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贲门癌切除术

2024-06-18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精选九篇)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 食管癌32例, 贲门癌28例。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42~67岁, 术前检查血小板及凝血四项均在正常范围, 血白蛋白35 g/L以上。手术均剖左胸游离食管, 以胃重建食管, 食管中段癌胸顶吻合16例, 食管下段癌弓上吻合4例、弓后吻合3例, 食管下段癌弓下吻合6例, 中段癌颈部吻合3例, 贲门癌弓下吻合28例。其中结扎胸导管42例次。术后最多应用止血药物3 d, 必要时输血。无二次开胸止血病例, 无乳糜胸发生。胸腔粘连情况, 轻度条索状粘连5例, 中度膜状或幕状粘连2例, 重度致密粘连1例。

1.2 方法

随机连续观测60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的胸腔引流量。分别于术后2、4、8、24、48、72 h共6次收集胸液标本进行测量。

2 结果

2.1

术后胸液各时间段引流量呈一递减曲线, 具体平均引流量见表1, 引流液总量平均为680 ml, 范围为70~2 550 ml。

2.2 拔管时间

32例术后48 h拔管, 25例术后72 h拔管, 1例因前24 h引流量>1000 ml, 而于术后96 h拔管, 2例因前24 h引流量>1000 ml或漏气而于术后120 h拔管, 1例因漏气而于术后144 h拔管。

2.3 术后胸穿情况

共进行胸穿10例, 食管上段癌颈部吻合1例, 引流量1000 ml, 拔管时间72 h, 食管中段癌弓上吻合8例, 引流量平均630 ml (450~1050 ml) , 拔管时间72 h 2例, 48 h6例, 贲门癌弓下吻合1例, 引流量平均为500 ml, 拔管时间为48 h。

3 讨论

3.1 开胸术后胸腔渗液的发生机制

术中操作切开胸膜等组织, 虽经止血, 一些难以彻底控制的小出血和渗血, 如隆突下淋巴结剥离面渗血、肋间血管、肋间断端及胸腔粘连面的渗出, 术中挤压揉搓肺脏导致术后水肿渗出, 胸胃处于负压环境浆膜渗出。显然病变较晚, 外侵严重, 手术操作多, 时间长的病例, 术后引流量多, 此外, 胸腔粘连、肿瘤位置也是影响引流量的因素。

3.2 胸腔引流的观测和正常值

开胸术后必须保持胸腔引流管的密闭通畅, 以利于胸水排出, 应用超声雾化吸入, 协助患者咳嗽和深呼吸, 使肺能尽早膨胀。在观察胸水颜色、粘稠度的同时, 要注意单位时间内的引流量, 以便早期发现胸内活动性出血、乳糜胸等并发症。从本组统计中看, 术后前8 h引流量较多, 但无一例超过100 ml/h, 所以临床上把100 ml/h以下的引流量视为安全范围。正常情况下, 术后引流总量不应超过1000 ml。

3.3 拔管指征

杜百廉认为[1], 术后24~72 h胸腔引流量很少, 经听诊或胸透证实术侧肺膨胀良好, 可以将引流管拔出。笔者体会, 不应以时间长短作为衡量能否拔管的指标, 术后早期X线透视又不现实。以下三种情况应延迟拔管, ①手术后24~48 h引流量大于300 ml者;②24~48 h引流量<300 ml, 但胸引管液柱波动较大, 在5 cm以上者;③术后2~3 h发生气胸, 引流管漏气或波动大者。适当延长拔管并不增加胸腔感染的危险性。相反, 若拔管过早, 胸内积液多, 却会有发生脓胸的可能[2]。

3.4 胸内出血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内出血是一严重并发症, 其发生率约为0.3%[3]。患者于术后数小时内出现不同的休克, 胸腔引流量显著增多, 术后前8 h平均引流量为165.9 ml/h多提示胸腔内出血, 有二次开胸手术指征[3]。笔者观察本组患者仅为43 ml/h, 无二次开胸手术情况。临床上笔者以100 ml/h作为警戒量, 凡超过此限者, 在采取药物止血和补充输血的同时, 必须严密观察。若经保守治疗5~10 h, 全身情况无改善, 胸水无减少趋势, 应立即二次开胸手术止血。当然引流量大, 患者一般情况差应立即手术。

剖左胸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胸腔引流是促使肺复涨, 积存血液排出的常规方法。如何正确观测引流量、性质有利于病情的观察, 较早发现并发症能及早处理, 利于病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杜百廉.食管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318.

