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知识问答

2024-04-15

小学科学知识问答(共8篇)

篇1:小学科学知识问答

31。泰山在哪个省哪个市?

山东泰山市

32。亚马逊河流经哪些国家?

巴西,秘鲁,哥伦比亚

33。伊洛瓦底江流经哪些国家?

中国、缅甸

34。世界上最宝贵的五大宝石叫什么?

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猫眼石

35。鱼类的祖先叫什么?

文昌鱼

37。哪些鱼会发光?

安康鱼、光睑鲷、龙头鱼、灯眼鱼等

38。人有多少块肌肉?

一共有600多块肌肉

39。木头都会浮在水上吗?

不,有一种“钢铁树”不会浮在水上

40。什么花?

大王花

41。谁发明了麻醉术?

华佗

42。法国的首都是什么?

巴黎

43。英国的首都是什么?

伦敦

44。日本首都是什么?

东京

45。意大利的首都是什么?

罗马

46。美国的首都是什么?

华盛顿

47。鸟类的祖先之一是什么鸟?

始祖鸟

48。我国的四大海产是哪四样?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49。的哺乳动物是什么?

蓝鲸

50。的两栖动物是什么?

娃娃鱼

篇2:小学科学知识问答

它是用来记载失事时飞机上的各种情况的,帮助人们了解事故的原因

12。春节有哪些风俗?

扫房、放爆竹、贴春联、吃年夜饭等

13。什么动物能预测地震?

牛、马、兔、鸡、鸭、狗、蛇、鼠、鱼等

14。什么植物先开花,后长叶?

腊梅、木棉花、连翘、桃树、迎春花、梨树、银柳、紫荆、结香、石蒜、梅花

15。蜜蜂是怎样造蜂房的?

每一只工蜂的腰部都有一个蜡腺,能分泌出蜡,这种经过嘴巴的咀嚼后变得又软又韧,用它就可以建造蜂房了

16。药瓶为什么是浅色的?

因为浅色能反光,深色的受太阳光一照,吸收光多,药品容易变质

17。谁发明了蒸汽机?

瓦特

18。哪种恐龙最硬?

剑龙

19。地球的血是什么?

岩浆

20。地球的骨架是什么?

岩石

21。为什么不要看电焊火花?

内含一种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

22。为什么不能关灯看电视?

电视机的屏幕和图象都比较小,在黑暗中看,视力要高度集中和扩展,对电视机屏幕上的光线的强烈反映特别敏感,会使眼睛受到刺激,视力下降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是谁?

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_、叶剑英

24。按顺序写出我国古代都有什么朝?

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25。为什么兔子不用喝水?

因为兔子的主食青菜里有大量水份,足够身体的需要了,如果肠里的水一多,就会患肠胃炎。但兔子体内缺水时,也是可以喝水的

小学生身边的50个科学小常识

26。什么是流星?

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27。举例说出几位中国历杰出的天文学家。

张衡、一行、郭守敬、李善兰

28。电池的发明人是谁?

伏特

29。维苏威火山在哪里?

意大利

30。第1个到达月球的两个宇航员是谁?

篇3:小学科学知识问答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教师为实施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科学课上成实验操作课,认为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就是在“探究”,运用大量的实验替代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科学知识的掌握。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的科学知识是零散、紊乱的,他们对科学概念的把握也会出现混乱和偏差。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却给学生增加许多无关的学习资源,导致无关认知负荷充满他们的工作记忆空间,无法进行有效的认知加工,且在复习阶段大量概念知识的呈现会占满学生工作记忆的空间,大大加重他们检索和加工信息的负担,使学生负荷超载[3]。因此,为了降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负荷,我们可以在信息选择阶段,合理取舍材料,避免学生受无关信息干扰;信息组织阶段,切块呈现信息,降低信息组织难度;信息整合阶段,借用图示表征,提高信息整合能力。

一、合理取舍材料,避免无关信息干扰

取舍材料要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精心选择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材、练习、探究工具等教与学的材料,要在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对教材、练习、工具等进行合理取舍,避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无关信息干扰,从而降低认知负荷,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1.精选工具

学习科学时,通常需要用探究工具来帮助建构学习内容。教师要精心准备有关的教学工具,工具必须充足和典型,从而辅助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使其能顺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相反,过多、过杂或不合理的工具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增加其无关认知负荷。

以科学实验器材的精选为例,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合理选择实验工具。例如,在讲授“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要提供小烧瓶、烧杯、试管、有孔橡皮塞、大小不同的气球、瘪的乒乓球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其中,大气球最能夺人眼球,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利用大气球来设计实验方案。有的会把大气球封口后架在装热水的烧杯上,期待气球的进一步胀大;有的会把大气球套在小烧瓶的瓶口上,再把烧瓶放入热水中,但由于气球太大,烧瓶又太小,在进行实验时常常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在实验时间快结束时,可能会有比较性急的学生将气球吹大套到烧瓶上……其实,这堂课给教师的教训或者建议就是精选实验材料,如果去掉大气球,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其他材料上,如试管、吸管、有孔橡皮塞、小气球。显然,这种干扰学生认知负荷的“鸡肋式”材料,教师教学时要坚决果断地予以舍弃。

当然,精选工具并不是一味地减少工具,也有必要增加一定的工具。例如,教学“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时,如果只按教材中提供的气球驱动小车,学生对反冲力的理解就会比较片面,不利于建立科学概念。此时,教师要增加一些实验材料,如喷气能飞的气球、喷气能跑的小车、喷气前进的模型船、喷水能打转的矿泉水瓶。这组材料中有气球、小船、瓶子、小车,看似彼此毫无关联,但因为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其集合在一起就具有了结构。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归纳,对“反冲”这一现象就会有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科学概念[4]。

2.精选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很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练习做得越多,知识就会越巩固,而且当前市场中的教辅练习多如牛毛,以致很多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深渊。事实上,作为以实验探究教学为特质的小学科学,单纯的纸笔练习凸显出一定的局限性,好比是驾驶员考驾照,只考理论,我们很难看到学生在学完科学后是否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少而精的非纸笔练习的实验操作练习应运而生。它不仅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让他们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减轻认知负荷。

