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矛盾纠纷

2024-06-11

农村矛盾纠纷(精选十篇)

农村矛盾纠纷 篇1

一、农村社会矛盾现状

据调查, 近三年来永登县社会矛盾呈逐年上升态势, 从矛盾纠纷的主题看, 随着群众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 公民与法人之间的纠纷递增;从矛盾种类看, 包括婚姻纠纷、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村级财务纠纷、征占地纠纷、赔偿纠纷、合同纠纷、劳动纠纷等。包括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土地承包及婚姻纠纷尤为突出, 均占年纠纷总数的20%左右。农村社会矛盾调处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在人民法院的统揽下开展工作, 村级设调解员、乡镇设司法所,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在行政调节的同时依法开展仲裁。

二、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社会矛盾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不断凸显,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㈠多元化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农村矛盾纠纷由过去的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纠纷, 发展为公民与基层行政村、公民与企事业单位、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纠纷等。其当事人已不再仅仅是公民个人, 包括了许多经济个体和行政组织及部门, 矛盾纠纷的主体呈现多元化。

㈡群体化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二轮土地承包中由于基层行政组织工作疏忽, 经营权证书内容填写不全, 发放不到位引起的土地承包纠纷越来越多, 众多农民成为纠纷当事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由于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废水、废气、废物的治理, 任意排放, 污染了附近的农田、水源和空气, 给农民造成一定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 企业驻地周围有关群众成了纠纷当事人;在引大灌区移民过程中, 由于土地管理的不严谨, 造成所有权属的争议纠纷, 有共同利益的群众成为纠纷当事人。因矛盾纠纷当事人的群体化而使其规模不断增大, 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㈢多样化以前,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主要以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为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导致农村矛盾纠纷多样化, 复杂化。经济纠纷、合同纠纷、土地征占拆迁纠纷、土地承包纠纷、土地流转纠纷、土地所有权纠纷、历史遣留问题、婚姻等方面的矛盾纠纷成为主流, 其范围包括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呈现多样化。

三、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成因

社会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 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自然条件引发的不稳定状况。地处边远山区的乡镇, 资源匮乏, 自然条件恶劣, 由于长期的干旱, 造成农民大多数欠收甚至绝收, 再加农业基础设施差, 许多村的农民吃水问题得不到解决, 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 思想动摇, 怨言较大, 上访不断。二是基层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 缺乏政治敏锐性。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低, “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思想严重, 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较差, 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 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三是基层民主化、法制化管理不够健全, 与群众的需要不相适应。随着居民法制意识的增强, 关心集体经济, 要求村务、财务公开的人越来越多。四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组织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村基层干部专业结构单一, 村级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不够, 法律知识欠缺, 处理问题时主观因素影响大, 少数干部法律意识差, 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在群众中失去了信任。五是由于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矛盾纠纷。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以口头协议为主, 有些出租土地协议过于简单、内容不完善, 对弃耕的土地流转时与村上签订协议, 主体错误等。埋下矛盾纠纷的隐患, 随着流转业主经营状况的改善, 农户要求收回土地使用权, 因此导致此类纠纷的现象普遍高涨。六是林权改革中出现的山林权属之争。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 广大农民群众对山林、土地倍加珍惜, 由于历史原因, 存在县乡、乡乡地界不清问题, 群众争议大, 意见不统一, 处理不当, 可能引发较大规模的上访。七是招商引资过程中长远考虑不足, 造成企业与地方群众的矛盾。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引进一些“三高”项目, 致使企业驻地的空气、浅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使当地群众深受其害, 矛盾纠纷不断。

四、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

为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依法、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农村社会的能力。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㈠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健全教育管理机制。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要以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为出发点,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要加强法制教育。要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采取送法下乡、逐村讲法、赶普法大集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 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㈡健全组织机构, 规范农村土地、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是当前农村矛盾的热点和焦点, 且矛盾数量较大, 牵涉面广, 有效解决此类矛盾, 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实县级农业承包合同仲裁机构, 与乡镇农经、司法部门联动, 及时掌握农村土地承包的矛盾, 按照法定程序, 积极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依法公平、公正的调解和仲裁工作。二是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心, 制定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 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指导签定内容详实、条款清晰、责权明确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 并做好鉴证备案工作, 杜绝订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时的随意性和粗放性, 从源头上消除土地流转的矛盾隐患。三是进一步完善乡镇村级财务代管中心, 切实发挥其职责, 管理使用好集体资金, 开展惠农专项资金审计、干部离任审计和工程项目审计, 及时公开村级财务, 接受群众监督, 给群众一个明白, 还干部一个清白。

㈢拓展民意表达渠道, 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 是迅速化解矛盾的主要措施。一是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 要广泛征求和听取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减少和防止随意性, 让政策和决策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 从源头上预防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 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渠道。要向社会公布信访行政机构和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的联系方式、工作程序和标准等相关事项。

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一是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确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二是坚持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 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 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 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三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切实搞好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疏导和化解工作。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调解相关法规 篇2

一、农村矛盾纠纷产生的新特点

从农村矛盾纠纷的发展变化上看,矛盾纠纷主体呈多元化并存的趋势。农村矛盾纠纷的主体,已不再是单纯的村民之间、邻里之间的一般性纠纷,而是公民与法人、法人与法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矛盾纠纷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矛盾纠纷的界定标准、调解范围、调解内容和调解方式等发生变化。

从农村矛盾纠纷的独有特征上看,矛盾纠纷范围呈多领域交织的态势。农村矛盾纠纷除传统的婚姻、家庭、赡养、宅基地等纠纷外,土地承包、征地补偿、经济合同、房屋租赁、劳动争议、福利待遇等由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加,且与行政纠纷、经济纠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混杂在一起交织发生。还有一些矛盾纠纷搀杂的情感因素也比较多,多因小事引起,具有易冲动、易激怒的特点,有的因为“咽不下这口气、想教训他一下”而出现矛盾纠纷。

从农村矛盾纠纷的调处难度上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难度有增大的架势。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不相适应,且极易发生强烈碰撞,直接导致农村各类矛盾纠纷成因多样化。因此,矛盾纠纷牵扯的行业部门多,涉及的当事人多,利益冲突比以往更趋严重。从实际排查调处的情况分析,当事人“以我为本”的心态占据上风,面对邻里矛盾,一方当事人反复要求调处,另一方当事人断然拒绝调解,使调解工作无法展开;面对治安纠纷,有理一方坚持要求依法办事,理亏一方揣着明白装糊涂,凡一时不能满足个人愿望要求的,就以上访为要挟,导致一些纠纷久调不处。

二、调处农村矛盾纠纷面临的新情况

在人员配备方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状是:乡、村级调解组织专职人员少、人员兼职多,工作精力容易分散,科班出身的少、半路出家的多,法律知识相对贫乏,加上调解技能不够过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协作配合方面,存在相互推逶的现象。按照调处分工原则,调处矛盾纠纷,应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综治办予以协调配合,现实是:一旦出现矛盾纠纷,少数部门就以“解决矛盾纠纷由综治办去办”为由一推了之。

