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务

2024-06-25

政府财务(精选十篇)

政府财务 篇1

政府机构改革是政府作为改革主体, 优化自身业务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地实现监督与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现阶段, 通过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全面实施收支两条线, 这一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机关和部门违规挪用资金, 私设小金库等行为起到较好的预防和限制作用。通过对政府预算进行集体表决, 对决算报告进行验收, 提高政府财政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程度, 加强公民的信息知情权和监督权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有效的政府财务监管机制能够促进政府主体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能够有效限制各种腐败行为, 能够为建设服务型、廉洁型政府提供预防和约束力量。

二、政府财务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政府财务监管实务中, 财务监管可以表述为监督主体对一定范围内的财政活动行使监督权的行为。要明确财务监管的定义, 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监督主体和监督范围。对于监督主体, 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单指财政部门;一种是独立审计部门;还有一种是最高权力机关。监督主体行使财务监督权力的范围主要是对政府财政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 包括预算监督、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国有财产监督、税务监督等。目前, 我国政府在实行财务监督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财务监督主体不明确, 存在多头领导的现象

财务监管的实质是国家或者政府行为, 是国家或者政府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机构运行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和评价。现阶段, 我国政府监管主要包括横向综合监督和纵向垂直监管两种类型。横向综合监督主要运用于地方政府及其事业单位的管理, 省人大对地方所属政府机关及部门实施横向跨部门监督, 对于地方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有直接领导责任。纵向垂直监管主要是指中央机关对下属的各部门进行部门内部的规范、指导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部门和单位既受到中央部门的制约和领导, 同时也要接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安排, 导致其工作绩效的评价被双重标准所限制, 不利于其工作的开展和制度的建立。

(二) 政府资金使用信息不公开, 难以对政府行为实施有效监督

对于财政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传统的财政及财政监督理论将其归结为财政支出管理手段落后和缺乏责任监督机制。事实上, 观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只是引发财政资金低效率的浅表原因,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财政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及由此引发的财政监督不力。在财政监督中贯彻充分的信息披露的原则和开展充分的信息披露, 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根除财政资金管理中的权力寻租的重要途径。由于有关财政资金使用的信息被保留在极小的范围内, 财政监督者不一定开展信息披露。这样的结果往往只是增加了财政监督者的寻租机会, 并不能从制度上保障财政工作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政府极少公开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数额, 导致难以对其工作的效果和效率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

(三) 政府财务监管手段过于单一, 缺少公众参与

现阶段, 我国政府财务监管力量依然是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约束, 公众很难参与其中。向公众充分披露财政信息是政府进行财政透明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过程中, 一方面政府有向公众披露财政信息的义务, 但信息的价值又导致了政府隐瞒信息的激励;另一方面, 公众和政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又有助于提高政府财政管理的质量。公众参与政府财务监管的前提是政府资金使用记录的公开和透明, 有了信息的披露, 公众才能有据可依, 有理可说, 对于政府的低效率行为才能提出更好的建议。目前, 政府财务数据仅仅在部门内流动, 或提供给政府审计部门, 一般公民很难接触到, 这很大程度地限制了监管的力量和效果。

(四) 政府公益事业的监管处于空白状态

公益性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全额拨款的, 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预算外收入和支出。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事业经费的核算和基本建设经费核算两个独立的体系。事业单位的一个建设项目, 往往集中了不同渠道的资金, 有财政拨给的事业单位基建投资, 还有单位自筹资金, 目前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 仅反映了财政性投资部分, 自筹基建资金没有在基建会计账户全面反映, 而是在事业单位会计的结转“自筹基建”账户或“暂存款”账户反映, 造成基建投资实际成本与单位实际基建投资支出核算不一致, 不利于新增固定资产的全面核算、管理, 影响资产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核算范围的不完整不仅使得上级主管部门很难掌握事业单位的真实状况, 也为事业单位舞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三、政府财务监管手段优化建议

随着政府改革的进行, 政府财务监管也必须与时俱进的变革, 以求能够更好地对政府部门实现监督, 对政府工作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价, 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一) 明确政府财务监管的主体与相应的责任关系

政府监管主体不明确, 责任心不强, 缺乏相应的绩效激励和考核机制是根本原因。由于各个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来源的不同, 导致了其监管的主体的不用, 也使得在具体的监管方式和办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而导致出现监管的盲区。因此, 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管的主体和相应的责任关系是十分关键。笔者建议, 对于垂直管理体制的政府部门的财务监管需要强化其对应的上级政府的财务监管, 将其上级部门作为监管的主体和责任人, 但同时需要引入系统之外的监管。而对于非垂直管理部门, 则应该将同级的审计和财政部门作为其监管的主体和责任人, 但同时需要引入上级监管, 即上级的审计和财务部门, 其主要职责是不定期的对非垂直部门进行审计, 对发现的财务案件作为主要和牵头的审查部门。明确了监管主体和责任人之后, 则需要进一步规范其相应的责任考核机制, 使其进一步明确其责任激励其行为, 使得将监管的职责落到实处。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而言, 多头领导, 责任不清是导致的组织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因此, 明确监管的责任主体是实现有效监管的首要因素, 也是现代政府责任观的集中体现。

(二) 加强政府财务信息披露

优化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程序, 保障扩大公众对政府财务信息的知情权, 从而实现从社会公众和第三方对政府财务信息的监管。虽然随着中央和部分省级政府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三公”支出的公开, 但是就披露的信息来看, 仍然过于笼统和局限。因此, 笔者建议需通过修改政府信息公开办法规范政府财务信息的公布内容、时间和程序。其次需要建立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财务信息的索取机制, 现实社会公众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财务信息索取要求, 完善政府部门对索取财务信息的回应的反馈制度, 并且将其纳入对政府绩效考核的范畴。现代政府的特点之一是高效透明, 这要求政府在决策、执行、效果公布等角度方面保证社会公众对其有相当程度上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所以政府财务监管是必须面向社会公众的, 这既是财政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体现, 更是能约束政府不当行为, 保证政府的行为的廉洁和高效。

(三) 规范政府收入行为与引入社会公众对政府收入的监督

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 一些政府部门通过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获取收入, 从而形成财政外收入和部门小金库, 这些都对政府的财务监管提出了挑战。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办法是需要规范政府收费的规范化, 清理不合理的收费, 杜绝乱罚款以及以罚代刑的行为, 逐步将政府的收入行为法制化, 其最终目标是纳入税务管理。面对屡次清理, 但是仍然存在的小金库行为, 不难发现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和监管力度的不够。因此, 在规划政府收费行为的同时还需要扩大政府财务监管的外延, 即进一步监督政府的收入行为, 这要求政府的财务监管要面向整个社会, 要社会公众来发现和纠正政府违规收费的行为。只有通过内部规范政府收入行为和引入外部对政府收费行为的监督, 才能彻底改善政府财务监管的环境。规范性是现代政府的重要特征, 进一步规范政府收入行为和引入社会公众对政府收入的监督, 将有利于推动政府这一特征的的实现。

(四) 优化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

政府财务工作计划 篇2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中央和我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学习科学观,继续巩固和扩大落实整改的成果,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政治理论和采购业务学习。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xx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纪委三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高全体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真正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切实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执行采购中心内部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内部学习培训和交流,每季度组织以采购政策法规、相关业务工作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继续组织重点项目、废标案例和质疑项目的案例分析总结会。

(三)以制度创新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政教育工作,强化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防线。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我局关于廉政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中心内部廉政措施,以开放评标现场等完善项目评审的制度办法作为切入点,不断增强集中采购的透明度,牢固筑牢反腐制度防线。

二、加强沟通协调,稳步推进政府集中采购工作

(一)加强沟通协调。加大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及时交流工作情况,研究探讨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各业务处工作职责,继续进行与各部委的走访联系,深入了解采购人的采购需求,对采购项目的组织实施及时进行沟通,进一步拓宽采购项目来源。组织召开中央单位政府集中采购工作会,适时组织重点采购单位采购人、供应商和评审专家座谈会,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改进工作。

政府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政府财政管理;政府的财务风险;风险的衡量与控制;风险管理理论

我国自从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对财政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已经有30余年,经过不断地提出疑问、不断地摸索和不断地完善,将政府在市场上投资项目的损失最小化。风险有着双面性,政府在面临财政风险的时候,同时也有着获取收益的可能,在财政风险里,有着政府投资风险、政府筹资风险、国家利率风险、国家汇率风险和货币流通风险等五种分类。风险有着不确定性,政府如果操作得当,在这五种风险里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和内容

财务风险是政府或者企业在进行资金运转时的一花风险现象。财务风险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实际的资金操作中,一些经济主体会由于对财务风险处理不善而导致资金流失甚至破产。

1.外界对财政风险的定义

风险和损失是一组相近的概念,但不能划上等号,风险是一种可能性,代表着未来经济主体可能会遭受的损失。风险也不能等同于危险,危险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风险代表着一种不确定因素,风险中同样蕴藏着机会。

外界对财务风险有着广义论和狭义论的区别,广义的财政风险理论是指政府在国内的各项经济建设工作中,种种不可控的因素给经济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有一些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是由于外界客观因素造成的,也有一些风险性是由于管理层组织方法不当、经济决策失误等主观原因造成的。在政府日常的经济工作中,正会由于上述种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导致实际的财政收益和风险。

与广义财政风险理论相对应的是狭义财政风险理论,在狭义财政风险理论中,风险有着经济活动风险、政治活动风险、自然活动风险以及社会活动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

