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卫生人才

2024-05-31

高职卫生人才(精选十篇)

高职卫生人才 篇1

1 专业现状

目前, 我国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由于人才缺乏, 很多卫生信息管理从业人员都是由计算机专业、医学相关专业人员跨行担任。这部分人员要么不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及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特点, 要么缺乏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 且普遍缺乏卫生信息管理学知识, 无法在卫生经济活动中发挥卫生信息管理人员应有的功能。

武威职业学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原武威卫生学校合并入武威职业学院后新批准的专业, 于2011年秋季开始招生。学制为3年, 生源为普通高中毕业生 (文、理兼招) 和三校生, 现已招收3个年级6个班, 共254人。历经3年, 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和课程的改革, 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教师缺乏, 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且学习环境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 又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 两种学科的跨度较大,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盲目, 缺乏学习动力, 容易在两种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 将所学的专业浅显地理解为两种学科的机械叠加, 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对专业了解不是很到位, 因此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不太清晰, 导致对整体课程的学习认识不足, 表现在重视计算机专业课而轻视医学基础课, 再加上学习依赖性强, 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 无法使学习深入化。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比起基础深厚的传统医学专业, 我院对于卫生信息管理这样一个新兴专业的建设还缺乏经验, 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不能合理有序地安排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交叉学习。另外, 在教学方面也有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完全吻合的现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处理医学信息的能力为中心, 一方面要避免其课程设置同工科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雷同;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设置过多的医学课程, 造成主次不分的现象, 给学生带来困惑, 脱离了实际的市场需要。

1.3 图书馆中计算机资料相对缺乏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习不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 更多的是学生的课外体会和自我学习, 因此图书馆的藏书就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我院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医学专业书籍, 可帮助学生自学的书籍相对较少。

1.4 缺乏实践操作

由于是新专业, 专业实验室还有待于完善, 因此我们的教学侧重于理论, 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当学生到医院实习时才发现所学理论与医院的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 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1.5 缺少必要的规范教材

教材建设一直是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薄弱环节, 目前所出版的卫生信息管理类教材绝大多数为本科教材, 大专教材少之又少, 而且数量有限, 质量也参差不齐, 很多教材理论过于空泛, 内容不够翔实, 脱离实际应用, 不仅使教师在教学时感到困难, 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1.6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 我院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多媒体授课和实验相结合的模式。虽有专业实验室, 但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 缺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专业培养目标

具有卫生信息管理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卫生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与规划能力、电子健康信息管理与利用能力、卫生信息分析与决策的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 能从事信息分析、信息建设、信息管理等工作, 能为决策者提供快速、全面、准确的医学信息, 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 (管理) 一线的各级各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妇幼保健所、计划生育机构、医学科技信息中心等企事业单位, 在其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卫生信息管理部门中从事病案管理、医药卫生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单位内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医学科技信息服务等岗位的工作。

4 课程体系框架

武威职业学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领域课程、岗位基本领域课程、岗位核心领域课程、岗位拓展提升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课程5个部分构成, 总体上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站建设、卫生统计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HIS) 、流行病学、病案管理等作为主干课程[1]。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分配见表1。

5 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信息管理技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其在管理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医疗卫生工作肩负着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和医学科研的重任, 医院是完成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职能机构, 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多维性、专业性的信息系统, 它包含了大量的医疗技术信息、医疗业务信息、图书档案信息和经济信息。强化医院管理对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高运作、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为此, 我院卫生信息管理系组织2011级和2012级卫生信息管理班的80余名学生, 于2013年1月至2月对甘肃省内的50多所卫生医药单位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和探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开设的必要性和人才需求状况。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和专业知识需求状况调查, 调整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 更好地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课程改革和调整教学计划, 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本次调查的方法是安排80余名学生到50多所医药卫生单位进行岗位见习的同时进行问卷调查, 具体如下。

5.1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随机选择各级各类医药卫生单位共50多所作为调查单位, 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的需求, 适合的工作岗位以及对其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

5.2 研究内容及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下列是卫生信息管理系按照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 如果您单位选择本专业毕业生, 您认为哪些是重要的, 或者说本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在哪些方面?结果见表2。

问题二:下列是卫生信息管理系按照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2], 如果您单位选择本专业毕业生, 您认为哪些课程是重要的?结果见表3。

医学类 (4门) :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基础、流行病学基础;计算机类 (5门) :VB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卫生信息管理类 (7门) :医学信息学概论、卫生信息管理学、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病案信息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社区卫生管理学;工具类 (2门) :卫生统计学、卫生法学概论。

问题三:您认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结果见表4。

问题四:您认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结果见表5。

5.3 调查研究结论

通过对本次调查研究涉及的4个问题结果的认真分析和讨论, 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5.3.1 专业知识及能力需求

用人单位对卫生信息的检索、采集、归类和分析能力是最重视和最需要的, 其次是医学类知识和计算机类知识, 再次是卫生信息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

5.3.2 专业课程重要性的调查结果

用人单位认为卫生信息管理类课程最重要, 其次是计算机类课程, 医学类课程的重要性位居第三, 高于工具类课程的重要性。

5.3.3 就业形势

用人单位认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但前景良好, 并有部分调查对象表示同其他专业一样或者不清楚。

5.3.4 其他知识和能力需求

用人单位很看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团体合作和沟通能力, 对思维能力和英语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 同时认为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道德和自学能力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市场需求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 争取和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医药卫生行业改革与转型接轨, 促进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良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春清.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 :63-65.