[2]尹年太.普外及胸外术后并发症诊治.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44.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意义 篇2

【关键词】食管贲门癌;早期肠内营养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55-01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引起越来越多普胸外科临床医师的关注,维持肠道功能的完整性,有利于食管贲门癌术后患者的恢复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对68例食管、贲门癌患者进行了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68 例, 发病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7.8岁。男性47例、女性21例。食管癌45例,贲门癌23例。以上患者术前主要症状有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程度不同的体重下降, X 线及胃镜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或贲门癌,患者都没有内分泌及代谢疾病,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正常。

1.2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肠内营养液是由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提供的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TPF)(每1 000 mL含蛋白质40 g,碳水化合物123 g,脂肪38.9 g,膳食纤维15 g。每1.0 mL含热量4.2 lKJ)。“能全力”用量所需热量根据125.5 kJ/(kg?d)计算。每500 mL中加1粒复方苯乙哌啶。EN组在手术中,将胃管与鼻肠管捆绑固定然后一起插入到消化道,食管肿瘤切除与食管胃吻合术完毕后,临床医师在麻醉医师的协助下,将鼻肠管继续送入,直到进入空肠为止,插入深度约距鼻翼90厘米,并将鼻肠管妥善固定于鼻翼处。PN组术中置深静脉导管[2]。

1.3检测指标

术后第1 天,第8 天分别抽血检测有关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N),并观察患者体重变化及腹胀,腹泻,恶心等反应,并记录肛门排气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平均±方差表示, 并且采用t检验,所有计数数据然后采用χ2进行检验,并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营养指标变化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Hb 均有所下降,其他指标详细见表1。临床观察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体重稍有下降,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 组胃肠功能恢复比较早,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56±11)h,较PN 组(77±18)h 明显缩短(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手术后,在胃和结肠的动力尚未恢复之前小肠功能已经开始逐渐恢复,为肠内营养提供条件。为了安全起见,本组病人术后第1天开始肠内营养。术后(56±11)h肠功能恢复,而PN 组术后(77±18)h恢复,有明显差异。肠内营养有几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如腹胀、腹痛、腹泻,推测是给营养物质速度不当所致。本组营养液为等渗液,以微泵调节,胃肠道反应较轻。EN 组患者术后第8 天的ALB、PA 值明显高于PN 组,说明肠内营养显著提高患者机体蛋白合成,改善营养状况[4]。

食管贲门癌病人基本上都有进食困难的症状,摄取的营养物质减少,而且肿瘤本身会引起代谢紊乱,患者一般均有蛋白质、消瘦、营养不良。食管贲门癌病人手术创伤后引起应激反应,会进一步加重机体紊乱。大量研究表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措施,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粘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进而能保证肠粘膜屏障功能,避免肠道内细菌移位,使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还可使肌力较早恢复,提高吻合口愈合速度,有利于内脏蛋白的快速合成。再者,肠内营养比较符合生理状态、更安全、价廉[3]。

参考文献:

[1] 葛晶,翟伟,王建军等.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的康复[J].中国康复,2008,23(1):42-44.

[2] 李刚.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12):11-12.

[3] 王绛英,李向军.食管贲门癌术后肠内营养供给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3):95-95.

[4] 孙清超,张铸.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2):229-230.

作者简介: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1996年1月~2009年12月14年间共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665例。男性451例, 女性214例, 年龄32~81岁, , 平均62.5岁。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及纤维内窥镜检查明确诊断。665例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证实:鳞癌484例, 腺癌181例, 颈部吻合133例, 发生吻合口瘘8例 (6.01%) , 胸内吻合532例, 发生吻合口瘘13例 (2.44%) 。

1.2 方法

颈部吻合口瘘8例均行保守治疗, 采用十二指肠营养管鼻饲营养, 颈部瘘口换药。胸内吻合口瘘13例中行保守治疗10例, 采用术后x光透视下置十二指营养管鼻饲营养或术中预先置十二指肠营养管, 胸腔闭式引流加灌洗。再次开胸手术3例。

21例吻合口瘘治愈19例, 死亡2例 (9.52%) 。颈部吻合口瘘8例均治愈, 治愈率100%。胸内吻合口瘘13例中保守治疗10例, 治愈8例 (76.92%) , 死亡2例 (15.38%) 。3例再次开胸手术行吻合口瘘修补术, 均治愈。死亡3例两例因合并糖尿病死于感染中毒全身衰竭, 另一例因年龄较大 (81岁) 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

3 讨论

3.1 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 (1) 手术操作技术因素:与手术者的吻合技术、游离技术有关, 如吻合组织对合不良, 打结过松或过紧, 针距、缘距掌握不当, 吻合口有张力, 吻合器使用不当 (切割不全或钮钉缺如) 等。 (2) 食管解剖特点因素:食管本身无浆膜, 肌纤维脆弱, 缝合时易撕裂;食管血供呈节段性, 近端距吻合口游离太长会造成吻合部缺血, 影响愈合。 (3) 胃的解剖特点因素:游离胃时损伤网膜血管弓或损伤大小弯侧胃壁, 过分揉搓胃壁致胃挫伤, 局部血肿形成。另外, 胃折叠成管状对胃的血供有影响, 亦影响吻合口的愈合。 (4) 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吻合位置的因素:颈部、弓上胸膜顶吻合较弓下吻合发生瘘明显多;肿瘤瘤体大、外侵粘连重, 因切除范围广, 血运差, 易影响吻合口愈合;切除肿瘤后残端癌细胞阳性, 癌组织愈合能力差, 亦影响吻合口愈合。

3.2 吻合口瘘的诊断吻合口瘘按其发生的早晚可分为早期瘘 (<3天) , 中期瘘 (4~10天) , 晚期瘘 (>10天) 。发现越早越好, 及时处理, 才能提高治愈率。颈部吻合口瘘临床表现:颈部伤口红肿、压痛, 皮下气肿, 伤口内有含胃液、痰液或食物残渣的脓液。口服美蓝后伤口内有蓝染即可确诊。胸部吻合口瘘的表现: (1) 突然胸痛, 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等, 术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2) 术后发热, 抗生素疗效不佳。 (3)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 (4) 胸片示胸腔积液或气胸, 胸穿抽出混浊黄色或褐色、有臭味脓性液体。