在实际操作方面,调解程序和文书制作不够规范。存在轻文书程序、重口头结果和重调轻防的现象,一般情况是出现了矛盾纠纷再去调解,定期分析研究和详细排查的情况比较少见,另外,矛盾纠纷结案后对履行情况回访也较少。

三、化解农村矛盾纠纷采取的新对策

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是司法行政工作主题之一,也是我们一项经常性的、基础性的工作任务。要破解当前存在于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难题,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学习培训。若要适应新时期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需要,就必须要有相当的法

律知识和业务水平,而学习培训正是增加法律知识、增强业务技能的有效途径。要从镇情、村情出发,借助政法部门、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力量,对调解人员尤其是综治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经常性的学习培训、轮训,强化业务知识与技能,同时,引导、鼓励和支持调解人员参加函授学习和自学考试,立足岗位自学成才。

二要增强责任心。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成效如何,取决于调解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调解人员必须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使之在农民群众中敢说话、说真话,且说出的话有人听、让人服,为此,要增强工作责任心,克服“惧难”和“怕烦”的思想,用规范、合理、适用的工作奖罚制度,来提高调解工作效能。

三要依法调解。调解必须走合情合理合法之路,要坚持自愿平等原则,在各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愿调解不得强制调解,只能引导当事人走诉讼道路。要坚持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为由阻止当事人起诉、申请仲裁或者行政复议。要规范调解操作程序,大力推行庭式调解,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另外,对政策、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可参照乡规民约和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四要抓好防范工作。本着调防结合、重在防范的原则,努力做好标本兼治、调防结合的文章。时下,最要紧的是:围绕建设和谐竹坪的目标任务,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的部署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从增强农民法律意识、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入手,引导农民群众学好法、用好法、守好法,帮助农民群众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同时,要善于察言观色,对于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早预测、早介入、早处理,力争使各类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农村矛盾纠纷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权利意识蓬勃兴起的社会,也是一个公民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的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利益主体天然存在利益差异和对立。为了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必然会展开多种形式的利益博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农村旧有的稳定秩序被打破,各种由利益博弈引起的利益纷争不断,社会矛盾丛生。农村调解被视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实践证明,调解制度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优良制度,是解纷息争、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有效制度,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符合最广大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强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农村调解制度的现实状况

我国于2010年8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并且此法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证明了我国对农村调解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已经很重视了,但调解制度在运行中饱受诟病。

(一)农村调解员队伍自身法律素质不高

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纠纷处理的法律效果。目前我国农村的调解员多由本地村干部担任,其法律素养的缺乏使其不能在调解过程中依法公正履行职责,从而对调解的公信力和制度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二)农村调解制度规范建设缺乏

目前农村调解制度缺乏统一的程序规范,从而使调解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势必影响调解制度本身的公信力并对调解制度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规范的调解程序化建设是取得公正调解结果的根本保证,农村调解制度中程序规范的缺失将难以保证取得公正的调解结果,从而制约农村调解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农村调解结果缺乏法律执行保障

我国法律规定调解委员会只能在双方自愿原则基础上进行调解,其调解结果只具有民事合同效力。调解委员会的自治性质决定了其只能依靠个人精神奉献开展工作,缺乏履行工作职责应有的资源保障。这使得许多农村人员调解委员会工作因缺乏财力和人力支持而难以为继,这将会制约农村调解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农村调解制度尚不完善

农村调解制度存在很多漏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农村调解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不够,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经常受到上级政府机关或者是上级领导的影响,在人们寻求帮助的时候,有人会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找上级”、“找领导”来干涉调解以取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而导致调解委员会不能独立、公正进行调解的原因是法律本身对于调解的规定不够完善。

二、充分发挥调解制度优势

完善的调解制度,其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矛盾纠纷,而且还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要重视调解制度建设和做好调解工作。

(一)健全农村调解组织

《调解法》规定,农村调解组织的真正主体是村民委员会内的调解委员会。健全农村调解组织就是要健全调解委员会的建制,也就是要规范调解员的选任。根据《调解法》规定,对调解员应当严格实行选任制度,杜绝关系户兼任的情况,真正实现调解员工作身份的独立。广大农村应建立司法部门指导下的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三级调解网络。司法部门应加强村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管理,健全较为规范和高效的调解程序,促进村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制度化和常规化;要加强村民以及基层政府对于村民委员会的监督;要建立和完善调解员制度,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能力,促进民间调解员制度化、规范化。

(二)提高农村调解员素质

在当今和谐社会下,合格的调解员必须具备与调解工作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业务、体能等从业素质,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大对调解组织建设的指导力度,结合整顿和调整基层调解组织,坚持高标准选配调解员,确保将那些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熱心公益事业、品行良好、办事公道的中青年人充实到调解员的队伍中来;调解员要严格遵守调解工作纪律,重视职业道德,坚持依法调解;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特别是基层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应经常深入基层,协助调解员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进行“传、帮、带”。既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调解能力和技巧。

(三)适当增加调解机构的经费

现行的法律法规均规定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因此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调解委员、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解决;或者司法行政机关通过争取同级政府的支持,解决调解的指导和表彰经费。对于经费不足的问题,调解应当有独立的运行经费保障措施,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监察部门检查和社会监督。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另外调解员的补贴可以通过预算由县财政拨付,财政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调解工作经费保障落到实处,促进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大调解制度的宣传力度

农村矛盾纠纷 篇4

为了研究分析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人民调解这一方式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 本人特在暑假深入基层调研。

一、社会转型期农村矛盾纠纷情况

根据各类数据显示, 近年来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呈上升势头, 因家庭、邻里、婚姻、继承、抚养、财产、生活等引起的矛盾纠纷, 在受理案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纠纷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造成村民关系紧张, 甚至长期对立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如何使矛盾、纠纷得以化解, 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就必须在调解技巧上下功夫。结合工作实际及经验, 就如何调解农村矛盾纠纷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二、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

农村地区矛盾纠纷主要呈下列特点:

1、易激化。

辖区地域宽广, 山大人稀, 农村人口中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大多出门务工经商, 留在家里的除了孩子外, 以中老年人为主。这部分人群由于以前条件所限, 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 对于相关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掌握不透彻, 所以当亲戚、邻里、同村村民之间发生纠纷时, 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不是通过法律手段来平息纷争, 而是以武力解决, “拳头才是硬道理”。结果在冲动的驱使下, 往往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反而恶化成治安或者刑事案件。

2、群体性。

农村地区自古以来亲情观念就比城镇要浓厚,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均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 但靠血脉关系形成的宗族观念并没有改变。

3、集中显现性。

由于辖区地处偏远, 所以大多数农村家庭中, 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外务工经商, 仅剩老弱妇孺留守家中。这种情形造成了当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 事情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即使当时经由村干部或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依规调处了, 到年底家庭主要成员返乡时, 这些矛盾再由这些外出返乡人员提起新的诉求, 于是形成了大量矛盾纠纷在年底集中突显这一现象。

