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阅读活动

2024-05-10

中学阅读活动(精选十篇)

中学阅读活动 篇1

一、理论背景

1. 阅读过程的三种模式

人们对阅读过程的认识,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将阅读看作是读者对文字符号的被动解码过程:从较小的语言单位 (音素、词素、单词) 到较大的意义单位 (短语、句子) , 再到语篇 (段落、篇章) , 自低级向高级发展, 环环相扣。与之相反, 自上而下模式认为阅读主体———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从高层次、概括性的认知向低层次、具体性的认知发展、过渡, 从而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或诠释。交互作用模式则融合了上述两种模式, 采用折中的办法试图揭示阅读过程的本质, 强调阅读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双向作用。

阅读过程中包含文本、读者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对于相同的文本, 不同读者的理解未必完全一致, 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其原因可能是来自文本本身的问题 (比如表达含糊或有歧义) , 但大多时候是读者个体的差异所引起的。阅读理解的差异源于不同读者所具有的跟语言学习、理解相关的图式结构的差异。

2. 图式理论

(1) 图式的概念。图式的概念最初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提出的。他认为概念本身独立存在时不具有意义, 只是当其与认知的事物发生联系时, 才具有意义。而且概念彼此交叉联系, 形成了反映客观事物的认知图式。后来, Pearson指出, 当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时, 在脑海中形成的联想或景象就是图式。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与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哈特等人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式是以等级形式长期储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且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 (单元) 。

(2) 图式的分类。图式一般可分为三种: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语言知识结构的总称, 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 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阅读所涉及的与内容、主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形式图式是指篇章结构、文体特征、修辞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这三种图式相互联系, 交互作用, 共同作用于阅读过程, 对阅读理解的效果产生影响。

二、图式与阅读的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 虽然读者具备了与文本匹配的对应图式, 但依然不能理解或理解产生偏差, 说明相应的图式没有被激活;有时对文本材料理解困难, 甚至根本无法理解, 说明读者缺乏与阅读材料文本相对应的图式。从这个角度来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不仅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的图式, 还要考虑如何设计读前活动, 激活或创建相关图式。

三、图式理论在读前活动中的应用

1. 确定阅读材料包含的图式与学生已存图式的匹配关系

对于阅读教学, 教师往往会较多地关注围绕主题要求必须掌握的重要词汇、语法和意念功能项目, 进而围绕这一目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包括相关的操练活动或拓展性任务, 而很少关注教学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修辞特征等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关系。亦即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图式, 忽视了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实际上, 在设计阅读教学之前, 首要的问题应该是确定阅读材料中包含的图式与学生已有经验图式的关系。一般说来, 其相互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学生图式结构中存在与阅读文本材料相关的知识结构, 但不够丰富;学生储备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图式, 且比较充足、完备;学生已存图式中几乎或完全没有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知识背景与结构, 相关知识是全新的、陌生的。

2. 已存图式激活与操作途径

对于上述学生已存图式与材料所包含图式的第一、第二种关系———部分匹配或完全匹配, 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 (读前解读) 可采取“主题引入—循线探究”的策略。可采用标题讨论分析、头脑风暴、关联拓展等相关活动展开, 其目的是激活学生知识经验中与阅读材料所包含图式相关或对应处于“休眠”状态的图式, 从而更好地与阅读材料产生共振, 为阅读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最后通过与阅读后活动任务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已存图式, 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深化、丰富和发展。

例如在进行主题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教学时, 在学生的已存图式与材料相关的图式 (主要是内容图式) 比较匹配的情况下, 在阅读前阶段先分析标题, 再围绕该主题开展讨论, 比如你熟悉哪些野生动物?它们生存状况如何?如何保护它们?学生的相关图式被激活后, 认知、理解就会沿着正确的轨道深入下去。

3. 新图式建构与操作途径

对于学生已存图式与材料所包含图式失配 (完全失配或大部分失配) , 阅读前阶段一般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状况、理解与接受能力, 一般可采取“话题呈现—关联引导”的策略展开教学。引导材料呈现 (包括图片、视频、故事等媒介手段) 、相关信息链接 (如拓展提问、热点讨论等) 是最常用的方法, 其目的是创建信息沟, 激起兴趣, 进而组织阅读活动来填平信息沟, 达到新图式创建的目的;最后通过阅读后活动的组织, 巩固并强化新建图式。

例如教学“种族文化”主题时, 考虑到学生对不同种族的社会、文化、地理、风貌基本没有相关图式, 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短片放映的方式, 介绍一个或几个典型的种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 通过与本族人的生活习惯、人情风貌的对比, 深入探讨该种族的文化特征, 帮助学生构建与之相关的新图式。

四、图式理论的启示及教学建议

就实际英语阅读教学来说, 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运用图式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同时也应从不同角度切入, 多管齐下, 不断扩展学生的图式结构, 从而为流利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加强语言知识的教学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词汇、语法的积累, 抓好基础。丰富的语言图式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2. 鼓励并引导精读与泛读、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阅读教学, 鼓励课外阅读。为使课外自主阅读更有实效, 教师在初始时应从阅读材料的题材、体裁方面具体引导,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再从课外引导到课内。可以组织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课堂讨论分析, 如阅读汇报、话题辩论、结构与修辞分析、佳句赏析等形式, 以作出示范。

