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普及

2024-06-17

科学知识普及(精选十篇)

科学知识普及 篇1

1 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

1.1 地球科学的重要作用。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 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 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地球科学的根本任务, 是正确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与改善生存环境, 有效防治自然灾害,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2]。

当前, 地球科学面临极其艰巨的任务, 既要为人类继续寻找更多的矿产资源, 满足社会进步和发展不断增长的需要, 又要探求地球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参与解决当今人类生活中不断出现的诸多社会重大难题。比如减轻自然的和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地质环境灾害, 寻找充足的洁净水源, 安置处理有毒害的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弃物,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的保护, 国土整治以及为农业开发提供地质背影依据, 水土保持, 植被恢复, 市政建设, 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等, 都离不开地球科学[3]。因此, 一系列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地质勘查技术的开发应用, 如农业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城市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工程环境学、环境地质学、旅游地质学、医药地质学等应运而生, 使地球科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社会功能不断扩大, 并涉足到许多当代最重大的社会发展问题。未来的地球科学将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科学, 它在社会发展中和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将会更加提高, 一些科学家大胆预言“21世纪将是地球科学的世纪”。社会越是发达, 地球科学的社会功能也越大。

1.2 国内外关于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呼声。

国外有关资料表明, 目前已有很多国家将地球科学作为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具有同等意义的基本知识课程列入了中、小学教学计划。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因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人类与地球的和谐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单纯依赖专业人员是绝对不够的, 需要依赖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日本已经注意到了地球科学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他们的学者对日本面临的地球科学问题及地球科学教育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要加强地球科学教育, 充分发挥地球科学在解决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4]。另外P.J.怀利等一些著名学者也指出了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也发出了加强地球科学教育, 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呼声。杜笑菊 (1996) 指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刻不容缓。”吴诒 (1996) :“地学工作者要向社会各阶层、向各级政府部门宣传、呼吁地球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为它是能满足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学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研究会 (1998) 提出:“坚持广泛开展资源环境现代观念与国情国策教育, 把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大力加强资源环境高新科技工作。”乔玉楼等 (2002)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民众参与是关键, 即将它变成为广大民众的指导思想, 自觉地应用于社会行为和经济活动中, 这就需要广泛的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只有提高民众对自然变化过程的认识和对人与自然互动历史的了解, 才有可能使其自觉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并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国科学院学部“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全社会地球科学素养”咨询组 (2004) 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全社会地球科学素养”的建议。”褚庆忠 (2005) 提出:“高校应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 加强大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

2 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途径

地学教育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到加强爱国意识、环境意识、海洋意识等等, 无不需要地球科学的知识。地学教育提供的对于自然系统、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 不仅是抵御各种邪教歪理的免疫剂, 也是走向中等发达社会的公众科学素养的基础, 是民族振兴的一种标志。应从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 重视面向全社会, 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的地球科学教育活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通过中小学的地理课, 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地球科学基本知识。

中小学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阶段, 也是最纯朴的时候, 开展地学科普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2.2 在大学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或者将《地球科学概论》列为各专业的必修课。

2.3 通过电影、电视和展览等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地球科学知识。

2.4 通过高质量的科普材料 (科普读物、VCD等) 宣传地球科学知识。

2.5 通过旅游景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宣传地球科学知识。

2.6 通过建立各种群众性实习基地和专题夏令营等, 广泛传播地学知识, 培养对地学的兴趣。

2.7 在农村, 要将地学知识的普及与指导农业生产联系起来。

2.8 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

与环境有关的节日, 加强地球科学知识的传播, 增加全社会对地球上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的了解, 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珍惜资源,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

2.9 用环境评价对项目审批实行“一票否

决制”, 以此促进地球科学知识普及, 增强环境意识。各种项目, 凡是有可能影响环境的, 必须进行环境评价, 否则不予审批, 环境评价不过关的, 不予批准。

2.1 0 把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来开发, 大力推进地球科学文化建设。

推出一批具有地球科学文化特色的影视、网络、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热门话题, 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 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关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求人们充分认识自然, 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所以, 在全社会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地学知识的普及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刻不容缓的。

摘要:地球科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是制定经济计划, 协调社会发展的必要知识。现就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实施途径。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地球科学的作用, 必须面向全社会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地学知识的普及活动。

关键词: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必要性,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褚庆忠.高校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选课的必要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5 (4) :72-74, 86.

[2]刘本培.地球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冯志学.地球科学与国家经济安全[J].新疆社会科学, 2001 (4) :18-22.

科技活动要注重普及科学知识 篇2

大连市中小学科技基地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总目标中提到: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生活中常见事物相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科技活动中,为什么要普及科学知识和如何普及科学知识成为了我们科技老师必须要思考的两个问题。但是,作为科技老师,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科技、科学、技术?科技、科学、技术分别是怎么样的关系?我们老师经常把三者混为一谈,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就很容易偏离课程标准。

我认为,科技是科学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简称。科学和技术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人们习惯性的将科学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简称为科技。科学和技术另一方面二者的任务、目的和实现过程不同,在其相互联系中又相对独立地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 “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目的在于改造自然。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过多的重视孩子在课堂中技术层面的制作,而忽视了科学知识的掌握,势必造成,学生只会做做过的模型,对于没做过的模型,自己是制作不出来的,更别谈发明创造了。即使对于孩子做过的模型,孩子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为什么要在科技活动中注重普及科学知识?

航空模型制作活动是多年来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科技活动形式,但是如何来上航空模型制作课呢?如果说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制作一架精美的飞机,那就没必要自己加工材料了,费事费力不说,而且做出来的飞机还不一定精美,完全可以去买一些套材飞机模型进行组装,甚至可以直接到市场上买已经组装好的各种模型飞机。那我们开设航空模型制作活动课的意义何在?难道就是为了教学生组装飞机吗?我想那不用我们教,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按照买回来的飞机模型说明书自己就可以组装了,那我们老师是不是应该“下课”了?如果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件成品,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与原理的学习,忽视了科学方法的应用,那就变成了手工课,就失去了航空模型制作原有的意义。我们开设航空模型制作活动课,正是因为学生喜欢、感兴趣,所以才以制作航空模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和原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等,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制作。如果只是去注重孩子有没有做成一架模型飞机,或者只关注孩子在制作模型飞机时,所应该运用的一些技巧、技术,而忽略了制作飞机时让孩子了解并掌握一些和飞机相关的科学知识的话,那我们的航空模型课应该改名叫航空模型制作课,或者叫手工课。那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学校办成少儿班的职业教育中心呢?培养大量的手工技工人才呢?但是如果我们在科技制作中,让孩子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即使当时没有制作出完美的模型飞机来,有了科学原理的指导,孩子课后一样可以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自己制作出完美的模型飞机。甚至孩子学会了相关的科学原理,掌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不是可以制作出更多模型飞机以外的东西呢?有了科学原理的指导,会不会有新的发明创造呢?

二、如何在科技活动中注重普及科学知识?

