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

2024-05-06

消费行为(精选十篇)

消费行为 篇1

1. 服饰消费行为的生活面

为了把握服饰消费行为的生活面, 必须分析构成生活面的结果即年龄和家庭生命周期、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服饰兴趣、社会因素等五个重要因素。

1.1 年龄和家庭生命周期

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服饰的需求、兴趣、爱好和审美观各不相同, 具体表现在他们对服饰的功能、款式、色彩、材料、号型、舒适度和流行性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今三口之家已成为家庭的主要结构形式, 独生子女成为服饰市场的主要消费者, 这些变化都将对服饰企业产生新的影响。

1.2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等安排的生活模式, 并通过自身的生活、兴趣和意见表现出来。由于人们的价值观、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的不同, 决定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对服饰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它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1.3 消费习惯

消费习惯是指消费者在长期的消费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经济性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容易被内部或外部因素所改变, 它是激发消费者需要的推动性因素。

人们的消费习惯一般是现实中的购买行为, 需要直接购买商品、消费商品才能满足自己的习惯。所以, 消费习惯一旦形成, 既直接影响日常生活消费,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心理。

1.4 服饰兴趣

人们的服饰兴趣广义上说是指人们对服饰的选择、穿用、保管等与服饰相关的事情特别关心, 倾注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的行为。具体地, 人们的服饰兴趣是指人们对有关服饰的某一特定内容特别感兴趣。如有的人对服饰的色彩非常感兴趣, 有的人则对服饰的面料质量特别关心。

1.5 社会因素

影响服饰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阶层、相关群体、家庭等。

所谓社会阶层, 是指具有相似社会经济地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的人们所组成的群体。

相关群体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构成的, 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群体性格和习惯, 从而影响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态度、看法、生活准则和具体的购买行为。

家庭影响的重要, 在于一个人从幼年时就开始受到家庭种种倾向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会伴随其一生。

2. 服饰消费行为的感性面

服饰消费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感性面, 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即感觉和知觉、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商品因素、流行等。

2.1 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 是指消费者的感官直接接触刺激物和情境所获得的直观形象的反映。这种认识由感觉开始。比如, 某种服饰的款式、颜色、材料和做工等, 刺激了消费者的视、听、触觉感官, 使消费者感到它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感觉到信息汇集在大脑中进行初步分析综合, 使人形成对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这就是知觉。

2.2 自我意识

消费者的自我意识在消费行为过程中, 是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过程, 特别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的决策过程中、在商品购买过程中、在使用商品的评价和体验过程中, 自我意识的作用表现得更加突出。

人们消费商品的目的, 直接的理解是要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 而在满足人们需要的时候, 消费商品的最终效果是要由消费者本人的体验和评价来实现的, 自我意识正是在这一心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

2.3 社会角色

人不能离开社会独居, 每个人在社会里都有一种身份, 居于某一位置, 或分担一份任务, 扮演一种角色。为了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规范或所扮演的角色一致, 人们的穿着要符合社会认同的服装模式。

2.4 商品因素

商品是消费行为的客体, 消费者的需要最终要通过商品得以实现, 商品的属性相对地决定着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同时, 个体消费心理的差异形成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不同看法, 会导致不同的购买行为。

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看, 商品具有两大类功能:商品的基本功能和商品的心理功能。消费者在评价选择商品时, 主要是就这两方面将商品进行对比。一般来说, 只有基本功能和心理功能都比较出色的商品才会受到消费者欢迎。

2.5 流行

面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消费需求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服饰企业必须要针对服饰品流行所具有的新奇性、短暂性、普及性和周期性等的特点, 做好服饰品流行趋势的预测, 不断开发和设计出用料好、款式新、风格独特的服饰产品。

3. 结论与展望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 在于把产品卖给消费者并能盈利。决定消费者是否消费某一特定产品的关键因素就是该产品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 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消费者使用某一特定产品的效用, 进而促使消费者行为的实现。这其中, 最主要的是如何实现消费心理的满足感。企业只有了解、掌握了影响服饰消费行为的两个主要原因———生活面和感性面, 才能有针对性的调整产品结构, 以多样化、个性化的经营手段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

此外, 企业还需在现有的基础上, 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理念, 掌握消费者将来可能发生的购买意向和购买行为, 进一步对消费者的服饰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探究, 以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不同年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兴趣、社会因素、流行等方面的消费群体为背景, 就消费者对服饰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 对消费者服饰需求与购买动机、服饰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决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服饰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主要从服饰消费行为的生活面和感性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消费者,服饰需求,消费行为,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国联.服装心理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伟民, 温平则.服饰营销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中国消费者品牌心理与消费行为 篇2

早在1959年,美国著名品牌与营销学家利维就指出未来消费者行为更多地是受到其自我以及他所觉察到的产品体现的形象(品牌形象)影响,即消费者行为受到与消费者自我和与其相联系的产品或品牌形象的交互影响。这可能是最早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品牌本质的研究。

半个世纪以来消费者行为学家、营销学家一直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出现了一系列品牌消费心理模型,如自我强化论、环境自我形象论以及自我形象与产品形象一致理论等。可见这一领域研究一直是与心理学理论特别是与消费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联系。

学术界将心理学中的人格与品牌个性联系在一起进行品牌心理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品牌理论专家詹尼夫•艾克创造性的将人格心理学中提炼的“大五”人格因素分析法运用到品牌个性维度的研究中,系统地发展了基于美国文化下的品牌个性维度及量表,实现了品牌个性与消费者个性(人格)之间的连接。近十多年来,随着品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意识到消费者自我、人格在品牌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果把个性或人格看作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由先天的资质和后天的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品牌应当是毫无个性可言。但在消费者与品牌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品牌象征意义及其所传达的信息使两者可能建立其亲密的情感联系,此时消费者就将品牌视为带有人格特征的“朋友”。从这一层面意义来说,品牌就有了生命,也有了独特的个性或人格。

