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情况分析

2024-06-24

用药情况分析(精选十篇)

用药情况分析 篇1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0年7月门诊处方2490张, 回顾性统计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总数、含抗生素处方的百分率和抗生素单用、联用所占抗生素处方的百分率及药物给药途径等。

2结果

2490张处方药物总金额为274 597.2元, 平均每张处方金额为110.28元。其中, 口服药处方1430张占57.43%, 针剂处方1054张占42.33%, 外用药处方6张占0.24%。处方平均品种数为3.52种, <5种药的处方2355张占94.58%, ≥5种药的处方为135张占5.42%。以呼吸道疾病用药品种数和抗生素的使用比例最高。使用抗生素的处方合计1269张占50.96%。儿科处方中使用抗生素比例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 其次是青霉素类, 再次为大环内酯类。不合理处方136张占5.46%。其中重复用药所占比例最大。见表1。

3讨论

3.1 给药途径不合理

儿科患者使用注射剂的频率过高。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是口服能达到疗效的就尽量口服给药, 勿采用注射剂。调查结果显示我院门诊有近一半的患儿采用静脉滴注治疗。虽然针剂给药浓度高、作用强、起效快, 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给药, 但其中存在不安全性, 尤其是在输液中同时加入多种药物时, 使治疗风险增加, 易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也不能排除部分家长为达到快速见效的目的而要求输液的因素。因此, 医师在严格遵守药物使用基本原则的同时, 必须注意对患儿家长的宣教, 共同完成合理选择剂型和给药途径。

3.2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不够明确

选择抗生素应首选疗效好的普通抗生素, 严格控制局部用药和预防性用药, 可用窄谱抗生素时, 不用广谱抗生素。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我院门诊医师使用的基本都是广谱抗生素, 所以需强化临床医师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 严格抗菌药物用药指征。

3.3 溶媒选择不当

本调查有135张处方中青霉素与5%葡萄糖溶液配伍, 青霉素在近中性 (pH 6~7) 溶液中较稳定, 酸性及碱性增强均可加速分解, 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2]。

3.4 用法不当

调查中发现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的处方中均是每天1次给药, 而对于头孢菌素类 (除头孢曲松) 和青霉素类均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属于明显不合理用药, 同时也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加。最为有效合理的给药方案是每天分次给药, 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 但考虑到静脉用药多次给药给患者带来不便, 可采用口服药物序贯疗法的用药方案作为替代[3]。

3.5 药品联用不当

处方中还有抗生素类杀菌剂和活菌制剂的联合应用, 两者联用活菌制剂的活性菌会被杀菌剂所破坏, 两药必须合用时, 应间隔2~3h为宜。

建议加强临床医师的教育和在职培训, 提高医师处方质量和用药水平, 组织医师认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 相关职能部门应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分析会, 对临床不合理用药及处方医嘱书写情况进行讲评, 定期开会分析评价临床用药情况, 提出整改措施。提高药剂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对合理用药的监控水平, 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药师定期下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合理用药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 需医师和药师互相协作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目的 分析该院门诊用药情况, 发现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促进临床合理有效用药。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7月-2010年7月门诊处方2490张, 统计用药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该院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52种, 平均处方金额为110.28元;使用抗生素的处方占50.96%, 不合理处方占5.46%。结论 该院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不合理现象。医院应加强医师药物使用的规范化和药剂人员的审方工作, 促进经济合理有效的用药。

关键词:门诊处方,抗生素,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全心荣.我院儿科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 2004, 10 (5) :43.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607.

用药情况分析 篇2

[摘要] 目的 研究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用药依从性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个体化护理策略,统计护理前后患者血糖、用药依从性情况。结果 个体化护理策略实施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率方面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护理策略实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护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应加强对患者用药指导、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等多方面的护理,多关怀患者,并寻求家属支持,以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用药依从性。

[关键词] 精神病;糖尿病;用药依从性;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a)-0113-02

精神病患者具有自理能力差,心理功能缺陷等特点,患者常处于淡漠状态,且日常活动明显减少,易躁动、易兴奋,无特定生活规律,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对于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需要严格进行饮食控制,但精神病患者饮食控制能力下降,用药依从性极差,长期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可导致多个系统损害,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在护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时,护理难度大大增加[1]。为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该次研究选取了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个体化护理策略护理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介于35~67岁,平均(52.16±3.56)岁,糖尿病病史4~15年,平均(8.74±1.35)年,精神病类型:15例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7例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17例为抑郁症,4例为精神分裂症衰退期。

1.2 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有无并发症、精神疾病种类等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2.1 安排同种疾病病友同室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种类,安排同种疾病患者到同一病房,以方便患者间及患者家属间互相交流沟通病情,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治疗中相互鼓励、督促。

1.2.2 合理安排饮食 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限制饮食摄入,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对于合并精神病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控制较为困难,在稳定患者精神疾病的同时,还需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寻求家属帮助,避免患者随意饮食,为患者家属讲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以获得家属理解及协助。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还需多鼓励患者,提高患者控制饮食积极性。为更好的??现饮食合理性:首先需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正确选择食物,每日定时定量饮食,如患者出现饥饿感,可指导患者多食芹菜、白菜、西红柿、冬瓜等食物,多补充蛋白质,如蛋类、瘦肉、鱼等。但需注意少食多餐,每日控制脂肪摄入量,避免进食蛋黄、内脏、鱼子等食物,以避免增加肾脏负担等。每日适当活动,活动时避免空腹,并在兜内放葡萄干、糖块等食物,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食用,以免低血糖加重,引发昏迷等危险情况。每日多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以利于大便保持通畅。其次应严格控制甜食的摄入量,常见的甜食包括糖果、白糖、点心、水果、饼干、含糖饮料等,如偶发低血糖时,可少量进食,但在日常应严格控制甜食摄入量[2]。