例如,教师讲完“磁铁”单元后,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形成有关磁铁、磁极的认识,通常会布置大量的纸笔习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有判断题,如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作用,对其判断对错。有选择题,如一块条形磁铁摔断成A和B,那么下列说法中哪种正确。一是:A是南极或北极,二是:A和B都有南极和北极,三是:无法确定磁极的具体位置。有简答题,如请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判断一块条形磁铁的磁极。这样的练习,虽然可以检测学生关于“磁铁、磁极”的认识,也从不同角度关注了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小学生在这类纸笔练习下,依旧不能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由于内容繁多,容易干扰他们正确掌握信息。

因此,为了凸显科学课的特质,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科学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将上述纸笔练习题转换成实验操作探究题,准备一定的材料,例如,一个没有标明南北极但有颜色区别的小磁针、一个支撑磁针转动的支架、一块较大的条形磁铁、两张小贴纸,要求学生利用已有材料,判断条形磁铁的南北极,并标注在贴纸上,贴到条形磁铁的相应位置。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练习,其材料简洁,问题清晰,而且学生在完成操作时也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磁针指示方向,分清现实生活中的南北方向,能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判断条形磁铁的南北极,也运用了两种判断磁铁、磁极的方法。这就使得在达到教材要求的目标的同时,并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概念进行识记和回忆,不再只是以文字为主要方式的认知重现,而是强调用实验操作的方式展示和表达他们对知识、概念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更有针对性,让学生在较少的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所以,在深化新课改之际,面对多种版本的教材,面对纷繁复杂的习题集,面对形式多样的实验探究材料,只有精心选择材料,比较研究材料间的优劣,选择适合学生的材料,才能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有效选择。

二、切块呈现材料,降低信息组织难度

切块呈现是指通过片段化呈现的方式,让学习者在完成当前片段所需要的认知加工后,再去学习下一片段,最终以步步推进的方式完成知识建构所需要的全部认知加工[5]。与连续单元的形式相比,这种按照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分块呈现的形式能更好地应对由学习材料本身的复杂性所造成的认知超载。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结果,切块呈现的形式也要有所区分。我们主要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探究材料的呈现为例阐述切块呈现的具体操作。

1.切分内容

当新授的知识内容过于复杂时,教师要将学习材料或任务分解,再依序呈现片段内容。只有合理切块,有序呈现,复杂的新信息才能逐一被理解、组织。例如,“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摆钟的原理,并学会制作计时器,但由于学生往往不知道摆钟的各部分名称,对其核心原理更是不了解,所以教师教学伊始不能只呈现摆钟整体的运动结构图,不对其各部件及运作原理做出解释。因此,教师就可以采取切块呈现的策略,进行下列具体操作:第一,学习摆钟各零部件的名称,如齿轮操纵器、摆锤、垂体、齿轮等。第二, 分系统认识,将工作原理分成三幅分解的图来说明。第一幅图呈现摆钟初始状态;第二幅图呈现钟摆摆动到最左边的状态,此时长针部分的操纵器倒钩松开,垂体拉力让齿轮往前转动一齿;第三幅图呈现的是当钟摆往右摆动时,右边的齿轮前进一齿。第三,动手操作组装计时器模型。组装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摆锤与齿轮操纵器的运作过程,从中理解摆钟的工作原理。第四,调节摆长,完成一分钟计时器。

通过上述的学习活动,学生会在探索摆钟系统整体运行原理前,逐步了解各部件的名称、功能及分系统的运行。这种层层推进式的内容呈现,会为学生的认知加工提供很好的定向指导作用。

2.器材组合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常常需要用许多实验器材帮助建构学习内容。在教学材料较多的情况下,过早地一次性呈现所有材料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干扰他们的思维或增加无关认知负荷。教师为学生活动准备的学具,要有严密的结构[6]。把有结构的材料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不同的组合会使学生得到不同的探究结果。一缸水、一个木块、一个小垫圈,这样一组材料会让学生得出什么结论?有学生会说铁块在水中是沉的,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由于材料结构太过简单,很难让学生形成规律性的科学概念。但如果提供另一组器材,如一盆水、相同体积的圆柱体(木、铁、塑料、橡胶),学生的探究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因为材料之间的强烈对比性,学生会得到一个规律性的认识:相同体积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例如,以“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为例,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遵循严密的逻辑关系,先要让学生隐约地感觉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大小是有关的,再让他们感受到沉浮与轻重、大小又似乎没有关系,最后察觉到与轻重、大小又有一定联系。要让学生经历从模糊到清晰、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这依赖于有结构的材料,即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以及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教师要试图通过这组材料,让学生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获得关于物体沉浮的规律。而这些有结构的材料也只有随着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而依次提供,才能引导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使探究活动循序渐进[7]。

三、图示表征信息,提高信息整合能力

图示表征是指运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组织、整合信息。利用可视化图示教学,其本质是将相对抽象的思考对象“图示化”,把问题、情境、概念理解、规律探索等思考过程变得直观可视,使抽象变形象、内隐化外显[8]。作为小学生,他们学习过于抽象的内容是很困难的,这源于他们的思维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如果能使用可视化图示,使新知识的内部结构与原有知识间的联系外显可视,就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整合。图示表征可使学生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外显可现,使他们对知识的整合更为便捷。

1.知识树

有意义的学习依赖于学习者的积极认知加工或知识建构,只有将新旧知识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才能较轻松地记住这些知识。图示可以对教学内容起深化和补充说明的作用,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所描述的概念、规则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知识的体系[9],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知识树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结。

知识树是学生快速检索知识的地图,其本质上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是为实现某一学习目标而建立的所有相关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的知识框架。用形象直观的知识树来梳理知识结构,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注意教师每一节课的知识,却会忽略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结,很少从整体上思考知识结构,更不会思考这些知识点由何而来,学习知识的目的要到哪里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局面。特别是到期末总复习时,学生满脑子都是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混乱无序。然而,借助“知识树”,可以迅速地让学生回忆起单元的学习内容,避免其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梳理学习材料,为加工整合信息腾出尽可能多的认知空间。

由于画知识树具有很高的统整性,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个不完整的知识树让学生填空,帮助他们掌握它的结构,适当降低难度。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画完整的知识树,也可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创作。例如,在讲授完“生物与环境”单元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留有空白节点的知识树(见图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空白部分,检测他们能否理清从“个体”到“生物圈”的关系。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这说明他们对本单元的新旧知识概念已经掌握,也对知识树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会尝试通过画知识树来整理知识。

