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2024-06-18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精选十篇)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篇1

1 资料与方法

从国家ADR监测网网络数据库中检索出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2010~2014年上报的所有ADR216份, ADR有效报告154份。本文对154份ADR报告从患者的一般情况、引起ADR药物品种、临床表现、ADR发生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方法:全部资料采用EXCEL2007和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154例ADR的基本情况

2.1.1 性别与年龄

有效的154例ADR中, 男性68例, 女性86例, 分别占ADR总例数的44.16%和55.84%。15~44岁28例占18.18%, 45~64岁53例, 占34.42%, ≥65岁73例, 占47.40%。我院隶属中医医院, 儿科患者较少, 没有儿童ADR病例。

2.1.2 ADR程度分级

154例ADR中, 一般的有149例, 严重的有5例, 没有新的ADR。

2.2 发生ADR的药物分布情况

154例ADR病例涉及药物15类, 中西药共19个品种, 抗菌药的报告例数最多, 共报告了89例, 占总数的57.79%, 抗菌药物中氟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ADR病例占前2位, 各报告了36、31例, 与其他医院报道相似[1], 见表1。发生ADR药品名称及分类见表2。

2.3 ADR累及器官及系统损害分布情况

154例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 按类型及属性统计分布情况见表3。

3 发生ADR因素

3.1 药物

(1) 药物质量:药物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ADR发生率。这就造成同一种类不同厂家出的药物, 同一种类不同批号的ADR发生率不同[2]。 (2) 药物贮存:经营企业的药物贮存条件不能与药物说明书的贮存条件相同, 如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贮藏条件是避光、阴凉 (不超过20℃) [3]。达不到该要求会导致药物变质, 增加ADR发生率。 (3) 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过渡使用现象比较严重, 造成大量耐药致病菌的出现, 导致一些耐药菌群在体内迅速繁殖, 成为许多重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4]。 (4) 中医药:不依照辨证论治的原则使用中药, 无法保证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5]。中药注射剂是传统中药的延伸, 需要在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治疗疾病。中药制剂的纯度、有效成分的分解、溶液中微粒以及质量检测标准的不稳定等都是诱发ADR的重要因素[6]。

3.2 患者的年龄与给药剂量

本次检索有效的154例ADR, >65岁73例, 占47.40%。提示老年人是ADR重点监测对象[7]。我国药典规定>60岁的患者用药剂量为成人的3/4, 有些药物为成人的1/2[8]。有58例老年ADR病例, 通过查询处方及病例均未对患者的用药剂量做调整。

3.3 环境因素——温度

药物使用时的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易发生ADR。如血液制品-白蛋白是冷链运输、储藏。输液时温度应尽可能的低。有2例ADR报告, 均出现在夏季。白蛋白的温度与室温接近, 使用后ADR增加。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出现的ADR, 经调查, 一部分是由于护士将药物贮藏在冰箱, 取出后立即给患者使用, 温度过低药物对患者的血管刺激从而增加ADR的发生。

3.4 护士因素

护士因对药物的药理性质掌握不全面, 给患者输液时没有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没有控制药物的浓度、滴速, 这对ADR发生有影响。

3.5 药师因素

药师药学知识老化或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审方过程简化, 把关不严。对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交待不全导致患者用药后出现ADR[9]。有2例患者是因为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期间饮酒出现双硫仑反应[10]。有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期间, 没有避免日光照射, 出现光毒性过敏反应。

4 减少ADR发生措施

4.1 把好药物质量关

(1) 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应主动收集ADR的病例。并开展ADR发生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生产工艺及提高生产质量等深入研究, 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 医院应从信誉好、资质全的公司进货, 药物入库前必须严格验货、登记。保留好每批药物的检验报告。药物贮存条件应与药物要求的标准相符。杜绝因仓储条件造成变质的现象发生。

4.2 给药途径的选择

ADR大多在静脉给药时出现, 因此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 如能口服给药应尽量避免静脉途径给药。

4.3 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给药

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品种应合理,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尽量做到个体化给药。注意将每日推荐剂量等量分次应用。尤其是儿童、老年患者不得一次性、超剂量、高浓度应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 发生异常现象应及时停药, 并迅速采取救治措施[11]。