最新研究表明,只有将消费者自我与品牌个性置于消费者行为的平台上来讨论,才可能更好地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与消费者其他特征的互动作用。所以品牌心理主要是指消费者通过对特定品牌商品或服务的使用而产生满意以及形成信赖和品牌忠诚的感受与体验。消费者品牌心理意义建构其实质就是通过产品或服务联系消费者(心理),假如把产品比如成一个圆,消费者也是一个圆,品牌则是两个圆交叉的地方,交叉的地方越多,意味着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程度越高,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性(信誉)与忠诚度越高,若当两个圆完全重复,则品牌就成了消费者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品牌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品牌的识别特征,品牌定位与品牌理念,品牌态度、品牌个性与消费者自我关系以及品牌满意与品牌忠诚关系等内容。

消费行为新动向 篇3

“互联网是技术网络,SNS是社会网络,信息革命从技术网络发展到社会网络是必然的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如是说。我们从门户时代走到了 2.0时代,再到如今的 SNS时代,真实生活和虚拟网络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SNS的兴起和发展,代表了互联网进化的趋势和方向。

在《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一书中,作者将 SNS的发展历程分成了三个阶段:以Friendster、MySpace、 Facebook为代表的SNS的崛起和发展。在其进化的过程中,最为明显的新特征是“真实人际关系网络”:以Facebook为代表的第三代 SNS,和普通交友、无数陌生帐号聊天区别开来,线下真实的人际网络被复制到了线上,真实的人际关系成为其核心价值,将这场互联网的革命进行得更加彻底。

在国内, SNS的使用和影响都在激增。根据 CNNIC发布的《第 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09年 6月 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3.38亿,同比增长 8500万人,年增长率高达 33.6%。同一时期内,以人人网为代表的八大主要 SNS网站用户增长 8200万人,增长率达到 120.6%,增量几乎与整个互联网用户的增量持平。

从艾瑞的 iUserTracker网民监测系统观察 2008年5月到 2009年5月用户日活跃 TOP20网站可以发现,排名 8~20位网站变化明显,上升显著的网站包括:视频代表网站——优酷;电子商务代表网站——淘宝; SNS代表网站——人人网。并且,网民在这些新兴网站上花费的时间远远更高。可见,网民的行为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 2009年的网民行为关键词是:视频、网上购物、SNS。

如此众多的人来到网上,第三代 SNS就拥有了真实的社会密度。在你所属的社会群体中,如果每个人都在网上,你就可以确定使用 SNS协调这一群体的社会和商业生活。

未来“湿”世界里,人们不再像机关、工厂那样永远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待在一起,而是可以依靠“湿件”的力量轻易地在网上组建各种群体,发现志同道合的人、以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一起从事某个项目。SNS的出现,无疑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由“人机对话”发展到 “人人对话”,构建了新型的联络沟通模式。它正不可否认地改变着内容和信息的运作方式,特别是消费行为方面。要有效地利用这一新平台,就必须学会其特殊的规则,了解消费行为的新动向。

双向交流

SNS的兴起让消费者的角色多元化,他门不只是消费者,同时也是听众、指导者、创造者、传播者与批评者。

它实际是把权力赋予了消费者,现在消费者可以不断地通过 SNS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在线交谈与传播对于一个公司的品牌资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论你是否愿意,关于品牌的讨论时刻进行着。 2007年,时任央视英语主播的芮成钢在其博客上发出抗议,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并以个人名义向星巴克总裁发出抗议书。这个帖子在两天之内被点击了 50万次,网民表达了对芮成钢的支持,猛烈的批评之声迅速被各大传统和在线新闻媒体转载,星巴克被迫撤出故宫。

SNS已经改变了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以及品牌的运作方式。过去品牌的营销方式都是单向的,现在则需要采用双向沟通。要想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就必须加入在线对话,与消费者建立联系、进行双向交流。星巴克于 2008年推出了公司的第一个社会化媒体网站——“我的星巴克点子”(www.MyStarbucksIdea.com)。在该网站上,消费者不仅可以提出各类针对星巴克产品和服务的建议,对其他人的建议进行投票评选和讨论,而且可以看到星巴克对这些建议的反馈或采纳情况。从创建之日起网站就吸引了巨大的流量,在创建的头 6个月内,网站共收到了约 75000项建议,以及成百上千的相关评论和赞成票。对于星巴克来说,公司由此从消费者那里获得了一些极具价值的设想和创意,用来开发新的饮品、改进服务体验和提高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强化了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一些老顾客与星巴克的关系和归属感,也塑造了星巴克关注消费者需求和悉心倾听消费者意见的形象,提升了广大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好感度。

要利用 SNS营销就必须改变企业的思维定势。过去的做法是集中在对消费者的宣传上,而这一新型的平台则是鼓励双方对话,鼓励消费者与消费者对话,而品牌只是为这一对话提供了话题。

同时,品牌的社交媒体战略要与整体营销战略相结合。加州大学斯隆研究中心的唐娜 •霍夫曼教授(Donna L. Hoffman)在《麦肯锡季刊》上发表的一个报告中指出:“公司不应该只是在 MySpace上购买广告,他们应该把互动性元素(社交媒体)作为自己营销计划的一部分。”

感性消费

此前 IM、Email都是一对一的关系, BBS是以话题为中心,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而SNS以人的关系为中心。作为真实社会生活的数字表达方式,每个人的人际关系、社会网络与信息传递在上面都能够得到真实的再现。很多人通过 Facebook、人人网等找到了自己失去多年联系的老同学和老朋友,SNS已经成为网民维护和扩展其真实人际圈子的关键途径。

在这个平台上,需要的是被人关注,希望能及时了解好友和关注者的生活动态,并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朋友,进行多角度的个人展示。因此,满足消费者情感诉求的营销方式才能将营销信息渗透到用户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让每个用户都自动成为品牌的传播者,实现传

虚拟礼物作为网络世界里表达情感的一种理想工具,已经发展为 SNS网站用户最喜欢、最常用的工具之一。相比于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情绪的 Banner广告,定制的品牌虚拟礼物因为其蕴含的情感价值,使得大家自然而然对此物产生好感,并乐意与身边的朋友分享。优乐美看准了这一趋势,通过在人人网定制优乐美奶茶虚拟礼物,鼓励 SNS用户在天凉的时候给朋友送上一杯奶茶表示关心,用暖暖温情打动他们,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品牌的好感度。奶茶礼物推出的第一天,就有 60万人送出优乐美奶茶给自己的朋友,送礼行为通过用户群得到扩散性的多次传播,其营销价值和商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口碑决定购买

