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用地分类

2024-06-23

村庄用地分类(精选三篇)

村庄用地分类 篇1

2014年7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以下称“本指南”) , 用于规范各地村庄规划编制, 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管理。本指南的发布弥补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方面的缺失的同时, 对于落实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宏观政策和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多规合一”的有效村庄用地管理机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系指南在编制过程中基础研究工作中代表性地方规划案例研究部分, 由于在指南编制过程中, 国家在村庄用地分类上缺乏统一的标准, 2007年实施《镇规划标准》的同时废止了《村镇规划标准》, 2012年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对村庄用地未细分。适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2月发布全国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 并于2013年底下发通知明确28个村庄规划成为首批全国村庄规划示范。规划示范村庄的公布为指南案例研究部分提供了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样本。

研究选取28个示范村庄规划文本中现状用地和规划用地名称进行提取和统计, 通过案例村庄产业特征与用地分类相关性进行比对, 基于案例部分的研究, 总结当前村庄用地分类的问题, 形成以此为导向的指南编制。同时, 对于指南发布稿中在案例研究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解读, 强化案例研究在指南编制过程中的推进作用。

2 村庄用地分类统计分析

2.1 用地分类参考标准及导则统计

农村规划设计参考的上层标准中缺少具有针对性乡村特点的国家标准。目前我国乡村的规划建设依据城市或镇的规划标准居多, 会造成乡村建设向城镇看齐, 破毁乡村风貌, 从而失去农村的特点。

乡村规划建设在上层多依赖于镇一级别标准的相关规定, 引用次数最多的是《镇规划标准2007》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000年) 。这就造成在具体操作中, 乡村规划多侧重于自身地方标准, 导致用在国家层面未来乡村土地的管理上层无具体依据统一部署, 地方层面, 使乡村土地的发展受制于镇一级标准的局限性, 丧失了农村土地未来发展的灵活性 (见表1、图1) 。

2.2 用地分类类别统计

从住建部的28个示范性村庄规划文本调研案例情况来看, 所有的村庄规划首先界定出村域与村庄的关系, 划分为村域建设用地和村域非建设用地两大类。建设用地中有24个 (86%) 村庄规划中具有明确土地分类统计, 4个 (14%) 村庄规划成果以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主, 没有明确的土地分类统计。

就建设用地的分类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 28个 (100%) 村庄均有村庄居住用地。大类表述包括集居住用地、村庄居民点建设用地、村庄 (村民) 住宅用地、集中居住区;中类表述包括一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和宅基地, 其中仅有4个 (14%) 村庄用地分类中有明确的“宅基地”表述。

(2) 28个 (100%) 村庄均有村庄商业类用地。大类表述包括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村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中类表述包括商业用地、配套商业用地、集贸市场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

(3) 28个 (100%) 村庄均有村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类用地。大类表述包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及旅游用地;中类表述包括行政办公类 (包含4种名称) 、文化设施类 (包含8种名称) 、商业设施类 (包含8种名称) 、医疗卫生类 (包含5种名称) 、教育设施类 (包含3种名称) 、文物古迹类 (包含2种名称) 、社会福利类 (包含2种名称) 、宗教设施类 (包含1种名称) 。特殊情况, 《北京市北沟村庄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含了商业设施的功能;《安徽省金寨县响洪甸村庄规划》则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划分为市场性公共设施用地和管理性、公共性公共设施用地。

(4) 14个 (50%) 村庄有工业类用地, 大类表述包括生产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中类表述包括村工业生产设施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

(5) 3个 (11%) 村庄有物流仓储类用地, 大类表述包括仓储用地, 中类表述无。

(6) 28个 (100%) 村庄均有公用设施类用地, 大类表述包括公用设施用地、工程设施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中类表述包括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环卫设施用地。

2.3 用地分类与村庄经济产业发展相关性分析

在我国村庄发展经济的方向取决于村庄所处区位、地理条件、资源优势等诸多因素, 村庄用地规划调整也与经济发展的进程关系紧密。以下根据村庄主导产业类型, 对于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不同类别村庄进行举例说明 (见图2) 。

2.3.1 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村庄

以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南口前镇王家堡村为例, 村域面积6331公顷。其中林地5688公顷, 占比89.84%, 耕地面积481公顷, 占比7.61%, 属于典型的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村庄。王家堡村第一产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50%, 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农业包括传统种植、林下种植和百合花种植。畜牧业包括林下养殖和传统养殖。第二产业收入占全村收入的35%, 包括食品加工、矿产和运输业。第三产业收入占全村收入的15%, 包括零售商业、旅游业和餐饮业 (见表2、图3) 。

