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面业务风险分析

2024-04-13

柜面业务风险分析(精选6篇)

篇1:柜面业务风险分析

银行柜面业务差错分析及风险防范

本机构在2013年四季度发生柜面业务差错三笔,分别为:

一、办理银行卡销卡后误将销卡后的银行卡归还客户,造成凭证缺失于次日找回。

二、办理单位转账支票转账至个人账户时漏制进账单。

三、开立个人银行卡时误将客户姓输错。

分析以上三笔差错形成原因,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由于该柜员于2013年七月开始独立上柜,上柜时间较短,又因支行业务种类较总行相对单一,因此对部分生疏业务较少遇到,造成对某些业务的操作流程不熟悉,从而造成操作不熟练形成业务差错。

二、日终勾对流水不全面,目前柜员日终勾对流水时普遍存在只对单张业务传票进行勾对,对相应附凭证或附件不进行勾对,柜员的日终传票勾对只是流于形式,对收回的传票审阅不够,未真正起到二次核对作用。

三、柜员在操作业务审核时粗心大意,未认真审核到位而未及时发现问题,风险意识不强,操作严谨性、细致性不够。针对以上几点原因,在日常工作我着重从以下几点加强督导力度:

一、督促柜员培养工作责任心,改变粗心大意的个性,培养认真仔细审慎的个性,每一份职业都需要与之相呼应的职业个性,如广告人需要创新的个性,老师需要爱心等,银行柜员则需要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与认真仔细审慎的个性,这也是一名优秀柜员的基本特性。

二、加强柜员业务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督促严格按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注重细节,认真仔细办理

每一笔业务,在办理业务时多思考进行该项操作的原因、如果不按此流程操作将会产生怎样的风险等问题,而不是一味教条主义,生搬硬套的办理业务。

三、加强柜员录入系统信息与原始凭证的审核,培养柜员事前审核凭证,操作业务时实行一笔一清的习惯,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固定下来,养成办理临柜业务正确和规范操作流程的习惯,从而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的准确性和培养自身的业务审核防范差错的能力。

篇2:柜面业务风险分析

省行:

为更好地落实省行关于防范对公柜面风险,提高我行会计核算质量,保证对公会计柜台安全正常运行,促进我行柜面业务检查工作的有效开展,6月份我部主要对柜面业务进行了以下的工作:

一、按照省行下发的《关于开展上门服务合规性检查的通知》对上门服务进行检查。

二、6月初我部制定了检查提纲,主要对以下工作进行检查:

1.现金、重空检查。

2.大额资金滚动排查。

3.录像检查。

三、从本月的检查中看,我行有两家机构办理上门送款业务,两家机构办理上门收款业务,主要的检查情况及存在问题如下:

(一)上门收款业务

我行上门收款业务客户为省行重点客户,按照要求由营

运管理部集中进行管理,完全符合制度规定。

(二)上门送款业务

1.网点办理上门服务业务经过上级行审批同意,审批流程合规;《上门服务协议书》中关键要素填写完整、合规。

2.上门服务人员资质及岗位制约设置合规,但通过抽查上门送款登记簿发现有一家机构由于当天人员紧张,临时由一名非持证人员顶替办理双人上门送款业务。针对此问题已严令该机构坚决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3.网点上门服务业务重点操作环节合规,但通过抽查上门送款登记簿发现有一家机构个别时间存在虽为双人上门送款但为单人签字现象,已要求其进行补签并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4.对账方面,我行两户上门送款客户账户,其中一户设置为重点对账,每月进行一次对账;另一户设置为按半年期对账,主要由于此户为零余额户,日终款项全部从账户划出,账户内无余额。

四、从各支行自查情况看,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自查:结算账户CCBS系统与人行系统核查、柜员权限、对账户资料的整理、更新情况进行自查、对柜员办理业务的操作流程进行检查、重空及印鉴卡管理、对汇票底卡进行核对检查、大额支付款项的管理、对反洗钱数据录入进行检查、核对睡眠户印鉴卡及登记簿等。从自查结果看,已近企业年检