4.4 提高护士、药师业务水平

护士、药师要认真学习药物说明书, 多阅读有关医药文献。护士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用法、用量, 在规定滴速内输液[12]。在用药后30分钟内及全过程多巡视, 注意患者的治疗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药师要努力学习, 提高专业素质, 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禁忌症、尤其是首次在院内使用的药物, 注意临床监护, 防止发生意外, 同时药师在发药时应向患者交待用药时注意事项。

摘要:目的:分析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ADR) , 不合理用药问题。方法:从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网网络数据库中检索出我院20102014年上报的ADR216份中筛选ADR有效报告154份, 从患者的一般情况、引起ADR药物品种、临床表现、ADR发生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54份ADR中, 男性68例, 女性86例, 分别占ADR总例数的44.16%和55.84%。21544岁28例占18.18%, 4564岁53例, 占34.42%, 65岁以上73例, 占47.40%。3一般的ADR有149份, 严重的ADR有5份。4ADR涉及药物15类, 中西药共19个品种, 抗菌药报告了89例, 占总数的57.79%。5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促进医院合理用药的开展。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文慧.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原则和相关不良反应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10) :1791~1792

[2] 顾建东.59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12) :2173~2174

[3] 宋慧珠.合理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21 (5) :951~952

[4] 冯变玲, 杨世民, 王杰鹏.2004-2009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文献源统计分析[J].医药导报, 2011;30 (4) :540~544

[5] 王丽随.某院578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0;9 (8) :74~75

[6] 曾繁勇, 张当义, 刘素华.中药注射剂97例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9) :1613~1614

[7] 蒋宇利, 张长荣.我院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1;4 (1A) :76~77

[8] 冯云伟.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 (6) :684 ~685

[9] 潘柳婵, 邓媛娣, 池春茗, 等.住院药房提高药学服务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评价, 2014;31 (1) :39~41

[10] 杨秀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应急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 2013;15 (9) :1613~1614

[11] 王鸿蕴, 王煊, 朱文涛.中成药说明书与美国药品说明书对比研究[J].中国药物评价, 2013;30 (2) :73~76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与安全用药 篇2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与安全用药

1、下列哪项不是ADR/ADE的危险因素()d

A、高龄

B、多药并用

C、肝肾功能下降

D、使用贵重药品

2、关于ADR说法错误的是()a

A、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相关的有害反应

B、应当排除意外过量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C、这是一种对于药物的反应

D、这种反应是有害的和非预期的3、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可不上报的是()

d A、药品不良反应

B、用药错误

C、药品损害事件

D、超说明书用药

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A、以前有过相关报道的才能判定为ADR

B、ADE可能是正确用药时产生的不良事件,也可能是用药差错导致的不良事件

C、ADR/ADE可致国家医疗花费增高

D、有一部分ADR/ADE是可预防的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应重点上报新的、罕见的和严重的ADR/ADE,不必关注一般的、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

B、医疗机构的ADR/ADE均需通过药师上报

C、ADR/ADE可能会干扰诊断,影响疾病预后

D、为避免医疗纠纷,不应告知患者所用药品的不良反应

6、药品不良事件的英文缩写是()

b A、ADR B、ADE C、ME D、ARD

7、药品风险因素不包括()c

A、药品质量不合格

B、给药错误

C、药物相互作用

D、已知药品不良反应

8、患者在应用降糖药过程中发生了饥饿、心慌反应,应做的药学教育不包括()

c A、告知患者低血糖反应的症状

B、告知患者应继续严格控制饮食

C、告知患者运动前后监测血糖

D、告知患者所用药物治疗方案可能导致低血糖

9、关于ADR、ADE、M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ADR的定义包含ADE

B、如有新的ADR出现,应追问病史,查阅资料,进行反应与药物关联度的判定

C、上报ME时,应责成当事人给予赔偿或相应处理

D、ME的定义包含ADE

10、ADR/ADE的危害不包括()

c A、医疗费用增加

B、患者致残或死亡

C、由于药品审批越来越严格,可用于临床的新药越来越少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3

【关键词】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4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1 药品使用现状

