出来。

(4)直观形象性。从认知心理学的另外一个角度,思维导图将创作者抽象的深刻的思维通过穿插各种形象的图片、细致的文字、颜色鲜艳的线条等,将复杂的思维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将复杂的知识可视化,最终直观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帮助我们进行记忆。

(5)立体关联性。在认识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时我们了解到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这就决定着思维导图的枝叶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样,思维导图的中心词、关键词、主干与各分支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是立体的、紧密的、清晰的、生动的。思维导图尤其强调从立体的角度上去思考,摒弃传统的记笔记的二维思维,转而利用多维度、多层次的联想和生动的想象把知识体系不断地延伸、拓展、深化,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网络结构。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一般比较表层,其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和概念性较强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而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从思维导图上,我们能够很明确地看出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层次,帮助学生整体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等,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抽象思维。

2.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认知建构主义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基础,在学生的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从一个点出发,覆盖整篇文章甚至是一个单元、一本书,在信息量和思维含量都很大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思考,整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全面的思维导图。同时在学生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探究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3.思维导图以其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由一个点出发引出无数个分支,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来不断地发散和拓展。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指导教学,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巧用思维导图总结反思,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评价。

一堂课结束时,学生根据所学运用思维导图,提纲挈领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理清文本的整体思路,能够使得学生所学得到升华;同时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之后的学习。

四、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维导图解篇章,脉络清晰助读文

“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以立体方式思考文本,既整体把握又联系局部,帮助学生更好地和文本“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与绘图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娩出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1.课前绘制,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俸把握能力既包括单篇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又包括主题单元的整体把握能力。利用思维导图,能通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辨识能力,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1)绘制主题单元思维导图

“单元整组教学”是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把握整组课文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整组课文的内容,提升预习能力。绘制主题单元思维导图,一般可以这样操作:

浏览整组。在详细阅读每一篇课文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致浏览一下整组课文,让他们对每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要求学生取一张纸画一个中央图,把单元主题写上去,也可以根据主题画上匹配的彩色图像。接着,由中央图发散开去,画出思维导图的主干,它们通常是本组单元的课文题目。

感知课文。在浏览的基础上,再速读每一篇课文,画出初步理解以及捕捉到的基本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接下来的学习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

确定目标。这个阶段,学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在刚刚完成的单元思维导图上增加一些内容,比如,标明自己学习本组课文的目标等。这样,后续学习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2)绘制单篇课文的思维导图

预习单篇课文时,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操作与整组单元思维导图的绘制相似,只不过关注的对象减少了。笔者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燕子》为例进行说明。

预习时,学生先整体浏览,画出中央图“燕子”;接着速读课文,画出导图的主干,即“外形美”、“歇息美”、“匕行美”、“春之美”;再读课文,画出支干,如,“外形美”后面画出“羽毛”、“翅膀”、“尾巴”,等等。这样,这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就形成了,如下图:

利用思维导图预习课文,不仅能使学生整体观照文本,快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因为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填写的是关键词,而不是语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十分有利。

2.课中绘制,突破难点

课中绘图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进行,它应该为突出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少年闺土》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文中主要写了“回忆”、“相识”、“交谈”、“分别”四个方面,其中,“交谈”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为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绘制了下列思维导图。

这份导图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了课文的整体结构,而且特别关注了教学重难点。从导图上可以看出,“交谈”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抓住“雪地捕鸟”、“拾采贝壳”、“看瓜刺猹”、“潮汛看鱼”四个方面,条理分明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赏析。

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因为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必须通读课文,绘制的过程中又要通过读来把握要点,理清脉络,从而抓住关键词语。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3.课后绘制,巩固理解

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把点连成块,把块连成网,这就很好地避免了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的堆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性帮助学生总结要点,达到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我们来看下面这份思维导图:

这是教学《空城计》时,教师在总结阶段绘制的思维导图。它把小说的基本要素与课文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这种方法除单篇课文外,在学习完某一单元或某一专题后,也可以使用。教师用完整的系统框架展示出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储存学习到的知识点,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于友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二)思维导图辅习作,创造思维得发展

作为能够反映普遍思维过程的工具,思维导图也能够反映作文这一特定的思维过程。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清思路、选择材料、巧妙构思,从而掌握作文规律,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1.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选材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形,它从一个中心点开始,使每个词或者图像自身都成为一个子中心,这样整合起来可构成无穷无尽的分支。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核心内容,学生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中心点”。然后围绕这个“点”辐射出去,派生出多个子中心,即具体的写作内容。这样构成的导图结构、材料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剔除重复的选材。我们来看下面这份导图:

这是一名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我是个小电视迷》画的思维导图。写作文时,她按照画的顺序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外貌、性格和爱好,然后抓住“爱看电视”这个特点,详细地描写同反对自己看电视的母亲斗智的过程。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作文前先画思维导图与列提纲相似,但没有列提纲呆板;与打草稿相通,但比打草稿简便。学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确定了写作材料,而且对文章的脉络和层次有了清晰的认识。

2.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思

知道了习作的大体结构,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的习作。实际教学中,学生习作思路清晰,但文章内容空洞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通过多种方式(如运用修辞、心理描写等)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此时,如果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来看下图:

这是一名学生以《假如全球停水》为题习作时画的思维导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对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做出了完整的构思,对详略做出了具体安排,而且对如何把重点内容写详细也做出了合理的预想。有了这样的导图,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自然是成竹在胸了,写起来一定能得心应手。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如果希望把这些要求用一定顺序表现出来,可以在完成思维导网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把它们标记出来。此外,要尽可能地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这样可以加深记忆。

(三)思维导图促复习,自主学习练能力 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它能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知识,从而建立起一定的知识体系。

语文复习时,由于知识点多而零散,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乱。运用思维导图的“梳理”和“压缩”功能,把一个单元,一本书的内容“梳理”、“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便于学生在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点,理清复习的思路和重难点。这是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乐园》时整理的思维导图。

这份导图把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细致地筛选与归纳,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对照这份图,学生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知识,又能由此辐射开去,对每一篇课文的每一个知识点再认识。

思维导图是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作为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庞杂的语文知识时掌握方法、把握主线,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考技巧,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篇7: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 知,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情况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较轻松,因此要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建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网络。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受思维方式、语境等因素的影响,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思维导图的合理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网络,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再组合,找到学习的规律。本文将从思维导图的相关概念、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来具体讨论思维导图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是教育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时间的付出和效果不成正比。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小学英语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是运用文字和图形,结合学生大脑工作的特点,帮助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若能有效实施,则对提升学习效率具有创造性的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相关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其概念产生于20世纪后期,它作为一种图像式的思维工具而存在,主要通过中心词的辐射作用来完成对其它知识的学习。对于英语来说,以单词为基础,辅以大量的句子和段落,若不能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则会陷入到思维定势中去。

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学习的模块细化,用新颖的方式来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另外,思维导图的运用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学习的基础阶段,主要目标是掌握学习方法,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学习内容,应该在科学的指导下,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开发,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毋庸置疑,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的:第一,思维导图能很好地把握住教学重点,将细枝末叶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舍弃,通过从点到面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第二,从中心词出发,将所有的知识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搭建一个记忆框架,让学生能学会对知识的自我选择与整合。

(二)有利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当前,学生主体地位已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教师已不再实行填鸭式教学,更多地从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等方面来组合教学内容。这一方法同样适合思维导图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够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为其营造接近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理解新的知识,建立自身的思维知识网。

(三)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和传统教学不同,思维导图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搭 建桥梁和督促的作用。一旦学生掌握了思维导图的方法,就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知识进行加工,并融入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单一的知识网络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激发其对知识的探究欲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学习模块来体现,包括单词的学习、语段的学习等。若能有效利用,会让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事半功倍。

(一)思维导图在单词学习中的应用

不可否认,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但是单词的数量是巨大的,一味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但难以掌握,还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这时就需要通过四维导图来实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思维发散,如:可以将mother、father、brother这些有某一部分类似的单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达到记忆的目的。另外,在学习某个单词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反义词、近义词、单复数形式等来产生联想,建立学习的桥梁。

(二)思维导图在英语会话中的应用

英语会话是学习英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能最大限度的模拟真实的语境,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某一个中心词组发散思维,增加会话的丰富性。如:在通过会话进行自我介绍时,可引导学生罗列出会话大纲,从name、home等简单的点出发,联想到habit、dream等。

(三)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阅读是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有限的语段中找出关键点。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教师可以抓住语段中的一个关键词,将这个关键词解释清楚,然后以此为发散中心,将语段中的内容一点带面串接起来,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图。

四、结束语

篇8: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中明确提出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其中, 思维导图法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全面、系统地将数学知识点展示出来,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 当老师要讲解“计算多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 在教材中涉及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此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第一,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二, 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图形,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明确教学目的后, 教师再利用例题板来演示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但是由于这一知识点较难, 所以老师所出示的例题也会逐渐变多变难, 导致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当老师快要结束基础知识的讲解时,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 将知识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样做就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也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解题方法。

