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人才建设

2022-10-14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其中最急需的就是技能型人才。但正是在技能型人才数量需求越来越大的形势下, 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却并不理想, 他们很难在本专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我们细想其原因不难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职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正是因为没有突出职业特色, 学生也没有获得有特色的职业技能, 才导致了职业教育“不职业”的尴尬境地。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走“职业化”道路。

1“职业化”道路

1.1 人才标准的职业化

1.1.1 职业化的人才标准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核心, 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 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 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为企业所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 首先就要理解职业化的人才标准。高职学生学历层次不高是不争的事实, 但并不意味职业化人才标准的降低, 而相反应该使之更加标准化。因为谋求生存和市场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核心要务, 企业是不可能牺牲自我生存的权益来降低用人标准的。所以, 培养符合职业标准、能够承担相应岗位职责的人才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 也是高职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遵循职业化的规律,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职业教育的理念。

1.1.2 体现区域优势的人才标准

专业建设也要体现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技术优势, 高职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其人才观、专业建设等必须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相适应, 依托区域来建设专业。如,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软件出口和第一个数字娱乐产业基地, 但目前IT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正在制约着大连IT产业层次的提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面对如此巨大的数量和质量上的人才需求。对大连、辽宁、东北乃至整个环渤海经济区的IT类专业来说, 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良机。可见专业人才标准的建设还要体现区域的优势。

1.2 专业技术的职业化

1.2.1 专业技术

专业建设是关系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问题, 最终目的是满足产业分工和就业岗位群用人的需要。而追随产业的主流技术, 并密切关注产业朝阳技术是企业、也是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朝阳技术是指有可能推动新的产业大发展的那些技术, 主流技术是指广泛用于社会, 研发的产品占据着庞大市场份额的那些成熟技术, 它是由朝阳技术转变而来。掌握主流技术的专业人才一般说来, 必然拥有广阔用武之地和美好发展前景, 依据主流技术优化专业和培养人才, 那么就会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矛盾就会解决。

1.2.2 职业技术

职业技术是指岗位技能的培养, 通常职业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广泛, 所以专业人才培养的口径是相当宽的, 但这样的专业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是不利的, 因为在专业分工如此细的社会, 培养全能型的人才是不现实的, 对高职学生来说应该根据岗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岗位技能进行优化。

有些专业的岗位特色并不明显,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竞争中, 泛技术教育的理念是不可行的。学生如果得不到专业岗位上技能的强化, 似乎什么工作都能胜任, 但真正做起来却什么也不到位。所以由专业技术向职业技术发展, 在专业建设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3 课程的职业化

1.3.1 柔性课程建设

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柔性不足, 而刚性有余”, 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统得较死, 结构僵化。高职教育的情况亦如此, 在飞速发展的技术和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 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无法满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要求的。所以有必要构建一个柔性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柔性化”是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为了应对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挑战, 专业建设应该在市场的驱动之下, 放在整个经济价值链中来研究其定位和价值取向。

1.3.2 实践资源整合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等行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这就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必须强化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目标是满足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如果没有企业的配合这一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也就是说缺乏校企合作机制, 那么职业教育根本不可能职业。

实践资源的整合是指专业建设要与IT主流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整合企业的一切资源, 利用企业的真实教学情境使实践、实训教学更渐近“实战”效果。而建设校内的“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 即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 整合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经验资源, 是一种比较好的“产、学、研”合作形式。

3 结语

目前我国高职专业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而其根源是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不能及时对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非“职业化”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人才标准、专业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没有形成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也没有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 所以在与普通高校的激烈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高职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优化“职业”策略, 在市场驱动下的高职专业建设才能生存和发展。

摘要:近年来,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发展, 每年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但有数据显示, 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在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还有很多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上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表明我国高职专业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以下是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讨论。

关键词: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 贾慧敏.面向市场设专业变中求新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7) .

[2] 刘慧玲.试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 2002,

[3] 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9) .

[4] 周桂瑾.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5] 冯渊, 吴建生.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06 (2) .

[6] 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7] 朱发全, 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教论坛, 2007 (1) .

[8]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9]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论极简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下一篇:试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