1.1 抗生素滥用现象普遍: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1]。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重视病原学检查,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1.2 过多使用新药、贵药,对药理作用了解不够:目前临床上存在片面用药“洋、新、贵”的现象,对新药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未能充分了解,使用不当则能引起不良反应。

1.3 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力度不够:2004年3月1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和监测管理办法》,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但由于逐级上报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反馈等原因,很多药物不良反应多是在引起较严重后果时才被重视。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應。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3 不良反应如何判断

3.1从时间判断:用药后数秒至数小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在接受药物后突然发生。固定型药疹、荨麻疹等过敏性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数分钟至12小时内;用药后1至2周发生的不良反应:血清病样反应多在首次用药后10天左右发生。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在用药后几小时至28天内发病;停药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心得安、可乐定降血压,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血压,连续使用抗凝剂突然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凝状态伴血栓形成等;停药后较长时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如保泰松、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在停药后较长一段时间才发生,白消安引起的肺部病变常在病人用药后1年以上出现,停药后仍可继续发生。

3.2从症状判断:一般而言,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其表现不同于原有疾病的症状。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疹,表现与原发疾病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心得安治疗高血压,在症状控制后停药而发生反跳性高血压,双氢克尿噻在利尿过程中又出现水肿或使水肿加重,此种现象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4 合理用药,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4)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

参考文献

[1]曾化松,王艳琳.抗生素滥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5):341-343.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篇4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抗感染药,中药注射剂

药品不良反应 (ADR) 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有害的反应。为给我院临床合理及安全使用药品提供依据, 现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发生的242例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从中寻找原因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门诊上报的不良反应表。对门诊发生的242例不良反应涉及到的药品品种、发生例数、临床表现、发生时间及中药注射剂配液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静脉滴注199例, 占82.23%。

2.2 242例不良反应涉及药品38种, 抗感染药139例;242例不良反应中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左克) 48例最多, 占19.83%, 其中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12例, 急性支气管炎8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7例, 发热待查3例, 这些共30例, 占左克不良反应的62.50%。

2.3联合用药42例, 中西药联合30例, 占到联合用药的71.43%, 其中有20例是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 占到联合用药的47.62%。

2.4中药注射剂50例 (包括联合用药的中药注射剂) , 中药注射剂用0.9%氯化钠250 m L做配液的有40例, 占到中药注射剂的80%, 其中有28例没按说明书要求选用溶媒, 占中药注射剂的56%。

2.5 242例不良反应, 男76例, 女166例;>60岁的老人发生不良反应80例, 占33.06%, 各年龄段发生的不良反应见表1。

2.6 242例不良反应有129例在30 min内发生, 占53.31%, 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不良反应见表2。

2.7 242例不良反应有140例单次用量偏高, 抗菌药单次用量用到日最高量的70例。

2.8中药注射剂滴速超过60滴/分有20例, 占中药注射剂的40%。

3 分析与建议

3.1 ADR与用药途径关系

静脉滴注199例, 占82.23%, 静脉滴注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故静脉注射液的p 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1], 静脉注射给药起效迅速、作用强并且难以逆转, 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风险, 因此, 应该遵循能够口服给药就不要注射给药的原则[2]。

3.2 ADR与抗菌药关系

抗菌药发生不良反应139例, 占57.44%, 抗菌药引起的ADR位居第一, 其原因主要为抗菌药物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另外也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 出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是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左克) 48例, 占19.83%, 这48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12例, 急性支气管炎8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7例, 发热待查3例, 这些共30例, 占左克不良反应的62.50%。对于上呼吸道感染, 包括急性支气管大多系病毒感染[3], 不需要用抗菌药, 对于化脓性扁桃体炎致病菌主要是A组溶血链球菌, 少数C组及G组溶血链球菌[3], 宜选青霉素类抗菌药, 也可选口服大环内酯类及头孢类口服, 对于发热待查也应首选口服药, 能不用抗菌药尽量别用, 如用可首选口服类, 要针对致病菌合理选择抗菌药, 左克是一种广谱抗菌药, 但一般不用作为上呼吸道感染的首选药, 应加强抗菌药管理, 在选择抗菌药时要根据药敏实验、《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国家的抗菌药分级管理》, 以免抗菌药过快产生耐药性。

