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2024-06-02

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精选十篇)

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篇1

1. 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方向

改革的最重要原则是适应市场、适应社会。在改革中, 会存在很多问题, 教学进行的布置与调整应该按照现阶段市场以及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不能盲目的追求尖端, 这样就会有误区。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只有走了正确方向,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否则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最重要的是会学生的前程造成影响, 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我们不能对其忽视。据目前情况, 计算机教学改革要以注重理论知识为主, 与此同时对专业领域前沿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渗透物联网的相关知识等。例如, 在计算机教学时, 要以给学生打好基础为前提,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介绍些科学交叉的知识,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为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大学生考核中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指标。在高校教育中, 计算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还存在问题, 如:

(1) 过分看中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作为一项硬性规定摆在了高校对学生面前, 甚至很多学校的毕业证书是和考试证书相联系起来的, 并且对学校的教师计算机等级证书已经作为一项教学考核的指标。这就迫使教师重视证书考试上的东西, 教学内容也都已经变成考证书的傀儡, 这就使得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学习大打折扣。

(2) 忽视计算机教学。通常归计算机学院 (系) 统一管理着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专业教师也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来说比较简单, 很多老师可能觉得没有任何的“技术性”, 对备课不重视, 上课就按照书上照搬照念。

(3) 学生的能力不相同。由于计算机的普及, 使得很多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接触计算机, 但是由于高校的学生地域的差异, 文化、家庭、和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使得学生的水平会各不相同。

3. 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策略

(1) 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 (教材) 是学生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 掌握知识的重要载体, 故计算机教材的选择极为重要, 在计算机教材的选择上要做到以下几点:先进、实用、科学、突出专业。高等教育计算机教育教材改革必须做到与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 把坚持以素质教育作为核心, 把学生实用计算机能力发展和技能训练的指导思想作为重点。同时, 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考虑到计算机专业水平和其他差异情况, 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 并对教学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教师还应该把课堂理论和案例研究相结合, 这样会使学生所掌握的理论水平不断的加深和巩固, 同时让学生积极思考去探索问题, 让学习有目标性, 从而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课程是具有实践性的课程, 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学生的自助钻研和实践。因此教师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一是对多媒体教室、网络等各种教学媒体的应用, 这些新鲜有趣的方式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二是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机会去实践、思考, 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后练习、实训题目的要认真地发掘,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 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学生独立思考、获取、处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理论知识。三是学校应让学生有更多实训的机会, 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周围的实践中去。以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为例, 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教的东西, 那些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就会事倍功半。第四, 课程网站的建立, 会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互惠的学习平台。

(3) 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

由于教师队伍在高校的教学中对其的要求有其特殊性, 必须是具有“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二者的全面的教师。我们要肯定高等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总的来说, 相对于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仍然有差距。“双师型”教师在目前的大学中仍然是很稀有的人群, 占有的比例也较低, 距离教育部门规定的50%的比例要求还远远不够。为了使计算机课程教师的水平得到提高, 教辅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学士学位以上的学历, 专业教师则应具有硕士学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学校应重视对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培训的加强, 使业务水平不断的提高。高校也应该谋取一些实践的机会, 例如积极与计算机行业和企业合作, 让社会专家担任兼职、专职教师等, 这样会使教师队伍更为专业和与时俱进, 促进从单一的“理论型”转化为“双师型”, 这样, 就能更好的适应高等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发展。

(4) 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评价形式的改革

作为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计算机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 不能拘泥于理论考试, 更要摒弃单一的死板的闭卷形式, 应当对不同的课程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课程的情况灵活地分派一定的比例把技能操作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 当然理论考核可以随机的在笔试和口试之间做选择, 而对于技能操作考核, 可以将口试和操作相结合并灵活的转换。对于操作型课程, 最后的考核应该以学生的作品为主, 还可以让班级所有学生和多名教师共同参加考核, 不仅教师可以提问,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并且共同评价打分, 这样就会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的促进。再如有些课程, 考核的任务可以是一篇论文等等。

4. 总结

总之, 高校计算机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思维方式方面起着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越来越需要普及式的教育, 因此计算机多次被教育国家教委将列为高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并规定高校完成“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的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的任务。因此, 高校计算机教育对大学生在毕业后上任自身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也是高校成功与否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断依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应用的日益深入, 大学阶段使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计算机技术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吕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究[J].新课程 (下) , 2011, (05) .

[2]谭秦红.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1, (06) .

[3]周蕾, 于长辉.多管齐下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3) .

