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

2024-06-29

胃食管反流病(精选十篇)

胃食管反流病 篇1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LES功能减退

LES是食管下端近贲门处长为1.0~3.5c m的特化环形肌。绝大多时间里LES压力超过胃内静息压10~40 mmHg。LES压力在吞咽、胃扩张、LES短暂松弛、呕吐前, 甚至结肠内残余发酵过度等时出现下降。生理性和病理性的LES静息压力减弱均能导致胃食管反流。造成反流的主要机制是LES短暂松弛。LES短暂松弛是指与正常吞咽不相关的LES松弛, 持续8~10 s。胃膨胀是诱发LES短暂松弛的主要因素, 正常人和GERD患者餐后均见LES短暂松弛发生, 但正常人持续时间较短。另在某些疾病状态下LES压力减弱, 常见的有系统性硬皮病、糖尿病、食管去神经节综合征等。

1.2 膈脚结构或功能异常

膈脚是膈肌食管裂孔的阀门样装置, 包裹在横膈水平的食道外面, 犹如在LES外再有一层括约肌, 此即“双括约肌”学说。膈肌不协调运动时, 胃内容物于LES短暂松弛时更易反流至食管腔。

1.3 食管胃底角 (His角) 异常

His角是食管和胃底连接处形成的夹角, 成年人的锐角结构。His角起到一个单向活瓣阀门的作用, 阻止胃内容物反流。His角的异常易导致胃食管反流。

1.4 短食管

部分患者先天性或获得性食管过短, 齿状线上移, 食管与胃交界处抗反流机制减弱, 是GERD好发因素之一。

1.5 膈肌裂孔疝

多数GERD患者伴有滑动性膈肌裂孔疝, 胃食管连接处结构和部分胃底疝入胸段食管内。膈疝不仅是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 还可以是GERD的结果。

1.6 胃内容物的致病性

胃食管反流物中的酸、胃蛋白酶、胆汁和胰酶都是侵害食管黏膜的致病因素。另外, 一半以上GERD患者有排空延迟, 可能进一步刺激胃酸分泌和LES短暂松弛, 从而也参与GERD的发病。

1.7 食管的清除功能减退

食管下端对反流的清除机制如下: (1) 重力作用; (2) 食管蠕动; (3) 唾液和食管所分泌黏液的冲刷及中和作用; (4) 食管内源性碳酸氢盐。长期平卧位、食道运动缺乏或不协调、唾液分泌障碍等都可削弱清除功能而引起或加重GERD。膈疝也是妨碍食管清除内容物原因之一。

1.8 食道黏膜防御能力减弱

食道黏膜表面防御结构包括黏液层、不移动水层、上皮细胞表面的碳酸氢盐粒子层、上皮细胞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及细胞间的脂质和蛋白等。上述结构及其功能异常可引发GERD。

此外还有:药物的影响;内脏敏感性异常;神经精神异常等病因与发病机制。

2 诊断方法

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应依据反流引起的食管黏膜的损害。诊断方法包括X线钡餐、内镜检查, 必要时结合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关胃食管反流的动力学检查能证实动力的异常、反流的存在以及反流类型和严重程度。

2.1 X线钡餐

可发现食管下段黏膜皱襞增粗、不光滑, 可见龛影、蠕动减弱、狭窄。患者头低位时可见钡剂自胃向食管内反流。部分患者同时可见食管裂孔疝的表现。

2.2 内镜检查

我国现在通过的反流性食管病 (炎) 的诊断方案 (烟台会议) , 根据内镜下食管黏膜的表现将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表现分为4级:0级:食管黏膜正常 (可有组织学改变) ;I级;点状或条状发红, 糜烂, 无融合现象;II级:条状发红, 糜烂, 并有融合, 但非全周性;III级:病变广泛, 发红, 糜烂融合呈全周性, 或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理改变包括鳞状上皮增生、黏膜固有层乳头向表面延伸、上皮细胞层内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胃食管连接处以上出现Barrett食管改变。病灶处应多点活检以明确除外食管癌或其它恶性肿瘤。

(3) 有关反流的动力学检查: (1) 24h食管p H监测:根据24h内食管内p H<4的次数和百分比、p H<4持续5min以上的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等指标明确有无过多的酸反流; (2) 食管压力测定能显示LESP低下、LES一过性松弛以及食管体部收缩蠕动减弱, 甚至消失; (3) 24h胆汁反流监测:用Bilitec2000进行食管24h胆汁反流监测, 可明确有无碱反流的存在。

3 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预防复发。一般治疗措施有抬高患者床头 (而不是垫高枕头) 、戒烟、忌饱食、进低脂和低糖饮食。治疗药物有: (1) PPI; (2) H2受体拮抗剂; (3) 促动力药; (4) 其他药物:黏膜保护剂。可提高疗效; (5) 中药辨证施治。

对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药物治疗后要复查内镜了解食管炎愈合情况, 以调整用药。对病理检查有中度不典型增生者, 宜每3~6个月随诊内镜。

反流性食管炎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或停药后症状很快出现且症状严重、有严重并发症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同时解决并存的食管裂孔疝。

摘要:本文全面阐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的病因、发病机制, 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