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智且精明,对广告反感、对促销不盲从,取而代之的是开始依赖亲朋好友的推荐、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购买决策。而且消费者也越来越有表达自己的意愿,好东西希望和所有人分享,如果有不满,消费者也会积极寻找渠道告诫更多的网友。

相对于传统的广告内容,用户会更加相信与其兴趣爱好类似的朋友创建的内容。根据尼尔森最新发布的全球广告信任度调查显示,高达 91%的中国在线消费者不同程度地信任他人(熟人)所推荐的商品。

这样看来, SNS并非只是中国人用来娱乐的形式,他们还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施加影响,尤其是当传统的沟通渠道逐渐失去吸引力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第 24页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称, 48%的受访者称与电视相比,他们更相信在线获得的信息。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受访消费者指出社交媒体渠道在手机、消费电子产品、化妆品和婴儿护理用品这几个类别中,对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大。

消费行为 篇4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

(一) 当代大学生消费收入结构

滁州学院绝大多数大学生来源于安徽省内, 较少数学生来自其他省市, 他们在学校期间的主要消费收入是家庭的供给。并且有一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这部分学生的消费收入主要是靠父母或兄弟姐妹的辛苦劳动所得。据调查统计, 来自家庭的消费收入占总体收入的70.1%, 其中城市学生相对比重偏高, 农村学生相对比重偏低。来自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占22.3%, 其中城市学生相对比重偏低, 农村学生相对比重偏高。来自亲戚朋友的资助占3.7%, 其中农村学生相对比重偏高, 城市学生相对比重偏低。来自勤工俭学及个人兼职收入占3.9%, 其中农村学生, 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相对比重偏高, 城市学生相对比重偏低。

(二) 当代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

1.学费支出。

四年制本科生学费平均约为3900元/年, 约占消费总支出的38.4%。三年制专科生学费平均约为3500元/年, 约占消费总支出的34.8%, 总体来说, 学费支出约占消费总支出的36.9%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收费标准有所不同, 在这里用平均水平来说明问题) 。

2.住宿费支出。

由于该校住宿条件有所差别, 学生住在校内公寓, 住宿费分别为800元/年和1000元/年不等, 大约占消费总支出的9.1%。

3.基本学习生活消费支出。

这部分开支约占消费总支出的29.6%, 主要包括日常饮食开支和服装费用等。这部分消费支出在大学生消费总支出中占较大比例, 它是维持大学生基本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开支基本上和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 与每月总支出中所占比例成反比。即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在这方面花费每月不超过230元, 有的低于120元, 占每月总开支的40% 以上, 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一般从250~450元不等, 却只占每月总开支的20%~30% 。

4.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开支约占消费总支出的9.3%。

在大学生生活中, 人际交往是比较普遍的, 只要与喜事有任何关联, 比如过生日、考试得高分、获得奖学金、评了先进、交了女朋友等, 都会成为送礼和吃喝的理由。吃喝一次少则几十, 多则上百。大学生中的请客送礼也讲究“礼尚往来”, 今日你请我, 明日我请你, 否则, 就觉得欠了别人一个人情。人情往来给一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 特别是农村学生带来了经济负担, 有时甚至是一种精神负担。比如有的大学生苦于囊中羞涩, 在人情消费上要耗费掉许多时间和精力, 有的甚至为此节衣缩食, 影响了身心健康, 也影响了学习。另外, 由于手机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及, 通讯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消费开支项目。

5.发展性消费支出约占消费总支出的3.7%。

这类支出主要是投资性的消费支出。包括各类考证费、专升本培训费、考研培训费和外语培训费, 以及相应的辅导教材费和用于购买其他书籍的费用。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的人才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变化。人才衡量标准的多元化日益明显, 学历认可变为主要是市场认可。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 尤其是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迫使在校大学生多考几个证书, 辅修其它学科, 以增加求职砝码, 成为在校大学生追求的目标。

6.电子产品及休闲娱乐消费支出。

这部分支出约占消费总支出的5.6%。现代的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方便, 追求时尚的消费已在电子产品领域充分体现。社会流行时尚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趋向, 毕竟当代大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在大学校园里大多数学生追求着一种氛围, 一种高档次的精神需求。他们愿意参加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强的各种活动以陶冶情操。如, 假日旅游、看电影、听音乐会、观看各种演出、争当电视综合性或专业性节目的观众。

7.因谈恋爱所增加的消费开支不容忽视。

据调查, 有35.6% 的在校大学生谈过恋爱, 其中分手的占11.1%, 正在谈恋爱的占24.5% 。由于谈恋爱而增加的费用占消费总支出的6.8% 。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消费结构不合理。

严格意义上说, 大学生生活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 伙食费用更应是占较大比例, 但在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开支、电子产品及休闲娱乐消费支出以及因谈恋爱所增加消费开支, 远远大于发展性消费支出。并且, 有一部分大学生, 其中女生占较大比例, 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饮食, 反而在伙食费方面开支较少。对在校大学生而言, 这种消费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

2.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 盲目性消费较为严重。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正处于一个不断成熟的阶段, 思想情感、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不够稳定。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 第一次真正自己自由地支配各种费用, 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 理财能力差, 开支缺乏计划性, 父母给多少就花多少, 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什么, 很少考虑所购买的东西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有时买的东西就根本没有用过。另一方面, 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增大, 父母对子女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 更增加了大学生无计划的盲目消费。

3.攀比之风在大学校园愈演愈烈。

在校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 对现代社会消费现象的模仿越来越明显, 在消费上有攀比和追求名牌的心理。下馆子、进酒店请吃请喝已不再是新鲜事;有些同学为了不丢面子, 情愿节衣缩食, 甚至牺牲自己其他必要的开支, 去买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 不惜负债消费。虽然现在有部分人提倡超前消费, 但是有些学生却忘记了艰苦奋斗精神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忘记了自己的家庭经济实力。这种现象加重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误人歧途。

4.当代大学生消费中的从众行为严重。

从众行为, 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随大流”, 是由于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缺乏判断力, 在同学一致性的压力下, 为了试图解决自身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其他同学一致行为的现象。在大学校园中, 从众行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 而这一时期又恰恰是人生中最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拥有友情的时期, 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认为只有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一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不管是学习方法、作息习惯, 还是生活情趣、消费习惯、业余爱好都会出现从众行为。因此, 在大学生的消费方面, 从众行为会导致无谓的浪费, 甚至可能养成恶习。