又比如, 当老师要讲解“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 由于其中不仅涉及到了乘法运算, 还涉及到了除法运算, 让学生感觉到此知识很复杂, 并且也很难。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首先要将最基本的解题方法讲授给学生, 然后再针对乘法运算、除法运算给出不同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计算。当学生完成了这些题目之后, 教师要将乘法运算、除法运算的特征总结出来, 比如:乘法运算, 如果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后面都有一个数字, 那么得出的结果的小数点后面就有两个数字;如果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后面都有两个数字, 那么得出的结果的小数点后面有四个数字……学生利用这一规律可以检验自己的运算是否正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地学习到理论知识,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

二、利用思维导图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概念较为抽象, 因此有一些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那么这会让学生在较难的知识点面前放弃学习, 从而不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为了能够解决数学中的难点知识, 教师就要利用思维导图法, 对那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导图设计, 通过将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 本节课涉及到对称、平移、旋转这三个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 一节课要学习这么多的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本节知识, 在上课之前, 教师要制作好课件, 并利用多媒体将图形位置的变化演示给学生看,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什么是对称, 什么是平移, 什么是旋转。当学生几乎了解了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之后, 教师再利用对称、平移以及旋转这三者的关系来设置导图, 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也防止学生出现混淆概念的现象, 不断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三、利用思维导图复习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复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复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当结束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该单元的知识点。单元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复习相关知识的时候, 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单元的理论知识。比如:当老师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教学内容时, 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 并且彼此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混淆的现象。特别是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时, 学生经常会错用公式, 他们或许会用面积公式来求体积, 也可能会用体积公式来求面积,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法, 帮助学生重新梳理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通过导图, 让学生了解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也让学生能够准确记忆它们各自的特征。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巧妙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法, 此种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9: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技术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 教学运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71-02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学科,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教会学生如何看待人的品性和社会行为。作为小学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从实际教学效果上看并不乐观,课堂教学环境不理想,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教学方法不得当等问题的出现,致使教学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要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策略,从而改变教学现状,为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简述

四维可视化技术就是将思维方法与思维路径通过图示技术,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结合图示的可呈现性,利用信息技术的可传播性、存储性和交互性等,将思维方式和思维路径呈现出来。此种技术将有效的信息以图示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记忆,并且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进行有效地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为提升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目前,思维可视化技术已经在小学教学的部分学科中得到了应用,并通过教学实践得出,该种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瓶颈,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创造条件,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四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1.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上看出,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知识等为目标,这些内容将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并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对此,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做好教学内容安排,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产生紧密地联系[1]。但因小学生在基础教学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且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遗漏知识点。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提供了开放式的学习方法

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因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其潜在的可挖掘的教学资源也十分丰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现有和潜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以丰富内容,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2]。再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中融合多种教学因素,如情感、意志行为等,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更感兴趣,课前和课后预习也更为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

3.课堂教学效果更显著

学生的品德与人格并不是单纯地靠知识的灌输来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在与外界产生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构造出来的。从这一层面上看,学生的主观体验对于自身道德素养的养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具实效性。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上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提升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中的品德与社会道德理论,从而为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创造实际的作用效果[3]。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借助对话,通过思辨以体现教学含义,但对话式的思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借助思维可视化技术,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思维的中心内容做出思维导图,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思维导图了解学生的思维路径,然后针对学生的思维路径采取对话式的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

1.认识不足,应用范围受限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重视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致使思维导致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得不到良好地运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由此受到限制。

2.教与学关系处理不当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使师生之间的配合更为紧密,实践证明,该举措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4]。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但因与教学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学的实效性不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应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强调教学的实效性,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本领,以提升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授课教师积极地探索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素养,注重教学内容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衔接,以使该项技术能够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五、综述

在新课改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充分地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为其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创造条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教与学的紧密联系,以提升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惠芳.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21(11):117-120..

[2]胡德海.探究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旬,2015,15(3):150-150.

[3]张春玲.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4,7(4):168-168.

