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2-09-10

企业如果要维系其在行业内的领导力, 必须在行业的领先技术中具有优势, 占有高技术市场上的大部分份额。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 创新是关键, 工程师是核心。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素质的工程师受到企业青睐。高等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是大学生开展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管理以及创新设计竞赛的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工程师是一种责任。面对新经济时代, 工程训练中心应以工业界对未来工程师的素质诉求为引导, 以全面工程教育观为理念来重构未来工程师培养环境。

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

目前,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较为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理念陈旧;

(2)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单一;

(3)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途径狭窄;

(4)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课程过于专业化。

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仅局限于传统制造技术实习, 数控机床技术实习, 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的能力素质训练。

2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思路

如何从工业界诉求来把握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改革方向与策略, 以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打造未来工程师能力培养大平台, 为国家建设输送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 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改革的核心所在。本文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并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几条建设思路。

分析现行高等工程教育缺陷和工科专业教学现状, 从工业界对未来工程师能力诉求把握工程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方向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从单纯知识传授模式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 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

强化设计类课程在理工类专业教育中的地位, 加大工程设计训练强度,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全球化下高等工程教学的发展需要, 主动引进大学生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和认证服务,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职业资格认证, 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跨学科建立课程体系。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师小组协同施教, 通过跨学科课程学习, 使学生克服专业过于狭窄的弊端, 积累一种整体化学习经验, 以全面的眼光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开展设计性项目学习 (Design Project Learning)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与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在合作环境下共事的机会;另一方面, 设计性的学习模式是学生有机会将以掌握的不同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整合的知识体系, 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推进基于“学生团队项目”的学习, 积极主动地与相关学院、企业加强联系, 在学生实训、实习、专业研究、技术交流、教学内容和择业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以便在教学和训练上更具有针对性, 人才培养上更具有实用性。

实现五个方面结合, 即:实物训练与虚拟训练结合;固定训练与开放训练结合;传统训练与创新训练相结合;工程训练与技能培训认证相结合;技术训练与文化熏陶相结合。

曾经有人总结了甲壳虫乐队的三大至胜法宝:熟知与理解, 创新以及团队精神。一个上世纪的乐队尚且深喑成功之道的关键要素, 高等工程教育如果不能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彰显这种理念, 就失去了其本来意义。我们所做的探索, 就是希望在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环节上, 研究探索出工程训练中心更为合理更有成效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方略, 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诉求,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并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际情况, 讨论了如何从工业界诉求来把握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改革方向与策略, 以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打造未来工程师能力培养大平台。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卿敏.创新能力培养[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2.

[2] 郑伯森.体验经济与产品设计[J].大艺术, 2003, 11.

[3] B.约瑟夫·派恩, 詹姆士·H·吉尔摩.体验经济, 2002:19.

[4] 段齐骏.课程体验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5) :30~32.

上一篇:高速铁路房建设备管理探究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