四五年级的孩子,对飞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对飞机的外形和主要结构都了解一些,虽然可能在专业术语上会有偏差,陌生的是,经常看到的飞机,为什么能够飞起来,很少有学生会主动的去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孩子在课堂中,学习并掌握关于飞机结构上的一些专业术语,例如:机翼、尾翼、机身、螺旋桨、起落架等,这就是普及科学知识这一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其次,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不能单纯的给孩子去讲解一些很深奥的科学原理,虽然讲解科学原理也是普及科学知识,但是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水平,让孩子能够接受,并加以理解,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在航空模型活动课中,首先让孩子亲身参与“风洞实验”,杜绝老师的演示实验。亲自参与的效果和老师演示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做为上课老师,都非常的清楚。通过孩子亲身参与“风洞实验”,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流线型的泡沫板会升起来这一实验现象,并且产生疑问:为什么流线型的泡沫板会升起来?

老师如果针对流线型泡沫板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深奥,难以理解。这时候,老师就要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参与到整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老师带领孩子一起做和“风洞实验”所应用的相同原理的四个小实验,分别是:吹纸片、吹乒乓球、吹水瓶、吹气球。孩子亲身参与、动手实践,做完四个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归纳总结四个实验的相同点,通过归纳总结四个实验相同点,找出其中的规律,发现总结实验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即伯努利原理:空气流动速度越快,压力越小;空气流动速度越慢,压力越大。然后通过对伯努利原理的理解来解释“风洞实验”。学生了解了风洞实验,自然也就明白了飞机的机翼必须是流线型的才可以,也自然就明白了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的原因。

普及科学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 篇3

风靡世界的非英语素质教学体系“环球倍趣科学”主要针对3~12岁儿童开设科学动手素质课程,通过数百套独有的趣味实验成品制作,提前学习小初中课程知识,在专业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中,培养孩子综合能力,并且使得小朋友从自然科学中体验学习的无限乐趣。

不知不觉中,很多读者家长和小朋友们都已经迷上了科学课程,也有很多家长迫不及待的打听科学课程究竟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我们也正想知道,于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编辑一行来到位于中关村腹地的“环球倍趣科学”总部,对副总经理曾培昌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

请问什么是“环球倍趣科学课程”?

答:通过实验的方式和老师的引导,培养小朋友逻辑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观察、假设、实验、结论这个过程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环球倍趣科学”的会员课程中,为什么除了科学,还有外语和才艺?

答:“环球倍趣科学”是以科学课为主轴,统领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每次上课小朋友都可以按兴趣自由选择。因为科学课程能引发小朋友的好奇心,对很多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启发。而且科学课程注重小朋友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各种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习成为乐趣,小朋友们会把这种快乐的体验延伸到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中。

一般人会认为现在的家长都热衷于给小孩子重点补习英语,或者语文、数学,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家长给孩子报科学课程呢?

答:其实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一直以来,这里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2002年,政府颁发了《科普法》,其中第十四条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普及,家长们逐渐认识到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孩子们科学的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环球倍趣科学”适合什么样的年龄段?小朋友在这里会触及到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学习周期是多久?

答:“环球信趣科学”适合3~12岁的小朋友,其中3~8岁是培养科学思维最主要的时间,8-12岁则是巩固已经养成的科学思维习惯。国家纲要把科普知识分为四大类: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生命科学……,我们又细分成八种:地球与宇宙分成航天类,太空梭;地球、地壳等。学习周期从两个月到两年都有,但两个月只能触及到其中个小类别,两年的时间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两年里要是落课怎么办?怎样照顾不同年龄的小朋发在接受能力上的差别?

答:科学课程的主题都是独立性的,不是进阶性的,需要一环扣一环。我们周六、日两天采取循环上课制,两天内有八次机会上同一门课。所以衔接上不成问题,落课也可以在另外的时段补上,不影响知识的学习。而每周上的课都不是一样的,吸引小朋友每周都来上课。

学员按年龄分成五个级别,幼儿园阶段的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小学阶段的一二年级一个班,三四年级一个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老师在课堂上操作步骤是相同的,只是讲解的深度根据年龄大小而不同。比如电子课,对小一点的孩子只讲出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像河流一样流,再回来形成“回路”:针对大一点的孩子就可能会讲到电子、质子等知识。

这么说你们对老师的要求应该很高吧?

答:是的,在我们这里授课的老师爱心与耐心是必须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专科知识倒在其次。老师在课堂上要擅于寓教于乐,能采取各种夸张幽默的方式来吸引小朋友。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有一个绰号:柯南老师,蝙蝠侠老师,泡泡老师等等,这些小朋友熟悉的人物。

现在八个科学种类我们有将近300堂课,一位老师要想把所有课程都通过认证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且还会不断有新的课程推出来,所以对老师们来说既有挑战也有动力。

“环球倍趣科学”的课堂特色是什么?

答:我们是互动式的教育。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还能把一个成品带回家。成品主要是来自那些成型的教具,打开包装后小朋友们按照要求剪裁、折叠、组装就可以用了,也有一些是需要从家里带来的。“环球倍趣科学”的课堂活动分成三种:示范类、分组类、个人类。示范类课程指那些要用到玻璃、火等稍有危险的物品,但是这类实验效果往往很明显,小朋友喜闻乐见,所以要求由老师完成;分组类课程是那些互助性较强,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个人类则是小朋友独立操作完成,比如光学课程中学到光的折射、反射,就会教小朋友制作潜望镜:讲到地球运动、地震,就教小朋友制作简易地动仪。45分钟的课上要做3、4个实验,老师不停地操作、示范,小朋友不停地动手制作。中间有10分钟休息,小朋友经常催着老师上课。

“环球倍趣科学”现在的发展规模有多大?

答:2008年,“环球倍趣科学”作为环球天下教育科技集团的一个项目开始运行,至今在全国已开设了十几家分校,其中北京四家。明年年末,争取达到全国三十家的规模,北京将达到十家,这样就更能满足家长们的需求,也更方便孩子们上课了。

这个项目的系统化体现在哪里?

答:从师资培训考核到课堂教学内容、从学具教具研发到定期演示宣传,我们有一整套规范而高效的流程。从师资来讲,我们都是专职老师,除了周六日上课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备课和探讨怎样上好课。每一位新入职的老师都要先进行培训,为了使相同课程的授课内容保持一致,不同老师教课不走样、不脱节,我们对每一堂课都有规范化教材。公司还定期对老师进行考核评议。我们在台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比如今年新研发的有一种留声机,对着一个杯子喊,就能被记录,然后放出声音来,就这么神奇!相信对孩子们会很有吸引力。

开办两年来您都看到了哪些教学成果?

答:科学不光是知识的传承,还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教学成果体现在:第一,创造出小朋友学习的兴趣。第二,训练小朋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小朋友在课堂上的兴奋劲,咱们大人都会被感染。一次光学课,老师讲光的原理,用激光笔分别透过水、痱子粉等介质,全班小朋友禁不住发出感叹,“哇塞,真神奇啊——”;还有用矿泉水瓶子做的水火箭,利用水的压力等原理,使它真正能发射出去,最远的射程达到近百米,小朋友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了都非常激动,对我说,老师,我太感动了,火箭真的能飞出去!我们还教小朋友飞机的原理,虽然空气力学的概念很高深,但是从气压原理入手就容易接受得多,我们说,快速气流会产生低气压,高气压会流向低气压,就把飞机托起来了。学完以后有一位小朋友的家长给我讲,她带小朋友坐飞机,飞机降落的时候饮料瓶瘪了,小朋友说,妈妈,是大气压力使它瘪了。你看,他就是应用到生活中去了。这样的例子很多。

您从事科普教育多久了?您认为普及科学知识的意义在哪里?