如何防止宝宝胃食管反流 篇2

如果你的宝宝很难受,每几分钟就要吐一次,或者经常一天呕吐超过两次以上,那么他可能患有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就是胃内正在消化的食物经常性上涌,它会使宝宝脾气变得焦躁,不好好吃东西。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发生气喘、咳嗽、呕吐。如果你的宝宝有胃食管反流,你一定会发现的,因为你可能会因为他的小脾气和哇哇大叫早就受不了了。

随着食管括约肌发育得更强健,大部分患有胃食管反流的宝宝在1岁之内会自己好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轻视胃食管反流。胃酸反流进入食管(成年人称为“烧心”)会使喉咙受伤,留下疤痕,如果胃食管反流情况严重,甚至会导致吞咽困难。一些宝宝因为疼痛甚至失去食欲。

胃食管反流病攻略 篇3

胃食管反流病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发病率与感冒相近,但是却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胃食管反流病狡猾多变,经常伪装出各种不同症状,骗过医生的眼睛。

善变的胃食管反流病

正常情况下,食管内的压力大于胃内压,而且在食管与胃的交界处有一块叫作括约肌的肌肉,像一个单向阀门一样把紧关口,只允许食物由食管入胃,不允许胃里的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一旦这块肌肉松弛,或胃内压力过大,胃里的东西就会逆流而上。如果食管黏膜经常受到胃酸或胆汁的刺激,食管黏膜就会糜烂形成溃疡,甚至发展成食管癌。但是许多患者却不知道自己有病,能主动求医的更少见。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胃食管反流的症状。有的人会觉得“吃过饭后,一股热流会从胃里升起来,心口像火烧一样难受”,甚至有时“胃里的酸水、食物涌进了口腔”,如果这种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反酸、反食”经常发生,那你就可能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

但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病狡猾善变,许多患者还是会看错科、投错门。经常有病人感觉“胸骨后方明显疼痛”,做了心脏造影、胸部CT、心电图等检查,吃了一堆药,最后却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如果是由于胃酸反流到气管、咽喉、口腔,引起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咽炎、口腔烧灼感、口臭,甚至是蛀牙时,那就更难正确就医了。

有关专家对胃食管反流病误诊病例报道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很多患者表现为鼻或鼻窦炎、慢性中耳炎、咽炎及喉炎、声带炎及声带肉芽肿、难治性呃逆等。由此提示,如果您和您的家人出现难以治愈的胸痛及其呼吸道、耳鼻咽喉的慢性炎症,应该警惕胃食管反流病。

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常伴随有呕吐,呕吐物为咖啡样或血性物,同时由于吞咽疼痛、吞咽时梗阻感,畏惧进食,长期如此可引起慢性贫血。由于长期胃酸反流,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造成食管黏膜疤痕组织形成,导致食管狭窄,严重者甚至出现食管穿孔,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由于胸痛、烧心、反酸等不适反复发作,影响其情绪变化及身心健康,出现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不适,甚至对自己的健康过度担忧而致抑郁,需要抗抑郁药联合心理治疗。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不仅可以确定有无食管炎症,还可以对其程度进行评估,并通过活体组织检查进行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是目前较有价值的诊断检查方法。若有胃食管反流病存在,胃镜通过食管入口时可能见到较多的唾液和酸性胃液;若在食管或胃腔内见到胆汁,往往提示有十二指肠胃反流存在。但有些胃食管反流病表现比较明显,但内镜下却见不到明显的反流,我们称为内镜下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这类患者需要采取其他诊断方法确诊。

PPI诊断性试验 应用较高剂量的PPI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有典型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患者进行试验性治疗,症状显著缓解者可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PPI试验无创、简便、相对便宜,尤其对于较年轻的、胃镜检查阴性的患者更加适合。但PPI试验属筛选试验,若患者有吞咽困难、消瘦、出血等报警症状时,则不宜采用本试验,以免耽误病情。

24小时pH值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大部分是胃内的酸性物质反流到食管,所以pH值应该是低的。监测24小时的pH值可以观察反流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症状的关系等。另外,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候,还可以通过24小时pH值监测来判断疗效。但除了胃酸反流,胆汁、气体或者一些弱酸的反流也会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此时pH监测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多通道腔内阻抗 所谓的阻抗指两个电极之间的电阻力,多通道腔内阻抗就是通过记录两个电极之间物质的阻抗,来判断反流的物质究竟是液体、气体还是两者的混合。每种物质都有相对固定的阻抗值,测定24小时的阻抗值后画成曲线,就可以知道有哪些物质通过了食管、有哪些物质发生了反流、反流物到达的高度、持续的时间等。如果把阻抗和24小时pH监测联合起来,就可以区分反流的物质究竟是气体、液体还是混合物质,如果是液体反流,24小时pH值监测显示pH<4时可以确定是酸反流,pH在4~7之间是弱酸反流,pH>7时是碱性反流。再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反流的时间结合起来,就可以明确究竟是哪些反流引起了不舒服的症状。多通道腔内阻抗还可以通过记录食物通过的时间来判断食管运动功能怎么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食管测压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松弛是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个较常见原因,一般可以监测食管上括约肌、食管体和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当然,对于胃食管反流病还是以监测食管下括约肌和食管体部为主,通过测定值来判断食管括约肌的张力和食管收缩情况,评估食管功能。如果动态测定24小时的压力,还可以观察到食管下括约肌突然松弛的情况。

