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

2024-06-08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精选十篇)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 篇1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发展更加重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覆盖全体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假期开课的形式拓展了传统的两学期授课模式;开课项目时尚新颖、丰富有趣;学生主动性增强;教师业务水平、学历水平、科研能力快速提高;高层次办学模式不断出现。

1 重视体育课外活动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认识到每周90分钟体育课很难实现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体育教育, 扩大体育课教学的外延也成为体育教学改革重点。通过针对学生兴趣组织专项的课外辅导和体育比赛, 不仅满足了学生科学锻炼的要求, 还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专项特长, 对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好的延续。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也有很大帮助。

“课内外一体化”即“第二课堂”教学理念将体育教学充分延伸到课堂以外。以制度建设达到要求教师对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社团活动进行直接指导对体育课堂教学补充营养。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外活动”相比“课内外一体化”具有以下特点:学生体育锻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 其表现与体育课考试成绩有关联;教师对体育锻炼学生进行指导视为课堂教学行为;学校保证为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提供免费的场地和器材。

复旦大学要求一、二年级本科生每学期必须参加20次免费的课外体育段炼, 每天三点半以后不再安排体育课教师到各个场地指导学生锻炼。每次锻炼采用“一卡通”记录汇总到计算机中心作为考试考核重要指标。

体育社团活动作为课外体育辅导的一项重要工作, 免费提供部分社团的日常活动场地, 基本活动经费, 安排骨干教师指导培养裁判, 制定比赛规则, 组织竞赛活动。

建立和完善传统性的全校范围体育竞赛和小型比赛、趣味体育活动、夺锦标的竞技比赛和重参与的“亚竞技”比赛相结合的比赛体系, 实现每月有活动。“亚竞技”淡化了竞技比赛的锦标意识, 比赛不再是具有专业水平的少数体育尖子表现的舞台, “亚竞技”理念下的比赛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了登场展示自己风采的好机会, 去体会比赛的刺激性和适度的胜负感魅力。

在体育部门大力支持下很多高校形成校园内“月月有比赛, 周周有活动”的局面。达到“以赛带练, 以练促赛”, 共同促进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2 体育教学对象覆盖全体学生, 学分增加

体育基本机能的掌握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是长期过程。体育教学立足一、二年级本科生, 进一步拓展到三、四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体育课开设必修课、通选课、任选课和研究生体育课4大类型。必修课是专为一、二年级本科生开设, 通选课和任选课面向全体在校生。体育课学分有所增加。

云南大学本科生通过校级选修课学习, 在校期间可修到6个体育课学分。北京大学体育课制定了本科必修课4学分, 通选课2学分, 任选课3学分的“学分制”管理办法, 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最多可修到9个体育课学分。东南大学体育教学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他们为一至三年级开设体育课, 四年级开设达标课, 而且将体育选修课辐射到研究生。

3 打破传统的春秋两学期教学, 假期适当开设体育课

清华大学根据季节特点, 寒暑假开设滑冰、游泳等课程;复旦大学暑假开设游泳、网球、体育舞蹈、足球等7个项目小学期课程作为正常学期的补充。不仅有效利用体育场馆资源, 而且最大限度缓解了某些热门项目选课时, 教师资源及场地资源不足的矛盾。从体育锻炼规律上看, 假期班一周3或4次集中教学, 对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培养自觉的锻炼习惯有帮助。假期班为假期留校同学提供了健康的精神生活。

4 充分满足学生兴趣需要, 丰富项目设置突出时尚性

实行“开放式”创新教学, 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自选。北京大学课程淘汰一些纯竞技性的学生不喜欢的项目, 引进许多时尚富有活力的为年轻学生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如击剑、攀岩、拓展、瑜伽、防身术等, 内容由原来的14项扩展到30多项。清华大学为学生提供了40多项, 包括攀岩、赛艇、橄榄球、射击、跳水等特色项目。厦门大学首先将高尔夫球纳入体育课教学中, 2006秋季学期上海财经大学也开设了高尔夫球课。

5 学历层次快速提高, 教师裁判水平国际化

近年来高校在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高度重视教师学历高和裁判技能的提高。通过引进人才和在职教师攻读学位使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断优化, 有效促进了教学、科研及训练水平的提升。

6 教学规模“小班化”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朝着精细化发展。“小班教学”形式正被很多大学采用。充足的场地器材改善了体育课上课条件, 每人练习空间增加练习密度提高。一定程度减少了因为场地器材紧张造成的课堂秩序混乱, 为学生更好掌握体育技能提供了帮助。

北京大学体育课每班人数16—26人, 最多28人。云南大学体育课每班人数16—30人, 小班教学不是简单对每班人数规模进行控制, 而是对教学提供相对充足的场地、器材保障。复旦大学体育课每班人数最多30人每个篮球、排球班上课时保证有2块场地平均两人1个球。每个网球班4场地200个网球, 乒乓球班2—4人一张球台。

7 教学与管理电子网络化

体育课网上选课、网上教学、网上考试在高校中逐渐普及并收到很好效果。东南大学将体育课程的信息化管理和网络教学资源拓展, 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体育学习需求, 在开发满足学生“三自主”体育选课系统基础上, 一方面建立了学生网上自测、网上查询、网上评教、网上对体育课程的信息反馈, 以及体育成绩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 结合学校体育自身优势和特色, 在利用和开发课内外、校内外体育资源的同时, 充分发挥网络课程资源, 建立网上自学、自练、答疑、欣赏等平台, 弥补体育教学资源不足, 吸引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8 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创体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随着国内体育市场不断繁荣以及体育教育地位逐渐提高, 大学体育专业教学呈现新特点:

8.1 成立科研型体育学院

上海大学打破了先有体育专业学生再成立体育学院的传统模式, 而是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以科研为核心体育成立科研教学型体育学院。

8.2 高起点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部分高校不办体育本科专业而是直接创办体育硕士点。清华大学体育部开设了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同济大学体育部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体科学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利用强大的教学实力, 结合一流场地开设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专业。

8.3 体育经济, 传媒类高级培训兴起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悉尼科技大学商学院联合推出的体育管理硕士是目前国内唯一偏重于大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高级学位教育项目。北京大学开设了多期“体育产业经理人研究生课程研修班”, 聘请高校教授、政府官员、奥运专家进行实战案例授课。

8.4 高尔夫球教学快速起步

1997年深圳大学率先成立了高尔夫学院, 随后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也都相继开设了与高尔夫相关的专业。2006年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 (高尔夫运动管理专业方向) 硕士学位点。

2006年10月上海财经大学的高尔夫球课开始。由于报名选修高尔夫课程的人非常踊跃, 校方不得不通过电脑随机选定谁获得上课机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联合国内外力量发起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高球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高尔夫管理分院高尔夫EMBA核心课程班正式开班。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5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与高尔夫相关的专业, 还有800多所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在内的高尔夫教育培训机构。

9 积极尝试“通级式”和“段位式”教学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性, 云南大学从2005年开始推行健美操课“通级式”教学。复旦大学2002年率先试行了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新手段反映出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后, 课程教学运作性强、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个人特长和技能得以发挥, 拓展了武术教学功能。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多所上海高校2007年已有3000多名学生通过考段。该方法也因此获得国家体委科研课题立项。成功的教学效果多次受到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和上海市教委的高度重视。

10 结论

(1) 实践证明“课内外由体化既第二课堂”教学理念对提升公共体育教学质量, 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2)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学生对象扩大到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 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巩固教学质量, 提高体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3) 高校体育教师面对提高学历的和科研高标准形势的要求面临巨大工作压力。

(4)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国内有5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与高尔夫相关的专业, 但是社会对此存在较多争论。