2.维恩图

小学阶段,学生会认识很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会相互联系,还有些概念是很容易混淆的。如果不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容易出现错误。维恩图是表示事物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图形,可用于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利用维恩图促进学生比较信息,梳理概念,优化知识组织结构。维恩图用两个圆来呈现事物的不同信息,将事物各自的特征分别记在两个圆中,它们的共同特征则应填入两个圆的交叉部分。借助维恩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重点比较观察两个事物(或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比较的事物有个明确的认识。同时,利用维恩图,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曾指出,当学生试图用图示的方法表征事物时,他们的思维往往正处于最佳状态,教师也可通过图示来评价他们的理解程度。事实确实如此,分类图、维恩图等可以将内隐的思维过程予以形象化的外显,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把握规则[10]。

篇4:小学科学知识问答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88-01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科学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感悟、提高。下面就谈谈如何扑捉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把生活化的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一、抓住身边的有用资源来充实科学教学内容

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鱼虫为伍,日日与山河草木为伴,生活的内涵不比城里孩子逊色。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体会大自然的奥妙,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如此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教学调整到更恰当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奥妙,然后收集标本带到课堂来观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完整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二、利用生活实践来扩展科学课堂活动时空

以前,我们上完课就结束了,可现在我们让孩子把科学带回家去,使他们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希望通过孩子们的这些举动去改变家长不正确的生活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会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如在学习《我们的营养》一课前,可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吃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利用电脑、书籍等方式查阅你们家所饮用的食品的营养作用,并与父母共同讨论,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制定出一份食谱。老师再次利用学生手中的食谱为活动材料,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每位学生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然后把这张食谱带回家,再与父母共同讨论修改,从营养学“色、香、味”俱全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生活水平,制定出科学营养的食谱,这张修改的食谱既提高了孩子主人翁的精神,也可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创新,更提高了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为人服务的,现代人离不开科学。

三、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给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过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驗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四、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渗透科学知识

生活中并不缺少科学,缺少的是发现科学的眼睛。很多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之初都会觉得科学课距离他们很遥远,科学课上的内容是科学家应该探究的事,跟他们无关。实际上小学科学课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其课程和课时安排极具针对性。教师要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充分地引导学生发现其与他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联系中进行思考和对比,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校园里的小动物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里去观察各种小动物,学生会在地上发现蚂蚁、在叶子上发现蜗牛、在花丛中发现蜜蜂、在泥土中发现蚯蚓。教师要引导他们去观察这些小动物,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观察蜗牛是怎么爬行的,蜗牛靠什么为生?蜗牛有没有嗅觉?并让学生试着证明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观察中会发现蜗牛是靠着肚子底下横纹的波动而爬行的,并从蜗牛经常寄居的地点判断它以各种蔬菜和一些植物的花、叶等作为食物。然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证明蜗牛到底有没有嗅觉,有的小组选了难闻的臭豆腐放在蜗牛的头部,或者选择蜂蜜或者香气扑鼻的桂花放在蜗牛的头部。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后,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重点,让学生消化科学知识。

篇5:小学科学的基础知识

2. 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3. 光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从一个透明物体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4.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红颜色物体反射红色光,黄色物体反射黄色光,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颜色不同。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表面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

5.平常使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左右相反。

6.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

7.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它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组成的。瞳孔像照相机的光圈,能控制光线的强弱;晶状体像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视网膜像实验中的纸屏,能映出图像。

9. (我们是怎样看到周围的物体的?)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篇6:小学科学3-6知识点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2.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4.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5.大铁钉发出的声音低,小铁钉发出的声音高;橡皮筋拉得紧,发出声音高,拉得松,发出声音低;敲击不同水位的水杯,浅水杯发出的声音高,满水杯发出的声音低;吹不同水位的试管,满水试管发出的声音高,浅水试管发出的声音低;

6.用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

7.尺子伸出桌面长,发出的声音低,尺子伸出桌面短,发出的声音高。

8.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9.声音可以沿着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10.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11.用棉线连接两个杯子做一个“土电话”,这个土电话是利用棉线来传播声音的。12.这些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木尺、铝箔、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他们是通过无线电设备来进行通话的。

14.耳道是将声波传输到中耳;鼓膜是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是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是将振动转化成听觉信号;听觉神经是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15.控制发生罐发出的声音变轻的方法:装满物质、用手紧紧捂住罐壁、罐内壁贴软物、固定物质在罐内壁、罐子悬挂在真空当中、放入水中摇晃、物质外面包上厚纸。

四、《我们的身体》单元

1.从外形上,人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2.人体骨骼的作用是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3.运动后人体的呼吸和心跳都加快了。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

4.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氮气不变,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处。

6.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心脏长期处在快速的跳动下会感到疲劳。7.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

8.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 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9.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血液循环器官包括:心脏、血管。

10.口腔是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食道是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是暂时储存食物,分解、搅拌食物,使食物成为食糜;小肠是消化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大肠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

11.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12.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牙齿有咬碎食物的作用;舌头有搅拌的作用;唾液有湿润食物的作用。

13.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门齿有咬断食物作用;犬齿有撕裂食物作用;臼齿有磨碎食物作用。

14.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是相互协同工作的,它们之间有相互联系的作用。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五大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2、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的、崎岖不平的。

3、我们的家乡地形是平原。

4、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原、东部地区多平原、5、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6、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7、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8、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9、在地球内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10、地球深部的物质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运动。

11、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也能改变地表形态。

12、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3、风化会改变地形地貌。

14、岩石→(风化)岩石碎裂→(继续风化)小石子和沙。

15、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6、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17、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8、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19、坡度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雨量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20、河流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21、河流对土地不但有侵蚀作用,而且也有沉积作用。

22、河流坡度较大的地方水流速度大,容易发生侵蚀。坡度较缓的地方流速小,容易发生沉积。

23、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24、自然界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现象发生。侵蚀使土地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填平了低洼的地方。

25、有侵蚀就会有沉积,侵蚀和沉积对地形地貌起重要作用。

26、人类自身的活动会改变地表形态。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2、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3、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人从滑梯上往下滑,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4、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现状的力。

