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寨文化的思考

2024-05-27

关于山寨文化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山寨文化的思考

关于山寨文化的思考

什么是山寨文化“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有人认为山寨文化是对垄断行业暴利的反抗

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人所共知,几乎所有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和垄断行业,暴利思维已经积久成习。民众在一时无法从根本上从体制上改变暴利现状的情况下,采用“山寨”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何尝不是对行业暴利的反抗!这种反抗,持续日久之后,自然会成为暴利 行业暴利行为的匡正力量。“山寨风”的亲民路径 撇开山寨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说,大众推崇“山寨”,绝对是有社会心理基础的。网民们说,在发达国家,每一个产品的诞生都是面对普通百姓的,而我们国家不是,它总是要经过富商大款、机关要员等阶层后才能流传到普通老百姓手中。“山寨风”打破了这条产品消费链条,在夸大社会阶层消费能力的同时,直接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反正一句话,我是坚决反对‘山寨文化’的!”这是明星政协倪萍所说的话:“现在的年青一代都被所谓的„山寨文化‟影响得很厉害,认为这就是„草根文化‟的代表。但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我们应该给年轻人更健康的教育。”可是我却不全然支持,真和假本来就难以区分清楚,为什么能那么肯定的说山寨文化就是假货呢?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健康教育”,这不全是前人自己定的似乎是公认的跌打的定律,但是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标准呢,哪里又是零界线呢?谁也说不清楚。也有人认为山寨文化就是盗版文化强盗文化

生活中那火红的超女快男,模仿的是《美国偶像》,而现在正火爆荧屏的《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模仿的是英国的《take me out》,如果能模仿来别人的真诚与真实也好,但这些节目往往在模仿的过程中走了味,变成了炫富、造假、拜金的舞台。山寨加上后缀文化之后,“山寨帮”就有了说话的底气,理直气壮起来。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换版、贴牌,俨然正版充斥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而一旦 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之风、侵权之风就更加堂而皇之。山寨文化是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经济的自由也就像被贴牌一样,变得一文不值了。山寨品民间创造力正滑向违法 “创新”曾是山寨精神初现时的关键词,而现在山寨产品只剩下越来越赤裸裸、越来越劣质甚至是恶意的抄袭和复制。有手机生产企业借山寨流行的机会,成功将自己“洗白”,走上了正规发展之路,这大概是为“山寨”开脱的唯一理由,可惜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大家蜂拥而上,所呈现出的贪婪和不择手段,已有触及法律利器边缘的趋势。

实际上,山寨文化的草根性、大众性、民间性、娱乐性、自发性、参与性,使其一诞生便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和追捧。山寨文化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民间孕育多年的“草根文化”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民意表达,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只不过时间早晚罢了。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对抗就不会如此激烈。因此,对一种新现象的诞生,我们对其要持宽容态度,积极引导其向健康、有利于大众的方向发展。既不要封杀,也不要吹捧。

篇2:关于山寨文化的思考

山寨是的年度热词,其主要内容是借人们的从众心理,通过模仿成名牌来获取自己平民仿造型产业的发展。山寨文化的核心词是“仿效”,这种潮流出现在强调知识产权,推崇技术革新的现代社会,这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山寨的最终目的是借助已成熟的品牌,营他人之利,说得含蓄点,就像是依附于乔木的菟丝子。说得难听点,这与法律明令禁止的盗版只隔着一层玻璃纸。这种仿效不同于借鉴。借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汲取他人的优点来塑自己新身,其中强调的是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而绝不同于仿效的一锅端。

这不仅让我联想到罗琳当年掀起的“哈利波特”热潮,在那段时间,出版社每星期都要收到数百篇“魔法石”、“哈利”的故事,但同时,丢掉的废稿也有几十斤。理由很简单,哈利是罗琳的“孩子”,跟风的仿效哪来的真情,一具空壳能站得起来吗?

