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效益

2024-06-28

文化产业的效益(精选十篇)

文化产业的效益 篇1

关键词:信息产业,费用与效益,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向前迈进, 信息产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信息产业增加值和最终产品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 日益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但是, 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只说明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方面, 信息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低下不仅直接影响着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 也将大大削弱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

一效益和费用的识别

信息产业的费用与效益的识别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的问题和原则。

在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中, 应尽可能全面地识别信息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费用, 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项目涉及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有

关费用和效益进行识别和计算, 全面分析项目投资及运营活动耗用资源的真实价值, 以及项目为社会成员福利的实际增加所做出的贡献。

1) 分析体现在项目实体本身的直接费用和效益, 以及项目引起的其他组织、机构或个人发生的各种外部费用和效益;

2) 分析项目的近期影响, 以及项目可能带来的中期、远期影响;

3) 分析与项目主要目标直接联系的直接费用和效益, 以及各种间接费用和效益;

4) 分析具有物资载体的有形费用和效益, 以及各种无形费用和效益。

2、效益和费用的识别遵循以下原则:

1) 增量分析的原则。项目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应建立在增量效益和增量费用识别和计算的基础之上, 不应考虑沉没成本和已实现的效益。应按照“有无对比, 增量分析”的原则, 通过项目的实施效果与无项目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作为计算机会成本或增量效益的依据;

2) 考虑关联效果原则。应考虑项目投资可能产生的其他关联效应;

3) 以本国居民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则。对于跨越国界, 对本国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产生影响的项目, 应重点分析对本国公民新增的效益和费用。项目对本国以外的社会群体所产生效果, 应进行单独陈述;

4) 剔除转移支付的原则。转移支付代表购买力的转移行为, 接受转移支付的一方所获得的效益与付出方所产生的费用相等, 转移支付行为本身没有导致新增资源的发生。在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中, 税赋、补贴、借款和利息属于转移支付。一般在进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时, 不得再计算转移支付的影响。

3、一些税收和补贴可能会影响市场

价格水平, 导致包括税收和补贴的财务价格可能并不反映真实的经济成本和效益。在进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中, 转移支付的处理应区别对待:

1) 剔除企业所得税或补贴对财务价格的影响;

2) 一些税收、补贴或罚款往往是用于校正项目“外部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这类转移支付不可剔除, 可以用于计算外部效果;

3) 项目投入与产出中流转税应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4、项目费用与效益识别的时间范围

应足以包含项目所产生的全部重要费用和效益, 而不应仅根据有关财务核算规定确定。如财务分析的计算期可根据投资各方的合作期进行计算, 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不受此限制。

5、应对项目外部效果的识别是否适

当进行评估, 防止漏算或重复计算。对于项目的投入或产出可能产生的第二级乘数波及效应, 在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中一般不予考虑。

二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1、建立合理的经济效益分析指标体系

1) 正确划定信息产业范围。信息产业是指以信息为劳动对象, 以生产、收集、加工、贮存信息产品及提供信息服务为目的的劳动部门。主要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创造业, 如科研部门、建筑工程设计部门、各种艺术创作等:信息采集和加工业, 有社会统计系统、社会簿记——银行信息系统、科技情报系统、计算中心、水文地质气象部门等;信息分配和传播业, 包括教育业、新闻出版部门、广播电影电视部门、邮政通讯业及书店、广告业等;信息贮存业, 包括档案业、图书馆业、数据库业等;信息服务业, 包括信息咨询服务业、软件服务业和律师部门等。信息产业不包括非信息部门内从事信息劳动的部分, 即美国信息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所说的“第二信息部门”, 因为那是非信息部门的组成部分;也不包括信息设备工具制造业, 因为这属于工业制造的范畴。上述信息产业的范围也就是建立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分析的总体范围。

2) 开发信息资源要讲究经济效益, 所以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的分析, 既要包括分析信息开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的方法, 也要有对反映信息产业自身发展经济效益的分析, 以实现少投入, 多产出。

3) 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分析重在宏观, 主要以整个信息产业为整体进行考核, 也应适当包含一些微观的分析。应以宏观效益指标体系为指导, 结合各个部门、企业的不同特点, 科学地制定出反映各具体信息部门、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从而把反映整个信息产业的宏观效益指标同反映微观效益的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 信息产业经济效益指标又要以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为指导, 结合信息产业的具体特点来制定, 以便于对比分析。

2、反映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可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建立。这些指标主要用于同其他产业的对比分析, 解决发展信息产业是否合算的问题, 也用于分析效益的动态变化情况。

1) 信息劳动效率。是一定时期内信息产业增加值或信息劳动总值与信息产业劳动者平均人数的比值, 说明整个信息产业劳动者 (即活劳动) 的生产效率。其中, 信息劳动总值是指信息部门为社会提供的总成果, 包括信息劳动过程中支付的全部物质费用、劳动者收入和单位纯收入。近似于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的内容。信息产业增加值是信息部门各单位为社会提供的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信息劳动量, 不包括信息劳动过程中的中间消耗, 即向外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支出。近似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的内容。

2) 投资收益率。指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信息产业增加值与引起这一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 反映每百元投资能增加的信息产业增加值。与其他产业对比, 投资收益率越大, 说明在信息部门投资越合算, 信息产业投资效果越好。反之, 说明信息产业投资的效果越差。由于固定资产再生产周期长, 当年的投资一般不能在当年的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所以在计算投资收益时, 所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一般应比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额的资料, 在时间上适当向前推移。

3) 物质成本净值率。是一定时期内信息产业提供的信息劳动净值与物质成本总支出的对比, 反映整个信息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每百元或每万元物质成本支出能提供的劳动净值。其中, 信息劳动净值是信息部门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净量, 包括信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各部门的纯收入。不包括信息劳动过程中向外购买产品和劳务的费用, 以及固定资产的损耗;近似物质生产部门净值的内容, 是信息部门向社会提供的净成果。物质成本即信息部门在信息劳动过程中支付的全部物质费用, 包括燃料费、材料费、水电费、修理费、运杂费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那是信息劳动过程中的主要投入。

4) 能源利用系数。是一定时期内信息产业增加值与信息部门能源消耗量的对比, 反映每消耗一单位标准能源提供的增加值。说明信息产业能源消耗的经济效益。信息产业增加值应按可比价计算, 以避免价格因素的影响。此外, 还可包括, 建立信息系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各类信息等所引起的增收、节支的各项具体经济效益指标。

上述指标是反映信息产业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共同需要的基本指标。各具体信息部门和单位可以用这个指标体系为参考, 制定出各自的指标体系。有了这些可供参考的指标后, 就可以依据这些指标对信息产业的费用与效益进行识别与分析, 并评价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在新的投资体制下, 国家对信息产业项目的审批和核准重点放在项目的外部效果、公共性方面, 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强调从资源配置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项目的外部效果, 通过费用效益分析及费用效果分析的方法判断建设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是政府审批或核准项目的重要依据。

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信息产业费用与效益识别及评价体系, 能够提高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 推动信息产业自身更快、更好地发展, 从而带动其他产业以及整个经济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仕俊.信息产业效益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6 (8) :1192112