4、隐蔽性。

许多矛盾纠纷最初是由一些琐事引起, 由于亲戚、邻居等关系羁绊或是在场亲友、邻里居中调停, 并没有酿成大的冲突。但在双方甚或多方当事人心中并没有彻底淡忘, 反而埋下今后冲突的隐患, 一旦有了合适的理由和机会, 某方当事人就会存心挑起新的矛盾。

5、长期性。

当前在农村地区出现的矛盾纠纷, 许多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 而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延续了几年甚至十几年, 当时法制并不健全, 当事人没有依法解决纠纷的意识, 但随着近年来法制宣传工作的大力开展, 农民法律意识不断提升, 懂得了依法依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于是以前的矛盾在现阶段集中显现。

三、现阶段如何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针对上述现阶段农村矛盾纠纷所具有的特点来分析, 不难看出, 要想在现阶段求真务实的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村级调委会调解员和各村矛盾纠纷信息员, 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摸排相结合、矛盾纠纷集中整治等活动形式, 及时掌握新发矛盾纠纷线索, 以便调解员及时主动介入矛盾纠纷, 防止纠纷激化、扩散。

2、在得到矛盾纠纷线索后, 无论是村民主动申请调解或者调解委员会主动介入的案件, 都不应该仅仅考虑双方当事人, 还应包括其家庭成员。

3、在结合平时例行摸排矛盾纠纷线索的基础上, 每年年底返工潮出现以前, 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矛盾纠纷摸排整治专项行动。不仅仅是要摸排新线索, 以前调处过的矛盾纠纷, 也应该在这时一并回访一遍。以免旧矛盾虽经调处但并未真正平息, 矛盾双方家庭主要成员返家后产生新问题。

4、矛盾纠纷发生时, 不能仅仅就事论事,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要结合案情仔细分析, 梳理纠纷背后的深层面原因, 找到矛盾根源, 调解人员对症下药, 从而矛盾纠纷得到彻底解决。

四、制约当前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因素

1、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亟须加强。目前村、乡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员基本上都是由村干部或者是乡政府及乡直部门在职人员兼任, 缺乏专职人员。

2、人民调解案件卷宗制作有待规范。通过对人民调解案件卷宗抽查, 部分村级调委会制作的调解卷宗不规范,

3、人民调解“以奖代补”政策落实尚不完善, 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缺乏保障。部分乡镇至今没有将人民调解工作“以奖代补”纳入乡镇财政预算, 对人民调解工作也没有安排必要的资金予以支持, 致使人民调解工作开展难, 直接影响了其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五、改进当前人民调解工作的建议

1、加大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投入, 保障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正常运转。

绝大多数人民调解委员会都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 其调处案件所需经费都是由部门经费挤出, 必然影响调委会工作效率。

2、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 提高各级调委会调解案件水平。

可以考虑从当地离退休干部中选聘政策理论水平较高、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或者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担任专职调解员, 至少应该保证每个调委会中有一个专职调解员。

3、认真落实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奖励机制。

将“以奖代补”机制落到实处, 首先必须由各级政府将资金拨给人民调解委员会, 由上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对下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承办的案件卷宗进行检查验收后, 上级负责下级奖金的发放。

关键词:人民调解,农村矛盾纠纷

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土地矛盾纠纷调研报告 篇5

关于农村土地矛盾纠纷调研报告

针对当前农村土地矛盾纠纷多发的实际情况,笔者近期结合本人近年来驻京晋的信访劝返维稳实践和走亲访友座谈,梳理了所见所闻的200多个信访案例,经过归纳整理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农村土地矛盾纠纷情况浅析如下:

一、当前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的特点

随着粮食直补、税费改革等强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实施,征地占地补偿标准逐步提高,土地在农民心目中的“命根子”地位更加稳固,由土地引发的矛盾纠纷逐渐多起来,农村确权工作像是一根导火索,将多年来遗留下的土地矛盾纠纷一时间井喷引爆,接连不断有农民到各级政府寻求解决途径,有的甚至诉诸法律对簿公堂,土地问题俨然成为当前农村信访矛盾的主要方面,经过对其凸显的主要特征梳理归纳概括为“七多七少”:城市周边乡镇多偏远乡镇少,工程项目征地区多没涉及补偿的少,税费改革前累积的多之后制造的少,上升为干群矛盾的多单纯群众纠纷少,靠信访表达诉求的多走诉讼程序的少,软弱涣散混乱村发生多干部稳定的村反映少,发生在亲朋之间多其他关系少。

二、滋生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1、包的问题。一是超权限发包,比如有的村把条管部门林场暂时空置的林地发包出去,产生无效合同,当事人要求村委会补偿损失;二是账外发包,有的村发包时给承包人出具了承包合同和发包收据,但村委会忘记入财务账,由于财务不规范导致承包手续不完善;三是不规范发包,有的村委会因绿化等原因将“四荒”地零收入或低收入发包给村民,由于“四至”不清、现任不知情等原因与后来发包的矿山、其它“四荒”地等界限不清;四是多次发包,有的村对荒地和机动地搞短期发包,同一耕地不断变换承包人,承包人时有时无,承包费时断时续,导致承包过的和耕种过的都争要耕地权属。

2、增的问题。一是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开发利用等工程项目实施后,部分耕地发生方向、面积、位置、地力、形状等方面改变,出现相邻种植农户难以分清耕地界限的问题;二是实施旧村复垦造田项目时,对后来腾退的难缠户提高补偿标准,之前腾退户要求参照难缠户补偿的问题;三是农民承包新增耕地后,要求乡村及时参照二轮承包地落实惠农待遇的问题。

3、储的问题。有的乡村为下好招商引资先手棋,把村民的耕地事先流转回集体或个人名下,村民看到周边流转租金升高,以变更合同用途、流转合同不规范等原因提出利益诉求或要求终止合同。

4、征的问题。一是基层政府迫于征地进度压力,为部分失地农民办理低保等政策性补助,由于后来低保等政策变化,被终止低保等待遇,失地农民要求继续享受的问题;二是失地农民认为过去土地补偿不合理,要求执行新补偿标准的问题;三是由于同一时段重点工程征地补偿存在一村一价,有的村民要求参照相邻村补偿标准的问题;四是有的跨村承包土地在承包期因重点工程征地,但占地补偿留归村委会,这部分群众要求得到占地补偿的问题;五是解决设施农业用地时,乡村大多按照农民二轮承包剩余实际年限一次性付给地主租金,确权开始后原地主要求明确二轮承包合同到期后的土地权属问题。

5、让的问题。一是有的五保户将承包地私下让给照顾其生活的亲朋,但没有经过村委会变更,五保户过世后有的村委会调整给缺地村民,但是五保户的亲朋执意耕种,尽管村委会为缺地村民上了台账但不能正常经营;二是有的失户村民和年迈老人将承包地私下让给亲朋好友,但是后来有的村不予办理台账变更,并且要求重新调配给缺地农民。

6、换的问题。为了耕种方便,村民之间相互换种耕地,双方耕地面积、地力、位置不尽相同,有的虽然村委会台账变更了但承包合同和证书没变更,遇上征地、惠农补助等利益变化使一方受益提高,以致原地主要求终止换地行为。