山寨一词,若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打家劫舍的匪徒。若换个角度看,我们就能清楚的感知到这种“仿效”潮流实质的恶劣。为什么国家严厉打击盗版?为什么中国与外国合作时要签署必要的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文件?这是对凝聚了人们时间和智慧的心血的保护,是对饱尝失败终获硕果的创造者的尊重。说这种“仿效”恶劣,不是夸大其辞。人的价值取向是会受到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而这样一种所谓的新兴风潮教的不是锐意进取,不是突破尝试,而是像吸血鬼攫取他人的荣光,无自我可言,无创新可言。若是这种牟利的擦边球成了时代文化的弄潮儿,那么一个社会、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长足发展恐怕要进入另一个寒冬了。

刘备看到的是三国鼎立,唯蜀最弱的局面,在临终前这位深具危机感的王留下的.遗言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今天,哪怕是发达国家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我们能在这种情况下困于山寨仿效的泥淖吗?不要以为这只是娱乐大众、平民化的无伤大雅的小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刘备传递到今天的时代精神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不要在糊弄自己的过程中毁了自己的未来。

篇3:山寨文化的流行成因与社会思考

“文化不仅是我们赖以生活的一切, 在很大程度上, 它还是我们为之生活的一切。” (1) 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山寨文化以一种草根文化的姿态在网络上迅速流行起来, 成为一些人赖以生活并为之生活的文化形式。探究山寨文化及其文化载体、流行成因及社会影响, 对于分析网络亚文化的性质和利弊、了解网络亚文化的发展规律, 进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的网络媒介环境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山寨文化及其文化载体

2008年, 山寨现象在网络上以一种类似于流行病爆发的速度迅速地流行起来。从最初坊间的一种仿造现象, 山寨现象经历了形式和内容上的选择加工, 并借助网络传播媒介的引爆力量, 最终演变成一种文化形式。因此, 笔者认为, 山寨文化发轫于山寨现象, 是年轻的草根群体通过符号和实物模仿的形式, 以创新为主要内容、以追求多元价值为目的的一种网络亚文化。

(一) 山寨文化以模仿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标志性的特点就是模仿性

山寨文化模仿的对象由知名品牌 (如山寨诺基亚、山寨兰博基尼) 逐步扩展到模仿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如模仿建筑物 (山寨奥运场馆、山寨白宫) 、模仿知名人物 (山寨周杰伦、山寨刘翔) 、模仿网络世界 (山寨搜索引擎“百谷虎”、山寨开心网) , 并通过网络媒介迅速扩大影响, 进而进一步影响草根群体的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建构。

(二) 山寨文化以创新为主要内容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40.8%的人认同“创新”为“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 29.4%的人认同“进取”为“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此外, 41.4%的人认为, “山寨文化”可以激发人们追求创新的精神。 (2) 山寨文化是在模仿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它之所以能深得人心, 在于山寨文化并不拘泥于模仿对象本身, 而是创新地挖掘出更多的符号价值, 迎合了人们日渐多样化的需求。

(三) 山寨文化以草根群体为参与主体

山寨文化具有广泛参与的群体基础, 其文化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一般在社会上处于草根阶层, 这些人伴随着电视在中国普及而成长。电视的涵化作用使得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 (3) 在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下, 他们不愿被主流文化完全主导, 选择以非暴力的方式抵抗垄断行业的暴利和主流文化的霸权。

(四) 山寨文化以追求多元价值为目的

并不是所有的模仿形式都可以称为山寨文化, 只有符合最多数人的志趣或利益才是山寨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山寨文化的出现, 与其说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对抗主流文化、草根对抗精英、大众对抗权威的现象, 不如说是网络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模仿性、分化式的补偿, 是多元价值观的一种网络化体现, 它的盛行成风恰恰表明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在变得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二、山寨文化的流行成因分析

作为一种迅速流行起来的网络亚文化, 山寨文化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追寻流行成因时, 提出了他的流行理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4) 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推动山寨文化成为一种网络流行文化的过程中, 同样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网络亚文化的引领者将山寨现象引入互联网中