1.2.3 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意志行为减退的情况,因此在实施饮食控制计划期间,患者极易出现暴饮暴食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掌握食物来源,提醒家属不能私自为患者购买食物,讲解饮食控制对病情康复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控制饮食的了解程度,并能积极协助护理人员控制患者饮食,在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提醒周围人看管好自己的食物,必要时将患者转移至单人病房。

1.2.4 用药指导 了解患者精神疾病类型,发作特点等,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用药方法、治疗注意事项等,提醒患者每日按时服药,并要求家属协助或督促患者用药。参与该次研究的39例患者,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药品种类包括盐酸二甲双胍、格列本脲、达美康。用药方法为:每日早6:30用药,下午16:00用药,于餐前30 min服药,到时间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发放药品,患者服药后离开[3]。有4例患者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初始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示范注射方法及部位,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注射方法,告知其注射时应常更换位置,以免局部组织产生硬结,影响药物吸收,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热敷,每日用药后,均需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并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等严重并发症,告知患者家属如患者有不适感受及时告知护理人员。

1.2.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面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内容包括:①讲解糖尿病可能并发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等多种并发症,提高其对控制血糖重视程度。②指导患者加强自我护理,了解用药剂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不良反应方法。③讲解饮食控制在病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要求及方法。④讲解日常活动的方法,并鼓励患者合理、规律活动。⑤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在出现身体瘙痒等不适感受时,避免搔抓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采用该院自制的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护理策略实施前、后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情况。②血糖水平:监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评价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

1.4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护理策略实施前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实施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策略实施前后患者的血糖指标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9.52±2.4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为(13.64±3.87)mmol/L;??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6.48±1.2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为(9.45±2.15)mmol/L,实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实施前,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讨论

糖尿病的病因相对复杂,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实际护理中发现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由于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因此护理过程更为复杂,大大增加了护理难度。为改善这一情况,该次研究总结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并为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护理策略,通过一系列护理策略的实施,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在控制饮食、合理用药、适量运动、自理能力等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此外,个体化护理策略实施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加强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护理,还具有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护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应加强对患者用药指导、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等多方面的护理,多关怀患者,并寻求家属支持,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篇3

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其中又以配伍不当、选药不当、重复用药等情况最为突出。现对我院几例较为典型的不合理用药处方情况加以分析。

1 氨苄青霉素+10%葡萄糖注射液

有的临床医生在选用主药溶媒时,没有考虑溶液pH值对主药稳定性的影响。我们知道,氨苄青霉素的适宜溶媒的pH值应接近中性,而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至6.5,偏酸性,会造成氨苄青霉素效能降低,应避免合用;建议使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

2 强的松+消炎痛

消炎痛可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粘膜对胃酸及蛋白酶的抵抗下降,造成胃粘膜细胞的坏死和糜烂,从而形成消化道溃疡,引起胃出血;强的松有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副作用,两药合用,副作用相加,增加了胃溃疡的发生率,故两药不宜合用。

3 地高辛+速尿

速尿,是通过与髓袢升支粗段Na:Cl:K管腔膜上的Cl结合点竞争性的结合,以阻止Na及水的重吸收,而达到利尿的作用。其利尿作用迅速而强大,能快速缓解水肿症状。但容易造成低血钠、低血钾(可导致全身無力,腱反射减弱等症状。)等水电解质紊乱。地高辛,有正心肌力及负性传导的作用,能对抗心衰、缓解水肿。但其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容易造成中毒。特别是在低血钾的情况下,更易发生中毒。地高辛中毒有几种表现:(1)、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但该症状应与心衰未解决时的胃肠道淤血相鉴别,可用速效洋地黄类药物静推来鉴别)(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是“黄视”、“绿视”。(3)、心脏毒性表现,易导致严重心率失常而死亡。因此,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需要利尿以处理高血压或水肿时,最好选用保钾利尿剂,必要时,可口服氯化钾制剂。

4 红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其对处于繁殖旺盛期的细菌作用最强,而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或无效;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的合成,为抑菌剂。尤其红霉素首先使用时,会使繁殖旺盛期的细菌成为静止状态,不利于青霉素类药物发挥疗效,从而减弱阿莫西林的作用,故两药不宜合用。

5 复方雷尼替丁+胶体果胶铋

复方雷尼替丁中已含有枸橼酸铋钾,与胶体果胶铋有同样的作用,在胃粘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强胃粘膜的屏障保护作用,两药合用属重复用药,没有必要。

6 硝苯地平+拜心同(硝苯地平控释片)

硝苯地平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其起效快、作用强,但易造成血压的不稳定;而拜心同即硝苯地平控释片,其长效作用可控制药物的峰谷波动,能保持稳态血液浓度,但两药长期合用剂量过大,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和出现外周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两药不宜合用

抗菌素用药情况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1月~12月期间的住院部患者, 根据患者病历信息计算整理出所需数据。

1.2 方法

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WHO公布的各种药物的规定日剂量DDD值, 计算抗菌素的使用强度AUD (AUD以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表示) [1]。

2 结果

2.1 抗菌素的使用率

根据2012年1月~12月期间住院部患者的病历, 计算出抗菌素使用率为92.71%, 联合使用率占65.26%。其中, 注射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使用较多, 口服类阿莫西林和沙星类使用较多。

