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2024-06-02

儿童临床合理用药分析(精选十篇)

儿童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篇1

昆明市儿童医院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儿童综合专科医院, 现有临床药师6人, 参与临床药学服务, 涉及呼吸科、消化科、血液肿瘤科、儿童重症监护室 (PICU) 、神经内科等科室。经过努力, 临床药师的工作得到了相关科室各级医师的认可, 成为治疗团队中的一分子。指导儿童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是医药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现结合工作中的体会, 对临床药师在儿童合理用药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 儿科用药的特殊性

儿童作为一类特殊人群, 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其新陈代谢旺盛, 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其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的生理功能还不成熟, 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整, 用药不当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此外, 婴幼儿抵抗力差, 易患各种疾病, 用药隐患和风险比成人大得多。作为儿科临床药师, 必须掌握儿童用药特点, 了解儿童药物治疗的特殊性, 不仅要掌握患儿的生理、病理、心理特点, 还要掌握药物性能、作用机制、不良反应、适应证。临床药师要注意药品说明书中有无儿童使用剂量以及剂量计算与用药方法等儿童用药有关的信息, 从而顺利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2 参与临床药物治疗, 做好用药监护

合理用药最基本的要求是适当性。临床医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日常查房和病例讨论, 总结儿科用药的特点。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是根据患儿所患疾病、年龄甚至日龄 (新生儿) 、体质量、体质强弱、疾病的轻重程度、组织器官的发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选择适当的药物及剂型、用药途径和用药剂量。

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容易忽略药物相互作用、理化配伍禁忌及药理性的配伍禁忌[1]。临床药师可发挥自身的优势, 利用药理学、药动学等专业知识, 注重药物的配伍情况、相互作用等, 为患儿制定最适宜的给药方案, 对医生不合理用药之处进行交流, 提出合理化治疗方案和建议并在用药过程中观察治疗效果, 做好用药监护。对于儿科用药, 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药物的选择

儿科临床药师既要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 更要重视其不良反应, 还要注重药物说明书中标注的儿童禁用、慎用情况。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药物儿童不宜使用。如头孢曲松钠对于有黄疸的早产儿、新生儿禁用;克林霉素、氯霉素、吗啡、哌替啶等药物禁用于新生儿。水痘患儿禁用激素, 以防加重病情。对于标注儿童慎用的药物, 医生权衡利弊后认为必须选择时, 临床药师建议医生要紧密观察其药物反应及病情变化情况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情况。如我院要求临床科室对于特殊级使用的抗生素及对于儿童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告知患儿家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确保患儿用药的安全有效。

2.2 儿童用药剂量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与成人相比, 儿科用药剂量的确定需根据患儿体质量、体表面积或年龄计算, 规范儿科用药剂量对提高儿科医疗质量, 保障患儿用药的安全、有效与经济具有重要意义[2]。

儿童各个时期用药剂量各不相同。如新生儿时期的用药剂量, 应根据日龄注意调整剂量。儿童剂量有按年龄、体质量、体表面积、成人剂量折算等多种方法, 其中按体表面积计算最为科学, 现在临床上按说明书定儿童剂量较多。如果计算的用药剂量超过成人规定剂量, 则儿童实际用量不能超过成人使用剂量。儿科患儿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 药物剂量等应严格按照患儿的疾病诊断、年龄大小、体质状况以及身体器官发育情况等为参考依据, 从而判断出适合此患儿使用的药物剂量。

2.3 选择合适的剂型

儿童用药中缺乏适宜的剂型和规格是目前儿童用药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儿童用药特点, 不同年龄段儿童适合的药物剂型不同[3]。因此, 临床医师应尽量选择有小儿剂型的药物, 避免由剂量分割造成的不便, 或不良后果。对于没有小儿剂型的药物, 需要严格按照儿童用量进行准确分割, 避免药物过量造成的不良反应;尽量选择小儿易于接受的颗粒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等, 减少喂药困难;婴幼儿常用药物剂型为口服剂型如片剂、颗粒剂、糖浆剂、滴剂、口服液等。注射剂型与成人相同。吸入或雾化剂型有气雾剂、干粉、雾化液等。皮肤黏膜给药剂型如贴剂、栓剂、软膏等。

3 加强患儿用药教育, 提高用药依从性

针对成人患者, 临床药师可直接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而在儿科, 药师开展临床工作, 关键工作是针对患儿及家长的药学教育服务。加强用药指导, 可保证药物应用安全、有效、合理, 提高依从性[4]。

儿童医院患儿用药教育较成人困难, 因为用药教育的对象是患儿的家长, 而一般患儿家长对医学知识掌握较少, 儿童服药要注意交待药物不良反应、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因各个年龄段服药的剂量各不相同, 儿科临床药师要教会个别家长如何理解剂量用法上的“2/3、3/4”片。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不能同时服用, 两药应相隔1~2h, 过热的开水溶解药物 (应低于40℃) 会造成药物失效和浪费;微生态制剂应放在冰箱2~8℃贮存。通过与患儿家长沟通, 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最大限度地保障用药安全。用药教育促进医、药、护、患之间的理解, 增强患儿家长对治疗措施的信赖。

