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业务分析模块

2024-07-01

全业务分析模块(精选六篇)

全业务分析模块 篇1

关键词:业务单元,复杂网络,知识模块,关联度,节点重要度

随着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模块化的理念和方法逐渐从工程学领域引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同时在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基础上,使得企业知识分布和知识结构逐步趋向于知识模块化[1,2]。目前有学者通过产品的知识架构分析,提出模块化的知识架构模型[2],从概念和理论上通过3个维度把技术知识分割成18个知识分区,但知识分区之间存在什么关联未作论述,而且在具体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也有学者就业务流程的知识结构具有相关性,提出知识模块化的度量方法[3],但未对业务流程中的知识进行细化,对业务流程中哪个层次上的知识模块化问题存在着模糊。

业务案例是企业已经发生的业务过程模型,知识是在业务过程中被利用的,业务过程和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4,5]。知识伴随着业务过程中任务的执行而不断地输入和输出,业务过程是知识的主轴,知识为业务服务的。因此,业务案例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这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业务案例是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连接起来的业务单元链,每个业务单元的完成都与相应的知识相关联,同时对于完成同一项业务单元所用的知识可能不一样,这使得企业在不同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获得不一样的效果。例如,产品的交货期是否正常、产品质量是否稳定以及生产效率是否好等问题。因此,通过业务案例的分析,将知识进行细化,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协作网络并提出知识模块及其关联度的概念,并根据知识模块内部各节点的作用不一样,提出用节点重要度来衡量知识模块中的重要知识节点,对企业新一轮业务过程的执行提供辅助参考。

1 知识的细化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业务案例中的知识实质上是一个知识体系[6],其知识体系反映了其究竟拥有哪些知识、以及各类知识之间的什么结构关系等。用知识层次分类法来研究业务案例中的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如下:①首先将企业中的知识按照业务案例的各个功能模块(或根据应用需要)进行细化,可将其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例如可划分为:研发知识、生产知识销售知识、管理知识和产品回收知识等知识领域。②由于各个功能模块具有大的、抽象的和复杂的等特征,为了更好地完成各个功能模块,需要将其进一步地分解成子功能模块。同时每个知识领域也相应地进一步细化,可得到若干个子领域,每个子领域称为知识子域,例如将上面的研发知识领域可细化为:商业理论、政策法律、环境、工艺设计和产品设计等知识子域。③若有的子功能模块未达到可操作的、具体的和最基本的层面,子功能模块继续分解,同时相应的知识子域仍继续细化为若干个更小的知识子领域。例如将工艺设计细化为:设计标准、资源、工艺选择和工艺模型等更小的知识子领域。这里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可操作的、具体的层面,其一,该层面上的功能模块是由单个员工及各种单个资源(软件、工具等)协作完成的;其二,该层面上各个功能具有较明显的差异。④子功能分解直至可操作的、具体的及最基本的层面,本文把这一层面称为业务单元层,在这层面上的功能称为业务单元;同时知识细化结束,在该层上相应的知识称为知识点。通过上述的过程可知,业务案例中的业务单元是由一系列的知识点通过相互协作完成的。

2 知识协作网络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面的知识细化,结合二分图的原理,构建M个业务单元(项目)与n个知识点(参与者)的二分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为完成业务单元A1所需要的知识点有k1、k2和k3,同样地A2和A3需要相应的知识点。为了研究的需要,将业务单元与知识点的二分图映射为以知识点为节点,以完成每一个业务单元所需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为边的单模式网络,如图3所示,即构成一个知识协作网络G=(V,E),其中V是知识点的集合,E是知识点连接的边的集合。这样,每一个业务单元就表示一个完全图,各个业务单元之间共同需要的知识点将这些完全图连接起来,因此,整个单模式网络就是个完全图的集合。

根据二分图原理可将一个业务案例构建成一个知识协作网络G=(V,E),由于每项业务单元可能有不同的知识组合求解方案,这就使得各个业务案例之间存在着不同。因而,有必要研究各个业务案例中每项业务单元的不同解决方案,为业务单元找出最佳的知识组合解决方案。因此需要将不同业务案例的知识协作网络进行叠加,即节点相同,连接边相叠加;节点不相同,连接边相添加。这样,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叠加结果:①若叠加得到的知识协作网络与原来的各个网络相同,则说明这些业务案例中相应的业务单元使用了相同的知识组合求解方案;②若叠加得到的知识协作网络比原来的各个网络更加复杂,即表现为节点和连接边都增加,则说明这些业务案例中有些业务单元使用了不同的知识组合求解方案;叠加得到的知识协作网络表示为G=(V′,E′),其中V′=V1,V2,…,Vi;E′=E1,E2,…,Ei;Vi和Ei为业务案例i的知识协作网络的节点和边的集合。

3 知识模块的关联度

在二分图中,业务单元相关的知识点组合表现为一种问题求解的能力,本文把面向这种求解能力解决方案的一组知识节点称为知识模块,也称为知识协作模块。对于同一业务单元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知识模块来求解,而知识模块具有解决某种问题能力的特性,同时这种求解能力有高低之分的,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率,而且关系到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由于业务单元之间是以一定逻辑顺序相连接的,相应的知识模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那么要区分完成同一业务单元的不同知识模块所具有解决问题能力,仅仅从单个业务单元来说明这种求解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整个业务单元链的该知识模块上下关联性大小来衡量这种求解能力。因此本文在知识协作网络G′中引入知识模块的关联度Ms,用来衡量某知识模块与其他知识模块之间的关联程度,同时这种关联程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完成同一业务单元的不同知识模块所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程度,即知识模块的关联度Ms越大,则从侧面反映了完成同一业务单元的该知识模块所具有求解能力越高。平均路径dij表示两节点i和j发生联系所需要经过的路程远近,通过对知识模块内各节点与外部节点之间的平均路径的大小,反映该知识模块与其它知识模块的关联程度,因此知识模块关联度可表示为

其中知识模块S={v1,v2,…,vs},i∈S,j∈N且i≠j。

4 知识模块中的节点重要度分析

4.1 节点重要度的重要性

在制造企业中,完成业务单元所需的知识点,知识点是有主次之分,所谓重要知识点是对企业中的业务单元起主要作用的知识点,是实现业务单元的主要功能;次要知识点是对企业中的业务单元起辅助作用的知识点。在叠加后的知识协作网络G′中,知识模块所具有的求解能力的高低是由其内部知识节点的不同作用而引起的。而目前大多学者用节点的连接度(边的数目)来衡量节点重要度,即与该节点连接的边越多则节点越重要。但是,单从“度”上来衡量节点的重要性并不准确。例如,对于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节点,本身它的度并不大,但是若将其从知识模块中去除就会直接导致该知识模块的解散。知识模块中有两类节点[3],一类是次要的基础知识点,对于这部分节点的功能缺失不会太多影响知识模块的整体求解能力;另一类是重要的专业知识点,即模块中的核心知识点,实现模块的最主要求解能力。因此,一旦这些节点的出现缺失,有可能就会直接导致知识模块的解散,进而影响业务单元的完成。鉴于此,有效地找出每个知识模块中的关键的节点是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4.2 节点重要度的测度方法