[2]朱胜, 成美纯.信息产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J].中国统计.2003 (12) :2324

文化产业的效益 篇2

刷日林莫

(美姑县农业局四川美姑616450)

美姑县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农业县,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致富增收,是美姑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缩短同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差距至关重要的问题。按照省、州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全县各族人民在美姑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经济结构重大战略调整决策指引下,努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实施种植业的内部品种结构、粮经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提高种植业综合经济效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无公害具有美姑特色的种植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良好而积极的作用。美姑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经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紧密结合美姑县农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光热土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快农业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民增加收入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实施种植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提高农民种植技能水平,培育农民市场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抓住机遇,努力把美姑农业和农村经济推上新的发展道路。

=1=

2美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

2.1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逐步发展适宜美姑县实际的无公害农业项目、美姑县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社会经济。

2.2努力争取国家、省、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到美姑农业结构调整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中低产田土改造,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产量,做到增产增收。

2.3围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努力做好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种业内部品种结构、粮经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稳定粮食总产,增加农民收入。

2.4政府在财政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况下,紧密围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政策,增加对农业的适当投入,提高和巩固结构调整带来的效益。

3美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初步成果

通过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工作、全县广大农民的密切配合,美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3.1种植业内部品种结构优化取得明显进步。

美姑县种植业内部品种结构调整取得主要成效有:①玉米杂交良种推广已达3333.33hm2,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75%,特别是高山良种玉米推广达到333.33hm2,占整个杂交良种玉米面积的10%,使美姑高山地区的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得到了优化;②荞麦良种引进示范效益明显,美姑县荞麦播种面积大,在实行精细点播基础上,农业局与

州农科所密切配合,引进了“九江苦荞”、“川荞1号”、“川荞2号”等优良高产品种,推广优质无公害荞麦面积666.67hm2,占全县荞麦播种面积的14.5%;③脱毒马铃薯工程实施取得良好效益。美姑县脱毒马铃薯网室微型薯生产和一、二代薯推广在全州占有重要地位,网室年生产微薯1500公斤以上,不仅保障了县内用种,而且调剂到州内外兄弟县,大田推广面积保持在3333.33hm2,占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的88%,各作物内部品种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

3.2粮食、经济作物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发展协调。

近几年我县农业职能部门,积极实施粮食和经济作物结构调整,努力发展经济作物,主要体现在优质水果基地改造建设,烤烟生产、蔬菜基地建设等项目上,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姑县粮经作物结构已有90年代8:2,提高到现阶段的7.5:2.5,特别是马铃薯产业化项目正在进行示范阶段,很有希望在今后3-5年内在广大农民中推广,使马铃薯成为美姑农民增收的项目。必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比例,促进粮经结构调整步伐。

3.3区域结构调整发展思路清晰,成果较大。

经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美姑县整体农业区域布局趋于良好,形成了高山荞麦和马铃薯区;二半山玉米、马铃薯、荞麦区;低山良种杂交玉米、黄豆、水稻、小麦种植区;县城、区乡附近蔬菜生产等4个区域,并且高山荞麦、马铃薯;低山玉米、黄豆、芸豆;城郊蔬菜都成主打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部份,区域布局效益初步显现。

3.4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效益明显。

通过种植业产业结构内部调整,美姑县种植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

经营发展、向精细农业要求发展,种植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由过去70%,降到现阶段的52%,结构内部品种优质、粮经协调、布局合理,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3.5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果,推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县人民政府、县农业局每年都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不断改善了美姑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累计完成改造低田和开发闲置荒地1333.33hm2,建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推进了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

3.6设施农业从无到有,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指导下,美姑设施农业从无到有,从90年代建设起来的脱毒防蚜网室进行微型种薯生产,到21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应用,使美姑设施农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前景,并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希望。

4美姑县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农业结构调整投入少,影响了结构调整的进展

美姑属于国定贫困县,财政资金缺乏,国家拔款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民更是缺乏投资能力,这对美姑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结构具有很大的影响。

4.2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培育 美姑农业至今仍然存在部份靠天吃饭的状况,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市场观念淡薄,主动积极参与结构调整的局面尚未形成,政府仍需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意识,商品经济意识的培育宣传

工作。

4.3交通仍是制约美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益的一大制约因素

美姑境内唯一的农产品运输通道是公路,但农业结构调整后优质水果、优质豆类、优质荞麦、蔬菜等农产品成熟收获的季节,交通中断发生频率也是高峰季节,无法及时将农产品转销外地,影响农民收入。

4.4缺乏农业产品服务的中介公司,农产品转化为商品量少 美姑县至今尚无一家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农产品购销中介公司,农民处于自产自销状况,农产品流通领域只有零散的个体收购商贩,使结构调整为农民带来的收益难以得到根本保障。

五、今后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及原则

依据当前结构调整的初步成效及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紧密围绕美姑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思想“51511”战略构想目标,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业收益。今后美姑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应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农业项目立项和项目编制上报工作,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大经济作物比例,发展种植业科技应用项目,努力实现美姑农业跨越式发展。今后农业结构调整要坚持适应市场、追求效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依靠科技、提高质量、降底成本的原则;调改结合稳步推进的原则;农民自愿、服务引导的原则。按照既定原则,正确引导农民发展适应市场,转化增值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加大国家扶持投入力度,县政府应紧出

一定的财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生产投入,加大农民市场主体意识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在政府引导下逐渐发展农民为会员的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今后美姑县突出重点抓好发展农业项目,大力推广地膜玉米、脱毒马铃薯、优质苦荞麦,扩大种植范围和播种面积,加大低山河谷旱改田力度,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饮食结构,建设无公害荞麦基地4000hm2、建设无公害奶花芸豆基地2000hm2、建设无公害脱毒洋芋基地3333hm2、建优质无公害良种杂交玉米基地3333hm2、建设优质水果666.67hm2、蔬菜基地666.67hm2,粮经结构比例进一步调整为7:3,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农产品中介收购组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繁荣。

文化产业的效益 篇3

无限创意提升经济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并应当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这一观点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人类社会进入後工业化时代以後,高科技产业朝阳般的迅速崛起曾经产生轰动效应,如今这个时代宠儿的角色又历史性地落到文化创意产业身上。最早提出“创意经济”概念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曾经在其代表着作《创意经济》中指出:“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价值为220亿美元,而且以5%的速度递增。”这个资料虽然未经证实且未必精确,却提供了“文创产业生产力水平的数量级”概念,提示了这一新兴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美好发展前景。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英国国民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6%,但文化创意产业门类的增长率却达到8%;至2001年,创意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1125亿英镑,仅2003年创意产业就为英国提供了190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已经占GDP总值的5.98%,就连从21世纪初才开始倡导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台湾地区,这一指标也达到了2.85%。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早已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块。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文创产业的经济价值不仅仅在於数的增长,更在於质的优化。2010年7月中旬,新华网综合新华社驻洛杉矶、伦敦、巴黎和东京的多位记者的报导,编发了一篇专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功之道”。文中指出,英国创意产业的生产总值已占GDP的8.2%,且增长速度达到整个国民经济增速的2倍;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的年产值超过210亿英镑,已成为该市第二位的支柱产业。日本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为经济新增长战略的突破口,预计到2020年时该产业的收益可达到1万亿日元。假如还有人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当代起源出於西方世界而怀疑它在中国的适用性,那麽《求是》杂志署名文章提供的资料足以令人信服:2008年间,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9%、20%和22%,大大高於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这些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具有带动我国经济振兴的重要意义”,这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价值的核心所在。