如对于有哮喘疾病的患儿, 许多家长对吸入用激素缺乏认识, 担心长期使用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不愿意接受激素治疗或在治疗中自行停药。临床药师除了对患儿家长进行有关疾病的知识教育与用药教育, 教会家长如何正确使用气雾剂的储雾罐和粉吸入剂的用法外, 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 使他们消除对患儿的用药顾虑。

4 开展处方点评, 进行药学干预

合理用药是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药师是合理用药的执行者与监督者。我院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一线, 利用查看病历、查房、查看用药医嘱单等方式参与到患儿的临床药物治疗中。在对患儿的临床用药进行审核的过程中, 一旦发现用药不合理的情况进行适当干预。

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 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 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近两年我院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组织临床药师进行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 同时加强了对非抗菌药物、重点监测药物、专项疾病用药的点评, 为医院质量管理部门提供不合理用药的可靠依据。针对点评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 临床药师与医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规范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 对专科用药中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 临床药师进行用药干预, 针对某些科室普遍存在的用药问题, 深入科室进行用药使用培训和指导, 纠正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 保障了医疗质量及安全用药。使我院不合理用药情况明显下降。处方点评工作不仅提高了临床药师的业务水平, 也有效提高了我院合理用药水平。

5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保障用药安全

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 安全性就是对患儿和公众切身利益的保护, 在获得最大治疗效果的情况下使患儿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近些年, 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在儿童的药物安全上。与成人相比, 儿童面临着更大的治疗风险[5]。

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由于体内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肾脏的排泄功能差, 药物的吸收代谢不规律, 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 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由于许多新药在临床试验阶段常不包括儿童, 药品上市后一段时间内仍缺乏儿科用药的药动学、药效学、安全性等方面的资料, 同时由于药物临床的局限性, 许多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存在未被发现的不良反应。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对减少儿童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临床药师定期就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对临床医师及护士等进行培训及专题讲座, 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在每个临床科室设置了专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员。通过各种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宣传并及时收集全院各科室药品药物不良反应, 积极深入临床协助和监督医师填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 医院对上报不良反应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及时上报到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并以《药讯》的形式报道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相关药物不良反应信息, 提醒医师重视, 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6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 临床药学已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临床药师在安全、有效、合理使用药物中起到了有益的推进作用。因此, 临床药师应抓住机遇, 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勇敢面对挑战, 不断探索其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参与模式, 发挥临床药师参与用药决策的优越性, 从而促进药品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

临床药师保障了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临床药师的重要性逐渐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体现。临床药师只有掌握好医学、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掌握儿科用药特点, 不断充实自己, 坚持深入临床,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更好地在儿科合理用药中发挥重要作用。关爱儿童健康, 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颜滢.药师下临床工作实践与探索[J].首都医药, 2006 (8) :140.

[2] 张伶俐, 李幼平, 曾力楠, 等.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评价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12 (2) :125-128.

[3] 郭春彦, 王晓玲.我国儿童药物剂型和规格的现状[J].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 (8) :53-55.

[4] 叶秋明, 劳嘉华, 肖美华.儿科患儿用药不依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今日药学, 2012, 22 (1) :35-37.

临床合理用药病例分析 篇2

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从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分析以下病例,指出用药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对发生的不良反应提出处理意见。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56岁,农民,因“心慌气短、腹胀、乏力、下肢浮肿3月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呈慢性病容,体温36.7℃,端坐呼吸,颈静脉明显怒张,心率齐,101次/分钟,两下肺有细小湿性啰音,肝于肋下二指可触及;双下肢有中—重度凹陷性水肿。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胸片可见肺有轻度淤血,心脏扩大;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因患者经济困难,拒绝做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入院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地高辛0.25mg口服,每日2次;青霉素160万u+庆大霉素16万u肌注,每日1次;氢氯噻嗪25mg+螺内酯25mg口服,每日2次;治疗1日后,因利尿效果不明显,加用呋赛咪40mg肌注,每日1次。治疗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能平卧及进行室内活动,食欲较好;查:心率齐、86次/分钟,两下肺无啰音,水肿明显消退,遂将呋赛咪改为40mg肌注,隔日1次,其它治疗方案未变。治疗第9天,患者诉全身乏力,检查发现:心率不齐、54次/分钟,心电图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频发室性早搏。

病例2 患者杨某,男性,72岁,退休干部,因“咳嗽气喘反复发作二十余年,加重伴发热3天”入院。患者有50年吸烟史、20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史和10多年的“胃溃疡”史,长期使用“消炎药”、“平喘药”等治疗。查体:体温38.8℃,咳白色粘痰,两肺有干性啰音,心率齐,78次/分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片示肺透明度增加、纹理增多,心脏狭长;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肺功能检查示以阻塞为主的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轻度低氧血症。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感染”。治疗:凯舒特(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克静脉滴注,每日1次;强的松龙10mg口服,每日2次;班布特罗10mg口服,每日1次;氨茶碱0.5mg口服,每日2次;必可酮雾化剂每日3-4次吸入。入院治疗2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查体发现两肺仍有干性啰音。上级医师指示每日加用氨茶碱1克、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接受新治疗方案后患者感觉有严重的胸闷、腹胀,被迫停用所有的氨茶碱。一周后患者感觉上腹疼痛明显,胃镜检查见食道、胃底、十二指肠球部均有活动性溃疡。