山寨现象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之前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以模仿品牌机的形式存在。一些特别人物意识到并找到了利用商品品牌价值的途径, 通过小作坊起步, 快速模仿成名品牌, 形成如NCKIA、SAMSING等牌的手机, 并逐渐形成一种趋向, 被更多的人认同并广泛采用。一些活跃在网络虚拟空间的草根网民将现实生活中的模仿行为通过互联网加以传播 (如山寨明星、山寨电影、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春晚) 。在演变的过程中, 山寨文化已经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在网络中的写照, 也有模仿网络虚拟空间的山寨产品 (如山寨搜索引擎、山寨网页) 。山寨风吹进网络, 热衷于网络“恶搞”的人在这股流行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人的性格特点就是总想与众不同, 他们通过网络这一公共平台制造网络流行语, 热衷于网络恶搞, 并从中找到有别于其他网民的优越感, 使得自己不至于落后于时尚潮流, 同时获得了利益上和心理上的满足。

(二) 山寨文化本身附着了容易成为流行的要素

首先, 山寨文化本身依附于模仿对象, 其模仿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模仿品与模仿对象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 山寨文化会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及符号刺激,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会让人过目不忘。通过对既定符号和实体的修改, 经过扭曲的形象再现后, 在影响力上明显高于完全塑造一个全新的符号和形象。其次, 山寨文化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不断切换, 并深深地打上了非主流的烙印。如果没有网络, 山寨产品很可能只会是一种仿造现象, 网络成为山寨文化孕育、成长的舞台;再次, 山寨文化蕴涵着草根元素, 以一种平民的姿态出现, 具有广泛的接受和认同群体;与此同时, 山寨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网络恶搞, 它增添了更多的创新元素, 包括技术创新、外观创新、工艺创新及文化创新, 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

(三) 网络媒介环境作为山寨文化形成并流行的传播渠道, 在山寨文化的兴起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处处皆中心, 无处是边缘”网络传播媒介, 其交互性、迅捷性及去中心化给网民提供了双向、即时、自由、对等地交流思想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网络传播渠道使得网民参与文化创新的门槛降低、形式多样并有利于多元价值的兼容并蓄;网络传播环境也决定着网民的内心状态, 网络中的个人作为对现实中自我的真实延伸和补偿, 在网络空间里可以积极能动地创作、修改和传播信息;同时, 网络环境巨大的群体感染力也吸引着更多的人接受、生产和传播山寨文化。

三、山寨文化引发的社会思考

对待山寨文化的态度, 公众和学界都发出了各自不同的声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曾报道和探讨过山寨文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对2169名公众展开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 对于“山寨文化”, 超过半数公众 (56.9%) 认为应任其发展, 19.0%的人认为应制止其继续蔓延, 还有24.1%的人觉得“不好说”。 (5) 有人认为, “山寨之可怕, 在于它培养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新拿来主义’!” (6) 但也有人认为, 山寨文化的存在利大于弊。“山寨文化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够完善国家的一种必然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属于体制外的文化。” (7)

笔者认为, 之所以对山寨文化的解读有种截然对立的两种态度, 是因为公众多以山寨文化具有朴素的草根精神为切入点来认知, 而学者更多地是以山寨文化被商业利用的着眼点来解读的。山寨文化的出现, 有其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应看到其代表的来自民间的创新力量、对抗权威和主流文化的力量, 但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 山寨文化的出现, 极大地利用了取材对象本身的价值尤其是符号价值

如果说“恶搞”消解了取材对象的元价值, 那么, 从对抗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取向上来看, 山寨文化使得符号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积累。但由于山寨文化模仿、重复和强化了某些符号, 导致了符号的同质性, 给取材对象本身的符号价值带来了冲击和价值的流失, 最实际的影响是给创造民族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 从模仿品牌符号到模仿实物、影像、文本等, 这种打上了山寨文化烙印的模仿行为变成了基本的社会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 山寨文化促进了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文化创新, 成为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对于丰富日常的文化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但同时也存在着亦步亦趋、不加改进地模仿取材对象的行为, 阻碍了人们进行更好的技术和文化创新。因此, 利用好两种模仿形式, 即亦步亦趋地模仿取材对象与反其道而行之的模仿行为, 对于山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山寨文化能迅速流行开来, 与其满足了人们被激起的虚荣心和消费欲望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消费社会的到来, 使得我们对商品的符号消费往往更甚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 而山寨文化的出现对于这种盲目的符号消费既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嘲讽。在一种对模仿符号的真实性消费中, 完成了对商品符号的想象性消费, 因此, 山寨文化的盛行对于我们反思当前的消费理念, 理性地对待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象征价值提供了全新的审视角度。山寨文化刮起的不仅是一种模仿风, 它将冲击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理念。