[4]廖文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内江科技, 2010, (03) .

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篇2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本文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法,主要是完善教学内容、实行分模块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改进考核方式、加强师资培训等.

作 者:杨波 许海成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浅析 篇3

关键词:商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这就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在教育心理学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发展成为教育基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 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 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学习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所以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当今社会, 信息瞬息万变, 知识更新很快, 在几年前我们还生活在DOS 时代, 不知网络为何物, 连“因特网”这个名词都没听说过, 而现在连一个儿童都知道微软(Microsoft) , 网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 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 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 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进行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更新内容, 转变方式, 才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进而学以致用。

3.完善教学内容。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 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 这就是: 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实践环节,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4.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题目设计上,力求设计一些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有密切关系、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而且要有一定的综合度和难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系统训练,显示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指导学生实践时,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相探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要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实践环境,倾听学生对于实践内容的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相信学生的判断力,坦然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学术问题,在解决学生的问题中给学生以方法论的指导。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建构环境,学生得到了从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实现方法、实际操作、反复调试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了学生向专业和个性化方向掘进的学习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探求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加强计算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与其他专业的基础课教师相比,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承受着教学内容更新频繁的压力,他们需要不断学习,主动掌握计算机新技术。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保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强师资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同时在晋升职称、年龄结构等各个方面搞好规划,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形成稳定合理的教学梯队。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6.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多模式、个性化教学体系通过对不同专业计算机主要应用的综合分析,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多种教学计划,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需要的相关课程。整个教学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计划引导和学生自主选课相结合,学分制和自由选课是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例如: 一名电子信息专业的新生,必修《计算机文化基础》和《C 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然后,可以根据所需选修《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软件工程》、《网页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在修完《计算机文化基础》和《VFP 程序设计》后,可能选择《数据库概论》、《管理信息系统》等与之相关的后续课程。在多模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中,应该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负责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通常可以由计算中心或计算机公共课教研室承担,这一专门机构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管理,在这种教学体系中,教学事务管理与教学内容分离,教务管理负责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安排,教学内容则将计算机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结合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应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据此,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计算机知识尚未普及的十几年间,各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和对大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水电学校)

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篇4

一、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教学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我国高校许多计算机教学内容都不够全面, 有些大学软件工程只教两三种编程语言, 如网页编程语言, 有的学校软件工程只教NET和JAVA, 而网页编程语言除此之外, 还有ASP、PHP、HTML等。如果教程上不讲解其他的编程语言, 那么学生就只有自学, 才能成为合格的编程员。

2. 教程缺乏针对性和普遍性

计算机涉及网络安全、程序编辑、计算机维修等几个领域,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若不能做到精通每一个领域, 也应有针对性地侧重学习某一个领域;而学生在侧重学习一个领域的同时, 也应该对计算机其他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在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中, 有的教师只注重一方面的教学, 对其他方面的教学几乎不涉及到, 教程缺乏普遍性;而有的广泛涉及到计算机所有领域, 但是不侧重某一个领域的教学, 又缺乏针对性。

3. 缺乏师生互动

大学计算机教学有个普遍的问题是, 教师只顾着使用PPT讲, 却没有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在接触新技术时, 不可能一听就懂, 这需要教师多多提问, 从提问中观察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新学的技术。此外, 互动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只有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的课堂, 学生走神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4. 教学内容深度不够

大多计算机教师都喜欢教学课本讲到的内容, 对于课本之外的知识很少去扩展, 然而计算机课本讲解的技术并不能满足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量, 在生活当中, 需要用到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有很多, 如果教师不带着学生去扩展, 学生则需要自学, 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而这会花费学生更多时间和精力, 却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取得好的自学效果。

二、计算机教学缺点对提高人才素质的影响

1. 增加了学生自学的负担

计算机教学内容不全面或者针对性、普遍性不足时, 学生为了适应时代要求, 提高自己技术水平, 则需要花费额外时间去学习, 同时因没有老师带路, 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困难。显然, 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2. 人才素质不符合市场需求

如果只学习高校计算机教材上的知识, 是不能够应付毕业之后从事的相关计算机工作的, 特别是有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虽然学习内容广泛, 却没有精通其中一个方面, 或者精通某一个方面, 却未能全面发展, 这两种学生都不能满足目前我国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很容易被淘汰。

三、如何进行新时代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计算机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这关系到我国与计算机有关的行业未来十年里自身竞争力是否能够增强。另外, 我国要想在综合实力上赶超发达国家, 那么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就需要率先赶超发达国家, 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1. 适当增加教学内容