科学知识普及 篇4

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大众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博物馆的科普宣传,在增加人们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发展和社会进步,与全民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 博物馆是科普教育机构,追求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与研究文物和标本的重要机构,也是大众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重要的教育机构。博物馆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任,也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有着其它教育机构不具有的优势,因而加强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博物馆责无旁贷。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投入,博物馆相继实行免费开放,参观博物馆的人数逐年攀升。

以重庆自然博物馆近年来实行免费开放参观人数统计如下: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推动全民科普教育时代的到来,使得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拥有广泛的受众对象。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导和基础,博物馆传达给大众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重要工具,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技术的普及,有利于使大众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认识世界、改选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大众的创新意识,激发广大群众蕴藏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也有利于大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博物馆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功能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实现求知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新需求,博物馆大量的藏品和大量反映科研成果的实物,可以完成其他教育机构无法完成的教育功能。其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功能与社会大众的需求紧密结合,不仅拓展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外延,同时也给博物馆教育功能注入了更为活跃、更富有生命力的形式。

2 博物馆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博物馆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现代教育是高度的社会化系统教育,包含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三者相辅相成,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国家明确博物馆与学校同为教育机构,但它的教育方式与行为的启示性和引导性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博物馆以收藏的文物标本及其资料,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同时,运用陈列展品等形式让广大观众了解历史、认识自然和科技进步,增加人们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自身素养。博物馆的优势决定了它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1)博物馆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科学丰富的内涵,博物馆的知识传播和社会教育方式以直观的实物性为其特点,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陈列中展示的文物和动植物标本引人入胜,让人们了解社会的进步,也显示了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无论任何文化层次的人都会被它们的形成与和谐的自然美,丰富的内涵所感染。而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文物、古生物化石和动植物标本,特别是恐龙化石,则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魅力,吸引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生命发展历程中的难解之谜,陈列还可以通过图片、绘画、模型把大自然的各种神奇现象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这是其它教育机构不具备的最大优势。

(2)博物馆科普宣传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博物馆可以向学生传播在教科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用最小的空间浓缩大自然的精华,用最大的容量和最短的时间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博物馆内可用最短的时间,获取课堂上需要几天或许更长时间才能获得的知识。目前许多博物馆开设可供观众参与标本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陶冶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情操,科普教育工作让博物馆真正成了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机构。

(3)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博物馆,它的公益性决定其科普教育的对象是社会大众,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当观众走进博物馆后,完全有充足的选择空间,依照个人兴趣爱好、知识水平,自由地、自动地参观展览,自觉地接受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博物馆对大众心灵上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博物馆科普教育宣传工作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3 博物馆宣传科普教育的形式

博物馆是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它以传播的形式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应当注重社会效益,树立为大众服务的观点,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接受科普教育要有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

(1)有效的科普教育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讲解,要让观众理解陈列的科学内涵,讲解是关键。讲解员的讲解首要是注重科学性原则;其次应通俗易懂,背诵讲稿式与观众缺乏交流的讲解只能成为一种说教。讲解员要使观众感兴趣,用自己的语言把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观众,针对观众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与观众形成面对面的交流。

(2)科普教育不仅限于馆内,还需走出博物馆、面向社会。通过媒体介绍和宣传科普文化知识,配合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以唤起公众的科学热情和科普意识。博物馆利用每年的“博物馆日”、“爱鸟周”、“科技周”、“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志愿者进入校园、街头宣传科普文化知识,散发科普资料,举办小型科普展览,吸引更多的公众参观博物馆,发动一场全民科普教育运动。

(3)举办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由专业人员到学校举办讲座,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参与实践,以弥补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与旅行社和自然保护区结合开展夏令营活动,利用假期组织青少年考察大自然;与社区联合举办“远离网吧,走进绿色大自然”,受到学生、老师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4)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丰富展览内容,增加陈列手段的科技含量,增添展品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在陈列室内摆放一些标本和化石,可供观众触摸,还可以提供一些材料让观众亲自参与标本的制作,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这种展览方式,大大增加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很受观众欢迎。

4 组织志愿者参与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工作

科学知识普及 篇5

关于印发《合肥市2009年社会科学

知识普及活动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委宣传部,市直有关单位,市社科类各学会(协会、研究会):

根据全市宣传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统一部署,现将市社科知识普及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合肥市2009年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

2009年3月1日

合肥市2009年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方案

根据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部署,2009年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主题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为进一步做好我市社科知识普及工作,市社科知识普及工作领导小组经研究决定,提出如下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提高城乡公众社会科学素养,为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文化条件和智力支持。

二、活动安排

1、继续办好“安徽人文讲坛”。由合肥市社科联与省社科联、新安晚报、省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安徽人文讲坛,是开展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讲坛以弘扬创新文化为主旨,以评析安徽历史文化、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为主要内容,紧密结合安徽和合肥实际,每个月第二个星期日下午在安徽省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全年将举办12讲。

2、扎实开展第五届社科普及月活动。根据省社科联统一部

署,9月份将举办第五届社科普及月活动。社科普及月期间,市社科普及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社科类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县区委宣传部要紧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这一主题,采取报告会、讲座、广场咨询、知识竞赛、媒体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届时,市社科联将专门制定方案,组织督查、指导。

3、扎实推进“理论政策下基层”。进一步调整充实市“理论政策下基层”宣讲队伍,面向社区、村镇、企业、学校,每月至少组织两次宣讲。各县、区、开发区要立足自身实际,组建宣讲队伍,完善宣讲机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政策宣讲活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此外,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市社科联今年将组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为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和机关干部理论学习,提供“菜单式”的学习辅导。

4、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开展社科普及。围绕庆祝建国60周年,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和社科知识普及。举办广播理论讲座,及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继续办好《合肥晚报》理论专版,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合肥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新做法、新经验;社科普及月期间,开辟科普宣传专栏。

5、认真做好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在举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专题研讨会基础上,及时将研讨成果汇编出版。会同省社科联等单位,认真做好《安徽人文讲坛演讲集(第二辑)》的出版发行。组织社科工作者,集中力量编写《2010年合肥市干部群众理论学习读本》。继续办好《合肥社科理论工作》,及时传递社科理论动态,反映社科普及信息。

三、实施要求

1、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根据本方案要求,市社科知识普及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把社科普及工作,纳入到全年工作的总体安排,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各县区宣传部门、各学会(协会、研究会)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社科普及计划,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市直相关单位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把社科普及工作与主题宣传活动结合起来,推进社会科学知识走向大众。

2、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各单位要围绕活动主题,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创新,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广泛普及社科知识。特别是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中,要充实社会科学方面内容,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打造成社科普及的载体,力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普及社科知识既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又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市属各新闻单位要高度重视社科知识普及工作,按照“三贴近”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社科知识普及。各部门、各单位要主动配合新闻媒体,做好社科普及活动的宣传报道,使社科知识普及活动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附:市社科知识普及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合肥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领导小组

2009年3月1日附件:

合肥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夏毓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市委讲师团团长 副组长:

夏元荣市社科联(市委讲师团)副主席(副团长)张国永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周东生合肥晚报社副总编辑

成员:

王道才市委党校副校长

邵一江合肥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

姜昌根市教育局副局长

张吕金市总工会副主席

王旻团市委副书记

吴红市妇联副主席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社科联)主任:

夏元荣(兼)

常务副主任:

孙旸市社科联学会部副主任 副主任:

吴晓滨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 许帮跃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王晖合肥晚报社文化部主任

主题词:普及活动社会科学知识通知

普及地学知识 共享地质奇观 篇6

  北京拥有3000 年的建城史,800 年的建都史,保存了元、明、清三代以皇家宫殿园林为代表的大量人文名胜古迹,享誉国内外。但是,对北京境内地球亿万年活动演化遗存的大量的宝贵地质遗迹资源,恐怕您知道得没那么详细吧?而对它们的科学价值了解得可能就更少了。

石花名洞扬天下——

北京房山石花洞风景名胜区

  大约在4亿年前,北京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碳酸盐类物质。由于地壳运动,几经沧桑变迁,海底上升陆地。大约在7000万年前,华北发生了造山运动,北京西山就此形成。而后碳酸盐逐渐被溶蚀成许多岩溶洞穴,石花洞就是其中之一。

  石花洞发育在地质年代的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中,随着地壳运动的多次抬升与相对稳定之过程,使之发育为多层多支溶洞。石花洞岩溶洞穴资源以独特的典型性、多样性、自然性、完整性和稀有性享誉国内外。丰富的地质资源,显示了石花洞在地质科学研究、地质科普教学和旅游观赏中的价值。石花洞中洞穴沉积物记录了地球的演化历程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是一处研究古地质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库。石花洞石笋见证北京2650年夏季气候变迁。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后,欣然题词 “地下地质奇观,溶洞博物馆”。

  石花洞洞体为多层多支的层楼式结构,洞内洞体分为上下七层,一至六层为溶洞景观,七层为地下暗河。下面就让我们带您领略一下石花洞溶洞的八大特征。

  一是洞层多。已探明有7层,这与北京永定河7个阶地相吻合,是区别于全国其他已开放洞穴的显著标识。洞层多,记载着地壳多次抬升与相对稳定之过程,是研究古气候、古地理的较好地质材料。

  二是石盾多。洞内有630多个,堪称石盾王国。石盾是由渗透水沉积形成的,两片盾板之间的缝隙是流水通过的地方,因其间的结合力有限,有上下两个层面,呈环形向外生长扩展,如若水量增大,会在石盾的下面形成石钟乳或石幔。石花洞的石盾多而美,最典型奇特的是双彩石盾,为洞穴中的奇观。

  三是石盾大。洞中仙女绣花台景观由3个石盾联生,盾面2.70米×1.53米,盾下乳长1.48米。据有关专家论述,洞内钟乳石每生长1厘米,需要100年的时间,而洞中石盾的生长时间比池塘水沉积生长的沉积物还要漫长。仙女绣花台景观,堪称中国洞穴中第一石盾。

  四是钟乳石叠置关系明显。既有周口店猿人时期的“挚天鸳鸯柱”景观,也有山顶洞人时期的“金箍棒”景观,还有人类文明时期具有碳酸钙微层理的石笋。这种岩溶地质特征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是其他岩溶洞穴难以比拟的。

  五是石笋微层理发育好。石笋是由渗透到洞穴顶部的岩溶水,滴落到洞穴的底板上,自下而上的生长形成碳酸钙沉积物,形似笋状故称“石笋”。石笋微层每一层是由洞穴顶部的岩溶水每年滴落而成。石笋每一微理层条状清晰,就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清晰可见。就目前,从国内的、国外的岩溶洞穴中的石笋微理层勘测、研究的资料分析看,唯有石花洞中石笋微理层发育最好。石花洞石笋见证了北京约3000年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长的逐年温度记录,也是全世界最长的石笋逐年温度记录。

  六是月奶石发育最好。1981年6月,北京市地质局专家在石花洞探险考察时,在洞内发现了大量的月奶石。月奶石是一种乳白色的含水量高、可塑的、乳酪状的洞穴堆积物。经测定,石花洞内的月奶石一层为3.2万年,二层为2.2万年,主要成份是方解石,为我国首次发现。一层中的月奶石形状似荷花、似莲花,又似饱满的“大菜花”,一个个洁白无暇,布满池中,观赏价值极高。

  七是洞穴次生化学沉积形态全。共有重力水沉积、非重力水沉积、协同沉积和叠置沉积等六种水沉积,40多种形态。代表景观有月奶石、白玉石旗、龙宫竖琴、擎天鸳鸯柱、龙女绣花台、火树银花和鹅管等。

  八是景观集中。景观密集,堪称一步一景。目前,在开放的1~4层中,已确定了128个景观。

旅游提示

  石花洞层次分布明显,洞穴沉积物分布密集、类型齐全、数量繁多。有渗透水、滴水、流水、停滞水和飞溅水5种沉积类型,40多种沉积形态。洞内共有18个景区,120余处景观,分为16个厅堂,十大奇观,并有5个迄今为止的中国溶洞景观之最。洞中大量的月奶石为国内首次发现;石盾、石旗、石幔是中国洞穴沉积物的典型代表。石花洞中常年恒温13℃,四季如春,是一年四季旅游的好去处。

感受亿年地质文化——

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尤宝军告诉记者,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以形成于距今1.4~1.8亿年间的侏罗纪硅化木为特征。园内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8.4○C;内含木化石群、滴水壶、乌龙峡谷等众多地质、人文及自然景观,是华北地区唯一以典型稀有、珍贵的硅化木群为主体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日前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奇特的硅化木化石群就向记者“述说”了它们亿年来的历史变迁。

  硅化木化石群景区是公园的中心区和重要组成部分,距县城约60公里,面积20.5平方公里,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三部分。硅化木是公园的重点保护对象,产于距今1.4亿年左右的侏罗纪火山盆地中,主要分布在千家店镇下德龙湾村附近的白河两岸,保存完整,年轮尚清晰可辨。目前实验区已发现裸露出地面的有57株,其中最大直径2.5米,最长15米,多呈黄褐色和灰白色,以松柏树质为主,保存完整、年轮清晰可辨,是目前华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原地埋藏、原地产出、原地展示的硅化木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对研究北京乃至华北地区中生代地质历史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延庆硅化木群具有数量多、保存完整等特点,特别是该木化石群全部产于原生层位,是东部交通便利地区成片保存硅化木唯一的产地。除此以外,地质公园还有动植物化石类、地貌景观、构造形迹、矿产遗迹、水文景观、自然生态旅游地、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等。

  滴水壶景区凌虚飞瀑,珠帘倒卷,盛夏水声轰鸣,恰似流金泻玉;冬日冰瀑飞挂,犹如玉树银花,水帘遮掩的洞中,洁白的石笋、倒悬的石钟乳、天幕般的石帘和晶莹剔透的石带,令人目不暇接,形成了京北地区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