3. 重视阅读策略与技巧的传授与训练

要重视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如跳读、寻读等;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进行主题预测、语境推断、标记词关联的能力;要注重学以致用, 结合具体的材料进行实战训练, 从而使阅读策略与技巧能真正解决实际阅读问题, 而不是纸上谈兵、学用脱节。

梭戛乡中学全民阅读活动总结 篇2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一、开展全民阅读进校园活动的工作情况

为了开展好全民阅读活动,我校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效果显著。

一是组织开展“阅读伴我成长”主题阅读活动,重点围绕“爱国爱校爱家乡,健康快乐成长”主题,积极开展“七个一”活动(即“精读一本好书,上好一堂阅读课,撰写一篇阅读心得,开好一次主题班会,办好一期黑板报,捐献一本阅读书籍,评选一批优秀班级和个人”),开展阅读、征文、演讲等相关内容的大型主题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通过阅读活动,也增强了学生爱国爱校爱家乡的情怀。

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将全民阅读活动与“诵经典”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动员、组织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全民读书活动。此外,我校加强图书资源建设、采取激励措施等方式促进学生读书。团委成功举办一次“成才〃感恩”主题班会活动,反响热烈。

三是点面结合推广经验。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按照“点上有经验,面上去推广,面上有问题,点上找答案”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活动。

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是切实加强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保障。为了确保全民阅读活动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有关处室负责日常工作,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积极做好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全民阅读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今年以来,我校先后开展了多次全民阅读主题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全民阅读全民 参与的活动氛围,切实增强了全民阅读活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三是认真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及相关活动。根据中央精神,我校除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外,还开展“诵经典”等各项主题活动。通过科学规划各项工作安排、系统设计各项活动方案,达到了“具体活动有主题、活动之间相兼顾”的效果,确保各项主题活动“互相之间不耽误、共同目标齐实现”。

四是建立健全全民阅读活动考核激励机制。为了实现全民阅读进校园活动由“阶段性向经常性”由“组织大型活动向日常生活状态”转变,切实构建全民阅读活动长效机制,我校将全民阅读活动与青少年德育教育相结合、与实践育人工作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纳入评先创优的重要考核内容。

三、推进全民阅读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建议

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这个特殊群体中推行全民阅读活动,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全民阅读与日常学习的关系。当前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任务下,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而阅读活动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迫切需要与有关部门合作,使得全民阅读活动的内容设置尽可能与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同时,通过不断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培养兴趣,让学生既享受阅读的乐趣,又不感觉增加了负担。

二是要处理好全民阅读与互联网学习的关系。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无纸化办公、网上学习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大力推行全民阅读活动能够改善互联网阅读带来的信息焦虑、阅读不精等问题,但是,仍然面临互联网在阅读便捷、成本低廉方面的挑战。因此,要动员各方力量培养青少年阅读行为及习惯,进一步营造书面阅读的浓厚氛围,增强集中学习的吸引力。

四、下一阶段全民阅读活动工作计划和安排

一是对我校开展“阅读伴我成长”系列主题阅读活动进行督促检查,指导构建我校学生阅读平台。二是在12月初开展“一二〃九”运动780周年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品牌引领作用,不断探索全民阅读活动的实现途径。

三是积极与文化部门联手,为学生阅读参考书目提供指导性意见,防止推荐书目过多过滥,或借机搭售书籍,增加学生经济和学习负担。

中学阅读活动 篇3

教师带头做好引领作用:全校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实行组长负责制,保证每天半小时以上的读书时间,力争读深、读透,读有思考,读有感受,并且读写同步,每周写出有质量的读书笔记。

学生边读边写拉动读书活动: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搞好集中阅读学习,撰写感悟体会,并通过阅读欣赏课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读书的感受、收获,师生共研讨。

以活动为载体推进读书活动:通过举办主题读书沙龙、读书演讲比赛等形式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开展心际交流,并借机将读书思考向更广的时空延伸。

在实践创作中体验读书的成果:全体师生在读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进行写作训练,选择优秀作品推荐给报刊或校园网,在读书成果中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巧妙借力推进读书活动:学校图书阅览室征订教育教学的相关各类报刊有上百种,为更好地实施绿色读书工程,学校将各种教育报刊实行专人派送、回收、循环发放一条龙服务活动。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篇4

一、在阅读中获得学习的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无穷。”未来学专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获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方法怎样一步步从阅读中获得呢?试举一例笔者执教《曹冲称象》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 的教学片断:

师: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请小朋友打开书, 把第6课的这个故事读读就知道了。请等等, 我不放心, 如果你们在读时遇到困难, 如读不通顺了, 是不是要跳读过去呢?

生:我们不会跳读的。

生:我遇到了不会读的字, 看拼音多读几次, 就会了。

生:我读不通顺时, 就把这句话多读几遍。

生:遇到困难还可以请同学或老师教教我。

师:好!这样做我就放心了。

(老师出示课件: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现在我来检查检查, 看看小朋友把故事读通顺了没有?谁愿意试试?