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篇3

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其中又以配伍不当、选药不当、重复用药等情况最为突出。现对我院几例较为典型的不合理用药处方情况加以分析。

1 氨苄青霉素+10%葡萄糖注射液

有的临床医生在选用主药溶媒时,没有考虑溶液pH值对主药稳定性的影响。我们知道,氨苄青霉素的适宜溶媒的pH值应接近中性,而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至6.5,偏酸性,会造成氨苄青霉素效能降低,应避免合用;建议使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

2 强的松+消炎痛

消炎痛可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粘膜对胃酸及蛋白酶的抵抗下降,造成胃粘膜细胞的坏死和糜烂,从而形成消化道溃疡,引起胃出血;强的松有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副作用,两药合用,副作用相加,增加了胃溃疡的发生率,故两药不宜合用。

3 地高辛+速尿

速尿,是通过与髓袢升支粗段Na:Cl:K管腔膜上的Cl结合点竞争性的结合,以阻止Na及水的重吸收,而达到利尿的作用。其利尿作用迅速而强大,能快速缓解水肿症状。但容易造成低血钠、低血钾(可导致全身無力,腱反射减弱等症状。)等水电解质紊乱。地高辛,有正心肌力及负性传导的作用,能对抗心衰、缓解水肿。但其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容易造成中毒。特别是在低血钾的情况下,更易发生中毒。地高辛中毒有几种表现:(1)、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但该症状应与心衰未解决时的胃肠道淤血相鉴别,可用速效洋地黄类药物静推来鉴别)(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是“黄视”、“绿视”。(3)、心脏毒性表现,易导致严重心率失常而死亡。因此,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需要利尿以处理高血压或水肿时,最好选用保钾利尿剂,必要时,可口服氯化钾制剂。

4 红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其对处于繁殖旺盛期的细菌作用最强,而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或无效;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的合成,为抑菌剂。尤其红霉素首先使用时,会使繁殖旺盛期的细菌成为静止状态,不利于青霉素类药物发挥疗效,从而减弱阿莫西林的作用,故两药不宜合用。

5 复方雷尼替丁+胶体果胶铋

复方雷尼替丁中已含有枸橼酸铋钾,与胶体果胶铋有同样的作用,在胃粘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强胃粘膜的屏障保护作用,两药合用属重复用药,没有必要。

6 硝苯地平+拜心同(硝苯地平控释片)

硝苯地平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其起效快、作用强,但易造成血压的不稳定;而拜心同即硝苯地平控释片,其长效作用可控制药物的峰谷波动,能保持稳态血液浓度,但两药长期合用剂量过大,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和出现外周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两药不宜合用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8年1~10月每月住院病历100份,10个月共1 000份,涵盖医院各大科室,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须知》、《临床药物治疗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为依据,统计病历中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并对典型的病例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用药的方法。

2 结果

在抽查的1 000份病历中,含不合理用药医嘱病历96份,不合格率为9.6%,不合理用药医嘱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在统计结果中,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比例居首位,主要体现在选药不当,用法、用量不合理和给药时间不合理三方面。 (1) 选药不当。例如: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用头孢唑肟钠预防感染。甲状腺切除术术口为Ⅰ类清洁切口,原则上无需使用抗菌药物。如患者有高危因素需使用抗菌药,头颈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本例未根据手术切口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因素进行选药,这也是围术期抗菌药物选药不当的主要原因。 (2) 用法、用量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最常见的是给药次数不合理和给药剂量不合理,主要原因是未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给药,如时间依赖型的药物一代头孢每天只给药1次,未能使给药间隔药物浓度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 (MIC) 之上,降低了药物预防感染的效果。 (3) 给药时间不合理,包括术前无用药和使用疗程偏长。例如:患者行前列腺穿刺术,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而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2 h内给药,最好是在术前0.5~1.0 h给药[2,3]。

3.2 用法、用量不合理

用法、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 注射剂配置浓度不合理; (2) 给药剂量不合理; (3) 给药次数或方法不合理。例如:患者真菌感染,给予口服氟康唑胶囊100 mg, 3次/d。氟康唑胶囊血浆消除半衰期长达30 h,血浆浓度与给药剂量成正比,因此该药每日只需给药1次,首剂加倍。

3.3 联合用药不合理

联合用药不合理包括: (1) 药物相互拮抗; (2) 药物联用减少吸收,降低疗效; (3) 药物联用加重副作用; (4) 重复用药或同类药物联用。例如:患者诊断2型糖尿病,给予口服格列齐特缓释片30 mg, 2次/d;那格列奈120 mg, 3次/d。而那格列奈有快速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该作用点与磺脲类制剂相同,所以不能与格列齐特缓释片联用。

