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建设

2024-06-24

工程训练建设(精选十篇)

工程训练建设 篇1

1 工程训练中心实践育人的功能

1.1 培养工程素质

工程素质是指工程技术人员在提出、承接、规划、决策、实施和完成工程任务的过程中, 应该或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工程训练中心可以提供机械、电子、环保、系统及信息等方面的综合工程背景, 学生可以完成教学要求的工程实践, 有机会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和思考, 有利于他们工程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全面发展[1]。

1.2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领域中, 不断提出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蒙式的潜移默化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训练中接触的各种设备都是前人的创造发明, 各种新技术都伴随着新的设计原理、结构和使用功能, 学生有意识的参与一定的训练环节, 可以培养创新习惯, 将个人蕴含的创新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

1.3 培养质量意识

据统计,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 那些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内部管理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恶化的问题, 但毋庸置疑, 许多企业是栽在了不注重产品质量这个环节。工程训练过程中, 指导教师会反复讲清科学的工作作风与确保质量的关系, 讲“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的意义, 讲质与量的辩证关系, 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必将对工程技术人员要具备良好质量意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4 培养务实精神

高校学生在大工程背景工程训练过程中, 操作各种机器设备和实验仪器, 进行多种类型的工作, 通过常规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的训练, 了解工程概念, 获得工程知识, 学生有较长的时间直接接触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 有利于切实培养他们的务实精神。

1.5 培养安全观念

安全是企业的保障, 学生开始正式工程训练前, 教师必须开展安全教育, 介绍训练工种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安全规章制度, 并要求学生协助教学指导人员, 保障学生的自身安全;在指导如何操作仪器设备的同时, 要讲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这些都将促进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1]。

1.6 培养就业技能

工程训练中心为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设计制作大赛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计制作环境, 学生利用创新制作室的条件, 在教师的指导下, 开展各类创新活动, 在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动手制造和评比表彰过程中, 提高了技能, 产生了成果, 获得了认可, 为今后顺利寻求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现状

自1998年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1所高校率先建立工程训练中心以来[2], 一大批高校建立了校内工程训练中心, 截止2012年底, 已经评选出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34个。我们通过调研发现, 我国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体制功能形式多样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大多是在原来工科院校的校办工厂基础上, 通过体制改革、设备投入、人员调整而建立起来[3]。体制上, 有的是学校直属单位, 有的是挂靠教务处或设备处, 有的是隶属相关学院, 有的是职能部门和学院共管, 这都是各所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合并改革的成果[4];级别上, 有处级、副处级、科级和无级别4种, 中心的级别决定中心的地位, 也影响着中心的发展和建设;功能上, 有纯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学生产型和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等模式[5~6], 各种模式都在部分高校中存在。

2.2 重复建设依然存在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集中了较多的机电仪器设备, 但是各院系立足小团体利益, 盲目追求小而全的教学仪器设备配置现象依然存在。以扬州大学为例,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设备、信息工程学院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电气设备、机械工程学院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力学设备等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购置现象。

2.3 训练教学需要加强

当前大部分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拥有比较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 但仍有一些中心缺乏基层教学组织, 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都有不足, 可持续发展困难;部分高校只有工程实践教学课程, 没有理论教学课程;部分高校人机比达不到教学基本要求;部分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学生参加工程训练相对较少;少数高校先进设备缺乏, 训练内容还属于老金工实习的范畴;部分高校训练项目和内容达不到大纲要求, 需要改进和增加训练项目[4]。

2.4 师资队伍存在不足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师资队伍存在着观念落后、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技术落后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差的普遍现象;部分中心教师队伍缺少高水平教学带头人, 有的中心主任不是教授, 这些都对中心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以及管理能力带来影响;有的中心没有教授参与一线指导;部分中心技术人员的职称比例不合理, 这关系到学生工程训练质量和中心的长远发展;部分中心技术工人的技术职称与技术能力不协调;各个中心使用合同工和临时工的情况存在差异。

2.5 安全体系有待完善

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教学单位, 安全问题不同于普通工厂, 事故一旦发生, 无论严重程度如何, 对学生、教师、学校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参加工程训练的安全准入不严, 安全教育不够到位;部分高校学生着装不合要求、设备老化、训练现场环境不够理想, 容易引起事故发生;部分高校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不完善[4]。

3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管理模式探讨

3.1 明确建设目标

高校要高度重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 努力顺应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回归”趋势[7], 倡导大工程理念[8], 积极贯彻工程实践教学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工艺知识, 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包括工程素养) ,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训练中心建设要实现“三个转化”和“一个结合”, 即:由机电常规实习实验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方向转化, 由单机技能培训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络条件的技术集成培训方向转化, 由操作技能培训向知识、能力、素质、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工程训练的教学过程尽可能与教学产品相结合[4]。要全校一盘棋, 集中投入、优化配置、有序布局、科目完整、系统训练、面向全校。

3.2 理顺管理体制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重视顶层设计, 从全局角度, 集中有效资源, 统筹规划, 实现建设目标。我们通过调研发现, 中心归学校直属管理或部门主管的和级别在副处级以上的均达到45%, 从有利于中心的发展、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确立这样的体制是最佳选择[4], 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选择直属、挂靠部门、正处或副处。存在多校区办学实际的高校, 要加强校区功能规划调整, 将理工科专业相对集中在一个校区, 有条件的建设独立的工程训练中心大楼, 条件不具备的构建“统一领导、实体为主、分室共建、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

3.3 优化资源配置

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高校要充分考虑现有仪器设备布局和存量,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提高投资效益。在重点投入建设工程训练中心主体的同时, 将分散在各相关院系的实验室划归中心统一管理、协调建设、资源共享, 对承担类似训练项目的实验室依托学科布点集中建设, 避免重复投资。根据学校资金来源实际, 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方案, 确保常规技术培训仪器设备必备台套数和正常运行, 适当配置先进制造技术训练必要的硬件条件。

3.4 确保训练实效

开展以“大工程观”为导向的工程实践教育[9], 是当今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应该构建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兼顾经营和培训的工程训练模式[10~11], 中心要定位为教学单位, 教学功能面向全校, 只要时间、空间和硬件条件允许, 任何专业的学生均可以进入工程训练中心接受训练, 努力实现工程实践教学、工程训练课群建设、创新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计划演练、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拓展和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功能[12];充分利用中心的仪器设备和人才为科研开放, 服务于新产品开发和科研成果诞生, 从而以科研提升教学;适度的生产经营活动, 能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节训练, 也有利于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支持将更多的基础课、专业课知识通过实践课程来实施, 对工程类学生要确保在训练中心和企业的训练时间至少达到半年左右。

3.5 重视安全保障

2011年4月13日, 美国耶鲁大学女学生在实验楼机械间操作车床时, 头发被绞入车床窒息死亡, 令人痛心。工程训练中心配有大量的机电设备, 学生不严格按规程操作或设备老化即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实行学生实训安全教育培训和考试准入制度, 努力让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遵守操作规程、提升操作技能, 减少甚至杜绝安全事故;要对实训设备特别是老旧、复杂、公认危险的设备安装安全保护装置, 降低安全风险;要从受伤人员救治、现场疏散、上报程序、经费渠道、责任追究等方面制定一套完善而可行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有利于科学、迅速、高效的处理事故。

3.6 加强队伍建设

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包括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 合并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努力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工程训练师资队伍。要注重队伍的理论知识、学术水平、人文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注重生产经验、管理经验的学习积累, 注重中心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注重教学指导人员的职称归属和待遇问题[1], 注重校内外兼职队伍的聘请[13], 建立合同工人聘用体制, 建立考核、竞争、奖惩激励机制, 不断提升工程训练水平。