终了,但个别行年检资料的回收工作还未大力的开展,已要求其加快收回的力度;个别行存在参与综合柜员制轮岗人员岗位权限调整不及时的情况,已于自查发现后进行了整改,此类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坚决杜绝。

篇3:银行会计柜面业务风险防范

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特点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虽然是潜在的因素, 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是经常出现的。由于银行业务的多样化, 柜面操作的难度相对加大, 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下面列举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几个特点:首先, 由于银行业务的多样化, 从而导致风险的多样化。形成风险的原因有很多, 如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操作人员的意识不够、能力的不足等等。其次,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破坏性强。银行涉及到国民生产的方方面面, 其中一旦出现什么状况, 所带来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无论是银行本身, 还是涉及到的各行各业, 甚至对于个人来说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 危及社会。最后,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一种危机, 但是这种危机只能防范, 却没办法预测。银行柜面的业务量大, 人员流动大, 过程繁琐。这样就不难看出, 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对可预知的后果形成有效的防范。而无论在何种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造成风险损失。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不仅危及社会, 同时对银行的信誉、形象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了解到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同时也需要针对其特点进行了解并加以总结做出更好的防范措施。

二、产生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

近年银行发生的柜面业务案件的统计结果显示, 柜面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主要集中在现金、重要物品和账户等三个部位。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观因素, 主要有三个: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柜员没有养成合规操作理念、忽视制度约束, 管理者对风险文化培育不够, 银行风险文化没有成型。二是业务素质不高。柜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变化, 导致部分员工操作起来力不从心, 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下降。三是责任意识不强。表现为玩忽职守、随意操作, 柜面管理人员对柜员管理不严, 柜员违规违章操作。四是侥幸心理作祟。柜员如有侥幸心理, 就会在操作时逐渐进行不合理的简化操作, 从而滋生越来越多的操作风险。

2、客观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不足。基层机构因人员不足多有兼职多岗和混岗操作的现象, 自然存在柜面操作风险。二是存在制度漏洞。各类新业务不断出台, 但银行未对旧的制度体系及时更新, 造成制度缺陷, 进而形成风险隐患。三是系统设计缺陷。随着新制度的实施, 系统不能随时联动更新, 系统与制度的契合度不够。四是柜员执行力不强。基层机构内部控制管理不善, 执行制度或落实措施不到位。此外, 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体制也是引发柜面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 因管理关系不理顺, 职责分配不清晰, 从而产生柜面操作风险。

三、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措施

前面我们提到了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对其中的危害也是有很大程度的了解, 无论何种程度的风险, 我们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防范, 所以在防范工作方面, 相关的部门单位必须要加以重视, 笔者根据对实际情况的分析, 总结出以下几种防范的措施。

1、加强对柜面操作风险的认识。

在对操作风险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后, 要把这种风险作为一种重点观念纳入风险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并且以此为根据, 加大风险意识的宣传, 定期开展风险的教育, 和意识的培训。

2、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

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 完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系统, 实现全程均衡管理。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 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 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 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 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 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

3、加强员工管理。

员工的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树立风险意识的同时, 也需要对员工加强激励管理机制, 保证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因懈怠、懒散而造成出现各种风险的状况。并且加强员工的业务水平, 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保证每个员工把风险意识放在首位。员工的风险率降到最低, 同时了降低了整个系统的风险率, 对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起了很大的作用。

4、加快应用信息技术防范柜面操作风险。

建立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 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实现事前不相容岗位制约、实时交易控制、实时业务监测、深度数据分析、风险定位与风险度评估等的自动化处理, 有效提高操作风险事后监督效能。提高柜面操作风险的技防水平, 配备必要结算器具, 推行电子印鉴、支付密码等系统,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5、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银行实现有效工作运行的基础, 一个好的内部环境对于银行业务的提高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进行内部环境建设的同时, 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位, 也是符合发展要求的, 怎样在内部形成一个好的环境, 从人的角度来说, 加强员工的思想观、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而银行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组织文化, 它的组织观念决定着银行整体的思想, 而决定这种观念的是银行内部的每个人, 所以, 加强组织文化和人员的文化素质才是关键。