3.4 药物配伍不当

在我院主要见于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不当。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一般都含有微量鞣质、蛋白质等双键化合物,这些微量杂质在不适宜的溶媒中易发生盐析或形成溶解度较小的络合物,聚集的络合物会使混合液体中的微粒显著增加[4],因此中药注射剂宜根据说明书选择合适的溶媒,否则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增加。

3.5 选药不恰当

未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是选药不当的主要原因[5,6,7]。例如:在患者痛风性关节炎急症期使用别嘌醇。别嘌醇促尿酸结晶溶解时可诱发并加重关节炎急性期症状,因此必须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症状消失后(一般在发作后2周左右)才用,不宜在痛风性关节炎急症期使用。

4 结论

我院住院病历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药物配伍不当和选药不当等几个方面。不合理用药影响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必须重视。通过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合理用药,才能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Buke C, Hosgor-Limoncu M, Ermertcan S, et al.Ir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Infection, 2005, 51 (2) :135.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1594-1596.

[3]Bmtzler DW, Houek PM, Surgieal Infection Prevention Guiddines Writers Workgroup, et al.Antimierobial prophylaxis for surgery:an advisory statement from the National Sueal Infection Prevention Project[J].Clin Infect Dis, 2004, 38:1706-17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90, 330-337.

[5]张万英.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0) :99-120.

[6]谭海森, 曹华.医院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 :41-43.

儿童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篇5

2014年药剂科成立临床药学室,安排专职的临床药师对医院的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现对干预措施进行具体分析:

临床药学室,每月对处方进行点评、对病历进行点评、对抗菌药物进行专项点评,对用药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汇总,点评结果及时上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并在药讯上公布点评结果。经过层层干预之后,我院不合理用药现象开始减少,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

门诊药局加强对处方的核对;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没有标明皮试结果的,必须要求标示皮试结果。对于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坚决不予以发药,并将处方进行汇总上报医务科。经过整改后,门诊不存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现象,且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2%-5%。

实施病历点评、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联用现象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缩短,抗菌药物使用的用法用量开始合理化。

在2015年,药剂科会继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加大处方审核,以减少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儿童的合理用药(上) 篇6

胡院长:儿童的合理用药是父母亲和儿科医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那么,什么叫合理用药呢?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个“合理”只具有相对性,也需要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当前,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随着基因测序工作的发展,医学将要涉及很多问题,比如人的克隆、借腹怀胎、精子库、基因食品等等。这就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如何保护自己?这就涉及到关于人类未来的医学模式,有的专家称之为:生物、环境、心理、社会、伦理模式。这个模式是未来人类共同遵守的医学模式。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医药工业也将有更大的发展。所有的国家都把医药工业的发展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我们国家医药工业的发展,每年也以50%的速度在增长。医药工业的发展,使人类战胜疾病的手段和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过去不能治的疾病现在能治了。

从几项社会进步的基础标准来看,就是预期寿命的提高,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的降低。我国的预期寿命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外的先进水平。但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是非常多的。我国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国家卫生状况总体评分排列中仍很落后;我国的城乡差距还很大,社会保障体制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样一些背景下,如何合理用药就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什么是合理?这里面有个相对的问题,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合理性,在另一个历史时期也可能成为不合理。如:五六十年代我们做医生的时候,只要了解什么病要用什么药,这种药可能会产生哪些副作用就行了。因为那时候的抗生素除了青霉素就是链霉素,其他药物很少。现在的医生仅仅了解这两条就远远不够了。

如:给药途径、药品依从性等是否合理,就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父母必读:谈到给药的途径,目前有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孩子一生病,家长都希望医生赶快给孩子输液、吊瓶。该怎样看待静脉输液呢?胡院长:目前,在给药的途径中有很多误区。如:人们现在不喜欢口服给药,也不喜欢肌肉注射,而喜欢静脉给药。孩子一发烧,家长就要求医生给输液、吊瓶,认为这样效果好。殊不知,静脉给药所造成的危害、所产生的副作用,比口服给药要大得多,严重得多。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中毒,就会非常严重,甚至危及孩子的生命。因此,在给药的方法上应该提倡:能口服的就不打针、不输液。然而,像这种给药的不合理性,就连一些医务人员也认识不清。当然,口服给药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过去宣传“良药苦口利于病”,现在这个观点就变了。

有些“良药”味道太苦,孩子还没有吃进去就吐得满身。因此,现在许多儿童用药开始重视口感,如香蕉味的、橘子味的药都有;过去给孩子喂药是捏着鼻子往下灌。当初我们在学校里还学过一套灌药的办法,就是让勺子不离开嘴角,一旦吐出来了再灌进去。现在,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种强迫性的喂药方法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因此,家长还是比较发怵给孩子喂药,几乎没有一位家长给孩子喂药前自己不尝药的。另外,口服给药到底是一天吃一次好,一天吃两次好,还是一天三次或六小时吃一次的好?总的来说,当然是吃的次数越少,效果越好的药最理想。于是人们就生产了很多长效的,或者缓释的,或者控释的药物。

据国外统计:假如是一天吃一次的药,有80%的患者能够坚持;如果是一天吃两次的药,大概只有70%的人可以坚持;而一天吃三次药,大概只有50%~60%的人能够坚持;若一天吃四次药,六小时一次,几乎只有30%~40%的人可以坚持。大多数人经常会忘记。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有病,医生说一天吃三次药或四次药。孩子送到托儿所,中午的那一次让老师给喂药,十次有八次老师会给忘了。这并不是说老师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是因为老师一忙起来很容易就忘了。

父母必读:是价钱越贵的药,疗效就越好吗?