用地规划后, 重新规划耕地用地, 增加了公路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 发展方向巩固农业为主导产业, 通过加强农业生产配套服务设施, 发展村庄林下经济, 扩大林下经济生产, 延伸成为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林蛙模式、林采模式, 形成从生产、贮运、加工到流通的产业链条并逐步拓展延伸。引导村民高效、合理的利用林地资源, 形成主导产业明晰, 产业集中度高的新型农业主导型农村经济。

2.3.2 以工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村庄

以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龙山镇方家河头村为例, 村庄规划用地面积为71.43公顷, 其中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57.2公顷,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238平方米。全村共分三个自然村, 人口相对稳定, 保持在2400人左右。方家河头村地理属于半山半稻区, 生态资源优良。

第一产业中耕田以水稻、黄花梨为主要作物, 林地种植以杉木、毛竹、杨梅、桔子、茶叶为主。第三产业发展尤其突出, 目前全村有个私企业56家, 主要生产电烙铁、计数器、家用电器、五金塑料等, 其中电烙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是全国电烙铁的主要产地之一, 产品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各国 (见表3、图4) 。

用地规划调整后, 工业用地占比不变, 而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占比增加, 耕地比例大幅减少。根据河头村的产业结构, 将居住、商业服务业、交通设施等用地占比增加, 增强了对村内企业的支撑力度, 耕地占地比例的大幅减少从侧面体现了村内工农业分配的侧重。

2.3.3 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村庄

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为例, 北沟村村域总面积约294.6公顷。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约13.33公顷, 村庄两侧山体以干果林为主。村庄容积率约为0.5。全村常住人口356人, 属于中等规模村庄, 目前村庄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338平方米/人。村庄地处丘陵地区北高南低, 村庄沿山体谷底地势呈带状分布, 村民住宅依山势分布于河谷两侧台地, 以院落形式为主。

该村第一产业目前以干果类 (板栗、核桃) 种植为主, 果树 (梨树和柿子树) 种植为辅, 干果类种植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第三产业发展良好, 主要包括村集体餐厅、瓦厂特色酒店和村民农家乐的经营。村集体出资注册成立了餐饮公司, 配以特色民俗旅游吸引客源, 拉动全村民俗接待和农家乐的发展, 同时向村民订购板栗、核桃等土特产品, 在增加集体收入同时, 提升农产品附属价值为村民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目前此餐饮公司是村庄集体收入的主要支撑, 2012年年收入可达到150万元, 极大的拉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见表4、图5) 。

用地规划调整后, 北沟村在继续巩固第一产业, 规划保持林地的原有用地规模, 并在农业产业由村集体经营之后, 统一规划为板栗林种植区和生态林打造区, 通过发展农业观光、体验等扩展产业和改进林地的管理和经营方式等手段, 提高产出效率, 扩大旅游宣传, 增加就业机会和旅游收入。村民由沿山体分散居住改为集中居住后, 减少了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 增加绿地面积, 提高了土体使用效率预留村庄旅游产业用地3.5公顷, 结合村庄发展定位实施提升改造, 作为特色旅游接待设施。通过用地调整集中规划第三产业, 解决村内旅游产业参差不齐、缺乏管理的现状。

3 案例分析对于村庄用地分类指南编制的指引

3.1 用地分类的改进原则

3.1.1 应体现保障农民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功能

28个 (100%) 村庄均有村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类用地、公用设施类用地等建设用地需求的细化和落实, 与国家相关政策中提到的内容相符, 充分体现了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高度重视。

3.1.2 应因地制宜的结合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

农村通过土地的方式运作, 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 结合自身资源、特色的优势, 不仅增强了对村内企业的支撑力度, 还体现了村庄自身主导产业的特色, 凸显农村特色。

3.2 用地分类的改进方向

3.2.1 明确非建设用地, 突出农村特色

《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 中没有提及村域非建设用地分类, 只是将镇用地中的水域和其他用地分为:水域、农林用地、牧草和养殖用地、保护区、墓地、未利用地、特殊用地7类。在28个村庄规划成果中, 明确提出非建设用地的有仅有一半 (14份) , 且非建设用地仅划分为水域和其他用地, 未提及村规划最具特色的农用地等内容。然而, 村庄规划只有通过控制和引导村域空间的发展, 包括乡村山、水、林、田、路的空间发展引导, 村域各类空间管制以及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才能实现对乡村田园风貌的保护, 充分体现农村特色。