四、总结

防范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是本文的重点, 如何全力构建全员合规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是我们今后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只有清醒的认识到风险带来的后果, 才能最大限度的去避免。因此必须加强风险意识, 强化业务培训与监督整改, 从而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黄金, 陈爱华.中小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防范[J].大众商务, 2010 (08) [1]黄金, 陈爱华.中小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防范[J].大众商务, 2010 (08)

篇4:柜面业务风险分析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规避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7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19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对金融监管的极大关注与反思,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总体上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一致认可。由于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时间滞后性较为明显,因此即便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和影响有限,但也使得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警惕各种可能的风险。加入世贸组织10余年来,外资大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的进入加剧市场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靠传统金融垄断地位获取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策略将不能继续维持。国有商业银行要有优异的发展业绩,仅仅依靠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是不够的,因为上市融资是发展支撑的外部因素,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还需严格控制各种内部风险。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柜面业务具有潜在的风险多发性的特点,且柜面业务直接面对顾客,即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声誉,所以对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与规避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界定

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其面对的三大风险之一,但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由于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比例上来源于营业网点的业务操作,所以它属于内生风险。

(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内涵

商业银行的柜面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对外营业网点具体经办人员处理的储蓄、信贷、银行卡、账户开销、代理理财、电子银行管理等日常业务,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还从事政府间或者跨国公司间大额国际结算等业务。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从狭义上说,是指营业网点柜台人员由于业务技能不强,责任心不够或者风险意识不高,而导致在业务结算过程中出现差错,从而给银行和客户资金造成损失,并由此造成银行信誉降低的风险。从广义上说,是指与柜面业务操作相联系的各类风险,包括来自操作业务失败形成的操作失败风险和来自环境变化形成的操作战略风险[2]。换句话说,广义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受理客户业务交易后,由于外部欺诈、内部欺诈原因对银行或客户资金财产造成损失所形成的风险[1]。从广义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角度来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和员工众多,柜面业务量也极大,所以和中小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具有的特性更具有代表性。

(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性

1.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风险的可控性。一方面,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由于柜面业务涉及种类较多和业务量较大,所以任何业务操作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和其它金融风险一样,是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过程中难以彻底杜绝的客观现象。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可以控制的。通过在操作风险中细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有利于区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在全行各项操作风险中的权重,分清矛盾的主次,便于集中精力加以研究,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对策加以控制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

2.驱动因素的多样性和风险存在的隐蔽性。一方面,不同情况下引发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驱动因素差异较大,不具有确定性。形成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面人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不易发现,隐藏于各种业务操作程序和尚不完善的各类规章制度之中。一般说来,账户的开销、现金的存取、支付结算业务的清算等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往往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环节相应的规章制度才被重新审视,才有进一步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来弥补漏洞,这也反映了风险的存在具有隐蔽性。

3.风险的人为性和危害的严重性。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通常不是由于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或信用风险所造成,而主要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柜面管理制度不健全、柜面临柜人员的业务操作不当、对相关管理规定的执行力度不强等原因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人为风险。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危害具有严重性。某种意义上来说,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最底层的风险源头,很可能成为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骨牌。

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诱发因素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属性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潜在诱发因素

1.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但是与外资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相同的是都具有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服务的金融中介这一社会属性。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外资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的激烈竞争,国有商业银行过度重视柜面业务服务效率的提升,淡化了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有效和合理的控制。随着金融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国有商业银行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TIM柜员机等各种科技服务原本都能起到分流客户、缓解柜台业务操作压力的作用,但是营业网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更好的有效提高相关业务的办理效率,只注重相关业务服务的营销,而不注重对客户的指导,使得各种科技服务的使用效率不高,而没有达到分流客户的实质性效果,导致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仍较高。

2.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为全民所有,由政府代表民众委托第三方代理经营和管理。所以在统一法人体制的分级授权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级较多(通常有总行、省级分行、地级分行、县级分行和网点五个层级甚至更多)。显然,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层级越多,对基层营业网点的信息传递强度也越弱,对基层营业网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也越弱,从而导致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隐患随着委托代理关系层级的增多而增大[3]。