高职卫生人才 篇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杨珺,吴淑春,吴怡春,徐建国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色彩,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指导方针。文章阐述了搭建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校所合作平台,在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突显工学结合的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非典”“甲流”到“三鹿奶粉”“大头娃娃”,一系列公共卫生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生命安全,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出台了若干相关法规,明确了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强调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建设。国家加大了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投入,加强了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监测和管理。相应的,社会对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007年,我校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设置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上层建筑,决定着专业的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应该顺应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为了使专业更贴近工作岗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一、立足基层和一线岗位,调研工作岗位

2010年,针对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较详细地调研了浙江省24家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其中18个被调查单位均属于区县级单位,分别属于浙江省9个设区市。调研的对象是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相关业务科室及一线卫生检验技术专家。

调研获悉: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相关业务科室涉及理化室(科)、微生物室(科)和预防医学门诊。部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卫生检验(室)科,承担卫生理化检验和卫生微生物检验的业务。部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预防医学门诊归在预防保健科下,包括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等有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健

康体检和签证、肺结核门诊、犬伤门诊、普通门诊等工作。

本次调研明确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主要工作岗位包括卫生理化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病原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体检。主要工作任务涉及:1.常见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

2.各类食品、水样、涂抹样品、工作场所、公共场所、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卫生学指标和病原微生物检验;3.各类食品、水样、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样品和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居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卫生理化检验;4.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等。

二、搭建校所合作平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

2009年,由校领导牵头,经双方多次交流和协商,我校与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达成共识,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是浙江省内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技术管理指导中心、卫生检验检测中心、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和疾病信息管理中心。校所合作平台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成为我校的教学基地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检验仪器设备也是日新月异。掌握先进的检验仪器,是卫生检验人员必备的职业技能,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如果依靠学校购置各种检验仪器设备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这不但是学校的经济负担,也是社会资源浪费。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具有与国际接轨、符合国家实验设计要求的实验室,不但有诸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原子吸收仪、实时荧光定量PCR等高端检测仪器,还有仪器操作维护与检测结果分析判断的一线技术专家。

成为我校教学基地后,将学生的实践课堂搬到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由中心一线技术专家担当老师,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明白未来职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学生实际操作检测仪器,学会仪器操作和维护的基本要领,了解检测结果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举三得,资源利用合理、教学效果最大,一线技术骨干也丰富了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学经验。

(二)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成为我校的实习基地

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承担了大量的检测任务,需要专业学生为卫生检验一线人员当助手。所以,本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也是合作双赢的体现。站在省级疾病控制中心的高点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最好的专业培训。而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也可以缓解人手不够的压力。

三、校所通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2],由专业负责人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随后广泛征求省内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一线

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稿。最后由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显岗位任务为核心,工学结合为主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在基层和一线岗位从事公共卫生检验、疾病监控以及环境监测的高技能人才。明确工作岗位,即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体检。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传统,构建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重构课程体系:基于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体检三个主要工作岗位,分解工作任务,剖析职业知识技能素质结构,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环境因子卫生理化检验、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检验仪器及实验室管理。将“卫生理化检验”拆分成“环境因子卫生理化检验”和“食品卫生理化检验”,从课时数和课程要求上进一步强化理化检验工作的重要性。针对从业人员体检的职业岗位增加了临床与职业卫生检验课程,加强临床检验和生化检验的技能培养。基于分子诊断技术在卫生检验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在专业拓展课程里增设了分子诊断技术这门课程。取消细胞生物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

(二)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落实到教研室的建设中,创新性地成立了由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理化所为主体的卫生理化教研室。该所所长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成员由8位卫生理化所一线技术人员和1位学校专任教师组成。组建一年来,重新筛选和组合了课程教学内容,编写了新的实验教材,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成为本专业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排头兵”。另外,本专业要求专任老师每年2月时间在各级疾病控制中心进修,熟悉岗位任务和最近专业进展,强化双师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例如,微生物检验课程的病毒检测仿真实验课,在学校检验实训中心的P2实验室,学生模拟完成粪便中戊肝病毒的PCR鉴定项目。一个实验项目下来,学生熟悉了P2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掌握粪便标本中病毒检测技能。再如,环境因子卫生理化检验课程的现场检测实验课,地点就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所,学生模拟实际的检测工作任务,按照检验标准进行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铜和铁、气相色谱法食品中农药残留等。学生既掌握了检测技术与知识,又体会到岗位的工作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四)实习调整与管理:学生实习调整为“两段式”:前24周分派到浙江省内17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顶岗实习,后19周根据就业需要学生选择单位进行自主实习。实习期间,按照实习大纲要求,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为辅,有带教老师具体负责,进行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日常管理。灵活的“两段式”实习,既

保证学生技能实践学习,也兼顾学生的就业需要。实习结束后,由双方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确保实习效果。

四、专业建设的思考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色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建设特色专业、品牌专业[3,4]。何为特色专业呢,应该是人“有”我“优”的专业。“优”最终体现在学校培养“出口”上,即培养出岗位首选的、口碑最佳的专业高技能人才。所以,特色专业的建设,始终以工作岗位为前提,走工学结合的路线。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之路还将继续,开发与岗位任务对接的课程,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能力优先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人生和职业规划,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

[参考文献]

[1] 陈农心.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98-99.[2] 吴怡春,安 娜,张 晖,等.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43,46.[3]李 晶,陈 廷,张 凯,等.试论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0):1022-1024.

[4]孟凡云,曹庆景,范保兴,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医学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7-8.[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杨珺,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检验教学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科学2007规划课题(编号SC6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ng pattern of combi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in sanitary examina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ical college

YANG Jun,WU Shu-chun,WU Yi-chun,XU Jian-guo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Zhejiang, China)

Abstract:The sanitary examina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ical college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skill is the key to building.This paper describes to set up a win-win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between the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and

人才不足掣肘卫生信息化 篇3

QQ群里一场关于乡卫生院信息化的讨论,貌似偶然和平常,实则集中反映了卫生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的客观现实。

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对于卫生信息化而言,人才更是金贵。

话说一日,我正在一个医疗信息技术联盟的群挂着,不时瞥一眼几个活跃分子在那里眉来眼去。忽然,有一名叫“曙光卫生院”的新人闯进群来,打破了平静。

“我是贵州一所乡镇卫生院的,我们也想信息化,请问该选什么样的系统?”话音未落,群里一片哄堂大笑,各种表情、搞怪符号占满了屏幕。若换做一家三甲医院,医疗软件公司的人断不敢对甲方如此“大不敬”。我不禁打抱不平:“医改资金的重点投入方向就是中西部地区。听听人家有什么需求?”