3.3 吻合口瘘的治疗保守治疗:原则是早期禁食, 胃肠减压, 胸腔闭式引流, 营养支持, 抗感染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颈部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措施:拆除切口下方缝线减压, 局部开放引流, 勤换药, 同时静脉高营养支持或胰十二指肠管肠内营养支持。胸内吻合口瘘的治疗措施:禁食, 胃肠减压, 胸腔闭式引流加胸腔灌洗。闭式引流管放置于脓腔最低位, 最好对口引流或双套管, 以利灌洗, 灌洗液可用敏感抗生素液或生理盐水, 每日2~3次, 尽量将脓液、坏死组织引出, 以减轻全身中毒症状。必要时可用负压引流, 可加速脓腔缩小。营养支持治疗:早期即可给与静脉高营养治疗, 但价格昂贵不利长期治疗, 如术中未放置胰十二指肠管, 术后可于X光透视口服碘水造影下放置胰十二指肠管, 然后给予肠内营养治疗。选用有效抗生素:一经诊断吻合口瘘, 立即取脓液行培养加药敏, 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瘘口封堵:如瘘口较大, 可于X光透视下于瘘口置入带膜钛-镍记忆合金支架封堵瘘口, 如瘘口较小, 可于内窥镜下医用生物蛋白胶封堵瘘口。

3.4 吻合口瘘的预防 (1) 手术期处理: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缺氧。控制好血糖、血压, 术前行食管抗生素液反复冲洗。 (2) 根据肿瘤位置选择好切口, 切口要足够长, 充分暴露好手术野, 使吻合能顺利进行。 (3) 提高吻合技术:切断食管边缘要整齐, 吻合口全层对合要良好, 针距疏密、线结松紧适宜, 吻合缝线尽量不在同一平面上。 (4) 游离食管和胃时, 不应过分追求速度, 注意操作轻柔, 保护好食管表面纤维膜, 吻合时可防止食管肌层撕裂, 近端食管不宜过长 (一般2~2.5cm) , 以免影响吻合口血供。游离胃时不要过分揉搓, 保护好胃网膜右动脉, 胃上提时不能扭曲, 尽量不将胃缝成管状。胃底贲门癌切除后, 如残胃太小, 不宜强行套叠, 单层缝合后, 外加大网膜覆盖加固。 (5) 术后有效胃肠减压, 防止胃过度扩张, 术中可常规行幽门成形术。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诊断、吻合口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665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吻合口瘘治愈19例, 死亡2例 (9.52%) , 颈部吻合口瘘全部治愈。胸部吻合口瘘13例保守治疗10例, 治愈8例 (76.92%) , 死亡2例 (15.38%) 。3例再次开胸行瘘口修补术, 均治愈。结论 手术操作技巧、肿瘤大小、部位及吻合口张力、血运是影响吻合口愈合的重要因素, 应及时诊断和治疗吻合口瘘, 早期发现, 及时手术对治疗是有利的。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吻合口瘘

参考文献

[1]蒋耀光等.食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现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1, 8 (3) :147.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 篇4

【关键词】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风险因素;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1-02

目前,食管贲门癌的治疗原则主要还是采取以开胸手术为主的治疗原则,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禁食时间长,伤口疼痛,体力,营养状况,管道多等多种原因导致了其早期下床活动风险的增加[1],提高了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影响了治疗效果,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本文就术后活动存在的风险及相关护理综述如下,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 早期下床活动的益处[2]

1.1 防止肺部感染 早期下床活动能有效锻炼患者的肺活量,使患者积聚在气道内的痰液容易咳出,防止了肺炎,肺部张的发生。

1.2 减轻腹胀气 下床活动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使患者早期排气,缩短了胃肠减压管留置的时间。

1.3 减少压疮的发生 食管贲门癌术后,患者要保持半坐卧位,而剪切力是造成压疮的主要因素。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以减少剪切力的作用时间,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1.4 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血管受损,血流减缓,血液高凝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三大病因,早期活动,可使肢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5 促进伤口愈合 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腹部胀气,增进食欲,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加快伤口的愈合。

2 风险因素

2.1 病情变化 患者如有特殊基础疾病早期活动可使病情发生变化。

2.2 跌倒的风险 多数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前多有进食哽咽症状,营养不良,术后禁食时间较长而出现摄入不足及水电解质失衡,加上手术较大,使患者处于虚弱状态,全身软弱无力,容易发生跌倒。

2.3 导管滑脱的风险 术后患者往往身上置有胃管,胃肠营养管,胸管,尿管,输液管等多根管道,若稍加看管不利,便有可能将导管拔出。

3 护理干预

3.1 术前护理 给病人及家属进行术前宣教,简单告知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讲解通俗易懂,必要时可介绍同病种术后患者互相沟通。

3.2 术后护理 指导患者及家属放松心情,鼓励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有一定知识的病人指导患者自护,对文化水平较低的病人应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一般手术在术后24小时可进行床上活动,术后48小时无特殊病情变化就可下床活动。在协助病人下床活动时,先鼓励病人坐起,病人无头昏等不适时,再扶病人下床沿床边缓慢走动,使患者不感到疲劳为易。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导管的保护,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3.3 注意事项 病人下床活动前应先测量生命体征,生命体征稳定时才可下床活动。活动时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等;术后初期以病房活动为主,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主,注意保暖[3]。

综上所述,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防止术后并发症有很好的效果,但同时又存在有较高的风险,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对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患者及家属文化程度层次不齐,如何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率,使不同患者都能充分接受并掌握,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詹燕,库洪安,何慧.食管贲门癌患者对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风险认知情况的调查.解放军护理杂志,2O12,29(12B):29.