  乌龙峡谷自然风景区是一处“群山幽谷峡碧水,深涧跌水轰鸣响,神龟卧润龙伏潭,彩虹桥下飞栈桥”的奇特去处。婉转幽深的乌龙峡谷,两侧悬崖陡壁,谷内潭涧相连,丰水季节,奔涌的山泉涧水的轰鸣声,山的回应声,回旋激荡在群山峻岭之中,犹如群狮怒吼。沿着悬崖栈桥行游在陡崖峭壁上,脚下碧水飞跌潭涧,水花翻飞如涌雪堆玉,峡谷到处飞瀑洒泻,似陡壁飞濂,如银链悬空,为您提供了一方远离城市喧嚣、寻幽觅静的最佳山水境地。

  燕山天池是一座建在白河干流上的人工水库,海拔601米,是北京地区最高的水体,有“高峡平湖”之美誉。它坐落在白河堡火山沉积盆地之上,四周山势起伏,水面浩淼,林带环绕,环境静谧,总库容1亿立方米,面积500万平方米,担负着为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补水和调节的作用,其中为密云水库补水过程中蜿蜒曲折流经地质公园30公里,造就了公园“片片桑田如画,两岸丹青难绘”的壮丽景观。

旅游提示

  园区内地质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风光旖旎的白河谷地和壮美的黑河峡谷孕育了神奇的木化石群、峻秀的滴水飞瀑、神秘的乌龙峡谷、庄严的朝阳寺、古老的关帝庙和葱郁的大滩原始次生林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座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集科研、科普、旅游、休闲度假的地质遗迹宝库。饮口山泉,捧束野花,采把野果,休憩于白河岸边绿荫长廊,再呼吸一口清新空气,悠哉,美哉,怡然自得。

“金融知识普及月”知识讲座举办 篇7

中信银行昆明分行行长林争跃介绍, 自中信银行确定“以客户为中心”, 以“价值创造”和“轻型发展”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后, 该行积极响应人民银行号召, 在业务发展的同时持续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 该行坚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工作, 以提高消费者对金融新常态的认知和理解, 引导消费者合理使用金融新业务, 增强风险意识。

针对银行业的热点问题和大众关注的话题, 中信银行昆明分行在各支行大堂开展金融知识宣传。通过普及金融知识, 让公众认识中信、熟悉中信;通过宣讲业务和产品, 增进公众对中信银行服务的了解;以风险提示, 提升公众的金融安全意识, 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地向公众开展金融教育。

目前, 中信银行已建立起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机制, 由零售银行部牵头组织活动的开展, 其他各部门协助, 现已设立专人专岗配合监管机构开展消费者权益维护工作, 并且开通相关投诉、监督渠道, 让消费者在享受金融服务的同时, 保护合法权益, 切实做好消保工作。

科学大家谈科普创作和科学普及传播 篇8

事实上, 国内科普创作不景气, 科普作品缺乏精品、缺少读者的状况, 已是近些年来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科普读物不好看?”“为什么现在青少年更多地喜欢读国外的科普和科幻作品?”“为什么科学家愿做科普的人很少?”“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需要怎样的环境和土壤?”也许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以我国科普出版史上堪称空前的强大创作、编审阵容编创出版, 正是对这些疑问进行的一次探索实践。第十届上海书展期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总主编韩启德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出版座谈会。同时, 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第一次走出北京, 在上海举行主题为“科学家与科普创作”的第32期活动;关注和聚焦中国书业和读书界前沿思考的“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也第一次选择“科学”主题, 邀请院士、科学家和科学媒体人共话“科学时空与阅读世界”, 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 更使“科普读物”、“科普创作”与“科学传播”在书展前后成为抢眼的新闻热词。科普创作和出版能否藉此契机走出低迷状态, 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科学家和科学媒体工作者都在思考, 在探讨。

1 科学家与科学普及与传播

“科学家的责任, 是做好科学研究, 力争达到最好水平。”在第32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现场, 多位院士都谈到, 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很重要, 但科学家很难为此花很多时间。毕竟, 科学家的首要责任是科学研究, 主次不能颠倒。担任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古生物卷主编的古生物学家周忠和院士说:“如果不是韩启德主席动员我们, 还有这一品牌的吸引力, 我恐怕还真没有时间做这个事。”

正如周忠和院士所说, “靠政治动员的方式做科普不是根本的办法, 而是要靠兴趣”。事实上, 一些自觉地热心投入科普的科学家, 确实都是科普创作的兴趣爱好者, 李大潜院士恰如其分地称之为“票友”。因为爱好, 他们会在业余时间潜心“玩票”;又因为他们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所写作品不仅能将科研成果的来龙去脉写得清楚准确、通俗易懂, 而且总是传递着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信息, 令人读来开阔视野, 激发想象。因此汪品先院士说“最好的科普是有兴趣的科学家写的”, 汤钊猷院士说“一流的科普作品, 往往是一流的科学家所作”。阿西莫夫、卡尔萨根等科学家的作品, 就是最好的例证。

随着科学的社会化发展, 今天的科学研究已经不再只是科学家的事, 许多科学研究的立项和持续推进, 都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被誉为“嫦娥之父”的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对此深有感促。他说他以前并不认为科普创作和传播是科学家的责任, 但是做了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之后, 就感受到了做好科普的重要性和责任。因为探月工程立项之初, 社会公众对之不了解、不理解, 有很多疑惑。例如“中国还有很多地球上的事情没干好或干不了, 为什么现在要选择去探测月球?探月工程要花费多少钱?对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有多大意义?是不是有利于我们的创新?、、、、、、来自社会四面八方的众多质疑, 对欧阳院士触动很大, 他由此感到自己有责任向社会各阶层做科学普及和传播。这些年来, 他积极投身科学传播, 不辞辛劳到各地做科普演讲, 参与“嫦娥书系”的创作出版, 与人合作撰写《再造一个地球》等科普图书。在做科普的过程中, 他结交了很多朋友, 其中一些青年朋友因此立志要从事深空探测事业。他说自己受到很大的震动和激励, 深刻感受到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是对科学最大的支持, 而自己也一定要为纳税人负责, 为改变和提高他们的未来生活而努力。欧阳院士坦言, 自己从中得到的最大启发是:“科学传播是与科学家做研究工作同样重要的事, 是科学家不应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2 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精神

“科学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科学普及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科学知识的普及, 最重要的, 是普及科学精神。”陈佳洱院士说:“科学的本质是坚持真理, 探索自然, 科普要把握好这一本质, 这是很重要的事。”然而, 全面正确地把握科普取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院士就提到:“我们的科普长时间停留在知识的层面, 看重物质财富的创造, 追求功利的结果, 而在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推动社会向更高的精神层面发展, 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上却少有作为。比如国内现在有很多设施豪华、费用高昂的科技馆, 小孩子们在里面玩得非常高兴, 但是对他们有启发、引导思考的内容很少。在里面就是玩科学的玩具, 没有想问题, 没有什么进步。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就从提问出发, 让你去思考, 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也是我们科普中要强调的一方面。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是提升民族精神文化层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现在科普普遍重结果、轻启发的状况必须改变, 对暂时不产生物质结果, 但有利于激发好奇心,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科普要鼓励。要结合社会热点, 从问题出发, 引导人们去疑问, 去思考。”