5、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距离越远。

6、橡皮筋在小车轴上绕线圈数量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

7、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就叫反冲力。

8、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用更大的力。

9、重力、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等力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生活中也叫弹簧秤。

10、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11、“力”的单位是“牛”,用“N”表示,一“牛”约等于100克力。

12、弹簧测力计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

13、使用测力计应注意:

A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B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C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14、运动物体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15、摩擦力是可以感觉到的,是可以测量的。

16、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17、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大)

18、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有关(滚动摩擦力小,滑动摩擦力大)

19、运动物体失去运动后自己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20、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21、生活中我们有时要增大摩擦力,有时要减小摩擦力。

21、自行车的脚踏板、轮胎、刹车装置、手把都要增大摩擦力。而齿轮与链条、前后车轴需要减小摩擦力。

简答题:

1、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答:一定的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2、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答: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黑暗湿润)的环境。

3、你知道生活中应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哪些? 答:有汽车的反光镜、医生的额镜、潜艇的潜望镜。

4、你知道光有哪些特性? 答:(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2)、光遇到物体能反射。(3)、光的传播速度很快,大约每秒30万千米。(4)、光强温度高,光弱温度低。

5、列举3个日常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实例。答:(1)、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2)、运动鞋底部的凹槽。(3)、自行车上的踏板(4)、足球鞋上的钉子。

6、列举3个日常生活中减小摩擦力的实例。答:(1)旱冰鞋上装轮子。(2)、轴承上装滚珠。(3)、齿轮链条间滴润滑油。

7、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将会有什么影响? 答:影响有:(1)、动植物数量锐减。(2)、疾病增加。(3)、自然灾害频发。(4)、生态失去平衡。导致人类将无法生产、生活、生存。

8、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需要的材料?

答:纸盒、泡沫、可乐瓶、200毫升的水、彩色纸、保鲜膜、铝箔纸等。

9、升温和保温的措施。答:(1)、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箔纸反光。(2)、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纸盖住。(3)、盒子可以改变角度。(4)、盒子内外涂成黑色。

10、用纸表示岩层,手的挤压表示岩层受到的力。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按在纸上,用力慢慢向中间挤压,纸的中间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纸的中间会抬升、隆起、褶皱。

11、从这种现象中可以推测,岩层受到挤压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岩层中间会抬升、隆起、褶皱。当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地震和火山。

12、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答: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跟土地坡度大小、有无植物覆盖及雨量大小等因素有关。

13、人们采取哪些措施,以预防因地形变化而造成的灾害。答:措施有:加强灾害预警预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14、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答:摩擦力大小跟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物体重量大小、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

15、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的事项。答:(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篇7:小学科学知识问答

三年级:上册

1、植物的页由叶片、叶柄构成。蜗牛具有头、嘴、眼睛、触角、腹、尾。

2、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

3、人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上肢、下肢)。

4、青少年怎样保证正常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要吃好早餐,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5、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6、液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米饭中甜的部分是淀粉分解而成的。

7、糙米比精米有更多的营养物质(维生素)。植物种子中能发育成小芽的部分就是胚芽。

下册: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物质的混合。混合后各种物质都保持它们的特性,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合后生成新的物质。

2、石头、水、空气的比较:石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的形状会随着装它的容器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水的体积不会变化。空气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它会自动充满任何容器。像石头、水、空气这样的物体,我们分别称它们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流动的空气就是风。流动慢成微风,流动快就会刮大风。地球上的空气大约1/5是氧气(21%),4/5是氮气(78%),还有1%左右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洁净的空气是无色味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环绕地球的大气层约1000千米左右。

4、凤仙花的身体有六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属于一年生植物。

5、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有些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很大的变化,它们幼年期与成年期的样子很不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除了桑叶可养蚕,莴笋叶也可以养蚕,只不过茧较薄,产卵少。

6、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跟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而跟物体的比重(密度)与形状有关,比重大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下沉;比重小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上浮;比重接近水的物体容易出现悬浮水中的现象。比重大于水的物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也可以使物体上浮。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或借助其它物体,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7、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下去,在盐水中会上浮。盐水的浮力比清水大些。

8、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人的正常体温37度,酒精沸腾78度,水结冰0度。

四年级上册:

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包括动植物。

2、怎样加快溶解:搅拌、加热(热水)、磨碎(研磨)。

3、水里的动植物呼吸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4、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记录。

5、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握住磁铁的一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30次,钢针就能变成磁铁。东南西北方向分别用E、S、W、N表示。鸽子靠地磁来寻找回家的路。地球南北极天空产生的极光现象与地磁有密切关系。

6、声音是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声音在空气中、水中、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340米/秒、1440米/秒、5000米/秒。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当物体快速振动时,声音就高;当物体慢速振动时,声音就低。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的传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蝙蝠是靠听超声波感觉的,并通过鼻腔发出超声波。医学上利用超声波可以碎石。

7、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份、养份的作用。植物的茎有运输养份、水份的作用。植物生长的养份靠它的绿叶来制造。

8、植物的茎有爬行茎(红苕)、攀援茎(丝瓜)、直立茎(莴笋)等。

9、植物的共同特点:都有根、茎、叶、花、种子(果实);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生命周期;能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都需要水分、养料、空气、阳光。

10、动物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都会繁殖后代;都要吃食物并排泄废物;都能自己运动;都有生命周期;都能对环境作出反应。

11、动植物的共同特点: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生命周期;都能对环境作出反应。

12、像食盐、砂糖、高锰酸钾在水里变成很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能用沉淀、过滤的方法分离,叫溶解。像沙子、面粉在水里叫不溶解。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盐、味精、砂糖、高锰酸钾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沙、石头、面粉、饭等。

四年级下册:

1、小电池一般1.5V一只,家用电压220V左右,高压电380V以上。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做电路。

2、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做导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做绝缘体。.3、油菜花的结构上分为萼片(4片)、花瓣(十字花科 4片)、雄蕊(6根)、雌蕊(1根)。

4、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完全具备的花叫做完全花,如油菜花;也有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花,这些缺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叫做雌花。它们都是单性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