(5) 高校增加体育硕士、博士点扩大招生专业对提高体育教师学历, 促进体育科研快速发展作用明显。

(6) 师资和生源外语条件好的高校可尝试先从研究生开设“体育双语课”教学。

(7) 注重处理好满足学生兴趣加大新项目设置与教学质量二者之间的新问题。

(8) 新开设体育专业前开不妨设冷静思考一下, 有没有条件和能力开设这个专业, 能不能把这个专业办好, 有没有就业市场。

摘要:本文对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十三所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理念, 课程设置, 教学管理, 师资和科研现状, 教学手段, 学生体育活动, 研究生教育和特色专业设置等方面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 篇2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胡昭玲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它的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当今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教育经费的匮乏与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这一对矛盾始终存在,因此如何合理配置高校资源,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调查和分析的高校教学资源主要限定在物力资源方面,即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对教师授课或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设施、设备,即图书馆(传统意义上只包括纸质和硬件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教学辅助设备、语音室、实验室、自习教室、体育设施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的时间是2006年5月-9月,主要采取问卷形式,同时还进行了一些访谈。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三份,分别针对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调查问卷发放到全国19所高校,涉及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具体包括华北地区的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东南地区的华侨大学等5所高校,华中地区的华东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中西部地区的兰州大学等2所高校,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大学等3所高校。问卷总共发放了1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68份,占问卷总数的86.4%。与此同时,还随机抽样访谈了63人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各类教学资源重要性与总体情况的评价;图书馆的利用情况、频率与方式,对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价,对补充文献资料的建议;网络信息资源方面,对图书馆网站建设与电子信息资源的评价,学校及下属相关机构网站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情况;教学辅助设备的数量与水平及使用状况;语音室、实验室设备数量、现代化程度、使用状况;自习教室的数量、分布、平均使用效率;体育设施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使用状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各类教学资源相对重要性的评价

高校教学资源配置的好坏或者效率的高低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即应该以满足高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的程度来衡量。因此,在对教学资源数量、优劣与分布情况做出评价之前,有必要了解高校师生对各类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或者对各类教学资源相对重要性的看法。不同的教师或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的要求却往往带有时代的特征,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对电脑和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较低,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不断普及和应用率提高,在此次调查中就发现该项需求提高了很多。

表1列出了被调查对象对高校教学资源中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教学辅助设备、实验室、体育设施相对重要性打分排序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教学资源各组成部分的得分相差并不很悬殊,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看,各类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是较为重要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31%的人认为体育设施是最重要的;而与传统观念不同,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对图书馆纸质资料的需求下降,有32%的人认为图书馆是最不重要的。可见,调查结果体现出了对教学资源需求的时代性特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在专长的基础上要求通才,高校教育中也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均衡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单方面强调某一部分资源建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应该说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

2.对图书馆的调查结果

在对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及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情况方面,调查显示,各高校普遍存在如下一些现象和问题:

第一,大多数被调查者到图书馆是为了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55%的人到阅览室是阅读专业类期刊,54%的人认为图书馆应增补专业参考书,60%的人认为应多订阅专业类杂志。这说明高校图书馆在增加馆藏文献资料数量的时候,应该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出发,重视文献资料的质量和构成,提供对口的专业书籍、文献。

第二,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有53%的人经常遇到在图书馆内找不到所需资料的情况;有56%的人认为图书馆的书籍并不实用,虽然其中31%的人认为书籍的种类较多;相对而言,对图书馆中收集的过刊的评价要比书籍好一些,56%的人认为这些期刊是实用的,但其中36%的人认为期刊的种类并不齐全。可见,在高校图书馆传统的馆藏模式下,文献资源的“藏”与“用”并没有真正统一起来,没有做到为用而藏,在对待读者能否找到所需文献资料方面,即对馆藏资料的有效利用方面表现得较为消极。

第三,图书馆的利用率并不很高。有25%的人基本不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较多地利用馆藏文献资料的人只占18%。读者缺乏对图书馆的使用热情,有不少大学生去图书馆完全是被动的,在调查的学生中有44%的人查阅资料只是为了完成作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主要是电子信息资源对传统馆藏文献资源的冲击;从主观上看,除了上述馆藏文献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以外,图书馆缺乏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宣传、提供的服务不到位等也是重要因素。

3.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调查结果

上面讨论了对传统图书馆的评价与利用情况,而在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电子化、数字化是新的发展趋势。调查表明,这种新的趋势已经被高校师生所认识和接受,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的网站资源很重要,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其重要性被认可,但是当前对图书馆网站的关注和利用程度还很低,仅有9%的人经常关注图书馆网站资源的更新情况,33%的人从来没有浏览过该网站。调查还涉及到对图书馆的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的评价,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电子信息资源的种类、更新速度、作用的评价是中等的,65%的人认为这类资源可以部分地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要。但也有大约1/4的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认为目前电子信息资源的种类少、更新速度慢、作用很小,有29%的人认为电子信息资源不能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要。

除了图书馆的网站与电子信息资源,我们还调查了学校及相关机构的网站建设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及其下属院系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并且大多数学校和院系能够做到至少每月更新一次网站,有大约40%的被调查者的所在学校和院系能够至少每周更新一次网站。相比较而言,学校职能部门的网站建设较之整个学校和各院系的情况似乎要稍差一些,更新频率也较慢。在网站利用方面,对学校及其下属机构网站的关注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分别有21%、27%、45%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学校、院系、职能部门是否建有独立网站,这说明相关机构与部门对内部网站的宣传还不够,网络平台还没有很好地起到传播信息、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4.对教学辅助设备的调查结果

现代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引发了教学手段与设备的变革,为方便多媒体教学等目的而设置的教学辅助设备成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这类设备的配置普遍不足,53%的人反映只在部分教室有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18%的人所在学校的教学辅助设备数量很少。而且,设备购置的时间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也使得教学课件载体五花八门(常见的有光盘、优盘、移动硬盘,甚至还有一些用投影胶片、录像带作为课件载体),一些技术过时的设备淘汰掉可惜,不淘汰又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辅助设备的数量亟待增加,设备和教学课件也有待于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

从使用情况看,48%的被调查者反映教师在课上常用教学辅助设备,而且认为使用这些设备是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36%的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不常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有16%的人认为这类设备是不必要的。这反映出当前高校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技术的客观要求、按照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重新组织课堂教学。当然,对教学辅助设备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校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手续比较繁琐,又如,缺乏素质较高的设备管理人员,或者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注意对设备的保养维护,造成设备损坏,这也导致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率并不高。

5.对语音室、实验室、自习教室的调查结果

在语音室和实验室方面,我们主要调查了设备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设备先进、现代化程度高的语音室和实验室较少,63%的被调查者认为语音室的设备配置一般,仅能满足现阶段需要,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28%的人则认为所在学校的语音室设备落后,应该被淘汰,上述两个比例在对实验室的调查中分别为49%与39%。在使用状况方面,语音室设备不足与利用率低的情况同时存在,34%的人反映语音室设备不够用,但同时又有52%的人指出,除上课外,语音室的设备是闲置的,没有很好地用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相对而言,对实验室的利用情况要好于语音室,56%的被调查者所在学校的实验室安排实验的数量刚好合适,很少安排实验的仅占8%,但学校之间实验设备配置的情况有较大差异,21%的人反映所在学校实验室的设备较多常有剩余,而34%的人所在学校的实验室经常有人没有设备。

对自习教室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自习教室的利用情况是较好的,42%的人认为自习教室的平均使用效率高,认为使用效率低的只占14%。但自习教室的数量和分布还不尽如人意,有26%的人认为自习教室的数量很少,30%的人认为自习教室的分布不合理。

6.对体育设施的调查结果

如上文所述,高校师生对体育设施的需求是较高的,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体育设施在各类教学资源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设施配置的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有33%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学校的体育设施种类缺乏,51%的人认为体育设施的种类一般。在体育设施的数量和分布上,42%的人认为体育设施的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仅有15%的人所在学校的体育设施数量多、分布合理因而得到较多利用。在调查中,被调查者还对他们使用不同体育设施的频率做了回答,并积极提出改善现有设施的相关建议,从中可以看出,与高校师生的需要比,现有体育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结构都有一定的差距。

四、建议

针对高校教学资源的现状与问题,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是极为必要的:

1.改变高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

在高校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上,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1]一方面,要改变高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的状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只等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从多渠道筹措资金,包括学校自身通过校办企业、科技服务等途径创收并把经营利润的一部分投入教学运转。另一方面,要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就要改变教学资源的传统配置方式。配置的动力应该来源于需求,配置的决策方式应该是各种分散需求的结合与统一。决策者应当充分了解广大师生教学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制定教学资源规划时让教职工和学生参与进来,为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言献策,这样才能避免花费大量资金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后却遭到闲置的情况,使教学资源真正被利用起来。

