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阅读

2024-06-19

中学阅读(精选十篇)

中学阅读 篇1

一、在阅读中获得学习的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无穷。”未来学专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获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方法怎样一步步从阅读中获得呢?试举一例笔者执教《曹冲称象》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 的教学片断:

师: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请小朋友打开书, 把第6课的这个故事读读就知道了。请等等, 我不放心, 如果你们在读时遇到困难, 如读不通顺了, 是不是要跳读过去呢?

生:我们不会跳读的。

生:我遇到了不会读的字, 看拼音多读几次, 就会了。

生:我读不通顺时, 就把这句话多读几遍。

生:遇到困难还可以请同学或老师教教我。

师:好!这样做我就放心了。

(老师出示课件: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现在我来检查检查, 看看小朋友把故事读通顺了没有?谁愿意试试?

(学生争着站起来要读。)

师: (点名) 你想采用什么方式来读, 是你一个人读一段, 还是邀请好朋友一人读一段?

生1: (邀请同桌一起读) 我读第

一段, 你读第二段。

(生2笑着点头答应。)

(生1把课文第1自然段读得很通顺。生2把“这头象”读成了“这头大象”, 把“身子”读成了“身体”。)

师: (对生2) 请你别着急, 看着第一句, 再读一遍。

(生2读好了。)

(接着生3邀请了三个小伙伴站起来读。她自己读第三自然段时, 把“秤杆”读成了“秤平”。)

师:你说, 砍一棵大树做什么?

生3:做“秤平”。 (没意识到读错。)

师:仔细看看这句话, 读作什么?

生3:“秤平”。 (仍没意识是错误, 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大家不要笑, 我们一起帮帮她吧!

(老师板书“秤杆”, 请大家教生3读两遍。)

师:“秤”和“杆”偏旁不同, “秤”里面有“平”, “杆”里面有“干”。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3: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师: (欣慰) 你终于读对了。我们用掌声来庆贺你!

师:小朋友, 我们以后自己读书时, 可像他们一样邀请小伙伴一起读, 互相帮助, 互相鼓励, 进步会更大!

(老师出示课件:合作阅读进步大)

这里, 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习得两种学习方法:“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合作阅读进步大”。如果教师长期这样做下去, 学生就能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阅读中, 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甚至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 这样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 就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二、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教科书里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大海捞针般, 从无限丰富的文化宝典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珍品”, 把它们供给孩子们阅读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课文中精妙的词语、生动的句子、规范的语言, 需要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加以体会内化, 才能正确运用。再以《曹冲称象》第2自然段教学为例具体说明:

师:请看!喜欢它吗?说说理由。

(老师出示课件:热带雨林中玩耍的一头既高大又可爱的大象。)

生1:我喜欢大象, 是因为我想骑在大象的背上玩耍。

生2:我也喜欢大象, 是因为大象的鼻子像水管一样, 可以给我洗澡。

生3:大象有两颗长长的大牙齿, 很可爱。

生4:大象又高又大, 我很喜欢。

师:看来, 大家的确喜爱这头大象, 那么就用这句话夸夸它吧。

(出示课件:“大象又高又大, 身子像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

生:老师, 他读得还算流利, 可是很平淡, 感觉不到“高大”的形象。

师:听口气, 你一定能读出“高大”的形象, 那就请你读。

(这位学生把“又高又大”“像堵墙”“像四根柱子”读得紧凑, 重音落在“高”“大”“墙”“柱子”上。)

师:你真会读!确实体现出了“高大”, 大家学学他。

生:我还有一种读法, 也能显示“高大”。

(这位学生表情丰富地把这句话读得舒缓, 重读了“又……又”“像……像”。)

师:大家感觉如何!

生:感觉又高又大!

师:这样读也能突出大象的高大形象, 大家都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想知道吗?

(老师出示课件: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呢?)

师:这个问题, 如果很想知道答案, 就读前面那句;若是随便想想, 就读后面这句。

(学生选读。)

师:请把你的想法用读的方式告诉同桌。

(学生互读。)

师:能告诉老师吗? (指名)

生: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把“到底”读出重音。)

师:老师知道了, 你是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现在请小朋友把第2自然段读读, 读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读。)

这位教师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 通过“官员说话, 曹操表态”的表演, 让学生体会“直摇头”和“摇摇头”的不同含义:“直”要读得又重又长, 表现曹操的摇头时间长。通过“曹冲与官员年龄相比”体会“才7岁”和“7岁”的不同意思, “才”要轻读才能表现曹冲年龄小。这些都是在读中比较、读中感悟出来的。“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思想, 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 这种感悟不是老师强加给孩子们的, 而是在老师引导读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悟、自得并通过朗读而感受到的。

三、在阅读中引发情感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一定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其有效方法之一, 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议论, 让他们对文本产生亲切感, 并非常愿意接近它、表现它, 从而达到身临其境、读中忘我的境界。如《曹冲称象》第3自然段的教学:

师:我这儿有几顶官帽, 戴上它你就成为朝廷官员了, 就要学着他们的说话议论议论这头大象。

(学生纷纷举手。)

师:看样子大家都想, 请大家分小组扮角色试着议论议论, 哪组学得最像, 就请哪组上台表演。

(学生4~5人一组合作阅读, 进入状态, 老师巡视指导。)

师:请这组同学上台表演 (给他们戴上官帽) , 现在你们个个都是朝庭大官, 说话可得神气点儿!

(学生表演。)

师:这几位朝廷官员议论得怎样?

(大家评演, 然后纷纷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 形成了台上官员议论热烈、台下观众阵阵掌声的和谐氛围。)

在此教学活动中, 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模仿、好想象的特点, 在学习课文时,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学生想象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表演, 从而锻炼自己把握语言的能力, 享受语言带来的情趣, 内心充满了阅读愉悦感。

四、在评读中体现平等的对话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知识、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平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 设计“学生评读”的学习活动, 以满足儿童内心需求。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请看《小鹿的减法》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 第2~7自然段的教学案例: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展示台, 展示读?

生:我们读。 (两位学生表演读。)

师:他们表现得怎样?

生:獐子角色的语言很响亮, 也很好听, 还有动作, 有獐子的感觉。

生:我也赞同这一点, 但是我觉得劝小鹿时的话, 应该再真诚些。

师:说得好!请你真诚地劝劝小鹿。

(生读。)

师:大家也学着獐子真诚地劝劝小鹿。

(生齐读。)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觉得小鹿也读得好, 如果他能加上“抹抹汗”的动作就更好了 (该生边读边抹抹汗。)

生:我认为, 他把“獐子不解地问”的那句话读好了。

师:好在哪里?