雄蕊由花药(内有花粉)和花丝组成。雌蕊由柱头(具有粘性)、花柱和子房组成。雄蕊产生的花份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植物种子的成长需要足够的水分和空气、适当的温度。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长后变成根。

生鸡蛋分为壳、蛋黄、胚、蛋清。熟鸡蛋分为蛋白、蛋黄和气室、蛋壳。孵出小鸡大约需要三个星期。青蛙卵能在十天左右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能在几星期内长成为青蛙。

5、电路有并联和串联两种方式。丝绸摩擦玻璃棒产生正电,用“+”表示;毛皮摩擦橡胶棒产生负电,用“-”表示。

6、膳食营养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吃适当的蔬菜和新鲜水果等。

7、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使面包发霉的霉菌就是微生物。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和动植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们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分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同时排出废物,使食物不再是原 来的样子,而腐败变质了。

8、储存食物的方法:放进冰箱冷冻;晒成鱼干;用盐腌成咸鱼;做成罐头(排除空气后密封、高温或低温灭菌)。

9、地球构造:地壳、地幔、地核。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石英、长石、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还有煤、硫磺、方解石、赤铁矿等。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风化。

五年级上册:

1、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栖息地,包括它生活区域内的各种生物、非生物。动物 的生活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如其它动物、植物、气候、水、光、空气、避难的地方及生活的空间。栖息地是能满足动物生活需要的地方。

2、太阳的光线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太阳是光的主要来源。太阳光通过三棱 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为赤(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色光。颜色越深吸收光线的能力越强,反光能力越差,黑色(深色)物体的吸收光线能力最强;颜色越浅吸收光线的能力越弱,反光的能力越强,白色(浅色)物体的反光能力最强。太阳每时每刻都在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能量。

3、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4、像棉花、树木那样可以直接用来制成物品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钢铁、塑料那样 经过加工合成而制成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5、人体的消化系统路线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6、健康食品是指安全、无污染、优质、有营养的食品。食品中残留的农药、细菌、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不能超过规定。要尽量选用有绿色标志的“绿色食品”。人体的水损失20%以上就不能维持生命了。水占身体体重的比例大约是60%—70%。

生活中的水主要分为:纯净水、蒸馏水、白开水、矿泉水等。生命除了需要食物、水还需要新鲜空气。

7、一切动物都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一切植物都能够通过叶片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释放出氧气和养分。大脑如果缺氧3-4分钟,脑细胞几乎会全部死亡。

8、血液是人体的运输兵。它在全身循环流动,把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又把二氧化碳和废物运送到一定的部位排出体外。

9、运动有哪些好处:能使骨骼和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增强体质,少生病;保持充沛精力;增强竞争意识;磨练意志;延缓衰老等。为了我们的身体,除了加强锻炼,科学饮食外,还应注意不吸烟、不饮酒、远离毒品等危害物。

五年级下册:

1、像橡筋这样产生的力叫弹力。由于摩擦,物体运动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物体的摩擦力与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生活中有时需要加大摩擦力,如冰雪路上轮胎装防滑链;又时需要减少摩擦力。

2、在发明钟表以前,古代的人们用时辰来计时。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分别是:子时(晚上11:00-凌晨1:00)、丑时(凌晨1:00-3:00)、寅时(3-5时)、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9-11时)、午时(11-13时)、未时(13-15时)、申时(15-17时)、酉时(17-19时)、戌时(19-21时)、亥时(21-23时)。每个时辰有两个小时。

钟表有日晷、燃油钟、水钟、沙漏等计时器。现在主要是机械钟、石英钟、原子钟。

3、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两种食物都吃的动物叫杂食动物。

4、蔷薇花丛和栖息在它周围的各种动物、植物、地下的微生物一起形成一个群落。群落里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它们叫做生态系统。草地、森林、沼泽、农田、城市、矿区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5、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来源,把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食物链一般从植物开始,结束于动物。几条食物链之间交错形成了食物网。

6、在各种水域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叫浮游生物。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像绿藻、蓝藻,它们能够利用太阳光制造自己所需要的食物,并释放出氧气。浮游动物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小瓜虫、环毛虫、草履虫、长颈虫等。浮游动物的食物是比它们更小的细菌。细菌能够分解水生动植物的尸体和粪便,使它们成为动植物的养料。浮游生物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当水质受到污染,一些浮游生物就会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浮游生物是水生动物食物链的开始。

7、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有害生物不能没有天敌。

野生动植物是我们的朋友,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主要有:扬子鳄、大熊猫、珙桐树、银杏树。

8、由于地球的运转和形状,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国际上设立了标准时区,按照经度的不同共分为24个时区,每15度的范围划分为一个时区,以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时间作为标准时区。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白天和黑夜)交替现象,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四季(春夏秋冬)交替现象。我国从西到东横跨5个时区,统一以北京首都东八区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除此以外还特别设立了乌鲁木齐时间。

9、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5亿千米。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天论》确立了地球是球体,但错误认为“地心说”,托勒密进行了发展,影响达1000多年之久。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日心说”),著有《天体运行论》,布鲁诺、伽利略分别予以支持。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著有《八十天环游地球》。

极地的白天往往长达半年之久。

六年级上册:

机械和常用工具

1、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不省力。如省力的杠杆:开瓶器、螺丝刀、斧头、榨汁机;不省力的有:医用镊子、缝纫剪刀、筷子、钓鱼竿、烤肉夹子等。

2、像打开油漆桶的铁片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都有三个点:用力的点叫力点(用F表示),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L),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E)。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重点距支点的距离近时,杠杆省力;反之,费力;力点和重点距支点位置一样远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保持平衡(如天平)。

3、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轮”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规律: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轮轴有: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门把手、螺丝刀等。

4、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定滑轮。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轮子叫做动滑轮。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够改变力的方向。滑轮本质上也是一种杠杆。用来提起重物的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滑轮组结合了两种滑轮的优点,因此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5、斜面:像人行天桥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在同一高度的不同 斜面上,斜面越长(坡度越缓)越省力,斜面越短(坡度越陡)越费力。斜面有:盘山公路(S型)、螺丝钉、剪刀刀口、斧头„„

形状与结构:

1、在同样材料的情况下,物体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大;在纸张大小和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字型结构改成“U、V、M、W、L、口、工”等异形形状时,纸的抗弯曲能力明显增强。这样还可以大大节省材料。

