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临床

2024-06-10

儿童口腔临床(精选十篇)

儿童口腔临床 篇1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急诊科以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所2005-2007年期间收治0~6岁年龄组儿童口腔颌面部创伤急诊及托幼机构意外损伤记录统计, 共计552例临床病例资料。

1.2 方法

采用资料收集和影像拍摄的方法统计。本组资料按年龄分组共计6组:0~1岁年龄组至~6岁组, 同时以创伤发生部位、类型以及原因进行归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组0~6岁年龄组儿童病例共计552例, 其中男童335例, 女童217例, 男女之比1.5∶1。托幼机构中儿童计182例, 占患儿总数33%, 其中男童126例, 女童56例, 男女之比为2.3∶1。

2.2 年龄分布

552例患童中, 以~2岁年龄组人数最多为138例;而以0~1岁年龄组最低为32例;其它依次:~3岁年龄组132例 , ~6岁年龄组96例 , ~5岁年龄组80例, ~4岁年龄组74例。

2.3 创伤部位

创伤发生部位以上下唇为最常见, 552例中统计292例, 其次为牙齿, 计70例, 其它依次为:眉额部40例 , 眼睑34例, 牙龈34例, 面颊26例, 颌部22例, 舌24例, 腭咽14例。其中单纯软组织口外创伤122例, 单纯口内软组织创伤72例, 单纯牙齿创伤70例, 口内外交界上下唇部292例。

2.4 创伤类型

单纯软组织挫伤23例;软组织挫裂伤238例, 其中唇部172例;软组织贯通伤94例, 唇部8例;软组织撕裂伤26例;软组织裂伤眉额部、颏部、眼睑101例;牙外伤70例。

2.5 创伤原因

跌倒295例;游戏活动132例;车祸77例;异物戳伤34例;动物咬伤14例。

3 护理

3.1 针对患儿的心理护理

患儿受到医疗环境的刺激或者对以往心理挫折联想, 产生怕疼痛、怕出血、恐慌、想要尽快回家、需要家人陪伴的心理, 护士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个体化疏导、沟通, 争取最大程度合作。鼓励其说出心中感受, 使之情绪得到释放、疏泄、稳定。尽快通知家人来到患儿身边陪伴。采取分心法、放松训练法, 在患儿面前玩手铃、鲜花、玩具、讲故事、听音乐等方法分散注意力, 淡化患者角色, 进而身心松弛。实施激励式心理护理, 告知如表现好会得到想要的玩具或零食、以及在幼儿园里给予表扬和称赞, 使被动变主动。

3.2 针对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家长缺乏对手术、疾病的正确认识, 担心手术成功率, 对外观、功能、生活是否受影响, 对手术目的、施术医生、术后效果极为关心, 怕医务人员经验不足、动作粗暴, 护士应以积极的抢救行动和关切的态度安慰患儿和家长, 消除紧张、焦虑、自责心理, 通过责任心、爱心、同情心、耐心创造一个充分信任及支持感的气氛, 肯定其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3.3 设置安静单独区域, 制造轻松愉快、符合儿童心理需要的环境

如设置可供活动的游戏区, 由专人陪护进行一些可选择的小游戏, 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 使之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融入环境, 进入角色。护士服装宜色彩鲜艳活泼, 语言应轻柔而和蔼, 尽量使用一些儿童化的语言。

3.4 局部麻醉配合

专人配合并采取4手操作的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和病情变化。护士一边操作一边同其交流, 挑选其感兴趣话题, 如动画片中的人物, 故事中的角色, 喜欢吃的食物等。对于合作困难的患儿, 不可强行操作, 改行全麻下手术。

3.5 症状护理

出血较明显, 采用洁净物品给予加压即可止血, 不宜洗涤创伤面及其它处理。对于外伤松动或者脱落牙齿, 尽可能小心处理, 避免患儿吸入气管。如为6龄儿童, 恒中切牙或侧切牙已替换, 则必须保留脱落牙齿以便于能再植入复位固定手术。脱落牙应保存于洁净水或牛奶中送到医院进行再植治疗。清创缝合时须彻底清洗创面污物, 防止皮肤或粘膜下异物存留, 导致“异物纹身”。同时唇红缘对应齐, 恢复至原解剖位置, 以防止唇红缘移位愈合导致畸型, 力争清创与整形同期完成, 减少创伤后疤痕遗留及组织缺损等并发症。资料表明, 颌面部皮肤软组织挫裂伤大多发生于幼儿园内硬物碰撞所致, 特别是带有棱角之桌椅橱柜或钢琴等器物, 创口特点表现为创缘不规则, 创裂较深, 出血量较多, 但由于创口常发生于颜面部较显眼位置, 因而急诊清创缝合技术要求高, 本组儿童颌面创伤清创缝合均选用5/0消毒合成可吸收缝线或者6/0、7/0天然可吸收外科缝合线, 有效减少了术后感染以及疤痕残留, 从而达到避免儿童创伤后二期整复。

3.6 健康教育

介绍手术医生情况、手术简要步骤、麻醉方式、相关知识、配合要点、术中术后潜在问题, 针对不同受伤程度给予相对的指导, 如术后饮食、生活护理、用药、复诊的注意事项, 使双方能够有效配合, 增加手术满意度。