(学生争着站起来要读。)

师: (点名) 你想采用什么方式来读, 是你一个人读一段, 还是邀请好朋友一人读一段?

生1: (邀请同桌一起读) 我读第

一段, 你读第二段。

(生2笑着点头答应。)

(生1把课文第1自然段读得很通顺。生2把“这头象”读成了“这头大象”, 把“身子”读成了“身体”。)

师: (对生2) 请你别着急, 看着第一句, 再读一遍。

(生2读好了。)

(接着生3邀请了三个小伙伴站起来读。她自己读第三自然段时, 把“秤杆”读成了“秤平”。)

师:你说, 砍一棵大树做什么?

生3:做“秤平”。 (没意识到读错。)

师:仔细看看这句话, 读作什么?

生3:“秤平”。 (仍没意识是错误, 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大家不要笑, 我们一起帮帮她吧!

(老师板书“秤杆”, 请大家教生3读两遍。)

师:“秤”和“杆”偏旁不同, “秤”里面有“平”, “杆”里面有“干”。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3: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师: (欣慰) 你终于读对了。我们用掌声来庆贺你!

师:小朋友, 我们以后自己读书时, 可像他们一样邀请小伙伴一起读, 互相帮助, 互相鼓励, 进步会更大!

(老师出示课件:合作阅读进步大)

这里, 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习得两种学习方法:“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合作阅读进步大”。如果教师长期这样做下去, 学生就能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阅读中, 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甚至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 这样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 就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二、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教科书里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大海捞针般, 从无限丰富的文化宝典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珍品”, 把它们供给孩子们阅读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课文中精妙的词语、生动的句子、规范的语言, 需要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加以体会内化, 才能正确运用。再以《曹冲称象》第2自然段教学为例具体说明:

师:请看!喜欢它吗?说说理由。

(老师出示课件:热带雨林中玩耍的一头既高大又可爱的大象。)

生1:我喜欢大象, 是因为我想骑在大象的背上玩耍。

生2:我也喜欢大象, 是因为大象的鼻子像水管一样, 可以给我洗澡。

生3:大象有两颗长长的大牙齿, 很可爱。

生4:大象又高又大, 我很喜欢。

师:看来, 大家的确喜爱这头大象, 那么就用这句话夸夸它吧。

(出示课件:“大象又高又大, 身子像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

生:老师, 他读得还算流利, 可是很平淡, 感觉不到“高大”的形象。

师:听口气, 你一定能读出“高大”的形象, 那就请你读。

(这位学生把“又高又大”“像堵墙”“像四根柱子”读得紧凑, 重音落在“高”“大”“墙”“柱子”上。)

师:你真会读!确实体现出了“高大”, 大家学学他。

生:我还有一种读法, 也能显示“高大”。

(这位学生表情丰富地把这句话读得舒缓, 重读了“又……又”“像……像”。)

师:大家感觉如何!

生:感觉又高又大!

师:这样读也能突出大象的高大形象, 大家都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想知道吗?

(老师出示课件: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呢?)

师:这个问题, 如果很想知道答案, 就读前面那句;若是随便想想, 就读后面这句。

(学生选读。)

师:请把你的想法用读的方式告诉同桌。

(学生互读。)

师:能告诉老师吗? (指名)

生: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把“到底”读出重音。)

师:老师知道了, 你是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现在请小朋友把第2自然段读读, 读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读。)

这位教师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 通过“官员说话, 曹操表态”的表演, 让学生体会“直摇头”和“摇摇头”的不同含义:“直”要读得又重又长, 表现曹操的摇头时间长。通过“曹冲与官员年龄相比”体会“才7岁”和“7岁”的不同意思, “才”要轻读才能表现曹冲年龄小。这些都是在读中比较、读中感悟出来的。“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思想, 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事物”, 这种感悟不是老师强加给孩子们的, 而是在老师引导读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悟、自得并通过朗读而感受到的。

三、在阅读中引发情感的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一定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其有效方法之一, 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议论, 让他们对文本产生亲切感, 并非常愿意接近它、表现它, 从而达到身临其境、读中忘我的境界。如《曹冲称象》第3自然段的教学:

师:我这儿有几顶官帽, 戴上它你就成为朝廷官员了, 就要学着他们的说话议论议论这头大象。

(学生纷纷举手。)

师:看样子大家都想, 请大家分小组扮角色试着议论议论, 哪组学得最像, 就请哪组上台表演。

(学生4~5人一组合作阅读, 进入状态, 老师巡视指导。)

师:请这组同学上台表演 (给他们戴上官帽) , 现在你们个个都是朝庭大官, 说话可得神气点儿!

(学生表演。)

师:这几位朝廷官员议论得怎样?

(大家评演, 然后纷纷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 形成了台上官员议论热烈、台下观众阵阵掌声的和谐氛围。)

在此教学活动中, 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模仿、好想象的特点, 在学习课文时,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学生想象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表演, 从而锻炼自己把握语言的能力, 享受语言带来的情趣, 内心充满了阅读愉悦感。

四、在评读中体现平等的对话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知识、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平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 设计“学生评读”的学习活动, 以满足儿童内心需求。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请看《小鹿的减法》 (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 第2~7自然段的教学案例: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展示台, 展示读?

