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的讲话

2024-05-08

关于文化产业的讲话(通用6篇)

篇1:关于文化产业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亚政同志传达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会议精神,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作了具体安排,秦都区、礼泉袁家村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各项任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重大部署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对我们咸阳来讲,发展文化产业可以说既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更是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既是一种政治,也是一种经济,经济与文化日益融为一体,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呈现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态势。无论从省上提出的“文化强”奋斗目标要求来看,还是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市为重点内容的“咸阳梦”,都把文化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咸阳作为中国第一帝都,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遗存之丰富、文化价值之高,在全国难有其二,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有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无可比拟。可以说,我们在未来大西安建设中能不能真正发挥核心区的引领支撑作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能不能和西安、西咸新区共同舞起龙头、当好排头,取决于我们的发展步伐和发展质量,更取决于我们的文化能否振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强不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坚持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扶持壮大文化支柱产业,积极引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与现代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这些都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机遇难得、正当其时。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活市场主体,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培养壮大,着力在打造特色、壮大规模、增强竞争力上下功夫,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力推进西部文化强市建设,为实现“咸阳梦”凝聚正能量。

二、创新理念,积极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文化产业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就业强的朝阳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既是支撑,更是动力。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坚持以文化引领发展,以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具有咸阳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力争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要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建设秦遗址、汉唐帝陵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增强礼泉袁家村关中印象的品牌效应,加强泾阳茯茶、旬邑剪纸、乾县弦板腔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让咸阳的文化瑰宝走出书本、走出典籍,活起来,动起来,为文学创作、产业发展、城市宣传和文化传承提供丰富的资源,增强咸阳旅游的吸引力和美誉度。要重点支持文化旅游、民俗体验、保健养生、出版发行、印刷、艺术品展销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动漫影视、数字出版等高科技文化产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聚集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板块。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广泛应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探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渠道和形式,提高文化创意设计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形成新的增长点。要推动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让市民更好地感知和汲取文化,让文化在咸阳随处可见、放眼可及,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彰显城市特色。要抓住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的机遇,发挥渭河两岸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推进文化产业与观光农业、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把渭河两岸打造成文化产业聚集带、旅游观光带。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及社区的倾斜支持力度,抓好市民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谋划实施一批县级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改扩建项目,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强化举措,着力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项目是抓手,企业是主体,市场是关键。要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深度包装项目,广泛征集项目,进一步建立完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充分利用文博会、西洽会等重大经贸文化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集团对接,努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旗舰型文化产业项目。要深化与陕文投、陕旅、西旅等大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快东方欢乐城、咸阳博物院、乾陵大景区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培育文化发展的支撑点。要激活文化市场主体,精心筛选一批基础好、有潜力的文化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从资金、人才、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促进企业向规模跃升、向高端迈进。要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简化审批手续,加快培植一批活力强、机制新、效益好的民营文化企业。要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力度,加强与西安、西咸新区文化产业对接,支持文化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协作、融合发展等方式积极开发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竞争力。要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产权评估、拍卖、交易和艺术品鉴定、演出娱乐等专业市场建设,不断健全完善要素市场。要加大民间工艺品、古钱币系列、青铜器复制品等特色文化市场的扶持力度,以市场引导消费、催生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对文艺创作及演出的扶持引导,加快形成一批群众叫好、市场叫座、艺术特色鲜明的精品力作,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要创新文化经营模式,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文化市场日常监管,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四、加强领导,切实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全市上下和各级各部门共同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各县市区、各部门要结合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抓紧制定配套政策,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认真执行省、市制定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市财政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各县市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运行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做到科学准确、应统尽统,全面反映行业发展状况。市文广局要发挥好行业指导、行政审批、市场监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阶段性目标。市考核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的检查督导,以有力有效的督查考核推动文化产业上层次、求突破。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类艺术工作者、乡村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使用,为西部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同志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为实现“四强三领先”西部强市“咸阳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2:关于文化产业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动员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安排和部署,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把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推向新阶段。一会,省委、宣传部高建民部长,市委张茂才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发挥优势,进一步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时期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争取新优势,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顺应文化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必然要求。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10%以上,美国、日本、韩国已达25%。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0%的增长率递增,广东、云南等许多省份都把“文化大省”的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战略。20xx年,我省文化产业达到124.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6%。事实证明,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已越来越多地直接产生GDP,文化不仅是一种“软实力”,而且有“硬实力”的特征。我们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正是顺应了国际国内发展的潮流。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总体讲,仍属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多元产业支撑经济增长的格局尚未形成;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工业结构偏重,节能降耗减排压力很大。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育新产业,谋求新发展,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一种崭新形态,一种环保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群众参与性强、投资见效快、资金回收周期短等特点,在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新阶段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正是我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目光、精力和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文化产业上,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就必须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新的着力点,作为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推动运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实现运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全市各类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4000余处,国保文物44处,省保文物9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目前蒲州梆子、锣鼓杂戏、绛州鼓乐、高跷走兽、董永故里传说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关公锣鼓、万荣笑话以及布艺、根雕、面塑等许多民间民俗艺术都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有的是无法重复和模仿的。特别是五千年文明孕育的根祖文化、诚信文化、盐文化、楹联文化等都具有重要开发价值。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大优势和资源。只要我们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文化作为城市精神、资源和生产力要素去展示、挖掘和培育,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就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理顺思路,明确目标,努力把运城建成具有黄河金三角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我们确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保证,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科学合理的开发文化资源,加快发展八大文化主导产业,培育十大文化龙头企业,打造十大文化品牌,创办七大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五大民办文化产业群体,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在建设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的基础上,努力把运城建成具有黄河金三角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增强,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规模、质量和效益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对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增长和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五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使文化产业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运城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关于下一步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市委、市政府已经制定出台了《若干意见》和《决定》,已经在会议上下发给大家,各县(市、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这里,我再强调五个方面:

(一)培育文化主导产业要有新进展

一是发展壮大新闻传媒业。新闻传媒业是我市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门类之一。要以实力较强的《小学生拼音报》、《运城日报》和《黄河晨报》为重点,加快经营模式由一元化报刊经营向多元化内容产品经营和信息增值服务方向转变,逐步形成以传统纸介质报刊为基础,数字化、网络化内容产品齐头并进及公益性报刊和经营性报刊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较强的运城广电传媒,全面提升制播技术和节目创作能力,形成结构合理、流转顺畅的产业链。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进程,完成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建成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服务平台和传输平台。

二是发展壮大制版印刷包装业。制版印刷包装业是我市基础好、实力强的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产业化经营已具备相当规模。要优先扶持包装印刷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大中型企业,推动印刷包装业向多色、高速、数码化和个性化印刷方向发展。要以运城制版集团为龙头,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制版企业,建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制版集团。

三是发展壮大演艺休闲娱乐业。演艺休闲娱乐业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之一。要根据市场特点,积极鼓励国有艺术表演团体走向市场,鼓励演出场所实现市场化经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数字电影放映队。要以绛州鼓乐艺术团和市文工团、蒲剧团等几大专业演出团体为支柱,加强艺术团体与传媒业、旅游业、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国内外中介机构的联合,打造一批品牌剧目,发展一批经营商业演出的品牌经营机构,基本形成文艺演出产业化运行框架。要逐步规范娱乐市场,开发一批数字电影放映、茶吧、保健等雅俗共赏、文明健康的大众休闲娱乐服务项目,规划一批集音乐、影视、演艺、休闲、餐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娱乐超市”,精心打造“夜运城”文化娱乐品牌。

四是发展壮大信息网络业。信息网络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我市已有的网络基础和信息资源,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逐步规范移动通信等网络服务市场,不断完善互联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构建网络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经营性网络营业场所的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支持从事网络游戏、动画漫画、数字广播电视、数据库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新兴文化企业发展,开拓数字网络服务新领域。

五是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市辐射带动力最强的文化产业。要在保护文物资源和人文遗产的前提下,着眼于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下大力气办好关公文化节、后土文化节、舜帝文化节和世界情侣月等大型文化活动,推动旅游与河东文化特色紧密融合。要精心打造运城的历史古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魅力风情等旅游精品,着力改造一批传统景点,兴建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的现代化旅游项目,不断整合优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内涵,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以文化促进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

六是发展壮大创意策划广告服务业。创意策划广告服务业是一个既体现人文、科技知识,又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的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的先导,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要重点扶持培育广告企业的快速发展,加速推动我市广告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进程。要着力培育和繁荣文化创意策划服务市场,发展环境艺术、内容设计、活动策划等新兴创意产业,扩大创意策划服务业的经营领域和规模,推动创意策划服务品牌升级。

七是发展壮大工艺美术业。工艺美术业是我市发展较早的传统文化产业之一。要立足传统工艺,运用科技手段,融入现代理念,加快开发具有河东特色的工艺产品,建设一批规模大、品位高、品种多的工艺美术交易及文化产品展示场所。要发挥河东民间工艺资源丰富、民间工艺品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以宇达青铜工艺品为样板,以澄泥砚、绒绣、麦草画、桃木饰品等为重点,不断拓展文物复仿、剪纸、布扎、石雕、根雕、奇石、面塑等传统工艺产业领域,把产业研发、生产、营销融为一体,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推动美术工艺行业壮大规模,提升品位。

八是发展壮大文化设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以上七大主导产业是根据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归纳出来的,主要涉及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今后,我们还要在相关文化产业上做文章,下功夫,使文化用品、文化体育器材、印刷包装设备等相关文化产品的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之一。

(二)壮大文化龙头企业要有新突破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靠龙头企业来带动。当前,我们要重点培育和扶持制版、宇达、凯达彩印、绛州鼓乐艺术团等龙头企业。一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打破区域、行业、企业界限,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聚合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扶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二要瞄准前沿科技,积极引进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等现代手段装备企业,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要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经营手段,创新管理方式,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打造文化品牌要有新形象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是文化产业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造文化品牌,靠文化品牌来提升。要立足我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河东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一批能够体现河东文化特色、代表河东文化风格、展现河东文化气派的知名文化产品,充分反映文化产品的区域个性。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认真研究和把握文化消费需求和趋势,创造出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能给人带来思想启迪、身心愉悦、审美享受的精神文化产品。要围绕“魅力运城”这张城市名片,全力打造永乐壁画、鹳雀名楼、武圣关公等一批在国内外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化品牌,形成具有河东特色的文化品牌系列。同时,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借助文博会等各种平台,通过国内外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推销我市文化产品,不断扩大运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发展民办文化产业群体要有新作为