为了弥补计算机专业学生未能全面发展或者未能有针对性地发展某一个领域的不足, 计算机教学需要先从教材内容上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求高校计算机教学尽可能涉及所有领域, 最起码要让学生了解一下计算机安全、编程、基础操作等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深入学习某一方面, 如软件工程要深入学习跟编程有关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带学生一程, 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

2. 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方式和资源的多样化, 是提高学生课堂兴趣、增强其记忆的一种方法。高校计算机教学不应该太过单调, 教师除了使用PPT讲课之外, 还应尽可能地使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如使用电脑录像、动画来展示教学技术, 这些比PPT更能让学生加深记忆。同时PPT有很多动画、录像所没有的缺点,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需要连贯性地操作, 用动画教学能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看到计算机技术操作的全过程。

3. 加强师生互动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师生互动, 它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应该从教学工作大局出发,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和交流。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关于计算机理论的教学, 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知识点和理论的讲授, 又要根据实践操作的需要, 设计一些相关问题, 与学生讨论、解决, 进而让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4. 扩展教学知识

计算机教师不能只讲教程规定的知识, 要多扩展一些常用的技术, 学生也不能只满足于学习教材上的知识, 要对课本外的知识进行自学。计算机教材内容更新慢, 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脚步, 单靠教授计算机教材上的知识, 不足以让学生胜任毕业之后所要的计算机工作。因此, 电脑教师要把更多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总结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 必将对计算机教学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高校计算机教学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加快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科技成为未来主要的生产力, 许多国家都重视生产信息化、军事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这些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方法有关, 我们需要不断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 提高计算机人才的素质。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余金勇.浅论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J].成人教育, 2012 (12) .

[2] .王海燕.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 (1) .

[3] .王皖陵, 陈小平.计算机组装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 .

[4] .陈燕, 宋玲.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Z1) .

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篇5

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本文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普通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重点出发,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一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强调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以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作 者:吴昕怡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武汉,43007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434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 实验 普通高校

也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一、 引言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标准之一。可见,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只是一门公共课,简单了解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随便学学就可以考试过关了。殊不知该课程对于其今后无论是继续学习还是工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基础水平相差较大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中不断普及,而且教学内容已涵盖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导致各地区的教育条件差异不一,一些学生已经在中小学时学习并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文字编辑以及上网等操作,而一些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的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新生入学时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

(三)教材更新慢,内容滞后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科学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发展。然而,当前许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滞后,且更新较慢。譬如,目前实际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7,办公软件是Office2007,而教材内容大多仍停留在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办公软件Office 2003甚至更陈旧的版本,这样无法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

三、探索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教学目标

针对部分学生对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教师首先应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想认识,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后继的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高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以应用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肯用、敢用和会用计算机,让学生掌握大学专业学习和科研所需要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分层教学

鉴于新生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以往统一教学进度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应在教学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从而掌握学生的基础情况;其次,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难度从低到高;最后,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意愿入编不同的模块,学习完毕通过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不仅极大地节省了教学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意识。

(三)更新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仍然较为陈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要及时更新,与时代发展接轨,进而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前沿的计算机知识。此外,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依赖教材甚至照本宣科,而应该立足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最适合的实例渗透到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强化实践教学,变革考核方式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教学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为此,强化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考试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应在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而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因此,改革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结合学生平时的练习、作业和出勤等综合表现,从而全面、客观和准确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作为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是文化基础教育更是人才素质教育。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还需要计算机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善于总结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卢冰.原高校经管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2]王玉芬: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4):72-73.

[3]景娜娜.基于开放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4]丁海燕,李莉莉,邱莎.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与思索[J]. 计算机教育,2010(10).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篇7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自身存在不足

1.课程设置有缺陷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目的应该很明确, 不是把他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 然后, 在现实教学中, 有些人对面向应用认识不足, 有人片面地认为理论高级, 应用低级, 或是为了应付各个级别的计算机等级考试,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对计算机应用实践研究不够。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工作后, 实际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较低, 难以满足一些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有一些老师在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时, 只是将它独立理解成低年纪两门课, 而不是将它看成一个课程体系, 会导致学生对这个计算机的理解过于片面, 缺乏全面的认识。

2.教学内容不分层次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停留在统一课程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的阶段。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 教师无法在教学上同时照顾到基础差和基础好的两类学生;另一方面, 教师在统一教学的情况下也很难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各自专业的实际问题的应用不分层次。

