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2024-06-01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精选十篇)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篇1

现代科学管理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本化, 把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成长看得同样重要, 把员工个人的充分发展作为企业追求卓越目标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儒家主张“天生万物, 维人为贵”,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其意思同样是指人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只有根本稳固了, 国家才能安宁。

首先, 从企业管理文化来看, 要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就有一个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

孔子在解答鲁定公关于治国安邦之道时说:“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 一个领导人要求部下能尽忠, 首先要从自己衷心体谅部下的礼敬做起, 也就是说上面对下面的人如果尽心, 那么下面对上面的人也自然忠心。其思想内涵是现在我们经常所说的“换位思考”, 其体现形式是现代科学管理所追求的“交互式管理模式”, 其核心是使管理者和执行者互为彼此, 在工作中不断转换一种职能的两种角色, 而其实质是在最大限度地倡导以人为本, 通过建设一种环境,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激发所有参与者的潜能, 把以人为本的功能放大。儒家的这种“相互为本”的思想对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 建设企业文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 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 讲究富有人情味的管理, 也正是东方式管理的一大特色。

其次, 人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有七情六欲, 也有理想信念;有价值观, 也有人生观;有经济利益, 也有精神利益;有自然属性, 也有社会属性。当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时, 到底应该以人的什么方面或者说以人的什么属性为本呢?孔子说“君子务本”, 其意思是指文学好、知识渊博, 那是枝节的, 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 人生的建立, 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 学问的根本, 在培养人性光辉的爱, “至爱”、“至情”的这一面, 所谓“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 就是孔子对以人的什么方面为本的认识。

在现代科学管理中, 以人为本应该主要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本, 而在人的社会属性中, 又要以人的理想信念为本。只有解决了关乎员工的愿望和动机的理想信念问题, 才能使员工产生工作动力和劳动积极性。因此在贯彻以人为本方针的过程中, 突出人的理想信念, 关注人的理想信念, 即把以人为本的重点放在人的理想信念方面, 就能抓住人的灵魂。也只有关注并指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二、“以和为贵”

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特征“和谐观”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论语·学而》说:“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不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说要运用礼义教化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

在孔子的管理思想中, “和”是一种管理的结果和状态, 同时也是一种管理的方法和协调的努力, 其含义和内容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首先, 在管理国家方面, 孔子主张“宽猛相济”, 孔子认为“宽”与“猛”这两种政策运用得好、适度, 就是“和”, “过”与“不及”都会降低管理的效果。孔子把政治上的和谐看成是管理国家的最佳状态,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论语·季氏》) 。作为一个好的现代管理者应该深深懂得“恰当”之“和”的妙处。美国的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在对美国最优秀的43家绩优公司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之后, 总结出它们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八大要素, 其中之一就是“宽严相济, 严守原则加灵活的管理”。其次, 孔子之“和”还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要和谐相处。再次, 孔子之“和”还指每一种事物不仅要各安其位, 而且其中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还要互相协调, 达成统一。在孔子看来, 每个人都应“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行乎富贵;素贫贱, 行乎贫贱” (《礼记·中庸》)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礼记·中庸》) , “君君, 臣臣父父, 子子” (《论语·颜渊》) 。以企业来说, 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生产与经营的各个环节之间, 及企业与外部, 与客户、商家, 与社会各方面, 以至与自然之间, 都要求做到各得其所, 同时各个不同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从管理的角度看, 一个企业中全体人员的和谐与团结是这个企业的巨大力量所在。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不团结, 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部门与部门之间互不合作, 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 组织涣散, 内耗严重, 那么这个企业是绝没有生命力的。管理学家法约尔曾说:“团结就是力量, 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好好地想想这句话。”

三、以义统利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最为精髓的思想, 儒家所谓的义, 是指整体的利益, 民族与国家的利益, 对于企业来讲, 强调生财有大道, 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由此可见, 孔子不是反对致富, 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 既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 也不是权利的利, 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 它认为仁义是利, 道德也是利, 在儒家思想看来, 没有任何一件事不存在着利, 而“人之情”, 最为根本的是“见利莫能勿就, 见害莫能勿避”, 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趋利避害”。

而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 衣食足然后礼义兴。”以这种观点看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 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 每个企业追求利润, 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现象同样是十分一致的。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 很多经营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 强调儒家的“义”, 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以达到“以义统利”, “义利统一”, 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也是必须的。

四、以德服人

现代科学管理一方面强调制度与法律, 一方面强调“以德治企”和企业文化建设。而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既曾说过“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同时也说过“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由此可见, 儒家也是既强调制度与法律, 又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 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使人们高兴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做他们应当做的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受东方传统伦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影响, 西方管理学界正经历着一次由“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向“伦理管理”转变的重大变革。美欧许多企业把经营管理哲学的“P”和“L”原则由过去的profit (盈利) 和loss (亏损) 转化为people (人) 和love (爱) 。而更有现代的企业管理学家把管理分为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无意识管理”, 也就是所谓的“人盯人的管理”。在无理论指导下凭感觉进行管理, 感觉对了可能便成功了, 感觉错了便失败了。第二层次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学”水平, 这里的哲学是指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总结出的理论信念, 如民间流传的“和气生财”及哲人道出的“中国人患不均而非患多寡”等经营之道。第三层次上升到了“数学”问题, 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量化管理。第四个层次, 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是指有意识地清楚不去做什么方能做什么。当我们越多地摒弃坏的行为, 我们就越接近成功的目标。从1962年由美国马丁公司首创的“无缺点管理”到现在很多公司沿袭的“零缺陷管理”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达到无为而治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而海尔从OEC管理到SUB (创新的战略单位) , 其实也是从数字管理向无为而治的过渡。

五、人之可塑

儒家管理哲学的人性论基础。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Douglas Mcgregor) 认为,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或每一种管理决策、措施的背后, 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设, 而对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假设的不同决定着人们的管理理念及管理中所采取的行动不同。1960年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的人事方面》一书中, 提出了管理学上的X理论和Y理论。这些理论是关于人性假设方面的, 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哲学。X理论认为, 人类本性是好逸恶劳的, 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避免承担责任, 个人目标往往与组织目标相矛盾, 因此必须采取强迫、控制、指挥并运用惩罚等手段, 使员工做出适当的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与此相反, Y理论认为, 人员对于组织的需要既不会消极也不会抵抗, 人类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同休息和游戏一样, 都是人的天性, 外力的控制和处罚并不是促进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努力的唯一手段, 承诺目标的程度, 是与他们成绩相联系的报酬大小成比例的。如果给员工创造适当的环境, 就能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 工作就能成为人们取得满足的源泉。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来, X理论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 而Y理论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 这与儒家的人性理论有某些共通之处。我国儒家的管理理论也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儒家的人性假设, 主要有三种观点, 即孔子的“性相近, 习相远”、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总之, 儒家认为, 人是可以塑造的, 人对于人性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人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 或使被后天环境蒙蔽的“善性”彰显出来, 或使先天的“恶性”发生改变。这就是说, 人性的最终形成是由人的社会行为所决定的, 在这里, 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存心养性、格物致知的修身管理和德礼政刑的社会管理, 人们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 成就自己的道德属性。