在复杂网络中,通常以度或介数来度量节点的重要性。而介数虽能很好地反映相应节点在当前网络中的影响力,但在庞大复杂系统中计算相当复杂。同样,节点的连接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并不能客观地反映该节点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在此结合复杂网络的凝聚度[7,8]的定义,并根据知识协作网络G′中知识模块的特性,引入知识模块的节点重要度概念,以此作为知识协作网络G′中的知识模块查找重要节点的指标。

复杂网络凝聚度的涵义是用以1个节点在与其相连的节点收缩成1个新的节点后,引起整个网络凝聚度的变化程度。例如将1个星型网络的中心节点进行收缩组成1个节点团后,整个网络只剩1个接节点,此时网络的凝聚度变化最大。而其他节点进行收缩后并不能引起凝聚度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可以认为节点收缩后引起网络的凝聚度变化越大,则该节点的重要度就越高。其中影响网络凝聚度的因素有网络的规模(节点数n)以及网络的平均距离l。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复杂网络的凝聚度可以更好地评估节点的重要性。但鉴于知识协作网络G′是基于业务单元的知识组合求解能力的知识点组成的网络,因此,在计算平均距离l时,加入知识模块关联度Ms,以此能更好地体现不同知识模块的内部知识节点的不同地位。

由式(2)和式(3)得

结合式(4)得知识协作网络凝聚度为

式(5)中:n为知识协作网络G′的节点个数;l为知识协作网络G′中每2个节点间的平均距离;M为知识协作网络G′中知识模块个数;Ms为知识模块的关联度,网络中Ms越大,表示两点间的联系越紧密,也是网络的凝聚度越大。

在已知的凝聚度,对网络的各个知识节点收缩后进行计算节点重要度时,还是要考虑知识协作网络的特殊性。在网络中,对同一个业务单元有不同的知识模块解决方案,如上述引入知识模块关联度来衡量不同的知识组合问题求解能力。而节点重要度不仅仅是衡量不同知识节点在知识模块中的作用,而且是衡量不同知识节点在整个网络中不同的作用,为此,在计算节点重要度时,应当考虑当前节点所属的知识模块关联度及其平均关联度。定义节点重要度如下

在式(6)中,为知识协作网络的知识模块关联系数,若该关联系数等于1,说明该知识模块对应的业务单元所需知识组合求解方案只有该知识模块本身;若该关联系数不等于1,说明该业务单元有不同的知识组合求解方案。1≤l(G′×vi)

5 应用研究

宁波某模具有限公司在长期的研发设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模具设计案例,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业务案例,将为模具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模具属于高科技产品,要完成一幅合格的注塑模,需要经过设计、零件加工、装配、调试、修正等诸多环节的协作来完成。要保证模具生产出尺寸、精度、外观、物理性能等均符合塑料制品,而模具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对所有案例的分析,模具设计主流程一般都包括①接受任务书;②收集、分析和消化原始资料;③模具详细结构方案;④绘制模具图;⑤绘制总装结构图;⑥绘制全部零件图;⑦校对、审图、描图和送晒;⑧编写制造工艺卡片;⑨试模及修模;⑩整理资料进行归档。对模具设计流程进行建模,本文使用具有直观性和较强的描述能力而被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即事件驱动的过程链,其中文献[9]对其有详细的介绍。运用EPC建模方法对该模具设计流程进行建模,整个模具设计流程的功能分解,如图4所示。而主流程模具详细结构方案的EPC图,如图5所示。例如模具设计师1负责业务单元——型腔布置,该模具设计师应该具有制件的几何结构特点、尺寸精度、模具制造难易、模具成本等知识点,才能完成此业务单元。

根据知识协作网络构建方法,建立基于模具设计案例的知识协作网络,如图6所示。例如由知识节点v1、v2和v3组成一个知识模块KCM1,而知识节点v2、v3和v4组成另一个知识模块KCM2,这2个知识模块正是业务单元型腔布置所需的2个不同知识组合求解方案,那么说明这2个具有不同的问题求解能力,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来确定业务单元型腔布置的有效求解方案。

最后根据式(1)和(6)求出节点的度、知识模块的关联度及其内部节点的重要度,并将节点的重要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KCM1和KCM2是型腔布置这业务单元的两个不同的问题求解方案,其中各自包含的知识点分别为v1、v2、v3、和v2、v3、v4,通过比较两者的关联度,即M1>M2,同时从这两个知识模块内的各自节点重要度来看,它们具有相同的关键知识节点,即制件的几何结构分析这个知识点,但KCM1中的节点v3重要度要比v3中的节点KCM2重要度大,说明同一节点v3在这2个知识模块中的所发生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因此,从侧面反映了在求解方案或求解能力上KCM1比KCM2重要。而知识模块KCM3和KCM4分别是确定分型面和选择顶出方式这2个业务单元的知识组合的问题求解方案,它们是一个业务单元对应于一个问题求解方案,根据知识模块内部节点重要度分析,可以找出这2个知识模块各自的关键知识节点,分别为v5和v8。

6 结论

从知识和知识模块的角度,研究了基于业务案例的知识细化方法,提出业务单元与知识点的关系,即完成一项业务案例所需的知识点之间是相互协作的关系,然后构建知识协作网络并提出知识模块关联度的概念,运用节点的重要度分析各个模块的关键知识节点,通过知识模块关联度及其节点重要度,可以从侧面反映对同一业务单元所需的不同知识组合问题求解能力,以此确定完成业务单元的有效问题求解方案,得出业务案例中存在的知识规律,为企业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SALVADOR F,C FORZA,MRUNGTUSANATHAM.Modularity,product variety,production volume,and component sourcing:theorizing beyond generic prescriptions[J].Journal of OperationsManagement,2002,20(5):43-49.

[2]顾良丰,许庆瑞.企业知识模块化管理和全球化战略[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17-21.

[3]杨建军,战洪飞,黄利民,余军合.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模块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11(3):36-38.

[4]顾新建,祁国宁,韩永生.企业工程建模方法与企业参考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33-263.

[5]郭健美,王英林,张申生.面向业务问题求解的知识供应过程模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3-6.

[6]XI Yunjiang,DANG Yangzhong,WU Jiangning.The complexnetwork model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knowledgesystem[A].In IFSR[C].Japan,Kobe,2005:421-431.

[7]谭跃进,吴俊,邓宏钟.复杂网络中重要度评估的节点收缩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11(5):79-85.

[8]马杰良,郑伟才,王俊超.基于复杂网络的软件测度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9,1(4):365-368.