反流性疾病问卷(RDQ) 反流性疾病问卷主要是以患者的烧心感、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等四种症状为统计症状,通过观察其发生的频率、程度等进行调查评分,来评估患者的症状。一般认为分数>12分为存在胃食管反流。该种监测方法简单易行,无创伤性,但同样只能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筛选

试验。

SF-36问卷 前面我们提到过,胃食管反流病可以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问卷从自觉健康状况、日常生活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影响、心理健康、情绪等几方面进行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从而评估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程度。

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时这些方法当然不需要全部应用,联合应用几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一般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如抬高床头15~20厘米、戒烟戒酒、忌食脂肪、巧克力及茶、避免睡前3小时饱食等。

药物治疗 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每日一次,必要时可以增加到每日2次),疗程应达到8周或以上;同时可以联合其他药物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H2受体拮抗剂等。

nlc202309041850

手术治疗 Belsey、Nissen及Hill胃底折叠术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反流手术。

内镜下治疗 是近三四年开展的新技术,主要有内镜下缝合治疗、内镜下射频治疗、内镜下注射治疗。

由于胃食管反流病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部分患者需长期治疗才有可能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和复发,即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可以分为连续治疗和按需治疗。按需治疗组指常规用药8~12周,停药后症状缓解,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并能持续一周以上,症状复发时可2~3天应用抑酸剂1次,直至反流症状缓解;而连续治疗组指用药时症状缓解,但停药1周以内症状复发,需连续用药维持。临床实践证明60%的患者适合按需治疗,对于反流症状严重、食管动力功能低下、年龄较大(大于55岁)且伴解剖结构异常(如食管裂孔疝)及夜间酸反流严重的患者,应采用连续药物治疗。

需要药物维持治疗的患者可能担心长时间吃PPI有副作用。理论上讲,较长时间使用PPI,有出现高胃泌素血症及萎缩性胃炎的潜在危险。但临床应用中未发现因慢性胃酸抑制导致的不良后果,也没有增加腺瘤、发育异常或恶性肿瘤的危险。部分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观察到胃腔细菌数量的增加,但这种菌丛的增加是可逆的,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多项研究发现,长期使用PPI不会促进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萎缩性胃炎的进展。FDA(美国食品监督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了评价,推断Hp感染患者长期使用PPI不会促进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或胃癌的发生。

有一小部分胃食管反流病病人PPI治疗无效,需要进一步仔细询问检查以证实或排除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若诊断无误,需考虑是否患者依从性差,未遵医嘱用药所致。此外,也可能存在夜间酸突破,可通过晚上加用H2受体拮抗剂来达到酸抑制最优化;对非酸反流和内脏高敏感着,可以应用小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提高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且易复发的疾病,在长期正规治疗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可以加快症状控制,减少疾病复发。

抬高床头 一般抬高床头以15度(15~20厘米)为宜,让头和肩膀高于胃的水平,这样可利用重力提高睡眠时食管清除酸的速度,减少夜间反流。

进食定时定量 胃食管反流病

患者应三餐定时,晚餐时间的选择尤为重要。胃排空的时间大约是3~4

小时,晚餐时间过晚,睡觉时胃内容物尚不能完全排空,一旦平躺,滞留于胃内的食物很容易返流入食管。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饮食以七八分饱为宜。过量饮食会加重胃的负担,使胃排空减慢。食物停留在胃中,胃内压力增高,食物更容易返流到食管,引起烧心、泛酸、打嗝、胃胀等不适。

饮食宜清淡 高脂、高蛋白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是诱发反流的一个重要因素。脂肪可延缓胃排空,刺激胆囊收缩与分泌,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因此要尽量少吃油腻食物,烹调宜蒸、煮、炖、烩,不用油煎炸。同时还应减少进食生冷食物。

忌食刺激性食物 咖啡、茶、巧克力、薄荷、洋葱、大蒜等可刺激酸的分泌,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避免食用可减少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不同患者对于同一种食物的反应性不同。所以,患者应对容易引起烧心的食物作记录,避免再次吃相同食物引起疾病复发。

戒烟、戒酒 吸烟、饮酒会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下降从而增加反流的频率,并可延长酸与上皮的接触时间,对鳞状上皮有直接损害作用,故戒烟酒可减少食管炎的发生。

控制体重 肥胖可增加腹腔内压力,增加胃食管括约肌压力梯度,增加食管裂孔疝发生率,因此减轻体重可减少反流发生。

减少增加腹压的因素 腹压增高会诱发反流,因此应避免穿紧身衣、紧束腰带、饱餐等,避免餐后弯腰、负重物,同时积极治疗便秘、慢性咳嗽等疾病。

注意心理健康 研究显示,离婚或寡妇和有沉重生活压力的人易患胃食管反流病。另一项研究发现,劳累、精神紧张、生气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密切关系,提示心理压力可能是其危险因素,因此应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上海市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消化内科副主任,消化内镜诊治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消化内镜专科委员会委员,大肠学组副组长,上海市胃食管静脉曲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消化专业委员会动力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消化系病专家诊治会诊中心委员,上海医药青年联合会委员。擅长消化系疾病的诊治及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熟练掌握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治及内镜治疗方面已形成特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临床重点项目各1项,上海市科委引导类项目1项,上海市高校青年基金及同济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各1项。担任《中华消化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及《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著9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4部。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