4 结语

落实国家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要求, 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应结合本校实际, 加强调研, 科学论证, 改革创新, 积极探索, 努力建设一个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

摘要:工程训练中心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建设好工程训练中心。阐述了工程训练中心实践育人的功能, 分析了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现状, 从建设目标、管理体制、资源配置、训练效果、师资队伍和安全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工程训练建设 篇2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金工课指组)

2004 年1 月

一、训练中心建设目标

建成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达到一流的教学水平,取得一流的教学成果的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简称训练中心)。训练中心应成为我国理工科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要立足本校,面向地区,进而在全国起辐射作用。积极贯彻工程实践教学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包括工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训练中心建设理念

正在迅速发展中的我国工程训练教学中心,体现着我国独特的国情。这就是:训练中心是在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它既为今天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但金工实习基地长久所形成的一些观念,又可能成为训练中心发展的一种局限。因此,在继承己取得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训练中心的建设理念应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作如下实质性的转变:

(1)积极贯彻我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把训练中心建成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2)训练中心的建设要实现完整的育人功能,要充分体现下列四个转化和一个结合。四个转化是:由常规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由单机技能培训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络条件下的技术集成的培训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一个结合是工程训练的教学过程尽可能与教学产品(包括面向市场的产品和完成工程训练的产品)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训练中心要全方位开放。不仅要为理工科的学生服务,还要逐步为人文社会学科、农科和医科等学生服务。

(4)训练中心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宽阔的大工程背景,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5)条件好的学校要把训练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的实践教学研究中心、教改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

三、教学硬件建设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训练中心的硬件条件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考虑到不同院校经费投入的有限性和学生深入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内涵的承继性,可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常规技术培训仍然是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示范中心,必须有相应数量供学生演练的新技术、新工艺装备及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1.对于常规工程训练方面,可参考教育部《重点高等工科院校金工系列课程改革指南》,但在此基础上要有所推进:(1)工种齐全。应保证铸、锻、压、焊、车、铣、磨、钳等基本工种;刨工实习可改为刨工表演;各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开设钣金工种实习。

(2)设备完好,人机比合理。更新陈旧的和不安全的技术装备。学生使用的全部设备要能正常使用和安全操作。设备配置的人机比要达到铸、车、钳为1:1;铣、磨、焊为2:1;机锻为5:1;且机床主要一附件及工具、量具等要按设备配置。(3)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各主要工种应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人员(以下配置不包括演示性教学环节):车工:1:5 7;铣工:1:6 一8;刨工:1:8 一10;钳工:1:10 一12;数控车:1:6 一8(3一4 台数控车床);数控铣:1:4 一6(2 一3 台数控铣床);铸工:1:12 一14;焊接:1:10 一12;机锻:1:4 一6;手锻:1:6 一9。

(4)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机械类至少应安排3 一6 学分;近机械类至少应安排2 一3 学分;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等其他非工程类专业,建议安排2 学分。每个学分为5 天,每天8 学时。

(5)要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配备一定面积的多媒体教室和相应的教学设施。

(6)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实习场地的日最高负荷人均面积要不小于10平方米,且所有实习设备要按规范合理布局、正常安装,学生能安全操作;教学环境要安全、明亮、整洁,噪音符合规范;温度过高和高档次的实验室和训练场所要安装空调。(7)用先进技术提升常规实习或实验。如用计算机系统控制热处理加热炉,建立显微组织观察的公共界面,如计算机控制的CTC 系统等。

2.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训练方面,要求占总实习时间的30%?50%。(1)要有一定数量和不同种类的先进制造技术的教学、演示和实验设备。先进制造实习设备至少要有:8 台数控车床,4 台数控铣床,4 台线切割机床、1 台加工中心、4 台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和1 台氢弧焊机。各学校可根据投资力度和教学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激光加工机床、超声波加工机床、注塑机、数控冲床、快速原型制造机床、消失模铸造系统、压铸机和工业机器人等。

(2)要建设有完善、先进的局域网络管理系统。

(3)要有4?6 项体现本校特色的国内有显示度的综合性、创新性的训练或实验项目。

四、教学软件建设

在拥有较好的硬件基础上,要特别重视教学软件的建设,它是保证训练中心充分发挥其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

(1)指导思想明确。要有完整的建设规划和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改革思路。(2)教学文件齐全。要有自订的完备的教学大纲、教案、实习指导书和实习报告、实验指示书和实验报告、考试大纲、实习用图纸、工艺卡,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文件,并认真贯彻执行。教学文件要做到每三年修订一次。(3)教材具有特色。要有自编(可部分选用)的带有本校特色的教材。(4)教学手段先进。要合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有齐备的挂图、模型、教具、陈列品、幻灯、投影和录像的基础上,要有一定数量适用的CAI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电教设备。

(5)岗位职责落实。要有健全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岗位职责文件,并能认真贯彻执行。

(6)管理制度健全。要有保证训练中心正常运行必备的如安全、防火、设备管理等管理制度,且能认真贯彻执行;要有良好的管理软件,并能实现动态刷新(7)创新教学要落到实处。要有创新实践教学的具体规划和落实措施,并贯彻到具体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有全部或部分实施的模块式教学改革方案。(8)育人氛围良好。要有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如内部环境、周边环境和人文环境等。(9)建立有健全的和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五、师资队伍建设

在训练中心建设中,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建成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1)至少要有1 名全时投入实践教学的教授,作为训练中心建设的学术带头人。(2)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至少要有6 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实习教学指导人员要有半数以上是高级技工和3?4 名工程师或技师、高级技师。(3)师资队伍的平均年龄要小于45 岁。(4)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有良好的办公条件。

(5)对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的培训要有长远规划和落实的具体措施。(6)建立有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

六、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教研和科研是提升师资水平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推动力。训练中心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教研和科研工作。(1)3 年间要有3 项以上省、市级或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3 年间要有3 项以上纵、横向科研或技术开发项目。(3)每年要有训练中心自立的教学研究项目。

(4)训练中心每年发表的教研和科研论文不少于15 篇。

七、获得成果

(1)平均每4 年至少有1 项省市级奖励。(2)平均每4 年至少有1 项通过省市级技术鉴定。(3)平均每2 年至少有1 项校级奖励。(4)平均每5 年至少取得1 项专利。

凡综合达到以上各项标准并通过验收的,建议教育部授予“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称号并颁发标牌。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金工课指组)

二○○四年七月 普通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

一、训练中心建设目标

建成达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具有达标的教学水平,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的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简称训练中心)。训练中心应为我国理工科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要立足本校,面向地区。条件好的训练中心要争取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积极贯彻工程实践教学的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包括工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训练中心建设理念

正在迅速发展的我国工程训练教学中心,体现着我国独特的国情。这就是,训练中心是在金工实习基地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它既为今天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但金工实习教学长久所形成的一些观念,又可能成为训练中心发展的一种局限。因此,在继承已取得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训练中心的技术理念应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作如下实践性的转变:

1.积极贯彻我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把训练中心建成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基础。

2.训练中心的建设要实现完整的育人功能,要充分体现下列三个转化和一个结合。三个转化是:由常规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由单机技能培训向部分实现局域网络条件下技术集成的培训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与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一个结合是工程训练的教学尽可能与教学产品(包括面向市场的产品和完成工程训练的产品)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训练中心要全方位开放。不仅要为理工科的学生服务,还要逐步为人文社会学科、农科和医科等学生服务。