5.炫耀型消费越来越明显。

某些大学生的消费, 已经不只是为了自我学习生活需要的满足, 还想以与众不同的消费档次炫耀于人。他们不管是穿衣、喝酒、抽烟, 还是使用手机、电脑、Mp3, 都以名牌来显示自己的富有, 借此以博取他人尤其是同龄人的倾慕,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是, 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有较好的家庭经济实力来支持这种行为, 有些大学生宁可置父母的艰辛于不顾, 也不愿在消费上落后于人。校园里的这种炫耀之风, 不仅会污染校风校纪, 还会腐蚀大学生的心灵, 将来对社会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6.因恋爱而增加的消费开支比例不小。

在当代大学校园里, 谈恋爱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男孩子为了追求自己倾慕的女生, 只要是女方看中的东西, 一般都会慷慨解囊, 遇上情人节、圣诞节、生日等重大节日, 那更是竭尽全力, 大显身手。有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太好的大学生, 也可能会因为女友的一件名牌时装而做起减肥运动, 这也是让人感到忧虑的一方面。

三、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1.对大学生加强消费道德和消费观念教育。

消费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一定的消费活动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对人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和消费中各种关系具有评价调节作用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在整个消费活动中,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传统美德, 淡泊明志更是古往今来众多有为者的座右铭。大学生在大学就读, 没有经济来源, 理应树立与自身、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念, 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 大力倡导理性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消费质量, 促进身心健康;培养自己协调好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的关系, 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 反对和消除不良消费习俗。在求知识、学本领的同时, 首先要学会做人, 不能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但是, 大学生经济独立性差, 消费没有基础, 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较少, 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 自控能力不强, 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为此, 很有必要对大学生提倡健康消费, 进行消费道德和消费心理方面的教育。比如有针对性地开设消费指导课程和专题讲座, 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指导他们做好人生规划。

2.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

大学期间是学习理财的重要时期, 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会受益终生。大学生消费支出需要依靠父母 (家庭) , 父母 (家庭) 在为大学生提供经济来源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理财能力, 引导他们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 培养节约和计划用钱的习惯。对他们的开支要给予一定的限制, 由传统的“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转变为“再富不能富孩子”的观念, 并且, 要对他们的花费去向进行关注和适当引导, 及时纠正那些不应有的消费。作为高校也要经常对大学生进行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 (包括经济金融常识及个人家庭理财技能方式) 和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 (包括理财情景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等) ,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性地分析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开支, 哪些开支是不必要的开支。建立合理的消费计划, 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消费的意识。作为大学生,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计划、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可支配资金, 培养独立理财能力。注重精神消费, 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中去。加强学习, 准备应对工作的挑战。

3.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和自主创业。

勤工助学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的实践活动, 也是缓解大学生消费压力的一个途径。学校应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 不仅可以使在校大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解决生活问题, 增强自强、自立的意识, 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 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还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对于少数有能力和条件的大学生应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去创业, 创业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也能很好地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另外, 通过这样的方式, 还能增强他们对劳动收入来之不易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R·所罗门 (奥本大学) , [中]卢泰宏 (中山大学) .消费者行为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龚振, 荣晓华, 刘志超.消费者行为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分析影响文化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 篇5

一.内在因素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其中主要是性别与年龄。女性与男性在文化消费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女性比男性更常从事文化消费活动,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性格、知识、认知、思维等方面都不一样,因而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和需要也不一样。

(二)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消费者的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实际收入与预期收入的变化都对消费行为有影响。当绝对收入提高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就会上升,相对收入与购买力则成反比,而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都与购买力成正比。

(三)心理因素

一般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文化产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括消费者的兴趣与爱好、需求、动机、认知与能力。

二.外在因素

(一)文化因素

没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并深受这一文化所含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一影响也延伸到了他们的购买行为。消费者特征因素中的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消费者,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价值标准不同,在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上会表现出明显差异。

(二)社会因素

网络信息消费行为分析 篇6

[关键词] 网络信息 消费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日益成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信息的开发、管理、利用,以及供给、传播、消费,关系到个人、企业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信息消费是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它能满足人的信息需求和求知欲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网络信息消费是指人们使用网络信息资料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料的使用过程,即对内容的吸收、利用和信息需求的满足过程,保证吸收的信息与需要相匹配。正是因为信息具有物质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们才把信息作为消费对象,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消费信息。网络信息消费是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高层次消费活动。

一、网络信息消费的现状和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密切结合,引发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信息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信息产业崛起,网络信息消费逐渐成为信息消费的主体。

与其他消费相比, 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消费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网络在全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 ,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在网络空间里信息消费市场没有国界、疆域限制。网络又是一个开放的媒体空间, 通过因特网,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国内外的信息, 有信用卡的用户可以成为全球的信息消费者, 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世界范围的信息和服务。

2.知识水平、经济收入决定的信息消费的层次

知识水平、经济收入越高者, 其信息消费的欲望就越强烈, 信息消费的层次就越高, 多以网络信息消费为主。反之, 知識水平、经济收入较低, 信息消费的层次也较低, 如听收音机、看电视、读报纸等。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而中西部经济相对滞后,所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方的信息消费水平居全国前列,而众多西部地区的信息消费水平依然处于较低层次。

3.信息消费的个性化

在市场经济时代, 商家必须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赢得商机。在信息消费市场, 商家同样把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放在第一位,网络运营商在经营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方面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设立更多的专业网站, 来适应这一趋势。

4.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在网络时代, 信息消费者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把消费后的反馈信息传给网络运营商, 运营商能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 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

二、影响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

影响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用户的信息需要

信息需要是指人们在从事各项实践活动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现象日益复杂,人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进行各项活动时就更加需要了解情况,掌握知识,以便做出有效的决策,于是信息需要也日益增长。当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获得信息来支持该问题的解决时,我们就说他具有信息需要。当信息需要成为信息消费的满足对象时,其目标所在就成了信息消费的行为目标。因此,用户的信息需要决定了信息消费的目标。

2.用户的素质

用户使用信息满足需要的消费过程,主要是对信息内容吸收和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知识、智力和能力水平等素质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用户能够表达出其信息需要,而且制约着信息需求与实质问题的关联程度。