3.教学手法单一

目前, 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教育当中已经普及, 但是往往教学老师的老师主要还有将其作为幻灯片的放映工具, 而忽略了比如声音, 影片, 动画, 等其他多媒体功能, 使得多媒体的作用只是一块“新型黑板”。

4.教学内容滞后计算机的发展

众所周知, 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新的东西不断出现, 要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学内容必须适应计算机的发展水平, 然而, 现实的教学内容, 往往受到考试大纲及教材的制约, 往往会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途径

1.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 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般分为两门课, 《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 分别安排在大一的两个学期, 教授的老师基本不同, 这样, 就容易割裂两门课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设置课程时, 需要具备提高信息素养的意识, 形成建立课程体系的概念。主要可以包含三个层次的教学, 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 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 计算机程序设计, 三个层次之间应该相辅相成, 相互关联。同时也要注意教授老师的设置, 相同的教师更能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

2.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 和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因为各种客观原因, 使得学生在入校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差异。学生可在学校入学之际, 参加学校组织的程度测试。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行分流教学, 提高效率。根据不同的程序, 修订不同进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按照进度参加不同级别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课程结束后, 也可开展一些选修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3.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之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基本都是千篇一律, 而事实上, 很多学生工作后, 学习的计算机技术和专业领域结合的并不是很好。而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每个专业相互结合起来, 对学生今后工作会有很好的作用。教师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 应该关注到各个专业的特点, 以及各个专业在实际应用当中常用的软件和开发工具, 并且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工作可以将学习内容更好的应用到工作当中。

4.教学创新,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实现全方位教学

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才能达到立体化教学。第一, 充分利用多媒体特点、图像、声音、动画相结合,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形象地提出学习重点;第二, 直接演示软件应用和软件开发过程, 以一个实例演示, 和理论讲授相比, 更能加深学生影响;第三, 网络学习, 实践操作中利用网络, 增加和老师之间学习的互动, 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 更能“因材施教”, 实行个性化教育。

5.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既然教学内容受到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制约, 那么教学内容要适应计算机的发展, 继续要有与之想适应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这点不光光是老师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更需要有学校以及等级考试中心的支持和行动。不断修改更新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同时各个学校应该尽量开设各种选修课, 讲授最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计算机技术。

6.提高教师水平

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殊性来说, 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 需要教师不断关注计算机的最近发展状况, 不断地汲取新鲜的知识, 才不被淘汰, 才能将最近最好的计算机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 学生也应该经常性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老师进行进修学习, 给老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 督促他们参加各种可研究活动, 促进自学和互学, 只有整体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才能更好的提高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基础课不仅是要教授学生计算机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教授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要让他们将计算机与本专业想结合, 顺利、熟练、正确的应用到工作当中, 并能够自己去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 成为合格的人才。

摘要: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产、生活的必备工具, 这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不足进行了思索, 同时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商凌霞.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学信息化, 2010.

[2]顾铮.论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教育演技与实验, 2010, (3) .

[3]刘振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与思索.计算机教学信息化, 2010, 6.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篇8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在全国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上和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有许多重复的地方。刚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层次不齐,这为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设置了障碍。在新的教育环境,新的技术背景下,高校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只用了单一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和衡量具有各种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也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不同要求。

(一)入学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大

1.中小学硬件条件的差异。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小学计算机硬件建设差别很大,硬件条件好的学校计算机教育开展规范,而在偏远地区甚至没有电脑,无法进行正常计算机教学。

2.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任何阶段的学生,这种差异普遍存在。

3.中小学对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因为计算机教育还没有在我国全面普及,高考又不把信息技术课程当作高考科目,所以很多中小学不重视计算机教育,把信息技术的课时分给其他高考课程,包括一些计算机硬件配置很好的学校。

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衔接不够。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已经介绍了许多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编制,没有考虑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教材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相似,导致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材中有许多和中小学教材重复的内容。

(二)忽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差异

1.兴趣爱好。高校进行的是专业教育,不同于以往中小学义务教育,高校中有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而非计算机专业中也有不少对计算机有很大兴趣爱好的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实际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少,而有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操作都非常好,他们都基本掌握了大学里的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这也是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2.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需求。虽然高校进行专业教育,但有的非计算机专业可能也会对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的掌握程度有更高的要求,而对这些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就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作必要的变动。教学安排也应该丰富多彩。比如:艺术专业学生应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和制作;财会专业学生要学会使用财务管理软件及制作报表和数据统计;营销专业学生要能够制作、演示幻灯片;数学专业学生则应对计算机学科的算法理论有深入的掌握;工程类学生应该有较强的数据库应用和软件开发能力。大学里的专业划分众多,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统一方式的教学,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要求,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不密切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应用层面上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也就直接影响文科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而在传统教学中只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没有培养学生如何用这些知识和操作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成为学生知识链中的薄弱一环,也造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生活的脱离。