一所乡卫生院的信息化引不起大家的胃口。“财政给钱吗?”群里还是一片怀疑之声。

“我们这里的卫生院都已经信息化了。我们是自己出钱。”曙光卫生院回答。

瞧,人家不缺钱吧?我不禁沾沾自喜。整个群也立刻安静下来,仿佛都竖起了耳朵。“你们想上升么系统?”一听有钱,立刻有人来了兴趣。

“我们想上电子病历。”曙光卫生院说。群里再次哗然。而我也不禁一阵心焦,赶紧提醒说,电子病历系统可不是一所乡卫生院最需要的,电子病历系统本身也还没成熟;你们应该先考虑上收费、物资管理之类的系统。群里众多高手也开始给卫生院做起了现场培训。

随后终于摸清,原来这卫生院是贵州毕节地区的,因为地区都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所以一直到乡一级的卫生院也都行动起来,搞所谓的信息化。

信息化的熊熊大火已经蔓延到中西部的乡镇卫生院,这当然代表了积极的一面。卫生信息化呈现从一线城市、中心城市向全国各级城市乃至乡镇普及的良好态势。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不少地区信息化基础薄弱、尤其是卫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掣肘因素。信息化基础薄弱,并非是指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是卫生信息化观念、基本组织和方法的薄弱,归根结底是信息化人才基础的薄弱。

卫生行业信息化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社会信息化领域之一。一方面,卫生信息化所需的知识结构涉及临床、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卫生经济与医院管理、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广泛而非常专业的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卫生信息化本身还伴随着艰巨而复杂的医改进程,各级卫生部门和卫生机构的业务和管理需求,势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将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从营造健康的信息化生态环境看,卫生信息化人才涵盖作为甲方用户的各级卫生部门的行政主管、业务主管和信息主管、技术人员,也包括作为乙方的工程技术人员,实施服务人员,以及第三方的咨询、信息服务专家等。目前,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第三方,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都极其短缺。

高职卫生人才 篇4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与农村卫生人才现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于2007年全面展开。目前, 湖南省在102个市、县 (区) 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覆盖全省农业人口4 891.9万, 占全省农业人口的79.84%, 参合农民达4 346.5万人, 参合率达到88.85%, 还有20个农业人口低于50%的市辖区将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于2008年7月1日起正式启动运行[1]。据报道, 2007年全省共投资5 979.8万元, 建设和改造了5 926所村卫生室,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在全省普及, 因此, 培养和建设一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适应的卫生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在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较大发展。但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人员素质低的问题较为突出。据统计, 2005年底, 我国市、县 (区)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分别为4.96人/千人口和2.16人/千人口。全国1 633个县, 3.55万个乡 (镇) 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7.1万人。在全国61.5万个行政村设立的村卫生室中, 执业 (助理) 医师10.4万人、乡村医生86.4万人、卫生员5.3万人, 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为1.05人/千人口[2]。从学历水平上看, 2003年底, 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 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6%, 大专学历的占17.1%, 中专学历的占59.5%, 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1.8%。这就意味着在整体数量、人员素质以及城乡分布上, 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状况令人堪忧。再加上农村基层的乡 (镇) 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差, 工作、生活环境艰苦, 待遇偏低等问题, 使得卫生技术人才较易流失。据报道, 2005年, 我国高、中等院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已达53.4万人, 但同年卫生技术人员只比过去增加了6.73万人, 县以下卫生技术人员反而减少了1 509人。由此可见, 大量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并未选择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到农村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农村卫生院10年未引进一个卫生技术人员, 卫生人才出现断层。整体来看, 农村卫生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 难以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要求。

2 农村卫生人才的定位与稳定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是关系到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也是稳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石。笔者认为应制定乡 (镇) 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引进、稳定人才的措施。 (1) 明确卫生人才的定位与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层次定位现阶段应以医学高职高专生为主体, 并为此要建立相应的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政策体系, 在招生、学费、就业、待遇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配套政策与管理办法, 如采取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困难家庭学生部分学费等, 以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 加大财政投入。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乡 (镇) 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 更新设备, 改善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 (3) 确保或增加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可在其工资基础上上调一个档次, 对工作在边远、贫穷、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给予生活补贴;对长期在乡 (镇) 及以下卫生机构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上给予适当倾斜, 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湖南省卫生厅表示, 凡按要求到基层、社区工作的中专以上毕业生, 可提前转正定级, 工资可高定1~2级;到社区工作的医师和护师, 可提前一年参加中级职称资格考试, 在职称晋升政策上也将予以倾斜[3]。 (4) 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卫生人才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 (复训、讲座、补训、进修等) 帮助农村卫生人才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其基础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士和执业医士过渡, 以提升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专业技术层次结构。

3 以农村基层需求为导向, 加强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健全, 需要大批临床技能较全面的卫生技术人才, 这给高职医学院校的卫生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思考:培养何种人才更能适应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呢?就目前高职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来看应做如下改革或调整。

3.1 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在卫生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起先导作用, 不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 都要从传统医学教育的专业划分向职业岗位划分转变, 从传统教育质量观向以满足服务对象能力需求的教育质量观转变, 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并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以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办学重点, 采用适应农村基层实情的卫生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2 建立有利于培养基层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在深化课程改革中, 基础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 必须、够用为度, 立足于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适用技术 (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常见病救治等方面) , 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 调整并确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教学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择、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 构建科学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3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应用型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现象。应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确立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特色教育, 予以加强。应增加实验、实训、见习课时, 理论与实践课比例, 基础课可按1.5~2∶1, 临床课可按1∶1比例进行分配。多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象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 多让学生见习, 多给学生操练机会等;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尽量做到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制定学生实践技能考核标准, 改革考核方法, 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与能否毕业挂钩, 以严格的考核制度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加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3.4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改善实验、实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应在校内建立标准化实验室和模拟病房, 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并熟练掌握;在校外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确定各实习医疗机构能为学生提供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机会, 还可安排学生到乡 (镇)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实习, 以适应工作、生活环境, 提前了解工作职责。

满足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需要是现阶段高职医学教育的第一要务, 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优化知识和技能, 并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实施教学, 坚持对教学质量的全程督导, 为农村基层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高级卫生技术人才。

关键词:医学教育,高职卫生人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考文献

[1]刘少龙.参合农民住院最高可报销3万[N].潇湘晨报, 2008-04-03 (6) .