移动+广电 全业务融合方案分析 篇2

电信重组推动了国内电信业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为了迎接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内运营商正在积极试水全业务,其中中国移动和广电在各地的“联姻”尤为引起人们关注。

从中国移动的角度来看,面对重组后的全业务竞争格局,如何解决资源不均衡带来的挑战?这是中国移动能否在未来全业务运营时代胜出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可以整合广电完备的广播信息传输网络和丰富的内容资源,无疑是当前提升中国移动全业务竞争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另一方面从广电的角度来看,面对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电信行业已经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实现了以用户为导向的企业化运作,而广电企业由于其承担的特殊历史责任,到目前为止还陷于行政体制化运营的泥潭。电信与广电的差距愈来愈大,以及电信企业对广电业务的渗透,使得广电行业开始进行全面的反思和变革。当前广电已经开始了网台分离、全程全网的改革,并欲借在内容及接入网方面的优势重振雄风。未来电信业的竞争必将是全业务的,这就使得欲凭某一方面的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希望变得渺茫,广电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合作基础:资源天然互补

中国移动与广电的资源互补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网络

虽然广电在积极推进数字电视双向改造,但是受制于资金、网络地方割据、企业化改革不彻底等多因素影响,改造进程落后于规划,因此,很多互动电视由于没有上行通道网络支持,不能开展服务,而移动的回传通道却可以弥补广电不足。另外,移动强大的计费系统和管理平台也可以助力广电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发展。

移动由于互联网接入存在短板,导致家庭市场和全业务发展受到制约,自建网周期长、难度大,广电作为接入网资源拥有者,是移动短期内应该争取的合作伙伴。

2.用户 广电作为全国有线电视1.64亿户家庭用户的拥有者,是移动快速进入家庭市场的最佳合作伙伴;而移动作为全国移动话音用户的最大拥有方,用户数已经达到5亿,是广电开展手机电视等业务需要争取的重要合作者。

3.业务及内容

广电虽然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但是业务模式单

一、盈利能力不足,与移动合作可以丰富其媒体平台,有利于业务创新,增强营销推广力度。例如: 目前在广东江门开展的手机支付付费电视业务,通过手机进行日计费,方便了客户,也促进了广电付费电视节目的销量。

对于移动来说,可以丰富其媒体节目内容、加速发展宽带等业务,提升全业务竞争力。例如: 泉州移动与泉州广电合作推出的宽带产品“有线通”。

4.营销及服务

广电广播电视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可以增强移动营销推广的力量;而移动丰富的营销渠道和完善的服务支撑,正是广电所缺少的,特别是营业渠道。营业厅作为网络营销服务的实体渠道,是企业与客户接触、沟通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企业进行品牌、业务宣传,开展营销服务的重要窗口,中国移动拥有遍布全国的营业厅,通过合作,双方可以增强各自的营销及服务支撑能力。

除了以上的资源互补,双方在各自领域的运营资质的合作也可以为开展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创造条件,规避一些政策风险。

 合作动力:三大利益共赢

广电双向网改造的重点是支撑数字电视及增值业务,借助移动强大的计费系统、移动的客户资源、营业厅等资源,可以助力广电数字电视、特别是增值业务快速发展。除了广电内容资源对移动具有合作价值,还有互联网接入资源,在互联网业务方面,广电目前仅具备内容优势,网络质量不高、业务单一,而电信运营商业务种类多,关联性强,固网宽带在语音、视频和数据多业务捆绑方面明显优于广电,但是,广电资源能带给中国移动的短期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看,合作带给双方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竞争力

对于移动,通过与广电合作,最重要的是可以进入家庭市场,开展家庭业务,以应对中国电信的全业务竞争。

对于广电,则可通过与移动合作,提高互动电视业务发展进程,应对电信IPTV的竞争。

2.提高用户ARPU值,增加收入

对于移动,通过与广电合作,可以增加其高端客户的服务内容,增加新增客户数量的同时,促进存量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的消费。

广电目前用户每月十几元的ARPU值,比较中国移动80~100元的ARPU值要低得多。通过与移动合作,利用其完善的计费、营销渠道、售后等服务支撑,可有效提高付费数字电视等增值业务的销售和推广,提高ARPU值。

3.加速战略转型

对于移动,通过与广电合作,可加速发展宽带业务,加速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对于广电,通过与移动合作,可以加速发展手机电视、互动电视、宽带等业务,推动其向基于NGB承载的全业务转型。

 合作趋势:四大领域启动

基于移动、广电面临的外部运营环境、双方资源及合作价值,结合目前各地合作试点运营情况,预计未来广电与移动合作的领域将集中于四个方面: 资本领域、网络领域、业务领域和营销领域。1.资本领域

资本领域的合作作为企业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战略计划,对双方的企业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目前双方的企业发展对资本合作具有一定的现实需求。从广电方面来看,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网络改造与数字化平移工作。网络的双向化改造将影响未来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进程,给传统电视插上互动的翅膀,是目前广电业务发展的最重要方向。而数字化平移工程将传统的模拟电视改造成数字电视系统,是未来一切数字化业务的基础。

面对这两项重要的任务,广电企业一般都面临资金缺口。网络改造费用、市场推广费用、免费送的机顶盒费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得许多地方的广电企业都面临资金紧张的状况。

从中国移动方面来看,移动运营商在全业务运营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缺乏接入网资源。虽然各地移动在骨干网建设方面已经在积极推进,但在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办法不多。因此,与广电的合作能够实现高度互补。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困难很多,而在资本层面的合作则基本没有障碍存在。

中国移动是国内最大的移动运营商,具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虽然几年内需要在TD建设、基础网络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在发达地区集中资金促成与大型广电企业的合作仍具有高度可行性。以参股的形式合作,可以使得双方未来的业务合作机会大大增加,尤其能够以对双方都有利的方式解决接入网问题,对中国移动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2.网络领域

网络领域是中国移动与广电合作的最重要领域。对中国移动来说,接入网的缺乏使得全业务竞争处于劣势,而接入网运营资质问题使得中国移动根本无法从政策方面获得经营许可。具体到运营层面,即使有了自建网络,如何得到已经被中国电信、广电等企业几乎完全占据的家庭用户市场?

中国移动想通过与传统方式不同的渠道在家庭用户市场得以发展,与电信的合作几乎不可能,与广电的合作却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中国移动可以通过网络共建、网络租赁等方式获得网络的使用权,使自己的骨干网得到延伸,进入家庭客户领域,实现全业务运营的发展规划。虽然面临的问题较多,但合作模式方面有很多可以探寻之处。

(注:图表可用鼠标滚轮放大)

3.业务领域

中国移动与广电企业在业务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①内容互补: 广电的丰富内容资源通过向移动终端的延伸,实现一个巨大的新兴媒体市场的启动,将给双方带来巨额收益。②增值业务互补: 移动增值业务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同样可以在数字电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使用移动网络作为回传通道,可以实现广电内容营销业务的精细化和差异化,并且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可以实现广泛的应用,开发出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新业务,大大提高广电业务的附加价值,同时为移动增加更多的创收机会。

③用户资源互补: 中国移动的个人用户资源具有非常清晰的分类与定位,而广电的用户资源集中于家庭市场。双方的结合可以实现移动对家庭用户领域的业务延伸,同时对提高广电的现有客户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4.营销领域

美国全业务证券化模式分析及启示 篇3

关键词:全业务证券化 真实销售 破产隔离

“全业务证券化”(Whole Business Securitization,简称WBS)指利用结构化交易安排将融资方的某项整体业务证券化,以整体业务的营业收入现金流为偿付支持发行债务证券。WBS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英国,在美国和日本伴随着大规模杠杆收购(LBO)而获得新发展,WBS在英国和美国采取了不同的实现模式,本文主要介绍美国WBS的“真实销售”模式的构成及特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具有的借鉴意义。

WBS是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混合交易”

WBS既不同于单纯依靠债务人信用偿还的公司债券,也不同于以基础资产“自我变现”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的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而是属于混合了两者诸多特点的新型融资工具。