(四) 山寨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两种主要力量的驱动, 一种是商业利益, 一种是草根精神

山寨现象最初就是主要是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 旋即演变成一种非主流的草根精神宣扬的。这是一种进步, 但同时第三种力量也在悄悄地崛起, 他们打着“草根精神”的招牌, 借抵抗行业垄断和主流文化霸权之势, 行商业私利的勾当。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山寨文化带来的商业利益和草根精神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是我们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如潮水般涌现的山寨文化, 一味地推崇或封堵已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与之相反, 应利用主流的价值观, 合理地引导山寨文化, 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和文化生态, 更好地发挥山寨文化的集体创新精神, 促进社会创新型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中山寨文化的流行成因, 从社会模仿促进了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山寨文化引发的社会思考, 呼吁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和文化生态, 更好地发挥山寨文化的集体创新精神, 促进社会创新型经济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关键词:模仿文化,山寨文化,草根精神

参考文献

(1) [英]特瑞·伊格尔顿著, 方杰译:《文化的观念》,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P.151

(2) 肖舒楠:《“山寨”洪水卷起认知千层浪》, [N].《中国青年报》, 2008-09-18 (7)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52

(4) [美]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 [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2-12

(5) 肖舒楠:《“山寨”洪水卷起认知千层浪》, [N].《中国青年报》, 2008-09-18 (7)

(6) 周志强:《“山寨文化”中的消费想象》, [J].《人民论坛》, 2008 (22)

篇4:对山寨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山寨文化 去精英化 后现代

“山寨”,仿佛一夜间异军突起的新秀,成为2008年度最“雷人”的字眼,瞬间红遍了大江南北,2008年也因此被网友成为了“山寨年”。从刚开始的山寨手机,到后来的山寨明星,再到山寨名牌、山寨春晚,山寨不再徘徊于边缘境地,而是登堂入室,成为了“名正言顺”的“鼠年标签”,给国人来了个一个措手不及。山寨也由原来简单的一个名词变成一种社会现象,再由一种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放眼国内市场,“山寨”几乎无处不在,从“康帅博”到“山寨同仁堂”、“山寨版慢严舒柠”,从iphone到hiphone,山寨版刘德华到山寨版周杰伦……这一现象的出现在给大家带来惊奇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论,有人说山寨是“短命的草根王朝”,必将“昙花一

现”,也有人说山寨是“平民力量的崛起”,必将“成就气候”,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对其做一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山寨文化的由来

山寨一词,古已有之。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是草民居住的房子,与富贵人家的宅院、官府的大堂相对应,本身就有一种对峙冲突的分化感。

如今大家听到的“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主要表现形式为依靠小作坊起步,通过模仿、创新集其他品牌功能于一身,靠廉价、多功能等优势来赢得消费市场。

山寨文化则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不断创新,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它虽然游离于正规的商业规则之外,但却受到了民众不同程度的喜爱,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造出了一批批产品,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从商业领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由一种非正统的竞争手段演变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了他们追求时尚和展示自我的理念和旗幡。

二、山寨文化风靡一时的原因

1、是一种平民力量的爆发,是去精英化的明显体现

无论是山寨物质产品,还是山寨文化作品,都鲜明地体现了出平民化的理念和呼声,都深深地打上了去精英化的烙印。山寨产品的突出特点就是质优价廉、更新速度快、容易获得,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通大众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时尚的唯一可行便捷渠道。长久以来,由于精英群体对于金钱和知识的占有优势,时代的高新产品和品味都是由他们最先去享受,而广大的大众群体则只能成为“二代消费者和享受者”,也就是说当他们因为得到一种时尚而津津乐道、高兴不已的时候,这些所谓的“时尚”对于精英人群来说已经过时,精英们此时已经开始享受更高层次的产品。所以只要存在金钱和知识的占有差异,这种“享受”的“代”级区别就永远不会消失。这对于广大的“山民”来说,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传播歧视,因为他们的“山寨”比不上有钱人家的“豪宅”。所以,要享受平等的追求时尚的权利,成为时代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的“第一级消费者”,必须揭竿而起,去创造自己的“草根文化”与“平民时尚”。