2.外界对财政风险的分类

外界一般把财政风险分为五个种类,即政府投资风险、政府筹资风险、国家利率风险、国家汇率风险和货币流通风险等。

政府筹资风险即政府为了调控国内市场的经济,给我国大型投资项目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受的风险,政府筹资虽然能够调控国内市场经济,但政府在进行调控操作的同时,也受着国内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

政府投资风险即政府在对国家投资项目进行投资时所遇到的风险,政府的投资风险和普通企业的投资风险一样,会因为在投资过程中的各种不可控因素而导致投资项目收到的效益达不到预期,不过政府投资受到的影响比普通企业要小。

国家汇率风险和货币流通风险之间有着联系,国家的汇率会影响货币的流通,也会影响国内的市场经济发展。

国家利率风险是由于利率的变动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会给国内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政府对财政风险的管理控制

1.政府对财务风险的衡量

政府对筹资风险的衡量主要是依靠财务杠杆,而对财务杠杆的衡量主要依靠财务系数来衡量。对于投资风险,政府主要会衡量净现值、投资回收时间和报酬率等几个系数。由于政府的财务风险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政府会对财务工作分为近期阶段、中期阶段和远期阶段等三个阶段,政府会对这三个阶段的财务工作进行测定和评价。

2.政府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

政府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会依靠转移风险、分解风险和预防风险等三个方法,除了这三个方法以外,政府还可以利用降低法、缓冲法、分散法和回避法等方法对财政风险进行控制。

(1)会计准则的完善

与法律法规相比,行业的准则与规范更能适应日常的财务会计工作,所以对政府财政理论的研究和对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完善政府的预算财务制度,在财务报告内详细地陈列财务计划目标,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务责任。在完善政府的會计准则中,不仅要对政府的预算情况进行信息整理,还要提供除了政府预算支出外所有的资金流动信息,并公开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的资金流动情况,将预算报告向民众公开,建立完善的、能够对会计信息获取者进行监督的财务信息公示体制,定期将公众所关心的政府财务信息进行公示,将财务工作透明化。

(2)加强债务的管理

强化财务的监管工作,明确政府财务工作的责与权,合理利用科学合理的算法对政府的债务情况作出长远的规划,使政府债务和政府的财政承受力相适应。对政府的外债进行严格的管理,让贷款单位和借款单位直接对话,防止中介人或中介机构的出现,让所有竞标单位处于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内,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竞标。对于技术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投资,要从政府的实际财政承受能力出发,在所有借款贷款手续齐全的情况下,对配套资金和还款资金进行监控,对上述资金的来源进行审查。对于政府的债务进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基于一些地方财政机构发行国债的权利。

(3)建立债务预警标准

政府的债务管理可以参考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建立一整套可操作的政府财政风险预警制度,对债务的总额、期限进行统计分析。将债务的权责管理纳入领导干部的工作审查之内,完善政府债务的管控制度。

3.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

政府要根据国内金融的实际情况来对财务管理风险制定相应防范对策,政府在制定防范财务风险对策的时候可以通过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来考虑问题。从宏观角度上考虑,政府必须对市场中的各家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的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让每家企业之间相互传递防范财务风险的经验,同时加快市场经济改革的速度,完善市场经济的功能,加强政府财政的透明度。

从微观角度上考虑,政府必须强调经济市场上的此产流动性,尽量控制财政风险,调整国家资本结构,从技术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入手,优化财政管理。建立政府内部的经济控制体系和审核体系,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财政风险意识教育,从根本上预防财政管理风险。

三、结束语

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全世界各地区的学会或学者都得出了许多的结论,并将这些结论应用在政府的财政资产的运作上,推动着世界上各种研究和事业的发展。我国对财政风险管理的研究和世界水平尚有一段距离,和国内其他研究项目相比,财政风险理论缺少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成果偏少,对理论的运用也不够熟练。政府要通过衡量财政指标,根据国内实际的金融情况制定详细的防范对策,防治财务风险给国内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对财政风险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政府要学会利用风险、研究风险,在风险中赚取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孙芸.后金融危机时期青岛市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

[2]乔建伟.山西票号的风险管理研究以及对我国现代银行的启示[D].河北经贸大学,2013.

[3]谢宁.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现代银行财务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4]陈正.公司董事会特征、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4.

[5]何凯.基于合同能源管理运作的节能服务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

[6]戚飞翔.节能环保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

政府财务 篇4

一、英国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英国绩效管理主要包括绩效预算、绩效审计、绩效评估三个部分。

绩效预算, 是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各部门需要编制工作计划 (Business Plan) 。工作计划主要由设想 (Vision) 、优选项目 (Coalition Priorities) 、结构改革计划 (Structural Reform Plan) 、部门支出预算 (Departmental Expenditure) 以及透明度和实施动态规划报告 (Transparency) 五个部分组成。设想是对部门总体发展的构思;优选项目则是确定部门实施的任务或目标;结构改革计划是优选项目具体实施过程的详细规划;部门支出预算是部门支出预测, 包括管理支出、项目支出及其他支出, 在部门支出预算环节, 英国政府各部门会对优选项目的资源分配做出具体规划;透明度和实施动态规划报告则阐述部门投入指标 (Input indicator) 和影响指标 (Impact indicator) , 并将相关信息在网上公示, 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和评价政府部门的财务政策和资本运作。

绩效审计由国家审计署负责, 从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及效果性 (Effectiveness) 对各部门提交的年度报告进行审计。经济性审计包括: (1) 行政管理活动是否符合目前的政策法律法规; (2) 行政管理活动是否符合通用的管理规范; (3) 行政管理活动资本支出是否保持在中低下水平; (4) 行政管理活动中对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合法。效率性审计包括: (1) 项目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否符合成本优化原则; (2) 人、财、物的使用分配; (3) 政府服务是否及时。效果性审计则包括: (1) 政策目标的实施结果是否基本实现; (2) 项目目标的实施结果与项目的计划标的是否存在差异。审计结果反馈回政府部门, 并同时在网站公布。审计依据主要是部门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实际资源汇总表、运行成本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英国制定短期和长期战略目标的依据。2010年英国政府终止了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强制性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评价主体由中央政府转变为社会公众, 推行绩效评估的公开透明。为了方便社会公众的了解和评估, 各部门除了要将年度报告在网上公布外, 还需要向社会公众提供部门近三年的具体绩效数据。由于各部门的自身实际情况不同, 具体绩效指标可能不尽相同, 但根据部门的工作计划仍然可将其划分为投入指标 (Input indicator) 和影响指标 (Impact indicator) 。投入指标向社会公众提供部门的运行信息, 帮助社会公众审核部门的投入成本, 进行部门投入产出的效率性评价。影响指标则反映部门运行的产出结果, 帮助社会公众判断政府的政策和改革是否有效, 是否具有社会公众想要的效果, 有助于社会公众对部门进行全面的效果性评价。社会公众对英国政府进行绩效评估时, 当前赤字 (Current Deficit) 和公共部门负债 (Public Sector Net Debt) 是衡量英国政府财务绩效的两个具体指标, 反映英国财政部管理的公共财政情况, 以及政府政策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二、英国政府整体财务报告与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绩效管理信息提供比较

根据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指南, 2016年试编的政府财务报告包括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英国整体财务报告相比, 我国没有将部门实际资源汇总表纳入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中。

在英国绩效预算部分, 实际资源汇总表提供了部门实际资本支出与预算资本支出差异, 为下一年部门支出预算提供调整依据。而我国绩效预算部分, 部门财务报告没有提供部门资源支出以及现金需要的实际数目与预算支出之间的比较依据, 部门实际资源消耗与预算支出差异的信息欠缺, 使我国财务报告不能向下一年绩效预算提供数据支持。

在绩效审计部分, 英国政府整体财务报告是财务绩效的审计依据, 实际资源汇总表除了对部门资源的实际支出及现金使用的实际需要与预算数目进行比较外, 还详细分析了部门资源和现金的使用情况, 运行成本表则明确指明各部门在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支出、项目支出和其他支出, 现金流量表提供了英国政府及部门日常运转、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反映当年政府及部门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动态状况。因此英国政府整体财务报告能够反映英国各部门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资本支出及资源使用情况, 项目目标实施过程中成本控制, 人、财、物的使用分配, 行政管理活动和项目目标结果与计划之间的差异。而我国国家审计署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评估, 主要针对财政审计, 这是因为试编的政府财务报告仅向审计者提供政府及部门整个年度运行状况, 没有列明政府行政管理支出、项目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因此我国财务报告无法向审计者提供较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信息, 绩效审计信息的缺失使绩效审计流于形式。

在绩效评估方面, 英国绩效评估重视投入指标和影响指标。投入指标是对政府及部门财政的效率性评价。影响指标则反映政府及部门运行的产出结果, 是对政府的效果评价。政府整体报告是英国公共部门财务绩效情况的概述, 是社会公众评估英国政府财务绩效的依据, 投入指标提供其需要的收入、费用、成本等信息, 与其他信息系统共同反映了英国政府的经济财政状况, 而影响指标全面评估英国政府绩效的财务支撑, 为英国政府财务绩效的具体指标计算提供数据基础。我国财务报告更重视财政经济性分析, 虽然能够反映政府及部门整个年度运行情况, 以及收入、费用等信息, 但忽视成本归集, 使得政府运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不够全面。

三、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绩效管理信息的探讨

1. 构建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政府财务报告

政府财务报告除了全面公示国家资产、负债, 反映政府运营情况外, 还要全面系统地体现政府的受托责任以及为绩效管理提供相关信息, 从而有利于社会公众全面评估政府绩效。如果政府财务报告无法提供绩效评价相关信息, 政府财务报告也就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因此要构建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政府财务报告, 从而让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等信息使用者了解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和工作绩效。