3.用户的支付能力

用户在信息消费中的支付能力包括在收入基础上的货币支付能力和时间、精力等的投入程度。货币支付能力与信息消费存在着相互促动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货币支付能力较高时,信息消费可能增长,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因其生产力作用而增加用户的收入,进而提高货币支付能力;当货币支付能力不足时,信息消费可能受到限制,信息消费的不足又会制约收入和货币支付能力的提高。有人曾对信息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进行回归相关分析,认为信息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呈线性相关关系。

4.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信息剧增”现象,信息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处理能力,人们再也无法像早期那样仅凭自身的生理器官来获取和使用信息。如何延伸和扩展人的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网络、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的信息功能,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成了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信息技术。用户如果有较高的技术装备,信息消费的数量规模和质量效果就可能得到扩大和提高,进而影响其消费结构;如果技术装备很低,用户就无法获取和消费使用更多的信息,就可能影响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

总之,信息消费是一个由信息需要、用户素质、支付能力、信息的质和量、技术手段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运行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导致相关的失衡,进而引起信息消费过程的转向、畸形或停滞,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

三、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所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刚刚具备较大规模的初步发展,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面对。

1.网络信息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以及消费结构不均衡性

第15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工作人员总共占上网人数的0.8%,70%的农村人口的信息消费总量不及城市的三分之一,网络信息消费更是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数字鸿沟”问题在城乡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反映到网络信息消费领域里,表现为随着地域差别趋势的扩大,其网络信息消费鸿沟也将继续扩大。其结果是,一部分人是手机上网,电子购物,网上娱乐,一部分人则是忙于改善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随着城市网络信息消费的日渐增长,广大农村的网络信息消费长期滞停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网络信息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表现在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共占78.4%)远远超过学术研究、商务活动和网上购物的总和(0.9%),这种巨大的差距显示出网民对网络信息消费的不成熟性。“获取信息”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获取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将用于什么样的用途都不明确,并不排除获取或散发一些无用或是有害的信息,这就不是正常的网络信息消费研究范围之内了。网络信息消费结构的不平衡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信息消费的质量。

2.用户网络信息素养

在我国农村居民中,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信息意识淡薄,制约了对网络信息消费的数量和质量。网络信息消费尚未得到普及,相当一部分用户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信息供求模式,导致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还有少数网络用户利用网络进行非正当的活动,而一些网络信息用户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和对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加上自我保护意识较差,不加分析任意接受别人的信息,结果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上网不慎而导致上网费用高达上千上万的案例已屡见不鲜。

3.网络信息监管问题

目前,网上虚假、无用信息很多,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信息精品如大海捞针。网络监管不力,使用户对网络信息产品的期望收益与实际增殖之间反差过大,对网络信息消费缺乏热情,对网络信息产品和服务产生信任危机,网络信息消费心理脆弱,严重制约了网络信息消费市场的发育。

4.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网络信息是有其知识产权的,包括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而目前对信息的复制、篡改、任意传递轻而易举,防不胜防,网络侵权此起彼伏。我国网络信息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立法滞后,对网络信息消费者缺乏应有的法律保护,使网络信息消费者的权益受损极为普遍。

四、引导网络信息消费健康发展的措施

为了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健康高速的发展,我们必须引导网络信息消费走向正规,所以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发挥政府宏观政策引导的积极作用,制定有利于网络信息市场发展的宏观政策

加快网络信息消费立法,加大网络信息监管力度,规范网络信息消费市场,提高网络信息服务质量。制定信息法律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网络技术安全和标准法、消费者个人隐私保护等。要通过强化信息质量控制和市场管理,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犯罪,保证信息安全,切实保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

2.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信息意识,提高全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需要普及高等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信息消费力;通过各种继续教育和网络信息利用实践,提高对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掌握程度,为提高网络信息消费质量奠定良好的主体条件;加强网络信息消费教育,逐步改变人们盲目追逐新潮的消费心理,促进网络信息消费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提高信息主体的法律意识、伦理道德观念,从而有助于提高网络信息消费的层次。

3.努力填平“数字鸿溝”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弥合“数字鸿沟”。(1)加速政府上网工程,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管理社会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制度障碍和人力资本障碍。(2)加大教育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计算机普及和因特网接入,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提高未来劳动者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3)积极推进农村的社区接人和设立普遍服务基金,大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强化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实现网络在农村地区的社区普及化。(4)加大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西部地区利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扩大信息技术的需求,缩小“数字鸿沟”。

4.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强化信息系统

信息对称主要靠制度保障,管制和信誉是解决非对称信息的两个基本机制,两者有替代性也有互补性。要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规范信息消费市场行为,为信息消费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强信息鉴证和网络监管,强化信息系统,维护学术权威和专利,维护消费者权益;努力研发网络安全程序,杜绝各种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胡智史毅华:发展完善信息消费的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2001(2):79一82

[2]侯延香房玉琦:信息消费障碍及对策分析[J].情报杂志,2003 (7):9一10

[3]金燕:信息消费质量:含义、评佑及提高[J].情报资料工作,2002(1):26一28

[4]王桂云:影响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J].信息研究,2002(1):41一43

[5]张鹏: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信息,2001(6):26一28

[6]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西部居民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里探析 篇7

一、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

由于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偏低, 目前消费还主要是以实用为主, 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特别是在西部农村地区, 收入水平更低, 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更加看重产品的实际用途, 而对产品的商标、包装等不如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这样重视。按Kotler Philip的产品层次定义,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 其需求主要是在期望产品层次上, 各企业间的竞争也主要停留在该产品层次上进行竞争。

二、价格敏感性强, 但城乡之间价格敏感程度差距较大

中国人本身就有节俭的传统美德, 再加上西部地区收入相对偏低, 因此总体来说西部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 即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为了在市场中找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他们经常到处对比价格, 反复思考其性价比, 然后才作出购买决策。但是, 西部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农村居民的需求价格弹性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在同样的涨价幅度下, 农村居民的消费量将比城镇居民下降得更多。