(四)教学形式单一

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按多媒体教室加机房的模式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没有其他寓教于乐的手段和更加有效的形式课堂组织内容,不能调动学生课堂上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时间一长,有不少学生就认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很枯燥,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注重理论教学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理想。

(五)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计算机学科分支众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相关的计算机公共基础的课程教材却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由于有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大多数教材都围绕着考试大纲组织内容,使教师在平时讲解计算机公共基础内容时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为了满足学生考计算机等级证书的需要,教师也不得不重点讲解一些考试内容,使得教学围绕考试转,明显倾向于应试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和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及对硬件知识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软件操作不熟练。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六)考核方法落后

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计算机公共基础考核方式为笔试加上机(上机占30%至50%),这样导致有些操作能力强而忽视课本理论知识的学生考试最终不及格,相反死记硬背的学生却可以通过考试,所以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正确地考察学生计算机的真实水平。

二、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加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深入学习计算机理论,在课堂上传授计算机相关理论时才会游刃有余,才能将枯燥的理论更加生动地传授给学生。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简单而又固定,对计算机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已经掌握,这时候就要教他们一些操作技巧,让他们在课堂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操作,而这些就要靠计算机教师平时操作积累。作为学校要为计算机教师订阅各种书籍、杂志、光盘和其他资料供教师课余时间补充知识。

2.采取新老教师结对帮教。新教师专业知识较好,但没有教学经验,影响实际教学质量,新老教师相互听课可以取长补短。通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可以共同提高教学能力,能尽快地让新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让老教师补充计算机方面的新知识。

3.学校应有计划、分批次地将青年教师送出去学习,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结构,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参加省或全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会议,并鼓励教师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也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专家或学者来讲学,开阔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参加讲座,为他们提供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机会。

4.对计算机教师的实际能力进行培养、考核,提高教师课程设计能力和对学生上机操作的指导能力。

(二)更新高校德育内容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大多选择真实社会中美好的一面,这样可以确保他们思想纯洁和健康发展。但学生进入高校后,环境相对宽松,言论自由,并且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再加上网络强大的传播速度,以及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不高,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造成冲击。同时,传统的高校德育内容也存在德育教育过于理想化、超越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水平;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指标;内容落后于实际,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生活。这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产生太多的困惑与迷茫。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青年学生才可能增强是非辨别的能力。

(三)实行集体备课,制作精品课件

实行集体备课,创立公共课多媒体素材库。对于多媒体课件,很多高校采用两种方法获取,一是购买,二是自己制作。前者费用巨大,且不一定适合于本校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对后者而言,费时费力,无论从技术还是从财力上讲,仅凭教师个人力量是不够的。较好的做法就是利用假期或者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集中所有公共课教师备课,集体讨论,分工撰写,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其优点是节约了资金,提高了教师制作水平,集中了群体智慧,实现了资源共享。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习型社会和人的个性化教育,而目前,高校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所有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在进行统一备课时必须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但这种传统教育方法未必能在所有专业的课程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著名计算机教育学家谭浩强在计算机教育中提出了引导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结论和概念。这种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其优势在于从实例到概念,逐步引导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甚少到熟能生巧,最后得到抽象的概念。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不单单是改变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且间接地改变了学生的思维。高校教育进入了专业教育,除传授学生专业课程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甚至包括树立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自学能力尤为重要。所以了解高校的教育目的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教育思想,而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教育思想而来。

(五)采用“兴趣驱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有不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是促使学生计算机能力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而计算机仅仅作为众多专业中的一个,如何提高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对同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产生兴趣呢?