生:他读出了獐子不理解、不明白的语气。

师:请这位同学带大家读读这句话。

(生教读。)

师:有句话, 老师特别喜欢, 但不告诉你们。请你们猜猜是哪句话?

生:我知道, 肯定是这句“从今天开始, 我要坚持做减法了, 减去一天, 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猜对了, 你们最喜欢的是哪句?

生: (许多学生) 我也喜欢这一句。

师:请把你们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读出来。 (学生大声读) 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请为自己竖上大拇指, (学生纷纷为自己竖上大拇指) 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吗?

生1:我知道, 我的声音很大, 很响亮。 (读句子)

生2:我读得好, 是因为我读出了坚定的语气。 (在胸前握了一下拳, 再读)

生3: (拍拍胸脯) 我读得信心十足! (读句子)

师:你们真是读得太好了, 让我们一起自信而坚定地读读这句话, 好吗?

生: (大声地) 好!

(生齐读。)

案例中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评读, 起到了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以及自我反思的作用,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阅读变得更加精彩了。有了“同伴评读”, 就有了对话沟通;有了补充完善, 孩子们就会读出层次;有了“自我评读”, 就有了示范, 有了榜样, 也有了自信!

中学生阅读特点与阅读指导 篇2

高县中学校肖泽财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活泼好奇,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接受新事物快,但容易偏激,比较盲目,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中学生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渴望尽快成长融入社会,又力求发展个性标新立异,对周围的世界富有好奇和探索的向往。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读锻炼中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在教学现实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一直被看好,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教师科学指导。

一、中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阅读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极端:约20%的中学生经常读一些不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约30%的学生干脆什么课外书都不看。分析其原因,因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虽求知欲强烈,但阅读心理不成熟,往往带有盲目性。在我国青少年中出现的“金庸热”、“还珠格格热”、“卡通热”,都说明阅读倾向存在着某些偏差。

1.无书可读最主要的原因是面对书店里的大量读物,印刷精美,花花绿绿,但内容上很少是为中学生服务的,不少中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东挑西拣,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有的学校虽有图书馆,但藏书量严重不足,藏书陈旧不堪;出版社大量重复出书,价格偏高,某些出版社受利益驱使,出版低质量的读物,影响了学生的购书欲望;报刊杂志缺乏针对中学生的书评和新书介绍,没有对中学生的阅读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中学生阅读与社会脱节,社会上的热点书,要么不适宜于学生阅读,要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2.不允许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以及家长不让学生阅读课外书,怕他们荒废“学业”,影响中考成绩。一些教师没收的课外读物,有的是应该的,像一些垃圾读物,但像《文化苦旅》、《生命的追问》、《读者》、《青年文摘》、《小说月报》等也照收不误就不应该了。这种现象不是在陶冶学生的品性,而是在制造文化沙漠。这种惟应试的做法,有违“开卷有益”、“博览群书”等优良传统,也是中学生阅读的最大危机之所在。

3.没时间读这同样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可以说现在的中学生很难逃脱“题海战术”的围困,从早到晚,学生有做不完的数理化,有应付不完的考试,据某 校学生反映,有时候他们一天要完成20页以上的八开习题,有学生戏称他们是“解题机器”,是“烤(考)鸡(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他们喜欢的课外读物。有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农村中学,高三学生能完整地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小说的只有4%;完整地读过四部以上中国现、当代名家优秀长篇小说的不到7%;完整地读过四部以上外国优秀长篇小说的不足2%。这个比例是令人悲观的,更糟糕的是有些学校甚至达不到这个比例。

4.不会读不用说初中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也还明显地存在不会读书的现象。例如读书不动笔(不作批注、不搞摘录、不做笔记等)、不思考(不会质疑、唯书是信、毫无心得),既不能抓住重点难点,又不能举一反三,深刻领悟,更不能学以致用。这种阅读不仅阅读效果低下,也会造成学生阅读兴趣淡薄,使中学生阅读陷于尴尬的境地。

二、中学生的阅读指导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中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基础。一些家长和老师常常埋怨当代中学生阅读趣味低下,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去读那些公认的名著,而宁愿沉迷于“口袋书”和武侠、言情、卡通漫画?有些中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吐露了他们的心声:“老师要求我们读名著的方式很死板,他规定你在一定时间里非得读多少本书,写多少篇读后感。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却被程式化了。我们很厌烦!”由此可见,中学生不是没有阅读的兴趣,而是这种兴趣被肢解了,被压制了。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找寻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宣传鼓励课外阅读,适当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延伸,都能吸引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开展活动,形成兴趣,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总是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如我们学校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开展了“小荷图书银行”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记录好词好句,写读后感,并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测,使他们乐于读书;优化环境,激发兴趣。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学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我校创设了《稻草人》报,在《稻草人》报中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创办“班级读书角”,利用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掀起一股读书的热潮。

2.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开展读书会、书评、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消除阅读中没有“成 就感”的自卑失望的情绪。也可以营造一种“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好读”的氛围,吸引他们去追求一种高层次的阅读享受。我们在高一年级发起“我看我评”的书评活动,同学们非常踊跃,交上来的书评作品很多,优秀的文章在橱窗中集中展出。我们还举办读书会,将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集合起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每一次集会我们只需引导他们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他们自己根据主题收集资料进行讨论。上届读书会上讨论了“学习方法”、“环境保护”、“名著阅读”等专题,这些专题都是同学们自己提议自己投票选出的。他们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常常产生思想的火花,也常常互相撞击产生新的灵感。会员们经过讨论写出了小论文,优秀作品将在校刊上发表。他们都感觉收获很大,增强了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也提高了查找资料的能力,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中学阅读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当下的阅读教学现状如何?怎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呢?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忽视学生的个性认知积淀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是文学作品,其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色彩是斑斓的,生命积淀是厚重的,其包含的人文精神较其他形式的文字材料更为丰厚。阅读是一种精神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独具个性的阅读者才能不断积淀丰厚自己的精神底蕴,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过程所产生的细微而深刻的心理感受,和由此引发的愉悦感。

反观当下的阅读教学,教师或唱独角戏,从头表演到尾;或提问满天飞,有价值的无价值的、复杂的简单的、适度不适度的问题都堆砌在课堂上,只图课堂不冷场、气氛热烈就行;或挥动理性的解剖刀,无情地解剖活生生的文本;或以枯燥的阅读练习取代兴味盎然的文本解读,使得原本应该吸引人、富有激情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死气沉沉。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视学生的个性认知积淀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屈原的寂寞哀怨、李白的旷达豪情、杜甫的忧患深沉、鲁迅的伟大深刻不再成为语文课上一道迷人的风景时,语文教师是否应该对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学生思想的贫乏和情感的淡薄,是任何高明、新潮的教学技巧也无法掩盖的缺憾。