2.2 每月份抗菌素AUD及DDD值

我院于2012年1月~12月期间患者使用频率前十位药物的AUD值和DDD值, 如下表1。

2.3 抗菌药物的DDD值

我院第一季度累计DDD值为4681.145, 第二季度累计DDD值为4521.355, 第三季度累计DDD值为3865.812, 第四季度累计DDD值为5571.328。

3 分析与讨论

为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 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我院抗菌素使用率、使用强度AUD和累计DDD值进行分析, 可得出以下结论。

3.1 根据结果显示, 我院抗菌素使用率为92.71%, 使用率颇高, 抗菌素使用不合理。

抗菌素使用频率高, 使用时间长, 使用剂量大, 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 每使用抗菌素一次, 就会产生10%的耐药率, 下一次患病, 就需要更多的抗菌素, 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 且对身体有害, 同时还加速了耐药菌的产生[2]。

抗菌素联合使用能提高疗效, 防止抗药性的产生, 但抗菌素间存在配伍禁忌。故联合使用抗菌素应慎重, 在一种抗菌素能治疗的情况下绝不联用。我院抗菌素联合使用率为65.26%, 联合使用较多。抗菌素联合使用时, 使用的药物越多, 诱发不良反应的几率越大, 如果必须联用, 在临床上, 一般以二种抗菌素联合使用为宜。多种抗菌素联合使用, 不但增加了治疗成本, 还可能降低药物疗效, 加速耐药菌出现[3]。

防止患者过分依赖抗菌药物, 需合理控制抗菌素的使用, 在可治疗前提下, 尽量减少抗菌素联合使用, 尽量使用窄谱抗菌素和低级抗菌素,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抗菌素使用。

3.2 使用强度AUD是目前临床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最重要指标[4]。

我院抗菌素AUD最高的为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 其在临床上能杀灭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 适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由表1可知, 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AUD均值为15.31, 占总AUD的21%, 比例过大。2012年1月~12月抗生素的AUD四季度分别为70.85、71.95、67.22、84.59。第三季度相对第二季度下降许多, 但总体呈增长趋势, 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增长最为显著, 第四季度达到峰值, 抗菌素应用强度过大。

为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应加强抗菌素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培训。患者住院期间, 在避免其出现感染、符合用药原则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减少抗菌素的使用天数, 减少抗菌素的联合使用。我院应严格限制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的临床应用, 避免AUD增长过快。

3.3 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包括安全、经济、有效。

综上所述, 我院抗菌素使用中主要的问题为手术后使用频率过高, 使用时间过长;抗菌药物使用量过大;存在不合理联用;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 用药级别过高。我院应严格控制抗菌素使用, 避免抗菌素滥用产生危害。

摘要:抗菌素的出现, 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大大缩短了治疗的时间。但抗菌素的过度使用却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 抗菌素滥用已成为临床最广泛的现象, 而抗菌素不合理使用可让患者产生耐药性、二重感染、过敏反应、毒副作用等, 合理使用抗菌素才能更好的达到治疗的目的 。

关键词:抗菌素,合理用药,监测

参考文献

[1]潘理平, 张沂, 谢学渊, 等.2005~2006年住院药房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J].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7, 20 (1) :16-18.

[2]孟黎辉, 邓佳, 李婷.抗菌药物应用调查的量化评估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6, 5 (4) :330-332.

[3]肖永红, 王进, 赵彩云, 等.2006~2007年Mohnarin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8) :1051-1056.

用药情况分析 篇5

按照院领导工作安排,由医务科、药剂科和医保科共同对全院药品合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通过对各临床现运行病例进行随机抽查,发现有以下情况:

1、同一药理作用的药物重复用药。如:循环内科患者0002865入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Ⅲ级、支气管炎,马来酸桂哌齐特、灯盏花素同时使用。肿瘤科患者0002986诊断为左乳腺癌术后化疗,而同时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硫普罗宁。胸脑外科患者0002282入院诊断为:

1、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高血压病Ⅲ期。

2、双侧吸入性肺炎。长春西汀、舒血宁同时应用。五官科患者0002945诊断为头部软组织挫伤、冠心病,而使用舒血宁、长春西汀、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

2、无适应证用药,尤其使用抗菌药物时没有指征和依据。如:肿瘤科患者0002986诊断为左乳腺癌术后化疗,而应用泮托拉纳、舒血宁注射也脂溶性维生素。肿瘤科患者0002799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而应用舒血宁、马来酸桂哌齐特。五官科患者0001255诊断为头皮挫伤,而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泮托拉唑钠。五官科患者0000400诊断为头皮裂伤,而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脂溶性维生素、长春西汀。五官科患者0002082诊断为双耳神经性耳聋,而使用头孢地嗪、长春西汀、舒血宁、阿奇霉素。五官科患者0002083诊断为额部软组织挫伤,同时使用舒血宁、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长春西汀。

3、无正当理由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无科主任审批或开具贵重药品的。如五官科患者0002111诊断为鼻出血,用氨曲南无科主任审批,用泮托拉唑无正当理由,用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价格贵。五官科患者0002173诊断为鼻出血、高血压(140/90mmHg),使用氨曲南无科主任审批,使用舒血宁无正当理由。越级使用超权限使用药品无上级医师和科主任同意并签字。各科室普遍存在。

4、清洁手术用药时间超过24小时的。如普通外科患者0002369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术后应用头孢孟多酯钠2.0g日二次静点,从2月7日用到2月13日,体温和白细胞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而且也无科主任审批。