(二)国有商业银行相关规章制度的缺陷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关键诱发因素

健全的柜面业务规章制度是规范、保障和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稳妥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相关的规章制度存在缺陷可能会直接导致操作风险控制和管理上的缺失,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诱发在规章制度上存在了漏洞。面对外资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的激烈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新业务品种推出的进程。在各种新业务的试办过程中,新业务品种的推出一方面加重了柜台的工作压力,使得服务质量不易保障的条件下导致发现的问题难以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另一方面,由于对新业务品种认识不足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预期存在偏差,导致在规章制度制定时难以考虑周到和全面,甚至面对多家商业银行推出类似业务品种时为争得先机而滞后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在新系统或新业务已经上线,但相应的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却没有出台,导致新业务品种的开发与操作风险的控制出现“断层”,使得新业务品种在试办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潜在操作风险。特别是在业务品种、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原有规章制度对于新的业务变化来说难免存在缺陷。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相关规章制度过散、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未能有效整合的问题。由于柜面业务品种不断推出,新业务持续普及,但其相应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却分散在各类业务条线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等相关规章制度之中,规章制度过多和过散,营业网点柜员不易查阅学习,导致了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有一定的难度,进一步使得营业网点柜员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规范,从而潜伏着较大的操作风险[4]。

(三)国有商业银行柜员的消极态度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直接诱发因素

1.从国有商业银行柜员消极态度的内在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柜员的鉴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不足。一般情况下,柜员的鉴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主要集中在对业务操作流程的整体把握,而或多或少忽略业务自身细节的要求和特点[5]。特别是一些不符合规章制度要求的业务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所以国有商业银行柜员对柜面业务的风险意识、风险态度、风险能力以及所采取的措施都将直接影响到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的最终成效。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些柜面业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柜员往往具有柜面业务操作不严谨的习惯。主要表现在业务操作、规章制度执行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章不循和违规操作。

2.从国有商业银行柜员消极态度的外在原因来看,存在诸多因素抑制了柜员的积极性。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代理业务不断增加,而临柜人员紧张的状况没有得到较大改观,从而导致柜员长期超负荷和超强度从事柜面业务的办理,使得柜员身心劳累和疲于应付,导致了柜员缺乏参与风险控制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柜员人数庞大,从而对柜员的关心和关注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且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柜员奖少罚多或只罚不奖等也使得柜员主观上缺乏参与风险控制的动力。另外,由于柜面业务操作系统的缺陷和操作手段落后等原因,导致柜员缺乏参与风险控制的办法等。

三、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规避对策

对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规避,国际上普遍的应对策略大多是依据2003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这一权威性文件[6-7]。然而,这一文件实际上是对该委员会1998年9月制定的《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后者提出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便是业务操作规范高效,并给出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13条指导原则。而前者给出了操作风险管理的10条原则,进一步细化和具体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规避与控制。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规避一方面可以借鉴这两个文件中提出的做法,另一方面还应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提出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规避对策。

(一)强化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规避的防范意识

1.树立风险的垂直型防范意识。国有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风险首位”和“内控先行”的思想意识,形成“各级分行机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营业网点员工积极参与”的垂直式防范工作模式。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防范不仅要通过制度约束营业网点的柜员,还要把责任范围延伸到银行机构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层面。如果营业网点出现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要层层逐级追究责任。这样可以从各级分行机构领导层开始,实现全员重视柜面操作风险隐患,以树立风险的垂直型防范意识。

2.树立风险的水平型防范意识。具体来说,就是高度重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具体防范。营业网点柜员的高度重视是减少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基础条件。在柜面业务的日常管理中,营业网点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加强履职,营业网点支行行长要严格管理,需要定期抽查营业网点柜员柜面业务操作的录像,从而使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得到有效落实,以及各类违规违章行为得到及时制止和纠正。