[2]阎洪臣.开发卫生人力资源,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EB/OL].中国政府网, 2007-03-11.

浅谈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人才建设 篇5

党的十八大指出,确保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明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方针,明确卫生事业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为全面了解我县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管理和人才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卫生院发展的因素,下面我浅谈一下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管理和人才建设的看法。

1 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的意见建议

1.1 管理的概念 管理“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管理的特点是决策、是领导、是指派他人去完成某个事项、是指建立一个有利于发挥最高工作效率的环境、是指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指提高系统的功效,是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觉悟,激发人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是指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的活动过程。”

1.2 管理的原理特征 整体观念,各方协调,从而达到整体的最优化。把握好层次性,如果层次不清,管理就会处于混乱状态,导致削弱指挥或失去指挥能力,所以要明确各级的权力与职责,以利于发挥其作用。也要想法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利于医院的进步,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产生内耗,也不硬性限制、压抑积极性。应在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让其充分自主发展。但也不要忘记医院管理思想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现代管理者必须做好人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衡量管理者水平的关键。总的来说,就是要将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的总体原则贯穿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还要建立起完善的用人制度,在单位中进行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让职工知道自已在工作中需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做好与做不好有什么后果。让管理者能“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取其酬、获其荣、惩其误”。但要预防在现实工作中,管理者中的不少人,只是在其位,行其权,取其酬,获其荣等方面大做文章,假公济私;在谋其政、尽其责、惩其误等问题上,敷衍了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完全作为总体指导思想来完成,这样最终结果是造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集体失去凝聚力,人心涣散,工作不进反退,集体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个人利益何求。管理者还要做到“知人善用、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使卫生院整体功能大于个体之和,从而利于卫生院的建康发展。

1.3 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医院的管理者必须妥善处理好人、财、物、时间、信息和业务技术的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被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医院快速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4 乡镇卫生院管理的目的及对管理者能力的要求 ①乡镇卫生院管理的目的是达到整体优化,争取资源成本最小化,创造社会财富最大化,最终实现预定的目标。②对管理者能力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修养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如敏锐的洞察力、应变能力,不断的创新意识和进取心,宽容精神,主动承担责任、不要推却责任;处事果断,但不是独断专横或武断,勇于自我批评,而不是借此训人,有自我控制能力;乐观、豁达,既有原则性,又不失灵活性,既要有严肃性,又要有活泼开朗性。管理者只有把管理知识与管理艺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管理水平。

1.5 管理的职能 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计划:是指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整体谋略,开发一套计划以便整合及协调各种活动。即做什么,为什么做,谁去做,在什么地方做,在什么时候做,怎样做等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并且落实好工作才能在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了盲目性和杂乱无章,工作的效率性才会得以提高。否则,工作会杂乱无章,且目标难以实现,就算最终得以实现,代价将会是惨重的。

2 关于医院财务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议

提高卫生院会计人员素质,或从大专院校中招聘会计专业毕业生。打破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导意志”,坚决按照《会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按《预算法》执行预算,实行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责任到人。卫生院院长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全责。

3 关于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建设的意见建议

3.1 医师的考试与管理 卫生院就在院的医务人员,未取得医师资格者,只能给予三次考试机会,三次就是整整三年,对于一个有志于从事医务工作者,足足有余了,不能过关者,给予解除用人关系,不可能让其以考试为理由,终身在院工作,否则,何谈医疗技术提高,庸医不去,人才何来。院领导可通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就本地或通过其它方式联系有执业医师的技术人员,增加其竞争力,人力资源是市场竞争中的决定力量。医院对本院职工,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医师资格考试的,适当给予鼓励;对取得医师资格的医技人员,激励他(她)们去继续学习,对取得成绩者,根据成绩大小,给以物质奖励,乃至重奖;对不再继续学习者,必须惩罚,对多次不改者,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坚决辞退。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如不去学习,何谈提高?不去学习,新知识何以知晓运用?以往所学能否适应现在的医学所需?医技人员如不能跟上时代所需,与时俱进何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长期荒芜临床专业的医技人员是不可能再胜任临床工作的,所以要完善卫生院职工的学习制度。

3.2 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的特点及解决办法 卫生院业务骨干离院的真正原因:分配制度不公平,考核评价不合理,院内职工或领导拉帮结伙,在心理或生理上造成重大压力,以及医院周边社会的不良影响,专心搞业务之人,大多不善交际,很容易造成一种危机感,这让职工看不到发展空间。流失方式:想法调离;请求外出深造;再想法不再回来;直接辞职不干。解决方法:必须分析职工,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找准问题,不要怕困难,妥善、及时地解决实际问题。职工、人才的流失,反映了管理水平的低下,尽管目前大多数管理者都不愿承认,但确是目前卫生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卫生院发展的最重大障碍。

高职卫生人才 篇6

1. 认识专业发展的内涵, 改变教学模式

(1)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涵盖三个基本范畴: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业情感的健全[2]。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独特性, 要求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既具备一般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 同时又必须具有高职教育要求的特定的专业素质及技能。

(2)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成为具有护理专业操作能力、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护理人才[3]。在教学模式上, 教师须改变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模式, 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PBL) ”。PBL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PBL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的提升。