2. 重视完善我国部门财务报告

英国政府部门的财务报表贯彻了英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宗旨, 在绩效预算部分, 部门财务报表的实际资源汇总表是部门支出预算的依据, 有助于下一年度绩效预算进行数据调整;在绩效审计部分, 部门财务报表为国家审计署提供财务绩效凭据;在绩效评估部分, 投入指标需要部门财务报表的数据支持, 影响指标则依靠部门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共同构成。部门财务报表是政府编制整体报表的基础, 政府整体报表又是社会公众评估英国政府财务绩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英国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在绩效管理和政府财务报告系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而言, 应重视完善部门财务报告, 从而给予政府绩效管理全面的信息支持, 为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完善绩效审计信息供给, 加强国家审计

英国中央政府及其部门提交的年度报告由国家审计署进行审计, 其宗旨在于帮助国家高效使用财政资金,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因此英国国家审计署的评估报告是一项绩效审计, 而不单单是财政审计, 这促使英国政府整体财务报告必须向国家审计署提供全面的绩效审计信息, 保障绩效审计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英国国家审计署出具的评估报告是绩效评估的保证, 审计结果的公平真实是绩效评估的基础, 因此对年度报告的审计质量尤为重要。对我国而言, 应完善我国绩效审计信息供给, 列明政府及部门管理支出、项目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向审计者提供完整的绩效审计信息, 加强国家审计, 确保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公正可靠。

4. 财务信息绩效评估公开透明

2010年英国政府将绩效评估的主体由中央政府转变为社会公众, 强调绩效评估公开透明。从英国绩效管理的角度看英国整体财务报告, 公开透明一直是其重要原则, 公开透明的绩效标准、明确公示的服务程序、定性量化的公共服务指标等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实施框定了条件。英国中央政府现行的绩效管理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和评价。英国政府整体财务报告是绩效管理重要的数据信息, 公开英国政府整体财务报告, 有利于社会公众评价政府绩效。因此对于我国而言, 公开政府财务报告, 除了可以让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国家资产、负债以及运行情况外, 还有利于社会公众全面正确地评价政府绩效, 体现政府重视产出结果、服务公众以及信息透明的理念。

参考文献

政府部门财务管理 篇5

政府部门财务管理 1、本制度遵守原则:

厉行节俭,制止奢侈浪费;量入为出,保证重点,统筹 1 般,重视资金使用效益。

2、资金管理制度:

1、镇机关各部门的财政收支,统 1 归口镇财政所管理,任何部门都不得私设小钱柜,收入统 1 使用财政部门规定的收款收据收款,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及时解缴财政部门规定的账户,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挫支,挫支按背规处罚,坚决履行“开户1 个行,管理 1 本帐”的原则。

2、严格履行机关财务隔手制:凡机关正常业务开支,均由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其他任何人不得直接经手。修车、加油及接待工作均由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处理。

3、经费报销规定:

1、经费报销必须出具合法的、真实的原始凭证,支出凭证必须有经办人、分管领导、镇长、书记签字。

2、报销单据要求:外来票据必须是财政税务部门统 1 印制的正式发票或收据;发票或票据要有单位名称,摘要内容应清楚明了,票面金额大、小写必须符合,票据必须有收款人签章、填制单位盖章;报销单据不得涂改和挖补,凡是有此类情况 1 律不予受理。

3、现金使用必须严格履行现金管理制度。2000 元以上开支原则上需使用转账支票,如特殊情况需要现金支付,要说明缘由,并经镇长、书记批准方可报销。

4、单据报销填制凭证时,必须填制统 1 的报销单或使用黑色钢笔或碳素笔填写,不得用圆珠笔填制报销凭证。

5、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

?

机关及各办财务必须全额进入镇财政所,实行报帐制。机关财务开支必须要有经手人签明事由,分管机关领导签“同意”,镇长书记签“同意报”,书记签“审”后,方能进财政所入帐。

各办财务支出必须事前请示书记、镇长同意后,才能开支,未经同意,1 律不予入帐。各办财务开支必须要有经手人签明事由,对应协管领导签“同意”,分管领导签“同意报”,镇长书记签“同意专项列支”,书记签“审”后,方能入帐。

4、办公用品购置支出:

机关使用办公用品,1 律由办公室统计提出购置计划报镇长、书记审批。应实行政府采购的由采购中心统 1 采购,其余由办公室统 1购置、发放、登记。擅自购置的,自行负担。

5、接待费用支出:

1、来客工作就餐原则上安排在机关食堂接待,陪同人员按站所和对口业务关系参加,1 般不得超过 3 人,由办公室统 1 安排并开具就餐联系单,凭单到食堂就餐。因工作需要外出接待用餐,必须由分管领导报经书记、镇长同意,外出接待标准必须严格控制。

2、来客或会议用烟、水果和物品等,1 律由办公室先征求书记、镇长同意后负责办理,并由接待牵头人签具证明后按程序报支。

6、借支公-款:

任何部门和个人原则上都不得借支公-款,如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借支公-款且金额在本人月工资额内,由镇长和书记审批后方可借支,并要求在 1 个月内结帐,若超期,则从其工资中扣除。因公借款,应由经手人填制统 1 格式的借款单,并注明借款事由,报镇长书记审批后方能办理 ?

因公借款办事流程:

借款人填制借款单→镇长、书记审批→出纳人员审核付款

?

7、固定资产管理:

1、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期限在 1 年以上,并且在使用进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资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1 般装备、专用装备及其他固定资产。1 般装备单位价值在 500元以上,专用装备单位价值在 800 元以上,为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未到达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 1 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质,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如办公桌等。

2、固定资产实行帐物分管方式,购置后由办公室专人负责实物的登记、编号和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交财政所分种别逐 1 登记固定资产帐;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地清查盘点,保证账帐符合,账实符合。年度终了,由办公室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对盘盈或盘亏的固定资产按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干规定处理。

3、固定资产报账、登记及领用流程 固定资产报销单据→财务人员打印固定资产卡片及标签纸→办公室登记验收入库并粘贴标签→报账人员持已验收单据到财务室报账→办公室、财务室、使用部门各保存 1 张固定资产卡片。

8、工程建设及固定资产构建支出:

1、凡工程建设总造价按规定到达招投标的,必须实行公然招标,招标方案需经镇党委会议讨论同意; ?

2、固定资产购建按区政府文件需以政府采购方式购建的,由区政府采购中心统 1 购建;?

3、各类工程建设都必须有相应的质量管理、监督验收小组。人员具体由镇党委会肯定;?

4、工程款支付需提供建筑安装正规税务发票,并附有招投标书、合同(协议)、工程预算、决算、竣工验收报告等相干材料。

?

9、差旅费、电话费:

差旅费、电话费实行包干制度。党政班子成员每人每个月 300元,1 般干部每人每个月 200 元。

10、扎账清账:

机关实行每周扎账 1 次,机关及各办财务每个月做帐 1 次,做到帐目清楚。

2012 年 11 月 14 日 ?

政府部门财务管理 1.预算管理 ?

我单位实行预算管理制度,根据财政局每一年下发文件进行相应的预算管理编制和提交。

预算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且力度不够 ?

2、单位没有全面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准则,没有完善健全的单位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没法起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

预算履行监督力度不够 ?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预算的编制、履行,并向本级政府和上 1 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履行情况。政府各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所属各单位的预算履行,及时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反应本部门预算履行情况,依法纠正违背预算的行动。可能在履行的进程中对预算的监督不够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及控制的相干措施: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相干内容单位应当将预算管理活动与社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民需要进行公道预算管理工作,使预算管理计划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建设社会、服务大众的方针导向。

?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履行监督力度 ?

为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最大功效,实现预算管理的目标与效果。财务部门应深化对单位其他部门和下属部门的预算管理履行情况监督,对各单位的预算的编制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对违背预算科学公道性的行动进行依法纠正。

2.内控管理 ?

我单位根据财政局相干文件实行内控管理制度。但在管理进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我单位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入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少相干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致使资产使用浪费等。

2.财务管理弱化 ?

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行进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行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3.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

首先是没有预算或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我单位预算的编制 1 般根据当年财政状态、上年收支、预算单位本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

从整体上斟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加强单位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控制意识和行动,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自觉意识和行动又是关键。有时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单位

领导人控制的随便性,或不严格履行内部控制制度,使“人治”因素增大。因此,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履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显得尤其重要。

2、完善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在资产管理环节应建立授权批准制度,各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明确相干部门人员的责任、权利、义务,对各项财产物质应采取限制接近措施,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对资产直接接触,定期对各项财产物质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预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出现不 1 致时应分析缘由、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对债权、债务应催促经办人及时核对、清算,避免和减少资产流失,坏账损失需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核销。

3、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行效果。因此,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为财政“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重视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强化会计工作基础,需要财政机关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并建立相应的赏罚制度。

4、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也有其特殊性。

政府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包括物资生产部门和非物资生产部门的财务。物资生产部门的财务有农业、工业、运输、建筑业等部门的财务。非物资生产部门的财务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的财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包括中央和各级行政区所属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例如我国国务院所属

各部门和省(市或自治区)、地、县所属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

部门财务管理工作是在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经济政策统 1 指点下,根据各个部门的特点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制定本部门财务管理的内容和任务。部门财务管理是宏观范围内的财务管理,是以资金运动为内容的财务活动。具体对有关资金的筹集、挑唆、使用、偿还、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工作进行管理,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机构和规章制度;?

(2)组织完成上缴财务任务;?

(3)加强财务监督与检查;?