5、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如肿瘤科科患者45480诊断为左肾恶性肿瘤、高血压2级、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而同时使用舒血宁、单硝酸异山梨酯、灯盏花素、丹参川芎嗪。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们现阶段医保农保花费超标的情况,我院的合理用药问题确实需要加强这顿,请领导给与高度重视,必要时对有问题的科室和医生可采取有效地处理。

医务科、药剂科、医保科

2009-12-22

市卫生局合理用药专项检查情况通报(节选)

现将市卫生局对全市二、三级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工作专项检查情况通报(节选)转发给医院全体医、药工作者,希望大家认真对照,开展自查自纠,特别要针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指征、抗菌药物的选择是否适宜、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时间是否适宜和抗菌药物的其他不适宜情况等问题,制定相关规定并实施改进措施,促进临床提高医疗质量。确保 “合理用药、医疗安全专项整治月”活动取得实效。

市卫生局根据相关法规、管理技术规范,对被查医院随机抽查2010年6—12月的门诊处方100张和住院病历50份进行现场核查,对处方书写和病历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症、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了评价。

检查中发现,全市二、三级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不平衡,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问题存在以下两方面11条:

一、门诊处方评价存在问题:

1、药品规格书写不全,处方超量,慢性病超量未注明理由,缺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用法用量不全;

2、部分处方适应症不适宜或无适应症用药,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3、处方书写字迹潦草;

4、个别医院处方药剂人员签名不规范,只有姓,也未执行发药、核对双签名;

5、少数处方药品名称使用商品名。

二、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出院病人住院医嘱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多集中于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选药不合理、用药时机及疗程不合理、无指征合并用药等方面。

1、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及38号文《通知》要求,Ⅰ类切口手术,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重要器官;有异物植入;年龄大于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及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情况使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选择不适宜:《指导原则》及38号文《通知》要求,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应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检查中发现有些病例超级别使用了抗菌药物。

3、用药时间不适宜:《指导原则》及38号文《通知》要求,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但未在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的情况比较普遍,大多在术后、术前一天或更早用药。

4、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不符合要求:38号文《通知》要求,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但仍有Ⅰ类切口手术使用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情况。

5、无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38号文《通知》要求有些Ⅰ类切口手术只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但仍然有些病例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用药情况分析 篇6

【关键词】青光眼;局部用药;控制眼压;观察;护理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青光眼是世界第二位致盲性疾病。中国是青光眼患病状况最严重的国家,因青光眼致盲者约占世界青光眼盲人总数的1/5[2]。目前对青光眼治愈的手段尚无,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只能缓解青光眼的发展。控制眼压是防止青光眼进一步恶化致盲的重要手段。现将我科对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控制眼压情况的观察与护理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0—2011年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控制眼压者共121例,男75例,女46例;单眼者82例,双眼者39例;年龄14-83岁;其中单用一种药者53例,二种药以上联合用药者78例,手术者41例。

2 结果

121例患者中,视力未下降者52例;视力下降0.1者29例;视力下降0.2者16例;视力下降0.3者15例;矫正视力<0.05者2例;光感者3例;无光感者4例。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对患者的间接治疗,通过调整心态,稳定思想情绪,使其神经体液调节处于良好状态,提高患者抗病信心及对病痛的耐受力。青光眼的高致盲率使患者异常恐惧,医务工作者应给于患者精神方面的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生活作息规律,有效应对压力,避免用眼过度过累,戒烟戒酒清谈饮食。

3.3 局部用药护理

3.3.1 指导正确滴眼药水 1)洗净双手,防止感染。2)检查药水的有效期,有无变色、变质等。3)将眼药水滴管口距眼睛约3㎝,以免整瓶药液污染,影响治疗。4)药液滴于结膜囊内1-2滴。5)压迫泪囊区,闭眼1-2分钟,有助于维持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吸收。6)联合用药-两种药物滴眼应间隔5分钟以上。

3.3.2 局部用药依从性的现状及对策护理 依从性属于行为科学范畴,是人为规定的对行为量化的一种概念[3]。Vicent[4]的研究中,青光眼患者用药不依从率为58%。其不良依从行为常表现为:没有按处方取药,在错误的时间用药,一次或多次忘记用药、很快停药等等。在青光眼领域,不良依从性被证明与眼压控制不佳及视野丢失加快直接相关[5]。因此,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向青光眼患者告诫以下几点:1)讲解局部用药的作用及将眼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的重要性—防止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而致盲。2)制定严格的用药措施,如严格按医嘱用药,定时闹钟提醒用药,家属配合提醒用药。消灭不依从性用药行为。3)定时监测眼压、视力,必要时监测24小时眼压及检测视野、视神经的情况。

3.4 个性化护理 每位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青光眼患者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青光眼的治疗护理中,要正对每位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护理指导,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有高血压、糖尿病者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老年者-要动员其家属配合治疗护理,等等。使每位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治疗护理。

3.5 健康教育 有利于青光眼的预防和控制。正确的健康信念,有利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我科制定了青光眼患者随访追踪系统,定期指导患者进行规范合理的治疗,避免青光眼患者发生不可逆的盲。成立青光眼患者俱乐部,定期举行青光眼科普宣传讲座,向患者普及青光眼相关知识,提高对青光眼的危害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则的局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加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服务咨询电话,建立青光眼防治教育网络,全社会、全方位地进行青光眼防治。

4 小结 提高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控制眼压的自我管理能力、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将青光眼的致盲率降到最低。保存现有的视力,提高生存质量,是每个青光眼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艰巨使命。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惠延年.眼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Foster PJ,Johnson GJ.Glaucoma in China:how big is the problem?[J].Br J Ophthalmo,2001,85(11):1277-1282.