汪品先院士则指出:“科学普及实在是文化层面的事。现在中国的科学投入和SCI都提高了很多了, 但是文化上却呈向下的状态, 这是很可悲的。要抽去向坏的根子, 除了科学有用的一面, 科普一定要讲科学有趣、有意思的一面;要知道“是什么”, 更重要的还要提倡问“为什么”。提问、质疑本身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而我们现在对此弘扬不够。”汪品先院士说, 这也是东方文化的缺陷。他举例一位中国学者在东京讲学的故事说, 演讲厅里听众坐得满满的, 但最后一个提问的都没有, 学者问主办方, “今天讲得很糟糕吗?怎么没有提问”, 主办方回答说, 日本人是懂礼貌的, 如果问题问得太难了, 会让讲者没有面子, 问得太浅了, 又显得提问者没有面子, 所以就不问了。“我觉得中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孩子开始, 让他们喜欢问问题。重要的是要问‘为什么’, 科学的关键是怀疑精神, 把这种科学精神传导给大家, 才是科普的方向。

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周忠和院士也说到, 他经常被国人问起“研究古生物有什么用?”在国外就没有人提这种问题, 因为在那里, 探索未知, 追求真理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解过去是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 古生物研究就是要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 要撰写生命史书, 重建生命之树。周忠和院士认为, 中国国民科学素养的低缺, 与中国长期的集权、专制统治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文化崇尚权威, 讲究君臣父子, 这种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说, 怀疑、提问、证伪是科学的精神, 那么我们正相反。同时, 近100多年来, 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而非科学, 并且以技术来理解科学, 导致功利主义盛行。因此, 今天的科学普及, 应该更多的传播非功利主义、非唯上、非形式主义的科学精神。他认为, 这是比科普创作更为重要的。

3 科普是一门专业, 需要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组织

中国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 科学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越来越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这正在成为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共识。因此, 尽管做科普与做科研在时间上难免有所矛盾, 但近些年来, 感受到做科普对做科研有促进, 乐意做科普的科学家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担任着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的褚君浩院士认为, 科学家做研究工作就有责任把这方面研究的前沿信息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众, 所以科普应该是科学工作的一部分。如果能在国家立项的科学研究项目中, 明确有该项研究的科普传播任务和经费, 并且列入考评、验收行列, 将可对科学传播和科普创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指出:“单靠科学家是不够的, 一定要重视培养专门从事科普的人才, 尤其是要从青年开始培养。”他还举例说, “爱因斯坦当年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 就是和英菲尔德一起写的。爱因斯坦是科学家, 英菲尔德是科普作家, 结合起来效果就非常好。”

欧阳自远院士也说, 他的科普著作《再造一个地球》, 也是合作的结晶。因为实在没有时间写, 出版社给他推荐了一位有专业基础, 又有很强的文字表现能力的青年学生, “我把有关的故事都给她讲了, 她执笔来写, 结果书出版后反响很好, 是一次很成功的合作。”

寻求多种方法进行专门科普人才的培养, 并建议在高校开设科普专业, 是很多院士都提到的一个问题。对此, 主持第32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回应说, 从2012年开始, 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6所985高校开设了科普专业硕士研究生班, 现在有150名硕士研究生正在培养中。他们今后将成为科学传媒人才, 科普教育人才, 科普教、展具产品的创作人才, 是科普的组织者和展现者, 而非专门培养科普作家。

确实, 优秀的科普作家不是靠专业培养出来的。积极有效的科学普及需要科普作家, 还需要各方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著名数学家李大潜院士表示, 现在从事科学普及传播的主要是专业的科普工作者和一部分科学家, 这两类人各有不同的特点, 都应该得到鼓励。对于科普工作者, 我们要使他们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工作水平, 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好这项工作, 而且要让他比做博士、做教授更有前途。对于科学家, 我们则要适当地组织, 让他们能在做好专业研究的同时, 腾出一定的时间来做写科普书、进行科普演讲这样的工作。他认为, 上课就是科普能力的体现, 科协等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大学教师做一些科普的工作, 其中有人可能可以成为很好的科普工作者。“把这两部分人的工作做好的话, 我们的科普工作是大有希望的。”

4 科普是一门艺术, 需要文理兼融、不断创新

“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一直是上海书展的重要活动之一。今年书展的论坛主题是“科学时空与阅读世界”。陈佳洱、欧阳自远、周忠和、李淼、姬十三和严峰等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科学媒体人应邀来到现场, 座谈科普创作与阅读的话题。论坛开始时, 面对锦沧文华大酒店会议大厅里稀稀落落的听众席, 论坛主持人, 东方卫视的骆新连连感慨:相比前几届以文学艺术阅读为主题的论坛听众之热情踊跃, 今天的现场显示出科学二字在阅读面前遭遇的尴尬。

为什么在科學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趋深入, 已重新构建了人類溝通、旅行、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今天, 科普读物在我国却仍然遭遇冷落?陈佳洱院士认为, 要将科学的本质和原理浅显地表达出来, 是要求很高的一件事, 科普读物要写得吸引人难度颇大, 很不容易。面对记者“为什么现在的幼少儿、青少年都喜欢国外的科普作品而极少读中国科普作品”的提问时, 褚君浩院士说他也想问, 为什么自己的孙子喜欢看的、玩得也都是国外的科普读物、视频和游戏, 国产科普作品为什么不吸引孩子们?主编以引进法国版权科普文章为主要内容的《新发现》杂志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指出:“科学写作是很难的事, 而中国教育的文理分科造成的文理分化, 甚至文理对立的状况很严重, 以至文理双方分别称呼对方为“文傻”、“科呆”, 这在国外是少有的。”不能不说, 这确实是影响我国科普创作、尤其是优秀作品产生的一大障碍。

在做大量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 创作出版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等科普著作, 热爱音乐与诗歌, 最近开始写科幻作品的我国理论物理学家李淼, 无疑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他在一篇博文中这样说:“写作和研究一样, 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说话谁都会, 网上写几句也一样, 但这些都不是写作。写作, 一种是简单地写出语言之美的写作, 更多的时候, 写作是一种表达和交流, 文字承载的是大脑中复杂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结果。所以, 写作在某种意义上要求的创造性一点也不亚于科学研究。”在论坛上他还提到, “科学传播是一门艺术, 要通俗但不简单, 要有趣但不煽情, 是严谨准确基础上的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事实上, 科普创作不只是写书, 还包括动漫、展览、影视等等很多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行, 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今后受众对科普的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文理兼容, 不断创新, 已经是提升科普能力建设不容疏忽的重点内容之一。

5 网络环境下, 科普如何面对“大师”及其形形色色的谣言

“地球是否真会毁灭?”“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对于网上经常出现“王林大师”之类的人物和现代科学还无法证伪的问题, 科学家和科学媒体人怎么看待?