3.2.2 增强产业用地灵活性, 利于操作管理

通过对28个规划案例中建设用地的类型研究, 由于村庄建设情况各异, 村庄建设用地的类型和数量均有所不同, 如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生产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等。因此, 对各类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配置, 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

3.2.3 明晰宅基地的用地分类界定

在我国, “宅基地”面积约占农村建设用地的3/4, 是农村用地特有的组成部分。农民财产权利的核心点之一就是宅基地, 难么, 用地分类过程中农村宅基地将何去何从。“试点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和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的提出我们认为是在研究宅基地流转实施的可能性。农村用地分类中关于宅基地性质的界定, 宅基地的经营性 (如农家乐、进行商业经营活动) , 参考城市居住用地分类有一定可操作性。《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依据居住建筑层数将居住用地分为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该种细分方法旨在满足城市 (镇) 对不同类型居住用地提出不同的规划设计及规划管理要求。但此思路不能体现村庄建设的管理重点, 不具备农村特色。

3.2.4 完善服务设施, 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缺乏村庄用地分类及各类用地配比指导, 土地难以集约利用。农村产业发展得不到有效指引, 农业现代化进程无法有效推进, 二产无序发展, 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三产发展得不到直接引导, 发展缓慢。

3.3 对于指南编制的指引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的发布, 在用地大类划分方面将村庄用地划分为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体现村庄规划的全域覆盖, 同时考虑到村庄建设用地的权属性质, 将其划分为“村庄建设用地”和“非村庄建设用地”, “非建设用地”的划分则体现了农村的特色。

在用地中类方面, “村庄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村民住宅用地、村庄公共服务用地、村庄产业用地、村庄基础设施用地和村庄其他建设用地。其中, 出于尊重村民对于住宅用地使用的主体地位, 强调住宅用地的使用者是“村民”, 将其限定为“村民住宅用地”;为体现盈利性与公益性公共设施的不同属性和管理要求, 本《指南》将商业用地从“村庄公共服务用地”里剥离出来, 将公共服务类用地单列, 强调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性, 完善社会保障;考虑到村集体所有的此类用地规模较小, 为避免用地划分过于零碎, 便于管理, 与村庄产业相关的用于生产经营性质的用地统一归为“村庄产业用地”, 实现产业用地的灵活性划分。

通过对于村庄建设与非建设用地、集体与非集体等用地的划分, 体现现阶段国家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通过产业用地的划分, 形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先导研究, 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提供支撑。

4 结语

本文中对全国村庄规划示范案例的研究作为《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基础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 将地方实施现状及编制方向进行梳理, 为指南的编制提供了具有时效性和参考意义的样本, 支撑了指南研究的框架, 对指南的起草和编制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1号) .2014.

[2]20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3]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2009.

[4]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0]155号) .2010.

[5]村镇规划标准 (GB 50188-9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 50137-201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规划用地分类 篇2

现批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50137-2011,自2012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其中,第 3.2.2、3.3.2、4.2.1、4.2.2、4.2.3、4.2.4、4.2.5、4.3.1、4.3.2、4.3.3、4.3.4、4.3.5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同时废止。

发布时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span]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 880 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50137-2011,自2012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其中,第 3.2.2、3.3.2、4.2.1、4.2.2、4.2.3、4.2.4、4.2.5、4.3.1、4.3.2、4.3.3、4.3.4、4.3.5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

正文内容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总则1.0.1 为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实施和监督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1.0.3 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2.0.1 城乡用地 town and country land 指市(县)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城乡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 3.1.2。

表 1 2.0.1 城乡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 代码 codes 用地类别中文名称 Chinese 英文同(近)义词 English H 建设用地 development land E 非建设用地 non-development land 2 2.0.2 城市建设用地 urban development land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 3.2.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指上述用地之和,单位为 hm 2。