(一)WBS与公司债券的异同点

WBS的偿付支持来源于基础业务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的产生不能脱离融资方的主动经营和积极管理,这使得WBS的证券持有人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暴露于融资方管理能力、负债水平、侵权及违约可能性等内部经营风险之下。这是WBS与公司债券相似的一面。

但是,WBS的交易方案一般又带有“担保权信托”、“现金流分割”、“第三方资金监管”等结构化交易安排,尽最大可能化解附着在“基础业务”上的主体信用风险,使得WBS可以突破融资方的主体信用水平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这是WBS与公司债券不同的一面。

(二)WBS与ABS的异同点

WBS与ABS均是通过结构化的交易方案设计,将证券的信用评级提高到融资主体信用评级之上,进而获得更低的利率成本及更大规模的融资额度,这是两者相似的一面。

两者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ABS的基础资产具备“自我变现”能力,不需要依靠原始权益人积极管理、主动经营即可产生现金流,比如住宅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应收账款;而WBS证券化的仅是一项“基础业务”,它本身并不具备“自我变现”能力,融资方必须持续、积极地经营这项“业务”才能产生现金流,而且这种营业收入现金流的规模和稳定性往往与特定经营主体的表现密不可分。这是WBS与ABS之间最显著、最根本的区别。

其次,从价值构成上看,ABS的偿付现金流就是基础资产的变现收益,构成单一;而WBS的收入现金流则体现为多种经济要素的综合价值补偿,构成复杂。比如,电力的销售收入不仅体现了发电机组的折旧价值,而且体现了维护、操控人员的劳动价值;天然气的销售收入不仅体现了输送管线的折旧价值,而且还包括天然气本身的资源价值等。

再次,ABS的基础资产是已经确认的应收账款或其他流动性稍差的资产,所謂“真实销售”,从财务角度衡量,其实就是在资产负债表上用“现金”替换其他资产的过程,不会增加融资方的负债水平;而WBS的偿付现金流是未来的营业收入,一般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WBS的发行势必形成融资方的新增负债。

最后,由于无法脱离运营行为,WBS归集的收入现金流一般需要优先支付给运营主体,用以弥补其原料、人员等各项可变成本开支;而ABS的偿付现金流为基础资产“自我变现”收益,不存在这种需要。

美国WBS 的“真实销售”模式

美国WBS模式采用让渡核心资产所有权的方式寻求“破产隔离”,也就是常说的“真实销售”模式。

首先,发起人以“非现金出资”形式将核心资产注入SPV(特殊目的载体)。出资完成后,核心资产的所有权就从发起人转移到了SPV,即便发起人破产,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SPV并不属于“破产债务人”,不论是“破产重整”,还是“破产清算”都不能触及由SPV持有的核心资产,至多能将SPV股权列入破产财产。其次,通过拟定公司章程、委派独立董事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限制SPV的行动范围,尽量避免SPV由于违约、侵权、欠缴社保费、欠缴税款、违章运营等原因承担债务,或者为发起人利益主动申请破产1。再次,为进一步阻隔经营风险,有时甚至把营运资产拆分,从发行人SPV层面继续向其下级子公司转移,利用“有限责任”制度限制并分散各类营运资产的不同风险。最后,在WBS设立之初就准备好“后备管理人”,一旦融资方破产可迅速弥补管理人的岗位空缺,保障基础业务持续运营。

图1为美国WBS的典型模式。具体来说,第一,由发起人通过出资方式将核心资产2通过中间层SPV、发行人SPV逐级注入到营运SPV;第二,营运SPV与发起人签署管理协议,由发起人管理核心资产、经营基础业务;第三,发行人以营运SPV的营业收入为偿付支持发行WBS证券;第四,服务人(资金监管人)根据服务协议约定统一归集营运SPV产生的基础业务经营收入,然后根据既定的支付次序向各方支付;最后,根据交易的具体需求,寻求第三方金融机构为偿付资金池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利率风险担保,为管理人经营活动提供短期融资支持。

为避免让营运SPV承担违约、侵权或违法引致的债务,在拆分发起人的基础业务时,会尽量将原料采购、聘用员工、房屋设备维护等经营活动及相关成本开销留给管理人,仅把特许经营收费权、商标许可收费权、租金收益权等“被动型收入”3请求权,以及特许经营权、商标许可权、商用物业产权等产生前述请求权的核心资产转让给营运SPV。偿付担保方面,营运SPV持有的前述资产会分别抵押或质押给受托人,同时由营运SPV、中间层SPV提供保证担保,如有需要,还会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的债券保险4。

在资金流向上,WBS证券的募集资金扣除各项发行费用之后,由发行人以偿还股东借款或债项票据的方式逐级抽调到控股公司或股权投资人层面,用于偿还项目贷款或者LBO贷款。运营SPV产生的营业收入会直接由服务人归集到特定账户,然后按既定的次序支付给各方主体。

nlc202309020544

美国WBS经验对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启示

我国通过“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简称券商资管计划)为载体发行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有一部分是以电费、通行费、排污费甚至游乐场门票收费等某项业务的未来收益为偿付支持,不能脱离原始权益人的积极管理和主动经营,或多或少具有WBS的影子,可称之为中国版WBS。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版WBS的交易结构过于简单,下面以券商资管计划的常见模式为例探讨一下中国版WBS的交易结构安排(见图2)。

中国版WBS的交易结构与信托公司利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融资平台、以受让特定资产收益权为信托目的发行的信托产品几乎没有原则性区别。首先,证券公司作为管理人设立资管计划,并将其投资目的设定为收购原始权益人的某项业务收益权;其次,由管理人代表投资人与原始权益人签署收益权转让协议,约定用资管计划募集资金购买一定期限内不超过特定金额限度的某项业务收益權;最后,管理人、原始权益人及商业银行签署资金托管、资金监管协议,对募集资金的托管,偿付现金流的归集、短期再投资及分期偿付设置第三方监管。

从资金流向上看,募集资金扣留了各项发行费用之后将由托管银行根据管理人的指示支付给原始权益人;原始权益人的营业收入则会统一归集到监管银行的归集账户,然后按照既定的支付次序依次向各方主体支付。

偿付担保方面,一般会要求原始权益人将其能特定化的核心资产连同其股权抵押、质押给管理人;同时,由原始权益人或第三方金融机构为偿付安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或偿付担保;此外,有的交易还会设置现金准备金,为偿付资金池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从信用增级措施上看,中国版WBS普遍借鉴了美国“超额担保”、“资金监管”、“次级偿付安排”、“现金准备金”等证券化技术,有的甚至引入了“第三方担保”这种已经被美国WBS市场普遍放弃了的外部增信措施。但是,综合而言,中国版WBS的交易结构在“破产隔离”、“风险防范”方面显得非常单薄。

在中国版WBS交易中,转让给SPV的所谓“基础资产”其实仅仅是对某项基础业务未来营业收入的请求权,是一项未来债权,并没有触及不动产或知识产权等产生这些未来债权的核心资产。一旦原始权益人破产,投资人只能主张债权请求权,不能主张对核心资产的所有权,无法通过更换“管理人”等方式继续运营基础业务。所以,这种“基础资产”在本质上与其他担保债权没有区别。