[2] 李翠碧.浅谈外科病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体会.川北医学杂志,2001,12:12.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99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贲门癌或食管癌的患者,共计3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49~78岁,平均63岁;原手术方式BillrothⅠ式4例,BillrothⅡ式28例;术后发生残胃贲门癌或食管癌的时间为6~19年,平均(8.9±2.0)年;残胃贲门癌11例,食管癌21例(中段癌10例,下段癌7例,上段癌4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梗阻感、吞咽不畅等。

1.2 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并遵循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本组病例均行根治手术:其中11例残胃贲门癌均采用胸腹联合切口或左胸后外侧切口,施行食管胃吻合口部及周围淋巴结清扫手术,用P空肠袢代胃Roux-en-y式与食管吻合;9例中下段食管癌保留胃短动脉和胃网膜左动脉,将残胃连同脾、胰尾移入胸腔内行食管残胃吻合;4例上段食管癌采用右胸、腹部、左颈部三切口入路,行食管次全切除;3例食管中下段癌利用胃空肠吻合的侧支循环为血供,游离残胃行食管胃弓上吻合;5例食管食管中下段癌利用胃左及部分胃短动脉血供,行食管残胃直接吻合。

1.3 观察项目

观察所有患者再次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并采用生活质量评分(QOL)与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QOL评分包括食欲、精神、睡眠、疲乏、疼痛、家庭理解与配合、同事的理解与配合、自身对癌症的认识、对治疗的态度、日常生活、治疗的副作用以及面部表情评分,总分60分,分数越低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结局

32例患者中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仅出现2例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 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对胃大部分切除的术后5年以上出现吞咽不适或阻挡感、上腹饱胀感、剑突下烧灼样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残胃发生癌变的可能,需要尽快进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或纤维胃镜检查[3~5]。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贲门癌及食管癌距首次胃部分切除到发生癌瘤间隔期不少于5年,本研究中发生时间为术后6~19年,平均(8.9±2.0)年。一般认为多发生于毕氏Ⅱ式术后,但也有持相反意见的,本研究中原手术方式BillrothⅠ式4例,BillrothⅡ式28例。

目前在贲门癌的治疗上,其方法大都与食管癌类似,外科方法较为可靠,但治疗后并发症不可避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6,7]。为改善预后,保留部分残胃的手术方法得到快速发展[8,9]。向可敏等[10]的研究也证实贲门胃底切除后余胃食管直接吻合术治疗残胃贲门癌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本研究结论与以上报道基本相符,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体会:于脾门内结扎各血管,脾侧血管不上止血钳亦不结扎,行脾门内脾切除,这样保持胃短血管和胃左网膜血管的完整性,避免脾脏多占胸腔容积及难以固定的弊端;为了增加残胃空肠上提高度可切断胃空肠吻合的输入空肠袢,将其与输出端空肠袢远端行端侧吻合,此举至少可增长3.0~5.0cm;以结肠左动脉作为肠段营养血管,用横结肠作顺蠕动吻合,此为首选方法。因为逆蠕动会导致吻合口处内压增高,使吻合口的张力加大,从而影响吻合口愈合,故使用结肠作顺蠕动吻合为优。

参考文献

[1]李庆渝,刘彬,白韬.空肠食管吻合术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767~1768

[2]王立杰,李晓滨,刘佐军.外科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12例报告[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2;15(4):289~290

[3]岳淑民.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镜检查分析108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3):44

[4]杨洲,杨绍福.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行弓上食管胃机械吻合术280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12(6):436~437

[5]袁方良,张庆震,许林.余胃代食管治疗残胃食管、贲门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08;3(3):176~177

[6]施建新,高成新,秦元,等.胃大部切除术后胸内横结肠间置的临床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4):235~237

[7]李正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癌50例诊治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234~235

[8]莫启章.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临床分析(附21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8):36~38

[9]缪劲,张雷杨,高岩,等.残胃贲门癌级残胃食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J].现代医学,2006;6(34):191~192

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期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食管贲门癌,老年人,护理

手术切除是根治食管贲门癌的主要方法。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的一般状况多较差, 手术合并疾病较多, 术后并发症也很复杂, 因此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本科122例60岁以上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护理方法