表 2 2.0.2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 代码 codes 用地类别中文名称 Chinese 英文同(近)义词 English R 居住用地 residential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M 工业用地 industrial,manufacturing W 物流仓储用地 logistics and warehouse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road,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U 公用设施用地 municipal utilities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green space and square 3 2.0.3 人口规模 population 人口规模分为现状人口规模与规划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常住人口指户籍人口数量与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数量之和,计量单位应为万人,应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2.0.4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urban development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人。2.0.5 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 single-category urban development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等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人。2.0.6 人均居住用地 residential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人。2.0.7 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人。2.0.8 人均交通设施用地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交通设施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人。2.0.9 人均绿地 green space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绿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人。

0 2.0.10 人均公园绿地 park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公园绿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人。2.0.11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composi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land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等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得出的比重,单位为%。2.0.12 气候区 climate zone

指根据《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93)》,以 1 月平均气温、7 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 5℃的日数和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 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而划分的七个一级区。

用地标准 1 4.1 一般规定 1 4.1.1 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每块用地应只计算一次,不得重复计算。分片布局的城市(镇)应先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4.1.2 城市(镇)总体规划用地应采用 1/10000 或 1/5000 比例尺的图纸进行分类计算。现状和规划的用地计算范围应一致。4.1.3 用地规模应根据图纸比例确定统计精度,1/10000 图纸应精确至个位,1/5000 图纸应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4.1.4 用地统计范围与人口统计范围必须一致,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4.1.5 城市(镇)总体规划用地的数据计算应统一按附录 A 附表的格式进行汇总。4.1.6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4.2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1 4.2.1 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 85.1 ~ 105.0 ㎡/人内确定。4.2.2 首都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 105.1 ~ 115.0 ㎡/人内确定。

气候区 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取值区间 允许调整幅度 规划人口规模 ≤20.0 万人 规划人口规模 20.1 ~ 50.0 万人 规划人口规模 >50.0 万人 Ⅰ、Ⅱ、Ⅵ、Ⅶ ≤65.0 65.0 ~ 85.0 >0.0 >0.0 >0.0 65.1 ~ 75.0 65.0 ~ 95.0 +0.1 ~ +20.0 +0.1 ~ +20.0 +0.1 ~ +20.0 75.1 ~ 85.0 75.0 ~ 105.0 +0.1 ~ +20.0 +0.1 ~ +20.0 +0.1 ~ +15.0

85.1 ~ 95.0 80.0 ~ 110.0 +0.1 ~ +20.0-5.0 ~ +20.0-5.0 ~ +15.0 95.1 ~ 105.0 90.0 ~ 110.0-5.0 ~ +15.0-10.0 ~ +15.0-10.0 ~ +10.0 105.1 ~ 115.0 95.0 ~ 115.0-10.0 ~-0.1-15.0 ~-0.1-20.0 ~-0.1 >115.0 ≤115.0 <0.0 <0.0 <0.0 Ⅲ、Ⅳ、Ⅴ ≤65.0 65.0 ~ 85.0 >0.0 >0.0 >0.0 65.1 ~ 75.0 65.0 ~ 95.0 +0.1 ~ +20.0 +0.1 ~ 20.0 +0.1 ~ +20.0 75.1 ~ 85.0 75.0 ~ 100.0-5.0 ~ +20.0-5.0 ~ +20.0-5.0 ~ +15.0 85.1 ~ 95.0 80.0 ~ 105.0-10.0 ~ +15.0-10.0 ~ +15.0-10.0 ~ +10.0 95.1 ~ 105.0 85.0 ~ 105.0-15.0 ~ +10.0-15.0 ~ +10.0-15.0 ~ +5.0 105.1 ~ 115.0 90.0 ~ 110.0-20.0 ~-0.1-20.0 ~-0.1-25.0 ~-5.0 >115.0 ≤110.0 <0.0 <0.0 <0.0 4 4.2.4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部分山地城市、人口较少的工矿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等具有特殊情况的城市,应专门论证确定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且上限不得大于150.0m²/人。4.2.5 编制和修订城市(镇)总体规划应以本标准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远期规划控制标准。4.3 规划人 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1 4.3.1 规划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应符合表 4.3.1 的规定。

表 1 4.3.1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人)

建筑气候区划 I、II、VI、VII 气候区 III、IV、V 气候区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28.0 ~ 38.0 23.0 ~ 36.0 2 4.3.2 规划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不应小于 5.5 ㎡/人。4.3.3 规划人均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不应小于 12.0 ㎡/人。4.3.4 规划人均绿地面积不应小于 10.0 ㎡/人,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 8.0 ㎡/人。4.3.5 编制和修订城市(镇)总体规划应以本标准作为规划单项城市建设用地的远期规划控制标准。4.4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1 4.4.1 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绿地五大类主要用地规划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 4.4.1 的规定。