此外,中国版WBS的多数项目并没有设置“人工”、“原料”等可变成本的同步补偿机制,仅以“特定金额”为偿付现金流划线,将“超线”部分释放给原始权益人。不以“分水”方式满足基础业务的持续资金需求,仅以限制“蓄水量”的方式期望“溢出资金”灌溉,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原始权益人周转资金紧张,特别是在市场情况不好、原始权益人又缺少外部金来源的时候。当然,我们可以仿照美国为WBS设置“违约警戒线”的做法,严密监控“资金覆盖率”、“抵押率”等重要财务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的恶化程度逐步实施“增加担保”、“加速摊还”、“提前赎回”等救济措施。但是,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一旦进入破产程序,不但债务人此后的个别偿债行为会丧失法律效力,而且此前一年内发生的提前清偿行为都可能受到质疑和挑战。所以,即便投资人通过“加速摊还”、“提前赎回”等措施提前收回投资,也可能因这些提前清偿行为距离破产受理日期太近而面临被撤销的风险。

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国版WBS应当借鉴美国经验,以核心资产“真实销售”为基础构建“破产隔离”机制,同时,应注重对“人工”、“原料”等可变成本的持续性价值补偿,避免引发违约事件。

稳固坚实、经得起“破产”考验的结构化交易安排是WBS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美国WBS能“挺过”金融危机、并在扔掉“债券保险”这个拐棍之后仍然能大步向前的根本原因。如果放弃了“破产隔离”转而向“第三方担保”或者“超额抵押”寻求信用增级,那么WBS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手段就没什么本质区别了。

注:1.Moody’s Approach to Rating Operating Company Securitization,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February 8, 2002.

2.只有一部分资产体现为所有者权益,大部分会体现为债项票据,具体比例取决于整体项目的杠杆率。

3.由于特许权使用费等收入仍然无法绝对脱离权利持有人的积极管理,因此美国国内税务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IRS)并不认可此类收入符合“被动型收入”的定义。

4.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发行的美国WBS已经很少再通过债券保险包装寻求高级别信用评级结果了。

作者单位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责任编辑:廖雯雯 夏宇宁

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模块化分析 篇4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和生产。产品设计和产品生产的模块化趋势使企业知识结构和知识分布逐渐倾向于模块化。目前,有学者通过企业产品知识架构的分析提出了模块化知识架构模型[1],同时有学者基于业务流程对知识的创新进行研究[2]。综合国内外关于知识模块化的研究现状,笔者发现目前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模块化研究尚属空白。

业务流程是组织为创造以及出售其产品和服务而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3]。业务流程是各种组织经营管理的核心,业务流程的有效实施是保证组织成功经营的一个关键因素。知识是流程的一种客体,既可以是一种产品,也可以是一种资源。知识伴随着业务流程中任务的执行而不断地输入和输出,知识是所有流程的主轴。业务流程不仅是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连接起来的业务活动链,而且还是利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场所[2,4]。业务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可以看成不同的知识集合。知识集合包含许多与其所属的业务环节相关的知识点。由于那些知识同属于一个业务环节,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相关性。在本文中,这里的相关性将被定义为知识节点的相关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网络的模块度,并结合复杂网络参数群聚系数,提出了知识模块化的度量方法。

2 知识节点相关度

知识节点的相关度表征若干个知识点能够组成独立功能业务流程环节的难易程度,即节点之间的相关度越大,则它们越容易组合成具有独立功能的业务流程的环节。例如,某个具有独立功能的业务流程环节Mi包含知识节点的集合Mi={n1,n2,n3,…,no}。集合包含元素的个数为O,则定义n1,n2,n3,…,no相互之间的相关度λij为1/O。相关度越大,表示彼此越容易组成一个独立功能业务流程的环节;反之,则越困难。在整个知识库中,知识节点ni和nj的相关度Λij为各个环节中ni和nj的相关度Γij的求和式中:i,j表示知识节点的编号,且i≠j。

业务流程环节中的知识元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以知识元素为知识网络中的知识节点,根据一定规则在相关的知识节点之间连边,可以组成知识网络。在此网络中,知识节点A的模块度指的是在以A为中心的半径为r的局部网络的模块化程度,它表征该区域内的节点相互之间的相关度的高低,即表征该区域内所有节点成为模块的可能性大小。模块度ζ为在考察区域内的所有节点之间相关度的求和,即ζ=ΣΛmn。式中,m、n分别表示考察区域内的节点编号(m≠n)。

3 群聚系数

群聚系数C为复杂网络的重要参数。它表征网络的集团化程度高低。C越大,表明网络的集团化程度高;反之,集团化程度则低。Watts和Strogatz定义的群聚系数算法为

式中,Ci为节点i的群聚系数。对于度为0或1的顶点而言,由于分子和分母均为0,令Ci=0。整个网络的群聚系数就是Ci的平均值式中,i为节点的编号。

4 知识网络模块化度量方法

(1)给定局部网络半径r,求出网络中所有节点i为中心节点的局部网络的模块度ζi;

(2)求出网络中所有节点的群聚系数Ci;

(3)将模块度和群聚系数归一处理得到ζi′和Ci′,求它们的算术平均值,得到该局部网络的模块化指数

局部网络的规模随着给定半径r的改变而改变。r越大,考察的局部网络的规模越大;反之,则越小。对于知识模块而言,其内部的知识元素的组合在知识库出现概率高,这些组合的相关度就高。反过来说,知识元素之间的相关度高,则说明其成为知识模块的可能性大。因此,可以认为模块化指数高的局部网络更可能为潜在的模块,从而为划分知识模块以及挖掘潜在的知识模块提供了依据。下文将建立的知识模块化网络仿真模型,在该网络模型中运用知识网络模块化度量方法,利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并得出相关结论。

5 知识模块化网络仿真模型的建立

将业务流程划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均包含若干个知识元素。将这些知识元素以一定的规则组成知识网络。在企业的业务流程中,知识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在各个业务环节中均占有较多比例,而专业知识在各自相关的环节中才发挥作用。因此,知识在网络中表现出择优选择的特性,即偏向基础性的知识在各个环节中表现在相关度比较大,它们在网络中具有被优先选择的特性。所以,模型构造的网络选择为无标度网络。

1)给出包含N个知识节点的M个业务环节,每个业务环节里面包含n个知识节点,知识模块的知识节点和知识节点的个数随机生成;

2)求出所有知识节点之间的相关度;

3)以节点的相关度为择优连接的度量标准,以知识节点为网络的节点,以知识节点的组合关系为边,生成网络。即:每过时间段t,知识节点加入到网络中,以相关度为择优选择的度量标准与网络中的已有节点相连接。

6 数值仿真

取N=1 000,M=20生成无标度网络。网络中所有节点的群聚系数,归一处理后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注:由于篇幅原因,在文中只选取部分数据显示

取局部网络的网络半径r=1,求得以所有节点为中心节点的局部网络的模块度,归一处理后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求得局部网络的模块化指数,如表3所示。