4 讨论

4.1 由于低幼龄儿童身体结构在发育进程中的不平衡, 较大的头身比例, 运动器官的协调性不完善, 视觉与视域的局限性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低幼龄儿童意外受伤的机率远高于青少年。以~2岁组, ~3岁年龄组为高峰, 几乎为患儿总数的50%, 提示~3岁年龄组之前男女患童比例相当, 而在长大后~6岁年龄组之前, 患童男女之比可达一倍多。

4.2 本组资料表明, 低幼龄儿童颌面部创伤最常发生部位为上下红唇部, 约为总数的52.9%。而从伤因分析, 儿童跌落损伤颌面部约为295例, 约占52.4%, 其结果绝大多数表现为唇齿外伤, 唇部挫裂伤一般需外科清创缝合。

4.3 本组资料0~6岁儿童意外创伤发生于幼儿园、托儿所共计182例, 约占患儿总数33%。其中创伤发生于眉额、颏部及眼睑部82例 (85% ) 儿童来自托儿所, 幼儿园。由此提示, 口腔颌面部意外创伤, 特别是颌面部软组织创伤发生在集体儿童中远较单独在家儿童机率大。

4.4 预防为主, 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减少学龄前儿童颌面创伤的最佳途径。为此, 加强托幼机构中安全意识教育非常重要。最为重要的是, 应制定托幼机构各类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 加强对保教人员应急处理儿童颌面损伤的技能培训, 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儿童伤害。户外活动前做好防护措施, 例如选择具有防护设备的安全场所, 专人看护、配备一定的保护性用具, 家长学习相关的医学救护知识等。建立急诊救护绿色通道并开设隔离区域和相关设施, 以利于患儿身心救治。

摘要: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口腔颌面创伤特点与防治途径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收集552例0~6岁儿童口腔颌面部创伤急诊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0~6岁年龄组儿童口腔颌面创伤占急诊人数17.3%, 男女之比1.5:1, 其中~2、~3岁年龄组比例较高 (P<0.05) , 各类损伤中的软组织挫裂伤最常见, 其中唇齿联合外伤占绝大多数, 致伤原因分析以跌伤为主。结论: (1) 低幼龄儿童颌面损伤多发于~2、~3岁年龄组。 (2) 唇齿联合外伤为儿童颌面创伤主要类型。 (3) 清创与整形并重是儿童创伤处理的基本原则。 (4) 预防儿童颌面外伤比治疗更重要。 (5) 有效的心理护理以争取患儿和家长的配合, 利于手术治疗顺利进行, 获得较好的临床满意度。

儿童口腔护理 篇2

口腔是人类很重要的器官之一,儿童时期主要是龋坏和牙列不齐的问题,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率接近80% ,平均每个儿童约有4颗龋齿。所以加强儿童口腔护理,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半年一次)尤其重要。发现龋洞及时充填,尤其是牙列不齐更要及时的矫正,这关系到孩子一生的美观和幸福。

新生儿时期,由于哺乳或溢奶的缘故,小儿的口腔内常有残留的奶块。可给小儿喝少许温开水,奶块即可被冲去。如果发现孩子口腔有一些白色类似奶块的膜状物,用上述方法又冲不去,且孩子烦躁,哭闹,流涎,甚至有低热等症状,这可能是被霉菌感染而引发的鹅口疮。此时可将制霉菌素药片压成粉末状,用白开水化为乳悬液涂口,每日5~6次;涂口时应注意不要在喂奶后立即进行,以免引起孩子恶心呕吐。当孩子第一颗牙齿萌出后,家长就要用指套式牙刷,以轻柔、简短的来回动作清洗婴儿牙齿。每天最少做两次,一次在早餐后,另一次在睡觉前。伴随着更多的牙齿萌出,牙缝间的清洁则需要使用牙线。乳牙的作用是为恒牙占好位置,乳牙表面有一层很软且尚没有完全定型的牙釉质,所以乳牙需要额外的护理。到两岁半左右,幼儿全口乳牙长齐后,就要开始教幼儿刷牙,选择适合幼儿的牙刷和牙膏,鼓励幼儿养成刷牙的习惯。但幼儿的口腔清洁工作仍然要以家长为主,幼儿自己刷牙过后再由家长对幼儿牙齿进行清洁。到6-7岁时,孩子就可以在大人监督下独立刷牙了,每次刷3分钟。

儿童口腔临床 篇3

关键词 儿童 心理特点 治疗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780例患儿,其中男430例,女350例,年龄12~10岁,97.4%为独生子女。就诊龋病416例,黏膜病82例,进行恒牙窝沟封闭124例,乳牙滞留拔除132例,其它26例。

方法:患儿就诊时应使患儿适应口腔诊室的环境,可以让患儿触摸口腔治疗的器械,具体上可以让他们照一照口镜,告诉他们口镜是用来照牙齿的,镊子是用来夹棉花用的,探针是用来检查龋洞的。特别要注意牙钻开动的声音,告诉他们牙钻是用来钻牙的,如果配合好,是不会疼痛的,以此可消除患儿对口腔器械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要求我们医务人员要对儿童时期的口腔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儿童时期的乳牙及刚萌出的恒牙与成人有所不同。同时醫务人员要有良好的技术,操作技术要熟练、准确、轻巧,尽可能地缩短治疗时间,治疗原则应由简到繁,初期操作时要简单、容易,待患儿适应后再进行较复杂的操作。