3.3 ADR与联合用药关系

242例ADR中42例联合用药, 有30例是中西药合并用药, 占到联合用药的71.43%, 其中有20例是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 占到联合用药的47.62%, 这20例患者主要是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心血管系统类药合用, 据报道[4]:合并2~3种ADR发生率为1.8%~2.7%, 4~6种时为3.9%~6.1%, 7~10种为7.3%~8.3%, 按卫生部下发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 谨慎联合使用[5], 活血化淤类中药注射剂与化学类的心血管系统用药同时使用容易引起药理作用的叠加而产生不良反应[5], 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对门诊患者尽可能采用单一用药, 中西药注射剂联合用时要把上一组输液管留有的余液冲干净或中间隔一瓶空液;活血化淤类中药注射剂尽量避免与化学类的心血管系统用药联合使用。

3.4 ADR与中药注射剂关系

242例中药制剂58例, 占23.97%, 居第二。其中, 中药注射剂50例 (包括联合用药的中药注射剂) , 中药注射剂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做配液的有40例, 占中药注射剂的80%, 其中有28例未按说明书要求选用配液, 占中药注射剂的56%, 中药注射剂本身成分就十分复杂, 多含酶、苷、多肽、多糖、鞣质、色素、黏液、树脂、挥发油、角质蛋白等大分子物质, 这些大分子物质一旦进入血液, 作为抗原与人类血清蛋白的结合物有高度致敏活性, 易导致变态反应;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中添加有增溶剂、助溶剂、稳定剂等附加剂, 故易受p H值等因素的影响, 若中西药两组静脉注射液混合或中药注射剂配液选择不当, 会导致p H改变不溶性微粒增加, 有1例患者先输前列地尔 (凯时) 注射液, 输完后接着输舒血宁注射液, 当舒血宁注射液输了约20 m L时发现液体流速减慢, 几分钟后液体不再流动, 并发现输液管过滤网出现棕色沉淀颗粒, 护士给换一新输液管, 输液顺利输完, 再没出现以上现象, 其他患者单独输“舒血宁注射液”用0.9%氯化钠做配液的输液管会出现输液速度自动减慢的现象, 这两种情况都是导致p H改变, 不溶性微粒急剧增加, 微粒颗粒增大, 微粒堵塞输液管过滤网而出现的。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侵入机体可引起肉芽肿和肺气肿, 造成供氧不足, 引起静脉炎、局部组织血栓和坏死, 造成过敏反应、热源反应及肿瘤样反应, 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若微粒数超标, 尤其是不溶性微粒过多会造成局部血管堵塞、静脉炎、热源反应等不良反应, 中药粉针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 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故临床使用时, 溶剂的选择要以该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为准。

3.5 ADR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

242例不良反应166例是女性, 占68.60%, 远远大于男性, 这可能与女性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比男性敏感有关。这与药源性疾病的性别分布一般规律 (一般来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 一致。>60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老年患者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大致为:肝肾功能减退, 是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率减慢;血浆蛋白含量偏低, 使体液游离药物浓度增高;靶器官对某些药物敏感性增加;长期用药、合并用药多, 原患疾病多等特点, 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故要根据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选择药物, 调整药物剂量, 做到个体化给药, 并在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护。

3.6 ADR与药物剂量关系

242例不良反应有140例患者单次用量超过说明书的单次用量, 其中90例是头孢类抗菌药和克林霉素, 其中有46例头孢类抗菌药、24例克林霉素单次用量用到常规用量的日剂量, 如注射用头孢米诺一天一次, 一次4 g, 克林霉素一天一次, 一次1.2 g, 都用到了常规治疗量的日剂量, 克林霉素和头孢类抗菌药物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需选用1 d剂量分次给药的方案才能发挥最好的疗效;然而, 门诊患者大多采用单次大剂量给药方案, 往往导致了药物浓度过高, 药物浓度越高发生不良反应比率越高, 故建议单次用药剂量不要超过说明书单次用量。