综上所述, 儒家文化中确实有许多精华的部份, 值得我们一代代推广, 真正做到源远流长。儒家的“以人为本”, “以和为贵”, “以德服人”等一系列精髓的思想仍将可以帮助现代的企业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管理能力, 也可以提供很多适合中国人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使其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企业。我们的企业应承袭精深的儒家文化,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汲取精华, 古为今用。

摘要:研究儒家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学者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活动中, 儒家思想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以人为中心, 以和为贵, 以德服人等重要思想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重新审视和分析古代儒家的“治国之道”, 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力图把它转化成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现代管理,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以义统利

参考文献

[1]商聚德:孔子的智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李振纲:智慧的叮咛[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 篇2

黄林2008301510052电气五班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风靡全球。人们发现,精神文化就像企业机体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企业竞争,实质上将是文化竞争。长久以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和核心的传统文化,已牢固地沉淀于中华民族的心理,形成长盛不衰的传统美德、人格价值及品行修养,激励着我们承担起人生责任、社会责任及时代使命。

儒家思想倡导道德文化的合理化,它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天生就有良知,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本性。“三纲”、“五伦”及“八德”,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它赋予整个社会严谨的“人伦”理念,强调人际关系秩序化,推行道德伦理、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礼节,主张建立一个用礼治调节法治的德治社会。儒家思想还要求人们“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约束管制生命个体的言语行为,遵守严明的礼制,安于君臣、父子、尊卑的地位,不僭越,不逾矩,以实现那种“天人合一”的社会状态,和谐而安宁。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有极大的渊源。对此,我们不妨探个究竟。企业文化,说大就大,说小可小。大到包括群体意识、思维方式,小到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它是全员价值、需求与行为的共同写照,所有人都要参与滋育。他们的人生观——生活目的及价值,职业观——个人工作的意义,企业观——企业存在的理由。三者集合,共同构成企业价值观。企业应当整合不同观念,形成统一的道德理念及规范,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本质是向善向上的,它塑造的是一个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开拓创新、恪尽职守、思路开阔、协作分工的团体。《孟子·尽心上》中有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为一个企业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忠诚敬业,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诚实守信,是人人所希望见到的。《礼记·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企业所追求的诸如此类关于人的精神品格和品行修养,无一不是儒家思想的延伸、发扬和创新。

企业文化的力量非常巨大。许多事实证明,优良的企业文化至少有:

1、规范力——约束人,从心理上行为上促使员工遵章守纪;

2、导向力——号召人,引导人们把个人理想凝集成企业同一目标;

3、凝聚力——团结人,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内聚力强,员工精诚合作;

4、激励力——鼓舞人,提升员工成就感与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无可否认,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狭隘性。在其群体意识范畴里,人与人有着严明的层别,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化,下一层必须听从于上一层,上一层拥有决定下一层的生死权。在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文思想的影响下,权力绝大程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常常致使人治代替法治,官僚主义易于泛滥,各种指令、信息及行动自上而下进行传递、贯彻和实施,下一层处于被动局面。这对于凸现企业文化的力量,发挥团队优势,是一大障碍。如何辨证对待儒家思想,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是至关重要的。

文明空前发展,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仍旧牢牢根植于人的内心,企业经营管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深远。一个企业的文化,只有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其精神源泉和

儒家诚信思想与现代护理管理 篇3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08-01

诚信思想是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儒家所一贯提倡并力求践行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儒家十分重视诚信 ,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在历史上 ,诚信思想对于提高个人修养 ,改善人际关系 ,维护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信”,《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正体现了儒家所强调的道德思想。

1 提倡和弘扬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打造和谐团队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护理管理者抓好诚信教育,对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只有每个人都以诚信为本,才会将真正的精力用于学习和工作中,才能團结一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才能无往而不胜,创造出触动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才能从大家内心发出“同甘共苦、精神共享”的呐喊;才能形成 “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巨大力量。

2 提倡和弘扬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

“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泛指诚实不欺、讲信用的品德。在儒家思想中“ 诚信”思想被视为贯穿天地万事万物的基本准则,是天地之道,为人之本。这等于是把“诚”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源头看待,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也指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信”与“诚”相通,诚实不欺,谓之“信”,这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重要范畴,强调起码的人格要求。诚信不仅是调节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一种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主体所应遵循的一种经济伦理的道德规范。“诚信”是儒教伦理思想的基石,而这个基石对当今护理管理同样具有支撑作用。诚信作为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医学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的第一核心竞争力。作为医院窗口的护理行业,直接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是各项治疗与护理的执行者,诚信是护理人员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高度体现和集中反映了医院的职业操守和医务人员的品质修养。护理人员只有“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利,让病人“开开心心的看病,明明白白的发钱”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纠纷,起着积极作用。

3 提倡和弘扬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和谐院际关系

诚信是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儒家所一贯提倡并力行饯行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诚信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经过历代思想家浓缩而形成的诚信思想精华,对于中华民族诚信不欺、讲求信用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对于理想人格的培养,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1)。一名优秀的、有道德的、有战略头脑的护理管理者,应该在科室诚信上下工夫,以便在上下级之间、科室之间建立健康的人脉关系。

4 提倡和弘扬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强化慎独修养

慎独的最终目的在于人在道德行为中保持意志与天命之性的高度自觉与专一,实现人性与天道合一。《中庸?天命》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既是天德,又是人性,从诚为天德言,他能下贯而为性,此即“诚者,天之道也”。从诚为人性而言,他又能上达天德,此即,“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则知天矣。”慎独强调正心诚意,护理管理上强调诚信,慎独修养自然会提升,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的规避护理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以儒家思想论现代企业营销 篇4

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 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经济发展政治统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分散、落后、保守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封建社会政治上是中央集权制, 思想上要求高度集中与统一, 这种政治经济体制也对儒家思想的形成、演变、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春秋后期, 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的儒家学派, 主张仁政, 反对苛政, 并首创私人讲学, 打破了统治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先河;荀子和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 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 在这一阶段孔孟思想的完善与发展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汉代的董仲舒为适应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诸子百家、法家、阴阳五行进行整合、创新, 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全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为汉武帝接受并成为后世统治者维护其政权的正统思想,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儒商文化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对于繁荣商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其思想道德、伦理观念与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念、营销策略仍有许多相通之处, “仁、义、礼、智、信”在现代企业的营销理念、营销规则、营销手段、营销策略及营销效果等方面都有渗透, 现代企业所倡导的诚信经营、以人为本即为儒家思想的体现, 背离道德伦理约束的现代企业可以想象其发展无前途可言, 社会在发展, 历史在进步, 以儒商文化为代表的现代企业文化已波及周边乃至全球。任何一种思想或潮流都有其消极的一面,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封闭自守不利于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 儒家核心思想在企业营销中的价值意义