通过以上措施患儿大多能配合,但仍有较少患儿不能配合,这样我们用些强制手段,如家长能密切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则家长在旁边能帮助医务人员对患儿治疗,否则让患儿家长离开诊室,使患儿没有依靠,反复多次说服,合作后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发挥患儿自我意识,为以后的治疗打下基础。

结 果

我们通过对患儿的心理反应、行为特点的观察把患儿分为3类。①强烈的拒不合作型,占21%;②为恐惧、害怕型,通过简单的说服后能够配合治疗,占68%;③能较好配合,占11%。

讨 论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就诊的患儿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可能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迁就或过度赞许,这会使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势必导致孩子任性,漫不经心,不考虑行为后果,孤独,至高无上,无礼貌,违拗,缺乏责任心和独立性,适应力和耐力都较差,甚至为达到目的就采取了引人注意和要挟成人的办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环境成长的患儿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恐惧心理的表现也多种多样,那么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蔼可亲,语言上要真诚、客观,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可亲、可信任,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愉快的满足感。

通过询问病史有时很难得到准确诊断,因患儿回答问题缺乏准确性,想逃避治疗而隐瞒病史,这样就要求我们医务人员要对儿童时期的口腔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儿童的口腔视野小、口底浅、口水多、隔湿效果差,张口时间短,乳牙牙体小,硬组织薄,钙化程度低,抗龋能力弱,龋病发展快,易导致牙髓病变,乳牙根管粗,根尖孔大,牙髓易感染,易形成慢性炎症和扩散到根尖孔外,对不同时期儿童牙病要有充分的认识,有效地正确诊断和治疗。

儿童口腔临床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正畸治疗龋病儿童68例,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8.2±1.7)岁;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相关各项检查统计,包括龋齿发生情况、患儿龋指数以及变形链球菌总数、乳酸杆菌总数等各项指标。将68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正畸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使用常规正畸治疗时,进行口腔综合防治措施。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龋齿发生情况、龋齿指数以及变形链球菌总数、乳酸杆菌总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正畸治疗,首先进行口腔清洗,使用36%~37%浓度的磷酸进行腐蚀,时间约1min,腐蚀后使用3M正畸合剂进行粘结,此外对患儿应用MBT直丝弓托槽技术,根据牙齿的解剖位置在矫治器的托槽上设定一定角度后套入,同时根据患儿实际情况使用带环颊面管进行治疗,治疗时指导患儿进行口腔卫生保健工作。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正畸治疗的基础上对口腔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具体方法为:在进行常规正畸治疗前对患儿进行漱口工作,首先对患儿使用复方茶多酚含漱液进行漱口,每周进行1次,在漱口时先含入10~15ml含漱液进行鼓漱约1min,然后使用清水漱口,约30min后方可进食;每天早上在饭后使用0.5g/L的氟化钠漱口液10~15ml清洗口腔约1min,清洗方法与含用复方茶多酚漱口液相同;每晚睡前常规刷牙,刷牙后使用复方氯己定10~15ml进行漱口,每次鼓漱2~3min。正畸治疗时在托槽和牙面管粘结后将氟保护漆均匀涂抹在托槽和颊面管粘结的周围牙面上,同时对恒牙深窝沟进行封闭。在治疗期间进行口腔卫生教育,每天按时刷牙、漱口来清洗口腔。在治疗后进行常规复查,1次/月。

1.3 各检查指标评定标准

1.3.1 龋指数评定。

使用口镜、探针检查牙齿,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第7版《口腔学》诊断标准对龋指数进行评定。1.3.2乳酸杆菌技术方法。通过Debtocult LB实验方法,收集口腔中唾液0.5ml左右放入Rogosa LS琼脂培养基中,在37℃恒温下进行培养,在培养4d后观察唾液菌落量和密集度,将唾液中乳酸杆菌含量分为4度:0度为唾液中菌落数在103 CFU/ml,1度菌落数为104 CFU/ml,2度菌落数为105CFU/ml,3度菌落数为106 CFU/ml。

1.3.3 变形链球菌统计方法。

使用MSBB实验方法进行统计,用注射器收集刺激性唾液0.5ml左右滴入放有变性链球菌培养基的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入37℃恒温的轻度需氧环境中进行培养,48h后用显微镜观察变形链球菌数。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进行跟踪随访半年,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龋齿指数、龋齿的发生情况、乳酸杆菌总数变化和变形链球菌变化并进行统计,对两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资料以表示,两组患儿间龋齿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龋齿指数、乳酸杆菌总数以及变形链球菌总数比较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间龋齿发生率比较

经统计,观察组无1例患儿发生龋齿,龋齿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儿发生龋齿6例,龋齿发生率为17.6%,经过统计学处理,观察组患儿龋齿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儿龋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7,P<0.05)。说明对正畸儿童采取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龋齿的发生。

2.2 两组患儿龋齿指数比较

治疗半年后对两组患儿进行随访,观察组患儿龋齿指数平均为(3.12±1.16),对照组平均为(6.35±1.96),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患儿龋齿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t=2.31,P<0.05)。

2.3 治疗后两组患儿变形链球菌总数、乳酸杆菌总数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变形链球菌总数和乳酸杆菌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儿童牙齿咬合不齐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对牙面进行酸腐时经常使托槽周围的牙釉质脱矿,由于正畸治疗在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时时间较长,矫治器容易残留食物残渣和各种杂物,所以很容易产生菌斑,最后导致龋病的发生。有关研究显示,在儿童正畸矫治后,存留在托槽牙面上的白色斑点和脱矿约占导致正畸患儿龋病病因的50%左右[2]。