4.训练中心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宽的大工程背景,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条件好的学校要把训练中心建设成为本地区的实践教学研究中心、教改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

三、教学硬件建设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训练中心的硬件条件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考虑到不同院校经费投入的有限性和学生深入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内涵的继承性,可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常规技术培训仍然是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发展中的训练中心,必须有一定数量稀少演练的新技术、新工艺装备及比较先进的管理体制和各类方法。

1.对于常规工程训练方面,可参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在此基础上要有所推进。

(1)工种齐全。应保证铸、锻、压、焊、车、铣、刨、磨、钳等基本工种;各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可设钣金工种实习。

(2)设备完好,人机比合理。更新陈旧的和不安全的技术装备。教学用的全部设备要能正常使用和安全操作。设备配置的人机比要达到铸、车、钳为1:1;铣、磨、焊为2:1;机锻为5:1;且机床主要附件及工具、量具等要按设备配置。

(3)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各主要工种应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人员(一些配置不包括演示性教学环节):车工1:5~7;铣工1:6~8;刨工1:8~10;钳工1:10~12;数控车1:6~8(3~4台数控车床);数控铣1:4~6;铸工1:12~14;焊工1:10~12;机锻1:4~6;手锻1:6~9。

(4)要注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配备一定面积的多媒体教室和相应教学设施。

(5)实习环境好。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实习场地的日最高负荷人均面积要不小于10平方米,且所有实习设备要按规范合理布局、正常安装,学生能安全操作;教学环境要安全、明亮、整洁,噪音符合规范;各主要实习工种应配备相应的教室、模型教具和教学挂图。

(6)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机械类至少应安排3~6学分,近机械类至少应安排2~3学分;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等其他非工程类专业,建议安排2学分。每个学分为5天,每天8学时。

2.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训练方面,要求占总实习时间的15%~25%。(1)要有一定数量和不同种类的先进制造技术的教学、演示和实验设备。先进制造实习设备至少要有:4台数控车床,2台数控铣床,2台数控线切割机床,1台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1台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和1台氩弧焊机。各学校可根据投资力度和教学需要,选配一定数量的加工中心、激光加工机床、超声波加工机床、注塑机、数控冲床、快速原型制造机床、消失模铸造系统、压铸机和工业机器人等,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工艺设备的数量和档次。

(2)条件好的训练中心要规划、建设有局域网络管理系统。

(3)要有2~3项体现本校特色,在本地区有一定显示度,体现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的训练或实验项目。

四、教学软件建设

在拥有较好的硬件基础上,要特别重视教学软件的建设,它是保证训练中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1)指导思想明确。要有完整的建设规划和比较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改革思路。

(2)教学文件齐全。要有自订的完备的教学大纲、教案、实习指导书和实习报告、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考试大纲、实习用图纸、工艺卡,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文件,并认真贯彻执行。教学文件要做到每3年修订1次。(3)要有自编或精选的教材。条件好的学校要有自编(可部分选用)的带有本校特色的教材。

(4)要合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在重点工种拥有齐备的挂图、模型、教具、陈列品、幻灯、投影和路线的基础上,要有一定数量适用的CAI多媒体课件及电教设备。

(5)岗位职责落实。要有健全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岗位职责文件,并能认真贯彻执行。

(6)管理制度健全。要有标准系列执行正常一些必备的如安全、防火、设备管理等管理制度,不但能认真贯彻执行,而且能根据发展的情况,及时予以修订。

(7)创新实践教学要落实实处。要有创新实践教学的具体规划和落实措施,并贯彻到具体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有模块式教学的选课方案。(8)育人氛围良好。要有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如内部环境、周边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9)建立有健全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五、师资队伍建设

在训练中心建设中,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建成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1)至少要有1名全时投入实践教学的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训练中心和管理的负责人。

(2)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至少要有3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实习教学指导人员要有半数以上是高级技工和3~4名工程师或技师、高级技师。

(3)师资队伍的平均年龄要小于45岁。(4)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有较好的办公条件。

(5)对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指导人员的培训要有规划和具体措施。(6)建立有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

六、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教研和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推动力。训练中心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教研和科研工作。下面4项条件中,至少应具备3项。

(1)3年间争取有1项以上省、市级或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3年间争取有1项以上纵、横向科研或技术开发项目。(3)每年要有训练中心自立的教学研究项目。

(4)训练中心每年发表的教研和科研论文不少于5篇。

七、获得成果

(1)平均每4年有1项以上省市级奖励或省市级技术鉴定。(2)平均每4年有1项以上校级奖励。(3)平均每5年有1项以专利。

凡综合达到以上各项标准并通过验收的,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授予“合格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的称号并颁发标牌。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金工课指组)

工程训练建设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工程训练中心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13-01

独立学院是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新机制、新的办学模式,以其“独、民、优”的办学优势在短短几年间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在提高。独立学院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受市场欢迎的人才。

1 工程训练中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工程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进行综合性的工程实践和现代制造工艺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课。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以及现代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通过亲自动手加工产品,培养了劳动技能、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增强了责任感,锻炼了吃苦耐劳、协调合作的精神。

2 具有特色的独立学院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模式与思考

考虑社会需求和生源的实际状况,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基础理论强,奉献创新精神强的“两强”的应用型人才。工程训练中心是我校学生在校参加工程培训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奉献创新精神的实践支撑平台。

2.1 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

我校是一所公有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应该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符合独立学院特点,适合我校“两强”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要突破传统观念,不同于公办的一本、二本,要实现完整的育人工程,在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把建成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理论强,奉献创新精神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

建设的目标是把重要工种建设好,形成规模,满足教学要求,不求大求全。这样建设形成了我院工程训练中心的特色,既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时间从事重要工种的工程训练,强化了重要工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可以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和厂房面积。

2.2 功能定位

工程训练中作为我校机械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基地,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为教学和生产型。中心配备了比较齐全而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与设备,具有与现代一流企业在管理水平、工艺技术水平、生产规范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等方面基本相当的“模拟”工程环境。是学生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的教学基地,是学生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放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平台。训练中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承接一部分简单零件的加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部分学生参与实际加工,这样既可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实际零件的加工过程,提高了操作技能,又可以为学校节省实习加工材料的费用。

2.3 管理体制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隶属于机械工程系内。课程的安排和教师的管理归系内统一管理,这样的管理体制,符合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指导人员享受实验室待遇。他们的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劳保、医疗等按学校的工程实验系列的有关政策执行,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4 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内容、方法

2.4.1 教学体系

在工程训练中为了培养我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发挥工程训练的作用,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包含多个教学环节的层层递进式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构建了工程训练实践不断线的教学体系。一般院校工程训练实习为6~8周,而且是一次性安排完,我校安排16周,分四个学期完成,每次四周。

2.4.2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从学生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的认识规律,形成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也让学生了解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树立工程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应用型和创新型较强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较好的落实取得实效,我们采用了学教互评的考核督促办法制定了完善的工程实训成绩考核办法,加强了实习过程质量监控。

2.4.3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改变了传统教-学-练的模式,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指导教师要加强引导,采用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等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作品零件,编制加工工艺并完成制作过程。让学生转被动接受为主动索求,为培养学生兴趣和自主创造能力。

2.5 师资队伍

工程训练的成效如何,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要取决于师资队伍。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充分依托母体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分享母体工程训练中心良好的师资资源,合理调配、有效利。二是建立自己的专任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向社会招聘的方式,灵活运用民办机制,以聘用制招聘其他院校退休工程训练指导教师以及工厂企业中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级技师人员,构建独立学院的工程训练中心的专任师资队伍。三是任课教师参与工程实训。系内任课教师,除了要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还要承担与课程相关专业的实训指导。这样既减少师资上的投入,又可以使任课教师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3 结语

总之,独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必须要加大投入,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探索,才能建设出高水平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才能为新世纪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燕瑜,吴玉斌.创建工程训练中心模式的思考[J].创新论坛,2007(6).