企业营销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营销学理论体系也日臻充实和完善, 其内容涵盖市场调研分析、营销对象及其选择、企业营销战略与营销策略等经济管理学范畴, 同时也渗透着诸如以人为本的哲学文化理念。不同国度、区域、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 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不同, 决定了企业的营销差异化, 营销策略的多元化, 而在现代企业营销只能求同存异,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思想作为我国企业营销的文化支撑, 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 具体到企业营销中即为诚信营销、人本营销、创新营销、道德营销。

2.1“仁”与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

(1) 儒家伦理中的“仁”所体现的是个体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具体到企业营销中即营销企业为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欲望、消费目的所体现出的高度关注, 消费效果是消费者对营销企业满意度与忠诚度的不断提升, 客户与营销企业经过交流、沟通与合作所达成的一种和谐认可与默契。现代企业营销理念提倡的是以客户为中心,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完美的售后服务, 引导消费者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在市场营销及顾客消费过程中承担好“仁者”角色。三鹿奶粉事件给不仁企业敲响警钟, 作为中国食品百强企业、中国企业500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产销量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 奶粉、液态奶为国家免检产品, 三聚氰胺事件使三鹿集团尘埃落定, 政府重组、三元收购, 其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营销企业给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优质产品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而放松产品质量、藐视生命, 是企业经营理念中“仁”的缺失, 起码是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仁”这一关键要素。

(2) 古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是对“义”的解读, 子贡从鲁国赎回一名鲁人, 却未收酬金, 孔子批评子贡, 收取酬金无损于你的品行, 你不收酬金以后鲁人就不愿意赎人了。孔子弟子子路与其相反, 因救了一个落水人, 欣然收下人家的一头牛作为报酬, 孔子评论鲁国勇于救人者越来越多。同一义举效果不同, 这就是儒家伦理对“义”与“利”的最好诠释:“见义思利、先义后利、义然后取”, 否定了见利忘义、不仁不义、重利轻义甚至为谋取蝇头小利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不道德行为, 寻求义与利的最佳平衡点, 实现义利合一在现代企业即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现代企业与现代人不是缺少子路而是缺乏对现代价值观念的正确认识, 以何种价值观去看待利与义, 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未来的命运:一种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企业, 一种企业因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忽略甚至无视社会效益最终只能自断其路。

(3) 儒家所崇尚的“礼”在其伦理道德体系中是相对于内在的思想情感而言的外在约束行为, 于营销企业则是与客户在交往过程中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以达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商业目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场如战场, 但“礼”亦不可失, 虚假广告、夸张营销, 甚至欺诈顾客、恶意诋毁中伤竞争对手, 均属不“礼”行为, 最终是失去客户与消费者的信赖, 使企业的发展走向末路。网络营销影视媒体发展迅速, 虚假夸张广告比比皆是, 侯耀华因代言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品虚假广告曾一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侯后解释说不夸张就不是广告就没有效果, 夸张误导消费者难道就有效果?最终“效果”只能是因失“礼”使客户降低甚至丧失对其产品及企业的可信度, 造成对其产品及企业的信任危机, 这种危机一旦产生就难以消除, 对企业本身得不偿失。

(4) 儒家伦理所指的“智”即为人的聪明才智和知识技能, 我们在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营销策略的同时他们却在对我们《孙子兵法》、《道德经》、《论语》进行研究、借鉴并吸收其营养运用于企业管理与营销策略中, 《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理论对于企业营销策略颇具指导与借鉴意义, 成功的企业营销策略均为《孙子兵法》的现代演绎版。《论语》所闪烁的“智”者灵光给企业管理者以启迪, 有利于培育企业领导者的经营哲学、启迪商业智慧。青岛海尔集团改革开放初期为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1984年引进德国电冰箱生产技术组建海尔集团, 其后经过一系列的变革经营业绩一路攀升, 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 成为营业额超1000亿元的跨国企业集团, 揭秘海尔的成功历程即成功地运用了《孙子兵法始计第一》中的“道、天、地、将、法”, 在现代企业中这五个因素是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良好的经济环境因素和消费者群体依赖、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因素、合理的人才配备与卓越的企业文化建设。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为“智”者天下, 企业营销需要有聪明才智的营销员工, 市场需求与预测、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细分目标与市场定位等整个营销过程都有“智”的贯穿。整个营销过程都需要人去操作, 人的知识与技能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广纳贤才、爱惜人才、留住人才是营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5) 儒家思想的“信”是指人的处事原则, 是“言必信, 行必果”;在现代企业中诚实守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恪守“用户至上, 信誉第一”是企业营销过程中的铺路石, 以此赢得消费者良好的口碑,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营销中其价值比产品和价格显得更为重要, 是企业的信誉品牌, 在营销企业中“信”涵盖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和谐因素:企业领导与基层管理者、员工间的相互信任, 企业与消费群体间的相互信任及其他各个层面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我国政府对诚信企业的评价与评估相当重视, 建立了相关组织机构并与全球接轨, 中国诚信协会是经国家政府批准设立、中国各类诚信组织 (含香港、澳门、台湾) 共同发起成立的跨经济成分、跨系统、跨行业的自律性、全国性、非盈利性的联合组织, 中国诚信企业协会会员涵盖了政府机构、中外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进出口信用保险、银联、资信评估机构、信用认证机构、担保机构、工商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及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 其宗旨在于:号召全世界诚信组织倡导诚信理念, 推动诚信建设, 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 推进“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辱”的诚信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3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提升企业营销道德水平, 进一步增强营销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 创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需要每个健康细胞的支持才能正常有序地运行, 企业营销从市场调研预测到消费者的售后服务整个流程都有市场营销道德融入其中, 现代企业在营销中有太多的不道德行为需要我们摒弃, 产品作为企业营销最为重要的可控因素, 在考虑环境污染、包装运输、废旧回收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为消费者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是“仁义”之举, 在营销策略、营销手段上以“礼、智”心态客观真实地提供给消费者商品的价格、产品特性及其他相关信息, 在产品售后服务方面信守承诺, 提供给消费者便捷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提升企业营销道德水平是营销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必然能增强营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吸收科学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 构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营销道德水平需要营销企业本身的自律, 需要国家政府不断健全完善的法规进行引导约束, 需要消费者的公众参与及社会的全员监督。

参考文献

[1]周玉泉.基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探讨[J].生产力研究, 2010 (4) .

[2]王志敏.中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1995 (3) .

[3]唐贤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郭国庆.市场营销道德[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5]谭德玉, 贾泽智.基于消费者利益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1 (04) .