表 1 4.4.1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类别名称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 25.0 ~ 40.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5.0 ~ 8.0 工业用地 15.0 ~ 30.0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0.0 ~ 25.0 绿地与广场用地 10.0 ~ 15.0 2 4.4.2 工矿城市、风景旅游城市以及其他具有特殊情况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用地分类 1 3.1 一般规定 1 3.1.1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3.1.2 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 3 级分类体系。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3.1.3 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3.2 城乡用地分类 1 3.2.1 市域内城乡用地共分为 2 大类、9 中类、14 小类。3.2.2 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 3.2.2 的规定。

表 2 3.2.2 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范围 大类 中类 小类 H

建设用地 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等 H1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 城市、镇、乡、村庄以及独立的建设用地 H11 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 H12 镇建设用地 非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建设用地 H13 乡建设用地 乡人民政府驻地的建设用地 H14 村庄建设用地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用地 H2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和管道运输等区域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中心城区的铁路客货运站、公路长途客货运站以及港口客运码头 H21 铁路用地 铁路编组站、线路等用地 H22 公路用地 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 H23 港口用地 海港和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码头作业区、辅助生产区等用地

H24 机场用地 民用及军民合用的机场用地,包括飞行区、航站区等用地 续表一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范围 大类 中类 小类

H25 管道运输用地 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

H3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 为区域服务的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区域性能源设施、水工设施、通讯设施、殡葬设施、环卫设施、排水设施等用地 H4

特殊用地 特殊性质的用地 H41 军事用地 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设施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和军民共用设施等用地 H42 安保用地 监狱、拘留所、劳改场所和安全保卫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公安局用地 H5

采矿用地 采矿、采石、采沙、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H9

其他建设用地 除以上之外的建设用地,包括边境口岸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的管理及服务设施等用地 E

非建设用地 水域、农林等非建设用地 E1

水域 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沟渠、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不包括公园绿地及单位内的水域 E11 自然水域 河流、湖泊、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 E12 水库 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不小于10万m³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E13 坑塘沟渠 蓄水量小于 10 万 m³的坑塘水面和人工修建用于引、排、灌的渠道 E2

农林用地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田坎、农村道路等用地 E9

其他非建设用地 空闲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等用地 3 3.3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1 3.3.1 城市建设用地共分为 8 大类、35 中类、44 小类。3.3.2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 3.3.2 的规定。

表 2 3.3.2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范围 大类 中类 小类 R

居住用地 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 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的低层住区用地 R11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住区内城市支路以下的道路、停车场及其社区附属绿地 R12 服务设施用地 住区主要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幼托、文化体育设施、商业金融、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用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 R2

二类居住用地 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齐全、布局较完整、环境良好的多、中、高层住区用地 R20 保障性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住区内城市支路以下的道路、停车场及其社区附属绿地 R21 住宅用地 R22 服务设施用地 住区主要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幼托、文化体育设施、商业金融、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用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 R3

三类居住用地 公用设施、交通设施不齐全,公共服务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区用地,包括危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用地

R31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住区内城市支路以下的道路、停车场及其社区附属绿地 R32 服务设施用地 住区主要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幼托、文化体育设施、商业金融、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用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A1

行政办公用地 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机构及其相关设施用地 A2

文化设施用地 图书、展览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用地 A21 图书展览设施用地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和展览馆、会展中心等设施用地 A22 文化活动设施用地 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用地 A3

教育科研用地 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小学、科研事业单位等用地,包括为学校配建的独立地段的学生生活用地 续表二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范围 大类 中类 小类

A31 高等院校用地 大学、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电视大学、党校、干部学校及其附属用地,包括军事院校用地 A32 中等专业学校用地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用地,不包括附属于普通中学内的职业高中用地 A33 中小学用地 中学、小学用地 A34 特殊教育用地 聋、哑、盲人学校及工读学校等用地 A35 科研用地 科研事业单位用地 A4

体育用地 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机构专用的体育设施用地 A41 体育场馆用地 室内外体育运动用地,包括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各类球场及其附属的业余体校等用地