[2]胡大超.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模式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

工程训练建设 篇4

工程训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工程训练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在工程训练教学活动进行当中, 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形成的过程中, 监控学生技能的获得。依据评价目标收集有关信息, 分析学生技能水平目标达成程度, 评判已实施的训练项目方案是否具备充分的学习促进作用, 从而分析与改进训练项目方案。

工程训练教学形成性评价是开展工程训练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工程训练教学活动密不可分, 是工程训练教师应当熟练掌握的重要教学技能。工程训练教学形成性评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训练的成效, 应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 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实施高质量的现场评定, 会对学生的实践自信心和实践成就产生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动作技能困难的学生, 能给予更大的帮助。

终结性评价周期长, 反馈不及时, 形成性评价周期短, 反馈及时, 学生可以阶段性地了解自己希望达到的技能目标和实践能力。形成性评价作为监控手段, 是实现工程训练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对于学生现场所开展的即时性评价, 客观反映学生训练的情况, 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综合性评价。

2 工程训练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将学生工程训练项目成绩记录下来。按较高比例计入最终成绩, 不能认为是完整的工程训练教学形成性评价。工程训练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本质特点, 是将所收集的信息用于改进教与学。它可以在训练过程中的任一阶段给学生提供反馈和纠正。尽管形成性评价也可以分数形式出现, 也作为评判的依据, 但它应该主要用作教学的辅助与支持, 使工程训练教师有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种工程训练环节中监控并指导学生的表现, 提供教师教与学情形的反馈资料, 指出教学安排上的缺失以及学生学习的问题, 以便为学生实施补救指导或修改教师的训练教学计划, 而不只是获得学生在特定的某时某地、考核环境下表现出的一个状态。

2.1 科学选择工程训练项目

工程训练项目应是一组从多方面设计的技能训练经验, 这些经验的设计和执行是为了帮助学生达到特定的技能水平, 而工程训练教学形成性评价作为工程训练教学方案的一部分, 在本质上是确定工程训练教学项目和工程训练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技能水平目标程度的过程。

工程训练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实时情况的同时, 还要注意学生个人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尽管许多教师也会在训练中评价学生的能力表现,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缺乏明确的评价重点, 有很大的随意性。要系统地评价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现状, 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工程训练形成性评价项目。安排能激发学生认真联系的工程训练项目, 围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展开实践培训教育, 要求学生综合已学的知识与技能的项目, 以评价他们高层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问题解决的需求转变成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在进行评价之前, 工程训练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技术情境, 即给学生布置能够充分展现能力的工程训练任务, 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去练习。评价时机的选择, 再到评价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都应经过教师的认真筹划和精心安排。

2.2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操作技能的优势和不足

形成性评价引导工程训练学生在观念上重视每项训练任务, 摒弃那种侥幸过关的想法, 了解工程训练重点, 清楚地认识给定的工程训练项目的技能要求。随着学生操作技术的熟练, 明了当前的工程训练技能水平, 加强对自我练习的监控、评价和调整, 掌握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逐步消除低级错误, 及时看到自己的操作技能的进步, 优势和不足, 促进基本操作技能的养成, 学生操作水平达到一定标准, 工程训练即时作品的质量逐渐稳定和提高, 对于工程训练项目的技能要求, 能自己规划出最适宜的操作方案。

2.3 促进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工程训练者

追踪学生解决现场工程训练问题的过程, 评价学生是如何现场处理实际问题的, 能否很好地理解、描述和运用所选择的方法及策略;对于学生顺利完成各项实训任务至关重要。因此, 对于训练方法的评价, 也应当成为现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监控学生对于训练时间的分配和使用, 观察他们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所使用的时间, 以评价训练效率, 找出学生在训练策略上的喜好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一过程也能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方法, 了解个人的学习特点与风格, 分析判断工程训练学生达成技能水平目标的程度, 为学生提供具体、对症的反馈和改进建议。激发训练动机, 集中精力完成主要的工程训练目标, 逐渐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独立学习者。

这一阶段, 工程训练教师指导、评价学生工程训练的重点就是作品的技能加工艺, 让学生在注重工程训练作品精度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工程训练作品工艺的重要性。检查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 学生工程训练的工艺性, 问题解决能力, 甚至创造性的指导就成为关注和评价的重点, 培养实践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成为积极主动的实践者。

工程训练形成性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为后续和学习工作打造了必要的技能基础, 为工程训练教与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同时促进学生尚未掌握的技能。学生由于持续的形成性评价, 会重新调整形成个人发展预期和学习规划, 影响和促进工程训练学生后续课程选择和学习, 促进职业生涯设计。

3 工程训练教学形成性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3.1 关注工程训练情感的评价

对工程训练情感的评价, 应作为工程训练教学形成性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工程训练活动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不但直接影响训练的过程及其结果, 而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鼓励学生表现出真实的学习水平, 消除他们对于评价的紧张和应付心理。

3.2 把握细节

班级之间和班级内部, 学生的实践基础能力参差不齐。这种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一个现场内共同训练的情况, 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能够更加精确地了解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而且需要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由于工程训练是现场教学, 学生可能因为固有的能力因素先入为主, 由于或是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甚至由于外貌等非学业因素或者教师关系的亲疏等非评价因素, 带入个人偏见影响判断, 而不是实际训练上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能力水平。

综上所述, 要把握工程训练形成性评价实施中的每一个细节, 控制好影响评价信度的各种因素。

摘要:教学评价是开展工程训练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教学活动密不可分。工程训练教学项目是一组从多方面设计的训练经验, 科学地设计工程训练形成性评价项目, 以评价学生高层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已学的知识与技能, 使问题解决的需求转变成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工程训练教学评价在评价学习效果的同时, 帮助学生了解工程训练项目的重点及自己的训练进展, 协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给学生以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同时协助教师反思以改进教学。

关键词:实践教学,形成性评价,促进

参考文献

[1]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 2013 (3) :47-51.

[2]姚兰芝.试论形成性评价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 2012 (2) :95-96.

[3]蔡敏.课堂评定: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方式[J].教育科学, 2012 (1) :22-26.

[4]刘世能.关注课堂作品提高课堂效率[J].教育信息技术, 2006 (6) :27-28.