胃食管反流病70例治疗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70例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32例, 年龄为16~67岁, 平均年龄43.2岁, 均有不同程度的烧心、反酸、嗳气、吞咽困难等症状者;选取胃镜检查确定有食管炎改变。

1.2 方法

2种药物均在饭前30min口服, 雷尼替丁, 给予口服每次0.15g, 1d2次, 早晚服用, 西沙比利片10mg/次, 3次/d, 疗程8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 记录胃镜结果, 随访4周, 记录患者症状变化。

1.3 疗效观察标准

(1) 症状记录与评价。主要症状为烧心、胸痛、反酸, 次要症状嗳气、反胃, 按轻重分为0~3级别, 共4级[2]。0级:无症状;1级:轻度, 有感觉但不很明显;2级:中度, 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3级:重度, 症状重, 对工作及日常生活有影响。 (2) 胃镜评价。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0~Ⅲ级[3], 治疗后无变化或加重者为无效, 改善Ⅰ级者为有效, 改善Ⅱ级表现, 完全消失者为显效。

2 结果

(1) 症状总体疗效评价。治疗前疾病严重程度为:轻度22例, 中度37例、重度10例。服药治疗后症状:消失36例, 轻度8例、中度4例、重度2例, 显效48例, 有效1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88.5%。

(2) 胃镜评价。NERD中有3例治疗后胃镜复查仍无改变, 其余67例中, 显效38例, 有效2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5.7%。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 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反流入食管, 分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病理性反流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障碍和 (或) 与其功能有关的组织结构异常, 以至食管下括约肌 (les) 压力低下而出现的反流, 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基本的病因包括: (1) 抗反流屏障功能低下:les压力低下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或者les周围组织作用减弱如:缺少腹腔段食管, 致使腹内压增高时不能传导腹内压至les使之收缩达到抗反流的作用。 (2) 食管廓清能力降低正常情况下, 食管廓清能力是依靠食管的推动性蠕动、唾液的中和作用、食丸的重力和食管粘膜下分泌的碳酸氢盐等多种因素发挥其对反流物的清除作用以缩短反流物和食管粘膜的接触时间;当食管蠕动振幅减弱、或消失、或出现病理性蠕动时, 食管通过蠕动清除反而物的能力即下降, 同时也延长了反流的有害物质在食管内的停留时间, 增加了对粘膜的损伤。 (3) 食管粘膜的屏障功能破坏屏障作用是由粘液层、细胞内的缓冲液、细胞代谢及血液供应构成。反流物中的某些物质 (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次为十二指肠反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 使食管粘膜的屏障功能受损, 粘膜抵抗力减弱, 引起食管粘膜炎症。 (4) 胃和十二指肠功能失常:胃排空功能低下使胃内容物和压力增加, 当胃内压增高超过les压力时可诱发les开放;胃容量增加又导致胃扩张, 致使贲门食管段缩短, 使抗反流屏障功能降低或者十二指肠病变时, 贲门括约肌关闭不全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

目前多主张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达到控制和治疗GERD的目的, 对于不能改善反流症状者, 应开始系统的药物治疗。治疗目的为减少反流, 缓解症状, 降低反流物质对粘膜损害, 增强食管粘膜抗反流防御功能, 达到治愈食管炎, 防止复发, 预防和治疗重要并发症的作用。我们应用雷尼替丁和西沙必利片治疗, 效果显著, 而且用后患者一般情况较好, 用药的依从性高, 可以作为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规用药。

摘要:目的 观察雷尼替丁、西沙比利2种药物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GERD) 的疗效。方法 确定为GERD的患者70例, 治疗前行胃镜检查, 服用雷尼替丁, 给予口服每次0.15g, 1d2次, 早晚服用, 西沙比利片10mg/次, 3次/d, 疗程8周, 治疗结束后, 再行胃镜检查, 观察并且记录反流症状的缓解程度。结果 症状评价。治疗后, 症状消失36例, 轻度GRED8例、中度GRED4例、重度GRED2例, 显效数48例, 有效数14例, 无效数1例, 总有效率为88.5%。NERD中有3例治疗后胃镜复查仍无改变, 其余67例中, 显效38例, 有效2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5.7%。结论 雷尼替丁联合西沙比利治疗GERD疗效显著, 可作为GERD临床治疗的常规用药。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雷尼替丁,西沙比利,疗效

参考文献

[1]许国铭.重新认识、深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J].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 (1) :5~7.

[2]丁大洪.反流性食管病 (炎) ·诊断及治疗方案 (试行) [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0, 17 (1) :60~62.