2. 注重师德培养

护理教师不仅要传播专业知识、训练学生专业技能, 而且承担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身心健康的素质培养的重任, 教师的道德涵养、言行举止, 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非常有必要做好对高职护理教师队伍师德的建设, 对于师德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发挥他们的表率作用, 并在职称评定和干部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

3. 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技能

(1) “双师”型教师本身就要求教师要理论与实践并重。首先, 学校应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行自我增值, 接受继续教育, 借以不断提高自身学历水平, 从而改变当前教师队伍学历偏低的状况。其次, 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场所, 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尽可能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

(2)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及新知识的不断涌现,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这样才能传授给学生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校本培训则更具有积极意义, 能促进教师更好地融入本校的工作, 还可以学习工作方法和技巧, 启发教师对职业内涵的思考和领悟, 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

4. 重构知识结构, 增强科研能力

良好的探究能力将有助于教师吸取新的研究成果、丰富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对教育方法的改进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才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师的基本要求[4]。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研究的眼光发现问题, 用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主动探求的精神与积极实践的态度, 掌握学习的技术, 培养创新精神, 学会利用各种工具、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然后分类、归纳、筛选, 提取有用信息, 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个过程可以为学生将来真正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具备这种能力, 自身则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与科研方法, 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升格后的高职院校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具有了新的特征, 这一切呼唤着专业教师的角色与职能要在更深层次上进行重塑与转换, 因此, 护理专业教师转型的成功与否对于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只有教师顺利转型, 才能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摘要:卫生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护理人才, 即强调培养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 又具有较高知识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指示说:“师资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就不可能有一个高水平的职业教育。”[1]本文对护理教师队伍顺利转型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卫生高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探究

参考文献

[1][5]白智童.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9) .

[2][4]李庆原, 石令明, 左妮红.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23) .

高职卫生人才 篇7

1 农村卫生人才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

农村卫生人才是指在我国农村地区乡、镇、村等级别卫生机构从事健康服务的卫生人员, 包括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及乡村医生与计生服务人员等, 他们是支撑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点, 是建构我国卫生服务网底的基石。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是农村卫生人才输送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保证。

笔者认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是一个网络式的超级开放系统, 同三个子系统或次系统组成:“造血系统”——面向农村的医学生培养及相关政策体系, 如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 面向农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及相关实践, 以及农村医学生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等政策性工程实施;“固血系统”——现有农村卫生人才稳定如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相关保障等长效机制, 如农村卫生人才相关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制度、相关教育培训需求与意愿、继续教育量与质等;“输血系统”——城乡对口帮扶与对口支援等短时或长期有效机制, 包括制度、政策实施状况及其效益与效果的评价。这个超级开放系统的整体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发展与建设对保证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有效、长效建设和农村卫生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2 我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状况

在国外发达国家, 主要以全科医学教育网络支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 不同国家各具特色, 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发展都较为完善。各国普遍采用毕业后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全科医生, 教育培训体系包括本科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部分。美国为3+3学制, 即医学本科三年毕业后全科医师培训3年;英国医学基础教育阶段为6年 (在校5年, 实习1年) , 毕业后3年规范化全科医学培训;澳大利亚医学毕业生在有资格参加为期3年全科医生培训前须经过7年以上医院各级培训。总体来说, 国外全科医生准入制度、学制和资格认证严格, 继续教育延续终生, 教育、培训内容覆盖广, 能较好地满足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要。

在我国, 城乡卫生发展不平衡, 农村卫生人才整体素质较低,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这种量与质双瘸腿的现状受到政府与各界高度关注, 并制定了系列政策支持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如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三支一扶”计划等“输血”式政策, 相关资料充分肯定了其实施效果, 但这种影响的持续性受到质疑, “输血”毕竟不可能替代“造血”, 所以“昙花效应”也不足为奇。《中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与稳定机制研究报告》 (卫生部2001) 中指出农村综合医院无学历者占14.91%;2006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也显示农村医院无专业学历者占21.16%;而沈志坤 (2009) 报道湖州市农村乡镇医院卫生人员高中及无学历者高达32.5%[1]。这种逆向发展与国家医学教育发展规划“乡卫生院以大专学历人员为主, 村卫生室以中专或相当中专学历人员为主”差距甚远, 而经济待遇、个人专业成长以及对农村医院就业偏见与片面认知等[2]成为绝大部分医学生不愿到农村医院就业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这种发展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大中城市和大医院,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学价值取向与相关继续教育重心鲜有体现农村卫生人才的需求, 这些都成为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严重、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对现有卫生人才与医学毕业生难有吸引力的主要推动因素, 致使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极度匮乏, 卫生人才队伍呈现低学历、低职称、低水平、低保障的总体趋势。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硬件建设易就, 医疗用房可建, 医疗设备可买, 在经费筹措到位情况下短时立解;但软件建设中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队伍难成, 缺少这一软件, 其他硬件顿失意义, 可成闲置、浪费之物, 可以说农村卫生人才已成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此, 国内研究者开始思索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根本要义所在, 提出医学教育应改变相关体制真正向农村卫生人才倾斜[3,4];国家五部门共同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5]及新医改中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精神等从政策上促发了医学教育体制改革, 使农村卫生人才“造血” 功能弱化之势开始逆转并逐渐加强, 绍兴文理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系列教学改革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6]。首都医科大学实践农村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建设, 包括主基地与辐射基地, 这是一种很有益的创新教育方式。此外, 在相关政策倾斜与支持下, 农村卫生人才定向招生与免费培养试点工程等相继启动。在农村卫生人才“固血”方面, 一批在职教育培训项目先后开展, 并开始对建立农村卫生人力培训网络及相关继续教育对策进行探讨, 但效果一时难以跟踪与评价。

3 医学教育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建设

3.1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大中城市和大医院, 医学生就业意识和流向也随之迁移, 致使农村缺医少药现象较为严重, 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极度匮乏, “老少边穷”地区更甚。2009年4月6日, 我国新医改政策出台并实施,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与基点,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服务体系改革倍受关注, 基层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但相关医学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培养方案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人才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与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需求相适应, 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过得硬”医学人才的培养机制与教学体系还不完善, 远未挖掘到医学类专业潜在的社会服务价值。