对正畸儿童进行口腔综合防治,经常使用复方茶多酚含漱液、0.5g/L氟化钠漱口液以及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上述含漱液对龋病的综合防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绿茶多酚对防治龋具有较强的作用,每周使用茶多酚漱口1次,对不溶性葡聚糖和致龋菌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减少细菌在牙面上的聚集和黏附,从而减少和控制牙面菌斑的生长;氟化钠中含有氟化物,能使牙釉质的抗龋能力增强,抑制和减少细菌的生长;氯己定含漱液对革兰阴性杆菌和阳性杆菌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牙面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将氟化钠涂抹在托槽和颊面管周围的牙面上可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矿化作用,防治牙釉质脱矿和再脱矿;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可有效清除牙面的菌斑和保持口腔卫生,对防治龋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以上论述,进行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可明显减少正畸儿童龋病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袁敏.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对正儿童龋病的作用观察[J].中外医疗,2012,5(34):52-54.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儿童龌齿 篇5

“禁糖”不是唯一途径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防治方法不仅仅是让孩子“禁糖”。专家称,牙齿致龋因素包括几个方面:细菌和牙菌斑、食物、宿主以及时间。只有龋细菌、食物和宿主这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一段时间,才可能产生龋齿。因此,预防龋齿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对应措施。

其实,孩子从出生起就要开始进行牙齿保健,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当宝宝长出第一颗牙,在宝宝早晨及晚上临睡前,妈妈可在食指上缠上干净的纱布,蘸清水(也可在清水中加入黄豆粒大小的儿童护牙剂)清洁宝宝牙齿及牙龈。出牙后的宝宝,平时每次喝完奶后,要给宝宝喝几口白开水,清洁口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家长将食物放在口内咀嚼后再喂给孩子吃,这是不对的。大家知道病从口入这一道理。每个人口腔内本身就有数不清的细菌、病毒、霉菌等,你用咀嚼后的食物喂孩子,也将口腔的细菌、病毒及霉菌等传播给了你的孩子。

防止龋齿有哪些方法

从小培养口腔清洁习惯

出生后就应该注意口腔清洁,其目的在于清除口内的奶渣,避免因口中细菌的发酵产生异味,并可通过按摩牙龈来舒缓长牙时的不适。最重要的还是及早让婴幼儿适应在口内放入异物的感觉,为将来长牙后的刷牙做准备,不然等婴幼儿越长越大,活动能力增加时,再建立刷牙习惯会更困难。

及时喝水

晚上睡觉之前,应给婴幼儿喝一杯温开水,清洗掉口内残留的奶渣。

锻炼咀嚼能力

要鼓励孩子学吃较粗硬的食物,如面包干、馒头干等,以锻炼咀嚼能力,摩擦牙龈,促使牙床骨的发育,帮助乳牙萌出。

拜访牙科医生

从小就习惯于去看牙医,然后坚持每年拜访两次。这意味着婴幼儿的口腔有任何问题或变化的话,都会迅速得到确认,并且在恶化前得到治疗。

温馨提示:儿童使用的牙膏应选用含氟的牙膏,但含氟量不可过高,不可使用成人的含氟牙膏。

有了龋齿怎么办

治疗牙齿龋洞的方法叫龋洞充填术,又称补牙。其中,窝沟封闭是大家常用的方式。在孩子达到一定年龄后,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做窝沟封闭。

这是一种以预防为主治疗龋齿的方法,但是对于一定程度上的龋齿还是有治疗效果的。因为窝沟封闭技术就是将高分子树脂材料填充在牙齿的龋坏窝沟处,让树脂渗入龋洞中,然后凝固封闭。这样就可以断绝龋齿中细菌的营养物质来源,直到细菌死亡,而且窝沟封闭方法还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细菌的再次侵蚀。

(摘自《城市快报》2016年4月28日)

儿童口腔临床 篇6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9月—2010年9月经我院儿科确诊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患者88例, 按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加牛奶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纳入标准:依据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的试行标准:①至少有两次口腔溃疡发病史, 溃疡每个月发作一次以上;②无其他口腔粘膜病, 无严重的牙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 就诊前未使用镇痛药, 1个月内未使用抗生素, 3个月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且本次发病至就诊前未经任何治疗; (3) 发病48h内就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溃疡面积及疼痛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有疼痛、流涎、拒食、发烧等症状, 体征见表1。

[n (%) ]

1.2方法

两组中发热、白细胞增高者均使用消炎药治疗, 淋巴细胞增高、疱疹性溃疡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但局部处理不同:治疗组应用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1g加牛奶5mL成糊状搅匀, 暴露溃疡面用盐水冲洗, 干棉签拭干, 然后用药物涂抹溃疡灶, 每日于三餐前及睡前各涂抹1次;对照组局部应用冰硼散涂抹溃疡灶, 3次/d。以溃疡愈合、热退为痊愈指标, 两组治疗效果见表2。

(n)

2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 治疗组有46例在5天内痊愈, 占97.83;而对照组在5天内痊愈的只有28例, 占66.67%,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χ2=15.10、18.36, 均P<0.01) 。

