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的魅力

2024-06-20

质疑的魅力(精选三篇)

质疑的魅力 篇1

时代向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 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质疑能力, 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质疑精神

在中国当前教学的大环境下, 学生被动学习, 接受学习的情况占主要地位, 要让学生敢质疑, 会质疑, 那么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在这种质疑精神, 特别是强调科学家的质疑精神。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 教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史的过程中, 就要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体会伽利略的质疑精神。教师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作过许多探讨。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受迫运动, 他认为自然运动不需要力的推动, 而受迫运动需要作用力的推动。作用力是产生受迫运动的原因, 作用力的本质就是抵抗, 克服物体趋向其自然位置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在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问题上做出了不少错误的结论。即认为:受力运动与物体本质无关, 取决于外力的作用, "运动者皆有推动者推动", "在受力时, 力既是产生运动, 又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沿直线以恒定速度运动的物体应当受外力的作用"等。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威望和影响, 他的一些错误结论被当作信条, 统治了人们近二千年的历史。两千年后的伽利略没有迷信权威, 早在比萨大学读书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质疑, 他指出:亚里士多德生活在近二千年前, 现在世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亚里士多德没有离开过地中海领域, 而现在人们已完成了环球旅行。亚里士多德只了解世界上的一个小角落, 他不可能永远正确而不犯错误。伽利略在批评亚里士多德运动观念的同时, 提出了自己的力学观点。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 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 写到:“我们可进而指出, 任何速度一旦施加给一个运动着的物体, 只要除去加速或减速的外因, 此速度可保持不变, 不过, 这是只能在水平面上发生的一种情形。因为在向下倾斜的平面上已经存在一加速因素;而在向上倾斜的平面上则有一减速因素。由此可见, 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永久的。因为, 如果速度是匀速的, 它就不能减小或缓慢下来, 更不会停止。”伽利略在这里基本上明确地提出了惯性原理。

二、营造和谐气氛, 激发学生质疑

赵凯华教授认为:“好的教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 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曾经有记者访问一位荣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金牌的学生:“老师给了你什么帮助?”, 他回答是:“我的物理老师对我的最大帮助是批准我不听他的课, 回家自学, 有问题再找老师讨论。”另一陕西学生, 老师发现他有水平, 可他参加了许多次奥赛班培训后, 从未拿到名次。这位老师说你跟我学吧。他指定很多书让学生自己读, 回去自己看, 让他自己找出问题来讨论。学生提问题, 开始不正面回答, 却反问几个问题, 这就是启发, 让学生自己去想, 后来这名学生终于在澳大利亚拿到了世界金牌。“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是科学家的最重要的素质。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 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所以教师要有高度容忍精神, 尊重学生提出古怪问题, 别出心裁的念头, 不反对猜测, 不讥笑课堂中说错的学生, 可以通过说“你再好好想一想”、“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很多同学还未想到这一点呢!”等来引导学生自悟或避免尴尬, 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对权威性的说法提出质疑。

三、肯定学生的质疑, 从质疑中找到真理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产生新鲜的教学资源, 这些教学资源通常都是从学生对教学现象的质疑开始, 肯定这些质疑, 让个体灵感为集体共享, 让问题为大家借鉴。激起大家思维的碰撞, 透过物理现象找出客观规律。例如, 在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学生实验中, 学生分别在两块玻璃片滴一滴水, 并把其中一块的水滴的表面摊开 (增加液体的表面积) 然后分别在同一盏酒精灯上加热。其中有一组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未摊开的水滴蒸发得快,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对科学的认真态度, 并对他们敢于质疑书上的观点的精神给予肯定。然后请该组同学在讲台上重复他们的实验, 大家仔细观察后发现, 该组同学在加热的时, 把未摊开的水滴的加热到了沸腾, 所以得出了“未摊开的水滴蒸发得快”的结论。在大家一起观察和讨论中, 同学们深刻的体会到了控制变量法的重要, 以及怎么去控制条件。

四、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谈到:“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能力, 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浙大副教授朱祖超说到他能取得成功有经验:是能经常在人家认为“不可能”的地方试试看。