生:我们读。 (两位学生表演读。)

师:他们表现得怎样?

生:獐子角色的语言很响亮, 也很好听, 还有动作, 有獐子的感觉。

生:我也赞同这一点, 但是我觉得劝小鹿时的话, 应该再真诚些。

师:说得好!请你真诚地劝劝小鹿。

(生读。)

师:大家也学着獐子真诚地劝劝小鹿。

(生齐读。)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觉得小鹿也读得好, 如果他能加上“抹抹汗”的动作就更好了 (该生边读边抹抹汗。)

生:我认为, 他把“獐子不解地问”的那句话读好了。

师:好在哪里?

生:他读出了獐子不理解、不明白的语气。

师:请这位同学带大家读读这句话。

(生教读。)

师:有句话, 老师特别喜欢, 但不告诉你们。请你们猜猜是哪句话?

生:我知道, 肯定是这句“从今天开始, 我要坚持做减法了, 减去一天, 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猜对了, 你们最喜欢的是哪句?

生: (许多学生) 我也喜欢这一句。

师:请把你们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读出来。 (学生大声读) 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请为自己竖上大拇指, (学生纷纷为自己竖上大拇指) 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吗?

生1:我知道, 我的声音很大, 很响亮。 (读句子)

生2:我读得好, 是因为我读出了坚定的语气。 (在胸前握了一下拳, 再读)

生3: (拍拍胸脯) 我读得信心十足! (读句子)

师:你们真是读得太好了, 让我们一起自信而坚定地读读这句话, 好吗?

生: (大声地) 好!

(生齐读。)

案例中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评读, 起到了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以及自我反思的作用,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阅读变得更加精彩了。有了“同伴评读”, 就有了对话沟通;有了补充完善, 孩子们就会读出层次;有了“自我评读”, 就有了示范, 有了榜样, 也有了自信!

中学阅读活动 篇5

所谓“阅读”,指的是运用视觉,看别人用文字(书面语言)写出来的东西。阅读是人类复杂的行为之一,是一个用多种技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为了重点培养学生能够理解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训练。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阅读适度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重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各类文章的教学活动设计谈谈我的看法:

一、关于诗歌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语言,陶冶爱美情趣。小学诗歌教学中如何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呢?

首先,“背”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景。

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孩子们进行了课前预习,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伴们的认同和赏识,教者就该因势利导,充分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人在体验到一次成

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以“背”引入新课并提出适当建议,才能保障这一环节的实效性。如:“在开始背之前,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当同学在背的时候要尊重别人,认真听,如果背错了,也要等他背完了以后再指出来……”当一同学背出自己知道的诗后,如有出错,老师先别忙于纠正,要将机会让给孩子们,再集体背诵……这样的课堂活而不乱,一切教学活动只有在有序的环境下才能收到最大限度的效果。课堂过渡语,使课堂环节实现“软着落”,同时激发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其次,“读”读中感悟,体现自我。

阅读教学重在读,课堂上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之说。诗歌教学中的“读”,笔者认为应分为初读、细读和品读

(一)、初读 创设情境,引读全诗,初知诗意。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诗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例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图画、富有竞争的背诵展示、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等,都能让学生兴奋起来,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细读 理解关键词句,读出诗境。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理解了关键词句的意思后,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读,读出对诗句的理解,读出诗的意境。此时的读就已融入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也就是学生对新知识重新建构并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细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细读环节的安排时机,应当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理解了诗句内容,对诗句内容有了新的感受,急于用朗读来抒发的情况下安排。(2)、细读形式。读的形式要多样,个人竞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组竞读,自由朗读等,依学生的习惯、兴趣而定。还可创设一定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充满激情进行细读,读出真情实感,读出诗句的激昂、婉约、诗情、画意。(3)、细读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追求同一,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层次等。

(三)、品读 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韵。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领悟了诗句情感,就要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品读,凭借情感、经验体验语感,诵出诗的韵味。品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体验、情感进行吟诵,此时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所以“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反复的吟诵中,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品读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情流露。情境的创设要依诗的内容而定,借着孩子们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对新课内容进行初读感知,在自己的初读中体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待大家读完后,可让学生个体竞读,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由学生去评价去模仿。还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读:一组读,一组看画面。通过这种多形式的读,学生对诗句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次,“议”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我

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知道自己新学到了些什么,这对学生的求知心、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学习,每个孩子获得的信息是肯定不一样的。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非常重要,让孩子们面对自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交流自己的信息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大家普遍认同的几类答案——实现共享。教师要当好旁观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适当

点拨,必要时对少数活动后进的小组要进行指导,时间要给足,充分地活动,活动目的明确、内容适当、共同参与。“议”就是学生带着“背”中产生的激情兴趣盎然地“读”后进行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为主的自主学习活动。