工程训练建设 篇5

关键词:工程训练;安全保障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22-02

作者简介:薛慧锋,男,讲师,训练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陈晔,男,高级工程师,训练中心主任;曹兰平,女,教师,研究方向均为实践教学与管理。

在现代大工程背景下,安全意识成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还是指导教师,人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工程训练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永远都要作为工程训练中心的第一要务。目前,工程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尽管各种事故发生的概率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是由于实习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实习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等原因,致使实践教学过程每年的事故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工程训练教学安全现状

工程训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工程训练中心和工厂大致类似,有完备的设备、仪器、场地,且都需要人员操作和管理,但和现实的工厂相比又有不同之处。纵观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首先,进入工程训练中心接受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技能培训,没有任何操作类似工厂里的设备的经验,而且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工人,不仅没有上岗资格,更没有相关熟练的操作技术,各个训练环节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的。其次,高校学生对于生产设备及现代加工业阅历较浅,进入工程训练中心后,对新的环境既陌生又好奇,同时适应性差,缺乏各类仪器设备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他人免受伤害的意识不强,以及缺乏正常生产作业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再次,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轮换次数比较频繁,每次实习的学生一般为2~3周时间就会有一次轮换,实习周期短、人数多,且实习科目多,使得安全管理的难度更大。

由此可见,工程训练教学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及类型有其特殊性,而事故造成的后果和事故的应急处理也有其复杂性。因此,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工程训练教学需要的安全保障体系,将有利于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工程训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安全是工程训练教学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确保学生的安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通过丰富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创造和维护安全环境和建立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等,对构建工程训练学生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丰富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牢固地树立安全意识。安全意识不仅是简单的训练前的培训,更应将安全教育落实到整个工程训练过程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安全教育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工程训练始终。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力和亲和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常规化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培训、安全宣传演讲、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操作示范、安全讲座、布置安全图板、征集安全警句,等等,加大安全文化宣传力度。第二、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安全意识。除了要求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外,还应该定期(特别是每次实训之前)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同时,教师作为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指导者和实践者,还应该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将教学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及处理措施明确告知学生,引起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重视,争取做到“提前预防”。第三、加大学生工程训练安全教育力度。要在工程训练之前安排一次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除了要求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外,还要通过大量的视频资料来说明安全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安全操作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争取达到“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形成一种安全风气。

只有这样,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才会自我约束,才会自我重视,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2.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中心、部门、岗位(工种)三级安全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把相应的安全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及各岗位(工种),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规定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和任务。

建立安全工作例会制度,对安全管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安全工作计划,落实安全工作措施,将安全工作纳入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到工程训练教学全过程。

制订安全教育计划和要求,做到安全知识进教材、进教案、进实习(实验)报告,把安全知识、安全制度、操作规程等列为实践教学的内容之一,使师生们深刻理解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牢固地树立起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构筑起一道实践教学安全的“防火墙”。

3.创造和维护安全环境

安全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工程训练过程中与设备、防护措施、报警装置、房屋、水、电、气、通道以及安全标志等有关的安全问题。从设备的角度讲,除了严格遵守设备管理相关制度外,工程训练过程中设备本身的安全隐患问题也值得重视。目前大多数工程训练中心所使用的实训设备与工厂中的设备并无多大区别,这些本来由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上岗资质的技术工人使用的设备,现在用于学生的工程训练,就对这些设备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例如,要求具有更好的安全防护措施等。此外,还应该保证训练厂房及水、电、气等设施规范、设备布置合理、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置齐全、安全通道畅通、安全标志醒目,等等,从各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工程训练环境。

4.建立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在工程训练教学中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快速有效的安全防护网络,实现对安全的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为尽可能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的发生和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奠定了基础。同时,更要把工程训练中各类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各项工作也要落实到日常管理中,提高防范水平,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早解决。一旦发生重大事故,要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工程训练中心肩负着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责任,安全保障永远是工程训练中心的第一要务。要充分体现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必须从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宣传教育、落实安全职责、规范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措施等多方面齐抓共管,实现动态的、系统的、全员参与的、制度化的、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以达到保障师生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进一步提升工程训练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阳.工程训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J].工程训练教育探索与创新,2007,(01).

[2]金长星.高校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架及建设思路[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工程训练建设 篇6

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

1.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理念

在五十年代初, 工科院校大都建立了金工实习基地,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教学体系的改变, 金工实习基地逐渐变成了本科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虽然金工实习基地用本身积累的经验为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但是一些落后的方法也会成为工程训练中心发展的阻碍, 所以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新的教学改革方向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理念产生的依据。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应树立以下理念: (1) 工程训练中心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2) 工程训练中心要在大制造、大工程的背景下, 向学生讲述现代社会最新的工程信息、工程技术等可以拓宽学生眼界、拓宽学生思想的知识; (3) 要把本科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打造成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敢创新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基地。

1.2 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目标

本科院校, 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把提高学校实践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 努力把中心建成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必备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目标。

2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现状

2.1 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落后

对于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由于资金限制, 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是比较落后的。例如:有些本科院校的数控机床, 使用的年限较长, 故障出现率较高, 数控技术落后。学生不能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 就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工程技术易与社会先进的工程技术脱轨。

2.2 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传统

有些本科院校依旧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内容单一, 只把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 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易培养出单一人才而非社会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2.3 工程训练中心的师资力量较弱

工程训练中心要培养的人才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工程人才, 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受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影响的。然而现在有些部分院校的教师工程知识水平有限, 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不能“授人以渔”, 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工程人才。

3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方向

3.1 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体制需要结合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特点, 符合工程训练中心教学育人的要求, 能够推动工程训练中心获得持续的发展, 管理体制创新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式: (1) 推行人事方面管理机制。工程训练中心推行主任负责制度, 主任需及时发现工程训练中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学校应给予中心主任聘用技术人员、解聘不合格人员、控制研发经费的权利。 (2) 对工程学科实行科学管理体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经济改革方向, 对工程学科进行合理的调整, 通过对新科目和交叉学科的研究管理, 制定出全面的工程学科管理计划。

高校应该建立与企业工程环境相同的工程训练中心, 为了营造出与社会中的工业环境相同的氛围, 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 按照企业工程的内外部环境设计学校的工程培训中心。 (2) 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 教师和学生要统一工作服装, 按照社会企业的坐班制度进行上下班。这样通过创造一个类似于真实的企业工程环境, 可以提高让学生熟悉工程环境, 提升专业水平。

3.2 工程训练中心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推行实践教学

地方本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推行实践教学, 是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它能推动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教学理念要以工程训练为主。在大工程、大制造的背景下,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意识, 以“实训要科学, 操作技能要锻炼, 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理念, 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 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教学理念, 完成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

(2) 要建设一批高素质、高技能, 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影响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实践指导是实践教学的三大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实际的工程操作经验, 先进的工程技术理念, 能够结合知识与实际打开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视野, 这也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建立有效的激励体制、建立公平的职称评定标准, 以此提高教师学习的动力, 提高授课积极性。

(3) 培养工程能力是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践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学生只有掌握了工程能力、工程意识, 创新能力, 才能成为优秀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才能立足于岗位, 推动企业发展, 为祖国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想提高工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 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工程意识方面需要做到:学校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加深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指导;营造逼真的实践教学环境,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工程事物的了解, 对学生提高工程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培养优秀的工程师是地方高等学校进行工程训练的重要目标, 优秀工程师应具备对企业出现的实际工程问题能够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并快速解决的能力;具有开发、创新工程技术的能力和意识;要有协调合作的能力。

3.3 加强校企合作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工程制造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院校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建设了工程训练中心, 然而学校在加强校内实践训练的同时, 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模式有以下几方面: (1) 人才培养目标要统一。学校的职责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企业的目的是通过选择高等学院的人才提高经济效率, 学校和企业只有加强合作, 通过对教学环节、实践能容共同的安排, 才能取得双赢的局面;只有加强校企合作, 学生走进真正的企业工程环境内, 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 提高实践能力, 才能了解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欠缺哪些专业知识, 才能在毕业之后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让企业满意。 (2) 学校和企业要共享资源。企业在工程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高校可以在技术培训、技术支持、技术咨询等方面给与企业帮助;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实践学习场地和工作岗位, 并让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学习。 (3) 要将校园、企业二者的文化进行融合。学校和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同的优势。将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知识相融合, 将学校的教学育人环境和企业的工程制造环境相融合, 将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相融合, 以此推动企业文化走进校园, 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控未来职业方向以及职业要求。

4 结语

现代工程企业要求工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技能, 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具有市场意识, 懂业务流程, 懂企业管理知识。在这样的人才需求背景下, 我国的地方本科院校, 特别是应用型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改革方向, 把培养复合型应用工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改进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体系, 不断进行创新实践, 努力打造一个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教育基地。

摘要:社会需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促使社会对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 推动了国家对工程教育的改革, 本科院校建设工程训练中心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工程训练中心主要以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文章主要探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建设现状、建设方向等。

关键词:本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探索

参考文献

[1]吕明, 杨胜强, 白薇.创新理念下的工学类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4) :31-33.