(二)健全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规避的规章制度

1.落实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规避规章制度中重要的“管理机构扁平化和柜面业务操作前后台相分离”的原则[8]。国有商业银行需要整合和加强事后监督职能部门的功能,做到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的动态监测,发现疑点便及时予以处理。同时,还要对营业网点的相关操作业务集中处理和统一管理,从而尽可能规避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

2.完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和岗位责任相关的规章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在新业务和新品种上市之前需要制定出完善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9]。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从制度层面上消除风险盲区和风险死角,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制定每一笔柜面业务的标准操作流程图,便于营业网点柜员学习、理解和把握,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柜面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和相伴而生的操作风险隐患。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营业网点的岗位责任制。将营业网点的内部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和界定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使每个营业网点的柜员在其岗明其责,从而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以规避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三)加大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检查稽核力度

要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检查稽核的三级检查制度,也就是建立“营业网点一线岗位的双人、双职、双责的第一道防线,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间相互监督制约的第二道防线,内部稽核部门对各岗位和各部门业务全面实施监督的第三道防线”[10]。具体来说,一是建立网点自查、网点间互查、支行业务部门全面查和上级行重点查的多种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检查制度。二是总会计或坐班主任等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要提高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意识。在大额业务、重要业务和特殊业务中要起到把关堵口的作用,要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和操作风险多发区域的重点检查。三是对问题突出的分行或营业网点进行突击检查。由上级部门采取不定期的方式对一些管理不够规范、风险较大的网点进行突击性检查。突击检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加强综合检查时化解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隐患和揭露已经形成柜面业务操作损失的隐蔽性案件。

(四)切实关注营业网点一线柜员的各方面诉求

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关注营业网点一线柜员的切身利益,以便发挥一线柜员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规避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切实站在一线员工的立场上,考虑员工的各方面需求。福利收入应尽可能向一线柜员倾斜,让一线柜员工作安心和生活顺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业务发展中去。国有商业银行要注重效益和追求质量并举,注重一线柜员的长远人生规划和发展期望,通过组织各项学习和竞赛来提高一线柜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一线柜员识别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意识和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能力。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朱维巍.浅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1):60-61.

[2]陶东玉.现代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研究[J].时代金融,2011(8):77.

[3]姜文瑞,王冬梅.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研究[J].金融论坛,2007(1):52-58.

[4]李万龙,母秀红.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几点构想[J].西南金融,2002(12):39-40.

[5]张鸿鹏.试论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一)[J].中国金融,2003(11):53-55.

[7]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二)[J].中国金融,2003(13):56-58.

[8]谢晓华,魏林.国内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的路径选择[J].现代企业教育,2009(11):86-88.

[9]申波,王峰.浅议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J].河北金融,2010(1):38-39.

篇5: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培训心得

在银行这个具有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里,柜面业务的好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一个风险高发环节,一旦出现差错,小则带来柜员个人损失,大则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声誉。因此,必须不断加强柜面操作的管理和风险的控制。

在这次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培训过程当中,讲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形象生动得向我们展示了柜面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大致上就是讲了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

首先就是从最基本的柜员本身入手,不管是刚刚起步的新柜员还是有工作经验的老柜员都必须深刻意识到柜面业务在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有这样的理念之后不断加强自身技能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一味追求效率,疏忽大意,将金额弄错;第二,妥善保管好原始凭证,不能丢失,严格保守客户的信息,不能泄露;第三,不能擅自代办业务比如签字等。总之就是要严于律已,从态度和工作内容上都要引起极大地重视。

再者就是从银行的管理和引导方面着手了,对于银行本身而言,必须能够很好得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规章制度,使柜员在办理业务时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第二,明确分工,建立职责分离制度并能合理得相互制约,争取做到工作效率最大化;第三,就是要加大对柜员工作流程的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一旦要发现问题立马纠正。

篇6:浅析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

银行,从诞生那日起,便伴随着风险存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管理银行就是管理风险。按照属性和性质,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针对于柜面业务来说,最为常见的是操作性风险。

根据前面介绍的风险分析的方法,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控制应依次依照下面程序来完成: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对策。