2、是无门槛的大众参与,是自发性的群体狂欢

如果说前几年风靡全国的超女、快乐男声等真人秀节目是降低了大众参与娱乐活动的门槛,那么山寨文化则是彻底地去掉了门槛。因为真人选秀节目门槛再低它也是由一定权威机构组织和协助的,它仍需要巨额的活动经费和大型的广告宣传,选手自身也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同时活动过程中还需要专家指导和观众的投票支持,而这些对于山寨活动来说都已经不那么必要:不需要广告宣传,一个“我想办春晚”的帖子就能激起全国数万“山民”的参与热潮;不需要企业、机构的经费支持,几百块钱就可以办得如火如荼;不需要请巨星和大腕大牌,因为我们有自己造的“山寨巨星”;不需要刻意去体现政治主题和迎合时代需要,“山民”自己的快乐才是真正的目的,民间绝活、民间艺人们终于可以不受央视大导演“只爱阳春白雪”的排挤,可以靠自己“下里巴人”的手艺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尽情地为自己的“山民”兄弟姐妹们娱乐尽兴。山寨的舞台虽然只有几平米,没有央视缤纷绚烂的灯光效果,没有让人震撼的排场和气势,但它的舞台却又无限大,因为它的演员代表了亿万的山民;它的震撼力能超越任何一场晚会,因为它是亿万山民的集体狂欢;它是称不上艺术的艺术,是最吉尼斯的盛宴。

3、是后现代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大众对现实社会的另一种解构

后现代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性、随意性、叛逆、反讽、变形等,它是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山寨文化正是迎合和反映了这些理念,以叛逆、反讽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解构。名牌手机、电脑、相机是功能强大,但价格的门槛却高不可攀,所以模仿、盗版应运而生。山寨产品不仅功能更强大,甚至是好几种名牌的功能融合,但实际价格却只有它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几十年来都是央视春晚为国人提供年夜大餐,京剧唱段年年都有,大牌阵容年年不变,“难忘今宵”年年要唱,最搞笑的是赵本山的“卖拐”竟弄成了“忽悠系列”,范伟的“结巴装傻”竟成了他的“招牌动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腻烦感,也难怪一些网友想要讽刺它,超越它。

三、山寨文化的短板、软肋

1、缺乏特质的精神内核,复制、模仿痕迹浓重

眼下的“山寨”之风虽然如火如荼,但仔细看来,各种山寨产品还是经不起品味的,还不能作为一种主流文化来推崇。究其根源,是因为“山寨”产品缺乏其特质的精神内核,从它身上总能看到其他产品的影子。难怪有学者批评山寨文化,说它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换版、贴牌,俨然正版充斥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2、“山寨”容易沾染“恶搞”的风气,偏离其本来的意义

山寨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是一种普通大众争夺话语权的体现,它传达的是身居弱势的“山民”们追求平等,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呼声。它采取的方式不是官方提供的渠道,而是借助民间最草根的声音、最朴素的呐喊。它与“恶搞”有一定的区别,恶搞是对原来事物的完全颠覆,剥离事物原有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力,同时将自己的恶俗思想强加上去,比如将抗日英雄阿庆嫂描述成了潘金莲式的人物,与胡传魁“司令“、新四军的指导员都有两性关系,抗日英雄郭建光则是无计无谋的胆小鬼,雷锋有初恋女友等,这些恶搞都被大众所唾弃。山寨文化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就必须把握与“恶搞”的界限,传达有利于社稷民生的呼声,远离庸俗的污浊。