民办文化产业群体是我市文化产业的一大特色,也是河东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集合。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五大民办文化产业群体:一是以盐湖、永济、临猗为主的绒绣、土布、麦草画、剪纸、宫廷礼品等民办文化产业群体;二是以垣曲、绛县为主的根雕、奇石等民办文化产业群体;三是以新绛、稷山为主的云雕、文房四宝、螺钿、仿古制品等民办文化产业群体;四是以万荣、河津、闻喜为主的面塑、编织、硫璃制品等民办文化产业群体;五是以芮城、平陆、夏县为主的布扎、刺绣、桃木饰品等民办文化产业群体。这些文化艺术集群,散落在民间,停留在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上。我们要边扶持、边培育、边集聚、边发展,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扶持和培育两万户以上从事民间文化工艺品生产经营的专业户,让民间工艺形成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五)做大文化产业规模要有新举措

按照适度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坚持集约、集群发展的原则,中心城市要根据发展定位,规划和实施创意文化产业园区,依托现有人才和科技优势,对全市文化产业形成辐射和带动。有条件的县(市)也要依托现有资源,对文化产业整合做出规划。比如,蒲津文化产业园、吕祖道教文化产业园、万荣笑话博览园等。这样做,既有利于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更有利于企业之间在文化产业链条上有机衔接,形成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教育培训、展示交易的集聚效应,从整体上做大文化产业规模。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协调联动,强化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体系,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体系。市、县两级都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协调办事机构,制定本级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定期对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宣传文化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勇担重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文化产业的发展。各有关部门都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深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改革是动力。当前,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确立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管办分开,促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管理手段转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改制为企业,以市场为主导,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工业化要求运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完善各项规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是保障。文化产业作为我市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县两级政府都要给予倾斜支持,从财力等方面扶持引导。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近年来下发的有关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两个文件精神,抓紧制定配套政策,拿出具体贯彻意见,细化工作方案。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财政扶持问题。省财政每年列支8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10亿元的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尽管我市财政十分困难,但市财政预算每年也列支500万元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也要加大投入,每年从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扶持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优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是支撑。我们要像发展工业、农业、城市建设一样,抓好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上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要积极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和指导目录,把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纳入考核体系,逐步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的比重。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更多的企业集团来运城兴办文化企业,投资文化产业。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形成国有、民营、内资、外资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主动为文化企业排忧解难,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审批、管理、扶持、奖励服务体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3: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探索

一、关于文化产业的涵义

关于“文化产业”, 许多人对它的涵义认识不清, 普遍存在模糊认识。把文化产业混同于文化企业, 混同于文化系统所拥有的固定资产, 混同于整个文化事业。虽然这些同志都在说:“要用产业的观点来审视整个文化事业。”其实, 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具体的一个文化组织的经营管理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创收上, 这种认识在文化界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一般来说, 人们对“产业”一词的认识, 一是指各种经济与非经济组织所拥有的房屋、土地等资产, 二是指各种生产性事业, 特别是工业。那么“文化产业”显然不是指文化系统所拥有

与意大利奢侈品协会发布报告称, 2010年美国市场的奢侈品销售量上升12%, 欧洲6%, 而亚洲则达到22%, 中国大陆的奢侈品销售增长了30%, 预计今年将增长25%达到115亿欧元。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的报告, 由于2009年强劲的成本遏制政策, 2010年奢侈品公司盈利将恢复增长。估计销售额将上升5%, 核心利润和净利润将分别增长17%和13%3。因此, 在资金投入上, 奢侈品品牌有足够的实力可以用于中国本土与艺术家联姻的经济基础。

2.地域城市

根据贝恩调研显示, 二/三线城市继续成为各大品牌搏杀的“新兴”战场:目前, 众多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和消费意愿已相当接近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消费者, 更值得关注的是, 家庭月收入在5-10万之间与超过10万的消费群体中, 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在奢侈品上的消费金额, 几乎等同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同等收入的消费者。所以, 市场的消费潜力不容忽视。4

3.社会关注度

无论是HERMES“北川玫瑰谷——爱马仕玫瑰园”项目, Ferragamo”Step into Pink”慈善派对, 还是GUCCI“新的视野, 新的希望”慈善晚宴, 只要是有关奢侈品品牌的新闻, 其一举一动向来都是国内追逐者茶余饭后的谈资。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一股奢侈品消费浪狂潮迎面袭的房屋、土地资产, 而是指文化系统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劳动, 为社会所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性事业。其范围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新闻出版、文化娱乐、信息咨询、设计策划、文物工艺等。

要正确认识“文化产业”, 树立文化产业观。文化产业是一种形成规模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过程。其服务主体为广大的文化产品消费群体。因此, 与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不同, 文化产业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文化产业必须依托文化主业求得发展。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定位, 一定要姓“文”, 否则就不是文化产业, 将文化产业按其本身文化属性来区分, 我们可暂把它分为文化主体产业、文化关联产业和文化边缘产业。

文化主体产业是指以文化艺术为主的产业, 这是文化产业的本业, 如演出业 (剧场、剧团) 、电影业、音像出版业、文博业、信息业、文化科技产业、文化培训业等。这些是文化产业中的”龙头”产业, 虽然量不多, 但其地位非常重要。

文化关联产业是指有一定文化含量, 有兼容文化或相近行业项目的产业。如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这类产业量较大, 涉及面较广, 应采取政策扶持、宏观调控的办法, 引导它们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纳入文化市场管理。文化边缘产业是指文化部门自己经营的一些文, 化含量不高, 甚至没有文化含量, 但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这类产业从立项至经营都是以经济效盆为中心, 但也要立足于主体产业。

二、要加强和提高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

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紧密相连, 互为依托的。如果只考虑社会效益, 不考虑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就失去了它赖

来, 其结果必然是带动社会各界对奢侈品的无休止关注。因此, 此时品牌选择与中国艺术家联手, 定能受到相当高的关注。

注释:

1. (法) 舍瓦利耶, (法) 马扎罗夫著, 卢晓编译格致出版社

2.《201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调研报告》贝恩公司2010年

3.《2010年奢侈品销售额或升5%》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2009-12-24

4.《201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调研报告》贝恩公司2010年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调研报告.贝恩公司.2010

[2]2010年奢侈品销售额或升5%.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2009-12-24[3]村上隆.艺术创业论.中信出版社.2011-3-1

[4] (法) 谢瓦利埃 (中) 卢晓.奢侈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8-1[5]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56-57.