教师要改进教学设计, 创造相应条件, 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 引导学生在自己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再发现”、“亚研究”的过程。例如学习了《人教版八年物理声音的特性》后, 教师开展了自制可变调口哨的评比活动, 在学生展示的作品中, 教师有惊奇的发现, 最简陋的是在课间临时完成的用笔筒和笔芯完成的几乎不怎么变调的口哨。完成最好作品是, 同学把上下抽动的活塞, 用棉签代替, 教师问为什么选择用棉签, 学生告诉老师, 在家中用了不同的物品去试, 发现棉签的密封效果最后, 而且摩擦也不大, 实验起来方便, 且变调效果好。在自制口哨的过程中, 学生不光体会知识的宝贵, 而是重在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创新精神的培养, 以及学生个人的能力、意志、品格修养方面的提高。

质疑的勇气作文 篇2

雨果说过: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而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敢于提出质疑是那一层层的台阶,勇于爬上的人不仅成就了自己,也用质疑的阶梯引领人民从愚蠢走向豁达,从落后走向进步与发展。

动物园里来的那位哲学教授,发表一番“高深莫测”的理论,而青蛙正是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才让动物们知道,教授并不全是对的,才让动物们明白了真正的道理。

当固有理论看似经典,陈陈相因。谁能走出圈圈,超越前辈挑战权威。提出质疑需要勇气。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对行星的不断观察,分析计算,得出日心说的结论,这和以往科学家所接受的`地心说相左,是像常人那样接受地心说,还是坚持自己?是相信权威,还是忠于实践?又经过数年计算,他终于肯定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将真理公之于众。敢于承受被烧死的危险,秉持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种不畏牺牲的勇气。在真理面前,还有什么是最可贵的呢?有的话,就是坚持真理敢于质疑的勇敢无畏精神。

有勇气有担当,有亲身实践的经验做支撑,质疑者需要毫不动摇的坚持自己的独见。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次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着一个苹果在学生面前走了一遍,问谁有闻到什么味道吗?这时只有一名同学说自己闻到了香味。他又拿着苹果走了一圈,又有更多的同学举了手。当他拿着苹果走第三遍时,除了一名同学,剩下的同学都举手了。当这位同学睁开眼,看到其他同学都举了手之后,也慌忙的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就问他们闻到了什么味道?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香味”。苏格拉底却说那个苹果是假的,根本没有味道。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想法,那么提出质疑只是逞一时之勇,中途放弃是毫无意义的。

而相信自己、提出质疑需要真实的理论依据。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那是经过无数次的推算试验才得以实现。小泽征尔在音乐大师中叫停乐队,指出乐谱谬误挑战权威,那是有操千曲而后晓声的丰富经验。达尔文青年远游搜集资料,又回到实验室观察验证,才质疑了神创论,才揭开了人类起源的奥秘。每一次成功的质疑,都是时代的伟人,站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发出的有力的进步之声。

敢于质疑的作文 篇3

诗人说:”雪花是通往天堂和人间的信使,连接着天堂和人间。“我说,质疑是通向愚蠢与豁达的阶梯,连接着进步与发展。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是向生活发表出不同的见解,是和他人意见相反时的一种沟通。我们要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心声。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需要我们具有一种坚信自我敢于说真话的态度。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评委们立即站立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前面的选手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也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小泽征尔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敢于质疑,不畏权威,体现的是一种自信。

敢于挑战权威是一种敢于提出质疑的勇气。人类历史的每一次飞跃,无不是质疑精神的推动。正是达尔文大胆地质疑了神创论,才揭开了人类起源的奥秘;正是爱因斯坦勇敢地质疑了经典力学,才开创了相对论的新世界。我不由得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正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位伟大的哲人敢于批判老师柏拉图的理论,这位哲人才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质疑精神,是一种不屈服权威的坚持,它彰显了人性的高贵与伟大。历史的进步,正需要我们千千万万质疑者的力量。

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巴甫洛夫曾经感慨,由于面对沃泰默的错误的结论后他没有提出质疑,而斯塔林和贝利却没有放弃探索的道路,终于证实了结论,巴甫洛夫只能遗憾地错过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哥白尼在”地心说“盛行的情况下,发表了有悖于宗教界主流认为的”日心说“,在事实面前,他选择了坚持真理,并把真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挑战权威是一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真理面前,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令人敬畏。

上一篇:红头文件下一篇:决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