(4)推行应用先进计算科学,增进财务管理的现代化。

1、预算管理 ?

单位不断强化预算意识,实行部门综合预算管理,构成以单位领导支持、财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保证预算编制质量。结合单位业务情况,进行科学公道分配细化,部门预算经批复后,跟踪预算履行进度,及时组织收入,科学公道安排支出,下降预算支出的波动幅度。严格履行项目支出预算,积极组织项目实行,对到达政府采购标准的项目支出,明确规定采购项目的采购期限,催促尽快组织实行采购计划。加强对预算履行进程的控制和结果的反馈,对预算履行差异及时分析成因和影响,并及时向领导和相干科室进行反馈,以采取措施纠正履行偏差,增进预算目标的全面完成。

2、内控管理 ?

健全完善部门内控制度,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风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有效应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然等内部控制基本方法,加强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有效实行。建立单位内控监督束缚机制,让单位纪检、审计、业务部门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环节,确保资金安全、公道、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资产管理 ?是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严格履行现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已完工的基建工程、购入的固定资产、收到的捐赠资产等及时入账,并依照数量、金额登记明细账,编制固定资产卡片,确保账面上能真实、完全的反应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2 是加强程序管理。对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资产采购,必须报政府采购中心进行政府采购;未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资产采购,采取其他情势采购。未纳入预算的固定资产,不得随便采购,确需急用,必须经相干部门批准。3 是加强内部监督。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固定资产进行抽查。检查固定资产的购置、领用、处置等程序是不是合规,账实是不是符合等,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4、绩效管理 ?

单位进 1 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认识,强化以“绩效为中心、对支出结果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的理念,在绩效目标编制方面,针对绩效目标设置指向不清、预算和目标匹配不足,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量化不细,效益目标编制不完全等方面加以了改良。加强预算绩效动态监控管理,及时跟踪项目进度,对项目实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纠偏措施。加强相干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进 1 步提高预算绩效评价质量。目前单位绩效评价结果还停留在反应情况、找问题、提建议层面,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机结合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5、人材队伍建设

政府财务 篇6

摘要:目前,很多企业由于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进行拆迁并从政府取得拆迁补偿。对于企业取得这些拆迁补偿时如何进项账务处理和纳税处理,很多企业财务人员觉得很困难。本文主要进行企业收到政府拆迁补偿时的财务处理研究。

关键词 : 企业政府拆迁补偿财务处理

一、引言

(财企[2005]123号)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据一些地方和企业反映,企业因城镇规划、库区建设等公共利益需要搬迁而收到政府给予的相应补偿款,其有关财务处理规定不明确,不便执行。为此,现就有关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财务处理问题通知如下:1企業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作为专项应付款核算。搬迁补偿款存款利息,一并转增专项应付款。2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区分以下财政部文件情况进行处理:因搬迁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清理业务核算,其净损失核销专项应付款;机器设备因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原因发生的费用,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企业因搬迁而灭失的、原已作为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企业搬迁结束后,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作调增资本公积金处理,由此增加的资本公积金由全体股东共享;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收到的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总额及搬迁结束后计入资本公积金或当期损益的金额应当单独披露。

搬迁过程相关事项财务处理:1、因搬迁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清理业务核算,其净损失核销专项应付款;2、机器设备因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原因发生的费用,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3、企业因搬迁而灭失的、原已作为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4、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款节余的会计处理,企业搬迁结束后,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作调增资本公积金处理,由此增加的资本公积金由全体股东共享;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搬迁补偿款的相关披露,企业收到的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总额及搬迁结束后计入资本公积金或当期损益的金额应当单独披露。

二、企业收到政府搬迁补偿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 资本。企业在收到政府搬迁补偿款时首先要区分政府补助和政府资本性投入,对于政府补助,又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 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偿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性投入,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在专项应付款核算,待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对未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拨款结余需返还的,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第四条规定,对于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即参照上述规定先作为政府资本性投入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作为政府补助,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 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应作为国家资本性投入,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因此,企业因搬迁收到的政府补偿时,应首先分析是否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规定,判断是否属于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而进行搬迁收到政府补偿,即是否因公共利益而搬迁,如是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处理。

三、纳税处理

1.企业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对企业取得的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规定:企业应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则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 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2.营业税。根据国税函(2008)277号文件,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3.土地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企业收到政府搬迁补偿款后相关会计处理.财务与会计.2009(23).

政府财务 篇7

政府职能转换和行政管理改革, 要求改革现行预算会计, 建立包括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管理会计的新型政府会计体系。一是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成为束缚市场经济发展的枷锁, 政府官员缺乏责任感, 导致政府行政管理无效率。这就需要减少政府过多的行政规则, 推动政府机构改革。二是新公共管理运动要求政府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和工商管理技术方法, 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新型政府会计, 为公共管理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三是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众知情权意识的增强, 我国正积极倡导建立透明政府、绩效政府, 这也需要能客观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基于绩效的应计制政府会计体系。在公共受托责任背景下, 政府的功能正逐步向服务型、管理型、绩效型转变, 建立透明政府、绩效政府, 需要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以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活动, 评价其业绩;对政府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 以解脱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因此, 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建立新型政府会计, 体现“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精神。[1]

二、各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一) 英国的资源会计

资源会计包括用于报告英国中央政府支出的一整套应计制会计技术, 以及一整套针对各个部的目标,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与各个部的产出相挂钩的支出分析框架。资源会计旨在允许各个部的管理者在相同的基础上评估使用资本与各种资源的成本, 促使各部加强现金管理, 并为各部提供更好的方法, 即依据所使用的资源情况确定部门目标与产出指标。[2]衡量政府的资源管理绩效, 必须考查5E的遵循情况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 。净值是衡量政府资源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参考性指标。它是政府受托管理的社会资源存量的结余。净值的重要性通过预算平衡体现出来。计量与报告政府的资源管理绩效, 应以追踪净值的变化为侧重点, 这要求资源会计以经济资源流动作为计量焦点。在经济资源观下, 资产负债表应反映所有的经济资源及其来源。其中, 资产包括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 负债包括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营运表反映会计期间业务运营活动赚得的和法律许可的各项收入, 不包括发行债券和举债的现金流入, 它反映各期间提供物品与服务的完全成本。

(二) 美国的基金会计

政府对公众所承担的公共受托责任通过政府开展具体的运营活动来实现。不同的运营活动具有不同的使命和运营特点。政府运营活动分为政务类、商务类和信托类。为了确保特定金额的公共资金用于特定的政府活动以实现特定目标, 并符合特定制度、限制或约束, 对公共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必须采用基金制。基金是一组具有特定用途, 要求专款专用、专项核算和报告的财务资源。在基金会计系统中, 基金可以被解释为会计主体, 即政府为了达成特定目的或从事特定活动而按照法律法规及其他限定分开设立、自求平衡的一组财务资源及其相关的负债和剩余权益。基金不是一个法律实体, 也不等同于银行账户余额, 它包含了各种资产、负债以及基金余额。由某个基金记录的资产, 在实物上并不一定与其他基金所记录的资产分开。设置基金有利于保证公共财政资源或其他资源用于限定的用途。政府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政法令、合同协议的规定设立基金。[3]使用基金会计模式的客观依据是:政府运营的多样性使单一的会计主体不可能记录和概括所有政府财务交易及其绩效结果。某一基金类型总是与一定类型的政府活动相对应, 不同类型政府活动具有不同的绩效目标, 这就要求用基金会计来计量与报告不同类型政府活动的绩效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GASB) 将基金分为政府基金、权益基金和信托基金。其中, 政府基金关注法定拨款或法定授权的支出与可用于筹措支出的收入相配合, 其核算目的是确定收取多少在当期可支用的税收, 实现“收支平衡, 略有节余”。权益基金关注确定使用收费对成本的补偿。信托基金中的可支用信托基金类似于政府基金;信托基金中的不可支用信托基金则类似于权益基金。

(三) 法国的三轨制政府会计

法国推行三轨制政府会计系统。《财政法解释条例 (2001) 》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中央政府的透明度和绩效水平, 引进应计制会计是其整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央政府整体层面上, 而且在各部委和各司局都将充分实施应计制, 而且中央政府要建立3套会计系统。其中, 预算会计用以对预算活动的现金收支流动情况进行核算, 收入在收到现金时核算, 费用在付出现金时核算, 并且都可以在下一年度的追加期内记录。它类似于正在使用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应当对除中央政府特有的业务活动外的其他活动进行核算, 以权利和义务的确认为基础, 采用修正的应计制。成本会计应当对每个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 以加强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 其会计基础为应计制, 是与绩效预算相对应、为评价公共支出效率而专门设置的一套会计系统。目前, 前两种会计已经开始在政府会计领域使用, 公共会计总局使用这两种方法对国家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进行跟踪。而成本会计由于项目成本核算方法相对复杂以及牵涉面广, 目前只在一些部门进行了试点, 全面使用还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作。1999年成立的“中央政府支出核算、定购与支付协调”专门委员会, 建立了一套新的电算化财政系统, 该系统包括所有的预算和会计活动, 需要一个庞大的软件, 来处理法律要求的3套会计系统导致的多分录记账问题。改变整个系统是个浩大工程, 但还是能实现。对于预算会计系统, 一旦项目的两难处境得到解决, 余下的问题就是编写相应软件;对于财务会计系统, 如果财务会计采用完全应计制, 就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如长期承诺源自何处, 折旧如何记录等;对于成本会计系统, 成本会计的目的是计算项目的成本。但2003年项目数量还不超过120个, 不能计算所有有用的成本。总之, 3套系统同时运行, 可能出现很多差错和协调困难。