3、有盗版的嫌疑,容易引发知识产权的纠纷

山寨产品虽然质优价廉,但大部分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它们的开发完全是依靠简单地改造和利用别的产品的核心技术,是披着外衣的其他产品的抄袭版。它的产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名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有一定的破坏。同时,对于像康帅傅方便面、云碧饮料、斯大舒胃药、旺子牛奶、周佳牌洗衣粉、NLKE运动鞋以及南京的文安街,曲同氏、必胜糊、李明、巴克星、哈根波斯等等都毫无疑问地触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印度最大的“山寨”——宝莱坞就因生产了大量直接照搬好莱坞电影情节的电影,诸如印度版《哈利?波特》《风月俏佳人》等,引起华纳公司不满,最终吃了官司。

四、如何正确引导山寨文化的发展

1、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引导山寨现象走上合法的光明大道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山寨文化還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人们对于山寨文化的本质还不明确,存在很多误解,因此山寨的发展必将遇到众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对于山寨本质方面的定义尽快加以明确和分析定位,使人们对于身边的山寨文化能进行恰当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一棒打死或盲目地推崇。从而使得我们的山寨风合理的方面能有理有据地发展,并形成燎原之势,对于有利的方面我们能够着重培养和利用,对于不好的一面我们则依法进行制止和打击。

2、提高“山民”的相关素质,注意维护知识产权

山寨作为草民一族的聚居地,鉴于其自身的物质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必定具有一定程度的愤世心理,在“揭竿起义”时必定具有一定与社会不相符合的理念和观点,甚至出现“暴民”行径,做出违背社会道德或法律的事情,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草民”一族的教育引导,毕竟加上“文化”二字的点缀后档次和内涵就得相应有所提升。从山寨走来,走进大雅之堂,就必须脱掉身上的野气,留下自身特有的淳朴和直爽,用“阳春白雪”所没有的通俗和生动来展示人们所熟悉和期待的本位回归。

3、充分发挥创新作用,避免走入俗套

前几年的超女、快乐男声等真人秀节目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像“山寨风”一样在国内瞬间兴起,大有兴风作浪之势,但现在的选秀节目大都销声匿迹了,广电总台也对各地方台的选秀节目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和限制,就其致命性硬伤就在于这些选秀节目缺乏创新性,总是生搬硬套、刻意模仿,形不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到最后为了竞争收视率就开始走向庸俗、恶俗、低俗的死亡之路。“山寨”文化要想避免走与选秀节目相同的道路,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自己的品牌,着重打造自己的“草根一族”表达声音与追求的平台特色。通过有序的管理和规范合理利用和优化“山寨”资源,打造自己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山寨产品”,形成自己的强势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王攀:山寨文化是草民对垒精英的文化,人民网

②“山寨”现象频现,折射草根挑战权威心态,新华网

③“山寨”春晚,“土掉渣”对“金镶玉”的博弈,人民网

④“山寨春晚”受新华社撰文肯定:普通百姓的嘉年华,侯检 潇湘晨报

篇5:山寨文化的高考作文材料

一、什么是“山寨文化”?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

“山寨厂”指的是遍布广东的各种电子产品加工制造厂,这些厂商大多没有正规品牌。

,当山寨文化在手机领域摧城拔寨,在数码领域跃跃欲试,用各种各样无所不及的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之时,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股来势汹汹风光无限的民间势力曾经有过卑微低下甚至不值一提的惨淡出身。

、那段时间,如果内地人到深圳、广州去出差,就会发现一个很匪夷所思的现象:很多当地人拿的都是诸如“NOLA”、“Sasang”这样的牌子手机,无论是正规商店还是街头小摊,摆得最多卖得最好的都是一些奇奇怪怪至少在内地闻所未闻的品牌手机。

这时的山寨文化还扎根于生产出这些奇怪品牌手机,遍布沿海的众多小型电子加工厂(或者说是小作坊)里面,没有人认为这些东西能成气候,更不会有人认为这些东西的背后存在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将来会影响中国的IT行业。这一点和中国的武侠文化倒是惊人的一致:成大器者往往是最不起眼的那个。

其实,跟山寨手机同时出现的还有山寨MP3,在华南地区一度涌现出300多个让国人看得眼花缭乱的MP3牌子.与山寨手机相比,这些山寨MP3更早走向全国,出现在大小电脑卖场的柜台上,与“创新”、“三星”这些名牌MP3摆在一起,形成一道颇有意思的风景线。