那麽,怎样才能确保文化创意产业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呢?我们的回答是:一靠创意,二靠产业化的市场运作。

“创意”是创造性地立意构想的简称,其关键在於开展创造性思维。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通过创造性思维获得出其不意、标新立异、前所未有、超越以往的新产品、新成果、新方法等等。许多伟大的成功在最初起步时往往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意。例如,比尔·盖茨青年时期有关电脑软件开发的创意後来终於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微软王国,将中国元素“熊猫”和“功夫”创造性集成的影片《功夫熊猫》创造了超过5亿美元的票房价值。有些人没有搞清楚“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翅膀”这一道理,以为到内地批发一些与文化沾点边的便宜小商品,带回澳门来稍加包装或美化(甚至原封不动)便抬价出售,这就算文化创意产业了。参观过澳门塔石广场“创意市集”的人难免有颇觉失望的感受,因为创办者原本希望形成一个本澳文化创意产业及产品展示的视窗,实际上却更像一个小商品集市。倘若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前途就不甚乐观了。

产业化的运作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捷径,也是非走不可的必由之路。

英国女作家罗琳创作的系列科幻小说《哈利·波特》,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售4亿多册,位居历史上非宗教类图书市场销售的首位。人们往往看到了《哈利·波特》的成功,却不知通向成功道路上煞费苦心的产业化运作。罗琳在完成第一部书稿後,曾经多处投稿而不被采纳,很为其出路担忧。後来由美国学者出版社引进此书。为了打进美国的广阔市场,学者出版社付出了巨大的投入。推销第一部书的经费将近100万美元,到了第三、第四部时推广费用已增加到400万美元。与此同时,通过多种报刊大打广告,还制作了几十万张海报、汽车保险杠小广告和易拉宝广告,几十万盘宣传磁带和宣传短片。为调动零售商的积极性,出版社不断提高图书折扣,新书甚至打到四折的低价,使许多书店将《哈利·波特》陈列在最显着的橱窗。作者罗琳也接受安排,前往英国和美国各地巡回签名售书并接受采访。有一次甚至乘坐一辆已有57年历史、与书中霍格华兹专列一样的老式蒸汽机车行遍英伦三岛。这些做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到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问世之前,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全球的销售量已经超过100万册。正如一位专家的评论:“它在电视节目和电脑游戏无处不在的时代,创造了一个图书的传奇。”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文化创意项目产业化运作的重要性,更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产业化运作的能力。当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席卷全球也震撼澳门的时候,有不少人随波逐流,迅速加入文化创意的行列。他们打出的旗号都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有人甚至自以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专家。而他们所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无非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名义向政府有关部门或基金会申请经费。其实,仅仅靠政府支持兴办文化创意产业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得到官方支持当然是好事,可以较早起步、较快发展;但倘若只会躺在政府的怀抱中讨奶喝,就不是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前几年内地某县政府斥巨资创建了一个“五二三文化创意产业园”,房子盖得很漂亮,规模也很大,开园时以优惠条件引进大批文化创意企业,看起来相当红火。结果不少企业养成了“等靠要”的懒散习惯,加上地点比较偏僻,交通不甚方便,不久便逐渐冷落,经常出现访客稀疏、店舖关门的状况。澳门也应当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要依靠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优势,不断培育市场,使之逐渐壮大而趋向成熟。

以人为本体现社会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价值同样不可忽视。为什麽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当理解这一产业的特殊社会功能:以人为本,服务於人。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目标是爲了人,而不是爲了钱。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能使人的创意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正是对於创意巨大价值的最好评价。

其实,创意并不是大师们的专利,无论是工人、职员、小商贩、公务员、青少年学生还是家庭主妇,普通人也能开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意。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新想法的思维,关键在於同别人不一样,在於超越过去的原有水平。通俗地说,创意或创造性思维就是新想法。脑科学和创造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人,哪怕是不太聪明、比较愚笨甚至存在智力障碍的人,都能够产生新的想法,亦即能够开展创造性思维和产生创意。所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11年3月5日,设立在澳门着名旅游景点大三巴前黄屋仔(大三巴旅游活动中心)内的“澳门创意馆”正式开幕。该创意馆由特区政府文化局组织本澳17家文化创意单位参展,其中既有艺术家、设计师们的成果,也有普通市民的创意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在第一期三个月的开馆期间,澳门创意馆的销售总额达到29万8千多澳门元,已经超出预期。在7月5日开始的第二期展览中,文化局更选出36家单位参展,还有一些个人也加盟其中。展出的有手工编织、羊毛毡制作、银饰、玻璃瓶绘画艺术等,作品虽小,却富含创意,颇受观众欢迎。展出瓶绘艺术的黄小姐就是一位大学毕业没几年,正在几所学校代课的普通澳门青年。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创意的魅力和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希望。

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兴办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改变原有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我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致力於尽可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这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也同兴办文化创意产业的目的一致。台湾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参考借鉴。台湾将“体现生命价值的同时也更加关爱生命”的理念贯彻到兴办文化创意产业中去。倘若到台湾各地去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经常会接触到一个口号叫“乐活”。这个口号反映出“人的生命至高无上,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价值观。我们开展文化创意活动,就要以是否有利於人的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检验标准。

澳门人一向是讲究生活品质的,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建筑,别致的烟花节、美食节、浴佛节、妈祖诞,独特的舞醉龙、土风舞,遍布街巷的中西茶楼、餐馆,脍炙人口的杏仁饼、花生糖和蛋挞等手信产品,不仅深受来澳门参观访问的游客欢迎,而且让澳门人引以自豪。在中央政府将澳门定位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将澳门的和谐社会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更加舒适宜居,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肩上。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张裕在访问望德堂婆仔屋文创区与本澳文化创意界代表座谈时曾经透露,政府对全澳门的文化创意区已有整体构想,拟以世遗核心区的大三巴为中心,向东扩展到蓝仔屋、望德堂、塔石广场,向西延伸至内港码头、白鸽巢、包公庙,中心轴线则沿着喷水池、岗顶、郑家大屋、港务局大楼、妈阁庙等向南北方向推广。还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添加餐饮、购物、休闲等范畴的内容,构建更加和谐舒适的社会环境。随着这一计划的逐步实现,无论是澳门居民还是来澳访客,一定会从中受惠而更好地享受生活。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來。

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文化创意产业前途无量。让我们伴随这一新生事物一路前行,用满腔的热情、涌流的创意和加倍的努力,开发出体现澳门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壮大代表澳门水平的文化创意产业,争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文化产业的效益 篇4