胡院长:应该说,任何产品都应是优质优价,药品也应该是这样。既要疗效好,又要价钱便宜,这就是一对矛盾。药物的更新换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反过来说,50年代、60年代就那么几种药,也治好了不少病人,要不然怎么会有12亿人口呢?在原始社会没有药也扛过来了。这里就有个观念的问题。完全要求高水平低价位也很难。现在的医生也非常苦恼,过去医生不关心药物的价格,现在也关心了。因为病人都希望又能少花钱,药又非常好。这就要求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所以,合理用药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种种条件下的合理。但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看这种药对病人是不是最佳,是不是对症。任何一种所谓好药,用在这个人身上好,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就不一定好。有的人病很重,那么,该花的钱也不能不花。

父母必读:给孩子用药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胡院长: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影。给孩子用药一定要注意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小儿的特点第一是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一般都比成人要快,所以小儿需要的药量就与成人大不一样。经常有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医生让7.5毫升分3次吃。家长回家一看药品说明书上写的是2岁~5岁吃5毫升,一天吃两次。为什么两个说法不一?又回来找医生。所以,建议医生在看病时要多说两句,告诉家长:说明书上是按年龄组分段的,而我们是按体重分的;说明书上说的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用药量,而医生要根据孩子的病情、胖瘦、营养状况等情况给药。这样给药的量会有一些差别。

第二点,一般来说,小儿时期身体内的体液与体重的比例比成人大,水盐转换率快,极易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调节失衡,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比如:成人的体液占60%,其中2/3为细胞内液,1/3为细胞外液;而新生儿的体液就占70%。所以,药物在新生儿体内的代谢与成人是不一样的。这些问题在用药时都要慎重考虑。第三点,小儿的各个器官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孩子的年龄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新生儿,1岁以内,3岁以内,学龄前,小学年龄组,中学年龄组,一直到18岁。最近,国外延长到20岁。其中,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其用药特点与任何年龄组不同。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器官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肝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功能皆不完善,大概到8岁时才初具规模,但是其功能还不够。因此,8岁以前身体各器官、组织是从不成熟到成熟过渡的时期。这些情况,决定了小儿用药的特点。

合理用药,就一定要根据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另外,儿童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机会比成人高。儿童用药当中的不良反应,也应是儿科医生和父母在给药过程中就要想到、注意到的问题。任何药物过了量都是毒。另外,儿童对待吃药的服从,比如能不能把该服用的剂量都吃进去,是空腹服还是饭后服等,都会影响服药的效果,也是在用药时要注意的问题。第四点,由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比成人相对多的营养素和维生素,小儿消化系统又极其娇嫩,易患腹泄等病,故极易发生营养紊乱性疾病;这些疾病又反过来影响机体抵抗微生物的能力,也影响小儿对药物代谢的耐受性。第五点,新生儿是抗菌药物应用时的一个特殊阶段,特别是未成熟儿,由于肝肾功能、各器官系统功能均低下,特别容易造成各种药物中毒,而且,还可能干扰体内各种代谢活动,引起其他并发症,因此用药时更要慎重。

父母必读:中药的副作用是不是比西药小?经常给小儿吃点中药好吗?

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7

1 溶媒选择错误

病例1, 灯盏细辛注射液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灯盏细辛注射液在酸性条件下, 其酚酸类成分可能游离析出, 故必须用 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稀释, 而不能用偏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

病例2,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基, 与强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钠注射液会产生盐析作用, 破坏乳剂使脂肪凝聚进入血液, 导致血管栓塞, 配制静脉输液时, 只能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稀释。

2 给药途径不正确

病例3, 乙型肝炎患者, 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 180 μg, 肌肉注射。药品说明书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给药途径是皮下注射, 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

3 药物溶媒量过小

病例4, 苦碟子注射液40 ml溶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 静脉点滴。苦碟子注射液常用量为10~40 ml, 应将其溶于250~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 且药物的浓度不得大于10 ml/100 ml中, 1次/d静脉点滴。

4 剂型与给药途径不符

病例5, 患儿10个月, 诊断感染性腹泻, 给予安乃近注射液滴鼻。由于滴鼻剂与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不同, 且用注射剂滴鼻时, 使用剂量很难把握, 很可能会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