3讨论

小儿口腔溃疡的组织病理表现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局限性坏死与水肿变性, 上皮下层有明显的炎性细胞侵润, 毛细血管扩张, 可伴粘膜腺炎, 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 (如:维生素B2、锌等) 。锌离子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增殖, 对维持口腔上皮细胞和粘膜组织的正常发育作用显著, 并能防御细菌、病毒侵入、促进伤口愈合, 减少口腔粘膜病变, 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元素。缺锌时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及角化不全, 半衰期缩短, 易于脱落, 可造成口腔粘膜细胞发育不全, 而导致口腔粘膜溃疡;维生素B2为体内黄酶类辅基的组成部分 (黄酶在生物氧化还原中发挥递氢作用) , 参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和脂肪的代谢, 提高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率, 参与细胞的生长代谢, 是参与机体组织代谢和修复所必须的营养素, 当缺乏时, 就影响机体的生物氧化, 使机体代谢发生障碍, 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口、眼、和外生殖器等部位的炎症, 可出现口角炎、唇炎、舌炎等。另外,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营养、生长所必须的少量有机化合物, 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健康有极重要作用。维生素类缺乏, 还可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 病毒或细菌易于侵入局部, 造成损伤, 形成溃疡灶。口腔溃疡病是口腔粘膜中最常见的溃疡类疾病, 患病率高达20%左右。临床除应用抗菌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外, 我们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加奶局部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含有枯草杆菌和屎肠球菌, 可调节人体肠道环境, 并含有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及烟酰胺, 以及微量元素锌和矿物质钙, 能和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来帮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 促进发育和细胞再生, 在临床上常用于急慢性腹泻, 因其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酰胺、乳酸钙、氧化锌矿物质等;牛奶中蛋白质是全价的蛋白质, 含有人体所必须的8种氨基酸, 根据其促进细胞发育和细胞再生的机理, 我们用于治疗儿童细菌性口腔溃疡和疱疹性口腔溃疡, 取得了显著疗效。其治疗机理可能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和牛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蛋白质、氨基酸及矿物质, 能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 保护口腔粘膜, 可防止口腔内病原体对粘膜的侵害。促进口腔溃疡灶恢复。

本实验表明, 应用枯草二联杆菌活菌颗粒加牛奶治疗口腔溃疡,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疗效上比对照组明显优越 (P<0.01) 。应用枯草二联杆菌活菌颗粒加牛奶治疗儿童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用药方便、止痛快、促进溃疡愈合、明显缩短疗程、味道好、患儿易于接受等特点, 对口腔溃疡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粘膜病专业委员会.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的试行标准[S].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 37 (8) :234.

[2]于世凤.口腔组织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07-208.

儿童口腔临床 篇7

1加强医德教育, 加强预防感染宣传

对医护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和预防口腔科院内感染的宣传教育, 重点培训监控人员及科室消毒员 (由护士长及护士承担) , 举办专题讲座和学习班, 观看口腔科感染管理录像带, 通过多渠道、多层次、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 宣传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科职工牢固地树立起“质量第一, 患者至上”的思想, 促进了科室全员自觉参与到感染管理工作中来。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做到管理制度化

各项规章制度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 是医务人员行动规范的准则, 为保证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且卓有成效, 我科相继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如口腔科感染管理制度 (由科主任亲自负责) 、口腔科感染管理监测制度 (由各科室主任负责) 、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 (由护士长负责) 、口腔科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由各科护士负责, 每日每次均有记录) 等, 使口腔科感染管理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3环境管理

3.1 区域划分

口腔科诊疗区域和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合理分开, 有明确界限及标记, 布局能够满足治疗工作和治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3.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每日用1:100的“84”消毒液擦拭综合治疗机、器械台柜等, 椅位做到一人一换一次性中单, 对重点部位如治疗台拉手、治疗灯拉手等都要有隔离设施, 并做到一人一换。每日用紫外线灯消毒工作间2次, 每次1 h, 并有文字记录, 地面每日湿式清扫2次, 每周彻底大扫除1次, 并用40%甲醛溶液和高锰酸钾熏蒸工作间 (用量:甲醛1 ml加高锰酸钾0.5 g/m3) , 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4洗手管理

工作人员每次操作前后均应当严格洗手, 标准洗手六步法图谱均张贴于洗手处, 便于监督管理。戴手套操作时, 每治疗一个患者应更换一副手套, 并洗手。医助及护士也必须执行每个患者更换一副手套, 并洗手。

5器材管理

5.1 治疗器械的管理

拔牙器械及手术器械能高压灭菌一律高压灭菌, 高速手机及车针采用齿科专用真空灭菌器进行灭菌, 根管治疗器械采用高效消毒液2%戊二醛浸泡, 使用时严格检查浸泡有效时间, 并做好消毒液更换工作, 同时做好更换记录。石膏模型、蜡块采用福尔马林熏蒸, 进入患者口腔的所有器械, 均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器械包大小为30 cm×30 cm×40 cm, 包布无破损, 包中心放消毒指示剂, 包外有3M胶带, 使用时严格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器械、消毒液、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每周做微生物监测, 并做好记录。

5.2 一次性物品的管理

为防止交叉感染, 我科一般采用一次性物品, 如一次性口腔器械盒、一次性中单、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托盘等, 这些物品只能使用一次, 不得重复使用, 用后经初步处理, 再集中回收毁形或送焚烧炉销毁。一次性用品不允许患者自行带走。

5.3 用后器械的处理

用后的器械用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打包, 最后高压灭菌, 特殊感染须做特殊处理。采取初消-清洗-灭菌的方式进行处理。