(二) 阅读主体的主动性缺失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应洋溢着理解、吸收、批判、创造的愉悦感。但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身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似乎很少感到这种愉悦。课堂上,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正确”领悟作品的主旨上,忽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应具有的比照、联想、创造的“自我发现”能力。于是,让学生“各抒己见”形同虚设,学生不敢怎样想就怎样说,而是想着怎样说才符合书本的意思,才符合老师的要求。于是,让学生在“原意”的基础上稍稍有点“发挥”成为教学的常态,往往是学生的联想尚未引发,思路就被扼杀在了“定论”中。再加上“阅读提示”一类的导读信息,无疑为学生走“理解的后门”提供了方便。这样一来,学生的回答可能十分标准,但毫无疑问,他们也因主体性的缺失而体会不到阅读的真正乐趣。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并没真正获得自己对文本的体验,他们对文本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仅是成人经验的翻版,他们的任务是只需要记忆现成的答案即可,没有自己的理解、想象,更别说创造性的理解与创造了。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是学生带着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肢解”课文消解阅读的美感

如果把文章比喻成一座宝塔,很多教师采取的阅读教学办法是掀掉塔顶,拆掉塔身,一层一层显示给学生看;如果把文章比喻成一个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很多教师采取的阅读教学办法是先分躯干,再解剖器官,一点一点呈现给学生看。这样的阅读教学,消解了美感——零碎地对字词句段的详细剖析,除了能应对考试外,学生很难真正融入文本之中,在思想、行为、价值观方面的收获很少。

二、让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仅仅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一篇篇凝结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精神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 拓展阅读时空

教师应利用每周一节或两节的阅读课时间,让学生自由品读;开放学校图书馆,不断充实图书数量、提高图书质量,并设立班级图书柜,让学生在课外尽情赏读;把双休日、节假日这些本该学生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尽兴阅读。教师不提示,不指导,不加以任何束缚,让学生在书中去经历悲欢离合,品读人生百味。除了国家教育部原来开列的中学生必读的中外名著外,教师还可以将新教育研究院经过专家仔细筛选的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开阔阅读的视野,增大阅读量。

忽视课外阅读只会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从而“孤陋寡闻”,知识面狭窄,精神营养不良,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是答案雷同,写作文也是捉襟见肘,篇篇雷同。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多读,学生才能拥有丰富的材料,才可能善写。

(二)实现阅读自由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领悟,自己修炼,从文本中发掘出别人视而不见的“宝藏”,引发付诸笔端的冲动。和古今中外三教九流的人物对话,自我升华;品味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感受作者的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品尝文章的深邃与空灵之美。在大容量的自由阅读中,学生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能在长期的文字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根基,从而使阅读真正达到升华的境界。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无限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和自豪感,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

1.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

感悟是读者主体意识的扩张。读者从文本中获得的是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辨析、评判,是对文本潜在意义的不断发掘。这些感受、辨析、评判或发掘,因其独特而可贵,应加以珍视。

文章是随心随性的东西,它的美需要共鸣和应和。学生的每一种理解都是对作品意义的创造与丰富,教师可以加以点拨、引导,但不能越俎代庖,用自己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应让学生明白:理解作品并不是一味地接受,还要找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回答。如《宋定伯捉鬼》一文,教参讲解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宣扬不怕鬼更要敢捉鬼制服鬼”“它通过逢鬼、骗鬼和捉鬼的描写,赞扬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说明鬼并没有什么可怕,人完全可以制服它”。那么,学生一定要这样认识吗?非也。在教学中,有学生说:“在这篇课文中,我认为鬼比人好,因为鬼坦诚、纯正,与‘人’为善,说的都是真话、实话,而人——宋定伯说的都是假话。他不诚实,欺诈。”对此,教师应体现教学的民主,肯定此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至于其观点正确与否可发动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材料,并分成正、反两方,举行辩论赛,真理自然水落石出。教师千万不可对学生独特的理解、感悟抱以冷漠、挖苦、讽刺,这样学生就不敢再畅谈自己的想法了。

2.重视学生的“第一感悟”

“第一感悟”是指学生阅读作品、熟悉内容后,随之而生的对作品整体的原初感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篇作品的初始理解各有千秋。学生在自由阅读中,思绪随作品跌宕起伏,并不断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思想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进行比照印证,读后或会有一种快意,或会有一股纠结久久萦绕心头。

一般说来,学生阅读作品后的“第一感悟”比较粗略、浅薄,看法比较凌乱,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练习题对作品的艺术手法、结构方式、人物情节环境进行分析,由表入里,进入更深的理解层次。如对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文的理解,人生落魄,怀才不遇,他乡遇故知,或英雄相惜,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各自成理就行,教师不必苛求学生一定要去贴合杜甫的原意。再如,对于鲁迅作品《风筝》的象征意义,可以理解为:风筝是少年时的呵斥、责备的眼神;是成年后的自责、深深的忏悔;风筝象征美好的青春,也是逝去的春天等,不一而足。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张力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知识积累等来设计问题。问题要新颖、深刻、难易适度,富于变化,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论不休,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能引导学生体验、品味作品的情思、意味,从而探究思考人生、社会。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教师可问:“顺境和逆境,哪个更能促人成才?”学生动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多个角度探究,可能得出不同的答案,而这正是教师所期望的。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所以要有教师的介入,是因为在教师的参与下,学生本不够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得到提升,沉睡的体验会被唤醒,旧有的见识能得到更新,思维的张力得到扩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体,充分与文本直接对话,自主提问,并通过一切可利用的工具、资料解疑、释疑,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使文本的意义处于不断地被创造性理解之中,让学生因为与文本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让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记忆而留存心中。

责任编辑 王 芸

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篇4

一.问题串连法

问题串连法, 即要按照教师设计的主问题的先后次第进入阅读角色, 这既是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引导, 也是对学生思维情感的孕育。这种方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导向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原则, 是将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的“学”的过程。它将有利学生认知的逐步深化, 思维的逐步深入, 情感的逐步升华。

例如, 苏教版四年级 (下册) 《天鹅的故事》。文章由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墙上挂着的一支猎枪引出对天鹅扑打冰面的壮观场面的描写, 表现了天鹅的勇敢与顽强、团结与合作的精神, 启迪人们不要无辜伤害鸟类。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五个问题, 供学生在阅读中参考。⑴俄罗斯老人原来常常喜欢打猎, 如今, 这支猎枪为何束之高阁?⑵在天鹅面临生存危机时, 一只老天鹅挺身而出, 倏地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 第三次……这里表现了老天鹅怎样的一种精神?⑶斯杰潘老人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 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 可是他却把枪挂到肩头, 悄悄地离开了湖岸。此情此景, 如果是自己, 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以上设计的三个问题, 按行文顺序, 引导学生由整体感知到重点感悟, 逐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二.重点突破法