3.1.1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农村社区医疗机构人才需求存在差距

一是对为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相关专业设置少, 专业口径窄, 如全科医生、预防类卫生人才培养少。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缺乏针对农村社区医疗机构人才需求而设置的相应内容。三是课程体系缺乏全科医学、农村社区实用医学技能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的内容。四是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相对独特的技能训练不足。

3.1.2 医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识不足

尽管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但是绝大多数医学毕业生还是把自己的就业底线定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表面以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前途等原因为主, 究里却存在隐性的价值观问题、对医学发展大背景与基层健康服务大环境的认知不足等问题。

3.2 充分发挥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在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建设中的作用

3.2.1 开展基线调研, 了解农村卫生人才需求

开展本校社会服务辐射区域农村社区卫生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 了解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现有人力资源结构, 包括年龄、学历、职称、继续教育等, 以及对卫生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等多方面的需求、期望与要求, 掌握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人才需要的最新一线资讯。

开展高校高职高专类相关专业医学生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意愿的调研, 以及相关支撑政策分析, 了解医学生对农村基层医院就业的认知、信念、态度及相关行动的可能性。

3.2.2 以社会需要为依据, 结合相关政策, 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地区、部门、行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发展以及自身教育资源按照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与可行性来设置或调整专业, 医学专科教育在专业设置可在全科医学、预防医学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大、服务口径宽的专业有所突破, 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也可以争取定向培养、定向培训的政策支持。针对性培训师资队伍, 编写符合农村基层医院实际需要的教材, 完善现有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增设相关类医学生全科医学、基层实用医学、人际沟通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 符合“必需、够用”,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相关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获得到基层医院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此外还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与农村卫生发展的系列讲座, 相关基层医院实践, 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 激发医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热情。真正做到 “下得去、留得住、过得硬”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标准, 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打造高效、有序的“造血系统”。

3.2.3 大力开展现有农村卫生人才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工作

高职高专类医学教育除打造好本质上的“造血系统”, 还可在现有农村卫生人才的“固血系统”方面有所成就, 利用现有优势资源联合卫生行政部门长期、固定为农村卫生服务工作者举办各种针对性强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培训班, 既盘活资源、服务了社会, 也锻炼了师资, 真正搭建起与农村卫生发展共赢的机制。此外, 假期开展专业师资下乡支医活动进行有限度的“输血”举措也是可行的, 从教学某种程度上, 这也可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学研结合来考虑。

参考文献

[1]沈志坤, 钱金方, 蒋培余, 等.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5) :603.

[2]孙英梅, 岩磊.医学毕业生就业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7) :116-119.

[3]黄河浪, 吴磊, 鲁琴宝.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3) :25.

[4]王建华, 任光圆, 潘传德.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及社区实习培养新型卫技人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6 (12) :22-24.

[5]陈云风, 郭化山, 章晓红, 等.面向农村社区开展大专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的可行性[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1) :1912-1914.

高职卫生人才 篇8

关键词:基层卫生,专科就业,临床医疗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在我国要建立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 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切实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然而我区的基层医疗资源总量不足, 基层卫生人员业务服务能力低、学历层次偏低, 已开始制约医改的进一步深化。针对我区眼下医学毕业生“宁可城里打工, 也不基层带编”的问题, 我们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为今后寻找出一条适应于本区基础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模式修订, 提出方案。

1 宁夏基层医疗卫生现状

宁夏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现有人口617.69 万, 其中农业人口为388.77 万, 占人口总数的62.94%。 全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601 个, 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 个, 妇幼保健机构22 个, 卫生院239 个。 据统计, 全区现有卫生技术人员25521 人, 其中综合医院占66.31%, 乡卫生院仅占11.99%, 城市社区仅占0.35%; 乡村医生大专以上学历占6.66%, 中专学历58.43%[1]。 加之很多基层地区的医疗骨干, 工作优秀, 业务水平较高, 但总觉得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 于是有的想办法调动到上级医院, 甚至有的自己开诊所, 导致不少乡镇卫生院出现技术人才大量缺失和人才断层。另外绝大多数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医疗技术普遍较低, 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简陋, 无法满足群众医疗卫生的长期需求。 因此培养卫生技术人才, 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势在必行。

对197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75.2%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 85.6%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需要补充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72.6%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需要补充本科学历医护人员;93.8%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补充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据统计显示, 我校2009、2010、2011 三届毕业生人数已达788 人, 总的就业率稳定在82%左右, 但多与就业单位签订的是临时合同, 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差。 对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 66.4%的毕业生到事业单位临时就业;21.6%到私营、民营企业就业;6.0%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站 (中心) 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业;10.6%通过公开招考等形式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就业。 而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来看, 毕业生选择在区内就业的占就业总人数的80.0%以上, 区外就业的毕业生占就业总人数的16.9%[2]。

2 基层卫生人才缺乏, 医疗卫生人才“下不去”

伴随着医疗改革稳步推进, 基层百姓的收入逐渐提高, 我区医保制度不断完善, 受益人群逐渐扩大, 基层百姓的医保水平逐步上升, 基层百姓看病就医时不认可家门口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认为医院越大医疗水平越高, 往往不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 忽视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职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短缺, 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帮助不大。基层生活、学习环境、工资、待遇、福利、各种社会资源、保障与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相比, 差距较大。 因此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 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只有很少的毕业生出于对竞争压力和到基层过渡的考虑, 选择到基层就业。 我区现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分布上不合理, 在结构上不完善, 高学历、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才大部分分布在县级及以上医院, 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看病问题。其原因是:①基层条件差, 设备差, 没有吸引人才的政策, 高学历、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才“宁可城里打工, 也不基层带编”; ②人事制度的限制, 编外人员总体收入低, 毕业生大都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而难以解决的编制问题, 使得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不断找寻新的岗位, 另谋出路。