(一)、提出问题,作好合作学习准备。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疑者,觉悟之机也”。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学中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先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二)、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他们逐渐学会提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冲动,不要忙于进行解答,可以将机会让给孩子,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可进行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甚至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答案。表面看来,似乎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多花了很多时间,但实际效果却是难以估计的——既培养了孩子们合作探究的习惯、精神、能力,又教给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功,这对学生而言太重要了。孩子们对诗句内容有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此同时也有了疑问,孩子们进入了“愤悱”状态,“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此时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解,道出自己的困惑,是安排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好时机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总结与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我从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数年,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乘着新课改的春风,在专家学者的引领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现简单地总结如下:

1.教学中的拓展阅读进行得不够深入和广泛。拓展阅读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可是在很多常态课堂上,同主题的或关联主题的拓展阅读往往进行得不够深入或不够广泛。教师的阅读积累不够广泛和丰富,学校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条件不够理想等原因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因素。

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由于家庭因素,学生很少买书;再加上学校图书室设备的不齐全,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以达不到预期效果。

3.由于部分教师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不理解,对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缺乏研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只教主体课文,没有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往往是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本。

报刊阅读对中学英语阅读学习帮助 篇6

【关键词】英语报刊 中学英语阅读 特点 作用 方法

《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第五级目标中对课外阅读做了明确的规定:“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要达到这样的阅读量,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系统的指导和帮助。读外国文学原著固然是课外阅读的一种途径,但学生往往浅尝辄止,不容易深入,头脑中积淀下来的东西太少;而纯粹的阅读理解练习又常常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似乎阅读就是做题。优秀的英文阅读报往往能够提供生动鲜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同时又配有旨在发展学生阅读技能、策略的练习,很好地兼顾了中学生阅读的多重需求。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学生的水平状况,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份高质量的英语阅读报(读写报)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努力弥补教材先天的不足,推动学生在较高的平台上发展。

一、英语报刊的特点

我国出版的英语报刊种类较多,如21st Century,China Daily,China Today,English Weekly等等。与教材相比,英语报刊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时效,新颖

英语报刊内容新颖,关注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步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报刊内容广泛,体裁多样,一般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以及对外政策方面的重大事件,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其词汇量,丰富其语言知识。例如,21st Century这份报刊中就有Learning Express,Sports,Entertainment,Focus on,Relationship等栏目。

(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许多英语报刊除了发行纸板报纸外,都有网络电子版,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阅读,方便、快捷。而且许多报纸也给了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开辟专栏刊登读者文章。这样既展示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参与,从而提高了英语学习积极性。

(三)语言地道,贴近生活

英语报刊的语言地道,近似母语的表达,有利于学生避开中式英语的“陷阱”,接受地道英语的熏陶。而且英语报刊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大学生活、课外兼职、就业等等话题。一些英文报刊甚至开辟了英语四六级的考前辅导,如听力、词汇、阅读、写作、翻译,面面俱到。

二、英文报刊阅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在报刊阅读中扩大词汇,学习活的语言;词汇量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词汇量不足是学生阅读的一大障碍。单纯的单词记忆枯燥乏味,又由于缺少一个上下文语言环境,因此很难记住,但如果把单词放在语篇中就容易被记住。实践也证明,阅读能提高语言、词汇的复观率,在阅读中掌握新的词汇。只要我们关注英文报刊,关注新闻英语,许多重要的单词是想忘也忘不掉的。

(二)通过报刊阅读开发锻炼学生思维,培养阅读技巧,从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在英语文章阅读中,学生往往有注重词语忽略篇章、重视语言忽略观点的倾向,往往导致词义理解偏差、文章内容曲解。英语新闻报道渗透了记者的新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时记者即使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新闻英语的阅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立场、倾向进行分析、评论,变消极的接受型思维为积极的评判型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并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同时,学生还能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在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一种观念的批判并建立自己的观点。

(三)在报刊阅读中排除文化障碍,增强跨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是因为语言中渗透着文化,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必须了解与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只有排除文化障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最能反映文化变化发展的非新闻莫属,学生通过报刊阅读了解新闻英语所折射出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习俗观念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能培养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突破平时阅读理解中的障碍,并获得跨文化的意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三、英语报刊阅读方法

(一)注意精心筛选文章

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是保证成功开展报刊阅读课的重要前提。报刊阅读课上,老师带领学生着重阅读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不是随机挑选的,而应经过精心筛选,在难度上应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第一篇为趣味性较强、符合学生口味的文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介绍一些明星、球星和时尚潮流的文章。第二、第三篇为难度较大的文章,引导学生掌握报刊阅读的技巧和策略,提高阅读能力。在题材上,可以选择介绍外国尤其是英美国家不同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文章,或是涉及社会热点时事话题的文章,或是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在体裁上,尽量让学生多接触不同体裁的文章。

(二)培养学生处理生词和猜测词义的能力

这主要指的是训练学生运用构词法、语境等推测关键词义。阅读文章时,理解词义是基础。不懂得词义,就谈不上理解文章。而同一单词往往因语境不同而产生词义变化。只有根据上下文,正确掌握适应具体语境的词义,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阅读。英文报刊中的许多文章普遍都有较多的生词,但如果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可以结合构词法、文章中的语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猜测,稍稍转一下思维就能体会其意义。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这种能力才能达到快速阅读的水平。