1.在讲解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前,应该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个感性的了解,而在这里要重点介绍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觉生活离不开计算机,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时代,更离不开计算机。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重视,但未必能吸引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在讲解完计算机的应用后,就要分类讲解计算机的工具特性,讲解不同兴趣或爱好都可以使用计算机的工具特性来满足人们的不同兴趣。如:喜欢听歌或美术的学生,可以讲解编辑音乐或图像的软件,在这里重点讲解实际操作这类软件有趣的应用;喜欢体育的同学可以做一些体育类型的游戏,让他们感受在实际体育中所感受不到的精彩;喜欢文学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在网络上查找各类型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介绍一些自创文学类型的网站,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不论什么样的兴趣爱好,都可以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完成或辅助学生对自身兴趣、爱好的需求。

2.在上计算机课程之前,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感性的了解和一定的兴趣,但如何在以后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中保持这种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实际中的应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这样可以给计算机学科赋予一定的生命力,来不断保持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

(六)案例驱动,引导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材内容主要是由一些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构成,而计算机操作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讲解操作时,要采用案例进行演示,因为计算机的操作很多,如果不以具体案例的方式讲解,学生上课稍不注意就不知道众多的操作到底为什么。

这是因为计算机操作本身就是很死板的,只能讲解操作的注意事项或技巧,很难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保证学生耐心地把一步步操作看完。这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往往是操作后的结果,教师可以快速地把操作结果演示出来,或把操作的具体应用演示出来,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耐心地把一步步操作看完。

(七)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在计算机教育中大都使用多媒体教室作为教学场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但自身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

1.多媒体教学方式减弱了师生交流的互动性和教师在课堂的主导性。绝大多数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通常是计算机+投影仪+麦克风+音箱的方式。教师在讲台盯着屏幕,手放在键盘或鼠标上播放课件,学生就在下面看着屏幕,忙着记笔记。教师的肢体语言和人格形象被忽视,教师和学生缺乏感情交流。

2.多媒体教学同时增加了师生的惰性。对于教师来说,把课前作好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教师基本把注意力放在读课件内容和操作计算机上。造成教师把上课当成朗读课件,也不看学生的听课表情和课堂纪律,造成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眼睛一直在看课件,管不到他,开始做一些和计算机课程毫无相关的事情。

减少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可以通过不断改造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不断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比如无线话筒、RF遥控器、电子手写屏(方便教师在屏幕上作注解等)等方法。

(八)上机实验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学习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任务驱动的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

1.写明具体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熟悉操作。

2.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目的,目标明确,因为没有给出具体步骤,学生必须在上课认真听讲的基础上,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小组学习是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学习是任务驱动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学习可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可以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提高完成任务的效果和增强师生、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精神。

在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在计算机软、硬件不断升级更新的条件下,让学生掌握不变应万变的计算机能力,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教学如何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学能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贺忠华.新世纪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2).

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篇9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改进。

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工作中,要提高实验室管理质量以及实验教学水平,就必须利用正确且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与管理实践。然而在传统教育观念所带来的影响下,当前许多高校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以及管理工作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表现为将实验教学当做对学生理论知识所进行的验证,而没有将科学实验素养与理论素养放在同等的地位,因此,在这种认识中,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是从属于理论教学并为理论教学提供服务。这种认知的存在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水平以及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都产生了一定制约。另外,许多高校在思想与理念方面的偏差还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计算机专业实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狭窄。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仅仅将实验过程当做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并没有利用实验来对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素养进行拓宽;二是计算机专业实验所设定的内容相对滞后。计算机学科中的教学内容具有着高速发展和更新极快的特点,如果仅仅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依据来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则理论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会导致实验教学内容也出现滞后性。

(二)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构建完善合理的计算机专业实验管理体制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此方面,需要将重复建设与资源分散等问题的克服以及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做重点工作。但是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中,仍旧有一些问题需要做出完善,一是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在管理体制方面的封闭性制约着学生学习与科研工作的发展。众多高校在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方面都选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生需要按照课程表进入实验室来开展实验工作,学生不仅没有在实验室进行提前准备的时间,并且往往被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来完成实验工作,同时个别学生没有做完的实验也不会在之后进行补做。在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体制中,学生无法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作出充分的论证,并且也制约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产生;二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管理制度在落实方面欠缺监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制度有效性的发挥。在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中,都具有学生实验守则、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工作人员职责,这些制度的颁布与张贴主要是为了规范教学工作者以及学生的实验行为,并在避免实验器具受到损害的前提下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几率。但是事实上,这些制度是否落实、是否需要根据工作环境与工作需求的变化作出修改等都并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而教师以及学生对待这些制度也具有着不闻不问的态度,因此,这些制度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也无法发挥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完善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发:一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的问题对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产生制约。高校实验教学在管理方面存在多头管理与条块分割的问题,管理工作涉及到了高校中的设备处、教务处以及人事处等,这造成了教师队伍建设难以得到统一领导的情况出现;二是对实验教师队伍欠缺重视导致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在高校实验教学管理中,实验教师队伍往往被当做教学辅助人员,因此高校中的师资建设工作往往考虑专任教师而忽略了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这导致了实验教师队伍在工作中欠缺积极性并产生人才流失情况;三是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欠缺合理性。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结构应当有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以及不同职称的教师来组成,但是从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队伍来看,虽然总体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仍旧难以适应科研任务、教学任务的增长需求。同时一些教师队伍的老龄化现象、职称与学历偏低现象等也让教师队伍出现断层;四是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培养工作重视程度的欠缺导致了教师队伍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仅能够满足一般性教学要求。同时这种不重视也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队伍欠缺发展空间,从而使一些具有较高水平与较高学历的人才不愿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工作。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一)提高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