2、拱形可以承受较重的压力。圆顶型、圆弧形的物体,抗弯曲能力最大。如:蛋壳、油罐、天文台穹顶、贝壳、乌龟、塑料瓶、人的足弓等都是圆顶型或圆弧形,结实、耐用、保护性好。

3、框架结构的物体,既省料又结实。三角形比四边形更具有稳定性。如:发射塔、埃菲尔铁塔、井架、竹椅子等。框架中四边形内的斜杆主要起支撑、稳固作用。

4、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一般都在框架中增加了斜杆;一般埋在土层的地基较深;都是空心的框架结构。这样的好处省料、美观、坚固耐用,抗风、抗震能力强。

5、桥:拱桥(拱可在桥面上下)——如隋代赵州桥有1400年历史了。拉索桥(有悬拉索和斜拉索),主要由桥面、拉索、立柱组成。如江阴长江大桥,跨度达1385米,桥面重约2万吨,吊起桥的钢缆每根都由2万多根钢丝组成。钢缆可承受6.4万吨的拉力。

热和燃烧:

1、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跑步等运动;多穿衣服;烤火;晒太阳;吃点高热量的食物等。多穿衣服更暖和,并不是衣服可以产生热,而是衣服可以保温,既可以大大减缓身体产生热量的散失速度,又可以避免周围冷空气接触身体而使身体降温,从而感觉到温暖。

2、冷热水混合后的水温介于原来的冷热水水温之间,一般低于冷热水水温的平均值。

3、热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热的对流是因为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的冷热空气交替形成的。

4、任何物体都能传递热量,只不过传热的本领(性能)有强弱之分。铝、铁、不锈钢等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叫做热的良导体。它具有吸热快、散热也快的特点。塑料、木头、陶瓷、泡沫的传热性能弱,较热的不良导体。具有吸热慢、散热也慢的特点。

5、几种燃料的燃点:蜡 250度;纸 183度;干木 350度;酒精 425度;红磷 240度;打火机气体 460度。

6、同一种物质形状大小不同,所达到燃点的时间也不相同。粗细木头同时点,细木头要先燃起来就是因为细木头热量传导面积小,热量迅速均匀分布后,达到燃点就可以燃烧。

7、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实验证明: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占1%;燃烧原来是能燃烧的物质跟氧气发生作用时,产生的发热发光现象。燃烧需要的条件是:(1)可燃物;(2)一定的温度(即达到燃点);(3)有支持燃烧的气体(一般是空气中的氧气)。

8、“蜡烛能燃烧多久”实验证明:杯子中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不断补充空气,保证空气的流通,是保持蜡烛在杯子中继续燃烧的必要条件。

9、灭火的基本原理要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来定。主要是隔绝空气(氧气)。灭火的方法主要是:人力法(扑打等);降温法(用水、干冰等降低燃点);隔绝法(灭火器、加盖法、捂法、沙灭)。特殊材料和电源灭火不能用水灭火。油锅着火一般可用加盖子、倒入冷菜的办法进行,特殊情况也可用沙灭(但灭火后油锅不能再用)。

10、古人怎样取火? 敲击火石取火,钻木取火,闪电取火。

11、远古时期的人们,只能利用火来取暖、驱赶野兽或者烧烤食物。直到大约公元前 6500年时,学会了烧制陶器;到公元前4000年时,学会了熔炼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大约到公元前1000年的时候,能够从矿石中炼出铁来。

能 量:

1、风(机械能)、流水(机械能)、电(电能)、汽油(化学能,在燃烧时表现出来)都具有能量,简称“能”。热空气会体积膨胀而上升。激光可以像钻和刀一样打孔或切割材料。“水刀”(超高速的水柱)也具有神奇的切割、打孔功能。

2、能量有多种形式,声、光、电、热、(化学能、机械能)都是能量的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潮汐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都是新型能源。生活中的一切家用电器都是能量转化器。机械能分为动能(运动就有)和势能(有高度就有势能)。3、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小磁针靠近通电的导线,就会有偏移现象。说明通电的导体周围有磁性(产生磁场作用)。小磁针南极用S表示,北极用N表示。

4、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电磁铁也有南北极,极性与它的线圈缠绕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利用通电的电磁铁有磁性,断电的电磁铁无磁性,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帮助人们搬运金属类重物。

5、增强电磁铁磁力的方法:增加串联电池的数量,即加大电流强度;增加缠绕线圈的圈数(匝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数量和线圈的匝数有关;串联电池越多,电磁铁的磁力越大;缠绕线圈的圈数越多。

6、水的三态变化模式图: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冰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水放出热量变成冰,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释放热量变成冰或水。

7、大自然中水不断往复循环,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给我们带来了:吃的用的水;清洁的用不完的能源;食物。地面、海洋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热量,蒸发成水气,进入高空遇冷变成小水珠或冰晶,云与云撞击形成雨水或冰雹等,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降落汇聚到江河湖海,又蒸发从而实现水循环。

8、煤的形成: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地区,植物生生死死,大量堆积,渐渐被泥沙覆盖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泥土、沙石堆积,植物被埋得越来越深,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植物慢慢变成了煤。能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前三种为不可再生能源,必须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

9、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几亿年前,在江河湖泊海洋里的低等生物,随着地壳变化,逐渐被泥沙层层覆盖,经过复杂变化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石油和天然气。六年级下册:

微小世界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再小就只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 工具了。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凸透镜能放大物体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2、不仅是放大镜,凡是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而且球形透明体的放大效果最好。放大镜的凸度越大(即焦距越小),放大倍数越大。也就是说,放大倍数和放大镜的凸度(即焦距)有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

3、物体的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正常人的明视距离为25厘米,焦距一般为1-10厘米)除了用公式法,还可以用放大镜直接测量估算。

4、昆虫: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昆虫约有100多万种,占动物种类的80%。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著有《昆虫记》。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小鳞片(扁平的细毛)。

5、昆虫具有的特性:趋光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蚜虫的天敌是草蛉(“批壳的狮子”)。草蛉虫的幼虫和成虫都能捕食蚜虫及其它有害农作物的小虫。

6晶体:在高倍放大镜下晶莹、剔透且有一致几何形状的微粒,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具有规则、同期性的排列,这样的物质叫晶体。一般是固体。