[6]姚青, 陈荣.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基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08) .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篇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众多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多元融合的统一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纵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担负这个“主体文化”使命的就是儒家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为我国各民族共同吸收、承传、改造和发展,对构成中华民族共同要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血缘传承、礼仪道德、语言文字、心理状态、行为习俗等的形成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一)儒学的创立——孔子

在古代,知识分子对于世道都有自己选择的余地,遇到乱世或者遇到一个难以自我发挥的世道,这些知识分子就选择出世;如果遇到太平盛世或者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知识分子就会选择入世。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其先祖都是鲁国的贵族,但是到了孔子这一代家族就没落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早逝,母亲把孔子拉扯成人,由此孔子的精神和内心总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第一,孔子本人对家庭的责任;第二,孔

1,子对鲁国的责任。他的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等论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儒学的发展——孟子

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二、儒学思想及其于现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儒家经典代表著作有“四书”和“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在此,我们就儒学著作中所体现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文化,并结合现在企业管理的需求进行剖析。

(一)五常——仁、义、礼、智、信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仁字,表现为“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仁”对于现代管理来说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使整个企业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追求高绩效的同时,也要适时为员工着想、关心其生活,使员工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对于员工来说,在工作上要真诚踏实,取得领导的信任,帮助身边的同事,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另外,整个企业在社会上也要扮演“仁”的角色,不能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仁,对于近期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负面事件来看,都是企业缺乏“仁”的一种表象。

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4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义”对于现代管理来说,要求企业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帮危扶弱的社会责任,例如汶川地震之后,全国的企业纷纷捐赠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义”的表现。

3、礼:礼者,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礼”对于现代管理来说,企业应该正立于社会中的形象,做到遵纪守礼,树立品牌影响力。并把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客户以礼相待,对于面向顾客的一线人员来说,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待人接物的知识与技巧。

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智”对于现代管理来说,企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让企业当中的人都能够不断的学习与提高。

5、信:信者,不疑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表现为“人”和“言”,人言不悔,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信”对于现代管理也尤为重要。企业经营诚信是第一位的,同样也适用于企业

内部的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者要建立威信,不能朝令夕改,员工之间也要坦诚相待,不能尔虞我诈。中国企业界的很多问题,就是在“信”上出了问题,并且这个问题也逐渐扩散的社会的其他层面。

(二)《中庸》——中庸之道

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5其意在强调应该时时能做到适中,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小人而无忌惮也。”○

倚,谓之中庸,此乃中庸之道。而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孟子曰:“民

6”强调了以人为本、注重和谐。另外儒家思想倡导整体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义理念,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应该基于群体的发展,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要注重企业团队精神。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

2、三达德

靠什么调节五达道那些人际关系?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三)人和 自强

1、《孟子》——人和

7由此可见,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上至国家,下至企业,想要办成一件事,都离不开“人和”的理念。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一语道破真谛:“现代的企业,必须使公司反应更灵敏,更易与人沟通,并鼓励员工同心协力,为越来越挑剔的客户服务,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故企业要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女里营造融洽的公司内部氛围,才能更好更快地使企业走向成功。

2、《周易》——自强

8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便奉行刚《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良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主精神、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重伦理而轻科学,导致保守思想长期沉淀,不利于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管理思想中传递着“大一统”的基因,形成“大而全”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易对现代企业管理形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手续繁多,信息缓慢,企业活力个性被磨灭,竞争意识、冒险意识不强,趋向保守僵化的消极影响。

(二)重专制而轻民主,不利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建设,更不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很多企业,无论民企还是国企,出现一言堂,个人决策独断专行,个人崇拜就是明显的例证。压制民主,排斥异己,以权谋私,不透明,不公开,不民主现象比较严重,容易阻碍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

(三)重均同而轻个性,易使企业产生消极保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平均主义式的企业文化。

在现代企业管理内部管理机制上,平均主义的影子仍然出现在许许多多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些时期某些场合。从具体行为来看有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平均,不讲业绩;讲公平,不讲效率,论资排辈,忽视能力和差异,强调共性,强调大局整体,忽视甚至故意压制个性,极大地影响优秀人才的发挥发展。

(四)重人情而轻法制,不利于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导致有法不依,制度被人扭曲的现象。

儒家具有较强的伦理性,它强调亲情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对于个人来说偏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种倾向往往导致重德治、轻法治,重人情、轻制度,从而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尤其严重的是,对人情观念的看重,会在整个企业甚至社会造成关系林立,极大地阻碍了制度化法治化的进程。

(五)重中和而轻竞争,不利于良性竞争的发展。中庸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品德,如果把握不好尺度,一味地求“中和”,将严重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发展、进步。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绝大多数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产生积极影响,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资源宝库。充分利用其精华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发展的方向。但一些负面思想也已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障碍,革除它们是当代企业管理者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因此,只有通过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解析、组合和选择,扬弃、革新其中陈旧、落后的部分,才能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企业特色的科学管理思想。

注释:

1《论语·卫灵公》 ○

2《论语·雍也》 ○

3《孟子·离娄上》 ○

4《论语·里仁》 ○

5《中庸》 ○

6《孟子·尽心章句下》 ○

7《孟子·公孙丑下》 ○

8《周易·乾》 ○

参考文献:

[1]《中庸大全集》,子思,雅瑟,新世界出版社,2010(1)。

[2]《儒家式现代秩序》,秋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3]《儒家、儒教与中国制度资源》,干春松,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

[4]《管好员工就靠这几招》,宗权,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

[5]《儒家文化研究》,郭齐男,三聊书店,2012(1)。

[6]《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李宗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1)。

[7]《天地人和——儒家君子思想研究》,李长泰,人民出版社,2012(1)。

[8]《儒家》,百度百科。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篇6

[关键词] 儒家人本哲学思想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儒家人本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成果。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从殷商以来的天命神学中解放了“人”,从而发现了“人”,创立了人本主义的仁学思想,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借鉴儒家人本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有人性光辉的企业文化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在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详细地阐述了人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它说:“惟有天下最诚心的人,才能完全认识到和实践自己的本性;能尽自己的本性,就能认识人有共有的本性;能认识到人的本性,就能认识到万物有本性;能认识到万物的本性,就能帮助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发育;能帮助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发育”,就“可以与天地参”了。也就是说,人与天、地并列为三,与天地同尊,并处于天地中心的地位。同时,儒家把“智”作为人的一种规定。人具有智慧,因而,人是宇宙中最有灵性的动物。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这些因素。以尊重人为目的的思想而逐渐进入管理领域,它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仅为了企业的利益,而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尊重人的权利、价值和愿望,乃至关心他们的未来。因此,尊重人性,认清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决定意义,把人视为企业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主张民为邦本。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论语·子路》) ,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发挥出能动的创造性。一切物质的因素都是死的因素,只有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事业的发展。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也不是见物不见人,企业管理并没有进入所谓以決策理论、系统科学和定量分析为中心的现代阶段,而是更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

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思想反映了儒家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它是源于人的血缘亲情形成的一种内心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以此推及社会人群,就是人际伦理关系的道德准则,其本质就是爱人、关心人、尊重人。只有重视顾客、雇员的利益,公司才能在凝聚中求得发展,只有发展,公司才能有长久的经济信誉。企业文化的优劣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如果企业能够本着儒家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在对待职工和企业利益的问题上,体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将职工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企业才能拥有长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培育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

儒家人本哲学思想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尽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同时,儒家人本哲学思想讲究中庸与和谐,它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其中的“和为贵”、“义以建利”、“民生在勤”、“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等思想都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追求的和谐共存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普通中国人的头脑中。强调群体利益,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更大的优势。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进入企业,经过调整与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相协调,可以在培育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得企业内部人人都能恪尽职守,人人具有主人翁思想和意识,从而形成企业内部的和谐风气和团队精神。