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对于夯实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具有着重要意义。而要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就有必要改变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观念,在肯定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在此过程中,高校一是要对旧的实验教学观念进行更新。传统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将实验当做巩固与验证理论知识的工具,并以推动学生掌握与理解理论知识为出发点。但是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所具有的价值与目标也应当做出重新审视。当前社会要求计算机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具备活跃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应当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学生在计算机理论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以及科学素养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二是要在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中树立创新理念。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使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实验教学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要重视学生创新内容的培养,这要求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能够以学生特点与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来选择和设计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计算机实验的动力与兴趣,并为学生探索能力、科学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坚实基础。

(二)优化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过程。

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过程涉及到了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要求对这些内容作出系统性的优化。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高校应当认识到教学目标所具有的激励作用、指向作用以及标准作用,并在遵循可行性、多样性与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来开展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将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计算机实验基础水平重点内容进行考虑,同时有必要实现具体目标与一般目标的结合、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结合以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结合;在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高校要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出发点,同时要对传统教学中偏重验证理论而忽略能力培养的问题作出改善,在此过程高校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通过开展分层次实验教学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身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使自身能力得到锻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高校不仅需要重视对落后和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同时要重视组织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更新,从而在拓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来推动学生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教师不仅要强调预习与复习环节的强化以及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同时要重视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从而适应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需求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强化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扮演着教学组织者的角色,同时扮演着教学监督者的角色,因此重视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推动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认识到,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无论是在数量还是综合素养方面都与理论教师具有着一定差距,而要对这种现状作出改变,就要求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是高校要重视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并提升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地位。在此方面,高校有必要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队伍所具有的作用做出重新审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地位。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在实验室的构建、管理以及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和教学科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有必要将计算机专业中的理论教师队伍和实验教师队伍分开管理,通过构建一支具有独立性的教学团队来为教师的考核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高校要重视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通过优化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来实现实验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对于推动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对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现状与发展需求做出重点考虑,并根据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任务、工作量等来对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学历结构等做出科学规划;三是高校有必要通过开展实验教师队伍培训工作来推动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此方面,高校有必要根据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人员的培训需求以及实验教学需求来制定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培训制度,通过为教师创造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技术、专业理论培训机会以及教学能力培训机会来提升教师在计算机专业方面以及教学工作方面的能力。同时,高校有必要实行公开招聘制度,从而在给予教师一定危机感的基础上来激发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动力;四是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做出完善。提高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工作热情是提升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有必要制定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在此方面,高校首先要在优化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对优秀教师给予提升薪酬待遇的奖励,同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面要确保实验教师与其他教师享受同等机会,并且在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面,高校有必要积极听取实验教师所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同时对优秀的建议与意见给予肯定并辅助与实践。

摘要:本文在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论述的基础上,从实验教学重视程度、教学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高等学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笑梅.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

[2]翁国秀.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

[3]陈琦,唐志国.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的优化管理[J].教学研究,1998

[4]王红珍,李竹林.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和探索[J].价值工程,201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10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为主体的现今教学体系中, 培养出具有应用技术能力及创新创业新型人才尤为重要, 而计算机应用能力就是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特别是现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在现今信息铺天盖地的社会里, 人们获取有用的、实用性的信息, 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 如果没有计算机通讯工具, 就像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水电一样, 是无法想象的。因此, 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各类学校的基本文化教育, 特别是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更是肩负着培养为新一代大学生计算机信息素养和能力的责任, 让大学生能够普及计算机知识和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体系下, 如何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所有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是按照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非计算机类计算机教学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而开设的[1]。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其基本知识内容和计算机思维对大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一般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概述、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软硬件系统、多媒体技术及未来发展等基础知识, 学会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运行使用和维护, 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如Office 2010中的Word、Excel、Power Point、Access等, 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安全及使用道德规范等知识。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课程教学枯燥乏味。通过近几年来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经验及与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 许多大学生在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时候觉得枯燥乏味, 实践课上则有些学生在做与课程无关的活动等等。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 侧重点在理论传播, 容易忽视实践性的操作教学, 同时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生疏性, 既不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 计算机教学有效性亟待提高。