[3] Stuart RB.Adherence,compliance and generalization in behavioral medicine [M]:New York: Brunner Mazel,1982.

[4] Vince PA.Patients viewpoint of glaucoma therapy[J].Sight Sav Rev,1972,42(4):213

-221.

[5] Konstas AG,Maskaleris G,Gratsonidis S,et al.Compliance and viewpoint of glaucoma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从医院门诊西药房2012年1~12月儿科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6000张处方, 为确保具有代表性, 每月抽取500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金额, 统计使用针剂处方数及所占百分率、静脉输液处方数及所占针剂处方百分率、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及所占百分率、抗菌药物单用、联用处方数及各占抗菌药物处方百分率、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中药注射剂及中成药注射剂联用处方数及各占抗菌药物处方百分率。

2 结果

2.1 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及其分布

6000张儿科门诊处方中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19种, 其中1种为877份 (14.62%) , 2种为893份 (14.88%) , 3种为1534份 (25.57%) , 4种为1584份 (26.4%) , 5种为1112份 (18.53%) 。未出现用药品种>5种处方。

2.2 每张处方金额情况

6000张儿科门诊处方中处方金额≤100元5516份 (91.93%) , 100~300元484份 (8.07%) , 平均处方金额80.52元, 未出现>300元的大处方。

2.3 使用针剂情况

6000张儿科门诊处方中, 使用针剂处方有3164张 (52.73%) , 其中静脉输液为2060张 (65.11%) 。各年龄阶段使用针剂情况统计见表1。

2.4 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6000张门诊处方中,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3094张 (51.57%) , 所调查的处方中, 抗菌药物使用频数排在前3位分别是五水头孢唑啉、头孢硫脒、克林霉素。各年龄阶段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见表2。

2.5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的使用分为单用、二联、三联、四联等情况, 可与抗病毒药物、中药注射剂及中成药注射剂联用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方式情况, 见表3。

3 讨论

3.1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品种数比较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 儿科患儿门诊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19种, 其中≤5种的处方100%, 未出现药品>5种的处方, 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第十条第六款规定, 每张处方≤5种药品[2]。因此,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品种数比较合理, 这与医院实施电子处方系统, 电脑系统自动拦截单张处方的第6种药品密切相关。

3.2 儿科门诊单张处方金额比较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 儿科门诊平均处方金额为80.52元, 这符合农村实际。农村患儿就医一般先去村卫生所, 再到乡镇卫生院, 来我们医院看病的一般都是比较疑难、危急或在乡镇就诊效果不佳的病例, 这样的处方费用比乡镇卫生院偏贵, 但比省级医院往往低多了。调查中也没有出现大处方现象。因此, 本院的门诊儿科临床用药从经济上衡量是合理的。

3.3 儿科患儿针剂使用频率过高

选择适当的剂型和正确的给药途径, 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基本原则是口服给药达到疗效尽量口服给药, 不要求采用静脉给药。调查结果显示, 儿科患儿针剂使用率为52.73%, 其中输液占65.11%。虽然儿科患儿就诊时很多时候病情较急, 且口服给药比较困难, 针剂使用稍多也是预料之中的, 但超过一半的使用率是否过高, 有待进一步探讨。虽然静脉给药作用快, 但存在其不安全性, 尤其是在输液中加入过多的小针剂, 会使输液中微粒、热原和细菌增加, 增加治疗的风险。因此, 要严格遵守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 能口服者就不给予静脉给药, 尤其尽量少用输液针剂, 做到合理选择剂型和给药途径。

3.4 抗菌药物使用问题

3.4.1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过高:

调查结果显示, 儿科患儿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高达51.57%, 略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 明显高于世界卫生组织 (WHO) 要求的<30%。因儿科疾病大部分为病毒感染, 抗菌药物大量应用对病程控制无益。这说明医院在抗菌药物应用上存在不合理现象, 建议制定相应技术规范及指导原则, 降低过高的抗菌药物使用率。

3.4.2 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频率过高:

儿科感染性疾病以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 抗菌药物只是对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 而对病毒性感染无效, 对于一些不是细菌感染, 而是病毒或非感染性发热, 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90%为病毒感染[3]。调查也发现, 有>50%的抗感染处方为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 表明预防性用药有过于泛滥的趋势, 且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不当不但增加患儿的治疗费用, 而且会造成抗菌药物的耐药, 甚至可能带来毒性反应。因此临床医师应明确各种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指征和用药目的, 做到合理有效联用。

3.4.3 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增加输液不良反应的风险:

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不仅关系到药效的发挥, 而且关系到患儿的用药安全。调查结果显示, 有>50%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及中成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一种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本身就由多种成分组成, 药物成分的复杂性及多样性, 使输液中的微粒、热原、细菌较普通针剂增多, 增加输液的风险, 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因此, 临床应用中应以说明书推荐的稀释液稀释, 以说明书推荐的用法和用量使用, 输入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联合使用的液体前后要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输液管道, 避免其与其他物质反应。临床医师要明确各种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联合应用指征和用药目的, 能够不联用可以达到同样疗效的尽量不联用, 减少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使用的不良反应, 做到合理有效用药, 确保患儿用药安全。

3.4.4 存在不符合抗菌药物序贯疗法的联合用药现象:

调查中发现, 有些处方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不符合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4]。比如使用了五水头孢唑啉或头孢硫脒注射剂等头孢类抗菌药物后给予克林霉素颗粒 (胶囊) , 应给予口服相应的头孢类抗菌素颗粒或胶囊;静脉滴注克林霉素后不给克林霉素胶囊或颗粒而给予阿奇霉素;使用阿莫西林注射剂后不再使用阿莫西林分散片或胶囊, 而用头孢氨苄胶囊。

总之, 本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针剂和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 且以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要克服这些不足, 一是医务人员本身要加强继续医学教育, 加强临床医师、药师相关的培训;二是贯彻执行《处方管理办法》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医院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规范和细则, 按照相应的规范和细则进行操作;三是医院应定期对医师的处方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临床药师在配药、发药前严格核对处方, 对有问题处方及时提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确保用药的安全及合理, 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摘要:目的 调查该院 (二甲医院)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从该院门诊西药房2012年112月儿科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6000张, 对有关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开具15种药品的处方占总处方100%, 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19种;单张处方金额≤100元占总处方91.93%, 100300元占总处方8.07%, 平均处方金额80.52元;使用针剂的处方占总处方52.73%, 其中静脉输液占65.11%;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51.57%, 其中单用占96.96%, 联用占3.04%, 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占62.99%, 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及中成药注射剂联用占50.13%。结论 该院儿科门诊处方存在一些问题, 尤以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为突出, 应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意识, 加强对临床医师、药师的相关培训, 进一步规范管理。

关键词:儿科,门诊处方,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杨淑桂, 毕宏焱.我院门诊儿科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09, 6 (5) :295-297.

[2] 孟志晓.处方管理办法实施[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 2004:3.

[3] 朱湛华.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 19 (1) :107-108.

基于本院情况分析儿童用药问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的库存药品说明书650 份, 并参照国家关于说明书的相关规定, 对是否有儿童用药详细说明进行统计。随机抽取门诊儿科处方500 张, 参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进行用药点评。对本院2014 年1 ~ 12 月医院医务人员呈报的158 份不良反应 (ADR) 报告进行分析。

2 结果

650 份药品说明书中, 虽然90% 以上标明了儿童使用时需注意的事项, 但明确标注儿童用法用量的仅占20. 8% (135 /650) , 仍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500 张儿科处方中抗生素使用占71. 2% (356 /500) , 中成药使用占15. 6% (78 /500) , 激素使用占13. 8% (69 /500) 。不合理处方共83 张, 占所抽处方的16. 6% 。主要不合理表现有: (1) 用法用量不适宜48 张, 占9. 6% 。如儿童使用头孢呋锌钠静脉滴注, 一般常规用法为每天2 次, 但有些处方医嘱为每天1 次。 (2) 药品选择不适宜16 张, 占3. 2% 。如给1 岁宝宝开具开瑞坦片剂, 但药品说明书明确规定该药适用于2 周岁以上儿童。 (3) 其他不合理19张, 占3. 8% 。158 份ADR报告中12 岁以下儿童ADR占17. 72% (28 /158) 。

3 讨论

3. 1 目前儿童用药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 1 儿童用药品种少、剂型少:目前一般综合性大医院药房的儿科用药占成人用药品种的比例低于5% , 而每年患病儿童数约占总患病人数的20% 左右[5], 这两个数值比例严重失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表明, 我国90% 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6], 从而导致了儿童服药的顺应性差, 剂量不准确等问题, 从而导致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儿童药物的缺乏的主要原因有: (1) 儿童受试者招募困难, 受试者参与度低, 临床数据少, 药品难以开发。 (2) 临床研究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儿童药品风险高, 责任大, 而目前没有良好的风险赔偿机制, 导致研发企业不愿参与相关研究。 (3) 由于儿童用药市场小, 生产成本高, 新药研发周期长、利润低等特点, 所以多数制药企业不愿意生产儿童用药。 (4) 儿童用药法规缺失, 使我国儿童用药的注册和监管没有专门的法规可依。

3. 1. 2 药品说明书不规范:儿童药物药品说明书中缺少安全性研究资料和明确的用量参考。因为缺乏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 药品说明书缺少关于这方面的具体内容, 多以“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等含糊字样描述, 使儿童用药剂量不准确。

3. 1. 3 儿童不合理用药情况普遍存在:首先就是滥用抗生素, 据文献资料显示, 儿童抗生素的使用率在80% 以上, 有些地区甚至达到90% 以上。抗生素除了其本身的不良反应外, 如果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继发感染, 进而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长期应用抗生素还容易诱发细菌耐药, 若不加以控制, 情况会愈演愈烈。其次就是激素和中成药的使用。激素具有很多不良反应, 所以使用时必须有明确的用药指征;中成药化学成分复杂, 安全性也只是相对而言,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 随便服用同样损害健康。

3. 1. 4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儿童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 其脏器及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处在不断生长、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成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2011 - 2013 年的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均对病例报告年龄分布进行了汇总统计, 2011 - 2013 年0 ~ 14 岁的病例报告占全国报告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1. 5% 、10. 5% 、10. 6% 。数据显示, 儿童总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比例呈较为平稳趋势。但从已通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中可以看出, 儿童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比例较高, 且表现严重。根据资料显示, 儿童服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达12. 9% , 其中新生儿24. 4% , 而成人仅6. 9%[7]。