三、口碑传播对消费决策影响显著

口碑传播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短期购买决策, 而且还从长期上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别是当消费者没有足够的信息和能力来了解产品的真正性能或者产品信息出自一个专家之口时, 口播传播对消费者的影响更大。消费者不可能对每一样产品所涉及的技术都相当精通, 也不可能收集到每一样产品的所有信息, 为了降低购买失误率或减少购买失误带来的损失, 他们将从各种渠道了解市场信息和产品性能等, 特别是在购买产品价格相对于自己收入较高的产品时。而目前商业广告的夸张性甚至部分虚假性使得消费者不得不从除广告之外的其他渠道收集信息, 此时亲戚、朋友、邻居和同事等相关群体的意见和建议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交通不便、电视信号不强的地方, 其他信息渠道严重受阻, 口碑传播就变成了一个他们最重要的信息传播通道。

四、消费者之间的攀比心里较强

很多人往往是看到别人买了什么自己就买什么, 而所购买的产品不一定就真正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特别是当先前购买者由于过分的自豪感而到处炫耀自己购买的产品时, 更容易激发周围人的攀比心里而迅速购买。在西部市场中, 经常出现要买什么就大家都买什么的情况。比如, 目前在农村的电话安装, 如果一个村中有一家安了电话, 那么他们会有很大的自豪感, 到处吹嘘自己安了电话, 从而刺激了周围的人的攀比心理, 于是很快这个村的电话普及率就迅速上升, 即使有些电话的利用率相当低。因此“从众心理强, 示范效应大”是西部消费市场一个重要特征。

五、品牌忠诚度不高

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低, 往往都更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和价格而不是品牌, 品牌意识并不强。而且乡镇零售商几乎控制着产品的流通渠道, 农村居民的选择空间较小, 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品牌忠诚。即使是西部城镇地区, 由于众多知名品牌的存在, 大多数消费者都不会完全购买一个品牌的产品, 而是在多个品牌之间交替选择, 即是一个多品牌忠诚者。但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消费者一般都会购买在当地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

六、节日消费较大, 特别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 (如中秋、春节等) 消费更大

西部地区居民大多数都比较节约, 平时消费精打细算, 但是一旦逢年过节他们就会大量购买商品、尽情消费, 以求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消除平日工作的艰辛。而且西部居民一般都比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 在节日里常常会走亲访友, 此时客人会送礼品或是礼金, 而主人则会盛情款待, 从而相互之间的消费就大大上升。

摘要:正确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里分析是企业制定合适营销策略的基础。然而, 有研究表明, 不同区域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里、消费行为等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本文通过对西部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 试图为正在或准备开拓西部市场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西部,消费心里,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卢泰宏刘世雄: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路径与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2:18-23

[2]Kotler, Philip.Marketing Management (Millennium Edition) [M].Prentice Hall.1999

夜市消费行为研究 篇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夜市经济已经成为每个城市着力打造的名片,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和休闲时间的增多, 一个既陌生又新颖的经济形态——夜市经济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作为休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市经济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甚至投资环境的“晴雨表”。有关专家指出, 夜间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

各个城市在规划夜市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基于市政工程、环境卫生和治安秩序等方面的考虑。我们认为夜市的存在是因为夜市消费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规划很好的夜市必须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而基于文献调查发现在国内还没有基于对夜市消费行为进行的研究。夜市消费由于其体验性、草根性等特点, 与其它消费行为之间有很大差别。本文试图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研究几个关键性问题, 夜市的消费行为特点?不同消费者夜市消费行为之间有没有差异性?夜市消费者满意受哪些主要因素的驱动?消费者逛夜市行为又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夜市消费行为关键性因素的研究既可以给夜市管理规划者提供管理规划依据, 也可以给夜市经营者采用更好的经营策略和提高经营效益提供依据, 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夜市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对夜市消费行为进行探索性研究还可以填补国内关于夜市消费行为研究理论上的空白,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 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对消费者夜市消费特点进行描述性研究, 以及夜市消费行为主要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描述性研究主要涉及十个与研究夜市消费行为密切相关的项目, 分别是消费者逛夜市的动机、消费者逛夜市的时段、消费者逛夜市的交通工具、消费者花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消费者逛夜市的时间、消费者逛夜市的频率、消费者逛夜市的同伴、消费者对夜市的印象、消费者主要消费项目、消费者逛夜市主要考虑的因素。夜市消费行为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探讨消费者体验, 环境因素, 夜市区位因素与消费者满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之间的假设如下.

传统上对消费者逛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如何完成购买任务, 但是很多消费者逛街, 并不一定是为了完成某一购买任务, 而主要是满足放松心情等心理性需求, 最近几年很多学者就逛街的体验性方面做了研究, Mark J.Arnold, Kristy E.Reynolds所做的研究中指出娱乐性和情感价值是很多消费者逛街的重要动机。[1]所以做出如下假设:

H1a:消费者体验与消费者满意度成正相关

H1b:消费者体验与消费者消费者逛夜市频率成正相关

购物环境对消费者行为有一定影响, 这一点很早就被商家所认识, 但是购物环境对消费者的决策行为的影响的重要性一直被很多商家忽视, Turley and Milliman根据总结前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发现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重要的并且比很多人想象要大的多。[2]所以做出如下假设:

H2a:环境因素与消费者满意度成正相关

H2b:环境因素与消费者逛夜市频率成正相关

夜市是悠闲娱乐购物的场所, 而且主要在晚夜间开放, 夜间人们相对出行不便。如果夜市的交通不好, 周围缺少商业中心和重要的居民区, 就很难带来人流, 夜市很难达到集群效应。所以做出如下假设:

H3:夜市地理位置与消费者逛夜市频率成正相关。

2 数据收集与检验

研究方案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问卷主要包含个人信息、问卷题项与量表两部分。由于台湾地区相对于夜市消费行为的研究比较成熟, 量表的构建主要参考了台湾一些调查问卷量表的构建方式, 采用李氏5分量值测量。问卷共发放200份, 为了收集信息方面的方便性, 主要的信息采集是通过网络进行的, 共收集有效样本175份。

样本数据可信度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和指标来检验。体验因素为0.79, 环境因素为0.728, 满意因素为0.715, 地理位置为0.78。样本通过了Cronbach’s alpha信度检验。以AMOS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样本的信度组合和平均变异抽取量分别都大于指定标准, 体验因素 (0.748, 0.6) 环境因素 (0.728, 0.57) 满意因素 (0.721, 0.63) 地理位置 (0.76, 0.69, 说明样本效度良好。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3.1 研究项目