(四) 德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1998年, 德国政府着手对预算原则法案进行修订, 政府允许采用应计制会计, 但必须作为现金制会计的补充, 在编制和执行预算时增加对弹性和有效性的考虑, 同时增加成本意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预算灵活性增加了, 而政府部门尽量引入成本会计。联邦政府对界定产出导向型预算作了一些尝试。这种尝试主要涉及成本和绩效衡量会计系统。成本会计和产出导向型预算并不完全融合, 成本信息只是作为现金信息的补充。根据这些信息, 每个单元的预算基础都是绩效计划。每个单元和部门都要单独制订绩效计划。绩效计划决定这些投资和建设计划。核心管理机构的决策主要基于传统财政。1996年财政部开发了“标准化的成本和绩效系统”。该系统的目标是提高成本和绩效的透明度;提高计划的有效性, 驾驭和控制成本及绩效;支持预算和执行预算;计算成本加成价格;检查经济私有化;完善现有的预算和会计工具与程序。该系统的功能和程序包括:它是一个内部管理系统;关于外部绩效 (产品) 的决策;该系统的内容并不依赖于特定公共实体 (权力机关) 的内部条件;该系统必须保证将成本计划作为预算基础;它是传统的现金制预算和会计的补充。联邦预算法第二章要求该系统应在“合适的部门”执行, 而不是应用于整个政府层面。每个部长必须考虑哪种实体才算合适。该系统提供了额外的产出信息和应计制投入信息。成本会计系记录了一段时间内的交易和事项, 同时考虑了资产的贬值和升值, 还特别计算了员工的养老金。成本会计系的投入涉及现金制预算, 但没有提到不同实体间成本和绩效的合并。信息从预算到成本和绩效会计系统的传递过程是由“转换会计系统”来组织和协调。资产信息的转换也遵循同样方式。为资产单独建立一个会计系统是必要的 (见图1) [4]。

(五) 葡萄牙的政府会计体系

葡萄牙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的会计体系 (见表1) 包含更多的信息, 这有利于它被广泛接受并执行。葡萄牙原来的制度不足以体现公共管理领域的现代化, 因此政府会计框架的改变是反映和支持公共机构管理和演进过程的一个重要工具。从总体上看, 改革是基于受托责任的驱使, 重点是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主要目的是改进政府对外的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 以提供更加详细可信和容易理解的预算及财务信息。它也关注成本会计 (内部会计) 的发展, 这方面的明显信号是引入成本会计, 并将其和预算会计及财务会计整合为一个会计体系。[5]

上述这些系统在计量和报告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上, 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首先, 没有健全的预算会计系统和成本会计系统, 政府内部就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资源耗费情况进行跟踪控制, 也就无法掌握客观真实的预算执行信息与成本信息。而政府自身对这些信息的掌握是满足政府会计外部信息需要的前提, 否则不仅政府内部绩效评价无法进行, 也会制约政府会计满足外部绩效评价信息的需求。其次, 政府财务会计的改革如基金会计模式的选择、应计制的引入, 以公共资金运动而非预算资金运动为会计对象等, 可以将政府财务会计扩展为基金会计与资源会计两个相互支持的核算子系统, 不仅有利于满足外部公众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 还可为政府财务管理提供便利的信息。再次, 基金会计与预算会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预算控制的需要是决定具体基金设置与设置基金数目的重要决定因素。权益基金和不可支用信托基金所核算管理的政府活动类似于企业活动, 为各种可能的作业水平而编制的弹性预算更适合于这些基金的计划、控制和考核。政府基金与可支用信托基金所核算管理的政府活动, 受制于严格的固定金额预算, 年度预算是考核这些基金运营活动情况所遵循的一个法律标准, 预算会计与基金会计的对照, 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控制手段。最后, 基金会计、成本会计与资源会计之间的密切关系。基金会计采用修正的应计制, 资源会计采用完全应计制, 这两个会计基础导致两个核算系统之间的差异包括未纳入基金会计系统的普通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与普通长期负债等。折旧费用是成本会计的重要内容。所以将基金会计的普通固定资产账户和普通长期负债账户与成本会计相联接, 可以与资源会计的数据形成对照。

各国应计制政府会计改革有一个共同点, 都不是新的政府会计系统对传统政府会计系统的替代, 而是在改善传统政府会计系统功能的同时, 引入应计制, 补充政府绩效管理所需要的其他政府会计系统, 以实现政府会计系统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广义会计系统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 划分的依据是信息加工规范要求的差异。财务会计要符合对外公开披露的质量要求, 要遵循一般公认的或官方指定的会计准则和惯例。而管理会计是为了满足政府内部管理的需要, 不要求遵循这些准则和惯例。按照这一分类, 资源会计、基金会计都要服务于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 应归类于财务会计, 而成本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归类则出现困难。预算会计既要服务于公众及其代表机构评价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需要, 又要服务于政府内部管理需要, 所以预算会计既要提供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 又要为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提供信息。两种信息的质量要求不同, 决定了预算会计需要运用两种加工机制来加工会计信息。这样, 预算会计既有对应于财务会计的部分, 又有对应于管理会计的部分, 成本会计的归类也出现类似的困难。成本会计既要服务于社会公众与立法部门关于政府活动成本的信息需求, 又要服务于政府管理者实行成本管理的信息需求。所以成本会计既有对应于财务会计的部分, 又有对应于管理会计的部分。笔者认为, 新的政府会计系统应对现有会计系统进行重构, 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 形成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管理会计, 分别履行对外和对内报告职能。

三、政府会计体系的重构

(一) 新的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

1. 政府财务会计。

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行政权力, 按立法机关批准的预算筹集和使用公共资金, 负责分配、使用和管理公共资金和资源, 代表国家管理和运营国企, 拥有和管理国家的债权债务, 负有保护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不断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防范财务风险, 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稳定, 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维护公共利益等责任, 这些都是政府承担的财务受托责任。财务受托责任因财务收支活动的开展、因交易或事项的发生而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必须通过政府会计进行全面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以, 应当将政府承担的广泛财务受托责任, 将政府的所有财务收支活动都纳入政府会计视野, 形成完整的政府会计对象和核算内容。为此, 建立核算内容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 是全面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需要, 也是公众借以评价政府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解脱政府受托责任的依据。政府财务会计应能够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活动结果, 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的成本费用, 全面、客观地反映政府的受托业绩。

2. 政府管理会计。

政府管理会计对政府开展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所耗费的公共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核算, 不仅有利于反映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真实成本, 有利于转变政府官员的公共财务管理意识, 也为客观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和政府绩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长期以来, 管理会计在商业领域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所形成的一些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为企业绩效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公共管理环境下, 管理会计在政府的价值已逐渐被认识, 并得到诸如美国、英国、法国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广泛关注。与企业管理会计相比, 政府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的内外环境, 运行机制也有差异。管理会计是一个丰富的工具库, 政府管理会计的内容可以随着时间的推演不断地丰富与拓展。从当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现实需要看, 除加强预算控制外, 更重要的是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预算表明了公共政策和施政重点, 也是一种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收入和支出的财政政策的手段, 还可以作为绩效计量的基准。成本表明了政府活动所耗费的公共资金, 在实现既定效果的前提下, 可以衡量政府使用公共资金的效率。长期以来, 我国预算会计致力于预算控制, 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原因不仅在于预算会计本身的问题, 还在于整个预算控制系统的内在缺陷。故解决我国预算控制问题, 不应孤立地探讨预算会计系统的存与废, 应在综合考虑如何完善我国现行预算控制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管理会计系统, 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绩效评价。[6]

(二) 政府财务会计与政府管理会计的关系

通常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能有效地使用同一数据库, 在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时, 应考虑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企业的很多财务会计准则与管理会计目标不一致, 政府会计准则在这方面也存在差异。当两者不一致时, 需要进行协调。即使经过协调, 重大不一致还是会引起困惑和呈报信息可信度的损失。如果两者处理方式不同, 将很难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有效的信息系统。所以, 财务会计准则与管理会计概念需要同时确定, 差异需要尽量缩小。政府的特殊环境使其会计准则难以充分反映管理会计的需要。政府有各种不同于企业的资产和责任, 资本保持和绩效衡量的概念不同于企业。政府希望强调运营成本的决定而不是资产负债表的价值。国际公共部门和各国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时应考虑其对管理会计的适用性, 这些考虑对报告运行结果有重大影响。新西兰向政府外部利益相关者报告政府管理会计信息时, 政府管理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的报告基础基本一致, 此时政府管理会计信息包含在政府财务会计报表中。但两者的会计基础通常不一致, 如加拿大。当然, 在一个完全应计制的环境中两者也有不一致之处。在两者目标不同时, 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当财务会计标准设立和管理会计概念难以协调或难以充分考虑两者的备选方案时, 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由于两者的不一致, 政府需要采取协调措施, 减少采用管理会计的成本。从受托责任角度看, 管理会计是一种与财务会计对应的会计。以程序性受托责任为对象的政府财务会计不要求追求稀缺资源利用的绝对结果和相对结果。但正如程序性受托责任与结果性受托责任不能绝对分开一样,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也不可能处于绝对对立状态, 存在一定的联系是正常的。正如专家所说:政府管理会计是政府财务会计在逻辑上的延伸, 同时管理会计又是传统财务会计与其他领域的技术和发展的结合。管理会计是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咨询二者的混合物。[7]两者可以通过会计基础的协同、会计信息的协同, 最终实现功能的协同。没有健全的政府管理会计, 政府内部就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资源耗费情况进行跟踪, 也无法提供客观真实的预算执行信息与成本绩效信息。没有建立在应计制基础上的能够客观反映经济资源流动的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就失去了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和绩效管理的依据。

摘要:现行预算会计是一个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混合体, 借鉴各国政府会计构成体系, 可以对其进行重新构建, 形成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和对内报告的管理会计, 以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李建发.政府财务报告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小悦, 陈立齐.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中国与西方国家模式[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2.