7、延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村干部不稳定、重内容轻形式等原因,个别村尽管承包地也是一直由一轮承包自然延续下来,但没有填报二轮土地合同和证书;另一方面是二轮土地延包行为不规范,个别村干部在家闭门造车,群众不知情,证书、合同都在原干部家,没有下发到农民手中,确权开始后群众才上门索要。

8、分的问题。一是近亲属的土地在老人名下登记比较多见,个别村甚至全部是大家庭户头,无论是外嫁女儿,还是未迁入户的儿媳,甚至还有早已分户的儿子,都对大家庭户头上的土地权属和占地补偿各不相让;二是由于行政区划之间界限难分清楚或后来重新划分,导致边界区域早已发包的承包地和开垦多年的成熟荒地发生权属问题。

9、漏的问题。一方面是有的村每户都有无税费耕地,比如有的村全部油料地没有上账,有的村部分小队四等五等地没有上账等;另一方面,村里没有把个别农户的部分耕地登上台账,发生个人零星无税费耕地。这些遗漏的耕地当前一般享受不到惠农物资和补助,随着惠农力度不断加大,要求享受惠农待遇的诉求也逐渐增多。

10、转的问题。本村村民之间口头转包,特别是在外村民由在村耕种者代为履行税费义务,有的还按亩数给一定租金或收成好给一定的农产品,由于耕种者直接和集体发生关系,村里的台账逐渐就转到耕种者名下,地主不知情变更和不留意变更,在惠农待遇享受、土地确权等情况下才发现台账已经变更。

11、调的问题。一是在二轮承包前有的地区为发展公益事业等原因收回有的村部分耕地,后来把这部分耕地调整给别的村农民耕种,遇到占地补偿两村之间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有的村之间陷入了有法难依、有案难判、情理难断的尴尬境地;二是近年来在实施设施农业、公路建设、养殖园区、移民搬迁等工程项目时,对要求置换土地的被占地农民,乡村两级有的在本村范围负责给置换,有的跨村给予解决,由于对合同和证书变更等行为考虑不周,致使部分调地行为影响到后来的确权和补偿。

12、撤的问题。税费改革前,有的村迫于税费压力,对不能如期完成税费的耕地,村委会强行撤回,重新不规范发包,被撤对象集中为90年代的外出经商户、同煤轮换工和在村劳力少等家庭,近年来不断控告村委会的撤地行为,特别是同煤轮换工多年来在不断上访解决待遇的同时强烈要求退返耕地。

13、统的问题。税费改革前,有的村因生态建设规划形成了杏果园、苗圃、绿化带、经济林片区,规划区内全部或部分是群众的承包地或开垦的荒地,特别是形成的杏果园和苗圃,村级为增加集体收入发包给大户承包经营,有的失地群众反映当时没有获得补偿。

14、管的问题。当时因个别群众不想负担税费,有的村耕地变更比较频繁,在履行变更手续时有时没有经过乡镇一级,由于证书和合同是上级签证,致使有的村虽然进行了村级动态管理,但不能为后来的群众出具有效的变更证书和合同,再加上没有及时收回原证书和合同,后来就发生了一方台账有地和另一方持有证书和合同“两张皮”情形。

15、确的问题。作为确权一线战斗员和指挥员的村干部,由于文化素质等原因,有的在政策理解和政策执行上存在偏差,比如对当时是个人无税费承包地,台账现在都没有登记,有的村建议给确而有的村建议不给确,由于确权正在开展,还没有调查了解到各地对一些共性问题确权结果的差异性。

三、应对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的建议

1、强化一个意识。各级领导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把调处农村土地矛盾纠纷作为农村头号民生工程,既要当好“工程师”,又要当好“施工队长”,优化土地矛调生态,提升土地矛调状态,牢固树立“矛盾源于管理、干部就得受理”、“新官控住新账是职责、新官理好旧账是使命”的责任观,围绕不制造、不回避、不激化、不遮盖、不上交土地矛盾这一目标,切实做到为官一任管好一方土地。

2、做到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防止确权过程中新发的矛盾纠纷。针对当前农村确权进展不平衡的现状,要正确处理好县乡村与确权测绘公司的关系,避免“两张皮”,对事关全局、共性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慎重决断,如“外嫁女”、“入赘男”、“迁出户”等集体组织成员的身份认定和账外地确权等,防止发生一村一法导致群众问题参照找后账的不良现象。同时要重点密切关注问题村对这些共性问题如何确权,相关部门要切实督查、把关到位。

二是注重化解确权前已发的矛盾纠纷。认真梳理分析确权前已经引发的矛盾纠纷,建立农村土地矛盾纠纷调处台账,实行化解销账制和三级领导包案制,进一步降低农村土地矛盾纠纷存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三是注重预判确权后升级的矛盾纠纷。要充分认识到确权不是爆发矛盾的终点,潜在的矛盾纠纷还有一定比例,不仅要把已确的承包地动态管理好,还要把搁置争议和确到村委会名下两类土地下一步可能凸显的矛盾纠纷预判好,切实做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3、落实八项措施。

一是发挥部门联动作用。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和政府职能部门各自的优势,利用信访联席会议平台,形成解决土地纠纷的合力,要结合脱贫攻坚下乡驻村推进农村土地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接访、大调处活动,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力量在一线充实、问题在一线化解,实现“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乡(镇)”。同时,组织部门要把调处农村土地矛盾纠纷列入下乡驻村考核和各有关部门考核内容。

二是制定仲裁实施细则。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基层土地仲裁实施细则,对发生的每一起土地矛盾纠纷能够对号入座、按图索骥,提出仲裁结果,达到初步化解目的,防止基层推来拖去无办法无结果,群众只能往上访的问题,以及解决群众不愿到法院诉讼的问题。

三是加强荒地管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不断开垦荒地增加务农收入,随着粮食直补、税费改革等强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实施,农民逐步扩大开垦荒地面积,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可开垦的空间,荒地已经成为耕地的半壁江山。比如,有个乡确到群众名下的承包地有60718亩,集体名下就有25379亩,而其中有个村确到群众名下的承包地3127亩,集体名下就有4813亩,集体名下基本是开垦出来的荒地。当前基层荒地管理发包办法不规范,发包覆盖不彻底,越来越成为滋生矛盾纠纷的重要来源,建议基层政府出台荒地管理办法,及时把开垦三年以上的荒地纳入参照耕地范畴进行规范管理,并且给予荒地和耕地一样的惠农待遇。

四是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为避免当前农民解决土地矛盾纠纷信访不信法的倾向,建议基层政府在推动设立巡回法庭便于农民诉讼的基础上,把农村土地矛盾诉讼纳入司法救助范围,让困难农民的土地矛盾成为零负担诉讼,以实惠诉讼引导农民走入司法程序,减少因土地矛盾而缠访闹访甚至逼访的现象发生,让各级从访累中逐步解脱出来。