消费者夜市消费行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2 影响夜市消费者满意与夜市消费者行为的模型分析

3.2.1 本文使用AMOS系统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模型估计

使用AMOS系统估计获得的结构模型结果如图1。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值是:卡方自由比=1.569, RMSEA=0.078, GFI=0.918, AGFI=0.823, 都达到了判断值。所以, 我们可以认为, 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模型可以接受。

3.2.2 假设的验证

消费者体验对消费者满意的影响, 路径系数为0.54, p=0.04假设H1a获得支持。消费者体验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本文假设消费者体验对消费者行为有正相关关系, 路径系数为0.308, p=0.012假设H1b获得支持。环境对对消费者满意的影响, 路径系数为0.339, p=0.026假设H2a获得支持。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路径系数为0.434, p=0.01假设H2b获得支持。夜市地理位置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路径系数为0.209, p=0.04假设H3获得支持。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面的夜市消费行为的研究结论, 对中国的各个地方的夜市经营者, 以及夜市管理者提出一些经营和管理建议。

4.1 夜市经营多元化

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在选择夜市中考虑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夜市的多元化。消费者希望在逛夜市的活动中不仅希望能品尝到美味小吃, 还能淘到一些便宜的特色服装、饰品以及特色商品, 另外还能享受一些娱乐项目。只有夜市的消费功能齐全才能发挥集群效应, 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中国各个地方比较成功的夜市无不是集吃喝玩乐购物于一身的多元化夜市, 许多各地特色美味小吃, 精美小巧的自创鞋品、日韩服饰、手工银饰品、手绘帽等摊店, 异国美食, 特色咖啡店等等。

4.2 夜市环境建设

调查报告显示夜市环境包括夜市的交通方便性、夜市环境卫生、商铺整齐, 以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良好是影响消费者逛夜市的最重要因素, 并对消费者夜市满意度起到很大影响, 所以夜市环境建设刻不容缓。现有对夜市的诟病当中, 指向最多的就是夜市的脏, 乱, 差, 以及夜市存在阻碍交通, 夜市扰民现象。城市管理部门在夜市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堵不如疏的态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统一规划, 划出不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区域, 作为夜市经营场所。对设摊经营者, 要明确进入门槛, 制定准入制度。摊柜、遮蓬、告示等要整齐统一, 要做到摊位整齐、通道整洁。在台湾, 夜市已经成了台北的一道风景线, 而且夜市已经成为台湾草根文化的象征, 台湾的一些知名夜市已经成为台湾观光旅游的必去地点。

4.3 提高消费者夜市体验性

夜市消费行为是一种体验消费行为, 消费者的体验性是影响消费者满意的最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消费者逛夜市行为的关键因素, 如何提高夜市的体验性, 是夜市管理者及经营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体验性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新奇刺激、深刻难忘的消费体验, 而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某些具有陌生感、新鲜感和新奇感的消费对象的特殊消费方式。夜市经营者可以通过提供具有创意性的商品, 比如在一个夜市中, 夜市经营者给自己卖的玩偶都起了有创意的名字, 一对情侣枕叫做“共享幸福”, 憋着嘴巴的兔子叫做“伤心兔”, 还有用QQ表情命名的“阿狸”。在夜市中卖的不是产品是潮流, 这是很多成功夜市经营者的心声。另外夜市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环境, 定位自身夜市特色, 当地独特的美食、独特的风情等都能带给消费者新鲜的体验。

4.4 提供服务娱乐设施

调查发现逛夜市同伴主要以家庭成员和朋友同事为主, 夜市如何更好满足这种消费特点, 就能够更多的吸引消费者。比如, 专为小朋友及其父母设置的小型娱乐场所, 提供各种儿童游戏, 可能就会吸引更多的家庭把逛夜市作为晚饭之后的一种悠闲娱乐活动。

4.5 加强交通管理

调查显示绝大大部分逛夜市会选择步行和乘坐公交车。城市亮化必须跟上, 城市亮化工程可以使城市主干道及一些广场、公园晚上亮起来, 以烘托城市夜生活氛围, 也提高居民夜间出行的方便和安全。延长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营时间, 合理增调交通线路及运营时间, 解决老百姓的大众、平民出行不便的问题, 方便消费者出行。

摘要:夜市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和人们休闲娱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尝试对影响夜市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 为夜市管理规划者提供管理规划依据, 同时为夜市经营者采用更好的经营策略和提高经营效益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发现消费者夜市消费行为具有独特的消费特点, 夜市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夜市消费行为受夜市环境、消费者体验、夜市区位等因素的驱动。

关键词:夜市,消费者满意,消费者行为,动机

参考文献

[1]Mark J.Arnold, Kristy E.R eynolds Hedonic shoppingmotivations[J].Journal of R etailing Volume 79, Issue 2, 2003, Pages 77-95.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探究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大学生是当前社会消费中的重要力量, 他们是市场未来消费和潮流的主要引领者, 作为比较特殊的群体,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会有比较特殊的特征, 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 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帮助大学生改正不正确、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促进大学生消费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1.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1) 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消费群体, 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 但是在消费中却表现出时尚、新潮的消费特点, 在消费过程中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他们不仅要求商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还需要商品美观、能够满足心理上的愉悦感。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理性认识还不够, 大多依靠感性认识, 当外界事物对他们的情感产生一定影响时, 他们就会跟着感觉做事。而且随着大学生独立性的逐渐增强, 他们在消费时更多依靠直觉和情感, 容易感情用事。

(2) 形象消费

当前的大学生不再是只会学习的学生, 他们追求时尚、感性、率性, 在消费时容易出现冲动。在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大学生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而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以及人力资源的紧张, 大学生们不得不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 提高自己的形象魅力。

2.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1) 盲目消费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不愿在消费过程中听从家长的安排, 开始要求自我选择, 自己对消费性行为进行支配。大学阶段的学生十分愿意交朋友, 聚餐、出游等活动都需要经济条件作为基础, 并且这些资金都能够为自己的所支配, 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 就需要依靠家长的帮助, 但是这种突然由自己进行金钱支配, 很多学生由于没有计划会出现盲目消费不理性消费的情况。