常见的晶体有:维生素C、盐、味精、砂糖、碱、冰花、雪花、矿物、岩石、常见的各种金属及合金制品(排除开不是晶体的松香、玻璃、珍珠、琥珀、塑料等固体物)基本上都是晶体。晶体有的肉眼可见,有的则必须经过放大才能看清楚。晶体是重要的、美丽的而又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用途。红宝石晶体属于激光晶体,用于做手术;随身听、笔记本电脑都应用了半导体晶体(光纤通讯技术)。人类对晶体的认识仅仅是冰山一角。

自制晶体的方法是:减少水分法(主要靠风干或加热蒸发干水分)和降温析出法(先把物质溶液加热至饱和溶液,再降温,使物质析出的办法)。

7、显微镜的基本结构是由基座、曲臂、物镜、目镜和载玻台等组成的。物镜的凸度一般比目镜大(即厚些)。物距可以通过调节螺母进行调节。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最早制成了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除了以往的普通光学显微镜,现在人类陆续制造出了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乃至于利用纳米电子学与纳米生物学结合产生的生物分子机器,从而实施基因治疗癌症。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可以纵切或横切,必须切成很薄而透明的薄片。

8、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英国物理学家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命名“细胞”的人。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绿藻的原因。宝石花耐旱是因为根系发达、叶片上的气孔少、叶肉像海绵一样疏松多孔储水多。

9、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人。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也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害。馒头面包疏松多孔好吃,是因为生面时糅入了酵母,酵母菌使面团内的糖类分解,获得养料和能源,排出二氧化碳,在面团内积聚,蒸面团时,内部的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而形成疏松多孔的状态。人类利用酵母发面历史达5000多年。豆类植物根部有根瘤,具有固氮的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残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是我国的袁隆平院士。他已经带领科技人员开发了优质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多养活了世界上的几亿人口。

环境和我们: 周围的环境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植物、动物等。

1、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填埋、焚烧、堆肥。怎样有效解决垃圾问题?(1)减少垃圾制造量;(2)做到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重新使用;(3)科学合理无害化处理垃圾。

2、环境污染最严重的主要是:白色垃圾污染(主要是塑料等不可降解的物质)、重金属污染(铅、汞、铜、铬等金属污染)、有毒有害物污染(过期药物、废旧电池、废旧医疗用品等)。一节7号电池可以污染600吨水,可供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可以使1立方米的土壤颗粒无收或重金属超标。

3、防止物品的过度包装。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旧塑料制品、橡胶、布类等)、有害垃圾(电池、医疗废弃物、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等)、厨余垃圾(茶叶、剩饭菜、果皮、蔬菜茎叶等)、其它垃圾(除以上三类垃圾以外的垃圾:建筑垃圾、渣土。)

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回收1吨钢可以炼好钢0.9吨;少开采矿石20吨;节约炼钢用煤1.2吨;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水污染和固体废物97%。

每回收利用1吨再生资源,可以减少4吨垃圾处理量。

5、怎样保护环境? 爱护树木;捡拾白色垃圾;拒绝一次性筷子;尽量不使用塑料袋; 节约用纸;给垃圾分类回收;举报环境污染者;宣传环保措施、方法等。

6、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淡水为主)资源缺乏;气温逐年升高,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加大);生物品种加快灭绝;地球臭氧层破坏逐渐加剧;土地荒漠化;“三废”(废水、废渣、废气)污染加剧等。

面对人类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我们应采取的环保行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建设防风防沙林带;设立休耕休牧休渔区域;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进行烟囱除尘;对重点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减少噪声污染、噪光污染;减少白色垃圾的使用量;举报环境污染者;避免旅游污染„„

宇宙: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每逢农历初一(朔月)开始,依次是新月(初一)、峨眉月(初三左右)、上弦月(初

七、初八)、凸月(农历十一左右)、望月(农历十五、十六)、凹月(农历十八左右)、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残月(农历二十五左右)。一个朔望月29日12时44分3秒,将近30日。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环形山的形成最科学的推测是撞击形成(“撞击说”)。

2、日食的形成: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就发生了日食。日食分为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初一白天。

3、月食的形成: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就发生了月食。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的晚上。

4、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相对太阳由近及远是:水星(无卫星)、金星(无卫星)、地球(卫星是月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以太阳(质量占99.8%)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含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大熊座上有北斗七星,将梢柄处延长5倍距离,可以找到一颗北方的最亮的一颗星——北极星。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大约由1000亿到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1光年=9.46*1012千米。银河系外还有类似银河系的100亿个河外星系。比如: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

目前人类利用天文望远镜能够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但仍然没有见到宇宙的边缘。宇宙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和消亡,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的恒星自身还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些恒星还不断向外抛射物质„„

5、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火箭发源地。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的发生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07年下半年还将进行“嫦娥奔月”探月工程的探月探测器发射。爱因斯坦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发现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类的诸多领域。

信息:

1、科学探究的过程:观察发现——根据自身知识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研究成果——提出可能的解释——使用技术与数学方法收集证据——形成自己的解释——收集新的证据——补充原有的解释——发表研究成果。

2、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科学家往往采取重复观察、重复实验的方法。

3、存储信息的方法有:表格记录、文字叙述、画图描绘。甲骨文——竹简、帛书——纸质性书——磁盘——光盘、硬盘等。

4、交流信息的方法有:对话交流、肢体表情交流、书信来往、张贴告示、发电报、发传真、打电话、网上聊天、发电子邮件、报刊杂志„„

篇8:小学科学知识问答

目前, 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 着手调整科学教育的结构、改变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目的就是着眼于儿童的发展, 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 尽快和更多地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

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已提到中国教育重要的议事日程。评价学生的优秀, 已不仅仅看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 而要综合看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思维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等科学素养。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良好习惯是否养成、意志品质如何等, 都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鉴于此, 我校提出了该课题, 旨在解决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 探索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探寻学科知识教学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的方法、途径及操作策略, 为提高学科教学实效, 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情感丰富、人格健全、和谐发展, 为学生的一生幸福打好人生底色。

面对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 提出研究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如何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增强科学知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倡导创新精神, 成为健全人格必备的国民素质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具体操作