五是实行村级报账员县乡直管。村级报账员的重要职责就是直接管理农村土地,管账不做主、薪事不对称,直接影响土地规范管理。建议基层政府把村级报账员统一列入乡镇直接管理,县级农委经管部门备案,切实稳定村级报账员队伍,独立行使土地管理职权,达到村“两委”不能轻易更换报账员和违反规定干涉土地管理事项的目的。同时要把大学生村官固定到村级报账员岗位,报考县乡行政事业单位后必须留任原乡镇农经站并下派村级报账员岗位继续从事土地管理,对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给予晋职评优优先照顾。

六是参照户籍制度管理土地。在确权过程中,要彻底澄清二轮土地承包确权颁证底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到户实际情况台账,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管理信息平台,在实现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对每一宗土地建立“户口”底册,参照户籍管理,做到台账一变更一审批一授权,做到真正掌控和平稳应对今后确权主体老龄化带来的自然变更高峰,防止发生放任村级代管而乡镇当甩手掌柜的不良现象。

七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和规程。针对滋生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的15个主要环节和类型,结合基层实际,出台县级层面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工作的一整套制度,指导乡村开展新形势下的土地规范管理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因土地承包流转行为不规范引发的矛盾纠纷。

农村矛盾纠纷 篇6

关键词:企业矛盾纠纷;社会稳定;矿山;对策

一、矿山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和类型

当前,矿山正面临着深化改革的关键点,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众多。这些矛盾纠纷具有类型复杂化、内容多元化、调处困难化、矛盾极易激化等特点,其类型主要有:

(一)涉及企业改制、劳务用工等方面的矛盾纠纷;

(二)涉及到职工“五险一金”、工伤处理等方面的矛盾纠纷;

(三)涉及到家庭、邻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等方面的矛盾纠纷;

(四)涉及群体性上访的矛盾纠纷;

(五)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纠纷;

(六)企业在医疗事故等方面的矛盾纠纷;

(七)家庭婚姻方面的矛盾纠纷;

(八)企业与地方上的矛盾纠纷。

二、矿山矛盾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现阶段矿山矛盾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变革加剧。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论里,绝大多数的员工已经不满足于物资的需要,转向精神需求。这就使得,贫富差距的增加导致了精神需求的断代,精神需求的不满足导致心理失衡,由心理失衡而导致行为失控。许多群体性上访事件都能找到“仇富仇官”的深层次内因。

(二)企业改制加剧。在矿山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带来了职工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了企业纠纷的剧增。例如企业员工因改制而引发的福利待遇纠纷,离退休人员的政治待遇纠纷,新旧机制下的利益冲突等,均可激化、诱发矛盾。而且,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随着原有的利益格局的不断变化,集体和个人利益,企业和地方利益,领导和群众利益,包括劳资纠纷,消费纠纷,医保纠纷等,将会引发了各种各样更多的矛盾纠纷,且纠纷的性质越来越复杂。

(三)自我意识加剧。据统计,近十年,因婚姻关系引发的矛盾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不仅仅是指因“小三介入”,部分人缺乏或丧失了道德观念,引起的婚姻破裂。更多的还在于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每一个人对“自我”都更加肯定,从而难以容忍另一半的“失误”。因此,在六七十年代不会出现的比如经济收入出现较大差距,生活志趣大相近庭,甚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都有可能;导致原有的婚姻破裂。并且,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革,许多始料未及的家庭现象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企业稳定的隐患,是我们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经常要面对调解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我们针对三班倒的女职工多的企业。因家庭、婚姻关系出现裂变而影响到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过有人趁夜班时间跑到女职工岗位上去理论的现象,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干扰到本单位的正常工序。

三、如何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纠纷的对策

如何正确处理、预防企业内部矛盾,防止矛盾扩大,调处职工纠纷,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作,对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定期分析民情的基础上,还需抓好以下四点:

(一)增强法制建设。其实,群体性的矛盾大多是涉法问题,很多问题都可以纳入依法办事的流程的。因此要充分利用“七五”普法开局之年的大好时机,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工作的力度,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利用橱窗、内部网、黑板报、横幅、标语、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企业的各种法规和政策,使职工群众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二)增强组织建设。要挑选一些群众威信高、思想意识好、政治素质高,法律意识强的同志担任企业综治调解工作,并对这支队伍的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搞好节假日、敏感时期的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依法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稳定。

(三)加强人员管理。新形势下,要树立构筑“大调解”格局的观念。基层综治人员要有甘当调解员的思想境界,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提高依法调解的能力,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大调解的综合效应。要通过调处各类职工纠纷及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坚持依法办事,调解不成的,就引导其走正规的法律程序,杜绝越级上访的现象发生。

(四)加强平台管理。要积极探索企业矛盾纠纷解决的新模式。理论的探索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力求在第一时间掌握职工矛盾纠纷动态,及时化解企业内部矛盾。一是要整合现有综治、信访资源,建立便民利民的服务窗口;二是要搞好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和分析利用工作,实现归口管理。三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适时召开会议,总结情况,分析问题,提出要求,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综治责任制。

参考文献:

[1] 吴同性.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2012.

涉农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 篇7

1 涉农矛盾纠纷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涉农矛盾纠纷已由过去的单一、简单向多元、复杂发展,化解的难度加大。涉农矛盾纠纷存在如下特点和趋势:一是土地确权引发的宅基地争议、承包地权属和土地流转程序及合法性等产生的矛盾明显上升;二是新农村规划和城镇化建设中拆迁涉及群众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而引发的土地补偿费分配等纠纷日益成为涉农矛盾的热点问题;三是农民工劳务雇佣合同、劳动报酬等引发的纠纷尖锐复杂;四是民间借贷纠纷迅猛上升;五是农产品质量、种子、农业、肥料等购销、农业生产等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六是婚姻、财产、人身损害赔偿、邻里关系等纠纷仍占主导地位;七是税费改革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八是社会救助和民政帮扶引发的问题。以上涉农矛盾纠纷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经济发展[1,2,3,4]。

2 涉农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是宅基土地界限不清,权责不明,村组及主管部门未及时解决相关矛盾,加深矛盾纠纷;二是农村土地流转中利益分配不均,农民合法权益在土地流转中受损,从而引发各种纠纷;三是农民法治观念薄弱,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遇到矛盾纠纷时易出现过激行为进而引发恶性事件;四是在农业执法过程中,一些执法人员办事不符合法律法规,导致“三农”纠纷未妥善解决,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五是部分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行政不作为,群众利益受到侵犯,是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六是目前的法律法规无法涵盖“三农”新问题,造成了法律层面的缺失与空白。

3 化解涉农矛盾纠纷的对策

3.1 以人为本,提高处理涉农矛盾纠纷工作水平

一是着力换位思考,在处理各种纠纷的过程中,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更加全面地了解事实真相和诉求,寻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法。同时要引导矛盾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在更理性的层次上看待问题和解决矛盾。二是以谋民之利和为民服务为工作宗旨,既要把握诉求群体的整体利益,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尊重诉求群体的个体权利,为维护其利益提供服务。同时,也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进一步促进矛盾的自我化解。三是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加快解决农村社会以及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5,6,7]。