A42 体育训练用地 为各类体育运动专设的训练基地用地 A5

医疗卫生用地 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A51 医院用地 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用地 A52 卫生防疫用地 卫生防疫站、专科防治所、检验中心和动物检疫站等用地 A53 特殊医疗用地 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传染病、精神病等专科医院用地 A59 其他医疗卫生用地 急救中心、血库等用地 A6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为社会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福利院、养老院、孤儿院等用地 A7

文物古迹用地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且没有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物、构筑物、遗址、墓葬等用地 A8

外事用地 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国际机构及其生活设施等用地 A9

宗教设施用地 宗教活动场所用地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各类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内的事业单位用地 B1

商业用地 各类商业经营活动及餐饮、旅馆等服务业用地 B11 零售商业用地 商铺、商场、超市、服装及小商品市场等用地 B12 批发市场用地 以批发功能为主的市场用地 B13 餐饮业用地 饭店、餐厅、酒吧等用地 B14 旅馆用地 宾馆、旅馆、招待所、服务型公寓、度假村等用地 B2

商务用地 金融、保险、证券、新闻出版、文艺团体等综合性办公用地 B21 金融保险业用地 银行及分理处、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期货交易所、保险公司,以及各类公司总部及综合性商务办公楼宇等用地 B22 艺术传媒产业用地 音乐、美术、影视、广告、网络媒体等的制作及管理设施用地 B29 其他商务设施用地 邮政、电信、工程咨询、技术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以及其他中介服务等的办公用地 续表三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范围 大类 中类 小类

B3

娱乐康体用地 各类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 B31 娱乐用地 单独设置的剧院、音乐厅、电影院、歌舞厅、网吧以及绿地率小于 65%的大型游乐等设施用地 B32 康体用地 单独设置的高尔夫练习场、赛马场、溜冰场、跳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以及水上运动的陆域部分等用地 B4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零售加油、加气、电信、邮政等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B41 加油加气站用地 零售加油、加气以及液化石油气换瓶站用地 B49 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电信、邮政、供水、燃气、供电、供热等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B9

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业余学校、民营培训机构、私人诊所、宠物医院等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M

工业用地 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铁路、码头和附属道路、停车场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M1

一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M2

二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M3

三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需布置绿化防护用地)W

物流仓储用地 物资储备、中转、配送等用地,包括附属道路、停车场以及货运公司车队的站场等用地 W1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物流仓储用地 W2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物流仓储用地 W3

三类物流仓储用地 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物流仓储用地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内部的道路、停车场等用地 S1

城市道路用地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用地,包括其交叉口用地 S2

轨道交通线路用 独立地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以上部分的线路、站点用地

地 S3

交通枢纽用地 铁路客货运站、公路长途客货运站、港口客运码头、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S4

交通场站用地 静态交通设施用地,不包括交通指挥中心、交通队用地 S41 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公共汽车、出租汽车、轨道交通(地面部分)的车辆段、地面站、首末站、停车场(库)、保养场等用地,以及轮渡、缆车、索道等的地面部分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S42 社会停车场用地 公共使用的停车场和停车库用地,不包括其他各类用地配建的停车场(库)用地 S9 其它交通设施用地 除以上之外的交通设施用地,包括教练场等用地 续表四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范围 大类 中类 小类

S9

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除以上之外的交通设施用地,包括教练场等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 供应、环境、安全等设施用地 U1

供应设施用地 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 U11 供水用地 城市取水设施、水厂、加压站及其附属的构筑物用地,包括泵房和高位水池等用地 U12 供电用地 变电站、配电所、高压塔基等用地,不包括各类发电设施用地 U13 供燃气用地 分输站、门站、储气站、加气母站、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灌瓶站和地面输气管廊等用地 U14 供热用地 集中供热锅炉房、热力站、换热站和地面输热管廊等用地 U15 通信用地 邮政中心局、邮政支局、邮件处理中心等用地 U16 广播电视用地 广播电视与通信系统的发射和接收设施等用地,包括发射塔、转播台、差转台、基站等用地 U2

环境设施用地 雨水、污水、固体废物处理和环境保护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U21 排水用地 雨水泵站、污水泵站、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厂等设施及其附

属的构筑物用地,不包括排水河渠用地 U22 环卫用地 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危险废物处理(置),以及垃圾转运、公厕、车辆清洗、环卫车辆停放修理等设施用地 U3