2.加强对高校教学资源的管理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投资被当作国家无偿给予教育单位的“赠品”,由此造成高校资源使用中不珍惜投资、资源利用效率意识淡薄的问题,并直接导致高校资源的普遍浪费和使用低效率。当前,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办现代化的节俭型教育。[2]无论是新增教学资源,还是对原有教学资源,都必须加强管理,要通过制定、实施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损坏。在购置、兴建教学设备、设施前,要求加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确保投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现有教学资源,应当加强常规管理,配备好管理人员,做好相关的业务培训工作,并建立起明确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使各管理部门和人员责任清楚、各司其职。与此同时,以适当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作保障,加强对教学资源使用、维护等状况的考核,激发资源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效率。

3.重视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教育经费紧张的现状下,在从外部争取资源的同时,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和利用率提高极为重要。应当重视高校现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内部潜力,改造闲置的场所,充分使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最大程度地发挥设备、设施的资源潜力。为了做到这一点,除上述加强管理的问题外,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3]强化为师生服务的理念,使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应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当放宽对教学资源使用的限制,例如,图书馆可以延长开放时间,实行图书、文献开架阅览;再如,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上要简化手续,可由管理员在教师上课前做好相应的设备准备;又如,允许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在课余时间使用语音室、体育设施等。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为师生使用现有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具体方法包括加强对现有资源(如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等)的宣传和说明,使师生了解教学资源的配置现状与使用程序,为师生使用教学资源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使用有关资源的技能(如检索电子文献的技能、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技能等)。

4.实现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包括几个层面的涵义:一是高校内部的资源共享,即高校内部有关联的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在规划语音室、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信息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时要统筹安排,实现资源共享。二是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学资源的配置在高校之间不均衡,许多高校都是在某些方面资源短缺,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有剩余,因此实现校际教学资源的共享极为必要。例如:可以实行教学网站资源共享;共用图书资料,建立高校图书馆通用借阅合作制度;共用教学、科研实验设施,一些专业性实验室或实习基地相互开放;毗邻的高校之间可以共用体育教学设施;等等。三是高校与相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共享,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使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形成良性互补效应。

本文是在南开大学第四届百项创新工程项目“优化高校教学资源配置”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南开大学数学学院学生林俊民、林勇、武迪与经济学院学生武力超、宫玉玺参加了该项目的调研。

参考文献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 篇3

关键词:省属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近年来,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各高校开展了许多实践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在设计这些实践教學活动时未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实行过程中又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实践教学效果很不明显,学生在毕业后仍然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了构建有效的省属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对吉林省内典型的院校经管类专业进行实证调研,总结其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各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但“双师型”教师和专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欠缺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都较高。以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占专任教师24%,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3名,占专任教师52%,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1名。但是这其中大多数专任教师都是“从校园到校园”,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具有“双师”资质的教师很少;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没有专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的指导教师都由理论课教师兼任,由于其时间、精力有限,对实验课程和实习材料准备不充分,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汇总了各学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来源情况发现,绝大部分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都是由学校理论教师兼任,只有14%左右的教师是专职的实践课教师;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是由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兼任的,如实验员、代课教师等;只有3%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是由相关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兼任。

二、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在实验课设置方面,大多数院校都设置了一定学分比例的实验课程,但是这些实验课程的上课效果却有待提高。一方面,一些院校虽然购置和配备了实验所需的硬件设施,但是却忽略了软件配套,有些软件需要由任课教师在网上下载免费试用版或演示版,而学生不能实际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在实验课上课过程中,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授课模式相同,即上课的前20~30分钟时间由任课教师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剩余时间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听不懂,操作的时候无从下手的情况,尤其是分组操作时,只有少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在认真操作软件,大部分学生只是应付了事,学生并没有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校外实习分散,校企合作不稳定

实习是实践教学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多数学校会将实习工作安排在校外,与校外实习单位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些学校还组织学生在刚入学时就进行“认识实习”。但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在安排校外实习时不得不分散在各个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后,指导教师就无法亲自带队指导实习,只能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对学生进行“遥控”指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稳定、学生校内理论知识掌握欠缺等原因,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后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有些工作内容与专业内容关联度不大,学生的学习诉求被忽略,在企业中的融入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学生在实习中也比较被动,部分学生抱怨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好,导致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波动比较大,实习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调查了各学校实习单位的稳定性,发现各学校固定的实习单位很少,大部分实习单位都在不断变动。我们对各学校实习单位合作时间进行了统计,大部分院校与其实习单位的合作时间在1~2年,一部分较稳定的能达到3~5年,但保持合作关系在6年以上的只占5%,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合作一次就结束。这种实习单位的不稳定性更加剧了学生无法融入实习单位的情况,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实习质量。

四、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各学院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一般对实验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都有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但是,对如何确定学生实习成绩却没有明确规定,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无法使用。大多数学校采用以学生最后提交的实习报告作为考核标准的办法,以报告撰写的好坏为标准转换为实习成绩,有的院校以实践时间为依据计算相应分数,有的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一锤定音”给学生实习成绩。这些方法都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深入企业工作,只根据实习报告和单位提供的实习证明就拿到了较高的实习成绩,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2]李群峰.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探讨[J].教育科学,2011(1).

[3]陈思源.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与“四种能力”培养研究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注: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省属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H13299)。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 篇4

关键词:钢琴伴奏,实践,和声,和弦连接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钢琴伴奏, 是指在演唱者演唱过程中快速并且有效的用钢琴为歌曲伴奏, 从而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为歌曲带来旋律的同时, 烘托气氛。伴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钢琴伴奏不同于单纯的钢琴演奏, 除了要求伴奏者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 能够熟练运用钢琴演奏之外, 还要掌握和声理论以及作曲理论等多种声乐方面的知识和原理, 在实践的过程中还要配合演唱者, 必要时还要加入自己的即兴创作。我国的声乐专家学者在钢琴伴奏的理论基础上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高校的钢琴伴奏的教学状况却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就高校钢琴伴奏教学的状况做了初步的了解和介绍, 并针对其中隐含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 使得学生数量相对于以前增加了不少, 当前的高校普遍采用大课教学的模式来应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理论知识, 同时加入示范演奏, 学生在课下模仿演奏练习。其中的弊端不言而喻, 学生虽然更深入的理解了理论知识, 但由于缺少实践机会, 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欠缺, 即便在自我实践过程中, 也很难完全的回忆起课上老师的示范演奏, 通常学生要花许多精力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对策, 可以采取大班理论课和小班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传统的大班理论课教学时由于伴奏对理论知识也有较高要求,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和声、作曲等理论知识和钢琴伴奏技能中的和弦连接、音型织体等内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示范演奏, 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习, 结合实践课, 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并更加直观的将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 让老师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辅导, 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 给了学生与老师相互观摩、相互探讨的机会和条件, 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可以采取合奏、重奏、伴奏等丰富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 综合而又全面的锻炼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

二、伴奏变成独奏

钢琴伴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将来从事演员、教师等职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 甚至只是在高校的学习, 学生对钢琴弹奏基本都有了比较系统的概念, 然而对钢琴伴奏一般还停留在相对不足的阶段, 由于对演唱者的不熟悉, 或者对歌曲的整体把握不够, 从而到导致把伴奏弹成独奏。这也是因为几乎所有人学习钢琴都是从独奏开始的, 久而久之, 学生都会受到思维和动作定性的影响, 在伴奏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就弹成了独奏, 无意中也就忽视了自己的合作者, 尤其是那些配合次数不多的合作者, 伴奏者与演唱者更是很难磨合, 经常出现你追我赶或者相互等待的情况, 使得钢琴伴奏烘托、渲染歌曲氛围的作用大大降低。针对这种状况, 高校钢琴伴奏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做一些必要的改善, 最重要的就是加入更多的伴奏练习,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伴奏机会, 但伴奏不是单纯的理论, 也不是机械式的学习, 而是一个丰富和发展歌曲主题和意境的过程, 通过对歌曲从旋律到情感的把握, 提炼出歌曲的主题和意境, 加入伴奏者的创造和具体化, 借助钢琴表现出来。同时, 学生在具体练习过程中, 要有大胆尝试不怕难听的精神和勇气, 钢琴伴奏不同与演奏, 伴奏多用于一些即兴场合, 同样的一首歌, 可能有不同的伴奏方法, 没有对错与好坏之分, 只要能够与歌曲的情感和旋律吻合, 烘托歌曲的气氛, 与歌曲融为一体, 表达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 就是好的伴奏。