3.7 ADR与发生不良反应时间及滴速的关系

有129例不良反应在30 min内发生, 占53.31%, 中药注射剂滴速60滴/分有20例, 占中药注射剂的40%, 故对于静脉滴注的患者在前30 min内要全称观察输液过程, 控制好滴速, 尤其是中药注射剂, 滴注速度按照说明书要求判定, 若说明书无明确规定, 按滴速不高于60滴/分。输液时滴注速度过快, 致使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药品在单位时间内注入人体的内毒素量可能超过阈值, 对体质虚弱者或敏感患者可能引起输液反应, 不要让患者主观上随意调整滴速, 避免发生意外风险, 同时要备好抢救药品, 发现不良反应能做到及时抢救。

总之,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药物种类、药物剂量、药物溶媒、性别、年龄、用药时间、药物滴速等多种因素有关, 要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尤其要重点监测抗菌药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上报工作, 以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中药注射剂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不良反应的真实、完整、准确上报将有利于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凌春燕, 张晋萍, 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 2005, 16 (9) :697.

[2]金有豫, 高润霖.中国国家处方集:静脉给药注意事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986-986.

[3]汪复, 张婴元, 王明贵.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1.

[4]孙定人, 齐平, 靳颖华.药物不良反应[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2.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篇5

摘要: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关键字: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药品使用现状

1.1 抗生素滥用现象普遍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

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

1.2 过多使用新药、贵药,对药理作用了解不够

目前临床上存在片面用药“洋、新、贵”的现象,对新药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未能充分了解,使用不当则能引起不良反应。

1.3 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力度不够

2004年3月1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和监测管理办法》,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4],但由于逐级上报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反馈等原因,很多药物不良反应多是在引起较严重后果时才被重视。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5]。(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6]。(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不良反应如何判断

3.1从时间判断

一看用药后数秒至数小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在接受药物后突然发生。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数分钟至12小时内。支气管哮喘也常是药物过敏反应的表现,多发生在用药后数秒至数分钟内。另外,如发生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则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二看用药后1至2周发生的不良反应。血清病样反应多在首次用药后10天左右发生。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在用药后几小时至28天内发病。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在10天后开始发病。

三看停药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心得安、可乐定降血压,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血压,连续使用抗凝剂突然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凝状态伴血栓形成等。

四看停药后较长时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如保泰松、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在停药后较长一段时间才发生,白消安引起的肺部病变常在病人用药后1年以上出现,停药后仍可继续发生。

3.2从症状判断

一般而言,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其表现不同于原有疾病的症状。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疹,表现与原发疾病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心得安治疗高血压,在症状控制后停药而发生反跳性高血压,双氢克尿噻在利尿过程中又出现水肿或使水肿加重,此种现象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合理用药,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及合理、安全用药 篇6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9-01

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安全用药问题。

1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目前,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不良反应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⑤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4]。③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3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

(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我国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

[2]唐鏡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3]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4]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

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7

1 临床资料

统计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例数, 并按照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年龄段、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组织或系统损害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上报ADR有效报告116份, 其中抗生素类致不良反应65例, 占55%;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28例, 占25%;其他药品致不良反应23例, 占20%。男61例, 女55例, 年龄最小者8岁, 最大者85岁。在116例报告中, 心脑血管疾病38例, 呼吸系统疾病67例, 其他11例。合并用药35例 (30.5%) , 单独用药81例 (69.5%) 。静脉滴注75例, 口服36例, 肌肉注射5例。其中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青霉素、阿奇霉素、参麦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美洛西林等;胃肠反应的有: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昔洛韦、替硝唑等;神经系统反应 (头痛头晕) 的有:卡马西平、克拉霉素、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有:美洛西林、氨苄西林钠、菌必治、青霉素等。