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 文化产业也就无从谈起。在目前国家财政对文化产业投入还不足的情况下, 文化单位只有深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多出精品, 创作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 才能依靠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来维持生存, 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文化产业的产品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陶冶情操, 愉悦身心的精神产品。因此, 文化产业要想得到发展, 必须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要坚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在工作实践中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地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文化产业才会有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正确理解文化产业和“以文补文”的关系

我们文化事业单位常讲要“以文补文”, 文化产业与“以文补文”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文化产业是不能等同于“以文补文”的,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性质和范围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以文补文”侧重于“创收”, 文化产业侧重于文化主业的自身发展。“以文补文”应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经营、多元化发展, 通过有偿服务取得的收入, 来弥补文化主业本身经费的不足。对于文化主业来讲, “以文补文”, 是处于从属地位, 而我们说的文化产业, 是将整个文化事业作为产业来看待。

“以文补文”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 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才能真正搞好“以文补文”, 促进主体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确立, 无疑把我们都推向了市场, 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市场就是商海, 以前说“干部下海”“文人下海”, 但我们是否想过“文化下海”?将文化自身作为一种市场因素或者说文化产品来经营。就是说用商业手段来经营文化自身。但就现状而言, 我们不少于部职工都还没有这种意识, 所以形成了政策不改我不改, 领导不表态我不改, 没有文件我不改等种种不利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想障碍。

我们的文化事业单位, 总的来说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因为是“岸上文化”, 还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 改革的力度不够明显, 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恰恰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 必然会影响到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我们还缺乏真正发挥文化优势的意识, 缺少周密的市场可行性分析, 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低投入、低产出的项目上。多年来一直处于低产出或者亏损状况。对新项目的开发往往只考虑可能实现的最大收益, 而缺乏风险意识。

一些文化经营单位, 管理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管理水平的落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营管理观念落后。二是财务核算不规范。文化经营单位普遍存在无偿使用主办单位提供的办公场地、设备和资金的情况, 这不仅使财务报表反映的情况失实、潜亏滋长, 而且误导了领导决策。三是不注重成本核算。有些单位从财务报表来看有一定经济效益, 但实际产生的利润远不及场地出租收入、设备消耗和资金占用利息。

现在我们的干部、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发展文化产业要求存在着三个不适应。即:总体素质不适应、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领导干部选拔管理机制上的不适应。我们的各项工作当中, 人是生产力的第要素。

我们缺乏对人才的培养体制。缺乏对知识更新的渴求所以长期以来人才难觅、干部难配, 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要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政府应该把发展全市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各宫、馆、站也要解放思想改变过去等、靠、要的旧思想, 统一认识, 达成共识, 制定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营造出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

文化经济、应该走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道路。要加强纵横联系, 打破地域界限, 大力开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起各类文化娱乐服务网点和文化支柱产业。

文化事业单位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大胆实行改革。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积极进行资产的优化组合, 对单位实行“改制、改组、改造、改善”, 以产权为纽带, 组建对全局能产生影响、充分发挥文化综合优势的产业部门, 对不良、低效资产进行大胆重组和改良。

按照天津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加大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 坚持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并重的原则, 充实、稳定和培养提拔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给经营单位充分的人事权和分配权, 全面推动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干部终身制, 实行于部聘任制, 优胜劣汰。

科学决策, 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注重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 事先周密考虑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项目的可操作性、成长性、外部市场环境的现状及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等因素, 侧重选择市场需旺盛并有需求潜力的、文化优势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开发。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 除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外, 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是解决自身资金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合理使用财政部门的周转金、银行贷款、其他闲置资金、职工集资, 包括可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扶持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项目,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努力培育文化市场, 规范市场行为。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市场, 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 促进文化市场的良性循环。培育有形市场, 使精神文化产品与消费者更好地联结在一起。注重发展无形市场, 考虑顾客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鼓励发展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在培育文化市场的同时, 要不断地规范文化产业市场行为, 加强市场法制建设, 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篇4:关于文化产业的讲话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考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國旅游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我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不仅仅是经济产业,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做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丰富我国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内涵,两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时代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交融

一方面,文化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孕育着旅游资源,使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使旅游资源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为文化的传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文化的实现提供了载体。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交融的,二者互为交融,离开文化的旅游资源或者离开旅游资源的文化,都必定黯然失色[1]。

(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

首先,文化促进了旅游的发展。通过文化,能够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将旅游资源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使其吸引着较多的游客,并且给人以足够的审美体验;其次,旅游产业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旅游资源越来越能够吸引更多的游人,通过旅游活动,使更多游客了解更多的文化。

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一)技术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技术融合为基础。对于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融合为支撑,两产业的成本结构比较相似,因而为技术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且随着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技术层面的不断融合发展,这样对消除二者之间的技术性壁垒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产品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