三、和声配置的问题

对于一些简单的歌曲, 学生往往习惯只用右手弹奏旋律, 但左手却空闲着, 事实上左手一般起着为旋律编配和声的作用, 这就是所谓的和声配置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 学生在做和弦配置时往往只是纵向上与旋律保持协和, 孤立的考虑和弦使得学生忽视了和声的整体性, 就好像用简单词汇拼凑的句子, 语义残缺不全, 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和安排和声节奏, 使得和声零零散撒, 无法与旋律的节奏契合。第二, 无法正确把握和弦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一调性的自然音和弦可以根据其根音的关系分为二度、三度、四度三种基本形式, 每种形式又分为上下两个方向, 不同的和弦会产生不同的力度和色彩, 而学生普遍对和弦中的这些关系无法正确把握, 导致很难选对合适的和弦, 从而很难弹出完美的伴奏效果。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学生在学习钢琴伴奏的过程中很难正确而合理的把握和声配置, 但和声配置又是钢琴伴奏中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否则, 弹出的伴奏无法契合歌曲, 伴奏效果也就不尽人意了。针对以上问题, 高校的钢琴伴奏教学中, 应当加强和声应用的教学, 与传统的和声课不同, 和声教学中应当更多的以学生喜欢的歌曲作为例子来讲授, 并以键盘和声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这样在能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的同时, 还能让同学更实际的感受到和声的规律。在和弦的选配方面, 在纵向上与旋律协和的同时, 注意横向T-S-D-T的和声功能进行, 可以先配和声意识非常明确的小节, 再根据和声进行的规律, 配好其他小节, 引导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和声的规律。在和声节奏的安排方面, 由于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节奏往往呈现的是对比的关系, 当旋律节奏较快时, 和声的节奏往往相对平缓, 起到烘托的作用;而当旋律的速度较慢时, 和声的节奏应当快一些, 起到推动旋律发展的作用, 学生在和弦配置的过程中要把和声和旋律结合起来, 从整体把握歌曲的感情基调, 在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和声配置的能力。

四、和弦连接与伴奏织体的问题

在配置好和声的基础上,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采用四部声的和声采用和声连接法或者旋律连接法连接起来, 同时在钢琴上弹奏出来。和弦可以转位, 通常学生对和弦的原位较为熟悉, 但对和弦的转位相对陌生, 和弦的转位对于和弦来说相当重要, 但由于许多学生对转位的不熟悉, 造成在伴奏过程中, 学生无法弹好转位和弦, 更有甚者, 只弹自己熟悉的和弦原位, 造成弹奏的和弦音响杂乱无章, 声部走向毫无规律等问题。初学和弦阶段, 老师通常要求学生对共同音的和弦用和声连接法, 而二度关系的和弦连接时用旋律连接法, 如此一来, 根据主和弦的三种位置, 正常的和弦连接就有三种序列进行。通常学生很快就能将三种序列进行弹得相当熟练, 然而, 一旦加入更多的副三和弦以及变化音后, 学生的反应就会变得迟钝。针对以上和弦连接的问题, 在高校钢琴伴奏的教学中, 教师在要求学生对这三种序列进行要熟练弹奏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就一些典型的和弦序列进行训练, 例如在一组C大调上的和声进行, I—III—VI—IV—II—V 7—I, 学生在用主和弦的原位连接的基础上进行第一转位和第二转位的和弦连接练习, 最后将三种位置的和弦结合起来, 完整的弹奏出来, 并反复练习。所谓伴奏织体, 是指在多声部的伴奏音乐中, 把和声部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有机组织的一种形式, 然而学生在实际应用中, 学生往往使用单一的伴奏织体来应对几乎所有的歌曲, 这样的伴奏无疑会使伴奏的效果单调, 更无法烘托出歌曲情感的起伏变化。确实, 对于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 有时确实只需要一种伴奏织体就可以了, 在某些关键的地方节奏有些变化就可以了, 然而, 对于那些内容情感丰富的歌曲, 这样单一的伴奏织体显然是不够的, 这样的歌曲在有多重层次的要求, 叙述的段落在伴奏时要简单清淡, 而在歌曲的高潮阶段, 需要增加和弦的节奏密度, 与叙述段落形成鲜明对比, 如此起伏有变的伴奏才能为歌曲带来活力。针对伴奏织体的问题, 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伴奏练习中不断的体会学习, 灵活运用和声性的织体、复调性的织体和综合性的织体, 在钢琴伴奏中, 使用最多的是和声性的织体, 而纯粹的复调性的织体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生应当加强和声性的织体和综合性的织体的学习。

五、对歌曲旋律与节奏的补充

能够应用钢琴伴奏中的和声配置、和弦连接并合理的使用伴奏织体基本就算是合格的钢琴伴奏了, 然而一个好的、完美的钢琴伴奏应当具备对歌曲旋律和节奏的补充, 也就是为歌曲锦上添花。这对弹奏着的作曲技法以及创造性思维方面都提出来一定的要求, 钢琴伴奏与演奏的区别在于伴奏所弹的音大多是伴奏这根据歌曲的旋律理解并创造的出来的, 同样的歌曲, 一般不同的人所伴奏出的效果是不同的。然而这其中也存在着问题, 盲目的对歌曲节奏和旋律进行补充往往只能画蛇添足, 而达不到锦上添花的目的。例如在歌曲进行到休止符或延长音时, 为了使歌曲不至于出现停顿, 一般要主动对旋律加以补充, 达到推动歌曲旋律发展的目的, 然而添加时要注意音区的安排, 不能与元旋律在同一音区, 否则容易造成混乱。对旋律补充的手法主要分为模仿性、华彩性和线条性三类, 模仿性的补充材料主要来自原旋律, 以与原旋律呼应;华彩性补充材料来自和声, 有多种不同的效果, 用于多种不同的歌曲;线条性的补充材料是在和声的基础上加入和弦外音。当然, 也有其他许多手法, 例如衬腔式、过渡式以及装饰性加花。无论何种手法, 其补充材料都必须在和声与节拍上与歌曲的旋律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更好的烘托出歌曲的气氛。

钢琴伴奏是声乐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和表现形式, 在高校钢琴伴奏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强调音乐素养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于学生钢琴伴奏技能的训练也是很重要的。钢琴伴奏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有诸多的困难, 但只要记住在理论基础内容上分类总结, 认清学习中的障碍和问题, 在实践练习中点滴积累, 在学习方法上注重理解与积极创造相结合, 就能掌握较高的钢琴伴奏技能。■

参考文献

[1]杨今豪.《即兴伴奏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谢哲邦.《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状况、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关心参与政治生活、行使公民权利。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之后的管理者与创造者。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基本上分为五个大的板块:思修、史纲、马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形势与政策。学习思修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善待他人。学习史纲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发奋图强。学习马原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党的章程与使命,发展方向与坚持道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结合起来,参与政治生活研究,了解实时动态,关注民生民意。但是,根据近期在我国某所高校所做的问卷调查以及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26%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到满意,59%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一般,15%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不满意。12%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67%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程度一般,21%的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其中理工科专业尤为突出。很多大学生对于思政课一点都不重视,认为只要考试通过即可,没有深刻的思考过思政课的价值与意义。有些高校的教师一心只想评职称,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态度并不严谨认真。本篇将从三个方面:高校思政课现如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措施来谈一谈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状况的调查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状态较差

