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工程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10-30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专业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0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和高职品牌专业的通知》 (辽教办发[2008]129号) 要求, 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开展了示范性专业的建设工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满足市场对轻化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按照深化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 对传统轻化工程专业进行了全方位改造,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设置, 积极探索和建立面向21世纪的轻化工程专业建设的方法与思路。本文结合大连工业大学轻化工程示范性专业建设实践, 从专业背景、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旨在为轻化工程示范专业的建设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途径。

1 轻化工程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特色

示范性专业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示范专业建设是以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全面进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而进行人才培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近些年工业落后其中一个原因是过去培养的人才不适合现代工业的需求, 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现代人才。建设轻化工程示范性专业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轻化工专业人才的需要, 加强轻化工程专业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灵魂, 特色的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特色专业定位应以市场价值为前提, 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进行分析论证, 从而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1]。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将专业的定位为“传统专业及特色专业”;主要办学特色为“发扬老专业光荣传统, 培养实用、应用型人才”。轻化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备扎实的轻化工程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 有很强的外语交流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具有在制浆造纸工程、造纸设备及自动化和造纸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纤维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造纸节能减排等轻化工领域, 从事工业生产、工艺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 示范性专业教学基本建设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师资队伍水平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 有高水平的教师, 才能有高水平的教学和高水平的科研。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师资引进、培养计划, 形成激励机制, 大力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2]。专业教师数量、学位、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教学和科研水平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应在大力引进高水平师资同时, 重视专业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提高。要通过把青年教师送出去进修、读学位、短期培训等形式, 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使教师队伍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专业教师要积极参加生产服务一线的岗位锻炼, 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主讲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公认。我专业在发展和建设中, 对主讲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视。采取引进人才和在岗教师自身提高的方式, 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历。

2.2 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实现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中心环节。轻化工程专业一直积极的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 推动研究性教学, 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增强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原则, 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

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基础理论课程适用、够用, 专业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强, 结构合理, 科学可行;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在以前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对重点建设的课程, 进一步整合专业资源。主干课程搭建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课建组。适当的开设了多门选修课, 在限选课和任选课方面, 增加开设范围和种类, 给学生提供比较宽泛的选课余地, 使学生可根据专业需求、个人的基础和特长、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性的培养,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 本专业对所开设的各门考试课程制订了相应的考试大纲, 做到了试卷题型多样、知识覆盖面广, 试题难易比例得当。特别是在近些年的课程考试中兼顾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综合性设计性题目的试题比例, 并在课程的最终成绩中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 突出了能力考核。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绝大部分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 并且教师通过利用校园网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 及时在多媒体中补充当前专业研究的热点内容与前沿技术, 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且满足了学生拓展知识视野的需要。此外, 为引导学生查阅本专业知识信息,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为改进教学方法, 还积极的建设网络课堂, 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最后环节,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多年来轻化工程专业注重加强毕业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流程管理, 前期做好选题、开题工作, 这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结合科研和工程设计工作进行选题, 遵循符合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的原则, 有利于综合能力培养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课题数大于学生数原则, 师生双向选择原则。该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全部是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 毕业设计也是结合工厂实际进行选题的, 经过工厂的毕业实习有重点地选择关键工艺展开设计, 贴近实际生产, 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2.3 建设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是培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的唯一可靠标准[3]。轻化工程专业始终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注重实验教学效果。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 做到进实验室前了解实验目的和意义, 明确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记录现象和结果, 最后认真总结结果, 写出实验报告。通过教学实验, 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几年来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 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增开了设计性实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科研论文的撰写方法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 受到学生的好评。实验教学检验学生系统掌握内容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的技能。学生在科研活动中, 理论知识水平、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特别是团队精神和互助友爱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开展了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 并制订了详细的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实施方案。就业见习行动期间, 公司对学生评价良好, 学生真正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增加大学生的岗位锻炼经历。轻化工程专业就业见习行动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在校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 有利于加深我校学生对企业需求的认识, 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择业意识和就业意识,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示范性专业建设教学效果

通过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大提升了专业的办学质量, 丰富了办学内涵。轻化工程专业教师教风严谨, 学生对教师评价较高。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刻苦, 得到了基础课任教师及专业教师的认可。近三年来, 专业就业率高, 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毕业生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 很受企业的欢迎。用人单位对绝大多数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工作精神、业务水平和协作精神有较强的评价, 毕业生在辽宁乃至东北造纸业成为技术和管理的骨干。

面向21世纪,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轻化工程示范性专业建设将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稳定研究方向, 突出专业特色, 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 在轻化工程领域开展科学研究, 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示范性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培养目标是示范专业建设的基本定位;特色是示范专业建设的灵魂;教学基本建设是示范专业建设的核心。轻化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与产业背景、资源优势、办学特色等因素, 走示范性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

关键词:示范性专业,轻化工程,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霞.浅析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科技信息, 2008, (31) :544.

[2] 海洪, 金文英.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 2008, (12) :200~201.

[3] 刘丽珍, 吴敏华, 石长地, 徐克强, 李毅坤.专业建设中的本科教学改革理论与思路[J].教改纵横, 2008, (24) :33~35.

上一篇: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与传统教育的比较下一篇:共享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