当然,山寨MP3最终还是没有如同手机这样成大气候。原因是多方面的,MP3本身的发展前景不够明朗,很快就被音乐手机和其他数码产品所取代;山寨MP3的发展过于无序,这种无序反过来对MP3市场造成了重大伤害,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山寨文化初期发展的盲目性和非正统性;MP3市场容量不足以容纳如此多的品牌,最终陷入瘫痪——这一点跟手机市场正好相反。

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它的衍生物,将打破手机的束缚,而扩展到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等方面,它的副产品同样可以在相关行业引发结构性震荡。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炮火,这是学比赶超的来福枪,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挣脱了牌照的束缚,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之后,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而且,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

二、“山寨文化”是否侵犯知识产权?

自从山寨手机粉墨登场以来,中国忽然刮起了一股山寨风。一时间,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汽车、山寨网站、山寨大学、山寨电影、山寨电视剧、山寨艺人、山寨春晚,直到山寨白宫,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山寨比坏债来得还快,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忽然莫名其妙地进入一个山寨时代。

有些人成了山寨文化的坚定拥护者,他们认为有些山寨产品的确能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实惠,山寨文化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那些对山寨文化倍加推崇的人往往会祭出以下的观点:

1.“一切有利于消费者的都是应该积极鼓励的。”

对不起,消费者可以是上帝,但消费者不应该是小偷,更不应该是强盗。消费者利益的满足不能以侵害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利益为前提。一个无视知识产权价值和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最终将逐渐丧失自主创新的能力,最终利益受损的将是这个国家的消费者自己。

2.“那些知识产权持有者获得了不公平的高额收益。”

一个知识产权持有者应该获得多少收益,不应该由政府说了算,更不应该由社会舆论说了算,而只能由市场说了算。当然,那些获得了高额收益的知识产权持有者应该积极通过慈善的方式回馈社会,但那是另外一个命题。他们是否决定把大多数财产捐献出来并不影响他们因为自己的创造而合法获得高额收益的权利。

3.“山寨产品本身也有创新。”

虽然不能说山寨产品一定完全没有技术创新,但是很多山寨产品的所谓“创新”其实仅仅是个噱头而已,并且其中很多都是为了迎合社会上的另外一些不那么上得了台面的陋习或者使得其它的侵权行为变得更加方便(譬如专门提供用来欺骗老婆的假背景声音的手机、专门提供盗用卫星信号的电视等等)。它们局部的、表面的创新并不能掩盖它们对于底层技术平台和基础创意的恶意侵权。

4.“山寨厂商对正牌厂商产生的竞争对产业发展有好处。”

山寨产品虽然在表层功能上可以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但是它们经营的核心是低成本运营、偷税漏税和快进快出。山寨产品助长的是消费者对于品牌价值和生产者对于产品可依赖性(reliabilit)的忽视,是典型的用短期利益兑换长期利益的短视行为,对产业的长期发展弊大于利。

5.“山寨厂商在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之后也可以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一百个人里也许有一个能做到这样,但那需要超强的定力和自律性。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山寨厂商来说,他们的前途只有一个,就是被淘汰。真正的危险还不在于此,更令人焦虑的是他们有可能把原本走正道的`正规军拖下水。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时候好人不得不做坏事(至少是灰色的事),这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喜欢做坏事,而是因为在中国犯罪成本太低,如果别人做坏事都能一路畅通无需付出代价,这个时候自己要不做反而有可能被排挤出局。

在到处泛滥的山寨文化面前,希望我们的企业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这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而是一件挺丢人的事。如果我们分不清真货和假货,我们至少应该分得清荣辱和好歹。让我们希望并且坚信今天四处泛滥的山寨文化将只是昙花一现的过眼云烟。因为无法想象靠简单效仿、小偷小摸和强取豪夺为核心元素的山寨文化能够引领世界。

我们对山寨文化的唯一请求就是最好来个山寨国足或者山寨足协主席吧,没准真比正版的国足和正版足协主席好使!