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易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格理想,《荀子》中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无不体现出一种阳刚向上、富有竞争精神的向度。这种精神已经普遍化和社会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性格,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总之,儒家人本主义哲学,强调人性的尊贵、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企业经营的道德自律,强调任贤使能,强调积极进取与奉献,这些思想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中国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庆武:《浅谈儒家文化对现代人本管理的影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2]菜德贵:《再谈儒家伦理的普世化问题》《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3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篇7

关键词:儒家,和谐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儒家和谐思想诞生于传统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 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进入现代社会之后, 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变, 儒家和谐思想必然面临着继承和扬弃的问题。但是,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儒家和谐思想历经千年洗涤, 其核心内容仍然可以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正如古人常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思想在古代对于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儒家文化精髓的和谐思想, 为今天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学领域提供了可能性。

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按照学界一般的观点, 以孔子和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和谐思想大致可以划分成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四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将按照这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儒家和谐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意义。

一、人自身的和谐

人自身的和谐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身与心的和谐, 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儒家明确地表示人类追求“足食”、“富与贵”、“饮食男女”等物欲感官的满足, 而厌恶“贫与贱”的合理性。例如,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 , “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这些都说明儒家从来就没有要求人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虚伪的君子, 相反, 完全是一副尊重人性欲望的张扬和解放的姿态, 他并不否定人身体中正常的生理欲求。

儒家的人自身和谐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于认为企业管理者应该尊重企业职工正常追求物质的愿望, 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在西方现代管理中, 金钱刺激常常作为一种刺激员工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这正如西方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说的, 每个人即使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也能达到利他的效果, 市场经济就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 在我国, 这种管理手段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低级庸俗的管理方式, 许多企业管理者整天唱高调, 要求员工多奉献, 少索取。毋庸讳言, 一个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 必然需要管理者对企业员工奉献精神的培养, 但是, 奉献精神并不等于放弃人类自身最基本的欲望追求, 相反, 当一个人的自身需求和欲望得以满足之后, 更容易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这正是西方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视物质奖励的重要依据。事实上, 现代企业管理者不乏这方面的成功事例。例如, 我国著名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 在最初创业阶段, 管理者张瑞敏通过把有限的住房全部分配给贡献最多的普通员工的办法, 在满足员工基本生存欲望需求的同时, 大大激发了员工奉献精神。而海尔集团最高管理者张瑞敏本人一直对我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推崇备至, 正是他从儒家文化中汲取了精髓运用于企业管理, 才使得海尔集团能够长期保持高效的工作效率。

二、人与人的和谐

在儒家和谐思想体系中, 人与人的和谐是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那么, 如何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和谐呢?按照儒家和谐思想来看,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原则, 是决定人与人和谐的精神支撑, 所有其他的道德规范元素, 例如“义”“礼”“知”“信”等等, 都是在“仁”的理论框架之下, 才具有了现实的实践意义, 因此, 对于人与人的关系解构必须围绕“仁”的阐释开始。“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其实, 儒家的“仁”根本要义在于“爱人”, 就是“泛爱众”。但是, 与一般意义上的“博爱”所不同是, 儒家和谐思想强调的“仁者”之爱, 是由宽厚仁慈的心胸而本能发出的与民同乐的爱, 而不是被动实施的爱。

儒家的人与人的和谐思想, 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价值。一方面, 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为此, 需要管理者放弃管理的架子, 而采取亲民政策, 不是动辄威胁严惩员工, 而是要用爱心去感化员工。这正是现代企业管理中被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许多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尤其是关心爱护员工, 甚至对待普通的生日也专门为员工庆祝, 这就大大提高了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和谐情感, 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 人与人的和谐还启示管理者注意保持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在现代服务企业管理中表现的尤其明显。西方管理者一度把顾客是上帝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经验, 这个管理模式的先进之处就在于从本质上改变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不和谐关系, 而是把顾客作为最受尊敬的人来对待, 缝合密布经济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融入亲情式的人与人和谐情感。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马克思曾经说过,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性动物。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 所以, 这就决定了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根本推动力。由此在管理学领域生成了这样一个永恒的命题:管理者如何实现人与社会如何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与社会的和谐实际上是企业管理者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过程, 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够在工作中把视野拓展到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运用政策法规、文件条例等多种手段, 统筹企业各种社会资源, 综合解决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虽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观点, 作为封建社会初创期的思想, 在调节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上, 无法实现目标, 但是, 作为一种思想启示和方法论, 这种和谐思想对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员工与社会的和谐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 当下我国许多企业经常被爆出假冒伪劣事件, 这看起来是商业伦理道德问题, 其实本质上反映了企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企业固然追求利润, 没有利润就无法生存, 这是现代企业竞争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但是, 企业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而是由诸多员工组成的现实感性的载体, 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健康的良性的社会需要同样健康的良性的企业发展来维持, 同样, 只有企业员工自觉建立起与社会的和谐两性关系, 才能最终被社会接纳。现代企业管理者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 就应该在管理中加强诚信建设, 建立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 这样就为全体领导员工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赢得了必要条件。例如, 在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里, 企业员工和领导在社会上同样受到尊敬, 而一个声名狼藉的企业里的领导, 即使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利, 也会在社会上遭遇鄙视。因此, 儒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 对于警示现代企业管理者构建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为企业寻找安身立命之根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和谐思想特别注重人与对象自然之间的和平相处, 放在今天生产主体与生产对象的角度上看, 儒家的这种和谐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积极倡导保护自然资源的理念, 当然, 这种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主观认识到或者客观遵循着自然规律不可违的事实。例如, 孔子强调对待天地万物应该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 所谓“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 “伐一木, 杀一兽, 不以其时, 非孝也” (《礼记》) 。

这种和谐思想对于企业管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众所周知, 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日趋严重, 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 这警醒我们现代科技文明生产在为人类提高生活物质享受的同时, 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在利用自然过程中, 因为贪婪的欲望而对自然造成的严重损耗和破坏。体现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 许多国际企业在管理上一味强调利润至上, 不惜损耗自然资源为代价, 这在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 也在悄然地恶化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此, 有学者很早就指出, 现代科技在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 让人类更舒适地享受科技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同时, 也逐渐显示出其双刃剑的的性质, 即它的副产品———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也随之发生, 且在更深入的范围上继续恶化。现代化的农业从大自然夺取丰厚物质资料的同时, 却以土壤无机化、农作物化学化作为代价的。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的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社会伦理的问题。而中国儒家和谐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不仅可以为现代人提供警示, 而且, 在具体方法上也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篇8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儒家思想为正宗, 影响和指导了几千年, 在社会管理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着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 对此, 孔子及其以后的儒家大师均作过深刻的阐述。尤其体现在被后世誉为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关系的“德治主义”大成的《大学》之中, 而《大学》又集中体现在“三纲八条目”上。“三纲八条目”所阐述的儒家管理以德治为目标, 通过“修身 (身修) 和“齐家、治国平天下” (外治) 两条途径具体实施的。