6药品管理

为合理使用抗生素, 提高临床疗效, 我科严格遵守医院下发的抗生素使用规范, 并多次参加全国性抗生素的讲座, 并派专人去各大医院学习。开展血药浓度监测、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和临床用药咨询, 使抗生素应用趋于合理。

7毒麻药品管理

对口腔科使用的毒麻药物, 如杜冷丁等须由主管院长签字, 护士长、医生监督使用, 用后空瓶须保留并做好相应记录。对一般麻醉药物, 如地卡因、利多卡因、碧兰麻等须由医生开处方领取, 由医生在病历上写明使用药物及情况。对失活药物, 如砷剂等, 须由主治医生请领使用, 并由医生在患者病历上注明使用药物种类及时间。

8可视化管理

所有器械的消毒、封包, 一次性器械的销毁都实行可视化管理, 即用玻璃隔断与候诊区、治疗区分隔开来, 使患儿家属能清楚地看到器械的消毒情况以及一次性器械的销毁情况。医生、助手及护士的一次性手套, 一次性中单都应在患儿家属可视下更换, 一次性口腔器械盒、所有治疗器械封包袋 (包括手机根管治疗器械充填器成型夹成型片拔牙钳牙挺) 都应在患儿家属可视下打开包装袋。使其对我们的感染管理有充分的认识, 消除患儿家属的恐惧心理, 帮助患儿配合医生的诊治工作, 更好地提高诊治效率。

儿童口腔保健指导技术规范 篇8

通过定期对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并对家长进行口腔保健指导, 提高家长和儿童的口腔健康意识, 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 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预防儿童龋病等口腔疾病, 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

在儿童健康检查时, 进行口腔保健指导和口腔疾病筛查, 并指导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 问诊。

询问儿童的喂养、饮食及口腔护理情况, 了解是否喜食甜食、进食甜食的频率, 是否有吮指、咬唇、吐舌、口呼吸等不良习惯, 是否使用安抚奶嘴, 口腔清洁、刷牙等卫生习惯。

(二) 口腔疾病筛查。

1. 面部检查。检查是否有唇裂、腭裂等颜面发育异常。

2. 牙齿、口腔黏膜和舌系带的检查。检查牙齿的数目、形态、颜色、排列、替换及咬合情况, 乳牙有无早萌、滞留、反咬合。检查有无口腔溃疡、鹅口疮、舌系带过短等异常。

3. 龋齿检查。检查牙齿是否有褐色或黑褐色改变, 或者出现明显的龋洞。

(三) 口腔保健指导。

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 从牙齿发育、饮食、口腔卫生指导等方面予以宣传教育。

1. 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 牙齿萌出以后规律喂养, 逐渐减少夜间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儿应当避免奶瓶压迫其上下颌, 不要养成含着奶瓶或含着乳头睡觉的习惯。牙齿萌出后, 夜间睡眠前可喂服1~2口温开水清洁口腔;建议儿童18个月后停止使用奶瓶。

2. 饮食习惯。

减少每天吃甜食及饮用碳酸饮品的频率, 预防龋病的发生;牙齿萌出后, 进行咀嚼训练;进食富含纤维、有一定硬度的固体食物;培养规律性的饮食习惯, 注意营养均衡。

3. 牙齿萌出。

乳牙萌出时婴儿可能出现喜欢咬硬物和手指、流涎增多, 个别婴儿会出现身体不适、哭闹、牙龈组织充血或肿大、睡眠不好、食欲减退等现象。待牙齿萌出后, 症状逐渐好转。建议这一时期使用磨牙饼干或磨牙棒以减轻症状。

4. 口腔清洁。

注意儿童的口腔清洁, 尤其在每次进食以后。牙齿萌出后, 家长应当用温开水浸湿消毒纱布、棉签或指套牙刷轻轻擦洗婴儿牙齿, 每天1~2次。当多颗牙齿萌出后, 家长可选用婴幼儿牙刷为幼儿每天刷牙2次。3岁以后, 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可开始教儿童自己选用适合儿童年龄的牙刷, 用最简单的“画圈法”刷牙, 其要领是将刷毛放置在牙面上, 轻压使刷毛屈曲, 在牙面上画圈, 每部位反复画圈5次以上, 牙齿的各个面 (包括唇颊侧、舌侧及咬合面) 均应刷到。此外, 家长还应每日帮儿童刷牙1次 (最好是晚上) , 保证刷牙的效果。当儿童学会含漱时, 建议使用儿童含氟牙膏。

5. 纠正不良习惯。

幼儿期尽量不用安抚奶嘴;纠正吮指、咬唇、吐舌、口呼吸等不良习惯。

6. 口腔健康检查。

儿童应该在第一颗乳牙萌出后6个月内, 由家长选择具备执业资质的口腔医疗机构检查牙齿, 请医生帮助判断孩子牙齿萌出情况, 并评估其患龋病的风险。此后每半年检查一次牙齿。

7. 局部应用氟化物预防龋病。

3岁以上儿童可接受由口腔专业人员实施的局部应用氟化物防龋措施, 每年2次。对龋病高危儿童, 可适当增加局部用氟的次数。

8. 窝沟封闭预防龋病。

窝沟封闭是预防磨牙窝沟龋的最有效方法。应当由口腔专业人员对儿童窝沟较深的乳磨牙及第一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 用高分子材料把牙齿的窝沟填平, 使牙面变得光滑易清洁, 细菌不易存留, 达到预防窝沟龋的作用。