面对听众和主持人的发问, 欧阳院士根据地球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地球和太阳的关系, 说明当地球内部的能量消耗殆尽的时候, 地球就会死亡, 但那将是在距今45-50亿年以后的事, 根本不必为之恐慌。李淼研究员表示:在人类个体有限的生命存在中, 会遇到很多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对待未知应有的科学态度是要好奇, 要疑问, 要求证。当无法百分百证实时, 不能将问题一棍子打死, 而要允许存疑。严锋主编说, 国外现在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的越来越多,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等都有文章发表, 是科学对世界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的探索, 《新发现》就做过一次“寻找信仰分子”的专题介绍。对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三者如何定义,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周忠和院士则说到:成熟的社会一定是多样性的、宽容的, 信仰和想象都是有自由的。

科学本身有很多未知, 应该允许存疑, 允许探究。当然, 探究必须遵守法规, 管理必须有规则。”对于那些与信仰、与探究自然毫不相干, 而是打着信仰和科学之名义裝神弄鬼、欺人騙财的“大师”及其作为, 人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识别, 而这与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息息相关。现在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在世界上排位靠后, 也是伪科学、“大师”、谣言得以趁虚而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弘扬科学精神, 切实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刻不容缓。

中国的网络科学传播近几年来是世界领先的, 科学松鼠会发起人、果壳网CEO姬十三就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和推进者, 对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最有体会。如果说过去的科学普及往往一次面对几十人、几百人, 那么今天在网络环境下, 科学普及的传播是一下子面对几千、几万、几千万人, 传播手段先进快捷了, 谣言传播也跟着轰轰烈烈起来了。姬十三说, “这就是今天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 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断章取义地单写出来, 被极端化、娱乐化地到处传播, 也就更易于传谣而难以辟谣。”面对这样的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 传播什么, 为谁传播, 如何不失真地有效传播, 让科学战胜非科学、伪科学, 已成为科学普及传播急需要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在网络上谣言传播远比理性的科学传播占优势?为什么真大师往往默默无闻而伪大师到处盛行?嘉宾们回答这一提问说:作假的东西没有底线, 可以尽情发挥和表演, 因此看似总比真的更有趣、更精彩、更吸引人。正所谓“谣言比真相更精彩”, 这也正是科学普及传播的难点。

在这个意义上, 传播技巧也就显得尤為重要。目前, 科普不仅要借助熱點、借助感情和娛樂等元素進行生动有趣的传播, 更要细分读者群体, 满足青少年、社会公众、公务员、领导干部以及艺术人文工作者等等社会各层次特定人群的不同需求。对此, 欧阳院士身体力行, 做过积极的尝试——為了适应不同受眾具体情况, 他就同一个内容的演讲稿作了三十八种不同形式的演讲, 产生了很好的普及效果。著名科普作家、天文学家卞毓麟, 在论坛现场的听众席上举手, 回答关于“我们当下的科普写作应该就高还是就低”的提问时说的一席话, 更赢得了全场掌声。

他说:“一百多年前, 著名的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就有一条座右铭, ‘科学知识应该大众化而不应该庸俗化’。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也说过, ‘没有枯燥的科学, 只有乏味的叙述’。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欣赏科学, 科普如何培养和提高欣赏科学的能力?借用朱自清先生对文学作品最高境界的定义, 就是‘不分雅俗、唯有共赏。’我们的科普创作和传播就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而欧阳自远院士讲的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带回月球之石之后, 曾经引起美国国内社会上外长达40年的真假之辩, 而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始终不予回应, 而是踏踏实实地积累研究结果, 直到最近, 研究积累达到了足以回答所有疑问的程度, 他们才做出了回应, 让科学事实战胜了长达40年的谣传, 由此成就了一次历时最长的航天科普运动的故事, 也使大家对如何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科学普及传播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要求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可以说, 科学普及在我国的重要性正日趋显现。“以前还从来没有过那么多院士同时来谈科学普及和传播问题的。但是光靠大师奉献对做好科普工作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说:“目前我们的科普氛围还远不够好, 政策还不配套。但从去年开始, 国家已经开始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

我们也许有理由相信, 我国的科学普及正在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科普创作及其出版传播的繁荣值得期待。

摘要:国内科普创作不景气, 科普作品缺乏精品、缺少读者的状况, 已是近些年来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科普读物不好看?”“为什么现在青少年更多地喜欢读国外的科普和科幻作品?”“为什么科学家愿做科普的人很少?”“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需要怎样的环境和土壤?”随着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以我国科普出版史上堪称空前的强大创作、编审阵容编创出版, 科学家和科学媒体工作者都在思考, 在探讨。

计量进社区知识要普及 篇9

从另一个侧面来讲, 市场经济避免不了不法人员由于利益的驱使, 会出现“短斤缺两”、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 即使政府出动大量的监督检查人员, 也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 而解决不了长远问题, 就拿露天的早晨市场 (早市) 来说, 今天去两名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 其效果肯定不会到位, 那么, 明天还会增加监督检查人员吗?其实, 我认为去一个连队, 甚至一个师也解决不了长远问题, 因为这都是暂时的, 而监督检查人员不能长期的每天蹲在市场去监督检查, 这样“短斤缺两”、假冒、伪劣产品等照样出现, 为了达到监督检查的效果, 也不能一个商贩就配备一名监督检查人员, 这样也不现实, 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就应该向我国公安部门的破刑事案件一样, 来发动群众, 让群众揭发检举, 从而加速破案速度, 提高了破案率”。那么, 对专业性很强的“短斤缺两”、假冒、伪劣商品的监督检查来讲, 也同样要发动群众, 在购买商品时, 群众就随时监督商贩, 这样监督力度就相当大了, 等于一个商贩接受上百、上千甚至更多的群众来监督, 而这些群众就来自于社区的居民, 而居民就分布在各个社区, 那么, 社区的居民就是我们政府监督检查人员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的坚强后盾, 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监督检查力量。

对这样专业性较强的群众性监督, 缺少基本的专业知识是难以做到的, 而恰恰社区的居民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计量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缺乏, 如果对社区的居民不进行法律、法规, 计量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宣传、讲解, 假如居民买东西确实出现“短斤缺两”、假冒、伪劣商品问题, 就难以说服不法商贩, 也就难以起到帮助政府监督检查人员做好监督工作, 所以, 要走进社区, 对社区的居民进行法律、法规, 计量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宣传、讲解, 提高百姓计量法律意识, 学会运用法律这个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又起到对不法商贩的监督作用, 要想壮大以政府专职监督检查人员为主的监督队伍, 就必须走进社区, 普及居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基本的计量科学知识。

那么, 走进社区应该做那些具体工作呢?这是搞好“计量进社区知识要普及”的关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 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讲解

首先社区居民要知法懂法, 依法来进行监督不法商贩, 所以, 应对下列法律法规进行宣贯学习,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黑龙江省计量管理条例、国家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零售商品称重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 计量和计量器具基本概念的学习

2.1 计量

计量的概念就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2.2 计量器具

是指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测量的器具。在我国有关计量法律法规中, 测量仪器也称为计量器具, 即计量器具是测量仪器的同义语。

测量仪器 (计量器具) 的特点是 (1) 用于测量 (2) 本身是可以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使用的一种技术工具或装置, 如体温计、度盘秤、焦度计等可以单独地用来完成某项测量;另一些测量仪器, 如台 (案) 秤、医用超声源等, 则需与其他测量仪器和辅助设备一起使用才能完成测量。