宝宝胃食管反流症状是什么 篇5

1.如果你的宝宝很难受,每几分钟就要吐一次,或者经常一天呕吐超过两次以上,那么他可能患有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就是胃内正在消化的食物经常性上涌,它会使宝宝脾气变得焦躁,不好好吃东西。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发生气喘、咳嗽、呕吐。如果你的宝宝有胃食管反流,你一定会发现的,因为你可能会因为他的小脾气和哇哇大叫早就受不了了。

2.随着食管括约肌发育得更强健,大部分患有胃食管反流的宝宝在1岁之内会自己好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轻视胃食管反流。胃酸反流进入食管(成年人称为“烧心”)会使喉咙受伤,留下疤痕,如果胃食管反流情况严重,甚至会导致吞咽困难。一些宝宝因为疼痛甚至失去食欲。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要对路 篇6

有资料显示,许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确诊前都有过漫长的误诊经历。

症状典型者可通过胃镜诊断

在胃和食管之间有一个特殊的阀门——贲门括约肌,起单向开关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水和食物通过吞咽作用可以从食管进入胃内,进入胃后则很难返回到食管。当这个阀门失灵和腹内压增高时,胃内物质就会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烧心、泛酸、咳嗽等,这就是胃食管反流病。

烧心、泛酸和吞咽困难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胃食管反流病的另一个突出表现为心绞痛样胸痛,称为非心源性胸痛,位于胸骨下方,呈烧灼样或压榨样痛。对以上反应症状明显的患者,用于诊断的检测手段很多,主要有内镜检查、病理改变和食管功能检查等。胃镜检查若发现食管糜烂及溃疡病变并能排除其他病因者,就可以诊断为该病。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胃食管反流都是疾病,像有时吃得不舒服,在饭后偶尔也出现反流,但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应属于一般的生理反应。

症状不典型者可采取“试验治疗”确诊

发生胃食管反流病时常可伴有呼吸系统症状与疾病,如哮喘、咳嗽和肺纤维化、耳鼻喉科症状和体征。对一些非典型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特别是食管以外症状包括咽部异物感、咽喉炎、口腔溃疡、鼻窦炎、咳嗽、哮喘等,患者常常分别在口腔科、耳鼻喉科及呼吸科就诊,胸闷、胸痛则在心内科就医,加上这些症状与一些专科疾病难以明确区分,往往不能及时正确诊断,甚至造成误诊。

如果排除了其他专科疾病,对症状不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可采取简便易行的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治疗,根据效果进行诊断。有条件者可做24小时食管pH测定、食管胆汁反流监测及食管测压等,也可诊断。

少数胃食管反流病可发生癌变

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西方国家人群中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为7%~15%,孕妇高达48%;我国北京、上海的调查发现人群中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约8.7%。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症状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还可发生食管溃疡、食管瘢痕狭窄,少数可发生癌变。

药物治疗无效者需要做手术

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很多,但是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药物控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主要是指:避免饱餐,注意饮食,不吸烟、饮酒、吃某些食物(如高脂肪、高热量食物),避免餐后立即卧床和睡前喝水(睡前2小时),还应避免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药物,肥胖患者应控制体重,睡觉时抬高床头约15厘米。

抑酸治疗对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有效,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抑酸作用较强,对胃食管反流病疗效佳,疗程一般为8~12周,同时辅助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对有焦虑或抑郁情绪者可加用抗焦虑药。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进展 篇7

1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 (RDQ或GERDQ)

由于诊断GERD的不适症状是由患者本人的感觉来决定的, 不以症状出现的频率的持续时间来决定, 也不由医师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 而个体之间不同的主观感受差异会较大影响对疾病程度的诊断, 因此, 建立客观的症状量化评分标准很重要。胃食管反流症状问卷可以更客观地评估患者的症状, 对于GERD诊断有较大帮助, 尤其是在初级医疗机构[5]。据此, 国内外学者们制定了可以量化的诊断工具量表。最具典型的工具量表就是RDQ及GERDQ。RDQ内容大多包括烧心、反酸、反食、上腹饱胀、疼痛等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与发作频率, 但目前有关RDQ问卷大多显得比较繁琐;国内亦进行了一项由11家医院参与, 包括120例患者的研究, 初步得出一个RDQ的方案和计分系统来诊断GERD[6]。而目前门诊医生通用GERDQ评分, 来快速诊断并评估GERD的严重程度或作为诊断该病的一个参考。国内大型的问卷调查对GERD诊断阳性符合率达88.07%, 阴性符合率为68.42%, 敏感度为94.12%, 特异度为50%[7]。根据王琨等[8]对205例GERD患者用胃镜将其分类后分别用症状量表、食管24h pH及阻抗检测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价值的评价, 结论是RE患者以酸反流事件为主, GERDQ量表、24h pH-DeM积分法及24h阻抗-pH联合监测对其阳性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BE及NERD患者弱酸反流事件显著, GERDQ量表和单纯食管酸反流监测对其阳性诊断率偏低, 阻抗-pH联合监测对此类患者的诊断独具优势。

2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通常作为诊断GERD的一线检查手段, 主要用于诊断GERD的并发症, 包括糜烂性食管炎 (EE) 、Barrett食管和食管狭窄等。由于具有直视且可进行组织活检, 甚至可进行内镜下食管扩张等优点, 目前在临床上已应用广泛。且对合并有报警症状, 如体重下降和黑便的患者, 内镜检查还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病变。因此, 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亦提出将该检查作为GERD的常规首选检查[9]。但超过半数的GERD患者表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 (NERD) , 在内镜下通常无黏膜破损, 这就为上消化道内镜诊断GERD带来了限制, 确诊仍需其他检测手段。