文物、风土民情、名胜古迹等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既是一种文化资源,又是旅游资源,所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产品融合为标志。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充分的将地域文化风土民情展示给游客,从而来发扬笨地域优秀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带动本民族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标[2]。

(三)企业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

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便是企业的融合,主要是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企业支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多样化兼并,使开展的业务更具多样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极易被企业领导者所选中。另外,企业在实现两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必须将组织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创新,使之与发展形势相适应。

(四)市场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

技术层面的融合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突破了产业原有界限,从而达成市场的融合。文化产业的原传播渠道、模式较好的应用于旅游产业中,与其形成有特色的传播市场,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优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一)用先进的体制加以引导

体制观念作为一种无形的存在,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必须加强先进的体制作为指导。首先,充分发挥观念指导作用。提高产业负责人的体制观念意识,使其认识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其次,充分发挥产业规划的指导作用。最后,充分发挥体制管理的主导作用。

(二)为两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要想做好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那么必须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为其提供健康发展的环境。首先,更新企业的运营机制,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其次,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企业的集团化,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最后,创新营销模式,并且加强对市场的开发和研究[3]。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旅游产业的重视度逐渐提升,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联系性。在对进行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时,一定要利用科学有效的途径,并且根据地域特色来选择途径,从而来促进二者融合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琰飞,朱海英.信息化视角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与途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5):72-76.

[2]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陕西为中心[D].山东大学,2014.

篇5:在全市文化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文化产业大会,这在我市尚属首次,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全省文化产业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加快陇中文化大市建设步伐。会上,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甘肃洮砚开发公司总经理赵成德同志进行表彰奖励,市政府将与各县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常市长还要作具体安排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文化建设更加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文化产业也因此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最具优势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确立了推动文化产业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省委就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召开全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出台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在去年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王三运书记又提出把我省打造成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我们必须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在现代经济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与文化日益融为一体。文化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其自身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历史表明,没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没有文化创新的持久推动,没有文化软实力的匹配支撑,一个地区就不可能长期立于发展竞争的不败之地。从国际上看,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支柱产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象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已达20%以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在国内,象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了5%,有的在10%以上,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各地竞相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举措,纷纷推出大动作、制定新措施,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借鉴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不难发现,谁更重视文化,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据统计,我市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89亿元,占GDP的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省内兄弟市州相比也处于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象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象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更好地统筹经济文化发展,大幅提升我市的区域综合竞争力。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转型跨越的内在要求。转型跨越发展,是省委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市当前最大的政治和最紧迫的任务。转型跨越切入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方向是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产业层次还很低。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虽占44%,但这主要是依赖工资性刚性支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其他产业,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主要依靠科技和智力投入,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低碳、绿色、可持续,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文化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与现代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及其他产业都能够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和提升作用。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3%,占比小,贡献度低,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促进带动作用,而其滞后发展本身就是服务业发展不快的重要因素。事实上,一个地区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已成为衡量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项目的层次规模和效益,已成为衡量其转变发展方式成效大小的重要尺度。因此,在转型跨越的攻坚战中,必须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支点,集中力量进行突破。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是发挥资源优势的现实需要。我市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既有以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秦长城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又有以洮岷花儿、陇中小曲、陇中皮影、剪纸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既有以国家4A级景区贵清山、遮阳山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文化,又有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和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文化,是比较典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市。近年来,市上专门成立了旅游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各县区、各部门以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全市现有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单位1400多家,产业门类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大市的地位还很不相符,存在有说头没看头、有文化没产业、名声大效益小的问题,资源与产业脱节,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级各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高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扶持不够,整体规划滞后;融资渠道单一,投入乏力,项目数量少、个头小、科技含量低,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大企业大集团;文化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体制改革不到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发展动力不足;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文化单位经营分散,形不成集群效应。这些情况表明,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短板”。目前,西部大开发、中央支持甘肃发展以及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效应不断释放,尤其是国家和省上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为我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书画营销、洮砚加工、彩陶复制、剪纸艺术等文化产业格局,特别是形成了“李氏故里”、“彩陶之乡”等知名文化品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会逐步显现,这些都为我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条件。我们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上的扶持政策,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努力把我市建成陇中特色文化大市。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挖掘整合开发特色文化资源为平台,以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育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为抓手,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大投入、优化结构、完善政策,强力推进,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服务业增长幅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提高,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我市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市。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以上、占GDP比重2%以上;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挖掘特色资源,着力打造产业发展体系。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要在短期内获得突破性进展,必须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纳资本、开拓市场,尽快形成一批主导产业。一是做强李氏文化产业。以打造世界文化品牌为目标,从基础研发、设施建设、挖掘遗产遗迹、对外包装宣传等层面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运作,充分利用已发行的“陇西堂”建行龙卡,积极争取和省建行合作推动李氏文化包装上市。二是培育壮大以通渭书画为代表的书画产业。鼓励扶持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相对稳定市场的书画营销商和经纪人,组建大的书画经销公司,带动全市现有的1000多家书画廊和装裱店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三是发展壮大洮砚产业。以洮砚开发公司为依托,整合民间分散的加工经销小企业,组建洮砚开发集团公司,并积极申请原产地保护,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文化内涵,创立知名品牌,促其不断发展壮大。四是延伸彩陶复制产业链。以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为基础,积极申请组建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通过组织开发研究、展览宣传和精细复制,促进彩陶复制业成为大产业并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五是发展民间工艺业。以剪纸、刺绣、奇石、铜铝翻砂铸造、根雕为重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注重创新,研究制定产品开发方案和制作流程,不断提高其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尤其要结合旅游业发展,将民间工艺品更多地研制成文化艺术精品及旅游纪念品,并促其走向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六是依托民间社团和实业公司组建洮岷花儿研究及表演团体。把原生态演唱与现代音乐表演充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其艺术性、观赏性,并争取命名一批国家级、省级花儿歌手和演唱传承人,使这一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市民间民俗文化的一张新名片。我们在发展书画营销、洮砚加工、彩陶复制、民间工艺等传统产业的同时,还要逐步培育壮大广告会展、休闲消费、文化创意、数字动漫等新兴产业,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二要突出载体建设,着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项目、企业和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牢牢抓在手上,紧紧扭住不放。一是深挖资源抓项目。我市各县区的文化资源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象安定的农耕文化,通渭的书画文化,陇西的李氏文化,临洮的马家窑文化,渭源的渭河源文化,岷县的洮砚文化,漳县的盐文化等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各县区要深入研究挖掘各种文化资源,依托资源优势搞好重大文化项目的策划论证,进一步建立完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定期发布文化产业投资信息,切实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工作。要象重视抓工业那样重视抓文化,象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对全市确定的重点文化产业都要制定具体措施,谋划具体项目,并通过举办国际李氏文化节、陇中书画及民俗文化节、老子文化节、洮岷花儿会和马铃薯、中医药等大型节会,借节宣传,借节促销,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文化产业招商。同时,要借助国家启动内需投入到文化事业的资金支持,切实抓好34个总投资33.9亿元的公共文化项目工程的衔接争取工作,通过项目实施,在“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市、县区有“四馆”、“一院”,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社组有文化大院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二是强化带动抓骨干。我市文化产业总量偏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企业规模小,产业龙头带动力不强。对我市确定的每个重点文化产业都要抓紧确定1-2家龙头企业,每个县区要确定2-3家具备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促其做优做强,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培育壮大10家以上年产值上千万元、从业人数上千人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三是集聚发展抓园区。要把园区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加快建设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陇西李氏文化、漳县盐文化、岷县洮砚文化及通渭书画产业园区,并从项目安排、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社会保障、人事制度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体现陇中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1-2个占地500亩以上、集聚20户以上文化企业、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的省级文化产业园。