3 讨论

目前我院常用抗生素药物有40多种, 虽然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 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及胃肠道反应。因此, 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 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 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 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有时皮试阴性, 但在注射过程中, 也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药物因素:抗高血压药依那普利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其在降压的同时可以引起干咳。 (2) 药物的质量:杂质 (包括赋形剂, 如胶囊的染料引起固定性药疹) 的污染, 可致过敏或中毒。 (3) 年龄:从年龄段分布可知, 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老年人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 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消除;且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 用药品种较多, 合并用药情况普遍。调查发现, 现60岁以下的人,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 (52/887) , 而60岁以上的人则为15.85% (113/713) [1]。所以加强对老年人ADR监测尤为重要。 (4) 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 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 (5) 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停用抗高血压药出现血压反跳以及心悸、出汗等症状。

4 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 买药应到正规医疗机构和药店。 (2) 遵循能不用就不用, 能少用就不多用, 能口服不肌注, 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3) 阅读药品说明书, 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严格遵照医嘱用药, 药物治疗方案是根据病情及患者的生理特点等诸多因素综合后决定的, 切不可随意更改, 以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 (5) 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 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 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药物具有双重性, 是一把双刃剑, 既具有防病治病的药理作用,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不合理使用药物, 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还可能引起药源性疾病。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不仅要研制更多更有效的药物, 而且应当合理使用现有的药物, 使其发挥应有的生物医学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同时, 临床上也要合理使用药物,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进行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8

药品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可防止疾病, 同时也可因不良反应危害人类。WHO统计资料显示, 各国住院患者ADR发生率为10%~20%, 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美国, 因用药不当死亡的人数居心脏病、癌症、脑卒中之后, 排名第四。在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总数的11%~26%。我国每年有5000多万人次住院, 其中因ADR住院的有250多万, 因此死亡者近20万!还有因滥用抗生素引起中毒性耳聋患者有上百万, 药物瘾癖、致畸、致盲、肝肾损害、致细胞突变等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已达30%!如何正确合理使用药品, 最大程度地减少、避免ADR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使用抗生素

ADR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非常普遍。有数据显示, 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 二级医院为80%, 一级医院为90%。2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率也高达50%, 远超过全球抗生素的平均使用水平。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抗生素使用率仅有22%。在我国, 许多医师对抗生素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 使用的盲目性很大, 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 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盲目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 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 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 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 导致目前我国抗生素的研制速度已赶不上细菌的耐药速度。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 多是因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

长时期以来, 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 而有些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喜欢同时服用2种甚至更多的上呼吸道感染药或抗生素, 以为这样就可以好得快些。其实, 80%的普通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引起的, 而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感染, 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并无疗效。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 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

由此看出, 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 医师、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 提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杜绝滥用,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熟悉药物的特点及毒性反应, 以及防治不良反应的对策;有条件的机构, 应加强血药浓度的监测, 控制剂量及疗程;注意给药途径及给药浓度[1]。

2日常用药过程中, 必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才能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ADR的诱发因素有非药品因素及药品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感应性、疾病等;后者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以及赋形剂的影响等。因此, 同一药品的不良反应, 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感应性、适应证、不同共存疾病的患者中可能表现不尽相同, 再加上药物及其制剂中赋形剂的影响, 问题更为复杂, 这也是ADR不可预测的原因。从总体上来说, ADR可能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 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病、多发病的表现很相似, 包括ADR、毒副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等。一般认为, 老年人、妇女、儿童和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疾病的患者, 容易发生ADR。患者应了解自己的病史, 就诊时向医师说清楚自己的症状, 买药时问清药品用法、用量、服法, 不随意更改, 一旦感觉不适应立即和医师取得联系。