篇10: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中的运用

胡燕琴

在很多人的写作思维里,作都有一个固定的模板,而事实证明写作文是发散思维的最好方式,而思维导图创新最简单的就是写作文,不但能创新,而且能提高写作逻辑,给人感觉起来不那么“记流水帐”。

在没有用到思维导图的时候,平常的写作文的程序是先对这题目想想,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可以引用了,然后有了思路后就开始写,但往往在动笔的时候,思路很局限,想到的东西很窄,结构也老套,作文没有新意。而运用了思维导图,就不一样了,因为导图写作文的第一步是题目发散,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中心写下题目,就开始“噼里啪啦”地发散联想了,这个阶段不去管联想的东西是否跟题目有关系,也不去管联想的东西是发夸张、是否可能,只管发散联想,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越广越好,直到写得满满一页纸的时候,再停下来。

然后再拿出一张纸,在新纸上重新写上题目,接着对刚才发散出来的内容进行思考,理出个思路出来,最后按照思路把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排序等等,用思维导图把作文的结构整理出来。

整理好后,就可以对着这个导图进行写作了,这时候就非常简单了,因为思路有了,内容也有了,一篇作文飞快地就写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运用到了导图辅助创新的功能,因为用到了导图这个工具,你的思路可能就大大打开了,你的作文材料可能就大大丰富了,你的作文结构也就可能更加有序、更加严谨并符合逻辑了。

接下来就是利用导图来进行解决问题,这个话题有点抽象,但其实也很简单。导图最明显的特征是发散,利用导图对问题进行发散思考,或者说养成寻找更多答案的习惯,可以让我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更加高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老板下了飞机,准备去市区办点事,这时候,怎么去就成了个问题?对于一般的职员来说,最常的方法就是坐公车,但对老板来说,时间更加宝贵,而钱反而是小事,所以打的更划算。就这些方法了吗?不,还有很多,比如,打个电话给市区的朋友,看看他是否能过来接。甚至看看能否不去市区就把事情办了。或者找个人代办,而老板去做另外的事情等等等等。经过对这种多解决办法的思考,可以让我们解决问题更加有效果,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协助我们养成这种发散思考的习惯,并帮助我们把发散思考的内容形象化地表示出来。

说到创新,更难的恐怕就是产生创意了吧。比如广告设计师,要设计一个可口可乐的新广告,可能就会绞尽脑汁,不断思考用什么元素去表达广告的主题,用什么结构去表达广告的主题,这个过程就非常耗脑力。

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至少有三个: 1.养我们发散思考的习惯;

2.使我们进行发散思考,并把发散思考的内容具象化的表达出来;

3.一堆元素用关键词的形式排布在一张图上,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其中可能的关联,从而找出创意。

篇11: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应用

学习体会

坝子中学 任轶

本人有幸参加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大方由教育局组织的由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汲虹主任及王娜娜老师的《2013初中语文主题培训》。通过汲虹主任的培训,认识了思维可视化工具,认识了思维导图,并学习了思维导图的制作,现结合学习和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途径)呈现出来。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国外教育界称之为“概念图”(Concept mapping),国内也有译为“概念地图”的,我们一般使用“概念图”的说法。所谓“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可以想到,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便有概念图的交流传播方式,如远古的象形文字与符号、古代的周易八卦图、人们使用地图表达地形和方位以及儿童自发的用涂鸦来传达自己的想法等。可以认为,人类使用的一切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图示方法都是“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称呼直接说明这是引导人们思维的图。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师生的认知活动。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知识的网络图形化技术,知识图由概念网络构成,网络包括节点和连线,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将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用网络状的图形表示,将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线条上,逐层分支 成多层线条。

归纳思维导图提炼关键词:“三原则”和“五技巧”,其实,我们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早就自然地使用了思维导图的方法,例如,历史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历史事件的实践线、生物老师用框图来表示生物分类、语文老师画出作品人物的相互关系和文章的结构等。在数学学科中,思维导图就应用得更多了,如:各种数量关系图,知识框架图,解题的步骤,解题用到的线段图„„只是没有把它们归纳成“思维导图”而已。可见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有很广的应用基础。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可以有多种使用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情景:

1、作阅读笔记

把文章的内容,化繁为简,以概念图形式扼要地表达出来。

2、作学习的总结

完成某个学习单元或课题后,利用概念图把学习心得或成果显示出来。

3、构思写作的内容

利用概念图,初步构想文章的内容,然后进行选材及组织材料等计划工作。

4、构思专题研究学习内容 利用概念图,初步拟订专题研习的大纲。

5、自我检测

在学习某个单元或课题前或后,分别绘画概念图作比较,以检视有否建构新知识或扩展学习的范畴。

6、协作学习,建构新知

学生比较各自绘画的概念图,讨论修订,然后整理、综合成一个新的概念图。

7、作授课教案

新上一堂课,可以把内容做成思维导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并且训练学生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建构在专家先进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平台,因此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个优秀的专家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工作,就象时刻在专家的指导下工作一样,所以无论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更好地在教与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生涯中,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表达自己的各种创意,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来。

上一篇:金融风险管理作业文档下一篇:实岗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