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高校各类专业性质不同, 学生生源、地域不同等因素, 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以前就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比较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 但是对于来至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学生, 对于计算机相关知识, 懂得的计算机技能少之又少。高校的教学一般都是根据每学期教学进度来进行教学的, 方法基本统一, 这样对计算机技能较差的学生来说, 是不利于其的学习的, 然而相对于计算机知识水平好的学生来说, 不利于兴趣的培养的, 因此, 如何兼顾所有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应用能力的提高, 有待每一位教师值得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和陈旧。当前, 在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都是采用投影仪和计算机演示的教学形式, 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 学生参与的实际操作较少, 教学课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式单一和陈旧等等, 导致了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 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 由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脱节, 很多在课堂上讲过的内容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记住, 但是学生真正动手能力确难以提高, 这也间接性的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与发展。

缺乏计算机信息安全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就是一把双刃剑, 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在现今的大学生生活中, 有些大学生没有好好利用计算机来加强学习反而上网成瘾, 用于娱乐和网络游戏等, 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正常生活, 也不利于学生人格健康及身体素质的培养提高。当前, 有些大学生在网络中撒谎成性, 沉迷在网络虚拟的生活中, 上网时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 传播病毒, 甚至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和咋骗等等, 这些情况与实际教育理论道德相背离, 同时也反映出现代计算机教育的信息理论道德教育的缺失, 因此, 高校在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 同时也呼吁全社会对公共网络的监督, 使网络传播正能量, 造福社会。

3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当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实践教学, 在课堂上应当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间题教师要给予耐心的解答, 对于学生能够解决的间题,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 对所学知识得到一定的巩固。同时在教学课程设计方面, 要结合实际, 兼顾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性。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条件之一。

3.2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知事物、渴求真理的内在驱动力, 也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的意识倾向, 用充满希望和兴趣的情绪去学习,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 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 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案例,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要结合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 为学生创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 产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机和兴趣, 从而激发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2]。

3.3 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的大学生来至五湖四海, 因为地区上的差异而导致大学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上的水平差异, 教师应当因材施教, 例如, 可以进行以分小组的形式教学, 让基础好的学生带领几个基础差的学生, 运用团队合作学习, 互帮互助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 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甚至还可以提高基础好的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同时, 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计算机实践活动, 比如, 安排和鼓励学生们参与计算机维修活动, 或者自愿组织学生到学校或者其他单位, 帮忙维修计算机和打印机等等, 帮忙打印文件整理资料等。根据各种实际情况, 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 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

3.4 优化考核方式, 使考试具有开拓性

如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考核, 这是学校和教师们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这关系到学生成绩评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以及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何才能建设开拓性的考试方式呢?例如, 教师可以给出与课程相关性的题目及案例, 指导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只要能够解决问题的都算正确或者合格等, 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和灵活性进行。这样的考试方式可以加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该门学科的探索精神, 同时也有效的开拓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我们可以实时采用创新的各种教学方法, 比如采用类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阐述计算机中的基础概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作用, 采用动画演示计算机抽象的工作原理, 通过知识结构图、学生互评作业、对作业情况统计和分析等方式发挥教学网站的辅助作用, 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检验教学效果[3]。从而多方面优化考核方式, 使考试具有开拓性、灵活性。

3.5 融入计算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注重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教学知识点的分布将整个课程分成若干个小的教学活动, 不再照本宣科, 而是从为什么学、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得好、学了有什么用这几个方面去设计每一次的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如何去思考, 发掘学生潜能, 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是对学生计算思维的一次锻炼[4]。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在教学中引入人文关怀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等, 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和解决今后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一定的基层保障。

4 结语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的新时代, 高校计算机教育任重而道远,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质量, 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是目前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间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高校和教育者所瞩目的问题, 总而言之, 高校计算机教育和教学改革需与时俱进, 而且应当是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的首要仟务。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同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然而, 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进程中,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必须与时俱进, 进行改革创新,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技术, 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本文将结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经验, 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为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方, 谭忠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12 (09) :68-71.

[2]潘期辉, 杨妮.论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有效性[J].凯里学院学报, 2012 (06) :109-110.

[3]傅翠娇, 曹庆华.科学素养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 2014 (04) :26-28.

上一篇:2型气阴两虚糖尿病下一篇:法医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