重点突破法, 即从文章的重点语段切入, 突破阅读的难点。这种阅读方法, 可以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

例如, 阅读苏教版五年级 (上册) 《滴水石穿的启示》。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 接着从题目入手, 提出:滴水穿石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将视点转到文章的结尾, 然后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 说说文章举了哪三个典型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学生很快从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著名书画家齐白石三位成就显赫的伟人的事迹中, 领悟到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 在前进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战胜困难, 取得成功的)

这种重点突破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在通读课文后迅速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 抓住文章的中心 (题旨) , 并围绕中心讨论文中所选择的材料。这将对于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

三.朗读体验法

朗读, 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在的体验, 更是对文本思想感情外在的传达。朗读体验法, 有利于学生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 将有声的语言转化为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从而, 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语言的功力。

例如,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文章语言铿锵, 节奏感强,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的音韵美和语言美。这种理解性的朗读, 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感情色彩到具体画面, 再到朗读技巧的体验过程, 也是从语言符号到形象旨趣的感悟过程, 还是培养学生由语感获得到感受美感的过程。例, “狂风卷着巨浪, 猛烈地撕扯着堤岸, 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战士们的豪言壮语, 表现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随着渐强的语势, 形成了不可遏制的精神力量。从而, 使学生对排比句的作用产生了感性的认识, 对战士们的战斗情怀形成了物我交融的体验。

四.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 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通过合作的方式, 交流阅读的体会。这种方法在阅读中将会起到取长补短、此叩彼应、博采众长的教学效果。

例如, 苏教版六年级 (上册) 《轮椅上的霍金》。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以下问题:⑴课文第8节中说“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前后的语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⑵霍金在回答女记者的提问时, 为什么强调“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理解中的难点。对此, 笔者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从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方面引导学生去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在交流中博采众长。从而, 使问题在整体阅读中迎刃而解。无疑, 这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将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五.以写促读法

以写促读, 即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用书面表达的方式, 围绕某一中心句, 进行复述性重写。这种方法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起到以写促读的教学效果。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5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读者对书面材料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读者视觉把文字反映到大脑,刺激大脑产生各个相应部分的兴奋和抑制取得意义,然后比较原有信息的意义贮存,进行综合处理,决定理解和记忆。因此,阅读是阅读者一系列的外在的和内在行为构成的总和。

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乃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起点,为中心,为归宿。学校的各科教师都是阅读教师,都负有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必须科学地提高学生对阅读能力的理性认识,必须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这很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功,中学阶段的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阅读是日新月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是获取新的信息的必要手段,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了。

阅读能力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心理综合体,它主要包括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评价力、阅读创造力、阅读记忆力、阅读信息处理能力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各种阅读能力的要素,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感知力是读者对语言和言语的敏锐感知,它包括对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的感知,对汉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的感知,对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以及语序上的变化的感知,对不同句型的表意色彩的感知,对修辞格式的隐喻意义的体会等。这种感知力带有直觉性,它来自于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它伴随我们一个人的一生,需要我们不断感知,不断积累。

阅读理解力是一个人独立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它是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获取意义的能力,是对书面语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主要层次,学生既要通过语言形式认识表达的内容,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体会表达的巧妙,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在具体的句段语境中去理解词语,在具体的段篇语境中去理解句子和段落,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中去理解篇章。阅读理解力所涉及到的心理活动主要有概括、抽象、联想、开掘、归纳、梳理、组合、判断、推理、言语表述等。

阅读评价力是指对书面语言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合乎逻辑的方法来评判鉴赏作品的能力,这是阅读水平高低的标志,我们评价作品只能在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有了正确的理解,才可能有正确的评价,在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后,充分肯定正确的、深刻的、优秀的内容和形式,批判错误的、浮泛的、平庸的内容和形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评价作品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客观实际是检验作品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修养和历史知识,以及相当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客观,更准确地去了解事物,分析作品,进而得出更符合实际的正确的结论。我们评价读物,要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评鉴,必须对读物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才能对读物作出正确的评价,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就书论书,就文论文。阅读创造力,即是学生(读者)创造性阅读,这种阅读以形成读者自己的创见为目的,在创造性阅读中读者把所有的读物都视为一种参照系,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上,在阅读中产生创意并不是神秘不可知、高深不可攀,它总是以读者的阅读理解、深刻的阅读研究为基础,阅读中的创意实质上就是要求读者要产生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观点或体验和自身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体验。有研究认为:创造性阅读已经成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一项最基础的能力,所以中学生应及早地了解和参与到创造性阅读活动中去。这是一种最高级的,充满了生命力和个性特征的阅读,也是一种最困难的阅读,也是学生最难提高的阅读能力。

阅读记忆力,指对书面语言的摄取和储存的能力,这是阅读质量和效果的最后检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年龄越小,机械记忆的效果较好,年龄越大,意义记忆的效果较好。有调查发现,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逐字逐句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实验结果是:在逐字逐句的记忆方面,小学一年级学生能记得72%,初中二年级学生能记得55%,高中二年级学生只记得17%;在意义记忆方面,小学一年级学生记得28 %,初中二年级学生记得45%,高中二年级学生能记得80%。因此作为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应尽力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在人生的黄金时代,辩证运用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精读细读,博览群书,定期背诵,反复记熟,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文化科学知识,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信息处理能力,指读者从读物中了解信息、汲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阅读能力在当今社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现实社会是一个信息丰富的社会,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信息的广泛公用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具备能运用信息工具,能获取信息,能处理信息,能生成信息,能处理创造信息,能发挥信息的效益,能进行信息免疫。

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依赖于适宜的阅读教学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认识和明确阅读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内容大致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典名篇:经典名篇就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典籍选出来的世界和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学生学习这些经典名篇的主要任务是沉浸于这些诗文,对诗文加以内化,并且要注意记诵和积累,让这些经典名篇成为自己文化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名篇,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二是言语经验:在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是作为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成功范例而编选出来的,这些文章或作品,都是作者运用社会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主张的“言语作品”,这些言语作品以活生生的状态告诉学生: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他是如何选择材料的,如何组织篇章的,以至于如何选词造句等等。我们老师在使用这些范文时,要注意寻求它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范文”的作用,要研究这些成功的个人言语经验如何凝聚了丰富而又独特的人文体验,具有哪些普遍适用的言语规律。