三、专家观点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撰文称山寨文化侵犯知识产权违反法律

核心观点:

“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以模仿为核心内涵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如果我们对“山寨”过于宽容,如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繁荣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更难生长了

在网络的助推下,“山寨”俨然成了当下一个社会流行语。它发端于“山寨手机”,后来出现所谓“山寨版刘翔”、“山寨版周杰伦”,现在又出现了“山寨版春晚”、“山寨版百家讲坛”等,于是也就有了“山寨文化”一说。

其实,“山寨文化”之说过于笼统,“山寨”是不是有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也有待探究。从目前看,“山寨”产品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商品,比如手机等;另一种是文化和精神产品,比如百家讲坛、春晚等。这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还有一种分法:以营利为目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比如,有的人搞“山寨版百家讲坛”、“山寨版功夫熊猫”,并在网上传播,制作者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儿,或者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表演欲。

“山寨”产品为何畅销?就拿手机来说吧,很多人受经济条件所限,买不起名牌手机,但是自己又对名牌有心理需求,那么,“NCIA”、“SAMSING”就很适合他们。看上去和名牌手机差不多,性能可能差别也不是很大,但是价钱便宜很多,“性价比”很高。也正是因为看到这样的社会需求存在,一些人才打起仿冒品牌的主意。

“山寨”商品明显是有违法律的,只是因为很多人的商标意识、知识产权意识不是很强,相关的法规不是很完善,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也不够,这些都给了一些人打擦边球的机会。

至于“山寨文化”,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其中既有自娱自乐型的,也有商业型的。比如“山寨版春晚”、“山寨版百家讲坛”等,如果不违反法律,不违背社会公德,而且也不以营利为目的,我们只能允许它们存在,说实话,也很难禁止。

但是,“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以模仿为核心内涵的现象,既然是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只不过换了一个说法,换了一种表现形式。比如,以前在图书市场上出现的“全庸著”、“古龙新著”,放在今天不也可以叫“山寨版”吗?难道因为换了种名称,就可以说他们不是在利用原作者的名气吸引眼球,就不是在打擦边球了吗?只是因为目前相关的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有些责任还比较难追究。比如,一些商家请个长得很像某明星的人拍广告,还模仿其动作,这种“山寨”明星广告,目前就难追究商家的责任。但在一些国家,一些明星名人的动作、签名都是受法律保护的,对注册商标、广告的保护也非常完整。

有人说应当鼓励“山寨文化”,认为“山寨”本身也是创新,我看不然。对“山寨文化”的存在应该理解,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许,但不能提倡。对它的存在和流行,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否则谁来搞创新?

创新一方面来自于人的天性,一方面来自社会环境。从人的天性来说,创新意味着巨大的成本,物质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等。而且还有风险,失败的风险。“山寨”则是投机取巧,成本低,风险小。人大多有惰性,都愿意走捷径。如果我们对“山寨”过于宽容,如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繁荣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更难生长了。

篇6:高考英语作文:山寨文化的兴起

The vast array of knockoff name-brand products, such as cell phones, DVDs, MP3 players, have made”shanzhai” the hottest word of the year. Now we wear shanzhai watches, talk through shanzhai cell phones, play shanzhai video games, use shanzhai computers, even watch shanzhai TV shows. once a term used before some electronic products to suggest a copycat version of inferior quality, shanzhai now suggests to many chinese creativity and trendiness. With the media all over the rise of shanzhai culture, public opinions are clearly divided.

Advocates invariably associate it with innovation, stylishness, the DIY spirit, open-mindedness and practicality, as shanzhai products often mix imitation with innovation – a similar skin but a different heart. The final products are usually more functional and much cheaper than the original. Besides, they respond to the market more swiftly and they are more considerate in design. Thanks to them, more peopl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can enjoy the benefit of modern technology.

However, other people, including myself, hold more reserved attitudes towards the shanzhai fever, for all the popularity it has won, a copycat is a copycat. The mockery of the prestige products not only steals their profits but also upsets market competition. Moreover, shanzhai products thrive on the current legal loopholes. Under the disguise of anti-dominance slogans, they make illegal profits by viol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vading taxes. And to top it off, the so-called innovation is only senseless talk as true innovation always faces huge costs and potential failures, while plagiarism simply builds success on other people’s risks.

上一篇:2023新加坡 旅游签证 申请新表下一篇:听《心理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