[3][美]弗里曼, 肖尔德斯.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与实践[M].第7版.赵建勇, 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财政部会计司.欧洲政府会计与预算改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5]Susana Margarida Jorge.葡萄牙的政府会计改革:Lüder政府会计变革因果分析模型的应用[M]//财政部国库司.政府会计的国际趋势与经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6]罗辉.改善和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会计使命——关于建立公共部门管理会计的基本思考[J].会计研究, 2006 (3) .

政府财务管理方法探讨 篇8

一、政府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政府机关经济收入日趋增多, 特别是在基层政府, 由于是项目的实施者, 经济来源比较直接。对此, 在政府机关设立财务管理系统有其必要性及必然性。具体来讲:使财务账目更加明确。以前传统财务工作不注重管理, 使财务账目不规范, 对政府发展有不利影响, 通过系统的财务管理使财务账目更加规范, 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其次, 防止滥用权力。清正廉洁是党一贯追求的, 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 不骄不躁, 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在保持政府人员自愿、主动使用手中权力同时, 还要利用财务管理手段防止那些别有用心、抱着“山高皇帝远”的心态从事非法谋利勾当的人。

二、政府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领导的责任意识不强

政府部门资金主要由财政拨款承担, 领导层没有什么资金来源的顾虑, 所以责任意识并不强。在传统体制下, 资金切块安排, 随用随批, 大部分单位领导只重视会计行为规范, 资金安全完整使用以及对公费支出考核上, 对如何削减开支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缺乏认识和主动性, 从而造成资金使用不当、决策失误的现象。

(二)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是我国政府的通病, 大部分政府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资金体外循环、使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比如固定资产方面, 许多资产处于瘫痪状态, 产权不清, 部分资产不能产生效益。没有科学的折旧方法, 也没有账面及时反映, 为不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 财务监管漏洞百出

财务领导的管理观念不足, 决策权高度集中, 致使财务制度执行乏力。在财务监管上更显得捉襟见肘, 在政府网站上鲜有与内部财务相关的信息;领导不喜欢主动披露信息, 所披露的信息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政府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工作难度较大;国家没有制定有关法律规范, 政府财务信息公开缺乏公信力。各种原因造成财务审计监督、群众监督无法执行。

(四) 财务信息失真

目前, 我国大部分政府的财务信息采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对传统手段的依赖程度较强。人工处理不仅效率低下, 还有一个很大弊端就是难以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受财务人员个人素质的影响, 得到的财务报告准确度有偏差, 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财务人员, 会导致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甚至出现做假账的情况。这样领导者就不能得到有效的、真实的财务信息, 就无法了解政府财务状况, 也就无法精准指导资金分配。

(五) 财务管理用人机制不善

对我国基层政府来讲, 有一个特点就是财权集中。部分基层领导为了保持财权集中, 往往让自己的亲信担任财务要职, 但这些人并不是具备较高学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人。这些人专业知识水平不高, 甚至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 在参加工作后随学随做, 管理经验严重不足, 应变能力差, 如果遭遇重大财务问题就很难及时发现并解决, 经常使财务管理工作陷入僵局。

三、完善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转变观念, 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是基层政府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有效财务管理制度, 可显著提高基层政府的经济实力, 增加群众收入, 保护广大群众利益不受侵害, 对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 基层政府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尽职尽责, 将财务工作纳入到正常的绩效考核体系中, 激励与约束并重, 从本质上提高政府财务管理水平。

(二) 对政府深度监管

针对政府监管问题,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财务监管:首先, 加强机构建设, 为财务监管做好预备工作。一般来讲, 政府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是合并一起的, 这种形式在起初对政府发展有一定好处, 但随着发展, 这种好处不复存在, 反而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 政府应采取两个机构分享的形式。其次, 圆满政府外部管制制度。外部管制制度对政府起到决定性作用, 必须深刻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此基础上建立圆满的财务规章制度, 做好业务流程图, 进一步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和监管力度。第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政府管理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完善内控制度, 可以使政府各项管理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从而提高运作效率。因此, 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以提高政府财务监管效率。最后, 实施科学预算管理。科学的预算能够明确政府的经营管理目标, 便于政府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政府在不断改革过程中, 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将越来越重要, 财务管理内容将越来越多, 财务监管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三) 提高政府财务人员水平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成效, 对此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政府领导者要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深造、晋升等手段, 不断增强员工的专业素质;提高财务管理岗位待遇, 完善考核机制, 使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其中, 形成一支高质量的管理队伍, 提高政府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其次, 财务人员还要是复合型人才, 不断对自己计算机能力及与财务相关能力进行培养, 以满足工作要求。财务人员还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一名优秀财务人员必需的品质, 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就没有准入资格。除此之外, 财务人员还应该是敢于向政府领导者纳谏的人, 有了好的管理建议不妨提出来,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政府活力, 才能使财务部门发挥最大效用。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财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能够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从而提高政府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 加强信息管理

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 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目前, 政府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处理日常管理事项, 效率不高且失误率较大。因此, 政府财务部门应尽快实现信息化改革, 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化系统,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信息管理对政府发展有重要意义。加强结算信息管理, 设立电话查询业务, 可以随时对自己的资金收付情况进行查询核对, 在发现结算差错或资金被挪用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每月通过电子邮件向子单位发送结算账单, 在对账完成后, 子单位将分析结果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给中心财务部门。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政府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长期积累的各种隐患随时有可能爆发, 对政府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足, 财务账目混乱,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职业道德丧失等问题, 应通过制度、法律等多种途径下决心治理。正所谓“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政府财务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良好监督, 就无法取得民众的信任, 就无法维持社会安定团结, 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必须不断完善自身, 顺应时代发展, 促进社会繁荣。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财务管理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现有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并不完善, 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政府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财务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韩蓉.政府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 2011, (7) .

[2]段理慧.政府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大众商务, 2009, (7) .

[3]费连才.我国现代政府服务业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交通财会, 2009, (04) .

[4]吴晶晶.对完善安徽省乡镇政府财务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0) .

政府财务 篇9

政府财务信息有助于清晰解释政府职责(Styles & Tennyson,2007)。当公众试图评估政府管理绩效时,财务信息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GFOA,2003)。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提高管理和服务透明度,建立统一公共问责制度(陈工孟、邓德强、周齐武,2005)。为了解放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迫切需要推进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改革,全面披露与评价政府绩效信息。目前,社会各界呼吁公布财务报告信息的要求已经引起了国务院的关注,2007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指出,区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必须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供相关的政府工作信息,尤其是政府的财务信息,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透明度。本文以江苏省地方政府为例,考察《条例》公布4年之后地方政府利用网络披露财务信息的现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二、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与财务信息披露

随着政府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机构关注的焦点(Laswad、Fisher & Oyelere,2005)。作为信息网络技术普及应用与政府管理服务方式变革相结合的产物(GFOA, 2003),电子政务不仅意味着网络技术在政府管理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更意味着政府在转变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以达到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下全面实现面向服务的新模式。电子政务基本特征在于以民众需求为中心,借以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以凸显政府服务职能(Ho,2002)。电子政务包括五个方面:政府机构间的互动、基于web的服务、电子商务、旨在提高政府透明度的数字化民主和电子金融(Moon,2002)。

电子政务的出现,使得政府与公众间沟通异常便捷(Laswad、Fisher & Oyelere,2005)。公众通过网络可以与政府管理者直接交流,参与政府决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同样,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站披露相关财务信息,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透明度,解脱公共受托责任,满足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需求。电子政务本质是成为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由传统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财务透明与网络技术应用是服务型政府的两个主要目标 ,许多研究(Perez、Bolivar & Hernandez,2008;Moon,2002;Groff & Pitman,2004)都强调新技术使用在提高政府透明度中的作用。财务透明度的实质,是政府及时、完整、准确地向公众披露财务活动信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状况。财务透明这一目标最终需要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

在我国,为保证公众能够获取政府财政信息,发挥其在服务社会中应有的作用,各级政府应主动披露其财务信息,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条例》要求所有区县级以上政府机构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同时要求各级政府采取诸如建立政府网站等便捷方式披露财务信息。本文所考察的江苏省117个市级政府中,均已建立政府网站,其中108个(92.31%)已实现通过网络方式披露财务信息,这表明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披露信息已被大多数地方政府机构所接受。但是对于披露信息的进一步对比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对于电子政务的重视度与投入度不够,表现在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过于概括和笼统,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三、文献综述

随着电子政务发展,互联网在政府管理服务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政府通过网络披露财务信息,不仅方便与利益相关者交流与沟通,更有助于政府管理者构建透明信息披露机制,解放公共受托责任(Moon, 2002;West,2004)。然而,相比于企业网络财务报告研究而言,基于公共管理部门网络财务报告研究成果较少。目前仅有五篇基于地方政府的网络财务报告文献:

Groff & Pitman(2004)以美国最大的10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现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在100个调查对象中,有89%的政府在其网站上披露了相关 的财务信 息。相比 于全面的 年度财务 报告(GAFR)数据,这些政府更愿意披露预算信息;有88%的政府提供了年度预算信息,相对而言只有54%的政府在其网站上披露了全面的年度财务报告。他们按照城市规模的大小将这100个对象分为两组,结果发现,城市规模较小的组在其网站上倾向于只披露预算信息,而规模较大的组不仅披露预算信息,还披露了年度财务报告数据。由此他们认为,城市规模大小和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条件是影响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Laswad、Fisher & Oyelere(2005)选取新西兰各个地方政府作为对象,研究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这一课题。他们认为,地方政府的类型、负债率、财务状况和媒体曝光率是影响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几个主要因素;市级政府的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程度高于区级政府的财务信息网络披露;同样地,媒体曝光率越高,负债比率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政府披露的财务信息的程度也就相应越深入。与Groff & Pitman(2004)的观点不同,他们认为城市规模的大小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Perez、Hernandez & Bolivar(2005)认为,目前欧盟各国政府尚未将网络作为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和改善政府问责制的有效工具。然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欧盟各国跨越一些关键领域向标准化进程发展,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财政部,或者说是类似的部门,在向公众公布财务信息时没有采纳统一的标准。为了加快推进欧盟各国的标准化进程,有必要在财务报告制度和公民获取关键财务数据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

Styles & Tennyson(2007)以300个美国地方政府作为样本,分析影响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因素。他们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哪些因素决定一个政府是否在其网站上披露相关的财务信息,第二就是哪些因素决定政府财务信息的获取性。研究发现,当地政府规模、人均收入水平与披露财务信息的质量决定一个政府是否在其网站上披露政务信息;而当地政府规模、人均收入水平、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状况决定政府财务信息的获取性。

Perez、Bolivar & Hernandez(2008)发现,所调查的样本城市没有完全意识到互联网在确保电子政务成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手段中的潜在重要性。之前发现的在纸质报告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似乎对基于网络方式的财务信息披露没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债务成本和居民使用网络的便捷性似乎是影响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主要因素。

四、调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本文选取江苏省117个市级地方政府作为考察对象,于2013年6月15日到7月10日登陆各个政府网站并获取相应数据,最终得到117个市级政府的观测值。本文所有关于网络披露财务信息的数据都是人工收集,并在后期重新访问各地方政府网站对获取的财务信息数据进行复核,笔者相信收集的数据的可靠性是合理保证的。

(一)财务信息网络披露内容赵建勇(2002)、王庆东和常丽(2004)认为,我国目前提供政府财务信息的主要政府对外报告是政府某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下一年度预算草案、决算报告,某一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一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统计年鉴或财政年鉴。另外,笔者认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也会反映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所以,本文分别考察了地方政府网站是否披露了最近一个年度(2010)和以前年度的六项报告,结果列示于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政府工作报告(45.3%)披露频率最高。调查的117个市级政府中,53个政府在其网站政务信息公开专栏披露了最近一个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其次发现政府对财政预决算报告也较为重视,披露的2010年财政决算报告和2011年财政预 算草案次数 分别为41 (35%)、42(36%);相比之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实施报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政府网站中披露次数较少,分别只有29(24.79%)、19(16.24%)个政府网站披露了相关报告;并且,政府似乎最不愿意披露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在所有的117个调查对象中,只有1(0.8%)个政府对本年财政收支状况进行审计,并通过报表的形式向公众披露。除政府工作报告的披露次数接近半数(45%)外,其他五项报告披露次数过少,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内容项目不完整,披露内容较少,无法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

(二)财务信息网络披露质量特征对于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质量特征,本文主要考察五个方面:完整性、及时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和可靠性,结果如表2所示。

(1)完整性。所调查的117个市级政府中,只有4个(3%)政府披露了最近一个年度六项财务报告。各级政府在信息披露完整性方面表现很差,很少(3%)有政府能将六项财务报告全部披露在政府网站上,财务信息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势必难以取信于民,也必将给政府财务资源提供者、监管机构及依赖政府财务信息做出各种决策的其他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

(2)及时性。本文考虑的是政府是否能及时通过网络披露六项财务报表。政府各项财务活动应及时向公众公布 ,以便信息 使用者及 时评价受 托责任和 制定决策(La Vigne,2002)。所调查六项披露数据平均值为31,即只有26%的政府能够及时向公众提供各项财务信息。各级政府还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关于政府财务活动的各项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

(2)可比性。本文评判标准是对于每一个财务报表,政府是否都能在网站上及时披露大于两个会计年度的报告,以方便公众对财务信息的评价与对比。数据显示平均只有27.7个政府网站披露的报表具有可比性,也就是说,在117个市级政府中,有将近76%的政府没有通过网络方式披露具有可比性的信息。笔者认为,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补充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间的、较高质量的比较信息,披露反映政府整体状况(包括各层次政府主体)的合并财务报表,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

(4)可理解性。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政府网站是否存在一个政府财务信息公开专栏,将所有的政府财务方面的信息汇集其中;其次,政府提供的财务信息是否包含便于理解的图表或表格;再次,政府披露的财务信息是否包含备注信息,以帮助使用者更加综合全面地了解政府活动和业绩。可理解性得出的平均值为74,即有63%的政府网站披露的信息便于公众获得与理解。

(5)可靠性。本文考虑的是政府财务报告是否经过相关审计机关或其他鉴证机构审计,并提供客观、公允的鉴证报告,使政府财务报告取信于使用者,以解除其受托责任。数据显示,在调查的117个市级政府中,只有1个政府在网站上披露了本年度的审计报告。现阶段,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表现非常差,难以取信于民。笔者认为,将政府审计报告纳入政府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这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程序,因为政府财务报告只有经过审计鉴证,才能保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访问性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影响财务信息可获取性的因素,结果如表3所示。

(1)信息获取便利性。通过网络披露信息的一个巨大优势是方便公众对信息的获取(Ho,2002;La Vigne,2002)。信息易于获取主要包含:网站地图、提供相关信息的检索以及提供英文版信息。表3显示,绝大多数(93%)的政府网站提供了信息搜索服务,大部分地方政府也提供了网站地图(39%)与英文版信息(50%)服务。

(2)数据管理便捷性。主要包括:文件格式和相关信息的超链接。对于PDF格式的文件来说,它的内容几乎与原始文件内容相同;而提供下载相关信息的超链接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尽快获得所需要的政府信息。在117个政府样本中,只有5个(4.3%)提供PDF格式的文件,而有59个(50%)政府提供了下载相关文件的超链接。

(3)与用户交流互动交流是互联网的重要优势之一。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优势,收集公众的需求与反应,进而采取措施提高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互动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区分信息使用者身份与提供信息制定者的联系方式(电子邮件或电话)。结果显示,大多数(92%) 政府网站都提供了电子邮件,而相对来说只有32%的网站区分信息使用者的身份。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情况: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内容,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质量特征以及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访问性。结果发现,目前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各级政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在提高政府财务信息透明度方面的潜在作用。互联网等新技术还没有成为政府向社会公众披露财务信息的重要工具。

笔者认为,为了满足公众对政府问责制的期望,政府机构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大以网络形式披露的财务信息的力度:一是构建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的标准化平台。政府信息公开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机构(如国务院)主导的,充分基于网络的,全国性的信息披露标准化平台。而各级政府在这个标准化平台下,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的所用相关信息,例如财政预决算、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数据及其他财务活动和非财务活动等信息,经过数据处理之后全部纳入这个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平台之下,节省了外部信息使用者搜集信息时的成本,便于公众利用政府财务信息做出决策,同时也解脱了政府的公众受托责任。二是将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状况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中。江苏省政府为了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透明政府”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大力推进网站建设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但是本文调查发现,各地方政府建立电子政务,通过网络披露财政信息的主动性较差,不少地方政府仅仅设立了信息披露的专栏,而没有披露出相关的政府工作的信息。因此我们建议,将信息披露的实施状况纳入各级地方政府考核标准中,改被动为主动,提高地方政府披露信息的积极性。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电子政务作为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得以迅速发展,各国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其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形式披露政府的各项财务信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不断增加的信息需求。与传统的纸质方式披露财务信息相比,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府信息披露有诸多的优点。本文以江苏省117个市级地方政府为样本,考察中国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状况。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信息披露处于初级阶段,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过于概括和笼统,信息披露完整性、充分性和相关性方面都存在明显局限。

政府年度财务报告主体解析 篇10

政府财务报告主体, 是界定政府财务报告范围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构建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重点所在。

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 (FASAB) 在《联邦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主体与表述》中指出, 政府财务报告构成主体必须符合三个条件:该主体承担控制和部署资源, 提供产出和成果, 执行部分或全部预算的管理责任, 并能对其绩效负责;该主体需要提供有关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该主体存在可能的信息使用者, 这些使用者对该主体资源使用情况有信息要求权, 依靠该主体披露的信息进行决策。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GASB) 在《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第14号——财务报告的主体》中认为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范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基本政府;对基本政府负有财务受托责任的机构;构成政府财务报告不可或缺部分的其他机构, 如果不将这些机构纳入政府财务报告范围将会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 并将导致政府财务报告不完整。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 (IPSASB) 在其《第11号研究报告——政府财务报告》中提出, 政府财务报告主体是指能够合理预期到有使用者存在的主体, 这些使用者依赖财务报告获取对政府 (部门) 履行公共受托责任进行评价和制定决策有用的信息。该报告归纳了四种决定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概念和方法, 即基金核准分配标准、法律主体标准、政治性受托责任标准以及控制标准。IPSASB最新发布的关于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的初步意见咨询稿也指出:一个报告主体应具备的关键特征是, 存在依赖于该主体通用财务报告信息以评价该主体受托责任和进行资源配置、政治和社会方面决策的使用者;并提出了判别单个公共部门报告主体是否能够纳入集团报告主体的判别标准: (1) “权力”标准; (2) “收益或财务负担/损失”标准。可见, 国际方面对于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界定标准, 主要是针对独立报告主体的研究, 且大都体现出“信息需求”和“控制”的特征;只有IPSASB对集团报告主体问题进行了探讨。而国内目前则鲜有专门针对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研究成果, 主要观点表现为政府主体和基金主体并用的“双主体”模式论 (叶龙, 冯兆大, 2006) 、控制论 (刘笑霞, 2007) 、包括组织主体和基金主体的双重主体论 (常丽, 2008) 。