三是读解方法: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教学应当历练学生读书方法的功能,他不止一次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都是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也多次提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学校语文教育中最基本、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读书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朗读和默读

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了,朗读可以分宣读、美读、吟读几类。

默读是不出声的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接反映到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默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这是中学生或成人常用的阅读方法。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要多练习。

2、精读与略读

精读是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的一种读书法,精读的对象往往是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书文,学生对教科书都应精读。精读时应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仔细推敲,精读既可以用朗读方式,也可以用默读方式,一般以默读为多。

略读是一种不求精细理解的读书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略读并不是“随便翻翻”。

3、速读

速读是读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阅读,当代信息密集,事务纷繁,速读是常用的方法,实质上默读和略读已涉及到了速度,它要求读者要讲究科学的眼停和眼动,及时变换视线,扩大视角广度,速读主要有浏览和跳读两种方法。

四是语言文化知识:语言文化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出现的讲述语言的和修辞的知识,介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说明某种文化的或科学的现象,还有给学生提供的有关听、说、读、言语活动的方法,学生阅读这些 语言文化知识的目的,不在于学习它们的表达形式,而在于了解它们所说明的内容,在于增长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文中的这一个“引”字,说得很好,在明确阅读能力的理论认识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就应在这个“引”字上多下功夫。要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就要抛弃知识上的硬灌,要提供更多的阅读方法,并鼓励他们勇于实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文字符号教读法: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两句话中的“做记号”、“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的意思,这就是指阅读中的文字批注法。在这一阅读方法上,伟大导师列宁、毛泽东为我们作出了学习的榜样。列宁是博览群书的革命家,他读书时非常喜欢在书页空白处随手写下丰富多彩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毛泽东同志多年来养成一种读书习惯,就是手中无笔不读书。他每读一本书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各种符号,在北京丰泽园的图书室里,他圈点批画过的书就有一万三千余册。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指导学生常用的批注符号是: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用“﹏﹏”勾出文中典型句子,用“„„„”指出表示文眼的词语,用“△△△”表明文章中的重点语段。用“?”表示课文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等。至于在各种文体的课文中如何更好运用文字符号批注法,就有待每个人去总结、去创新。

这种阅读方法是中小学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它有利于学生阅读感知力和阅读理解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师应注重学生这种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2、抓住“文眼”精读法: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戏眼是一出戏里最精采的场面,是一出戏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文眼是课文的窗户,正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户就窥见全课,带起对全课的理解,更好把握全文的中心。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力和评价力的培养。例如:朱自清先生的《绿》写于1924年,这时正是北伐战争前夕,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作者紧紧抓住梅雨潭的“绿”来做文章,抒发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学生抓住文眼“绿”,就能更好理解全文。该文开头的一句:“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就是全文的文眼。这寥寥几个字,落笔点题,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文中紧接着写“梅雨瀑”,实际上紧扣“惊诧”而写。远景可惊诧,近景可惊诧。瀑流“水花”给人的兴趣,更可惊诧。直到后来详写“梅雨潭”,才明确先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就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狂喜之情,非常鲜明地实现了文章的主题。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这统摄全篇的“文眼”,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从而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从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感情上受到陶冶,艺术上得到鉴赏。抓住“文眼”,举纲张目,既是精讲的主要途径,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3、巧妙设疑导读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应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导”,就是引导,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富于启发性的好方法进行恰如其分的指点引领。杜甫有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阅读教学中,先引领学生登上“山岳”之顶,居高临下,鸟瞰全局,再引导他们下“山”寻异探胜,仔细观赏。这样,使学生们可在鸟瞰时知其全貌,壮观其伟;观赏时可晓其微妙,惊其鬼斧神工。这样的阅读,才能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才能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这种方法有利于阅读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在“导”中开启学生的才智和能力呢?巧妙的多方设疑,“一石投水”的阅读指导,往往会取得“推波助澜”的良好效果。

4、多作比较细读法: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就是熟悉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细读法,它利于学生阅读评价力和阅读创造力的培养。这种方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西汉贾谊写的《过秦论》、晚唐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和北宋苏洵写的《六国论》,选用的都是战国后期秦国的有关历史史实,都是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都是联系作者当时的客观社会实际,抒发作者的独到见解。但各课的写作目的不同,论证手法各异,因而各具特点。从历史上看,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他在行医、读书时,就较多采用了比较细读法。因此,他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编写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总之比较细读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5、不求甚解速读法: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重视读书学习。他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其意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不求甚解为好。同时,它也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因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陶渊明认为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之时,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要都“求甚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于应该泛读的一些书就采取“不求甚解”的速读法,做到广泛博览,开拓视野,专攻某项知识学问打下雄厚的基础。

6、著名篇段熟读法:新语文大纲中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附录二中要求背诵20篇古文,50首诗词曲,这无疑是对学生现实而较高的阅读能力的期望。根据某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记忆有三种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我们语文教学中,主要强调长时记忆,即大脑某些神经反反复复地接受刺激而连续兴奋,相互之间的联系变得很牢固,一旦出现指令,所载的信息立即可以输出。熟读,就是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朗读和默记的方法反复熟悉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能够牢记心中,这是前人学习的有效方法,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这种方法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记忆力。

在阅读中学会积累 篇6

妈妈见了,忙抚摸着他的头,亲切地问道:“咋了?碰到啥难事啦?告诉妈妈,妈妈帮你!”“今天老师又让我们回家看书,还要求我们把书中的内容积累下来,让我们的阅读有价值。可我怎么就不觉得看书能积累呢?”妈妈听了儿子的抱怨后,笑着说:“你只要仔细想想,就会明白的!”冬冬一听,只好一个人呆坐着,一个又一个问号在他脑子里盘旋着……

突然,问号一下子窜了出来,猛地蹦到了冬冬的眼前。冬冬一见,连忙拉着小问号,把疑问告诉了它。小问号听完了冬冬的话后,胸有成竹地说:“别急!我一说你就懂啦!”

小问号晃了晃身子:“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只上了几年小学,之所以成为驰名世界的伟大作家,除了他对社会有着深刻了解外,主要原因是他读的书特别多。从同学们的实践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没有不是爱读书、多读书的。

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有直接获得和间接获得两个途径。直接获得靠亲身经历,间接获得则靠阅读书刊、看影视、听广播等等。古今中外,有谁能游遍世界各地,经历古往今事呢?芽那些伟大作家所以能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出古今中外的大事,四海五洲的景色,除了直接经验之外,多是从书本上间接猎取的。”

“那么,阅读积累的内容有哪些?”冬冬接着问道。

小问号咽了咽唾沫,又说道,阅读积累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1)积累作文素材。古今中外作家,除了在生活中体验、观察储备写作素材外,还都十分重视从图书中吸取资料。同学们积累材料,数量要大,种类要多,并分门别类储存,如事例、数据、故事、典故等。

(2)积累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语言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分类。如人物类、事件类、景物类……还可有格言、警句;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古诗、对联……

(3)积累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有:选择材料,提炼中心,安排层次和段落,设计开头和结尾,组织过渡和照应,遣词造句,修辞标点等方面。

冬冬又问:“怎样从阅读中积累作文材料?”