1.1 术前准备及护理

(1) 呼吸道准备:对本组病例术前就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肺部疾病者, 手术前均常规应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 改善肺功能; (2) 术前严格控制其他合并症, 如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 有冠心病, 心律失常者, 应采用改善心肌供血、纠正心率失常药物治疗; (3) 术前适当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维持手术前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4) 胃肠道准备:①术前3 d改为流质饮食, 对梗阻明显者给予食管冲洗。用庆大霉素、甲硝唑加生理盐水100 ml经鼻胃管冲洗, 以减轻局部充血水肿, 减少术中污染, 防止吻合口瘘的发生;②结肠代食管手术患者, 术前3~5 d口服庆大霉素或甲硝唑, 术前2 d进无渣流食, 术前晚进行清洁灌肠;③术前晨留置胃管, 如果通过梗阻部位困难时, 不能强行置入, 以免戳穿食管。可将胃管留在梗阻上方食管内, 待手术中再放入胃内。

术前治疗时间10~14 d, 术前再次检测肺功能, 对于呼吸功能明显改善, 血压、心功能接近正常者行手术治疗, 全组患者平均术前治疗7~10 d。

1.2 术后护理

1.2.1 一般护理

(1) 注意体位; (2) 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若发现心率增快、早搏、异位心律、房颤时应通知医生, 及时给予处理; (3) 吸氧:老年患者因心肺功能差, 必须保证充分给氧; (4) 加强口腔护理。每天早、晚各1次, 也可根据情况, 适量增加次数。

1.2.2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 按时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 防止胸引管打折、扭曲、受压、堵塞、脱落。密切观察引流液色、质、量, 并准确记录。若术后引流量>200 ml/h, 且色鲜红、血性粘稠, 连续3 h以上, 并且有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烦燥不安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 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 立即通知医生, 并加快输液、输血速度,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为再次开胸止血做好准备。若手术后3 d仍有较多引流液, 注意是否已并发乳糜胸, 在明确诊断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注意观察引流瓶内液面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 以及波动的幅度。观察负压波动是否明显。一定按时做管外挤压, 若波动消失, 引流量骤减, 则有胸管堵塞的可能。若引流不畅, 可致胸内积液、积气, 压迫肺组织引起肺不张而致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且胸内出血不能及时被发现而引起失血性休克, 老年人还可致心率增快, 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

1.2.3 呼吸道护理

注意充分湿化呼吸道, 每天行超声雾化吸入, 每4~6 h1次, 使呼吸道湿润, 痰液稀释, 易于咳出。当肺内有大量痰鸣或呼吸音减低时, 应采取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等措施, 积极恢复支气管通畅, 避免肺不张的发生。

1.2.4 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老年食管癌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术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或因为手术的原因, 术后进食不当等, 容易并发吻合口瘘。吻合口瘘多发生在术后5~10 d, 此期间应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 尤其是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后。若体温持续在38.5℃左右或更高, 则有可能是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吻合口瘘的早期症状。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质、色、气味, 如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并注意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疼痛、灼热、并注意保持切口敷料包扎是否完好、是否有渗出, 若有, 及时更换, 注意加强无菌技术操作。

2小结

本组122例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者42例, 发生率为31.5%。除1例因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外, 其他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疗效满意[1,2]。

参考文献

[1]刘东英, 孟照英.高位食管癌术后护理.医药论坛杂志, 2004, 04:058.

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3 124例, 其中男2 108例, 女1 016例, <40岁203例, 41岁~50岁976例, 51岁~60岁1 024例, 61岁~70岁846例, >70岁75例。本组病例中, 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5%, 手术病死率为0.3%。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胃镜、病理细胞学、X线食管钡餐摄片检查确诊而进行手术治疗。

2 术前护理体会

2.1 术前评估术前准确有效的护理评估是做好术前准备的前提。我们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估[1]:

2.1.1 症状体征吞咽困难, 闷胀, 呕吐的程度、发生及持续时间, 疼痛的部位、程度、发生及持续时间, 消瘦, 贫血等[1]。

2.1.2 饮食习惯及高危因素饮食喜好、进食速度、有无吸烟饮酒史包括地方水土、饮食习惯等。

2.1.3 营养状况及心理状态身高、体重、皮肤、皮下脂肪, 患者对疾病、手术的认识, 心理承受能力等。

2.1.4 完善各项检查协助完善各项检查并收集阳性指标, 判断有无其他系统疾病。

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越来越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更是如此。本组82%的患者对癌症认识具有片面性, 特别是对手术产生焦虑、恐惧、睡眠障碍、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 临近手术忧虑、恐惧达到高峰, 这样不但影响患者的睡眠和休息, 健康状况下降, 同时也降低了手术的耐受性, 增加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2]。所以在术前应准确评估,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治疗的认识、思想状况, 针对性解除思想顾虑, 改善精神情绪, 讲解食管贲门癌的相关知识、手术过程、术后配合。请术后恢复期患者现身交流术前、术后的体会, 帮助其正视现实,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保证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

2.3 口腔护理

本组74%的患者来自于经济较差的偏远地区, 卫生习惯较差, 我们加强了相关卫生知识的讲解,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指导患者早晚刷牙, 饭前、饭后漱口等。如有龋齿、牙周病变患者, 要给予积极的治疗, 以预防术后感染及吻合口瘘的发生。

2.4 呼吸道护理

食管贲门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50岁以上较多见, 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合并症, 导致肺功能低下[3]。本组53%患者有多年吸烟史, 所以术前呼吸道准备显得非常重要。应准确评估患者的肺功能, 吸烟者术前劝其戒烟, 有呼吸道感染者给予积极治疗, 指导并训练患者腹式深呼吸及咳嗽技巧, 达到增加肺活量, 改善缺氧, 有利于术后排痰, 从而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5 冲洗食管