3.2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切实减少农村矛盾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很多涉农矛盾才能迎刃而解。一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立足循环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破特色,兴业富农。依托现代农业园、农业科技园等载体,通过财政补贴或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积极鼓励农民建立多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体系。二是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兴业富农“火车头”牵引带动效应。三是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的规模和范围,充分用好“地票”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保障农民权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推动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发展,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让农民有能力挣钱。

3.3 立足干部行政能力,提高驾驭农村问题的能力

农村要稳定,关键在基层组织,重点在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一是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提高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科技素质,重点加强经济法规、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加快打造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德才兼备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三是提高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政策培训,真正把党在农村的政策宣传好、贯彻好、执行好,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高认知水平,严格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不讲人情、搞变通。四是注重基层党员发展与“两委”班子建设有效结合,在农业生产专业户、个体经营户、有技能的返乡农民工中选择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创劲足的人才,定向培育,带职锻炼,进一步充实农村干部队伍。

3.4 健全涉农矛盾预警机制,切实做好源头控制

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只有及时排除矛盾隐患,才能减少和避免矛盾的发生。一是以基层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为核心,建立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加快实现利益诉求表达的规范以及党群和干群的有效沟通,进一步防止、减少、弱化矛盾的产生。二是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有效结合党建和组织建设的各项活动,整合信访信息资源,拓宽信息渠道,健全信访体系框架。定期开展舆情收集和分析,推行重大决策、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努力掌握矛盾调节的主动权,不断完善信息分析研判制度,消除矛盾纠纷隐患。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勤排查,早化解。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调处网络和组织体系,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3.5 综合治理,及时有效化解涉农矛盾

当前的涉农矛盾日益复杂多样,牵涉领域越来越广,必须多方联动,构建矛盾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一是构建以司法为主导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解决纠纷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组建涉农律师服务团,架起政府和农民、农民和司法机关之间沟通的桥梁,把信访引向信法,把无序变成有序。三是完善涉农纠纷诉讼程序,从利农、服务“三农”的角度出发,开辟涉农纠纷诉讼“绿色通道”,努力实现诉讼便民化、快捷化,使涉农当事人更加理性、更加充分地行使好诉讼权利。

3.6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送法到农村

解决涉农矛盾纠纷的关键是提高村民法律素质,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一是做好农村普法工作。围绕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普法宣传教育。二是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发展积极向上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从思想根源上减少发生矛盾纠纷的因素。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培养村民健康心态,提高维护稳定的自觉性。

摘要: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转型时期,涉农矛盾纠纷急剧上升。从涉农矛盾纠纷的现状和涉农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涉农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化解涉农矛盾纠纷的对策。

关键词:涉农纠纷,原因,问题,化解对策

参考文献

[1]高名姿,张雷,陈东平.差序治理、熟人社会与农地确权矛盾化解:基于江苏省695份调查问卷和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5(6):60-69.

[2]王桂芳,彭代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同”流转与农地矛盾转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

[3]徐唐奇,杨俊,张安录.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矛盾与化解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641-645.

[4]邵战林,朱道林,李瀚鹏.农牧交错带农林牧用地管理矛盾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3(3):24-28.

[5]黄延廷.农地确权:化解人地矛盾的根本途径:兼谈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1):20-23.

[6]马怀礼,李颖.当前“三农”的两难矛盾及其解决的基本思路:论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下的农业农场化经营方式的创建[J].江淮论坛,2008(1):32-38.

履行知情同意手续规避医疗矛盾纠纷 篇8

现代社会患者和家属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医疗纠纷时常发生, 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履行知情同意手续, 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医方在诊疗过程中拥有较大的决定权, 患者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 为保护患者的这项权利, 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严格的要和求规定。例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在第62条中就有规定:“医疗机构应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等的知情权予以充分尊重, 在手术实施、行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时必须对患者做出必要的说明, 当遇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而不方便向患者解释的情况, 需将情况告知家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第11条如下规定:“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将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以及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等情况如实的告知患者, 及时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但会对患者造成不利后果情况应尽量避免。”

2 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和患者的同意权

知情同意是患者的一项权利, 是医生的一项义务, 医务人员必须尽量简单明了的向患者说明情况, 让患者在了解自身病情的基础上, 还要让其了解采取的治疗措施、医疗意外以及可能发生的医疗并发症和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等情况, 使其在知情且自愿的情况下做出承诺, 并签字同意, 患者的知情权最后转变为患者对医疗风险的承担, 是避免医疗纠纷发生的根本措施之一。由此可见, 知情是基础, 同意是核心,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2.1 医务人员的告知义务

以往在医疗实践中一直将患者作为服从对象看待, 当遇到紧急情况或者危重病情时, 却采取不正确的做法, 如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向患者家属交代, 但对患者却进行保密。医务人员要明白患者才是知情同意权的主体,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由其他人代为行使。当执行告知义务时要采用比较恰当的时机或方式, 以免对患者的疾病治疗以及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还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且需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需要全面、真实、准确客观地履行告知义务, 由患者或其他监护人等自主做出选择, 切忌误导或者不适当地影响患者, 而且告知内容原则上应当尽可能书面化, 口说无凭、签字为证[1], 当遇到紧急情况不能以书面形式告知时, 应明确要求医务人员或相关医疗服务人员在事后临床详细、忠实进行的记录上签字证明, 作为证明材料, 避免在今后可能出现医患纠纷时处于举证不能的局面。

2.2 患者的同意权

在知情的基础上患者作出的同意, 是患者决定权的重要体现, 包括如果患者接受治疗将对其身体所作的处置、不接受治疗将可能产生的后果、理解医生对其说明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副作用等。有同意能力的患者必须对于医师说明的症状、医疗行为的选择及危险性等有充分的理解, 并对是否接受该治疗有决定的能力。若患者具有健全的意识状态, 足以理解同意内容时只要其同意即可。如果患者本身不能了解同意的内容, 此时应认为须由他人代为同意。判断有无同意能力, 应当以有无识别能力为准。

3 规避医疗纠纷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 特别是因为病案知情同意书未完善, 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时而发生[2]。笔者作为一名在医院病案室工作的医务人员, 平日接触大量的病历资料, 其中包含各种类型的知情同意书, 对于该院临床科室在病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医患争议有切身的体会, 在这里提出有关知情同意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

简要说来, 该院医疗实践中对履行知情同意手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建议有如下几点。

(1) 知情同意书基本上都是本院甚至本科室自行拟定, 与其他科室的相类似医疗文书制作上不统一, 如手术风险、并发症有的列得多, 有的列得少, 甚至同一种手术有时知情同意书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 缺乏权威标准, 这就给患者一种错觉, 以为手术风险、并发症等是医院随便列举的, 导致患者对此颇有微词。因目前知情同意书局面混乱有必要由相关权威部门 (如中华医学会制定统一常见疾病诊疗的知情同意书, 而且, 应以普通民众能够充分理解知情同意书的具体内容为要求。