小问号说, 阅读积累的方法主要有三点:

(1)多读多背。多读,就是读的文章要多,不仅读课文,还要多读书;对好的文章读的次数要多,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多背,就是多记忆。记的多了,会逐步改造成自己的语言,写时运用自如,意到笔随。

(2)写读书笔记。刚才说多记忆是必要的,但受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光靠脑子记忆又是不行的。古今中外的著作家都重视写读书笔记。“科学幻想之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104部科学幻想小说,计七、八百万字。他逝世后,人们在他书房里整理遗物肘,发现他写的读书笔记竟达25000多本。

(3)笔述最感兴趣的情节。就是看一部电影或看电视后,拣自己印象最深的写一写。

中学课外阅读问题初探 篇7

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 如今学生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并不多。由于课业的压力和三点一线的生活, 学生接触到的书本, 除了教科书就是辅导书, 而课外阅读的书本被挤在一边, 阅读课外书本的时间是少得可怜。第二, 所读刊物趋向世俗化、娱乐化。为缓解学习的压力, 学生更喜欢看一些相对轻松的世俗化的、娱乐性的书本。另外网络文学的影响, 也对经典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第三, 阅读目的的功利性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更喜欢走马观花式的阅读;选择的阅读内容也有很多是为了应付考试。

以上一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修养、课余生活单调等不良结果。可以说, 在当今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 一个勿庸置疑的严峻危机在悄然产生———精神食粮的危机。前辈们苦于无书可读, 今天的学生一方面书包越来越沉, 身心承载着超负荷的重压, 另一方面面对书山碟海不知所措, 鱼龙混杂的出版物令人眼花缭乱。

为改变学生不良的阅读现状, 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应明确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课外阅读, 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从而能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能力;通过课外阅读, 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历史、体味人生;通过课外阅读, 可以加强文化积累, 形成文化积淀;通过课外阅读, 可以吸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 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

其次, 教师应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我们无法否认教师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此种影响往往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 且一旦产生了作用, 其效果必是持久的。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 教师应摆好自己的位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语文教师自己要做一个文学爱好者, 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并且在具体行动上给学生当好榜样。

再次,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有了兴趣, 做事情就会顺利得多。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像故事比赛、手抄报展览、诗歌朗诵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等。教师也可以使用成功激趣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成功, 教师要善于利用表扬和激励的手段让学生收获成功。比如发现学生正在读一本好书, 教师就可在全班进行表扬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也可以用一些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的方式给予肯定。教师也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最后, 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指导。即使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但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效果会适得其反, 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课外阅读要注意阅读的面和量,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 另一方面也要具有选择性。要杜绝不良阅读内容和习惯, 强化自我控制与鉴别能力, 还要教育学生千万注意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 保证足够睡眠, 保护视力。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 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在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课外阅读也是每个学生个性驰骋的领域,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也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可以指导学生在周记、日记中写读后感, 适时举行读书交流会, 能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浅析中学英语阅读 篇8

一、注重阅读技巧,增强限时阅读能力

阅读速度的快慢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提高正确率的前提下,要加快阅读速度,必须讲究阅读技巧。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阅读方式是唇读、指读、回视或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对阅读速度影响很大,而且容易使学生获得支离破碎的信息。因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 抓住核心词, 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词义能力,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阅读的生理过程研究表明,人在阅读时,眼睛并不是在逐词逐句地匀速移动,而是跳跃式地移动(saccade);移动间的停顿,即获得视觉信息的过程,叫注视(fixation);当理解发生偏差或遇到理解堵塞点时,需要回视(regression)。不同的阅读者在阅读同一材料时,眼睛移动的速度、注视间的距离及回视的频度的差异,表明他们有不同的阅读速度和技能。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智活动。在一篇文章当中,并非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同样重要,在阅读中不能平均分配注意力。所以,针对阅读目的,将其贯穿阅读材料的始末,就显得尤为重要。

1.略读

所谓略读, 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一种阅读方式。换句话说,略读是为了了解文章的大意,它要求读者有选择地阅读,可以跳过某些细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文章的略读可以注意以下方面:

(1)阅读文章的题目,这是首先要做的。 (2)阅读每段文章的标题句,找出段意。 (3)阅读文章的开始段和结束段,概括文章的写作意图及主题思想等。(4)以时间为主线,抓住线索掌握事情或故事的发展梗概。 (5)有机会多略读报纸和杂志。

2.跳读

在阅读中,为了找出细节和线索,摈弃无关内容,只注意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对材料进行跳读是很有必要的。常用的跳读方法有:(1)跳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2)根据阅读的目的,跳读有需要的部分。

3.精读

精读又叫细读, 是仔细地阅读材料, 甚至分析语言的特点,仔细阅读多思考,反复琢磨,反复研究,从而掌握材料的全部内容,以便吸取精华。细读的方法主要有:

(1)精读材料中一些新的或者比较有建设性的观点 ,并力争记住,以后再碰到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与此相同或相似的观点。(2)精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3)精读并记住一些常用的谚语、俗语及歇后语等。 (4)精读并背诵自己感兴趣的、比较常用的词句。 (5)精读一些经典的英语材料。

三、加强词汇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阅读理解和词汇知识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词汇是阅读的基础,阅读是词汇的展现,因此加强词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如果发现文章中有太多的生词,就会阻碍对文章的理解。在加强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利用单词图表进行词汇教学,图表的方式更能直观地表达意思。如教一新单词,把新单词设置到图表的中间,学生完成图中的其他部分,如:定义、同义词、反义词等,这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②利用词汇搭配进行词汇教学,重复记忆是指学生多次且反复遇到这个生词直至记住它。对于掌握新的词汇来说,重复记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每一次遇到生词,学生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就会逐渐加深,从而获得越来越多关于它的信息,直至最后掌握。③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构词法主要有转化法、派生法和合成法。在英语中,有的名词可作动词,有的形容词可作副词或动词,这种把一种词性用作另一种词而词形不变的方法叫做转化法。以名词转化为动词为例,很多表示物件、身体某个部位或某类人的名词可以转化为动词来表示动作,如:“Do you book a room for our holiday.”中的book为动词,是“预定” 的意思 , 而book作为名词 时 , 为“书本 ”之意 ; “Pleasehand me the pen.”中的hand为“递给 ”之意 , 而hand作名词时 ,为“手”之意。