随着“低头族”的盛行,在高校的课堂中学生的上课状态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无论是课堂回答问题还是课后作业,学生们都过分依赖网络,尤其是关于思政课学生的学习表现。思政课除了政治学院的学生,对于其他学院的学生来讲都是非专业课,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对我国某高校思政课课堂抽样调查中,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基本上不到10个,有些学生睡觉、低头玩手机、聊天无视课堂纪律,而大部分学生上课期间都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尤为突出表现的是理工科专业以及艺术类专业。思政课的课堂效率很低,抽查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很多学生都不太清楚思政课设置的意义何在,对思政课的意见很大,大多数都认为思政课过于死板枯燥,而且很多知识学生在初高中时期已经学习过,对思政课的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也有些同学受到网络流行视频或者语言的影响,对于思政课的态度比较极端,没有树立正确的观点与立场。总之,在高校的思政课上,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并不理想。

2.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在高校中,对于教师的评比升职称,并不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需要考查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论文的发表程度等等。思政课的教材很少进行改革,理论知识占得比例较大,有些教师的教学课件基本上每一年都用同样的,很少进行修改。高校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非常少,思政课的教师很多基本上与学生零交流,只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学生比较在乎的是期末考试时能否及格通过,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也很少考虑教学模式的改进,只是在期末复习前期将考试重点帮助学生勾勒出来。有些思政课教师很少阅读经典著作,课堂缺少深度与广度,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放在幻灯片上,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思政课的价值与意义。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26%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到满意,59%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一般,15%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不满意。12%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67%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程度一般,21%的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其中理工科专业尤为突出。目前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并不重视思政课的学习研究。通过我们抽样调查高校思政课上课情况,有些教师的课堂表现也很不理想,教学模式过于守旧,存在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密切

政治生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也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使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所要做的调查报告,也无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自如。例如“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老人碰瓷的社会风气让大家感到无奈与担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在有些老人却倚老卖老,无视道德。教师在思政课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很多都只停留在课本上,并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与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2.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

思政課的课程内容比较多,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很多教师希望能够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速度,而很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从抽样调查高校思政课课堂情况来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少向学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有些尽管设置与学生交流的问题,但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预留太多的时间。而学生们很少愿意动脑思考问题,一遇到问题就网络解答,主体性得不到重视,逐渐缺失。思政课学习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政治的意义与价值。高校的课程模式随着社会的变革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解决这种现状的问题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师生关系

现如今的高校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化,守旧的课堂模式无法再满足学生的需求。“供给侧改革”是最近的热点话题,是今年两会不断提到的词语,供给与需求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供给侧进行改革有利于促进需求的增长,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同样试用。学生对课堂的不满意,绝大多数是因为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照搬教材,教授死知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感受课堂的氛围与乐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2.增添课堂的乐趣性,提高學生积极性

思政课的教学虽然理论知识占着重要的比例,但是为了能够丰富课堂,增加课堂的乐趣,教师应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素质,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能够增加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思政课堂的乐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同学们交流当下的政治时事,与同学们分享解读政策与制度,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与同学们在线下一起组织相关的政治活动,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研究,研讨解决方案,促进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总结: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我们在我国某高校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以及抽样调查法。目的是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以及分析其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在高校的思政课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只关心期末考试是否通过,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并不感兴趣,并且认为思政课非常的枯燥无味。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守旧,没有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课堂的有效性。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思政课的教师应该学会“供给侧改革”,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参考书目:

[1]李梁.切问近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首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文集(上、下册)[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李卫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3]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优秀教案集[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 篇6

自1998年以来, 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同时, 高校青年教师数量持续增加, 缓解了我国高校生师比不断扩大的状况。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高校新任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 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训练, 对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缺少了解, 对教学环节较为生疏, 教学经验缺乏。青年教师虽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 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必将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研究

笔者于2014下半年, 对本校部分青年教师开展了教学培训需求调查。发放问卷78份, 回收63份, 有效问卷63份, 问卷分析如下。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分析

在被调查者中, 男性45人, 占71.4%, 女性18人, 占28.6%;年龄在25-30岁之间居多, 有40人, 占63.5%;博士研究生58人, 占92.1%;高校教龄在5年以下人数最多, 有60人, 占95.2%;职称中讲师有60人, 占95.2%。由此看出, 此次调查对象以5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为主, 符合理工类高校青年教师男性居多、学历高的特点。 (表1) 。

2.2 调查对象所在教学单位的分布

调查对象来自南京邮电大学13个学院 (表2) , 其中来自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调查对象最多, 有11人, 占17.5%, 其次是自动化学院, 有8人, 占12.7%, 来自教学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仅有1人, 占1.6%, 管理学院的有2人, 占3.2%。基本符合各学院青年教师人数分布比例,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3 调查对象学科分类比较

根据调查可看出 (表3) , 调查对象所在学院属于6大学科门类, 分别为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其中调查对象中工学类最多, 有51人, 占81%, 其他门类分布较少, 符合本校学科分布结构。

2.4 调查对象迫切需要提高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表4) , 调查对象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是课堂教学技能与技巧, 有49人, 占77.78%, 其次为课程与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沟通与管理能力, 分别有40人和35人, 占63.49%和55.56%, 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调查对象选择的最不迫切需要提高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仅有9人, 占14.29%。从中可看出, 调查对象迫切需要提高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与课堂有关的技能和能力有关, 这是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 教书育人最直接, 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相比之下, 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则最不被调查对象迫切需要提高。这也符合新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较弱的实际情况。

2.5 调查对象已有教学培训项目调查

从调查对象参加过的教学培训项目中可以看出 (表5) , 岗前培训和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是调查对象参加的最多的培训, 分别有54人和13人, 占85.71%和20.63%, 说明学校比较重视岗前培训和师德师风教育, 对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和外语培训重视力度不大, 教学研讨与交流参与较少。

2.6 调查对象参加教学培训项目与活动时长分析

调查对象参加教学培训项目与活动总时长 (表6) 少于1个月的最多, 有44人, 占69.8%, 其次为1个月到3个月, 有10人, 占15.9%, 因此有85.7%的调查对象参加教学培训项目与活动总时长少于3个月, 表明调查对象参加培训或活动的总时长总体上较短。

2.7 调查对象最希望参加的教学培训项目分析

从调查对象最希望参加的教学培训项目或活动中可以看出 (表7) , 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培训班、教学相关讲座与报告和教学沙龙与研讨会是调查对象最希望参加的培训项目或活动, 分别有40人次、32人次和24人次, 占63.49%、50.79%和38.1%, 表明调查对象最想提高的是教学能力, 希望通过参加培训班、讲座、沙龙和研讨会的方式提高能力。而教学比赛和是调查对象最不想参加的活动, 仅有5人希望参加, 占7.94%, 这与新任教师教学能力还达不到参加教学比赛的水平有关。

3 建议与策略

利兹伍德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表明, 获得教学的基本技能是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步, 也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所获得的教学专业知识、职业意识、角色认知等将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展, 这也是他们教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马尔科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 相对于儿童来说, 成人学习者不是硬性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联系, 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性学习。

3.1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

要充分发扬高校“传、帮、带”优秀传统, 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指导, 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 帮助青年教师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引领青年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示范与教学研究。青年教师须旁听导师授课, 协助导师备课、答疑、辅导和批改作业、协助指导课程设计、学生实习, 使其在实践中学习教学基本规范与教学技能。这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3.2 按需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项目

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 如调查问卷、个人访谈等方式, 了解青年教师教学培训需求, 针对青年教师不同的学科背景, 教学实际能力, 邀请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 以专题讲座、教学沙龙、教学研讨等青年教师乐于接受与参与的方式, 开展教学能力专项培训, 加强教师间的互动与交流。

3.3 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学校应以教学名师评选、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等契机, 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活动, 领略优秀教师的授课风范与深厚的学术功底, 增加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

3.4 开展网络教学培训

在目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建设开放性的教学公共服务平台。根据青年教师善于网络学习的特点, 并契合网络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可以“碎片化”的优势, 积极开展网络在线教学培训, 有效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4 结论

通过对本校青年教师教学需求的调查, 可以看出, 新入职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历, 专业知识较丰富, 学习能力强, 但教学经验欠缺, 对自身的教学水平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对教学技能提升有较强烈的需求, 但学校相关教学培训活动相对较少, 校本教学技能培训不足, 培训方式较为单一, 不能满足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需求。

因此,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应重视参训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等, 基于不同的培训需求, 开展个性化教学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技能培训的主导作用和教师自身的主体作用, 拓展培训渠道, 扩大培训覆盖面, 丰富培训手段, 提供优质培训资源, 点面结合, 探索与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模式, 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推进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诺尔斯著, 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吴小玲.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及其校本培训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01) :182-183.