三要强化要素保障,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有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作保障。一是强化政策保障。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杠杆作用。要逐步放宽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财政税收、资产管理、土地、人员安置、收入分配等政策,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文化企业、产业基地和旅游景点,在规划、用地、建设上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强化资金保障。要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成立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开发投资公司、协调金融机构扩大信贷、引导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民间投资以及组建担保公司、无形资产作价质押和实施贷款贴息等多种有效方式,切实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从今年起,市上决定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并每年拿出2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区也要参照市上的做法,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三是强化人才保障。要发挥现有的300多名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技术、艺术才能有效地成为文化产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并使他们能够以知识产权为股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人的作用,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产品;要以与我市开展科研合作的高校为依托,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教育部门把文化初级人才培养纳入各级职业教育范围,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训机制;要建立自由流动的人才管理机制,以标志性文化设施、重大文艺作品、文化资源开发为载体,面向社会有计划地引进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四要推动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孪生姐妹。文化为旅游增加内涵和品位,旅游为文化扩充市场和载体,二者互联共需、互利共赢。所以说,在旅游景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此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也要主动与旅游对接,创作生产反映旅游景区文化特色的产品,依托旅游拓展产品市场,从而实现二者联动发展。就我市而言,文化产业才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发展也在低端层次徘徊,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应把二者融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生共赢。要着眼于扩大文化消费,积极开拓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带,依托丝绸之路文化、李氏文化、渭河风情文化等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要不断加大对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盐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和彩陶、洮砚、剪纸、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和宣传推广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开发一批代表性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扩大文化资源的转化增值空间。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高起点改造和提升“榜罗会议”、“岷州会议”和陇右革命纪念馆等资源,积极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力争把定西建成甘肃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贵清山、遮阳山、首阳山等旅游景区景点的历史演变研究,深入挖掘景点潜在的文化内涵,为其赋予更高层次的文化品味。要着眼于培育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热点,加大城市及其周边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在洮河、渭河、漳河沿岸合理布点建设一批层次较高、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点和“农家乐”,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

五要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是我市文化发展的最大制约。要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文化管理和服务形式,加快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切实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对于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在落实好国家免费开放政策的前提下,以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制定完善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对于秦剧团、电影公司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要以转换运行机制、壮大经济实力为重点,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要求,全面完成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妥善解决改制单位的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利益,确保转企改制平稳有序,确保文艺院团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对于定西日报社、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以整合资源、市场运作为重点,实行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要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文化产品综合交易平台,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市、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高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大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赶超意识,切实加强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坚持不懈抓好工作落实。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上已成立了陇中特色文化大市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两个协调推进小组。各县区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协调指导,为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努力成为指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小组要深入基层调研,组织专家论证,吸收发改、城建、规划、国土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参与,科学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思路目标、发展路径、任务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到远有目标、近有重点、干有项目,每年干成几件大事。

二要完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各级文化部门要自觉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担当起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相关部门之间要密切协作,积极配合,特别是在劳动保障、财税政策、资产处置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要加强督查考核。这次会上,市政府要同各县区签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目标管理责任书,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文化旅游主管部门要围绕目标责任书的落实,切实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定期督查并通报进展情况,年终严格奖惩。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管理,建立项目跟踪督查制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市上已将文化产业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但总体上占比还不高,要随着工作推进不断加大权重、加强考核,真正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地方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发展实绩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篇6:文化产业统计会议讲话