四、扩大知识面,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语言,都体现出该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历史的演变和发展等。东西方文化语言的不同,经常会成为学习英语的障碍之一。如果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问题的认识过于单一,那么对于英语的理解就会受到阻力,增加学习的难度。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也是对立的统一体。所以,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依赖于扎实的语言知识。

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一点,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大有益处的。除此之外,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习资源,通过英语杂志、电影、小说、互联网等途径,让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文化。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的语境意识训练,培养他们的预测能力;反复熟悉材料内容,逐渐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学生扩大词汇量,拓宽知识面和视野,阅读能力有进一步的增强,同时,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极大促进英语听、说、写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他们的全面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阅读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其相对缺乏英语语言交流环境,阅读是接受英语信息的主要途径。

略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9

语文教学是关于语言艺术传授的基础学科,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智慧。根据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强,那么他就有非常强大的语言感悟能力。简单的来说,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所说的视觉材料,主要就是指文字方面; 非文字方面,包括辅助阅读的图片,以及其他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阅读学习,可以增进对文字的理解,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可以强化学生的大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阅读学习是一种对文字内容的领悟和理解,一边阅读,一边鉴赏,一边吸收,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学生的自我修养会不断得到提高。简言之,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过程。

二、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1. 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斯宾塞说过,阅读是语文学习最好的方式。在我国,有大量的诗句和谚语说明阅读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怎样开展阅读教学,怎样让学生热爱阅读,怎样让学生正确地进行阅读,这是教师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习过程当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们是否喜欢这个阅读过程,能否自觉地养成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当中能否自然的形成一种适应过程,有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教师都要仔细地去分析,引导着学生运用分解、剥离手段,认真地掌握阅读的内容,仔细的区分阅读信息,真切地感受到文字内容所要表达的情绪,而能够做到正确的感悟。

2. 给予学生艺术的辅导

先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阅读内容。究竟什么是阅读,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盲人摸象。有的人认为,只有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才叫阅读; 有的人认为,自由、随意、没有一定目的性的阅读才叫阅读; 其实,只要是我们在读书,都可以叫做阅读,至于读书的内容,可以是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一般性的小说和散文杂志等,也可以是课本上的文章,甚至是同学写的作文,我们都可以作为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内阅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一种补充,课内阅读是一种必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编辑们精挑细选、千锤百炼无可挑剔的佳作,但是,课本毕竟是一册在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外名著汗牛充栋,我们应该放开视野,广泛地进行阅读,掌握他们的创作方法,理解他们的描述手段和刻画内容,熟悉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了解各个民族的生活特点、风土人情以及各地的自然风貌。阅读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文字功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阅读不是随便进行的,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它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者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思考,对所阅读的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筛选,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如果盲目地阅读,只是用来休闲解闷,就得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因此要在阅读以前,进行一个有系统性的指导: 阅读目的是什么? 需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准备采取哪种阅读方法,是否要做阅读笔记等。

三、合理启发阅读教学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表明,人的思维往往有一个突破口,从而产生飞跃。阅读也同样如此,我们要仔细地去发现,要在阅读当中有所创造。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如果能够做到正确的领悟作品的内涵,和作者能够发生心灵的共鸣,或者能够从文字的表面,去发现深层的东西。很多优秀的作者,他们在应用文字进行描述的时候,往往采用丰富的创作手段,所以阅读要进行剖析,要注意触摸作者的灵魂,让阅读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切忌散漫无边、随心所欲。随着阅读的增多,就会慢慢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不同的文字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手段。比如说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等。按照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够有所收获,就是正确的阅读方法,只要能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就可以,就要给予鼓励。

四、重点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

教学多年以来,我发现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学生语文分数很高,他们的作文很优秀,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不理想,有的学生甚至十分低下,将言而嗫嚅,出口而零乱。虽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词汇贫乏,在表达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这个缺点不能够改善,势必缺乏语言表达的功力,因为这是一个基础,随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语言组织能力,只有严密的逻辑思路,才能够把自己大脑中的语言材料进行有条不紊地组织,让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和顺畅感人。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改善语言上的一些障碍,不断地积累词汇,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天长日久,让自己逐步地得到锻炼,以期咳唾成珠,出口成章。中国文字是非常优美的,很多大量的外国友人都喜欢汉文化,汉字语言阅读起来抑扬顿挫,平仄相间,如行云流水,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叮咚作响,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感十分良好。带领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进行表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了一定的作品以后,可以让大家挑选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背诵,可以挑选精彩段落进行复述,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其它的形式把作品描绘出来;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进行表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根据故事情节,演绎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五、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的读写技能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句话: “读书之智非在书中,而在书外”。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读书是一种基础,而我们要掌握高深的写作技巧离不开生活中的锻炼,离不开对社会的观察。陆游告诫他的儿子说: 汝欲果学诗,工夫在诗外。和培根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的范围是有限的,读书是生活的拓展,是纸上的生活,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生活在作者那个年代,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

总之,阅读就是一种借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年少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培养读书兴趣,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在浩瀚的书海里漫溯,这样才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摘要:旨在探讨了阅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全篇解读了阅读的概念、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阅读的思维方式、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以及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中学阅读 篇10

一、浅阅读时代中学生阅读现状

一般而言, 人的阅读需要有消遣、学习、审美、研究、创造等, 当代中学生阅读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追求消遣和娱乐。面对海量的信息和有限的时间精力, 人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阅读呈现浏览式、浅显化特点, 尤其是中学生, 思维活跃, 好奇心强, 极易接受新生事物、流行时尚。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排行榜前100名中 (如图1所示 ) , 以韩寒、郭敬明、笛安、落落、饶雪漫、七堇年、辛夷坞、桐华、南派三叔、安妮宝贝等新生代青少年作家为代表创作的青春文学类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作品具有时代的特色, 文字很有个性, 看问题的角度新鲜而又尖锐。排行榜中没有鲁迅, 没有莎士比亚, 没有曹雪芹, 没有霍金, 没有沈从文、余秋雨、林语堂、余华、莫言、路遥、黄仁宇、冯友兰。经典名著在书柜上落满灰尘, 青春文学类书籍短短几个月就被翻烂了。这种避重就轻的“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正如一位90后学生所说:“课本就够难读的了, 怎么还去啃更加晦涩深奥的科普读物和经典名著。去图书馆当然是找几本浅显易懂的书翻翻, 读起来比较有意思, 放松一下神经。”