3. 2 促进儿童用药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国家要研究提供儿童用药的鼓励、支持政策, 强化审评审批能力, 采取相应的政策, 鼓励儿童剂型的研发, 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促进临床实验, 以提高制药企业儿童用药研发生产的积极性。 (2) 鼓励药企研究量身定制儿童药物, 调查市场哪些儿童用药品种短缺, 再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 进行不同剂型、规格的药学研究, 完善儿童用药临床数据, 完善药品说明书中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内容。 (3) 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儿童用药安全性监测和评价工作, 加强儿童用药安全教育。可以举办宣传课, 加强家长的用药安全意识。用药前, 家长必须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后, 家长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 要及时就诊。 (4) 进一步强化医护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加大儿童用药相关原则、指南的普及力度和范围, 医师在诊治过程中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用药原则, 避免过分依赖抗生素、静脉用药等不合理治疗, 临床药师发挥用药指导作用, 门诊可开设特殊人群用药指导服务窗口, 共同促进临床用药的规范化、合理化。

9339张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门诊处方9339张,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2]、药品说明书等分析处方是否书写规范和用药是否合理。

2 结果

9339张处方中, 合格处方8183张, 占87.62%;不合格处方1156张, 占12.38%。不合格处方中, 前记内容错误148张 (12.80%) , 包括年龄不清楚21张 (1.82%) , 无临床诊断或不明确85张 (7.35%) ;正文错误1008张 (87.20%) , 包括用法用量问题361张 (31.23%) , 药品无规格106张 (10.52%) , 用药不合理115张 (11.41%) , 其他85张 (8.43%) 。用药不合理的115张处方中, 包括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5张 (4.35%) , 药物不合理联用65张 (56.52%) , 选药不当12张 (10.43%) , 溶剂选用不当15张 (13.04%) , 无适应证用药5张 (4.34%) , 超范围使用高档药物13张 (11.30%) 。

3 分析与讨论

3.1 处方前记内容书写错误

尽管《处方管理办法》实施了这么长时间,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患者年龄一项未按实际情况书写, 如仍用“成”表示成年人;患者的地址一栏往往空着不写或无详细地址, 如仅写武汉、汉川等;无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与实际用药不符, 如骶骨疼痛用到了抗菌药物, 上呼吸道感染竟开具了抗高血压药等。

3.2 药品名称不规范

在一些处方中, 存在使用商品名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某些医师为了开药方便, 认为写商品名速度要快一些, 或某些患者点名要求开某些药品的商品名;另外, 还有极少数处方当中出现了错别字的现象。

3.3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在不合格处方中所占比例较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用法用量缺项, 如未说明用法; (2) 用法不合理, 如仅写有“遵医嘱”, 用法为“遵医嘱”; (3) 用量不合理, 如上呼吸道感染, 开头孢克肟分散片0.1g×10片, 每次0.1g, 口服, 3次/日;子宫内膜炎, 开头孢克洛缓释胶囊, 每日3次, 每次3粒, 口服, 而缓释制剂一般每日2次即可;发热待查, 开盐酸克林霉素1.8g, 其说明书上明确表明中度感染每日0.6~1.2g, 分2~4次给药;严重感染每日1.2~2.4g, 分2~4次给药。

3.4 药品无规格

某些医师所开具的处方中没有写明药品规格, 这给药师配药造成了难度。如头孢克肟分散片有0.1g×10片/盒和0.1g×8片/盒2种规格, 医师处方头孢克肟分散片0.1g/盒。

3.5 用药不合理

3.5.1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1) 诊断为右手外伤, 开舒血宁注射液15ml, 静脉点滴。 (2) 诊断为水痘, 处方依巴斯今片10mg, 口服, 1日1次;头孢克肟分散片0.2g, 口服, 1日2次, 病毒感染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应选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 (3) 诊断为尿路感染, 处方为克林霉素注射剂1.2g, 静脉滴注, 1次/d, 奥硝唑注射剂0.5g, 静脉滴注, 1次/d。尿路感染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 而克林霉素仅对G+菌 (肠球菌除外) 、厌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对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无效;奥硝唑对厌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对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也无效。

3.5.2 不合理联用

诊断为支气管感染、胃肠功能紊乱, 用克林霉素。某2岁零4个月的小孩, 用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诊断为盆腔炎, 用克林霉素+奥硝唑。

3.5.3 选药不当

(1) 诊断为肺炎, 用氨曲南、依诺沙星输液, 阿奇霉素片口服。肺炎患者在症状、体征好转后, 可将静脉给药改为口服用药, 称为抗菌药物序贯治疗, 但宜采用口服生物利用度好的同类药物。 (2) 诊断为多处挫裂伤, 用帕珠沙星输液。

3.5.4溶剂选用不当

如阿昔洛韦粉针及喜炎平、天麻素等中药注射液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按照药品说明书, 这些药物不能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剂。

3.5.5

如门诊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病原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 β-内酰胺类, 第1、2代头孢菌素, 大环内酯类等都是合理的选择, 且单用即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此也有严格要求。如诊断为泌尿结石, 用头孢硫脒+阿莫西林/舒巴坦,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盐酸左氧氟沙星。

3.6 其他

其他不合理处方包括涂改未签字和药房人员签字不规范11张, 1张处方超过5种药品6张, 医师为自己开处方2张, 超疗程开药6张。有些医师处方修改后没有再次签名, 药房人员签名难以辨认;如诊断为高血压、胃溃疡, 用泮托拉唑胶囊、依那普利片、硝苯地平控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非洛地平片、地高辛片共6种药物, 且硝苯地平控释片和非洛地平片均为钙阻滞剂, 一般不宜合用;诊断为糖尿病, 用格列吡嗪缓释片, 5mg×12片×10盒, 5mg, 1次/d, 为4个月的量。

4 结论

从抽查的处方分析来看, 我院门诊处方质量有待提高。医师对药品缺乏了解, 使得用法、用量不准确, 选药不当, 重复用药, 无指征用药, 不合理联用等现象存在, 医院应加强《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落实, 增强责任感, 进一步提高处方质量和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 285号.