(2) 知情同意书的具体内容专业性强, 晦涩难懂, 加之医生在实施告知时走过场, 患者及其家属似懂非懂, 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听懂。建议医院最好在采用统一制定的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 再根据每名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告知, 这虽然会增加医生的工作量, 但却至少可带来两个有利因素, 其一是由此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 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二是可以避免许多医疗纠纷。

(3) 告知方式有待改进, 告知面过于狭窄。建议医院需要告知患方的信息一般应当包括:疾病的状况、治疗的性质和目的、风险、成功的可能性、如不采取治疗的后果、其他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的利弊, 还应包括有关医护人员的相关情况、治疗费用等。

(4) 告知时机不恰当。比如签署麻醉知情书常常选择在患者已经被送至手术室方才进行, 患者家属考虑讨论时间不够充裕, 容易产生紧迫情绪, 一旦发生不良手术后果, 家属往往难以接受。建议医务人员应当给予患者或其家属充分的讨论考虑时间, 使其对治疗风险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避免思想上的巨大落差。

(5) 由于文化水平限制, 有些患者难于理解医生对其进行的告知, 有的甚至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 在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常常由其家属代劳。建议科室在遇到类似问题时, 最好向患者的近亲属详细告知检查、手术的相关内容并签名, 实在无法书写的, 最好由医生先写好以上字样及签名, 再让患者本人按照医生所写内容进行临摹, 并加按手印。

(6) 个别医师告知意识不够, 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 忽视卫生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常常病人出院后才发现遗漏签字, 再进行伪造。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亟需强化有关知情告知方面的医疗操作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培训。

综上, 尊重病人、理解患者, 在医疗工作中正确及时履行知情同意手续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避免医患纠纷的关键, 医学发展史证明, 医务工作者只有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才能获得患者支持、配合诊疗工作, 推动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摘要:在医生对患者进行某些特殊检查、治疗时要求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这是医疗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医院正确而及时履行知情同意手续既是对患者权利的保护, 又能够从很大程度上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该文以患者知情同意的相关法律, 结合临床医疗工作中常见的履行知情同意手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知情同意,临床诊疗,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林美霞, 曾宝玉, 彭碧云.提高病案质量, 防止医疗纠纷[J].中国医院统计, 2004, 12⑷:375.

化解公安交通管理矛盾纠纷的思考 篇9

一、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容易诱发矛盾纠纷的几个环节

1.执法态度环节上, 少数民警执法方式简单、态度粗暴, 不愿做、不懂做、不会做群众工作, 导致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不理解、抵制、甚至抗拒执法。少数窗口民警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差, 群众办理业务, 往往要跑二、三趟, 容易产生急躁情绪, 与民警发生冲突。

2.执法程序环节上, 表现为执法不公, 随意执法, 对违法行为的处理重处罚轻教育, 执法表面化, 群众对此很有意见。具体为:

(1) 法律文书填制不规范。部分法律文书填写不完整、不规范、随意变更, 甚至发生错误, 致使当事人对民警进行投诉。

(2) 违法行为取证不充分。部分民警证据意识比较薄弱, 对部分违法行为认定的证据不确凿充分、不符合法定要求, 提取的证据未依法固定或不符合法定证据规则, 直接影响了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3) 执法履行程序不到位。在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中, 询问笔录未按规定制作、法律文书未依法送达。在交通事故处理中, 超过法定期限做出事故认定等程序瑕疵依然存在。在执勤执法活动中, 有的民警存在重证据轻程序的思想, 只重视适用法律正确, 对交通违法行为认定准确, 而忽视了当事人的告知、听证权利;对交通违章暂扣机动车、滞留证件等不及时开暂扣凭证, 不按规定移交;有的为方便处理, 不符合扣车扣证却扣车扣证, 甚至超期扣车扣证。执法主观随意性较大, 执法不公, 执法不严, 个别民警在一些事故案件的处理上以罚代刑, 降格处理, 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

3.工作效率环节上, 表现为交通事故、车管业务、违法行为处理拖拉等问题引发矛盾纠纷。如部分窗口民警业务不熟练不规范, 服务态度不好, 便民利民措施落实不到位, 对办事群众厚此薄彼、执法随意性大、自由裁量权高等, 极易引发群众不满情绪, 从而造成矛盾纠纷。

4.执法方式环节上, 部分民警执法方式有误, 直接影响到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比如过去有些民警躲在群众看不到的地方进行电子拍摄, 群众很反感, 认为这是“钓鱼执法”。

二、诱发交通管理矛盾纠纷的原因

产生公安交通管理矛盾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法律法规不完备, 机制体制不适应等客观原因, 又有民警素质不高、观念陈旧等主观原因:既有内部管理的自身原因, 也有外部因素。

1.民警素质不高, 执法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工作程序不够完善, 公正性、程序性不够规范, 部分民警对严格的执法规范缺乏正确认识。

3.执法环境日益恶劣, 民警履行职责举步维艰。在媒体报道经常有失公允, 执法过错追究严厉的现实情况下, 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产生了畏难情绪, 思想上有包袱, 工作中放不开手脚。又如当事人认识不到自己的违法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存在的潜在威胁, 认为交警只会开罚单, 追求经济效益, 对交警的工作不理解, 不支持。

4.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执法环境复杂, 人情关系网、说情风严重, 民警执法办案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 影响了正常的执法办案。群众法制观念淡薄, 不愿作证, 不肯配合公安机关办案, 取证难, 打击处理难。

5.缺乏监督力度。一是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整改监督不到位, 屡禁不止, 屡抓屡犯。二是监督滞后, 许多问题发生后, 再去查处通报, 监督缺乏前瞻性和预防性。三是执法过错追究不力, 往往从维护单位集体荣誉方面考虑得多, 避重就轻, 遮遮掩掩。

三、化解公安交通管理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思考

公安交通管理矛盾纠纷化解, 要结合创建“和谐交通”新战略, 努力打造安全文明、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实现“四个转变”, 即执法手段上由“单纯处罚型”向“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型”转变;在执法态度上, 由“居高临下型”向“平等互重型”转变:在执法方式上由“粗放随意型”向“严格规范型”转变;在执法目标上由“有限目标型”向“综合满意型”转变。同时, 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 素质现代化

首先, 要加强对广大民警的教育, 提高依法严管意识。进一步明确做好城市交通秩序管理工作, 依法严格纠正、处罚交通违法的重要性, 使民警深刻认识到只有依法严格管理, 才能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遵章守法意识, 养成文明的交通习惯。其次, 针对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民警的业务培训, 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使民警既能坚持依法严格管理, 又能做到公正、文明执法, 避免社会不良反映。再次, 在坚持依法严格纠正、处罚各类交通违法的同时, 要善于加强调查研究, 善于发现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和动向以及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完善管理方法, 把依法严管与科学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提高警务效率:比如, 针对交通流量不断增长, 交通拥阻经常发生等问题, 要在下大力量研究调整交通流量、流向, 合理渠化交通的基础上科学部署警力, 合理安排勤务, 并加大对主干道路、重点路口管控力度, 对管理薄弱的路口、路段, 加大机动巡查力度。扩大管控的覆盖面。在解决违章占路等难点问题上, 紧紧依靠各辖区政府, 与各有关执法部门密切配合, 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 坚持集中治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清理一处, 巩固一处, 并以点带面, 促进辖区交通秩序的进一步好转。从而真正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信的执法环境, 提高执法公信力, 减少执法冲突。