模块数量随着模块化指数呈现高斯分布,即:模块化程度高的局部网络的个数较少,模块化程度低的局部网络的个数也较少,而模块化程度介于中间的局部网络的数量明显较多,模块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该模拟网络中,模块化指数在0.012的模块数量约有4个,模块化指数为0.01的模块数量约为8个。模块数量n和模块化指数η的函数为n=f(η)。模块化指数区间(ηa,ηb)的模块个数为此外,在表3中可以找出给定模块化指数的模块(在此次仿真中,局部网络的网络半径为r=1)。模块化指数高者,成为知识模块的可能性越高;模块化指数低者,成为知识模块的可能性越低。在整体网络中,高模块化指数的局部网络数量多,表示该整体网络模块化程度高;反之,则该整体网络模块化程度低。根据本文提供的方法,以模块化指数为划分模块的指标,为知识模块的划分提供依据,并且有助于潜在知识模块的挖掘。

7 结语

研究企业业务流程中知识的模块化问题,基于业务流程提出知识点的相关度概念,并结合复杂网络中的参数(群聚系数),提出了知识模块的度量方法,最后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网络进行仿真,阐明本方法的应用。

知识集成是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项目的需求,将不同的知识源进行不断地转化、优化、融合和再建构,形成一个有机式的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以便作为平台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5]。知识模块化是知识集成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和关键性步骤。没有知识的模块化,就难以去实现知识集成。从知识管理角度来说,知识模块化不但提供技术支持,更是集成思想的体现。企业可以看成是一系列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业务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基于业务流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现实而广泛的意义。因此,模块化方法的研究将使得企业知识管理跨入新的阶段。

利用所提供的方法,可以求取知识网络中给定半径的局部网络的模块化指数,该指数衡量相应的局部知识网络成为知识模块的可能性大小。模块化指数越高,表明该局部网络成为模块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利用统计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得到网络不同模块化指数对应的局部网络的数量。这样可以从整体上考察网络的模块化程度。提供的方法主要是用于知识网络模块化、模块化程度的度量以及知识模块的搜索。目前,关于知识模块的研究仍旧是知识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今后应从这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以求得更多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顾良丰,许庆瑞.企业知识模块化管理和全球化战略[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17-21.

[2]周敏,李建华,肖飞.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创新及价值实现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7):78-980,986.

[3]刘夫云,祁国宁,杨青海.基于复杂网络的产品模块化程度比较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1(11):1881-1885.

[4]GRANT R 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09-122.

全业务商机挖掘与成功转化模式分析 篇5

1.1 项目背景

上海移动崇明分公司地处远郊地区, 地域面积1041.21平方公里, 分为崇明本岛, 长兴岛和横沙岛, 崇明本岛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要产业, 长兴岛以造船等海洋装备业为主要产业, 横沙岛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要产业。南门和长兴岛地区客户相对集中, 属地内基本无商务楼宇, 客户经理配备13人, 全业务发展的主要产品以CMNET接入和电路出租为主。基于崇明地域广、客户分散、资费竞争价格低、网络资源匮乏的特点, 在全业务发展中主要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1.1 全业务商机在哪里

在全业务商机挖掘中, 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一个问题, 我们的客户在哪里?哪些客户是我们的重要拓展客户?如何平衡投资效益比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我们了解全业务商机在哪里, 找准目标客户是第一步。

1.1.2 全业务商机如何成功转化

在全业务发展中, 挖掘商机后, 如何将商机成功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抓住并激发客户潜在需求, 以达成商机的成功转化, 是全业务发展的重要突破。同时, 商机的成功转化也考验着客户经理的问题处理能力及项目跟踪能力, 必须要求客户经理拥有全面的业务知识及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 分公司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形成一套流程化的全业务能力滚动提升机制。

基于以上的问题和思考, 要提高全业务商机的挖掘效率和成功转化率, 必须要明确分工, 简化流程, 提高商机的签单率, 提高客户经理信心和能力, 最终实现全业务商机的成功转化, 为全业务发展奠基。

1.2 项目研究目标

(1) 建立基于基站经纬度的GIS地图数据筛选和分析模型。

(2) 建立全业务客户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优先级管理模式。

2 全业务商机挖掘的研究思路及实施方案

2.1 全业务商机挖掘数据模型

以基站经纬度数据为依据, 通过GIS地图信息搜集一定范围内的客户信息, 结合行业特点分析和实地走访, 梳理目标客户清单是确保专线可建设、可签单的重要保证, 客户经理不必无序进行全业务推荐, 避免因无传输资源和投资成本过高造成的重复勘测和与客户反复沟通, 以及因网络能力造成无法签单对客户经理的信心打击, 造成前后台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2.1.1 确定网络资源清单

对属地328个2G基站及116个室内覆盖站点进行全量梳理, 一一匹配, 结合属地城镇分布情况, 确定城桥、堡镇、长兴三地作为主要目标区域, 选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桥地区为崇明县政府所在地, 是岛上的政治经济中心, 故将城桥地区作为筛选的重要地区, 其次, 堡镇地区作为崇明县内的成熟型经济较发达地区, 是重要的港口城镇, 而长兴地区是具有国家定位的重点战略发展区, 船舶行业主要集中在该地。

结果:按设定3公里的范围过大, 基站间叠盖的情况过于严重, 无法精确定位目标客户, 故不选取此种标准。

2.1.2 以半径为1-1.5公里为标准提取

最终, 确定以基站半径1公里作为选取标准。

2.1.3 确定筛选的维度

由于崇明地区没有客户集中的商务楼宇和工业区, 属地的全业务客户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 但行业特点是比较明显的, 主要集中在政府、造船、农业等主要领域。根据基站1公里范围作为选取标准, 初步筛选出4841家商户信息, 通过对此清单以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公司、私人企业、旅游景点、其他等维度进行筛选, 筛选出共计1187家商户信息, 再根据客户是否存量客户进行匹配, 最终筛选出371家潜在集团客户。

最终, 得出全业务商机挖掘数据模型, 分层次分地区有针对性展开业务拓展。 (见表2:基站对应信息表)

2.2 全业务重点商机筛选清单机制

2.2.1 目标客户的选取标准

全业务重点商机清单以属地主要竞争对手电信的存量大单客户作为重点目标, 结合属地特色, 锁定政府和船舶行业作为重点推进对象, 根据公司性质、规模、收入情况等多维度进行筛选。从156家潜在大单客户中综合筛选出36家重点目标客户。

2.2.2 目标客户的商机挖掘

结合客户经理日常走访, 制定商机客户定期走访制, 通过陌生拜访、电话拜访等多形式对重点商机客户进行关怀, 挖掘潜在客户商机, 宣传全业务营销理念, 提升移动品牌知晓度。

通过定期走访跟踪, 成功策反竞争对手存量客户5家, 累计年信息化收入100万元左右。

3 全业务商机挖掘的实践应用

3.1 全业务商机挖掘数据模型实践

经过精确匹配崇明基站数据444个, 采用1公里半径范围初选, 以地理位置、所属行业类型等维度进行GIS地图数据采集, 崇明全业务潜在目标客户共计371家, 经过客户经理分片区走访梳理, 筛选精确目标客户260家。

3.2 全业务商机转化模型实践

基于精确目标客户数据, 由客户经理根据公司性质、规模、是否存量集团客户等维度判定, 明确需重点沟通客户162家, 经过电话外呼、上门拜访等方式, 沟通了解客户需求、竞争对手、资费及签约时限等信息, 锁定竞争对手大单客户, 获取政府及造船行业重要商机, 建立“全业务重点商机清单”管理机制。包括:崇明县水务局防汛指挥部三级防汛保障视频监控系统, 实现电路出租18根, 专线年收入40万元;上海外高桥船厂IMS项目, 直线固话1000门, 虚拟固话760门, 专线年收入58万元。