(三)课前10 分钟

在不影响课文教学的前提下, 笔者利用每节课前的10~15 分钟, 阅读报刊中的个别篇幅。形式有教师解读学生朗读、选句选段翻译、长句难句解答;也有限时阅读,指定篇幅, 找出文章主题句与关键词, 并解答教师事先备好的阅读检测题;有时, 教师也可以设计能引发学生讨论的阅读任务,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

(四)课外自读

为了及时了解和督促学生报刊阅读的进展情况,促进学生自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尝试建立阅读档案。建立阅读档案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阅读过程记录,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每周阅读后,要求学生写出个人阅读小结,通过小结一周内的报刊阅读情况,形成对自己报刊阅读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总之,英语报刊阅读课外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拓宽知识范围等意义重大。英语教师应该在把握课堂教学的同时,抓好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报刊阅读,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编著.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中学阅读活动 篇7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们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阅读能力, 不仅要有语文阅读能力, 还要有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和外语阅读能力, 不然就看不懂某些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看不懂股市走势图, 看不懂项目合同和营销策划, 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加之当今国人阅读形式和阅读习惯改变:传统阅读下降, 网络阅读大幅攀升, 浅阅读盛行, 十分令人担忧。国际阅读学会曾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关注国人的阅读水平对国家发展、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除国家层面的努力外, 必须从小孩抓起, 提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就显得尤为重要, 且具有深远意义。

一、现代阅读中阅读形式的改变

几千年来, 我们的阅读主要是传统阅读形式, 即纸质阅读, 靠纸张和铅字的图书, 让人们细读品味、思考、写作, 几千年形成灿烂的中华文化, 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深入人心。这种传统阅读是线性的、连续的,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深入的研读, 品味细节, 交流思想,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 是一种不错的阅读形式。但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盛行, 互联网走进中国, 国人的传统阅读受到影响和冲击。网络阅读重于形象思维, 它具有快餐式、浏览式、网络化等特征。在网上, 非常方便地一点鼠标, 就能获得相关资料和答案, 快速获得信息, 扩大知识面, 但这种便利的超链接, 让我们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 从而缺乏纵深的思考和思维。趋于平面化, 纵容了思想的懒惰, 这就是网络阅读不足的地方。

网络阅读的流行, 图书无纸化时代的到来, 少了青灯黄卷, 少了书香墨迹, 阅读形式、阅读习惯发生的改变, 可能会造成国民思维能力弱化。目前有资料表明, 在我国有“半数国人不读书”的调查数据, 另外, 据统计去年全国人均购书量不足5本, 其中八成是课本教材。传统阅读率的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担忧。许多人不再认真读书看报, 不再潜心阅读经典名著, 仅仅满足于网络上的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造成思维能力弱化, 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二、改变国人阅读水平——提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阅读率下降, 网络浅阅读盛行, 这种阅读形式的改变让人担忧, 国人须居安思危,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为了中华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除国家层面的努力外, 必须注重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因而中小学语文教师则应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和义务, 努力搞好学生的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宗旨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升阅读能力, 始终排在语文教学目标的首位。阅读教学的宗旨, 对学生来说, 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 掌握阅读方法, 汲取知识, 提高认识, 发展思维, 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十分重视积累、思维感悟和实践运用。要搞好阅读教学, 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 轻松阅读, 在阅读中得到享受和提高。

2.阅读教学的方法

(1) 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读背记忆的积累

语文课主要通过阅读来实现, 语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严密, 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而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得多了, 语言积累就丰富, 文化积累、积淀就越丰厚。书读得多了, 自然各个方面都会得到提高, 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意志都会有较大程度的挖掘和拓展。所以“读”、“背”是学习语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认认真真地读, 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 有助于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

(2) 提升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阅读能力有三个层次, 低层次是能理解字面意思;中等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隐含着的意思, 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在审美层次上阅读欣赏, 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中等层次是中学生要达到的最主要的阅读能力。因为不能理解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 就很难向高层审美层次发展。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首先靠的是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若一成不变地老是作者简介、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则不能满足学生要求, 学生对阅读就会失去兴趣, 便会生烦生厌。但若教学内容要求过高, 学生则会无法接受, 阅读就会遭冷遇, 学生会分心、会骚动。所以阅读教学的课堂要注意心理取向, 首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课件尽量快餐式、卡通式, 形象性强、情节性强, 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阅读的兴趣。求知欲调动后再提问式的师生互动, 交流和引导, 通过提问提高学生归纳和表述能力。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 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其次,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除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外还要有丰富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检验, 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是让名篇名著的精华迅速充实、发展学生。因为经典名著是经过岁月磨砺而沉淀下来的作品, 是经过时间检验而存留下来的作品, 这是一代一代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些就是中学生最需要的和最好的书籍。文学名著给我们以真、善、美, 文学名著又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 名著能使学生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和有意义。另外还可以增加国学知识的普及。如《弟子规》及《论语》的相关章节, 让学生更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增加文化底蕴。