首先是“修身”。“修身”被儒家看作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 没有“修身”, “齐家”和“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这里主要是指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修养。此外, 结合“三纲”和孔孟等儒家大师这方面的有关论述, “修身”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其一, 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其二, 强调教化的重要性。其三, 强调统治者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大学》视家为国之根本, 认为家庭道德是国家治安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它明确规定:“教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 慈者所以事使众也”。

第三是“贵和”与“中庸”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贵和”原则是人在实施“齐家, 治国平天下和“仁爱”原则涉及处理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儒家对此非常重视。孔子说:“礼之用, 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 地理不如人和”。中国人历来以中庸为美德, 为人处事讲究不偏不倚, 赞赏性格内向、城府深, 反对旗帜鲜明, 态度明朗, 言辞锋利。“中庸”思维又称中和、中行、中道, 也就是均衡, 这种“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渗透到政治文化之中, 就成为人们评价管理和参与管理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儒家管理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发源于中国, 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以中国为发源地, 以日本为直射点, 以东亚为辐射面。、

首先, 儒家管理思想对日本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日本虽然与中国一衣带水, 属于不同的国家, 但同处儒家文化圈, 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是通过官方和民间渠道而传入。日本圣德太子当政时所制定的《十六条宪法》, 就明确把儒家伦理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发展到明治维新。在“二战”以后, 日本在经济腾飞中更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的经营管理思想, 无论是直接用儒家的条款来表达, 还是用其他的形式来反映, 都不同程度地蕴函着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

其次, 儒家管理思想对新加坡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新加坡由一个亚州落后的国家一举变成经济发达的国家, 从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分析, 主要与坚持了儒家价值观取向的企业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新加坡的企业文化注重“培养家庭价值核心观”。

第三, 儒家管理对中国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中国作为儒家文化之发源地, 儒家文化对经营管理影响的程序和范围, 是日本、东亚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例, 它是我国曾经实行的一种管理方法则把市场调查、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联系起来, 对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交货期、后期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管理。它是系统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合理运用, 促进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它与儒家文化的整体观有着惊人的类似, 虽然前者远比后者精致的多, 但二者有相似的出发点, 都是从对象的整体性出发着眼于大系统的协调运行。由于受中庸思想的影响, 中国经营管理思想出现了一种新的观念即管理的协和观。这种协和观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灵魂, 它以追求管理系统的协调、和谐、均衡为目标, 在生产管理上实现“天人合一”;在社会管理上实现“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知行一致”。

三、正确认识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管理思想极其对经营管理的现代价值, 是理论界探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怎样待儒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

第一, 辩证地看待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对经营管理的现代价值, 体现在日本、东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上。但是, 对企业管理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儒家宣传的“重商轻农”思想,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重道轻器”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言义不言利”思想不利于调动广大企业职工的内在驱动力等等。

第二, 儒家管理思想是传统的还是转型的。儒家管理思想对日本、东亚和中国的经济管理怎样产生影响的呢?从发生学的角度看, 任何一种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 都有“源”和“原”两方面的综合因素, “原”决定“源”。在日本、东亚和中国经济管理中发生影响的儒家管理思想 (源) 是经过各地的社会存在 (原) 的检验和筛选而发生作用的。它是“转型”的而不是传统的。否则, 无法解释同处儒家文化圈的其他东亚国家或地区有的为什么至今仍未经济崛起;无法解释在“五四”运动中遭受猛烈批判的儒家文化在今天构建中国文化时为什么会受到青睐。所以儒家管理思想能否给予经营管理以积极的作用, 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企业发展的需要, 成为“时代的精神”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儒家王道思想及其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篇9

关键词:儒家,王道,现代管理,启示

从中国历史的儒家道统来看,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在政治实践中践履了后来被称为“王道政治”的治国思想, 而孔、孟子则对“王道”政治在理论上进行了归纳。在《论语》中, 孔子所主张的统治者以尧舜之道 (仁、德) 来治理天下, 就属于王道。孟子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创新, 在《孟子》中首次出现“王道”一词开始于“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与当时诸侯之间竞相以武力服人的“霸道”形成鲜明对比, 孟子的“王道”主张以“仁义”行政, 核心是“民为贵”。“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是对“王道”和“霸道”主要区分。金良年 (2004) 说:“所谓‘霸道’, 是以力服人, 服从者未必心服, 这是孟子所反对的;所谓‘王道’, 是以德服人, 服从者是真正的心悦诚服, 也就是孟子反复向君主们宣传的。”现代企业管理中, 文化的建设, 制度的制定与企业领导人的人格水准、道德境界有直接关系, 本文通过对儒家“王道”思想进行探讨, 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提升领导艺术提供借鉴。

一、“王道”的基础要素

(一) 修己安人。

儒家思想非常强调统治者的修身, 认为“修己成人”、“修己安人”、“修己以善群”是一切统治的基础。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即强调这一点, 领导者的人格典范树立起来以后, 会形成强大的“正气”气场以影响下属, “不令而行”是统治者期望的效果, 而“虽令不从”则是现代管理者的困惑之一, 如何解决?儒家给的答案是:欲要正人, 先正自己。

(二) 力行仁政。

修身为基础, 仁政是次第。儒家给出了人格完善的序列, 即《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个阶段本质上属于“修己”阶段, 然后通过逐级落实, 最终实现人格完善。对于统治者而言, 如果做到“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则“天下可运于掌。”由己及人, 由内到外。实行仁政的具体方法很多, 任用仁贤是最关键的一环, 孟子认识到这一点, 并建议说:“不信仁贤, 则国空虚。”历史上, 知人善任的明君如李世民、刘备等, 往往成为后世君主乃至现代企业领导者的典范。

(三)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不是老子的专利, 孔子就曾说:“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舜以德行感化天下, 表面上仅仅是面南而端坐王位, 但却实现了天下大治。先古圣王的功业是老子、孔子的思想来源, 因此两家的“无为”有内在契合, 可谓殊途同归。何以能“无为而治”呢?老子认为是顺其自然, 不乱作妄为, 而孔子则强调“德”的重要性,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崇高的道德人格可以感化与吸引人才, 领导者需做好本职工作, 下属则各安其分地辅助他成就共同的事业。

二、“王道”政治的外化措施

(一) 礼制。

周公制礼, 孔子从之, 礼是形式, 是仪式节文, 目的在于培养人的价值观。曾子所言“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重视丧葬的仪式, 来教化人民的感恩之心, 有了感恩之心, 就会导向宽容与和谐, 即所谓“礼之用, 和为贵。”与法家不同, 儒家不主张过多使用刑罚 (老百姓迫于淫威但内心不服) , 它重在培养人的羞耻之心, 以实现道德自律 (自我管理) ,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即是这个道理, 本句中“德”是价值观 (内容) , “礼”是各种礼仪 (形式) 。牟复礼 (2009) 说“礼仪是用以促成宇宙和谐的。圣王赞许礼仪,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曾子说:“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强调祭礼、丧礼的作用是什么?这些礼节是通过对逝去的人的追怀, 来教化活人的感恩之心, 诚敬之心, 以形成淳厚的民风。“孔子的伟大正是在于他在那些机械的、枯燥的礼仪之中灌注了人心、人性、人情, 使每一个礼仪都具备了人性的意义。” (李里, 2007)