一、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体育产业经济效益指的是体育劳务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以最少的的社会投入、社会消耗, 获得尽可能多的社会产品。就此而言, 体育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 体育经济属于国民经济的范畴。

体育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具有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 二者之间是相互区别的, 但是二者之间却没有主次之分, 两者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过去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人们经常将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利益忽视, 正所谓“小人喻与利”。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兴盛, 人们在唯利主义的影响下, 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又过度的注重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多少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直到体育产业发展到今天, 还没有将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与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这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 要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必须要将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推动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内在联系

1. 微观经济视角下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体育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体育产业的特殊性, 体育企业也必须要兼顾企业发展的社会效益, 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不断满足人们进行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增长和长远发展。在微观经济学视角下, 只有将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 坚持将企业经济效益放在企业的首位, 同时兼顾企业的社会效益,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实现体育产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才能为发挥企业的社会效益奠定物质基础。

2. 宏观经济视角下体育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 发展体育产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要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 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必须将服务与国民经济的宗旨放在社会效益的首位。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企业的社会效益。在体育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体育产品按照其不同的价值可以将体育产品分为职业体育产品以及业余体育产品两种。业余体育产品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 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 因此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坚持将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形式, 将一部分税收收入重新投资到体育福利方面, 这样在国家的干预下一方面实现了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 在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途径

1. 加强体育产业品牌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往往可以为体育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品牌可以通过直观的影响, 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文化, 扩大企业的影响, 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拉动经济效益的增长。

2. 通过建立企业性质建设俱乐部

在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 体育产业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俱乐部的形式, 加强企业的影响力, 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 随着健身俱乐部的快速发展, 其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群众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消费以及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健身俱乐部实现了对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 健身俱乐部代表着未来的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目前, 体育建设俱乐部主要可以分为公益型和功利型两种, 但无论是那种模式都会给消费者提供体育锻炼以及相关的服务。在体育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建立体育建设俱乐部的形式, 将企业的产品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 满足人们的需求, 扩大的企业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社会效益的相互结合。

3. 政府部分加强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的发展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因此体育产业社会效益的实现不能够仅仅依靠市场的作用。因此, 为了引导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就必须发挥国家政策的作用。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 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对体育产业社会效益的实现予以支持, 同时应该从制度上予以规范, 引导体育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正确的认识体育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大力宣传进行体育锻炼对实现社会群众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才能实现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结语

在体育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体育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体育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对立的, 体育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推动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 同时企业社会效益的实现对与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体育产业快速进步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只有努力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 才能真正的敢说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升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 王方.试论体育如何持续促进我国经济之发展[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1 (09) .

[2]李俊喜, 徐礼云.体育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2) .

[3]李俊强, 胡绪.如何看待体育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与社会效益[J].价值工程, 2012 (04) .

文化产业的效益 篇5

实践证明,会对肉牛养殖经济效益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为,肉牛品种、肉牛疫病控制、肉牛养殖管理、肉牛市场信息。这些因素跟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相互间关系为正比关系,可见,为实现较高经济效益的获取,则必须确保优质肉牛品种、减少肉牛疫病发生,科学肉牛养殖管理、建全肉牛市场信息体系。除此之外,肉牛养殖时,还需就某些常见因素影响展开考虑,譬如饲料的选择和搭配,粪污的治理费、人工费用等方面内容。

2.2 效益偏低原因

第一,肉牛的品种,现如今,导致肉牛养殖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为没有优良的肉牛品种,多数为地方品种,饲养周期长,饲料消耗量大,牛肉品质差,肉牛市场价格偏低,肉牛品种是提高养牛经济效益首要条件。第二,肉牛养殖业主对牛的疫病预防认识不高,牛病时时发生,用药成本过高,影响肉牛养殖经济效益存。第三,肉牛养殖管理落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现代化欠缺,立足市场经济,为获取较高经济效益,应迎合市场并降低成本来提升竞争优势,由于模式落后造成现代化欠缺,影响发展;管理模式欠统一,养殖肉牛中,因为细节化管理不同意,导致效果不显著;未全方位推进养殖技术模式,养殖技术欠缺科学性,缺乏统一化标准,牛肉品质层次不同,价格较低。第四,缺乏肉牛市场信息平台,养殖户对肉牛市场需求、价格、养殖技术等了解不够,造成养殖户收益逊色。

2.3 效益提高策略

一,选择适合的肉牛品种,为实现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显著强化,应优化改进肉牛品质,研究表明,杂交肉牛肉质鲜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可完成较快速的育肥进程,对比普通牛,杂交牛体型较大,拥有更高的出肉率,可以充分符合市场要求,可谓是优良的肉牛品种,此外,合理选用一年至一年半时间内的杂交肉牛实施育肥养殖,其具备较强消化与采食能力,体重可实现明显增加,利于最大化育肥成效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肉牛养殖经济效益。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提高防范肉牛疫病风险能力,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三,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技术,立足科技应用,高效监管肉牛养殖过程,了解市场信息,促进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3 肉牛产业发展概述

3.1 所存在问题

纵观我国牛肉市场,牛肉市场持续走高.现如今肉牛养殖业不断涌现各种问题。在现如今的肉牛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养殖户盲目跟风,千家万户都有养牛,肉牛养殖技术水平的不高,疾病风险高,养殖户的利益无法保障。第二,对规模有着过分追求,盲目扩张规模,修建上千头、上万头肉养殖牛场,却不根据土地及其载畜量粪尿消纳能力、草料供给能力、牛源供给能力、劳动力供给能力、资金的投入量。导致粪污治理投入资金量大,草料不足,牛源溃乏,品种质量欠佳,资金链缺口严重等问题。牛圈闲置,无牛可养殖的局面。第三,所选择的.肉牛品种质量较差,现今我国大规模肉牛养殖正处于不成熟阶段,多数品种质量欠佳,难以满足实际的养殖要求,有些养殖户未能科学选择肉牛品种,未能严格遵循优胜劣汰的选择原则,导致在实际的肉牛规模养殖的进程当中所生产的牛品质量愈发变差,肉牛集中规模化发展备受阻碍。

3.2 所采用对策

首先,选用适度规模养殖并增加产业链,立足现代化养殖发展理念,在实际的规模养殖中,要达到适宜、合理的规模,需要对肉牛养殖现状进行分析,并调查肉牛养殖户最大肉牛养殖数量,另外,对于肉牛养殖产业,要加强对于产业链的发展和创新,比如青绿饲料种植、生产管理过程的优化、销售环节的简化,订单式养殖,減少养殖环节中的资源浪费。其次,实现肉牛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先进的养殖技术是保障规模养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需要针对于肉牛养殖户进行肉牛养殖技术的培训,还要实行“引进来”品种选择理念,需提高肉牛养殖兽医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加兽医人员。

4 结语

综上可知,在现代化养殖业中,肉牛养殖占据十分重要的关键地位,应立足肉牛养殖经济效益调查分析,适度控制肉牛养殖规模,提升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推动国家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佟桂芝,韩永胜,宋斌.提高北方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措施[J].养殖与饲料, 2017(05).