[3]田守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10) .

[4]范彦彬, 沈贵鹏, 周萍.项目推动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03) :217-218.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 篇7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散打教学师,现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吉林省选取4所高校, 共抽取散打专业教师18人, 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散打运动有关的书籍, 为论文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为对相关数据和调查结果进一步了解, 咨询与访问与本研究有关的专家。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吉林省高校散打教学师资状况

2.1.1 高校散打执教教师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吉林省高校散打教师:20-29岁的教师有6人, 占33.33%;30-45岁, 有10人, 占55.56%, 46岁以上, 有2人, 占11.11%。可见吉林省高校散打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从性别结构看, 吉林省高校散打教师以男性为主, 女性教师仅有2人, 均为29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2.1.2 高校散打执教教师的学历结构

吉林省高校大部分散打教师学历为本科, 占55.56%, 学历为大专的有4人, 占22.22%, 学历在大专以下的有1人, 占5.56%, 学历为研究生的仅有3人, 占16.67%。见 (表1)

2.1.3 高校散打执教教师的专业与运动等级

吉林省高校散打教师专业为: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少年运动员。其中二级运动员最多, 有8人, 占44.44%, 一级运动员7人, 占38.89%, 运动健将1人, 占5.56%, 可见吉林省高校散打教师以一、二级运动员为主。见 (表2)

2.1.4 高校散打执教教师执教年限和职称结构

对吉林省高校散打教师执教年限、职称情况的调查结果所示:执教年限在6-10年的, 占50.00%;5年以下的2人, 占11.11%;11-15年的5人, 占27.78%;执教大于15年的有2人, 占11.11%。高级职称教师1人, 占5.56%;中级职称7人, 占38.89;初级职称6人, 占33.33%;无职称4人, 占22.22%。

2.1.5 高校散打执教教师的外语及计算机能力

大部分教师表示会一点英语, 但不能熟练应用, 占72.22%, 外语水平一般的教师有5人, 占27.78%, 能做到熟练运用英语的教师人数为零;散打教师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明显好于英语, 能熟练运用的有3人, 占16.67%, 能做到一般的有9人, 占50.00%, 懂计算机知识但不能熟练运用的有6人, 占33.33%。

3. 结论

总体而言, 吉林省高校散打教师的运动等级水平一般, 甚至有少数无运动等级的教师, 教师需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吉林省高校散打教师的执教年限偏低, 教学经验有待进一步丰富。散打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而外语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则较少, 基本不存在训练需要问题, 教师只有在职称考试、学历考试时、阅读外文资料时才能用到, 所以水平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1]、共军;王柏利;李红香.高校散打运动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0, 07.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 篇8

一、大学生对新课改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

我们从学生出勤情况、听课的认真程度、对教材内容的评价、对教师责任心的评价、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设置选项。数据显示:有48.7%的学生选择从不缺课, 33.9%的学生选择基本不缺课, 两项相加占了82.6%, 选择偶尔缺课和经常缺课的学生分别占14.4%和3%, 这说明我校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平均在85%以上。从学生认真听讲的程度来看:能够认真听讲的有46.4%, 而选择“基本不听”和“从不听讲”两项的学生只占10.3%, 有45.8%的学生选择了有时听讲, 据了解这部分学生当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吸引人的时候还是能够认真听讲的, 这说明一名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是能够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的。对教材内容的评价, 表示很满意、满意、比较满意的占87.7%, 而选择不满意的占12.3%, 这说明改编之后的新教材还是被广大学生认可的。认为教师责任心很强和比较强的占77.1%, 一般的占19.4%, 而认为教师责任心很差的只有3.6%, 这说明全体政治课教师还是尽职尽责的, 这一点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在教学方法方面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70%, 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27.9%, 不满意的程度比较高, 说明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改进。对多媒体教学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77.1%, 不喜欢的只占9.8%, 选择无所谓的占13%, 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是持肯定态度的, 通过座谈我们也了解到, 表示不喜欢和无所谓的学生, 主要是因为一些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 教师使用多媒体不熟练、不能正确处理好讲授与课件之间的关系、学生记笔记困难等问题。在期末考核方法方面, 主张开卷考试或写论文的占79.5%, 主张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占11.5%, 只有8%的人选择了闭卷考试方式。在对平时与期末成绩所占比例的调查中, 认为30%+70%的占42%, 主张20%+80%的占22.2%, 这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认可当前的考试考核方法的。

二、新课改后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 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教材使用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

现在各门政治课都使用了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教材, 教材的质量总体来说是有保证的, 但是有些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缺乏逻辑性, 影响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有些教材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或中学教材仍有重复现象, 如“概论”与“纲要”课之间, “纲要”与中学的历史课之间, “原理”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之间的重复。有些教材的内容过多又高度浓缩, 面面俱到而又点到为止, 但因课时有限不可能都完全展开, 致使一些问题无法讲深、讲透, 让学生感到没有“深度”。

(二)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确实想了不少办法, 创造出一系列生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 但毋庸讳言, 少数教师仍然固守传统教学方式, 搞一言堂。在多媒体使用方面有些教师不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课件, 制作的课件比较粗糙、单调。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师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往往被课件束缚, 甚至影响原本流畅的思路。也有个别老师把讲课内容全部输入课件, 等于是书本搬家, 上课时只需照屏幕宣科, 遇到停电或多媒体出毛病便无法上课。还有的把握不好使用多媒体讲课的速度, 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课件一页一页翻, 学生不停地记, 从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三) 在教学设施和班容量方面

调查数据显示, 多数学生对教学设施表示满意, 表示不满意的只占6%, 这和我们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在班容量方面, 政治课上大课的现状仍然不能改变, 一个班多数在100人以上, 200人以上的课堂也不在少数, 如果多媒体课件不能用, 或者扩音设备出了毛病, 对于授课教师和听课的学生都是一种折磨, 而且大班授课使一些必要的发言、互动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也很难开展。

三、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措施建议

(一) 灵活运用教材

由于教材内容多而授课的时数少, 教学内容在几门课中存在重复的问题, 因此必须通过“集体备课”弄通、弄懂教材, 搞清哪些是重点内容, 哪些是一般性内容, 哪些和其他课程的知识点重复, 然后区别对待:“重点内容重点讲, 一般性内容概略讲, 重复性内容可以不讲”。所谓“重点内容重点讲”是指对于那些体现教材的主题、主线, 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并为教材所着力阐述的理论观点。所谓“一般性内容概略讲”是指对于那些非重点的内容, 如“概论”课中“文化大革命、中苏关系等内容就不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重要, 对这部分内容应有所简略, 从而保证重点内容的讲授。所谓“重复性内容可以不讲”并不是在教学中去掉或删除这部分内容, 而是以安排自学、问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活动取代课堂讲授的形式。通过这些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的抵触心理, 巩固对原有知识点的掌握, 而且可以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即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随着时代变化和形势的发展, 这种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和弊端, 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根据我校以往的经验和其他高校近年来的做法,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1. 推行师生互动式教学。

即把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被动听转变为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近年来, 一些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如尝试问答式、讨论式、辩论式及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但客观上说进行这些活动有一定困难, 因为班容量大、学生人数多, 不好组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借鉴北大的做法。北大从2004年上半年开始尝试课堂讨论的新方式, 即“大班上课, 小班讨论”, 将160人左右的大班分成两个小班组织讨论, 每个学生只参加一次,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教师也能够利用讨论的环节更好地与学生交谈。

2. 加强实践性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概念、原理及会背了多少理论, 而应将重点放在要求学生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解这些理论, 相信这些理论, 并自觉地用之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学习, 使学生学会做事、做人, 成为既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较强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又具有较高理论素质的人。在这次调查中认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非常赞成”并“大有好处”的占82.5%, “不赞成”的只有0.8%。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要看到, 社会实践的组织和落实是一个难点。对此我们了解了一些院校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经验, 如南开大学把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班里设课代表, 组有小组长, 课代表的任务是与组长们一起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做公益工作, 规定每学期3节课的时间。