(二) 乐制、由于孔子时代的诗是伴以音乐唱出来的, 我们把诗与乐放在一起来谈。

关于诗, 孔子谈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好诗能陶冶性情, 孔子把上古传下来的三千多首诗, 删成三百零五首, 这些诗情感中正温和而不会让人产生邪念, 从而更能发挥陶冶性情, 教化人心的作用。

(三) 正名。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 无欲其所不欲”曾子也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这是儒家赖以建立社会秩序的手段, 用现代的话说, 就是要明确地位和角色, 而不应出现君不君, 臣不臣的失序现象。这是广义上的“礼”, 强调在社会体系中“位置”的重要性。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规范, 包括权利义务、行为方式等, 这些规范的总和就是人的“角色”。

(四) 举善。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老百姓中, 对那些善的、好的人与事物进行宣传表彰, 以教育那些还没有做到的人, 这样就能使得老百姓明白什么是值得提倡的, 从而起到引导与劝勉的效果。

三、“王道”政治的基本逻辑

综上所述, 无论“王道”政治的基本要素还是基本措施, 其背后都有着某种程度上对人性的尊重的成分, 请看下例:

在上古时期, 中华民族的治理方式属于共有共享的“公天下”政治制度, 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大禹之后, 进入“家天下”的局面, 也即帝王世袭制开始了, 百姓和帝王之间开始有了截然的分别。但“家天下”也不要紧, 比如周文王, 因其实施仁政, 百姓得知他要修建灵台的时候, 大家不约而至帮忙并提前完工。夏桀作为暴政的典型, 说:“我就是上天的太阳, 太阳会灭吗?”百姓回应到:“时日害丧, 予及女偕亡!”恨之切也!老子也认识到“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对于暴政下的严刑峻法, 儒家与道家都是予以沉痛谴责的。

“王道”却以尊重人性为基础。“王道之要, 不过推其不忍之心, 以行不忍之政而已。”这句体现了孟子的人性观——“恻隐之心, 人之端也。”他的人性观给儒家“仁政”与“王道”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人都有“善心”、“善性”, 但如果外部给人带来威胁与伤害, “善”会逐渐被消解以至于导致报复与反抗, 这是其一;其二, 人性具有复杂性, 孟子有“义利之辩”说, 对此, 南怀瑾 (2008) 的解释是:“无论东方或者西方, 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学术思想, 都是以求利为原则。如果不是为了求利, 不能获利的, 这种文化、这种思想, 就不会有价值。”他批判了简单地将“义”等同于“无私”, “利”是“自私”的看法, 其实“利便是义, 义便是利”行仁义之道的人君会得到大利, 长远之利, 对于道德高尚之人来说, 因仁义即是他的本心, 他的利就是义。基于以上认识, “王道”和“霸道”政治的基本逻辑总结如下:

暴政→满足私欲→人心背离→失道者寡助→失去天下 (创造异己、离心的力量)

仁政→奉献利他→人心归向→得道者多助→得到天下 (创造团结、向心的力量)

两个模式的背后隐藏着人性的趋利避害本能。其所展现的价值逻辑是对儒家王道逻辑的通俗阐释, 儒家认为, 既要追求自己的利, 也要承认别人的利, 想求大利, 就要舍弃小利, 如此才能产生良性价值循环, 这就是“王道“政治的简单奥秘。几乎所有的历史事实都证明, “霸道”的结果必将走向不归路, 而“王道”却导致“王天下”。

四、“王道”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一) 儒家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思想宝库。

现代管理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既有思想、理念、方法、技术等主观因素, 又有先天优势、时代机遇等客观因素, 但客观规律是不变的。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值得现代管理者所借鉴, 事实上, 大量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实践的确从传统文化中, 尤其儒家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牛根生就是典型一例, 他的“财散人聚, 财聚人散”说, 即来自《大学》的“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 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

(二) 王道思想本质是基于人性的管理。

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也就是说, 要行王道, 最基本的是体恤老百姓, 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不以“得民心”为根本, 则不是王道。福建福耀玻璃集团在企业管理中大幅提高员工薪酬和福利待遇, 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财富, 提高了职工薪酬在成本中的比例。更人性化的举措则是:公司员工及其直系亲属若得重病, 公司将负担全部医疗费用。这不能不说是真正独特化的“得民心”的王道, 这样的企业怎么能不吸引人才呢?

在现实中, 企业领导者的常见错误之一就是“待人严, 待己宽”, 但子贡的话却带来了警示:“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孟子也附和说:“古之君子, 其过也如日月之食, 民皆见之;及其更也, 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 有从为之辞。”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过则无惮改。”, 这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素质, 客观认识自己的错误, 并超越自己的面子, 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使下属和同事心服口服, 因为真正具有这样的修养的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太多。在用人方面, 人情化的中国社会缺少一些理性, 对此, 孔子认识得很清楚, 看这个例子:鲁哀公问孔子, 怎么才能实现“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任用和提拔正直的人还是小人, 影响到施政的公正性, 公正则民服, 反之则民不服。

(三) 客观地认识王道思想的应用价值。

王道政治的基础要素和外化措施同样会给现代企业管理者带来启示, 比如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软性方面, 为何企业最高领导者的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为何仪表仪容礼仪规范在文化建设中构成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在制度建设中需要纳入人性化的因素?儒家王道政治近两千年延续的事实能够给当代管理者带来有益的借鉴。但是, 我们要认识到, 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王道”政治的某个方面, 而应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有一个系统观。比如, 我们强调领导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但同时还要认识到:领导者的道德境界是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比如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 是一个非常注重儒家经典学习的人, 并在生活中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但最终还是难免亡国的命运。他在宫内推行大量节省措施的同时, 也用克扣兵饷、裁撤驿站等方法节省财政开支, 但这给他塑造了大量的反对者, 甚至造反者, 其中就有李自成 (肖知兴, 2006) 。但明王朝的覆灭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还有其他条件在共同起着作用, 其实在熹宗时代魏忠贤控制朝政而尽行的暴虐统治和贪污腐败, 就已经导致了民不聊生以及起义的此起彼伏, 怪只怪崇祯皇帝生不逢时。

参考文献

[1]、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68

[2]、美﹞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 (王立刚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8

[3]、李里.论语讲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9

[4]、南怀瑾.孟子旁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80;83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篇10

(一)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本”的理念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一直围绕着一个“仁”字,那就是怎样使人趋向“仁”。什么叫做仁?实际上是什么叫人的问题,因为“仁者人也”。把仁当做一种思想理念的最深准则其实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把仁作为实践中的引导理念并且让仁融入于各种道德中。孔子的仁说是将自尧舜以来继承下来的先王之道归属为仁之道。如果从《论语》为核心来分析仁的意义的话,就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克己,对外爱人。儒家文化觉得民是国家之本。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以民字作为首要。孟子指出“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孟子•告子下》)因此,儒家思想把用贤作为是企业管理盛衰成败的关键。