[2]汪全友, 赵建平.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21) :25-28.

[3]钱俊, 周继烈, 徐建忠.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2) :124-126.

[4]惠记庄, 曹杰, 纪真.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实验区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3) :111-113.

质量检验工程训练的教学探索与建设 篇7

1 质量检验实践环节对工程素质养成的影响

“工程素质”是指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能够胜任现代工业中某一专门的技术任务而在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准[1]。工程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多种知识能力要素构成的综合素质, 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 这也决定了工程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1.1 质量检验实践是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系统性体现在横向上需要覆盖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主要内容, 纵向上能够贯通前向与后向所学理论知识。质量检验贯穿了从毛坯到加工、再到装配的所有工艺过程。增加质量检验实践, 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设计、实现、验证的系统化工程思维。质量检验实践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图识图能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工件加工精度的概念, 为后续公差与配合课程的深入理解打好基础。因此, 增加质量检验实践环节是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的必要补充。

1.2 质量检验实践是质量意识培养的有效方式

质量意识是工程意识的构成要素, 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中已经逐步引入有关质量管理的教学内容。而质量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 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工程活动中加以体验, 才能深化对质量概念的理解。质量检验实践教学通过对典型工件不同质量特性的测定, 把测量结果与规定的质量标准比较, 进行质量评判等一系列体验活动, 增加感官刺激, 使质量控制深入人心, 继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检验意识和质量意识。

1.3 质量检验实践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质量检验涉及检验方法的设计和检测工具的选取, 需要根据检测内容、精度等级以及环境条件等选择最佳的检验途径, 而检测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 需要通过创新以适应工程实际的技术需求。在质量检验实践环节适当增加自我判断和自主设计的教学内容, 激发能动性和创造性, 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质量检验工程训练的课程建设思路

2.1 课程理念、定位与目标

质量检验工程训练环节教学设计以整个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理念为先导, 注重工程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相结合的“大工程观”的培养, 旨在建设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质量意识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质量检验训练, 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测量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了解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和表面加工质量的含义。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并能根据精度要求和环境条件设计检测方案, 选取检测工具。

2.2 训练环节设计

2.2.1 质量检验教学载体的选择

检测技术涉及学科广泛, 不同生产阶段质量检验手段多样。针对毛坯成型可以有热学检测、化学成分检测、力学性能检测及无损探伤等, 针对加工成型主要为尺寸检测、精度检测和表面加工质量检测等, 需要根据已有的设备条件和教师学术优势, 找好切入点, 选择适当的质量检验训练载体。

2.2.2 训练内容

质量检验训练包括三个步骤, 即质量与检测知识理论概述、检测方法示范与体验、检测训练与报告。质量与检测知识理论概述包括质量、质量管理与检验基础理论及计量基础, 检测手段及方法概要, 测量工艺技术及发展。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检验不等于质量管理, 但检验是质量管理的核心;不但生产各个过程需要检验, 设计时就要考虑检验方案, 检验要贯穿产品的全寿命周期;检测本身既有理论基础, 也是工艺技术;检测方法示范与体验包括常用测量仪器和量具的原理及操作, 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中的检测信息及合格评判, 质量检验过程体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检测方法, 了解工程实际中的检测内容, 具备基本的质量检验能力。检测训练与报告包括典型工件检测方案设计、检测及报告。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根据工件图样及技术要求制定检测方案, 根据不同指标要求选取检测仪器或工具, 应用所学检测技能实践质量检测过程。

2.2.3 教学设计难点

典型工件设计是检测训练教学设计的难点。工件设计应包含长度测量、形位公差检测, 以及表面粗糙度检测等多种技术指标要求, 尽可能应用所学检测工具、方法和原理。

参考文献

工程训练建设 篇8

立体教材也称一体化教材、多元化教材, 是指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支撑而提出的某课程内容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2]。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 是学生学习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与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程, 也是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 获取机械制造基本知识的奠基课程。工程训练教学强调以实践教学为主, 学生应进行独立的实践操作。在训练过程中有机地将基本工艺理论和基本工艺实践结合起来, 同时重视学生工艺实践技能的提高[3]。工程训练教材紧扣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将机械制造基本工艺理论、基本工艺的实践操作步骤和基本工艺的考核方式进行有机结合, 以实践教学平台为载体, 工艺知识的展现与实践为目标, 是工程训练教学大纲深层次的具体化和详细化, 以传递教学信息。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集成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多媒体形式的立体教材由此产生。立体化教材通过文字、插图、动画、声音、视频、网络流媒体和虚拟仿真交互等静、动态数字资源媒体形式呈现, 对于更新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4,5]。本文提出了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依托于Adobe平台的工程训练系列立体教材的建设方案, 具体包括立体教材、立体实训指导书、立体实训报告册和立体考试题库四部分, 并详细阐述了立体教材的建设和应用平台、基本建设思路和应用策略, 该研究成果对工程训练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立体教材的建设

1.1 Adobe平台介绍

1.1.1 制作平台Adobe Acrobat

Adobe Acrobat是由Adobe公司发布的PDF文档制作软件, 可以快捷方便地创建、制作、保存文档。在进行立体教材制作时, 通过Acrobat的资源添加工具可以添加文本、图像等静态教学资源和动画、视频、三维模型仿真交互操作等动态教学资源[6]。

1.1.2 应用平台Adobe Reader

Adobe Reader是Adobe公司发布的PDF文件阅读软件, 它可以使用户在多平台下打开PDF文档, 并能与PDF文档进行交互, 查看文档中的各种静态和动态教学资源。在进行立体教材建设过程中, 在该应用平台下用户可与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交互操作。

1.1.3 Adobe的支撑平台

Adobe文档格式PDF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及移动终端, 在Windows和Mac平台的PC机上, 教师可以方便自主地使用Adobe Acrobat制作平台结合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编辑制作立体教材, 并且利用Adobe Reader应用平台浏览查看PDF教材进行学习。在i OS移动终端, 包括i OS手机和i Pad, 使用Adobe Acrobat可以任意浏览PDF教材, 并对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以外的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交互操作;在安卓和Windows移动终端, 可以使用Adobe Reader任意浏览PDF教材, 并对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以外的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交互操作。

1.2 知识点整体规划

依据工程训练教学大纲规划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知识体系, 并按照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卡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分析, 形成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知识框架如图1所示[7]。

1.3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依据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知识框架, 对每个教学模块下的每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的知识点, 包括加工工艺方法的应用范围、原材料、典型加工零件、工具量具夹具的使用方法、设备的结构分析、设备的工作原理、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安全常识等知识, 根据每个知识点自身的特点建设形式适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包括图片、录音、动画、视频录像、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三维模型、微课视频资源等[8], 通过直观生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简洁明了地解读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知识点。

1.3.1 图片资源建设

图片教学资源是指通过静态的图片或者照片展示知识点, 如注塑成型技术训练模块, 搜集、整理和建设关于各种塑料原材料颗粒和各种塑料制品的图片或照片, 通过大量的静态图片资源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行业塑料成型制品的应用。