3 诊断性治疗

临床上如果患者有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 又无幽门梗阻或消化道梗阻证据, 可考虑是GERD[9]。对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 PPI试验用于诊断GERD可先于食管测压及食管24h pH监测, 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且简便易行,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许国铭等[10]研究发现, PPI (奥美拉唑) 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1%、44.4%, 符合率81.0%, 认为PPI试验是GERD临床诊断的一种可靠方法。国外文献报道PPI试验治疗的剂量为:奥美拉唑40~80mg/d, 或兰索拉唑30~60mg/d, 或雷贝拉唑20mg/d, 或埃索美拉唑40mg/d, 用药周期1~28d。大部分研究认为7d治疗足以评估该试验的敏感性[11]。大多数研究用症状评分来判断试验结果, 当烧心、反流等症状改善50%~75%以上时, 便被认为是阳性。中国共识建议用标准剂量的PH, 2次/d, 疗程1~2周。国内多中心研究发现, PPI试验性治疗对GERD的诊断阳性符合率为81%[12]。

4 上消化道钡餐

钡餐检查可作为可选择的诊断方法之一, 尤其是患者不愿接受内镜或者插管做反流检查时。凡是在胃肠道钡餐造影时钡剂反流至食管, 持续达1min以上者, 或5min内发生3次以上反流, 或钡剂反流后做2次吞咽动作未能廓清者, GERD的诊断即成立[13]。

5 便携式食管酸反流监测

食管24h pH监测为目前诊断是否有胃食管反流的定性和定量的检查方法, 曾经被认为是诊断GERD的金标准。若食管24h pH监测发现pH<4的总时间≥4.0%即视为酸反流。Martinez等[14]对149例GERD患者的研究发现, 即使典型的食管炎, 也有1/4显示正常酸暴露, 甚至1/3~1/2的患者食管24h pH监测发现pH>4。其中, 少数患者食管酸暴露情况在重复监测时可发生改变。随着胆盐监测技术的进步, 发现许多患者存在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 此时24h食管pH值监测可为阴性。我院曾经开展食管pH监测, 由于监测时间较长, 且属于有创操作, 患者不愿接受, 同时由于费用较高, 不能得到普及, 故无法在临床检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6 食管内测压

正常人下食管括约肌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 ) 压力1.3~2.6kPa (10~20mmHg) , LES压力低于1.3kPa (10mmHg) 提示可能出现胃食管反流。食管测压能了解GERD患者食管下括约肌 (LES) 和食管上段括约肌 (UES) 的长度、位置和压力、食管体部吞咽蠕动波的振幅和速度。食管测压技术可借助压力传感器测量食管腔内压力, 通过该技术可发现GERD患者下食管括约肌 (LES) 静息压低下或出现瞬间LES松弛, 这些是GERD常见的病理机制。食管测压可评价三部分食管的功能:LES、食管体部和上食管括约肌 (UES) 。有研究发现GERD患者LES和食管体部功能可出现异常, 但UES的功能目前未见报道, 后者是否与GERD的食管外表现, 如咽喉不适等症状相关也尚需进一步研究[15]。食管测压是研究胃肠动力学的好方法, 可用于确定动力异常的类型及判断疗效, 缺点是检查属侵入性, 特异性稍差。

7 核素胃食管反流检查

可用于检查有无过多胃食管反流, 本检查不受酸反流或者胆汁反流影响。操作方法简单, 采取仰卧位, 静息状态时和腹部加压后, 观察有无胃食管核素反流现象。本检查将反流的程度和胃食管反流的影像学结合起来, 并能够反映在腹内压增高时有无出现反流, 具有定量指标。检查时间较短暂, 约5min完成。无需插管, 容易接受[16]。

四逆散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门诊及住院患者48例, 其中男性27例, 女性21例;年龄18~68岁, 平均39.6岁;病程1~15年, 平均4.2年。

1.2 诊断标准

患者均有胃脘部疼痛, 饭后上腹部饱胀感, 烧心, 伴有嗳气、泛酸、口苦、倦怠等症;观察病例都经胃镜检查, 见胃内有胆汁潴留, 胃黏膜粗糙、充血、水肿、出血等改变。

1.3 治疗方法

柴胡15g、枳实12g、白芍20g、灸甘草6g、陈皮15g、香附12g。泛酸、嘈杂者加乌贼骨15g、内金10g、煅瓦楞12g、烧心重者加海螵蛸15g;口干苦、心烦易怒者加栀子10g、川楝10g、呕吐清涎沫者加半夏12g、茯苓15g、生姜6g;嗳气频作, 自觉逆气上冲者加施复花 (布包) 10g、代赭石 (先煎) 15g;两胁胀痛甚者加延胡索12g、郁金10g;气虚加党参20g、黄芪15g。上药每日1剂, 水煎服, 每日2次。2周1个疗程, 共观察3个疗程。治疗期禁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戒烟, 忌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肥甘厚味之品, 调节情志。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胃食管黏膜组织炎性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自觉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胃食管黏膜组织炎性改变明显好转;有效:自觉症状减轻, 胃镜检查胃食管黏膜组织炎性改变有减轻;无效: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 胃镜检查无明显变化。