(四) 转诊。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应当予以及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口腔专业门诊进一步诊治。

1. 唇裂、腭裂等颜面发育异常。

2. 舌系带过短。

3. 乳牙早萌或滞留。

4. 乳牙反咬合。

5. 龋齿。

四、

流程图

五、工作要求

(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应当为儿童和家长提供口腔健康指导, 为儿童提供定期口腔疾病筛查服务, 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发现异常及时进行转诊。

(二) 从事儿童口腔保健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当接受儿童口腔保健专业技术培训, 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工作中应当严格按照原卫生部疾控局印发的口腔保健相关技术规范执行。

(三) 口腔检查应当在自然光线或良好照明条件下进行。认真填写检查记录, 追访转诊结局。

六、考核指标

儿童口腔临床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地幼儿园、小学、初中儿童共1284名, 年龄3~14岁, 平均8.8岁。男生660名, 女生624名。依牙龄不同分为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期3组。乳牙期组489名, 男265名, 女224名;替牙期组467名, 男246名, 女221名;恒牙期组328名, 男149名, 女179名。

1.2 调查内容

(1) 统计常见的8种影响牙颌颅面生长的不良习惯的发生情况, 包括吮指、舌习惯 (包括吐舌、伸舌和舔牙习惯) 、唇习惯 (包括咬上唇和咬下唇习惯) 、咬物 (包括咬文具、衣物和啃指甲等) 、下颌前伸习惯、偏侧咀嚼习惯、口呼吸和不良姿势 (包括托腮、脸贴桌面读写和长期偏侧睡眠等) ; (2) 统计各种不良习惯发生率, 以及各类型的分布情况; (3) 样本中错颌的发生情况及类型。

1.3 调查方法

(1)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为自行设计, 对上述8项不良习惯以“是”“否”作答, 且各项内容需记录持续时间与频繁程度, 偶尔出现的不应包括在内。问卷由家长在明确问卷说明及各项含义后填写。共发放15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284份; (2) 在发放问卷的同时, 对每名儿童进行颅面和口腔检查, 并按毛氏错颌分类法统计错颌畸形。无效问卷未计入本次统计结果。

1.4 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取0.05。所有统计学计算均在SPSS17.0软件包中进行。

2 结果

2.1 1284名儿童中, 有口腔不良习惯的有356名 (27.

72%) , 其中男童159名, 发生率24.09% (159/660) , 女童197名, 发生率31.57% (197/624) , 女童明显高于男童 (P<0.05) (表1) 。各种不良习惯中, 舌习惯和唇习惯居多, 分别占不良习惯总人数32.3% (115/356) 和27.24% (97/356) 。

2.2 不同牙龄期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发生率分别为, 乳牙期20.

25% (99/489) , 替牙期组37.47% (175/467) , 恒牙期25.00% (82/328) 。其中替牙期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 (P<0.05) (表2) 。

2.3 合并统计3个牙龄期的错颌畸形发病人数, 发现共有错颌畸形儿童532名, 发病率为41.

43%。错颌畸形的儿童伴有不良口腔习惯的儿童247名, 无不良口腔习惯的患儿285名, 其发病率分别为69.38% (247/356) 和30.71% (285/928) (表3) 。按毛氏分类法, Ⅰ型 (牙量骨量不调) 213名, 占40.04%;Ⅱ型 (矢状向不调) 158名, 占29.70%;Ⅲ型 (横向不调) 7名, 占1.32%;Ⅳ型 (垂直向不调) 98名, 占18.42%;Ⅴ型 (个别牙错位) 56名, 占10.53%。

3 讨论

国内外多数文献[1~3]认为, 口腔不良习惯 (是) 引起错颌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 并可能进而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但是由于错颌畸形呈慢性进展过程, 患者及家长对该类不良习惯的危害性又认识不足, 极少向专业医务人员咨询相关问题, 导致口腔不良习惯和引起的错颌畸形无法得到及时纠正, 使大量患儿错过畸形 (的) 最佳治疗时期[4]。所以开展针对儿童和家长的相关健康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 各牙龄组儿童有口腔不良习惯者均不在少数, 乳牙期儿童对该类不良习惯无明显自我意识, 而替牙期和恒牙期儿童有自我意识, 但是不能有效自制。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替牙期组口腔不良习惯发生率最高为37.47%, 这可能与该时期儿童口腔结构和环境发生改变有关。提示医务人员和家长对处在该期内的儿童要做好必要的健康教育, 尤其关注其早期口腔习惯变化, 及时采取有效手段干预制止。王惠芸[5]指出, 替牙期是彻底去除不良习惯的关键期。在此期解除不良习惯产生的异常肌力对下颌向前生长的抑制, 对矫正严重的深覆, 深超、开、反等错颌畸形非常重要。

本次研究中, 女童口腔不良习惯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童 (P<0.05) , 与其他相关研究[6,7]结果类似。结合替牙期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发生率高的结果, 我们推测该现象可能与女童全身发育 (颌面生长发育与全身发育有一定联系) 和恒牙萌出均较早有关。女童本身生长发育就较男童快, 恒牙萌出早, 所以女童比男童较早进入替牙期。前面提到由于替牙期口腔结构和环境发生各种变化, 因此替牙期成为口腔不良习惯的高发时期所以出现女童口腔不良习惯发生率高于男童的现象[8,9]。