3. 优化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这一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现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一是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二是处理好“讲授”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注意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以弥补单一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 能够更好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工具。一些高校还开设思想政治课网站, 把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及参考资料等挂到网上, 为任课教师提供备课资料, 还有的在网上开设咨询、答疑窗口, 随时保持和学生的交谈, 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疑难与困惑。

(三) 强化组织管理

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而师资力量有限, 使得班容量越来越大进而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些高校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 其经验值得借鉴。

1. 全年滚动式排课和选课方式。

如北京大学就改变了以往的排课和选课方式, 一门课不是固定排在某一个学期, 而代之以全年滚动排课, 即每个学期都开设所有的课程,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是为学生选课提供了方便;二是为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供了条件;三是减轻了每一门课程在教师编制上的压力。

2. 教学组式的教学组合。

如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实行了课程主持人、课堂主管教师、专题主讲教师和助教“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由于思想政治课全部为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 因而每一门课程的主持人都是由校长任命的, 课程负责人要对一门课负全责。每门课程在每个学期要排几个班次, 他们聘请中青年教师任课堂主管教师, 一人管两三个班, 在课程负责人的领导下, 负责所管班次的教学活动。每门课设计了若干个专题, 聘请高水平的教师担任专题主讲教师, 其责任就是把课讲好。由于这些教师对所分工的专题有较深的研究,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加上他们的个人魅力, 教学效果是有保证的。再有就是由博士生和部分硕士生兼任助教, 他们责任到班,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这四个岗位做到了分工负责, 各司其职, 忙而不乱。

参考文献

[1]朱豪然.南开大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N].天津日报, 2006 (12) .

[2]张国.南开大学政治课改革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N].中国青年报, 2007 (4) .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 篇9

排球普修课是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中的重要骨干课程,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也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课程方案》中提出将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的教学时数调整为54学时,这为现代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出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1]。针对《课程方案》实施效果,对黑龙江省8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结合社会对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黑龙江省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省8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270人、排球专业教师18人为本课题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关课程建设的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对黑龙江省8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270人、排球专业教师18人分别发放学生问卷和专家问卷进行调查。发放学生问卷27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96.3%,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为95.4%。发放教师问卷18,回收18份,有效问卷18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以上问卷已达到研究要求。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目标引领内容,课程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又制约着培养目标的实现[2]。目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均开设了排球普修课,其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表现为以竞技体育的观念主导排球教学活动,似乎教学的目标只是为竞技体育服务,由此导致教学内容单一与狭窄。排球的教学内容始终没有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在教学中突出运动技能, 忽视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培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由于《课程方案》将排球普修课的课时削减为54学时,在部分技术与战术内容舍弃的同时,多数学校忽略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即使开设理论课也只是为了应付了事,并没有系统地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忽视了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教学场所和设备基本满足了教学所需

体育教学场所和设备是体育教学环境系统中尤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作用。在对排球教学中所需的场地及器材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8所学校均建有体育场馆,馆内设有标准排球场地,另有多片室外排球场地,基本可以满足排球普修课的教学活动。另外,器材设备方面,22.2%的学校表示完全可以满足教学所需,66.7%的学校表示基本可以满足教学所需,另有11.1%的学校表示一般满足教学所需,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表示基本不满足和完全不满足。这充分说明,在教育部提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硬件设施的配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3 师资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以其知识、能力以及个人素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因此,排球普修课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从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满意程度来看(见下图),共有47%的同学表示一般、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这样的结果显示,教师这一因素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调查显示,各校教师数量可以满足排球普修课的需求。其中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中年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思想陈旧,对新信息和新观点不易接受;而青年教师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78.6%的教师最高学历为硕士,但缺少教学经验。因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4 现代教学方法应用较少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3]。教学方法应用情况统计结果显示,目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师在教学时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多以讲解、示范、练习、比赛和纠正错误等传统教学方法为主,那些代表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趋势的现代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表象训练法和情境教学法等逐渐在教学中采用,但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采用较少。有些现代教学方法如程序教学法、条件控制法、目标引导法还没有运用到排球教学中, 这说明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与应用方面思想转变速度较慢。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极少采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排球普修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3.5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的“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4]。目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的评价方法单一、片面。调查发现,77.8%的学校采用“技术+理论”或“技术+平时成绩+理论”的考核方式,只有22.2%的学校采用“理论+技术+技能”的考试与评价方式。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对黑龙江省8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各学校均能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设排球普修课,大部分的学生对排球普修课有着正确的认识。

(2)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没有与培养目标相结合,过度重视技术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重视教师教的方法,忽视学生学的方法;重视教学效果的研究,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违背了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原则,使教学活动难以协调。

(4)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综合地反映学生对排球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不符合当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4.2 建议

(1)根据培养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技术传授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将体育文化融入到理论知识中传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体育复合型人才。

(2)加强师资培训和交流机制,保持先进的知识结构与教学理念,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支持教师参与各级排球比赛的裁判工作。

(3)依据当今社会对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2003.

[2]刘传进.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教学现状调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

[3]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魅力;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3-0092-06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teaching cha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basic condition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ctivity effectively and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rough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grasp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teaching charm, studying the proble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teaching charm, exploring the main reasons, and putting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can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enhanc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teaching charm;investigati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教師的教学魅力是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是把学生“留在课堂”、“聚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魅力是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以及崇高的人格修养对学生产生的一种强大的吸引和感召力量,具体包括“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1]。新形势下,应及时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一项亟待解决的迫切任务。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课题组设计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状况”调查问卷,于2015年4月至6月,对包括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在内的河南省12所高校(其中涉及本科院校9所,高职高专2所、民办高校1所)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和本专科大学生。共发出教师问卷180份,收回177份,收回率98.3%,发出学生问卷1800份,收回1757份,收回率97.6%。

为更全面、真实地掌握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魅力状况,课题组除了问卷调查外,还采取了师生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围绕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的状况、影响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设置。问卷发放前,课题组分别邀请30多位师生对问卷进行了试测,征求他们对问卷项目的设计、问题表述的准确性、提问方式等的意见。全部调查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魅力状况的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任务和使命决定了其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更要具有强大的教学魅力。那么,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的状况如何呢?在我们关于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状况的调查中(表1),学生认为很强的占36.08%,较强的占47.13%,两项相加达到了83.21%。而认为一般、弱的占16.96%。而在另一项关于你校思政课教师具有教学魅力情况的调查中(表2),学生认为绝大多数有的占37.22%,相当多数有的占48.72%,两者相加达到了85.94%。而认为少数有、极少数有的占14.06%。可见,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魅力得到了学生的基本认可(这与我们师生访谈、课堂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热爱思政课教学,他们师德高尚,关爱学生,潜心治学,在授课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教学魅力,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这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流。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状况主流积极健康的同时,还应看到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确存在着教学魅力缺失或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深,难以用真理力量征服学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而是被人类的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真理。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实现了理论自身“逻辑的展开性、现实的广延性与历史的涵容性的统一”[2]。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完整性、严紧性,使其与当代的现实经验以及人类的历史发展相一致、相统一,才能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解释力、说服力。据调查显示,关于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表3),学生认为很熟练的占32.44%,较熟练的占43.14%,而认为一般、不熟练的占24.42%。关于思政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透彻贴切,具有说服力的情况(表4),学生认为绝大多数能的占33.69%,相当多数能的占38.99%,而认为少数能、极少数能的占27.32%。可见,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思政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深厚,在课堂教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难以灵活运用、融会贯通,通过自身的理论功底以及传递的真理力量征服和吸引学生。

2.知识储备不足,难以用知识力量打动学生

高校思政课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思政课教师在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有效掌握丰富的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比较完备的文化科学知识,讲起课来才能有血有肉,形象生动,得心应手。否则,就会像个‘瘪三,干巴巴的,学生不爱听。”[3]据调查显示,关于思政课教师的知识面(表5),学生认为很广博的占36.88%,较广博的占45.3%,而一般、不广博的占17.81%。关于思政课教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多侧面论证问题,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情况(表6),学生认为绝大多数能的占33.81%,相当多数能的占44.45%,而少数能、极少数能的占21.74%。可见,当前还有一部分思政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知识视野比较狭窄,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用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多侧面论证问题,启发学生,进而使教学显得干瘪、死板,缺乏趣味性、生动性。