新年伊始,请大家来参加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会议,足以说明会议之重要。去年全市的文化产业统计结果早已发布,今天又作了通报,数据最有说服力,成绩和问题尽在不言中,数据背后暴露出来的是什么作风、什么工作状态、什么现状,是非常清楚的,不知道大家还坐得住坐不住?刚才,市统计局副局长唐恩友同志代表市统计局通报了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统计结果,对今年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作了部署;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小康办副主任程劲松同志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角度提出了工作要求,讲得都非常到位。恩友副局长将去年文化产业的问题概括为“六个不”,很准确深刻,如果能将“六个不”变成“六个好”,那么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就达到了。几个单位做了发言,大家发言问题都找得很准,打算也很好,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市委提出了“五个梳理”的要求,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数字上,“五个梳理”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精神,按照“五个梳理”的要求,乘势而上,真正把精气神提起来,把文化产业发展好,把文化产业统计好。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讲点意见。

一、把文化产业发展好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

首先,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如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文化产业更需要创新,在艺术欣赏方面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全面小康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调政事政企管办分离。不能沿袭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大操大办文化的做法,要变革,可以通过政府采购,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可以让企业、让中介组织来办;提出了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一些重大创新,如对按规定转企改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在特许经营下实现制播分离,实现党委对重要国有文化企业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等。这些都是根本性的制度设计,对发展文化产业是重大的利好机会。

其次,这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打造遵义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措施。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能耗少、污染小、产业带动性强,是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升级版”的重要抓手。记得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员来贵州讲课时讲过,当今产业的一个特点,是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如搞创意产业,搞工业产品的设计,这就是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的经济化,就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转化为产品。如果遵义的文化产业发展好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市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对照中央和省的要求,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

第三,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任务。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必须在4%以上,这是纳入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的,是一项硬任务。现在全市和各县(市、区)实现程度都低,是全面建设小康中短板指标中的短板。小康绝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上面。文化发展水平、人文指标包括社会发展指标必不可少。遵义是历史文化名城,外人到遵义来,首先想看的是遵义会议会址、是茅台、海龙屯这些有文化含量文化底蕴的东西。我们更应把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在全面、协调中实现小康目标,真正做到“三个不能代替”。

第四,这是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领域。文化产业既有重大经济价值,背后还有意识形态导向和文化安全。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怎么改,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比如美国的影视作品《泰坦尼克号》等,艺术手段很高明,很巧妙地传递了西方的价值观。美国还用所谓的“大片、芯片、薯片”,潜移默化地灌输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一方面,是很危险的。

以上讲的这些,想说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这是搞好文化产业统计的基础。遵义是历史文化名城,但近些年在文化遗存的开发利用、在标志性文化设施的打造、在用文化理念打造全景域文化旅游产品等方面,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于担当,奋起直追,把工作做好。

(二)理清遵义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各地情况不同,选择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不一样。比如深圳传统的文化资源不多,但它有区位优势,有很多外来人口,城市的创意能力强,有资金优势,所以就搞了“明斯克”航母,每年就能吸引几百万游客,开发了东部华侨城,广东还打造了长隆旅游度假区,这些都是无中生有、人为包装的成功典范。又如美国依托人才、科技优势,打造的好莱坞电影和迪斯尼乐园等,产值超过了航天飞机,日本的动漫产业可与汽车产业媲美。从遵义的实际来看,我们没有突出的资金、科技、创意优势,我们只能依托现有文化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文化与旅游等的融合,加快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要把我市的红色文化、国酒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沙滩等人文资源,进行认真研究梳理,搞好创意策划、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加快建设。当然有条件也要大力发展其他业态。如赤水的黔北明珠文化城、遵义黔北记忆等都不错。根据遵义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我们提出的“513”文化产业工程,市级层面打造5大文化产业集团,建设10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3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基地)。各县(市、区)要有紧迫感,要抓住机遇,现在长征文化博览园和苟坝、茅台、土城、赤水等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很快,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

(三)明确今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重点。

今年的重点,是围绕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八大工程”。我挂指挥长牵头调度“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有25个项目,总投资约180亿,今年要完成80亿左右,其中大部分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这些都是今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有力依托。现在距离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活动已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凡是列入文化旅游精品工程这25个项目的,规划建设要加快,要拿出超常规的推进措施加强调度。对没有进入25个文化旅游精品工程的项目,相关县(市、区)也要加强调度、强力推进,确保今年各县(市、区)都建成一批重大的文化旅游项目。只有产业发展上去了,统计才有坚实的基础。

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今年有几项重要的工作措施:一是省里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个意见含金量很高,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二是根据省的要求,开展好“多彩贵州”主题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省委副书记李军亲自抓,各县(市、区)要抓紧谋划,争取多有一些项目进入省的盘子。三是组织好演艺、文化旅游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谋划、推介和招商引资。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展会,力求办出特色亮点。各地要超前准备。四是争取第一季度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在遵义县、仁怀、习水、赤水召开一次全市文化产业现场推进会,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促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五是积极对接上海对口帮扶工作,利用上海的创意人才、招商融资平台等优势,争取在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和人力资源培养得到上海方面的支持。