对有食管明显梗阻患者, 术前3 d开始每晚用温盐水或3%~5%Na HCO3溶液冲洗食管, 减轻局部组织感染和水肿, 有利于术后吻合口的愈合[3]。对轻度梗阻者, 嘱患者不吃不易下咽的食物, 防止加重梗阻或导致肿瘤破溃出血, 多饮水, 特别是饭后起到冲洗食管的作用。

2.6 胃肠道准备

术前1 d晚, 宜进流汁饮食, 22:00至术晨禁食禁饮, 术前晚用0.1%肥皂水灌肠1次或口服20%甘露醇250~500 ml, 清空肠内粪便, 对选用结肠代食管的患者, 必须做好结肠清洁准备工作。术前3 d进食高热量无渣饮食, 每晚用温盐水灌肠1次, 术晨清洁灌肠并留置胃管及营养管, 营养管备术后十二指肠滴注营养液。

2.7 营养支持

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 营养状况与手术耐受力及疾病康复有着密切关系。术前应注意患者的营养及进食状况, 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本组87%患者有营养状况不良, 在配食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热量3 000 kcal, 蛋白质150~200 g) 。对长期进食不足或丢失过多的患者, 要维持或增加营养, 鼓励患者多进食以减少丢失量, 必要时遵医嘱静脉支持、输血治疗, 补充营养, 纠正贫血, 以保证手术安全进行。

3 术后护理体会

3.1 全麻术后护理

3.1.1 备好术后监护室及各种抢救物品、药品及器材

如备好麻醉床、氧气、吸痰器、胃肠减压器、血压计、输液架、急救车等, 使患者回房后能得到及时的安置与监护。

3.1.2 体位

患者回房后, 麻醉未清醒前, 给予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防呕吐物、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发生窒息, 若有舌后坠应置口咽通气道, 待患者清醒后取出, 躁动不安者应设专人监护, 防止损伤、坠床及身上所带管道的脱落, 必要时给予安定10 mg静脉注射, 待患者清醒, 血压、心率稳定后, 给予半卧位, 抬高床头30°~45°以利呼吸及胸腔引流, 及时排出胸腔内的积液、积气, 促使肺复张, 并可防止局部受压过久致褥疮发生, 同时患者也因改变了体位而增加了舒适感。

3.1.3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并及时了解患者术中情况, 做到护理患者心中有数。

3.1.4 吸氧

给予鼻导管或鼻塞持续吸氧, 2~4 L/min, 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 根据病情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持续12 h~18 h, 以保证体内氧的供给, 改善组织缺氧状况。

3.1.5 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

如胸管、尿管、鼻导管, 堵塞十二指肠营养管管口, 以防胃液逆流污染床单。

3.2 对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3.2.1 经常观察胸管引流是否通畅, 负压波动是否明显,

并定时做管外挤压, 若波动消失, 引流量骤减, 则有胸管堵塞的可能。

3.2.2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并记录24 h总

引流量。若术后引流量较多, 血性黏稠, 色鲜红, 且每小时超过200 ml连续4 h~6 h, 则提示胸内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2], 应加快输液、输血速度,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为二次开胸做好准备。本组术后发现2例出血, 1例于术后10 h行开胸止血术治愈, 1例因贻误时机致出血性休克, 抢救无效死亡。若引流不畅, 可致胸内积液、积气, 压迫肺组织引起肺不张而致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且胸内出血不能及时被发现而引起失血性休克, 老年人还可致心率增快, 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

3.2.3 对胸液性质的观察。胸液呈鲜红色, 量多则有胸内

出血的可能, 若呈咖啡色或黄绿色浑浊样, 脓性有臭味, 则证明已发生吻合口瘘, 若呈淡红色每日在1 000 ml左右, 则有胸导管损伤的可能。本组发现吻合口瘘2例, 经行空肠造瘘术后3个月后痊愈, 胸导管损伤1例, 于术后第6天经二次开胸结扎胸导管后痊愈。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患者气管分泌物增多, 主要原因:一是麻醉中气管插管的刺激和药物的刺激;二是疼痛降低排痰能力。痰液堵塞气道容易引起肺不张、肺炎等, 因此患者清醒后鼓励其咳嗽、排痰, 减少并发症。为了确保痰液顺利排出, 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1) 让患者坐起, 叩击胸背部, 以利末梢气管内的痰液排出; (2) 用手前后按压术侧胸部, 以减轻咳嗽时因胸壁活动而引起的疼痛; (3) 指压天突穴, 刺激气管, 引起反射性咳嗽; (4) 雾化吸入,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 给予药物雾化吸入。常用药物有:庆大霉素8万U、氨茶碱0.25 g、氟美松10 mg、糜蛋白酶400 U加生理盐水10 ml, 或沐舒坦30 mg加蒸馏水50 ml, 每2 h雾化吸入1次。

3.4 胃管的护理

保持胃管通畅, 持续胃肠减压, 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和肺复张。如遇胃管不通时, 可用注射器抽吸, 也可注入少量温开水或生理盐水使其通畅。注意观察胃液的颜色、性状及量。正常胃液为淡黄色或草绿色, 手术当日也可抽出少量咖啡色或红色胃液, 若突然抽出大量咖啡色或鲜红色胃液, 说明胃或吻合口有出血的可能, 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3.5 导尿管的护理