安全设施用地 消防、防洪等保卫城市安全的公用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U31 消防用地 消防站、消防通信及指挥训练中心等设施用地 U32 防洪用地 防洪堤、排涝泵站、防洪枢纽、排洪沟渠等防洪设施用地 U9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除以上之外的公用设施用地,包括施工、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用地 G1

公园绿地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G2

防护绿地 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G3

村庄用地分类 篇3

1949年末, 全国拥有耕地14.68亿亩, 人均耕地2.7亩, 1957年末耕地总面积16.77亿亩, 人均2.6亩, 以后呈逐年减少趋势, 人均耕地1999年末为1.55亩。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摘要》, 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3004万公顷, 人口总数为131448万人, 人均耕地0.099公顷 (合1.48亩) 。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 (合3.75亩) 的40%。因此在这一背景条件下, 镇和乡的建设发展空间必须立足于土地的集约利用;村庄建设要进一步优化改造和适当整治、迁并, 改善环境, 节约建设用地。

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环境、生产条件、风俗习惯非常多样, 又由于过去长期以来自发进行建设, 致使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在各地间的差异悬殊。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1988~1999年镇与村庄建设统计资料, 全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相差幅度依然很大, 1988年各省建设用地指标中, 镇区为50~742m2/人、村庄为55~865m2/人, 各省间相差幅度约为15倍左右;经过十多年规划和管理的实施, 1999年各省建设用地指标中, 镇区为64~428m2/人、村庄为60~462m2/人, 相差幅度缩小为7倍左右, 到2006年镇区为106~405 m2/人, 相差为4倍。上述情况既表明了全国各地差异性很大, 再加上各地规划水平参差不齐, 建设管理尚不健全等因素, 也说明各地建设用地节约的潜力依然很大。

在镇、乡和村庄规划设计中, 应当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节约用地的意识, 将其贯彻到规划各个阶段的每个环节中。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技术标准和规范等规定, 在合理用地的前提下, 将节约用地的各项措施结合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到各个规划阶段内容的细部。

一、编制县 (市) 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各县 (市) 规划建设镇、乡工作序列中依据性的重要环节

要拟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的城镇化进程和规划目标, 逐步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引导各项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镇是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 而不是大中城市的简单缩小, 镇的发展不应是以我为中心“小而全的个体”, 而应是“承上启下、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群体网络。”

在县 (市) 域城镇体系规划中:

1. 要提出城镇化的战略目标, 确定城乡居民点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

2. 依据城镇各自的区位条件、服务范围和各项设施的分布来选定中心镇;

3. 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 避免各自为政、规模不当;

4. 布置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防止重复建设、提倡统建共享;

5. 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

合理确定各个镇的性质、规模、各项职能和发展方向, 以促进镇的有序发展, 实现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避免了规模不当和重复建设, 这将是建设用地和资金的最大节约。

二、切实做好镇 (乡) 域镇村体系规划

科学协调土地规划与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关系。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 做到地尽其用, 做好用地管理,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 维护环境生态平衡, 以有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严格依据法规和各自的标准进行规划, 相互协调, 统筹兼顾, 综合平衡, 并通过实施的检验及时进行调整, 阶段滚动修订, 不断更新完善。

为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试点工作, 国土资源部实行如下的政策:对完成了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试点, 给予一定的建设用地周转指标, 封闭运转、到期归还。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外列出部分周转指标, 专门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使用。

在镇 (乡) 域镇村体系规划中, 要细致调查现状镇区与所辖各村的人口分布、产业结构、资源状况、土地利用、各项设施的现状。

做好规划预测:

1. 农业富余劳力的转移、镇 (乡) 域人口的增减与流向。

2. 合理确定镇村体系的层次、镇区的发展规模与村庄的合理迁并, 要做好建设用地的还耕, 保护生态环境, 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

3. 统一安排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电讯、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体科技、医疗卫生、商业贸易等社会服务设施, 避免求大求全和重复设置, 做到合理规模与分布, 提倡统建共享。

三、科学编制镇区总体规划,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避免过多、过早占地

1. 细致调查分析镇区建设用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比较镇区发展方向的多种可能性, 多方案优选, 合理用地。

2. 依据县 (市) 域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城镇性质与规模, 合理选择确定镇区近远期的人口规模,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 镇区建设用地布局应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 尽量利用荒地、劣地, 少占耕地、菜地、园地和林地。