首先是,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辨识。柜面业务多而细,而造成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操作失误型,操作失误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执、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如逆流成或未按流程办理业务、录入数据有误等,此类风险事件会给银行带来一定损失。这类风险事件通过事中、事后控制能够及时发现纠正。

二、主观违规型,主观违规是指员工在熟知流程或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随意简化操作流程等违规行为。这类风险事件数量不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违反实名制的相关规定,为客户办理大额存款业务,以及在业务操作中当与服务存在矛盾时,一时无法解决而发生不合规的做法。

三、内部欺诈型,内部欺诈主要由于内部员工本身的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误等原因放弃有关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类风险较之前两者性质恶劣,影响力大,危害性强,损失较重。

四、外部欺诈型,显而易见,外部欺诈就表示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被客户利用,给银行带来风险。这类事件容易出现在会计岗位,并且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五、技术风险型,技术风险主要指设备配置、操作系统等硬件软件设施存在漏洞从而引发的风险事件。

银行的风险和利润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所以在对柜面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辨别之后,就要对这类风险进行风险估计及评价。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从有记录的损失事件数目和金额分布地区来看,操作风险不一定只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分支机构所在地区,但肯定会发生在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的网点。

一、人员问题。首先,实际在岗员工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其次,人员流动频繁,新员工素质不适应业务要求。

二、管理问题。若内部管理者短时间内频繁轮岗,那么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了解就会成为薄弱环节,难以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又或者约束和鼓励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办法不科学。商业银行在经过转型后,更重视规模指标和进度指标,重心从服务转移到营销,这种导向必将造成柜员把主要精力用于营销而忽视业务质量,潜在风险日渐积累。

三、规定制度执行力度问题。有法不依,那么法规制度将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同也会带来业务办理上的困难。

在识别出柜面业务的风险点并进行了相关评估之后,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将该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首先,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防范操作风险提供保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文化氛围,要求思想上认识到位。从学习文件、制度、规程入手,提高柜员遵章守纪意识、规范操作意识,以强化“账务核算、内控管理”以无小事的思想为切入点,为做好柜面业务核算工作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高层人员要以身作则,积极培育柜员养成主动合规的思想习惯,从思想上形成合力,在行动上付诸实施。

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树立健康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和警示教育,提高内控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切实防范员工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对员工综合业务素质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尤其要提高一线操作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使他们能熟练掌握柜面业务操作规范及流程。坚决杜绝精神不集中,办理业务时候心不在焉、一边录入一边打电话或是与同事聊天等工作中的陋习通过培育金融企业合规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约束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同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先规范、后发展的经营理念,严禁违规办理业务。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对前台柜员倡导“零错率”操作文化。其次,对柜台的业务操作要进行全流程的监督控制,要求检查中整改到位。对各级行检查发现的问题,明确专人及时进行落实整改。同时,利用晨会的形式点评上日工作情况,采取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减少差错、提高柜面业务核算质量的目的,对柜面业务办理的全过程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即:事前监督——受理业务时,临柜人员要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完整性及数据准确性进行认真审查;事中监督——对会计处理的凭证、帐表内容和数据进行复核,对经办的一切帐、簿、证、据、表要进行逐笔审查和复核,未经复核的支款凭证不得付款,报表不得上报、单证不得签发。事后监督——对已经处理过的会计帐务实行再核对,必须保证所有柜员的业务操作均须有人在事后进行序时的不间断审查,检查中对重要业务的处理过程包括柜员流水中的授权授信特殊业务进行重点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监督检查职责,使员工之间真正的做到自查互查有机结合,提高员工的自觉性。

最后,还要制定规范科学、严密完善的内控机制,要求制度上落实到位。从增强柜员制度意识、执行意识入手,细化分工,明确界定岗位分工与责任,强化柜员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促使柜员认真、有序办理每笔业务,构筑起业务操作第一道防线,如岗位责任制、复核制度、审批授权制度等,将内部岗位进行职责细分,不同岗位职责分配要合理、科学,体现相互制约的目标,使每个员工在其岗,明其责,每一岗位必须对内控措施的落实承担责任,从而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

上一篇:初二、三班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设备标杆管理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