2 治疗结果

治疗48例, 治愈24例, 占50%;显效12例, 占25%;有效10例占20.8%;无效2例占4.2%;总有效率95.8%。随访半年, 有6例复发。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胃, 但与肝、胆、脾存在密切关系, 胃乃水谷之腑, 主受纳, 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 脾升胃降, 运化自如, 生化有源, 出入有序, 血脉通畅, 但脾胃升降运化的正常有赖于肝胆之疏泄条达, 肝气疏泄正常, 则脾之清阳得升, 胃之泄阳得降。脾升则健, 胃降则和, 一升一降, 配合协调。若肝郁气滞、肝胆疏泄失调、横逆犯胃均可致胃失和降而发为本病, 胃气不降反升, 气机逆乱可见胃脘胀满疼痛, 饱胀不适;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肝郁气滞, 郁久化热则口苦、烧心。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 肝胃气滞, 郁而化热, 肝胆郁热;饮食不节, 伤及肝胃, 胃气郁滞, 气滞化热;胃主纳, 脾主运, 其功能正常与否, 除依赖脾胃之气外, 尚与肝胆之疏泄密切相关。肝气疏泄条达, 则脾胃升降和顺;肝气失于疏泄而横逆犯胃, 则胃气失于和降, 便会产生肝胃不和之证。从疏肝和胃入手以达到“治肝可以安胃”的目的。为此, 选用具有疏肝和胃功能的有效方剂——四逆散为主方加味进行治疗, 从而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四逆散方来源于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 为和解之剂, 功效和解表里内外, 调和肝脾, 疏解郁滞, 其和中有散 (柴胡) 、和中有攻 (枳实) 、和中有收 (白芍) 、和中有补 (甘草) 可称为和解肝脾、脾胃之要方。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 善于调整脏腑功能, 只要辨证准确, 就可以收到疗效。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63例误诊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3例中男43例, 女20例;年龄20~76岁, 平均55岁, 其中40~60岁44例 (69.8%) 。误诊时间2个月至8年。

1.2 临床症状

慢性咳嗽30例 (47.6%) , 气喘11例 (17.5%) , 痰多10例 (15.9%) , 咽部不适15例 (23.8%) , 咽痛6例 (9.5%) , 声音嘶哑、头昏鼻塞、非心源性胸痛各5例 (各7.9%) , 失眠焦虑3例 (4.8%) , 反复呃逆2例 (3.2%) , 口臭1例 (1.6%) 。无1例有烧心、反流、反食等典型症状。

1.3 内镜诊断

所有患者均经内镜检查。根据1999年国内内镜诊断标准[1], 0级5例 (7.9%) , Ⅰ级31例 (49.2%) , Ⅱ级20例 (31.7%) , Ⅲ级7例 (11.1%) 。其中0级5例经24小时食管p H值检测确诊。

1.4 误诊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17例 (27.0%) , 慢性咽炎12例 (19.0%) ,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7例 (11.1%) , 支气管哮喘6例 (9.5%) , 声带炎、慢性鼻窦炎、不稳定型心绞痛各5例 (各7.9%)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3例 (4.8%) , 难治性呃逆2例 (3.2%) , 功能性消化不良1例 (1.6%) 。

1.5 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例停用原有治疗方案, 给予质子泵抑制药联合促胃动力药治疗。并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 积极减肥, 避免过饱及睡前进食, 避免进食刺激、油腻食物。经过综合治疗2~8周后症状完全缓解48例 (76.2%) , 明显减轻13例 (20.6%) , 继续综合治疗3个月后除1例因食管狭窄合并食管旁裂孔疝, 手术治疗外, 余均完全缓解。

2 讨论

本组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最高, 占47.6% (30/63) , 所有病例均有顽固性咳嗽。笔者分析, 其原因可能与反流物累及咽喉部, 吸入气道, 或与迷走神经反射有关。Poe等报道[2], 胃食管反流病中有43%的患者只有咳嗽症状, 而没有胃肠道症状。临床上遇到咳嗽患者最惯用的处方也就是选用各种止咳化痰药, 甚至加上抗生素。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来说, 这样不仅不能止咳, 反而会带来细菌耐药, 延误病情。本组就有1例, 胃大部切除术后12年, 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长达8年。临床上出现顽固性咳嗽超过8周, 白天发生多夜间发生少, 与进食有关, 胸部影像学检查无异常, 经止咳化痰和抗感染治疗无效的患者, 应注意考虑为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本组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6例, 都是成年后首次发病。哮喘的发生可能是在反流物的作用下, 经迷走神经介导的反射, 导致支气管收缩而引起。

本组误诊为五官科疾病的占34.9% (22/63) 。其中最常见的是反流性咽喉炎, 考虑因食管括约肌张力减弱或胃内压力高于食管而引起。

本组误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占7.9% (5/63) 。笔者分析, 这可能与随着心绞痛发病率和危险性的增加, 心绞痛已成为常见病, 一旦出现相关症状理所当然认为是心绞痛所致, 而未进一步排查。目前认为, 内脏高敏感性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非心源性胸痛的重要机制之一[3]。但其胸痛常位于胸骨后, 有时向肩部放射, 多在吞咽时发生或加重, 心电图检查心肌无缺血改变。

本组有3例年轻的患者出现反复失眠焦虑而误诊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随着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 不规律饮食、超负荷的精神压力易使年轻人出现焦虑、失眠, 但也不应忽略除胃酸反流、食管清除能力下降、内脏高敏感性可致胃食管反流病外, 抑郁、焦虑等情感因素同样也可导致。

参考文献

[1]徐三荣, 王中生.反流性食管炎[M]//陈灏珠.实用内科学.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49-1852.