[2]万道田.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综合技术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7(07).

[3]杨秀兴.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途径探微[J].甘肃畜牧兽医,2016(09).

[4]胡成葵.提升益智乡小规模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04).

[5]蔡春锋,王廷斌,朱运佳.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综合技术措施[J].兽医导刊,2016(04).

文化产业的效益 篇6

[关键词] 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体育和经济的关系,表现为体育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体育是纯消费部门。国家财政对体育投入的多少,既影响了体育事业发展和增长的速度与结构,又间接地决定了体育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大小。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如何看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处理不妥,势必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应是平等的

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与一般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社会文化娱乐范畴。

由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作为相区别的一面,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应是平等的。可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本能地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涂上了色彩,分出了等级。受其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础,势必影响体育社会效益的实现。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有27.5%的人认为体委部分领导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因此,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研究的领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

1.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

在这里,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即以利益为杠杆,通过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因此,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由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其他国内大公司,个人投资兴办的一些商业性俱乐部、网球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健身娱乐中心等体育产业。这些投资主体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他们经营体育的目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占领市场,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薪聘请外藉球员、本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培养二、三线梯队等,目的当然是服务于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但体育产品之所以能走向市场,成为商品,从某种角度而言,恰恰是因为它的公益性。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综观当今体坛,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种金光闪闪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业纷涌而上,竞相为之大洒金钱。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当然不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公益性,而是把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当作可利用的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让体育充当出色的广告载体,获取超额利润。像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驰公司的信条就是:对体育界投入的钱越多,获取的利润越多。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体育劳动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带动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开辟和繁荣,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发行体育彩票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给体育带来滚滚财源。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放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充分显示“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为最终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从宏观而言,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國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宏观而言,体育产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其基本任务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生产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的比重。这一点我国体育法第41条已做了明文规定,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这里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笔者认为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我们鼓励微观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有些人看来,如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势必会产生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金钱至上、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就会牺牲体育的社会效益,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上述问题似乎就可以避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国家把追求利润当作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顾体育的社会效益。以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为例,该计划700多页,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其中包括3个总目标,22个子目标,47个次子目标和300个再次一级的目标。这些规定似乎并不亚于我们。

至于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也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国家坚持把体育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样产生了为名利服用兴奋剂,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等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潮。这都有力地说明了,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否就必然牺牲社会效益,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完备。市场经济是利益的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的经济。在微观经营中,谁都可以为追逐利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前提必须光明正大、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即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去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就能妥善地处理宏观与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系。

总之,在看待和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从思想观念上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从理论研究上分清宏观与微观不同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赵钢.《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5(2):9

[2]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科学研究所编辑.《国家体委发布体育彩票的公告》《全民健身工作情况》1997.9.10

对提升资阳西瓜产业整体效益的思考 篇7

一、农业资源匮乏, 规模如何扩出来

土地和劳动力是农业资源的根本, 没有地和人, 农产品从何而来?资阳地处川中丘陵农区, 决定了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分户经营制约了西瓜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青壮年、有文化、善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 导致了作物零星布局、插花种植、分散经营。西瓜产业也难以摆脱多舛命运, “小而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 无法形成规模和名气。面积是基础, 规模生效益, “资阳西瓜”规模要扩大, 建议应优化区域布局, 推行土地有序流转机制, 引导规模化种植, 让不愿种地户、劳力欠缺户、技术弱化户、举家外出户等“四户”将土地转让于有实力、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园区示范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户等, 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连片开发, 既有利于农业向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现代化发展, 又有利于农村“四户”在土地租赁、就地打工、年终分红和技术应用上获得收益。

二、重土连作障碍, 产量如何提起来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资阳规模种植西瓜已长达30年, 对于忌讳重土连作、提倡轮作换茬的西瓜作物, 枯萎病等土传病的危害是致命的。据多年调查, 土传病轻发病地块产量损失30%, 中等发生地块产量损失50%以上, 严重发生地块甚至绝收。目前“资阳西瓜”平均亩产1.5~2t, 亩产值2 500~4 000元, 产量低、效益差已是不争事实。“资轮作基本行不通;无水源保证的地方, 建议选择轮作换茬, 但西瓜主产区人多耕地少、坡耕地多, 实行隔年轮作或菜粮轮作比重小。

三、传统种植手段, 品质如何优起来

受四川盆地制约, 资阳乃至四川在西瓜生产上, 面临着春季变温、夏季多雨、四季寡照、土壤板结和连作障碍等自然劣势, 导致土传病加剧为害, 造成西瓜生长受滞、产量受阻、品质受限。“资阳西瓜”品质要提升, 一是要创新升化种植技术。有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的区域, 建议大力提倡“大棚+地膜”全程覆盖避雨栽培、大棚搭架设施栽培, 可有效地规避自然劣势, 达到早上市、防阳西瓜”产量要突破, 关键是怎么种出来, 而且要种出规模来。笔者认为, 一是实行嫁接换根。建议选择瓜类双断根嫁接技术, 既省工节本增效, 又可抵抗土传病为害, 是全省成熟的主推技术, 应在资阳大力推广。祥符作为资阳“三瓜二椒”之镇, 可因地制宜试验先行、示范跟进、推广随从, 既有利西瓜, 也适合南瓜和冬瓜。二是选择抗病品种。目前抗土传病害的品种只是相对的, 而绝对抗土传病品种是没有的, 但只要把好品种选择关、种子消毒关、土壤改良关和田间管理关, 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土传病害发生机率。三是实行轮作换茬。有水源保证的地方, 建议首选水旱轮作, 但西瓜主产区多数地处旱片死角地带, 基础设施配套差、排灌水源保证难, 水旱病虫、增口感、提品质、强果形的目的。二是要改变传统栽管方法。建议选择抗病力强、商品性好、丰产性高、品质性优的品种, 推行以色诱、光诱、性诱为主的绿色防控植保技术, 有针对性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路农药, 尽量减少农药施用次数、施用数量、施用污染和施用成本, 严格农药化肥使用安全间隔期;严禁使用瓜类保果剂、膨大剂、催熟剂等生长激素;优化肥料施用配比,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按科学标准选留瓜、翻晒瓜、保护瓜、采摘瓜、包装瓜、运输瓜, 确保品质上档次。

四、消费结构变化, 效益如何增起来

以大果形、中晚熟、高含糖量为主导品种的“资阳西瓜”, 颇受计划经济和温饱年代追捧, 但在市场经济和小康生活的新世纪, 随着消费观念和膳食结构变化, 小果型或礼品型、早晚熟或反季节、爽口类或新奇类、营养牌或绿色牌品种, 备受消费者青睐。“资阳西瓜”要创牌增效, 应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立足市场, 合理搭配品种。根据笔者多年观察, 消费者主要选择早熟或特早熟、果形小形状奇特、皮厚适中、瓜瓤新奇、可溶固形物10度以上, 脆嫩可口、细嫩化渣品种。根据消费特点, 建议地膜覆盖栽培品种选“京欣系列”、“超级甜王”等, 设施栽培主推“早佳8424”等品种, 并搞好熟期搭配, 避免集中上市造成劳力打紧和价格波动。二是创建品牌, 拓展销售渠道。首要解决品牌创建、品牌利用、品牌效益等问题, 在销售渠道和价格竞争上体现优势。“资阳西瓜”2009年已通过无公害食品检测, 但检测报告仍束之高阁。2012年5月注册的“川雁”牌商标还在审批中, 品牌利用还没有施展, 品牌效益还没有体现, 产品包装还处于空白。