规划建设分期和发展过程的阶段明确, 每个阶段应布局紧凑, 相对完整, 避免拉大架子过早占地。

四、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

1. 根据镇区和各村的人口构成分别计算居住用地, 合理选址, 注意现状用地的挖潜, 先行安排利用建设用地内的空闲地、闲置宅基地, 结合住宅翻建进行调整改造。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 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 不予批准。

2. 应根据不同类型住户的需求, 严格控制宅基地, 合理选定住宅建筑的型式, 鼓励减少分户, 宜设计为一户多套、一楼多套式住宅, 对于非农业户提倡建设水平分户的单元式住宅, 提高建筑层数, 节约建设用地 (见下表) 。

3. 住宅建筑设计中, 宜加大进深, 减小每户面宽, 适当增多每幢住宅建筑的单元数和户数, 以利于提高建筑面积毛密度 (容积率) 和建筑密度。

4. 改进住宅群体的院落组合, 宜采用一条巷路服务两侧住宅的组合型式, 以减少道路的用地面积。

5. 搞好旧区的改建与利用, 提高居住用地的利用率。改造城镇建设用地的“城中村”、“空心村”。迁村并点后的原村基做到及时复耕或还林、还草, 改变双重占地的状况。

6. 提倡住宅与商业服务等公建、无污染不扰民的小型厂房相结合, 设计为底商住宅、下宅上厂或下厂上宅等综合性的建筑。

7. 住宅底层或半地下室设计为停车、储藏或其他附属设施等。

8. 工厂的集体宿舍不宜各厂分散建设, 避免工厂用地的扩大且不利于工厂的管理和职工的休息。应结合住宅区、公建区成片进行公寓建设, 以适应环境优化及人口转化的需求。

五、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1. 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积指标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2. 提倡公共建筑的多功能组合设计, 性质相近的项目建成综合楼, 提高建筑层数, 统筹安排所属设施场地的综合利用, 避免各单位自建小楼、圈小院、附属设施各搞一套的做法。节约用地, 减少投资, 增大建筑体量。

3. 集贸市场选址合理, 避免盲目求大和布点过密, 造成“有场无市”的浪费现象。用地的面积应按平集规模确定, 非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 并应妥善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用场地或部分次要道路等具体措施。

4. 部分商业服务设施, 可以采用灵活设点、流动经营等方式, 不必占地。

六、生产建筑的规划设计

1. 挖掘现有生产建筑用地的潜力, 适应发展预留的余地应相对集中进行布置。统一解决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

2. 在生产工艺允许的条件下, 提倡设计为多层厂房。

3. 无污染不扰民的生产项目可与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结合进行设计。

4. 相同类型和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 利于辅助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5. 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规划远离生活居住用地, 并依据污染程度逐次布置其他项目, 可以减少防护绿地的面积。

6. 可分散加工的生产项目, 镇区可只设发料、验收、销售的业务门市, 节约了厂房建设的用地和投资。

各类专业户的生产用地应根据其生产内容、经营特点集中进行安排, 不宜分散布置在每户宅基内, 以适应发展变化, 而且避免了有些经营内容对居住的干扰。

七、道路与绿化的规划设计

1. 理顺道路系统, 减少过境交通穿越镇区和村庄的内部, 避免干扰, 提高对外交通的效能。

2. 疏导河流, 恢复和发挥水系的运输功能, 既减轻道路运输压力, 又降低运输成本。

3. 道路断面符合功能需要、宽度适宜。

4. 根据使用需要设置必要的广场、停车场, 减少4. 根据使用需要设置必要的广场、停车场, 减少路面停车, 以充分利用路面宽度, 避免单一地加宽道路路面作为停车的做法。

八、环境绿化的规划设计

充分利用不宜建筑的地段作为绿化用地, 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 规划设计要做到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省力, 便于养护。

1. 规划设计中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种植土壤。

2. 大力提倡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

3. 减少铺装, 雨水回收利用, 采用微喷、滴灌、地膜覆盖。

4. 利用废料、废材做假山和铺地, 回收枯枝、落叶、树皮做肥料。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村庄用地分类】相关文章:

村庄建设用地分类05-27

村庄垃圾分类考评办法10-25

村庄分类的规划指导意见05-20

农业用地分类范文05-30

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03-06

村庄村庄规划范文05-24

村庄改造05-26

文明村庄05-10

村庄搬迁05-09

村庄布局05-24

上一篇:校长的道德定位下一篇:新刑诉法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