二、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界定方式及局限性

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主体仅仅停留在预算会计报告主体层面, 报告主体与预算主体完全一致, 也就是采用了IFAC的基金核准分配标准, 报告主体只包括那些完全或主要依靠政府基金核准分配来获取基金的主体。每年召开人大、政协会议期间, 各级政府官员、主管财政和计划的官员分别作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仅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中提供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 对于政府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及现金流量的有关信息则没有涉及。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现行界定方法主要缺陷在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概念模糊且范围太小, 难以全面地反映政府运营活动状况。政府财务信息报告只能总体性地反映政府合规性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 无力提供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来源和使用的具体信息。当前我国呼吁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 主要目的就是解脱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而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内涵不仅包括合规性受托责任, 也包括绩效性受托责任 (陆军伟, 李建发, 2006) 。完整反映我国政府资产、负债及现金流量, 是绩效报告的前提。当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界定方式尚难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不同层次的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西方政府财务报告采用了组织主体和基金主体并用的双重主体模式, 以“基金”构造政府会计和报告主体, 能够细化政府在不同活动领域的受托责任, 防止政府在不同活动领域之间转嫁受托责任, 切实保证财政性资金的专款专用。这也反映出我国当前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界定方式存在的现实差距。

三、政府年度财务报告主体界定的重新解读与分析

FASAB在其发布的第2号公告中明确指出, 界定报告主体的原因在于四个方面的考虑:在成本和时间约束下保证向使用者提供所有与报告主体相关的信息;在每一报告层次进行合并时保证不遗漏任何主体;帮助在可比报告主体间进行比较;帮助评价政府业绩责任和内部控制等。我国出台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已成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 当前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势在必行。而报告主体的选择对于政府财务信息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政府合并报表的编制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结合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主体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非常有必要对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的核心之一——报告主体的界定进行重新解读和分析。

其一, 厘清与政府会计主体 (即记账主体) 的关系。与企业会计不同, 政府会计的会计主体与财务报告主体在概念上有一定区别。会计主体要确定的是需要达成自相平衡的一组经济业务或经济活动, 而财务报告主体要确定的是纳入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的范围和组成结构。会计主体强调的是确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系统边界的空间维, 而报告主体不仅强调报告主体的空间范围, 有时也对报告主体的时间维进行了规定。会计主体是报告主体存在的前提, 报告主体是实现会计核算目标的主要手段。报告主体一般是从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 以主体理论为基础确定。报告主体是报告会计核算的全部信息还是部分信息, 是分别报告还是合并报告, 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报告主体主要是考虑外部使用者的需要、为实现会计报告目标而构建;而会计记账主体除了考虑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外, 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内部使用者的需要而确立的。政府会计主体是整个会计流程得以实现的实体性基础, 而政府财务报告主体是根据政府会计信息需求所合理确定的政府会计主体或主体集合,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政府财务报告主体是更高层次上的政府会计主体。

其二, 重塑我国政府年度财务报告主体。政府年度财务报告主体, 可以是单独的公共部门主体、某个政府部门或某项提供特殊服务的计划, 还可以是被视同为一个单个主体的由多个公共部门组织或计划组成的集团主体或合并主体。IPSASB于2006年启动了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项目, 并在2008年9月30日发布了该项目第一阶段的咨询稿。IPSASB咨询稿认为, “公共部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通用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评价报告主体的受托责任以及进行资源分配、政治和社会方面决策的有关报告主体的信息”。基于此, 一个报告主体的关键特征是存在依赖于该主体通用财务报告信息、以评价该主体受托责任和进行资源配置、政治和社会方面决策的信息使用者。当一个主体有权力统驭其他主体的战略决策、经营政策, 或者能够从其他主体活动中获得收益或承担损失时, 就可以视为一个集团报告主体。IPSASB咨询稿没有直接给出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定义, 也未明确哪些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主体属于报告主体, 而是指出了报告主体所具有的关键特征以及应纳入集团报告主体的组成主体的确定标准。笔者借鉴IPSASB思想,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从独立报告主体和合并报告主体两方面对我国政府年度财务报告主体界定进行探讨。

一是独立报告主体界定。IPSASB咨询稿关于报告主体关键特征的提议, 可以借鉴引入作为我国政府独立报告主体界定标准。对于我国的政府年度财务报告独立报告主体, 本文支持采用“组织论和控制论并用”的双重界定标准, 具体判断依据为:该组织从事的活动具有非营利性;该组织的财务资源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强制征收;该组织的财务后果由政府负责;该组织存在需要依赖其财务信息实施政治或经济决策的信息使用者。基于该标准, 本文提出政府组织主体和基金主体结合的独立报告“双元主体”模式: (1) 政府组织主体。包括单个机关单位 (不仅含立法、行政、司法机关, 还包括政党机关, 因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地位, 且其维持经费也基本来源于国库) 、事业单位 (接受全额拨款、纯粹公立型) 、大型公益性国有企业等。我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性, 如果仅按照定义, 事业单位都可以纳入到政府财务报告主体中, 但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事业单位种类比较庞杂, 有部分事业单位不仅能够以收抵支, 而且具有准企业的性质, 显然不符合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确定标准的基本要求, 所以应排除在外。我国的国有企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公立企业 (不以盈利为目的, 代行部分政府职能) , 不宜全部直接作为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但我国公益性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实质上是政府职能的延伸, 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要目的, 其业务活动具有准财政活动的特征, 如果不将其纳入到政府财务报告主体中, 显然会影响政府财务信息的完整性。 (2) 基金主体。考虑政府运行环境的独特性, 即同时涉及政务活动、商务活动和受托活动。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区别性组合”原理, 报告主体可分别设置政务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等。其中, 政务基金可依据是否涉及资本项目建设分别设置普通基金、特种基金和资本项目基金、偿债基金;权益基金可设置内部服务基金、企业基金;受托基金按照受托责任的性质设置信托基金和代理基金。而且, 根据报告需要可以进一步设置更明细化的基金主体, 如信托基金可进一步细分设置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当前我国在政府会计实务中对有些预算资金, 尤其是基金预算的管理实际上已经为采用基金报告主体打下了良好基础。一步到位式的系统化基金报告模式并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采用基金报告主体必须循序渐进, 以个别基金报告主体的设立为起点, 先易后难, 分清主次。IPSASB咨询稿认为, “一个公共部门报告主体可能具有独立的法律身份, 或者具有其他组织结构或安排”。可见, 独立报告主体一般都是独立的会计核算单位, 负责编制和提供本单位的财务报告, 独立承担受托责任, 通常具有与法律主体的一致性, 易于清晰地加以界定。

二是合并报告主体界定。IPSASB咨询稿指出, “集团报告主体是由两个以上的独立报告主体组成的, 整体上被视同为一个报告主体的报告主体”。根据相关资料,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立法或制定相关法规时, 通常要求提供政府整体通用财务报告或其他公共部门集团报告主体通用财务报告, 其中包含了所有应当归属的行政单位和其他独立主体信息。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确定集团报告主体时, 对构成主体的确定所采用的标准表述众多, 且各有不同,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控制基础”、“受托责任基础”和“监管和实质影响基础”。为体现与我国企业会计的一致性, 本文没有采用IPSASB集团报告主体的称谓, 而是沿用企业会计的合并报告主体的提法。按照交易共性原则来规划政府会计账户、进行日常会计业务处理, 是编制政府合并会计报表的前提。即无论承担会计核算的是哪一类别的组织, 都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账户对同质性交易进行记录与会计处理 (贝洪俊, 2007)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 会计方法通常也可以视作一种标准化。使用相同的“会计语言”来记录、处理和报告交易, 能够实现便利和高效率的信息流动, 并将极大地促进财政和预算信息的可比性, 为政府整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奠定坚实基础。可以预见的是, 按交易类别设置会计账户, 避免了以组织类别为基础可能导致的信息鸿沟和信息孤岛, 降低了编制合并报表可能出现的困难, 同时也规避了当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仅按组织类别确定报告主体带来的局限性。结合当前实际, 笔者认为, 我国政府合并报告主体至少应包括:基本政府 (如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 ;各级政府部门 (如财政部、教育部等) 两个层次, 需要编制政府整体层面和政府部门层面的合并财务报告。考虑到我国公共领域受托责任关系错综复杂、重叠交叉涉及面广的特点, 采用受托责任基础缺乏可操作性。借鉴IPSASB提议, 我国目前可考虑采用“权力+利益”的标准来确定纳入合并财务报告的其他主体的范围。即合并报告主体对其他主体拥有“权力”:对该主体收支预算或财务计划拥有审批权;对该主体净资产大多数拥有所有权;对该主体产品或服务拥有定价权;对该主体关键人员拥有人事任免权。或合并报告主体对其他主体拥有“利益”:向该主体提供预算经费;从该主体获取剩余经济利益;从该主体获取服务潜能;为该主体承担剩余负债风险。当权力条件之一且利益条件之一同时具备时, 该主体即可纳入合并报告主体的合并范围。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下一篇:果实管理技术