病例6, 妇科患者, 临床诊断为真菌性阴道炎。给予制霉菌素片50万U, 置入阴道内。制霉菌素片说明书规定:口服用于消化道念珠菌病。若把口服片剂当成阴道栓剂使用有几个缺点:口服药与外用阴道栓由于质量要求、生产工艺、所用基质存在不同, 片剂辅料可能对阴道黏膜产生刺激性, 由于制备工艺不同, 片剂在阴道内不能及时崩解发挥药物的作用, 所用基质的差异也不能使口服片剂发挥阴道栓应有的全身或局部作用, 因而起不到治疗作用。

5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当

病例7, 骨科患者, 28岁, 平素体健, 诊断瘢痕挛缩, 行I类切口手术, 术后给予头孢硫脒注射液静脉点滴4 d。该患者行1类切口手术, 且无切口感染高危因素, 故无预防用药适应证。

病例8, 骨科患者, 行掌骨骨折开放复位术, 给予头孢甲肟注射液2 g, 2次/d, 静脉点滴3 d。该患者虽有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但预防用药应选择一代头孢菌素, 用药时间应不超过24 h, 必要时可延长至48 h。

病例9, 产科患者行剖宫产手术, 术后预防用阿洛西林钠注射液4 g, 2次/d、静脉点滴3 d。行剖宫产手术者, 一般预防用药应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第一剂药物应在扎住脐带后使用, 且术后用药时间应为24 h, 特殊情况不超过48 h。

病例10, 普外科患者, 行I类切口手术, 该患者头孢唑林钠注射液皮试阳性, 术后预防用药给予依替米星+奥硝唑注射液静脉点滴5 d。对于头孢菌素类过敏者,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选择克林霉素, 或克林霉素联合氨曲南,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由于其不良反应大, 不主张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病例11, 产科患者行剖宫产手术, 术后预防用阿洛西林钠注射液4 g溶于250 ml溶媒中静脉点滴。预防用药选择不合理。溶媒用量过大, 预防用药液体量应不超过100 ml, 一般应在30 min滴完。

兽医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8

1 用药剂量不合理

不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规定剂量进行给药, 随意减小或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 例如磺胺类、阿奇霉素等药按体重计算剂量, 首剂量要加倍, 在临床中经常出现首剂量不足;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临床上普遍长期超量使用, 糖皮质激素适量应用有消炎、抗过敏、抗毒素和抗休克等作用, 临床上常出现长期过量使用;青霉素与链霉素联合使用, 两药均可适当减量, 但兽医临床上不仅没有减少使用剂量反而加大使用剂量。

2 用药途径不合理

不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给药途径, 例如消化道传染病应选择以饲料拌药给药途径为主, 而兽医临床常出现以肌肉注射治疗为主;氯化钙有强烈的刺激性, 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时如漏出血管外可引起组织坏死;盐酸吗啡注射液应该皮下注射, 临床常出现肌肉注射;龙胆酊、马钱子酊等苦味健胃药通过口服才能通过刺激味蕾加强胃液分泌, 而临床出现的胃管投药, 起不到健胃作用。

3 联合用药不合理

3.1 盲目联合用药

兽医临床上常出现盲目追求联合用药, 对于轻中度感染、非混合感染采取联合用药,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3.2 违反药物的作用机理

兽医单纯的追求扩大抗菌谱出现繁殖期杀菌剂与繁殖期抑菌剂联合使用, 如青霉素类合用四环素和磺胺类, 青霉素类为繁殖期杀菌剂, 四环素和磺胺类为繁殖期抑菌剂。后者抑制细菌生长, 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 反而影响前者的杀菌作用, 从而降低了药效。

3.3 不清药物理化性质

氨基糖苷类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联用虽然有协同作用, 但兽医临床上常出现将两者混合没有分瓶使用而导致相互失活;磺胺类与酸性药物青霉素类、维生素C、氯化钙、等配伍而使磺胺类药物失活的现象。

3.4 乱用溶媒

不清楚溶媒的作用, 兽医临床上常出现青霉素类用葡萄糖做溶媒的现象, 而使青霉素类药物快速分解, 降低了药效;静脉滴注氟罗沙星时, 利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 使氯离子和氟离子发生置换, 形成浑浊, 增加了药物的致敏性并降低了药效。

3.5 忽视给药间隔

兽医临床常出现给药间隔不合理, 如氨基糖苷类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应保证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兽医临床上常出现分次小剂量给药的现象, 既没有提高疗效, 又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β-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给药应尽可能缩短给药间隔, 增加给药次数, 而兽医临床上常出现一次大剂量给药的现象。

4 重复用药

兽医临床上出现口服与注射联合给药重复用药的现象, 例如, 内服头孢氨苄胶囊同时肌注氨苄西林钠, 重复用药不但没有扩大抗菌谱, 反而加大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5 断续用药

兽医临床上常出现不按药物疗程全程给药, 而是眼观疗效为标准, 见病情好转马上停药, 由于治疗不彻底, 致使动物多次反复发病, 如替硝唑注射液要求术后连续静脉注射5~6日, 而临床上出现注射2天, 间隔几天之后, 再次注射的现象。

6 频繁换药

大多数抗生素在使用48~72小时后才发挥疗效, 有些兽医工作者用药一天后没看到疗效, 就马上换用其他抗生素, 这样既没有杀灭细菌, 又使细菌产生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拖延了病程。