二、把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抓好

统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客观反映和描述。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如何,工作成效如何,要体现到数据上,要用数据说话。在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监测指标体系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列为重要内容,要求达到4%以上,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提出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指标中,要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一项硬任务,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会拖全市全面小康建设的后腿。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0%,占比排全省第7位,低于全省2.22%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3.48%的平均水平;增加值比贵阳市约少32亿,甚至比安顺市也约少0.85亿;从各县(市、区)的情况来看,占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桐梓县,接近2.4%,占比在2%以上的也只有4个县,即桐梓县、遵义县、道真县和绥阳县,而占比在1%以下的有3个县(市),其中有两个排在全省80位之后。

我专门查证了20xx年相关地方的统计公报,作了一番对比,觉得遵义的数据不能令人信服。遵义无论地区生产总值、三产增加值、城市化率、游客数、城乡居民收入都大大高于安顺市,为什么文化产业增加值会比安顺低呢?仁怀与紫云、赤水与长顺、汇川与普定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上相当,但经济总量及上述指标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啊!无论从外界印象、自身感受、文化实力及数据逻辑关系上都不尽相符。曾有人说“贵州文化在黔北”,从数据看,已不在这里了,不知在座各位有何感想!

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有对统计工作机制和统计数据网上直报方式的不适应等客观原因。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重视程度不够、执行力不强、作风不深入扎实造成的。就是恩友副局长讲的工作中存在的“六个不”,所以大意失荆州,在统计上吃了亏。部分县(市、区)和部分市直部门对此项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领导同志过问不多,没有真正负起责任来,有的甚至看成是额外的工作负担,人员经费的保障力度也有待加强;具体经办人员业务不熟,工作不深入细致,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甚至存在敷衍、应付的现象;由于涉及到的系统、部门较多,有的主动作为、协调配合不够,初审把关不严,和省直有关厅局的协调也没有到位。因此导致了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漏统现象严重,统计数据失真。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落实市委“五个梳理”要求,推动遵义实现“两个率先”、推动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高度,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入查找问题、分析不足、明确目标,将“六个不”变为“六个好”,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确保今年打一个翻身仗,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一是市文改文产办、市统计局要迅速将20xx年全市各地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报告,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通报,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二是各地参会的宣传部的分管副部长要抓紧向部长汇报,宣传部长亲自和当地统计局一起调度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如果调动不了,要向政府分管领导或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今天参会的部门单位的分管同志回去后要向主要领导同志汇报,讲清楚文化产业的统计工作已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由各级文改文产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文改文产办组织协调、统计部门指导实施、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县(市、区)文改领导小组要牵头,文改文产办要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做好报表填报、收集、审核、汇总、报送数据等工作,统计部门要指导开展好业务培训、核算数据、发布统计报告。市委会已同意从今年起将宣传思想工作列入对各地各部门考核内容,同时也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二)切实落实部门配合和协作的责任。今天到会的市直各部门,包括中央和省的驻遵单位和企业,不能把文产统计看成是额外的负担,这是自己辛勤工作的成果体现,如果统计不好,是对自己心血和汗水的不尊重。市文改文产办、市统计局要加强协调,有难度的市里领导一定会帮助协调,涉及到的文体广电、工能委、旅游、住建、民政、国土、商务、工商、安监、档案、林业、教育,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发挥作用。各系统、各部门要组织所属统计对象填报基层表,负责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和报送工作。据反映去年少数部门工作滞后,影响了统计工作整体进展,今年务必转变态度、高度负责,提高工作效率,绝不允许敷衍应付。

(二)抓好关键环节,确保有序有效开展。要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要抓紧动员部署。这次会后,各县(市、区)务必在一周之内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否则越晚越被动。要梳理找准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明确今年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提出切实的保障措施。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包括企业)也要迅速制定本系统的工作方案下发到县级单位,提出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二是要抓好业务培训。统计是规范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科学。各县(市、区)文改文产部门、统计部门一定要加强对从事此项工作的同志,特别是基层一线人员的培训,要解释清楚,使他们熟练掌握如何收集、汇总、初核和报送数据,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到位、不出纰漏。三是要实现应统尽统。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要注意统计的广度和深度,避免漏报漏统。要界定好统计范围,按规定把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社会团体全部统纳入统计范围。同时要深入调查对象做细致的工作,特别是抓好基层表的填报。四是要严格数据审核和报送。市、县两级相关部门都要把好每一道关口,确保每一张报表数据客观、真实、完整。这一点各个部门的分管领导一定要抓在手上,严格把关,不能简单让工作人员办理了事。在往年的统计中,存在资料不完整、数据缺项、逻辑关系错误等问题,甚至还有对收集到的数据不进行审核就直接报送上一级部门的现象,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必须杜绝。各部门在向上级部门报送数据前,必须事先经过统计部门和文改文产部门的认可。

(四)加强保障措施。各级各部门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人员一旦确定下来就不得随意变动,以确保工作的延续性。会后市文改文产办要尽快收集市直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责任人名单,报我一份。有的单位参加培训的同志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不是同一个人,学和干分开,不利于工作,特别是在县一级培训时一定要提这个要求,避免出现类似情况。要加强经费保障,原则上分级负责,市对县一级主要是采取奖励的方式,对于市直有关部门,将根据工作任务和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补贴或奖励。

(五)加强调度和督查。上级主管部门对本行业下级单位开展文产统计工作要指导、督查到位。特别是宣传部、文改文产办、统计局要加大督查力度。文化产业指标是列入全面小康、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对于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推诿扯皮、不负责不配合,或工作质量较差对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带来严重影响的,要通报批评,必要时将按照相关程序进行行政问责。对于工作开展有成效、有亮点、完成得好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要加大奖励力度,以体现正确的导向。

上一篇:高一英语试卷下一篇:民间生活经验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