(二) 执法人性化

1. 以人为本、人性管理。

在日常交通管理工作中, 我们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理念, 一切交通管理措施都要适应整个社会对公民权益和生命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把思想、立场调整到保护和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更好地树立队伍形象上来。

2. 规范执法、公正执法。

在路面执勤纠正和处罚违法者时, 应严于律己, 依法办事, 一视同仁。在处罚时要做到事实清楚, 理由充分, 处罚幅度适当, 不能乱用自由裁量权, 做到对内对外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城里农村一个样, 消除执法不公现象, 让违法者无机可乘。另外, 要严格依法按程序办案, 杜绝违反程序办案现象, 对拒绝检查驾车闯卡车辆不予追赶, 可采取记下车号, 下达违法行为处理通知书, 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 罚教并重, 方法灵活。

在路面执勤执法中要以交通安全“五进”宣传为契机, 把宣传工作带上路, 做到在对违法驾驶员进行处罚时不忘交通法规宣传。首先指出驾驶员违反法规的条款及处罚依据;其次讲解违法行为的危害, 从而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再次语言要简练, 切忌哕嗦;最后要区别不同对象进行宣传, 对性格爆躁, 脾气倔犟的人不气不激, 避其锋芒, 缓而软治;对死缠软磨的人不发脾气亮出底牌, 绝其妄想;对明知故犯, 投机取巧的人不讽刺, 不挖苦, 多做工作;对性格内向爱面子的人要因势利导;对知错改错的人要灵活处理, 予以方便。

4. 文明办案、礼貌待人。

执勤民警在路面执勤查纠违法行为时应把自己摆在与驾驶员平等的位置, 尊重对方的人格, 礼貌待人, 以理服人, 尤其是当违法者为自己申辩时, 要耐心倾听, 让对方把话说完, 然后针对其辩解的理由向其宣传法律法规知识, 指出其违法行为和处罚依据, 这样做既可使违法者受到交通法规的教育又能避免伤害违法者的自尊心, 减少对抗心理。

5. 果断处置, 化解矛盾。

当执勤民警与违法者发生矛盾时, 要学会沉着冷静, 果断应对, 妥善处理。首先转移处理空间, 把违法者带离现场到办公室处理;其次转移处理时间, 可约定另外一个时间来处理;最后将违法转交其他同事或上级领导来处理。路面执勤民警要打牢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 放下架子, 端正执法态度。创新执法理念, 以理性、平和、文明、高效、公正的执法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三) 加强现场调解力度, 提高调解能力和技巧

公安调解是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 同时又是新时期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和技巧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控制现场, 分别向双方了解情况。民警到达现场, 如双方正在激烈争吵, 民警首先要将双方情绪稳定下来, 控制纠纷进一步恶化, 然后及时将双方当事人劝开或劝离现场, 先让一方当事人上车, 另一方当事人在车外稍等, 再分别向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

二是耐心聆听, 找出纠纷的起因。向双方了解情况时, 民警要耐心地倾听当事人的陈述。一边听, 一边进行梳理, 判断是非, 最终确定引起纠纷的准确起因。

三是寻找共同点, 征求当事人的意见。民警了解有关情况后, 分别向双方当事人征求意见, 对双方当事人的合理诉求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工作和法制教育, 尽可能缩小分歧, 寻找共同点。

四是找出切入点, 提出处理意见。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后, 民警要趁热打铁找出解决纠纷的切入点讲政策讲规定, 及时做出处理意见。同时分别对双方当事人做工作, 直至双方当事人同意民警作出的处理意见为止。

民警在现场调解处置时, 还要掌握以下三个技巧:一是在路面执法时, 开始就应指出对方违法所在, 避免矛盾指向民警。二是对交通事故等纠纷现场要将双方当事人分开, 使双方没有接触的机会, 让他们冷静下来, 进而能理智地分析和面对眼前的问题。三是联系当事人的家属或知情群众帮助调解。如遇到非常复杂需要进一步查证的情况, 则可以移送拥有管辖权的派出所妥善处理。

(四)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力度

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让交通安全深入人心, 彰显突出人性理念。由于交通安全宣传不到位, 群众遵守交通意识淡薄, 如现在的电单车到处横冲直撞, 交通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因此基层交警大队要结合“五进”宣传工作, 立足实际, 多动脑筋, 多想办法。首先,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在各社区、群众活动广场中心区域开展大型宣传造势活动, 深入学校、企业、单位、农村、家庭, 通过上交通安全课、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典型交通事故展板、播放宣传光碟等方式, 不断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 做一个文明礼貌出行人, 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对当前道路交通事故案件频发, 群众普遍反映理赔难、救济难的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 积极探索, 与人民法院、保险公司联合成立专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道路交通法庭、道路交通及事故处理法庭。如2009年7月31号南宁市武鸣县交警大队在大队专门成立“法院驻交警大队调节处”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保险、交警、法院三方既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 提高了效率, 又能互相监督, 实现事半功倍, 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这种模式不但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 而且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走出一条创新的交通管理工作事故处理新路子, 充分整合有效利用保险、交警、法院等社会资源, 实现了法院、交警、群众“三赢”的良好效果。

农村矛盾纠纷 篇10

该中心主要职责是:一是及时调解各类纠纷, 引导信访人依法逐级走访, 推动信访案件和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并通过调解工作, 宣传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 教育信访人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 及时向有关领导和单位汇报调处化解情况。二是做好矛盾纠纷预警、信访评估等工作, 及时排查系统内各类信访隐患, 掌握各种不安定因素, 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防止激化, 并及时汇报重大或群体性信访事项。三是对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 由相关人员组成的调解组进行调处化解, 一般进行1~2次调解, 调解成功的, 及时终结;若调解不成功, 经局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主任签字, 可以向焦作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移交。四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 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 引导信访人因调解不成向人民法院起诉。五是调处化解纠纷时, 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 依据政策, 充分说理, 耐心疏导, 消除隔阂, 帮助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六是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 制作笔录, 签定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应当有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的签名, 并加盖局行政公章。七是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该中心主要工作程序为:审查申请、受理告知、调查审理、调处化解。每周三下午为集中调处化解时间。调解承办人员根据查明的事实和调查掌握的证据, 分清责任, 及时提出调解方案, 方案中要确定调解的时间、地点、召集人和参加人员, 提前告知当事人。每次调解会, 均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知名人士1~3人参加。召集人一般应由第三方人员担任。调解时, 应让当事人双方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要求, 用事实和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经过调解, 达成协议的, 承办人员应及时制作《调解协议书》一式四份, 分别由双方当事人、群众来访接待室和信访局保管;若调解不成功, 及时向焦作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移交。

上一篇:错误及原因下一篇:灾后恢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