当代中学生处于社会环境相对和平的年代, 对历史和社会缺乏体会和认同感, 对距离自己生活较遥远的厚重作品有疏离感和畏难情绪。现在的中学生明显偏爱浅层次阅读, 热衷阅读消遣而冷漠了经典, 缺乏哲学、社会和人生方面的思考, 阅读时较少关注深层的智慧和思辨能力, 比较追求个人生活的享受。浅阅读容易养成浮躁的心态, 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这对于个人成长、人格完善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辩证地认识浅阅读

如今是一个阅读资源空前丰富、阅读自由最为张扬的时代, 浅阅读是时代的产物, 在当今社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是人们面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阅读需求。著名的读书人梁文道说, 只读容易懂的东西相当于没有读书。笔者认为, 网络时代是知识过剩的年代, 善读者可以浅阅读, 浅阅读总比不阅读好, 浅阅读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必要阶段, 但不应止于浅阅读。尤其对于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中学生群体来说, 他们正处于汲取知识的阶段, 浅阅读可以快速获取大量信息, 吸收新资讯, 紧跟时代步伐, 扩大知识面, 拥有广阔的视野, 但同时还应该集中精力读一些有深度的图书。阅读的本质在于形成一个人的文化底蕴, 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想要从阅读中获得灵感、思索、启迪甚至精神力量, 就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就要学会静心阅读。

三、中学图书馆应对浅阅读的对策

新时期和新的文化环境赋予了图书馆工作新的重要使命, 培养青少年的深度阅读习惯是当前浅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浅阅读不利于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图书馆应积极应对浅阅读时代的挑战, 通过有效引导充分发挥阅读的正面影响。

1.制定合理的购书计划

俄国目录学家鲁巴金说:“挑选图书供自己和他人阅读, 这不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艺术。”近年来, 媒体和出版社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市场化运作推出的大量出版物, 使浅阅读更加泛滥成灾, 经典阅读不断边缘化。我校图书馆每年都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 做好图书市场出版信息的调查研究, 掌握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国家一级出版社) 的动向;关注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作协等单位组织推荐的好书, 以及国内外权威机构评出的获奖作品, 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浏览作家排行榜、各媒体和阅读推广机构所遴选的年度十大好书榜单、大型网上书店图书排行榜;广泛征询师生的意见, 集中大家的智慧, 由图书馆员、学科教师代表利用网上书城的图书信息来确定购书清单, 然后分学科分批组织网上购书或到广州购书中心现场选购新书。图书馆精挑细选适合师生阅读的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优秀读物, 内容涵盖历史、纪实文学、散文、回忆录、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经典名著及各科学习参考书等, 让读者拥有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思想库、知识宝库, 为学生的阅读品质保驾护航。

2.加强图书推介工作

中学生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众性, 比如近几年先后兴起的悬疑、玄幻、盗墓、穿越小说热, 就是这种跟风的阅读心理作祟。除提供日常的借阅服务外, 导读工作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世界图书馆学巨擘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是图书馆界的经典理论, 得到了行内广泛的认同, 其中第二定律是“每个读者有其书”。出现浅阅读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一直以来图书馆秉承“每个读者有其书”的服务理念, 大量购置满足读者需求的畅销书;另一方面浅阅读是减压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个人, 深阅读可以培养大视野, 促进大发展;对于民族, 深阅读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意义重大。所以浅阅读盛行的年代, 图书馆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书籍, 把一些当代中学生不了解的经典名著在图书馆宣传栏上作详细介绍, 或通过图书馆网页向学生推荐具有阅读价值的书目, 并要求学生在三年内阅读30~60本名著, 有些还要求学生买下来终身阅读, 从而让学生的阅读有方向感和明确的导向, 追求一种高层次的阅读享受, 用书中的大人格、大境界来涵养自己的性情, 进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图书馆大楼

报刊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

流连书海间

“阅读之星”评选

作文大赛作品展示

3.广泛宣传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

图书馆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明确地指导学生阅读, 让他们学会辨别哪些书必须读, 哪些书值得精读, 哪些书可以一扫而过。教师要引导他们认识“浅阅读”的不足, 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除了阅读自己喜欢的通俗图书类型外, 也要接受有利于提升自身修养、陶冶情操, 具有教育和启迪意义的深度读物, 逐步意识到学会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重要意义。比如, 我校2006年开展了有关探索培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营造书香氛围, 创建书香学校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 在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中, 召开“书香校园建设启动”倡议大会, 每班每周增设一节在图书馆进行的阅读指导课, 图书馆认真贯彻“开卷有益, 书籍的高度就是人生的高度”的理念, 开展图书馆阅读服务宣传, 介绍阅读方法, 大力倡导经典阅读。同时图书馆发动语文科组织高一级学生人手一本余华的《活着》进行阅读, 开展优秀读后感展评, 并举办全校性的阅读积累大赛、阅读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鼓励指引学生阅读有思想、有深度、有意义的书籍, 提高阅读技能, 加深学生对名著内涵的理解, 有效地引导学生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 扭转当下“浅阅读”盛行的局面。

4.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我校图书馆每年都与团委、德育处、教导处联合举办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比如“我最喜欢的一本名著”读书征文评选、经典朗诵比赛、读书演讲比赛、辩论赛、书友交流会等, 对获奖者给以一定的奖励,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名著的思想内涵。在读书系列活动中, 学生的优秀读书心得还展示在由图书馆文学社主办的曾获全国中小学校内报刊一等奖的《二月风》校刊上, 同时展示读者借阅排行榜、借阅图书排行榜, 以及考入重点本科的学生的借阅书单, 评选各类阅读达人。图书馆对一年内借书量排名前30名的读者给以适当提高借书权限的奖励, 从而树立阅读榜样, 形成“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的书香校园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四楼能容纳600人的学术交流中心, 定期开展阅读与人生、名著导读等讲座, 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到图书馆与中学生面对面交流, 打造一个类似“百家讲坛”的阅读互动平台, 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并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

5.加强馆员学习, 提升综合素养

有些图书馆员专业素养不高, 把图书馆看成是养老的地方。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提出, 图书馆员应该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 馆员要实现这一宣言必须具有扎实的业务素养, 要不断学习才能提高综合素养, 要有较好的网络信息处理技能, 以加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员还要不断研究读者的阅读行为, 积极引导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适应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施雁冰, 新阅读时代的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 (1) :91-93.

[2]杨红.“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 2008 (2) :93-94.

[3]吴静, 陈小勉.图书馆员不应拒绝浅阅读[J].图书馆工作, 2009 (2) :40-42.

上一篇:重视初高中教育的衔接下一篇:研究生团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