(2) 虚荣、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满足了自身的物质以及心理需求后, 需要获得尊重需求, 他们所做的各种努力就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在消费领域中, 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求其实是一种炫耀的心理表现, 而攀比心理是一种好胜心, 在消费过程中相互攀比、追求时尚与流行。

(3) 恋爱消费和超前消费

在大学生的恋爱过程中, 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也是比较强的, 大学生认为恋爱不仅是甜蜜浪漫的, 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的。而且当前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 使得大学生中出现很多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的现象。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观念的途径

1.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由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影响的, 因此大学生应积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做出科学的规划, 消费计划要与自己的经济能力相符合, 并且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避免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大学生在消费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能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出现盲目攀比、虚荣等消费心理, 很多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自己的情感的影响, 盲目做出消费的决定, 因此应在大学生中提倡文明消费的行为, 避免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 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2.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

学校应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心理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并做好教育工作, 邀请专家进行教学指导, 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指导。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进行对比和分析, 根据不同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个别指导, 更好的了解学生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掌握第一手资料, 并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同时, 应将大学生的消费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中, 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作为长期的工作重点抓, 教会学生自立, 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庭的负担, 同时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 为学生寻求更多勤工俭学的工作,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作风。

三、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主要力量, 是整个社会未来消费的引领者, 他们的消费行为和心理将对消费市场产生一定的作用。当前, 大学生的消费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 应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重视程度, 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聂本武, 廖雪莲.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4 (13) :245-246.

[2]汪勇刚.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4, 13 (20) :137-138.

消费行为 篇10

关键词:经济危机,消费,行为,心理

随着2008年雷曼兄弟的破产, 经济危机开始由美国扩展到世界各地, 也无可避免地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购买心理。随着经济危机的持续, 经济危机对消费者经济水平的打击开始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预期, 使消费者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导向, 从而适应经济危机的形势。根据大量市场调查分析, 经济危机对消费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节约, 减少奢侈品的消费

与经济繁荣时期相比, 经济危机时期, 消费者的节约意识有大幅提高, 对理财的关注度也大大增强。人们更加重视每一笔钱的用处和流向, 崇尚用更少的钱, 获得更多的价值。

(1) 节约生活开支。在日常的购买行为当中, 消费者不同程度的节约生活中的各种日常开支, 更加注重金钱的合理利用。同时, 不少消费者会进行专门的理财学习, 帮助节约生活中的各种开支, 从而更好的利用金钱, 节约金钱。

(2) 奢侈品消费减少。消费者对奢侈品的需求会相应减少, 或者寻求次级奢侈品消费, 比如,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对高档车的消费减少, 但是对于性价比较高的日系车型的消费却有所提升, 人们开始更关注商品的实际效用。同时, 消费者在旅游、娱乐、服装等方面的消费也会相应减少, 比如, 由于消费者减少购买, 美国《花花公子》杂志销量迅速减少, 包括《西雅图时报》在内的多家报纸宣布破产。

(3) 生活必需品消费水平不变。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消费者的节约意识有所提升, 但是诸如食用油、食盐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数量并不会减少, 反而有可能提升。这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消费时的心理压力随之增加, 产品的价格成为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消费者在经济压力下的对价格的偏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价格的敏感性提高。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前会以价格为基础, 同时比较产品的功效、性能、耐用性等因素, 甚至很多消费者会进行多轮讨价还价实施购买行为。比如, 经济危机时期价格优惠的多功能产品常受到消费者亲耐, 这反映出人们对于价格的关注, 从而更倾向于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

(2) 消费者对促销活动的偏爱增强。由于消费者对商品价格更加敏感, 消费者对于促销活动的偏爱也有所增强, 诸如抽奖、赠品等促销活动对消费者具有较大吸引力。在购买行为之前, 消费者会努力收集产品的各种信息, 期望能够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多的价值。比如, 消费者会更关注产品提供的各种赠品, 或者收集产品的各种优惠券。

三、消费者对产品形式的关注增强

在经济危机情况下, 消费者对于产品形式更为敏感。这种敏感性的增强一方面表现在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单价较便宜的小包装产品, 另一方面更倾向于购买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

(1) 对小包装的偏爱。消费者对于小包装的偏爱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小包装的价格比大包装低, 给消费者便宜的心理感觉, 使对于价格敏感度高的消费者心理上更倾向于低价的小包装产品;二是由于消费者经济水平的下降, 其对于小包装产品价格的承受能力更强, 大包装的价格高, 增加了消费者一次购买行为的负担。

(2) 倾向于购买国产商品。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 各个国家的企业和民众都在遭受一场严峻考验, 国家经济的生产和发展成了摆在各国面前的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 政府的保护主义抬头, 对本国企业的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增多, 如美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下提高关税, 中国政府实施以旧换新政策。另一方面, 经济危机容易激发消费者的爱国主义热情, 从而更倾向于购买本国生产的产品, 如部分中国消费者自发形成购买国产汽车的爱国主义情节。

四、消费者消费渠道的改变

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 消费者在消费渠道方面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深刻反映了消费者消费行为和心理的变化。这种消费渠道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对质优价廉购物场所的偏爱。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提高, 其更在乎商品的性价比。因此, 消费者对便利店、大型超市等质优价廉的大众购物场所的偏爱增加, 百货、大型购物广场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大众购物场所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 也符合消费者经济危机下下降的经济水平。

(2) 消费频率有所增加。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消费频率增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消费者对于小包装产品的偏爱, 使消费者需要增加购买的次数, 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 由于消费者对促销等活动的关注度提升, 为获得更多促销信息所致。

五、消费者倾向于自我增值方面的消费

调查表明, 在经济危机时期, 攻读MBA的学员数增长迅速, 同时, 经济危机时期口红的消费量逆势上扬。这些都说明, 消费者在经济危机时期更加重视自我升值, 较为重视在教育及化妆等方面的消费。

在经济危机环境下, 社会失业率增高, 就业相对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人倾向于利用这个时期进行自我增值, 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 为经济复苏时期谋求更好的工作做好准备。同时, 口红的销量逆势上扬说明, 人们对自己身价值的关注度提升, 这种心理倾向形象地表现在对外在形象的关注上。

上一篇:培养与策略下一篇:职业资格与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