1.3.2 动画资源建设

动画教学资源是指通过二维平面动画或者三维立体动画展示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大纲中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点, 如各种机床设备的内部传动原理等。如注塑成型技术训练模块, 通过二维平面动画资源直观展示各种塑料成型原理 (注塑成型原理、挤出成型原理、吹塑成型原理、吸塑成型原理等) , 通过三维立体动画资源展示各种常见注塑成型模具结构 (单分型面注塑模、双分型面注塑模、斜导柱侧抽芯注塑模、自动脱螺纹注塑模等) , 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工艺原理和设备结构组成。

1.3.3 视频录像资源建设

视频录像教学资源是指按照教学设计要求通过摄像机直接录制的实景视频, 包括工程训练教学中设备的操作方法以及实训的操作步骤等。如注塑成型技术训练模块, 使用摄像机录制注塑模具的标准拆卸和装配过程、注塑模具的安装与调试过程、注塑机的注塑成型操作等, 并经过视频剪辑处理后形成录像教学资源。录像视频资源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实训环境的真实性, 使学生对实训环境、设备和操作流程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

1.3.4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实践教学环境、设备、工艺规则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使学生在虚拟仿真环境下进行反复的仿真操作, 增加对工艺规则的熟练度和安全操作常识, 然后在进行真实的动手实践操作。如注塑成型技术模块, 建立注塑模具拆装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注塑模具安装与调试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1.3.5 三维模型资源建设

三维模型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指对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各个教学模块的实训设备、工具、量具、原材料进行数学建模, 通过生成指定的u3d格式后插入至PDF立体教材文档, 通过对三维数学模型的放缩、平移、旋转等交互操作, 对各种教学设备进行内、外部结构展示[9]。如注塑成型技术模块, 通过建设各种典型结构注塑模具以及注塑成型设备的三维模型资源, 使学生对模具和设备进行结构分析和感性认识。

1.3.6 录音资源建设

录音教学资源是指工程训练教材的音频版和知识点的讲解录音, 通过将音频教学资源插入PDF立体教材, 使立体教材采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工程训练知识点, 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1.3.7 微课资源建设

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指针对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知识框架规划的小的实践教学知识点和小的教学环节, 结合已建设的图片、动画、录像、仿真、三维模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教学资源进行微教学设计, 通过录音、录屏、录像和视频剪辑的方式记录围绕知识点讲解的整个过程, 形成微课教学视频。如注塑成型技术教学模块, 将原有教学环节进行分解, 建设塑料成型制品介绍、注塑成型特点、注塑成型原理、单分型面注塑模工作原理等知识点微课视频, 辅助学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习。

1.4 立体教材建设

1.4.1 立体教材的建设

工程训练立体教材的建设是结合传统金工实习和工程训练新技术两部分内容, 以现代制造技术为主的工程实践教学相关理论内容的讲解。由于工程训练教材在整个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中定位为相关理论的讲解, 故在教材中通过图片、二三维动画、三维模型、微课等教学资源辅助讲解相关的知识点, 通过Adobe Acrobat整理教材的文字素材, 并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插入工具在PDF教材中插入图片、动画和微课等教学资源, 通过3D模型插入工具在PDF教材中插入u3d三维模型资源, 并进行相应的排版处理并生成PDF教材文档。

1.4.2 立体实训指导书的建设

工程训练实训指导书的编制是在工程训练教材基础上, 针对学生实践操作内容相关的工艺标准、原材料、工具、量具、卡具、设备以及详细的操作步骤等内容, 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实践操作的说明书。立体实训指导书将传统的通过文字描述的操作步骤电子化、仿真化, 通过三维模型、录像、微课、仿真等教学资源辅助实验步骤的讲解, 增强了指导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立体实训指导书在建设过程中, 通过Adobe Acrobat平台整理指导书的文字素材;通过三维模型插入工具在PDF指导书中插入u3d模型用于展示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所用的原材料、工具、量具、卡具;通过视频插入工具插入录像和微课等教学资源辅助实验步骤操作过程的讲解;通过按钮超链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exe可执行文件, 辅助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训操作。最后进行相应的排版处理并生成PDF指导书文档, 立体实训指导书的应用, 提高了学生实训操作的熟练度和学习兴趣。

1.4.3 立体实训报告册的建设

工程训练实训报告册是对实践效果的检验和课后的巩固提高。由于工程训练教学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 在对学生进行课内检验和课后巩固提高时也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实践操作。在传统的实训报告册中只能以文字的形式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 课后学生在完成实习报告时需仔细回忆操作过程, 并做成解答。在问题的提出和回答过程中都很难对场景做出真实性的描述。建设立体实训报告册, 通过Adobe Acrobat平台整理实训报告册内容, 并通过视频插入工具在PDF实训报告册中插入视频资源, 通过按钮超链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exe可执行程序, 并依托于操作过程的视频录像或者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中的某个点提出问题, 学生在观看视频教学资源或者虚拟仿真操作过程中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 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操作过程的真实性和实现了基于场景和操作过程的检验与考核。

1.4.4 立体考试题库的建设

在立体实习报告册建设的基础上, 整理多媒体试题, 形成立体考试题库。通过对立体考试题库的应用延伸, 使立体考试题库与组卷系统、移动APP、互联网相结合, 实现全新的基于场景和过程的信息化考核模式。

2 立体教材的应用

2.1 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

触摸屏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是工程训练中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窗口, 将立体教材在每一个触摸屏上进行共享, 在每一个实践教学模块或者公共教学区域, 学生利用课间时间随时通过触摸屏窗口浏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相关的立体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式学习。

2.2 互联网平台的应用

将建设好的立体教材共享在中心网站首页对应的教材模块, 使所有的学习者随时可以打开相关网络链接, 利用立体化教材进行网上学习或者利用在线考试系统进行基于场景和过程的立体化在线考试[10]。

2.3 移动终端平台的应用

工程训练立体教材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有3点。

(1) 将PDF文档的立体教材直接放于安卓平台、i OS平台、Windows平台的移动终端上, 通过Adobe Reader打开相应的教材进行移动学习[11]。

(2) 在立体考试题库的基础上开发自动组卷系统和移动终端App, 通过自动组卷系统从立体考试题库中随机抽题组建试卷并打印纸质试卷, 采用传统纸质试卷进行考试, 对于每一道试题, 在纸质试卷对应试题位置生成数字化教学资源静态图片识别码, 通过开发的指定移动终端App扫描纸质试卷上题干的静态图片识别码, 获取题目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并获得考核题目信息, 实现传统纸质试卷考试模式下的基于场景和过程的信息化实践技能考核[12]。

(3) 将建设好的PDF立体教材进行纸质版教材出版, 对于立体教材中的每一个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相应的静态图片识别码取代, 开发材集成教材所有数字化资源的移动终端App, 通过App扫描纸质教材中的静态识别码获取相应知识点的教学资源, 实现以纸质教材为基础, 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数字化学习新形式。

3 结束语

本文详细介绍了依托于Adobe制作、应用、支撑平台的工程训练系列立体教材的建设思路, 具体包括现代工程训练教学体系规划、不同知识点不同类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立体教材、立体实训指导书、立体实训报告册、立体考试题库的定位和建设思路, 并给出了立体教材在触摸屏资源共享平台、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平台的应用策略, 为推动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实用可行的途径。

工程训练建设 篇9

新疆有南疆和北疆之分, 南疆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塔里木大学、喀什大学、阿克苏学院、库尔勒学院等十几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 位于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的阿拉尔市, 距离阿克苏市120公里, 距离乌鲁木齐市1000余公里,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塔里木大学是南疆地区唯一一所属于兵团的综合性大学。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团兵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 其对大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综上所述, 对建设塔里训练中心可行性的研究不仅意义重大, 而且十分必要。