五、产业萎缩退化, 政府如何撑起来

新能源产业绿色效益的实现机制 篇8

1 评价新能源产业绿色效益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推进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给出的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2]。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地区、各阶层和各行业的共识。在现在的能源市场体系中,由于新能源产业的绿色效益未能得到有效认识与实现,常规能源因而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不可再生性的特性决定着其必有耗竭的时候,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在能源领域,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能源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能源的发展也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设计,作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具体体现之一的绿色效益评价及其实现,则是加快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1.2 有利于政府制定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

新能源代表着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但受技术与成本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新能源产业现阶段在能源市场体系中仍是一个弱势产业,尚不具备与常规能源同等竞争的条件,政府政策的扶持仍是大部分新能源种类发展的初始动力。为了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各国纷纷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待新能源的发展,并提出了一揽子的政策激励措施,大力发展新能源,如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就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美国新一届政府能源工作的重点[3]。但在具体的激励措施如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等的政策制定中,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依据,绿色效益则为政策力度大小的确立和政策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3 可为完善能源行业市场机制奠定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下,经济的运行方式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有效布局,政府只需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但对于新能源资源来说,其发展的外部性特点使得市场处于失灵状态,要恢复能源市场对能源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的完善是其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效益内在化,绿色效益就是这种外部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充分认识新能源产业的绿色效益并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正确反映并实现其绿色效益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对于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绿色效益分析

2.1 绿色能源产出效益

新能源是绿色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可为经济社会新增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在目前已发展的新能源中,市场化前景最被广泛看好的主要是风能、太阳能和现代生物质能,其中又以风能发电的技术最为成熟,因而其成本也最接近于常规能源,风能发电也成为了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新能源产业;同时,太阳能、现代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国际能源署预测,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海浪能等非水电新能源到2010年将超过天然气,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电力燃料,到2030年,其在总发电量中的比例将由2006年的1%增长到4%[4]。考虑到已实现市场化的水电、核电,新能源在电力中的供应比例还可大幅上升,在可预见的将来新能源完全有可能取代常规能源现有的市场份额。

2.2 绿色产出带动效益

新能源产业属于资金、技术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可发挥新能源产业链长对相关产业显著带动作用的优点,同时能够带动劳动力等相关资源的进一步充分利用以增加社会产出并进一步增加社会的和谐度,更可减少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的投入。新能源资源分布广泛、易于获取的特点对于改善缺能地区如海岛与游牧地区的用能问题、提高社会的文明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次金融危机引致的经济危机中,为了早日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奥巴马政府就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正成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新的经济增长点[3]。

2.3 环境改善效益

在发展常规能源引致的环境问题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规能源生产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二是常规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其中,能源生产阶段可能会造成生物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与污染、地质条件恶化、固体废弃物的增加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而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问题更为严重,目前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大气污染,这导致了碳排放过度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污染问题以及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等等。相比常规能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则具有较为显著的减排效益,太阳能、风能等对环境几乎不产生影响;现代生物质能的发展如沼气利用、垃圾发电等对环境还能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2.4 可持续发展效益

能源是物质生产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由于常规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受资源储量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在世界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的情况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并影响到了后代人对现有能源的利用。相反,新能源则具有可再生性或资源容量极大以及对环境友好等特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并不会影响到后代人对现今能源的使用,即只有新能源才能保证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培养社会建立可持续能源的意识和塑造发展绿色经济的国家形象都有积极的意义。

3 影响新能源产业绿色效益实现的因素

3.1 技术水平

在影响新能源产业绿色产出的因素中,技术水平的受限无疑排在了首位。由于技术瓶颈的存在,部分新能源在开发上存在着技术难题,在现阶段尚不能进入生产阶段,如核聚变能的开发;或是由于技术问题,在开发上不能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产能规模较小,如潮汐能的利用;抑或由于技术问题在商业阶段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如风能发电的上网问题;更多的是由于技术问题,在产业化过程中与常规能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如太阳能光伏发电。

3.2 市场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产业发展的效益实现主要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实现,并通过效益指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现有的能源行业市场机制中,新能源的环境减排效益以及绿色能源产出效益等绿色效益未能得到有效实现,即在现有市场机制下未能通过交易体系加以实现。此外,虽然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之后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能源市场,绿色能源的概念尚未被能源消费者所广泛接受,因此,在绿色效用更高而其他效用相同的情况下,新能源未能因产品的差异化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市场需求较为疲软,这影响到了新能源产业的商业化。

3.3 政策机制

由于新能源产业科技含量较高以及发展时间较短,多数种类的新能源尚处于产业周期的发展初期,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在完全放任市场调节的前提下,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较为良好的国家经验已经表明,在政府的强制上网、价格激励、税收优惠等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的共同扶持下,新能源产业可以做到加速发展以增加产业发展的绿色产出。政府补贴更是其绿色效益实现的最为直接的机制。

4 新能源绿色效益的实现机制

4.1 有效运用已有市场机制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威胁,199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该协议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限排目标及其实现的灵活机制,包括发达国家之间的联合履行(JI)、排放交易(ET)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由于灵活机制中清洁发展机制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在发展新能源的绿色效益实现机制中,可以加以有效利用。一方面,通过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实现其减限排义务并降低相应的成本;发展中国家则可获得更为先进的环境友好技术或是通过出售“核证减排量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 CERs”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5]。以在我国获得较快发展的沼气新能源项目为例,在发展沼气项目替代煤炭能源的情况下,一口年产350m3的户用沼气池每年就可减少816.29kg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按照每吨二氧化碳减排量15欧元约合0.15元/kg进行计算,每口沼气池可年增绿色收益122.44元[6]。

4.2 进一步完善能源行业市场机制

4.2.1 形成合理的新能源价格机制

在新能源的绿色效益实现机制中,价格机制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机制。但由于新能源起步较晚,各地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也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因此在价格的形成机制上尚未有科学的制定依据亦未形成统一的批准,因此出现同一地区资源相近的不同项目,市场价格竟出现较大的差异,这在影响新能源效益实现的同时,新能源发展的步伐亦受到了阻碍,为此,国家应加快完善新能源价格的形成机制,使得价格能够反映价值并起到优化资源的目的。以风能发电为例,我国风能发电上网电价分别出现了初期的与煤电持平、第二阶段的无序价格以及第三阶段的招标电价与审批电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7月份出台的《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以风能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作为风能发电标杆上网电价的基本条件,这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促进不同资源条件的风能资源开发,但随着条件的改变以及风能发电本身这种能源产品效用的相同,该价格机制仍很难作为一种长期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必要加以进一步的完善以体现能源产品本身的供需关系、资源稀缺度及其环境成本。