首先, 日常用药应分清非处方药 (OTC) 与处方药, 遵医嘱, 依从药师的指导, 要对症下药。其次, 在日常用药中, 三类重要人群尤其值得重视[2]。一是老年人。他们因年龄而机体脏器、组织结构和功能都在减退, 衰老与疾病共存, 由于使用的药物多、杂, 其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会增多。很多人患有多种疾病, 在使用治疗这些疾病时, 顾此失彼, 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因关节疼痛长期或大量服用水杨酸制剂或其他解热镇痛剂, 可能加重老年患者的溃疡病。为此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根据诊断确定用药, 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 寻求最宜剂量, 用药从简, 避免同时使用太多药物, 联合用药时应减少品种, 加强药物的监测, 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法。二是小儿。他们由于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全, 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应掌握小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 合理用药。如小儿腹泻一定要先查病因再用药治疗, 病毒性感染不必使用抗生素, 细菌性腹泻从最基础的抗生素用起, 轻型可选用黄连素、庆大霉素, 重症选用氟哌酸等, 难治性耐药型方可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一旦出现肠道菌群紊乱时, 应停用抗生素。三是妊娠期及哺乳期的人群。这类人由于生理变化或病理变化可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药物作用时间、药物的半衰期, 防止药物对胎儿、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服用药物时必须进行咨询, 不能随意服用药物。再次是有部分人对中药的理解片面, 认为中药药性平和, 无毒副作用, 绿色安全, 中药的不良反应往往被忽视。事实上, 是药三分毒, 中药也不例外。据报道, 在新增不良反应案例中, 中成药比例最高, 占总数的32.5%, 排新发不良反应第一位[3]。据国家ADR监测中心监测, 这7种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闷、心急、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 甚至有引起死亡的病例[4]。其实, 中药的使用讲究辩证施治, 合理组方, 一人一方, 随证加减。中药也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 有时还存在讲究道地药材、依法炮制等。严格地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 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是如果不遵守辩证施治的原则或者辩证不当, 组方不合理, 中药材质量有问题, 也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而许多市民认为中药更安全, 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甚至表示会在无医师处方的情况下随意在药店购买一些中药处方药。这种观点无疑增大了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应该引起重视。

3重视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帮助认识和了解药品的良好途径, 但一些人在服药前不看或看不懂药品说明书, 这给安全用药带来了隐患。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 服用前都应该先看明白说明书。处方药虽然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的, 但医师有时因事务繁忙等原因, 对药品的解释并不很全面、很清楚, 所以在遵医嘱的同时应该参考一下说明书。 (1) 看清药品名称、成分避免重复用药, 很多人只看商品名而不看通用名, 误把2个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当成2种, 如果同时服用, 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2) 买药时注意有效期。 (3) 服药一定要在适应证范围内, 尤其是OTC药物, 自我服用应按照适应证, 避免错服。 (4) 注意禁忌证, 患者在用药期间如果感到较强烈的不适, 一定要及时停药。 (5) 按说明书上贮藏方法存药保证药品质量。 (6) 严格遵循规定的用法用量以保证疗效。用药时随意加大剂量或采用自认“安全”的小剂量, 吃药时断时续, 疗程不足, 当停不停或突然停药, 换药随意—这些做法都是十分危险的。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也对ADR带来的危害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 国家正在健全ADR监测报告制度, 尽量避免和减少ADR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 人们应正确认识ADR, 正确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徐年卉, 林国生, 付洁, 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143-144.

[2]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314.

[3]郭慧玲, 胡志方, 胡律江.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J].药品评价, 2005, 2 (1) :5.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9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是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在一种新药或药品的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 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 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 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1]。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 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因药品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占住院人数的5%~10%, 而住院患者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人数达10%-20%, 致死率为0.24%~2.9%。

1 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分类

药品作用于机体, 除了发挥治疗的功效外, 有时还会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某些与药品治疗目的无关而对人体有损害的反应, 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 (也称二重感染) 四大类。不良反应有大小和强弱的差异, 它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使病情恶化、引发新的疾病, 甚至置人于死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这是临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 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或用药量较大时, 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严格地讲, 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但是, 只要合理使用药物, 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就要求人们在用药前全面地了解该药的药理性质, 严格掌握药品的适应症, 选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明确药品的禁忌。在用药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及时发现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 加以处理, 尽量避免引起不良的后果。对于一些新药, 由于临床经验不够, 对其毒副作用观察及了解不够, 在使用时就更应十分慎重。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分为:

1.1 副作用 (副反应)

药品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一般都较轻微, 多为一过性可逆性功能变化, 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器官选择作用低即作用广泛的药物副作用可能会多。

1.2 毒性作用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 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一般是药理作用的增强。

1.3 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首剂效应

一些患者在初服某种药物时, 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1.5 继发反应

是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又称治疗矛盾, 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 而是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结果。

1.6 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

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 治疗量或极少量都可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

1.7 特异质反应 (特异反应性)