全麻术后留置尿管, 主要是观察尿液颜色、尿量, 判断容量是否补足, 肾功能有无损伤, 若出现少尿、无尿应及时通知医生, 并给予相应的处理。由于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 尿道口分泌物较多, 细菌可自尿道口侵入引起尿路感染, 故要用0.1%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尿道口和会阴部1~2次/d, 或用庆大霉素8~16万U加生理盐水250~500 ml, 2次/d冲洗膀胱。一般保持3 d~5 d后拔管, 拔管前要训练患者自行排尿, 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避免膀胱括约肌麻痹而发生拔管后引起尿潴留。

3.6 营养管灌注的护理

一般术后8 h可滴注少量温热盐水, 10 h~12 h后开始灌注营养液。营养液应为具有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无渣流质。如牛奶、橘子汁 (非碳酸水) 、葡萄糖、鸡汤或排骨汤等, 滴注前后均应注入少量温开水以冲洗管腔, 避免管腔堵塞。灌注牛奶、果汁、鸡汤或排骨汤, 每2 g 1次交替灌注, 以利于消化吸收及均衡供给营养, 每次不超过200 ml, 灌注时速度不宜过快, 温度保持在40~42℃为宜, 不可低于38℃, 以免刺激肠蠕动加快, 引起腹胀、腹泻等不适。术后第6或7日停止灌注[4], 可经口进少量流质饮食, 并逐日增进食量, 进半量半流质饮食2 d~3 d, 无不良反应, 可拔除营养管。

3.7 镇痛的护理

充分镇静镇痛, 减少给患者带来的生理上、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在疼痛缓解时多协助患者咳嗽、排痰, 以减少无效咳嗽造成疲劳, 促进患者更好地休息和睡眠, 主动进行功能锻炼[5]。我们术后常规留置了PCA输液泵, 做好PCA输液泵的护理, 教会患者使用和控制PCA, 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与患者保持有效沟通, 帮助患者减少疼痛。

3.8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

早期活动分为卧床活动和离床活动, 前者包括深呼吸、咳嗽、翻身、叩背和活动非手术部位的肢体, 有利于机体各部分功能的恢复, 促进深呼吸, 利于肺扩张和分泌物排出, 防止肺部并发症。后者包括床旁活动、病室活动及室外活动, 促进术后全面恢复。

3.9 切口的护理

注意观察胸部切口及颈部切口有无渗液、渗血, 敷料有无脱落。特别是颈部吻合的患者应注意颈部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的多少, 如有大量鲜血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如敷料渗湿及时更换, 保持清洁无菌, 以防感染。

3.1 0 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术后保持口腔清洁, 清除口腔污染, 每日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漱口, 目的是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断绝口腔细菌的来源, 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预防肺部感染。定时给患者翻身, 按摩骨突部位的皮肤, 保持皮肤清洁, 预防褥疮的发生。

3.1 1 出院健康教育

劝其坚持戒烟、酒, 注意营养和饮食懂得调理, 少食多餐, 避免进过硬、过热、刺激性强的食物;加强口腔护理, 每次饮食后饮水冲食管;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3周~4周后来院复查并进行术后化疗, 有异常及时来院检查[6]。

4 小结

通过对3 124例手术前后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护理, 笔者体会到,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前提;科学的术后护理, 严密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是外科手术成功的保障;加强心理护理和皮肤护理及对呼吸系统和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 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对3124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前、术后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充分的术前准备, 细致周到的术后观察和护理降低了术后并发症, 提高了手术治愈率。结论高质量的护理贯穿于手术的全过程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食管贲门癌,术前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马双莲, 丁.临床肿瘤护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5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

[3]刘宝善.消化器官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

[4]李显蓉, 韦思敏.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病人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和护理[J].现代护理, 2004, 10 (3) :216

[5]邓海波, 郭淑丽, 梁晓坤.控制疼痛对促进胸外科病人呼吸治疗过程的观察[J].现代护理, 2004, 10 (10) :908

老年食管贲门癌的围术期护理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0例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65例, 干预组男31例, 女34例, 年龄47岁~71岁, 平均年龄 (55±3.4) 岁, 病灶位于:食管上段11例、中段20例、下段25例, 贲门癌9例;常规组男37例, 女28例, 年龄51岁~77岁, 平均年龄 (54±4.3) 岁, 病灶位于:食管上段13例、中段19例、下段22例, 贲门癌11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其中实施左侧开胸胸内吻合术91例, 其余患者实施左侧开胸颈部吻合术。手术后留置引流管, 禁食6 d~10 d。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性的围术期护理 (生命体征监护、用药指导等) , 干预组患者则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和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1.2.1 心理护理

食管癌患者多有进食困难, 心理负担较重。再加上患者对手术不了解, 在术前其心理波动较大, 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惧以及对治疗效果的担心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所担心的事情, 并一一排解。将疾病形成的原因以及手术治疗的好处与安全性告知患者, 消除其恐惧心理。同时还要将不良情绪对手术预后的影响告知患者, 争取其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手术。