[2]Poe RH, Kally MC.Chronic cough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experience with specific therap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Chest, 2003, 123 (3) :679-684.

胃食管反流病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2月—2009年11月, 本科共诊治40例尘肺合并胃食管返流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2例;年龄45~81岁, 平均63岁。尘肺Ⅰ期10例、Ⅱ期18例、Ⅲ期12例, 均有慢性咳嗽咳痰、气喘, 其中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肿瘤中1种或多种疾病者25例。长期吸烟20例, 长期饮酒8例, 营养不良3例。长期服用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类或非甾体抗炎药、地西泮、等药物中1种或多种18例。精神抑郁2例。

1.2 临床表现

返流20例, 反酸10例, 非胸原性胸痛4例, 胃烧灼感4例, 无明显返流等消化道症状以单纯咳喘为主2例。

1.3 诊断情况

尘肺诊断已经省市尘肺诊断组明确, 胃食管返流诊断主要根据病史、返流等症状, 30例有胃镜结合病理诊断, 质子泵抑制剂 (PPI) 治疗性诊断5例。

1.4 治疗与结果

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忌酒, 少食多餐, 避免进食过饱及睡前进食, 根据病情调整或者避免长期使用氨茶碱、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类等药物, 应用抑酸药PPI或H2受体拮抗剂, 促胃肠动力药, 疗程4~12周。结果, 40例患者返流、反酸等症状均消失或者减轻, 10例患者咳嗽气喘症状减轻, 1例患者咳嗽无减轻。

2 讨论

我们诊治的40例患者均有长期咳喘, 绝大多数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肺结核、哮喘等疾病中的1种或多种, 增加了尘肺患者并发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主要的原因为:食管和气管的解剖关系密切, 尘肺本身及并发症使得患者肺部及全身发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1]长期咳嗽, 使呼吸中枢的驱动压增高, 增强腹内压及胸腔负压, 肺过度充气, 膈肌变平, 运动度差, 食管下括约肌 (loweresophageqlsphincter, LES) 压力降低, 造成返流。40例患者中长期使用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类或非甾体抗炎药、地西泮等药物的18例, 药物对胃肠道直接的刺激损害及括约肌松弛均增加胃肠道返流的机会[2]。尘肺患者中吸烟饮酒者比例较高, 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引起LES松弛, 是胃食管返流的促发因素[3]。尘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维生素A、C相对摄入不足, 维生素A有提高黏膜抗癌作用, 维生素C有抗氧化作用, 据报道维生素A、C能降低黏膜的损伤程度, 所以营养不良与返流亦有关[4]。另外, 尘肺患者中存在精神抑郁, 目前已明确, 胃食管返流是多因素的身心疾病。

胃食管返流最新定义为胃食管返流相关的症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时使人感到不适[5]。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胃烧灼感和返流, 但食道外症状如慢性咳嗽也不少见, 胃食管返流性咳嗽约占慢性咳嗽的20%[6]。本次探讨的患者中有2例无明显返流症状, 抗返流治疗后咳喘减轻, 尘肺患者因肺组织纤维化, 长期反复感染, 呼吸道症状明显, 尤其咳嗽长期存在, 可以掩盖胃食管返流性咳嗽, 造成漏诊或影响治疗及预后, 所以尘肺患者咳喘加重或治疗效果不佳时, 要注意合并胃食管返流的可能, 可以诊断性PPI治疗, 帮助诊断。关于治疗, 本组病例经过PPI等治疗, 返流症状均缓解, 咳嗽亦有部分好转, 强调的是尘肺合并胃食管返流的治疗中, 抗返流的同时, 相关危险因素也要加以控制, 如加强营养, 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忌酒, 心理疏导, 根据病情, 调整或避免使用降低食道下括约肌压力的药物。另外, 抑酸抗返流治疗较普通人群疗程长, 本组病例治疗平均疗程8周。

综上所述, 尘肺患者年龄大、长期咳嗽、并发症多、长期使用降低食道下括约肌压力药物及不良生活习惯、营养不良、精神抑郁是尘肺患者并发胃食管返流病的危险因素, 尘肺咳嗽可以引起返流, 返流可以加重咳嗽。尘肺长期咳嗽与胃食管返流性咳嗽相互影响, 临床上容易漏诊, 要加强认识, 对尘肺并发胃食管返流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薛华, 孙盛芬, 张淑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探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 21 (8) :91-92.

[2]于皆平, 沈志祥, 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02-104.

[3]章宏, 徐晶, 厉省名.浙江省内科门诊人群胃食管反流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消化杂志, 2007, 27 (7) :443-445.

[4]房奇, 林森, 司君圣.山东省煤矿工人反流性食管炎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4, 7 (12) :1175-1176.

[5]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协作组.反流性疾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 (11) :651-654.

上一篇:高考例题下一篇:影视动画的视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