同工程训练相比,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设备单一;二是实训场地严重不足;三是实训还没有形成体系;四是从事工程训练的工程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综上所述, 建设工程训练中心不仅意义重大, 而且十分必要, 展开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必要条件性分析

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为立足服务于新疆建设兵团新时期的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建设目标, 为新疆南疆地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成为南疆地区高校工科专业教师的培训、企业新入职人员的培训和企业与高校交流的平台。要实现上述功能, 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实训设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训总学时等方面建设规模要达到一个中等 (偏下) 规模国家级示范中心的水平。

三、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 工程训练中心实训总生学时分析

工程训练中心实训总生学时是计算每年参加工程训练学生的总学时, 这个指标是考核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的重要指标, 同样也是高校投入建设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必要性的依据, 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塔里木大学现阶段每年招生3400人左右, 其中工科类专业20个, 每年招生人数1700人左右, 加上其他专业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 每年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将可以超过2000人,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大力发展工科, 期间在校生人数达到15000人;结合区域内喀什大学、阿克苏学院、库尔勒学院等十几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到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可能性, 以及塔里木大学每年成人教育和承担为南疆兵团和企业承担人员培训的任务, 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是符合要求的。

(二) 基础设施建设

塔里木大学目前涉及工程训练项目金工实习、数控加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农用机械驾驶实训、车辆拆装实训等项目, 总的基础场地建设面积1500m2。塔里木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纳入重点建设项目, 已经报请国家发改委并获批工程训练中心场地建设项目为7000m2的厂房和7000m2的三层楼工程训练中心大楼。项目建成后, 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面积将达到15000m2。合肥工业大学朱华炳教授综合大连理工大学梁延德教授对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教学面积的统计区域性中等规模在20000m2左右。根据塔里木大学现有招生规模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15000人的招生规模以及塔里木大学所处新疆南疆地区的地理和社会环境, 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面积达到区域性中等 (偏下) 规模工程训练中心是可行的。

(三) 师资队伍建设

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主要依托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 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 现有可以从事工训项目教学教授3人, 副教授 (高级实验师) 18人, 讲师和实验师25人, 高级工4人。其中专职副教授1人, 实验师5人, 高级工4人。先后与大理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洽谈工训人员培训合作, 其中2016年3月已经派出1名工训人员到大理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参与全程实训模式学习。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十三五”发展期间计划每年引进2—3名工训人员并从周边企业招聘兼职工训人员。参考新疆大学自治区级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经验, 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达到区域性中等 (偏下) 规模工程训练中心是可行的。

(四) 实训设备建设

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现有实训设备包括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资产将近1000万, 2015年, 国家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完成招标500万, 工程训练设备计划以及学校工程训练设备建设项目130万, 2016年, 设备全部到位后, 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就可以初步建立。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已经纳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后续资金稳步投入, 参考新疆大学自治区级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经验, 所以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训设备达到区域性中等 (偏下) 规模工程训练中心是可行的。

(五)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运行管理

第一, 教学模式。工程训练中心拟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为工程教育, 即工程认知阶段, 是对学生的通识教育, 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它是我校所有专业学生学习机械、电气工程、农业机械装备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基本工艺方法, 增强工程素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性必修课程;第二阶段是学生实训的中级阶段, 称为专业技能训练, 是面向机械类、电气工程类、计算机类等全校工科专业;第三阶段是学生训练的高级阶段, 称为创新训练。一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二是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第二, 教学内容。工程训练中心拟进行的教学内容包括大多数示范中心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传统冷加工模块、热加工模块、数控加工模块、特种加工模块、先进制造模块、创新实践模块、机制及机电综合模块、电工电子模块, 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学校特点、区域特点。并且加入农用机械实训模块、车辆工程实训模块、特种雕刻 (和田玉) 工艺模块等实训项目。

第三, 运行管理。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初期由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负责运行管理, 实行主任负责制, 各组成部分都有专人负责, 既分工明确, 又相互支持。待正常运行后, 根据建设、发展规模, 再由学校直接领导, 最终建成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

逐步健全工程训练中心管理制度、开放制度、工作量评估方法。工程训练中心基本信息和仪器设备信息实现计算机管理, 并实现网络化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 加强实验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实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合理定岗、定编, 确保从编制上满足实践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坚持岗位职责考核制度和聘任制度, 严格进行奖罚。有计划地引进实践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实训工人要经验丰富, 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

摘要:针对新疆建设兵团新时期发展的人才需求, 结合塔里木大学所处新疆南疆地区的地理和社会环境, 分析了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从工程训练中心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实训设备、教学模式、管理运行模式以及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后总生学时等方面分析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区域性工程训练中心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塔里木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朱华炳, 王金凤, 李小蕴, 等.区域性高水平工程训练中心经济运行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5) :129-132.

[2]赵冬梅, 李梅.新疆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与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10) :119-121.

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法的探索 篇1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技能点教学法的缺陷进行分析,针对高校工程训练的特点,提出以真实项目为目标,调动与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多种学习与获得知识的手段,完成实际项目。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解决工业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手段,从而达到工程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训练 项目教学法 工作过程

1.问题

高等学校的机械工程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尽了很大的努力,仍旧存在很多不足,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大纲内容陈旧,而且千篇一律地采用技能点教学法,比如车工教学,都是逐项学习的:车外圆、车槽、车台阶面、车圆锥面、切断……各技能点的强化反而冲淡了它们作为车削的共性,效果很不理想。这还是单个工种,不同工种之间的问题就更多了,许多学生在学习了数控之后记得的就是编程,忽略了编程是为数控车还是数控铣服务的。至于数控车、车工、铣工等之间的关系更是模糊得很,更谈不上对工艺的理解与工业流程的认识了。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素质高、知识面广、领悟性强的特点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设想

针对以上现象,参考外校的先进经验,结合相关的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了项目教学法的设想。它有些像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只不过我们是用来对机械类学生进行工业训练。

首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为各组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项目(零件或产品),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实习概论的多媒体演示、参考书的介绍、工业环境包括加工设备的提供等。

然后我们就可以让各组学生在负责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完成工作了。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教授,比如教授相关工种的操作技能等,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参考书学习有关的工艺知识、加工参数的选择、工艺文件的编制等等。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提供互联网或局域网络,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工业经常利用的元素。

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工艺意识、团队意识……

最后在规定时间对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其实这一过程与一个真实的工业产品的生命全周期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不是以市场化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项目教学法颠覆了学校本位学习的传统,强调学习者直接“参与”与“经验”获得的重要性,把工作过程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为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技术实践活动的基本假设提供了理论注释和可操作的模式。

3.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通过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所获得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远比在课堂教学中靠讲授所获得的理解更深刻。

其二,通过与学习伙伴的合作,使学习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团队协作氛围。

其三,结构的完整性,包括获取信息、计划、实施和评价。

其四,要素的全面性,包括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等。

4.关键

项目教学法效果要想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队伍。项目教学法要求指导教师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工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工艺经验与操作技能。总之,应该是工程师与技师的结合。

其二是丰富的项目储备。大量的重复的项目将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师也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大量的项目储备与发展是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其三是科学的评价体系。项目教学法要求不再以简单的结果作为对学生的评价,而是要过程化。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发展的评价。评价应当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动力。

这一设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补充。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M] .北京:职教论坛, 2008.

上一篇:肛周皮肤感染下一篇:北京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