1.2.2 饮食护理

吞咽困难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饮食, 因此多数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失衡等情况。在手术前护理人员要联合患者家属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 帮助患者提升机体抵抗力,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预后。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软质食物或者流食为主, 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采用静脉营养支持的手段, 患者要少食多餐。手术后患者会出现胃部不适等情况, 如呕吐、反酸、食物反流等,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食时的体位, 饭后2 h不能平卧[1]。

1.2.3 并发症护理

老年患者机体功能下降, 手术创伤性较大, 容易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等现象, 因此手术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若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时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2]。手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观察患者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量, 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 降低肺部感染的概率。肠营养管要保持通畅, 把握好营养液的温度以及滴注速度, 避免过冷过热、过快过慢而引发的不适, 若发现管内有红色液体, 要立即上报医生, 采取应对措施[3]。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有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3.85%;常规组有2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33.8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2, P<0.01) 。见表1。

例 (%)

2.2 2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和疾病认知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6.92%, 疾病认知率为92.31%;常规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56.92%, 疾病认知率为44.62%,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例 (%)

3 讨论

癌症是危及人们生命的重要疾病, 也是临床无法治愈的“不治之症”, 而食管贲门癌在我国为高发疾病, 患者不仅要遭受身体上的痛苦, 而且心理上也备受煎熬。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减轻其身体上的痛楚, 而且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患病的现实,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结果显示, 实施护理干预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和疾病认知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此可知, 对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在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而且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护理满意度, 使患者从容地面对疾病, 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吴超, 李克剑, 阮应东.高龄食管癌、贲门癌围手术期的治疗及护理[J].亚太传统医药, 2009, 5 (3) :152-153.

[2]肖静, 崔小松.高龄食管癌贲门癌52例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7 (3) :76-78.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3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使用负压球细管引流患者9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41~77岁,平均为64.2岁。其中食管癌40例,行左胸内弓上、胸顶吻合34例,右开胸三切口颈部吻合3例,左颈、左胸二切口颈部吻合2例,右胸上腹部二切口胸顶吻合1例;贲门癌50例,均为胸内弓下吻合。以前使用传统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的食管癌、贲门癌9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42~75岁,平均65.3岁。其中食管癌37例,行左胸弓上、胸顶吻合34例,右开胸三切口颈部吻合3例;贲门癌53例,均为胸内弓下吻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活质量评分、肿瘤分期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术后胸腔引流均采用一次性无菌、无毒、无热源硅胶制负压球引流管,置管前将负压球拔掉,适当裁剪前端或后端,并留置侧孔(原前段侧孔较小),彻底清洗胸腔,清除血块及纤维素等易凝物质后,常规部位置入导管,如需在胸顶部或吻合口旁留置导管,可在附近壁层胸膜松松缝一针固定,保证在出胸腔前2~4 cm处有一侧孔,固定导管。连接后端、负压球,使负压球底部开启。胸腔缝闭,麻醉师鼓肺,导管内有血液流出时,说明气体已排尽,挤捏负压球呈凹陷状,关闭底部扣带,使其呈负压吸引状态。待负压球全部膨起后开启扣带,排除内容物,使负压球再呈负压吸引状态持续引流。如此反复引流,待患者开始进流食,引流液量及颜色无明显变化后,拔除引流管,一般放置7~9 d。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2],定时挤压引流管以通畅引流,防止堵塞,每日更换引流瓶,36~48 h后拔管。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住院时间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采用U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胸腔积液1例(占1.1%),无一例脓胸发生,术后当日镇痛剂应用87例(占96.7%),术后2 d镇痛剂应用10例(占11.1%);无引流口感染,引流管堵塞1例(占1.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8 d。对照组胸腔积液31例(占34.4%),脓胸2例(占2.2%);术后当日镇痛剂应用89例(占98.9%),术后2 d镇痛剂应用73例(占81.1%);引流口感染11例(占12.2%),引流管堵塞2例(占2.2%);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4.5 d。观察组在胸腔积液、第2天镇痛剂应用、引流口感染及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脓胸、第1天镇痛剂应用及管腔堵塞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3讨论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是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3]。与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相比,负压球细管引流具有明显的优势。负压球体积小、管径细、质软、弹性好,日常活动方便携带,装入口袋或系于腰间均可,较易为患者接受;负压球为无菌、无毒产品,密闭性好,可有效防止逆行感染,且拔管方便,不留置缝线,48 h后自行揭除,无需换药,拔管当日即可出院。值得注意的是,置管前留置侧孔要适当,以防引流不畅,但过大在拔管时易折断。本组无拔管时折断。另外,由于负压球细管管腔较细,注意使负压球持续呈负压状态,以免管腔堵塞,引流不畅。

摘要:目的 观察负压球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3月2009年12月对观察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使用负压球细管引流,对照组术后使用传统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两组患者均90例。结果观察组在胸腔积液、第2天镇痛剂应用、引流口感染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脓胸、第1天镇痛剂应用及管腔堵塞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 负压球细管引流用于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腔引流,创伤小,效果确切满意。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负压球细管引流

参考文献

[1]王子伟.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负压球细管引流103例.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2(4):290-292.

[2]冯彩婷.两种不同胸腔引流管在食管癌贲门癌术中的应用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6(6):26-27.

上一篇:砂砾石地基下一篇: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