3 进行基本计量专业知识和有关常识方面的宣传讲解

3.1 首先应该对贸易结算用的计量器具使用注意事项和常识

以及不法人员的作弊方法做到常规的了解, 如弹簧度盘秤、电子 (计价) 秤、台 (案) 秤、英制秤等计量器具是否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证书、是否为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计量器具;是否设置了公平秤, 设置的公平秤是否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证书;当场称重零售商品的, 是否按实际值进行结算;是否存在“短斤缺两”和计量作弊等违法行为。

3.2 涉及到影响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的国家强制检定的医疗珍

断和治疗用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 是否依法进行了计量检定;是否有使用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超过检定周期的医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进行珍断和治疗;是否使用了国务院规定废除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是否具有制造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CMC”标志和编号 (黑制0000001号) , 如超声源、医用X射线源、医用激光源、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血压计 (表) 、体温计等医用计量器具等。

3.3 眼镜的配制质量是一项容易被居民忽视的项目, 到社区应

该在这方面进行宣传讲解, 使社区居民首先应该了解眼镜店的规模、技术水平, 同时, 必须具有专门的验光师、配镜师和具有暗室型的验光室, 并且应具有一定检测能力验光镜片箱、焦度计、验光仪、曲率仪等必备的检测设备, 而且还应该了解这些检测设备是否具有有效的检定证书和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CMC”标志、编号 (如黑制0000001号) 、出厂合格证书或进口计量器具检定证书, 是否为国务院规定废除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

3.4 假冒、伪劣商品的宣传讲解

首先应该宣传讲解假冒、伪劣商品对消费者的危害, 最好以宣传单的形式, 再加上把假冒、伪劣商品的实物带到现场展示, 加深社区居民对危害的认识, 同时要让社区居民知道如何辨别商品的真伪, 这是社区居民最需要的, 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工作, 特别是在没有检测设备的情况下, 如何用简便实用的方法来识别假冒、伪劣商品呢?通过现场向居民讲解和展示, 应该说能解决感性认识, 监督检查人员再把日常鉴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方法和经验介绍给居民, 其方法是:看外观、闻香味, 查看生产许可证、条形码, 拨打商品的免费查寻电话等手段来识别产品的真伪;概括起来就是:买东西要“一看二摸三闻”, 通过这一识假小窍门, 就可以帮助居民提高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 实践证明很多假冒商品是经不住这个小窍门的考验。

3.5 对“定量包装商品”质量缺陷的识别

计量进社区知识要普及 篇10

对这样专业性较强的群众性监督, 缺少基本的专业知识是难以做到的, 而恰恰社区的居民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计量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缺乏, 如果对社区的居民不进行法律、法规, 计量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宣传、讲解, 假如居民买东西确实出现“短斤缺两”、假冒、伪劣商品问题, 就难以说服不法商贩, 也就难以起到帮助政府监督检查人员做好监督工作, 所以, 要走进社区, 对社区的居民进行法律、法规, 计量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宣传、讲解, 提高百姓计量法律意识, 学会运用法律这个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又起到对不法商贩的监督作用, 要想壮大以政府专职监督检查人员为主的监督队伍, 就必须走进社区, 普及居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基本的计量科学知识。

那么, 走进社区应该做那些具体工作呢?这是搞好“计量进社区知识要普及”的关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 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讲解

首先社区居民要知法懂法, 依法来进行监督不法商贩, 所以, 应对下列法律法规进行宣贯学习,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黑龙江省计量管理条例、国家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零售商品称重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 计量和计量器具基本概念的学习

2.1 计量:计量的概念就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2.2 计量器具:

是指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测量的器具。在我国有关计量法律法规中, 测量仪器也称为计量器具, 即计量器具是测量仪器的同义语。

测量仪器 (计量器具) 的特点是 (1) 用于测量 (2) 本身是可以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使用的一种技术工具或装置, 如体温计、度盘秤、焦度计等可以单独地用来完成某项测量;另一些测量仪器, 如台 (案) 秤、医用超声源等, 则需与其他测量仪器和辅助设备一起使用才能完成测量。

3 进行基本计量专业知识和有关常识方面的宣传讲解

3.1 首先应该对贸易结算用的计量器具使用注意事项和常识

以及不法人员的作弊方法做到常规的了解, 如弹簧度盘秤、电子 (计价) 秤、台 (案) 秤、英制秤等计量器具是否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证书、是否为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计量器具;是否设置了公平秤, 设置的公平秤是否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证书;当场称重零售商品的, 是否按实际值进行结算;是否存在“短斤缺两”和计量作弊等违法行为。

3.2 涉及到影响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的国家强制检定的医疗珍断和治疗用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 是否依法进行了计量检定;

是否有使用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超过检定周期的医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进行珍断和治疗;是否使用了国务院规定废除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是否具有制造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CMC”标志和编号 (黑制0000001号) , 如超声源、医用X射线源、医用激光源、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血压计 (表) 、体温计等医用计量器具等。

3.3 眼镜的配制质量是一项容易被居民忽视的项目, 到社区应

该在这方面进行宣传讲解, 使社区居民首先应该了解眼镜店的规模、技术水平, 同时, 必须具有专门的验光师、配镜师和具有暗室型的验光室, 并且应具有一定检测能力验光镜片箱、焦度计、验光仪、曲率仪等必备的检测设备, 而且还应该了解这些检测设备是否具有有效的检定证书和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CMC”标志、编号 (如黑制0000001号) 、出厂合格证书或进口计量器具检定证书, 是否为国务院规定废除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

3.4 假冒、伪劣商品的宣传讲解

首先应该宣传讲解假冒、伪劣商品对消费者的危害, 最好以宣传单的形式, 再加上把假冒、伪劣商品的实物带到现场展示, 加深社区居民对危害的认识, 同时要让社区居民知道如何辨别商品的真伪, 这是社区居民最需要的, 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工作, 特别是在没有检测设备的情况下, 如何用简便实用的方法来识别假冒、伪劣商品呢?通过现场向居民讲解和展示, 应该说能解决感性认识, 监督检查人员再把日常鉴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方法和经验介绍给居民, 其方法是:看外观、闻香味, 查看生产许可证、条形码, 拨打商品的免费查寻电话等手段来识别产品的真伪;概括起来就是:买东西要“一看二摸三闻”, 通过这一识假小窍门, 就可以帮助居民提高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 实践证明很多假冒商品是经不住这个小窍门的考验。

3.5 对“定量包装商品”质量缺陷的识别

3.5.1 产品包装外观是否有“C”标志。

3.5.2 产品包装物外观“净含量”的字样不能太小, 在没有计量器具的情况下, 以消费者是否能看清楚为准。

3.5.3 大的商业超市是否具有“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检验报告。

3.5.4 定量包装商品“实际净含量”是否大于“标注净含量”, 在没有测量设备的情况下, 只能凭感觉, 确认是否检测。

摘要:社区是个非常大的社会群体, 在知识结构方面差距也非常大, 特别是在计量专业知识方面社区是个盲区, 由其是在计量及其有关基本知识方面, 不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对社区居民的利益, 乃至社会的进步, 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因此要加大力度将计量专业知识普及到社区中从而避免居民利益的损失, 要想壮大以政府专职监督检查人员为主的监督队伍, 就必须走进社区, 普及居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基本的计量科学知识。

上一篇:跨组织合作下一篇: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