4 项目总结及展望

通过全业务商机挖掘机制, 有效减少了寻找目标客户的时间, 提升了工作效率, 客户经理平均发展专线数从3.3根提升至7.4根, 增长率达124%。客户经理发展转型类产品占比从2012年初的40%提升至100%。平均每线工程投资额从2012年的3.2万降为2013年的3万, 降幅达9.4%, 有效锁定目标客户, 提升专线投资回报率。该项目的成功应用, 对分公司提升商机转化率, 提高专线投资回报率, 提高客户经理全业务实战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远郊区域开展有效的商机挖掘提供了一定的方法。

4.1 提升商机转化率

本项目的成功应用, 借助目标客户挖掘, 减少外部建设风险, 有效控制专线建设成本, 平均每线工程投资额从2012年的3.2万降为2013年的3万, 同时提升商机转化率, 商机转化率从原来的20%提升至55%左右。

4.2 提高投资回报率

本项目的成功应用, 有效减少了原本困扰远郊分公司在全业务发展中遇到的投资回报率问题的负面影响, 提高了专线建设成本使用率, 成本使用有的放矢, 有效避免高投入低产出类的专线产品的发展, 加大低投入高产出潜在客户的挖掘能力, 2012年专线投资139万元, 累计新增专线收入242.5万元, 投资回报率174%, 2013年专线投资313万, 累计新增专线收入537.65万元, 投资回报率224.65%, 提高了专线投资回报率。

4.3提高客户经理全业务实战能力

本项目的成功应用, 改变了以往客户经理对转型类产品的惧怕心理, 为其找准目标客户提供了良好的方向, 使每位客户经理都有目标客户, 明确需要了解的竞争信息, 掌握自身网络的支撑能力, 具有较强的报价能力, 截止2013年10月, 客户经理已100%发展过转型类产品。

4.4有效积累客户资源储备

全业务商机挖掘数据模型和全业务重点商机清单的应用为属地下一步传输投资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明确客户在哪, 资源就往哪里建的建设原则, 提高网络和市场的协同能力, 下一步将以光交网建设为基础, 结合现有网络数据, 探究如何更有效提取目标客户数据, 提高网络投入的有效性, 缩短投资的回报周期。

摘要:本项目是上海移动崇明分公司创新使用基于目前网络资源条件, 利用GIS地图模型有效分析和筛选目标客户, 建立竞争对手大单客户商机拓展清单, 协同网络资源促进重大商机成功转化, 形成商机挖掘、目标管理、项目实施、直销能力提升的分析模型, 以解决在全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目标客户不明确、竞争对手信息不清楚、网络协同能力不足等问题, 实现从商机挖掘到商机成功转化的一整套流程制度。

全业务分析模块 篇6

在生态圈中, 内容的策划和生产更加集中化、扁平化;内容的传播更加多元化, 在多种网络、多种终端之间形成媒体传播的融合与互补;统计分析依靠大数据技术对内容在传播中产生的分散数据集中和量化, 形成内容播出效果评价, 进而对新内容的策划提供了数据的支撑, 让内容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形成了完美的闭环结构。

在生态圈的内部, 内容的生命周期内存在三个阶段的互动, 包括播前互动、播中互动和播后互动。依靠社会化媒体或自建互动系统, 通过多形态的互动方式, 让内容与用户之间的传播关系发生了改变, 从媒体到受众的单向传播方式变为媒体与媒体人之间的双向传播, 不仅内容能够影响用户, 用户也能够影响内容, 这样的业务形态能进一步提高用户对内容的关注度和参与感。

由于具有强烈的新媒体特性, 全媒体业务系统与传统广电业务系统相比有以下特点:

更互联网化;

应用更迭和交付速度更迅速;

服务持续时间更长;

终端用户体验更重要。

要向终端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持续稳定的服务, 需要灵活敏捷的业务系统支持, 业务系统也需要基础支撑平台提供强有力的业务支撑能力。通过对全媒体业务形态和业务系统的特点分析, 我们能够明确需要建设具备弹性伸缩、快速部署、运维便捷、节能环保的基础支撑平台才能达到业务的需求。能够满足这种特点的技术就是云计算,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采用基于云技术的基础支撑平台是建设广播电视全媒体业务的基石。

云技术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新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要设计一个适配全媒体业务的云平台架构, 需要做出正确的取舍, 根据业务系统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技术。直至现在, 实配广电全媒体业务的企业云平台架构还没有完整而全面的定义, 中视广信依靠多年来在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和项目经验, 在本文中将从云平台的部署模型、服务模型和建设模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在业内首次总结出适配广电全媒体业务的企业云平台整体架构, 也提供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企业云平台的部署模型分析

企业云平台的部署模型是指全媒体业务系统在云平台的部署方式。部署模型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自建私有云部署模型, 第二种是在第三方云服务商租用资源的公有云部署模型, 以及二者兼有的混合云部署模型 (如图2) 。

在近两年广电行业建设的云平台大多数选择的私有云部署模型, 它由内部自有资源支撑所有业务系统的资源需求。这种模型的优点是资源可控, 数据安全, 管理简便, 用户的自主性更高。但是通过私有云部署模型面向全媒体业务的提供支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业务系统中某些互联网业务的资源需求在波峰波谷的差异巨大。例如一些热点周播节目自建互动系统的后台服务, 只有在节目播出阶段会出现访问高峰, 平时的资源需求很少。而投票系统表现的更为明显, 因为评选的对象存在着恶意刷票的可能性, 所以在大型投票活动举行期间, 系统访问量是平时日均访问量的数十万倍。这类业务的特点一方面具有资源需求突发性, 另外还有动态数据的及时性, 我们把这类业务称之为突发业务。如果采用私有云部署模型, 对私有云资源的设计都必须计算突发业务的峰值需求, 会产生很大的冗余计算资源和出口带宽, 日常情况下资源空闲率高, 提高了云平台的建设成本, 也增加了日常运营的费用。

全媒体业务系统更适合于采用以自建私有云服务为主, 租用公有云服务为辅的混合云部署模型, 把突发业务部署到公有云服务, 并通过异步方式实现数据共享, 日常情况下在公有云部署的突发业务部署最小规模维持服务的正常访问, 在业务高峰来临之前再进行横向扩展, 因为公有云服务都是按照实际使用进行付费的, 采用这种部署模型能够有效地缩减私有云服务的冗余资源需求, 降低系统的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

但采用混合云部署模型意味着业务系统的分割部署, 如果两种云服务 (私有云服务和公有云服务) 分别进行管理必然会提升系统的运维复杂度, 提高管理和维护的成本。云平台提供服务的核心是管理系统, 所有资源的控制和调度都依靠管理系统完成, 如果选择混合云平台架构就需要私有云管理系统支持多数据中心的管理, 不仅能够管理本地私有云数据中心的资源, 还能够延伸到对公有云数据中心的资源进行管理, 管理系统采用统一的管理框架, 让使用者在一个管理平台就可以直观感知和调度不同数据中心的资源, 能够更好地帮助全媒体业务系统有效的运维, 这就是混合云平台的最优管理模式。云平台管理系统在具有了这样的能力以后, 当前已经建设的采用私有云部署模型的全媒体业务系统也能够平滑地过渡到混合云的部署模型。