课外阅读的补充, 能多元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在格言上看到一则短文:墙壁上, 一只蚂蚁在艰难往上爬, 爬到一大半, 忽然又滚落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的记录。然而过了一会, 它又沿着墙根, 一步一步往上爬……他和几个同学就展开了讨论。一个同学说:我看到了蚂蚁的勇气, 谁有勇气面对艰难的道路, 谁就能在艰难的旅途中成长, 勇气是善行之父!无论何时, 勇气都是一剂良药, 会给你的生命注入重新奋斗的力量。让我当一只有勇气的蚂蚁吧!另外一个同学则说:我赞赏蚂蚁的毅力, 它坚持不放弃每一秒, 又开始了它的第七次爬行。这种毅力将是唯一让它走向成功的桥梁。蚂蚁的毅力值得我学习。旁边的同学又说:我不单看到了蚂蚁的勇气和毅力, 我更欣赏它心中的信念, 信念点燃了它心中的那盏灯, 它相信自己, 虽然向上爬是艰难的, 但它相信自己可以披荆斩棘地到达目的地, 小蚂蚁真行, 是我的表率。

由此看出, 课外阅读拓展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培养了他们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层次中, 第二层次是最主要的阅读能力, 不能够理解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 就很难向高层审美层次发展。而要理解词句间含着的意思就必须培养学生严谨而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加深阅读。必须使阅读能力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 学生才能用视觉和意识来感悟所读材料, 使之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习惯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边读书边思考, 思考让人明智。如蚂蚁爬上墙的一则短文, 当学生看到蚂蚁不畏艰辛地又开始第七次爬行时, 他们就会从“勇气”、“毅力”、“信念”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就是学生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的结果。从而看出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阅读时的思考习惯是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中学课外阅读问题初探 篇8

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 如今学生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并不多。由于课业的压力和三点一线的生活, 学生接触到的书本, 除了教科书就是辅导书, 而课外阅读的书本被挤在一边, 阅读课外书本的时间是少得可怜。第二, 所读刊物趋向世俗化、娱乐化。为缓解学习的压力, 学生更喜欢看一些相对轻松的世俗化的、娱乐性的书本。另外网络文学的影响, 也对经典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第三, 阅读目的的功利性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更喜欢走马观花式的阅读;选择的阅读内容也有很多是为了应付考试。

以上一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修养、课余生活单调等不良结果。可以说, 在当今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 一个勿庸置疑的严峻危机在悄然产生———精神食粮的危机。前辈们苦于无书可读, 今天的学生一方面书包越来越沉, 身心承载着超负荷的重压, 另一方面面对书山碟海不知所措, 鱼龙混杂的出版物令人眼花缭乱。

为改变学生不良的阅读现状, 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应明确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课外阅读, 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从而能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能力;通过课外阅读, 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历史、体味人生;通过课外阅读, 可以加强文化积累, 形成文化积淀;通过课外阅读, 可以吸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 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

其次, 教师应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我们无法否认教师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此种影响往往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 且一旦产生了作用, 其效果必是持久的。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 教师应摆好自己的位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语文教师自己要做一个文学爱好者, 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并且在具体行动上给学生当好榜样。

再次,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有了兴趣, 做事情就会顺利得多。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像故事比赛、手抄报展览、诗歌朗诵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等。教师也可以使用成功激趣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成功, 教师要善于利用表扬和激励的手段让学生收获成功。比如发现学生正在读一本好书, 教师就可在全班进行表扬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也可以用一些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的方式给予肯定。教师也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最后, 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指导。即使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但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效果会适得其反, 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课外阅读要注意阅读的面和量,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 另一方面也要具有选择性。要杜绝不良阅读内容和习惯, 强化自我控制与鉴别能力, 还要教育学生千万注意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 保证足够睡眠, 保护视力。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 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在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课外阅读也是每个学生个性驰骋的领域,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也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可以指导学生在周记、日记中写读后感, 适时举行读书交流会, 能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9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很多教师喜欢在课上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 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 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 这样的教学完全将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一节课下来, 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其实,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积极思考, 从而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40分钟的早读课。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 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同时, 在每节早读课的最后五分钟, 我都会安排学生 (轮流) 推荐一篇佳作 (课本内外均可) , 并陈述推荐理由。实践表明, 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阅读教学自然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教师只需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即可。有道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读, 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 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 从而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此外,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特色, 体会到作家的情感, 这样往往兴趣浓厚且印象深刻。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抓住重点、难点, 予以点拨, 就有效避免了不分详略轻重, 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确定明确的目标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是有效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是在目标导引下适当地处理教材,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优化教学过程的。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这样, 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随着教学环节地不断深入, 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较轻松地实现了教师预设的每一个目标, 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 都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自然会越来越主动。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那么, 怎样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决定阅读的效果, 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教师应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以大纲以外的知识为学生打开一个通往科学世界的窗口。然而, 现在有些学生不喜欢读那些有价值的科学书籍和文艺书籍, 相比之下, 他们更喜欢读一些轻浮的冒险小说和一些低劣作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书籍的含义, 不会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针对具体情况向他们推荐科普读物。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 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积累阅读技巧, 并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具体而言, 通过分析阅读题的题目, 学生要知道题目是针对文章哪一个方面在提问, 是针对内容、思想情感, 还是写作手法。如果是针对内容, 那么学生就要概括每段的段意, 同时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并总结事物的特征;如果是针对思想情感, 那么学生就要理解其中的关键字句, 进行深入赏析;如果是针对写作手法, 那么学生不仅要分析其中的写作手法是修辞, 还是描写, 以及对一段话所起的作用, 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否则就不够全面。相信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 学生一定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从而更好地进行阅读。

总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而阅读又在语言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 学生应在语言交际的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教师也应尽量扩大阅读量, 逐渐改变昔日阅读教学的陈旧观念, 组织学生逐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创读、美读, 密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现代生活的联系, 落实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永泉.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2013 (8) .