7 不明药物特殊毒性

兽医临床上常出现利用敌百虫对牛和家禽进行驱毒, 而造成牛和家禽中毒的现象;喹乙醇作为饲料添加剂只能用于猪不允许用于家禽, 但兽医临床上出现喹乙醇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禽, 而使禽中毒引起死亡。

8 滥用药物添加剂

苦碟子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8月-2008年12月共收治了80例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32例。其中41~50岁12例, 51~60岁30例, 61~70岁38例。梗塞体积:小梗塞30例, 中梗塞30例, 大梗塞20例。梗塞部位:基底节15例, 丘脑8例, 大脑中动脉主干区2例, 大脑前动脉区5例, 多发性脑梗塞5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塞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扫描证实。有中风病史及心、肝、肾、肺等器官明显器质性病变者除外。把上述8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苦碟子注射液 (通化华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20025450号) 40mL, 加入生理盐水25mL中, 1次/d静脉注射, 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 1次/d, 所有观察对象治疗前停用其它抗血小板、抗凝血及扩血管药, 两组均以13~15d为1疗程。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生化常规及血液流变性, 测量仪器为LB-N6A型旋转式血液粘度计。

1.4 统计分析

各组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经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后血流变检查各项指标均显著下降 (P<0.05~0.01) , 对照组经复方丹参治疗后较治疗前各项指标稍有好转, 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 包括缺血性、出血性两大类型, 如脑血栓、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隙 (腔) 出血、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其中脑梗死临床较为多见, 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 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 使脑动脉管腔狭窄, 血流减少或者完全阻塞, 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梗死的发生首先始于缺血最严重或血流的中心区, 而后逐渐向外蔓延或扩大, 形成所谓的缺血半暗区和水肿带。缺血最重或血流灌注缺如的中心区神经功能损失不可恢复, 但在演进中的脑梗死灶周边半暗区内的神经突触传递功能受到完全抑制, 但细胞仍有活性, 仍具有传导功能, 如果血流灌注恢复早, 通常在6小时以内, 这一区域的神经功能有可能被挽救。如果半暗区细胞的代谢已发生异常, 血流再灌注对恢复这一区域的神经功能没有帮助, 甚至是有害的。

脑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患病人数之多, 发病之迅速, 程度之严重, 均居各类疾病之首, 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任务十分艰巨, 开发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药物, 满足临床的需要不仅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通过改善病人的脑缺血的状况,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同样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在中医学中, 脑梗死是由于气血逆乱, 产生风、火、痰、疲, 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外, 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睿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生, 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临证依脑髓神机受损程度不同, 可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汉·张仲景《金篑要略》中首创中风病名, 并认为络脉空, 风邪入中为本病病因, 张景岳倡导“非风”, “内伤积损”, 叶天士创立了肝阳化风学说, 王清仟专以气虚立说, 并创立了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这些都为后世治疗本病提供了依据。本病之发生, 多源于患者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升降失常, 更因忧思恼怒, 或纵酒嗜甘, 或劳倦所伤、房事过度等导致。

脑梗死发病时主要的治疗措施是设法保护脑组织, 减少神经元的死亡。其中, 改善供血状态恢复良好的脑微循环是保护受损脑组织, 减轻脑水肿的重要手段。苦碟子为长白山特有的中药材之一, 性味苦辛平, 具有散癖止痛、活血、镇痛、镇静、解痉等功能, 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明显的影响, 故苦碟子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本组通过临床发现苦碟子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活性、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 改善血流变;同时在不影响心率及不产生明显降压的前提下, 明显增加脑血流、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微循环。

总之, 苦碟子可显著对抗脑梗死, 并且药理作用确切, 对脑血管系统的疗效清楚。但其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嘉峰, 宗瑞义, 陈声武.人参皂贰对急性脑缺血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 1990, 70 (10) :583-584.

[2]董为伟.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 34 (5) :261-263.

[3]邱丽颖, 余涓, 周宇.阿司匹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药学学报, 2003, 38 (8) :561-564.

[4]毛小平, 后尊立, 段申汉.脑缺血再灌流时补阳还五汤提取物对白细胞浸润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2, 9 (5) :288-289.

[5]于文, 沈帆.丹参注射液加入胞二磷胆碱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 (1) :96.

孕产妇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篇10

关键词:合理用药, 孕产妇,胎儿畸形,流产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优生医学的发展, 药物对胎儿及孕妇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 笔者通过开展孕产妇临床药学咨询与服务, 分析对孕产妇及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药物,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妊娠期妇女用药

1.1 药物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

1.1.1 妊娠早期:

这一时期是胚胎器官的分化期。在这一时期要特别小心激素类药物、利尿药对胎儿的影响:如孕激素和雌激素等药物的使用, 因为这些都可导致胎儿在发育期间出现异常;腭裂、面部畸形和颅骨等就是因为使用甲氨蝶呤造成的[1]。

1.1.2 妊娠后期:

孕妇可能会出现黄疸并发阻塞、肝毒性等症状, 这些可能是因为使用红霉素引起的。阿司匹林的使用则可能延长产程使妊娠过期及出现产后出血。孕妇的不安、失眠、心跳加速和厌食则可能是服用咖啡因过量而造成的[1]。这一时期的孕妇对于利尿药和泻药及较强刺激性的药物也十分敏感, 使用不当则有早产或流产的危险, 应多加注意。

1.2 不同孕期用药特点

1.2.1 细胞增殖早期:

细胞增殖早期即受精后至18d前后这一阶段, 胚胎的一切细胞还未进行分化, 对药物也不存在选择性的中毒现象, 导致胎儿畸形的无特异性则可能对所有细胞造成危害, 导致受精卵的流产、胚胎的死亡。

1.2.2 器官形成期:

受精后的3周到3个月是器官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是药物导致畸形的敏感时期, 最敏感的时间段是妊娠的21~35d。此期最易发生先天性畸形。其致畸与器官形成的顺序有关:妊娠3~5周, 药物影响大脑、内脏和肌肉;妊娠的34~39d, 可导致无肢体的胎儿;在43~47d, 可能导致胎儿的肛门出现直肠狭窄和拇指的发育不完全[2]。

1.2.3 胎儿的形成期:

妊娠3个月到足月是胎儿的形成期, 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致畸。

1.3 药物对胚胎及胎儿造成不良后果

1.3.1 致畸:

在妊娠早期, 使用外来药物最易造成胎儿畸形;沙利度胺的使用可能导致胎儿肢体、内脏、耳的畸形和海豹儿的出现;雄激素、孕激素及雌激素的使用, 可能导致胎儿的性发育出现异常;叶酸拮抗剂甲氨蝶呤则可能造成面部和颅骨的腭裂和畸形;指趾的畸形和泌尿生殖系统的异常则可能是烷化剂氮芥类引起的;此外, 苯妥英钠、华法林等也能导致畸形[3]。

1.3.2 神经系统受损:

妇女在妊娠期如服用镇痛、抗组胺、镇静和麻醉等药物则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和抑制神经中枢, 对胎儿的神经活动造成抑制, 并让大脑的发育发生改变。

1.3.3 溶血:

孕妇在临产期间使用解热镇痛、硝基呋喃类、磺胺药及超量的维生素K, 可出现溶血现象。孕产妇在妊娠后期若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大剂量苯巴比妥及华法林, 则可能造成胎儿出现大量的出血和死胎。

1.4 其他危害

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可能损害胎儿的肾脏及造成胎儿永久性耳聋;氯丙嗪会造成婴儿视网膜发生病变;四环素可使婴儿黄染牙齿, 危害牙釉的发育;抗甲状腺药会对胎儿的甲状腺功能造成影响, 造成死胎;噻嗪类利尿药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死胎的现象;氯喹可导致视神经的损伤;维生素D过量可造成新生儿的智力出现障碍, 使血钙过高、甚至让肺和肾小动脉变得狭窄或高压;维生素A的缺乏可导致新生儿出现白内障;氯霉素的使用若在分娩前可导致新生儿灰婴综合征和循环障碍的出现。

2 哺乳期妇女用药

2.1 注意事项

选择药物疗程不应过长, 剂量不可过大, 认真观察这些不利影响。不要在血药浓度处于高峰期时进行哺乳;避免多种药物共同使用和使用药性较长的药物。不到非用不可的地步, 最好选择短效药物, 例如在乳母的泌尿道发生感染时, 不用磺胺药而选择用氨苄西林替换, 可减轻对婴儿的危害, 事实上人工哺育是最好的, 无可代替。

2.2 禁用的药物

哺乳期妇女禁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1) 抗感染药物:链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类、两性霉素B、利巴韦林、乙胺嘧啶等; (2) 神经系统药物: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可待因等; (3) 循环系统药物:地尔硫唑、洛伐他汀、辛伐他汀; (4) 消化系统药物:复方樟脑酊等; (5) 呼吸系统药物:右美沙芬等; (6) 抗肿瘤药:阿糖胞苷、白消安、顺铂、氟尿嘧啶、平阳霉素等; (7) 抗变态反应药物及及抗免疫药物:苯海拉明、干扰素、环孢素等; (8) 激素类药物:雌二醇、雌三醇、炔雌醇等; (9) 生物制品:冻干免疫活菌苗、钩端螺旋体菌苗、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 (10) 维生素、营养及调节水、电解质代谢药:葡萄糖酸锌等; (11) 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中药:巴豆、牵牛、三棱、水蛭等。

3 小结

孕产妇由于免疫能力下降, 对外界环境的应激及使用药物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都不同于正常人。孕产妇使用药物不仅需考虑药物对孕产妇本人的影响, 更要注意药物对胎儿、新生儿 (哺乳) 的影响。一旦使用药物不当, 不仅对孕产妇本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还会危及胚胎发育、胎儿生长、甚至可能造成胎儿发育受限、胎儿畸形、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死亡等。因此, 孕产妇用药必须慎之又慎, 必须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 杨宝峰.药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汽车保险公司竞合研究下一篇: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