为了更好地适配全媒体业务, 中视广信的云平台管理系统提供了多数据管理中心的能力, 采用开放式架构, 不仅能够管理自建私有云平台, 还能够适用多种公有云服务的开放API接口, 支持对公有云租用资源的统一管理。中视广信云平台的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多数据中心资源的统一控制, 业务的灵活部署, 综合运营统计, 并能够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中视广信云平台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与公有云运营商良好的协同服务, 降低企业云平台的建设成本, 简化运维的复杂度。

二企业云平台的服务模型分析

云平台的服务目标是能根据业务需求对资源进行更智能的调度和适配, 提供更快速的部署交付能力和更自动化的弹性扩展能力。

在理想状态下部署和维护一个新的业务系统应该是提供这样一种服务模型:首先云平台能够根据应用的需求快速提供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其他需要依赖的组件。实施人员只需提交应用程序, 云平台自动修改配置文件, 连接数据库, 串联业务流程, 实现业务系统的快速交付。业务运行期间云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应用单元的状态, 并根据策略提供自动化的弹性扩展, 及时响应业务需求。

当前广电业内已建云平台都主要是提供Iaa S服务, 通过Iaa S无法实现这样的服务目标。因为Iaa S提供的是面向虚机的服务模型, 仅能提供操作系统的快速部署, 对数据库、中间件等都需要人工参与才能完成。同样, 由于Iaa S的管理对象是操作系统及以下的资源, 无法感知上层中间件和应用程序的状态, 不能提供应用的自动化弹性扩展能力。

要达到期望的服务目标, 云平台应该提供一种面向应用的服务模型。首先, 不仅只提供基础资源和操作系统的自动化部署, 还需要对应用单元所依赖的数据库、中间件等环境提供自动化部署, 实施人员只需要关心应用程序的安装, 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加快应用部署交付的速度。其次, 不能仅以独立虚机为单元进行状态监控, 而是要把相同应用视为一个群组进行统一监控, 控制中心获取相同应用所有的状态数据, 并把这些数据与针对此应用定义的弹性扩展策略进行匹配和判断, 再根据匹配的结果控制应用单元的自动化扩展。面向应用的服务模型也称之为Paa S服务模型。

全媒体业务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包含了成百上千种应用单元, 涉及有音视频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流媒体处理技术、Web2.0技术等。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 是否所有应用程序都能够依靠Paa S服务模型实现快速部署交付能力?第二, 自动化弹性扩展是需要策略的支持才能实现, 那在全媒体业务系统中存在有哪些弹性扩展策略的需求?

1. Paa S服务模型快速部署能力分析

Paa S服务模型快速部署能力与应用程序的开发语言息息相关。开发语言可以简单分为两类, 一类是高级开发语言, 例如JAVA、PHP、Ruby、Python等, 这类语言开发的应用都需要依赖固定的环境运行, 比如依赖中间件或程序框架, 应用的配置也相对固定和简单。对高级语言开发的应用程序, 例如论坛、投票、CMS等, 现有的Paa S平台已支持快速部署。第二类是低级开发语言, 例如VC和汇编, 这类语言开发的应用程序没有固定依赖的运行环境, 且配置灵活复杂, 比如可以是注册表任意位置配置, 也可以用任意命名的文件和参数来定义。对低级语言开发的应用程序, 例如IP收录、转码、合成等, 现有的Paa S平台暂时还不支持快速部署。

2. 全媒体业务弹性扩展需求分析

全媒体业务对弹性扩展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

基于任务数量的弹性扩展。例如IP收录、转码、合成、自动技审等以任务为驱动的集群业务单元, 都需要根据任务队列的排队情况制定弹性扩展策略;

基于连接数或流量的弹性扩展。例如流媒体服务和各种Web服务, 在平均连接数或平均流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会进行自动弹性扩展;

基于资源阈值的弹性扩展。例如搜索引擎、hadoop计算节点等, 这类应用只能通过内存、CPU等资源使用率来判断是否应该进行自动扩展。

所以适配全媒体业务的云平台服务模型应该是图3这样一种架构, 能够融合Iaa S和Paa S向业务系统提供服务, 通过Paa S能向高级语言开发应用提供平台资源服务和弹性扩展服务, 低级语言开发应用能够接受Paa S的弹性扩展服务和Iaa S的基础资源服务。

中视广信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如图4, 我们选择了国际上应用广泛的Iaa S平台和Paa S平台进行集成, 能提供兼容Iaa S和Paa S的服务能力, 还为两个层级的服务整合了统一的用户权限、监控运维和运营统计能力, 并封装了一个统一的自服务门户和管理框架。我们依靠集成成熟的Iaa S和Paa S平台保证核心功能的稳定性, 投入的更多精力偏向于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和可管理性, 这样的思路也是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让用户有更多精力关注业务本身。

三企业云平台的建设模型分析

云技术让数据中心业务系统的部署方式发生彻底改变, 也就需要数据中心实现虚机更大范围的动态迁移, 因此对网络架构也带来变化, 从原来的三层网络变更为大范围的二层网络。大二层扁平化组网方式是当前成熟的技术应用, 简化网络结构, 易于维护。

大二层网络架构的核心技术是网络虚拟化技术, 当前大型网络设备生产商都提供了成熟的产品, 比如思科VSS、华三IRF2和华为CSS技术等。通过网络虚拟化, 让网络整体性能及端口密度都得到了成倍的增长, 网络结构由双规单活变为双规双活, 提高端口利用率, 提供更高性能和更高的可靠性。

图5展现的是在近几年云平台建设项目中主流采用的大二层组网建设模型。云平台具有三种逻辑网络, 包括业务网络、数据网络和管理网络。这种建设模型的业务网络和管理网络采用IP协议通过接入交换机上联核心, 形成统一的大二层组网。但数据网络是独立组网的, 采用FC协议与FC数据存储相连。这样云平台存在着IP和FC两种网络结构, 组网复杂度比较高, 特别是计算资源选用机架式服务器的情况下, 光纤线路数量会非常庞大, 而必须使用光纤导向器做交换设备, 布线和维护的工作量也很大。

更简单的网络结构更容易管理维护, 也更加稳定可靠。随着FCo E技术的增强, 我们能够在不影响性能的条件下把网络结构进一步精简, 变成图6这样的组网结构。

通过FCo E技术, 能把FC数据存储通过IP网络接入到核心交换机, 通过增强以太网络传输SAN数据块, 让云平台的数据网络也整合到大二层结构当中, 以单一的IP网络结构支撑三种逻辑网络。这种组网方式层次更加清晰, 并能够简化布线, 便于管理和维护。

对云平台的三种模型分析完后, 我们可以总结出适配全媒体业务的企业云平台系统架构, 这个架构共分为三个层次, 如图7。

最上层部署模型, 业务系统能够横跨私有云服务和公有云服务, 提供混合云部署模型;中间层服务模型, 能够提供兼容Iaa S和Paa S的服务模型, 并能通过公有云开放API接口在一个操作平台实现多数据中心资源的统一管理;最下层建设模型, 采用大二层扁平化的组网技术, 并可考虑采用FCo E技术进一步精简网络结构。

上一篇:冗余以太环网下一篇:体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