(二)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以仁为本”的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将儒家文化的“以仁为本”的思想应用在企业管理,将“以仁为本”作为企业迈向成功的管理准则。“以仁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是以人本理念为前提的,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准则,它要求的是管理行为的人性化。这样的话,现代企业管理中怎样去应用“以仁为本”的思想,融入“以仁为本”的准则呢?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可行的:第一,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那就是要在企业管理中采取“仁治”以稳住民心。第二,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还需要设立起一套合理科学的激励制度,为职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孟子主张教化而治,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第三,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更加要积极开展对人才的挖掘、人才的运用、人才的培育。儒家文化认为,为政之本在于兴贤。

企业应该发挥员工的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主动性、事业心、创造性与成就欲,使员工的内在潜力得以发挥。然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光只能通过制度的约束,管理者也应该通过多和员工进行思想沟通和需求的满足,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对员工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的设计与实施,来让员工自觉的与管理者共同把工作做好,共同发展企业。

二、儒家思想之“以义统利”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以义统利”的理念

因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正当的利益该取而不取,也是不义。孟子就说过:“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好其道,则舜受其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不合道义的即使一筐饭也不能接受,合乎道义的即使像舜继承尧的天下也不过分。这话准确地表述了儒家“以义统利”思想的内涵。儒家思想中的“以义统利”引领着管理者处理好盈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原料、资本和人力资源,使得企业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同时企业的盈利必须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污染环境,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在这里“义”和“利”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是权利的利,而是广义的利、长远的利,它认为仁义是利,道德也是利,在儒家思想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不存在着利,而“人之情”,最为根本的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趋利避害”。

(二)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以义统利”的思想

儒家“以义统利”的思想指出,一方面追求利是必须的、正当的,另一方面君子爱财,应该取之有道,把追求利看为手段而不是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获取切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对市场负责,对自然生态负责。建立义与利结合的企业道德理念,可以促进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那么怎样树立义利合一?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企业要建立“义利合一”的现代管理思想理念。孔子说:“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在儒家思想看来,管理人员的责任就是要很好地处理“义”和“利”的联系,设置“义利合一”的企业准则,这才是企业迈向成功的战略。二是义利同样重要,互惠互利。“义”和“利”不单单可以互相融合,甚至还可以产生优良的互动。孔子所说的“义以生利,利以平民”的准则就提醒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道理:企业要在注视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获取自身经济效益,在为自己获取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先“利他”,要讲求“义”,以“利他”的方法完成“利己”,创造“利他”和“利己”的统一协调。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形成了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积极的因素,这些都应该肯定。但是,如果只讲功利,甚至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儒家思想的“义”,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企业要获得长久的活力,必须处理好同社会、企业、客户、员工等各种关系,如果企业为了获取私利,忽视了义的重要性,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必将会扼杀企业的长远利益,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先生有句名言:“服务第一,销售第二,销售就是服务,是经营者必须有的体会,而服务是以质为重,并不以量取胜”。松下的话充分说明,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消费者。从儒家角度来看,就是先取义而后取利,强调“义”第一位、“利”第二位是“以义统利”思想的体现。无锡市现代新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确立“诚信为本、德行兼备、义利兼顾、以义统利”的核心价值理念,努力把廉洁文化有机的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从细微处营造廉洁文化的氛围。以文化人,凸显核心价值理念。公司编印《合规与监察》双月刊作为纪检宣传阵地;利用“企信通”平台每天向员工群发廉洁格言。用公司董事长高岳峰的话说,就是通过强有力的纪检监察工作,做到以义统利,实现义利双收。

三、儒家思想之“诚实守信”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诚实守信”的理念

儒学“诚信”的基本内涵就是诚实信用的品行,具体来讲就是虔诚信奉、诚实守信、忠诚信义。在古人看来,作为伦理学概念的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又是一种成仁成圣的道德修养方法、境界和能力。《中庸》云:“君子诚之为贵”、“诚之者,择善而固守之”。这说明,诚信道德蕴涵着诚实守信、真实不欺、恪守诺言,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和义务心。亦即“慎独”。“设绳墨而取曲直,立规矩以为方圆”。行工作人员能够在平凡岗位上真诚的奉献,是因为他们有着“诚信第一,客户至上”的坚定信念。诚信经营是一种精神文化氛围,诚信需要每个人工作人员用心去履行;诚信更是一种坚定的立场,需要每个人去坚守。“诚信经营,人人有责”。诚信是一种新时代的岗位责任流,诚信的落实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真正的执行力。

(二)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诚实守信”的思想

在社会经济的环境中,诚信可以说相对每一个企业都是像一棵树的根,缺乏了诚信,企业迈向衰亡那是必然之路,因此诚信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又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前提。怎样做到诚信?儒家“诚信为本”的思想告诉我们:一是创建“诚信为本”的企业形象,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民就非常注重“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拿到现代也就是说商无信也不立。企业一定不能言而无信,见利忘义,或者背信弃义。企业只有提倡“信誉第一”的原则,建立“诚信为本”的企业形象,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产品取信于客户,才可以获得客户的忍痛和信任,也才能寻求长久的发展。二是维持“至诚守信”的企业商誉。儒家思想的“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人或事都要讲信用,称作言而有信;第二,获得别人的信任,叫取信于人。在如今的企业管理中,这两个方面表现在:在处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中,要注重管理人员“守信”;在处理企业与外部的客户关系中,要注重“信誉”。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诚信,嘴上也会说要诚信,但真正实行起诚信来,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好诚信呢?所以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要时刻牢记诚信,以诚信作为经营的根本,学会让自己无时无刻做到诚信,那么相信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好的作用。只要有了诚信,不用自己去寻求客户,也会有客户自己来找你。

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内涵同样也是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是企业运营和管理所遵循的重要品质,更是企业能够获得持久生命的有力保障。在诚实守信的思想的引导下,企业执行“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方针和“质量——企业永恒的主题”的指导思想,采用国际上最严格的欧盟标准进行生产,产品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要求。作为关乎消费者健康的企业,企业从方方面面考虑自身的产品、服务和运营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任何不良影响,并从源头予以控制和消除。

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不单单现代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很多国家也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国外的管理人员在进行企业管理时也都会借鉴中国儒家思想的管理理念,而且很多企业通过实际应用也证实了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思想拿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真实有效的。作为中国人民,中国的儒家思想能给世界带来如此重要的作用,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儒家思想会成为世界文化的基础象征。

参考文献

[1]万顺福.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马涛著.儒家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李海英.传统思想精华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意义[J].政工视角,2005(09):15-18.

[5]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官鸣.中西管理思想比较论纲[J].厦门大学学报,1995(01):34-38.

[7]蒋杰.中国古代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比较中的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0l):11-12.

上一篇: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下一篇:分类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