4.2.2 加快引入能源竞争机制

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中,各类市场活动都要受竞争机制的支配,竞争性的市场建立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平等竞争,才能真正形成反映资源稀缺度的价格信号;只有通过平等竞争,才能推动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实现产业的商业化。因此,要实现新能源的产业化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新能源的绿色效益,应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这就要促进能源行业竞争机制的形成,通过有效的竞争促成行业的良性循环。

4.3 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

4.3.1 进一步完善能源相关税制

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在资源利用特点和生产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新能源还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技术上发展还不成熟,需要较高的研发资金投入或较高的设备进口比例;新能源在生产线建成以后,投入的生产要素与常规能源生产相比投入较小。因此,对于能源产品的生产如果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统一征收,势必会造成税负的实际不公平性,从而影响新能源的发展。以风能发电的增值税为例,由于风能发电生产过程中无进项可以抵扣,即使按照现在的风能发电增值税率优惠至8.5%,与煤电生产成本较高即进项抵扣较多相比,风能发电的实际税负仍远高于煤电[7]。

4.3.2 探讨开征环境相关税收

在新能源的绿色效益中,主要体现在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的在生产和消费端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减少作用。为了体现这一效益,可以分别在生产和消费端通过征税的方式予以体现。在生产端,对于不可再生或在开发的过程中对环境存在破坏的资源应予以征收资源开采税,具体税率可以根据能源种类对资源枯竭速度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破坏的程度进行综合考虑后制定;对于能源消费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可以根据能源消费所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大小及对环境影响的大小设计相应的税种及其税率,如欧盟各国就有专门的能源消费税如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

4.3.3 实施能源绿色效益补贴

除了税收政策调控以外,政府亦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实现新能源的绿色效益。即对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绿色效益,努力通过市场体系予以实现,对于短时不能通过市场实现的绿色效益,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加以实现。但这仅是一种暂时性的措施,不应加以长期实施,这主要是由于财政补贴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负担,对于政府的支出预算也是一大负担;其次政府补贴对于新能源企业自身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会存在一定的阻碍,不利于新能源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另外政府补贴的时机、力度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也较难确定。因此,在效益的实现机制中,政府补贴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摘要:新能源产业具有绿色产出、环境改善及可持续性等绿色效益,其效益的实现受技术水平、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的共同影响,基于此可以通过利用已有市场机制、完善能源市场机制以及加强宏观调控机制等方式实现新能源的绿色效益,在加快推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实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绿色效益,实现机制,市场机制,政策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叶志.关于新能源界定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8(2):45-46.

[2]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R].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

[3]杨元华.奥巴马新能源政策透析[J].中国远洋航务,2009(5):19-21.

[4]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8[EB/OL].[2009-07-20].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docs/weo2008/WEO2008_es_chinese.pdf.

[5]戴伟娣.清洁发展机制简介[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6(1):44-48.

[6]刘叶志.户用沼气能源温室气体减排的环境效益评价[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1-84,114.

提高肉羊产业养殖效益的几点建议 篇9

1 以生产性能, 慎重选择肉羊品种

1.1 肉用性能

首先生长发育要快, 且要早熟。现在生产的羊肉主要是4~6月龄的羔羊肉, 早熟性至关重要。二是产肉力要高, 包括屠宰率、骨肉比等。三是肉质要好。要提质增效, 就要生产高端羊肉, 肉质不行就没有竞争力。

1.2 繁殖性能

主要是四季发情、一胎多羔, 泌乳性能好、母性好。

1.3 抗逆性能

主要是抗病性、气候适应性、耐粗饲等。

1.4 适于舍饲的性状

如湖羊、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等品种, 一般湖羊生长速度快、但繁殖力低, 波尔山羊生长速度不如湖羊、但繁殖力高, 肉羊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备好充足的草料

种草养羊或按计划购足优质饲草料, 这是生产优质无公害肉羊的基础和前提。可以利用草山或草坡 (饲草充足的时候) 进行放牧, 天然饲草供应不足时, 可采取人工种草 (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有苜蓿、苏丹、饲料玉米等) , 饲草的供应直接决定其养殖效益。同时加大秸秆的综合利用力度, 大力推广秸秆“三贮” (青贮、干贮、微贮) 一化 (氨化) 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进一步研制秸秆类粗饲料的优良添加剂, 使羊在枯草期能保证足够营养。

3 实行人工授精, 提高繁殖率

人工授精是采集种公羊的精液, 经过品质检查和一系列处理, 再通过器械将精液输入发情母羊生殖道内, 使母羊受胎的一种配种方式。人工授精可以提高种公羊的利用率, 加速羊群的改良进程, 并可防止疾病的传播, 节约饲养大量种公羊的费用。随着养羊户的增多和养殖规模的扩大, 实行肉羊人工授精势在必行。目前羊的冷冻精液经过冷冻、解冻过程以后, 精子活力易下降, 母羊受胎率较低;建议采集新鲜精液经过处理再进行人工授精, 不仅能保持精子活力旺盛, 而且能达到提高后代质量和养殖效益的目的。

4 采用集中排卵、同期分娩等繁殖新技术

4.1 诱导发情

在非繁殖季节或泌乳乏情期间, 借助外源性促性腺激素处理, 应用诱导发情技术来诱导母羊的正常发情, 缩短产仔间隔, 提高受配率。羊发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集中在8~10月份, 空怀期长达9个月, 这样使羊繁殖周期过长, 产品供应不均, 严重地影响了羊的经济价值。针对上述情况, 对处于乏情期羊运用孕酮海绵栓+PMSG进行诱导发情处理, 以期提早母羊的繁殖季节, 缩短母羊的繁殖周期, 提高产羔率, 从而使处于乏情期的母羊, 按生产者的要求, 有计划的发情、配种和产羔, 做到全年均衡性商品肉羊生产。

4.2 同期发情

母羊同期发情、同期配种、同期产羔也便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4.3 诱导分娩

通过人为诱导分娩能使同期受胎母羊的分娩更为集中, 有利于羊群的管理工作, 如有计划地在白天接产、护羔和育羔, 能够提高羔羊的成活率。

4.4 加强分娩卫生管理

做好分娩前后的卫生工作, 可大大减少母羊产后的胎衣不下, 同时对母羊产后的子宫复旧有一定效果。

4.5 防治不孕症

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不孕症的发病率, 对于不孕羊要及时诊断治疗。对于长期不孕而且无望治疗的种羊应及时淘汰。

5 科学防疫

防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从生产到销售, 自始至终贯穿整场, 与之息息相关。

5.1 定期消毒

定期进行消毒, 以杀灭环境中细菌和病毒, 减少寄生虫, 预防疾病的发生。要建立定期消毒的制度。首先大门口要设立消毒池, 要经常保持有效的消毒药水;其次在正常情况下每周消毒一次, 疫病发生时每周消毒3次。消毒药可用生石灰、烧碱、有机氯制剂、络合碘、季铵盐类等消毒药。