[2]李麦花.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3 (7) .

[3]陈鹏飞.浅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路[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 (21) .

[4]高玉莲.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5]段献花.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 2008 (7) .

略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语文教学是关于语言艺术传授的基础学科,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智慧。根据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强,那么他就有非常强大的语言感悟能力。简单的来说,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所说的视觉材料,主要就是指文字方面; 非文字方面,包括辅助阅读的图片,以及其他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阅读学习,可以增进对文字的理解,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可以强化学生的大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阅读学习是一种对文字内容的领悟和理解,一边阅读,一边鉴赏,一边吸收,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学生的自我修养会不断得到提高。简言之,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过程。

二、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1. 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斯宾塞说过,阅读是语文学习最好的方式。在我国,有大量的诗句和谚语说明阅读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怎样开展阅读教学,怎样让学生热爱阅读,怎样让学生正确地进行阅读,这是教师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习过程当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们是否喜欢这个阅读过程,能否自觉地养成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当中能否自然的形成一种适应过程,有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教师都要仔细地去分析,引导着学生运用分解、剥离手段,认真地掌握阅读的内容,仔细的区分阅读信息,真切地感受到文字内容所要表达的情绪,而能够做到正确的感悟。

2. 给予学生艺术的辅导

先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阅读内容。究竟什么是阅读,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盲人摸象。有的人认为,只有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才叫阅读; 有的人认为,自由、随意、没有一定目的性的阅读才叫阅读; 其实,只要是我们在读书,都可以叫做阅读,至于读书的内容,可以是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一般性的小说和散文杂志等,也可以是课本上的文章,甚至是同学写的作文,我们都可以作为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内阅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一种补充,课内阅读是一种必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编辑们精挑细选、千锤百炼无可挑剔的佳作,但是,课本毕竟是一册在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外名著汗牛充栋,我们应该放开视野,广泛地进行阅读,掌握他们的创作方法,理解他们的描述手段和刻画内容,熟悉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了解各个民族的生活特点、风土人情以及各地的自然风貌。阅读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文字功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阅读不是随便进行的,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它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者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思考,对所阅读的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筛选,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如果盲目地阅读,只是用来休闲解闷,就得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因此要在阅读以前,进行一个有系统性的指导: 阅读目的是什么? 需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准备采取哪种阅读方法,是否要做阅读笔记等。

三、合理启发阅读教学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表明,人的思维往往有一个突破口,从而产生飞跃。阅读也同样如此,我们要仔细地去发现,要在阅读当中有所创造。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的过程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如果能够做到正确的领悟作品的内涵,和作者能够发生心灵的共鸣,或者能够从文字的表面,去发现深层的东西。很多优秀的作者,他们在应用文字进行描述的时候,往往采用丰富的创作手段,所以阅读要进行剖析,要注意触摸作者的灵魂,让阅读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切忌散漫无边、随心所欲。随着阅读的增多,就会慢慢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不同的文字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手段。比如说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等。按照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够有所收获,就是正确的阅读方法,只要能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就可以,就要给予鼓励。

四、重点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

教学多年以来,我发现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学生语文分数很高,他们的作文很优秀,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不理想,有的学生甚至十分低下,将言而嗫嚅,出口而零乱。虽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词汇贫乏,在表达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这个缺点不能够改善,势必缺乏语言表达的功力,因为这是一个基础,随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语言组织能力,只有严密的逻辑思路,才能够把自己大脑中的语言材料进行有条不紊地组织,让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和顺畅感人。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改善语言上的一些障碍,不断地积累词汇,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天长日久,让自己逐步地得到锻炼,以期咳唾成珠,出口成章。中国文字是非常优美的,很多大量的外国友人都喜欢汉文化,汉字语言阅读起来抑扬顿挫,平仄相间,如行云流水,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叮咚作响,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感十分良好。带领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进行表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了一定的作品以后,可以让大家挑选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背诵,可以挑选精彩段落进行复述,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其它的形式把作品描绘出来;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进行表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根据故事情节,演绎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五、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的读写技能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句话: “读书之智非在书中,而在书外”。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读书是一种基础,而我们要掌握高深的写作技巧离不开生活中的锻炼,离不开对社会的观察。陆游告诫他的儿子说: 汝欲果学诗,工夫在诗外。和培根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的范围是有限的,读书是生活的拓展,是纸上的生活,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生活在作者那个年代,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

总之,阅读就是一种借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年少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培养读书兴趣,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在浩瀚的书海里漫溯,这样才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摘要:旨在探讨了阅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全篇解读了阅读的概念、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阅读的思维方式、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以及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上一篇:周围环境下一篇:环境法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