1. 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题的核心概念是知识教学和科学素养, 首先我们对有关的概念进行了一些界定。

(1) 知识教学

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 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基本技能的过程。此处的课堂包括室内室外。

(2) 科学素养

这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素养和素质的含义接近, 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 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CED) 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作出响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作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PISA论提出:“科学素养应由科学知识、科研过程、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方面组成。”我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为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方法与能力, 科学行为与习惯, 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2. 拟订方案

(1) 预期达到的目标

(1) 亲历科学探究的体验

学生通过自主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产生积极情感, 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激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并能发现、创新的积极欲望。

(2)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以儿童亲历探究过程、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的, 其关键在于使学生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并根据设想选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 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综合能力。

(3) 学会合作与分享

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 儿童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4) 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探究活动只有与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 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儿童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 要学会从实际出发, 认真细致地探究, 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 并养成尊重他人的正确态度, 同时锻炼和发展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

(5)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儿童不仅要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 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 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 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 研究原则

我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独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开放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3) 研究计划

(1) 准备阶段 (2007.9~2007.12)

成立课题组: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 并按研究需要成立了小学语、数、英、美、科5个学科研究小组, 分头进行研究, 这样更有针对性。

制订研究方案:学校根据校情制订了详实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经费保障、活动安排、建立制度、定期督查、总结等工作。

(2) 实施阶段 (2008.1~2009.4)

开展“六个一”活动:课题主持人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推进会, 即总结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绩, 指出存在的问题, 具体布置下一个月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主要成员每周听一节汇报课, 自己上一节研究课并点评一节课, 每周写一篇叙事研究或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

努力构建“凸显主体、自主学习、健全人格”的教学模式:课题组倡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从小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能逐步优化策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丰富学生的情感, 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不断观察、比较, 提倡努力并给予认可:实施过程中, 各小组及时做到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比较, 看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提倡学生要勤奋读书, 对于学生的进步, 教师给予及时鼓励与表扬。

(3) 成果展示及推广阶段 (2009.5~2009.6)

课题组分别指派子课题负责人向全校教师分别上一节展示课, 并由课题主持人介绍课堂教学的模式, 并要求课题组成员将研究的成果、论文向报刊投稿, 力求发表。

(4) 总结阶段 (2009.6~2009.7)

各子课题负责人认真总结两年来的研究工作, 积累素材, 归纳教学模式, 形成实验报告, 收集装订好论文、教学设计、叙事研究、教学反思等过程性课题资料。

3. 研究过程

(1)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 我们参加了省教研室等教育教学专家的讲座共20多次, 并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2) 进行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我们首先编制了学生的调查问卷, 然后对我校三年级 (现在的五年级) 学生进行了科学素养的抽样调查分析, 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和数据, 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实事求是的调查报告, 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3) 开展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 我们共开展了12次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4) 观摩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 我们共观摩了50多次课堂教学及其研讨活动。

(5) 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案例评析等

我们共撰写教育论文、案例评析等16篇。

(6) 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2008年我们在三年级《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联合开展了“养蚕活动”, 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 为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条件。

(7) 开展环境教育

在2008年的5月初, 我们组织四年级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地点选择在学校附近的水域污染较严重的母亲河———右江河, 整个考察活动中, 制作小吊桶、取水样、观察水域周围情况、分析水样、填写考察报告、制作手抄报、发出倡议等一系列环节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 这样的教学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体验与探究的机会,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有利于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8)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我们利用自然、科学学科, 开展了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舍得花时间, 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从2003年5月始, 我们结合本课题又把“做中学”的先进理念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亲自的体验和真正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脚踏实地地去搞科学。

(9) 制订阶段计划

制订阶段计划, 撰写阶段小结及中期鉴定书。

(10) 调整教学策略

结合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 取得预期的成果。

1.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本课题研究, 促进了我校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优”发展。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中进行了有关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培养和教学实践活动, 各学科在教学中重探究, 重应用;重过程, 重参与。强调实践, 在“做”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形成了“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渠道、实践活动是探索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这种新型的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 学生综合能力得到迁移和辐射。在课题研究期间, 我校学生参加了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文、科幻画、科技DV项目, 共有60人次分别获全国、省、市、区级奖励, 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能力已大大提高。

2. 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科研型的现代教师队伍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科学素养,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学习、交流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 促使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在课题研究实践中, 我们采用科研与教研相结合, 培训与自学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培养了教师课题研究能力, 探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面, 新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教学业务能力有所提高, 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认识深刻, 摸索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策略。学校各科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杨月秋老师参加广西小学科学优质课比赛, 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获自治区二等奖, 黄小洁、刘雪梅获自治区指导二等奖。李笔老师参加自治区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获二等奖, 黄婷、韦琴获自治区指导二等奖。黄雄师老师参加自制教具比赛获市级一等奖、自治区优秀奖。我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教师近三年来获奖的层面、档次、幅度都有了大大提高。

3. 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受到广泛赞誉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我校师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黄婷副校长、莫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涂改液的危害研究》获国家级二等奖, 指导学生进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研究》获自治区级一等奖;农凤冯、莫宇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在我身边的家园”青少年环境调查活动及DV大赛获全国二等奖, 自治区一等奖;莫宇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机器人足球赛》获自治区级三等奖。黄婷副校长、农凤冯、莫宇、黄雄师老师获百色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莫宇老师还获得广西青少年科学DV作品优秀辅导教师、百色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课题组其他老师在自己任教的学科进行科学素养教育也取得累累硕果。我校教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 学生取得成绩如下:2006、2008、2009三年学校获得百色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2007年学校获得全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因此学校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以及家长的广泛赞誉。

四、课题研究反思与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过程是一个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不断反思和总结, 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 达到研究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的科学素养的基础, 如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培养模式, 使之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大面积的推广。实验初期, 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都不强, 在推广应用时估计低年级小朋友更多地需要教师去引导。

我们相信, 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 深入研究, 学生的科学素养会在新构建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得到不断提升。我们有志于将课题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 使我校《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形成自己的特色。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进一步地巩固与推广。

本文系广西百色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摘要:目前, 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国际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科学的发展及教育的改革, 各国都十分关注儿童应该如何认识与他们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即提升未来儿童的科学素养。

上一篇:率真的语文味下一篇:个人结对认亲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