因先天性遗传异常, 少数患者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该反应和遗传有关, 与药理作用无关。大多是由于机体缺乏某种酶, 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所致反应。

1.8 依赖性

反复地 (周期性或连续性) 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上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 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

1.9 停药综合征

一些药物在长期应用后, 机体对这些药物产生了适应性, 若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易使机体的调节功能失调而发生功能紊乱, 导致病情或临床症状上的一系列反跳回升现象和疾病加重等。

1.1 0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药物引起的三种特殊毒性, 均为药物和遗传物质或遗传物质在细胞的表达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

药品不良反应因人而异。据了解, 药品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很多, 服药者的年龄、性别、遗传、疾病, 以及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等, 都对药品服用后的情况有一定影响, 所以不同的人对药品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很可能在这个人身上产生不良反应的药, 在另一个人身上却没有出现什么不适[2]。 (1) 药品因素——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等。 (2) 非药品因素——包括药品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基因、感应性、疾病等。在某种意义上讲,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非药品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体差异。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人与人之间, 同一个人在疾病状态与健康状态之间, 都有很大的差异, 相同的药物用于不同的人可以出现不同的效应,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身体状态下使用同一药物也可能出现不同的效应。基于上述因素, 任何药品不论其质量控制多么严格, 临床试验时的疗效多么确切, 一旦使用于广泛的人群, 都有可能在某些人身上发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反应。药品质量是保障药品疗效、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前提, 但很少有人认识到:保障药品质量并不等于用药就安全了, 还需要预防、避免用药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还需要对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跟踪分析、评价, 以便不断探索、完善防范途径, 以及不良反应一旦发生时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的措施。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维护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3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 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3]。

3.1 药品因素

3.1.1 药物本身的作用

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 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 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

3.1.2 不良药理作用

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 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 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3.1.3 药物的质量

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 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3.1.4 药物的剂量

用药量过大, 可发生中毒反应, 甚至死亡。

3.1.5 剂型的影响

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 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 即生物利用度不同, 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3.2 患者自身的原因

3.2.1 性别

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 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

3.2.2 年龄

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 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 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 现60岁以下的人,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 (52/887) , 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 (113/713) [4]。

3.2.3 个体差异

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3.2.4 疾病因素

肝、肾功能减退时, 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

3.3 其他因素

3.3.1 不合理用药

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 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3.3.2 长期用药

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3.3 合并用药

两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 6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15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

3.3.4 减药或停药

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 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 会产生反跳现象。

4 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 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 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 容易造成误导。 (2) 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 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 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 都是不恰当的。 (3) 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 不能自行增加剂量, 特别对于传统药, 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 剂量越大越好, 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4) 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 应停药就诊, 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 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 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4,5]。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 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 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 有病要合理用药, 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 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96-103.

[2]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C].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 1990:64.

[3]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314.

[4]张特立, 奚梅, 董充慧, 等.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9, 26 (B07) :138.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10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 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 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 促进临床科学用药, 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 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将文献与临床作实践结合起来, 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抗生素滥用, 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 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 进展迟缓, 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 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 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 二级医院为80%, 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 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 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 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 使用的盲目性很大, 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 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迷恋于“洋、新、贵”, 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 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 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 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 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 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 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 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 形成一种平衡, 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 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 临床分科过细, 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 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 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 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 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 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 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 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 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

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 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 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某些中药本身含有有毒成分, 不良反应较多, 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等, 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中成药的包装说明不明确, 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 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等;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 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 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 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 可发生中毒反应, 甚至死亡;尤其是中药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 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 用量多一点并无大;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 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用;⑤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 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 即生物利用度不同, 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中药方面, 由于中药的组成成分复杂, 每位中药就含多中成分, 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轻易改变剂型, 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 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清开灵、鱼腥草、穿琥宁、双黄连等。

2.2 人为因素:

①不合理用药:处方配伍不当、用药不对证, 效果就适得其反, 如抗感冒药可分用于风寒型和风热型;②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盲目长期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 6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15种以上为80%;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如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某一疾病时突然停药会产生反跳现象。

2.3 个体差异

上一篇:高职高专应用能力测试下一篇: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