3 从实际出发, 为基层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政府应按区域服务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 重新合编各级卫生机构人力资源, 划分医疗服务责任区域, 在区域内, 由市、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对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卫生技术人员、医疗设备等进行医疗卫生支援。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改变基层群众的就医心态, 解决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①在责任区域内, 由市、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以轮班制向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委派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到基层坐诊, 对下基层的人员实施“基层奖励”等补助, 激发下基层的积极性, 同时抽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 帮助基层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使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②在责任区域内, 由市、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赠送常用医疗卫生设备, 并培训基层人员, 让他们有得力的工具, 向基层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为了使大专以上毕业生“心甘情愿下基层”, 加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的力度, 按照自治区宁党办[2005]57 号文件第八条规定“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 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的地方实行“定县、定乡、定专业、定服务年限”的 “四定”招生办法, 让本地人服务本地, 让下基层变成回家乡, 给卫生人才通向基层创造源头。

总之, 我区目前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分布上不合理, 在结构上不完善。加强基层人员培训, 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技能, 引导医学毕业进入基层, 不断开辟源头, 提高基层待遇, 留住人才,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才能满足群众医疗卫生的长期需求。

参考文献

[1]梁金香.宁夏农村地区实用性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 :21-22.

高职卫生人才 篇9

“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的、非赢利的, 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的, 保障我国广大基层群众基本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卫生监督、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1]方面需求的各种卫生医疗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确保“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普惠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的卫生政策与制度完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设施与网络的建设与完善;增加卫生服务机构与丰富服务形式;建设结构合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以及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等方面。

构建完善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首先, “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实现单纯的经济增长, 还包括政治、经济、卫生、文化、科技等多元素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状态和生活环境。其次, “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基层人民群众基本卫生健康权益的主要途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能为基层群众的和谐生活提供更多的实效保证, 对于促进基层群众的全面发展、基本预防保健、卫生医疗服务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好“三级卫生服务体系”能实现和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卫生健康医疗权益, 让广大基层群众共享我国卫生事业繁荣发展的成果, 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2]。第三, “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提高全民健康知识水平、增强居民卫生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 我国广大基层群众医疗消费意识不断提高, 卫生健康意识不断加强, “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切实有效地改变我国基层乡村的环境卫生、医疗保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第四, “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能获得国际社会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认同。当前, 一个国家的发展实力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领域及文化软实力领域, 卫生事业的进步、发展和完善更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文明进步的标志。

2 新形势下“三级卫生服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战略给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

2.1 面向基层、以用为本是我国高职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1年7月1日,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 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 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 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 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家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和卫生工作方针, 根据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 紧密结合卫生改革与发展实际,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推动医学教育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展望未来, 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职医学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将继续稳步扩大, 我国全科医生教育当前面临着“求数量、保质量”的极大挑战;另一方面, 高职医学教育的发展模式将进一步转型, 突出表现为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开放性, 增强培养学生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能力。医学院校的源头培养要抓好, 继续医学教育的终身教育要坚持, 这一形势为我国全科医生教育指明了奋斗方向[3]。

2.2 国家在健康医疗方面重基层、强基层的惠民政策为我国高职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我国广大基层群众的健康水平, 事关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和谐昌盛,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着亿万人民的健康和千家万户的幸福。2011年, 我国已初步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 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有1~3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 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 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1年, 国家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要求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经过几年的努力, 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同时, 创新激励方式, 通过契约服务、边远贫困地区工作提供特殊补贴等,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 把人才留在基层、稳定在基层, 当好基层群众健康的“守护人”[4], 这将为我国高职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2.3 我国基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重视健康给我国高职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下发一系列的惠农文件, 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随着基层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 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加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77亿, 占人口总数的13.26%。人口老龄化导致慢性病患病率、伤残率及功能障碍性疾病患病率明显上升, 老年病的社区预防、康复及护理服务需求将日益增加。因此, 我国广大基层群众对医务人员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而目前我国广大社区基层每千人口拥有的医师、护士数量不足1.3人, 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基层群众卫生保健、预防医疗的需要。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5], 这给我国高职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3 新形势下“三级卫生服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战略给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带来的挑战

3.1 国家对卫生类技术人员层次要求越来越高, 将会逐步压缩高职医学教育的规模

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高职医学教育要根据国家政策和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国家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未来10年, 医学普通本科主要设置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和护理学专业, 高职医学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设置医学相关类专业, 医学中等职业教育将不再设置临床等专业。这对我国广大高职医学院校来说, 将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挑战。如何实现未来10年我国高职医学院校的成功转型, 在发展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适时合理、卓有成效的调整, 将是我国广大高职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3.2 如何体现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特色, 将是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优化的新导向

高职医学教育除了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共性外, 还有自身独具的特点:学制短、课程多、总课时量大;由于医学专业的特点, 实验、实习教学多, 实验课 (实践课) 与理论课之比为1∶1, 实验性和实践性强;招生规模小;办学成本高, 教学过程中人、财、物的投入较多。当前许多医学院校以校园占地面积、现代化教学建筑、现代化教学设备等因素作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没有把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特色放在高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位置, 因此, 对高职医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未来高职医学教育如何体现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特色, 使医学教育回归到“医学模式转变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 学科建设与实用型全科医生培养相结合”[6]的基本诉求上来, 这将是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优化的新导向。

3.3 高水准、高层次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完善与发展, 是制约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高职医学院校发展受地方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程度及当地政府关注程度的影响极大, 教职工待遇相对较低。又由于品牌效应较本科医学院校差, 致使众多高职医学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碰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 突出表现在:高层次、高水准的医学人才不愿到高职医学院校工作, 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引进困难[7];教师队伍在数量、学历、职称结构、科研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职医学教育的需要;地区乃至全国知名学科带头人凤毛麟角, 缺少行业领军人物。