合并统计3个牙龄期的错颌畸形发病总人数为532例, 发病率为41.43%, 与相关文献[6]结果较为接近, 说明该类不良习惯在各地儿童中都较多见。其中, 有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群体中, 错颌畸形发生率 (69.38%) 明显高于无不良口腔习惯的群体 (30.71%) , 说明口腔不良习惯和错颌畸形有一定相关性, 这与文献[1, 2]报道的结果一致。

另外, 口腔不良习惯也可能给儿童带来其他潜在危害, 如咬物和吮指可能把病原菌直接带入体内;经常性口腔呼吸可能引起儿童咽喉部干燥、易咳, 痰液粘稠等呼吸系统疾病[10]。

参考文献

[1]施伟文.口腔不良习惯与错颌畸形关系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 2011;17 (11) :62~63

[2]杨涛.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颌畸形的临床分析和预防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 2007;22 (16) :2167~2168

[3] Perry HT Jr.Relation of occlusion to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theorthodontic viewpoint[J].J Am Dent Assoc, 1969;79 (1) :137~141.

[4]肖翠华.儿童喂养方式及口腔不良习惯对牙颌发育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09;6 (9) :113

[5]王惠芸. (牙合) 的病理因素[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2;19 (1) :3

[6]张德亮.洛阳地区3320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27 (3) :216~217

[7]降颖, 吴林艳.长沙市雨花区1400名小学生 (牙合) 关系调查[J].医学临床研究, 2007;24 (3) :472~474

[8]褚红岩, 褚惠文, 尤欣, 等.249例儿童龋齿病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医药导刊, 2009;11 (7) :1230

[9]刘敏.346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调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8;24 (11) :1730

盲哑残疾儿童口腔保健措施初探 篇10

盲哑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在生活及学习中有很多的不便,口腔健康状况也比正常儿童差。我科从1988年起,对成都市盲哑学校全体学生开展口腔预防保健工作,使盲哑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对盲哑残疾学生的口腔保健措施进行初步探索。

一、盲哑残疾学生的口腔状况

1988年调查了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和乐山市的4所盲哑学校9~24岁学生的龋病、牙周疾病及口腔卫生状况。其结果为9~14学生患龋率为43.32%。龋均为1.38,15~24 岁学生的患龋率为33.33%,龋均为0.86。 龈炎发病率9~14学生为57.49% , 15~24 岁学生为74.40% 。每天早晚坚持刷牙的学生为

34.6%,不刷牙的学生有6.7%,每天只是早上刷牙的为51.8 %,晚上刷牙的只有6.9%。

调查中发现残疾学生的牙龈炎发病率较高,刷牙率低,而盲生尤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1)由于残疾原因,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无法从各种途径获得正确的保健措施和方法;(2)多数是住校生,生活老师工作繁忙,在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因此没有过多精力和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3)无口腔专业人员讲解并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及其他保健措施;(4)部分学生家境困难,家长没有经济能力带孩子到医院作检查和治疗;(5)卫生用具不合格,所用牙刷有分叉、倒毛现象。

在龋患牙中,仅有7.4%的牙做过治疗,92 .6%的牙未做过任何处理,充填率低。

二、口腔预防保健措施

我科根据盲哑残疾学生的特点采取一些的预防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每半年对盲哑学生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通知学校,便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并通知家长,同时也便于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调整保健措施。

由于盲哑残疾学生具有其一些特殊性,在开展保健工作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1)年龄跨度大,从7~24岁的学生均有,要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2)由于一些学生听不到,一些学生看不见,因此在开展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和措施宣讲时,要根据不同的残疾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3)由于部分学生是住校,因此要求生活老师掌握口腔保健的正确方法,监督学生的口腔保健工作,对于走读的学生,可以通过让学生带宣传资料回家,使家长了解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2、在检查的同时,进行治疗。由于盲哑学生行动不便,对检查中发现的龋病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治疗,一是派专人与学校老师一起将需治疗的学生,分批送到医院,治疗完后再送回学校;二是我科医生利用简易椅、涡轮机或口腔保健治疗车,在检查的同时,由一個或两个医生进行治疗,对需多次复诊的个别学生,做好记录,预约到医院治疗,医院提供一切方便。

3、定期到学校开展各种口腔保健工作,对聋哑学生,在教师的配合下由专业人员讲解口腔保健的基本方法,包括正确的刷牙方法、牙线的使用,健康饮食等。对盲生的保健工作要更为细致,要手把手的教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宣教的同时,要印制一些宣传资料,让学生带回家,提高家长的保健意识和保健方法,增强学生的口腔保健效果。

4、在一些节日期间,如儿童节、元旦节等,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时,增加一些与口腔保健有关的节目,如知识问答、有奖竟猜、保健方法实际操作和一些小游戏等,并准备小礼品发给学生,在提高学生趣的同时增强保健意识。

为了保证学生使用合格的卫生用品,我科与生产厂家联系以较低的价格为学生提供合格的牙刷和牙膏,并定期更换。

在预防和治疗中应注意:(1)卫生宣教要分多次进行,一次内容不宜过多。(2)在检查和治疗中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好能学一些简单的手语,与学校老师一起完成治疗和检查。(3)对治疗中可能出现的疼痛,要事先告诉学生,让其有心理准备。(4)在检查和治疗中要有爱心,不能歧视残疾学生,在语言和行动中要谨慎、细致,与正常学生相同对待,切不可伤害残疾学生的自尊心。

上一篇:社会实践机制下一篇:五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