5.2 驱虫健胃

寄生虫是危害养羊业的重要疾病, 目前在邳州市发生羊的寄生虫主要有螨虫、绦虫、胃肠道线虫、肝片吸虫等。定期进行驱虫, 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 最好是丙硫咪唑和伊维菌素同时使用。

5.3 检疫监测

规模羊场尤其是种羊场要定期对结核菌病、布鲁氏杆菌病进行检疫监测, 至少是一年一次。及时发现阳性羊并进行扑杀处理, 这既是保障羊群健康的需要, 又是保障畜产品安全的需要。

5.4 预防接种

使用疫 (菌) 苗对羊群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是提高羊群对相应疫病的抵抗力, 预防疫病发生的关键。目前在邳州市要做好羊痘、羊魏氏梭菌病、羊口蹄疫等的免疫接种工作, 并及时进行补防。

5.5 小反刍兽疫预防

浅议现代林业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 篇10

关键词:浅议,林业产业,发展,经济效益

1 引言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作的开展, 原以采伐为主的林业产业大大缩减, 林业经济下降, 林业收入减少。为了更好地在新形式下适应新发展战略及市场需求, 各地林业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林地的环境, 发展具有特色的林业产业, 搞活林业经济, 增加林业职工收入。通过加快发展林业产业, 拓宽林业职工就业增收渠道, 以提高地区区域经济实力、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

2 现代林业产业建设分析

2.1 建设特殊林木培育基地

加大特殊大径材、珍贵树种、经济林和能源林的培育力度, 推进商品林基地建设, 推动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加大林地梳理清查, 利用清查出的退耕地块, 推进特色大苗移植繁育建设。

2.1.1 建设绿化苗木培育基地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美化城市, 对绿化建设的需求增加。为了更好的达到景观效果, 应使用具有一定规格的大苗, 才能与建筑成比例、相协调。充分利用林区的天然林地, 建设出具有本地特色树种的大苗繁育基地, 重点发展新颖的、适销的、经济价值高的、生长速度快的品种。通过精心组织技术力量, 注意培养方法, 建立标准体系, 从而培育出具有发达紧凑根系、完美树形、健壮的生长势、较大的树体, 为绿化用苗提供出适应栽植, 并能顺利存活和生长的树种。

2.1.2 建设药用苗木栽培基地

充分利用林区资源, 以野生药材保护和林冠下种植为主,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推动药业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林, 做好市场调研, 选择药用价值高且市场价格稳定, 易栽植、易管护的中药树木进行栽培。并做好采集加工及储藏保护工作。按照国家GAP生产管理规范, 大力发展丹参、连翘、五味子、板蓝根、黄芪、山茱萸等药材的栽培, 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有一定技术支撑的种植基地。原料基地与商品基地相结合, 天然保护与人工培植相结合, 加快培育药材资源, 形成药材生产的特色场、精品园、经济带。

2.1.3 建设特色林果培育基地

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等自然条件, 按照适地适树、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 结合市场需求, 发挥自身优势, 深化树种品种结构, 利用科技栽培技术, 通过提高林果科技管理水平, 采用嫁接改良、矮化密植、配方施肥、整形修剪等先进技术, 大规模发展特色林果培育基地。还可与当地农户建立合作社关系, 提高综合收益。

2.2 建设特色种苗花卉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观赏性苗木的需求与日增多。可利用林区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优势, 依托国有苗圃, 大力发展造林绿化、园林花卉、盆景观赏、切花切叶、珍稀名木等具有区域特色的种苗花卉产业。因此, 加快发展种苗花卉产业, 培育大量高品质、高规格的苗木, 提高林产品质量, 增强林木抗性。加快发展林木良种和苗木产业, 做大做强种苗花卉产业, 是增加林业收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2.2.1 加强乡土树种培育

充分利用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 积极开展以当地乡土树种繁育为主, 大力发展常绿植物和经济药用植物产业, 从而达到让林农增收的目标。

2.2.2 引进外来树种

充分考虑地域气候等因素, 适量引进外来树种, 可通过建造温室大棚, 培育反季节花卉, 反地区花卉, 以供市场特殊需求。同时可利用特殊方法, 如调节气温、调节湿度, 通过改变土壤酸碱度等技术方法, 使南方树种在北方培育成活, 从而达到创收目标。

2.3 建设森林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1) 做好市场调研及可性行研究, 依托林区资源, 发挥林区天然绿色食品大基地的优势, 发展森林食品业, 推进森林食品的系列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食用菌、山野菜、浆果、坚果等天然绿色有机产品的种植。建立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产销化一体的新型林业企业。

(2) 强化质量监管, 种植过程及生产过程定期进行化验检测, 定期发布绿色食品检测公告, 保证产品质量。可采用先进技术, 投入适当资金, 建立加工企业或以委托加工形式进行产品再加工。投入市场, 结合网络, 开展多渠道销售, 不断完善流通体系和营销网络, 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

(3) 申请具有地域特色的标识认证和产品品牌认证, 通过组织参加各类林产品推介会, 制作广告, 与大型超市形成产品销售对接等形式, 提高森林绿色产品市场知名度, 从而把市场拓展开。

2.4 建设特色种养业基地

重点发展以食用菌、山野菜为主的森林绿色食品种植业, 以林麝、马鹿、大鲵为主的特种养殖业, 以生太鸡、森林猪、土蜂为主的绿色肉蛋养殖业, 充分利用地理环境, 与当地林业部门联系, 组织培训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技术, 通过实践, 总结经验, 从而获得养殖技术与理论知识。可在当地推行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 大力发展集约化养殖, 支持农户发展养殖业, 并注重培养经营能力强, 产业项目有潜力的经营户, 通过龙头基地带动农户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5 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基地

依托林区独特资源, 以森林生太环境为主体, 以合理利用、确保森林景观资源安全为前提, 从保护入手, 因地制宜, 高起点规划, 准确定位, 多渠道筹资, 积极发挥资源优势, 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 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产业。

2.5.1 以自然景色为主, 适当突出主题

天然的森林公园以水、石、植物等要素构成, 在经过亿年的变化后, 某些基本要素特别突出, 形成自然景观。如云南的石林, 以奇石为主;单一植物突出, 经过人工规划、布局、保护, 从而在季节上形成独特景观, 如北京香山, 秋季可赏红叶;位于贵州省的黄果树瀑布, 70m高的水从悬崖绝壁上飞流直泻, 发出震天巨响, 如千人击鼓, 万马奔腾, 使游人惊心动魄。利用自然形成的景观, 经过人工适度开发, 建设出具有一定主体的森林公园。

2.5.2 结合地方特色, 推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 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贯彻生态意识, 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方面结合本地物产, 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具有地方特色。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 如步行, 马车, 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 (风力、水力等) 的交通工具, 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 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 开发森林景观资源, 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 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 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 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

3 结语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 林业产业要在新形势下积极的转换工作观念, 在保护森林的同时, 充分利用天然、优越自然资源, 向多元化方向发, 从而全面带动林业经济, 提高林业效益, 为林业职工创收、增收,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玖.园林苗圃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

[2]魏岩.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李俊清, 石金莲, 刘金海.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下一篇:教育性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