3.教学水平不高,难以用艺术力量感染学生

思政课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思政课教学内容所富有的真理性、向善性,要求其形式、方法的审美性、艺术性与之相匹配、相统一,进而达到真善美融合统一的境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憧憬美、追求美的人生阶段,他们不仅需要理论和知识,而且需要美和艺术。思政课教学只有注入艺术和美的元素,才能使自身摆脱枯燥和乏味,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据调查显示,关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讲解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情况(表7),学生认为绝大多数能的占35.46%,相当多数能的占45.36%,而少数能、极少数能的占19.18%。关于思政课教师很好组织教学,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情况(表8),学生认为绝大多数能的占40.47%,相当多数能的占42.91%,而少数能、极少数能的占16.62%。关于思政课教师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生活实际,运用丰富生动的事例讲授相关内容的情况(表9),学生认为绝大多数能的占53.9%,相当多数能的占32.95%,而少数能、极少数能的占13.15%。可见,当前还有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不够娴熟、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中难以通过娴熟的教学技能、良好的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课堂气氛沉寂,教学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4.人格修养不够,难以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思政课教师不仅是一位教师、教员,更是学生心目中的人格楷模和表率,他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智慧才华、精神气质、言谈举止等都每时每刻不对学生发挥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一般说来,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教师,其形象一定高大而感人,他们总会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去影响他的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并以教师为榜样和楷模,来进行自我人格塑造。”[4]据调查显示,关于思政课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表10),学生认为尊重和关爱学生的占80.48%,经常批评学生的占9.62%,不怎么关注学生的占7%,其他的占2.9%。关于思政课教师对待教学认真负责的情况(表11),学生认为绝大多数能的占55.44%,相当多数能的占32.04%,而少数能、极少数能的占12.52%。关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等为人师表的情况(表12),学生认为很好的占65.22%,较好的占24.02%,而认为一般、差的占10.76%。可见,当前还有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人格修养与学生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这部分思政课教师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不强,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待学生缺乏尊重、理解和爱心,难以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相信自己传授的理论和知识。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素质和职业倦怠问题制约教师教学魅力发挥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精神状况是教师教学魅力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对教师教学魅力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高、精神状态好的教师往往能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教学中自信、乐观、洒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展现出良好的教学魅力。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自身素质以及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师的素质方面,主要是一些思政课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一些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调,知识结构老化,教学缺乏热情、激情和反思,等等。在教师的精神状态方面,主要是一些思政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一些教师个人成就感、价值感降低,职业认同感缺失,等等。例如,在我们关于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的价值和成就感的调查中(表13),教师认为经常觉得的占72.88%,而偶尔觉得、很少觉得的占27.12%。在另一项关于思政课教师假如有机会重新选择工作情况的调查中(表14),教师回答从事教师以外其他工作的占13.56%,仍从事教师工作,但不选择做思政课教师的占16.95%,两项之和达到30.51%。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职业倦怠问题,不仅限制了教师自身主体性的发挥,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思想、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了厌学和逆反情绪。

2.学校管理不到位使教师教学魅力缺少保障

学校是思政课教学的承担和实施单位,对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学校高度重视、管理到位,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推动思政课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进而为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学校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在思政课的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1)。例如,在我们关于学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的调查中(表15),教师认为很重视的占18.08%,较重视的占50.28%,而认为一般、不重视的占31.64%。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学校还未建立独立的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一些学校仍随意压缩思政课课时量;一些学校的思政课师资配备、班级规模达不到规定要求;一些学校思政课的经费得不到落实;一些学校思政课教师的考评机制不够合理;一些学校思政课教师的待遇相对偏低,等等。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发挥,阻碍了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对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的发挥也带来了重大的消极影响。

3.社会不良风气是影响教师教学魅力的重要因素

社会风气作为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环境和内容,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大影响。在我们关于社会不良风气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影响情况的调查中(表16),教师认为影响很大的占41.24%,影响较大的占45.76%,而认为影响很小、无影响的仅占12.99%。关于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影响情况的调查中(表17),学生认为影响很大的占33.64%,影响较大的占51.05%,而认为影响很小、无影响的仅占15.31%。好的社会风气不仅能为思政课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教学素材,增强教学活动的说服力、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接受,而且能增强思政课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价值感和自信心,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教学魅力的发挥。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诸如权钱交易、制假售假、消费至上等不良风气。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不仅毒害了整个社会,而且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也带来了巨大冲击。例如,一些思政课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理想信念动摇、爱岗敬业精神缺失,课下忙于各类社会兼职挣外快,对本职工作则敷衍了事;一些学生面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思想困惑和混乱,不能正确认识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进而质疑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可靠性,对思政课产生厌学、逆反情绪。此外,当前社会还缺乏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人们对教师职业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职业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甚至偏见。例如,把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责任简单归咎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低效;不能客观评价思政课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承认思政课教学的学术性、专业性,等等。这些不仅损害了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而且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以及教学主体性发挥,都产生了巨大的消极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魅力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教师应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不断完善自我

首先,在学习中夯实理论基础。思政课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内在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须臾不能离开学习,而且要把学习贯穿终身。思政课教师只有勤于学习,及时充电,才能和学生保持足够的知识差、信息差,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仰。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为顺利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师通过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

其次,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际,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使自己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能为学生解疑答惑,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技能竞赛、展演、观摩等活动,检验自己的教学能力,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思政课教师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改进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方式,科学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次,在反思中提升精神境界。反思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核心所在。思政课教师要养成善于自我反思、自我剖析的良好习惯。通过及时对自己的一些教学活动的反思和剖析,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设置、师生关系的处理,等等,进一步反思自己在知识、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优劣之处,弥补自己的欠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思政课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能增强自己履职情况的自觉和警覺,克服倦怠心理,进而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二)学校应加强管理,健全机制,充分发挥保障作用

首先,加强人文关怀,增加教师归宿感。目前随着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的变化,思政课教师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教师面对着更大的教学、科研以及个人成长发展的压力,这导致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经常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学校应对此高度重视,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关怀、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提升他们的专业归宿感,使他们能以良好的心态和精神面貌积极地投入到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去。

其次,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应高度重视,将思政课师资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采取在职培训、骨干研修、攻读学位、实践考察、参加会议等丰富灵活的培训方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胜任力和业务素质。学校要重点深化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组织相关专家和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通过课程轮训、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技能竞赛等形式,解决本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思政课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再次,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思政课教学考评机制,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对一些教学奖励、教学成果应直接作为思政课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完善和加强思政课教学督导制度,建立由专家和优秀思政课教师组成的督导组,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学督导活动,要把学生评教成绩差的教师以及新进的教师作为督导的重点,规范和约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升教学能力。完善奖励机制,在学校的教师评优评先中,应确定思政课教师的相应比例,进行表彰宣传,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信心和荣誉感。

(三)社会应优化风气,尊师重教,提供环境支撑

首先,加强治理,优化风气,为思政课教学创造良好环境。通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三严三实”标准,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通过加大行业风气整治力度,加强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纠正弄虚作假、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等行业不正之风,营造良好的行业风气;通过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弘扬社会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对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好人好事进行赞扬、称颂,对有害社会风气的假恶丑现象进行谴责、鞭笞,使全社会形成扬善惩恶的舆论氛围。

其次,加强理解和支持,创造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良好条件。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舆论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艰巨性和重要价值,尊重思政课教师的劳动,理解思政课教师的苦衷,不断改善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制定实施思政课教师的相关政策安排,加大对思政课教学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改善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为思政课教师专心教学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加强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推动思政课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总之,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魅力作为教学的一种隐性要素具有不可忽视的、全方位的、潜在的育人价值,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应高度重视,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魅力,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努力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注释:

(1)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卢爱新.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30.

[2]陈秉公.创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7,(7):48.

[3]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5.

[4]孟庆男.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魅力[J]. 課程·教材·教法,2002,(6):43.

上一篇:营业税改革试点下一篇:针灸推拿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