用药情况分析 篇10

关键词:消化内科,单独和联合用药,不良反应

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药物研发的迅速发展, 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也在不断的增加, 但是我国的医疗机构在对消化内科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不合理的使用上时有发生, 这就导致消化患者在治疗上由于不合理用药产生了很多不良反应, 增加了患者的并发率。

1 消化内科单独用药的不良反应

1.1 止血药

在消化内科会有一些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其在临床用药上通常都是采用常用维生素K、氨甲苯酸等促凝药物进行治疗。维生素K1是在进行肝脏治疗中对患者由于凝血因子低下和口服抗凝血药物过多情况下运用的药物。氨甲苯酸为抗纤溶药, 其主要用于人体在出现原发性的纤维蛋白进行溶解后所引起的出血状况[1]。虽然说这种药物对于消化道的止血功能很好, 但是临床上消化道的出血患者其凝血酶都是正常的, 根本不存在需要凝血的地方, 这就会促使患者用药的不合理, 影响病情的控制, 严重的情况由于误药还会产生消化功能紊乱的现象。

1.2 抗菌药物

消化不好的患者主要的病症就是腹胀、腹泻等现象, 所以医生在给这些患者进行用药时就会单独的采用抗菌药物, 以此来缓解症状。但是腹胀、腹泻主要是肠道功能性的问题, 单独使用抗菌药物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患者依然会存在腹胀、腹泻的情况。

1.3 头孢唑林钠

在消化内科医生会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使用头孢唑林钠[2]。在常规用药时, 由于头孢唑林钠可以胰腺炎体内的感染进行预防, 医生就会选用头孢进行治疗, 但是胰腺炎患者的易感细菌是属于肠源性革兰阴性菌, 这样头孢唑林钠由于溶解性不是很强就不适用于患有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患者。如果固执的对这类患者进行头孢唑林钠的单独使用, 其就会造成二次打击, 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1.4 利尿药

利尿药主要用于部分肝硬化腹水的患者, 但是在临床上也会有医生对患有高钾血症的患者进行服用, 利尿药的主要成分是螺内酯, 这种药物虽然会促进高钾血症患者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排除, 但是如果单独的使用利尿药就会使患者体内的血钾升高, 会使高钾患者产生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

2 消化内科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

2.1 蒙脱石散与抗菌药物

蒙脱石散剂具加强和修复消化道黏膜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清除和固定人体的多种病原体。在临床的使用上常常会将其与抗菌类的药物通过口服联用来治疗消化内科中存在细菌性腹泻的患者。但是蒙脱石散剂是不被肠道所吸收的, 患者在口服这类药物时或进行灌肠后就会覆盖肠腔表面的保护膜, 这样抗菌药物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所以蒙脱石散和抗菌药物进行同时服用时会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 这样就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影响药效的发挥[3]。

2.2 红霉素肠溶片与碳酸氢钠

红霉素作为一种碱性的抗生素, 容易对胃酸产生破坏性, 同时碳酸氢钠可以降低胃酸的程度, 减少对红霉素的破坏。但是红霉素的肠溶衣材料很容易受到其他药效的影响产生溶解现象, 这样红霉素的抗酸能力就只有进入到肠道后才发挥作用。如果这两种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就会使红霉素的药效遭到破坏, 促使药效下降, 不仅不会减轻患者胃酸的现象还会加大胃酸的程度。

2.3 质子泵抑制药与铁剂

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作为质子泵抑制药的一种, 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患者中最有效的药物, 其药物能很强的抑制胃酸的分泌, 能够促进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溃疡愈合、进而缓解疼痛、控制胃肠出血的现象[4]。但是,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病情重会伴有贫血症状, 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都会在处方中加如铁剂, 来减轻患者的贫血症状, 但是铁剂都是以亚铁离子的形式出现的, 其会在患者的空肠近端被吸收, 这样就会降低治疗的效果, 加重溃疡患者的出血程度, 危及其生命[5]。

2.4 阿司匹林与碳酸氢钠

虽然临床上阿司匹林和碳酸氢钠联合使用可以减轻阿司匹林对肠道患者胃黏膜的刺激, 但是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酸性物质, 碳酸氢钠作为一种碱性物质, 两者在同时服用时会产生中和作用, 这样就会导致药效的降低, 碳酸氢钠在碱化患者尿液的同时, 会使阿司匹林的药效进行排泄, 从而降低其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所以这两种药物是不能同时进行服用的。

3 结论

由于人体的结果不同, 和医疗知识的不完善, 消化内科的临床医生就不能完全的掌握以及运用现代的药物综合知识, 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对药物的选择采取遵循前辈指导的方式, 或者照搬经验处方, 盲目的遵从医学资料, 不从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出发, 这样进行的治疗是没有效果的。如果医疗结构具有专业的临床药师为其提供药学帮助, 达到医生和专业临床药师共同制定患者病情的药物治疗方案, 那么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这些药物在治疗中的安全、有效、合理性, 也就会使消化内科在临床用药上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易胜阳.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分析.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1, 8:79.

[2]肖永新, 周家齐, 杨红英, 等.临床药师干预对门诊儿科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医药导报, 2009, 5:123.

[3]毛万岳, 马存萍, 王建军.临床药师在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作用.中国现代医生, 2009, 7:57.

[4]徐国华, 李庆, 李良露, 等.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药导报, 2011, 21:16-17.

上一篇:国内物流发展前景下一篇:表演叙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