3.4 专业发展建设水平良莠不齐, 制约了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发展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除部分并校升格为本科医学院校外, 绝大多数是由中专层次升格为大专医学院校的, 或在原来大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而来。这些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除原先就有的一些传统医学专业, 诸如护理、临床、口腔等专业发展较完善外, 许多新兴的学科专业, 诸如影像、检验等专业起点低、起步晚, 相应的师资队伍科研水平较低, 这些新兴专业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此, 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和学科间有机融合, 进而提升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水平, 这一动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和彰显出来。

3.5 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管理模式的不完善, 阻碍了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发展

当前, 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学管理职能都归学校, 医学专业的二级院系在人、财、物的划分上没有自主权, 医学教育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被分割。由于缺乏对医学一级学科建设管理的统一平台, 缺少对学校所有医学教育资源统一调配管理的机制, 造成了同一学科专业管理上的前后条款分割, 人才培养失去了连续性, 各系部同类实验室设备设施以及人、财、物重复投资和浪费, 教学基地建设又各自为政, 学科实质性互补融合没有充分实现[8]。而在以上诸多方面, 学校层面的管理又往往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4“三级卫生服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

培育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的医学人才是当前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发展的理念、行动、指南, 更应该落实到当前现代高职医学教育发展的实践中去, 从实践中寻求实施“三级卫生服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最佳实践战略。

4.1 明确思路, 创新发展理念是关键

与时俱进、高瞻远瞩的发展理念既能准确、科学地反映高职医学教育的目标, 又能体现和符合医学教育科学的发展规律, 对高职医学院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影响力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发展应确立“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事业发展全局为基点, 以增强内涵、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明确医学教育办学层次和形式、建立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统领[9], 以提升优势、突出特色为重点, 以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 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活力、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

4.2 立足地方, 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是保证

要在与同行兄弟院校的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壮大, 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就是“杀手锏”。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中, 要坚持“稳固基础学科专业、支持重点学科专业、鼓励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思路, 倡导“别无我有、别有我优、别优我特、别特我精”的发展理念, 使学科专业的结构和布局高度契合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 打造高热度、显特色、多优势的学科专业。

4.3 面向基层,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

完善我国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应重点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3个中心环节, 以“修医德、铸医魂、精医术、树医风、凝医情”为根本目标, 正确实现德育与智育、政治与业务的有机统一, 培养医德高尚、知识广博、技能精湛、能力突出、素质卓越的实用型、服务型、创新型医学人才, 切实架起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的桥梁[10]。

5 结语

“三级卫生服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战略不仅为我国广大基层、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而且为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此为契机, 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专长, 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全科医生的素质和任务及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3) :173.

[2]孔玉芳.形势与任务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1.

[3]刘娟, 陈志勇, 吴世友.构建我国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 2013 (9) :77-79.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5]肖纯怡, 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3 (8) :642-644.

[6]周亚夫.高等医学院校在全科医生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23) :1927-1928.

[7]丁静, 黄凯.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4) :1140.

[8]王广谦.财经人才的需求走向与培养[N].光明日报, 2010-12-01.

[9]李伟, 李永江, 刘军.全科医生供求现况及培养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2) :113.

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篇10

关键词:公共卫生 实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里,城市空间扩大了二到三倍,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在2011年我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这意味着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将会承担越来越多的健康服务任务,这也要求我们要针对城市社区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多的探讨和研究。公共卫生人才主要是指在公共卫生领域中,为人们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保健和促进疾病康复,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疾病,保护人们健康的相关人员的总称。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有40多所医学院校设有预防医学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公共卫生人才,为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社会对公共卫生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03年非典的爆发、2009年甲型H1N1及2013年H7N9的突袭均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提示我们现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本文将从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基地的建设和考核体系的构建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知识体系的构建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我们要以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核心,密切关注预防医学工作领域的新进展,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相契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为了培养出的公共卫生人才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专业课,加大了实验课比例,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密切结合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社会职能,增设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突发公共卫共事件处理、公共卫生技能、SPSS统计软件及应用、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心理学和卫生法与监督学等课程。

二、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案例分析以及课堂讨论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塑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质量。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我们要结合实际,鼓励与指导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开展相关知识学习,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保障教学工作高质量运行,设立一支由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督导组,对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学生反馈制度和同行测评制度并行,我们还加强了对学生校外实习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和监督。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必须在原有整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自主编写相关配套教材,教材的内容主要以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主,同时在教材编委阵容中我们增加了用人单位资深专家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比例,使教材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全面的实践指导作用。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教师学历结构要进行统一优化,努力创建了一支以博士学位教师为主讲教师,以硕士学位教师为教辅教师的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博带硕,老帮青,青互助的帮扶团体。其次,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到学院讲学,提供青年教师到国内不同高校作为访问学者和到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再次,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院等作为教师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在校教师定期轮流到实践基地带教参与实践基地工作,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注重教师在此方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将基层公共卫生单位扩大为教师实践教学基地,以实现教学相长。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定期为城市社区基层服务,了解基层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契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服务与调研双赢,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一支能培养高质量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师资队伍。

四、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施完善的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学校可以利用学生毕业实习和寒暑假开展具有预防医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在各个市、区疾病控制中心、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品卫生监督所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作为与学校长期合作的学生实习基地。目前我校已在北京、大连、天津、吉林、敦化、白城等地建设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与实习基地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和考核制度,增加学生对疾病防控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参与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保证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五、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人才培养的考核体系建设评价方面,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再单纯以试卷为中心,只注重学生试卷的成绩,而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增加各门课程实验考试分数,深入学生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并视情况在不同课程上推行不同的实践考核标准,增加了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设计出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应该获得的分数结构。

参考文献:

[1]梁畅.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2013,(5):7-8.

[2]林昆勇.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J].城市,2014,(4):29-32.

[3]卫秦芝,万成松,郑莉.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274-275.

[4]方玉娉,陈秀梅.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6):52-53.

[5]夏韡,赵伟.应用型本科教材编写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10-111.

[6]金伊洙.种植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18-219.

上一篇:幼儿膳食营养与健康下一篇:电厂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